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2015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频考点速记·初级中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6 12:37:40

点击下载

作者: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究院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公2015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频考点速记·初级中学

中公2015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频考点速记·初级中学试读:

前言

自教育部2011年教师资格“国考”改革试点工作,四年来,先后已有15个省份进入“国考”。按照教育部要求,2015年起全国将全面实行教师资格统一考试。从改革试点省市的考试情况来看,通过率不足三成。

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究院组织数百位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在教师资格考试培训课程的基础上,于2012年推出了业界第一套具有实战意义的“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此后,丛书编写组不断研究考试,紧扣考试大纲和最新真题考点,分析命题规律和趋势,不断优化图书内容,提高课程质量,帮助越来越多的考生顺利通过了考试。

本套教材共172本图书,包括笔试教材系列35本,标准预测试卷系列32本,高频考点速记系列32本,真题大全系列3本,题库系列32本,考前命题预测试卷系列32本,面试系列6本。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1. 携带方便记忆有伴

本书针对广大考生需求,设计了64开版面,方便考生随身携带,充分利用点滴时间。版面设计活泼,双色印刷,彩色下划线标注重要内容,使考生复习有伙伴,记忆有方案。

2. 依据考纲突出重点

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发专家以最新考试大纲为根本依据,深入研究了近几年全国统考试题,总结出了考试中的高频考点,使考生一书在手,重点全有,理解有思绪,作答有依据。

3. 体系健全预测精选

我们细致分析了教师资格考试的命题原理和命题趋势,从考试大纲出发,以“部分”“章”“节”为基本框架,体系合理健全。章后添加“精选考题预测”,使考生做题有方向,挑战有希望。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相信各位考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稳步提高教育教学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顺利通过考试,早日圆梦三尺讲台,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2014年12月第一部分地理科学知识与运用

内容简介

本部分内容依据初中地理教师资格考试大纲编写,共分为六章内容,前三章为地理综合知识,包括地理科学基础知识、地理环境要素和区域地理、地理图表。后三章按照中学地理教材知识结构,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三个角度对地理科学知识进行了全面讲解,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是中学地理的基础,区域地理及选修地理是在基础知识之上的升华。

本部分知识的分值比例在44%左右,多以单项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呈现。考生在学习本部分知识的时候,应按照初中地理教师资格考试大纲的考试要求,注重理解,树立地理空间结构意识和整体意识,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第一章 地理科学基础知识高频考点提要

1. 理解地理科学的基本概念;熟悉主要的地理过程。

2. 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思想和学科特点;了解人地关系的发展历程、现状与趋势。第一节 地理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学科特点高频考点速记一、地理科学的基本概念(一)区位

区位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

农业、工业生产活动,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必须有一个确定的空间位置,也离不开与其他事物的联系,这种联系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与自然环境的联系,二是与社会经济环境的联系。因此生产活动和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实际是综合了自然和社会经济两大要素的结果。(二)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是指地理现象所在的地点。作为绝对的术语,是指经纬坐标网中的某个地点;作为相对的术语,是指在某个地域内的相对空间关系。(三)区域

区域是指用某项指标或某几个特定指标的结合,在地球表面划分出具有一定范围的连续而不分离的单位。地理学意义上的区域是指一个地理空间的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具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四)循环

循环概念可以用来分析许多地理过程,如土壤形成过程、大气循环过程、贫穷产生拥挤、拥挤产生贫穷的循环过程。循环分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两种。(五)景观

景观是指我们看到的地球表层或其某部分的形态,是漫长时空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复杂产物。在许多情况下,景观、环境和空间结构是可以相互替换的。它一般可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大类。(六)网络

许多地理现象都有网络结构,如交通线路、河流分布等。因此在空间结构中,常常需要进行网络分析。(七)等级

等级分布几乎到处存在。如区域等级,有大小之分;聚落存在等级,依其规模和功能布局、娱乐设施存在差别,反映了人们愿意为其付出多少和旅行多远的事实;不同社会和经济条件也能孕育出不同的组织等级,等等。因此,地理研究中要注意等级分布现象。(八)时空耦合

时空耦合是地理学上的专业术语,是指把地理事物的空间性质和时间过程综合在一个统一的研究框架中。(九)机制

机制是地理研究能否深入进行的关键。只有摸清了某一过程的机制,才有可能去较好地利用或改变某一过程。人口迁移理论和板块学说都属于机制性研究。(十)模型

模型指自然现象或人文现象所构成的一种格局,如能源利用方式、土地利用模型等。二、地理科学的基本思想(一)自然地理学的重要思想——系统论的思想

运用系统理论的思想研究自然地理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许多学者认为地球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地幔和地核等各个组成部分是一个具有密切联系而相互作用着的整体,是一个所有的组成要素处在相互作用之中的动态系统。运用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来认识和分析地理环境,把地理环境看成一个庞大的系统,是当今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与学科思想。(二)人文地理学的核心思想——区位论的思想“区位论”思想与方法处在人文地理教学中的核心地位,是蕴涵其中的地理思想。三、地理科学的基本方法(一)综合分析法与比较法

综合分析法与比较法是区域地理教学的重要方法,突出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与综合性。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师已经注重运用综合分析法与比较法构建区域地理知识体系,并探究教学策略。(二)地图法

地图法是研究最深入、最广泛的地理方法。

地图是教学的专门语言、常用工具、信息库;地图是和课本文字同等重要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运用地图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视觉—空间等智能。四、地理科学的学科特点(一)综合性

地理所研究的对象或现象不是孤立的、片面的,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构成地理环境的综合性,即整体性。(二)区域性

地理综合体千差万别,地理学科的内容离不开各个具体的区域,任何区域都有自己的特征,区域和区域之间存在着地理环境及经济结构的地域差异,表现出无可替代的区域特征。(三)空间性

地理所研究的对象和现象都具有一定的存在空间,非常广阔,且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空间是一个具有长、宽、高的三维空间,空间性指空间位置、空间分布、空间联系三个不同而又有联系的概念。培养空间想象力是学习地理极其重要的方面。(四)动态性

现存的地理事物是过去发展的结果和未来发展的起点。学习地理就要求我们从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把地理事物同它所处的时空位置及其他事物联系起来思考,才有可能更好地达到学习目的。

如上所述,综合联系地理环境的各种要素,分析比较各区域地理环境的异同并放到一定的空间去研究,是地理学习的思维特点。掌握综合性、区域性、空间性、动态性等特点,是我们学习好地理学科的重要前提。第二节 人地关系理论高频考点速记一、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历程(一)古代中外人地关系理论

在古代人地关系的认识中,中国有以“天命论”为基础的神怪论和不可知论,也有以“人定胜天,天定胜人”为代表的朴素的人地相关思想。西方既有埃拉托色尼等为代表的把地球作为人类家乡的观点,也有神的干预和上帝主宰一切的思想。欧洲文艺复兴和资本主义出现以后,博丹和孟德斯鸠等学者开始提出气候影响人类活动的思想。(二)近现代人地关系理论的发展

随着欧洲18—19世纪包括近代地理学在内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地关系论逐渐系统化,成为地理学重要的理论概念。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洪堡和李特尔对人地关系论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洪堡认为,人是地球这个自然统一体的一部分,地理学是研究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地域结合。李特尔把自然现象的研究与人文现象的研究结合起来,把地球看作人类活动的舞台,认为地理学的中心原理是自然的一切现象和形态对人类的关系。拉采尔详细探讨了地球表面居民分布、人类迁移和民族特性等对于地理环境的依赖关系,并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引入人文地理学,认为各地区人类活动的特征决定于各地地理环境的性质。20世纪初,以法国的维达尔·白兰士为代表的法国地理学派,对地理环境决定论提出异议,主张自然环境为人类活动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则完全是由于人类方面的诸多条件所决定。这种观点被称为可能论,是对人地关系论的重要发展。他的学生白吕纳进一步发展了人地相关思想,并提出人地关系认识中的“心理因素”,为以后出现的行为地理和感应地理提供了认识来源。(三)现代人地关系理论

1952年,英国地理学家斯帕特将环境决定论和可能论折衷,提出或然论的观点。20世纪上半叶,欧美地理学界还出现了适应论、生态调节论、文化景观论等观点,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20世纪60年代以来,地理学数量化的发展,方法手段的革新,使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更深入到人地关系的微观领域,进行人文与自然统一的综合性研究,人地关系论又有新的发展。在文化景观论和生态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理系统论,强调地理环境系统与人类社会系统的动态联系。

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各种人地关系学说的发展,就是这种认识过程的反映。二、我国人地关系的历史和发展现状

1. 人口继续增长,耕地持续减少

2. 发展经济的同时忽略了人地矛盾

3. 城市用地规模迅速扩大

4. “三农”问题与人地关系三、人地关系的发展趋势(1)清洁生产;(2)循环经济;(3)可持续发展。

1.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内涵概括起来有三点: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在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1)公平性原则:包括同代人之间、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人与生物种群之间、地区之间和国家之间需要共享资源和环境。(2)持续性原则:要求人类的经济互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3)共同性原则: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要进行国际合作,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益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四、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地关系理论(一)环境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原称地理环境决定论,简称决定论,它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环境决定论思想尽管流行时间较长,但是这个理论过分强调环境的决定作用,环境决定论思想尽管流行时间较长,但是这个理论过分强调环境的决定作用,忽视各种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因此从20世纪30年代始遭到许多批判,影响大为削弱。地理学家认识到,不同地域的人类社会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而且也受到社会、历史诸因素的影响,地理环境并不起决定性的影响。(二)适应论

适应论是英国人文地理学家罗士培(1880—1947年)提出的。他认为,人文地理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群对他们的自然环境的适应;二是居住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群及其和地理区域之间的关系。(三)生态论

生态论是美国地理学家巴罗斯(1877—1960年)提出的。他在1927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称,地理学是有关“人类生态学的科学”,其目的不在于考察环境本身的特征和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而在于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四)环境感知论

环境感知是文化地理学借心理学新的研究成果来分析人地关系的。他们认为,选择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中的各种可能性不是任意的、随机的和毫无规律的,而是有一定的客观规律可寻的。它是受一种思想意识的支配,这种思想意识就是环境感知。(五)文化决定论

在人地关系中出现一种人起决定性作用的观点。由于在这种人地关系中,人是通过文化在起作用,故称之为文化决定论。(六)和谐论

和谐论认为,人地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人类应顺应自然规律,充分合理地利用地理环境;另一方面要对已经破坏的、不协调的人地关系进行优化调控。精选考题预测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为地理科学的基本方法的是( )。A. 实验法B. 类比法C. 以古推今法D. 系统分析法

2. 提出适应论的人为( )。A. 巴罗斯B. 亚里士多德C. 拉采尔D. 罗士培

二、简答题

3. 简述和谐论的主要内容。精选预测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 【答案】D。

2. 【答案】D。

二、简答题

3. 【参考答案】

①认为协调的目标是一个由多元指标构成的综合性发展战略目标,应包括生态、社会、环境等多元指标;②要保持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③合理利用资源,维护资源的永续利用,寻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对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使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保持和谐共生;④整治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第二章 地理环境要素和区域地理高频考点提要

1. 掌握组成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2. 熟悉中国和世界的地理概况。第一节 地理环境各要素及其对人类的影响高频考点速记

自然地理环境由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要素组成。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一、地理环境要素概述

1. 天气和气候

天气是指某一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而天气现象则是指发生在大气中的各种自然现象,即某瞬时内大气中各种气象要素(如气温、气压、湿度、风、云、雾、雨、雪、霜、雷、雹等)空间分布的综合表现。

2. 地质地貌

地质泛指地球的性质和特征。地貌即地形,指地球硬表面由地球内外力共同作用塑造而成的多种多样的外貌或形态。

3. 水

地球表面大概70%被水覆盖,水在地球运动和人类生存和生产活动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水也是构成地理环境的要素之一。

4. 土壤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不可缺少和不能再生的自然资源。土壤是发育于地球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结构、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疏松表层。

5. 生物

生物有机体遍布于地球表面,形成了地理环境的一个特殊圈层——生物圈,生物质量虽然很小,但却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极为深刻。二、地形与气候

1. 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海拔越高,气温越低。产生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景观,在中低纬高山地区表现尤其明显。

2. 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山地迎风坡降水丰沛,而背风坡形成雨影区,降水稀少。

3. 地形对气候类型分布的影响

南北走向的山地,对海陆之间的气流交换有阻碍作用,使沿海地区气候类型的分布呈狭长带状特征,如南北美西海岸。而东西走向的山地使气候类型分布向内地延伸,如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

4. 气候对地形的影响

高寒地带:气候寒冷,冰蚀地貌广布;

沙漠地带:降水稀少,温差大,风力作用强,风蚀地貌广布;

湿润地带:降水较多,流水作用强大、普遍,既有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沟谷),又有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三角洲、冲积平原)。三、地形与河流

1. 地形影响河流走向、水系形状

2. 地形影响河流落差

3. 河流对地形的影响

流速大的山区,侵蚀作用强烈;流速较慢的平原地区,沉积作用显著。四、地形、河流与聚落

1. 地形、河流对乡村的影响

乡村多位于河流两岸的阶地上,或者位于两条河流交汇处比较高爽平坦的地方。这些地方地势较高,没有洪水浸淹之患,且土壤肥沃,靠近河流,有利于农耕、畜牧和渔猎,用水和交通也比较方便。

2. 地形、河流对城市的影响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是人口集中分布区,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五、地形、气候与工业

1. 地形条件

工业一般布置在地势平坦开阔、水源近便、对外联系方便的平原地区。

2. 气候条件

为了尽可能地减少工厂排出的烟尘、废气对居住区的污染,在常年盛行一种主导风向的地区,工业区应布局在盛行风向的下风方向,居住区则布局在上风方向。在冬夏季风向相反的地区,工业区应布局在当地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居住区则布局在下风方向。六、地形、气候与交通

1. 地形条件

修筑铁路、公路等交通线路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地形条件。

2. 气候条件

海陆空交通运输常需要穿越不同的气候区,充分合理地利用各地气候资源,并尽量避开气象灾害,才能保证运行的安全和较大的经济效益。七、地形、河流、气候与农业生产(一)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 地形影响农业类型(1)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利于耕作;(2)山区:耕作不便,不利于水土保持,宜发展林业、牧业、副业。

2. 地形类型影响农业现代化(1)平原:实现水利化、现代化;(2)山地、丘陵、缓坡:可修筑梯田、种植业,但不易集中连片,水利化、机械化困难;(3)陡坡:不能修梯田,易植树种草。(二)河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世界农业发达地区多分布在大河中下游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上,显然与灌溉条件有关。(三)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 光照、降水等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影响极大,特别是光照条件,与农作物种类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密切;不同地区、气候资源条件不同,因而有不同的种植制度,包括作物的结构、熟制、配置与种植方式。

2. 气候年际变化大的地区,农业生产常具有不稳定性。

3. 大风、暴雨、冰雹、寒潮、霜冻等灾害性天气也常给农业生产造成损失。八、资源与工业

1. 因地制宜,利用本国资源发展工业

2. 用发展的眼光看自然资源与工业布局的关系

3. 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不一定是工业发达的地区(发展中国家表现明显)

4. 工业发达的地区不一定是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第二节 世界地理高频考点速记一、全球地表形态与气候(一)全球海陆分布

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总称地表,即地球表面。地表的海陆面积之比大约是7:3。地球表面陆地按照面积大小的不同,大体可以分为大陆和岛屿。大陆和岛屿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习惯上把澳大利亚看作最小的大陆,把格陵兰岛看作世界上最大的岛屿。通常把大陆及其周围的岛屿总称为“洲”。全球共分为七大洲,按面积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

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为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亚洲西南以苏伊士运河和红海与非洲为界。亚洲的东北部以白令海峡与北美洲为界。欧洲与非洲则以直布罗陀海峡为界。南北美洲以巴拿马运河为界。南极洲四周都是海洋,土地几乎都在南极圈内。大洋洲位于太平洋的西南部、南部的广大海洋中。

地球表面上广阔连续的水域称为海洋,它包括洋、海和海峡。

全球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

全球陆地以海平面为基准,平均海拔840米。实际上地形高低起伏,相差悬殊。陆上最高点是喜马拉雅山脉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 844.43米,陆上最低点为西亚的死海海面,海拔约为-392米。虽然地形高低相差悬殊,但最基本的地形只有五类: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

地表形态是怎样演化的呢?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地表形态演化的动力来自地球的内营力和外营力。20世纪70年代,欧美地理学家归纳了大陆漂移、海地扩张学说等重要成果,提出了板块构造理论,更好地解释了地表形态的演化历程。

板块构造,又叫全球大地构造。所谓板块指的是岩石圈板块,包括整个地壳和莫霍面以下的地幔顶部,也就是说地壳和软流圈以上的地幔顶部。板块构造理论认为,不论大陆壳或大洋壳都曾发生并还在继续发生大规模水平运动。

勒皮雄在1968年将全球地壳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包括澳洲)和南极洲板块。

考题再现

21世纪是海洋世纪,神秘的海洋成为人类探索的重要领域,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 海底地形中构造运动最活跃的是( )。A. 海沟B. 大陆架C. 大陆坡D. 大洋盆地

2. 海底锰结核主要分布在( )。A. 洋中脊B. 大陆坡C. 大洋盆地D. 海沟

3. 50°N附近同一大洋东部与西部相比,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差异是( )。A. 温度高、盐度高B. 温度高、盐度低C. 温度低、盐度低D. 温度低、盐度高

1. 【答案】A。解析:海底地形中构造运动最活跃的是海沟。

2. 【答案】C。解析:海底锰结核主要分布在水深4~6公里的大洋海盆。

3. 【答案】A。解析:50°N附近为北半球中高纬环流圈,为逆时针的大洋环流,大洋东部洋流是由低纬向高纬流动,为暖流,流经地区海水温度较高,海水的蒸发量大,盐度也高。(二)全球气候

1.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1)纬度位置(2)海陆位置(3)地形因素(4)洋流因素(5)气压带和风带的纬度位置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6)人类活动

2. 全球气候类型

3. 气候与人类活动(1)气候影响人类活动(2)人类活动影响气候

①人类大量植树造林可以净化空气,改善局部地区的小气候。

②人类滥伐森林,大量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使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日益增多,二氧化碳能够大量吸收地面放出的热量,使大气增温,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升高,沿海低地国家或地区被淹。

③人类使用冰箱、空调等排出的氟利昂能破坏大气层中的臭氧层,使臭氧层出现空洞。

考题再现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是太平洋赤道附近海—气相互作用出现异常的典型代表。下图是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的海—气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 形成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海—气相互作用,反映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的特征是( )。A. 区域性特征B. 差异性特征C. 开放性特征D. 整体性特征

2. 关于图中海—气相互作用的结果,叙述正确的是( )。A. 表层海水运动方向决定着东南信风的强弱B. 厄尔尼诺年东太平洋海域海水异常降温C. 拉尼娜年西太平洋海域冷海水上泛增强D. 厄尔尼诺年洋流运动方向与拉尼娜年相反

1. 【答案】D。解析:地理环境是由气候、植被、水文、土壤、地貌等要素共同组成的,当其中一要素发生变化时,其它要素也随之发生变化,这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的发生先是洋流发生变化,随之影响了气候的变化,进而影响水文、植被等,是整体性特征的表现。

2. 【答案】D。解析:东南信风是由副高压吹向赤道低压的风,与表层海水运动无关,A错;厄尔尼诺年份是南赤道附近的东太平洋海域海水异常增温,B错;拉尼娜年东太平洋海域冷海水上泛增强,C错;厄尔尼诺年份洋流运动方向与拉尼娜年份相反,D正确。二、居民与聚落(一)世界人口

1. 世界人口的数量及增长(1)人口的数量

目前,世界人口已接近70亿,估计到2025年世界人口将达到80亿。(2)人口的增长

①世界人口增长特点及原因

18世纪产业革命以前,世界人口增长得十分缓慢;18世纪以后,特别是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才大大加快。原因是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婴儿死亡率减少,人的平均寿命延长等,使得世界人口迅速增长。

②人口自然增长率

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通常用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来表示。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出生率=出生人数/总人数×100%

死亡率=死亡人数/总人数×100%

当自然增长率>0时,表示人口增加,数值越大,表示增加越多,人口增长越快。当自然增长率=0时,表示人口既不增加,也不减少,即人口数量保持稳定。当自然增长率<0时,表示人口出现了负增长,表明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将越来越少。

③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受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国家的人口增长不同。一般来说,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人口增长迅速。

2. 人口的分布(1)人口密度一般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单位:人/平方千米。(2)计算公式:

人口密度=某地总人数/某地总面积(3)作用:人口密度的大小可以表示出人口分布的疏密程度。人口密度大,表示人口分布密集。人口密度小,表示人口分布稀疏。

3. 世界人口问题(1)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①环境问题:森林减少、草原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污染严重等。

②社会问题:粮食不足,医疗、卫生、教育、交通、住房、就业困难、犯罪率高等。

③资源问题:资源紧张、能源短缺等。(2)人口增长缓慢或负增长带来的问题:人口老龄化、社会养老费用增加、劳动力短缺、兵力不足等问题。(3)解决人口问题的目标和对策

①目标: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②对策:解决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人类必须实行计划生育,提高人口素质;解决人口增长过慢或负增长带来的问题,人类应鼓励人口增长和促进人口迁移。

4. 人口迁移——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1)原因

①较多的就业机会,较好的生活条件,较好的教育、医疗条件;②农村人多地少,劳动力过剩。(2)影响

①有利影响:为城市建设提供充足的劳动力;活跃了城市商业。

②不利影响:城市人口数量增加使得城市的住房紧张,交通拥堵,供水、供电不相适应;造成城市人口教育、医疗、就业困难;引起城市社会治安和城市环境恶化等问题。(二)世界的人种

1. 三大人种及其划分

根据人类体质(包括肤色、眼色、毛发、头型、脸型)方面的特征,世界上的居民可分为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

2. 三大人种及混血人种(棕色人种)(1)白色种族群:皮肤呈白色、浅棕色,波状金发或棕发,鼻高目蓝。世界分布最广,欧亚大陆西部、北非、西亚、南亚;北欧种族、南欧种族、印第种族。(2)黄色种族群:皮肤黄色,毛发黑而直,眼褐色,蒙古族、印第安种族、爱斯基摩人。(3)黑色种族群:皮肤呈黑棕色,头发黑且成羊毛卷状,唇厚,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美洲,尼格罗种族、布须曼种族。(4)棕色种族群:肤色深,毛发卷曲,鼻梁高而不扁、唇厚而不外翻,主要分布在大洋洲三大群岛上。有澳大利亚种族和三大群岛种族。(三)语言

1. 含义和种类(1)含义:通俗地说,语言就是人类说出来的话。准确地说,语言是一种用以表达思想和感情的符号系统。(2)种类:全世界大约有3 000~4 000种语言。

2. 世界上的主要语言及分布(1)世界主要语言

六大主要语言: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这六种语言也被联合国确定为工作语言。(2)六大语言的分布(四)宗教

1. 宗教

宗教即以神说教,上行下效,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们意识中关于统治着他们的自然力量的一种歪曲和荒诞的反映,是把人间力量幻想为上帝、神祗、精灵等超人间的力量的实体而加以信仰和崇拜。

2. 宗教的产生

宗教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在人类社会发展早期,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对许多自然现象无法解释时,就说是“神的意志”,并创造了许多宗教,一直流传到现在。

3. 世界三大宗教概述和分布(1)佛教:主要分布在东亚和东南亚。(2)基督教:主要分布于欧洲、美洲和大洋洲。(3)伊斯兰教:主要分布于西亚、东南亚、北非和东非。

4. 其他宗教

道教:源于中国本土的宗教。

印度教:主要分布于印度、尼泊尔等地。

犹太教:主要分布于以色列。(五)聚落及其类型

1. 聚落

我们把人们集中居住、生产和活动的场所称为聚落。

2. 分类

聚落按规模不同可分为乡村和城市。

3. 影响聚落发展的主要因素

早期的聚落大多选择在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点,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如资源、交通、经济等人文条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聚落的发展过程中,绝大多数城市都是由乡村发展而来,但不是所有的乡村都能发展成为城市。(六)乡村和城市

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别:由于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不同类型的聚落所呈现出的景观有较大的差异。乡村与城市的景观差别(七)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1. 聚落的分布(1)自然条件优越,工农业发达的地区聚落分布密集。(2)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聚落稀少。

2. 有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

3. 聚落的形态

往往受地形、河流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呈点状、条带状或团状分布。

4. 构成聚落的物质要素

建筑物、道路、水源地、绿地。(八)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1. 聚落的发展及带来的问题(1)聚落的发展往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聚落中人口数量的增加;②聚落占地面积的扩大;③聚落中建筑物的增多;④聚落中道路的完善;⑤聚落中公用设施的增加。(2)聚落发展带来的问题——传统聚落的消失。

2. 保护传统聚落(1)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角度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如果不加以保护甚至任意破坏,将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2)保护传统聚落的措施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保护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保护传统民居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确定保护的标准。

其次,要在保护中注重开发,否则就失去了对传统聚落保护的意义。

最后,要加强保护传统聚落的教育,使保护传统聚落的观念深入人心。(3)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埃及的金字塔、希腊的雅典卫城、意大利的威尼斯城、我国古长城、山西省的平遥古城、云南省的丽江古城等,都是特色鲜明的著名文化遗产。三、发展与合作(一)国家和地区概况

1. 定义

国家是指在一个具有保持内部稳定,不受外来控制和侵略能力的政府领导下,占据一定的领土、有组织的实际政治地区。

地区是指未获得独立的殖民地和属地、托管地等。不被国际社会承认为独立的国家,且自主程度很高的政治区域通常也被称为地区。

2. 数量

目前全世界共有19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地区。(二)国家的分类

1. 面积大小不等

世界面积居前十位的国家见下表:

2. 人口多少不同

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中国(13亿)、印度(10亿)、美国(3亿)、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俄罗斯、孟加拉国、日本、尼日利亚、墨西哥,共11国。也有人口很少的国家,如梵蒂冈等。

3. 按政治制度不同可划分为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

4. 按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可划分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

5. 其他分类(1)按海陆位置可划分为内陆国、临海国和岛国

临海国位于各大陆沿海地区,如中国、美国等。

内陆国领土四周皆为陆地,如蒙古、哈萨克斯坦等。

岛国领土全部由岛屿组成,如日本、英国等。(2)按国家规模(领土面积或人口数量)可划分为大国、中等国家、小国、袖珍国等。(三)国界与领土

1. 国界(1)含义:国界是地图上一国与邻国或公海之间的界线。它是国家主权范围的边界。(2)划分:国界是人为划分的,有的依据山脉、河湖、海洋、经纬线来划分,有的依据民族、语言、宗教等来划分。

2. 领土(1)定义:国界范围以内的领陆、领水和领空,总称领土。(2)组成:一个国家的领土由领陆、领水和领空三部分组成。

3. 地跨两大洲的国家(1)跨亚欧两洲的有俄罗斯、土耳其、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等。(2)跨亚非两洲的是埃及。(3)跨南北美洲的是巴拿马。(4)跨亚洲、大洋洲的是印度尼西亚。(5)跨北美洲、大洋洲的是美国。(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1. 划分依据

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通常把世界上的国家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2. 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主要原因(1)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长期受到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侵略和掠夺,导致经济基础薄弱、经济结构单一。(2)一些发展中国家取得独立的时间短,发展本国经济的时间不长,国家经济没有步入正轨。(3)西方殖民者留下一些历史问题,使有些发展中国家至今还处于战争之中,没有安定团结的内部环境,无法从事经济建设。(4)现今发达国家有先进的生产力,充足的资金,发达的科技力量,丰富的管理经验,这样在世界经济中就占据了领导者的地位,他们依仗所掌握的经济资源同发展中国家进行的经济合作并不是平等的,这就造成了发展中国家更加落后,发达国家更加发达。

3. 南北关系(1)南北差异:国际上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这种经济发展差别说成是南北差异。(2)南北对话: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关于经济、政治等方面问题的商谈。(3)南南合作: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助合作。(五)国际合作

1. 原因

任何国家在世界上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与其他国家发生不同程度的联系。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需要彼此之间进行积极的交流与合作。

2. 国际矛盾与冲突的根源

当今世界存在着许多矛盾与冲突,究其根源是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是重要原因。

3. 当今世界的主题——和平与发展(1)尽管国际社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与冲突,但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主题。(2)当今世界三大问题:人口爆炸、资源危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六)重要的国际组织

1. 全球性的国际组织(1)联合国(UN):成立于1945年,由中国、法国、英国、美国等多个国家联合成立的国际组织,是规模最大和最有影响力的全球性国际组织。联合国总部设在美国纽约,由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和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和秘书处6个主要机构组成。其基本宗旨是“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2)世界贸易组织(WTO):最重要的全球性经济贸易组织。其宗旨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和福利进步,主张贸易自由与公平。(3)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简称国际奥委会(IOC),是当今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国际体育组织。(4)国际红十字会(ICRC):以人道主义为宗旨,是最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之一。

2. 区域性的国际组织(1)欧洲联盟(EU):简称欧盟,总部设在比利时布鲁塞尔。(2)非洲统一组织(OAU):简称非统组织,总部设在埃塞俄比亚的首都亚的斯亚贝巴。(3)美洲国家组织(OAS):总部设在美国华盛顿。(4)东南亚国家联盟(ASAN):简称东盟,总部设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5)阿拉伯国家联盟:简称阿盟,总部设在埃及开罗。(6)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简称北约,总部设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七)可持续发展

1. 含义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四、世界分区地理(一)东亚

1. 区域概况(1)位置范围

经纬度位置:纬度约在4°N~53°N之间,主体位置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大部分地区在北温带中;经度大致位于75°E~140°E之间。

海陆位置: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2)地形

地势西高东低(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西部多高原山地,东部多平原丘陵,海岸线曲折,多半岛(朝鲜半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岛屿(日本四岛、台湾岛等)。(3)气候

①东部沿海地区季风气候显著

本区东部为典型的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

东亚季风典型的成因主要是海陆位置引起的:背靠最大大陆,面临最大海洋→冬夏海陆温差大→冬季西伯利亚为高压、海洋为低压;夏季陆地为低压、海洋为高压→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

②西北内陆地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距海远,地形闭塞,地势高,不受或很少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降水少,气候干燥,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都很大,大陆性强烈,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4)河流

本区的河流流向大部分为自西向东流,东部的岛屿和半岛上面河流短促。主要的河流有长江、黄河、黑龙江、鸭绿江和图们江等。(5)沿海与内陆的差异比较自然环境人口经济世界水稻、茶叶、蚕丝气候温暖湿润,平原较沿海稠密主产区;多港口;经济广,耕地多基础好中国西北部和蒙古国以气候干燥,高原、山地内陆稀疏畜牧业为主;矿产资源多开发(6)居民文化

人口分布: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平原,人口稠密。

人种:黄色人种。

民族:汉族、蒙古族、大和族、朝鲜族等。(7)经济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平原多,耕地比重大,气候温暖湿润,利于农业发展,沿海港口多,交通便利,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历史悠久,科技文化水平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现已出现很多工农业发达的地区,是世界上主要的水稻、蚕丝、茶叶的产地。日本是世界的工业大国、现代工业发达的国家,此外韩国、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台湾省、香港地区等经济发达区和新兴工业区不断形成。

西部内陆地区由于自然条件较差,人口稀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这里天然草原广阔,矿产资源丰富,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业在经济中占一定地位,矿产资源也正在开发利用之中,经济发展前景很可观。

2. 日本(1)自然地理特征

①东亚岛国,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及一些小岛组成,形似一张弓,东京是搭箭的交点。

②面积狭小,人口稠密,人口超亿的国家。

③海岸线曲折,港湾优良,神户、横滨是最大海港,东京是第三大港。

④境内多山,平原狭小,关东平原是最大平原。

⑤火山之国,地震之邦,最高山为富士山(活火山),是日本著名的旅游胜地。

⑥季风显著,海洋性强,与亚洲大陆同纬度地区比较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多梅雨、台风雨、秋雨;西北沿海冬季多雪。

⑦矿产贫乏,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料进口国:石油、煤、铁矿石、棉花进口较多。但硫磺矿较多,是火山活动的结果。

⑧森林水力丰富:国土面积小,山地为主(日本注重封山育林,森林覆盖率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降水较多,河流短急,水能资源丰富。(2)发达的经济

①世界经济大国,是“世界经济最发达的三极之一”。

②经济发展的条件

不利条件:国土狭小、市场饱和、矿产贫乏;

有利条件:丰富的人力资源、较高的科技水平、多优良港湾。

③对外贸易发达,但经济对外依赖性很大。日本主要的对外贸易对象是美国,其次是亚洲和西欧。

④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

主要工业部门:钢铁、汽车、造船、电子、化学、纺织。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带图

⑤工业布局趋向分散,向国土南北两端扩展。

⑥农业和渔业

人多地少,采用小型农业机械,侧重于生物技术和水利的发展,单产高。

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多种植在平原地区,基本达到自给、自足,但每年要进口小麦、玉米等农作物。

山丘地区多种桑树、果树(红富士苹果是日本培育的优良品种)和蔬菜,但蔬菜和水果仍需大量进口。

渔业发达,周围海域盛产各种海产,捕鱼量常居世界第一,有世界著名的北海道渔场(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交汇)。(3)主要城市

首都:东京,是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城市。

科学城:筑波;宇航中心:种子岛;硅岛:九州岛。(二)东南亚

1. 地理概述(1)位置范围

赤道两侧,10°S~25°N之间,主要位于热带。经度大概位于95°E~135°E之间。

中南半岛:有6个国家,与我国接壤的国家有三个(越南、老挝、缅甸),老挝是唯一的内陆国。

马来群岛:世界最大群岛,有6个国家和地区,印度尼西亚在东南亚国家中面积最大,也是世界最大的群岛国家,首都雅加达是东南亚最大城市。(2)地理位置的“十字路口”

位于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十字路口。

马六甲海峡在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是本区的咽喉,载重通过能力25万吨。(3)地形与河流

中南半岛:北部地势高峻(是我国西南地区南北走向的横断山系向南的自然延伸,与我国西南地区的山水相连),高山大河自北向南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形势。上游河段落差大,切割成“V”形谷,水能资源丰富;中下游地区多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农业发达。湄公河平原(东南亚最大平原)、红河三角洲、湄公河三角洲、湄南河平原、伊洛瓦底江下游平原为主要农业区。

马来群岛:地形崎岖,河流短促。多山,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4)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中南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大部,终年高温多雨,降水类型多为对流雨。

热带季风气候:中南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北部,每年分旱、雨两季。

2. 居民和经济(1)人口稠密,华人众多

华人、华侨最集中分布区,原籍主要为广东、福建。(2)主要农产品和矿产

①主要热带经济作物——热带企业化种植园

②主要农作物(主食)——水稻

③东南亚的矿产以锡和石油最著名(3)迅速发展的工业和旅游业

初级产品为主,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利用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发展工业,旅游业发展迅速。

3. “花园城市”新加坡(1)城市岛国

新加坡是马来半岛南端的城市岛国,北隔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相望。(2)利用有利条件迅速发展经济

①经济发展条件分析

有利条件:地理位置——位于马六甲海峡东口,处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亚洲和大洋洲的“十字路口”和航运要冲上;城市岛国——位于马来半岛最南端,由新加坡岛及其附近小岛组成;港口优良,世界各国物产转口中心;经济地理位置——地处物产丰富,人口众多的东南亚地域中心,各国贸易集散地;政策——对外开放,重视教育和科技。

不利条件:自然资源贫乏,领土面积狭小,粮食靠进口,水靠邻国供应,原材料、能源、市场对外依赖严重,易受世界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和冲击。

②经济发展情况

新加坡是东南亚新兴工业区:马六甲海峡的咽喉,位置处于东南亚各国的贸易集散地和转口中心,针对资源少,面积小,市场小的劣势,利用人口多,技术先进优势,发展转口贸易,充分发挥旅游业的优势。(三)南亚

1. 地理概述(1)地理位置与国家人文

位置范围:位于喜马拉雅山以南,印度洋以北的地区,大部分位于10°N~30°N之间。经度位置大致位于60°E~95°E之间。

宗教和居民:佛教和印度教的发源地。斯里兰卡以佛教为主,印度、尼泊尔以印度教为主,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伊斯兰教为主。居民为白色人种。(2)自然条件

地形:北部喜马拉雅山山地,中部印度河—恒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

印度河:源起西藏,注入阿拉伯海,巴基斯坦最重要的灌溉水源。

恒河:大部分在印度境内,下游流经孟加拉国,注入孟加拉湾。

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6~9月为雨季,10月~次年5月为旱季。西南季风容易引起水涝灾害,孟加拉国受影响最大。印度东北部的乞拉朋齐处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是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方。

南亚地区因北面有高山屏障,气温比同纬度地区偏高。

2. 印度(1)世界文明古国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南亚面积最大,人口众多(次于中国,本世纪中叶可能超过中国),地理位置优越。

三面临海:孟加拉湾(东)、阿拉伯海(西)、印度洋;

三大地形:喜马拉雅山脉、恒河平原和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

三大河流:恒河、印度河、布拉马普特拉河(上游为雅鲁藏布江);

著名城市:加尔各答、新德里、孟买(最大海港,棉纺织工业中心)、班加罗尔;

旅游胜地:泰姬陵。(2)农业多样性

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一半以上,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耕地面积大,热量充足,土壤肥沃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水稻:分布在降水较多的东北部及半岛沿海地区;

小麦、甘蔗:恒河平原、印度西北部;

棉花:德干高原西北部;

黄麻:东北部恒河三角洲(降水多),黄麻出口世界第一,加尔各答为麻纺织工业中心;

茶叶:布拉马普特拉河两岸低山丘陵山坡,红茶出口量世界第一。(3)工业发展较快,形成完整体系

矿产:主要有煤、铁、锰等,分布在德干高原东北部(印度钢铁、机械工业中心);

独立前:只有采矿业和纺织业;

独立后: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轻重工业都较发达的工业体系。

核能、航天初具规模,信息产业蓬勃发展。以东北部的加尔各答和西部孟买为中心的传统工业(棉、毛纺织、重工业),南部以班加罗尔为中心的新兴工业区(电子、软件业、原子能、航天)。(4)主要城市

新德里:首都,位于印度西北部(其东南的阿格拉有著名建筑泰姬陵),是全国的铁路交通中心。

加尔各答:位于恒河口,麻纺织工业中心和重要海港,印度人口最多城市。

孟买:位于西部沿海最大海港和棉纺织工业中心,德干高原西北部是著名的棉花产地。

3. 南亚地区旱涝灾害频繁(1)主要原因

南亚的气候主要是热带季风气候,西南季风对印度的降水有重要影响;雨水的多少与夏季风(西南季风)的强弱关系密切;西南季风强的年份,夏季风来得早,去得晚,雨水就会过多,容易造成水灾;西南季风弱的年份,夏季风来得晚,去得早,雨水不足,就容易造成旱灾。(2)孟加拉国多洪涝的原因

热带季风气候,雨季集中在夏季;河流水量大且集中;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三角洲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受大潮影响大。(四)中亚

1. 地理概述

位置:亚欧大陆中部,距海远。重要的陆上交通要道(古代丝绸之路,第二亚欧大陆桥)。纬度大致在35°N~55°N之间,经度大致在50°E~80°E之间。

地形:丘陵、平原(图兰平原和里海沿岸平原)为主,天山山脉由我国新疆中部横跨中亚东部地区。

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冷夏热,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植被以草原为主,卡拉库姆沙漠是世界著名大沙漠。

河流:多为内流河(阿姆河、锡尔河等),外流河有额尔齐斯河。

湖泊:多为内流湖,西部濒临世界最大的内流湖里海,中部有咸海。

咸海不断缩小的原因:人们大量引用阿姆河、锡尔河的河水灌溉土地,种植棉花。棉花产量成倍增长,流入咸海的水量却日趋减少。加上气候干旱,蒸发强烈,水面逐渐缩小,水中盐度越来越高,导致其丧失了调节气候的功能。

中亚土地盐碱化的成因:中亚在开垦的同时,大量引河水灌溉。不合理灌溉会使地下水位上升,导致土壤盐碱化(次生盐碱化、盐渍化),当地下水位上升至土壤层,因蒸发旺盛,水中的矿物质(或盐分)在土壤或地表不断积累。

中亚沙尘暴被称为“白风暴”,“白风暴”中的盐尘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开垦的耕地及其周围地区因次生盐碱化而在地表和土壤中积累的盐分;二是当地湖面缩小,露出的湖底部分所含的盐分。

2. 居民与经济

民族:多民族地区,居民多信奉伊斯兰教。

农业:耕地面积广大,牧场辽阔。依靠灌溉种植小麦、棉花。世界上仅次于中国和美国的第三大棉花产区,其中乌兹别克斯坦被称为“白金之国”,牲畜以细毛羊和羔皮羊为主。

棉花生长条件:①光照充足,热量充足;②土壤疏松;③有灌溉水源;④地形平坦开阔;⑤秋季多晴天,对棉花后期生长有利。

资源:煤、铁、石油、天然气和有色金属丰富。

工业:采矿、冶金、军事工业发达,木材缺乏,机械、轻工业制品等需要进口。(五)西亚和北非

1. 地理概述(1)地理概况

①经纬度位置

纬度大致在15°N~35°N之间,经度大致在10°W~60°E之间。

②两洋、三洲、五海之地

沟通大西洋、印度洋,联系亚欧非三洲,位于地中海、红海、黑海、阿拉伯海、里海(湖)之间,苏伊士运河与土耳其海峡控制海上交通要道。

③高原为主的地形

有阿拉伯高原、伊朗高原、小亚细亚高原等,平原在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及两河流域,在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有世界陆地表面最低处死海(-400米)(注:死海成因为断裂陷落)。(2)炎热干燥的气候

大部分属热带沙漠气候,干燥少雨,河流稀少;地中海沿岸地区属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撒哈拉沙漠:世界面积最大的沙漠,地表植物稀少,地下石油资源丰富。

无流国:阿拉伯半岛上的沙特、科威特、阿曼等七国降水很少,地面没有河流。

造成西亚气候干燥的三个因素:①北回归线横贯本地区,处于副热带高压带控制下;②地处于亚洲大陆西岸,东北信风从大陆吹来;③临海的高原地形,很难受到海洋影响。(3)主要的河流

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

2. 居民和经济(1)阿拉伯人和伊斯兰教为主的社会

白色人种,半数为阿拉伯人,以阿拉伯人为主的国家被称为阿拉伯国家。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的发源地。(2)世界最大的石油库和磷矿库

西亚和北非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出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

西亚石油以波斯湾为中心,沙特、伊朗、科威特、伊拉克为主要产油国,北非石油分布在撒哈拉沙漠地下,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埃及为主要产油国。

油田特点:储量大、埋藏浅、出油多、油质好。

输出:输出量占生产量的90%,主要输往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主要输油管道:

北非摩洛哥一国的磷酸盐占世界的3/4,磷酸盐生产是该国的经济支柱。(3)畜牧业和灌溉农业

畜牧业:比较发达,游牧为主。安卡拉羊毛和阿富汗紫羔皮最为著名。

种植业:分布在河谷平原和绿洲地区,伊拉克枣椰树是绿洲农业的代表植物。

3. 主要地区与国家(1)亚非的“陆桥”——巴勒斯坦(2)先进的灌溉农业——以色列(3)世界文明古国——埃及

位置和领土:非洲东北部及亚洲境内的西奈半岛(苏伊士运河以东)。

人口、城市:主要集中于尼罗河沿岸平原和入海处的河口三角洲地区,开罗在尼罗河三角洲顶端,是阿拉伯国家中人口最多的城市,亚历山大是地中海边的重要海港。

尼罗河:全长6 600千米,世界第一长河,发源于东非高原、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

苏伊士运河:沟通红海和地中海,连接大西洋和印度洋,亚非大陆的分界线。

经济:传统出口商品长绒棉,现在的经济支柱是石油、运河、侨汇、旅游收入。(六)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 地理概述(1)地形

高原为主(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和南非高原),东部高原上有非洲最大湖泊维多利亚湖(盆地凹陷形成)。

东非大裂谷是由板块张裂处断裂形成的,南起赞比西河口,北经红海,一直延伸到死海附近,两岸悬崖壁立、附近火山很多,谷底湖泊连串,有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有非洲最深而狭长的湖泊坦噶尼喀湖。

刚果盆地是由内流湖地壳上升,刚果河下切,湖水外泄而成为世界最大盆地,刚果河是世界水力资源最丰富的河流。

海岸线:平直,海湾、半岛、岛屿少,最大海湾几内亚湾,最大岛屿马达加斯加岛,南端有好望角。(2)气候——炎热多雨的热带大陆

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为主,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在大陆西南部南回归线附近;地中海气候局限在最南部的沿海地区。

赤道地区在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下,气流上升,终年多雨,因而形成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但位于赤道的东非高原,因地势较高,气温大大降低,上升气流减弱,降水量减少,因而形成热带草原气候。(3)矿产

铜矿:刚果、赞比亚;黄金:南非、加纳;金刚石:刚果、南非;石油:尼日利亚;铝土:几内亚。

2. 居民和经济(1)黑种人的故乡(2)政治地图的变化

二战前非洲只有三个独立国家(埃及、埃塞俄比亚、利比里亚),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