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政法干警招录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试》(专科类)考点精讲及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6 07:46:47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2018年政法干警招录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试》(专科类)考点精讲及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2018年政法干警招录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试》(专科类)考点精讲及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试读:

第一章 常识判断

 

第一节 地理国情常识

一、考点精讲

(一)我国的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

1.资源(1)从资源总量看,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资源种类丰富,一些重要资源拥有量位居世界前列。(2)从人均资源占有量看,我国又是一个“资源小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疆域

陆地领土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位居世界第三位。

3.领土

中国领土东西横跨62个经度,约5500千米。南北纵跨49个纬度,约5000千米。

表1-1 中国领土四端

4.邻国

我国的陆地边界全长约2.28万千米,有14个陆上邻国,自东按逆时针方向是: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

5.领海(1)主要海域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2)海岸线

中国拥有近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与32000公里长的海岸线,其中大陆岸线为18000公里。北部起始点为鸭绿江口,南方终点为北仑河口。(3)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

①东面:韩国、日本;

②东南面:菲律宾;

③南面: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6.行政区划

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含简称)。

23个省:辽宁(辽)、吉林(吉)、黑龙江(黑)、河北(冀)、山西(晋)、陕西(陕/秦)、山东(鲁)、安徽(皖)、江苏(苏)、浙江(浙)、河南(豫)、湖北(鄂)、湖南(湘)、江西(赣)、福建(闽)、云南(云/滇)、海南(琼)、四川(川/蜀)、贵州(黔)、广东(粤)、甘肃(甘/陇)、青海(青)、台湾(台)。

4个直辖市:北京市(京)、上海市(沪)、重庆市(渝/巴)和天津市(津)。

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西藏自治区(藏)、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和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

2个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澳)。

(二)我国的地形地势

1.我国的地形(1)我国主要的地形特征

①地形类型多种多样

有高原、山岭、平原、丘陵、盆地5种基本地形类型。

②山区面积广大

山区通常是指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中国山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3。(2)我国的地形种类

①四大高原

表1-2 我国四大高原

②四大盆地

表1-3 我国四大盆地

③三大平原

表1-4 我国三大平原

2.我国的地势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面积的67%,盆地和平原约占陆地面积的33%。山脉多呈东西和东北—西南走向,主要有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阴山、秦岭、南岭、大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武夷山、台湾山脉和横断山等山脉。

表1-5 我国主要山脉【例】山脉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山脉延伸的方向称作走向,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南北走向山脉的是(  )。

A.六盘山

B.南岭

C.横断山脉

D.贺兰山脉【答案】B【解析】南岭是中国南部最大山脉和重要自然地理界线,横亘在湘桂、湘粤、赣粤之间,向东延伸至闽南,为东西走向的山脉。

(三)我国主要的自然人文景观

1.我国的自然景观(1)五岳

①中岳嵩山(河南),特点:“俊秀”;

②南岳衡山(湖南),特点:“秀丽”;

③北岳恒山(山西),特点:“幽静”;

④西岳华山(陕西),特点:“险峻”;

⑤东岳泰山(山东),特点:“雄伟”。(2)四大佛教名山

①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的道场;

②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的道场;

③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的道场;

④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的道场。(3)四大道教名山

①湖北武当山;

②江西龙虎山;

③四川青城山;

④安徽齐云山。

2.我国的人文景观(1)七大古都

①北京;②西安;③南京;④杭州;⑤洛阳;⑥开封;⑦安阳。(2)三大石窟

①甘肃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②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的武周山南麓;开凿于文成帝和平初年(460年),一直延续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前后60多年;存有主要洞窟45个,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

③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郊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

(四)我国的气候特点

中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欧亚大陆的东南部,濒临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由于海洋和陆地热力性质的差异以及太阳辐射随季节的变化,导致冬夏间海洋与陆地上气压的季节变化。夏季大陆形成低气压,海洋形成高气压;冬季则相反,大陆气压高,海洋气压低,于是我国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风来自高纬度的内陆,因而寒冷干燥;夏季风来自南方海洋,给大陆带来温暖潮湿的空气,并形成降水。因此形成了我国冬冷夏热、冬干夏雨的季风性气候特征。

我国气候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气候复杂多样

中国幅员辽阔,跨纬度较广,距海远近差距较大,加之地势高低不同,地形类型及山脉走向多样,因而气温降水的组合多种多样,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

2.季风气候显著

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且东邻太平洋,西南面向印度洋,气候受大陆、大洋的影响非常显著,具有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的季风气候特征。

3.气温夏季均匀冬季悬殊

中国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夏季普遍高温;但是冬季,南方温暖,北方寒冷。冬季,受纬度位置的影响,阳光直射在南半球,中国大部处于北温带,由太阳辐射获得的热量少,同时中国南北纬度相差达50度,北方与南方太阳高度差别显著,故北方大部地区气温低,且南北气温差别大;又受蒙古、西伯利亚一带寒冷干燥的冬季风影响,北方更加严寒并使南北气温差增大。

4.降水沿海多于内陆,南方多于北方

我国降水在空间分布与时间变化上,主要受季风活动影响。发源于西太平洋热带海面的东南季风和赤道附近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风把温暖湿润的空气吹送到中国大陆上,成为中国夏季降水的主要水汽来源。因此降水沿海多于内陆,南方多于北方。【例】关于我国的气候特点,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

B.东南沿海为季风气候,西北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中的温带季风和温带沙漠气候

C.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小,春季升温慢,秋季降温也慢,一般秋温高于春温

D.显著的季风特色,明显的大陆性气候和多样的气候类型【答案】D【解析】D项正确,显著的季风特色、明显的大陆性气候和多样的气候类型是我国气候的三大特点。A项错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属于地中海气候特点,不是我国气候特点。B项错误,我国西北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中的温带草原和温带沙漠气候。C项错误,属于海洋性气候特点,不是我国气候特点。

(五)我国主要的河流湖泊

1.主要河流(1)河流的基本特点

河流众多、水量丰富、水能蕴藏量极大。河流年径流量达27000亿立方米,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水力资源蕴藏量达6.8亿千瓦,居世界首位。(2)主要大河

①流入太平洋: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海河、辽河、澜沧江(境外称湄公河)。

②流入印度洋:雅鲁藏布江(在印度境内称布拉马普特拉河)、怒江。

③流入北冰洋:额尔齐斯河。

2.主要湖泊(1)青海湖是最大的咸水湖;(2)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3)纳木错是我国最高的湖泊;(4)艾丁湖是我国最低的湖泊;(5)班公错是我国最长的湖泊;(6)长白山天池是我国最深的湖泊;(7)察尔汉盐湖(最大盐湖)是我国矿化度最高的湖泊。【例】关于我国的湖泊,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海拔最低的湖在四川

B.海拔最高的湖在新疆

C.最大的淡水湖在江西

D.最大的咸水湖在西藏【答案】C【解析】A项错误,海拔最低的湖是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B项错误,海拔最高的湖是位于西藏的纳木错湖;C项正确,最大的淡水湖是位于江西的鄱阳湖;D项错误,最大的咸水湖是位于青海的青海湖。

(六)我国主要的资源

1.土地资源

我国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耕地数量居世界第四位。但土地资源人均量小,按农林牧合计,我国平均每人土地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左右。

我国土地资源总面积为144亿亩,具有如下主要特点:(1)山地多(含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平地少(占三分之一);(2)较难利用的沙漠、戈壁、高寒荒漠、石山和冰川以及永久积雪地的面积较广,约占土地总面积的18%;(3)在可供农用的土地中,草地比重最大(占土地面积的41.58%,约60亿亩),林地次之(占17.95%,约26亿亩),耕地最少(仅占14.21%,约20亿亩);(4)耕地质量不高(高产田不及三分之一),退化严重,可耕地的后备资源少。【例】关于我国土地资源,在下列选项中,阐述正确的是(  )。

A.我国土地资源绝对数量居于世界前列

B.我国以农业立国,耕地面积比重比较大

C.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居世界前列,排在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和美国之后

D.耕地后备资源多,95%集中在西北和东北地区【答案】A【解析】中国土地资源,总体上有四大特点:①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比重小,其中耕地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0.4%左右,且有不断减少的趋势;②土地资源绝对量大,人均量少;③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地区差异大;④耕地后备资源少,难利用的土地多。因此答案选A。

2.淡水资源(1)从总量上来说,我国的淡水资源是世界上比较丰富的国家之一。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2)从空间分布看,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东多西少。(3)从时间变化看,我国水资源季节变化大,夏秋多、冬春少。【例】以下有关我国水情的表述,错误的是(  )。

A.我国水力资源丰富,金沙江是我国水力资源最丰富的河流

B.我国的基本水情是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C.我国水土流失严重,水生态环境脆弱,中部地区是水土流失最为集中的地区

D.受季风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雨热同期,暴雨洪水频发【答案】C【解析】C项,我国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据统计,西部地区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的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35.10%,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57.05%。

3.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非可再生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

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1)矿产资源总量大,种类多;(2)分布广泛,相对集中;(3)伴生矿多,某些重要矿种(例如铁矿)贫矿多、富矿少,增加了开采运输和分选冶炼的难度;(4)矿产资源形势严峻:①人均占有量少;②采富弃贫,滥采滥挖,破坏环境、破坏矿山,浪费严重,利用率低。

4.森林资源(1)古树名木

我国是世界公认的“世界树木宝库”,保留了一批古老和稀有的孑遗树种,如被列为世界三大“活化石”的水杉、鹅掌楸、银杏,以及特有的金钱松、台湾松、银杉、珙桐、金钱楠等。(2)种类

根据树种结构和外貌特征,可把我国的天然森林分为五种自然结构类型:

①寒温带落叶针叶林;

②中温带针阔叶混交林;

③暖温带落叶阔叶林;

④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⑤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3)分布

中国的天然森林主要分布在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西南的横断山地和藏东南,以及长江上中游的山地丘陵地区。

5.海洋资源

海洋资源是蕴藏在海洋中人类可能利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的统称。主要包括海洋生物、海洋矿物、海水化合物、海洋能和海洋空间等自然资源。(1)我国四大渔场

①黄渤海渔场(主要分布在渤海、黄海);

②舟山渔场(舟山群岛附近);

③南部沿海渔场(分布在广东沿海);

④北部湾渔场(北部湾海域)。(2)我国四大盐场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海盐生产国,有四大盐场:

①长芦盐区;②辽东湾盐区;③莱州湾盐区;④淮盐产区。

其中长芦盐场是我国最大的盐场。(3)我国近海石油丰富,目前已在渤海、东海、南海等部分海域开采出海底石油。采用国际招标是海底油气开发的可行性方式。此外,海洋水的淡化、海洋能源资源开发、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景也十分广阔。

(七)我国的人口民族概况

1.人口(1)人口的数量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2)人口分布的特点

①空间分布是东南多,西北少;

②城乡分布是农村人口比重大,城镇人口比重小;

③国外分布是海外约有3000多万华侨和华人,侨胞的原籍以广东、福建两省最多。

2.民族(1)民族构成

中国共有56个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占92%。其他55个民族被称为少数民族,其中壮族人口最多,有1600多万人。超过400万的少数民族还有满、回、苗、维吾尔、藏、彝、土家、蒙古族。(2)民族分布特点

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3)各民族的地区分布状况

①汉族的分布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

②少数民族多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等边疆地区。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4)民族政策

我国实行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国家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如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等)的政策。

3.宗教概况及政策

世界上影响最大的三大宗教是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这三大宗教先后传入我国,和我国本土的道教,并称中国的四大宗教。

汉族宗教信仰的特点:(1)兼容并蓄;(2)外来宗教民族化;(3)明显的务实性。

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4.基本国策(1)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从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2016年全面放开二胎政策)。(2)此外,还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对外开放、男女平等。

(八)我国主要的工程建设

1.三峡工程(世界最大水利工程)

1924年,孙中山首倡三峡工程;1992年,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建设三峡工程的决议;1994年12月,三峡工程正式上马。

三峡工程坝址位于湖北省宜昌市三斗坪中堡岛,三峡水电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最大型的工程项目。

2.南水北调工程

南水北调是缓解中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战略性工程。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跨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大大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促进南北方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分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1)东线工程

从扬州江都抽水站引长江水,基本沿京杭运河输水到华北地区。(2)中线工程

从长江三峡水库引水,出丹江口水库,沿伏牛山、太行山东麓送水到北京、天津。(3)西线工程

从长江上游引入到黄河上游。

3.西气东输工程

我国距离最长、口径最大的输气管道,西起塔里木盆地的轮南,东至上海,线路总长近4000公里,途经新、甘、宁、陕、晋、豫、徽、苏、浙、沪10省区市。2000年2月国务院第一次会议批准启动“西气东输”工程,这是仅次于长江三峡工程的又一重大投资项目,是拉开西部大开发序幕的标志性建设工程。于2002年7月4日开工;2004年1月1日正式向上海商业供气;2004年10月1日全线建成投产;2004年12月30日全线投入商业运营。

4.青藏铁路

青藏铁路是当今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青藏铁路格拉段东起青海格尔木,西至西藏拉萨,全长1142公里,其中新建线路1110公里,于2001年6月29日正式开工,2006年7月1日9:00正式通车。

二、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1.关于气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2016年真题]

A.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的主要原因是纬度的影响

B.秦岭——淮河一线是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C.我国气候的突出表现是季风气候显著

D.世界上大多数动植物在我国都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区,主要是因为我国气候类型复杂【答案】B【解析】A项,我国南北温差大主要是因为纬度相差较大,南北跨纬度将近50度;B项,我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该线西北为非季风区,东南为季风区。秦岭——淮河一线是南方和北方的地理分界线;C项,我国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发达的区域之一,较为突出的气候表现就是季风气候显著。D项,我国地形复杂,经度和纬度跨越较大,因此气候类型复杂,适合大多数动植物的生长。

2.我国山脉众多,给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带来深刻影响。对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2016年真题]

A.秦岭山脉是我国南北方的重要地理分界线

B.祁连山脉融雪是河西走廊绿洲农业的主要水源

C.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年轻最高大的山脉

D.阴山山脉是传统上重要的农业与林业的分界线【答案】D【解析】A项,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B项,祁连山的融雪丰富,灌溉了河西走廊平原。C项,喜马拉雅山脉平均海拔超过6000米且形成时间在6500万年前。D项,阴山山脉是传统上重要的农业和牧业的分界线。

3.我国人口分布有一条明显的地理分界线,该线东南部人口多,西北部人口少,这条分界线是(  )。[2015年真题]

A.漠河—腾冲连线

B.黑河—腾冲连线

C.秦岭—淮河连线

D.天山—阴山连线【答案】B【解析】我国人口分布地理界线大致以黑龙江黑河市和云南省腾冲市为线,该线东南部人口多,西北部人口少。因此答案选B。

4.亚洲和非洲之间的分界线是(  )[2014年真题]

A.亚马逊河

B.苏伊士运河

C.白令海峡

D.霍尔木兹海峡【答案】B【解析】A项,亚马逊河,位于南美洲北部,是世界上流量、流域最大、支流最多的河流,长度位居世界第二。B项,苏伊士运河,连接地中海与红海,提供从欧洲至印度洋和西太平洋附近土地的最近的航线。它是世界使用最频繁的航线之一,也是亚洲与非洲的交界线。C项,白令海峡是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D项,霍尔木兹海峡是连接波斯湾和印度洋的海峡,也是唯一进入波斯湾的水道。

5.我国佛教艺术驰名中外,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和莫高窟三大石窟举世皆知。以下关于三大石窟地理位置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所在省份两两接壤

B.所在省份都有黄河流过

C.均地处黄土高原

D.所处纬度大致相当【答案】B【解析】B项正确,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市;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甘肃、山西、河南三省都是黄河流经的省份。A项错误,甘肃和河南、山西不接壤。C项错误,河南洛阳位于平原地区。D项错误,河南在山西以南。

6.文化景观这一概念是1992年12月在美国圣菲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6届会议时提出并纳入《世界遗产名录》中的。文化景观代表《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一条所表述的“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在我国“世界遗产”中的文化景观是(  )。

A.山西平遥古城

B.庐山风景名胜区

C.苏州古典园林

D.敦煌莫高窟【答案】B【解析】截止2015年,中国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有四处,分别是:江西庐山(1996.12)、山西五台山(2009.6)、杭州西湖文化景观(2011.6)、云南哈尼梯田(2013.6)。

7.我国领土的最南端是(  )。

A.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

B.海南岛的天涯海角

C.西沙群岛的珊瑚岛

D.中沙群岛的黄岩岛【答案】A【解析】我国领土的四端分别为: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最南端——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主航道汇合处;最西端——新疆与塔吉克斯坦交界的帕米尔高原。因此答案选A。

8.钓鱼岛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按岛屿的成因分类,它属于(  )。

A.大陆岛

B.冲积岛

C.珊瑚岛

D.火山岛【答案】A【解析】按岛屿的成因分类,岛屿可分为大陆岛和海洋岛两类。大陆岛是一种由大陆向海洋延伸露出水面的岛屿。海洋岛是在海洋中自行生成的岛屿,又称大洋岛,是指分布于广阔而又深邃的海洋上的岛,在地质构造上与大陆无关的岛屿。钓鱼岛是钓鱼岛列岛的主岛,钓鱼岛列岛是台湾大屯山的延伸,属于大陆岛。因此答案选A。

9.下列有关地理知识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塔里木盆地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内陆盆地,其内部沙漠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

B.我国四大高原中,石灰岩广布的是青藏高原

C.“地上河”一般出现在黄河的上游河段

D.闽江流域面积广、径流年际变化稳定,素有“黄金水道”之称【答案】A【解析】A项正确,塔里木盆地位于我国西北部的新疆,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内陆盆地。盆地中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最大的沙漠。B项错误,我国四大高原中,云贵高原是典型喀斯特地形,石灰岩分布非常广泛。C项错误,黄河中上游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泥土被冲刷到中下游,致使中下游河床变高,出现“地上河”。D项错误,长江是中国水能最丰富的河流,通航里程长达两千八百多公里,流经我国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区,素有“黄金水道”之称。

第二节 政治常识

一、考点精讲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2.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1)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是指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哲学。其基本类型有: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依据对自然现象的笼统直观,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据当时自然科学关于原子是物质最小单位的认识,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从无限多样的物质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从哲学上作了最高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2)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是指主张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其基本类型有: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观念、意志、心等)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客观事物以至整个物质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理、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等)变为独立的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例】“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感觉和思想到物”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它属于(  )。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D.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对立【答案】B【解析】“从物到感觉和思想”是列宁曾经指出的唯物主义反映论,即他主张“思想反映对象的理论,……物存在于我们之外。我们的知觉和表象是物的映像”;“从感觉和思想到物”属于唯心主义先验论,即“感觉和思想”产生“物”,前者是第一性,后者是第二性。因此答案选B。

3.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

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a.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b.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c.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②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意识发展水平并非总是同步的。

b.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表现在内容上的“古为今用”和形式上的“推陈出新”。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③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论意义

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这一原理宣告了唯心史观的彻底破产,使对社会历史的研究真正成为科学。(2)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②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普通个人属于人民群众范畴,他们对社会发展都有或大或小的贡献,其总和构成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历史人物的作用性质取决于他们的思想、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3)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①历史分析方法

历史分析方法要求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进行具体的、全面的考察。

②阶级分析方法

阶级分析方法要求把历史人物置于一定的阶级关系中,同他所属阶级关系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和评价。

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1)辩证法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①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a.联系是指事物间、现象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b.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发展的规律有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②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同一性以差别、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相互依存、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发展。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要求我们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共性、一般)与特殊性(个性、个别)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在: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矛盾的共性比个性抽象、深刻,矛盾的个性比共性具体、丰富;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共性通过个性表现出来,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特殊总是普遍中的特殊;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唯心主义不等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等于辩证法。(3)判断是否为辩证法

①是否是联系的观点(看到此事物与彼事物的联系);

②是否是发展的观点。【例】下列表述符合辩证法思想的是(  )。

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②是亦彼也,彼亦是也③对症下药,量体裁衣④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答案】D【解析】①正确,“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体现的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③④正确,“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均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符合辩证法思想。

5.认识论(1)认识的本质

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2)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3)认识的基本规律

①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a.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b.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②从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所要具备的条件:

a.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b.要把关于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的需要和利益的认识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

c.要把理论的正确性与现实的可行性统一起来,寻求实现理想客体的具体途径和工作方法;

d.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赖,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4)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①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是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②认识过程的无限性是指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的,人的认识运动也必然随之不断发展。【例】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下列成语中,违背这一原则的是(  )。

A.量体裁衣

B.因材施教

C.对症下药

D.按图索骥【答案】D【解析】ABC三项,“量体裁衣”是指按照身材剪裁衣裳,“因材施教”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对症下药”是指针对病症用药,均是理论联系实际。D项,“按图索骥”是指按照画像去寻求好马,则是从理论原则出发,不顾实际情况地生搬硬套,违背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6.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1)规律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及其指导下的实践却要受规律的支配。(2)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的方法:

①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4)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①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③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例】“拔苗助长”与“庖丁解牛”这两个成语共同说明的道理是(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巨大的反作用

B.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自觉地认识与创造规律

C.实践决定认识

D.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答案】D【解析】“拔苗助长”比喻违反客观规律,急于求成,不加思考,反而把事情弄糟。“庖丁解牛”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这两个成语共同说明了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因此答案选D。

(二)毛泽东思想

1.内涵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形成和发展(1)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同党内一度盛行的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进行了斗争,在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2)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

遵义会议以后,直至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分析和批判了教条主义的错误,并及时吸取抗日战争的新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哲学思想、军事思想、统一战线思想和党的建设思想,特别是系统地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精辟地论证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策和策略。1945年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3)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

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方略,提出了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第二次结合”,并对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3.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1)内容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②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③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④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⑤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⑥党的建设理论。(2)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

4.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①毛泽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道路。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形态,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②毛泽东思想所确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向、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指导着党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推向前进。(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①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找到了一条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又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3)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毛泽东思想追求和倡导的中华民族重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远大理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等,依然是中国人民不断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将长期激励和指导我们前进。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1.邓小平理论(1)内涵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2)形成和发展

①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强调,全党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②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

③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概括了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发挥和发展的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

④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又称“南巡讲话”)中,从理论上深刻地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了新境界。同年10月,党的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

⑤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深刻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确定为党在一切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1999年又载入宪法。(3)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内容:①社会主义本质理论;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③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邓小平理论体系中还包括:①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④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⑤祖国完全统一;⑥党的建设等理论。(4)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①邓小平理论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

a.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b.它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c.它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进行正确分析,做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②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理论指引我们进行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逐步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一系列重大转变,使我国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都上一个大台阶,探索出了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③邓小平理论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邓小平理论为我们确立的基本思想依然有着现实的和长远的指导意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仍然要:

a.紧紧抓住和深入领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推进思想解放;

b.紧紧抓住和深入领会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贯彻执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c.紧紧抓住和深入领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努力完成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任务;

d.紧紧抓住和深入领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基本方针,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等等。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内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2)形成的背景、基础和依据

①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③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④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党的队伍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党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3)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①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②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③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4)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同党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相互促进的进程。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表明党对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征程中,将长期面对的一些重大课题提供了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赋予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和任务以丰富的时代内容,确定了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一系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国际战略等重要思想,对我们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长期的指导意义。

3.科学发展观(1)内涵

①第一要义: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②核心: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③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a.要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b.要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④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坚持统筹兼顾,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

a.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

b.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c.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2)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①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a.科学发展观继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b.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使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②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a.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的观点。

b.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主体的观点和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c.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强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

d.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强调要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e.科学发展观坚持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看成联系的整体。

③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④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和党的建设各方面。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做到“四个更加自觉”:

a.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

b.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

c.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

d.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

这“四个更加自觉”,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例】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  ),基本要求是(  )。

A.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

B.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

C.以人为本  统筹兼顾

D.发展  统筹兼顾【答案】A【解析】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因此答案选A。

4.“中国梦”(1)“中国梦”的提出“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正式提出于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2)“中国梦”的核心目标“中国梦”的核心目标也可以概括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3)“中国梦”的实现途径

实现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施手段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

5.“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1)“四个全面”的提出

2014年12月.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时强调,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第一次提出了“四个全面”的要求。

2015年1月,习近平在云南考察工作时又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引领各项工作。强调了“四个全面”对各项工作的“引领”作用。

2015年2月2日,在省部级领导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四个全面”是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所形成的“战略布局”。(2)“四个全面”的内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阶段性战略目标,是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统领。

②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根本路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源泉.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招”。

③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基本方式、可靠保障,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法治保障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石。

④全面从严治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证,是发挥党的坚强领导核心作用、为实现战略目标提供坚强组织保证的根本前提。(3)“四个全面”提出的意义“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实践新成果,是对党治国理政经验的科学总结和丰富发展,集中体现了时代和实践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行动纲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