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孩子:父母在孩子教育中的角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6 06:04:04

点击下载

作者:(英)夏洛特·梅森

出版社:中国发展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父母与孩子:父母在孩子教育中的角色

父母与孩子:父母在孩子教育中的角色试读:

中文版序

有时候,当我们审视过去时,会挖掘出一些具有独特价值的珍宝。夏洛特·梅森是20世纪初英国著名的教育家,“家庭学校”(Homeschool)创始人,被誉为“家庭教育之母”,教育界的“斯波克博士”。她的著作流传广泛,影响深远。在上层社会的儿童在家中接受教育的年代里,梅森的见地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她的教育思想为儿童发展创设了一个非同寻常的起点,给许多学校(特别是私立学校)带来了生机。

这套丛书与其他儿童养育书相比,可以说是一株奇葩,因为它的题材广泛,研究翔实。梅森的教育思想强调家庭和学校应是儿童、父母、教师等人不断学习与成长的场所。读她的书,我们发现了自我,知道了如果我们想要成功地教育自己的子女,必须不断地理解自我教育。

夏洛特·梅森是一束明亮的光,为我们照亮了儿童思维的艺术。她的思想是面向实际的,她发现了问题并提出了经得住检验、富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法。她为我们提供了教育能做什么、应该是什么的视野,并对我们忽视、滥用责任和权威提出警告。

尽管梅森的著作写于几十年前,但她勇敢地向我们今人提出了挑战。许多父母对家庭教育一片茫然,许多教师、学生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踉跄挣扎。这个体系仍在寻求如何排除父母和文化的影响来教育我们的孩子,这个体系让我们的孩子学会考试而不是学会生活。

变化的社会使我们对混乱的、陈腐的、狭隘的教育感到失望,其中“首要的失败”是生命教育和儿童性格的养成。现在难道不是我们寻求教育失败根源以及重新开始的时候吗?

经过艰难的找寻,这些原著终于重见天日,传世之作再一次被发现。这些作品对父母、教师、学校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相信我们需要再度思考生命、文化和历史,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被生命的养料而不是锯屑所滋养。

夏洛特·梅森,亲爱的导师,欢迎你回来,我们的孩子从未像现在这样需要你!

希望这套丛书能给父母、教师和儿童带来新的转变,正如夏洛特所说:“为了孩子的缘故”!陆有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教育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原序

在家庭内外,教育的前景模糊不清,灰暗一片。科学应作为教育的主要学科,拉丁文、现代语言、数学等学科必须改革,自然和手工应用于训练学生的手眼能力,儿童必须学英语,了解历史和文学。另一方面,教育必须更加技术化和实用化。这些都是我们在这个领域中的得力措施。但是,我们没有统一的原则,没有明确的目的,实际上就是没有教育的哲学。正如一条小溪顺流而下,其下游的高度不会超过源头,没有任何一个教育实践能超出其背后的思想,这也许正是我们失败和对教育失望的原因。

许多年前从事教育研究的人,认为教育的方法由“律”所规定,这个“律”正逐渐被揭示出来。我们只能看到它的轮廓,仅此而已。它无处不在,渗透于儿童的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中。它是一束光,能照出教育体系和教育实践有无价值。不仅如此,它还提供衡量教育方方面面的标准尺度。“律”是自由开放的,它吸收一切真和善的因素,毫无莫测高深之处。由“律”所指引的路径不断延续向前,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没有中止。毫无疑问,当我们理解“律”的时候,总要提及一些德国的思想家,如康德、赫伯特、福禄培尔等。“律”的另一个特征是自明的,即“关于绝对真理的最好的见解是它能满足每一个条件并接受检验”。我们希望我们的“律”能满足每个试验和调查的检验。

如果没有接受“律”,我们会回到福禄培尔或赫伯特,或者另一个学派,即洛克和斯宾塞。但他们的观点不能使我们满意。假设我们能够找到一个易于操作的、有效的教育哲学,为此,我们需要许多尝试,或多或少需要具有哲学的品性。

这样产生出来的教育理论,不需称其为心理学体系,但一定与时代的思想脉搏相符,一定视教育为生命的一部分,正如出生和成长、婚姻和工作是生命的一部分一样,而不是封闭的体系。这个理论,一定让学生在许多层面上与世界发生联系。教育家早已渴望建立这种联系,但他们的努力陷入这个或那个公理、理念上,没有一个宽广统一的思想基础来支持全局。

我希望,对教育哲学所做的尝试性的努力,能使我们向传世之作靠拢,鼓励我们进入下一个尝试。我的中心观点或主体思想是:儿童是一个具备所有发展可能性和能力的“人”。一些教育思想家从这个核心观点出发,衍生出许多见解。这些见解含糊不清、零散,多为常识。一个可能是新的论点是“教育是一门关系的科学”。对我来说,这个观点解决了课程问题。教育的目的是尽可能多地把儿童置于与自然生活和思想的活生生的接触中。另外,由于具有一个或两个关键的自我认识,受过教育的人具有自治能力、追求和兴趣。我大胆地从两个层次上对教育问题给出一个解决方案,尽管是尝试性的和暂时的。

在我30~40岁期间,我勤奋不辍,努力建立一个具有哲理的、有效的教育原理。我用归纳法撰写文章,表达我的教育理念,我认为它们会被日后的一系列实验所证明。尽管心中忐忑不安,我仍愿意把我的劳动成果展现于世人,因为我知道在这个领域,有许多比我更有能力的耕耘者。“在天使不愿涉足的地方,脚印何等珍贵!”

在本套丛书的前言中,我加入了一个对教育理论简短的概述,论述不是很有条理,比较零散,这里涉及一点,那里涉及一点。这么多年来,不同的文章被“父母教育联盟”采用,期望让社会或多或少地了解连贯一致的教育思想。“真理的结论是伟大的,因而不能忽视对它的判断。”这些观点是:

1.儿童生来是人。

2.他们不是生来性善、性恶,而是有向善或向恶发展的可能性。

3.权威与服从是两个方面,是自然而然的、必备的和基本的。但是——

4.两个原则受到儿童人格方面的限制,这条原则不应被侵犯,无论是出于爱或是恐惧,暗示或影响,或过度的自然欲望。

5.因而,我们受限于三种教育手段 ——环境、习惯和思想。

6.教育是一种情境,这并不是说儿童应该被孤立在所谓的“儿童环境”中适应和预备,而是我们应考虑到儿童自然家庭环境的价值,如人和事,应该让他在合适的条件下自由生活。把孩子的世界降低到“孩童水准”是愚弄孩子。

7.教育是纪律,这意味着养成习惯是必须的,无论是心智或身体的习惯。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大脑的构造会对我们的习惯产生适应。

8.教育是生活,包括智力、道德和身体维护的需要。智慧由思想喂养,因而儿童应有宽广的课程。

9.但心智不是思想的储存,根据赫伯特的兴趣原理,每一个思想存储在类似“统觉团”的地方。

10.相反,儿童的心智并不仅仅是储存思想的囊,用比喻来说,一个精神机制,具有求知欲。求知欲是智慧的粮食, 它能处理、消化、吸收思想,正如身体消化、吸收食物一样。

11.两者的差异并不仅仅体现在语句上。赫伯特的理论强调教育高于教师,教育是知识的预备,知识以顺序呈现。按这个理论来教育,有使儿童沦为接收器的危险。而教师的座右铭是“儿童学什么与他怎样学没有关系”。

12.但是,正常的孩子有能力处理各种知识,我们必须给他全面和广博的课程体系。注意,仅在这种情况下提供知识是至关重要的,即如果概念不先导入,事实就无法呈现。

13.教育是关系的科学,即儿童与大量的事物和思想有自然的关系,所以我们必须开设体育、自然、手工艺、科学和艺术等课程,这些都是活生生的书。因为我们的职责不是教给儿童所有的知识,而是帮助儿童启用“那些天生的、能适应周围环境的生存方式”。

14.应给予儿童道德自治和智力自治的能力,也即是使他们认识意志之路和理性之路。

15.意志之路——应教给儿童:

(1)区分“我想”与“我愿”。

(2)有效的意志之路是使我们远离我们想要的但不合目的的事。

(3)使我们远离的最佳方法是思考和做一些令人愉快的、有趣的事。

(4)通过这种方法,意志得到休息,然后会以新的活力开始工作。

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对意志具有辅助作用的转移注意的方法,它的职责是安抚工作一段时间的意志,然后我们可以重新运用意志。暗示(甚至自我暗示)对意志的辅助作用是消极的,因其具有愚弄和僵化性格的趋势。自发性是儿童个性发展的条件,人类天性需要成功与失败两方面的训练。

16.理性之路——应教给儿童不要过于自信地依靠“他们自己的理解”,因为理性的功能是给出:

(1)数学真理的逻辑演示;

(2)被意志接受的原创思想的逻辑演示。在前一种情况中,理性也许是不会犯错误的向导,但在后一种情形却并不如此。因此,无论原创思想正确与否,理性都会用确凿的证据来证明。

17.因而,当儿童成熟后能理解这样的教训时,我们就应教给他们:作为一个人的主要责任是接受和拒绝一些思想和观点。为此,我们应教给他们行为举止的原则和适合于他们的广博的知识。

这三条原则(15、16、17)能使儿童避免思维不严密和莽撞的行为,避免生活中的不如意。

18.儿童的智力生活和“精神”生活不能分离。应让儿童知道圣灵不断地与他们的灵魂接触,在他们所有感兴趣的事情上,在生活的责任和欢乐上,圣灵是永恒的帮助者。夏洛特·梅森

CHAPTER 1 家庭

教育终于和家庭联系在一起思考了。对于教育的认识的提高只能算是重建家庭这场伟大运动中的一个阶段,教育终于把父母同子女在各个年龄阶段的关系作为完整的体系进行综合考虑了。人们对于这些关系的认识深刻全面,强烈地希望建立更加密切、更加亲切的关系,形成温情不断、长相厮守的氛围。——马奈

卢梭成功地唤醒了父母们 还没有别的教育家像卢梭那样深刻地影响了父母们。尽管现在读《爱弥儿》的人越来越少了,但是当代的儿童教育理论又有多少不是从这部著作当中得到有益的启迪呢?众所周知,卢梭那个时代的人们比我们更清楚地知道,让·雅克·卢梭的品行不足以使他成为任何一个领域的学术权威,尤其不可能成为教育学的权威。他把自己描绘成一个卑劣的家伙,而且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他在《忏悔录》中的自述。我们没有被他优雅迷人的风格所迷惑,也没有被他“外强中干”的形象所蒙骗。人们对他的评价也不过如此,而且对他的哲学理论缺乏大胆认同。 在当时,他的大部分理论观点的确是离经叛道,让人难以接受。

但是卢梭具有洞察某些独特真理的能力,而且这是只有天才才具备的能力。加之真理高于一切,因此,卢梭的这种独到的洞察力就使他成为当之无愧的教育大师。人们曾经问,“让·雅克·卢梭还是不是一个预言家?”而且现在仍有人这样问。欧洲受过教育的父母当中曾有成千上万的人狂热地追随他,他的教育理念已经渗透到许多普通的家庭,这一事实足以解答人们的疑问。

的确,还没有哪个教育家的影响力能赶上卢梭的十分之一。在他的教育理念的感召下,现代社会的人们就像俄国公主加利钦一样,远离尘世,带着自己的孩子们到安静的地方,把他们所有的时间和精力用来履行父母的职责。从表面上看,母亲们退出了社会舞台,甚至离开了自己的丈夫去攻读古典文学、数学、科学,为的是亲自教育孩子。她们自问,“如果不这样做,我们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人们普遍认识到教育子女是男人和女人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

即使卢梭倡导的教育方法再怎么过分,也会有一批追随者,因为他恰好找到了开启人们心灵的钥匙。他是为数不多的唤醒了父母本能的教育家之一。他并没有说:“我们对父母已经失去了希望,让我们为孩子们而工作吧!”而这却是今天心智脆弱、悲观失望的人们常说的话。

事实上,他说过:“父母们,这是你们的工作,而且只有你们才能做这个工作。拯救社会,使之万代传承的任务就靠你们这些年轻的父母们了。再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事情了。培养子女、使他们长大成才是非常严肃的事情。和这些相比,那些让许多人呕心沥血、辛苦经营的职业就如同幼稚的儿戏一样。”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人们倾听他的教诲。这些教诲激发了父母们的热情,产生的反响就像决堤的江水,汹涌澎湃,这种情形亘古未有。卢梭这个脆弱而且不太受人尊重的人是这项正义事业的布道者,他让所有父亲们把心思都用到了孩子们的身上,从而为造物主造就了一批合格的子民。可惜的是,他在奠定了这样的理论基础之后,就再也提不出更有价值的教育方法了,就像打好了地基之后,为修房造屋的人拿不出比木材、干草和柴火更好的材料一样。

不出所料,卢梭成功唤醒了父母们,使他们认识到了为人父母所附带的义务具有约束性、宽泛性以及严肃性。他也失败了,因为他应该失败,他把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当成了一种教育模式来推广。然而,他的成功是令人鼓舞的。他认识到造物主把培养子女的任务交到父亲和母亲的手中,而且他的教诲所带来的反响就像海水对月球的引力做出回应一样,父母们敞开心扉,接受他的思想,把教育孩子看成是一项神圣的使命。

毫无疑问,每个做父母的人都意识到了不成文的法定义务,但是,他们对这些义务的明确程度和崇高地位的认识各不相同。所以,如果我们试着把这些义务写成文字,形成法律,也许会令父母们感兴趣。

家庭即公社 “家庭是国家的基本单位”。这一创造性的论断在某些方面揭示了父母的职责。一直以来,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都曾出现过公社性质的社会形式,这种形式有助于人们在公共事物和宗教活动中进行合作。近代以来,它帮助人们抵御种种不平等的环境。但是不论哪一种情况,这种社会形式的基本规则就是全体成员共同享有一切事物。我们往往不假思索地认为这种协作的努力注定要失败。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美国,大概是因为它的雇佣劳动不像在我们英国那么普遍,于是他们发现了一片相宜的土壤,在那里兴建了许多管理有序的公社性质的机构。当然不少的尝试遭到了惨痛的失败,这些失败似乎可以归纳为一个原因,这就是政府试图实行民主原则与公社原则相结合的统治。也就是说,在共同事务中两种原则纠缠在一起,而每一派别却是自以为是,我行我素。一个机构只有在生机勃勃、绝对统一的制度下才能兴旺发达。

家庭实际上就是一个公社。在家里,不可分割的财产为全体成员享用,在家里,成员们有平等的社会地位,并各司其职。在家长制盛行的地方,家庭成为部落,家长就是部落首领,实行绝对统治。在我们的国家里,家庭的规模通常很小,其成员包括父母亲和嫡系子女,还有自然隶属于一个家庭的随从和亲属,切记,他们也是家庭的组成部分。小规模的家庭往往会掩盖它的特征,于是我们领会不了本章开头引言的确切含义。如果说国家的基本单位是自然公社——家庭的话,那么,我们就看不出家庭保证能在其内部发挥国家的一切功能,因为它的小巧、精致和完备只适合小规模的工作。

家庭要与外界交往 不言自明的是,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与它和别国所建立的密切友好的关系成正比,而且是和许多国家而不是一两个国家保持联系;反过来讲,一个国家的野蛮程度与它的孤立程度成正比。一个世世代代不与外界打交道的家庭在其智慧、德行方面哪能不退化呢?

家庭必须为社区服务 同样,一个国家是否强大,就要看它是否找到适当发挥自身作用的途径,还要看它是否拥有一批它渴望纳入国家统辖的领地和属国。家庭,作为国家的缩影,情况也是如此。帮助贫困家庭,抚养孤儿,开展慈善活动,援助朋友, 所有这些助人为乐、乐善好施的行为难道不都是为了维持高层次的家庭生活吗?

家庭必须为国家服务 家庭公社之间保持友好的睦邻关系,善待远道而来的客人,光这些还不够。家庭是国家的单位。国家是一个有机整体,一个活的肌体,就像自然人的身体一样是由无数的活的生物体组成的,只有当家庭为国家生活做出应有的贡献时,家庭生活才是完美的。公共利益必须均分,公共事业必须分担,公共福利必须共享。一句话,家庭和国家的一体性必须得到保护,否则,家庭就不再是一个活的整体的组成部分,而是像动物体内的坏死组织一样变成有害成分。

家庭应当遵循有关国家的神圣秩序 家庭的利益也不仅局限于本国的利益。国家要进行广泛的交往,和全世界保持联系,在人类共同进步的潮流中发挥领先作用,作为国家组成部分的家庭也应持这样的态度。作为这个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每个家庭就被赋予这种义不容辞的责任。《博爱》中的崇高理想就这样简单而自然地实现了:每个人靠爱的纽带而不是血缘关系隶属于一个家庭;家庭之间靠联盟契约组成国家;国家之间靠爱结成同盟,靠美德进行竞争,所有这些组织——国家及其组成单位家庭——就像小孩子们在万能的造物主膝前嬉笑玩耍,在他慈爱的瞩目中扮演着种种角色。下面就是要求每个家庭去维护的神圣秩序:一小块发酵剂能催发一大块面团,同样,“小家”能影响“大家”。因此,让每个家庭了解家庭契约的性质和义务就是至关重要的事情,因为就像河水高不过它的源头,我们的生活也不可能超出我们对自己在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知水平。

家庭应当学习几种语言,在外交场合表现礼貌礼节 试问一个问题,从家庭的观点出发,重视一切教育和一切社会关系有什么实际的结果吗?回答是,这样做非常实用,我们因此能找到生活中每一个问题的答案。例如,我们要教孩子什么东西?有没有一个学科值得我们特别重视?是的,有一门或一组学科在道德上对我们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和其他国家保持兄弟般的友好关系是一个国家的义务,作为国家不可分割的部分,一个家庭和其他国家的家庭在有机会的时候能够进行兄弟般的对话也就成为它的义务。掌握邻国的语言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种引进知识和文化的方法和途径,更是致力于普天之下皆兄弟的更高道德规范(家庭的道德规范)的义务。所以,每个家庭都应当努力学习语言,甚至从幼儿园时就开始,除了母语之外,还要再学习两种语言。

有一次,一个年轻美丽的英国女子和她的母亲一起去一个德国家庭做客。在场的只有她俩是英国人,大概她们忘记了德国人比我们英国人更具语言天赋。这位年轻的女士手捧一本书,一直挨到宴会结束,她几乎没有放下书本去吃点东西,跟她的母亲也只讲了一两句话,诸如:“我不知道那些乱七八糟的是什么?”或是:“我们要跟这些无聊的人们待多久?”如果她还记得任何一个家庭不可能独门独户地过日子,她和她的母亲代表的是英国,如果英国人懂得欣赏德国的生活方式,她就会去模仿那些德国太太们向邻座的朋友表示礼貌的问候了。

回归传统的家庭模式 然而我们必须对这个意义重大的话题做进一步的思考,并且要用马奈先生赏析《爱弥儿》的一段精彩的语言总结全文:“教育终于和家庭联系在一起思考了。对于教育的认识的提高只能算是重建家庭这场伟大运动中的一个阶段,它在本世纪中叶之后的法国形成极为壮观的场面。教育终于把父母同子女在各个年龄阶段的关系作为完整的体系进行综合考虑了。人们对于这些关系的认识深刻全面,强烈地希望建立更加密切、更加亲切的关系,形成温情不断、长相厮守的氛围。”

卢梭在“回归传统的家庭模式”这项伟大的事业中所付出的劳动表明了他对人类心存感激和尊敬。历史证明这是一部影响持久、地位牢固之作。直到今天,法国的家庭关系比我们英国更文雅体贴、更温柔、更亲近、更包容。他们还带来了更广泛的影响,从而形成了普遍宽厚和友好的举止。

家庭的契约关系如此强烈,令人满意,以至于年轻人感到没有必要去“坠入爱河”。母亲为了她的女儿们的友谊倾心尽力,女儿们则用全部的忠诚和热情作为回报。虽然左拉笔下没有出现这样的情景,法国的姑娘们的确非常纯洁、朴实、可爱,因为她们的爱心得到了最大程度上的满足。

在英国,“回归传统家庭”可能是一项需要我们所有人加入的劳动工程(每一个人在自己家庭范围内从事这个工作),因为现在我们的家庭契约关系比起长我们两三辈的先人来,松散得多。或许没有哪个地方的家庭生活比我们在英国看到的更富有诗意、更令人满意,但是明智的人总能发现值得学习的新东西。

尽管一个国家应当像一个人那样要按照自己的性格特点举止行事,而且从整体上看,我们对英式家庭相当满意,但我们还是可以向法国的家庭学习他们的包容性。在他们的家庭里,姻亲长辈,姑侄外甥,寡妇老姑娘统统受到爱护,还有专门为侍从设计的许多小房子。

而在我们英国家庭,这些人会成为妨碍家人的住客。这样的家庭环境使得法国的小孩子们有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机会培养美好的礼貌礼节和锻炼自我约束能力,他们的这些素养使家庭生活变得更加温馨美好。当然凡事都有正反两个方面,法国家庭生活中可能有许多东西是不可取的。然而,它为我们提供了应努力效仿的直观教学的范例。另外,在家庭生活方面最令我们满意的英国,家庭容易变成自给自足、不与外界打交道的堡垒,而不像在我们的邻国,家庭与家庭之间广泛接触、坦诚相待。

CHAPTER 2 家庭的影响

家长权威的基础在于他们是孩子自然的监护人。首先,家长是孩子的自然监护人,既要很好地教育孩子,还要维护自己的尊严。其次,家长是为社会培养孩子。——夏洛特·梅森

家庭——绝对的君主专制政体 我们仍把家庭作为一个国家的缩影来考虑。这个“国家”既要行使“权利”也要履行义务,还要设法约束它的“公民”。家长代表“政府”,这个“政府”没有民主可言,所有家长都深知如何治理这个“国家”。有些家长能与孩子融洽相处,有些家长却经常会因为一点小事而大发雷霆。然而不管怎样,任何家长都无法回避教育子女的责任。

家长的角色是不可替代的 现在我们首先要请问家长,你有治家的能力吗?你是否懂得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威?我们知道,不公正的法官、不虔诚的牧师或无知的教授,都不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基本职责。昏庸的国王不能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同样无能的家长也不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然而国家可以请人代为治理,子女却无法请人代理教育。你可以请人帮忙,但在转移职责和权威的同时,作为家长的资格也随之消失。

还记得那个令人心碎的故事吗?那对盎格鲁印第安人夫妇把孩子委托给别人抚养,尽管监护人竭尽全力地教育孩子们要孝顺父母,然而,几年后,当他们回到孩子身边时,发现孩子已经不再亲近他们,父母已经成为神话里的人物。这一切不是别人的错,只怪他们没有履行家长的责任。

导致家长失去权威的原因 这里要讨论一些导致家庭之舟颠覆的原因。有人认为家长的权威是造物主赐予的,是家庭关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从孩子一出生,就只允许他们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于是才会出现李尔王面对狂风的哭诉:不肖之子原来比魔鬼更可怕啊!但是李尔王始终没有很好地维护自己的权威,他只是一味地溺爱甜言蜜语的女儿们,对她们有求必应;而对诚实善良的小女儿,李尔王却认为她大逆不道。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肖之子会令人痛苦不堪。李尔王曾经为女儿的甜言蜜语所陶醉,却没有很好地履行父亲的职责。在他疏忽了家长责任的同时,孩子们也忘记了自己的责任。家长溺爱常常是导致家庭问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一位作家曾经这样生动形象地描述当代家长:“白茜,可你并不怕我,对吗?”“一点儿都不怕,你这么温柔可亲,有求必应,我怎么会怕你呢?”许多慈爱的母亲,听到这样的话都会心花怒放,因为她们一直都在渴望得到孩子的爱。听不到这样的话会令他们惶恐不安,他们会担心孩子的叛逆和不敬。

被子女爱戴可以树立权威,但权威也可以通过许多其他方式得以树立。普罗斯百勒说:“我从来不顾及子女,而是把所有的时间都用于学习和修身养性。”与此同时,他的权威也转移给了安东尼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履行自己的职责,权威就会像手套一样被别人捡走。很多家长总是终日奔波,从来无暇顾及孩子。当他们终于有一天想好好关心孩子的时候,会发现竟然无法与孩子沟通,父母对他们已经变得无足轻重。

还有些家长追求生活安逸,他们相信人性本善,因而不愿在孩子身上多费心思。然而不管孩子天性多好,家长都有义务使他们好上加好,不仅要有善良的天性,更要有为社会多作贡献的伟大理想和强烈愿望。

贪图安逸,追求名望,忙于工作,这些只是导致家长丧失权威的一部分原因。这种权威的丧失对社会非常有害。所有导致家长丧失权威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一点,那就是教育子女实在不是轻松的事。家长在家里俨然是国王,可他们却像王宫里头戴金冠的王子那样整日向往着寺庙的清净。

神圣的家长尊严 教皇通过勤勉工作树立权威,这种权威已不再是个人的荣誉和尊严,它有利于教皇更好地使用自己的权力。有些家长认为保持自己的权威,就是要专制,要严厉,无论做什么他们首先考虑的就是自己的面子和荣誉。这种做法比起不履行家长的职责更是错上加错。

家长的尊严需要种种规则来维护。这些规则有利于孩子更好地服从于家长。因为很多优秀的品质,如谦逊有礼、尊敬他人等,都是在家里培养出来的,如果家长不提倡尊敬和忠诚,这些可贵的品德如何才能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得以繁荣和发展呢?在追求民主的今天再大谈权威似乎不太容易。教育家甚至主张从孩子一出生就应享受平等的待遇。幸亏孩子天生的顺从和依赖维护了家长极力保持的权威。然而在荣誉的重压下家长不知不觉地放下了自己的架子。而且毫无疑问家长对孩子绝对是充满自信和爱怜。

在孩子们中间,母亲俨然是王后,父亲则被冠以国王的美称。父母亲互相尊重,共同参与家里的各种活动。家里这种幸福和谐、互相尊重的气氛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生长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长大后就会懂得尊重别人同时也容易赢得他人的尊敬。

教育孩子是神圣的社会义务 家长权威的基础在于他们是孩子自然的监护人,这种监护有两层含义。首先,家长是孩子的自然监护人,既要很好地教育孩子,还要维护自己的尊严。

一个人的成长受家庭影响很大。一个人的性格和世界观往往是在家里逐渐形成的,而且自己受到的家庭影响往往会传给下一代,人们往往会继承和发扬父母对自己的教育模式。人们对宗教的虔诚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其次,家长是为社会培养孩子。所谓“自己的孩子”只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是正确的。孩子是社会的财富,教育孩子也就自然成为一种社会义务。

从这个意义上讲,家长更应享有权威和尊严,也更容易放弃自己的责任。前面我们讲到这样一个国家,因为家长不能按社会需要培养出种种美德而剥夺了家长培养教育子女的权利,这个国家的名字已经被用到一句代表种种美德的谚语中。毫无疑问,这个国家独揽了抚养孩子的权力,按照自己的方式把他们养大成人,尽可能不要家长的任何参与。

直到今天,还有一个国家在这样做。孩子刚刚学步甚至更早就被送到“妈妈学校”一边吃母奶,一边接受成为好公民的公德教育。这个计划仍处于试验阶段,但毫无疑问会被执行下去。因为他们早就发现,并且不断得到证实,按照既定目标培养和塑造一个人必须从儿童开始。或许这种公开剥夺家长职责的做法是一个国家最大的灾难,这些小家伙们将在保育员的照顾下一天天长大,感受不到父母的呵护,体验不了手足的关怀,也享受不到邻里的友善。一段时间或几年后他们可能会重新回到父母身边,然而感情已经疏远,维系亲情最有力的纽带已经松懈,家长的权威已经荡然无存,家庭概念已经毫无意义。这个民族从一出生就像孤儿一样成长,这种现象可谓世界奇观。

即使莱克尔加斯·利库尔戈斯,也是让孩子六岁之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有些媒体极力赞扬这种效仿,但自然规律却告诫我们,永远不能对家庭生活的幸福失去信心。家长不仅要把抚养孩子看做是一种社会责任,更要看做是自己的神圣职责。家长的权威至关重要,不容忽视。健康的家庭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的安定团结。

家长的权力范围 前面我们讨论了家长权力的行使并不取决于家长自身,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这个权力范围。首先它的维护和使用必须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有着天然的分工。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母亲会培养她一些必须的户外活动能力。然而性格内向的父亲往往不能很好地运用自己的权力,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青年,他只是按照自己的兴趣要求孩子,很少考虑孩子的需要。

首先,家长的权威有利于家庭的幸福和谐。但只有当这种权威能够鼓励孩子独立自主,它才是成功的。家长必须尊重孩子的权利,否则自己的权威也将受到威胁。

第二,只有让孩子明白家长的权威是社会赋予的,这种权威才会稳固。孩子如果知道自己是为国家培养的,父母只是在履行自己的神圣职责,他们就会变得通情达理。

第三,随着孩子们一天天成长,他们必须逐渐学会自我管理。在父母的眼里孩子永远是孩子。然而,为了让孩子能够很好地适应生活,必须逐步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这也是孩子应当享有的权利。因为总有一天,父母会撒手而去,那时候,不管是否适应,孩子都只能独自去面对人生。

至于运用权威的艺术,最高水平应当是在运用的时候不留痕迹。法律是用来惩恶扬善的。治理一个国家最好无需任何法规就能维护和平与幸福、真理和正义、宗教和虔诚。治家如同治国,幸福家庭无需任何法规,“妈妈不喜欢这样”、“爸爸希望那样”就是孩子们所有行为的准则。

CHAPTER 3 父母赋予子女第二次生命

当孩子睁大眼睛躺在襁褓中踢腿伸胳膊的时候,他在无意识地接受那些构成他最早记忆的印象;我们能够帮他条理那些记忆,确保他最早看到的情景是有序、整洁和美丽的;他最先听到的声音是和谐、悦耳、轻柔、亲切、欢快的,他闻到的气息是纯净、芳香的。人的一生就是按照最初这些纯洁而亲切的记忆路线来条理和规范的。——夏洛特·梅森

父母赋予子女第二次生命 莫·阿道夫·蒙娜德宣称,孩子要从母亲那儿获得第二次生命——第一次是自然生命的诞生,第二次则是智力、道德意义上的精神人生。假如他不是一直在研究妇女问题,他肯定会明确指出孕育第二次生命的漫长过程必须由父母双方共同承担。我们是否要问他是怎样总结出这一惊人的理论的呢?他观察到伟人们都有了不起的母亲,这些母亲们能力非凡,不辞辛苦,尽职尽责,养育子女。他把这种劳动比做第二次孕育生命,正是这一次培育使孩子进入更高层次的生活;而且由于这是更加神圣的生活,蒙娜德坚决主张每个孩子都有权利接受这一次生命,在父母的教育培养下成为更完整的人。如果他仅仅是靠着演绎推理法得出了这个结论,我们可以置之不理,不必花费心思研究第二次生命的问题,尽管父母们可能经常剥夺孩子的这种权利。我们也能举出我们身边的反面事例,有的父母善良,孩子却顽劣邪恶;有的父母凡事都不在乎,可孩子却情真意切。对此,我们会习惯地脱口出“谁之过”这句话,总能为我们开脱责任,使我们不再尽力去管教孩子。

这一论点有科学依据 因为伟人们都有了不起的母亲,所以做儿子的好母亲是一件鼓舞人心、激励斗志的事情,但是我们还不要把它当成一个定论。为了不可抗拒的迫切召唤,我们对待自然科学采取科学归纳的态度。尽管我们还在等待科学的最新成果,可对于轻信的父母们来讲,科学已经讲过的事情就是准则和真理。潘多拉的盒子这个寓言故事今天成了现实:母亲们稍不留心就会让孩子灾祸上身。然而,我们身边不也放着一个盛满赐福的杯子吗?父母们可以从中汲取营养,从而给孩子们营造健康、活力、正义、仁慈、真诚和美丽的生活。

可能有人会提出反对意见:“每一份完美的才艺都一定是上苍的赐予,父母想要培养孩子的才能就是冒犯了造物主。”现在这种残留的迷信和真正的宗教没有多大联系,正相反,它导致了许多管理不当、经营不善的家庭丑事。当我们感悟到造物主把男人、女人,尤其是父母们当作为他传递礼赠的媒介,而且要尊敬造物主只有遵守他的法规,不能靠谄媚阿谀换取他的恩惠的时候,我们就会努力领会不仅写在石板和羊皮卷上、而且印刻在孩子心灵上的法规。理解了这个法规,我们就会心存感激,胸怀坦荡,就能明白造物主是以怎样自然的方式去怜悯、恩泽那些热爱他并遵守他的圣训的人们。

造物主的圣训是非常明白的,而且随着科学上逐年做出新发现,它会变得愈加明白。我们早有必要做好思想准备,跟上当代新发现的步伐。我们还将尽力保持一种观望的态度,这样我们才能看出这种新发现和造物主的成文法规之间的一致性和延续性。因为,也许只有当我们能够接受两者并且以愿意和服从的态度将二者融为一体的时候,我们才会获得快乐、至善的生活,这正是造物主的意愿。

第二次生命的孕育过程和方法 我们不妨借助当代科学思想来考虑孩子应从父母那儿获得的第二次生命的过程和方法。“按照孩子应走的道路去培养他,他长大以后就不会偏离这条轨道”。这不仅是一个誓言,也是对归纳推理得出的结论的一个声明。作者曾有很好的机会收集数据,他曾观察过许多儿童的成长,他的经验告诉他这些孩子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教育有方,长大了很有出息;另一类是教养不当,结果变成了坏人。毫无疑问,任何时候都一样,都会有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而且正是意外的情况才可以更好地检验这条规律。

但是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圣经》中的诺言和预言都经得起归纳推理的验证。我们可能要问,“为什么这样?”而且不会满足于笼统的回答——说这是自然而然的,是正确的;我们会一直寻找答案直到发现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结论,而且除非有外来的影响,否则其他的结论都是不可想象的。于是,我们对这条法规的服从将和我们对它的必然性的理解保持高度一致。

莫德斯列博士的遗传论 在关于第二次生命的研究中,我们不考虑我们所了解的大量遗传学知识。这些知识用来解释第一次自然生命,正所谓“父母、祖父母都在孩子身上遗传有他们的隐性或显性特征;孩子的成长发展正是沿循了其天性中的遗传模式,在决定孩子勇敢还是懦弱、慷慨还是自私、慎重还是粗心、自负还是谦虚、急躁还是安稳的方面,遗传的功效大于教育的功效。性格的基调是天生的,它影响以后形成的各种情绪和带有感情色彩的思想观念……系统的文化无疑会在人们身上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决定文化影响的范围,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其性质,以及构成人的后天一切变化的基础的东西只能是遗传的本性。”

性情和性格 如果遗传的意义就在于此,如果孩子一生下来就具有天生的性格(乍一看上去仿佛就是这样),那么父母还有什么可做的呢?只能是让孩子顺着他的个性毫无阻碍地设法自救吗?我们不妨把这种做法称为强硬的自然主义,如今它使我们倾向性地认为教育是客观的和有局限性的。无疑它是一条准则;它是真理,但还不是全部的真理。孩子与生俱来的是性情而不是性格,他拥有的是性格上的倾向,这些可能只需要后天加强,或者还需要转变,甚至需要管制。他的性格就像为收获果实准备的花粉,是生活富有成就的基本保证,性格就是最初的性情经过教育的途径、通过环境的影响加以修改、指导、发展,再以后就要靠自我约束、自我培养起来的东西。

这项塑造性格的伟大工作,也是唯一对人类有效的劳动,是怎样进行的呢?我们将把生理学作为我们研究的基础。它最简单易懂,不容置疑,因此它成了其他一切基础的基础。心理学家的二楼接待室是给人快乐的地方,但是谁会从第二层开始盖楼房呢?他把二楼建在什么基础上呢?把大脑的灰色物质和利用这种物质产生的思想像区分歌曲和歌手的声带那样专断地分开的做法和承认大脑只是精神要素的一个器官这一创造性真理比较起来,前者当然是更真正的唯物主义,后者认为大脑是通过可以感知的分子记录和产生有意或无意的思想和感情活动,通过相应的大量活动和大量消耗维持无数次的心理活动。这一创造性真理还认为,在目前的条件下,作为思想器官的大脑对活跃的精神是密不可分、必不可少的。一旦我们承认在思考一个问题时,我们的大脑在某个固定的区域存在明显的运动,就像书写时我们看到手部的肌肉运动一样,我们就会明白大脑里的灰色神经物质应当为我们确立教育的必然规律和体制提供一把可能的钥匙。在此,教育一词具有最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关系到性格的培养。

了解了莫德斯列博士关于遗传的理论之后,让我们再听一听他的另一个理论,实际上它能帮我们解释教育中可能发生的种种情况。“特殊的生活经历”对人体细胞结构的影响 “任何在清醒状态出现过的有完整内容的意识在人的思想或大脑中消失后,都会留下一种功能性倾向,将来某个时候当人清醒时它还会复发或再生。”

我们说心理活动不会转瞬即逝,它们总会留下一些记忆痕迹,从而促使以后再现。感觉给大脑留下的每一种印象,大脑各区域之间分子运动的每一种趋势,每一次转化为肌肉运动的大脑活动,之后都会使有关的神经分子在功能上发生某种改变,产生一些副作用,或不妨说在神经分子中留下有关自身活动的记忆。这种记忆使意识的再生变得简单,越简单它就越频繁地重复。因而,认为意识在某些情况下不会复现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对两个本无具体区别的并列细胞中的一个进行刺激,它们从此就有了区别。这种心理过程,不管它的性质如何,就是记忆的物质基础,而且是我们一切心理功能发展的基础。“神经分子发挥作用后,其结构上保持的变化被冠以种种名称,如残留物、残片、痕迹或残余、退化器官,或仍被叫做潜在的、休眠的意识。这样,不仅明确的想法,还有神经系统产生的所有情绪——愉快、痛苦、欲望的感情,甚至它的种种外在反应,都会产生构造上的影响,打下思想、情感和行为模式的基础。特殊的才能有时几乎是非常被动地产生的;复杂的动作刚开始还是凭借高度的专心和有意识地操练,重复多次之后也就变成了自动的了;最初靠着有意识的想象产生的一些思想,最终也会变成无意识地浮想联翩。正如我们常常看到的,一个阅历丰富的人总有敏锐的感觉和直觉;此外,曾经活跃的一些情感在神经系统会留下大量的残留物,进而影响性格的形成。于是,除了一个人天生的或原有的本性,满足、郁闷、懦弱、勇敢甚至道德情感都是特殊的生活经历产生的结果。”

我们这个时代拥有了一部伟大的教育宪章 实际上我们已经描绘出了一部精美的教育宪章。或许我们还认识不到我们自由权利的范围,否则的话,我们的教育激情不会亚于早期的基督教徒盼望造物主降临时表现出的狂热。如果一个人知道他能画出世界上最美的图画,他怎么会有耐心去计较得失、算计报酬呢?同样,我们如果能预见我们的孩子由于我们的培养而有出息的样子,我们怎会甘愿普通的辛苦而不竭尽全力地工作呢?今天科学应该揭示教育的理念,因为在神圣意志的驱使下我们已经变得适合做这项工作,而且我们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这是一种道德责任。一个没有道德的民族,完全认清了教育的前景,该有怎样的反应呢?但是我们醒悟得太慢了!“是旧的习惯压制了我们,它的影响固为冰霜,深似海洋。”

自从莫德斯列博士的这些理论和其他生理学家同样重要的理论问世以来,几十年已经过去了。我们特意选择了那些经得住时间考验的理论,因为今天国内外一百位著名的科学人士也在宣布同样的事实。每一个科学家都相信他们的理论!而我们呢?我们一如既往,守着旧的习惯,就像什么都没说一样,还是日复一日地漫不经心地教育着孩子,不管播下的种子是小麦还是毒芹,是荆棘还是玫瑰。

就像莫德斯列博士在上述引论中总结的那样,我们来简要地归纳一下我们的自由权利的教育宪章内容。

我们能做什么 我们可以打下记忆的物质基础。当孩子睁大眼睛躺在襁褓中踢腿伸胳膊的时候,他在无意识地接受那些构成他最早记忆的印象;我们能够帮他条理那些记忆,确保他最早看到的情景是有序、整洁和美丽的;他最先听到的声音是和谐、悦耳、轻柔、亲切、欢快的;他闻到的气息是纯净、芳香的。这些记忆印刻在他不会思考的大脑上,伴随他的一生。正像我们以后会看到的,记忆能够组合,即在储存了一些记忆的大脑区域,同类的另一些记忆都会聚拢过来。人的一生就是按照最初这些纯洁而亲切的记忆路线来条理和规范的。

我们可以为一切心理功能的发展打下基础。哪个孩子不好奇、不敬畏或不喜欢神话故事?没有过聪颖天真的想法?大概没有哪个孩子不是这样的。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因为孩子渴望的心灵从未得到过满足,就像等待受精的胚珠得不到有机肥料。

根据我们援引的莫德斯列博士的《思想哲学》,下面的事情就是父母为孩子的将来(甚至从婴儿时期)应该做的一些安排:他对特定的问题,比如像人际关系这样的问题,有无明确的观点。他习惯整洁还是杂乱,以及是否守时、节制。他总的思维方式,是倾向于利他主义还是利己主义,还是由此形成的情感模式和行为模式。他思考的内容是日常琐事、物质世界、买卖交易,还是人类精神的产出以及造物主与人的关系。他的杰出才能是在音乐、口才方面,还是在发明制造上。他的性情或性格的基调反映在家庭和其他亲密关系中,是保守内向还是坦率真诚;是乖僻抑郁还是和蔼可亲;是多愁善感还是活泼爽快;是唯唯诺诺还是大胆勇敢。

CHAPTER 4 精神生活深刻影响思想的形成

从主观上讲,教育是孩子的精神生命。从客观上讲,教育要在孩子身上发生作用,就要靠训练。相对而言,如果我们可以引用第三个术语,那么教育就要在孩子周围营造一种氛围。——夏洛特·梅森

对上一章的总结 关于父母的教育职能,上一章未能做出完美的总结。我们知道了孩子要靠父母为他的未来设计思想、行为、情感和举止的方式方法;培养他的气质、特长,以及选择他的思想所要专注的领域。谁会限制父母的影响力呢?孩子的命运是由父母掌管的,因为对父母来说,他们的孩子完全像是他们手中待垦的处女地。第一次的播种必然是出自他们之手,或者是他们挑选的代理人之手。

过去的教育思想 父母要播种什么?当然是思想。对于什么是我们手里唯一的教育种子,或者如何去播下这颗种子,我们认识到的越早越好。然而,我们关于教育的一切认识是多么荒谬绝伦啊!因为我们不去想该做的事情,所以我们不会使用适当的词语。我们或许已经摆脱了关于“婴儿空白的心理状态”的错误思想。现在没有人再把孩子空白的心灵看成是供教育家施展高超艺术的书写板。但是继此由来已久的邪说之后出现的思想依据了同样的错误认识:认为教育者的智慧一贯正确,职责庄严不可违。下面介绍这种思想的原始形态。

佩斯泰洛齐的理论 “佩斯泰洛齐致力于和谐地发展才能,而不仅仅是利用才能获取知识,他试图去准备像瓶子一样的容器,而不去考虑如何填充它。”

福禄贝尔的理论 在福禄贝尔的手中,雕塑变得清晰而且美丽,它不再是一只需要陶匠的巧手去造型的瓶子,而是变成了一朵花,一朵精美的玫瑰花。每一瓣、每一褶都需要精细、认真、熟练地雕琢。因为这一切会营造出花的芳香和瑰丽。尽你的职责去雕塑那些花瓣,当然还要等待阳光和雨露,为你的花朵准备好绽放的空间和余地。我们就是这样进行工作,时而激发孩子的想象力,时而推动孩子的判断力,时而启发他的观察力,时而锻炼他的构思力,时而培养他的道德性情,时而开发他的智力。在温暖宜人的环境里,在快乐幸福的氛围里,经父母之手让孩子逐渐绽放出完美的生命之花。“幼儿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对教育的意义和教育者的工作的这种解释极具魅力,而且它需要园丁们具有极大的热情和奉献精神,把孩子当成他们手中的花木悉心照顾。大概幼儿园的这种作用是我们迄今为止关于教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思想概念。

但是科学在转变态度 然而近些年来,思想在革新,无论是在地质学、人类学、化学、哲学还是在生物学领域,科学发展日新月异,不断改变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观念。

关于遗传 比方说,通过接受教育我们知道了遗传绝不是父母或祖先简单而且直接地把能力和癖好、美德和缺点传递给孩子。于是我们更加安心,因为我们早就开始怀疑:假如遗传就是简单、直接的传递,那么我们大多数人就会继承祖祖辈辈叠加夸大了的缺点——愚笨低能、思维疯狂、先天疾病。然而这些缺陷远离我们每一个人了吗?

教育是否属于造型艺术 现在我们开始讨论教育的问题。教育工作是否像我们所认为的那样是纯粹的造型艺术?它是直接地造型吗?在关于教育就是对几种才智的诱导、强化和指点这一简单易懂的学说里面,有多少属于造型?父母们惟恐孩子们失去个性,他们不相信按照相同的计划去培养所有孩子的办法。他们这种本能的担心是正确的。因为如果教育真正意味着靠规划有序的努力去挖掘我们内在的每一种才能,那么我们就全部按照相同的方式发展成长,大家全都一模一样,最终会因为这种完全一致的单调而厌倦得要死!有些人担心事情会朝着致命的相同点发展,然而事实上,这种恐惧是毫无根据的。

我们可以相信我们每个人的品格,个性对造物主太珍贵,对完整的人性太有必要,因而不会受到经验主义者教育的控制和支配。我们是绝对安全的,甚至连最稚嫩的孩童都能坚强地抵制教育的影响力。“教育”一词不够完备 教育的问题远不像乍一看上去那么简单,它对我们以及这个世界意义重大。“教育就是生命”。你可能会发育不良、挨饿夭折;或者你可能受到爱护而享受生命,但是心脏的跳动、肺部的运动、才能的发展(如果有才能的话),都只是我们间接关心的事情。我们对教育的无知有下列事实为证:我们居然没有一个词语能够完全涵盖维持生命的这个意义。“教育”一词很不完备(e表示“出来”;ducere表示“牵引”)。它只包括了偶尔心理上的训练,这和活动腿脚的训练是一样的。“训练”即成了“教育”的同义词,并且在这两个词的基础上形成了错误的思想,即才能的发展和运用是教育的目的(暂时我们还要使education一词,直到有了更完备的词汇)。

教育就是“教养”吗 我们本土的撒克逊语中“bringing up”(教养)比较接近教育的真实含义,这大概是因为该词的模糊意义,但不管怎样,“up”的含义是“目标”,“bringing”的含义是“努力”。

马修·阿诺德的巧妙措词 (本书作者已无法考证该措词,但是记忆中总有挥之不去的印象。)“教育是一种氛围、一种操练、一种生命”。这大概是我们所有关于教育的解释中最完整、最完备的一个。能够提出这样一个定义的人是非常了不起的,聪明的后来人会从他这深刻而精辟的话语中理解到教育是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事情,需要付出终生的努力才能完成。

一个完备的定义 我们分析一下该定义是如何从三个可信的视点解释这个问题的。从主观上讲,教育是孩子的精神生命。从客观上讲,教育要在孩子身上发生作用,就要靠训练。相对而言,如果我们可以引用第三个术语,那么教育就要在孩子周围营造一种氛围。

我们将在以后逐个研究这些问题。在此,鉴于本章的主题是“父母的激励作用”——父母是激励者,而不是铸模工,我们只需把这个基础性的问题讲清楚一些。

方法是通向目标的途径 只有当我们认识到我们能力有限,我们的工作才会有效。当我们明白了我们要做什么,能做什么,以及不能做什么,我们就会充满信心和勇气开始工作。我们心中有了一个目标,然后机智地开辟靠近目标的途径,这个途径就是方法。孩子不仅要获得道德和智力意义上的精神生活,还要维持他们获得的高层次的生活,这全得依赖父母。

精神生活深刻影响着思想的形成 我们称之为教育的生命只有一种维持形式,那就是思想。你可能受过多年所谓的教育却未得到一个重要的思想。还有,很多身体长得强壮的人,智力却很低下;而且由于要防止虐待孩子,没有哪个社会把这当成是父母的耻辱。几年前,我曾听说过一个十五岁的女孩,她上了两年学,却没有听过一次课。这是由于她的母亲非常希望她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学习针线活上。无疑,针线活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却不是最合适的)。尽管很多学生没有经历过产生思想的激动和觉悟,他们还是可以凭着学分通过大学的地方考试。而且,如果我们成功地避开了这种躁动的影响,那么,当我们毕业时我们就算“完成了教育”。但是,我们从此合上了课本,关闭了心扉,依旧停留在愚钝、闭塞的状态,思想和情感世界一片空白。

什么是思想 根据老一代的哲学家,从柏拉图到培根,到柯勒律治,思想是头脑中一个有生命的事物。我们提到思想,会说它打动了我们,抓住了我们,占有了我们,控制了我们,给我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通常说来,我们的这些说法比起思想所表达的有意识的思维更真实、生动。然而,相对于思想所引起的行动,产生的力量,我们的描述却一点都不夸张。我们树立一个理想——不妨说是一个具体的思想——这个理想就会对我们性格的形成产生强烈的影响。为什么一个人会为了一种追求、一项事业奉献自己?那是因为,“二十年前曾有一个这样的想法打动了我。”这个回答反映了每一个有目的的人和有意义的生活需要经历的过程。——有意义、有目的的生活就是全力以赴去实现一个想法。现在我们认识到了思想的潜力,然而它所包含的词汇和概念,却没有多少进入我们的教育思想,这难道不令人吃惊?

柯勒律治把“思想”的概念介绍到今天的科学思想领域,当然不是哲学上解释的那个思想——他曾为自己首次使用的那个词汇道过歉,因为它是一个难以解释的词汇(“我们为使用这样一个不好解释的词语向你们道歉,但是这个词语是我们的语言非常需要的。”),而是有关大脑和精神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的科学意义上的思想。这门科学今天被繁琐地称作“精神生理学”和“心理生理学”。

在柯勒律治的《方法论》中,他对思想的产生和进步为我们做了如下的解释。

思想的产生和进步 “在人类历史上,最能打动人的想象力的事件莫过于哥伦布在一片未知的海洋上首次观察到磁针的变化这一惊人的事实。人类历史上这样的事件何其多哉!造物主把大自然的奥秘突然间展示给他选中的人们。可以说,这些思想有着预定的顺序、体系、规则,而且注定要给人类的生存方式带来重大的变革!哥伦布有清晰的头脑和极具条理的思维。他清楚地理解了那个伟大而著名的思想,这使得他从一个普通的航海家一跃成为科学领域公认的预言家。”

思想的存在可能就像一种“倾向” 思想可能像大气一样笼罩,而不像武器那样撞击。“思想可能像几何学家心中的圆,有着明确、清晰的形式;或者它仅是一种本能,一种模糊的倾向……就像让诗人热泪盈眶的冲动,连他自己也说不出原因。”激活这种本能的倾向——向善、向诚、向信的倾向——是教育家应尽早抓起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怎样去灌输这些以倾向显示又不甚明确的思想呢?传递这些思想不应当有固定的目的,也不应当选择固定的时间,而是要在孩子的周围营造一种思想的氛围,让孩子像呼吸空气一样感受这种氛围。这种激发孩子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的环境是父母亲手创造的。每一个温柔的表情和敬畏的语调,每一句友善的话语和一个助人的举动,都一一渗透到这个思想的氛围和孩子生存的环境;他不会而且也许永远不会想到这些事情,但是这些事情会在他的生命中激活那个决定他一切行为的模糊的本能倾向。啊,小孩子能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真是妙极了!

孩子从他周围不经意的生活中获得启发 一想到孩子从他周围不经意的生活中受到启发,得到暗示,会把我们粗俗的言行当成他的成长的始点和发展的方向,我们大多数人就会感到紧张。父母们无法逃避,他们必须做孩子的“激励者”,因为就像行星周围环绕着的大气层,他们周围就是供孩子发展思想的环境,孩子从中得到持久的思想,获得一生的“本能性倾向”,决定他是喜欢作恶还是举止高尚,趋于世俗还是表现非凡。

明确的思想应有的秩序和进步 现在让我们来听一听柯勒律治关于该话题的见解。他认为明确的思想不是像空气一样被呼吸,而是像营养一样被输入大脑。“一系列的思想从第一个或最初的想法像种子发芽一样发展生长。”“事件和形象是外部世界生动而刺激的运行机器,它们对于孩子稚嫩的心灵就像阳光、空气、雨露之对于种籽,过多了反而会使它们腐烂、夭折。”“我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寻找合理的行动方案,因为每一种途径都有其独特的指导思想。”“就像它们指引的途径多种多样,方向重心交错,那些指导思想的地位也经常是从属的。现代世界经历了科学上的巨大变化……从开始要求理据和忠实,到后来反对局限性的亲身体验(真正的方法理论,也并不主张亲自体验),科学的自然秩序和必要规程被翻来覆去。”“思想的发展遵循它形成时确立的方向,然而它还要求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以确保它的发展限定在应有的范围。因此,正如最初的想法各不相同,思想发展的条条轨道(不妨这样比喻)也一定互有区别。”

柏拉图的思想学说 对于影响我们的“思想方式”、塑造我们的性格、主宰我们的命运的潜意识思维规律,我们难道没有进行过推论和解释吗?有见识的人们认为,对思想规律做出了进一步解释的生物科学又一次把柏拉图的学说推到了显要位置:“思想是一种可辨别的力量,它自行确定,表现为与永恒的本质相统一。”

在教育中唯一重要的是思想 这个话题甚为深奥,但也同样实用。我们决不能让“教育的功能主要是训练”这一理论误导我们的思想。父母采取“教育就是填容器、涂画板、塑雕像”的做法,还是树立“教育是养育生命”的态度,这些在孩子的幼年时期或许不会造成明显的差异,但是最终我们会发现真正融入孩子生命里的东西只有那些滋润过他的思想,其他一切东西都被丢弃了。或者更为糟糕的是,就像一部机器中的尘埃,它们对重要的生产过程构成妨碍和危害。

教育程式应当怎样进行 也许教育程式的运行应当是这样的:教育是一种生命;这个生命依靠思想维持,思想有精神上的根源;而且“这是造物主的创意”,我们主要是在互相交流中得到这些思想。父母的责任就是像用食物营养孩子的身体那样用思想去充实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具有可塑性,他可能选择这个也可能选择那个,因此早晨播下来的种子,晚上也不要放手,因为你不知道哪一颗种子会发芽,这一颗还是那一颗,或者两颗一样都发芽。

孩子对于好事和坏事一样好奇,因此要让他避免接触坏事的一切机会。

最初的思想会引发一系列相应的思想,因此要确保让孩子获得关于生活中的重要关系和义务的正确的基本思想。

每一项研究,每一条思想路线都有自己的“指导思想”,因此对于儿童的研究会受到其指导思想的鼓舞,并迅速发展,从而推动和加强现实教育。“可靠无误的理性及其意义” 简言之,就是我们大加吹捧的“正确的理性”——难道它不就是继初始的思想之后,按照必要的合理的路线发展起来的、不自觉的思想吗?有了最初的思想,就可以有把握地预测结果。因为我们养成了这样的习惯,所以总是这样思考问题,这样推导结论。我们思考的深度距离最初的思想越来越远,但是思考的方向却始终相同。大脑组织会发生结构上的变化去适应我们思考的方式,产生思想运行的空间和途径。这样我们明白了人的思想命运如何从幼儿园时期就得到塑造:恭敬地呼唤造物主的名字,温和地嘲讽神圣的事物,让孩子认真完成自己简单的任务去培养他的责任意识,让孩子轻描淡写地知道别人的过错和痛苦以磨炼他的意志。

CHAPTER 5 让孩子掌握思维规律

我们可以努力帮助孩子谋求心理上的稳定,应当让他们及早知道一些支配他们的大脑的一些思维规律。最好让他们感觉到这是与生俱来的能力。让他们知道一旦有了某个思想,它就会沿着自己的路线发展,就会在大脑的物质形式中确定自己的位置,就会从此产生一系列与己相关的思想。——夏洛特·梅森

父母是孩子的布道者 作为一个群体,父母们可能从未像现在这样深刻地感受到他们在培养孩子精神生活方面的神圣职责。只有成为孩子的开启者,父母们才算实现了他们的最高权利;只有完成了传输神圣精神的责任,父母们才算达到了养儿育女的神圣目的。

如何增强孩子们坚定不移的信心 世界充满了困惑疑虑,因此如何增强孩子们的信心,使之坚定不移就成为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下面是三种现成的途径:一是用我们的思想教育他们,让他们等待时机;二是尽力解决已经出现或有可能出现的疑虑和困难;三是让孩子抓住事物的本质。与此同时,形成关于当代思潮的认识,使他们在时代的冲突中安全着陆,不管受到怎样新知识的影响,都能坦然地接受事实,并能保护自己不受致命错误的危害。

对三种方法的评价:第一种方法不公平 第一种方法对年轻人来说是不公平的。当困难来临,他们发现自己极为不利,无法应付;他们的骄傲是有妈妈的保护;他们匆忙得出的结论是不可能有抵御的办法,这是他们早就信以为真的,因为如果有抵御困难的办法,不早就有人教给他们了吗?他们为自己被培养成废物而气愤,为自己被培养成懦夫而气愤。在他们看来自己是懦夫,为自己被抛在时代的后面而气愤,于是他们轻而易举转变了立场,成为他们那个时代最好斗、爱挑衅的人。

对当代思潮的认识 我们再看一下第三种方法,首先是关于对当代思潮的认识。当代的舆论为年轻人所盲目崇拜。年轻人急于知道怎样看待有关宗教和生活的一切重要问题。他们想知道当代某某著名思想家的观点,他们决不会让自己只局限于他们的父母所认定的思想领袖,相反,每个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正是他们的兴趣所在,他们也不会甘愿落后于新潮思想。

思想中的“自由意志” 现在,看到孩子就这样匆忙放弃自己的追求,父母们不应当感到吃惊。从婴儿时期开始的全部培养过程都会面临这样的变故。这样的情况一旦发生,谁都无计可施,孩子追随自己选择的领袖,他们的想法是公开的,如果家教太严的话,也可能是隐秘的;从内心里讲,孩子们的确是虚心、谦恭的,他们还不敢有自己的思想;他们只是改变了对父母的忠诚。父母不应对孩子的这种叛逆感到生气,当我们的兴趣超出了家庭的范围,我们都有权利做出这样的选择。

准备工作 尽管这个时刻到来时我们无计可施,但是我们可以提前做许多准备工作。我们可以从婴儿时期开始,逐渐淡化“所有权威都正确无误”这一概念,尽管这种做法会让父母难为情,丢面子。一定要用“我不知道”这样的回答去代替听上去聪明、实际很模糊的答案,因为孩子的追问常常引起父母的胡乱解释。更重要的是,“我不知道”的回答应当带来求知的努力和为寻找答案所做的必要研究。即使在那样的情况下,我们偶尔也还会碰到书上可能有的错误。这种教育的结果对于实现心理的平衡和稳定是非常宝贵的。

对于科学的保守态度 另一个保护措施就是对科学采取保守的态度。的确,孩子的热情应当受到保护,应当让他们明白一生潜心研究是非常光荣的事情。发现大自然的一个奥秘、找到一把解开许多自然之谜的钥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科学领域的精英应当成为他们心目中的英雄,伟人的名字,尤其是我们身边的伟人的名字应当家喻户晓。但是,我们同样要有一分为二的态度,这里有两点特别值得注意——一是对关于生命和起源的一切根本问题的至理名言保持绝对沉默;二是对科学真理迅猛发展的趋势下又存在着曲折起伏的事实绝口不提;因为这些曲折、倒退已经造成目前人们对近二十年来在至少十几门学科的教育持怀疑态度。的确,半个世纪以后再把今天的发现运用到教育事业的总体规划当中,似乎比较明智。这样做并不是因为今天的发现不是绝对正确的,而是因为我们还不大能够按照“比率学”去校准它,因此它是相对正确的。

知识是循序渐进的 那么是所有这些超出了孩子的智力范围吗?绝对不是。每一步努力都应当鼓舞他们对大自然的激情,增加他们对科学真理的崇敬。但是应当安排机会向孩子表明科学知识的循序渐进,还要让孩子明白这样的事实:今天教的内容到明天可能就是错误的,因为新的知识可以引出新的结论,甚至从已知的事实也可以得出新的结论。“直到最近地质学家才认为……现在他们认为……但是他们在将来会有理由不这样认为。”要理解知识是循序渐进的,下一个发现可能总是要改变我们以往的看法;我们在等待,可能要花很长的时间等待最后的定论;尽管我们还不能解释清楚我们已知的事情,科学仍是在向我们“揭示”知识;科学自身包含着对精神生活的巨大推动力——明白这些事情就是做到了拥护一切真理,就是为必然结论做好了准备。

孩子应当掌握一些思维规律 从另一个意义上讲,我们可以努力帮助孩子谋求心理上的稳定,这来源于自我认识。应当让他们及早知道一些支配他们的大脑的一些思维规律。最好让他们感觉到这是与生俱来的能力。让他们知道一旦有了某个思想,它就会沿着自己的路线发展,就会在大脑的物质形式中确定自己的位置,就会从此产生一系列与己相关的思想。造成年轻人怀疑心理的一个重要根源就是这样的事实:当有头脑的少男少女终于认识到自己的思想过程,他们非常吃惊。他们带着自认为是“自由思维”的倾向去读书,听报告。然后他们惊喜地发现随着他们听到的见解,他们的思想会沿着相同的路线思考下去,一直到得出新奇的结论!所有这样的心理激动给他们带来快乐的力量之感,还有一种必然和确定的感觉,因为他们并没有试图去琢磨这事或那事。它完全是自生的,他们相信他们的理性是不受其控制的。因此他们怎么能够不去推想这些仿佛是绝对要自生的东西必然都是正确的呢?

认识思想产生的过程 如果从孩子小时候就提醒他们:“管住你的思想,其他的事情就会迎刃而解;让一个思想在你的大脑中产生,它就会留在那里,就会日复一日的重现,就会在你的脑子里确定自己的位置,就会产生许多类似的思想;你的任务就是当思想产生的时候,留意它们,挡住错误的思想,放入正确的思想,确保你自己不要陷入诱惑的圈套。”结果是怎样的呢?这样的教育不像英语的主格规则那么难理解,而且让人一生受益匪浅。让孩子了解“理性”能够证明他所乐意接受的任何理论,便是一项万全的保护措施。

孩子们的要求 我们在此仅仅提到了父母们作为布道者、先知者、激励者的消极影响。大概没有哪些父母不被怀抱中天真的婴儿所深深地打动。“给我们打开正义的大门,让我们进去!”这是天真无邪的孩子的呼唤,而且不管怎样,妈妈的亲吻和爸爸的注视都流露出一种愿望,就是让孩子尽可能不受世俗的污染。然而,我们常常轻率地认为,孩子们不可能理解精神方面的事情。我们自己对这些事情的理解都太马虎、太不缜密,又怎能希望孩子稚嫩的心灵去理解我们人类的高级秘密呢?但是我们完全错了。是时间的沧桑让我们形成了实利主义的性情,而孩子们生活在清新的晨曦中。精神世界对他们来说没有神秘感,童话故事对精神世界所做的比喻和歪曲是一个无所不能的神话世界,这正是孩子们向往的地方。神话故事受到孩子们的如此喜爱,因为他们的心灵受不了残酷狭隘的现实世界的磨难,在物质的世界中他们的精神无法自由的呼吸。想象一下在囚室一样的房子里,小孩子隔窗向外张望,他心目中的造物主是怎样的呢?这个造物主并不遥远,也不抽象,而是一个停留在他的脚下、床头、温暖而有气息的精灵——一个在黑暗里、危险时可以寻求保护和关爱的精灵,一个像胆怯的孩子把脸藏进妈妈的怀抱那样可以寻求安慰的所在。“我的藏身之地” 一个朋友给我讲了她童年的一个故事。有一年冬天,她天天都要在学校补课到天黑。她非常胆小,但是由于潜意识中青少年的含蓄,她从未想过要向别人提起她的莫名的恐惧。她回家要经过一条靠河边的土路,路两旁长着大树,黑色的树影里可能藏匿着什么东西;还有潺潺流动的河水就像窃窃私语或衣服的摩擦声——这些成了她心中挥之不去的恐惧,天天晚上伴随着她。她沿着河边一路小跑,心中砰砰跳个不停;但是随着她飞快的脚步和狂跳的心脏,一路上她的脑子里反反复复响着这样的声音,一夜又一夜,一冬又一冬:“你是我的藏身之地,你会保护我不出麻烦,你会唱着救世的歌曲包围在我的身边。”几年以后,这个朋友长大了,本不该再有小女孩的恐惧了。可是有一年冬天的傍晚,她独自一个人走在另一条河边的路上,路边长着大树,河里也是潺潺的水声。过去的恐惧又回来了,伴着这种恐惧那些声音又在她的脑子里响起,同样是随着她急匆匆的步伐,这些话重复了一路。如此一个藏身之地应该是每个小孩心中的造物主。

孩子的心灵是“肥沃的土地” 对精神影响的敏感并不是因为孩子们的无知。毛病出在我们身上,而不是孩子的身上。现代生物学思想的整体趋势是要加强精神教育:活跃的思想来自哪里;小孩子的心灵是一片开放的土地,肯定是肥沃的土地,在这里播种人每日清晨来播种,但是种子就是至上的精神。我们对孩子的一切教导都应当带着敬畏的心情,谦虚的态度,把自己当成是配合造物主来进行这项工作,但是工作仍要做得尽职尽责,刻苦勤奋,要有庄严的意识,把我们的合作看成是为孩子高尚的行为创造条件。救世主在恳请我们“把孩子们交给我来培养”吧,就好像我们有力量阻拦似的,事实证明我们也的确有这样的力量。

孩子有根深蒂固的不满情绪 这个思想暗示我们在和孩子交往中经常忽视的另一个观念。孩子们的脸并不总是阳光灿烂,楚楚动人;即使是生活在最幸福的环境中,最快活的孩子也会有不高兴的时候。我们把这种愁绪直接归因于身体不舒服或者外部环境有变化,但是这些因素都是说明孩子根深蒂固的不满情绪的次要原因。孩子们有罪恶感,这和他们的敏感一样强烈。我们的危险在于太信任玫瑰香水般温和的教育方法;我们对待孩子不够严肃认真;和孩子面面相对时,我们发现他是一个非常真实的人,但是在教育理论中我们却把他看成介于“蜡人和天使之间的东西”;他犯过错,他贪婪、虚伪、恶毒、残酷,他有许多放在成年人身上实属可憎的罪过,可是我们却说他会越来越懂事;他永远都不会越来越好,他非常清楚自己的罪恶可憎。如果要我们对童年的事说真话,我们有多少人该说“唉,我那时是个可恨的孩子”!这不是因为我们想起了过去的错误,而是因为我们记起了儿时自己对自己的评价。许多活泼快乐的孩子认为自己是丑恶的;对于多情的父母和朋友们,“淘气的孩子安静下来”不该成为你们的安慰。我们最好采用传统有益的教育方法,而不应当借故守传统却把孩子领进死胡同,也不该冒险采用新办法让孩子走进困惑的迷宫。

CHAPTER 6 如何向孩子灌输思想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要做的主要事情就是:把家庭和孩子逐个从荒蛮无道的愚昧状态带入光明温暖、舒适有序的文明生活。它要靠富于爱心、拥有智慧、最讲纪律、受过教育的人来做。——夏洛特·梅森

我们的主要职责 上一章介绍了关于父母最高职责的思想——他们是孩子的传经布道者。无疑,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要做的主要事情就是:把家庭和孩子逐个从荒蛮无道的愚昧状态带入光明温暖、舒适有序的文明生活。这项面对每一个孩子的个体工作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作,它要靠富于爱心、拥有智慧、最讲纪律、受过教育的人来做。培养出和父亲一样优秀的孩子是最完美的为父之道,这要靠充分履行父母的职责才能实现。有些父母认识错误,有些父母愚昧无知,还有一些父母漠不关心,甚至少数父母麻木不仁。但是,不管直接地还是间接地,父母们还是做了对人类世界有益的事情。

适合儿童的教育思想 父母们一旦认识到他们神圣的工作要靠他们向孩子传输思想去完成,他们就会急切地思考哪些思想最适合儿童,如何去灌输这些思想。现在我们来考虑一下目前正引起人们思想波动的观点。“我们要通过人的悟性逐渐培养孩子的思想” 为什么不呢?我们把《旧约》历史当成犹太人的历史来学习,把《约伯记》、《以赛亚》和《诗篇》当成诗歌来读。我很高兴孩子居然对它们非常感兴趣,还有把部分希腊语的《福音书》作为一个英雄的生活传记去讲述。把所有的知识当成宝典一古脑儿地强加给孩子是极端错误的。这样做会马上打消他们的兴趣:我们应当通过人的悟性逐渐培养孩子的思想。

这里有一条能被许多人接受的理论,因为它“非常合理”。它的主要观点是人们被“理性”所统治,理性就是一种可靠的存在,如果运用得当,我们就肯定能得到正确的结论。我们称之为推理的那种心理功能确实帮我们得出了必然的结论;这个过程是明确的,它的结果是令人信服的。但是,其结论的正确与否完全要依靠最初的想法,如果我们不愿相信这个结论,我们称之为偏见;如果我们想宣扬它,我们称之为直觉,甚至叫灵感。这种态度是无需解释的。错误的产生是所谓的错觉经过推理得出了必然结论。

逻辑上的必然和道义上的公正——认真的犹太人和十字架刑罚 让我们姑且站在符合逻辑而又认真的犹太人的立场分析一下:“耶和华是一个令人敬畏的名字,除非用他指定的方式,否则我们的思想和行为都不能靠近这个名字。用不正当的手段去攀附造物主是亵渎神灵的行为。因为耶和华至高无上,对他的放肆和冒犯是极端可恨的,是犯罪,而且是不可饶恕的罪行,这个亵渎之人死有余辜。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等同于至尊至圣的造物主,那么他就是亵渎之人,他就和撒旦一样傲慢专横,他就应当被处以双倍的死刑。耶和华的名字是交给犹太人托管的,他们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去处置亵渎之人。这个人必须得死。”这就是后来纠缠多年伤及无辜生命的仇恨根源。这些人当时是在听从理性的支配,而且非常清醒,因此他们总会说他们是在做一件正当的事情,而我们对此却愚昧至极。当时的认识水平和悟性使我们不能理解这些,造物主却是非常了解,他为犹太人真诚地辩解,“他们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争论仍会进行,错误就在于最初的思想——关于耶和华的概念决不容许也不可能用在耶稣身上。

爱国的犹太人和十字架刑罚 最早接受了造物主的犹太人就是这样推理的。对爱国的犹太人来说,宗教信仰本身对该民族的希望是有帮助作用的。他们通过另一些自发的辩论得出了相同的必然结论:“犹太人是造物主的选民,一个犹太人的首要责任是心系自己的民族。这些时刻是关键的时刻。一个伟大的希望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但是我们却在罗马人的掌握之中,他们可能在我们的希望还没有实现之前就毁灭我们的民族。我们决不能做任何引起他们怀疑的事情。耶稣怎么办?总起来说他没有什么危害性,大概还是正义的。但是他煽动人们,有人谣传说他们把他称作犹太人的国王,我们决不允许他毁掉我们民族的希望,他必须死掉。让一个人为整个民族去死,确保整个民族不会灭亡,这是权宜之计。”于是世界上一场圆满完美的罪行发生了,大概这些人非但没有任何犯罪感,相反却是怀着荒谬的道德责任感,正是这种道德意识赞成一切合理的行为。

源自父母的主要思想 孩子们必须要依靠父母帮助他们实现产生思想习惯的主要推动力,因为一个人追求真理的思想和行动是“机器的关键动力”,所以把激励向善心灵的主要思想介绍给孩子就成为父母们的首要责任和最高权利。一个人不管犯下怎样缺乏信仰的罪过,他的父母都难逃干系。

早期的教育途径 关于这个问题让我们首先看一下幼儿园的普遍做法。孩子刚刚咿呀学语,幼儿园就教他跪在妈妈的膝上学说“造物主保佑……”接下来教的是一连串的亲切用语,“造物主保佑,让他做个好孩子,为了耶稣,阿门”。这种教育场面非常美丽动人。有一次,在一片草洼的村庄,我透过敞开的门朝一间茅草屋窥视,看到一个小孩穿着睡衣跪在妈妈的腿上做晚祈祷。于是这个地方成了我心中永远的圣地。再没有什么景象比这更温馨动人。一旦孩子学会了说话,他的祈祷词中还会逐渐加上“温柔的耶稣,温柔又温顺”,以后还会说:“我们的主啊!”妈妈们把孩子带到造物主面前,让他们接受真理和道德教育,早晚的祈祷是最合适、最完美的方法。我们大多数人都能够回想起早年的这些教育。但是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呢?一个母亲每天和孩子们待在一起,她一天当中要无数次向造物主祈祷,而孩子却全然不知!“今天我给他们(四岁的儿子和五岁的女儿)讲了丽贝卡在井边的故事。他们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对埃莉泽心中的祷告马上应验的那一段。他们问:‘他是怎么祈祷的?’我说:‘我常常在你们不觉不知的时候为你们祈祷,有时候你们淘气了,我就默默祈祷,我马上就看到你们变乖了,你们的表情证明我的祈祷应验了。’女儿拽着我的手说:‘亲爱的妈妈,我要试试!’儿子看上去若有所思,但没有说话。当他们躺在床上时,我俯身祈祷。当我站起来时,儿子说:‘妈妈,你在为我们祈祷时,造物主在我心中填满了仁慈,还有,妈妈,明天我还要试一试。’”

一个孩子的感激之情 一位曾把小小的香水瓶子当成自己儿时的快乐的母亲给自己的三个女儿带回了三个这样的香水瓶。吃早饭的时候孩子们拿到了礼物,于是整顿早餐吃的非常开心。妈妈有事提前离开了餐桌,小玛丽一个人坐在饭桌旁,手里拿着香水瓶,守着没吃完的饭菜,纯粹是出于内心的感激,她自言自语道:“亲爱的妈妈,你太好了!”试想,妈妈无意间听到孩子对着春天的第一枝报春花自言自语:“亲爱的妈妈,你太好了!”她会多么高兴。孩子们天生好模仿。所以,如果他们经常听到父母不断地说出自己的快乐、恐惧、感激、愿望,他们也会道出他们的许多感情。

孩子的祈祷词中的古旧词语 可是英国的儿童被一种古旧的称呼方式所束缚。这些形式在我们大人们听起来是恭敬的,但是我们可以确定它们会令小孩子们生畏。那么,为了造物主的祈祷,把这些古旧词语虔诚地翻译成现代英语,该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对于我们已经会用旧词的大人们来说,这些形式是亲切、神圣的,但是我们不要忘记它毕竟是一种译语,而且也许是现代英语中最古旧的用法:通常翻译成‘chart’的‘which art (谁是)’让孩子们一窍不通。‘Hallowed’一词对孩子是一种陌生语言的词汇,而我们听来却不这么陌生,‘trespasses’属于半法律用语,怎么着都不可能成为他的日常用语;无论怎样解释都不可能使‘Thy’和‘your’在他心中产生相同的效果。让一个孩子用奇怪的词语做祈祷等同于在他和他‘万能的造物主’之间树起一道屏障。同样,我们不该冒险去教我们的孩子说‘亲爱的造物主’吗?父母肯定相信,严肃、恭敬的祈祷风格决比不上在兴奋、求助时脱口而出的‘亲爱的造物主’听起来甜蜜动听,这句感叹对于“熟悉了造物主”的小孩子是再自然不过的。让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一直感受到这个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与他们分享快乐的造物主,这样你就尽可以笑对一切不忠行为和思想的侵袭,因为对于熟悉造物主如同甚至超过熟悉自己的父母、妻儿的人来说,背信弃义是愚蠢的行为。“造物主的呼喊” 还要让孩子们伴随着“造物主的呼喊”成长。在我们称之为人类本性的这种蹩脚的东西里面,有潜在的忠诚、崇敬、热情奉献和乐于助人的本能。可是对于尘封了的心灵只有解除束缚才能开启这些本能,而对于纯洁无邪的儿童,只需寻找适当的时机进行灌输,他们就会自然地获得这些品质。没有什么事情比得上听从天意,服从天职,接受恩泽,更安全快乐,对于造物主,服从就是快乐。

在我们的现代文明里,我们忽视了一个事实,国王、领袖只不过意味着战争、敌对、胜利——当然也可能是失败和羞耻。这种生活概念不可以让孩子知道得太早。

基督战恶魔 “认真地思考了这个问题之后,我决定最好告诉你我对这件事的观点。半个世纪以前我们的橄榄球队的一个普通男生被挑中去参军,这是他最好的人生归宿——这件事在他生活中有最重要的意义。我拿不准先讲什么,而且一点也没有把握,对于尚在的几位老同学是否同意我的看法一点也没有把握。但是这只代表我个人的意见,我认为作为当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这种感觉——我们在学校秘密地接受训练,要准备参加一场大战,实际上我们已经被卷了进去,这是将持续我们这一代人的战争,它将考验我们的一切力量,包括体力、智力和道德,直至极点。我不必说这是一场极其古老的善恶之争,是光明、真理和黑暗、罪恶的战争,是基督大战恶魔的战争。”

这是《汤姆·布朗》的作者在最近一个四旬斋前的星期日向橄榄球学校做的一个演讲。这些话朴实动人。教育正因为它教授了这样的内容才称得上是教育,这样的教育应当在家庭进行,或者在孩子一开始上学就教授这个内容。认为孩子太年幼理解不了这些是对孩子的贬低,因为我们生来就是要学习这些道理的。“噢,天哪,造物主的工作真难做” 阿诺德博士的孙子是一个五岁的孩子,他正和妈妈坐在钢琴旁边选星期日圣歌。他挑中了“你就要完了”,这是他特别喜欢的一首曲子,开头的歌词是“一天天更新我的意志”,妈妈对孩子的选择和歌词甚感困惑。当儿子若有所思地说了一句:“噢,天哪,造物主的工作真难做!”妈妈更深刻地窥视到了孩子的内心世界。在孩子看来,做和忍受没有明显的区别,但是生活中的挣扎、奋斗、紧张已经在孩子无忧无虑、快活的心灵上打下烙印,罪恶的精神品德会影响孩子们的思想,并且使他们变得“淘气”。孩子们学东西快,而且可能比我们理解还到位。那么,他们是不正当的,“淘气的”,孤独的,罪恶的,真正需要对有罪过的人的治疗,而且他们更清楚他们的需要,因为孩子稚嫩的心灵就像婴儿的皮肤受到了精神炎症的侵蚀。“造物主能够经常饶恕我真是太好了,我今天又淘气了许多次,”一个六岁的小孩子难过地如是说。这绝对不是有什么别人在开导她认识自己的过错。甚至连“皮特·玛乔丽”的轻松道白都能证明孩子对自己的过错感到难过:“昨天我在神圣的教堂里特别不守规矩,因为我从不能安静,也不让伊莎贝拉专心……肯定是引诱约伯的那个恶魔引诱了我,尽管他忍受了下油锅炸和许多其他的灾祸,可他抵制住了撒旦的诱惑。”——这是一个才六岁的小孩的道白!

我们必须微笑面对这些小小的“罪过”,但是我们决不能太放任孩子,以至于让他们在造物主面前接受帮助时,为自己太多的“淘气”感到压抑沮丧。

CHAPTER 7 作为老师的家长

培养孩子遵守纪律就是要及时消除孩子的任何粗俗、讨厌的迹象,把他们培养和教育成举止优雅的孩子。对我们这些关心儿童成长的人来说,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夏洛特·梅森

老师会管住他!  很多人认为,孩子长大上学后,学校的老师会把他管得服服帖帖。有的孩子在家里特别不听话,到了睡觉时间让他上床睡觉他却漫不经心,妈妈不断地大声斥责,他也满不在乎。有人认为,环境会改变这些情况。但一个在家里总是随心所欲的孩子长大了就能乖乖地听老师的话吗?

我们不妨探求一下为什么许多家长要把教育孩子的任务留给老师。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哦,他还小,慢慢就会懂事的。”“孩子应该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上学后再管教一点都不晚。”“我们反对惩罚孩子,孩子应该自由成长,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尽力去爱孩子。”“孩子长大后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童年应该给他们留下美好的回忆。”“任何幼小的东西都应该自由自在,就让他们像小马驹一样自由地成长吧,上了学老师就会约束他们。”“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我不大赞成极力塑造孩子的做法,这样会破坏他的个性。”“长大一点,就会更懂事一些。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毛病都会改掉。”

诸如此类的说法真是不胜枚举。很多人都认为他们有充分的理由把教育孩子的任务留给老师。但是老师真的能不负众望吗?对于那些没有自我管理能力的孩子,老师又能把他们教育到什么程度?老师的成功和骄傲往往在于那些具有良好家庭教育的孩子。教育这样的孩子,老师会感到乐趣无穷,他们会不遗余力地履行自己的职责直到孩子走向事业的成功。这种巨大的成功甚至会远远超过家长的期盼。但是老师从不把这些成绩当作自己的荣誉。老师是谦虚的,虽然他们的种种美德并不总是能够得到认可。

老师的成功在于那些得到良好家庭教育的孩子 “某某同学真是干什么像什么,你可以与他们在一起做任何事。他的父母真会教育孩子啊!”我们常会听到学校的老师说这样的话。我们看到,老师丝毫没有把学生的成绩归功于自己。为什么?因为无数经验已经证明,老师只能给学生以种种知识和引导,学生将来如何还要看他的基本素质。“人们把天真的孩子送到学校,我们该如何去做?”这是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家长特别关心的问题则是:“老师是如何教育这些无知的孩子的呢?”

如果是牡蛎,任何办法也无法使他“坐起来”,哪怕是鳕鱼也不行。要想“坐起来”,必须得有脊梁骨。而且,脊梁骨要起作用。毫无疑问,牡蛎似的笨人有脊梁骨,像鳕鱼一样笨拙的人也会坐立。本该爬行的动物要想使其坐立可以想象需要付出何等巨大的努力。偶尔也会出现令人惊讶的情况:在老师的帮助下,笨学生和别人一样取得进步并且看上去情况不错。即使不再管他,他也能在一段时间内保持进步。于是老师松了口气,这时家长大概会说:“我跟你说过嘛,杰克最终会取得进步的。”但是,且慢,现在这样说恐怕还为时尚早。

学校生活是单调的 与军队相似,学校生活或多或少有些单调。因而学生早期的习惯显得非常重要。俗话说的“三岁看老”就是这个道理。约翰·布朗先生天资聪颖,为人随和,活泼可爱。他的生活条件优越,各种社会因素都非常有利于它的发展,没人想到他竟会失败。他本来具有成就伟业的素质,如果能够从小得到正确引导,他很可能会大有作为。

随心所欲在《爱德华·沃维利》一书中得到了验证 随心所欲是个贬义词,但有时我们也会赋予它一些褒义。司各特在《爱德华·沃维利》一书中为随心所欲提供了一个令人愉快的诠释。爱德华·沃维利具有非常强的理解力,用一位运动员的话来说,老师只需给他讲清游戏规则,他就能做得非常好。对于知识,老师只需交给他恰当的猎取方式,同时要使他避免懒惰的倾向,帮他树立并使他追求远大理想。一旦好奇心得到满足,人们就会放弃学习,最初战胜困难的喜悦就会荡然无存,进取之心也会随之耗尽。这个故事接下去讲天资聪颖的爱德华·沃维利的性格却是摇摆不定,一生都在受着命运的嘲弄。因为在年轻时没有学会把握自己的命运,他遭遇了种种不幸。他所受的教育没有给他一个堂堂男子汉的警觉和自控能力。他遇到很多好事,但没有一样是靠他自己的智慧赢得的。只有罗斯·布拉德沃迪的爱情是他自己努力得到的。但女士们对待爱情何尝不是稀里糊涂呢?爱德华·沃维利每次获得的利益和成功都是别人的成果。后来爱德华·沃维利不仅很有钱,也很有人格魅力去结交朋友。这个善良可爱的小伙子并没有令人失望。他从不刻意为自己铺路,为了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他一直都在竭尽全力和困难做斗争。但是他的叔叔却很有钱,也有很多朋友,一切情况都很好。毫无疑问,很多年轻人并不像爱德华·沃维利那么幸运。很多家长无法满足儿女的要求,提供不了儿女想要的生活方式。为此,伟大的小说家谨慎地指出:爱德华·沃维利生活中的种种失败源于他所受的教育。他有相当出色的才能,但年轻时候却总随心所欲,不懂得用理智来控制自己,而且他从来也没有学会让自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很多家长认为可以把培养孩子 “控制能力”的工作留给老师去做 现在正是这种学校能制服学生的观点使得家长把这项任务留给了学校。在家里,他们从不用纪律约束孩子,他们不明白纪律是可以培养控制能力的。慢慢地,当他们把这个任务移交给别人时,培养控制能力的大好时机已经错过。由于家长的懒惰和放任,孩子最终不能形成良好的习惯。“但是为什么不能把教育孩子的责任留给老师呢?”在品德教育之外的事情上我们自然应该让孩子像小鸟一样自由。我们不会让他撒谎,但如果他讨厌功课,我们最好能以一种巧妙的方式让他明白这种想法多么要不得。

我们并不是说要让孩子在自然状态下长大 我们必须面对现实,我们并不主张孩子要在自然状态下长大。每当我们讲起某某事是自然的,往往包含着纯朴、肯定,甚至是田园诗般的感情色彩。这不正是人们向往的理想状态吗?让·雅克·卢梭提倡自然教育学说,并拥有前所未有的众多追随者。然而,生活中我们却会经常遇到下列情形:哈里愤怒地从杰克手中抢走自己的小鼓;不足两岁的小玛乔里尖叫着想要苏茜的布娃娃。面对此情此景,我们会说,这是人类的本性。

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早点解决这个问题,甚至是玛乔里我们也要教他表现得好一点。有一个聪明的妈妈说:“孩子不到一岁,我就教他要听话。”只要了解孩子的特点和可塑性的人都会赞成这种做法。在一岁时学会服从,以后就能慢慢培养起各种良好的生活习惯。每一年都要有相应的教育计划。这样当爱德华长到五岁就不再会是个自私的孩子。他父母在日记本中这样写到:“造物主保佑,在六岁生日这一天,他下定决心要成为一个大方的孩子。”有人可能还会不以为然的笑着谈论本性难移,他们仍固执地认为孩子的天性不可改变,因为他们还没有意识到培养纪律观念是家长的主要工作。

家长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孩子遵守纪律 因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需要不断完善。培养孩子遵守纪律就是要及时消除孩子的任何粗俗、讨厌的迹象,把他们培养和教育成举止优雅的孩子。对我们这些关心儿童成长的人来说,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所有的孩子,从一出生就需要良好的教育。有些家长相信孩子通过教育可以开发的潜力是无限的,他们不相信“龙生龙,凤养凤”的愚蠢说法,他们会充满信心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他们认为家长的主要责任就是要对孩子进行种种训练,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然后就可以高高兴兴地送孩子去学校上学了。

教育是一种纪律约束 纪律约束并不意味着体罚或其他无效的惩罚手段,诸如用棍棒打或关禁闭等。有人相信“棍棒底下出英雄”,因而在家庭里,体罚还很难消失。我们并不是说体罚从来就没有任何意义,而是说没有体罚的必要。实际情况是,很多人并不十分清楚什么是教育,他们还没有认识到恰当利用教育还可以克服一些性格弱点,他们只知道教育意味着获取知识。

如果家长不能成功地教育孩子,孩子就要继续经受生活的磨砺。我们必须牢记孩子的天性是服从纪律,不受约束的人们必然会到处碰壁。因而谁选择让老师和生活去教育孩子,他的孩子就会很难取得成功。一个人的体魄、脾气、气质、职业、感情或愿望等,或多或少都是家长约束或放任的结果。

纪律约束不等于惩罚 什么是约束,请看“约束”这个词——discipline,没有任何惩罚的含义。Discipline意为追随者,因而discipline就是追随者的状态。爸爸或妈妈都非常清楚,孩子天生就是自己的追随者。现在没有人因为有众多的儿女而自豪,儿女们也不愿意家长一天到晚地给他们讲大道理。因此家长要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巧妙地培养孩子正确的世界观和责任感。

如何巧妙诱导孩子 哲学家要聚拢信徒不能靠武力,而要靠学说本身的魅力,令人信服的表达能力和信徒的热情。因而会享受生活的家长也懂得如何说服孩子促使他们不断地去追求美德和高尚的东西。

精心策划,稳步提高 在学校,老师同样不会一个劲儿地灌输学生,而是按照精心设计、一点一滴、循序渐进地教育学生。因而希望孩子有良好天性的家长都会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孩子的种种美德和修养。孩子生来就具有忠诚的品质,在此基础上再培养种种美德,然后再依次教给他丰富的知识,培养自我控制的能力,锻炼他的耐心,教育他要虔诚和善良,然后教育他要懂得爱的含义。聪明的家长像教授“3R”一样有系统地培养着这一切,结果当然是成功的。

但具体该如何去做呢?答案涉及内容广泛,我们不得不放到下一章去讨论。在此我们只能说每一种品质都有它的不足,每一个不足都有它的特点。请留意你自己的孩子,他有他的特点,并且可塑性极强。千万不要让他变得脾气暴躁、一意孤行、鲁莽冲动,那样他只能成为自己的敌人。要让孩子改掉缺点并不断得到完善,还要靠家长付出辛苦努力。

CHAPTER 8 人格的培养是教育的主要任务

一个人的性情、才智和天赋在很大程度上往往是天生的,但人格却需要努力去培养。每个人——无论大人还是小孩儿,都要通过努力而获得成就。一个家庭或个人的发展轨迹其实就是人格发展的轨迹。——夏洛特·梅森

有其父必有其子 德国伟大的诗人歌德写过下面一首诗:“勇敢的父亲给了我什么?——健康的生活和坚强的意志。温柔的母亲给了我什么?——幸福的时光和做诗的技巧。”

诗人和我们一样,是父母所生并深受父母的影响。这一点不是诗人的发现,人们早已认识到这一点,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充分说明家长对子女有多么重要的影响。

遗传因素能起多大作用 我们总是在不停地谈论遗传因素,生活中人们或多或少总要考虑到这一点。阅读人物传记,无一例外都会谈到对其成功有重大影响的祖先和早期成长环境。然而如果在公共场合过多地强调遗传因素,人们就会忽视教育的作用。我们常会听到这样的对话:“哈洛德是个聪明的孩子,但一点儿都不能集中注意力。”“是啊,可怜的孩子,他控制不住自己呀!”“龙生龙,凤生凤。我们一家人都比较笨,怎么能指望孩子太聪明呢?”

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教育问题是:哈洛德能否控制自己?他的父母能否帮他改正缺点?或者遗传的弱点真的不可改变吗?实际上,作为专职教育工作者,一般人们都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各种能力,如学习知识的能力、审美能力,以及促进身心健康的能力。我们常会指着自己的成果自豪地说:看吧,这就是教育的结果!

孩子们在受教育方面最重要的是需要机会 我们有时会忘记除了我们所能给予的一切之外,孩子还有很多渴望。健康的孩子需要吃饭睡觉,同样他还渴望长大、拥有知识、美丽、力量和友谊。他想要的这一切其实就是机会。给他关爱和求学的机会,他就能学会爱别人和学会摄取知识,因为这是他的天性。如果一个孩子的思维非常敏捷,想象力非常丰富,而且还特别懂事,你不必为此大惊小怪,其实培养孩子的这些品质就好像让一个饥肠辘辘的人去吃饭一样简单。

很多自然科学家少年时代住在乡村,有充分机会去观察形形色色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习性。没有人刻意培养他们的才能,只是他们有充分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如果一个孩子满脑子装满别的东西,他就失去了这样的机会。比如有些文人墨客,他们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乡村,却分不清鸫鸟和乌鸦。我还认识一个通晓玄学和文学的知识女性。年轻时她曾有机会翻阅英国期刊《旁观者》的过期卷册,她认为那段教育使她受益匪浅。

艺术教育的一个实验 最近,我又观察到一个提供机会进行教育的事例,并取得不同寻常的教育成果。我的一个朋友对“劳动者俱乐部”很感兴趣,于是她接受了那里讲授用粘土做模型的课程。作为老师,她没有选择的余地,学生就是工厂里的工人,上课没有任何条件限制。用老师的话说:“只是他们的艺术天赋还没有被毁掉。”——也就是说,从来没有人用拙劣的方法教过他们画画。老师把泥土模型和一两件工具交给他们。此外,作为艺术家,她还教他们要找到对被塑物体的感觉。令人欣慰的是,这些学生对创作充满热情,六次课后,他们的作品就堪称艺术品了。

艺术可以赋予物体人类的感情,正如一个可爱的小脚印会让你对孩子的小鞋浮想联翩。这位女士谦虚地说她只是发掘出了工人们内在的潜力。实际上她做的要更多一些——她本身的艺术热情激发了学生对艺术的不懈努力。看到老师的热情,学生就会倍受鼓舞。希望我们能够经常考虑这一因素,她足以证明我们的观点,那就是只要得到机会和指导,孩子就能完成教育自己的大部分内容,包括知识方面、美学方面,甚至是品德方面。因为人类天生就有与求知相应的渴望、能力和感情。“劳动者俱乐部”的活动主要是帮助失业者提高社会地位,发掘他们的工作潜力,因而稍加指导,稍加控制,就可以悠然地坐在旁边看着他们去实践。

但是实际生活中,教育孩子有两件事必须要做:一是培养能力,在这方面,我们的一点帮助可能就会对孩子造成深远影响;二是性格的塑造,在这方面,孩子们就像陶工手中的泥土,家长就是塑造泥土的陶工,因而,孩子的性格完全取决于家长。

人格是一种成就 一个人的性情、才智和天赋在很大程度上往往是天生的,但人格却需要努力去培养。每个人——无论大人还是小孩儿,都要通过努力而获得成就。一个家庭或个人的发展轨迹其实就是人格发展的轨迹。我们民族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民族性格的魅力。卡莱尔和约翰逊之所以伟大,不仅仅在于其文学成就,更在于他们的人格魅力。博斯韦尔的传记就文学成就而言堪称一代宗师,但他在人们心目中又是何种形象呢?

保持性格平衡的两种方式 伟大或渺小都属于人格范畴。如果大家的性格千篇一律,世界就会变得单调乏味。但为什么大家彼此不一样呢?显然,不同的遗传基因起着重要作用,遗传倾向决定了性格。我们常说一个人或慷慨大方,待人诚恳,或脾气暴躁,顽固不化。这些特点大体上都是家族遗传下来的。但由于环境的影响,祖先中有人的性格会发生一些改变,然后这种变化会继续遗传下去。为了保持性格的平衡,有两种办法:一是教育,二是与不同性格的家庭联姻。

人格的培养是教育的主要任务 现在我们重新回到开始讨论的问题上,即培养人格是不是比培养能力更重要?如果说人们的个性主要取决于遗传因素,只是随着时间和环境变化稍有发展,那么教育还能做些什么呢?

造成教育不受重视的一些可能原因 很常见,过分相信遗传的作用就会使得教育不受重视。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

那么相信遗传作用有什么好处呢?父亲吃了酸葡萄,孩子就要赶快去刷牙;如果说汤米固执得像个小骡子,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你肯定会认为他的父亲也同样固执,而且琼斯一家几代人一定都非常固执。然而,汤米的固执只能说明他本人是这样的一个事实,并不能说明琼斯一家都固执。

再比如,玛丽是个坐不住的孩子,无论做什么,她的热情都不会超过五分钟。于是妈妈说:“这孩子跟我小时候一模一样,长大了就能安稳下来了。”还有个例子,范妮还不会说话时就能唱着西西里圣歌哄自己入睡,那是保姆哄她睡觉时唱的催眠曲。对此家人的评论是:我们家人都非常有音乐天赋,因而无需再刻意去培养这种才能。

又有一个孩子,总喜欢问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还喜欢对一些宗教活动开些小玩笑。他管父亲叫“汤姆”,他这样做的目的通常是想表示尊敬,可她的父母却很较真,他们认为哈里叔叔那种放任的观点是不对的,他们觉得孩子需要约束。“让你干啥就干啥,别问为什么。”这成了孩子的生活准则。直到有一天,他会发现家里的情况有些不对劲儿。

人们的思想认识往往与当时的科学水平相一致。在没有建立起精确的诊断方式以前,如果发现病人有得肺病的迹象,医生就会同意按照这种可能去采取一些必要的预防措施;另一方面,为什么有些人的寿命特别长,迄今也还仍然是个谜。

再比如,有些家长非常清楚科学在教育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却对运用新科学来培养孩子品格感到怀疑。他们看到了孩子身上遗传下来的弱点,却只抱怨那是天生的,是作为亚当的子孙很自然的一种退化。他们认为自己没有责任去纠正这些弱点。除非孩子的过错非常令家长不安,比如做错了事,妈妈认为应该惩罚他以便帮助他改正缺点时,他却暴跳如雷。

科学已经揭示了身体、精神和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 我们确信已经发现了精神生活的规律,同样我们也确信已经了解了身体、精神和思想品德的发展规律。我们应该了解科学发展的这些情况。有些信奉基督教的家长对科学仍然顾虑重重,当他们看到有些权威的实践失败时,他们就会决定还是顺其自然地养育孩子。殊不知,这种做法恰恰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人类在发展 如果说人类在进步,一定是指人类性格的完善。因为新的一代总是在继承并发展着前人最好的成果。今天的一些成就都是无数前辈逐渐积累并发展起来的。孩子们永远是可爱的。从前有人在耶路撒冷的大街上捡起一个流浪儿混入人群,用以证明什么样的人将主宰未来的国家:孩子们的眼中闪耀着快乐的光芒他们无忧无虑享受着所有的自由。

哪位母亲不曾面对孩子的纯真而折服?我们的孩子生活在温暖的阳光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幸福。从前没有人写过《顽劣少年》或《一个短暂生命的故事》。从莎士比亚到司各特,从未写过儿童作品;狄更斯曾多次尝试,但终究没有结果。现在我们则要开发儿童内在的潜力。随着时代的进步,孩子们也在进步,他们一面继承过去的成果,一面开拓着未来。现在人们已经开始重视儿童早期教育。很多基督徒和知识分子在孩子身上投入很多精力进行早期教育。他们的孩子的确非常可爱。然而也有很多人仍然不懂如何去尊重自己的心肝宝贝,他们只知道溺爱。结果他们的孩子无论思想还是道德方面都是不健康的。

我们应该珍惜一些好的家庭品质 特别有责任感的父亲或母亲如果发现某个孩子身上带有家族的优秀品质,就会像园丁对于花朵一样的爱护和鼓励。我们都知道:“一个亲吻就促使我成了一名画家。”这充分说明发现孩子的艺术才华,及时鼓励是多么重要。园丁告诉我们,越是娇贵的花儿越是难于养育。园丁的经验道出了为什么那些最美的品格总是非常少见的原因——因为没有多少人愿意付出太多的辛苦来培养那些优秀的品格。现在可以思考一下雪莱为什么那么孤独。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苦恼的世界,我们有理由高呼:“给我们光明,越多越好!”但当新的光明来到时,却发现不过是一个复杂而又讨厌的责任。我们该怎么办?

优秀品质需要培养 现在我们认识到任何优秀品质,无论心理方面还是智力方面,都需要培养。最初我们可能很难接受这一观点,然而,实际情况是,要培养这些优秀品质,至少需要满足四个条件:鼓励,练习,改变和休息。

练习。他的祖父有九个孩子,他发现其中一个孩子非常有语言天赋。小家伙跟保姆咿咿呀呀地学说拉丁语,不到五岁就学会了词的变格。看到孩子具有这样的语言天赋,妈妈该怎么做?首先要让他学着使用这种语言,接着让他去学变格。只要有兴趣,什么都可以让他去学,或许拉丁语词尾变格对他来说就像别的孩子玩跷跷板一样得心应手,使他乐在其中。

鼓励。孩子主动要做的事情尽管让他去做,最好不要进行干涉,既不要强迫,也不要称赞,更不能炫耀。让他自由地用语言表达自己。在他的心目中,毛茛、迎春花、蒲公英和鸟儿都有自己的故事。雏菊是白昼的眼睛,日出绽放,日落合拢——这大概就是人们管雏菊叫做白昼之眼的原因。要让孩子感到我们随意说出的话都充满美感和情趣。孩子如果能继承这一点那就太棒了,因为恰当表达的思想,很容易被接受。这些思想一旦被接受就会立刻生根成长并迅速蔓延。

改变。接着,要给他的生活增加一些变化。也就是说除了语言爱好之外,还要为他提供活动和思想。这会令他们精神愉快,逐渐让他懂得他在外面所遇到的东西其实就是家门前普通而又不寻常的东西。让他学会观察大自然中的红尾鹊、金龟子、石蚕蛾的生活方式,以及森林里的树木,田野里的花儿等等,没有什么比接触大自然更加令人心旷神怡的了。

或许有人说所有伟大发明家小时候都曾经玩过这样一些东西:泥土啦、木块啦、铁或铜啦、颜料啦,等等。不断为孩子提供一些不同的东西,既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又能促使孩子积极思考。

休息。变化工作不等于休息。如果一个人在操作机器,一会儿用脚,一会儿用手、脚或手有时候休息,但这个人却没有得到休息。儿童的休息可以是嬉戏、聊天、听童话故事或者仰卧在太阳光下,而且,这样的休息对孩子来讲已经足够。

工作和消耗大脑组织的必要性 正如我们用手缝纫或写字,我们需要通过大脑进行学习、思考和感觉。在使用过程中,大脑组织会不断受到磨损,用得越多,磨损越多。但这些组织很快就会得到再生和更新,因此工作和消耗也就成为一种必要。如果损耗的组织没有及时得到更新,大脑就会超负荷的工作,因此休息就十分必要了。为了保证充分休息,最好一次只做一件事,但一定要保证做好。因为孩子在休息和玩耍的同时,也在长身体。

对于有特别嗜好的孩子,有必要转移他的注意力。人们不仅在工作时会消耗大脑,而且随时都在消耗。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对一件事专注几个小时或几天之后,无论是焦虑还是喜悦,都会感到筋疲力尽。一旦摆脱这种专注,就会感到轻松愉快,而且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我们就会感到乏味。事实表明,如果持续思考一件事,大脑的相应区域就会疲惫不堪,并被连续不断的这种思考所累垮。道德方面的思考比单纯的学术思考更能耗费大脑。比如,哈姆雷特总是想着一些令人苦恼的事,结果变得忧心忡忡,人也变得怪怪的。

怪僻的危险 怪僻是家长必须提防的一个危险。怪僻往往源于某种强烈的思维倾向。所受教育越多,这种思维倾向就越厉害。于是思维平衡被打破,他们就成了怪僻的人。马修·阿诺德先生认为一位伟大诗人的生活和工作是非常失败的,性格怪僻的人往往就是这样。一个人无论多么有才华,多么有个性,生活多么有规律,如果在很多普通事情上和别人不一样,大家就会认为他做得不好。为什么有人愿意追求标新立异呢?原因很多。

引起孩子怪僻的原因 如果一位母亲发现自己的孩子有些怪异,她该怎么办?孩子不大喜欢游戏,不能和别人融洽相处,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可怜的孩子,他渴望有亲密的伙伴,他试图把保姆或兄弟姐妹当成好朋友,却不能如愿。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他会认为没人喜欢他,没人理解他,他会感到非常孤独,万分痛苦。然而,如果聪明的妈妈能够悉心照顾他,就有可能使他慢慢恢复正常。

由此可以推断,孩子行为古怪往往是由于他本身有些东西在发挥作用,如天资、个性、诗意、雄心以及家族自豪感等。尤其是他对家族特点表现出的欲望对于他幼稚的思维来说太不切实际。大家都认为罗莎·博纳尔是个闲不住的孩子,她一点也不能适应自己的生活,既不喜欢做功课,也不喜欢去玩耍。作为艺术家的父亲想出一个好主意来弥补这种先天不足,那就是让她去学缝纫。

令人欣慰的是,她终于冲破古怪性格的枷锁,后来成了一名大画家。至于家族自豪感,当然应该心贴心、面对面地教育孩子要谦卑好学,力争成为别人学习的榜样。这样,家族自豪感就会直接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这就是“天生的贵族”。对于一个声名显赫的家庭,孩子必须为它锦上添花。我认识一个小男孩,名叫布朗宁·牛顿,他的姓名里包含两个名人的名字。他上了预备学校,那里按照惯例会把违纪者的名字写到黑板上。后来,他的小弟弟也上学了,哥哥发誓:永远不能让我们这样的名字出现在黑板上!

失去奋斗目标的生活会很乏味 单调的日常生活是引起怪癖的原因之一。这种乏味的感觉我们会经常遇到,但对于那些天资聪颖而又十分敏感的孩子来说,这种乏味却是致命的。“哦,亲爱的,我要是生活在木星上该多好!”一个已经厌倦了地球生活的小淘气竟发出这样的感叹。

家长一定要当心不要让孩子对生活失去兴趣,因为我们天生都渴望得到激情和快乐。如果通过正常途径无法获得,就会考虑一些怪异甚至是糟糕的非法手段。对于母亲,孩子就像摆在面前的一本书,必须要找到塑造良好天性的突破口。

一个人越是容易被莫名其妙的负担所困扰,他就越能自我调整。对于这样的孩子,你只需给他提供奋斗目标。无论孩子有什么样的天赋,一定不要忘记培养他如何做人。“生活中最值得追求的东西是有价值的东西。”一位刚刚去世的思想家这样说道。经常受到这种教育的孩子长大后就不会觉得生活太沉重。对生活充满热情,生活就不再会单调乏味。为了让孩子的热情保持平衡,我们还要让他学习一些自然科学,如机械技术等。

总之,要让孩子有一种执着的追求或专注的爱好,这样就无须担心孩子会形成怪癖或其他不良倾向了。

我们一定要改掉这个缺点 看来,我们得好好谈谈怪癖这个话题。由于这个缺点,我们损失惨重。本来很好的一个人,由于这样那样的怪癖而不能与人融洽相处。

CHAPTER 9 如何培养性格有缺陷的孩子

家长首先会在孩子身上发现一些家族品格的迹象。对于好的品格家长会为之自豪并小心呵护,使它得以健康发展;同时,为了让孩子的品格得到平衡还要指出不足。假使孩子已经出现怪癖的倾向,为了避免它发展下去,家长是绝对不能不理睬的。——夏洛特·梅森

教育的最终目的 假定家长认为品格的形成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并基本上认为品格有遗传倾向且受环境影响,那么不同的教育既可以使这种品格得到改善也可以使它变得更糟。家长首先会在孩子身上发现一些家族品格的迹象。对于好的品格家长会为之自豪并小心呵护,使它得以健康发展;同时,为了让孩子的品格得到平衡还要指出不足。假使孩子已经出现怪癖的倾向,为了避免它发展下去,家长是绝对不能不理睬的。

我们的弱点 每个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弱点。不良的习惯往往发展非常迅速,很快就会淹没所有的优点。这里举几个例子。有这样一个小姑娘,她非常有爱心,却强求回报,并不愿别人触犯她的利益,连妈妈都不行。有一个小男孩,雄心勃勃,在托儿所里是个孩子王,并且总是带着小朋友进行各种活动,可是当有个小弟弟不愿听他领导时,两个孩子便闹得不可开交,可以看出能力强的孩子在遭到对抗时会表现得非常凶猛。另有一个小女孩,温柔胆小,可是为了保护姐姐,她也会说个小谎。还有一个女孩,从不撒谎,可是脾气却非常暴躁……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面对这些儿童,家长该如何对待?首先应该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身上带有家族的美德,这是家庭的财富,一定要好好捍卫它。与此同时,通过恰当的方式,让他们认识到这是一种天赋,但是不要说得太多。说得太多,反而会适得其反。“妈妈,你讲完了吗?”一个聪明的五岁女孩强忍着烦躁对母亲这样说道。因为妈妈已经说过无数次了,况且小姑娘现在正忙着自己的事呢。明智的话偶尔说一两句会很起作用,但要收到好的效果,还需妥善对待孩子的弱点。最好是让它没有泛滥的机会,然后再逐步改造这些弱点,让它变成优点。雄心勃勃的小男孩喜欢支配别人,利用这一点,可以让他通过关心小弟弟从而得到大家的赞赏,于是他那种对权力的爱好就变成了对赢得胜利的渴望。利用小孩的强烈爱心,可以让她慢慢学会爱妈妈,继而学会爱别人。

有缺点的孩子 现在来讨论遗传的另一个方面及需要承担的责任。一个历史悠久的家族的孩子肯定会继承祖先的很多优秀品质,如健康的体魄、敏捷的思维、高尚的情操等;同时可能也会继承一些弱点。正如有人说的,并不是所有的女人从来都很健康,也不是所有的男人都很高尚。我们知道有些疾病可能会遗传给下一代,一个人的脾气或性格、心理和身体素质等都会因为一些不良因素而降低。一个孩子如果性格孤僻、举止怪异,就会失去快乐。别人也会觉得他好像一无是处。遇到这种情况,家长该怎么办?一种性格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因此要改变这种情况,家长必须要有耐心,不要让他的不良习惯继续发展。但要是这个孩子一点优点都没有呢?这就要求家长遵循自然规律,进行早期教育,把美与和谐重新带进他的生活。从小教育,情况就会好得多。我们可以用托马斯·坎普斯的一句话来描述:教育的基本原则就是用习惯来养成习惯。众所周知,使用是人类的第二天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