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马克思主义(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6 09:47:40

点击下载

作者:马金玉

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试读:

一、马克思主义概述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曾经有过那么多辉煌的创造和惊人的发现,但是它们都没能像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那样,在整个人类思想界引起了巨大的震颤,甚至是不赞同或者敌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力量都无法否认这个事实。而对于那些刚从中世纪宗教神学束缚下走出来的人们,则在根本上动摇了他们的传统观念,改变了他们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思维方式;对于全世界的人们来说,马克思主义开辟了人类思想史的新纪元。

在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的网上评选。结果,马克思位列榜首。在有人高唱着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终结论”的今天,这个评选结果的确发人深省。马克思逝世已经一百多年,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所创立的学说能够产生如此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表明了以他命名的马克思主义本身所具有的无穷的思想魅力。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现在,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的演进而日益深入人心,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正如邓小平所说的:“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它虽然诞生于19世纪的欧洲,却跨越了时间和地域的界限从而影响了全人类和全世界。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的产生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在人类思想史上树起了前无古人的不朽丰碑。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对于这个问题根据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角色,可以从三个方面回答。首先,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并由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根据不同的国情而继承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其次,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最后,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衰落和最终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最终达到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总之,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关于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其实它早在马克思在世的时候就已经被广泛使用了,而马克思主义也包括了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至于为什么用马克思的名字命名这一理论,恩格斯在1886年作了说明,他说:“我不能否认,我和马克思共同工作了四十年,在这以前和这个期间,我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论的创立,特别是对这一理论的阐发。但是绝大部分的基本指导思想(特别是在经济和历史领域内),尤其是对这些指导思想的最后的明确的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的。我所提供的,马克思没有我也能做到,至多有几个专门的领域除外。至于马克思所做到的,我却做不到。马克思比我们大家都站得高些,看得远些,观察得多些和快些。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理所当然的。”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如: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就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了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了经列宁等对其继承和发展,并由其将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了新的阶段,再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给人类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因此,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信仰,而我们也说,马克思主义是一套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经常会有人问这样一个问题:马克思主义到底是信仰呢,还是科学呢?其实,这两者并不矛盾,因为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一套科学的理论体系,它为现在和后来的人们提供了一种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所以说,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信仰或者说信仰的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及在实践中的不断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它的产生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一定历史阶段下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活动和理论创造活动的结晶。

梅林在1893年写作的《论历史唯物主义》中深刻地指出:“唯物主义历史观是服从于它自己所制定的那个历史运动规律的。它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在较早的时代,它是不会被任何最伟大天才的头脑虚构出来的,只有达到一定高度时,人类历史才能揭开它自己的秘密。”不仅是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整个马克思主义都是历史时代的产物。历史时代是在全世界范围内,以当时社会发展的某种主导趋势来划分社会发展阶段的综合概念。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并且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已经充分显露,而且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从17世纪40年代~19世纪上半叶,英国和法国等主要的西欧国家相继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从而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使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了从手工工场向机器大生产的转变,这拉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到19世纪30~40年代,英国率先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各个工业部门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建立了大机器生产的工厂制。当时英国一个国家制造着全世界所需要的绝大部分工业产品,被称为“世界工厂”;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步虽然比英国落后了半个世纪,但从1789年资产阶级大革命以后,特别是1830年七月革命以后,法国的资本主义经济也获得了长足发展,从而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德国虽然在经济上落后于英、法两国,到19世纪初只有少数工厂,但在30~4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中,资本主义经济也获得了飞跃性发展。

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的发展,一方面,大大发展了生产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带来了物质财富的空前增长;另一方面,这又导致了资本主义本身固有矛盾的充分暴露,而这个矛盾就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表现为个别工厂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趋势之间的矛盾,就是这些矛盾导致了必然性的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从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发生以来,资本主义国家频繁地遭受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的冲击。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已经发展到十分尖锐的程度,不断发展的生产力已经开始起来反对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当然,由于资本主义制度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功能,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垄断资产阶级通过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局部调整,使这些矛盾有所缓和,所以,资本主义制度至今也还有某种存在的合理性。可是,资本主义本身所具有的这些弊病却不是仅仅通过局部调整或者改革就可以消除的,它是一种本身所固有的、不可调和和消除的矛盾。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在阶级关系上就表现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矛盾的尖锐化。到了19世纪30~40年代,西欧社会的主要矛盾从劳苦大众与封建势力的矛盾转化为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工人阶级在政治斗争中已经从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势力的同盟军发展到资产阶级的对立面,从而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先后两次进行武装起义,明确提出了“建立共和国”的口号。里昂工人起义揭开了工人运动史上的第一页,标志着法国工人已经在斗争中明确提出国家政权问题,开始走上独立地进行政治斗争的道路。1836年,英国开始了“人民宪章”运动,这个运动从1836年开始~19世纪40年代末为止,先后经历了三次高潮,这是全国性的工人阶级争取政治权力的运动,标志着英国工人阶级已经作为一支强大的生力军走上了独立政治运动的舞台。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的工人发动了起义,这是一次直接反对资本家残酷剥削的斗争,斗争目标明确地对准了私有制,提出了消灭私有制的口号。这些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运动,是由他们受剥削、受压迫的极端贫困的状况和地位引起的,但工人阶级不仅仅是一个受苦受难的阶级,而且是一个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具有反抗精神的革命的阶级,肩负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使命,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因此,工人阶级迫切需求一种理论,一种指导思想,这种理论和思想能够正确地阐明他们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给他们指明推翻资本主义旧世界、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世界的方向和道路,而马克思、恩格斯正是适应工人阶级解放斗争的需要和时代的需求,在实践和探索的基础上创立马克思主义的。

总之,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而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英国、法国、德国的工人运动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准备。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时代赋予的一项伟大任务。时代的需要本身既孕育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可能性,又包含着使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的必要性。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类始终只能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二)马克思主义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结晶

说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只是说,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则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出了现实的需求。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实践要求只是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这些客观条件不会自动地产生任何新的理论和学说,换句话说,这些可能性就好比是为一颗种子的萌发提供了适宜的环境。但是,只有这些客观条件是远远不够的,正如,再适宜的环境如果没有种子也不能长出一棵新生命。这些可能性只有通过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才会变成现实。

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创立马克思主义,除了客观条件之外,还与他们的主观努力分不开。

卡尔·马克思(1818~1883年)诞生在普鲁士莱茵省特里尔城的一个律师家庭。在中学时代,马克思就立志选择“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1841年大学毕业后,马克思在《莱茵报》上发表多篇论文,积极为政治上和社会上备受压迫的贫苦群众的利益进行辩护;而当他实现了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由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思想转变以后,就自觉地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上,对“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棚舍”的现状作了有力的鞭挞,对“把我们文明社会的这些‘野蛮人’变成人类解放的实践因素”充满了信心。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1895年)出生于普鲁士莱茵省巴门市的一个工厂主家庭。他17岁时,由于父亲的坚持而辍学习商,这使恩格斯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穷苦的工人群众。他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揭露了资本家对工人群众的残酷剥削,同时也表达了对工人阶级悲惨生活状况的深切同情,他告诉工人们:“我愿意在你们的住宅中看到你们,观察你们的日常生活,同你们谈谈你们的状况和你们的疾苦,亲眼看看你们为反抗你们的压迫者的社会的和政治的统治而进行的斗争。”

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争取工人阶级解放的阶级斗争,投入到创立无产阶级政党、组织无产阶级队伍的活动中去,同工人运动中的各种机会主义思潮进行不懈的斗争。他们把毕生的使命都和发展、壮大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密切的联系在一起。从19世纪40年代后半期马克思、恩格斯创建“共产主义者同盟”开始,经过60年代中期创立和领导的第一国际,一直到恩格斯晚年创立和领导第二国际的活动,指引和促进欧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政党的发展为止,在这半个世纪的历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处在开创和推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斗争的前沿,积极参与并领导了国际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事业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所具有的这种紧密联系,是他们创立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条件。

因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并不是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所以他们在创立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也实现了自己由唯心主义者向唯物主义者的彻底转变的过程。

马克思和恩格斯由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由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开始的时间都差不多,但他们的途径并不完全一样。马克思是从总结《莱茵报》工作时期的斗争经验,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抓住市民社会和国家关系问题进行哲学剖析开始到发表在《德法年鉴》上的论文这样逐步完成的;而恩格斯则是通过深入了解工人生活、直接参加工人运动,通过研究英国的经济生活和政治发展、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途径来完成的。

尽管途径不完全相同,但是,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够完成世界观和政治立场的根本转变,除了客观条件以外,在主观条件上,他们却有着很多的共同点,这就是他们能紧紧把握住时代的脉搏,与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把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作为自己最崇高的事业;他们具有渊博的知识,严谨的科学态度,精密的科学方法和对待科学事业不畏劳苦的拼搏精神。客观条件加上这些共同点使马克思、恩格斯成了站在时代最前列的时代旗手。

科学学说的诞生,总是站在巨人的肩上。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也是如此。马克思主义的创立除了经济条件、阶级基础等客观因素和马克思、恩格斯的主动努力之外,它更需要思想和理论的来源。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的时候,批判地继承了全人类的文化遗产,特别是批判继承了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重大成果。

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三四十年代,自然科学有了很大发展,自然科学的重大成果极大地冲击和动摇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根基,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这些自然科学的成就,主要是康德和拉普拉斯的云星假说、由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转化理论、化学元素周期表、胚胎学和生理学,特别是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理论等这些理论的支撑。

上述这些自然科学的新发现,揭示了自然界和一切事物及现象之间的辩证关系,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植物到动物、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低级运动形态到高级运动形态之间,都存在着有机的联系;证明了物质世界绝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按照其固有的客观规律永恒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这就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自然科学的论证。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还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近代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德国古典哲学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黑格尔(1770~1831年)和费尔巴哈(1804~1872年)。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反映,而是在世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绝对观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样,一切都被头足倒置了,世界的现实联系完全被颠倒了。因而,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不彻底的,所以没有被马克思所完全接受。

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当做哲学的出发点,大胆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提出了自然是不依赖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他认为,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宗教幻想创造出来的那些最高存在物只是人的本质的幻想的反映。但是,由于费尔巴哈根本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本质意义,离开了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不能正确理解人的本质,所以只能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考察历史,在社会历史领域再次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1723~1790年)和大卫·李嘉图(1772~1823年)。他们研究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探讨,他们认为经济生活同自然界一样,都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他们提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但是,一涉及资本主义历史命运问题,他们的“公正性”就不复存在了。一方面,他们把资本看作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另一方面,他们又极力掩饰工业革命过程中就已初露端倪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尖锐冲突,断然否定资本主义存在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他们在历史和时代发展问题上持有资产阶级的立场、运用反社会和反历史的方法,所以他们最后得出的也只能是与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相悖的理论观点。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日益尖锐化,使得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阶级局限性和历史片面性充分地暴露出来。

在资产阶级哲学家、经济学家面对历史和时代发展的难题一筹莫展、困惑不解时,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深刻的批判,对未来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主义作了许多构想。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是法国的昂立·圣西门(1760~1825年)、沙尔·傅立叶(1772~1837年)和英国罗伯特·欧文(1771~1858年)。这三位思想家具有同资本主义旧制度决裂的理论勇气,具有为新世界的到来而努力奋斗的善良愿望。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作了深刻的批判,阐述了新的社会制度产生的必然性,表达了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热切愿望。但是,他们在对世界历史发展动力和资本主义社会前途等重大问题的理解上,仍然没有能够突破前人的桎梏,依旧在原地转圈。他们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矛盾,但未能从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高度科学地阐明这些矛盾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他们预见到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并详尽地描绘未来社会的具体细节和美好图景,但未能阐释出这一历史过渡的现实基础和实行这一变革的物质力量。

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批判分析,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最后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并最终获得解放的发展结局,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由科学变为实践,由实践变为现实。

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他们通过孜孜不倦的科学研究和革命的实践,批判地吸收人类思想史上已有的优秀成果,在已有的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大道而凭空创造的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而是在综合人类思想成果和总结当代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在实践运用中不断得到验证和发展的科学学说。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有生命力的科学理论必定是在生存中谋发展,发展中谋生存的。马克思主义,它是有生命力的科学理论。它产生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既然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经验的总结、科学成果的升华,它就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实践的扩展、科学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其自身。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发展的理论,是由它的理论本身决定的。首先,马克思主义不是脱离实际的抽象的思辨体系,它永远面对现实世界,面对实际生活,关注和研究时代提出的最迫切的问题,总结新的实践经验,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其次,马克思主义不是宗派主义体系,它能正确地对待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对它们进行批判地研究,剔除其中错误的观点,吸收其积极合理的内容;最后,马克思主义不是故步自封的体系,它具有自我批评意识,它能根据时代的变化、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发现自身的历史局限性和不完善的地方,从而把自身提高到与时代和实践的需要更加适应的水平上来。事实上,在马克思主义产生160多年来的历史过程中,它的创始人和继承者也是在这样做着。他们总是能根据变化着的实际情况,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使其获得新的生命,实现新的形态,从而形成了一部内容丰富并持续向前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存在于它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之中。

这个发展,不仅是马克思、恩格斯在不断地实践中对自己创立的理论进行充实和完善,而且更是在以后各个时代,不同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在面对不同的社会背景对其进行的继承发展和运用。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

马克思于1845年春天写作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于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1847年7月发表的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1848年2月发表的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共产党宣言》,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自此以后,马克思、恩格斯又通过总结实践经验、理论研究,以及同反马克思主义观点的论战,不断把自己的理论推向前进,进而上升到了另一个高度。马克思主义刚刚公开问世,就接受了1848年欧洲革命的洗礼,到1871年,又接受了巴黎工人起义和巴黎公社实践的检验,得到进一步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在总结1848年革命经验和巴黎公社经验的基础上,纠正了他们把资本主义寿命估计过短的历史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功能,对工人阶级斗争形式和斗争策略的认识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和刚刚问世时,马克思、恩格斯对经济学批判的任务尚未完成,自己的经济学理论尚未成熟,此后又经过几十年的潜心研究,马克思写成了《资本论》这部宏伟巨制,于1867年出版《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过世后,恩格斯又组织出版该书的第2、3卷,并且整理和出版了《资本论》的手稿。19世纪70~80年代,恩格斯系统地研究了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写成《自然辩证法》手稿,开辟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新领域。

恩格斯在1876~1878年2月写作的《反杜林论》和1886年初写作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马克思在《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给维·伊·查苏利奇的信》及其草稿,恩格斯在《论俄国的社会问题》和《〈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共产党宣言〉俄文第二版序言》等论著中,关于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论述,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马克思晚年的《人类学笔记》以及恩格斯根据这些笔记写作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科学地分析了人类的原始史,论述了前资本主义的各个社会形态,全面地阐述了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恩格斯在19世纪80~90年代的一系列书信中,对唯物史观作了重要的补充和发挥,并且回应了一些学者对唯物史观的许多片面的理解,这是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发展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一步,是马克思、恩格斯对于自身理论的补充。

其次,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的实践中,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后,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条件下,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在同第二国际机会主义的斗争中,继承、捍卫、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

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着的马克思主义随着革命中心由西向东的转移及资本主义由帝国主义向垄断帝国主义过渡的转变而产生的。列宁主义产生于帝国主义链条薄弱环节的东方俄国,主要发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中国。它的核心人物是列宁,其研究核心是如何推翻现存的社会制度,建立无产阶级的国家政权,创立社会主义制度及进行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在列宁执政阶段,列宁的主要贡献是一国胜利学说,是在各种矛盾的焦点及帝国主义链条的薄弱环境首先实行突破的理论。毛泽东的主要贡献是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并同列宁一样,探索了社会主义的初始模式。列宁和毛泽东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的建设是在零起点的基础上进行的,验证了马克思、恩格斯主义的基本原理,把马克思、恩格斯主义的价值社会变为对象社会。因此,列宁主义也为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建设经验,从而在新时期发展、充实了马克思主义。

列宁发现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绝对规律,得出了“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的结论,并指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在此基础上,列宁创立了苏维埃政权。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在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国家学说的基础上,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其他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也结合本国国情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一度形成了一个强大的足以与资本主义阵营相对垒的社会主义阵营。之后,列宁主义提出了民主集中制的建党原则。

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列宁主义,20世纪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世纪。

当现实生活发出呼吁人道主义的声音时,苏联哲学家有两件事情必须要做:第一是重新阅读、理解、整理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著作,从中发掘和梳理出研究回答人道主义问题凸显这一社会生活新变化所必需的思想资源;第二是把这些资源与原有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加以整合,创建出新的能够适应当前现实生活需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理论创新是现实生活向他们提出的任务。遗憾的是,苏联哲学家们没有完成这些任务,甚至都没有提出这一历史性任务。不能提出和完成这一任务,直接的后果是不能建立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并由此导致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队伍的分裂。

马克思主义哲学内部的理论对立与队伍分裂对苏联哲学造成极大伤害。首先,从理论上看,苏联的哲学家,尤其是官方哲学家,陶醉于虚假的统一与繁荣之中,他们认为不需要理论创新,所以根本没有考虑到理论创新这一层面,于是也就没有建立起把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中科学理性与人道主义这两个看似相互排斥的方面统一起来的新理论,使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上还停留在20世纪30年代的水平上,使思想文化的发展速度远远地落后于经济发展速度。其次,由于哲学理论脱离人们的实际需要,不能解决人们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所以苏联官方虽然竭尽全力宣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但这一理论日益教条化,失去它本身所具有的感染力、号召力。

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具有中国特点、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一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在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基础上,找到了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领导集体,又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思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为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键在于以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拓者,毛泽东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深入研究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和发展途径,并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道路,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作为科学体系的毛泽东思想,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主要由六个方面组成:

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基石。毛泽东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出发,研究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中国革命的规律,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的思想。其基本内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关于中国资产阶级的分析和统一战线的政策;关于中国武装斗争的特点和作用;关于中国共产党本身的建设;关于中国革命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

第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毛泽东思想中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具有很大的探索性和先导性。毛泽东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中,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艰难任务。这方面的理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创造性地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丰富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大关系;创造性地提出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这些正确的思想、方针和主张,对后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三,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毛泽东系统地解决了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如何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亲密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这一领域主要包含五方面的内容:系统地解决了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系统地提出了建设人民军队的思想;提出了人民战争的思想;制定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提出了建设和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的重要思想。

第四,政策和策略。毛泽东思想中关于政策和策略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非常广泛,主要围绕着两大方面展开:论证了革命斗争中政策和策略问题的极端重要性,指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是革命政党一切实际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必须根据革命形势,阶级斗争和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政策,把原则和灵活性结合起来;在同一战线中提出重要政策与思想。

第五,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毛泽东根据当时的文化背景与社会背景提出许多重要思想,这些思想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长远意义。毛泽东思想对这方面的内容具体包括: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实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知识分子应当与工农相结合;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不怕牺牲。

第六,党的建设。对于人数多而战斗力很弱,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大多数人数的中国,建设一个具有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是极其艰巨的任务。而毛泽东建党的学说成功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毛泽东注重从思想上建设党,提出党员不但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经常注意以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毛泽东指出,理论和实践的作风,和人民群众联系在一起,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针对历史上党内斗争中存在过的“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左”的错误,他提出“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正确方针,还创造了在全党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教育的整风形式。新中国成立以来,鉴于中国共产党成为领导全国政权的党,毛泽东多次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这些重要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

除了上面的几个方面外,毛泽东思想体系中还有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毛泽东哲学著作和包含丰富的哲学思想的著作,从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教训中,深刻地论述和丰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观。这些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精神财富。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深化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寻求适合中国发展和建设的道路,确定建设策略。群众路线,把马克思主义原理运用到党的建设中,形成党的工作路线,就是为了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独立自主,就是坚持独立思考,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完整,积极开展文化交流,学习外国先进知识。毛泽东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全部工作,在中国革命的长期艰苦斗争中形成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这些立场、观点和方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它们不仅表现在毛泽东的全部科学著作中,也表现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活动中。

邓小平深入研究和平与发展时代的特点与要求,深刻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与教训,精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从而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邓小平指出:“科学社会主义是在实际斗争中发展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在实际斗争中发展着。我们当然不会由科学的社会主义退回到空想的社会主义,也不会让马克思主义停留在几十年或一百多年前的个别论断的水平上。”“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3理论内容概述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个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第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第四,总起来说,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当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的时候,世界格局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集中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江泽民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要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同时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他说:“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它诞生于上世纪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