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道德修养的101个误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6 08:33:09

点击下载

作者:本书编写组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青少年道德修养的101个误区

青少年道德修养的101个误区试读:

前言

人类是群体生存的高级动物,在群体的生活与生产中,离不开合作与交往,道德修养是人类人格健全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提高青少年的道德修养,走出青少年在道德修养中的误区,创造美好、快乐的校园学习生活,对健全青少年的人格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知道,在商业发达的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物质欲望无限膨胀,由此导致很多人在道德修养方面的堕落,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培养青少年的道德修养,对青少年将来走向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是,由于青少年心理上的稚嫩和道德修养知识的缺乏,使得自己常常走入一些不该有的误区,发生很多不愉快,令自己郁闷、失望、尴尬的事情,使自己陷入孤独和苦恼的境地。本书结合从实际生活出发,指出了青少年在道德修养方面常犯的错误,并提出了正确的建议,是一本青少年朋友不可不读的好书。

中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文化的文明古国,素有“以德治国”和“礼仪之邦”之美称,讲究道德修养和礼仪规范,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社会生活中的互相尊重和理解,从而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快乐与和谐。从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中,就能展现出人的品德与魅力,它体现着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尊重程度,是一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的内在体现。一个人只有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自己才会被他人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也只有在这种互相尊重的过程中,才会逐步建立起来。

一个社会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公共文明又建立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之上。个人的修养是根本。良好的道德修养的形成,可以转化为一个人内在的性格、情操,个人修养不仅涉及个人的自身形象,而且事关学校、社会乃至国家和民族的整体的内在修养和外在形象。

本书分“社交篇、校园篇、心态篇、生活篇、处事篇、做人篇”六篇内容来讲述道德修养的各方面,是一本全面阐述青少年道德修养的书籍。做事先做人,做人先修心。希望读者通过阅读本书,能够提高个人修养,真正做到知书达理、会处世、会做人。

交往篇

无需对所有人真诚和尊重

误区:在人际交往中,对有些人无需以诚相待,也无需对其尊重。

苏格拉底曾言:“不要靠馈赠来获得一个朋友,你须贡献你诚挚的爱,学习怎样用正当的方法来赢得一个人的心。”可见在与人交往时,真诚尊重是礼仪的首要原则,只有真诚待人才是尊重他人,只有真诚尊重,方能创造和谐愉快的人际关系,真诚和尊重是相辅相成的。

真诚是对人对事的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是待人真心实意的友善表现,真诚和尊重首先表现为对人不说谎、不虚伪、不骗人、不侮辱人,所谓“骗人一次,终身无友”;其次表现为对于他人的正确认识,相信他人、尊重他人,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真诚的奉献,才有丰硕的收获,只有真诚尊重方能使双方心心相印,友谊地久天长。

当然真诚尊重是重要的,然而在社交场合中,真诚和尊重也表现为许多误区,一种是在社交场合,一味地倾吐自己的所有真诚,甚至不管对象如何;一种是不管对方是否能接受,凡是自己不赞同的或不喜欢的一味地抵制排斥,甚至攻击。如果在社交场合中,陷入这样的误区也是糟糕的。故在社交中,必须注意真诚和尊重的一些具体表现,在你倾吐忠言时,有必要看一下对方是否是自己真能倾吐肺腑之言的知音,如对方压根儿不喜欢听你的真诚的心声,那你就徒劳了。

另外,如对方的观点或打扮等你不喜欢、不赞同,也不必针锋相对地批评他,更不能嘲笑或攻击,你可以委婉地提出或适度地有所表示或干脆避开此问题。有人以为这是虚伪,非也,这是给人留有余地,是一种尊重他人的表现,自然也是真诚在礼貌中的体现,就像在谈判桌上,尽管对方是你的对手,也应彬彬有礼,显示自己尊重他人的大将风度,这既是礼貌的表现,同时也是心理上战胜对方的表现。要表现你的真诚和尊重,在社交场合,切记三点:给他人充分表现的机会,对他人表现出你最大的热情,给对方永远留有余地。

对待老人,哄哄就好了

误区:老来少,老人像孩子,哄哄就可以了,不必认真。

孝敬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过去有句古话说:人生在世,孝字当先。有的地方也这么说:作为人子,孝道当先。意思是相同的。实际上尊敬老年人是个世界性的问题,像美国对老年人就有许多优惠待遇,坐火车买车票时价格优惠许多。从老年人本身来说,他们的阅历丰富,经验很多,为社会做出了很多贡献,现在年纪大了,再不能像青壮年一样工作了,但是,他们的大量知识、丰富经验是整个社会的宝贵财富,应该毫不保留地传授给青壮年,作为社会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推动力量。

因此,老年人理应受到社会的尊敬和重视。事实上,社会越发展,文明程度越高,尊老敬老的风气就应该越浓。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对待老年人的态度就是社会文明程度和社会风气好坏的一个显著标志。对老年人越尊敬,越能激发老年人对社会的爱心和责任感,越能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知识、经验、教训传授给后代人,也越能启迪青壮年人更加奋发图强,为社会多做贡献。尊敬老年人的一些具体礼仪知识有如下几点应该特别注意。(1)见到老年人以后要说敬语。敬语的运用要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像青少年们见到了老年人,应该称呼大爷、奶奶,如说“李大爷您好”,“王奶奶身体还好吗”;如果是壮年人,见了老年人后应该称呼您老或大伯、大婶,像说“您老好”,“刘大婶身体还硬朗吗”,“张大伯您早”等。现在有一些人见了老年人不使用敬语,经常连一个您字也没有,有的人就直呼老头儿、老太婆。这是很不礼貌的表现,表明这些人连起码的教养都没有,更不要说什么礼仪修养了。(2)对待老年人必须从心底里要有一种尊敬的感情。例如在公共汽车上、地铁里主动让个座位,上下车时主动让老年人先上下,或帮助拿一下东西、扶一下等;遇到老年人时,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或起立、或下车、或行礼、或问候、或谦让、或主动为其服务等。这些事情看起来虽然很微小,但是却能表现一个人的精神风貌和内在涵养。如果能这样对待外国客人,就表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3)要不断向老年人学习。我们不仅要尊敬老年人,而且要虚心向老年人学习,学习他们的社会经验、科学知识、人生教训、做人的道理和方法、修身养性的秘诀。老年人的丰富阅历本身就是人生的无价之宝,如果是一位聪明的青壮年,就应该自觉向老年人学习,这样就如虎添翼,前途无量。任何一个正常的老年人,都有我们学习的很多东西,关键在于我们每个人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不必在意语言修养

误区:看一个人不要看他说得多么好听,而要看他做的怎样。

根据《辞海》的解释:语言即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符号体系,有口语和书面语之分。

语音类的修养指通过不同的语音来表示礼仪的意思,即通过声音的高低、音色、语速、声调来暗示不同的意义。比如,同样是一个“先生,早上好”,如用不同的语音来表达,那么所传递的含义就有所不同。如采用一种平淡的、毫无激情、甚至是很低的音调来表达的,同用亲切的、富有激情的、高昂的音调所传递的含义就有差距。

口头修养即通过口头语言的方式所表达的修养,即以谈话的方式表示礼节和修养。这种礼仪往往最多地被使用在人际交往中,与人相见相谈,首先要互相问好,相谈结束,要互相道别,这均是通过口头语言来表达的,故在迎来送往时,口语是最常见的。口语表达要注意时间原则、地点原则、对象原则。所谓时间原则,即不同的时间应有不同的口语礼仪。

比如白天上班时间和晚会时的口语礼仪就不同,上学时,同学相见问声好便可,如在晚会上,那么口语就应相对复杂些,除了问好之外,还可以给予适当的交流。地点原则即不同的地点口语礼仪的表达就应有所区别。对象的原则即不同的人就应有不同的口语礼仪表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自然有所不同,同一个国家的人,也可能因年龄、职位等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书面语修养即通过书面语的方式表达的礼仪。这种礼仪行为不是直接在面谈时表现的,而是在非面对面人际交往时所动用的。书面语礼仪往往通过感谢信、贺电、函电、唁电、请柬、祝辞等礼仪书信形式来传情达意。

语言表达应简明扼要、切忌啰嗦重复。有分寸指语言表达要适度,既不要伤害对方,又不能损伤自尊心。在语言上表达出情和理的分寸,以体现自己的情操和修养。

玩笑可以随便开

误区:爱开玩笑的人一般都比较受欢迎,所以,多开玩笑就会有好的人际关系。

朋友之间相处,开玩笑是经常发生的事。但开玩笑要适度,不能违背礼仪修养。过度的玩笑常常会适得其反,引起不良的后果发生。

那么,这个“度”应如何掌握呢?(1)要根据说话的对象来确定。人的性格各不相同,有的活泼开朗,有的大度豁达,有的则谨小慎微。对于不同性格的人,开玩笑就要因人而异。

对于性格开朗、宽容大度的人,稍多一点玩笑,往往可使气氛活跃;

对于谨慎小心的人,则应少开玩笑;

对于女性,开玩笑要适当;

对于老年人,开玩笑时应更多地注意给予对方尊重。

从总体上说,就是要看说话对象的特点和承受力如何,以不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和让对方感到轻松、愉快为准。(2)要根据说话对象的情绪来确定。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里可能会有不同的心境和情绪。当说话对象在生活或学习中遇到不幸和烦恼时,情绪就比较低落,这时需要的是安慰和帮助。如在这时去和对方开玩笑,弄不好对方会认为你是在幸灾乐祸。因此,开玩笑应选择在大家心情都比较舒畅时,或是在对方因小事而不高兴,并能通过笑话把对方的情绪扭转过来时为好。(3)要按说话时的场合、环境来确定。在安静的环境中,如别人正在专心致志地学习和工作时,开玩笑会影响别人的学习和工作;在庄重的集会或重大的社会活动场合,开玩笑会冲淡庄重的气氛;在一些悲哀的环境中,如参加追悼会或去探望病人时,不宜开玩笑,这样会引起人们的误解。此外,在大庭广众之前,也应尽量不要打趣逗笑。(4)开玩笑一定要注意内容健康,幽默风趣,情调高雅。切忌拿别人的生理缺陷开玩笑,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同时,还要忌开庸俗无聊、低级下流的玩笑。开玩笑的内容应带有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使大家在开玩笑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陶冶情操,从中收到积极的效果。

起绰号有亲切感

误区:绰号很好玩,又生动、亲切、形象、好记,一生难忘,因此,给周围的人起个绰号是个不错的主意。

绰号即外号,它是根据别人的特点而人为产生的。有的绰号,如称中国女排名将郎平为“铁榔头”,称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为“铁娘子”等,这是一种带褒义的美称,这是包括本人在内都乐于接受的。但是有的是针对别人的生理缺陷而带有侮辱性的绰号,这种专揭别人短处的绰号一定要忌起。

我们有些同学与人相处,不爱喊人名字,专爱根据别人长相与性格,喊别人绰号。那些难听的、甚至带有恶意的绰号,常使被喊的人十分尴尬,翻脸又不好,心里不是滋味。我们讲百人百性,千人千面。性格是十几年或几十年形成的,长相是爹妈给的。有很多人已为自己的长相和性格苦恼不堪,可有人就去爱挑别人毛病给人起绰号。殊不知这样做既伤害了对方,又显示了自己低级趣味。何必做这种损人又不利己的事情呢?

那么,如何改掉这个毛病呢?

1.要尊重同学,要富于同情心

同学之间,是姐妹兄弟,我们应该彼此之间互相尊重,互相爱护。同学长相有缺陷,已经很痛苦,我们就应该避免讲刺伤他的话;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把别人的痛苦,看成是自己的痛苦;要用语言去宽慰别人。如果这一切都成为你与同学相处的准则,你就再也不会喊别人的绰号。

2.站在对方的立场想一想

不要看到别人胖一点,就喊别人“猪”,看到别人瘦一点就喊别人“猴”。假如你长得胖一点,别人喊你“猪”你是作何感想?你也会有缺陷,长相没有,性格上也会有,人无完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要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因为别人同样可以把快乐建立在你的痛苦之上。

3.要培养自己的高雅情趣,摒弃一些庸俗的东西

人的情趣是与道德、理想、艺术等密切联系的。情趣有高雅、低俗之分。庸俗情趣是平庸鄙俗、不高尚的情趣,它会使人经受不住不良诱惑,贪图安逸享乐,不思进取,精神颓废,不利于身心健康,并且有可能走向犯罪;高雅情趣则能使人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能使人修身养性,经常保持一种良好的心境,有益于身心健康。作为一个有高雅情趣的人,是决不会庸俗地喊别人绰号的。

总之,尽管绰号并非都具有侮辱性,但故意给人取不雅的绰号,不分场合随意喊别人的绰号,其实质是取笑别人,是一种不尊重人的表现,侵犯了别人的人格尊严。起绰号不仅反映了一个人的生活情趣,也反映了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心理素质和伦理道德等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坚决改掉这个坏习惯。

该发怒时就发怒

误区:人人都是有脾气的,人要活得真实才会幸福,愤怒时无需压抑自己,该发怒时就发怒。

在社交场合中随便发怒,会造成两种不良的后果:(1)对发怒的对象不友好,它会伤了和气和感情,失去朋友、同学之间的友谊与信任。(2)对发怒者不利,一方面对本人的身体状况产生不良的影响;另一方面对发怒者的形象有不良的影响,人们会认为他缺乏修养,不宜深交。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适应环境,并求得环境的认可和接受,也是一种本能的表现,它在社会交往中主要表现为与朋友、同学友好相处,不发怒或不发脾气,并从多方面克制自己。

首先,遇事要冷静思考。

其次,要多为对方着想,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从中找出自己的缺点,以便更好地修正自己的看法;此外,对人要平和礼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独特的个性,都有着各自的生活习性和兴趣爱好,都有着不受他人干涉的生活领域。尊重他人,事实上也是在尊重自己。对人平和礼貌,可以表现自己的修养、风格和气度,可以树立起自己良好的威信,可以赢得更多朋友的信赖和尊重。

打探别人的隐私

误区:了解是信任的基础,知根知底才会放心,打探对方的隐私才会更加信任对方。

在日常交往中热衷于打探他人个人隐私的人,总是令人讨厌的。这一点在西方显得尤为突出。个人隐私所包括的面很广,如个人收入情况、女士年龄、夫妻情感、他人家庭生活等等,都属于个人隐私的范畴。

在西方人的交往中,“探问女士的年龄”被看成是最不礼貌的习惯之一,所以西方人在日常应酬中可以对女士毫无顾忌地大加赞赏,却不去过问对方的年龄。但是中国人就不同了,有的人常常一见面便问人家“芳龄几何”,弄得女士们答也不好,不答也不好,只好在以后的应酬中尽量避免与之接触。

探问女士的年龄,往往会被女士们误认为你心怀不轨,所以对你产生厌烦情绪。笔者有一个同学胡君,好像是天生的就有这么一个爱好,总是喜爱打听女士的年龄。每次与女士见面,不论熟悉的还是首次见面的,谈论不到三分钟,他就会不失时机地向对方发问:“你今年多大了?”致使许多女士们不愿意与他接触,即使不得已见了面,也是打个哈哈便离他而去。这便是探听个人隐私在应酬中的失败。

中国人似乎都有一大爱好,那就是特别注意他人的隐私,而且尤以注意名人的隐私为重。那些街头小报一旦出现了一篇有关某某名人的隐私,如“某某离婚揭秘”、“某某情变内幕”之类,肯定会被哄抢一空。在日常应酬中笔者也常常听到这样的问话:“你和你老婆的感情怎么样?”这种问题便让人难于回答,因为这纯属个人隐私问题,而且夫妻感情往往都是非常微妙的,是根本无法用语言能够说得准确透彻的,所以对这类问题,对方即使顾于情面当时回答了你,心里也会对你产生厌烦的。

所以在社交中能够避免探问对方隐私的嫌疑,这本身便是应酬成功的第一步。因此在你打算向对方提出某个问题的时候,最好是先在脑中过一遍,看这个问题是否会涉及到对方的个人隐私,如果涉及到了,要尽可能地避免,这样对方不仅会乐于接受你,还会为你在应酬中得体的问话与轻松的交谈而对你留下好印象,为继续交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日常应酬中,涉及隐私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女士的年龄;(2)职位情况及经济收入;(3)家庭内务及存款;(4)夫妻感情;(5)身体(疾病)情况;(6)私生活;(7)不愿公开的个人计划;(8)不愿意为人所知的隐秘。

反击一个人就要击中要害

误区:反击一个人就要攻击他的要害,就要攻击他的最痛处。

暴露自己的隐私,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令人愉快的事。不去提及他人平日认为弱点的地方,才是待人应有的礼仪。尤其是身体上的缺陷,千万别用侮辱性的言语攻击他人身上的缺陷。

一般人即使在盛怒之下,通常也不会扩散愤怒的余波,但其中也有人在激怒下拿起手边的玻璃杯往地上摔。但玻璃杯摔完了就没有其他东西可摔了,所以充其量也只不过是自己损失几个杯子而已。

可是,商场上或一般社会的现象又如何呢?某些特殊人物盛怒时那真是相当可怕的事情。平日相当友善的同伴,虽不至于大吼:“杀掉那家伙!”但个人的立场和利害关系,总归是利害关系,至少也会演变成“杀了你”的结果。有些人为了公司的前途,不得不牺牲别人。对于商场来说,“杀了你”意味着调职、开除等人事变动。如果你也是经商人士的话,“杀了你”或许就是代表对方的拒绝往来或“关系冻结”。

在中国素有所谓“逆鳞”之说,即使再驯良的龙,也不可掉以轻心。龙的喉部之下约直径一尺的部分上有逆鳞,全身只有这个部位的鳞是反向生长的,如果不小心触到这一逆鳞,必会被激怒的龙所杀。其他的部位任你如何抚摸或敲打都没关系,只有这一片逆鳞无论如何也接近不得,即使轻轻抚摸一下也犯了大忌。

所以,我们可以由此得知,无论人格多高尚多伟大的人,身上都有“逆鳞”存在。只要我们不触及对方的“逆鳞”就不会惹祸上身。所以说所谓的“逆鳞”就是我们所说的“痛处”,也就是缺点、自卑感,在人际关系的发展上,我们有必要事先研究,找出对方“逆鳞”所在位置,以免有所冒犯。

然而,世间的性格类型却是千奇百怪。我们说左,他说右,那我们说右嘛,他偏又非说左不可,像这样永远和别人唱反调的人也不少。就算不至于如此偏激,但也有人总固执地坚持自己的立场,或自己的意见明明是少数意见,却绝不接受他人的任何意见,也有人顽固地认定只有自己的作法和想法才是天底下最正确的。当然也有掩藏自己心底的企图而试探对方的心意,不惜唯唯诺诺,奉承拍马屁,迎合对方口气,一探虚实的人。

对有些人不能客气

误区:有些人很不像话,脸皮又厚,对于这种人就要不客气,就得加倍指责。

有一位李先生,喜欢跟别人争辩,借以卖弄自己的学识而已,如果你不跟他争辩,他倒也不会来麻烦你,伤害你。

这位李先生,自己是一个很好的人,忠实、不说谎、不伪装,也从来不投机取巧,不做一点亏心事,更不占别人便宜。

像这样一个好人,怎么会不受别人欢迎呢?

原来他过分看重了自己,以为自己是个十全十美的人,以为人人都应该以他为模范,为导师。因此,他就喜欢随时随地地去教训别人,指导别人。看见别人有一点点缺点,就加以批评、指责,像大人管小孩,老师对学生一样,摆出一副道貌岸然,神圣不可侵犯的神态。甚至常常有意地夸大别人的缺点,把别人的一时疏忽或无心的过失,说成是存心不良或者行为不端。

同时他又不能容忍别人对他有什么不恭敬、不忠实之处。如果他吃了别人一点的亏或受了别人一点点欺骗,那他就把对方当做罪大恶极、无耻之极的人,加以攻击、嘲笑、讽刺或漫骂不已。

只要想一下就可以知道这种人是多么令人可怕,到处都会激起别人的憎恶与反感。

一个人对自己要求严格,不做一点错事,这自然是千该万该、十分正确的事。但不要因此就把自己看得太高,以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别人,以为别人都是笨蛋,只有自己才是圣人。

对别人的过失与错误,首先要分析他们犯错的原因,可能是受到恶劣环境的影响,可能是因为他们自己认识不清,也可能只是一时疏忽,有时还可能因为求好反而犯了错误,主观上求好,而客观上犯了错误。

除了一些真正与人为敌的社会败类,应该群起而攻之外,大多数人所犯的错误都是可以原谅,也都是可以改正的。我们应该抱着与人为善的态度,对别人的错误,在不伤别人自尊心的原则下,诚恳而婉转地加以解释与劝导,安慰他们的苦恼,鼓励他们改正,自己吃了亏,受了骗,只要以后小心提防,不再上当就行了,不必因此而跟对方结下深仇大恨,应留给对方一个悔改的余地。

倘若一个人得罪了你,你不但不跟他计较,不向他报复,反而原谅他、宽恕他,必要时,还去帮助他,在一般的情形之下,他多半会对你十万分地感激,十二万分地惭愧,往往也会因此受了你的感化,痛改前非的。

对于家中来客不必客套

误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对于家中来客,由大人去应酬,自己不必参与客套。

现在的学生因为忙于功课或者从小娇生惯养,很少去关注父母或者他人是怎样对待客人这一重要的事项。以至于接待客人时,有些同学会在不知不觉中做出一些对别人不礼貌的举止。因此,在这里必须提醒同学们注意待客中常见的失礼举止。

1.迎客

家中应保持整洁,待客用的茶杯、茶盘、烟灰缸等要擦拭干净。条件好的,还可以准备些水果、糖、咖啡等。客人来了,不论是熟人还是第一次来的生客,都要热情相迎。如果是约定时间,应提前出门迎候。客人进门后,主人应立即停止手中所做的事情,上前迎接。见面之初,主人应与客人握手,并致问候。接下来,应给家里其他人介绍一下,并互相问候,请客人落座。夏天气候炎热,可递给客人一块凉毛巾,先擦擦脸或者送把扇子,除汗消暑。有条件的,应及时打开电风扇或空调。在冬季则应请客人到暖和屋里,倒杯热茶。如果客人远道而来,要问问是否用过餐。小孩若在旁边,要教孩子向客人问好。

2.陪客

为客人敬茶,茶具要清洁,茶水要适量。茶叶太多则苦,茶叶太少则淡;水倒得太多容易溢出,水太少又难看。每次倒茶要倒八分满,以便客人饮用。端茶一般用双手,一手执杯,一手托底,不能用手指抓住杯口往客人面前送,这既不礼貌,又不卫生。续茶时,应把茶杯拿离茶桌,以免倒在桌上弄脏客人衣服。若有事情急办,可向客人说明,并请家人陪客,以免使客人被动尴尬。若又有新客人来访,应将客人互相介绍,一同接待。家里有客人时,家庭成员之间应该避免争吵。如果孩子不听话或是做错了什么事,应将孩子带开,不要当着客人的面训斥、打骂孩子。

3.留客

留客人吃饭,尽量在家准备;实在没有菜,再到饭馆去买现成饭菜,免得客人多心。给客人盛饭,要装八分碗。给老人安排的饭菜,尽量照顾老人的口味和咀嚼能力。要给客人带来的小孩找些玩具、小人书、画册,以免他们“认生”、“哭闹”。留客人住宿,最好让客人单住,房间要收拾整齐,床上用品要舒适干净,并根据客人习惯选择合适的枕头。睡觉前要让客人熟悉电灯开关和方便的地方,以免夜间起来不方便。

4.送客

客人告辞时要以礼相送。送客除了说些道别话,还要注意一些礼节。客人怕影响主人时间,急于告辞,应等客人起身后,再起身相送。送客一般应送到大门口。对地形不熟悉的客人,应主动介绍附近的车辆和交通情况,或送到车站。远道或老年客人,如乘火车或长途汽车,应代买车票,送到车上。必要时,还要委托同路乘客或售票员帮助照顾。客人来访有时会带些礼品来,送客时应表示谢意,或相应地回赠一些礼物,决不能若无其事,无动于衷。客人临别时,有时会遇到意外情况,比如天气突然变冷或下雨、下雪时,这时应主动关心客人,拿出御寒的衣服或雨具给客人使用。对带行李较多的远道客人,应帮忙提送行李,陪送到车站、码头,并带上一些水果、点心之类的路餐以表示心意。客人由于疏忽或其他原因,有时会忘记要办的一些事情,因此,起程前,可以提醒客人是否有东西遗忘,是否有事情没办。如果客人有事情相托,只要力所能及,应尽力办妥。

尊重是相互的

误区:尊重是相互的,如果别人不尊重你,你也不必尊重他。

孟子有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强调了尊重他人的重要性。一个人在与别人交往中,如果能很好地理解别人、尊重别人,那么他一定会得到别人百倍的理解和尊重。

懂得尊重,是做人最起码的一种道德要求。做到了尊重别人,则是一种境界、一种美德。这是人生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是对他人人格与价值的充分肯定,同时,亦是赢得他人对自己尊重的基础,自身的自尊方能得以周全。所谓尊人尊自己,这是一种辩证的关系。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懂得和学会尊重别人。

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可以让人开心,使人奋进,助人成功。尊重,是一种理解与宽容。与人相交,求同存异,学会移形易位换位思考。千人千面,我们不能够要求所有的人都按照同样的方式活着。与人交往,你可以有所选择,却不要想着去改变一个人。豁达大度,是人际交往中的积极因素。

人有地位高低之分,但无人格贵贱之别,只有灵魂高度上的差别,只有道德品质高下之别。任何人不可能尽善尽美,完美无缺,我们没有理由以高山仰止的目光去审视别人,也没有资格用不屑一顾的神情去嘲笑他人。假如别人某些方面不如自己,我们不要用傲慢和不敬的话去伤害别人的自尊;假如自己某些方面不如别人,我们也不必以自卑或嫉妒去代替应有的尊重。一个真心懂得尊重别人的人,一定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尊重是一门学问。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就是将自信、善良和宽厚播种在他人的心田。我们要做一个言谈举止文雅而端庄的人,养成尊重他人的好品德、好习惯,就要敬爱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扶助弱小、乐于助人、关心他人。

1.要尊重别人的人格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尊严,它是公民的名誉和公民作为一个人应当受到他人最起码的尊重的权利。在人格上人人都应该是平等的,不存在尊卑贵贱之分。尊重别人的人格,首先要做到不取笑生理有缺陷的人,不做伤害他人的事,不给同学起绰号。

2.尊重他人还要关心他人

在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我们要主动关心老、弱、病、残及妇女和儿童,特别是那些老无所依的鳏寡老人和举目无亲的孤儿,要尽量在生活和精神上帮助他们。另外,我们要尽量把方便留给他人,而且不要做损人利己或者损人又不利己的事。

3.要尊重他人的劳动

尊重他人的劳动,相当于尊重自己的劳动。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将心比心,多给予他人热情的鼓励和帮助,不仅有利于把工作进一步地做好,做完善,也能促使他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成绩,同时也激发了他人的劳动热情和欲望,还能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效率。如:上课专心听讲,努力学习就是尊重老师的劳动;在公共场所不随地抛纸屑、不随地吐痰就是尊重环卫工人的劳动……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也是尊重他人的一项重要内容。

4.要讲文明懂礼貌

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人们的交往中,注重礼貌,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对待他人要热情、友善、文明、礼貌、体谅、诚实,无论他人的年龄、性别、职业、地位、相貌如何,都要礼貌待人,语言文明,使用礼貌用语要自然。

青少年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弘扬社会主义的人道精神,做一个尊重他人、对他人有爱心、对长辈有孝心的好学生。

就是看不起“乡下人”

误区:“乡下人”有小农意识,贪小便宜,不讲卫生,不懂文明礼仪,总之,就是让人看不起。

首先应当指出,这种嘲笑别人的思想意识是不可取的。因为乡下人与城里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不能因为自己是城里人就看不起乡下人。要知道,中国首先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近3/4,是农民的汗水浇灌了庄稼,为城市提供粮食蔬菜,是农民的勤劳种植了棉花,给城里人遮体御寒;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农民谱写的篇章同样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乡下人有“乡下人”的长处,那些农田水利、种植养放的学问,我们一辈子也学不完;城里人有“城里人”的短处,只是自己不自知或不愿承认罢了。所以,看不起“乡下人”,甚至嘲笑农村同学显然是错误的。

诚然,作为城市里的孩子,父母、学校、社会为我们的生活、学习,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使得我们享受得多,经历得多,知道得多,有很多方面是那些生长在农村的孩子,连想都无法想象的,但这能成为我们自鸣得意、瞧不起人的资本吗?在我们所尽情享受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里,有哪些是我们自己创造的呢?

是的,农村同学的身上可能确有许多让我们感到“土气”的地方,他们的穿着没有我们漂亮、时髦;他们的生活没有我们舒适、安逸;他们的言语没有我们丰富和生动,可这都源于他们生活的艰辛和物质的贫乏,而不是他们本身的错。我们有什么资格去嘲笑他们身上的“土气”?!

并且,我们所嘲笑的“土气”中,有许多很可能就是那些被我们遗忘了的人类质朴、善良的本性。如果我们采用心理换位的方法,自己去体会一下做“乡下人”被人嘲笑的心情,又将作何感想呢?他们的吃苦精神、自理能力不更值得我们这些“城里人”好好学习吗?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生活俭朴的优良传统、高尚美德和优秀品质。

1.生活俭朴是优良传统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仍保持生活俭朴的自然美,是继承传统的表现,不必认为那落后了,跟不上时代了。

2.生活俭朴是高尚美德

社会主义时代的学生,应该具备生活俭朴的美德,当然,不是要同学们去穿破衣烂衫,去过吃糠咽菜的生活,当“苦行僧”。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要有应付各种艰难困苦的精神准备,否则容易滋长贪图享受、好逸恶劳的思想,丧失斗志、丧失对付突然事变的能力。

3.生活俭朴是优秀品质

艰苦奋斗的精神从哪里来?这是在平时刻苦耐劳、勤俭朴素的生活中磨练出来的。那些正在虚心学习雷锋“螺丝钉精神”、“钉子精神”的同学们也是会有这种体会的。让我们在蜜糖般的生活中,不要忘记过俭朴的生活;让我们在深入学习雷锋的今天,更好地学会过俭朴的生活。

在学习上,要向积极性高的同学看齐;在生活上,要向水平最低的同学看齐,决不要因为有人说你“土”而与爱打扮、讲吃穿、贪安逸、图享受的人攀比,决不让虚荣心抬头!

总之,生活俭朴是劳动人民优秀品质的具体表现,不是什么“寒酸相”或“土”!“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人们赞颂朴素的自然美,崇尚朴素的自然美。

尊重别人,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准则。因此,我们要尊重农村来的同学,注意汲取他们身上可贵的质朴、善良的美德,做他们的朋友,各取所长,以求完善。

人和人是不可能平等的

误区:人人平等只是一种人类理想,甚至是梦想,现实中是不可能平等的,所以,嘴上可以喊平等,现实中必须接受和认可这种不平等。

1.平等待人

人际交往,“平等原则”是前提条件。没有平等待人的观念意识,就不可能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那些不懂得尊重对方的做法,都不会产生良性的交往效果。平等待人,尊重他人,是获得他人信任的起点。离开起点,友谊谈何建立?有位哲人曾说过,不懂得尊重别人的人就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心理学家认为,人人都有自尊的需要。所以,只有互相敬重,友谊才能赖以生长和巩固。

1940年“百团大战”后的一天,当时担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的刘伯承元帅,听到师机关有的人带着轻蔑的语气把勤杂人员叫做“伙夫”、“马夫”、“卫兵”、“号兵”等,非常生气,就此事专门指出:“我们革命的军队官兵平等,都是革命大家庭的一员。今后,伙夫就叫炊事员,马夫就叫饲养员,挑夫就叫运输员,卫兵就叫警卫员,号兵就叫司号员,卫生兵就叫卫生员,勤务兵就叫公务员,理发师就叫理发员。”从此,八路军中的称谓就照此统一下来了,官兵关系从此也变得更密切了。

刘伯承元帅平等待人的事迹,应该成为我们青少年学生处世的范例。

2.交友重在品德

人生活在世界上,谁也离不开朋友,谁也少不了朋友的情谊和支持。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说:“不论是多情的诗句、漂亮的文章,还是闲暇的欢乐,什么都不能代替亲密的友情。”生物学家达尔文也说:“讲到名望、荣誉、享乐、财富等,如果拿来和友谊的热情相比,这一切都不过是尘土而已。”可见,世上的人都是多么重视朋友啊!

可是,要获得几个真正的朋友并不容易,这或许要比考几个100分更困难。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好的朋友可以帮助你一块进步,坏的朋友会使你逐渐走下坡路。所以,涉世不深的中学生们,交朋择友中一定要小心慎重,一定不可忘记一切以品德为重。只有具备良好品质和礼仪的人,才可以成为自己的朋友。

“串门”无需规矩

误区:到朋友家“串门”本是轻松随便的事情,无需讲什么规矩。

年轻人正是精力旺盛的时候,谁不喜欢多交几个朋友呢?朋友之间的互相往来,对于交流思想、沟通信息、增进感情、推动学习,都是大有裨益的。可是,有的学生朋友却因为这件好事在发愁。他们也喜欢到朋友家去“串门”,可是去了几次以后,就感到主人的热情在“降温”,有人甚至感到自己简直像个“不受欢迎的人”。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道理也很简单,访友是一门学问,到朋友家“串门”也要讲规矩。这种规矩不是可有可无的繁文缛节,而是一个人文化素养、道德水准的外在表现。每一个当代学生,都应该懂得这些基本常识。

那么,访友做客后该注意些什么问题呢?我想,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

1.要选择适当的时间

有的学生朋友认为,我和朋友关系不错,啥时候去跟他聊聊还不是一样?这种看法是欠考虑的。和朋友交谈是件好事,但它毕竟不能随心所欲,只应该在你和朋友都有闲暇的时候进行。你也许会有这样体验:老师交给你的材料还未写好,你刚在桌上铺开了稿纸,却来了个朋友找你聊天,结果他谈了些什么你根本就没听进去。由此可见,访友做客一定要选择适当的时间,特别是要替人家考虑,尽量不要占用朋友的学习时间,做客不要过于频繁,时间也不要太长,以免给朋友带来麻烦,影响学习和休息。

2.要注意自己的举止

文明礼貌是每一个人都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即使到自己的朋友家去“串门”,也不应例外。就拿敲门来说吧!有的小伙子上门做客,用拳头使劲捶门,甚至用脚去踹门,这样的“通知”方法只能使主人感到不快。还有的人在朋友家里高跷着二郎腿,旁若无人,甚至乱丢果皮、烟蒂,随地吐痰,这样的行为更会引起人家的反感。所以,我们应该使自己的举止文雅大方,妥贴得体。到别人家里去做客,对人家的家庭成员,特别是长辈老人,要热情问候;对主人给予的招待,要及时道谢;要尊重别人家里的卫生习惯,不要给人家带来麻烦;如果你带着弟弟去“串门”,就得告诉弟弟不要乱跑乱叫,不要翻动和拿走人家的东西,更不能随地大小便。这样做,才会使对方感觉到你对他的尊重。

3.要选择合适的谈话内容

朋友之间的往来,是建立在感情融洽的基础上的,朋友之间的交谈,也是一种平等的思想交流。所以,和人家谈话时,首先要耐心听取人家的意见,让人家把话讲完。如果自己有不同看法,也应该尽量用委婉的方式、和缓的口气讲出来,切不可当面就激烈地驳斥对方的看法,使主人在家里感到难堪。还须注意的是,除非特别必要,一般不要提及主人不愿谈起的事情。如果你要请朋友帮你的忙,如事情简单,你就不妨直言,无须转弯抹角;如事情复杂、棘手,你可以先谈些相关的事情来探询主人的态度,这样,就不会使朋友感到过于为难。“串门”的规矩还有很多,上面谈到的只是常遇到的一部分问题。只要我们注意了这些,就会使自己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

不必去安慰他人

误区:安慰有时会激起更大的伤害,所以不要随便去安慰别人。

每个人的心灵都是脆弱的,当一个人在事业或感情上受到挫折时,是需要别人来安慰来鼓励的。

1.安慰如同“雪中送炭”

人生的道路不平坦,逆境常多于顺境。不幸的事,人人难免。身处逆境,面对不幸,当事者不仅本人需要坚强起来,也迫切需要别人的安慰。人是社会的动物、合群的动物、有感情的高级动物。痛苦再加孤寂,痛苦倍增;痛苦有人分担,痛苦减半。“患难见真情”,安慰如“雪中送炭”,能给不幸者以温暖、光明、力量,帮助他分担痛苦、减轻精神重负、重振前进的勇气。

给予不幸者以安慰,是为人处世的一种美德;当至亲好友遭到不幸时,及时送上真诚的安慰,更是你应尽的责任。

探望身患重病的不幸者,不必过多谈论病情。有关的医疗知识,医生已有交代、说明,无需你再多言。如果对方本来就背着重病的精神包袱,你再谈及过多,势必包袱加重。你应该多谈谈病人关心、感兴趣的事,以转移对方的注意力,减轻精神负担。如能尽量多谈点与对方有关的喜事、好消息,使他精神愉快,心宽体胖,更有利于早日康复。医生送去治疗身体的良药,亲友送去温暖人心的情感都是根治重病必不可少的。

对于因生理缺陷或因出身、门第被人歧视的不幸者,由于不幸的原因有些是先天的,并非全是人为的。劝慰时应多讲些有类似情况的名人的模范事迹,鼓励他不向命运屈服,抵制宿命论的思想影响,使他坚信只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仍然能够争取人生的幸福,实现人生的价值。

安慰丧亲的不幸者,不要急于劝阻对方的恸哭,强烈的悲痛如巨石积压在心头,愈久愈重,不吐不快,让其宣泄、释放出来,反而如释重负,有利于较快恢复心理平衡和平静的状态。你应当注意倾听对方的回忆、哭诉,并多谈谈死者生前的优点、贡献,人们对他的敬仰、怀念。死者的生命价值越高,其亲属就愈感宽慰,并有可能化悲痛为力量,去发扬死者生前的优点,去完成死者未尽的事业。

对于胸怀奇志而又在事业上屡遭挫折、失败的不幸者,最需要的是对其强烈的事业心的充分理解、支持。对于他们,理解应多于抚慰,鼓励应多于同情,怜悯是变相的侮辱,敬慕是志同道合的表现。你不必劝慰对方忘掉忧愁、痛苦,更休想说服对方随波逐流,放弃他的理想、追求。最好的安慰,是帮助对方总结经验教训,分析面临的诸多有利不利条件,克服灰心丧气的情绪,树立必胜的信念,并共同探讨到达事业顶峰的光明之路。这就要求你对他所从事的事业,有一定的了解,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知音。

我们的人民是富有同情心的人民,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又善良、重情义的民族。在我们民族的语言中就有如“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失败是成功之母”等一大批专用于安慰、鼓励不幸者的谚语、格言、典故,在民间流传千百年至今仍然经常被用来安慰不幸者。

2.要同情,但不要怜悯

同情,就是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感同身受,把别人的不幸当成自己的不幸,从感情上产生共鸣。但彼此应站在完全平等的地位上交流思想感情,给对方以精神上、道义上的支持,并分担对方的感情痛苦。有时,同情还可以包含着敬佩、敬爱、敬仰之情。

同情是一种真心实意的善心。怜悯,不是平等的思想感情交流,不是精神上、道义上的敬赠,而是一种上对下、尊对卑、富对贫、强者对弱者、胜者对败者、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感情施舍。施主对被接受施舍者,有意无意地流露出一种幸运感、优越感,或多或少有轻视、小看对方的意思,包含有伪善的成分。

同情的话语,有劝慰有鼓励,语气低沉而不乏力量,而且尽量不当面说出“可怜”、“造孽”等词语。怜悯的话语,只有一味的悲伤,语气低沉、无力,而且把“可怜”、“造孽”等词语经常挂在嘴边,仿佛在欣赏、咀嚼对方的痛苦。

对于事业心强、自尊心强、个性强的强者,对于一切真正的男子汉、女强人乃至有志气的少年,无论其处境多么不幸,怜悯都是一种变相的侮辱,只会刺伤他们的自尊心,激起他们的反感,从而从心理上拒绝接受。对于老幼病残与弱者,单纯的怜悯也只能促使他们沉溺于悲痛、绝望的深渊而难于自拔,更谈不到振作起来,从软弱变得坚强一些,向不合理的世道、不公平的待遇、不幸的命运进行必要的抗争。

在感情的海洋中,同情是盐,怜悯是污泥。安慰需要同情,但不要怜悯。

3.谎言有时胜过真话

谎言不一定是坏话,真话也并非是百分之百的好话。离开了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忽视了动机与效果的统一,以绝对化的好坏来衡量真话谎话,就不符合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原理,也失去了判断是非的客观标准。善良的谎言,有时胜过不该说的真话。

对于身患绝症的病人,只能把病情如实告知其家属,而对患者本人,仍应重病轻说,并经常祝他早日康复,以便他平静地度过一生最后的岁月。如果谎言居然唤起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增强了他同病魔斗争的意志,就有可能使生命延续得更长久,甚至战胜死神,真正恢复了健康。医学史上不乏这样的人间奇迹。

对于本来就感情脆弱、意志薄弱、身体虚弱的不幸者,其心灵已经伤痕累累,不堪重负。如再传来噩耗,就有可能因承受太沉重的打击而一蹶不振,甚至危及生命。如遇到这种特殊情况,与其立即如实相告,还不如暂时隐瞒真相,然后逐步旁敲侧击,待对方已有一定的思想准备,再实言相告,并加以劝慰。

善良的谎言,其用心当然也是善良的,即为减轻不幸者的精神痛苦,帮助不幸者重振生活的勇气。当事人以后明白了真相,只会感激,不会埋怨。即使当时半信半疑,甚至明知是谎话,通情达理者仍感到温暖、宽慰。因为他是被关怀、爱护,而不是被欺骗、愚弄。明知会加重对方的精神痛苦,仍要以真话相告。如不算坏话,也该算蠢话。即使不怀恶意,至少也是不明智的。

当然,社交生活中真话应该永远占主导地位。只有万不得已时,才用善良的谎言安慰人。凡是安慰的话语,无论真话谎话,最好身体距离较近,以示双方关系的亲近,并且语气较轻、声调较低、语速较慢,如春雨甘露滋润伤痕累累的心田,以利于对方剧痛的心情尽快恢复平静。

不要随便道歉

误区:你做错了,也许对方并不知道,你道歉反而不好了。

1.错了,就及时承认

如果你错了,就及时承认。与其等别人提出批评、指责,还不如主动认错、道歉,更易于获得谅解、宽恕。凡是坚信自己一贯正确,发生争端总是武断地指责对方大错特错,从不认错、道歉的人,根本交不到朋友,或难以交友,永远缺乏知心人。

有些青年人有错就千方百计抵赖,甚至谩骂敢于提醒他注意的人,那绝不是什么“英雄本色”,只能算流氓行为。

当领导的认错不会丢脸、丧失威信,反而有利于维护面子、提高威信。有错就承认,并勇于主动承担责任的领导人比自夸一贯正确,有错就把责任往下推的领导人,更有威信,更深得下级的信赖、拥护、爱戴。

真心实意的认错、道歉,就不必推说客观原因、做过多的辩解。就是确有非解释不可的客观原因,也必须有诚恳的道歉之后再略为解释,而不宜一开口就辩解不休。否则,你对自己的错误实际上是抱着抽象否定、具体肯定的态度,这种道歉,不但不利于弥合双方思想感情上的裂痕,反而会扩大裂痕、加深隔阂。

道歉需要诚意。双方成见很深,当对方正处在火头上,好话歹话都听不进时,最好先通过第三者转致歉意,待对方火气平息之后,再当面赔礼、道歉。有时当务之急不是先分清谁是谁非,而是要求双方求同存异,去对付共同面临的困难或“敌手”。如双方僵持不下,势必两败俱伤。如一方先主动表示歉意,就有可能打破僵局,化紧张为和谐,乃至化“敌”为友,双方合作共事。

诚心诚意的道歉,应语气温和、坦诚但不谦卑,目光友好地凝视对方,并多用如“包涵”、“打扰”、“指教”等礼貌词语。道歉的语言,以简洁为佳。只要基本态度已表明,对方已通情达理地表示谅解,就切忌啰唆、重复。否则,对方不能不怀疑你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唯恐他不谅解。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错了就及时承认,不必要的矛盾、纠纷就会大为减少,整个社会的人际关系,也会和谐得多。

2.没有错,有时也道歉

明明没有错,也赔礼、道歉,这不是虚伪吗?不是卑怯吗?不。没有错,有时也需要道歉。如纯属客观的原因,比如气候变幻无常、意外的交通事故等,使你无意失信,给对方带来一些麻烦、损失,为什么不可以道歉呢?

一味推客观原因,对方口头上不好责怪,但心情总是不愉快的,那就不利于增进友谊。如果你有事求助于人,对方尽了最大努力,由于受多方面条件的限制,事未办成,但他为此付出了艰巨的劳动。或事虽办成了,但对方付出的劳动,给他带的麻烦,比你原先预料的要多得多。凡通情达理者,岂能毫无内疚之感,不说几句发自肺腑的道谢兼道歉的话呢?这体现了你对他人劳动的尊重,而且以后有求于他,也好再开口啊。

对方不听你的劝告,闯了大祸,并已给他本人带来了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他正沉浸在悲痛之中。此时此刻,你决不能急于批评对方的错误,更不能埋怨他不听你的劝告,而应先表示慰问,再加上歉意,因为事先你没有再三极力劝阻。以后,再利用适当的时机、场合,双方共同来总结经验教训。

凡通情达理者,必然会对你万分感激,并把你当成可信赖的知心朋友。你与对方素不相识,但双方的亲属或前辈曾有过宿怨,这本与你毫不相干,更不能把这笔账算在你的头上。但在纵横交错、恩怨交织的复杂人际关系网络之中,至亲好友的亲友,往往就是理所当然的朋友。“对头”的亲友,虽不一定被当成“对头”,但在双方尚缺乏一定的交往、了解之前,起码是不可轻信的。初相识时,你主动表示歉意,就有助于较快消除对方可能有的隔阂、戒心,加强彼此之间的理解、信任及至合作,从而达到化“敌”为友的目的。

这些没有错误的真诚道歉,无论在个人、单位、国家之间的社交或外交往来之中,都是极为正常的表现,并且说话坦然自若,不卑不亢,不必卑躬屈节、低三下四。这是道歉者的伟大人格、博大胸怀、远见卓识及社交艺术在口才方面的具体表现。在这个方面,已故的周恩来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和谐人际关系不是我一个人的事

误区:和谐人际关系是整体人文环境决定的,不是我们一个人所能决定的。

广大中学生,虽然还在学校学习,但仍然置身于各种各样的关系网络之中。在家里,我们要处理好与父母、与邻居的关系;在学校里,则要处理好与老师、同学的关系;此外,我们还得在社会上活动,还要处理好与各种人的关系。将来,进一步涉足社会以后,交际面将更为广泛;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际交往将越来越频繁,人际关系也越来越复杂。从这一点出发,我们粗知一些社交艺术,学会一些和谐人际关系的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交往有效性能使人产生快感的交往,叫做“有效交往”。人们彼此的交往,不能没有一定的“数量”,但更关键的还是要看“质量”,要看交往能给双方带来什么。有的人同别人的交往并不少,但相互关系平平,甚至是不佳,这大多是由于交往的有效性不够。例如,有的人好做锦上添花的事情,而不善于雪中送炭;有的人与别人讲话随心所欲,常使对方难堪,或冒犯、伤害人还不自察;诸如此类的交往都属不和谐的交往。

同样的交往方式,在不同的条件下,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朋友之间无拘束的谈话,这是彼此赤诚相见的表现,有利于友谊的深化;可是在交往水平较低甚至彼此有隔阂的人们之间,讲话直来直去,往往会使人误解。

一个人身处逆境时,你伸出援助之手,即使只是一句宽慰的话,对方也可能铭记恒久,引你为患难知己;反之,当一个人正“春风得意”时,你一再地“添花”,他却未必会引你为挚友。人际交往应视条件、情况的不同而注意分寸与适度。

1.交往品质

生活中,谁都愿意和热情、真诚的人交往,而同自私、虚伪的人则大多保持一段距离。这不是偶然的。

人们在交往中,往往有感情倾诉和心灵共鸣的需要,它们的满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彼此的真诚与否。再者,人的自尊心在交往过程中也是显著的参与因素,而人的互相尊重也是以感情的真实所产生的信任为基础的。除了真诚以外,以下所述的也都是良好的交往品质,具备了它们,就会成为人际交往中令人喜欢的人,就更易于与人沟通,获得友谊,在生活中享受到充分的乐趣。

可爱的性格,能使人觉得亲切。而乐观无疑是一种可爱的性格。西方谚语说:“悲观者在每个机会中都看到困难,乐观者则在每个困难中都看到机会。”乐观者以其生活的信念和热情感染人、鼓舞人,他就会对别人具有一种吸引力。乐观者的开朗、活泼和幽默感,也是他性格中的得天独厚之处,因为这种可爱的性格洋溢着一种令人怡悦的情趣。

宽厚与随和,具有一种雍容的气度。有这种气度的人,善于理解人和体谅人;他不因偏执而拒人千里之外,但也不是无视是非而充当“好好先生”;他以明达和气度接纳别人,别人也会感于他的气度而生亲近之心。乐于助人的人,大都能获得良好的效应,因为不仅他的实际行动使人得益,而且这种品格也会唤起人们心中美好的情感。

当然,乐于助人须出于自然,而且应是事属必要;倘若过分卖力讨好,曲意奉迎,那么,其效果就适得其反。前者能使人喜欢并且得到尊重,而后者在受人利用之后却反而会遭到轻视。

有鲜明个性的人,往往能引人注目——“瞧,这个人多有个性!”而平庸的人,几乎没人注意,是很难受人喜爱的。但是,展示自己的个性,不能没有自知之明,在人际交往中,俨然以“自我”为中心,放纵个性的“野马”,轻易地冒犯、伤害他人,只会招人厌恶和离弃。因此,对个性强的人来说,很需要学会谦逊。“受人喜爱者对他们自己或他们的学习都不会太夸耀”。这条箴言,虽然朴素却很有益。

修养和礼仪,给予他人的印象,同样不可等闲视之。言语举止得体适度,能使别人看上去觉得舒服,这也就在人际交往中先得一筹了。而缺乏修养和不识礼仪,言行粗俗或轻浮的人,一般来说总有损于形象,从而也招人鄙夷和厌恶。毋庸置疑,学会必要的交往礼仪和待人接物的方法,显然是必不可少的。由表及里,进而陶冶气质,使风度优雅,那就更会人见人喜了。

值得强调的是,要真正受人喜欢而且经久不衰,绝对少不了真诚。虚情假意,矫揉造作,固然也能取悦于人一时,但一旦被人察觉,那博得的欢心便会随之而荡然无存。如果谁要是把“如何使别人喜欢”理解为掩饰自我,假装巧饰,那就南辕北辙了。人们交往中,只有多加一些良好的交往品质,竭力减掉虚伪、自私、冷漠之类不良的交往品质,才能使交往臻于佳境。

2.交往需要度

交往是每个人都需要的,但是需要的程度并非一成不变,而往往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交往的需要度不仅影响着人际交往的主动性,也影响着交往水平。交往的需要度越是大,交往的有效度则越高。锦上添花之所以远不如雪中送炭使人铭感不已,顺境中的帮助之所以远不如逆境中的支持为人铭记难忘,就因为两者的需要度有悬殊的差别。

善于交往的人,大多具有善于发现别人的需要并适时地加以满足的能力。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你不帮助;人们不需要照顾的时候,你却大献殷勤,这样的交往再频繁,恐怕也都属不甚和谐的交往。

交往是一种艺术。掌握了交往的艺术,你的交往能力和人际关系水平就能大大提高。

校园篇

不必有集体意识

误区:虽然生活在班集体中,但个人的前途都是靠自己打拼的,有没有集体意识无所谓。

从一上中学始,我们每个同学就有了自己的班集体,就和这个集体结下了不解之缘。同学们在集体中学习、生活和活动。为了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融洽的集体氛围,每个中学生应努力从自己做起。

1.用行动为集体增光

北京市某中学高中某班有这样一位女同学,在学校田径运动会上,她参加4×400米的接力赛。在终点前的100米比赛中她咬紧牙关,使尽全身力气奋力向终点冲刺。而当她的双脚刚刚踏过终点线时,身体像散了架似的瘫倒在地上。脸色苍白,呼吸急促,身体痛苦地抽搐着。

看着她难受痛苦的样子,同学们都流出了眼泪。过了两个多小时,她才慢慢恢复过来。医生问她,为什么这样不要命地跑?她说,当时自己只有一个念头:为了集体取得好成绩,豁出命也要争。是的,在这赛场上的一瞬间,集体在她心中重千斤。她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同学们的好评。

这位同学在集体活动中表现出了良好的个人品质:意志坚强,较强的忍受力、自制力。爱护班集体,这是她人际关系好的基础。

2.增强集体意识和相互理解

在集体中,也有同学不合群,常常游离在集体之外,这样下去,不但在集体中感觉不到温暖,一旦脱离集体,就会寸步难行,甚至出现悲剧。某中学有一个班,集体外出。同学们从宿营地出发,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去爬山的时候,有个同学觉得和集体在一起玩受限制、没意思,于是自己留在宿营地没有一同去。

当同学们归来,兴致勃勃地谈起山上的景色多么美好的时候,这个同学又十分后悔没有去观赏这大好的景色。于是,自己一个人悄悄地向大山进发了。当全班集合准备返回学校时,大家才发现这位同学不见了。师生心急如焚,在当地老乡的指引下,全班分头去寻找。最后,在一座山崖下发现了这位同学血淋淋的尸体。

如果这位同学不离开集体,即使遇到困难和危险,也会得到集体的帮助。这血的教训,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当然,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是它留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3.多为集体做贡献

有的同学总埋怨集体对他关心帮助不够,而自己究竟为集体为同学付出了多少,他却很少去想。其实一个温暖的集体,正是需要它的每一个成员作出无私的奉献。如果人人只想索取,不想去关心别人,那么友爱温暖的集体又从何而来呢?

回想一下你所生活的班集体中,有多少热心为集体服务的好同学啊!当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的时候,当他们辛辛苦苦花了几个小时才出好一期黑板报的时候,当他们骑车几十里去看望生病的同学的时候,这些虽然占去了他们许多宝贵的时间,付出了许多许多……但是,他们得到的更多,因为只有为集体为同学服务的同学才会得到同学们的真诚感谢,享受到人生的最大快乐和幸福。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生前说过:“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了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了什么。”

爱因斯坦的一生,不但为科学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同时更把全部的热情与生命献给了全人类。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他平凡而光辉的一生,无时无刻不在实践着自己的诺言:“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

这种无私地为集体为同志作奉献的精神,激励着几代青年,使他们热血沸腾。今天的中学生仍应努力地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从自己身边做起,让雷锋的精神不断发扬光大,让雷锋永远活在亿万人民的心中。起码,像那位跑步的同学那样,尽自己的努力,为集体做贡献。那你就不仅是付出,更多的是得到。

4.了解同学

同学们在交往过程中,一般容易停留在对对方的外部特征的了解上,不善于了解对方的内心活动。这种感知的不灵敏和理解的不深刻会影响人际关系的深度和融洽性。

上述事例中,那个离群遇害的同学,既有他自身的问题,也有我们对其缺乏了解和及时开导的教训与遗憾。因此,我们每一个中学生在与人交往时,不妨努力做到善解人意,助人为乐。

我们每一个中学生每天都和同班的几十位同学生活学习在一个班集体中。几十个人有着不同的家庭环境,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有着不同的性格爱好。交往中难免发生磕磕碰碰的事情,同学之间,个人和集体之间常常会有利害冲突。只要我们有一个豁达的胸怀,有一颗关心他人赤诚的心,有一腔为集体服务的热忱,又有什么矛盾不能克服,又有什么烦恼不能抛弃呢?

用你的真诚去爱别人,必然会得到别人真诚的回报,那么你所生活的集体在你心中,将永远是一个暖融融的集体,你将永远快乐幸福,真正感受到生命的价值。

一个人离不开集体,正像一滴水离不开浩瀚的江河大海,否则会干涸一样。一滴水的寿命是短暂的,但当它汇入海洋并与之融为一体的时候,它就会获得永生。一片雪花微不足道,然而,它“分才一毛轻,聚成千钧重”。一粒石子固然渺小,但“高山不择细土,故而能成其高。”一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如果我们离开了所生活的集体,离开了同学,我们的生活将失去阳光。

不要公开和异性同学交往

误区:私下里可以交往,公开交往会让人说闲话。

异性同学之间健康、积极的交往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健康、文明的原则

异性同学之间说话要文明,切忌粗话、脏话;举止要大方,对待异性不可拍拍肩膀,打打闹闹,随便轻浮;尊重对方,不可拿对方开心取乐,甚至不尊重异性感情。

2.选择场所与时间适当的原则

异性同学交往,不可在阴暗、偏僻的场所,而应在公共场所;不可在晚上单独交往,以防止各种性意向的幻想发生;到异性宿舍,应得到准许,且不应停留过长时间。

3.保持一定距离的原则

男女异性交往本身有一种自然的吸引力,因此,若男女同学交往距离太近,且身体接触,人的性器官会感受刺激而产生条件反射,出现性冲动,甚至越轨行为。因此,男女中学生接触,应注意保持一定距离,这也是一种礼貌。

遵循这些原则就能使男女异性同学之间的交往保持文明、积极的氛围,并能避免一些不当行为的出现。

由于中学生的心理、生理发育已经基本成熟,异性同学之间彼此渴望接近,并比较注意显示自己和吸引异性。男女学生在一起学习、娱乐、交谈,双方有一种愉悦的心理感受,这些应该说都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有些活动,如文娱表演、拔河比赛、劳动,甚至会餐,如果没有异性同学参加,他(她)们就会感到缺少趣味、缺少气氛。

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某一组男生在一起劳动,据反映,打闹、说话粗鲁、行为散漫的现象严重。后混合编组,情况就大不一样,男女同学劳动热情比较高,举止比较文明。专家们分析说,这是因为男女同学在一起学习劳动或娱乐时,一般特别注意自己在异性面前的形象,也都希望异性对自己给予满意的评价。

社会学家们指出,异性交往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内容,如果没有异性交往,那么人类社会就要停止。但是如何正确交往,这又是学生必须学习的课题。

中学生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应该在老师、家长的指导下,积极健康地进行,学校和老师更应主动为异性同学之间的交往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中学生们人际交往能力,而且对于稳定学校教学、教育秩序、活跃气氛、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都有积极的意义。

中学生们自身更应积极、健康、大胆地进行异性之间的交往,不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同时,在交往中也应注意遵循一些原则,使这种交往有益、适度。中学生们正是学习、成长的黄金时期,极少数同学在异性交往中其言行与学生身份不符,甚至有越轨行为,这些都是必须加以克服的。

打听同学隐私

误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了解同学隐私才能产生“知根知底”的信任感。

学生具有良好的交往礼仪不仅有利于交往的畅通,也体现着自身的文化修养。现代社会对个人生活隐私保护日益重视。同学之间更要注意相互尊重,对于家庭情况、身体状况等个人信息不要相互打听、传播,以免给别人带来不快,给自己带来麻烦。

1.保护个人隐私

不少体检部门为了进一步保护学生的隐私,出台了相关方案。上海杨浦区就为学生提供了个别检查、单间检查、预约检查的服务。一位高三学生觉得这样的新规定非常人性化,“比起3年前的初中毕业体检,感觉轻松多了”。

学生们对于隐私的概念是在生活中逐步建立的,这也要求同学之间互相尊重。打探隐私的行为有失礼貌,这多半是学生们并不清楚隐私的概念所造成。初中学生王琳表示:“我不太清楚隐私都包括什么,但有时我不太愿意把家里的电话告诉别人,一些同学就会觉得我小气,其实这应该是个人的自由。”

还在读高三的一位学生告诉记者:“一次我得了重病,在家休息了好长时间。回到学校后,很多同学都追问我到底得了什么病,让我觉得心里不太舒服。毕竟有些问题是难言之隐,我真的不愿意让更多的人知道。

2.言行间注重他人感受

在校园中,同学之间的相处是非常密切的,涉及隐私的地方不可避免。目前还没有一条成文的规定,该用何种具体的文明方式尊重他人的隐私,这个礼仪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去体会、去学习、去建立。

打探隐私固然是不可取的,一些学生因为年龄和阅历的关系喜欢问长问短,虽然没有恶意,但在无意中可能涉及到他人的隐私,从而招致反感。也有学生把自己了解到的有关其他人的重要信息随意传播,给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学会适当收起对他人的“好奇心”,约束自己的言行,才会加深同学间的友谊。

作为学生还应该了解隐私的概念,比如同学的家庭情况、个人信息等等,在别人不愿意透露的情况下,应表现出尊重的态度,而不是一再地追问。要知道,忽略别人的感受随意打探,只会招致他人的不良情绪,甚至伤害彼此的感情。老师和家长也应帮助学生体会隐私概念,适当体验伤及隐私时的痛苦感受,用引导的方式教育孩子。

同学间借东西不必客气

误区:同学之间本应互相帮助,互相借东西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无需客气。

学生具有良好的交往礼仪不仅有利于交往的畅通,也体现着自身的文化修养。日常生活中,需要使用别人物品应该征得主人允许,这是学生学习如何待人接物的重要环节,是发展学生社会技能的重要任务。通过一件件小事,应该善于发展良好的交往能力,培养自身礼貌的行为习惯。

1.不说就借损伤友谊《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规定:未经允许不进入他人房间、不动用他人物品、不看他人信件和日记。类似的条款在很多学校规章制度中较为常见,但一些学生对此并不重视,有时甚至认为朋友之间可以不分彼此。

初中学生黄宁表示:“现在学生中手机的普及率挺高的,我的新手机买了不到两天就被同学拿走了,虽然他把他的手机留给我,说是换两天使使就还,但从心里我并不愿意。”如果说中学生对这样的基本礼仪还不了解的话,大学中却也同样存在着不打招呼就使用别人物品的问题。

一位重点高校的学生崔佳告诉记者:“寝室中某位同学买了电脑,有时候就成了公用的,室友们有时问都不问就随手把机器打开,走时又不关机。这种行为非常令人反感。我觉得使用这样贵重的物品应该事先征得主人的同意,更何况电脑中有很多贵重的资料或者一些隐秘的文件,同学间应该彼此尊重,不能随意使用他人物品。”

2.礼数在先体现尊重

使用他人物品要事先征求主人的意见,经过允许才能够顺理成章地使用,否则不仅丢失了基本的礼貌,也会损害彼此之间的关系。看似简单,但这个道理确是我们平时做事的一项基本规则,忽略掉这些规则,也等于忽略了他人的感受。

清代的《弟子规》明确地告诉世人“不商量就拿叫做偷”。虽然今天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但不打招呼就随意使用他人物品却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北京人讲求“礼数”,进房间前要先敲门,即使是空屋子,我们也应该遵循这样的程序,以免给人唐突的感觉,造成不必要的误会。这个“礼数”体现的就是一种做事为人的规则。

同学之间的友谊需要互相包容、细心经营。使用同学的物品,应该礼貌对待,征求了主人的意见,会让对方有受到尊重的感受;相反莽撞行事,不仅导致误会产生,也会令彼此的关系变得淡漠。因此,同学间应该提倡尊重他人,养成良好的交往习惯。注重礼仪文明培养,是保障彼此关系和谐健康发展的基础。

使用他人物品应该征求主人的同意,同学间即使关系亲密,也应该事先打好招呼,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关系好就随意动用他人物品。

在学校应该爱护设施,对公共财产有责任保护。在未经得允许的条件下,不可使用校内设施,以免造成损坏。

同学间使用他人贵重物品,如手机、电脑等,要格外爱护。借用物品提前约定好时间,定期归还。

不必和老师关系太亲近

误区: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不是搞社交比赛,和老师保持一般关系就可以。

融洽的师生关系,孕育着巨大的教育“亲和力”,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热爱一位教师,连带着也热爱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我国教育名著《学记》中指出“亲其师而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情感也有迁移的功能,学生对教师的情感,可以迁移到学习上,从而产生巨大的学习动机。可见师生之间的感情在教学中多么重要。

理想的、新型的师生关系,离不开教师和学生这两个方面的重要因素。这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教师,取决于教师是否爱学生,是否尊重学生。人们比喻教师的爱是润滑剂、是催化剂,它在教育过程中可以加快教育进程,提高教育效果。这方面不再进行深一步的论述。本文仅就实现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应注意哪些方面,提出些意见和建议。

1.尊重

尊重别人,是文明礼貌的核心。学生要尊重老师,这种尊重不仅是表面礼节上的尊重,对老师有礼貌,见到都是主动热情打招呼,课前把讲台擦干净、课间擦好黑板,还要尊重老师的劳动,即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

有个别同学,当老师叫他回答问题时,非但不站起来,还态度生硬地说:“不会!”有的虽站起来,却如“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如果这位被叫的同学站起来,说明未听清问题,或自己哪个方面不太明白,或即使按自己的理解说错了,都是无可非议的。因为如果学生都会了,要老师干什么?教师教100次未把学生教会,还肯定会教101次。

当然,尊重还应包括说话时,语气要温和,语调要平稳,说话时不要指手画脚。交谈时,要主动给老师让座,与老师说话要保持端正的身体,双目注视老师,认真听,不可东张西望,不可将手插在口袋里,或两条腿一颤一抖地晃动。

一次中午,管理宿舍的几位老师,去检查学生宿舍卫生,一进门,无一人主动与老师打招呼,请老师坐下,而是继续各干各的事。当老师对他们的值日提出批评时,有的待理不理,有的则极不虚心地强调种种借口和理由。这种种表现是极不礼貌的,也是对老师不尊重,当然这是少数人。

对老师的尊重,不仅限于表面礼貌、热情;更要表现在尊重老师的人格方面。有时,三五个同学聚在一起议论老师:“老李”、“大王”、“小刘”,更有甚者,用老师的缺点或生理缺陷给老师起绰号。道理很明显,“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中国人民尊师的古训,视师为长辈,历来是中国人民的优良传统。

你可以喜欢某位老师,也可以不喜欢某位老师,不喜欢他不等于可以不尊重他,因为尊师不单指尊重个体的人,而是对他所承担的工作、他所具有的知识的尊重。

2.坦诚

坦诚二字的关键是诚。诚意、诚恳、真诚。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上。人无完人,老师也不是一贯正确。如:教学方面,老师的知识再广博,阅历再丰富也是有限的。

教学中不可能总是一贯正确,讲课中出现个别的差错也是难免的。作为学生应如何对待呢?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大声叫喊:“你讲错了!”这种现象,据调查,出现在两种人身上:一是不讲方法的粗鲁的同学;二是对老师有成见的同学。

这类的少数人对老师平日的批评不理解,因而出于“出气儿”的目的,采取不友好的态度,这样做的结果,会在老师、同学心目中留下难以抹去的坏印象,损坏了自己的形象,懂事、懂礼貌的人不会这样做。因此同学们要学会注意场合和方式。

张闻天同志有一段话值得深思,他说:“真诚坦白并不是什么都是赤裸裸的、突然的、刻板的、三言两语的、无情的、不讲面子的、没有什么回旋余地的。真诚坦白的态度,应该在婉转的形式中表现出来。采取各种曲折的形式,适合于对方的思想习惯、性情的形式,使自己的真意能够逐渐表达出来。使对方能懂得我的真意的‘来龙去脉’,使双方能够有充分的时间交换意见、考虑问题,使对方有回旋伸缩的余地。这种婉转,不但不是虚伪的、矫揉造作的,而且是合乎‘人之常情’的。”

因此,对教师教学中的问题,最好是课下单独找老师,指出其错误,或者以讨论的口气与老师探讨应如何解答,如何理解,不应该故意出老师的洋相。尤其注意不要中途打断老师的思路。同样,如果对老师某些班级工作的处理有意见或建议,亦要善意地给老师提出,态度要诚恳。老师鼓励欢迎学生提问题、提建议。只有师生间保持一种和谐友好的气氛,才有益于教学工作。

一次,一位年轻的老师要作公开课,因课表调动有一定困难,只好选择了平时课堂纪律和气氛不那么令老师十分满意的班级。因此,这位小老师除去教学方面感到紧张之外,还担心同学们的配合。然而,那天的纪律格外好,连最调皮的学生也聚精会神地听讲,甚至有不少人主动举手发言。同学们的密切配合,使老师的紧张心情松弛下来,公开课上得很成功。

当然,作为一个同学、一个班级,每节课都应像这节公开课的表现一样。这暂且不谈,仅就这节课而言,学生明白事理,关键时刻维护老师的威信和荣誉,这是对老师的最大理解和帮助。同学们的真诚,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它推动了教学工作。

3.关心

尊老爱幼、相互帮助,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老师爱学生,学生亦应爱老师。学生对老师的爱,更激励老师满腔热情地工作。许多事例令人感动。

数学组的李老师突患冠心病,这对于一贯认真负责的李老师来说,真是心急如焚,开始,她勉强写出每节课对学生的安排,做哪些题,或做哪张练习。后来,实在支撑不下去了,只好休息。

此时,高三(5)班的同学们,给老师写了封热情洋溢的慰问信,由班里钢笔字写得最好的同学抄在信纸上,全班每个人都签上了自己的名字。班长跑了好几个花店买了鲜花,开始,选派代表去看望,后来许多同学都去家中看望。连平时大大咧咧的男同学,也对李老师说:“李老师,您安心养病吧,别惦记我们,学校已经安排老师给我们上课了,我们一定配合老师把课上好……”同学们的关心与爱戴使老师深受感动。

有位王老师的爱人,不幸因车祸而过世了,这给王老师突如其来的沉重的打击。组织上的照顾,同志间的关怀,不必细说。尤其当时初三(3)班的同学们,在老师突然逢意外之际,向老师伸出了友谊之手。他们轮流去老师家值班、看望、陪伴老师,给老师做饭,洗菜,给老师买去了营养品。他们像小大人似地安慰王老师,劝老师保重身体。他们在一张白图画纸上,印上了43颗红心,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每个同学对老师的祝福和问候。

如,一位同学写道:“人生是由无数烦恼的小串珠组成的念珠,而达观的人是笑着数完它的,愿您成为生活中的强者。”

另一名同学则写道:“王老师,无论何时何地,总有43颗充满着真挚的情和爱的心,围绕着您,伴随着您,您感到它的跳动吗?”“心,仅拳头之大,却有比天空更广阔的领域,您拥有43颗心,您知道吗?您已经拥有了一个世界。”“……当您悲伤和烦恼的时候,想想初三(3)班的所有同学,您一定会得到无限的安慰和信心。”

不仅如此,还用毛笔写了“心连心”——初三(3)班全体同学敬书的横幅,送给王老师。这43颗赤诚的心温暖着王老师,这43份衷心的祝福陪伴着王老师度过了悲痛的时刻。怕影响孩子们中考,王老师忍受着失去亲人的痛苦,坚持来校为孩子们上课。懂事的初三(3)班的同学们,不仅课上、课下更尊敬老师,更积极配合老师搞好课堂教学,完成课后作业,当听说有的班个别同学,上课不遵守纪律,惹老师“生气”时,同学们自发组织起来向他们发出“警告”。

每每讲到这些往事,即将退休的王老师总是情绪激动。是的,今年已经高三毕业的原初三(3)班同学们,不愧是品学兼优的学生,他们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重友情,他们不仅在当年王老师教他们的时候如此,即使到高中王老师不再教他们,他们仍然是那样热情,始终保持着友好的师生情谊。

还有一位老师,由初二开始至高三,连续五年担任实验班的班主任,每当老师生日之际,同学们为老师点歌,这天——4月29日也恰逢每年的校春季运动会,在看台上,“花儿们”围在园丁的周围,向浇灌、哺育他们成长的老师表示生日的祝贺。今年,他们已经高中毕业了,暑假中,这些即将跨入高等学府的学子们,没有忘记老师,他们搞了“一日五游”,看望了辛勤培育他们的五位老师。

感人的事很多很多,不仅只在老师生病时、困难之时,表示出学生对老师的关心、爱戴,平时的小事亦可体现:看到老师身体不舒服,给老师搬把椅子,上面放上椅垫,或倒杯水;教师节前夕,送去一张小小的贺卡、或一份小小的纪念品、一封情真意切的信,表示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对老师来说这是最大的安慰和补偿。老师的劳动难以计量,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无偿的奉献,学生的赠品,哪怕只是只言片语,也会使老师激动许多,使他感到自己的劳动得到承认。

俗话说“师徒如父子”,父爱、母爱是世界上最真挚的,好像是天经地义的,而反过来,子女对父母的关心和爱,哪怕仅有50%,都令父母感到莫大的安慰,而师生之间的感情亦如此。

4.开展活动

同学之间,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可以加深彼此之间的了解,增进友谊,师生之间也如此。班级搞的一些活动,除去班主任之外,可以邀请其他老师参加,不仅可以陶冶情操、活跃气氛,还可增进师生之间感情交流和相互理解。特别是艺术活动有增强人们内心的道德信念,使人们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缩短彼此间的距离。

有一次新年联欢,国防科工委代培班的同学们,自己绘制、设计别致的请柬送给各位老师,还邀请了学校各个处、室的其他工作人员。这次联欢会,有许多科工委领导,学校的各级领导和教师,还请了学生家长代表,会上同学们自编自演的小品、舞蹈、表达了他们对领导们给他们这些军人后代创造这样一个难得学习机会的感激之情,表达了对园丁们的敬爱之情,气氛热烈,感情真挚、感人。

不与老师讲尊卑

误区:现代社会强调人人平等,学生和老师是一样的人,不要拿古代的师道尊严来要求学生。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里,有天地君亲师之说,其意思是老师是仅次于天、地、君、亲之后的重要人物。有道是:一日为师,一生为师。解放后把老师尊称为“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过去有一种说法很流行,叫做: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前几年我们也常看到拖欠老师工资的现象,老师的住房、福利待遇、社会地位都比较低。但是,近几年来情况大大改善,党中央、国务院都很重视教育,确立了科教兴国的大政方针,教师的生活待遇、工作条件、社会地位都在向好的方向转变。这一切都说明老师在学校里的作用和地位的重要性。

作为学生,在学校里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向老师学习,向书本学习,采用的主要方式是上课,即课堂学习,此外还有课外的辅导答疑、批改作业、阅批试卷及其他各种课外活动。

以前曾经有一种习惯,学生不论是在什么地方,只要见到自己的老师必定要行礼,或鞠躬或敬礼。记得笔者第一次上学时,舅舅领我去见老师,当时在农村里把老师称为师傅,我要见的是位孙师傅,长得又高又胖。一见老师,我舅舅让我给孙师傅鞠躬,当时孙师傅坐在炕上,炕边上放着他烧茶用的小火炉,我也没注意,就立即鞠躬,小孩子家做事莽撞,深深一躬下去,额头正好碰在炉子边上,把我的额头碰破了,血流不止。

现在学生见了老师不用行什么礼,只要打一招呼就可以了,大多数情况下喊一声“老师”就行了,有的学生也说声“老师,您好!”其实只要问候一声“您好”也就够了,是以表达相遇时的礼仪了。但是,千万不要采取视而不见,不理不睬的做法,这可是大失礼仪的行为。如果在课堂上,开始上课时,一般都要起立,行注目礼(注目礼的具体要求和做法下面详细说明)。如果有什么问题提问时,可以先举手,等老师允许以后,再站起来讲话。

在课堂上最重要的礼仪是安静,注意听讲,不要交头接耳,低头做小动作,更不要睡大觉或干与本课无关的事。在课堂上专心听讲,这既是表明对老师的尊敬,也是表示对老师劳动的尊重。

现在,大学里的课堂情况比较多样复杂,一般来说,小班上课,人少,好管理;大班上课,人多,管理难度大,特别是一些政治理论性的思想教育课,有时候课堂秩序较乱,干什么的都有,睡觉的,交头接耳的,读其他书籍的,看报的,听收音机的,甚至还有出出进进的。有的同学连开始上课的起立也懒得起,别人起立了,他还坐在那里;有的同学虽然起立了,也没有“注目”,不合注目礼的要求。这些都是对老师没有礼貌的表现,也说明这些同学缺乏礼仪知识和礼仪修养。正确的做法是,行注目礼,必须立正站立,两臂自然下垂,两眼平视并注视对方,面带微笑或庄重肃穆,等老师还礼以后,再缓慢平稳地坐下。

尊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学生越尊敬老师,老师越能教得起劲,教得用心,越能把真才实学教给学生,这样教和学两方面的良好结合,是整个教学过程所需要的。

古代就有“程门立雪”的故事,说的是宋朝有个叫杨时的人,40岁到洛阳拜程颐为师,学习很用功,经常去找老师求教,不管天寒地冻、酷暑炎热坚持不懈。有一次,杨时约上同学游醉两人一起去找老师求教,他们到学堂时,正好程老师坐在椅子上睡觉,他们为了让老师能够多睡一会儿,好养养疲倦的身体,便站在门口等候。等程老师一觉醒来时,便看见杨时和游醉一声不响地站在门口,赶快叫他们二人进屋来。这天正巧天气很冷,又下着鹅毛大雪,他们二人的身上全是白白的雪花。

与同学相处可以不拘小节

误区:与同学相处,不必讲究,可以随便些,轻松些。

学生在学校里来往最频繁的是同学相互之间在学习、生活上的交流,尤其是住校生,不仅在一起学习上课,而且还整天吃在一起,住在一起,玩在一起,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十分亲密的。正由于如此,有的同学就忽视了与同学相处的礼仪,轻者影响了同学间的关系,重者则有碍于学习成绩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同学之间也要十分重视礼仪修养。同学之间相处的礼仪主要有下面这些:

1.团结友爱

处处要注意团结同学,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从团结的愿望出发。和同学相处一定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嘴里说的,就是行动上干的,能做到的就说能做到,做不到的就说做不到,实实在在,不搞虚假的那一套。

说话要注意场合,注意分寸,即使开玩笑,也要注意这两点,该说的就说,不该说的一定不能说,要管住自己的嘴巴。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管住自己的嘴巴十分重要,很多同学不重视这一点,一高兴就信口开河,逮住什么说什么,求得一时的痛快,全然不顾后果;一生气就暴跳如雷,骂不绝耳,什么难听就骂什么,不仅造成很坏的影响,而且这也是无教养,无礼仪修养的充分表现。

古人说,盛喜时,勿许人物;盛怒时,勿誉人言;盛喜之时,多失信;盛怒之时,多失体。所以,特别是在高兴和生气的时候,要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

经常在一起,免不了相互之间借用东西,但是必须做到有借有还,即使随便要用一下别人的东西,一定要打个招呼,告诉一声,不要拿起来就用,根本不问主人是谁。

2.顾全大局

在集体生活中,要顾全大局,遵守规章制度,要按照大多数人的意志做事,千万不可我行我素。例如,宿舍里都熄灯就寝了,自己才回去,这时就应该尽可能静地开门、上床、休息,以免打扰别人的睡眠。记得笔者上大学时,同宿舍有位同学,由于他是干部,总是很忙,几乎每天晚上都来得很晚。他回来后,很轻地打开门,轻轻上床睡觉了,从没有打扰过我们的休息。

近几年,看到过一些事情,则与笔者上大学时候的情形不大相同。像前几年笔者所在的学校服装系和工美系的一些学生住在办公楼6层,很晚了,有的同学才回来,来时还唱着歌,自己又不带钥匙,一来就敲门,敲门的声音一声比一声高。有时,别人已经睡觉很长时间了,没有人给开门,就一直敲门,又加上喊叫声,个别的情况下还有大骂声,弄得整个楼道里都不得安宁。

有的同学回来得很晚,来了以后还要洗洗涮涮,弄得声响很大,也很影响别人的休息。这些做法已经不仅仅是缺乏礼仪修养的问题了,而是缺乏公共道德的表现,只顾自己,不顾别人,把自己的方便建立在对别人有害的基础上是很不应该的,缺乏起码的品德修养。

3.礼貌待人,互帮互助

打招呼的方式很多,可以问好、点头、微笑、招手或喊一声等,总的要求是要做到热情、诚恳。

同学需要帮助时,一定要尽最大的可能助其一臂之力,不要视而不见,置之不理。乐于助人是我们中华民族很重要的美德之一,也是礼仪修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当然,帮助别人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到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但是,另一方面,有困难的同学也不要强求别人帮助,给别人造成困难,甚至带来麻烦。有困难自己多克服,有痛苦自己多承受,有危险自己多承担,尽可能避免打扰别人,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重要美德之一。

4.不议论人非

和同学相处要谨防传话,在背地里说别人长道别人短,这是同学间最忌讳的东西。正确的做法是,自己不传,不说。听到别人说,要认真分析真伪,不要轻信,不要盲从,处处养成勤动脑、多观察的好习惯。

要正确地对待同学,就必须正确地估价自己,时时处处把自己放在恰当的位置上。妄自尊大,妄自菲薄,忘乎所以都是不切合实际的,所以是不足取的。不论你是一般同学,还是学生干部;不论你在学习上或其他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还是遭到了失败;不论你是较高层领导干部家庭出身,还是工人、农民家庭出身,都要做到头脑冷静。自知,自尊,自制,即在人格上要自尊自重,顶天立地,品德上能伸能屈,能上能下,与人交往上要不卑不亢。

5.一定要做到有自知之明

俗话说,人人心中有杆秤。自己心里的这杆秤,一定要把自己称准确,如果称轻了,就会产生自卑;如果称重了,就会产生自满;如果称得正好,就是自知。真正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有的人经常把自己称轻了,有的人常把自己称重了,而且这后一种人数量相当多,很多人在情况顺利时,或者取得了一些成绩时,胜利冲昏了头脑,沾沾自喜,自不量力,而一旦出现什么波折,困难,遭到一些失败,就立刻会垂头丧气,一蹶不振。

因此,作为一个新时代的青年学生,一定要努力学习,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提高,不断进取,人生的道路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在自重、自强、自尊、自爱、自知、自制的基础上,恰当地、热情地、诚恳地对待同学,对待别人,和同学相处得水乳交融,亲同一家。

作为学生不必多礼

误区:学生以学习为主,朴素生活,不必学那么多繁琐的华而不实的礼仪规矩。

礼仪是文明的象征,学习礼仪规范是学生必需的功课。下面是学生需要学习的基本礼仪:

1.学生仪容、仪表、仪态的礼仪

衣着得体:中小学生的日常着装要符合年龄特点,特别是符合学生身份,整洁大方。少先队员、共青团员依照规定佩戴红领巾或团徽。学生不化妆、不戴饰物、不烫发,男生不留长发。

参加集会、听讲时坐正立直。坐正:头正颈直,上体与座椅靠背基本垂直。立直:抬头挺胸,上体、双腿与地面垂直。

行走稳健:行走姿势正确、步幅适中,稳健有力。在楼道、教室行走时,慢步轻声;在街道上,靠右行走;不摇肩晃臀,不多人勾肩搭背行走。

谈吐举止文明是仪表的综合要求。与人交谈时,态度诚恳,语言文明。待人接物中,表情自然,动作大方。

2.学生体态语言礼仪

微笑:是对他人表示友好的表情,不露牙齿、嘴角微上翘。

鞠躬:是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个人对群体的礼节。行鞠躬礼时,脱帽、立正、双目注视对方,面带微笑,然后身体上部向前倾斜自然弯下,低头眼向下看。有时为深表谢意,上体前倾可再深些。

握手:是与人见面或离别时最常用的礼节,也是向人表示感谢、慰问、祝贺或鼓励的礼节。握手前起身站立,脱下手套,用右手与对方右手相握。握手时双目注视对方,面带微笑。一般情况下,握手不必用力,握一下即可。老友间可握得深些、久些或边问候边紧握双手。多人同时握手不要交叉,待别人握后再伸手,依次相握。

招手:在公共场合远距离看到相识的人或送别离去的客人,举手打招呼并点头致意。

鼓掌:是表示喜悦、欢迎、感激的礼节。双手要有节奏地相击,鼓掌要适时适度。

右行礼让:在校园、上下楼梯、楼道或街道上行走时,靠右侧行进。遇到师长、客人、长、幼、妇、残、军人进出房门时,主动开门侧立,让他们先行。

3.学生与人交往、谈吐基本礼仪

尊称(敬称):长辈、友人或初识者称“您”。对师长、社会工作人员要称呼职务或“老师”、“师傅”、“叔叔”、“阿姨”等,不直呼其姓名。

对他人提出要求时说“请”;与人打招呼时说“您好”;与人分手时说“再见”;给人添麻烦时说“对不起”;别人向自己致谢时回答说“不用谢”;得到别人帮助表示感谢说“谢谢”。

4.升国旗、唱国歌礼仪

参加仪式的学生要衣着整洁,系好衣扣、裤扣,戴好红领巾,脱帽,面向旗杆方向立正站好。不得交谈、走动或做其他动作。升国旗奏国歌时,面对国旗行队礼或注目礼,直到国旗升至杆顶。

少先队队礼:立正站直,右手五指并拢,高举头上,眼睛注视受礼者,表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国歌是音乐形式的国家象征。唱国歌时要立正站好,目视前方,神态庄重,歌词正确,音调准确,声音洪亮。

5.学生校内礼仪

进校第一次见到师长,要止步立正鞠躬问好:“老师好!”“校长好!”人多时,可以点头示意问候;见到同学,可点头致意,招手问好。

上下课起立。站在座椅一侧,双手自然下垂,向老师行注目礼。

课上准备提问或回答问题先举手。正确动作是:端坐座位上,右肘放在桌面上,上臂上举,右手五指并拢,指尖向上,等老师允许再起立发言。

进入老师办公室或居室喊“报告”或敲门,声音以室内人听见为适度,在社会交往中,进入他人房间也须先敲门,未经允许不得擅自入内。

6.学生迎宾礼仪

宾客来访,要起立迎接,面带笑容,主动问候:“您好!”“欢迎您来!”回答客人提问要起立。为客人让座、送水;客人与家长谈话时要回避;客人离去,起身送至门外。

7.学生家中礼仪

就餐先请长辈入座,自己方可就位,就餐中也要礼让他人。

离家前,向家长打招呼:“我走了,再见!”归家说:“我回来了!”

见家长离家或归家,主动招呼,递接物品等。

老师是为学生服务的

误区: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为学生服务的,学生和老师是平等的关系,要改变“师道尊严”的老观念。

诗人把老师唤作“课堂里的树”,说老师的“语言,是富有光泽的树叶”。歌唱家以“老师的窗前彻夜明亮”来赞颂老师的鞠躬尽瘁、无私奉献。老师是耕耘春天、播种希望的人,他撒播下希望的种子,辛勤耕耘,我们就是他培养的一颗颗种子,将我们育成参天大树。赞美老师,是对老师的一种肯定,一种尊重。那么,我们该如何尊重老师?

首先,要在认识上,感情上去理解老师、体贴老师,不能简单地认为老师是为了某种功利来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记住“那块黑板擦去的是功利,写上的是真理”,老师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还在备课,批改作业,学生全部酣然入梦的时候仍在查寝。这种辛勤的劳动,是为了谁呢?如果是为了功利,他们又何必如此辛苦地工作呢?大可不管我们的学习、纪律、卫生,这些超出工作时间的劳动又没有经济报酬。因为这些,所以我们更要理解老师的价值取向。

其次,要尊重老师的劳动。课堂上要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这也是尊重。学习中以进取的心态,严谨的风格,参与活动,完成学习任务也是对老师的尊重,有创新意识,对老师的教学提出建议,同样也是尊重老师的一方面。

第三,要接受老师的教育,在成长过程,有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可关键是能否知错就改,如果能,那既表现出我们的宽广胸怀,也表现出对老师的尊重。遗憾的是有些同学知错但不改错,恶意顶撞老师。所有的一切,无一不透露着你的不可理喻,缺乏改错的胸襟和你的无知、愚蠢。因此,笔者希望每一个同学都能知错就改,接受老师的教育,这同样也是对老师的尊重。

第四,要养成使用礼貌用语,主动向老师问好的习惯。如果你主动说了一句“老师好”,这样不仅反映出你的高尚品格,还增进了师生感情,体现出你文明礼貌的素养。

第五,上课时不要顶撞老师。尊敬教师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也是青少年应有的品质修养和文明行为。经常有一些学生有在上课时顶撞老师的不良习惯,这是对老师极不尊重的行为。那么,想改掉这种毛病怎么办呢?(1)要从思想上认识到,顶撞老师是不对的,是绝对不允许的。这是不讲文明,没有道德修养的表现,不符合中学生应具有的行为规范要求的行为。(2)要知道,一个人从无知到有知,从粗俗到文明,从幼稚的孩子到具有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的有志青年,都离不开教师的辛勤培养和循循善诱的教导。因此,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对教师保持发自内心的崇敬和热爱。(3)作为学生,任何时候都要有尊敬教师的文明礼貌习惯。无论在校内外或任何时候见到教师都应主动、热情地向教师致意,问早、问好;上课迟到或到教师的办公室有事,都要先征得教师的允许方可进入;与教师交谈时,如果教师是站着的,自己就要站起来与教师交谈;进出门、走在楼梯上遇到老师要主动让路;如果教师生病了,同学们应主动到教师家里或医院探望、慰问;新年里可以给教师寄贺年信或到教师家里贺年等。这些都是我们应养成的良好习惯。

凡是不尊重教师、走在街上视教师为陌生人,给教师起绰号,顶撞教师的批评教育,都是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不相容的,应当受到批评谴责。(4)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来,教师和其他人一样,身上也会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缺点,在教育工作中也会有失误和过错。但是,当你觉得教师对你的批评教育有所不当时,是不是就有理由顶撞教师呢?遇到这样的情况,作为一个有修养、懂礼貌的青年学生完全可以对教师诚恳的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可以对教育教学中不当之处提出意见,然后通过和教师交换意见,一起讨论、研究,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当然,我们对教师提出不同看法除了应采取正确的态度,还得注意适当的场合和方式方法,分寸得当。

不用给同学送生日礼物

误区:作为学生还没有挣钱,花父母钱给同学送礼物没有意义。

生日,对每个人来说都有着其特殊的意义,当生日蜡烛点燃的时候,意味着生命历程中又有了一个新的起点。因此,人们也就格外地珍视自己的生日。同学过生日,作为同学,想赠送礼物以示祝贺,也是必要的。但是很多同学一到这个时候就不知道送点什么礼物好,送的不合适了,怕同学不喜欢。那么到底送什么样的礼物好呢?(1)应精心挑选生日礼物。既然要送生日礼物,就应该送的有意义、有价值,送得使同学称心。切忌随意乱买一些东西作为礼物。要想把礼物送好,前提是必须对同学的喜好有所了解。假如同学喜欢画画,不妨送些颜料、画笔、画册;假如同学喜欢音乐,不妨送些CD、歌本、MP3等;假如同学喜欢书法,不如送些名家大师的临摹贴;假如同学喜欢工艺品,不妨送些与生肖有关的精巧的饰物……总之,应该根据同学的爱好、性格,立足于同学之情,为同学精心挑选一种精美的生日礼物,最好是美观而又实用的。(2)不能以价钱的高低来衡量礼物的好坏。在选择礼物的时候,应量力而行,不能大手大脚的乱花钱,与人攀比礼物的价格,俗语说,礼轻情意重。只要真心实意,把祝福带给同学,同学是不会在乎礼物价格的高低的。学生是消费者,应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切不可因礼物价格的便宜而唾弃它,只要它精美,能代表你的心意,就是一件最好的生日礼物。(3)可以想办法自己动手制作一件生日礼物。假如你能自己动手做一个生日礼物送给同学,那意义又是非同一般了。精心选择一些材料,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构思一个精巧的生日礼物,岂不美哉!同学也一定会因得到你亲手做的生日礼物而感到由衷的高兴。那样,你又为生日宴会增加了一份喜悦。

不妨做个贺卡,买张厚而硬纸,在封面上画出七彩的花边,象征着同学多彩的生活;设计一些具有浓郁节日气息的图案,代表着恭贺同学的生日;里面用多彩的画笔写上自己的贺词,再画上同学的肖像,象征你和同学间的友情地久天长。把这张贺卡送给同学,意义就非同一般。当然也可以亲自做个花结、背包、袜子等,既方便又实惠,既送了一份真诚的贺礼,更博得了同学的称许,何乐而不为呢?(4)在送礼物的方式上也可以做文章。是给同学一个惊喜,还是给同学一种浪漫,都会给所送的礼物增加不同的光彩。具体要怎么做,要看过生日同学的具体情况。只要你平时注意这位同学的爱好和品性,稍微动动脑筋就可以让礼物送的有个性、有特点,博取同学的喜欢。

不必在同学友情上花心思

误区:学生以学习为主,同学情谊都是暂时的,毕业就各奔东西。

青少年本来最珍视友谊。然而,有时当生活中发生一点波折以后,有些同学竟就对友谊产生了怀疑。本来是两个很要好的同学,偶尔口角一句,从此就不再说话了;同桌而坐的学友,为了争考第一,借到一本参考书,竟封锁起来;有人告诉你,你最要好的同学把你不愿让别人知道的隐私披露了出去……

碰上这种事情,有的同学变得灰心消沉,自认真心诚意对待人,别人却把自己随随便便给伤害了。这使他十分难受,甚至开始怀疑世界上有没有纯真的友谊。

其实,同学和朋友间的亲密情谊,是永世长存、无处不在的,是任何力量也扼杀不了的。要好的同学、朋友突然闹起了别扭,产生了矛盾,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时候,是别人误会了自己;有时候,确实是自己的失误造成的。遇到这种情况,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反省自己的行为。发现错了,勇于承认,并迅速改正。

然而,有些时候,我们与朋友之间关系的紧张却是起因于朋友的错误。在这种时候,该怎么做才是得体的呢?

古代名著《世说新语》里有个“管宁割席”的故事:有一对好朋友——管宁和华歆——一起在菜园中锄草,突然掘出一片金子,管宁照旧挥动锄头,把金子看得同瓦石没有两样,华歆却拾起金子看了一番,然后才扔掉。后来,又有一次,他们一同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坐着马车的显贵人物从门口经过,管宁照旧读书,华歆却放下书本,走出去看。看到华歆如此贪慕富贵荣华,管宁很生气,就割裂席子,把座位分开,对华歆说:“你再不是我的朋友了。”“管宁断席”的故事受到很多人的传颂,但也有人对此有不同的看法,认为管宁仅仅因为老朋友有一些这样那样的毛病,便这么绝情地与他一刀两断,未免太不合人情,也太不珍惜友谊了。从历史上看,华歆后来当上了魏国的相国,史学家称赞他是“清纯德素”的“一时之俊伟”,可见这个人其实并不是什么追逐名利的小人。

我们当然希望自己交上的朋友个个都是品德优异的人,但是,这样说绝不是等于要自己的朋友个个都必须完美无瑕,做人处事处处都合乎规范,永远正确。“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要知道,生活中,一点缺点也没有的朋友是永远也找不到的。

在一个集体中,有人先进,有人后进;先进者会有缺点,后进者也不见得没有优点,这才符合生活的真实。古人说:“人至察则无徒。”对朋友要求太高,像容不得眼中的沙子一样容不得朋友的一星半点过失,这个人将会没有朋友。对于有缺点的朋友和同学,我们决不可以横眉相向,鄙视疏远,断绝往来;而应诚恳直言,晓之以理,耐心帮助,这才是真正的待友美德。

自己的成绩最重要

误区:同学之间是一种学习上的竞争关系,自己学习好最重要,不必去帮助同学学习。

假如你是班上的学习尖子,你是否感觉到与班里的后进生极难相处?是否觉察到他们不喜欢接近你,还常常找点小事讽刺打击你。而令你矛盾和为难的是,老师又常常要你帮助他们提高成绩,共同进步。这时候,你该怎么办呢?

1.莫伤对方自尊心

有一位担任班级学生委员的女中学生讲述了这么一个亲身经历的故事。王小红当选学习委员的那一天,向同学们诚恳地说:“既然大家信任我,选我当学习委员,我非常愿意为大家服务,谁在学习上有什么不懂的地方,随时可以来问我,我一定热情帮助。”

可时间一天天过去了,班上成绩落后的同学却没有一个来找她。王小红觉得很纳闷,她以为这些同学是怕麻烦她而不好意思来向她请教。于是,她主动去询问这些后进生。

第一天上早读课,大家都在读英语单词,她却看见有一个同学正在做数学题。于是她走过去对这个同学说:“你哪道题不会,我来帮你!”没想到这个同学一脸不客气:“去去去,别以为就你行,我才不稀罕呢。”

王小红听了,心里委屈极了。但事后一想:“也许是自己的方法不对头吧?我得找一个能让他们接受帮助的方法。”于是,她请教了班主任,经过了一番冷静的分析与思考,又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终于摸索到了与后进生融洽相处的一套方法。她是这样介绍自己的心得的:

作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能鄙视成绩差的学生,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尊重他们的人格。成绩落后的同学并不甘心成绩不如别人,但又不愿意让别人认为自己成绩不好。于是,他们宁可不会,也不肯当着别人的面去请教其他同学。所以,要真心真意地帮助这些后进同学,就不能伤他们的自尊心。

2.要敢于嘲笑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让别人了解自己,看到自己也有缺陷拉近自己与后进生的心理距离。自己说错了一句话,做错了一道题,都敢于当众承认并虚心地向别人请教,时间长了,和学习成绩差的同学的关系,自然而然便变得亲密融洽了。

既看到后进生的不足,也看到其长处。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身上往往有一些其他特长是别人一般不具备的。肯定他们的长处,尊重客观事实,既满足了他们的自尊心,又促使自己观照到自身的不足,理解到“凡人凡事都要一分为二”这一处世哲理的深刻,从而使自己能更加谦和亲切地与后进生相处。

讲究方式方法,要有恒心不怕碰钉子。其实,后进的同学总是希望有人帮助的,如果能运用适当的方法,让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感受到你的热情和真挚,他便会转而接受你的帮助,并从心底里感激你。

自己管好自己就好

误区:自己管好自己就好了,不必去管集体的事情。

人际关系是否融洽、和谐,将直接影响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一个集体的整体功能和效力。大家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所形成的合力,往往不是单个力量的加法,有时甚至是乘法。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很多事情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而需要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利用整体的智慧和优势来完成。

就中学生来说,如果一个学校、一个班集体,同学之间能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大家和谐相处,在学习上、工作上、生活上互相帮助、互相关心,那么,这个学校、这个班集体就会有好的校风、班风,这个学校、这个班集体学习、纪律文明水平及各项课外活动就会生气勃勃、健康向上,每个同学也就会感到自己是生活在一个温暖和团结友爱的集体之中。

反之,如果一个学校或一个班集体的同学之间互不往来,缺乏交流和沟通,互相争斗、互相抵触,相互之间缺少团结协作精神,那么这个学校或这个班集体的校风或班风就不正,学校或班集体的整体水平和效力就会上不去,校风或班风就会死气沉沉,同学也就不会感到集体的温暖和力量,就会缺乏集体荣誉感。

由此可见,在一个学校或班集体中,有意识地增进同学们之间的相互交往、相互理解,创造一种积极向上、民主融洽、团结协作的人际关系,使同学们能心情舒畅、精神饱满地投入学习和各项活动之中,对办好一个学校,管理好一个班集体,培养好一名中学生,都是有其积极作用的。

住宿生不用强调住宿修养

误区:住宿而已,还讲那么多的修养没有多大意义。

住宿生生活在学校里,宿舍成了暂时的家,平时学习、生活及其他活动都是在这个集体大家庭里进行的。但宿舍毕竟又不同于真正的家,因而住宿生生活在这个大家庭里,必须受特定的规章制度与道德礼仪的约束。

通常,学校都制订有住校守则,除了遵守这些规章制度外,日常生活间,还必须特别注意如下礼仪:

1.注意保持宿舍整洁

按轮值的方法定期打扫宿舍,冲洗地板、洗手间、桌子、门窗等。

2.自觉搞好个人卫生

早上起床后,床铺要收拾干净,被褥蚊帐要铺叠整齐,衣服、鞋帽要整齐地安放在指定的地方。衣服袜子要勤换勤洗,若换下来不及洗时,则要注意不乱丢,而要安置在妥当隐蔽的地方。

3.个人用具卫生

盥洗用具、吃饭用具等要安放整齐,不与别人的靠叠一起,更不要随便混用,以减少感染疾病的可能。

4.食品卫生

食用糖果、点心等时,要与舍友们共享,不要私下独自大吃大啃。吃不完的食物要密封,以确保卫生。

5.借用物品

不能擅自拿用他人东西,借东西要经主人同意,用后及时归还。若损坏,应照价赔偿。

6.重要物品不乱丢乱放

要安全可靠地放置在自己上锁的书桌内或箱内,以免因保管失当,造成遗失而引起同室舍友间的不信任情绪。

7.爱护宿舍内的公用物品

使用后要及时放回原处,不可乱丢。刮风下雨时要注意关好门窗,晚上睡前要记得关灯。

8.平时用电、用火要注意安全

熄灯后应立即休息,不要再点灯或蜡烛,以免影响舍友休息,甚至造成火灾。

9.宿舍内,应讲究语言文明

不可乱叫同学绰号,不可讲粗话或下流话。

和舍友保持适当距离

误区:舍友只是住在一起而已,关系不必密切。

来自不同地方、不同性格的同学同居一室,共同生活,共同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特别讲究礼貌和修养。下面我们就着重来谈谈同住一宿舍的同学之间须备的礼仪要求:

1.尊重舍友,礼让三分

宿舍是同学们休息的场所,学习之余,在宿舍里下下棋、听听音乐、弹弹吉它,这当然是正常的,但这一切都要以尊重舍友,以不妨碍舍友的起居和学习为前提。每个同学的兴趣爱好、生活习惯、性格情趣都可能有所不同,因此,自己娱乐时,便要十分节制,不能侵犯其他同学休息的自由。例如,开收音机、录音机时尽量使用耳机,或把音量调轻;夜间迟归或上下床时,动作要轻柔。另外,在公共场所,例如在使用公共卫生间、水龙头或晒衣时,不能霸占独用,要先人后己。

2.尊重集体的生活秩序

在集体宿舍里,不随便使用、翻弄或移动别人的东西,如有特殊情况不得不使用他人的东西时,要坚持事先征得别人同意后方可使用;个人用物要安放好,不要随处乱丢,如遗失物品,不要胡乱猜疑别人;平时要遵守作息时间,起床、休息、自修、用膳、熄灯等,都应按学校规定的作息时间进行。

3.彼此关心,相互帮助

当舍友生病的时候,要主动关心,热情照顾,如陪同看病,帮忙打饭、打开水等;遇到舍友在生活上、经济上发生困难,要尽力帮助。舍友间相互关心互相帮助,还应体现在一些日常小事上。如有的同学衣服晾在外面忘记收了,应当帮助收回来;有的同学物品损坏或丢失了,应主动大方地相借……

4.宽以待人,有错就改

大家同处一室,日常中难免发生一些矛盾和不愉快的事情。大家要克制自己,宽以待人,互相谅解。当其他同学发生争执时,不要袖手旁观,应耐心劝解,搞好团结。如自己违反了宿舍的规则,或做了不文明礼貌的事情,要虚心接受别人批评,知错就改。切不要强词夺理,或对别人怀恨在心。

5.不干预舍友的私事

要把宿舍变成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舍友之间必须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但所谓事有寸尺,物极必反,关心同学也有一个限度。如果你在关心别人的同时却又太热衷别人的私事,对别人一些不愿公开的隐私大感兴趣,常常对其寻根问底或私下探问,这便会导致他人的反感。

日常生活中,不论你是有意或无意干预别人的私事,客观上,这些都是缺乏教养,令人反感的表现。同居一室的同学朝夕相处,接触的时间比较多,更应注意做到,在集体生活中既关心舍友,但又不干预舍友的私事,不干涉别人的隐私。

6.不可私下偷看舍友的日记

偷看别人日记是不道德的行为。许多同学的日记都记下了许多不愿为人所知的秘密与隐私。假如你的日记被偷看被泄露了,你的内心一定会觉得受到很大伤害。所以,以己推人,同学们一定不要去私翻私看别人的日记。即使有的同学的日记本随便地丢在枕边或放在桌子上,甚至翻开摆在那里,我们都不应以任何借口去翻阅偷看。

7.不可私拆舍友信件

集体宿舍人多,同学的信件也较多。有些同学对别人的信件总是发生很大兴趣,老是手痒痒想拆来看个究竟。这是道德所不允许的行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谁也无权私拆别人的信件来偷看。否则,你迟早会成为别人眼中道德败坏的人。

在集体生活中,尊重和保护他人的隐私,尊重他人的人格,是重要的礼仪之一。有时,同学的客人或亲属来访时往往会谈及一些私事,同舍的同学应主动地适当回避一下,而不可在一旁偷听。

8.不过分干预舍友的活动

有时同学为了私事离开宿舍时,不要自以为是地对其进行盘问或阻止;当有异性朋友来拜访舍友时,也不要探问其与舍友之间是什么关系……

9.宿舍接待须知

在宿舍接待客人时,要在客人进入宿舍前与各位舍友打声招呼。

进宿舍后,应以主人身份,把客人介绍给舍友。招呼客人时,不要高声谈笑;客人逗留过久而赶上休息时间时,应对客人作适当婉转的提醒;假如客人来访时正碰上休息时间,则应带客人到宿舍外面坐谈。假如来访的是异性客人,便应顾及舍友衣着、起居方面的方便而见机行事。

到其他宿舍拜访时,进门前应轻轻敲门,征得允许后方可进入。

进宿舍后,应主动与其他同学打招呼。下坐时不要随便坐其他同学床位,应坐椅子上或你要找的朋友的床位上(如果你的朋友睡上床,那么,经下床同学允许后也可坐下床)。到其他宿舍去,切忌动用或翻弄别人的东西;交谈时谈话声音要轻,逗留时间也不宜太长。若到异性宿舍串门拜访,则更应特别注意,在该宿舍其他同学方便的情况下才能进入。

上课气氛活跃才好

误区:气氛活跃才能提高大脑兴奋度,才不会昏昏欲睡,听课效率才高。

西方的教育思想和中国不同,适合西方的教学方式不一定适合中国。在中国,作息时间和课堂纪律等,都是很重要的。

1.做好上课准备

上课的预备铃已经响过,老师已经来到教室门口,但课室里面还是闹哄哄的,一些同学还在高声谈笑。假如你是老师,假如你在这种情况下走上讲台,面对着这么一班嘈杂不宁、不懂礼貌的学生,能有好心情来上课吗?

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明白,课前做好充分准备是身为学生必备的礼貌。在预备铃前进入教室,准备好课本、练习本、文具等,安静端坐,恭候老师的到来,是对老师最起码的尊重。老师一踏进教室门,就感受到这种肃穆气氛,心里一定会因受到尊重而感动,自然会更尽力地传授知识。做好课前准备,既是上好一节课的良好开端,又表达了对师长的尊敬,密切了我们与老师之间的关系。

对同学们来说,课前准备是从上一堂课转向下一堂课,从室外活动转入室内学习的一种过渡,它可以帮助我们在短时间内使自己的思想尽快集中起来,为下一堂课做好精神准备。如果每位同学都充分做好上课准备,就既能为自己上好每一节课打下基础,又能表达对整个班集体的尊重。不然的话,整个班级的上课质量都将受到影响。

2.遵守课堂纪律

遵守课堂纪律,既是尊重老师的表现,也是尊重同学、集体的表现。为了上好一节课,老师在课前都要花不少心血钻研教材,备写教案,以便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更多的知识更好地传授给同学们。老师在上课时,如果学生的课堂纪律好,认真听讲,做好笔记,积极发言,不窃窃私语,从而使老师沉浸在备受尊重的氛围中,其思路就会越讲越顺,教学水平也会随之发挥到较佳状态。反之,假如一些同学不遵守课堂纪律,思想开小差,爱做小动作,甚至旁若无人地交头接耳,就会扰乱课堂秩序,使老师感到缺乏应有的尊重,从而产生沮丧、失落之感,情绪低落,思路也随之被打乱,授课水平因而下降。

课堂上,任何一个同学扰乱了课堂秩序势必都会影响其他同学的上课情绪。要么是爱搞小动作爱说话的同学影响到前后左右的同学听不了课,要么是老师不得不中断上课来批评提醒一些不遵守纪律的同学,这样不仅浪费了全班同学的时间,而且也打断了同学们听课的连贯性。

正因为这样,每个学生都应遵守课堂纪律,这是对老师、同学的尊重,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知识和学业的尊重。在课堂上认真回答老师提问,老师提问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每个同学自然都有过被老师提问的经历。下面,我们一块来看看怎样回答老师的提问才是礼貌和正确的。

主动回答问题时,应先举半臂右手,经老师允许后起立发言,而不可坐在座位上,就冲口而出开始答题;老师未点到自己的名时,不要抢先答话。

起立回答时,姿势、表情要大方,不要故意作出松松垮垮或引人发笑的举止。说话声音要清脆,音量大小适中。发言后,经老师允许方可坐下。

当对老师提问的问题自己没有把握,而又偏偏被点到名时,切不可有情绪抵触。这时应该大大方方地站起来,以抱歉的语调向老师解释说:“老师,这个问题我答不出来。”

在其他同学回答老师提问时,不要随便插话。别人回答错了,或者回答不出,不可在旁讥讽嘲笑。只有当老师问“哪个同学能回答这个问题”时,自己才可以举手,得到老师允许后,再站起来回答问题。

3.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

由于有些同学在课堂上违反纪律,影响学习,因此免不了受到老师的提醒与批评。但这些受到批评的同学往往心里十分不高兴,认为当着全班同学批评他,是故意拆他的台,让他丢了脸,从而对老师满肚子怨气。更有甚者,还当场顶撞老师,态度恶劣。显然,这些都是十分错误的、没有修养的行为。

有过失的同学,应该怎样理解和对待老师在课堂上的提醒、批评呢?首先应认识到,一堂课,只要有一两个人在那里窃窃私语或做小动作,都会使整个班级的学习气氛受到破坏,影响老师的讲话情绪。这时,老师及时的提醒与批评是理所当然的,这也是老师的职责所在。假如老师对这些不良现象不闻不问,放任自流,这样的老师便不配称为老师。这种不负责的表现,害了自己也害了其他同学。《三字经》上说:“教不严,师之惰。”

教师本来就是以培养品德学识皆优的人为天职的。若培养对象出现明显过失时却放任不管,这样的老师实在就谈不上是称职的了。明白了这一点,也就明白了:当老师在课堂上提醒批评不守纪律的行为时,即使是点名批评到自己,也不应愤愤不平地认为是故意让自己出丑,而是应该愉快地接受,并立刻改正。

当然,有的同学由于生性好动,有些坏习惯不容易一下子改过来。但无论如何,对老师在课堂上及时的提醒与批评,我们决不能不当一回事,更不能因此顶撞老师。相反,应时时克制自己,重视老师与同学的提醒,尽力纠正缺点和坏习惯,做一个讲文明守纪律的优秀学生。

4.迟到了怎么办

同学们都知道,上课迟到会影响课堂秩序,相信每个同学也都不愿意迟到。但是,有时候我们也确实会遇到特殊情况,不得已只好在开课后才进入教室。这时候,该怎样做才对呢?站在教室门口先喊“报告”。如果门关着,那就应先轻敲门,经老师允许后,才能进入教室。

要向老师说明迟到的原因,说话态度要诚实。假如堂上不便说,也可下课后主动跟老师说清楚。应在得到老师的谅解和批准后,方可回到座位。

回座位时,速度要快,脚步要轻,动作幅度要小。在放置书包与拿课本时,尽量不要发出声响。更不能为了掩饰自己的窘况,反而故意做出惹人发笑的举止。坐下之后,应迅速集中精力,取出课本和笔记,静听老师讲课。

总之,迟到了的同学应该记住努力补救自己给班上带来的干扰,要把由于自己迟到而对课堂秩序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5.当老师也迟到了

上课时,学生可能迟到,老师也可能迟到,因为生活中总会偶发一些原先不曾意料得到的特殊情况,使教师不能准时到达课堂。比如,因接待来访的学生家长,一时间无法中止谈话;比如,因远方的亲友突然来访,老师不得不应酬几句;比如,突然间身体不适,因此不能不稍作休息等。在这种情况下,身为学生的我们,一定要以理解、冷静、正确的态度来对待。

当学生发现教师在上课铃已响过后,才进入课堂上课时,不要大惊小怪,不要喧哗,不要大声议论,而仍应起立向老师致礼。当老师就迟到的原因作出解释并表示歉意时,我们应表现出谅解和宽容的态度。这样会使教师感到温暖亲切,从而融洽师生关系,增进师生情谊,使课堂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

同学交往中的修养误区

误区:搞小团体,不正当攀比,早恋,自卑与自傲等。

现代人都要进入各级各类学校接受教育,因而人人都有自己的同学。实际情况表明,同学关系的好坏影响着人的成长和学业的进步。既是同窗学友,自然不应独往独来,孤芳自赏。加入到同学交往的大圈子中来,每一个人都会感到充实、温暖和幸福,因为人本来就是社会性的,离开了集体,离开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怀和帮助,任何人都会失去生活的基本价值。

1.人格不平等

无论是学习成绩好坏,同学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因此不应该在同学面前表现出明显的自傲或自卑来。自傲者和自卑者都可能在他们与其他同学之间人为地拉大距离,影响同学关系的正常发展。

2.小团体

一个班级里的同学中总会产生一些朋友群体,但是,不论群体内的人,还是群体外的人,都是自己的同学,不要只与群体内的同学(朋友)相处,而不与群体外的其他同学相处。尤其是,当小群体的利益与全班的利益发生矛盾时,不应当牺牲全班的利益来满足小群体的利益。

3.不正当攀比

同学交往,免不了攀比,关键看比什么。如果是比思想进步,比学习进步,比身体健康,这当然好;但如果是比谁家老子官大,谁家阔气,谁穿的最时髦等,就实不可取了。前一种比,比的是志气、信心,后一种比,比的是虚荣、嫉妒,其结果,前者越比越进步,后者越比越落后。所以,不但要比,更要看比什么,要坚持比好,抛弃比坏。

4.早恋

中学同学和大学同学还要注意,这时正是同学们情窦初开、性意识迅速发展、两性关系十分微妙的时期。男女同学之间交往既要攻破那种“森严壁垒”,又不能表现得没有节制和距离。中学生决不要早恋,那早熟的爱果非涩即苦;大学生也应尽量推迟恋爱,以免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挥洒在情场上,影响学业。也正由于这种关系的微妙性,因此,稍有动静,便有连锁反应。

每一个同学都应该注意,不要让自己的嘴巴去参加到那些有关某人风流艳事的无聊议论中去,特别是决不要去干那种添油加醋、捕风捉影的事情,这是我们每一个同学都应遵守的同学交往禁忌。

学生时代一定要结交几个好兄弟

误区:学生时代的友谊是最纯洁的,这个时候结交的好兄弟将是一生的友谊,也是受益一生的财富。

在校内拉帮结派,搞“校园三结义”,分不清集体主义与帮派思想,革命英雄主义与哥儿们义气之间的界线,陷入危险的误区。据报载,1994年夏天,福建某县曾发生一起5名高三学生因屡试不第,不满现实,而集体自杀(未遂)的事件。据了解,这几名同学特别喜爱一起看录像、抽烟、打麻将,他们的行为完全是受武打枪杀暴力等的影响。

此外,团伙现象历来是学生之间打架斗殴的根源。某校初三学生王某在放学途中,由于车速过快、刹车不灵而与外校一名学生李某撞车,虽然双方车人都无损伤,但因撞车责任纠纷,两人各纠集一伙人斗殴,双方大打出手,结果酿成2死8伤的恶性案件。

可见,学生之间拉帮结派,为非作歹,害人毁己,危害重大。青少年正值青春躁动期,精力充沛,易受外界事物的刺激和影响,好冲动,好表现自己,如果没能把旺盛的精力用在学习上,过剩的精力没能分散在健康的兴趣与爱好中,就会觉得生活单调、精神空虚、无所事事。于是在充斥着暴力武打枪杀色情等不良影视作品的影响下,很容易盲目模仿以致走上拉帮结派的道路,以寻求刺激和发泄过剩精力。

那么我们学生怎样避免误入团伙,走上歧途呢?

首先,要掌握起码的法律常识,明白什么事做了违法,什么事绝对不能做。

其次,通过参加学校各类活动,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和集体荣誉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展示和表现自己,充分享受学校生活的乐趣。如果遇到不顺心的事,可及时向同学、老师和家长或亲友倾诉,及时得以排解。

总之,校园团伙现象的形成和根除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的紧密配合和共同努力,但最关键的是我们同学每个人都应保持清醒头脑,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避免陷入危险的误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