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心安住(珍藏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6 15:38:06

点击下载

作者:陈春花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让心安住(珍藏版)

让心安住(珍藏版)试读:

引子

源于义明的帮助,我和八位朋友到不丹静修。虽然不丹在地图上紧贴着中国西藏,但真的要到达这里,比一般隔山隔海的国家还不容易。当飞机升空时,我对自己说,不丹,我终于要靠近你了。

从筹备到真的启程前往不丹已经过了大半年,即使如此,临上飞机还得到有同修不能前去的消息,当然也有排除万难坚持前往的,像成都的杨姐,临走前突然身体不适,一直紧闭双眼在飞机上昏睡。

我们的行程由泰国曼谷转机,搭乘不丹皇家航空公司航班飞往不丹王国西部重镇,海拔2280米的帕罗(PARO),这儿有不丹唯一的国际机场。飞行途中有一个小小的插曲,飞机在机场降落,我们兴奋地去拿行李,但是义明微笑着对我们说,不要下飞机,这只是孟加拉的达卡机场。我们把行李放回互相打趣,好久没有这么急切的心情了。

大概有一个小时,飞机一直贴着山转弯飞行,好像在做飞行表演,机翼仿佛不经意就会擦向山上的树木。曾经认为去九寨黄龙机场的飞行是很需技术的,和这相比似乎那就不算什么了。我刚好坐在窗边位置,感觉山上的树和房子都不断靠过来,触手可及。几分钟后,在飞机轮胎与地面的摩擦声中,我们终于降落到帕罗机场。我立即被这个特殊的国度所吸引,纯粹自然的环境与纯粹自然的建筑结合在一起,我感到安然和微笑流动在空气中,很自然地让人安静下来。还没有见过这样镶嵌在山谷里的机场,湛蓝的天空漂浮着大团的白云,远处的绿林悠然矗立,传统的雕花装饰建筑簇拥着现代化飞行器,布局很有穿越色彩。◎不丹皇家航空公司飞机

在乌金堪布的帮助下,我们非常顺利高效地通过海关,20分钟后,就看到一直在等候我们的司机和导游,他们都穿着本国传统服装,穿越的感觉就更浓厚了,感觉置身于时光隧道,就像进了桃花源一样。我们乘上车子去酒店,凹凸不平的泥土路延展到远方,湍急流淌的河流发出轰鸣的声音,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空气中弥漫着树木的香气,温纯、深远又亲切。我找不出合适的词语表达,唯有闭上眼睛,贪婪地呼吸,吸纳这自然所赋予的甜美。

在帕罗,一路上我们都没有看到一个红绿灯。单车道的土路,竟然也没有遇上塞车,当大家还在对此啧啧称奇时,乌金堪布说前面就是我们住的酒店了,虽然一路看到的都是传统住宅,但酒店仍然超出了我的想象。酒店的名字叫作Zhiwa Ling,中文称为芝华林。整个酒店就坐落在峻峭的山脚下,湍急的帕罗河在此刚好转弯,流水声仿佛成为酒店天然的音响,每日演奏着不同的旋律,同时伴着风飘过蓝树林的和声。不丹的建筑风格与西藏相仿,但更讲究一些,雕花图案布满整个建筑,房顶用青灰的片石作瓦,还留有空间通风,房子外围除了木雕,就是用石头垒起来的墙,每一栋都错落地分布在翠绿的树丛中。走近看,这些树不大,多是果木,苹果、梨等是认得出的,不过不知名的更多,果实累累,但个头不大,多是红着半边脸,很可爱地垂挂在树上。遍地的野花,黄色、红色、粉色、紫色、白色点缀着小径,三只小狗、四匹骏马、两头花牛在客房附近的草丛中悠闲地玩着自己的游戏。从阳台望出去,远处高山上迎风猎猎的经幡,传诵着经文,也传递着安详。◎芝华林酒店近景

酒店安顿好后的第一个活动是乌金堪布带我们去参拜顶果钦哲仁波切(H.H.Dilgo Khyentse Rinpoche)的故居。他在世时做过国王的老师,也被册封为不丹的国师,他以一生的修行传布和践行解脱道,以自身独特的魅力,让每一个接触过的人都能感受到他的关注和慈爱。由于对不丹的特殊贡献,他被尊称为顶果法王。顶果法王的居所很特别,在一个小山坡上,房间都很小,相互连通,串联在一起。满屋子供奉着神像,摆满图画和书籍。其中一间里放着一张与他真人等高的照片,我才惊奇地发现他是如此的高大,身高两米。最令我动容的是他的卧室,一整面墙全是收藏的经书,以及他自己撰写的著作,紧靠着他床头的是一个书桌,堪布告诉我们顶果法王休息时一直坚持看书和写作。◎不丹国际机场

顶果法王一生中在很多领域都有巨大的成就,他每天传法几个小时达半世纪之久,总是在日出之前醒来,花时间进行各种各样的修持;九点钟之后开始接见访客,进行一天的工作直到深夜。他一生中最主要的活动就是传法。他每年主持三四次大法会,每次8~14天,不分昼夜连续进行。他对所有向他请求开示或心灵指导的人永无倦怠,而且所传法的深广程度更是不可思议,这里既有国王、国王母亲等王族、宗教领袖,也有普通的僧人或教众。顶果法王共有25大册著作,心意伏藏共有5册,他自己的著作就像一套百科全书。顶果法王还从事了许多保存、传播佛教思想传统和文化的广大计划和事业等。1985年,顶果法王应中国政府的邀请到达西藏,他向中国政府提出申请,希望能够重建桑耶寺,并强调桑耶寺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希望政府同意他的申请。在顶果法王的鼓励下,不丹国王还为此捐助了大笔款项。1990年,桑耶寺的主殿完成重建,顶果法王应邀为寺庙重新开光,主持了一场隆重的三天开光典礼。◎芝华林酒店

顶果法王在年轻时曾闭关长达22年之久,我无法想象一个人22年在深山中闭关的场景。在这22年间他偶尔可以见到的人,是隔一段时间给他送粮食的哥哥,除此之外,就只有他一个人读经、思考。看着满墙的经书,我脑海中映出的是他安详阅读和写作的样子,这个卧室就有这种安详的气氛。

通过介绍,我们开始了解顶果法王的一些观点,让我印象颇深的是他对于自我清晰而明确的认识。他开示道:“真正的慷慨是没有执着,真正的戒律是没有贪欲,真正的忍辱是没有嗔恨。心犹如相续的河流,假如你无法运用你的修持来把握它的每个当下,你做的持咒、观想、念诵、禅修,乃至谈吐高超的见地,显现高超的行为,这些都是在浪费时间。天分是老天给的,应该保持谦虚;赞誉是人们给的,应该表示感谢;骄傲是自己给的,应该时时警惕。将学习视为乐趣,追求卓越。要有一颗好心,以善心行事,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

我没有机会面见这位大师,他在1991年示寂。在义明的帮助下,我们却获得机缘得见他的外孙雪谦·冉江仁波切(Shechen Rabjam Rinpoche),现今的雪谦·冉江仁波切是第七世的冉江仁波切。第二世的冉江仁波切创建了雪谦寺,后来成为西藏六大宁玛派寺院之一。在三岁那年,雪谦·冉江仁波切开始领受祖父顶果法王所传的法教,今天,他是这个从未间断的传承的持明者。雪谦·冉江仁波切由顶果法王一手带大,几乎参与过顶果法王在25年间所主持的每一个传法开示、竹千大法会和灌顶。他还随同顶果法王游历世界各地,去过42个国家和地区。

雪谦·冉江仁波切虽然年轻,但是他已经继承和开创了新的佛学事业,除举办法会,各地传法外,他还在僧侣社群内创立了一个行政组织和体系,成为佛法教育、寺院纪律、佛行事业、正统修法仪式和实修佛法的典范。在过去十年里,雪谦·冉江仁波切透过建立雪谦佛学院,给僧侣严格的学习和考核,还开设雪谦闭关中心,拓展寺院的佛行事业,满足世界各地修行者的需要,给予他们正确的指引。为了满足女众想要学习佛法的需求,雪谦·冉江仁波切改善了位于不丹的希熙楠尼寺的各项设施。雪谦·冉江仁波切还致力保存和传播西藏文化。位于西藏的雪谦寺曾经以其独特的金刚舞、法会仪式和诵经闻名。雪谦·冉江仁波切正在努力帮助恢复这项传统。在他的领导下,雪谦寺已经在欧洲和南美各地表演了金刚舞。为了延续唐卡绘画的传统,雪谦·冉江仁波切建立了慈仁艺术学院。我们观赏了女尼寺里的唐卡绘画,真的是艺术精品,恐怕在西藏都已不多见了。

雪谦·冉江仁波切也监督并参与教养钦哲杨希仁波切(顶果法王的转世)的工作。他每年都前往不丹,陪伴年幼的钦哲杨希仁波切。基于从事人道慈善活动的强烈兴趣,雪谦·冉江仁波切分别在尼泊尔和印度创立了雪谦医疗诊所和雪谦流动诊所。这两个医疗设施皆以当地的在家众和寺院僧众为服务对象。雪谦·冉江仁波切正延续祖父所传授的西藏佛教传统,并且致力满足寺院和僧团的现代需求。

我们有着极大的福分在雪谦·冉江仁波切宅院里听他授课,庭院陈设简单,有镌刻藏文的石刻,有木刻的神灵。我们围坐着,四周草木的清香会被风送到鼻子里,在五天讲课里,大概有四天都在下雨,让安静的授课有了几分朦胧的禅意。每个人都安静地谛听,时不时两只小狗会跑来也听上一听。冉江仁波切剪着极短的黑发;慈颜善目,幽默风趣;双耳丰满,着传统僧袍,授课时始终盘膝打坐,犹如佛陀。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他授课时的样子,微闭着眼睛,声音潺潺而出。他讲的是藏语,但也会讲一些中文,在等堪布给我们翻译时,他会面向我们睁开眼睛,安静而祥和地微笑,而且他的目光会慢慢从每个人脸上扫过,含笑和你对视。那一瞬间,确实有种莲花绽放的安然,使你放松下来,忘记这是在一个陌生的国度。

快乐

真正的快乐和满足来自于内心以及内心的改变。外在的东西无法真正引发快乐,因为这些东西不可靠、不持久也不稳定。可靠的、持久的、稳定的是我们自己的内心。

冉江仁波切问我们:来闭关的目的是什么?你做一件事情的目的是什么?沿着这个问题开始,仁波切讲解自己的观点。

人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是为了快乐,为了得到自己所要的满足。得到快乐和满足,会有很多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不同的方式。比如,你吃到一些很好的食物,你完成一件自己很想完成的事情,你赚到很多钱……这些事情之所以能够让你快乐,并不是因为这些事情本身,而是你自己觉得快乐和满足,你会发现快乐无法依靠外在而获得,真正的快乐和满足,来源于内心以及内心的改变。

仁波切提问时,我在心里默默回答。仁波切说出了上面的答案,让我内心很震动,因为我的答案是:人做任何一件事情是为了有价值、有意义。我之前从未想过,做一件事情是为了快乐。也许是责任感的缘故,也许是认知上认为价值贡献更重要一些,也许是认为快乐实在不容易获得。所以,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做事一定要有价值,一定要有意义,这是做事的目的,哪怕因此自己不快乐。当听到仁波切如此开示时,我的思想停顿了,忽然发现自己的局限性。仁波切的答案让我明白了这里面的道理:以价值和意义来衡量一件事,就需要一个外在的评价标准;在我们看来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事情,在别人看来并不一定如此,因为价值判断有非常强的取向性,每个人会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快乐却是一种共同的感觉,如果一件事情的完成会让人快乐,那么这件事本身应该是好事,我惊讶自己之前从未这样想过。

这让我重新思考快乐的本意。什么才会使人真正快乐?每一次取得的进步,每一个目标的实现,每一个难题的攻克,每一个梦想的成真;拥有好的工作,和谐的家庭,听话而又有出息的子女,有几个真正的知己朋友,有健康的身体等,这些林林总总的需求以及需求的满足,不就是人生中需要在意,而又带来快乐的源泉吗?大家赖以快乐的资本,也大都源于这些因素,我们把这些作为生活的目标,并以此来衡量自己的幸福与满足。一旦其中一项无法实现的时候,所引发的痛苦,常常让我们抱怨和生气。也正源于此,生活中,无尽的欲望所带来的是无尽的痛苦,因为总有目标无法实现,总有难题不断涌现,总有朋友离你而去,也总有梦想无法成真,更痛的是身体随着欲望、执着以及不规律的生活而透支,肉体上的痛苦更加深了不幸之感受,人们开始抱怨为什么生活如此忙碌?为什么无法得到幸福和快乐的感受?为什么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提高的今天,痛苦的感受也随之提高?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是因为今天的竞争激烈与残酷,还是因为人们欲望的无度与强大,抑或因为内心的脆弱与孤独?也许都是,也许都不是。

仁波切的第一段话就给了我指引,上述这一切源于对“什么是真正快乐”的理解出现了偏差。索甲仁波切说:“迷惑在虚假的希望、梦想和野心当中,好像带给我们快乐,实际上只会带给我们痛苦,使我们如同匍匐在无边无际的沙漠里,几乎饥渴而死。而这个现代轮回所能给我们的,却是一杯盐水,让我们变得更饥渴。”我们日常所追求的快乐,以及得到的快乐并不是真的快乐,因为这些追求都是外在的、不稳定的,甚至是反向的。一个目标的实现引发新的目标,一个梦想的成真带来更大的梦想,一个欲望的满足诱发更大的欲望,这些无止境的欲望和追求,导致的是短暂的快乐和永久的痛苦。

曾经和一个年轻的学生聊天,这个学生在大学毕业前一年设立了一个目标——成为一名硕士研究生。在他参加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后,他的分数达到了本校的录取分数线。可是此时他觉得自己应该成为一所著名大学的硕士研究生,考上本校的研究生这件事并没有带给他快乐,反而是痛苦。他经过痛苦的选择,决定放弃这次入学的资格,再复习一年继续参加考试。我写信给他,建议他先去工作,而不是再花一年的时间备考。但是他告诉我,考上名牌大学是他到目前为止最大的梦想,他不会放弃,要我不要再劝他。第二年考试结束了,他如愿被理想中的大学录取,我以为他这一次快乐了。想不到,他又写邮件跟我说,他很后悔报考硕士研究生,因为在他复习的这一年里,大学的同班同学有的已经赚到钱并筹备结婚了,他觉得自己多浪费了一年的时间,过得没别人风光。看到他的邮件,我不知如何回复。一个永远无法满足,也不会珍惜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人,也就无法真正地获得快乐和满足。

仁波切说:“真正的快乐和满足来自于内心以及内心的改变。”这让我想起自己很多年前经历的一件事情。一天中午我到药店去取药,因为已经约好了药剂师,所以只需要几分钟就可以拿完,因此我并没有把背包从车上拿下来,而且车子停在我视线可以看得到的地方。几分钟后我取好药回到车子旁边,才发现一侧的车窗被打碎,放在车子里的包不见了。那一瞬间,我整个人僵住了,因为取药后我要去办理赴美国的签证,因此包里有各种证件、证明材料以及毕业证书等,或者说是我所有的身份证明材料,在几分钟之内就全部不见了。正在失望和懊恼之余,听到手机铃声响起,接电话后听到远在新加坡的新国大曾老师的声音,他有事情找我。和他聊事情的时候,我的情绪安定了下来,因为专注于回答他的问题,之前的紧张和懊恼也随之消失。他的事情聊完,曾老师问我在做什么,我回答说,我的车窗玻璃被别人打碎了,我的背包不见了。他紧张地问我遗失了什么,我说什么都不见了。他奇怪地说,怎么一点都听不出你的烦恼,我笑着回答说:“东西已经不见了,烦恼也没有用,更何况车子是男生的第二个老婆,并不是女生的第二个老公,不需要这样紧张,证件总会找回来的,钱丢了再赚就是了。”和曾老师通话结束的时候,我竟然有了一种快乐的经验,因为内心不再挣扎,选择放弃,反而让自己快乐起来。

得到与失去其实都不是使你快乐的原因,前面那个学生得到了很多,但是并没有快乐。我失去了自己的证件和钱财,却因为可以安然面对反而拥有了快乐!的确如仁波切所言,外在的东西无法真正引发快乐,因为这些东西不可靠、不持久也不稳定。可靠的、持久的是我们自己的内心。前一刻你丧失了珍贵的东西,但是下一刻你会发现,你的心可以让你安静下来,让你不为外在的东西所左右,不为外部的变化而感到无助,也不为自己的得失太过在意。不用在意外在的东西,它们不会是你快乐的来源。◎吹笛子的学生

追求快乐应该说是人类的天性,所以追求快乐本身并没有错,错在人们追求快乐的方式,因为毫无节制地追求成功、梦想与愿望达成,会带来更多的忧愁。一些人认为必须抓住自己想要的,才能拥有获得快乐的保证。一个男孩,因为女孩不再接受他的爱,就把汽油泼到女孩身上并点燃了打火机,结果女孩被毁容,男孩将要面临重刑。记者问这个男孩子,为什么要做出如此残忍的行为,男孩子说:“我爱她。既然我不能拥有她,我也不想别人拥有她。”多么可怕的爱,这是一个极端而又真实的例子。日常生活中,对人对事类似的想法常存于人们心中:“如果不能拥有,又怎能快乐呢?”我们总是把执着误以为是爱,即使拥有良好的关系、稳定的生活,由于不安全感、占有欲和骄傲,爱也被执着所破坏了;一旦失去了爱,所面对的,就只剩下执着的伤痕,甚至是无法弥补的伤害,也绝无获得快乐和满足的可能。

取胜的意识与竞争的行为是今天普遍存在的情形,因为生活的压力,工作职责与职位的要求,残酷的淘汰制和晋升机制,更因为人们内心的不安定和焦躁,大部分人都无法享受到工作和生活所带来的快乐。工作中难以合作和分享,无法感受工作本身以及工作结果所带来的欣喜和美好;生活中因为没有空余的时间陪同家人,几乎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关键时刻,都抽不出时间来参与其中,无法让孩子感受到他在你生命中的重要性;能够给予年长父母的时间少之又少,常常是在父母离开的那一瞬间悔恨为父母做的事情太少,陪父母的时间太少,悔不当初。每每看到某些人因种种追求而忽略亲情时,我都不禁内心一阵酸痛。我不知道工作是否重要到占据一个人的每一天,每一个时刻,以至于在母亲生日那一天留下愧疚的热泪。工作的责任真的重要到如此地步,可以放弃家人,可以放弃正常的生活,还是我们自己内心不够安定,仅仅是去追求自认为重要的东西?当所追求的东西得到的时候,是否失去的会更多?

仁波切说: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快乐,因为你有能力把这件事情做好。我们有能力把任何事情做好,好的事情可以让自己的心安静,可以在任何时候都不会产生遗憾和后悔,当我们发愿要去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应该先问自己的内心,这件事情可以带给我永久的快乐和满足吗?

每个人都需要问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必须知道这件事情本身带来的快乐是什么,就如我现在需要先问自己为什么要闭关、打坐。在日常的生活中,很多人跑步、练瑜伽,到健身房锻炼,大家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其目的是要获得健康的身体。但是没有人认真地想想,我们的心也是需要健康的,也需要一个专门的方法针对心的健康。因为身体的健康总会有一个限制,如果心的健康无法获得的话,人始终不会获得真正的健康。闭关、打坐的目的就是为了挑战自己,面对自己,清净自己,达到佛心,达成自性。这是一个让心健康的方式,脱离开日常的干扰,让心安静下来,纯粹的呼吸,单纯的作息,尽量简单的餐食,隔断与外界的联系,亦无外界的干扰。义明帮忙选择的酒店所具有的氛围,也使得静修获得了一个纯粹的空间:一切回归到最简单的生活方式,自然而然。◎顶果法王纪念塔门前

打坐有七个步骤:第一步,学会前行;第二步,学会发心;第三步,学会遇到困境如何面对;第四步,学会如何面对世界和变化,保持持久的对峙;第五步,学会对闭关结果进行观察;第六步,学会在平时生活中遵循什么样的戒律;第七步,学会劝导。

我试着理解这七个步骤所呈现的意义,也知道这需要持续的修炼。仁波切反复提醒我们,前行的训练,是要求做事情前一定要有自己心里的判断:做这件事情本身有意义,就会让你有能力使这件事情取得效果。比如,一些人可以赚很多钱,是因为在开始赚钱的时候,他就大概知道可以赚多少钱。有信心做事的效果会完全不一样,所以对佛法一定要有信心,一定要自己体会,一定要非常虔诚,相信可以得到自己的人生。

仁波切说:圆满的人生,就是打破身体五官的局限,有能力来学习佛法,自己的“性”是非常有智慧的,通过学习它会成长。就好像一个穷苦的人,住在一个藏着黄金的屋子里,因为他并不知道所住的屋子底下藏有很多黄金,所以他一直很贫困。如果他早知道屋子底下有黄金,他早拿出来,生活就会好起来而不至于贫困。这就是人生的寓意,今天我们不知道自己人生的黄金,知道了就会有好的人生。有了来这里,拥有这个学习的机会,学会让自己的心健康,就会充满快乐和福分,就会知道自己的黄金屋。

快乐不依赖于外在而依赖于内心,这是极其简单的道理,但是在今天的生活中却显得那样的不简单。很多人都认为自己的命运由机遇决定,如果无法把握机遇,就可能失去成功的机会,也就不会获得快乐和满足。还有一些人认为自己的命运由父母决定,如果自己的父母不够强大,就会去找其他人,从“拼爹”到“拼舅舅”,现代社会不乏拥有这种认知的人,让人痛心。

来到不丹,通信完全阻断,刚下飞机的时候,我发现根本没有手机信号,还和同伴开玩笑说,看来“全球通”也未必全球通。已经习惯了和外界无间断地联系,忽然间一切联系被隔断,非常不适应,一度担心未来几天根本无法度过,所以就请堪布想办法去购买当地的电话卡。但是安静下来,我决定不用电话,发现日子并没有想象得那样难过,依然可以保持和外界的沟通,只是这一次不是借助于通信技术,而是借助于自己的心。当心安定的时候,可以很容易地让自己高兴起来,去发现身边所有美好的事物。在打坐之余,把过往没有处理好的事情,从好的方面去理解并做好如何处理的方案;把将要进行的工作,朝着更加美好的方向规划。在夜晚入睡之前,惦念着家人与朋友,在默念中把美好的祝福送过去,相信他们可以收到而安然入睡。与外界的联系从未如此的清晰和美好,心与外界的沟通所得到的美好超越了以往任何一种互动和联系。

安静的时候,一切美好的东西都会呈现在自己的眼前,不仅仅是窗外挺拔峻峭的山、湍急流淌的河、悠闲漫步的马,那些在自己成长中的美好也涌现了出来,开放的心情和心智就如贝多芬的交响曲,昂扬并富有生命的张力。我随身带了马彬送给我的一本小书——《我的心是一朵莲花》,这本书是林徽因的诗与文。她如此介绍自己:“每当一个作品纯粹是我对生活的热爱的产物的时候,我就会写得最好。它必须是从我的心坎里爆发出来的,不论是喜还是悲。必须是由于我迫切需要表现它才写的,是我所发觉或者熟知的,要么是我经过思考才了解到的,而我又十分认真、诚恳地想把它传达给旁人的。对我来说,‘读者’不是‘公众’,而是比亲友更能了解我,和我具有同感的;他们很渴望听我的诉说,并且在听了之后,会喜、会悲。”我喜欢她的文字,喜欢她文字中表现出来的“诚恳”和“真实”,我是被她的文字打动之后,才知道这是一个极其传奇的女子,而她留在我心中最深的印象是,在极其颠沛流离的年代,依然保持纯真、热情和克服一切困难,内心无比强大的形象。◎路边野花◎红色的花

快乐来源于内在的力量,这需要“真诚”,为什么这么多人无法快乐,与生活在一个缺少真诚的环境中有关。在这个环境中,虚假几乎充斥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甚至在人们的行为习惯中。一次和朋友喝茶聊天,正是清明前后的时节,大家就打算选西湖龙井,从杭州来的朋友说,如果选龙井,就用我自己带来的吧。他马上回到酒店去取茶,我们笑话他太挑剔,也太讲究。他却认真地说,如果不是他自己知道这个茶的整个生产过程,他不相信这个茶是完全安全和无害的。听他说完大家竟然都有同感,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

我一直都很喜欢林徽因的诗歌,她的诗非常的美,并且能从它们的美中获得力量。她在《莲灯》中写道:

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莲花,

正中擎出一只点亮的蜡,

荧荧虽则单是那一剪光,

我也要它骄傲地捧出辉煌。

就是这样一个柔美的女子,透过文字表达着自己真的情感,以及自我呈现的能力,在另一篇短诗《“九一八”闲走》中,她又写道:

但我不信热血不仍在沸腾;

思想不仍铺在街上多少层;

甘心让来往的车马狠命地轧压,

待从地面开花,另来一种完整。

这是多大的力量和能量,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为什么林徽因却能够沿着自己所设定的方向前行?因为她有着强大的定力,由自己的心指引,去做自己满心喜欢的事情,并相信这一切。在今天这样一个需要真诚的环境中,这样强大的内心力量尤为珍贵。

学会让心健康,不受外在的影响,这是一个人能够获得快乐的根本所在。你可以把最寻常的空间,变成温馨美好的地方,你可以学会倾听自己的内心,喜悦而快乐地接触你自己,学会让心与美好联结在一起。你更需要在一个缺少真诚的环境中,听从自己内心的指引,去做满心喜欢的事情,去积蓄自己内心强大的力量。

明白了这个道理,任何方式都可以让我们安静下来,打坐和闭关自是其中一种;让自己与大自然融合也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记得4月的一个周末,我到日本去看樱花,因为到的时间并不是樱花盛开的最好时节,所以并没有看到漫山遍野樱花盛开的灿烂景象。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到我的心情,因为在奈良的一个夜晚,甘茜说酒店附近有一处著名的寺院,刚好在夜晚有两个小时的开放时间,不妨去欣赏一下。对于这个寺院我并没有任何的了解,也不知道一个夜晚的庭院会带给我什么。

顺着昏暗的灯光,踩着石板路,沿着路牌指示,来到了寺院,望见长长的石阶掩映在丰裕的花木丛中,灯贴伏在地面,发出微光,茶花在夜空下忘情地盛放,青竹刺破夜色的拢围,高高地向着那轮新月簇拥过去。庭院里的水面极静、极亮、极透,水边的树都舒展着枝条,向水中看去,都在向水的更深处聚扎,仿佛树是从水里生出来的,枝条变成了根系,好在其中一棵早开的粉樱也在欣赏自己的倒影,时不时还飘落花瓣,舒缓一下你的心,让你知道时光还没有凝固到无法呼吸与意想,世界也没有真的被颠倒过来。那个时候,站在水旁边的我完全忘了自己的存在,只想能与这一切融合在一起,我的心也被无限充盈起来,扩展到浩瀚的太虚,让这不可思议的虚空在心里投映出一片纯净的天空。我只敢小心翼翼地站在水边,让自己的心与这静谧的水色融合在一起,与静籁的空气融合在一起,忘掉了自己在哪里,也忘记了自己要做什么,此时看到什么和想到什么已经没什么要紧的,拥有什么和失去什么也已经没有意义。是啊,什么也比不上,让心安静下来,专注。我总记得这份独特的感受,使得我对即使没有看到樱花盛开的樱花季充满感激,这番空和无的认识,也让我感受到生命内在的力量和安然。

其实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可以发现美,都可以感受到快乐和满足,都可以让自己的心安然,并让心与美好联结在一起。你会有不同的信仰和追求,你会信赖自己所认定的信仰和追求。让心健康的努力同样是你需要做的事情,这和你的信仰无关,而和你自己有关。想到这里,林徽因优美的诗句涌了出来: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

——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四月天!

无常

生命本身就是一个无常的载体。不管我们是否愿意,生命都按照自己的规律在变化着,一呼一吸之间,一切都变了,这就是生命的本质。

冉江仁波切继续问我们:试想你自己1~40岁的人生过程中,是否做过有意义的事情。因为40年过去,人生也差不多过去一半了,是否做了帮助别人的了不起的事?你在这40年里做过很多事情,甚至晚上睡觉做过很多梦,但是仔细观察自己,可以记住的事情有多少呢?又有哪些梦可以记住呢?很多事情都会遗忘,就像梦一样,人生就是这样无常、变化。

无常就是变化,这些变化就是一切法的状态,就是本性。因为无常,我们今天来到这里,变化、无常不是坏事,是自然而然的,只需要理解。平时生活中因为没有无常的概念,所以对于变化常常感到惊讶,这是准备不足。外在是无常的,但是内在的“性”是有能力来面对无常的,内外的结合是圆满,是有福报。

仁波切讲解这些观点时,外部变化比较容易理解,我们日常的体验就能感受到不断的变化,无论是四季、气候、自然的风光以及物种,还是生活的环境,与人的交往,所面对的事物,都在不断地变化。但是对于内在“性”的能力部分我却不能把握得很透彻。六祖著名的论断“非幡动非风动而心动也”是我非常喜欢的启示,这是否如仁波切所言的内在“性”是有能力来面对无常的呢?我还需要另外做些功课去理解才行。怕跟不上仁波切讲解的内容,我先把这个问题放下,继续听讲。

仁波切说:在日常生活中,有钱财、有名有利是不会持久的,因为这些东西不会让你获得真正的幸福,甚至还会带来痛苦。所以生活中的很多东西并不一定需要。因为看到邻居有的东西,你就觉得自己一定需要,结果一直忙碌。人群中的怀疑与欲望是很痛苦的、很累的。生活中的幻影所形成的快乐,如果是恒定持久的,就会做到底,这是好的幻影。但是如果舍不得会是更痛苦的情形。了解了这些,便会自然放下。举个例子,一顿丰盛的晚餐放在你面前,你知道吃了会非常快乐,但是如果贪吃,就会带来痛苦。如果你知道煮这一餐的人非常肮脏,你会不想吃,甚至会吐出来。

类似的情况很多,外在给予我们的好像是幸福、快乐,如果一直追求下去,放不下就是痛苦,这些情形我们常常会感受到。没有经过很仔细的观察和体验,我们就不会发觉这些追求是我们不快乐的原因。你在和邻居攀比的时候,你关注别人取得成功而没有随喜的时候,你只是感受自己所失去的而忽略了自己所拥有的时候,我们在拓展自己欲望的时候,已经埋下了痛苦的种子,只是我们不自觉而已。

仁波切再举例说明:听惯别人对自己说赞美的话,觉得很舒服,有人说了自己一点坏话,批评一下就不舒服,甚至非常期待别人的赞美。请不要在乎别人的赞美和批评,文字只是文字,不会给你带来什么变化,把这些当成没有意义的废话就可以了。对物质也是如此,不要执着,生活中得到的,比如很好的身份、很多的赞美、别人的批评,都不要执着,因为这些都不具有稳定性,一切都会随时变化,要拥有这个观念。在任何时候,做任何事情,都要有高兴的心态,人生本来就是无常,在生活中要去观察做了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别人赞扬你、批评你都不需要在意,这不是永久的快乐,无常与变化才是你需要接受的东西。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都是依循既有的模式活着。年轻时,渴望考上好的大学,拿到所期待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惊喜和满足油然而生。大学毕业时,这所学校带给自己的欣喜已不复存在,找到一个满意的工作成为新的人生目标,能够得到通常意义上的好工作让自己满心欢喜,觉得这已经是最幸福的事情了。不过随之而来的却是结婚生子、买车买房,规划着去哪里度假。当这一切都逐渐实现的时候,又开始希望孩子上最好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我们这一代人所经历的过程,让孩子又开始重新经历……这一切被我们看作人生的全部。如果这些目标不能实现,就会认为是天大的不幸。我们的生活单调、琐碎、重复,浪费在关注别人的评价和无止境的物质追求上,每一个人生的节点、每一个目标都会被下一个节点、下一个目标所替代。除了不断的追求之外,我们没有学会感受内心的满足和快乐,虽然我们大学毕业,很多人甚至是博士毕业,其实都还没有学会如何度过人生。

为了拥有更多的财物,我们拼命追求最后沦为它们的奴隶;为了获得更多人的赞美,我们耗尽了自己所有的精力;为了让别人羡慕,我们透支了所有的时间和安静,这一切都只为掩饰我们对于无常的恐惧。时间和精力消磨殆尽,只为了维持虚假的事物。不安的恐惧导致稳定和确定的追求,我们甚至无法接受任何的变化,更不愿意面对无常这个真实的现实。

2008年对于国人来说悲喜交加,喜的是北京奥运会赢得了世人的赞赏;悲的是三聚氰胺事件让万名幼儿终生痛苦,这也可以说是无常,但是后者产生的原因却是不理解无常而致。在整个乳业,没有人愿意接受无常,而认定增长是恒定的、不可逆转的。因为要增长,因为不接受变化,在根本不可能具有如此巨大的牛奶供应量的产业里,添加物就成为必然的选择。整个行业不做思考,不想想为什么一定要持续增长,增长的极限在哪里?企业管理者需要做的应该是面对不增长所带来的挑战,而不是一味地寻求增长。无常给这个行业带来了惨痛的教训,可惜的是让我们的儿童受到了伤害。

同样面对困境的,应该是中国经济的发展,30年平均以GDP 8%~10%的速度在增长,人们习惯于这样的增长速度,不愿意接受GDP增长率无法达到8%的增长而要面对的挑战。为了维持这样的增长速度,过度透支资源、过度消费、过度损害环境,甚至过度地使用劳动力的价值。要知道无常是明确的,我们必须做好接受变化的准备,必须了解GDP增长的速度也会滑落到8%以下,这需要转变消费习惯、生产方式以及经济结构,显然我们并未为此做好准备,多令人担心啊!如果不能够很好地面对变化,受到伤害的一定是我们自己。

每天早上,我都一个人去酒店大门外的小路跑步,这几天都在下着细雨,伴着河水湍急的轰鸣,呼吸着混合树木芳香的空气,自己也觉得步履轻松了很多,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涌上心头,想到晨跑之后又有机会倾听仁波切的开示,内心充满了欢喜,一切想说的话都无法说出来,一切感念在这一刻,一条小小的山路上,潺潺的溪水声和着我内心的震动。

想起之前曾写过的一段文字:其实,人不必要那么在意其他的东西,不必要给自己太多的压力,我总是觉得我们没有很好地把握发展的节奏,没有能够很好地了解自然和规律。一是因为我们的生活习惯,太过注重欲望的满足;二是因为世人所谓的“光环”,太过在意外在的评价。为了欲望、为了外人的评价,我们耗尽了自己的生活,而且把这两点归结为“变化”,但是这并不是变化。

晨练,让我了解到什么是真正的变化,一天天树不同了,一天天天空不同了,一天天花儿不同了,一天天小草不同了,没有嘈杂,不断地和时令、气候以及周围的环境融合在一起,没有谁刻意地宣扬自己的变化,没有谁刻意地占有资源,每一个自己的变化都是为了与周围的一切和谐,都是自然而然的调整。我常常为小区中的植物所感动,它们时而粉红锦簇,时而碧绿荡漾,春风秋雨、盛夏凉冬,都展示着多姿的神采,也正因为这样的变化,社区总能处在一片生机盎然的勃发中。◎廊桥

变化不是独自的改变,不是名利的获取,不是刻意主宰和控制什么。变化是主动迎合环境,和环境互动,变化就是淡然、自然和融合。没有其他外在的衡量标准,只有内在的和谐与自然,只是需要时间和自由,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每一个人融合于环境,让自己和周围和谐,就是变化最好的形态。

如果可以领会变化的真实含义,那么变化就会成为我们最适合的生存方式,而当我们真正理解变化之后才会获得真正的自由。不受时间的约束,不受地域的约束,我们唯一需要改变的是:不应该为工作活着,而是为和谐活着。放下对欲望的追求而遵从于自然,遵从于内心的安静,放下自认为是有价值的事情,放下所谓的“成功”,回归内心和自然。

我看过一段顶果法王讲经结束时说的话:“我现在78岁了,一生看过这么多的沧海桑田,这么多年轻人去世了,这么多与我同年纪的人去世了,这么多老人也去世了;这么多高高在上的人垮下来了,这么多卑微的人爬起来了;这么多的国家变动,这么多的纷扰悲剧,这么多的战争与瘟疫,这么多恐怖事件遍布着整个世界。然而,这些改变都只不过是南柯一梦。当你深深观照的时候,就可以发现没有哪样东西是恒常的,一切都是无常的,即使是最微细的毛发也在改变。这不是理论,而是可以切身知道,甚至亲眼看到的事。”

生命本身就是一个无常的载体,不管我们是否愿意,生命都按照自己的规律在变化着,一呼一吸之间,很多东西都在变化,没有痕迹,不露声色,但是一切都变了,这就是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活力就在于不断地寻求变化,像溪水一样,自由地流进流出。假如我们可以认识生命而不攀附任何其他的东西,我们就能了解到生命只是来来去去而已,明白生命的无常,这样我们才真的懂得了生命,也因此拥有了生命。

人们痛苦和迷惘的根源,是希望获得一切永恒的东西:幸福和快乐永恒、成功永恒、被人尊重永恒,每一个目标都可达成永恒,甚至内心里渴望着生命永恒……我们多么渴望一切都恒常不变。为了维系这些渴望的恒常不变,我们常常被虚假所蒙蔽,欲望也成为被利用的诱因。人们关注房价,没有买到房子的人期待着房价跌下来,而已经买了房子的人不愿意看到房价下跌,所以就会有这样的新闻,一个楼盘降价时,已经买了房子的旧业主联合起来,把售楼部砸掉,让正常的工作无法进行,甚至需要动用警察来维持秩序。这种现象的出现,已经无法简单地用商业逻辑、合约来诠释了。相信在那一刻,希望保持自有价值的欲望战胜了理性,同样也给人们的内心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渴望一切都恒常不变,导致人们相信一切都可以如旧,一切都可以保持原有的价值。这些渴望和期待,让我们忽视了无常的真相;恒定不变的观念和假设,会让人失去理性并显得脆弱,直接导致无法面对现实、接受变化。我们总是认为改变等于损失和受苦,变化就意味着不安全。这样的认识存在于我们的内心中,使得我们总是为了维持不变而做出种种不切实际的努力,先贤说“变是唯一的不变”。变化才是恒定不变的,除了变化之外,人生会有什么是不变的呢?◎粉紫色花

2012年伦敦奥运会中,我最开心的是刘翔可以出现在伦敦奥运会的赛道上,虽然最终他再次因伤痛而放弃了比赛。2008年北京奥运会,承载着13亿国人期望的刘翔,在起跑前的瞬间,做出了放弃比赛的决定。当他带着痛苦离开跑道的时候,接近10万人的体育场有一瞬间的空寂,人们被这个决定惊呆了,失望、震惊、猜测甚至埋怨,什么样的情绪都宣泄了出来。我还记得有记者第一时间打电话问我怎样看这件事,我回答说:这场比赛的放弃并不意味着刘翔放弃一切,而刘翔在回归之日会具有更大的价值。记者继续问我,难道你没有一点失望的情绪吗?我很惊讶他的提问,在我看来,刘翔决定放弃的那一刻,他已经接受了变化,就这一点已经足以窥见刘翔内心的强大。因此我心里非常清楚,重新回到跑道并依然跻身世界顶级的选手行列,刘翔是做得到的。因为他能够面对现实,接受变化。2011年刘翔强势回归赛场,可以再一次跨入伦敦奥运会的跑道,这已经足以证明了一切。可是2012年无常再一次呈现在我们面前,在他摔倒在第一个栏杆面前的时候,全世界都为之动容,他“不变”的情绪让我心动,看着他坚持单腿跳跑回终点的时候,这该是多么强大的内心定力,足以面对所有无常。

常常和学生一起讨论他们自己的成长,结果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学生总是把发展归因为外部,他们会问我很多涉及环境、上司、组织以及下属的问题,很少有学生交流他们自身的问题。他们习惯性地认为影响自己发展的主导因素是上司不够欣赏他们,不给他们机会,没有帮助到他们;他们会认为组织环境不能够提供很好的条件,下属也不能够理解他们,支持他们。所以,他们回到学校来寻找解决之道。遇到这种情况,老师几乎无法给予他们帮助,因为这一切现象的存在,并不是外部的问题,而是内心的问题。决定一个人成长的主导因素是自己的内心,无论组织环境提供的条件如何,无论上司和下属是否提供支持和帮助,只要我们愿意放开自己,接受这一切,并和这一切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变化,成长就会成为现实。

在我所研究的领域里人们也能感受到无常,在人们不断地想确认未来经济何时复苏的2012年,却出现了奇迹,这一年的第一季度三星超越诺基亚、苹果一跃成为手机行业的世界第一。作为一个1998年才刚刚进入手机领域的全新品牌,三星突破了亚洲企业代工的宿命,此时的诺基亚已经超越摩托罗拉,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手机制造商,并保持了14年全球领先地位。诺基亚想不到14年之后被三星超越。

三星不同于亚洲其他企业以价廉取胜。三星的智能手机并不比苹果的便宜,但速度更快,屏幕质量更好。三星向西方企业学习,注重创新、市场和设计,把自己定位为高端产品,这样反而脱离价格和成本控制的束缚。三星也是苹果最大的代工商之一,通过跑量,它降低了自己零部件的成本,又学到了技术。三星把一个亚洲企业成功地转型为创新型企业,并具有西方优秀企业的品牌和设计能力,这就是其创造奇迹的内在因素。不受环境的约束,缔造属于自己的辉煌,苹果如此、三星如此、华为如此,西门子也是如此。这些不受环境影响的企业都会围绕着创新展开自己的战略,并在变化的环境中寻找到机会。

乔布斯曾经这样引用毕加索的观点:“‘好的艺术家抄,伟大的艺术家偷’。我们从不为窃取奇思妙想而感到羞愧……我认为,令麦金塔计算机(Mac)变得伟大的部分原因是,在它身上倾注心血的是音乐家、诗人、艺术家、动物学家和历史学家,而他们恰恰又是世界上最棒的计算机科学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苹果为什么可以成功,因为从思维方式上,乔布斯已经为苹果注入了全新的变化观念,难怪日本评论家嘲讽说:“我们可以为一部iPhone提供60%的零部件,却再无能力奉献Walkman。”

让我们再看看那些不愿意面对无常,不接受变化的企业的例子。实际上,在柯达之前,很多摄影器材的佼佼者也破产了,如美能达、爱克发等,柯达应该了解到这个产业发展的趋势,以及技术带来的根本性的消费习惯的改变,但是为什么依然没有逃离同样的宿命?如果分析柯达的困境,正所谓“成也胶片,败也胶片”,正是陶醉于胶片业务的巨大利润,在数码影像产品蜂拥而至后,柯达的转型显得沉重而缓慢。在错失转型的最佳时机后,柯达如今已不得不通过抛售专利等方式卖血求生。

在回顾这短短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很多曾经是行业巨头的企业无法延续自己以往的风光,柯达、瑞萨、黑莓、索尼、松下等,相反苹果、三星、华为等为什么会增长?失去辉煌的,一定不是市场的原因,一定是因为企业故步自封、自我陶醉,看不到危机,甚至满足于自己所具有的核心优势。创造奇迹的,也一定不是市场的原因,一定是因为企业不断地超越自己,不断地转型和调整,时时让自己具有高度的危机意识。这样巨大的反差,源于企业自己是否愿意做出转型,并为此付出极大的努力和倾注足够的热情。转型对于今天的企业而言是如此重要,如果不愿意为转型做出努力,就会被淘汰。德国媒体评论认为:“在科技面前,没有人能一直高高在上,时代会抛弃一切落伍者。”

不要执着于自己所拥有的优势,不要因为曾经的核心能力而让自己故步自封。导致这些曾经辉煌企业失败的原因,是因为它们对无常的理解不够,是因为它们不愿意承受改变带来的痛苦,更因为在这些企业管理者的内心中,存在侥幸的心理,期待着市场还会留有空间,还会有怀旧的顾客。无情的现实打碎了这一切,无法面对变化,放下自我优势的企业,环境超越了它。

环境的确已经改变了,必须承认这样的改变,从而考虑如何安排属于未来的自己。可口可乐(中国)高级整合市场总监嘉景荣(Andres Kiger)说:“有趣的是,你要么违逆,要么上前拥抱。我们公司认为,这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世界,我们要拥抱它。我认为,我们应该谨慎,不能太具娱乐性,不能为了技术而盲目追逐新技术。因为每天都有新的东西,每天都有新的产品。对我们来说,首先应该决定基调,然后决定哪些工具是我们想要的,哪些是最有帮助的。就像可口可乐的世博的故事,会有令人吃惊的结果。”

让我们来看看上海世博与可口可乐的故事。可口可乐与腾讯的QQ团队合作,进行一项大规模的社会化媒体活动。可口可乐将3个孩子和206个海宝送到全世界去。不管孩子和海宝到了哪里,他们都会在那里和人们拍照、讲故事等。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关于“海宝环游世界”的故事,人们把环游世界的故事,与海宝联系起来。因为很多人都想跟世界分享,了解全世界都发生了什么。可口可乐在这个海宝游世界的活动中,还借助世博护照交换邮戳,它们已经收集了4亿邮戳,交换邮戳次数达到了4000亿次。人们在不断地收集和交换邮戳。这是对世博会的纪念,对海宝的纪念,是对中国2010世博会的感觉的纪念。就是这种很简单的活动,变得非常有影响力。

尝试着在日常生活中改变自己,无论是看待事物的方式,还是反观自己的方式,同时更需要开放的学习,在行动中呈现接受无常的思维方式,把每一次改变都视为一次全新的机会,努力让自己感受到这些机会带来的喜悦。随着每一次的改变,我们对于生活的认知也越来越深刻与宽广,越来越接近本心与自然,由此带来的是真正的稳定和安然,此时我开始明白内在“性”的价值。

用索甲仁波切的一段话来开示自己:“当海浪拍岸时,岩石不会有什么伤害,却被雕塑成美丽的形状;同样道理,改变可以塑造我们的性格,也可以磨掉我们的棱角。透过各种改变的考验,我们可以学习发展出温和且不可动摇的沉着。我们对自己的信心增强了,善心和慈悲心也开始从我们本身自然反射出来,并且把喜悦带给别人。这个善心可以超越死亡,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基本的善心。整个生命便是在教我们如何发掘那颗强烈的善心,并训练我们实现它。”

确信

确信的心态,可以使人具有敬畏之心、敬仰之心,从而获得安静和圆满。

在前行学习的部分,冉江仁波切谈到了轮回,谈到了敬畏之心,谈到了敬仰与确信。冉江仁波切举了太阳的例子做说明,太阳把阳光洒在大地,它并没有决定在哪里洒得多一些,在哪里洒得少一些。每个人能够得到多少阳光,取决于我们自己。如果我们坐在屋檐下,能够得到阳光照射的机会就会少,如果我们站在阳光下,阳光就会照耀在我们的身上,所以不是太阳有偏爱和不公平,而是人自己的选择决定了获得阳光的多寡。

得到什么并不取决于别人,也不取决于你的上师、你的父母、你的朋友,甚至不取决于你所在的环境,而是取决于你自己。在任何情况下,确信给予你帮助的人、与你相关联的人,确信你拥有的一切和所处的环境,会给我们带来极大的福报。人与人之间并没有什么差别,我们总是认为有差别,因此就会有人羡慕别人所拥有的东西,而悲伤自己所没有的东西,其实这个世界是公平的,给予每一个人的都一样,就如太阳洒下的阳光,可以收获多少,却是我们自己的事情,和我们确信的习惯有关。

佛教确信的最直接体现就是“转世”的观点,在此次不丹静修之前,我还不能够理解“转世”的真谛。占祥问了一个问题,让我恍然大悟。占祥问的问题是:如何衡量仁波切的水平高低?乌金堪布觉得这个问题非常奇特,在他的认知里似乎从未想到过这个问题,从来不存在评价上师的观念。我在惊讶乌金堪布如此回应的同时,忽然明白了这里面深刻的奥妙。在不丹,人们相信佛法、相信上师、相信轮回,这种确信的心态,可以使人具有敬畏之心、敬仰之心,从而获得安静和圆满。

占祥所问问题的答案,让我理解到一个重要的观念:内心的信仰。从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来看,一切都可以质疑和怀疑,正是这种怀疑一切的科学之心,推动着人类借助于技术和科学,了解自然的规律,也满足了人类日益强大的欲望和追求。所以,质疑、不崇拜权威、打破规则、创新及超越已经成为我们习以为常的认知,我们相信科学是认识世界最为有效的方法,也推崇挑战权威的行为,对于怀疑与质疑的精神持有认同和赞赏之心。科学的确是认识世界的有效方法,但是如何认识心、认识人的本性,如何让心安静且祥和?科学似乎无法解决这些问题,换句话说,如果要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心,就需要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这种全新的思维方式中的一种就是“确信”,就是信仰与敬畏。

从佛教的观点来看,建立转世和轮回的主要论点,是以深刻了解心的连续为基础,是因缘和报应。佛教相信普遍性的因缘法则,认为一切事物都会改变,都有其因缘,因此不相信有一个神圣的造物主,也不相信有生命可以自我创造。相反,一切事物的生起,都是因缘和合的结果。所以,转世和轮回是那样的确定和明确,每一位上师都有转世,每一个人都有轮回,源于这样的确信,恭敬之心油然而生,由此而产生自然而然的信心,因为前世已经做出了体验。诚如顶果法王所说的:“恭敬心是修行的核心,如果我们心中只存有上师,只感觉热诚的恭敬心,不管发生什么事,都可以看作是他的加持。如果我们能够以这种永远现前的恭敬心来修行,它本身就是祈祷。”

这样去领会占祥问题的答案,内心涌起无限的羡慕。我们之所以混沌和困惑、痛苦和不安,正是因为对于世事和自我的不确信,这些不确信并不是源于外在的环境,而是内心的空虚。

一个学生在给我的邮件中写道:转眼间,我已经进入大二下学期了。回想当初刚进学校时听完你的讲座后,突然觉得很有动力,觉得大学生活应该过得很充实,我也记住你的一句话,“每个失败者都知道成功的方法,可是只有成功者去做”。由于从小受父母的影响,进大学便一直有创业的想法。于是,从大一到大二,我积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和社团及学生工作、创业计划大赛、数模建模比赛、管理竞争大赛,在协会和学生会组织过不少活动,虽然比赛没拿奖、活动举办过程有时挫折不少,但我觉得每天都过得很充实。然而,当我过完大二上学期期末时,看到自己的成绩,真的有些失落,因为成绩很不理想,有几科都是刚刚及格。寒假,我一个人跑去滇西北,转了半个月,那时候我就一直在思考,大学四年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到底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我想要的。想想自己的创业梦,似乎还很遥远。而且像以前那样,整天为了搞活动而经常旷课,值得吗?本来想这学期认真学习,可不知怎的提不起劲来,发现自己缺乏一股动力、缺乏目标,总是觉得创业可望而不可即。家人则从我刚上大学就叫我要么考研,要么出国。我压根儿就没考虑过考研,至于出国,难道为了“镀金”随大流想都不想就出国?我都没发觉自己最喜欢哪个专业、最向往哪个学校、哪个国家,尽管自己总觉得出国能开阔一个人的眼界,这对创业是有利而无害的。老师,能否给我指点迷津?我不想这么一晃,在看似充实的生活中又过了一个学期……

经常有学生给我写类似的邮件,这些怀着梦想、兴奋和激昂走入大学校园的同学,面对的竟然是无助、困惑、迷茫,甚至是颓废。他们内心煎熬、感受孤独;他们获得好的成绩却无法融入现实;他们背负着家庭的负债和对姐妹的负疚,为了让他可以读书,家中姐妹必须放弃读书;他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奔波于不同的招聘会场,甚至有些人找不到工作……这些困惑动摇了学生读书的信心。虽然这仅仅是一部分学生的生活写照,即使没有这些困境,大部分学生还是无法确定大学生活与未来之间的必然联系,无法界定知识和命运之间的必然联系,更加不能确认的是自己到底为什么活着?

在一次给学生的讲座中,一个学生问我“什么是信仰”。这个疑问就是上述学生困惑的根源。现在的学生连什么是“信仰”这个概念都感觉模糊和不确定了,由此可以想象得出他们生活中的困顿与焦躁。我在试着回答学生这个问题,也在澄清自己的认识。信仰就是一个人所认定的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一个人具有信仰的时候,他可以很好地接受生活中遇到的任何事情,他可以很明确地以自己的信仰做出判断而不至于迷茫和混乱。信仰至少包括三种类型:人生信仰、政治信仰、宗教信仰,而在三种信仰中,所历练的都是如何让自己确信并超越困顿。

30年经济的发展,无论在物质领域还是技术领域,中国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然而在人的精神领域却呈现出一丝丝混沌和焦躁。

人活在世上,可以创造无数的奇迹,也会遇到很多的痛苦与挑战,如何让自己的创造有益于世界,如何让自己遭遇到痛苦和挑战时能够安然处之,这就需要信仰的力量。在幼小的时候,我们不曾迷失和困顿,因为那个时候我们信仰父母,确信父母可以给予我们正确的指引。上小学和中学的时候,我们也不曾迷失和困顿,因为那个时候我们信仰老师,信仰知识,确信老师可以依赖,知识可以依赖,并给予我们正确的理解。上了大学,进入到社会,我们遇到的挑战和痛苦加大,独立承担责任的压力开始让我们困惑,同时因为能力的增强,我们开始质疑老师、质疑社会,甚至质疑所学到的知识,找不到可以依赖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