幸福心理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6 05:03:04

点击下载

作者:汤余

出版社:远方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幸福心理学

幸福心理学试读:

序言 幸福其实很简单

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将人的心理建设的强大,将身理的稳定性和安定程度调试到最佳状态。当这一切与社会、个人,甚至是发展相结合时,幸福的意义就变得非常庞大。最突出的表现便是将人生无限放大,并在有限时空内,获得无限的精神财富,与享受。就今天的中国来说,创造幸福,形成科学的幸福观,并始终处于一种稳定的、持久的幸福生活中,才是真正的幸福。

幸福很简单,甚至让我们发现不了它。现实中,幸福常常降临在我们心中。只要一个微笑,一次关怀的握手,和一件让自己产生心理反应的小事……种种都告诉我们,幸福就在身边。幸福是那样不经意,所以我们总是追求幸福,却没发现幸福已在我们身边。

在复杂的社会内,只有时刻体会到人生,品味到一种接近完美和稳定状态的心理冲击,才能使人对幸福产生认识。所以,我们认为,幸福就是将生活的点点滴滴收集起来,并悉心管控,在生命最光辉时将它展现出现,并珍藏一生。因此,幸福有悠悠又不简单。这是人生意义无限扩大的结果。同时,幸福往往用心理体验、反应和保存为主要条件,深深影响我们的一生。

此时,人们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幸福。当一个人渴望进取,并使自己处于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时,往往需要对幸福的体会。幸福就是对人生的理解,总结和深华。对于年轻人来说,幸福是一瞬间的事,对成熟者来说,幸福是一辈子追求的目标。

在此,我们重点向读者阐述一种科学的幸福认识、幸福体验和幸福观,甚至是幸福如何发现,如何掌握,并一生受用。

对于中国人来说,幸福往往是一件简单的事;但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他们并没有对幸福的理解力,甚至缺少对幸福的科学理解和定义。当我们生活上遇到不幸,甚至是打击时,总是产生种种不正常的心理反应。这就影响了人们对幸福的追求。进而影响到进步、能力,甚至是未来。

真正的幸福,存在于内心;真正的幸福感,往往外化于个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甚至人生价值上。当人生产生价值时,我们不得不思考的,便是幸福生活的建设。只有让幸福成为人生中最重要的部分,才能让我们对生命、生活和社会产生根本性认识,并为未来的生存或生活带来更大的渴望,作更有意义的诠释。

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当我们寻找到方向,并矢志不渝的追求时,往往表现在对幸福的认同上。生活幸福了,一切都会好起来。幸福是能力、声誉和金钱之上的产物,往往带有强烈的社会意识,并在未来的人生中产生心理上的最大收获。

所谓的幸福,就是对人生、社会和个人发展,以及环境的充分认识,并为自身生存带来稳定、安定和相对自由的空间。现在,让我们以幸福的名义,为读者认识幸福与幸福感,以及幸福怎样影响人生做全方位的解读。

引 子

当社会复杂到无法想象时,它是否缺少一种对人生的追求?当事业和生活不再是我们首先考虑的难题时,我们是否需要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当社会、经济外内一切的事物都无法让我们产生新鲜感和认同感时,我们是否渴望一种新精神的出现?带着问题,我们将探讨一种全新的生活理念,那就是幸福生活和幸福感的产生。就着这一问题,本书将为读者打开一扇通向“幸福”的大门。第一章幸福在哪里

第一节 爱不等于幸福

天空中白云飘浮在你头顶上时,你是否感觉到自然给你的心灵惬意感;当你开着汽车,看到对面的行人向你打招呼时,你是否感觉到社会对你的尊重;当你和儿子一起玩耍时,你是否感觉到家庭的温暖;当亲密的爱人跟你甜言蜜语时,你是否感觉到自己生命的伟大……

从以上的一个个场景我们能发现,现在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当前的问题是:他们在追求一种什么样的高规格生活呢?很多人回答:“我们在追求一种理想的品质生活。”诚然,这种想法无与伦比,但要真正衡量起来,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甚至有人认为,上述几种生活场景都不是最理想的,也就是说,他们认为这样的生活并不幸福。但是,真正的幸福是什么呢?如果让每个人回答,相信答案也千差万别。因此,我们现在能这样理解:一种理想的品质生活就是幸福生活,而这“幸福生活”无法用同一的标准判断。就这一点来说,我们需要对幸福生活进行深入探讨,让国人知道,真正的幸福并不是单一的表现形式。

当今,说到幸福,国人很容易想到“爱”,认为幸福生活就是拥有“爱”,爱情、友情、亲情越多,“爱”就越多,所以生活就越幸福。事实上,这一观点带有几许偏颇,起码,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观认识。按照中国《新华字典》里对“幸福”一词的解释,幸福就是“(生活境遇)称心如意”。由此可见,幸福是一种综合性生活指标,它往往需要从生活的各个方面考虑。如果一个人说,我有美好的爱情,朋友同事对我好,而且父母惜爱我,这就是幸福的生活。其实,这只回答出“幸福”真谛的一部分。因为,幸福需要物质基础,也需要物质基础之上的实用精神。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感情上得到满足时,往往是物质上缺失,形成一种自娱自乐的心态。就客观方面来说,有各种各样的“爱”并不能说明一个人沉浸在幸福之中。

近年来,政府一再提出“幸福社会”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惯有的认识:有钱人不幸福,穷人最幸福。之所以会这样认为,是因为他们认为有钱人被关爱、被呵护的机会极少,所以身边没有“爱”,这样就是不幸福的表现。反之,穷人更幸福,他们总是获得社会的同情和关爱。今天,中国人不应该再凭借感性的认识来辩驳“幸福”的概念。

首先,精神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幸福”完全是一种精神享受,所以,它须要建立在强大的物质基础之上。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已形成强大的物质基础,中国人已是衣食无忧,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是必然。在富裕的社会成员中,他们整天享受着国家和组织给自己带来的满足感。相反,一些没有生活保障,甚至衣食无周的人因为没有强大物质基础,虽然整天乐呵呵地生活,接受别人的关爱,但他们的心身却在承受巨大的压力,甚至无时无刻不在绝望之中。因此,一个科学的、现代化的社会,往往是有强大价值基础的人是幸福的,他们能获得更多的幸福。

其次,“爱”是心灵感受的最高形式,不是幸福感的直接表现者。在中国,大部分人认为,有“爱”就有幸福,物质基础越好,反而越不幸福。这种观点可能是出于人们内心的一种怜悯和同情心。但是,这种心理是很难表现在表面上的。一旦表现出来,就会出差错,其最大的障碍就是个人情感,说得更深入些,就是每个人身上存在的不同的“爱”。在一个社会中,一个人不可能只有一种“爱”,当前者猛击冲击后者时,那“爱”就会出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人会变得世俗,变得刻薄,甚至变得失去关爱的人性。这样,幸福就会很快消失,依靠“爱”而形成的幸福只能是一个错误。因此,国人只有跳出以往的怪圈圈,才能重新认识幸福的真谛。

最后,“爱”是不稳定的情感表现,而幸福感是一种成熟的、有相当稳定性的生活体验。在生活中,一个人爱一个人、一件事物,往往伴随着对另一个人、另一件事物的憎恨。两者相互比较之后,一个人才能形成爱憎分明的性格。因此,“爱”相当不稳定,它总是在不经意间突然转化为“恨”,也会瞬间将“恨”转化为“爱”。如果一个人心理承受能力不够,那他将深受折磨,更无从谈起幸福地生活了。

不得不说,爱与幸福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就今天的社会状况来看,越来越多的人渴望幸福生活,而他们口袋里的金钱和身边物质越来越多,一些因循守旧的人就认为:社会上的人越来越有钱,他们的幸福感却越来越少,这是一种正常现象。但是,我们的社会建设者和研究者却认为,这是一种极端错误的观点。虽然社会上还有很多人认为一穷二白的中国是最幸福的,但有相当一部分人发现,那时的人虽然精神面貌爽朗,但受物质贫乏牵制的作用非常大,幸福缺乏起码的稳定性。最年,中国政府提出“幸福社会”的概念,是建立的科学判断的基础之上的。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能获得幸福生活。它并不是以往人们认为的那样:“缺钱多爱”的就是幸福的,而是觉得自己衣食无忧了,提高一下生活质量是完全必要的,具有极强的稳定性。

就今天的社会来说,“爱”往往只是通向幸福生活的一种方式,绝对不能完全等同。就年轻人来说,谈恋爱是非常美好的事。两人若能真心相爱,那他们心灵和精神上的满足感是极大的。但这时并不能说他们就获得了真正的幸福。因为爱情不具有稳定性,一对情侣整天形影不离,双宿双飞,这往往是他们拥有了心灵满足感,谁也不能保证,他们不会见异思迁。在这种情况下,情侣关系是最美好的,但也是最不稳定的。两人只有经过长时间的情感考验,闯过风风雨雨,最后决定长相厮守。这时,幸福才会出现,这也是情侣发展到婚姻伴侣的最终结果。两人确定关系之后,会惊奇地发现,维系两人婚姻伴侣关系的因素不再是“爱”,而是互相信任、互相依靠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动力。两人虽然没有了往日的甜言蜜语,也没有了互相依靠的惬意感,但他们依然在一起,显得非常亲密,这就是幸福生活的体现。它没有负担,没有互相依赖的责任感,而是彼此心照不宣的爱情惯性。“爱”已成习惯,那它就不是爱情,而是一种成熟的生活。“爱”需要时间考验,它被捆绑在“时间”之上,是一个发展、考验的过程。其结果只有两种:要么成功,要么失败。成功的人是幸运的,也能说明他们之间的爱情是坚贞纯洁的。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会用一个不大的房子和一颗热忱的真心呵护来之不易的爱情,以获取生活上的幸福感。因此,我们认为幸福是一个空间的概念。它需要一个房子,一套家具和一颗忠诚的心。

现在我们能明白,“爱”是美好的,但“爱”不是幸福的代表,只是幸福的一种表现。更重要的是,在“爱”还未走向成熟之前,它不能形成幸福感。“幸福”是一个需要更高层次、更宽泛的因素制约的品质生活。在今天生活中,年轻人追求完美的爱情没有错,但其目标需要明显,那就是一定要获得后半生的幸福生活。如果是为爱情而爱情,那就无从谈起幸福。幸福感的产生需要成熟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和丰厚的物质基础。因此,一个现代化社会的社会成员,需要不断提升自己,从精神和物质两方面包装自己,让人的价值最大化,得到更多人的认可,然后获得真正的爱情。

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尤其是年轻人,幸福生活并不是单一的爱情表现,认识这一点至关重要。“爱”是时间上的概念,而“幸福”更多地被捆绑在空间上,它不但需要精神财富,更需要强大的物质后盾。“爱”不等于“幸福”,这是新时代人对幸福的认识,它是科学的,也是实践与研究相结合的结果。年轻人往往只看到爱情的重要性,认为有爱情就有幸福,这种单纯的逻辑关系是不存在的。幸福的概念更宽泛,它是稳定、成熟、健全生活观和人生观的体现。所以说,“爱”不等于“幸福”。

第二节 做大人事 持孩子心态

在生活中,很多人说自己不幸福,这到底是生在福中不知福,还是现实的写照?今天,我们生活在经济建设的高潮期,国人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升,就这一点来说,大家的生活比以往幸福。如果我们能将今天的生活与以往比较,那中国人都会感到幸福。但是,偏偏有部分人不愿意比较,他们认为幸福就是不断奢求,并将越来越高的生活目标假想成幸福生活,一旦实现,所谓的幸福就不存在。这种情况大有人在。我们应该怎么对待这样的问题呢?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下。

如果现在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在你的一生中,哪段时光最难忘?你会有怎样的答案。现在且不问你的答案。根据这个问题,笔者对身边人作了一番调查。在邻里和朋友之间,笔者共调查了20位中青年,其中有17人认为,自己的童年是最难忘的,另外3位认为是青年奋斗时最难忘。根据这一调查我们能发现,人的一生中最珍贵、最难忘的是童年。也就是说,童年是每个人公认的黄金成长期,那时没有忧愁,没有负担,更没有社会压力。现在我们能这理解:在人的一生中,童年是最幸福、最美满的。

之所以人们认为童年是最幸福、美好的,是因为儿童没有对社会的过多认识,也没有所谓的成熟思想和判断意识。作为一个儿童或孩子,他们从不判断一个事物的好坏,他们遇到困难时也不怨天尤人,而是本能地承受着。因此,孩子是幸福的,他们在父母的呵护下生活,在社会的关注下成长,在老师的教育下学习。这一切都告诉我们,孩子是无意识追求幸福生活的群体。也可以这样说,孩子不追求什么,却整天生活的幸福里。今天,中国社会空前繁荣,社会对个人欲望产生巨大刺激,人人都渴望获得更多,付出更少。在这种情况下,人的精神世界会发生巨大变化,种种丑恶思想滋生,种种反常现象出现。这就极大地影响了国人追求幸福的热情。

遇到一件事时,成人考虑是对自己是否有益,然后才实施行动;而孩子则不同,他们首先考虑对自己有没有乐趣,然后就会行动。还有,由于孩子心灵的纯洁,当他们遇到对自己无好处,甚至是有害的事情时,出于人性本能的反应,他们也会做。事情一旦做成功,他们内心会产生无尽的幸福感。这也是成人与孩子之间幸福感差距的根本表现。

在安徽中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有一个姓任的小村落,那里住着一个普通的家庭。家中有个小女孩,刚刚5岁时,父母便双双生病,离开人世。小女孩举目无亲,眼开就要饿死。邻居忙跑到她家,双眼含泪地道:“小丫头,跟我回家吧!阿姨给你饭吃,让你上学。”小女孩眼泪哗啦啦地坠下,胆怯地道:“我不去,我要在自己家里。”这时,阿姨一把抱住她,动情地道:“好丫头,跟我回家,阿姨一定和你妈妈一样养活你。”说完,就将小女孩抱回家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3年时间过去了,小女孩被养母无微不至的关怀感动,彻底投入了她的怀抱。但好景不常,就在这一年,养母患上残疾病,养父因此而离开家庭。小女孩占在养母身边,看着她憔悴的样子,舍不得离开,就大声地道:“妈,我能照顾你。”养母顿时泪水满面,说不出话来。从此,小女孩过上了三点一线的生活:家、学校、菜市场。几天之后,有人说领养小女孩,但她却说:“妈妈对我有恩,我不能走。”当她看到别人穿新衣服,在父母的陪伴下上学时,她都会跟在后面,认为这样就能跟别人一样幸福。

上学时,有很多同学嘲笑她,看不起她,但她依然面带微笑,认为自己是养母救活的,就是吃苦也要照顾她。一次次吃苦和收侮辱之后,小女孩反而觉得自己对养母孝顺,心中更感幸福。就这样,女孩几十年如一日,一直照顾患病的养母。当人们问她:“你为什么这么坚持呢?”女孩动情一笑道:“是养母给了我一个新家,我现在就要对她尽孝心,这样我才问心无愧。”这句话,感动了所有认识和支持她的人。

这个故事多么感人啊!它告诉我们,人的一生不要计较太多,也不能考虑太多,更不能太过自私。人生活在现实中,可能或多或少都要涉及到个人利益,这是一种自我保护和成熟的表现。但是,现实生活也是一个被塑造的对象。我们渴望生活是幸福的,那我们就要让生活纯洁无暇,就像孩子的认识和心灵一样,始终是最光明、最可爱的。故事中的小女孩虽然年幼,但却有良知,孝顺父母的品德,更有感恩的怜悯之心。就事实来看,这是很多成人无法做到的事。他们往往考虑自身的利益,养父都离家出走了,“我”还坚持什么呢?这样下去不会有幸福。

这是大部分的想法,而真正出于人的本能考虑,做到至善至美的却是孩子一样的心态。现在,问题又会出现:如果成人保持想孩子一样的心态,那他的主观认知和心理承受度就会产生不协调。也就是说,如果成人为了寻找心灵上的幸福感,旅行了与小女孩一样的义务,那这些大人就能同小女孩一样,感到无比幸福吗?事实上,这需要人们改变对幸福的理解和对事物的基本观点。当然,当人们嘲笑你,说你是傻子时,你心中一定难受,并产生强烈的反感,甚至你会认为,这会影响我的社交,影响我的工作和生活,无从谈起幸福。但我们看看小女孩子的心态就会发现,这样的认识又是成人的一个劣势。小女孩被人嘲笑、侮辱之后,她认为这是对养母忠诚的表现,更能体现她爱养母,所以心中暖暖的,幸福感油然而生。这是很多追求幸福的成人所无法想象的。他们认为,被人侮辱是最不能呢个容忍的事情,因为这会降低自己的社会地位,减少自己的社会威望,甚至会对自己心理正常产生巨大冲击,让自己生活痛苦。

这就需要我们再次提出,成人之所以不幸福,那是因为他们顾及不必要的社会影响。如果我们能摆正心态,将一切虚名和地位放在一边,保持最本能、最纯洁的心灵状态,我们会发现,生活本来并无负担。在明媚的阳光之下,我们能感受强烈的生活温暖和社会关爱。所谓的声望和地位不过是孩子调皮的眼神,转瞬即逝。在名誉和地位面前,成人需要考虑的是,它们能为自己带来幸福吗?对于今天的生活层次来说,一切不能给人带来生活幸福感的事物都是虚伪的,没有长久存在的必要。在物欲横飞的社会中,人人都追求享受,但这赤裸裸的享受真的就是幸福的本质吗?其实,我们依然需要孩子一样的心态。成人喜欢享受,但孩子极少有这种想法,他们喜欢在紧张的学习中偷偷懒。而这一过程是多么美妙的享受啊!成人比孩子更有堕落倾向,这是世界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成人有必要开一堂学习孩子心态的课程。

当我们在上班时,是否会想到:今天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为了赢得一个好心情,然后传递给自己的亲人、朋友和同事,为大家带来一个明媚的心理反应。如果我们都有这样的心态了,相信我们离幸福就不远了。当一个孩子发出一串爽朗的笑时,你会发现,他无意识地为周围人带来了快乐,并让自己快乐。这就是一种幸福,它来自于自己的内心,也来自于别人的快乐反应。不得不说,要想获得幸福生活,就必须将生活看成一个制造幸福的熔炉。你的一举一动都将纳入制造幸福的过程中。就像孩子一样,做一件事要为自己带来快乐和幸福的心灵享受,即使是对自己无好处,甚至是负面社会影响,自己也会做。这样,幸福就时刻在我们身边。

无论做什么事,我们都需要一颗孩子的心灵。这就是许多人找不到幸福的原因,当你衡量一件事情是否是让你产生幸福时,那就在接近幸福;当你衡量一件事情时,总是顾及到自己的经济利益,名誉和地位时,那你将很难幸福,始终保持一种孩子的心态,并做出成人的事业和成就,那我们的生活质量会极大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能发现幸福。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认为幸福是飘渺的目标,它只能憧憬,不能拥有。这是错误的,只要我们用心发现,用心经营,幸福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第三节 幸福自己说了算

今天,我们评定一个人是否幸福,往往要看他的社会因素。例如,就一个白领来说,年薪达不到十万是不幸福的;一个领导,没有扩大自己的团队是不幸福的;一个学生,没有取得比前年更好的成绩,那他是不幸福的。有时,我们用很客观的视角来评价一个人是否幸福。事实上,这样很容易让我产生不幸福感。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一个人幸福,是获得了多少物质享受,获得了多大的社会回报。这在一个发达而成熟的社会中是很危险的现象。说大点,它会威胁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说小点,它会让一个人一生的幸福生活被葬送。

在上海,有个叫晓勇的大学生,家庭和个人条件中等,刚刚复旦大学教育学院毕业。由于学习成绩优秀,他留校做了辅导员。本来,这种生活应该很安逸,很幸福,但他的父母却认为,辅导员工资太低,将来买不起房子。晓勇却认为,这样生活很好,自己生活有保障,还可以从事自己心爱的教育工作,很不错,很幸福。但父母始终认为晓勇不幸福,不能让自己儿子继续做老师。

一年之后,父母给晓勇说了门亲事,对象是一个富商的女儿。第一次见面,晓勇就对富商女儿说道:“我工作稳定,有我自己热爱的事业,你能接受我吗?”富商的女儿笑了笑道:“可以啊!我爸说了,男孩子要有出息,做老师一辈子有什么出息呢?”晓勇顿时吃惊,认为父母不应该介绍这个女朋友。晚上,晓勇对父母说起这事,父亲忙上前道:“晓勇,你现在的生活并不幸福,应该追求更好、更高远的生活。”晓勇差点儿哭出来道:“妈!一辈子做老师是我的理想。”母亲睁大眼睛道:“不行,女朋友说了,你如果辞职去她家公司,她妈妈愿意为你们买套房子。”晓勇很伤心,第一次对母亲反抗起来道:“不!我就不辞职,有钱有什么了不起?”父亲马上站起来,狠狠地给了他一记耳光,怒声道:“这事由不得你,我们说了算。”晓勇顿时痛哭起来。

半年之后,晓勇在父母的逼迫下,离开学校,忍住哭诉的心与富商的女儿结婚。几天之后,晓勇穿着笔挺的西装来到他家的公司上班。坐在办公室里,晓勇无所适从,一个人在电脑上看着。渐渐地,晓勇的工作压力大了,开始加班。半年之后,晓勇彻底变化了,他开始整天喝酒,与客户交谈,然后深夜在办公室工作。母亲见他这样,高兴起来,对他说道:“儿子,现在好了,你能赚大钱了,我们的生活都幸福起来了。”晓勇却狠狠地一甩手,不屑地道:“什么啊?这样下去我会累死,更没幸福可言。”母亲见他这样,很生气,看看现实情况,儿子已成为半个老板,火气就消退了许多,还是笑脸面对儿子。

5年之后,晓勇已成功管理富商家的大公司。这一年,金融危机爆发,晓勇的公司收到重创,面临倒闭的命运。晓勇夜以继日地工作,整天游走于高管富商之中。后来,由于过度劳累,昏倒在办公室里。母亲急忙将他送到医院,医生诊断出的结果是:劳累过度,导致心脏急剧收缩,如果晚来一步,晓勇将丢掉性命。医生最后一声对晓勇母亲道:“生意是重要,但注意休息,提高一下生活质量也是必要的。”晓勇的母亲顿时失声痛哭起来。

躺在病床上的晓勇很焦急,招呼身边人去做这做那,母亲心疼地走过来道:“儿子,你别忙了,不要命了?”晓勇苦笑道:“妈!就是痛苦到死,我也要挽救公司啊!”在医院里一边治病,晓勇一边指挥公司运作,最终将公司挽救回来。但是,医生嘱咐他,不能再过度劳累,否则有随时猝死的可能。晓勇笑道:“当年我是幸福的,但妈妈认为我不幸福;今天,我认为是不幸福的,妈妈却认为是幸福的。让我做下去吧!”这时,母亲大声喊道:“好了!儿子,我们不是富商了,我们还会学校当老师,让你过你自己的生活。”晓勇马上落下泪水来,说道:“一切都已晚了,我们就这样坚持一下这不幸中的幸福吧!”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看出,幸福是一个主观判断的目标。在现实中,自己有时觉得幸福,但别人却觉得是不幸福。就这一点来说,幸福是相对的。它往往要针对某个人或某件事,甚至是某段时光进行比较性的判断。像晓勇的故事那样,他认为做老师,将一辈子献身给教育事业是他人生莫大的享受,是幸福的。但他身边人却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只有当老板,赚更多的钱才是幸福的。这就让两种价值观产生激烈冲突。最终,以强者被最终的胜者。这告诉我们,幸福是极为主观的东西。当一个人自己认为是幸福的生活时,别人无法认同,这往往是自己的实力或影响力不够,让外界对你产生歧义。当一个人认为生活是幸福的时,而且让别人也这样认为时,那这个人往往就能获得生活和事业上的成功。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曾几何时,财富成了当今时代成功的代言辞。本人认为人活着追求的是幸福,而不是财富。成功从来就是个社会概念,判定成功与否,从来只有社会标准,仅仅自己觉得成功不是成功,大家觉得成功才是成功。但幸福完全不同,幸福是个体的内心体验,别人觉得我们幸福,我们不一定真幸福,我们只是不希望别人觉得我们幸福而已;别人觉得我们不幸福,我们不一定真不幸福,我们只是懒得和不懂得与身边的人去分享只属于我们的幸福而已。

因为郁闷不可能是幸福,我们总是寻求快乐。这个快乐是自己内心体验的快乐,不是别人看着的快乐。当我们寻求的快乐是别人看着的快乐时,我们就必须走向成功,因为只有成功可以让人感觉我们是快乐的。当我们需求的快乐是自己内心体验的快乐时,我们也许走向成功,假如成功是我们内心体验快乐的结果;我们也许不会走向成功,因为成功与我们的快乐无关。

获得快乐有两重基础。一是健康。生命的本能是呼唤健康的,从而不值得为任何事情去放弃健康、损害健康、牺牲健康。如果必须以健康为妥协去获得成功,那就放弃成功。二是自由。自由就是选择。我们可以选择,即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并做出色,从而成功。这种成功增加我们的快乐。我们也可以选择放弃,即照顾社会价值理念,选择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并努力做好,从而成功。这种成功带来荣耀,却不增加我们的快乐。当快乐为幸福的体现时,成功的人生呼唤健康,实践自由,寻求快乐。虽然我们或许无法改变大众受媒体影响而形成的成功概念,但我们却可以定义自己的成功人生。

只要健康着、自由着、快乐着,不成功又怎样?假如健康不再、自由受限、郁郁寡欢,成功又怎样? 在个性需要妥协到几乎泯灭的社会,人们从来不展示会自己的能力、知识、和精神世界。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顺从潮流,放弃自我。当社会已经给了我们多样选择的种种可能时,我们要再一次守望成功,却仅仅为了让人为了成功而去寻求成功。

成功是每个人都向往的,但每种成功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就这一点来说,成功会让人痛苦,也会让人快乐。这两者加在一起,才是真正的幸福。当一个人用所有苦痛换来成功,并感受不到快乐时,只有别人认为他是幸福的,而他自己却认为,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痛苦,并无幸福可言。所以说,幸福更多的是主观判断,外界判断是一种表现,而不是实质。只有自己感受到幸福,这才是真正的幸福。当自己不知道幸福,而别人认为自己是幸福时,那也是一种不幸福。

如果故事中的晓勇能主观一点,将自己的幸福生活坚持到底,相信他就不会有后来的结果。别人的判断只是一种参考,父母的左右只是一种牵制力,不能构成自己现实生活的主体。在这种情况下,主观的判断和自身的心理成熟度往往起很大作用。今天,中国年轻人心理成熟度——尤其是80后——普遍不高,所以在追求幸福生活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心中始终记住一个信条:幸福自己说了算。无论怎么样,世界是变化的,唯一能被自己控制,并保持不变的,就是内心判断力。要想保持幸福生活,我们必须保持内心的恒一。

第四节 幸福像云 人生须定

从前有人说与家人在一起,享受着自然给自己带来的生活品味就是最幸福的。是啊!有家人,有迤逦的自然风光,生活的确很幸福。但殊不知,风景不是天天有,家人不是天天在身边。可谓天有不测风云,今天你能看到湛蓝的天空,美丽的白云,明天说不定就是阴云密布,风雨交加。这样,我们的心情还会好起来吗?我们会发现,自己美好而幸福的生活会因为种种不确定因素而被彻底打破。这是一种常态的生活,也是一种让人百般无奈的感受。

今天,中国社会飞速发展,真正能获得国家给发展所带来的好处的人越来越多,中国人惊奇地发现,从前飘渺不定的生活越来越稳定,自己不用到处奔波寻找生活,不用起早贪黑地忙于琐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国人的生活中越来越离不开高科技产品。做饭可以用电饭锅,炒菜时可以用抽油烟机,甚至生病时不用上医院,买台理疗仪器就可轻松治病。凡此种种告诉我们,中国国人的生活已越来越稳定。但现在一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生活稳定就有幸福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进行一下深入探讨。

很多人认为,生活稳定会为自己带来幸福感。事实上,这也是相对的。相当一部分中国国人认为,越有钱的人生活越紧张,越能获得稳定经济收入的人社会恐慌感越强。的确,这是有一定根据的。在中国,国家处于高速发展期,经济结构正在转型。在这一大背景之下,国人生活的质量在不断提升。但是,虽然经济上好过一些,而经济结构正在转型,也就是说,个人的赚钱手段和方式如果不改变,或顺应时代的发展,那在未来的几年时间内,他很可能就会沦为穷人。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产生一种错误的观念:有钱人越来越不幸福,穷人越来越幸福。而且,收入多的人总是担惊受怕,他们的工资和收入受整体经济的影响非常之大,整天担心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等问题。还有人认为,这些人的生活就像飘浮在天空中的云彩,虽然很美丽。很诱人,却飘渺不定,很让人捉摸不透。因此,很多国人,甚至是专家提出,生活环境虽然飘渺不定,但我们应该把握自己的人生,让自己淡定下来,然后以主观的意志力来改变一些不和谐、不美好,甚至是不幸福的观念,从而实现自己一生幸福的目标。

这一点,很适合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的理论。他认为,人的幸福感需要有稳定性,这才是真正的幸福,制约这一幸福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即先天性遗传因素、生活的社会环境和个人自我控制的心理力量。就这三点来看,中国人需要认真思考,然后观察自己生活的世界是否幸福,或者是自己的生活是否幸福。根据塞利格曼的研究,这三点对人的幸福影响至关重要,而且是最全面的影响范畴,是最科学、最有代表性的学说。

就先天性遗传因素来说,这是个人无法改变的,起码是难以改变的。有人天性感性,判断能力弱,不喜欢热闹,性格孤僻等等,造成他们不能理性地生活,甚至不能产生起码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交能力,遇到困难总是打退堂鼓,不自信,没有主动消灭困难的动机等,这都是他们生活不幸福的原因。这种人要想获得幸福生活,往往完全凭实力,并不用所谓的“软实力”征服世界。他们要么整天沉浸在痛苦之中,要么整天处于幸福状态之中,表现出极极端的生活倾向。

至于生活的社会环境,这是一个宽泛而广博的范畴,涉及到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和民生等方面。在一个社会内,国家的政策往往对国人生活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执政者的能力、品行和工作发风格往往决定着国人的生活状况。就长期来看,如果国家政策调整过快,势必影响到国人的现实生活,存在正反两面的影响。就目前中国来看,国家对国人产生的影响基本上是正面的,积极的。执政集团是影响国人生活最明显的一个群体,主要表现在国家政策和执政方针上,属政治层面上的影响。在经济层面上,整体经济的运转越来越系统,中国人的生活紧密地捆绑在国家经济之上,房价、金价和油价越来越牵动国人的生活。通货膨胀每个时代都有,但中国国人总是渴望物价不要再涨,工资可以更高。经济层面上的影响对国人的生活的作用越来越大,这主要表现在国家经济的发达程度上。

教育方面对国人的影响也很深远,它直接决定着国人的素质。如果不一社会教育工作者优秀,受教育的国人就会在内心产生剧烈火花,这种变化往往能冲破行天性遗传因素的制约,让一个人的生活彻底突破固有的局限。教育是重中之重。文化对国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表面层面上。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强大和国力的强盛,完全表现在文化上。当今中国,经济大繁荣促进了文化大繁荣,国人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这都是文化作用的结果,但是,国家文化发展制度还有待完善,中国底层平民还很少接触国家一流的文化服务。因此,文化决定着中国国人生活的质量,与幸福产生直接联系。民生对国人的作用更为明显,它主要与国家政策捆绑在一起,对国人产生全方位影响。在中国,民生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很多国人因为经济的发展而获得了更多的民生支持。中国老年人从此有了最低生活保障,国人彻底抛弃了以往“老无所养”的局面。现在的中国,一些慢性病、重病残疾等群体开始领取救济金,这是中国民生建设的巨大进步。但它还在起步、探索阶段,国人并未因此产生生活质量上的深层次变化。

最后,述及到的个人自我控制的心理力量时,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即仍和在主观上对客观世界的判断,即是一个客观事物本来是什么面目,我们在主观上加以控制,并作出不同的判断。这一点,主观能力越强的人越能控制。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种种不顺心的事,但只要我们在心里上加以控制,并产生满足于自己心理的认识之后,一切都会变得好起来,根本不需要改变固有的现状;在工作中,如果我们不能超额完成任务,没有实现自己的目标,但退一步想想,自己成绩已不错,老板看到会表扬我,同事会羡慕我。这样想,所有的不快就会消失。因此,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我们只要主观上进行心理简单的控制,就会实现自己拥有幸福生活的理想。心理因素是完全主观的因素,而且与幸福的产生有密切关系。就一般人来说,他们都认为幸福感是幸福体验,完全是一种心理判断。现在不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它已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幸福是一种主观判断。因此,在心理进行合理控制,那外界世界将会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起码,客观上残酷的世界会表现出另外一面,让人产生和谐、幸福的感受。

在以上三点因素的作用之下,社会给国人的幸福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如果一个人或一个社会以上三点都能做到完美,那他就是一个幸福的人,一个幸福的社会。就个人来说,幸福的产生主要受以上三点制约,它主要表现在一个人的社交能力上。在一个社会内,一个幸福的人往往是社交能手。幸福的人的社交能力总是比不幸福的人强上百倍。人与人交往能让人产生丰富的情感,并长期沉浸在幸福之中。这主要表现在婚姻上,很多人认为,善于社交的人更容易获得异性的好感,更容易结婚。根据相关调查,已婚人士比未婚人士生活要幸福。根据塞利格曼的研究,越幸福的人越善于社交,这与学历、社会背景和知识结构并无很大关系。很多高学历的白领整天抱怨自己生活一团糟,他们并不比低学历者生活好多少。

在财富上,越来越多的人认同财富是决定人幸福与否的重要因素。事实上,这也是不正确的。就中国而言,一切都在转型,大部分人生活处于短期稳定之中,不能产生一生的稳定。因此,财富多少也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幸福指数。就像普通人看到天空的云彩一样,表面上它很美,但缺乏稳定性,稍纵即逝。所以,我们应该将幸福看作浮云,而人生就是一个舞台,它需要更多的稳定性,这样云彩才能显现出它的美好来。

第五节 用心的人最幸福

今天,中国社会已不缺乏人才,就社会本身来说,这是一个积极的讯号,但就个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坏消息。因为人才的泛滥,让每个人难觅工作。甚至面临衣食无周的生活。我们还能发现,人才的概念在随人心理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三四十年前,人们认为能识字就是人才;二十年前,人们认为大学生都是人才;十年前,人们认为研究生才是人才;当今,人们认为能获得巨额财富,并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的人才是人才。由此可见,人才的概念在不断升级。从客观上分析,这是社会进步的结果。就主观上分析,这是人心欲望不断满足的结果,真可谓“这山望这那山高”。

在这种激烈竞争的人才市场上,每个人都应该有正确的心态。这样正确的心态应该怎么塑造呢?其实很简单,就是要树立一种认真的心态,对一切事情都一丝不苟,而且不问别人做得优劣,只要自己在进步,自己在一段地提高认识,并对一切认真细致,那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会好起来,进而产生深层次的幸福感。无论做什么事情,一开始的认真态度总是最经典的。在一家工厂,有个叫张帅的男孩,他常年被评为厂劳动模范。当记者问他成功的秘诀时,他淡淡一笑地道:“没什么,就是始终如一的坚持开始时的认真和用心劲儿,一切工作都会做得尽善尽美的”。

由此可见,做一件事要认真、要用心,这是最关键的,是我们获得长期幸福感的源泉。从前,有两个小朋友,老师让他们数数,一个小孩一口气能数到二十,另一个孩子很慢,跟不上。后来,老师让他们一起数,数到五百。聪明的孩子又一口气数到二十,但在往下就困难了。而笨拙的孩子慢条斯理的数着,不停地转动眼珠,半天下来,他竟然数完了。在场的同学们都很惊讶,老师却微笑地告诉他们:这是因为笨同学用心,所以他才会完成任务。这时,老师将他抱起,热切地亲吻了他。小朋友高兴到极点。从此,他学习上更自信,成绩越来越好,幸福得不得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看出,幸福是被挖掘的,当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遇到困难时,不能因为心理上的挫折而向现实低头。幸福的人生应该是这样:当困难和自满骄傲情绪到来时,我们能就主观方面形成一种积极的、进步的认识,并在实施行为中保持清醒认识和用心的态度。这样,你的人生一定会好起来,你所拥有的生活范围会扩大,你所享受的生活质量会提高。这些综合因素全面提升了,你的生活自然就幸福起来,而这幸福的基础就是用心做事,用心做人,用心面对一切困难。就心理学角度来说,“用心”就是一种认真的态度。它往往与人的心理素质、生活习惯以及思维习惯等因素产生密切联系。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心理反应。

在做同一件事时,有人会感到烦躁,有人会觉得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这就是心理素质问题。通过一件事、两件事不能说明这种现象,但几件事,或者大量的事情被经历之后,我们会明显地发现,不厌其烦地做事的人心理素质很过硬;反之,那些人心理素质比较差,在社会上不能成就事业,更不必说扬名立万的。

还有一种能影响用心因素的还有生活习惯。就此点来说,生活习惯一般是长年培养形成的,往往决定着一个人的职业、工作态度和能力。例如,一个生活在教室家庭的孩子,他更喜欢教育事业,甚至是为人师长的自豪感。如果让他去下海做生意,那他怎么也不会产生满足感和幸福感。相反,让他进一所著名大学,从事教育与研究工作,他会无比幸福,并用心地工作。反过来也一样,让一个商人家庭的孩子去做慈善事业,现实可能性并不大。就算行,他也不会产生幸福感,更不会用心工作。

另一种左右人们是否用心工作的因素是思维习惯。这一点至关重要。现实生活中,有人感性,有人理性,他们大脑的思维方式都不一样。有人认为逻辑推理是最有科学行思维,但有的人却认为,感性判断是提高生活质量的基础,可以彰显人性的魅力。你是一个科学家,就很少在艺术上钻研,因为一个人的能力不可能面面俱到;做艺术的人更不可能在科学上有所建树,与前面是一个道路。还有一种现状,当人的固有思维形成之后,他就很难跳出来,形成新的思维方式。这样,人们就形成自己的做事风格,而且无法改变。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自己选择喜欢的事做,并对自己喜欢的事情用心。这是很自然的事,因此,思维习惯左右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习惯。而思维习惯的形成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一般人很难了解。社会是不断变化的,人心理也是不断变化的。这两者互相作用,使得一个人的性格个思维处于一种异常复杂的环境中,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人因思维习惯而选择一种生活和工作方式。

根据塞利格曼的观点,幸福的产生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过程。事实上,这一复杂过程正在一点一点地被人类掌握。它首先从动物学的角度被提出来,然后再深入到人类社会。大量研究告诉我们,影响幸福存在的因素十分复杂,但首当其冲的有:令人满意的工作,避免消极情绪和负面事件的产生,结婚以及拥有丰富的社会网络资源。这些是形成个人幸福观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是仅有的,例如还有感激之情,仁慈之心以及乐观主义精神等等。尤其是客观主义精神,在一个人生活和工作中,会对幸福的产生直接作用力。

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工作也一样,当不不能将生活与工作同时兼顾时,你会感到烦恼,甚至是对生活失去信心,对工作充满绝望。这是一种事实情况,但实施并不能直接冲击我们的情感。它是通过一种心理反应来达到刺激人心,改变人态度的反应。但我们可以转变观念,让阴霾和晦涩全部消失,建立一种积极乐观的精神。事实上,这与用心做事也会产生直接关系。如果在处理意见事情过程中,我们用心了,而不是马马虎虎,敷衍了事。那就算结果异常严峻,我们也会坦然面对,不会产生抵制情绪,甚至是逆反心理。

因此,我们要获得生活上的满足感和事业上的成就感,就必须事事用心,时时用心,以此来建立强大的心理基础,不让自己产生过度失望和过度自卑的情绪。还有一点,那就是幸福的人总是主动做事,并发现其中的乐趣,用心尽心地工作。而今天的社会上,很多人认为自己不幸福,是因为他们没有找到自己理想的职业,或者未在理想的职业上发奋,用心追求。这就是导致大部分人认为自己不幸福的原因。我们可以不追随,但我们绝对不能不追求。在人生的道路上,追求越多,生活越有滋味,社会进步越明显。当我们衡量一个人是否幸福时,首先看他是否有所追求,之后,再看更深层次的追求方式。这可能是个复杂的过程,但一点是永恒不变的,那就是你在追求一件事物时是否用心,是否怀有一颗一丝不苟的专心。

用心做事是通向幸福的阶梯,同样,也是一种幸福的表现。就这一点来说,中国国人的素质往往就被捆绑在这里。人人都知道,中国是个文化大国,历史悠久,所以它很重视社会繁荣之上的文化。而个人文化素质的体现,就在于对做事的态度上。一个人能认真地完成一项复杂的工作,往往需要强大的知识储备和超人的心理素质。这里的心理素质,全部都表现在做事的用心程度上。就个人来说,用心做事的人更受别人的欢迎,并赢得一定社会声望。所以这样的人是最幸福的。幸福会强烈刺激心灵,再次产生用心做事的态度。这样的良性循环,就是幸福生活的最高形式。它能保证一个人持久稳定地获得幸福。

生活是一台异常复杂的机器,当我们开始操纵它,并以它为生命的全部时,不用心是不行的。今天,很多人认为自己生活不幸福,主要就是因为他们在寻找幸福感的同时,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当我们认真面对一切,并用心对待一切时,我们会发现,实际上的一切都不残酷,不复杂,也是可怕,就算我们失去了它,或者失败了,我们也是幸福的,因为他们可以自豪地告诉别人:“做这件事,我用心了”。第二章占有欲——幸福杀手

第一节 幸福其实有天大

在过去几千年时间里,人们总是认为“民以食为天”。这句话本来没有错,但与当今的社会现状相结合之后,我们会发现,它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了。今天,中国人已彻底解决温饱问题,经济实力大为增强。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不再为生存而奔波,更多地是为提高生活质量,享受社会给自己带来的便利和物质享受而奋斗。在一些发达地区,或一些大城市,人民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他们玩的时间越来越少,坐在办公室里的时间越来越多;他在家吃饭的机会越来越少,在外吃公务餐的条件越来越好;他们回家做家务的几率越来越低,而在办公室里打扫卫生的情况不断出现。因此,忙碌中的人们更看重自己身心的健康。在他们眼里,健康是最大的,甚至超越自己的工作和事业,成为劳碌者们最关心的话题。

健康是什么?就是一个人的身体、精神和社会处于良好的状态。这一定义是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提出的概念,即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良好和有道德等方面。就这一点来说,健康是生活质量的基础,更是幸福生活的保障。健康是建立在温饱之上的生活状态,但现实是,中国人已解决温饱问题,却没有真正实现国人健康的目标。因此,这与当今社会的发展产生剧烈摩擦,使得很多人在事业上受挫,在生活上受苦。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之下,正果地方机构和中央级组织开始不断点差国人生活状况,最后进行总结,其结果是中国人生活不太健康。为此,中国政府已提出“幸福社会”的概念。在这一积极讯号的影响下,中国人开始第一次有意识地追求一种更理想的生活:幸福生活。

其实,健康与幸福之间也存在着某种密不可分的联系。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快乐的基础不但有成功、收获、满足和被关怀,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健康。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说得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殊不知,没有了身体,人生还能享受什么?但身体又是最普通、最不起眼的一种基础,常常被人忽略掉。今天,中国人已走上更平坦的经济发展道路,国人口袋里的钱越来越多。他们不再为金钱而苦恼,不再为金钱为终日忧心忡忡。国人越来越关心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事物。当他们对外界不再产生诱惑感和占有欲时,他们的内心就强大起来。这主要表现在对自己利益的考虑,而且是自我内部利益。首当其冲,他们会考虑到自己的身体状况。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身体,什么也谈不上。

由此可见,身体是人生享受的最基础部分,要实现一切满足和愉悦,没有身体是万万不成的。在这种情况下,健康问题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它与快乐一道,构成一个人身体与精神两方面的最基本部分。快乐有时也与健康建立关联,并在健康的基础之上产生快乐。此时,我们能作出这样的论断:健康与快乐是幸福生的两大基础,但快乐有时也需要建立的健康之上。所以,幸福生活的主要因素是健康,快乐只是一种精神刺激,是健康之上的建筑。

健康是人一生的重中之重,而幸福更是至关重要。这说明幸福比任何事物都要重要,幸福是高品质人生的头等大事,说小店,它可以让人一生幸福;说大点,它可以左右一个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再次论断:幸福是比健康更大的事,它有天大。

幸福究竟怎么产生呢?这一点,我们需要认真思考。有人说,有钱、有房、有车就是幸福。但是,没有健康你能幸福吗?所以有人说,健康的生活就是幸福生活。关于这一论断,也是值得商榷的。就目前情况来看,健康的人的确有更多的幸福,但人的心理千变万化,稍微不小心,或放纵一下,我们的幸福感就会消失。因此,健康的生活还需要有一种成熟的认知作后盾。这样,幸福才能长久地存在我们身边,进而影响到我们的一生。

健康分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种,上面述及到的都是生理健康。随着中国经济的繁荣,国人生活水平的攀升,生理健康的人越来越多,但种种病症也层出不穷。就总体形势来看,越来越多的人因生理健康而获得了幸福。而心理方面呢?这需要长期关注,并针对每个人进行不同方法和物质上的辅导。这一点,主要表现在人们对外界事物的认知上。从前,有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在一张桌子上方了一只酒杯,里面装满半瓶啤酒,旁边放一只恐酒瓶。第一个被实验者看到,很高兴,忍不住说道:“真好,竟然还有半瓶啤酒,杯子也是满的。”他显得很高兴。第二个被实验者看到之后,皱眉诉苦道:“怎么就剩半瓶啤酒,而且瓶子都空了。”说完,心中的愁苦马上显现在脸上。

从这个实验中我们能看出,在判断一件事时,我们完全没有左右心理对外界的认知,并产生相应的心理反应。这有时是一种本能,但有时需要自身有意识地改变。现实生活中,不顺心的事往往是认知上的差错而产生的。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如果我们只看到一面,那是认知上的局限,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发现,并通过长时间的整理判断,形成一套适合自己心身和思维习惯的认知思路。这对于获得幸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认知的产生能对思想和行为产生决定性影响,思想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而行为与生理健康有必然联系。也就是说,认知的是思想与行为相互统一的纽带。

对于一个幸福的人来说,他认识一件事物时,总是正确的,而且带有强烈的适应味道。也就是符合自己的性格、心理特征,最后使自己产生强烈的自信和振奋精神。这些人往往能幸福一生。如果没了幸福,他们会想方设法寻找,因为在人生中,没有什么比幸福生活更崇高、更实用的了。当幸福的人遇到认知错误时,他们会选择交流、辩论或更换环境改变心态等方式来改变自己的认知点。例如,一个中年人追求做事尽善尽美,但结果却一团糟,他心中产生自己“绝对无能”的判断,甚至是绝望。如果他不调整心态,那他将很难获得幸福,一生将非常困苦。有的教师,一项表现优异,但一次上课时说错一句话,心中就产生悲观情绪,认为自己的前途全毁了,自己是个无能的人等认知。但外界对他却没有如此强烈的反应。如果长期自卑,势必会影响到自己幸福的一生。

在认知上,我们常常犯的错是主观臆断。这往往让很人吃尽苦头。这种人疑心很重,而且不轻易相信人,自我保护意识过分,常常无中生有。例如,当你有在大街上,看到同事从你身边走过,却没有打招呼。正确的心态是:今天他怎么了?这么忙!而主观臆断的人往往怀疑自己有什么地方的最他了,甚至认为对方对自己产生了仇恨。这一来,两人之间的关系自然会恶化,使得你在他面前处处小心,甚至影响到你在公司中的形象。再例如,某日,你丢了700元钱,心中产生剧烈反应,从此认为7是你生命中不吉利的数字,致使你不坐7路公交车,不买7元物品,7号不外出,甚至杂志的第7页你也不看。这就是明显的臆断,没有科学根据,而且影响你的正常生活,其中造成的不便,更不待说。无从说起幸福生活了。

更可怕的是,有的人认为不能获得幸福是因为自己思考过分。他们认为,整天想着过幸福生活,反而让自己离幸福更远。事实上,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寻找方法,而是空洞地设想一种理想的幸福生活。没有实现的路径,当然是空洞的,可望而不可即的。

如果一个人的生活一团糟,就无从谈及事业成功,无从谈起家庭和睦,更谈不上对他人真诚、豁达。健康是获得幸福生活的最基本条件,而快乐是健康身体和健全心理给予生活的外在表现。当生存不再是我们考虑的问题时,幸福地生活变成国人社会活动和行为中的重中之重。从前,中国人认为“民以食为天”,今天,中国人却用另一种不同的方式告诉世界,真正要成为生活的主宰,就必须掌握幸福,并与之一生相伴,真所谓“民以幸福为天”。一个需要进步的社会,一个需要打造成天堂的理想社会,一个渴望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人,必须看到:幸福其实有天大。

第二节 富人并不是你想的那样幸福

有人说,占有越多的财富,人有越幸福。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观点大行其道,因为有钱拥有财富就可以拥有更多的金钱,而金钱是被人们认为是买得到万物的,有道是“有钱能使鬼推墓”。就一个阶段内考量,这种观点可能是正确的,但就一个有品味,有道德修养和知识层次的人来说,这种观点太肤浅了。因为人生的乐趣除占有财富之外,还有更崇高的东西,那就是追求生活和事业的意义,并为自己的心灵带来极大震撼。但是,偏偏有部分人认为,人生一切都要向“钱”看,没有钱,什么也甭说。

诚然,追求财富和金钱是最直接的人生享受,因此,中国出现了一批又一批大富翁。在经济腾飞的起步阶段,中国人需要一批对财富和金钱产生强烈占有欲的人。尤其是过去30多年时间里,中国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将国家的主要精力放在经济建设上。这就早就了一代以赚钱为唯一出发点,占有大量财富为目标的巨商们。当时中国人的观点是:只要经济好起来,我们将拥有一切。而今天的现实显示,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精神世界却荒芜一片,并未与经济发展一道,让国人的精神生活全面提升。所谓的“精神生活”,就是我们今天所指的物质基础之上的幸福生活。细想想,中国人口袋鼓起来了,但我们的脑袋却空了很多,社会上种种反常,有悖伦理的事情屡见不鲜。到2012年为止,中国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得不说,我们不但要实现物质上的小康,更要实现精神上的富足。

依然是原来的话题,有人认为占有财富越多的人越幸福,事实情况怎么样呢?根据调查,目前,中国有96万个千万级富豪和6万个亿万级富豪,有4 000个十亿富豪和200个百亿富豪。全国每1 400人中有1人是千万富豪。其中,北京市富裕人士最多,分别有17万千万富豪和1万亿万富豪。广东排名第二,上海排名第三。千万富豪四大类型:55%企业主、20%“炒房者”、15%“职业股民”和10%“金领”。他们是否生活在幸福中呢?带这这个问题,我们来好好探讨一下。

在中国,富人的确越来越多,通过调查发现,十有八九的富人认为中国赚钱容易,守财难。意思就是说,中国人的钱好赚,但要在中国将财富永远地留存在身边,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众所周知,中国经济法规以及金融监管规则还有待完善,一些大企业总是被政府牵着鼻子走。他们整天担心国家政策变化,担心银行利率调整,更担心金融市场暗箱操作,造成自己资产不必要的流失。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越来越倾向于将资产转移到海外,尤其是美国这样经济制度和金融法规健全的国家,以保全自己的财富。由于中国国内政策的约束,他们往往很难逃跑,所以整天周旋于国际与国内之间,狼狈不堪。

中国银行私人银行与胡润研究院发布最新榜单,《2011中国私人财富管理白皮书》显示,家资在一亿以上的富人中,有移民意向的人高达74%。而据美国移民服务局日前发布最新数据显示,今年投资移民美国的移民中,中国人占了四分之三,成了最大的申请人群。越来越多的中国富裕阶层,上演着改革开放后的第三次海外移民潮。西方的富豪们忙着做慈善捐款,中国的富豪们却忙着移民,让国人大呼,中国经济到了最危险的时刻。网民更是呼声四起,要求政府限制富豪携带巨额财产移民。甚至学界和政府官员忍无可忍,眼里车则这些富商,认为他们没有国家全局观,不能起到先富带动后富的作用。后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发出严正警示:资金国籍可以走,但心不能走。

早前,国务院侨办宣布,中国海外侨胞的数量已超过4 500万,绝对数量稳居世界第一。根据美国国土安全局(DHS)提供资料显示,每年中国大陆出生人口移民美国的数量,在1989年至2000年间,已从32 272人上升至45 652人。据一份最新调查,中国约60%的“高净值人士”——即那些拥有1 000万人民币以上可投资资产的人士,不是在考虑投资移民,就是已经快完成移民手续了。来自各国移民局的数据也显示,中国通过投资移民海外的人数在逐年增加,去年获得加、美、澳三国移民签证的人数就超过6000人,美国公民及移民服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来自中国大陆的投资移民申请共772人,居世界之最。

从以上内容我们能得知,中国富人并未感受到国家给他们带来幸福感,相反,他们因为拥有大量财富而终日惶恐,生怕国家政策有变,让自己的资产缩水。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很多一部分选择移民、转移国内资产,这其实是对国家政策的否定,是对政府认为他们已过上幸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