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人生观的教育(上)(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6 07:05:41

点击下载

作者:学生德育教育指导小组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学生人生观的教育(上)

学生人生观的教育(上)试读:

前言

学生德育是指学校按照一定的社会道德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想、观念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学生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广大学生形成社会所需要的道德品质。学校德育教育的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学校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学校教育的核心工作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学生则是未来的主要建设者和接班人,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前途和命运。中小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其心理生理发展具有不成熟、可塑性强的特点,他们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时能否全面认识理性分析问题不仅是部分人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当代青少年面临更多的机遇和史无前例的挑战,只有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才能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取得成功。

目前中小学生现状令人堪忧,一些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取向发生倾斜,拜金主义思想抬头。有些学生在对待个人与集体等关系上以“唯我”为中心,他们认为那些为国家民族的生存发展、为社会进步而做出牺牲的人,是十足的傻子。他们不尊重他人,缺乏同情心、宽容心、孝敬心,形成塑造自我形象上的“盲崇”心态,他们模仿生活上的“阔气”、“洋气”、“怪气”,言谈举止的流气、俗气、匪气,对待他人的“义气”和“霸气”。在对待正面事物上存在抵触心态,他们竖起拒绝正面事物的心理屏障,不屑追求知识,嘲讽打击好人好事。总之,学生中表现出的种种现象令人堪忧,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思考,整个社会都有责任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

虽然学生的健康成长涉及到学校、家庭及社会教育的各个环节,但学校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学校教育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方面的培训,更重要是要进行德育教育。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为了使学校在教育过程中能做到有章可循,有的放矢,我们特地编辑了这套“学生德育教育与培养艺术”丛书,包括《学生爱国主义的教育》、《学生集体主义的教育》、《学生人道主义的教育》、《学生社会公德的教育》、《学生理想信信念的教育》、《学生劳动生存的教育》、《学生自觉纪律的教育》、《学生民主法制的教育》、《学生科学世界观的教育》、《学生人生观的教育》10册,本套书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理想教育等德育教育的内容,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实用性、实践性和指导性,非常适合大中小各级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操作。学生德育教育需要各级学校付出艰苦的努力,本套书可供各级学校领导、教师以及有关人员长期阅读和参考,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陈列和收藏。

第一章 学生人生观教育的理论指导

1.语文教学中对庄子人生观的理解

他以人的完整生命为起点来思考人应当度过一个怎样的生活旅程。他超越了任何知识体系和意识形态的限制,站在天道的环中和人生边上来反思人生。因此,他的思考具有终极意义。那些从某种意识形态立场出发的批评家们必然缺乏与他对话的基础,更没有无端攻击他的权利。

人活着,这是第一个无可怀疑的存在论意义上的基本事实,没有比它更优先的。

人活着,是为了追求一个更幸福的生活,更欢乐的人生,这是最高目的,没有比它更重要了。

以这样一个事实为起点,以这样一个目的为旨归,庄子问:人,尤其是被抛在滔滔乱世中、作为个体的人,究竟应该怎样生活?

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创造生命。

上一章讲天道观,天道作为“大宗师”,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全部思想的纲领。以下几章皆由此延展开拓出去,反过来又深化了这一主旨。

人间之苦皆由“世与道交相丧”而起,但抨击人间苦难只是初步,重要的是如何创造幸福。蝴蝶梦是庄子人生理想的形象化描述,而通乎生死、本动于心是走向逍遥之路的关键。“用无用”是一种处世态度,以无用之用、木材之材入“人间世”,既不逃世,也不急流勇进,而为逍遥游作铺垫。然后,由安而顺,由顺而游,层层深入,最后达到逍遥大通之境。“生亦何欢,死亦何忧?怜我世人,忧患实多!”这是一片多灾多难的土地,生息着一群忧患深重的生灵。也许他们有过无忧无虑的黄金时代,有过繁庶富裕的白银时代,也有过英勇尚武的青铜时代,但终于无可避免地进入了黑铁时代。这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历史观。(《神谱》)而从太平世、升平世沦落为据乱世,是中国古人的历史观。令人惊讶的是,古希腊和中国几乎是在同时步入了第三个时代(据乱世),或者说,他们同时产生了深刻的历史感和历史的悲怆感,而这个时代又是文明史上第一个光辉灿烂的顶峰。

但文明的演进从来没有消除世间的苦难和人心的焦虑。一部人类史可以说是追求幸福的历史,也可以说是力求摆脱痛苦的历史。

二十世纪,经历过两次人类集体大屠杀之后,人们终于想起放下屠刀,洗干血迹了。重刑酷杀废止了,暴力革命减少了,但局部战争依然频繁。社会变成了一座中央监控式全景监狱,在“权力与知识”巨网的保障下,以缜密温柔型权力技术来控制和驯服心灵。换言之,现代社会较以往社会有着更完善的机制,但现代生活的焦虑显然比过去多得多。

尽管现代人表面上更倾向于自由选择,但实际上却受到更多的约束,尤其是那些不在当场、甚至匿名的社会产物以潜在方式所施加的约束。结果所谓自由选择只不过是变被迫控制为暗中支配,受各种似是而非的意识形态的支配,受官僚程序的支配,受各种社会化了的本来没有意义的欲望的支配……

现代社会的心理疾病较之以往既繁多又复杂。人类存在的最大悖论就是他不得不端起他亲手酿造的苦酒,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中制造出来的。这杯苦酒是他割舍不下的生活。一个人的生命也许是这样度过的:他们出生,他们受苦,他们死亡。苦难是人面临的巨大挑战,人们试图以各种方式去回应它。人间有多少种苦难,就有多少种关于苦难的思考:是追求永恒还是及时行乐?是逍遥无为还是积极进取?是看破红尘还是挺身而入?是规规矩矩还是浑浑噩噩?

古往今来的芸芸众生以实际的生活为这些思考做出现实的例证。但是自古“悲苦之词易写,欢愉之词难工”,悲苦的人生体验要远远胜过对欢愉的感受。二十世纪的人类也许没有什么太大的悲痛,没有什么太深刻的悲剧,也许更多的是焦虑和无聊,沉闷加麻木。也许人类最终会走向大同,但这对于我们不是活着的根据。我们要问的是现在:天下有至乐有无哉?(《至乐》)

庄子说“有”,但首先要认清人生的苦难和苦难的根源。既然苦酒是自己酿成的,还是要先尝一口。

这是个乱世。“养形必先之以物,物有余而形不养者有之矣。有生必先无离形,形不离而生之者有之矣。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过,悲夫!世之人以为养形足以存生,而养形果不足以存生,则奚足为哉?虽不足为而不可不为者,其为不免矣。”(《达生》)比如三国时的嵇康曾作《养生论》,认为“修德以保身,安心以全身”。但却因“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礼教)而任自然”,在权力倾轧中为当权者所杀。后人说他“养生而不知养身”,(牛僧孺:《养生论》,《全唐文》卷六八三)杜甫诗曰:“君不见嵇康养生遭杀戮。”嵇康的故事虽然后于庄子的时代,但亦足以作为诠释的例证:乱世中养生、养身太难了!

乱世中有各种各样的人,如想趁火打劫者,想拯救天下者,还有想养生全形的人。想拯救天下的人,不外乎以伦理教化治世和以暴易乱两条途径。前者抵不过混水摸鱼、暗渡陈仓的人,后者为瞒天过海和借刀杀人者提供了借口。“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耶?并与圣知之法而盗之。故田成子有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十二世有齐国。则是不乃窃齐国,并与其圣知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乎?”(《胠箧》)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昏上乱相,或荒淫或暴虐,或逐鹿中原争城夺地,或杀人盈野抢夺财货,于是社会大舞台上频繁上演着无数悲剧、闹剧、惨剧。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或者说,在这样一种生活中,个人恐怕不但无力回天,而且不知不觉变成了悲剧中的牺牲者,闹剧中插科打诨的小丑。

社会的价值规范也分化崩解为各种对立、相斥,甚至不可通约的碎片,任何一种行为都能找到相应的“理由”,任何批评也不具备绝对的效力。个人成了荒原上的流浪者,“人生本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指手划脚的拙劣的伶人,登场片刻,就在无声无息中悄然退下,它是一个愚人所讲的故事,充满了喧哗和骚动,找不到一点意义。”

但是,即使人生事实上是这个样子,它也不应该是这个样子。

试问,人生的苦难究竟是因为本性被压抑而不得抒发,还是因为本性被名利欲望所遮蔽而丧失呢?庄子说,兼而有之。

当本性在压抑中变成了机巧伪诈,本心也就被蒙上了一层网罩,欲望人生代替了自然生活;当本性被重重浓雾所笼罩,本心便在被动压制和主动压抑的双重作用下丧失了“天真”。

因此,一个人是否幸福,并不取决于他所处的社会是否完美。一个良好的社会至多是个人幸福的必要条件;一个不良的社会不能成为个人不幸的充足借口。幸福首先取决于澄明的本心和良好的生活意识。这样的人即使在乱世也能独善其身。否则,随言本心的被遮蔽,痛苦也就无可避免了。

庄子说,百年大木,被割开做成“牺尊”,加以青黄之色的文饰,而不用的部分被弃于沟中,牺尊与弃木相比,美丑虽有差别,但从丧失本性来说是一样的。夏桀、盗跖与曾参、史鱼相比,行为的好坏是有差别的,然而从丧失本性来说都是一样的。(《天地》)

但这并不是说,善恶本身没有差别,而是说,相对于天道和天人合一的本性来说,这种对立是没有意义的,甚至在“失性”上是一致的。有人认为道家鼓吹无恶不作与居仁行义一样自然,一样合理,其实是莫大的误解。

庄子接着说,丧失本性的表现有五种:一是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是五声乱耳,使耳不聪;三是五臭熏鼻,激扰嗅觉;四是五味浊口,败坏味觉;五是好恶迷乱人心,使性情浮动。这五者,都是生命的祸害。(《天地》)

那么,是不是五味浊口人就不该吃饭?五色乱目人就该做睁眼睛?五声乱耳就该掩耳盗铃?当然不是。五色未必乱目,但若失去本性,被五色所炫惑,那么当然心神摇荡,追逐美色去了。好恶未必乱心,但有好恶就必然有某种立场和先入之见,如果固执地坚守这种立场和由此而来的善恶正邪分别,那么要是它们不合天道的话,则必然带来恶果。宋明儒士以理杀人便是例证之一。

所以庄子批评主张纵欲的杨朱和主张禁欲的墨子,认为他们只是在欲望数量的增减上做文章,却没有考虑到二者都是不合人性的,没有考虑到还有实质上的变化,即不追逐欲望而又不扼杀欲望的“无无”境界。换言之,假如有了良好的生活意识和合乎天道的本心,欲望是不可能困扰人生的。因此,所谓“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的名言,其实是把人分裂为对立的两个方面,永远解决不了人生问题。庄子讽刺道,那些人好恶声色充塞心中,冠冕服饰拘束着身体,栅栏塞住了内心,绳索捆住了身体,眼看着在绳捆索缚中还自鸣得意。要是真有所得话,那么被反手缚绑的罪人、囚在兽栏中的虎豹,岂不是也可算作自得了?(《天地》)

虎豹囚在笼中,一开始还愤怒咆哮,在绝望中挣扎,但不久就习惯了笼中的生活,习惯了定时送来的丰厚食物,再也没有饥肠辘辘的痛苦了,再也没有担惊受怕的自然生活了。“生龙活虎”不再“困兽犹斗”,而是成为“识时务的俊杰”。

如果说,有人还能做到抵御物欲和钱财的诱惑,那么“不汲汲于荣名”(骆宾王:《上吏部裴侍郎书》)就更难了:孔子不是还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吗?正如唐代诗人元镇曾经自嘲的:“三十年来世上行,也曾狂走赴浮名。”

在《人间世》中,庄子假托孔子教导颜回的话,说:“从前夏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都是因为后者修身蓄德,以臣于的地位爱抚君王的民众,所以他们在下的地位和美好的名声违逆了在上的君王,引发了猜忌之心。所以君王因为他们的修身蓄德而陷害他们,这就是好名的结果。”

如果说,有人还能视名利如浮云的话,那么,无心于智力争斗更是难上加难。庄子对以智相斗的人做了精采的描述:大智广博,小智精细;大言盛气凌人,小言喋喋不休;他们睡觉的时候精神交错,醒来的时候形体不宁。在与外物接触的时候纠缠不清,整天勾心斗角。……时而张狂,时而作态,好像音乐从虚器中发出来,又像菌类由气蒸发而成一样,无生亦无根,如幻声幻形,日夜在心中交侵不已,但那些人又不知道它们为什么会发生……(《齐物论》)

那些人之所以不知道原因,不是因为他们缺乏智力和知识,而是他们太看重它们,或者想借之以攫取名利,享受人生,或者想借之以拒斥名利,清高自许。这些人不以智养内,反以智逐外物,获取知识,当然不可能自反于己,获得天地真心。

所以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始已!已而为知者,形而已矣!”(《养生主》)意思是说,既然这样还要去追逐知识的人,肯定会疲惫不堪了!“人一旦禀受成形,就不参与天地变化,而等待着形体耗尽,和外物相接触便相互摩擦,驰骋于其中,而不能止步,这不是很可哀吗?终生劳碌而不见有什么成就,疲惫困苦都不知道究竟为的是什么,这不也很可悲吗?这样的人生虽然不死,又有什么意思呢?人的形体会逐渐枯竭衰老,而人的精神又困缚于其中随之消亡,这不是莫大的悲哀吗?人生于世,本来就是这样昏昧吗?还是唯我独昏而别人也有不昏昧的呢?”(《齐物论》)

有对待心则有知识,因知立言,因言生辩,以心斗物,以物斗心。起先试图役使外物满足欲望,结果却必然为外物所役使。被役使则昏昧,昏昧则有成心,有成心而不知泯除,则师心自用。师心自用则生是非,又复因是非而立言,因言而争是非,辩争无休,昏昧无已。

庄子既不是以己之昏昏而欲使人昭昭;也不是一副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派头。他知道对于天道,无论谁都应该敬畏,都不该太狂妄太自负,都不该固执于成见,师成心而自用,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否则,天道就被小的成就所遮蔽了,至言就被浮华之辞遮蔽了,儒家与墨家的争论就属此类,更何况一般人呢?“小夫之知,离不开应酬交际,劳弊精神于浅陋琐事,却想普渡众生,引导万物,以达到太一形虚的境界。像这样,只是为宇宙形像所迷惑,劳累身体而无法认识太初之境。……悲哉乎!你们的心智拘泥在毫末小事上,怎么会知道大宁的境界呢?”(《列御寇》)

因此,人生并不必然痛苦,至乐、天乐也是可以获得的,这就看你怀着一颗什么样的心灵。

2.古诗教学中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学生成才的基础。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应注意挖掘内容,进行全面的教育。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体现了诗人积极进取,不断开拓的精神。明代诗人于谦《石灰吟》则表现了作者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甘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高尚精神。王安石《梅花》一诗中的“凌寒独自开”歌颂了梅花不屈不挠的精神。诗中的梅花,其实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元代画家王冕在《墨梅》中也写道:“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不仅写出了墨梅的高雅气质,而且反映了他的人品和贞操。在教学这些优美的诗句中,融入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其效果自然好于枯燥无味的说教。

诗歌教学自身不仅是审美性的,还兼有伦理、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因素。正如《论语》中所提到的:“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深刻体会诗的思想感情,使之受到感染,进而对学生进行中华文化传统教育,让古诗这一颗璀璨的历史明珠放射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芒。

3.数学中的人生观教育指导

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们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最优化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牢固地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其结果并不令人满意:两极分化依然出现。

教师们为了兼顾优、生而挖空心思,疲于奔命,结果却收效甚微,事倍功半。究其原因,是不少地方的学校和教师,没有真正地理解新课程的理念,在对学生和教师的考核中,仍然只看考试成绩,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就只能狠抓“教书”,而忽略了教育还包含有“育人”这一功能。

根据新课程要求,要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纳入各学科教学之中,国务院也已下发了“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的通知,这也充分说明我们的教育,不只是教书,更重要的还是要育人。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两个方面的人才:发展科学技术的专业人才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建设人才。人才就好比一座金字塔,那些站在塔顶的就是那些具有高深专业知识的人才,是科学家、专家,而能够成为科学家和专家的毕竟只有少数的人。而那些被“压在”塔底的这部分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建设实用人才。他们往往都具有一技之长,在社会的各行各业中展现自己的能力和丰采,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做为一个人口教育的大国,具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农村的劳动力中18~40岁人员比重最高,占人口的58.4%。而受教育程度情况为:文盲或半文盲占7.4%,小学文化程度占31.1%,初中文化程度占49.3%,由此可见,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所占的比重高达87.8%。这说明,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在农村的建设中支撑了半边天。那么一名初中毕业生是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还是成为危害社会的“毒瘤”,关键就取决于初中教育阶段的德育人生教育是否成功。

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专项研究,目前在我国的初中数学教学中还非常贫脊。数学作为知识的基础,它不仅是一门技术,而且也是研究和探索其它学科的一门工具,是学习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的运动场,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摇篮。然而,创新能力却是综合了一个人的整个精神品质的能力,它把一个人的踏实、大胆、长期磨炼的毅力、精细观察的能力、灵活思维的技巧、不懈追求的目标以及丰富渊博的知识结构全面整合起来形成的能力。

从此,我们不难看出,我们的数学教育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一定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去获取知识。在教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对他们的精神品质加以培养和磨炼,对他们的德育人生观进行教育,这样对于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成效。

由于数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的德育人生教育不可能象思想政治课那样进行专项的教育,只能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部分个性品质进行培养和磨炼,逐渐内化品质,以便养成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德育人生观念。比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主要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踏实、大胆的精神,磨炼学生的毅力,增强学生自强的信念,提高爱国主义情操,建立科学的学习态度,树立人生追求的目标等方面进行教学,就会取得一定的成效。

初中学生是个品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人生阶段,同时初中学生的个性品质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如何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兴趣,就显得举足轻重了。在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把“数学”比喻成一座美丽的花园。我们学习和研究的知识就花园中的一花一草,而那些重要的性质、定理就是花园中的名贵花草,数学难题就成为了生长在悬崖峭壁上的奇花异草,引诱着我们去采撷。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学科兴趣,同时也激励了部分学生去采撷那些“奇花异草”的勇气,树立起了人生追求的目标。

在建立起了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目标后,针对学生数学素质参差不齐的状况,在在教学中实施分层次教学,让所有的学生都学有所获,并在学习实践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沮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逐渐使他们的兴趣转化为爱好,将目标内化为自主学习的动力。

为了让学生的兴趣得到转化,信心得到增强,目标得到巩固,动力永存,我们还采取了对学生的作业实施当面批改的办法。在当面批改学生作业时,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用研究和探讨的语气给学生指出来:“这里似乎有点不妥;这几步好象有点不当;这此地方需要再考虑考虑”等等,然后让学生自己支分析、去研究,教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从旁加以指点和引导。让学生自己去纠正错误,从错误中吸取经验,培养学生踏实学习的精神,磨炼学生的毅力,并在适当的时候给学生介绍一些成功者的事迹,让学生体验“失败乃成功之母”的真正内涵,不断强化他们的自信,增强他们自强有信念。

在习题课的教学中,我们先让学生讨论,然后让学生走上讲台来讲解,同时那些不同解法的学生也让他们上台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感受,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大胆创新的精神。

在数学教学中,通过上述方法的反复实施,不断更新,不仅教学质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而且学生的个性品质也在不断的潜移默化:兴趣得到了转变、自信心得以加强、毅力得到了磨炼,学习有了目标。

我们教师不仅“教了书”,同时也“育了人”,使教育体系的灵魂——德育——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实施,同时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有理想的未来科学家、专家,也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德育人生观念的、对社会有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4.政治课教学对树立人生观的作用

树立人生观的作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决定》对素质教育的德育方面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要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1)思想政治课中的时政教育 在高中阶段,开设经济常识、哲学常识和政治常识,有助于学生深入认识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立志为社会主义作贡献;有助于学生深刻认识国家制度、民主制度、党政制度等问题,增强民主意识,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加强民族团结,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特别是高中阶段开设的时政教育课,更能使学生了解国内外大事,提高思想觉悟。

生活在市场经济中的当代高中生,其经济意识明显增强,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注重“讲实惠”。讲实惠是一个很难一言以蔽之的问题。古人云:玩物丧志。意思是说,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就会丧志气和志向。可见,这种讲实惠的思想一旦急剧泛滥起来将是多么可怕,它不仅会毁掉一批人,还会毁掉社会主义事业。通过经济常识的学习可以帮助高中生树立正确的苦乐观和消费观!有助于学生克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认识人生的真正目的。所以必须加强思想政治课中的经济学部分。(2)思想政治课中的人格教育 培养和造就中学生健全而高尚的人格,是教育的根本目标,在高中的各学科中,政治课在学生人格的培养和塑造方面担当着重要而特殊的任务,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功能。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过程中,政治课教学更应重视人格教育。

高中生正处在少年进入成年的路口,他们对于人生的意义、存在的价值和理想还很模糊,很容易误入歧途。

通过哲学常识的学习,可以帮助高中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生死观,让他们了解一个人的成长不经过艰难困苦的磨练,就不可能获得完整的人生。

通过高中思想政治课哲学常识部分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克服厌世主义人生观、禁欲主义人生观等等。更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从而知道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3)思想政治课中的主权观念教育 国家主权是指一国所固有的和处理其国内事物和国际事物不受他国干预或限制的最高权利。在当今国际社会,围绕国家主权问题而展开的矛盾和斗争不断发生,国家主权问题已显得越来越重要。

我们的高中学生,主权观念则相对淡薄。我们要充分利用高三思想政治课教材已有的内容,紧密结合澳、港回归、南联盟问题时政热点,加强对学生的国家观念教育,这已成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课题。

高中生中有很多一部分即将年满18周岁,我国宪法规定他们已经具有多项权利。通过政治常识的学习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价值取向,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实施自己应有的权利,完善我国的法制、民主!同时它还有助于学生克服集权主义、个人主义人生观、克服纯自由主义,成为一个爱国明礼诚信的人。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强而有力的接班人。(4)思想政治课中的科学人生观教育 高中时期哲学常识教学,有助于学生正确对待现实世界、社会实践。克服虚无主义,享乐主义,树立乐观主义人生观,初步建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同时思想政治课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阵地。科学理论、正确的思想如果不去占领,各种伪科学、反动的迷信邪说就会乘虚而入,因此,必须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功能,大力宣传科学知识,清除一切伪科学以防止毒害广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发挥政治课教学作用的途径

社会发展到高科技的时代,人的生活、工作、学习、事业,仍然受到世界观、人生观的支配。不管你相信不相信,承认不承认,一个人不是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就是树立资产阶级或封建落后的世界观、人生观,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现实。高中阶段是一个人发育成长的重要阶段,是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高中生树立正确人生观的途径有很多种,其中高中政治课教学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中政治课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1)强化思想道德教育

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德育先于智育”。英国教育家洛克也说:“我认为一个人的各种品性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这也说明德育教育无论如何都应放到学校工作的首位,不要只抓升学率而把德育虚化或程序化。而且,应避免说教和与学生实际脱节。德育应自然而然融于学校的其他教育之中。

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实施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包括思想政治课、班主任工作、党团或少先队活动以及其他课程中的德育渗透等等,其中思想政治课以课堂教学为基本形式,是学校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最主要途径。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主要是通过课程教学得以实现的。(2)讲解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关系 人们在生活中自发形成的人生观,往往是不系统、不明确、不稳定的。只有在一定的哲学世界观基础上形成的人生观,才是系统的、明确的、稳定的,即自觉的人生观。人生观与世界观是密切联系的。

世界观是人生观的理论基础,他给人生观提供一般观点和方法的指导;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个方面,是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贯彻和应用。

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而一定的人生观总是这样那样地表现着一定的世界观。树立了科学的世界观才能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个人的一生,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有人感叹生命的短暂和个人的渺小,认为,人生在世就应及时享乐。这种人不明白,没有别人的奋斗,怎么会有他人的享乐更不明白对人类对社会一无所予的人更渺小、生命更短暂。

只有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社会进步的事业中,为这一事业去奋斗、去奉献,他的生命才会在自己的那份贡献中获得延续,他个人的存在才能与社会和历史融会为一个伟大的集体。新时期的青少年只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才能为社会主义事业作出更大贡献。(3)加强对人生观的引导 在平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常关注社会和人生的热点问题,并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角度去分析这些问题。如当青年报刊开展“关于人的本质是否自私问题”讨论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在分析活动中加以指导。这种通过时间活动而或得的人生观、世界观方面的认识,往往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回产生更大的积极作用。(4)掌握人生观形成的规律 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人生观教育,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和实际思想情况。

高中学生各方面正逐步趋向相对稳定和成熟的时期,思想品质具有从“经验型”、“情感型”和“理论型”、“理智型”过渡的特点,自我意识和对立意识显著发展,加之生活经验的积累,对自然和社会已进入探索阶段。

因此,可以对他们进行初步的马克思注意科学世界观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教育,使他们正确认识人的本质和人生价值,初步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5)进行人生观的正面教育 高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雏形期。随着高中学生生理、心理发育的日趋成熟,随着他们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成人意识的日趋强烈,随着他们的社会意识和参与意识的迅速增强,高中学生读世界观、人生观问题的认识水平也在逐渐提高。对高中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是有心理和思想基础的,教师应加强对他们进行基本的人生观、世界观的理论教育。

针对学生实际,教师还要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并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必然遇到和必须解决的人生课题。使他们初步掌握判断人生观、世界观方面是非美丑的标准,并以此去衡量各种客观事物,指导自己的行动。(6)理想教育同人生观的结合 对高中学生进行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不应脱离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提出一些高不可攀、可望不可及的要求,要从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出发,以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共同理想为基本要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目的、意义,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索取与奉献、享福与创造、环境与毅力、机遇与奋斗、学习与早恋等关系问题。

人生观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如一切为自己的极端个人主义人生观,吃喝玩乐的享乐主义人生观,悲观主义、虚无主义人生观等。(7)发挥社会实践的作用 学校教育不应只是短时教育,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应加强学生学习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动态地观察、体验社会生活,为将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解决社会问题奠定基础。这就要“促进学生社会性的发展”。教材处理上也要打破本本主义,而应关注时世、关注生活,所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8)正面人生观榜样示范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是我们党的传家宝。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千千万万的革命烈士,事事艰苦奋斗的光辉典范。朱德的扁担、毛泽东的补丁衬衣,周恩来穿了十多年的中山装,这其间都有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通过典型事例给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榜样。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对人生观形成有重要作用,必须加强它的地位,使其更好的发挥对人生观形成的作用。

5.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人生观的培养

体育教学主要以室外课为主。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也是以身体和思维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项特殊活动,不仅在于育体,而且在于育心。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体者,载知识之舟寓道德之舍也,无体则无的智者也”。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体育教学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已经从单纯的生物观逐渐向培养学生的思想、意志、品质、智力和能力等人生观、价值观方面转变。学生时期是人生的花季,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

因此,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课的有利条件,在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寓于体育教学之中,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在增强体质,获得体育知识的同时,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传统的体育教学只注重学生在课堂上表演,而教师则习惯于发号施令,要求全体学生都统一到他所设计的“套中”,其结果事与愿违。

在很多时候,由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变,学生完成工作失败、师生交往的冲突等原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会随课堂气氛的变化而下降。这样就要求教师:(1)要在体育教师中从以往的“以物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从“生物体育观”转变为“人文体育观”,实现“体育人文精神”与“体育科学精神”的有机配合,实现体育教育对主体性人格的培养,弘扬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意义;(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思想品德、言谈举止会使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将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因此,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要严于律己、为人师表,要以良好的师德、精湛的技艺去教育启迪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向心力,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教育收到最佳效果。

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体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独特的社会交往活动,更是一种严格规则约束下进行的健康文明的活动。它不仅满足学生好奇、探究、体验,甚至“冒险”的心理。而且是不同动机、不同能力、不同年龄的青少年都可以参与其中。或欣赏、或娱乐、或竞技,找到适合自己的地位而受益。

同时,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遵守规则,按一定的程序认识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辨别是非、尊重事实、弘扬正义,爱憎分明、态度明朗的人格和学生的是非观、正义感。从而让学生体会体育的内涵,达到认识人生、认识社会,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团结协作、奋勇拼拼搏的思想,激发他们的集体荣誉感,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品质

体育是竞争。竞争中难免又失败,有挫折。但这种阻力可以转化为人前进的动力。就体育而言,成功、胜利是暂时的,而失败和挫折是永恒的。它是体现一个人是否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一个人的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表现出来的。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有意识的不断给学生出“难题”、设“障碍”、树“对手”,制造挫折的环境,同时通过表演、测试、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向困难和挫折挑战的信念。其间学生或许会受到皮肉之苦、心理冲击,直至产生放弃的念头。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的进程迅速而恰当地给予学生一定技巧上的帮助,并鼓励学生向困难和挫折挑战的信念,是学生产生不断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培养他们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团队意识

体育竞赛无论是个人项目还是集体项目,都要让学生学会尊重自己和尊重别人。讲究个人行为的规范性和道德性,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行为和道德风尚,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增强团队意识。在运动实践中:(1)要让学生学会独立的观察、判断,独立的应付突如其来的赛场变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特点、特长,发展个性,培养自主精神和独立人格。(2)要使学生都置身于一个团队之中,团队胜了,大家分享;团队失利了,大家承担,并进行自省。团队荣我则荣,团队耻我则耻,从而培养学生为集体而战的奉献品质。

要注意课外因素的作用

社会“大气候”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全国“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和素质教育的提高倡,体育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学生在大气候的影响下,也深知作为一个公民应有的职责,力争做“强民”,而不作“弱民”的责任感在他们心中形成。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社会责任感。

总之,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在增强学生的体质、传授体育知识的同时,还要科学的将德育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始终,美国教育学家、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性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赏。”

实践证明,在愉悦的情绪中,学生更容易接受历史的教诲,他们青春亮丽、活泼开朗,他们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求知欲望,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要无私的为他们撑起一片蓝天,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体育锻炼中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

6.对中学生进行荣辱观教育

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中学阶段正值人一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非常强的可塑性。本文从对荣辱观的认知和体验两个方面阐述如何对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使学生做到知荣明耻,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

我国是礼仪之邦,历来讲究礼义廉耻忠孝仁爱。但在社会转型时期,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带来了了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同时也形成了价值标准的相对化,从而导致了是非,美丑,善恶的界限在某些方面逐渐淡化。对物质文明的极端追求,导致了现代人对幸福,对人生意义的曲解,虽然物质财富每天都在增长,但快乐却不能同步。马丁·路德曾说过:“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之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厉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因此党中央提出进行荣辱观的教育即在构建和谐自我和谐社会。

对中学生进行重塑自我,超越世俗的拘束,抵达精神境界的高度……,使中学生极大的增强自我认知,自我重塑,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成就,自我创新,自我发展和自我和谐的能力。

认识美化价值学会做人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创造的宝贵财富,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以儒家为代表的优秀传统道德具有理性的启蒙价值,即“以德教人”的修身治国之道,对当代社会生活和公民道德建设具有借鉴和启迪的价值。学者认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主要是:一仁爱、孝悌;二谦和礼让;三诚信知报;四精忠报国;五克己奉公;六修己慎独;七见礼思义;八勤俭廉朴;九教实宽厚;十勇毅至行。而作为一个个体的人而言,就是你的作为对得起自己,对得起他人,对得起你赖以生存的社会。

从上面的结论道出了一个道理:学会做人就是人生的最高学问。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心理当有这样一个规律:假如你站在一面镜子面前,你笑时镜子里的人也笑,你喊时镜子里的人也喊;也就是说,我们对每个人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往往以同样的方式的反应和回答。说明大多数的人是自己制造出来的友善才会使你的朋友遍天下,使你的品质升华,使你的生命充满欢乐。善待自己,善待他人,生活充满幸福,人应该有爱心。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拥有自己人生中最伟大的财富。你尝试着这样做:从此刻起,你对一切都满怀爱心,你可以爱太阳,因为它温暖着我们的身体;你可以爱雨水,因为它滋润了提供我们食物的大地;你可以爱光明,因为它给我们带来了希望;你可以爱黑夜,因为它让我们看到了闪烁的星辰;你可以迎接快乐;因为它使我们心胸舒畅;你可以接受悲伤,因为它能使我们的灵魂升华;我们要爱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真正拥有爱。只有拥有爱的人才能付出爱。

树立信念走向成功

要想成功,就必须先帮助自己坚定成功的信念。心理好比是水,因为它多变,不稳定,有潮涌也有潮落,而信念则好比烈火,它炽热的燃烧着,只要控制得好,作用于水一样的心理时,便会产生出如蒸汽般的巨大能量的意志,因而便可完成任何目标。谁让信念之火熊熊地燃烧起来,谁就能掌握成功的金钥匙。全世界的心理学家和科学家都同意一个观点:信念决定一切,关键是你能否运用信念的神秘力量。如何运用这种神奇的力量,科学家们通过有趣的实验得出了结论:人脑就像电脑,你输出问题就等于输入指令,人脑就会自动按照你的指令执行,搜寻所有资料,最后反映出结果。只有用好的问题才可以替换糟糕的问题所带的困扰,只有不断地提出有效问题(认定事物与自己幸福生活之间的点子和意义)就能够得到你想要的答案—幸福生活。

当代教育家陶行之曾经用一句话,精妙地指出了教育的目的,他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因此荣辱观的教育更具现实意义,让青年少年学生从自身做起,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思考上理解,从习惯上培养,从行为上实践;一个具有正确荣辱观的人,一个由无数高尚的人组成的社会,必定是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故“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结合中学生生活实际

荣辱观教育,要适应不同年龄、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要适应不同思想和性格特征的学生,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寻找荣辱观教育的素材和契机,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来教育学生,用事实说话,用事实引导学生的生活。使我们的教育更加科学、细致、有效,这是对中学生进行荣辱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坚持“两个结合”

一是要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正确处理个体与环境的关系。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需要有一个齐抓共管,上下一致,师生联动,整体推进的校园氛围,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用校园文化建设所建立起来的优秀环境和氛围,来影响和带动学生个体的改变与发展。

二是要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机结合,正确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教师作为施教者和组织者,在组织开展荣辱观教育的过程中,起着教育主导的作用。教师的组织能力、教育水平、教育艺术等,不可避免地制约着荣辱观教育的实效。为此,我们一定要把荣辱观教育与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处理好荣辱观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作为教育主阵地的学校,应积极主动地与学生家庭和社会协调统一起来,形成“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提高教育效果。对中学生开展荣辱观教育,是学校当前乃至于今后一个时期内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所以学校要从“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战略高度来认识荣辱观教育,应当把“八荣八耻”教育,放在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位置。

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需要整个社会“言教”,更需要整个社会“身教”。教师要为人师表。“这是老师说的”,“老师要我们这样”,“老师不准我们这样”。在少年儿童眼里,老师的形象是崇高的,老师的教导是神圣的,老师的话是他们辨是非、分荣辱的标准。在广大青少年眼里,老师往往是他们做人的榜样,老师的一言一行,往往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对他们的一生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广大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自己在培养青少年成长中肩负的光荣责任,要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生活、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的实际,针对当代青少年的特点和思想品德建设的实际,用富有创造性的鲜活形式,将“八荣八耻”引进课堂,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广大教师要以身作则,以行育人,以德化人,不能在讲台上滔滔不绝,义愤填膺抨击各种丑恶现象,走下讲台却对各种不正之风熟视无睹甚至迎合追逐。

社会是更大的课堂。今天,生活在信息时代、受到各种文化影响的学生,视野更为开阔,思想更为活跃,他们以各种方式更早地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成年人多种多样的活动方式,无不成为他们做事的参考、做人的参照。为学生们我们需要改造成年人的世界,为未来我们需要约束自己的言行。在我们的社会中,只有荣辱有鲜明的观念,是非有清晰的界限,善恶有明确的区分,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知荣明耻,扬荣抑耻,向善而行,健康成长。

7.高年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正处于少年向青年的过渡时期;正是性格由外向转为内向,由注重外部世界转向注重思考、注重精神素质培养的所谓“危险”时期。因为这时期是人生观的奠定和形成时期,它将影响人的一生的成长和发展。

因此,我们在进入高中科学文化学习的同时,认真考虑和探讨人生观的问题是非常有意义而饶有趣味的。

木桦的小说《无名指》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晚,一大学生去听音乐会。舞台上,一位身穿白色连衣裙,表演小提琴独奏的姑娘深深地吸引了他。会后,大学生壮着胆子向姑娘献上了一束鲜花以表钦佩之情。从此,大学生向姑娘不断地大献殷勤。一段时期以后,他以为她也爱上了自己,于是,决定向姑娘表露心迹。

他对姑娘说:“我非常爱你,特别爱你的无名指……”

姑娘愣住了“为什么?”“右手执弓的时候,通常是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执弓奏出美妙动听的乐曲,而人们欣赏到优美的姿势却是弯弯翘起的无名指。”他得意地解释说“无名指不需要付出却能得到人们的青睐,所以,我特别爱你的无名指。”

不由姑娘分说,大学生随即掏出一个礼盒送给她。“我不能收你这么贵重的礼物。”姑娘打开一看,是金戒指。“你不用马上答复我,”大学生按住她的手说“我等你的消息。”

一天两天过去了,没有回音;第四天,他等来了一封信。他捏着鼓囊囊的来信,一看娟秀的字迹就知道是姑娘写的。突然,“当”的一声,从信封里滚落一枚金戒指。信上只有一句话:“我不想做生活中的无名指!”

同学们,这就是人生观,这就是由于人生观的冲突而使他们不能相爱。

德国作家海因里希·伯尔在他的小说《游哉悠哉》里,也表现了两种人生观的冲突:

一天清晨,记者来到海岸沙滩,面对大海美丽的风光,他情不自禁地“咔嚓”“咔嚓”地拍起照来,实在是太美了,他想着,举了相机。他又“咔嚓”。正当他再准备咔嚓时,镜头里出现一个衣衫褴褛的渔民,他用一顶破草帽遮住脸,正优闲地躺在沙滩上晒太阳。这时,记者的咔嚓声把他吵醒,正坐起来掏香烟准备点火,热情的记者走过来“咔嚓”一声帮他把火点着。于是他们聊起来。“先生,天早得很,为什么不出海?”“我巳出过海了,”渔民优闲自在地说。“那你可以把明天甚至后天的鱼捕完,不是很好吗?”记者不理解地问,从内心轻视而同情起他来。“我巳捕得够多的了,有几筐鲟鱼,还有两只大龙虾。足够我几天吃的。”“可是,你为何闲着,本可以捕更多的鱼,将来可以买一艘机帆船……”

渔民专注地望着他,等待着他的下文。“你赚了很多钱,在靠海岸区建一座鱼产品加工厂……”“那能怎么样?”“你可以将你的产品销往世界各地,赚很多很多的钱。”“那又怎么样?”“那你可以买一架直升机,到人们不能去的海域侦察鱼群,”记者滔滔不绝道“打更多的鱼,发更大的财,你将是世界上有名的富翁,”“然后呢?”“然后?然后你就周游世界,或者躺在沙滩上优哉游哉地休息,晒晒冬日的太阳。”“是的,我巳经这样做了,”渔民得意地说“是你的咔嚓声打断了我的梦境,不是吗?”

曾经,记者都有点瞧不起这位渔民,可现在,他无话可说,带着一种嫉妒的心灰溜溜地离开了那渔民。

以上,我们可以看到,渔民和记者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他们有着不同的追求。记者所希望的人生是不断进取,不断追求财富。这种人生观代表了绝大多数人,是人们所赞赏的;渔民所希望的人生是不做财富的奴隶,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恬淡,不为物所累,轻松自在,我们不能说这种人生观不对。所谓“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陶潜语)前者虽然是人们所向往的,但人们的愿望和追求是一回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