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功能模式(型)理论:记忆、思维和意识的秘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6 19:34:38

点击下载

作者:席有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大脑功能模式(型)理论:记忆、思维和意识的秘密

大脑功能模式(型)理论:记忆、思维和意识的秘密试读:

前言

人的头脑通称为大脑。大脑具有由基因遗传(统一性和多样性)决定的生理结构和特性,其功能就是记忆、思维和意识。大脑何以能够建构记忆、思维和意识?自古以来,人们对此孜孜以求,但因为它不像客观事物那样真实显性地存在,所以至今仍是一个不解之谜,也是目前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世界性的最前沿课题。

人类对这个问题从各个方面、多学科(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各自学科又从不同的研究领域建立了相应的认知观点,但受到实践性活动和技术性实验的严重限制,今天人们对大脑记忆、思维和意识研究取得的成果依然是相对无奈的探索性研究。

目前大脑功能研究的进展情况说明,问题的真正解决还需要多学科的联合攻关,在学科间的边缘交叉地段寻找联结并建立关系,才可能做出有意义的突破。本书就是以脑科学基本原理、神经解剖学、神经元分子生物学、辩证逻辑学、哲学和心理学及心理学研究的成果为起点,从微观科学、以量子水平(神经递质的分泌就是量子水平)研究方式为出发点,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全面的探讨。目前大脑基因遗传决定的生理结构和特性的研究成果为一端,同时大量的哲学、心理学、脑科学等研究对大脑记忆、思维和意识功能研究经验性探索成果为另一端,从哲学角度看问题,认为两端之间联系发生的过程和中介环节建构,才是解开大脑建构记忆、思维和意识的秘密的关键。本书就是从发生的过程和中介环节建构入手,以全新角度和独特的思路,破解大脑记忆、思维和意识功能秘密的最新研究成果。

记忆功能是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刺激通过人自己的感觉系统(中介),使大脑生理结构组成部分(尤其是神经元、突触、树突棘)形态改变并建构系统性的路径和生物场域内体态能势(简称生物场势)调整而产生的。大脑生理结构相关的形态改变,即印迹之间发生相互联系,彼此协同作用,并超越了临界点,即建构为一种路径(路径建构与部分形态改变的印迹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形态改变部分即印迹路径联合互动转化形成网状结构的图式,是大脑相关功能区之间建构的印迹路径图式过程,也是建构记忆功能过程。任何神经事件活动对大脑结构组成部分刺激而发生形态改变,即进行的把握和改造,建构的是模态化程式印迹路径图式,就是建构模式,这个模式具有记忆的功能,称作记忆模式的建构。大脑内在性记忆模式的建构与外在的刺激性客观事物情境模式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是物理(经验)实在模式在大脑中的存在。人的大脑可以建构大量的记忆模式,且不断积累并储存,使大脑具有了建构主观世界的基础性资源,资源的积累才使大脑真正建构了自己主动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性功能。记忆模式即印迹路径图式具有多次多元的选择性和建构性、很强的开放性和发展的生物场域体态能势变化的稳定性。不同单元、级别、式样和种类记忆模式建构的结构复杂程度,决定了人对客观事物感觉或知觉的不同深度的认识水平。

思维功能是在客观事物变化的情境模式再刺激时,人的大脑本身存在的生理结构和特性,决定已建构的所有记忆模式(感觉或知觉)之间进一步发生局部形态再改变,相互联系、彼此协同作用、联合互动转化为网状重叠的联系,即所有的记忆模式之间重新组合,再建构转化为思维模式。大量的思维模式建构,是记忆模式之间的重新组合再建构的产物,是在记忆模式基础上的再建构模式,所以具有虚拟性;是其对大量记忆模式广泛的选择和提纯而建构的思维模式,所以又具有概括性。思维模式是通过记忆模式与客观事物情境相联系,所以与客观事物的关系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具有高度的虚拟性、概括性、间接性和抽象性的思维模式,是高度超越客观事物虚拟实在的模式。虚拟实在的思维模式具有反馈功能,反馈功能促进记忆模式加快建构速度。大脑建构的思维模式通常会转化为虚拟性记忆模式,并加以保存。虚拟记忆模式之间(亦可以和物理实在记忆模式)进一步重新组合再建构思维模式,是更为强烈的虚拟实在的模式,如此多次循环,层级滚动发展,使思维模式更为强劲虚拟,成为自我主观独立自主的根据。思维模式打破了记忆模式与客观事物保持的一致性原则,对客观事物(模式)具有任意的把握和改造的可能性,把握和改造过程及其结果存在着不确定性、创新性和虚拟性,是人类创造发明的根据。创造发明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思维模式重新组合再建构具有阶段性的过程,阶段性建构的思维模式成果是知性思维模式,知性思维模式发展、相对完善的、具有结论性思维模式的建构,就是理性思维模式建构,所有思维模式建构是一个过程,永远不会有最后相对完善的结论。

思维模式大量的建构,成为大脑建构自我主观世界的上层资源。由基础资源(记忆模式)和上层资源(思维模式)共同建构的自我主观世界(自我),是粗糙的自我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紧密联系又有本质的独立性和质的区别,它建构在客观世界基础之上(记忆模式与客观事物保持的一致性原则),又超越并把握和改造客观世界(思维模式打破了记忆模式与客观事物保持的一致性原则)。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既统一又对立的关系,就是哲学意义上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二元论并存的根据。主观世界的最高境界和基本虚幻特性就是意识模型的参与。“意识不是终止的空话”。意识功能是所有的记忆模式(指不同单元、级别、式样和类型记忆模式)和多重多维的思维模式(不同量度、各种各级的知性和理性建构形式)之间内在性整合组构中生成和发展的过程展现,也是大脑生理结构功能性可以“突现”的模型表现。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刺激再次发生使大脑建构的记忆模式(包括原来参与思维模式建构基本完善的或需要新建构的记忆模式)和具有创新性、不确定性和虚拟性的思维模式激活和约束条件,二者整合组构而生成和发展过程产生的模型。模型具有向物理实在回归运作的开放性,对所有模式(记忆和思维模式)又有反馈功能,并促进其建构,是人类个体自我主观世界特有的最高境界和特性的反映,这种模型称为意识模型。意识模型是在记忆模式和思维模式经过多次多元、多重、多维的各种形式整合组构基础上发生的,是生成和发展的过程并可以突现的模型。意识模型包括有意识和无意识两种模型。意识模型不突现时,在大脑是以记忆和思维模式分散而潜藏(没有保存形式)于大脑所有模式之中,是无意识模型;在新的特殊的情境刺激下无意识模型转为显性突现,是有意识模型。意识模型更加具有不确定的虚幻性。

意识模型与所有模式(记忆模式与思维模式)的总和就是自我主观世界建构的全部。自我主观世界表现的形态,就是不同情境模式刺激以模式或模型分别或相互转化发展的形态展现。意识模型表现是自我主观世界主体的最高境界,突现的意识模型对客观世界进行把握和改造,就是人类意识模型把握和改造客观世界活动具有目的性的根本源泉。自我主观世界的异化就是超越自我主观世界,即超我。超我的所有言行,就是进入精神生活境界的活动。

记忆模式、思维模式、意识模型、自我主观世界建构是梯级层次演进、分化发展的关系,是人类认识客观事物并不断向高层次认识发展的因果关系,应该是人类种系进化表现在大脑演进、分化和发展的基本过程。即人类大脑进化经过几次升华质变建构的自我主观世界来源于客观世界,又超越客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具有本质区别,并创造性地主导着客观世界的建构,成为与客观世界并存的自我主观世界。同时,这种向上发展的因果关系展现过程,其梯级层次都是过渡的开放的关系。这种关系也表现在人类个体大脑生长发育重复着人类种系演进、分化和发展的基本路径上。

记忆模式、思维模式、意识模型、自我主观世界建构之间,具有系列的物理实在与虚拟实在统一的特性,并相互紧密地联系、作用和转化,所以记忆模式、思维模式、意识模型、自我主观世界建构等随着个体从婴幼儿生长发育开始,逐步出场展现,其建构速度越来越快。记忆模式是物理实在,也是最低层的存在,在向上转化的各梯级层次虚拟实在中无处不在,即使在自我主观世界建构中,也将有记忆模式存在并建构其中才得以成立。其中记忆模式从大脑建构最低层到最高层,始终起着积极支撑各级虚拟实在的建构作用,所以人类个体大脑所有系列建构,直至自我主观世界建构,依次逐个梯级层次加强着自我主观性建构,又不是完全纯粹的主观性建构。随着梯级层次发展始终由多到少,伴有相对的客观性因素的存在。

记忆模式、思维模式、意识模型、自我主观世界建构、超越自我主观世界即进入精神生活境界(超我)的系统理论建立,为研究有关大脑功能运行机制建立了一套模式(型)理论,简称大脑功能模式(型)理论。从研究的出发点和方法,到过程及其结果,有许许多多新观点的提出,完全走出各有关学科原来传统的范畴和轨迹。所以大脑功能模式(型)理论会对目前有关学科的研究提出的问题给予明确、科学而令人信服的说明和解答。

从哲学的观点看问题,人类科学发展常常总是被迫在起点上重新开始研究,因为人们从来对现存的任何事情不认为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对任何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否定的理解”等这些观点,正是大脑功能模式(型)理论的建立的基础,也是本书立论的出发点和动力源泉。本书题目是一个庞大繁杂的具有系统性的总题目,六大章为分题目,各段标题又是为论述分题目而设置。不同梯级层次的题目研究的内涵,有其各自创新观点和提法,各具独立性和独特性,每一创新观点和提法之间又具有相互联系、彼此交织的系统性和统一性,构成相对完善的整体。部分内容具有各自特性的表述,部分内容又前后对照呼应。所以,本书是一部具有前瞻性、创意性科学新理论研究的大脑功能模式(型)理论专著。

应该指出,大脑功能模式(型)理论的许多观点是最新提出的,而且仅仅是一家之言,肯定是不够完善的,不能说是已经达到相对完整的理论。正如麦克思·普朗克所讲:“在科学的发展中,一个概念从来都不会是刚开始就以其最后的完整形式出现,就像古希腊神话中雅典娜一下子从宙斯的头里跳出来的那样”,所以本书观点肯定会有很多值得商榷之处,希望感兴趣的专家给予批评指正。大脑功能模式(型)理论有待修改、有待完善,也说明大脑功能模式(型)理论还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此书在写作和出版过程中,得到许多专家和领导的指点、支持和帮助,尤其得到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崔福研究员的大力指导。还有内蒙古农业大学王瑞刚、李国靖、史晴教授,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原主任苏文清,内蒙古宁城县副县长张国丛以及我的家人也给予了大力支持,这里致以诚挚的谢意。席有2010年2月PREFACE

Human's cerebrum is collectively called brain.Brain has the special physiological structures and characteristics which were mainly determined by the genes(oneness and diversity).The functions of the brain include memory, thinking and consciousness.How, you may wonder, does the brain be capable of establishing these functions by it-self?Down the ages, human beings endlessly explore it in order to reveal it.However, the functions of brain does not exist as the objective things and events, it was still an unsolved mystery so far.How could the brain remember, think and sense?It is still the leading front in the research field of life science at the present time.

Human beings have explored the question for a long time and from many aspects as well as different subjects(natural science and social science),the different subjects have established the diverse categories and created their own cognizing viewpoint, all these works had a great scientific significance for carrying out research on physiological structur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rain.However, nowadays, with the severe restric-tions of practical activities and experiment technologies, the research on brain's memo-ry, thinking and consciousness still keep in exploratory.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brain's function showed that it really called for the coop-eration of multi-disciplinary efforts to answer the key questions, find the links in the margin fields among the disciplines, and establish the relationships.Only by this way, can we make breakthrough on understanding the brain's comprehensive function.The starting point of this book is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fundamental theory of brain science, neuroanatomy, neuron molecular biology, dialectical logic, philosophy, and psychology, a fully and profoundly discussion has been carried out by the method used in micro-science, and on the level of quantum(for example, secretion of neuro-transmitters is on quanyum level).Now we regarded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physiolog-ical structures and characteristics which were depended on the genetics as one side, and regarded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fundamental theory of brain science, neuro-anatomy, neuron molecular biology, dialectical logic, philosophy, psychology, as the other side, looked into the questions from the philosophical point, we concluded that the relations between two sides and the configurations of mediate processes are the criti-cal points which may only solve the problems.The book started from the processes of signal generation and mediate connections establishment with the fresh prospective and special thoughts, had the latest and scientific significance in the study of brain memo-ry, think and sense.

Memory functions are the parts of brain physiological structures(neuron, syn-apse, neurogram)changes in forms and created the ways of system and the modulations of the physical appearance in the biocycle which were stimulated by the objective things through our own sense system.(mediums).The parts of components of the brain physi-ological structures changes interacted each other beyond the critical points, and then configured the routes(the route creation and form changes are supplemented each oth-er).Form changed parts, namely, are the web-like pictures which were formed by the print routes associated and interacted each other, and the procedures between the brain function regions created the print route pictures, that is the process of memory configu-ration.Any kind of nervous event activities would change the brain structures by the stimulations, namely, certainty and modification, created the modeling formula print route patterns, namely, called construction mode, which had the function of memory, was definite as mode construction.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emory modes were highly consisted with the objective things modes, which was the physic(experiences)real ex-isted in the brains.The human brains can construct a plenty of memory modes and then accumulated and stored them, which endowed the brains with the resources that created the subjective world basics, constructed the functions of the brains which brain cognize the objective things by itself.Memory modes, namely, are the stabilities of print route pattern have repeatedly, multielement, constructive, strongly openness and the shifts of the developed bio-field.All of the constructed modes in different unit, level, pattern and sort, had their complexities, which were the human sense to different things or sense levels.

Thinking functions, are when objective things modes were stimulated again, thememory modes which were depended on the physiological structures and features will shifted, interacted, cooperated each other, and then become the net-like relationships, that is, all the memory mode will reassemble and construct to thinking mode.Many thinking mode constructions are memory mode reassembled and constructed products, and also is mode based mode, so it has the virtuality;and also is the sense mode which the brain chosen and purified the modes, so it has the generality.Thinking mode inter-acted with consciousness mode each other, so they can be more indirect and abstractive with objective things.The highly virtuality, generality, indirect and abstractive con-sciousness mode are highly beyond the objective things virtual real modes.Virtual real sense mode has the functions of feedback, which can enforce the memory mode enhan-cing the speed of construction and promote the brain's construction modes to construct the virtual sense memory.Among the modes, they will reconstruct thinking modes, these modes are more powerful, and so many cycles can make the new mode more pow-erful, and then will become the basic that one can be one's own master.The con-sciousness mode have break the consistency between the memory mode and objective things, has the possibility to create and modify the objective things, the procedures and results of create, modify existed the non-determinacy, innovativeness, and virtuality, all of which are the foundation of human innovations.Whether or not creations and in-novations have the objective reality is not an academic problem, but a practical issue.Thinking mode reassembled and reconstructed is periodical process, the results of the thinking modes which were built in the different steps are intellectuality thinking mode, intellectuality thinking mode development, relative consummation, conclusive thinking mode constructions, namely, construction of rational thinking mode.All the thinking mode constructions never will have a consummative conclusion.

The constructions of the thinking mode become the important upper layer resources in which brain creates the subjective world.The subjective world which was built by basic resources(memory mode)and upper layer resources(thinking mode)together is a rough subjective world, which had not only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objective world, but a difference in essence and radical independence, it was established in the basic of the objective world(the principle of identical between memory mode and objective things).Meanwhile, beyond, hold and change it(thinking mode has broken the prin-ciples).The relationship of unity of oppositeness between objective world and subjec-tive world is the foundation which two worlds can exist together in philosophical no-tions.The highest stage of the subjective world and basic fantasy features are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consciousness mode.

“Consciousness is not an ended talk without real contents”.Consciousness func-tions are processes in which all the memory modes(different modes in units, classes, patterns, types)and diverse thinking modes(different constructed types in measure-ments, classes, intellectualities and reasons)to integrate, develop and interact each other, as well as the model which brain's physiological structures and functions can e-mergent.The participated memory modes, namely, as the restrictive and active condi-tions in which objective things modes stimulated and appeared again and became crea-tive, non-determinacy and virtuality, they integrated and evolved into the mode in the developed processes.The modes have the openness which can return to the physic real-ity as well as the feedbacks functions to all the modes and enhance the construct func-tions, and also is the specialized feature reactions and highest level in human individu-al, these are called consciousness mode.Basic in repeatedly, multivariant, multiplex types were integrated and constructed, these modes are emergent modes which can be appeared in the generated and developed processes.The consciousness modes con-tained conscious and unconscious modes.When conscious modes are not emerged, sense and thinking mode will be hided in the brain modes in some dispersed types, this is so-called unconscious modes.When brain was stimulated by the scenes in the out-side, the unconscious modes will emerged at once again, to become conscious modes, these modes have more indeterminate fantasy than the former.

The sum of consciouness modes with all other modes(rememberace modes and thinking modes)is the whole construction of the individual subjective world.The dis-playing types of the individual subjective world are the modes changed each other by different scenes stimulation.Consciouness modes expression is the highest level in the human individual subjective world, the emerged consciouness modes changed the ob-jective world, which is the root that human beings can hold and changed the objective world in their own ways.The alienation of the individual subjective world is beyond the individual subjective world, namely, beyond us.Beyond all our words and behaviors is to turn out to be our spiritual life activities.

The relationships of individual subjective world evolved step by step and differenti-ated, developed among memory, thinking modes, conciousness patterns, are the rea-sons that why human can know the objective things continuously, as well as human be-ings evolvement in the process of brain changes, differentiations, and development.Namely, after several evolvements, human brains can created their own subjectiveworld which not only come from the objective world, but also beyond that, and had es-sential differences.Creativity dominated the constructions of objective world to become the individual subjective world which can be existed with objective world together.Meanwhile, the gradient level of upward developed consequence processes is the transi-tion opening relationship, which displayed that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rain repeated the ways of human evolvement, differentiation and development.

Memory, thinking, and consciousness modes possess characteristics of physical and virtual existence, they are closely connected, affected and transformed.Therefore, with the beginning of the development in infants, memory, thinking, consciousness modes and the constructions of the individual subjective world, all of which will be shown step by step, and the speed becomes faster and faster.Memory modes are physi-cal existence, and the lowest level of existence which existed in all the processes of the gradient level transformations upwards, Even in the processes of individual subjective world constructed, memory modes are also involved in.From the lowest level to the highest level of brain development the memory modes played a supportive role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virtual existence.Therefore, all the system constructions in human brain till the constructions of the individual subjective world, starting enforcing individ-ual subjective constructions one by one in gradient level, however, it is not the true subjection.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radient levels, memory modes are always co-existed with objective factors from more to littl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ystemic theory on memory, thinking, consciousness modes and the constructions of individual subjective world and surpassing our own sub-jective world to the existence status, is served for the methods(modes)theories used for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of brain work, e.g.brain functions theory for short.A lot of new viewpoints from the research starting-point and method to the processes and results, thoroughly walked out the categories of the former subjects.The theory will fa-vor scientific and convincing answers to the questions brought forward by related princi-ples.

From philosophical point of view,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science was al-ways forced to research from the starting point, because people never thought anything is unalterable principle.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brain function theory, the challenge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did in the past, and the jumping-off place and the driving-force of this book are based on the standpoints that The understanding to anything existed currently would be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The title of the book is a huge complex systematic topic, and wa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units);every chapter was de-signed for the exposition of each sub-heading.The contents and formulations of differ-ent sub-title have their own special and independent innovative points, and each point interacted with other formulation to become relatively perfect unit.Some parts of the contents have special expression and some also symmetry in the book.As a result, the book is a completed work in which brain and creative way.

What we should pointed out here is that theory of brain function is the latest point of view, and only an opinion from author.Limited by author's experiences, it might not be perfect enough.As Max Plank said before,“In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con-cept will never appear as the completed form at the beginning just as Athena jumped from Zeus's head in ancient Greece mythology”.Therefore, the book is not flawless.The interested scholars, experts and readers are welcome to bring me critics and point out the mistakes so that correction could be made.Theory on brain function pattern(mode)remains to be modified and perfected, and also indicates that brain function pattern(mode)still has an immense space to be developed.

A lot of help, support and suggestions from scholars, specialists, leaders had been received during the publishing process.Special thanks to Researcher Cui Fu, who are from Center of Virtual Economy and Data Science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for their great support and suggestions.In addition, I also want to show my deep apprecia-tion to Profs.Wang Rui-Gang, Li Guo-Jing and Shi Qing of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u Wen-Qing, former Director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for Hi-Technologies of Baotou and my family, for their warm and sincere supports to me.Xi You2010. 2第一章 记忆功能是大脑生理结构组成部分模态化程式建构的具有内在性功能的“模式”展现第一节 大脑何以能够建构记忆一、大脑建构记忆功能的生理结构

为了给神经系统传输信号提供必需的活动能量,大脑本身产生很[1]强的、高度复杂的生物场域体态能势(化学能、电能、热能、热电效应、人体动能,包括线粒体提供的综合能量和血流量、耗氧量的变化及它们之间转化过程产生的各种形式和体态的能量),称生物场势[2]能量,简称生物场势。大脑生物场势是人身体生物场势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又由许多不同形态的脑功能区生物场势所构成,小的生物场势可以建立在脑细胞级(神经元)、突触结构的水平之上。大脑凭借基因遗传所决定的生理结构和特性及生成性活动所产生的生物场势而进行神经事件活动。

大脑是人身体神经活动的指挥中心,是由约100亿~150亿神经元(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神经科学教授戴维·林登所著的《偶然的头脑》书中认为大脑约有1000亿神经元,有的科学家认为有2000亿神经元)和突触及其神经纤维组成的无法计算的庞大而复杂的信息网络神经系统构成的生理结构体,此外还包括比神经元数量更多的神经胶质细胞。大脑生理结构和特性存在并维持着生物场势,才有记忆性生理活动功能产生。

记忆是人的一生中大脑至少一次或多次能够重复某种知识、经验、事物的表象。记忆是人的大脑的功能之一,是维持人的生存必不可少的生理过程。记忆是大脑后天大量实践和理论学习知识、经验的积累和保存的生理活动过程,是通过大脑功能在以后的实践活动中对知识和经验不断地回想的生理活动能力。

记忆是建立在学习的基础上的。学习是大脑不断接受客观事物不同情境刺激而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的行为过程。任何客观事物情境对新生婴儿及其一生的影响过程都是知识性的刺激和学习的过程,没有学习就没有记忆的保存。当然没有记忆,也无法检验学习的存在及其存在的价值,二者是阶段性的对应统一,都是大脑生物场势支撑基础上进行的一种生理功能转换的过程。

学习是建立在人的感觉系统本身具有的生理结构及其特性基础之上的大脑生理功能活动。人本身有五种感觉系统和本体感觉系统(包括大脑本体感觉),各自有独特的结构及其连接传输方式,将感觉到的客观事物情境刺激转换成信号传输到有关功能区和中枢神经。连接和传输过程有着简单或复杂的多种形式,连接着对应感觉器。需要反射运动完成时,中枢神经将加工过的信号再连接反射到效应器。大脑生理结构组成部分包括神经纤维、突触、神经元、功能细胞柱(群)、脑的大小功能区等,和肌肉细胞之间组成序列的连接的结构,构成了不规则、弯转,甚至是多重多维循环式反馈图式的多种神经反响回路。其中神经元、突触是感觉系统和神经反响回路中最为重要的传输和转换的生理结构,是大脑记忆起功能性关键作用的所在,也是神经系统发生遗传、培养、结构及其具有特性、功能的基本单位。

神经元通过其树突接收其他(一个或上千个)神经元轴突传来的神经冲动,然后神经元将神经冲动(信号)通过轴突传递到轴突末端,轴突末端与下一个神经元树突连接,形成称为突触的结构,突触[3]通过多种方式释放神经激素,“以量子水平释放不同的神经递质”。轴突与树突连接中间有一个微小间隙,信号到达轴突末端,由末端多种神经激素泡囊,根据不同神经事件释放不同的神经递质化学物,跃过间隙,到达下一个具有特异化功能的神经元树突接收,这是化学突触传递信号的方式。突触前的电脉冲可以直接传递到突触后部,称为[4]电突触。电突触“是缝管连接(gap junction)样的桥状结构”,这是电突触传递方式。神经冲动信号将被这样一步步地传递下去。神经元、突触的结构形态与其特性和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神经元的形态决定树突、轴突的形状和结构。树突的形态多种多样,表现出不同的神经元类型的主要特征。突触的功能不同决定了突触的不同类型,如电突触、化学突触、混合突触,每种突触之间存在较大的结构、特性、功能的差异。二、大脑建构记忆功能的生理结构反应过程

伦敦大学所做的一项试验证明,在刚出生的婴儿身上,“最先做出反应的刺激之一就是目光的接触。研究人员利用传感系统来记录初生婴儿的脑部活动情况,他们发现婴儿从出生第二天开始,与其他人目光接触很敏感”。其他科学家研究也表明,“比起其他刺激物,刚出生的婴儿更喜欢人的面孔(或者类似面孔的物体)(Johnson等,1991),不过这种对面孔的偏爱在1~2个月的时间内就会很快消失”。

新生婴儿大脑重360g左右(有的资料介绍为390g左右),出生后大脑继续生长发育,包括神经纤维的生长和神经元之间突触的增多,大脑生理结构的特性逐步向成熟发展。此时婴儿大脑除去很少的长期进化沉淀的几样本能反射功能外,华生(John B.Watson)和洛克(John Locke)都认为,“婴儿大脑是一张白纸,要由经验来书写”,出生婴儿从第一天本我(先天出生)起,“言语的声音已能引发大脑左半球较多的电活动”,经验对大脑开始书写,并向自我发展转化。应该说,刚出生婴儿的基因遗传决定了其大脑的生理结构和特性,但功能一片空白,或者说是一片混沌(表现在脑电波维度不同程度的混沌)。混沌状态使脑细胞处于被把握和改造(主动接收)的待激状态,脑细胞能够随时瞬间接收客观事物情境刺激传来的信号并做出反应。大脑的记忆以及在记忆的基础上建构的思维及生成和发展的意识,关键是建立在这个不稳定的混沌状态上。这种待激状态,一个小小的客观事物情境的信号刺激,就会引起大脑有关脑功能区信息量大增,从而促成大脑大小功能区、功能细胞柱(亦称细胞群,以下称细胞柱)、神经元、突触、树突棘神经纤维的形态改变。其中“树突棘是树突表面的芽状或刺状小突起”,“树突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同时改变自身形[5]状”。“功能柱概念的建立使人们对大脑皮质功能研究从‘区’的[6]水平提高到‘柱’的水平和细胞水平”。

当婴儿第一次看见人的脸型,通过视网膜上两种感光器的扫视,首先是对人脸上具有特征的眼睛图形和眼光刺激进行接受,通过视觉器将刺激转为信号,又将信号通过神经细胞转成电脉冲,这种神经细胞以百万分之几到千分之几电子伏特电脉冲形式传输,使接受电脉冲的细胞感应并自身发生特异化,激活后释放神经递质,转为化学信号或电信号,通过神经纤维序列地传给大脑有关细胞柱、神经元、突触、一个或几个脑功能区。这一过程是程序化、有规律的传输,传输的过程成为视觉路径,路径包括大脑枕叶纹区皮质优势柱(它们是视野内某点的代表区)所有的神经元、突触,其中大部分会发生形态变化,还有神经元、突触的空间生物场势的调整(包括血液和脑脊液的增多)。20世纪50年代R.杰勒德就提出“神经纤维也因传导冲动而稍微增强”,但这一现象只能持续几分钟到几小时。神经元、突触发生形态变化和生物场势调整以及神经纤维稍微增强,都是神经元、突触等因被不同客观事物情境刺激在神经系统发生的神经事件留下的印迹。

纽约科尔德斯普林实验室神经科学家卡雷尔·斯沃博达早先发现,老鼠大脑内40%的突触在几周的时间内发生了改变,然而老鼠仍保留[7]了早些时候的记忆——只是科学家不知道怎么回事。美国I.B.莱维坦和L.K.卡茨玛克合著的《神经元: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对突触“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 LTP)这种现象提出看法,“它出现在几种不同的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的突触,但研究得最多的是在海[8]马体上”。经过短暂的强直性刺激突触,突触增加强度可持续数周。上述研究说明,通过刺激产生路径,路径经过的神经元、突触、树突棘,凡是参与神经事件的多数神经元、突触发生形态改变,尤其突触(目前对突触研究所掌握的技术手段,比对其他大脑生理结构组成部分研究更容易一些)最为明显。

其实,目前科学水平已经观察到,不论神经元、突触,还是相关肌肉细胞局部的微观空间,凡是参与了一种神经事件的,不论传输者或接受者,还是二者兼顾的,在电信号或化学信号的强直性刺激下,多数参与者都要发生形态的改变。“已有报道发现,在LTP(长时程增强)出现后几分钟发生了超微结构改变,表现在树突棘数量增多,以及树突棘突触和树突干突触的增多”。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所有的生物体任何局部的改变,不论微观或超微观的形态改变,正是生物体这个局部的、微观的结构发生了物质的重组和细胞级空间的生物场势调整的过程(二者也受激素生理功能的调控)。目前已经可以确认,凡是客观事物情境通过对感觉系统的刺激,生物体发生在神经系统的局部的微观物质变化,突触囊泡数量和密度的变化,线粒体密度、突触终末面积和长度的变化,突触之间连接界面曲率变化等,是突触可塑性对外界传来信号反应的基础,尤其是使树突的侧棘对外界反应更具有可塑性。“近50年已有大量证据证明,神经系统有较大可塑性,这种可塑性表现在神经系统某部位神经元和胶质的安排,神经元树突数,突触连接神经元的受体与功能[9]方面”。还有因电信号或化学信号的参与和刺激,神经元冲动,突触囊泡释放神经递质,与突触后细胞的特异受体结合,因化学分子的弥漫突触后细胞引起一系列分子级化学反应的变化。这里强调,突触是电信号或化学信号传递的关键,“如突触囊泡、突触膜和突触间隙随着神经系统的活动发生一定的变化,说明突触不是静止固定的,其[10]结构和功能可以发生变化”。

卡雷尔·斯沃博达观察到的老鼠大脑40%的突触在几周时间内发生的改变,是老鼠在客观事物情境刺激下产生的印迹,说明突触正在发生变化的形态已保存在大脑生理结构当中。老鼠仍然保留早些时候的记忆与早些时候突触发生形态变化有着相应的关系。“实验证明,几分钟对视觉和听觉路径的刺激便可产生突触形态的变化,同样在学[11]习过程中也可以引起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听觉听到声音,以及其他感觉系统感觉到客观事物刺激,与眼睛看见客观事物,其形态变化机制大致相同。突触以及神经元形态的变化,尤其是突触形态长期改变后的印迹,成为充当传递信号(不只一种信号)专有待用的路径资源。这些资源还包括因客观事物刺激而增加树突长度、增加或减少树突棘(spine)的密度、突触的形成、增加胶质细胞的活动等。因神经事件而留下的种种印迹路径,或者说具有印迹的路径,正是大脑学习记忆功能产生的生理基础。

人的眼睛图形和眼光情境刺激婴儿视感觉器时,不同结构部分的光亮反射频率会引起婴儿视神经不同频率的冲动,以电信号或化学信号传递到大脑有关突触、神经元、细胞柱、大小功能区。“目前已知[12]大脑皮质中有16个脑功能区与视觉有关”,传递需要这些功能区间大回路交互作用和各自功能区为数更多微回路分工合作,是连接的神经路径或是神经回路,甚至反馈式的传递与接收构成了极端复杂的信息传递与加工的神经回路,总体上是一条或多条平行并存、形式多样的、网络状连接的系统性路径,才能构成视觉反应。因为神经激素或神经递质的量子水平作用,通过受体特化的神经元的膜蛋白,将细胞外的化学信号转导为耙细胞的电反应,由于神经激素或神经递质作用,导致了神经元电特性的长时程改变,说明路径的建构主要是神经元、突触发生了局部或空间结构上的物质重组现象,也是生物场势调整产生新的体态能量后,神经元、突触留下了印迹,尤其是突触发生显性形态改变,这都是神经事件产生的后果。一次神经事件或者说一次简单的情境刺激,不同功能区有一定数量的神经元、突触、树突棘发生对应的形态改变。但是神经元、突触形态改变也不是神经事件对客观事物情境刺激反应的唯一表现形式,同时也会有神经元、突触以另外一种相对隐性改变形式的参与。如卡雷尔·斯沃博达所提到的是40%突触发生形态改变,还有60%的突触没有观察到发生形态改变,可以推想这60%的突触中,一方面是大部分没有参与对应的情境刺激发生的神经事件;另一方面有的虽参与神经事件但不需要以形态改变的形式参与;还有的即使参与神经事件,肯定发生物质重组,但是否通过电突触缝隙将神经激素以离子和小分子形态从一个神经元以最小量化分子水平直接转移到另一个神经元,其突触形态变化目前技术水平尚无法观察到。再就是“即使突触后神经元接受传突触前来的冲动,[13]仅有电位等级的变化,并没有发放(firing)发生”,这称作隐性形式改变。在大脑记忆机制中就存在这种神经元膜的电位变化。

不管显性形态变化还是隐性形式表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物质(包括离子和小分子水平级)重组和生物场势调整。尤其是每个神经元是一个由分子构成的控制系统,它们的物质结构改变会达到分子水平、量子水平(神经递质释放就是量子化的),生物场势达到细胞级空间水平的调整,储存在极小的空间场域内的能势发生了调整,这时量子物理学过程就会起重要作用,并由此可能悄然地调整了局部结构的物质重组。例如突触后细胞接受了突触传来(或弥散过来)的神经递质,后细胞肯定有分子水平化学物质反应,导致后细胞膜对某些离子通透性改变,目前尚未了解其真实的全部过程。无论形态改变的神经元、突触,还是形态没有彻底改变而以另外形式表现的神经元、突触,总是被电信号或化学信号作用过,或者说被刺激过,因刺激使相应的神经元、突触和树突棘在几小时或几周内保持较高敏感性,此时被刺激过的神经元、突触、树突棘,只要有相同的,即使微弱的情境刺激,就能第二次释放相同的神经递质或形态重复改变,同时受体部分改变也会得到加强。因客观事物情境刺激强度不同,神经元、突触发生物质重组和空间生物场势调整成的强度不同。第一次刺激就是第一次训练了那些神经元、突触,对有关细胞柱、功能区也有连带反应。

神经路径信号显性或隐性传导所涉及到的肌细胞、神经元、突触、细胞柱一直到大脑功能区,其结构连接路径有多种形式并存在不同脑功能区,主要是神经元、突触及有关大分子(如蛋白质,包括将客观事物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的那种关键蛋白质)的组合连接一体,构成几个大集合(集群)的必然产物。正如郭爱克先生文章中所讲:“同样,智力活动也不是个别分子、神经元、离子通道、突触行为,而是通过不同层次关联而建立起来的复杂而精细的神经回路网络系统的整[14]合行为。”因不同类型的客观事物对单一或多个感受器刺激效果的不一致可能产生多种形式印迹路径的连接图式(这里图式应该理解为印迹路径语言描述形式,也是想象的、经验概念的中介)。又因感受器生物场域能势的不同,感觉神经的感觉也不同,连接的形式取决于神经元或突触的某些状态。不管什么形式的连接,都是多种形式印迹路径的初建,路径上所有的参与者包括大小功能区、细胞柱、神经元、突触、树突棘、神经纤维,还有电信号和化学信号,它们发生了第一次的相互联系、彼此协同并超越临界点(质变的转折点——以下同)、联合互动转化的关系,称为并不简单的神经事件初级关系的建立。这个关系的建立,使路径在初建过程中具有了结构,所有参与者都因受化学信号或电信号作用,形态发生改变和生物场势进行调整而留下了具体的印迹,形成具有整体性结构路径上的印迹(多维的)图式。需要强调的是,任何一个神经事件都不是在大脑建构一元或一处结构性相对记忆的路径图式,而是多处脑功能区的相关细胞柱、神经元、突触、树突棘等分别建构多元的具有记忆印迹的路径图式。

因电信号或化学信号的训练,使大脑结构组成部分发生相互联系、彼此协同作用并超越临界点、联合互动转化,这个过程称为建构。通过建构,使有关大脑生理结构组成部分具有整体性结构的印迹路径。像刚用隐形墨汁在一张白纸勾画出淡淡的弯转线条或图式,在纸的不同部位之间有了印迹路径的联系,建立了印迹路径图式。三、基因遗传的婴儿大脑“本我”是向“自我”建构发展转化的起点

婴儿出生时,基因遗传所决定的大脑功能区、细胞柱、神经元、突触、神经纤维等生理结构组成部分及其特性的存在,就是大脑天生的本我(不是弗洛伊德所指的性和攻击力)。美国心理学家Darid R.Shaffer《发展心理学》中描述,“在生命的第一天,言语的声音已能引发婴儿大脑左半球较多的电活动”,从此(先天出生)大脑的“本我”开始演进、分化,并逐步在发展升华中而被不断地扬弃。在客观事物情境刺激下,大脑结构组成部分初建的结构性路径彼此协同作用,留下了印迹,互动转化后又表现出了印迹间相互主动联系的图式,这就是“本我”逐步被扬弃并发展转化开始向“自我”(自我不是弗洛伊德所指的本我与限制之间的调节力)建构的过程。“自我”(见第四章介绍)从具体的“本我”开始发展,是建立在大脑自身内在的基因遗传终极预设生理结构和特性基础之上的“脱颖而出”。不同类型神经元分别具有其特异性,可产生不同种类神经递质和神经激素,传递不同客观事物情境刺激信号,这是神经元存在和特异化特性的具体表现。只有这种具体特性本我表现被不断扬弃,本我才成为自我建构发展转化的起点。

如果说,自然界客观事物所有的存在及其特性可以称为资源,那么如何将资源转化为社会人类需要的事物,则必须经过人类历史不断地转化加工、建设、雕琢,社会事物才能达到当今如此多彩绚丽的世界,为人类提供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基因遗传的婴儿大脑本我的生理结构及其特性,如同自然界客观事物一样,是自然发展、生命进化、选择造就的生物及其具有特性的结构体,生命的大脑及其生理结构组成部分中神经元具有的特异化特性,是一种可贵的本我的自然资源,如何将这种本我的自然生成的资源,即对大脑转化、训练、把握、改造和建构为具体记忆功能,达到自我本身?正如铁的结构和铁的延展性、导电性、坚韧性存在,并不等于铁的功能的展现,只有经过人为加工和改(制)造(中介)成导线、铁皮、钢筋等各种形态以后,各自形态才具有相应的各种功能。同样大脑生理结构和特性必须通过转化加工改造(中介)并改变了形态,才能显示其各自功能。基因遗传可以传给大脑功能区、细胞柱、神经元、突触、神经纤维的结构和高度复杂特性(信息),包括改变形态后可以建构各种功能的特性。这样大脑基因遗传的特性,与后天匹配的客观事物情境对其生理结构组成部分不同程度的训练和把握而改变形态基础上,相互转化发展联合互动的结果而展现功能。说明大脑功能建构不仅仅在于如何改变形态,更为重要的是形态改变后还要建构印迹路径图式,以达到并实现记忆功能。只有在大脑生理结构及其遗传特性资源本我基础上,必须经过中介,包括具体的接收、传输、加工、存储、再转化、再加工、再存储等多次信号转换,才能建构转化为自我记忆功能。所以,记忆功能(包括记忆的发展)本身不是基因遗传(资源的)直接产物,记忆功能不能遗传。也就是说本我不能自行转化为自我,必须经过婴儿出生以后,客观事物情境通过感觉系统对大脑刺激加工、再加工等中介过程,才能转化为自我。自我不是基因遗传的直接产物,自我不能遗传,关键在于后天的客观事物情境刺激的把握和改造而建构。

大脑是人类基因遗传终极预设,生理结构组成部分都是具有特异化特性的资源,是被客观事物情境刺激而转化加工建构的对象,具有可被加工的转化为高级记忆功能的唯一对象,改造后建构具有自我记忆功能的唯一资源。但如何建构为自我,一方面有客观事物情境把握和改造的规定性,包括客观事物的情境刺激对相关脑功能区有联系的规定性释放的激素影响;另一方面与大脑神经元、突触自身生理结构及特异化特性和转化加工建构记忆功能展现,包括神经元、突触因被训练而形态改变和生物场势调整过程、程度的规定性。上述两个规定性即转化加工建构具有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统一规定性的存在前提下,大脑转化加工为自我。四、大脑生理结构、特性与生理反应的逻辑关系是建构记忆功能的根据

这里应该关注的是,有关大脑功能区、细胞柱、神经元、突触、树突棘、神经纤维、电信号或化学信号都是基因遗传的(据最新研究海马脑功能区中的星形胶质细胞能够释放一种提高神经元之间通信联系的效率谷氨酸化学物质)特性,在客观事物情境刺激下产生的第一次相互联系、彼此协同作用并超越临界点、联合互动转化构成网状的神经路径建构事件,所留下的整体性(网状结构)印迹路径图式,建构的内在性实践功能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整体事物都由各级他事物构成,经过精确平衡,特殊定[15]量的当然是运动发展的他事物构成”。所有大脑参与的脑功能区、细胞柱、神经元、突触、神经纤维、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经过精确平衡的联系、特殊定量建立的印迹路径图式结构,并使其物质形态(尤其是神经元、突触形态)改变并进行重组和生物场势调整。以婴儿为例,是客观事物即对方眼睛图形和眼光的刺激对婴儿大脑的刺激和把握,并使婴儿大脑建构了具有结构的印迹路径图式,这主要是细胞柱、神经元、突触、树突棘生理结构的特性即协同性(cooperativity)所使然,也是细胞柱、神经元、突触生理结构和特性所承担并产生的生理活动的责任表现出的联合性(associativity)功能。这个责任表现是在电信号和化学信号参与下,所有参与者运动发展的基础上完成的,建构了一幅整体性的、功能组合的初级神经网络状印迹路径,证明了他人眼睛图形和眼光(客体),通过婴儿视觉感受器(第一中介)与婴儿大脑,又通过婴儿大脑结构组成部分(功能区、细胞柱、神经元、突触、树突棘等)相互联系、彼此作用并超越临界点(第二中介)、互动转化过程后大脑本身内在性地联合互动产生了本质的联系和作用(开始初步产生主体)。所有大脑结构组成部分参与者及其形态改变都成为整体性印迹路径的组成所需要的他事物,或者说是统一的整体性初级神经网络状印迹路径的局部或环节。大脑中印迹路径的建构,必须是大脑结构组成部分参与者生理活动发生发展正常的规律的展现。就是说,大脑结构组成部分在相互联系以前各自保持着自我特性即各具特异性(input-specificity),从联系和作用的关系建构的结果看,立即显现出路径中参与的有关脑功能区、细胞柱、神经元、突触、树突棘、神经纤维、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生理活动的质变和整体联合性功能协同性的显现。质变表现在:一方面印迹路径整体事物结构、特性和功能对大脑结构有关组成部分他事物(神经元、突触等)的规定性、特殊定量、精确平衡的要求;另一方面还表现在对大脑结构组成部分他事物运动必须改变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和新功能的显现。任何事物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还是思维的,只有在事物本身发展变化或转化过程中才显现其特性和功能,并转化产生具有新的结构事物及其特性和功能。大脑功能区、细胞柱、神经元、突触、树突棘自身各自的结构、特性和功能在相互联系、彼此作用发展过程中,在互动转化为整体结构性的印迹路径图式并显现其新的整体性特性和功能过程中,各自原初特性和功能被整体路径结构、特性、功能所潜藏或遮蔽。大脑所有上述参与者因为印迹路径的建构产生一种新的整体及其内在性具有新的特性和功能,是相对独特的、系统的、序列的、开放的印迹路径存在,是生成性新质的、特异的生理活动的产物。大脑有关结构组成部分参与者从结构、特性和功能都因被整体结构性及新质和规定性的要求,发生较大变化(表现在形态的改变),并自身产生相应的新质和新功能,被整体性印迹路径有所选择、接收、利用而发挥其各自功能性作用。

其次在有关脑功能区、细胞柱、神经元、突触、树突棘在电信号或化学信号(或者称为中介)参与下,产生了相互联系、彼此协同作用并超越临界点、联合互动转化的新结构,是可以传输信号特性的路径,是感觉系统感觉到的客观事物情境刺激信号转化为大脑中印迹路径图式关系的建立。这些印迹路径图式关系的建立,不是神经元、突触、树突棘本身有什么目的的关系所确认,而是它们各自的生理结构和特性所具有的生理活动过程产生的结果,这种新结构、新特性和新功能统一于初级神经网络状印迹路径一体当中的存在,同一般事物形成的新的整体性结构并具有新的特性和功能一样,同样是多样性和统一性并存。这种新结构、新特性和新功能统一于生物有机印迹路径一体当中存在,更具有一般事物所不具有的灵活自主性和关系建立的有机相对稳定性。灵活自主性表现在这个相互联系建构整体性路径,随着时空而根据需求可以随意开启和关闭。开启也好、关闭也罢,都是在情境刺激下显示出的主动性、自觉性。一旦客观事物情境刺激出现时,这一印迹路径图式被激化而立即开启。如果客观事物情境刺激消失了,这一路径也就关闭和湮灭(不是消失而是静息),有关功能区、细胞柱、神经元、突触立即显现出原初状态的相对独立的生理结构和特性,并且为建构另外级别的新的印迹路径图式做好了生物学、生理学方面的准备;有机相对稳定性,表现在大脑是一个具有生物场势的人的身体有机整体的一部分,紧密互相联系的“三大”(免疫-神经-内分泌三大系统相互联系和彼此影响)调节系统可以维持生物结构和生物场势自稳平衡状态,从而保证了印迹路径的保存和运行,同时能做出与其他印迹路径建构的关系连接和调整的功能。

再次,这一印迹路径的结构建构,是建构在具有生命活力的大脑神经系统广泛的可塑性基础之上,初级神经网络状印迹路径(以下简称印迹路径)的特性可归结为“应激特性”,是由神经元、突触之间的相互联系彼此作用产生,具有控制生物节律性的功能。电信号或化学信号传输方式和速率,被控制在初级网络神经系统中印迹路径整体性的特性和功能范围之内。印迹路径因客观事物刺激或消失,即可以自主关闭(湮灭),应时因一个突触LTP(长时程增强)活性可对另一突触LTP产生作用而开启印迹路径。不管关闭还是正在开启时,当具有其他客观事物刺激时,由于大脑网络神经系统有关结构的可塑性,可以建构需要的网络神经系统新功能的印迹路径。新印迹路径建构不但不受已有印迹路径保存的开启或关闭的影响,而且新、旧印迹路径之间,部分路径可能成为共同路径,起到新、旧印迹路径相互联系,甚至彼此交织开启或决裂的桥梁作用。说明初级网络神经系统印迹路径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广泛的联系性。

最后,大脑所有有关功能区、细胞柱、神经元、突触,在电信号或化学信号的参与下建构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神经元、突触发生局部的微观结构上的物质重组和生物场势的调整,为以后第二次(人一生当中无数次面对别人的眼睛图形和眼光的刺激)接触或第n次接触,奠定了遇到相同的情境刺激后,对应的神经元、突触、树突棘选择和路径建构,成为固定的基本路径,避免了相同客观事物刺激下,在其他神经元、突触中再次实现多元化竞争和印迹路径重新建构。五、大脑记忆功能原本是建构的一种模式功能展现

他人的眼睛图形和眼光情境对婴儿的第二次刺激(人的一生有无数次反复刺激),同样转变为电信号和化学信号,再次经过第一次那条基本印迹路径传递。凡是曾经正式参与过这条基本路径的神经元、突触,甚至树突棘再次发生相同或相近的形态改变。大脑功能区、细胞柱、神经元、突触等一道发生第二次相对(第一次已建构)固定的局部空间结构的物质重组和生物场势调整,是第一次路径建构的所有印迹路径再次被序列地开启,所有参与的细胞柱、神经元、突触、树突棘,在不同脑功能区的联系方式又一次发生相互联系、彼此协同作用并超越临界点、联合互动转化的联系是一个程式(最大限度程序化形式)路径关系的联系,即神经事件程式关系的建构。这个第二次的程式,就是在第一次路径上的主要是神经元、突触、树突棘之间相互联系、彼此协同作用后形态改变,使神经纤维路径增强和生物场势调整后模态化的重复。一次模态化程式的重复,即一种调整修改后,基本上维持原来印迹路径模态化程式建构,是记忆性模态化程式的印迹路径图式建构和巩固。模态化就是在两次相似(但有个别局部不同)情境刺激下发生的神经事件之间,参与神经回路的大脑生理结构组成部分中不同神经元之间、突触之间、树突棘之间、神经纤维之间等有一个功能性竞争,并产生或然的、突然的、偶然的和必然的选择和调整的过程。通过模态化程式的图式建构和巩固,婴儿在大脑相对有关固定范围的脑功能区、细胞柱、神经元、突触、神经纤维之间建构了相对稳定的印迹路径图式,认得了人的眼睛图形和眼光,并内在性地表象在大脑当中(图1-1)。内在性表象是大脑对外在的客观事物感觉基础性认识初级阶段的形成,从静止的角度相对认识对象的一般外表特征。

婴儿大脑对别人眼睛图形和眼光基础性的认识,是大脑有关脑功能区、细胞柱、神经元、突触、树突棘、神经纤维在电信号或化学信号的训练的基础上序列性模态化程式建构的印迹路径图式,具有展现记忆功能的图式简称模式。这种模式正是记忆性功能的载体,具有功能性记忆的模式,也是记忆性功能的表现形式,所以称为记忆模式。

记忆模式的提出,即神经元、突触、树突棘等产生的形态变化(特异化)建构的印迹路径图式,是一种能说明大脑生理反应记忆功能的指标的图式,从中寻找可以进行分析和研究大脑记忆功能最低复杂程度的而又是简约的以单元计的模式。但是任何一种客观事物情境,不同的外表特征内在性结构特性和功能,都会通过不同感觉系统在人的大脑不同脑功能区分别建构不同单元的记忆模式。即使是客观事物同一种外表特征、结构、特性和功能,对一种感觉系统刺激产生的同一种神经事件,如对视别人的眼睛形状和眼光,在大脑中也不是建构单一单元的记忆模式和保存,而是在不同脑功能区,不同的细胞柱、神经元、突触等分别建构多个单元(简称多元)的彼此相互联系的多种式样的记忆模式。

由于每个神经元与其他任何神经元的关系是多向度的联系,所以印迹路径在多功能区之间有序但不定型、无规则可循的建构,图式是立体而多态的展现。记忆模式是在大脑当中序列的特殊的又是彼此平行的形式的存在,其实是一种多重多维空间模式的保存。科学家通过对动物嗅觉系统的实验证实,“当动物吸入熟悉的气味时,脑电波变得更为有序,形成一种特殊的空间模式。当没有气味输入时候,嗅球[16]系统的脑电波就表现出低维混沌状态”。人的大脑各种感觉系统(包括视觉系统)通过相同客观事物情境刺激同样在大脑有关生理结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会建构一种特殊的空间模式,首先建构的是记忆模式。大量记忆性功能模式建构之前,婴儿大脑功能纯真空白,脑电波总是处于不同程度混沌状态。随着年龄增加,记忆模式建构的越来越多,大脑电波趋向规律、频率升高。

大脑记忆模式建构即印迹路径图式展现,通过脑电图可以记录其大脑电波活动,检查出客观事物情境刺激建构的记忆模式在大脑中相关的神经活动的相对图像。通过多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同样可以显示与记忆模式有关的脑部区域所在及其神经活动图像。还有热感相机、红外线光谱仪都可以记录到记忆模式相关脑部神经元活动的图像。目前这些技术只能把记忆模式记录到相关的脑部区域所在和整体图像,不能记录到记忆模式所在具体的神经元、突触及其形态改变状况,更不能具体地确定哪一类(乙酰胆碱类、单胺类、神经肽、类氨机酸类等)特异性神经元的作为。最近有关“科学家捕捉记忆过程的细胞活动”研究,美国和以色列科学家研究小组,让被试人员观看5~10秒的短片,微型电极记录了他们大约100个左右神经元的活跃运动,构成丰富的图案。之后,要求他们回忆刚刚看到过的内容,此前观看短片时异常活跃的那部分脑神经元此时再度活跃起来,形成相同图案。当然,这个实证科学证据无法证实一个理论是否完全正确,但至少证明记忆模式建构的图像及其区域所在。

记忆模式建构即印迹路径图式展现,具有多次多元反复建构性和开放性、广泛的联系性和发展的生物场势能量变化的稳定性。

模态化程式建构是在客观事物情境刺激下具体展现在大脑中记忆模式的建构,心理学称为知识经验,成为人的大脑所有特性和功能向自我转化和发展的(包括思维和意识)基础。所以称为基础性记忆模式或知识性记忆模式建构。

第一次看见别人眼睛图形和眼光是学习或训练,学习是大脑建构模态化程式路径的开始。开始需要多个脑的大小功能区,许多细胞柱、神经元、突触、树突棘的参与和竞争。第二次看见别人的眼睛图形和眼光是记忆建构模态化程式路径的重复和再把握的结果。这次重复和再把握的结果不需要第一次开始多个脑功能区、许多的细胞柱、神经元、突触、树突棘参与和竞争,而是要求最低限度不可简约地参与,是基本路径内所建构的固定需要的脑功能区、细胞柱、神经元、突触、树突棘的参与。正如美国《每日科学网站》2004年3月9日发表的《大脑在学习时会“自动驾驶”》文章中指出,如果是重复的任务,它们的效率会更高。大脑进行这次任务时的造像显示,当任务已经学会时,大脑的活动就会减少——称为“神经事先准备”。大脑的活动减少包含两个意义:一是可以利用较少的神经元、突触完成同样质量的建构记忆模式功能。二是减少所消耗的生物场势的能量。

婴儿面对同一相似的客观事物情境的基本特征或叫信号的刺激,对于不同的情境大脑不同功能区、神经元、突触等接受的刺激强度完全不同。婴儿第二次印迹路径建构虽然是基本上相对重复,但与第一次初建路径时对神经元、突触、树突棘参与有一个选择和数量的调整过程。如第一次有的神经元、突触、树突棘参与了联系竞争和多元化选择,第二次有的神经元、突触不是必需的而已经退出不被选择,或者有新的神经元、突触、树突棘的加入,就是“神经事件谁备”。以后因客观事物的不确定性,客观事物情境相似(不是等同)刺激的程度和方式不同又有所调整,要有新的神经元、突触、树突棘加入,有的成为印迹路径的必需参与者,或者有的又退出。参与加入与退出随着客观事物情境刺激变化总是有着不断的调整过程,这就是模态化过程。不同的神经元、突触、树突棘存在可能、偶然参与或必然参与某一记忆模式建构过程,正是婴儿对客观事物认识(记忆模式建构)越来越迫近客观真实的适应过程。通过记忆模式一次或n次模态化调整,通过神经对信号的传递,反射到效应器官,经过多次重复训练,行为活动(是大脑模式指令)越来越完善和准确。所以说,第二次重复或以后n次重复只能是模态化的重复,这是一个具有偶然、突然和必然的模态化重复过程,才能够成为婴儿建构记忆模式和行为活动模式相对真实和准确的原因。重复的过程就是模态化的原因和结果,其中包括客观事物一种外表特征、结构、特性和功能,在大脑不同功能区分别建构的多元记忆模式之间,相互协调、彼此对照后的模态化(模态化的另一个含义),才能认清或迫近客观事物。说明记忆模式因主、客观事物情境的影响,虽然是程序化地重复着,但也在变化着、发展着,不是僵死的、固定的,不断地通过对不同人的眼睛图形和眼光的熟悉,不断地相对地变化、完善、调整、巩固,又一次变化、完善、调整……,最后达到对一些人不同眼睛的认识,记忆模式建构相对模态化完善、行为活动基本准确。

最大的模态化是原来建构的记忆模式,在客观事物情境再次刺激下,所有参与的神经元、突触、树突棘有相当数量需要更新,甚至细胞柱和脑功能区有所更换,原来的记忆模式已不完整存在,与原来记忆模式意义完全不同的新的记忆模式建构完成,正是人类个体对客观事物情境认识改正记忆的过程。但原来记忆模式在神经元、突触发生的形态改变不会很快消退,尤其经过强直性刺激建构过的旧的记忆模式更是如此,往往造成大脑新、旧之间记忆模式建构表象混淆发生。有时旧的记忆模式建构的很深刻,使人忘不掉旧的记忆模式,一提到新的记忆模式所表象的客观事物情境,大脑首先开启的是旧的记忆模式。如一开始记错了某人姓张,后来经过改正是姓李,但一想到此人或见到此人总是觉得他姓张。记忆不用心的人和老年人更容易犯这种错误的记忆。

大脑生理结构组成部分的形态改变,如果以后不再受到相同客观事物情境刺激,大脑不再重复相同的印迹路径图式重复建构,神经元、突触和树突棘改变的形态和路径会渐渐消退,直至神经元之间突触之间解除联系而彻底消失,这就是人的一生忘记许多往事产生的主要原因。

模态化不是硬性的模态,是大脑生理结构和生理活动前提条件下可规范的弹性模态。程式不是强规范的,不同的人、不同的经历、不同的刺激、不同的先后顺序,在大脑建构的印迹路径图式,在脑功能区、细胞柱范围内大体上具有一致性。又因上述的不同,连接方式是独特的,所以也不是无规范的,相对固定的范围内和前提具有可塑性、可选择性、可修正的程式。弹性的可规范性模态化程式的建构正是前文提到的,是一般事物所不具备的灵活自主性和生物有机相对稳定性的根据。

六、记忆模式建构与不同级的生物场势能量支撑有密切关系

大脑活动建构记忆模式过程,与人的大脑生物场域潜在的体态能势状况有直接的相关关系。研究人员要记录到参与的神经元的异常活跃状态时,这些活跃状态是通过仪器测量不同生物场势能量变化形态而获得的。如红外线光谱仪测量大脑血流量变化,多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观察耗氧量,心电图测到的是脑皮层p300电波,有的通过热电效应等能量变化来确定哪些神经元处于活跃状态。生物场势所有各种形式的体态能量支持和供给,才能使神经元、突触、树突棘发生形态改变,才能使化学信号或电信号传递。例如老弱病人,尤其耄耋老年人,建立新的记忆模式,需要生物场势范围内多种形式的较大能量的转化和支撑,但因年迈而产生供血不足等问题,建构高级复杂的记忆模式是比较困难的。甚至早年建构过的记忆模式只有最基本的生活上经常开启的记忆模式外,大部分记忆模式也会因潜在能势不足比年轻人较快消退(还有疾病等其他原因)而忘记,或叫决裂。这里不排除脑细胞“程序性死亡”(也叫凋亡),即记忆模式消退的发生。这种消退或者说生物场势不足与记忆模式长时程抑制(long-term de-pression, LTD)有一定关系,当前正在开展这方面研究。

婴幼儿具有神经纤维、突触不断形成和增加以及神经元、突触之间生物场势不断增强的优势,空白而混沌的大脑建构简单的记忆模式既容易又重要,随着年龄增加,大脑不断生长发育完善,高级复杂记忆模式既容易建构也必然的巨量增加,所建构的记忆模式对人生显得越来越重要。尤其童年到少年大脑有两个显著发展发育高峰期以后,需要大量的各种各类、各式各样、许许多多、繁简不一、不同级别和单元的记忆模式建构于大脑之中。大量记忆模式建构过程以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具有趋势倾向性,某些深刻建构和经常开启的记忆模式倾向性发展成为主导性,对人生道路起到决定的导向功能,包括心理特征和举止言谈,甚至声调和语音(如乡土发音就是模式建构)产生和发展都有绝对的影响。这些全都需要生物场势的参与和支撑下才能完成。参与过程正是不同级的生物场势能量自我转化调整过程。七、记忆模式建构是客观事物情境刺激对大脑把握和改造的结果

人出生以后的成长过程所有不同等级、不同量度记忆性的模态化程式的建构,即知识性记忆模式的建构,是客观事物情境刺激、训练和把握、改造的结果。应该说,有什么样类型的客观事物情境刺激、训练和把握,大脑就会建构什么样的对应的记忆模式。人人都是这样,无一例外,也是人建构物理(经验)实在记忆模式最原始的方式。例如先天性双目失明的人,大脑里只有黑暗中存在各种客观事物情境记忆模式建构,没有经验的五彩缤纷记忆模式建构,对于客观事物情境认识只能通过听觉、触觉等其他感觉系统加以代替认识,听他人语音介绍、“瞎子摸象”等行为活动亲自对客观事物有一个零散而模糊的记忆模式建构。天生耳聋的人,因听觉器官失聪,大脑得不到语音刺激,不能在大脑的布络卡区和威尔尼克区建构语音记忆模式,同样大脑上述两区不能把应该建构的语音记忆模式即刺激程序地传输到颜回区,颜回区无法启动效应器发音系统的器官(嘴、唇、舌、咽)以及嗓部有关肌肉使用的训练和把握,所以终身不会学习语音表达和声带调整张力,声带张力由嗓部肌肉构成。应该说听觉正常的大脑,还有其他的脑功区也参与了与听、说有关的模式建构,如正常的婴幼儿要花6~8个月时间经过妈妈多次训练才能说出“妈妈”的叫声。幼儿一般要4年时间完成嗓部肌肉训练和把握(包括对乡音的把握),语音才能达到基本完整表达。天生耳聋婴幼儿得不到这种语音训练机会,基本是十聋九哑的哑语人。

其实人一出生,由基因遗传决定的大脑生理结构和特性,通过自身感觉系统就被客观事物情境刺激不断地对其把握和改造,并在一生当中被把握和改造,而大脑本身才会有丰富多彩的各种功能建构。在被把握和改造过程中,大脑先天的自然的生理结构和特性被改造而发生微观的形态改变,甚至通过新陈代谢置换和扬弃,最后完全成为他者的组装的集合体,才能成为真正的初步的自我。记忆模式建构是自我建构的开始。

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刺激对大脑把握和改造的结果,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被把握还是改造,对一般动物都有效。美国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心理学》中写道:“几乎所有的人都会称认经典性条件反射作用是一种基本的学习形式,所有的有机体都通过它来适应其环境。”所以,动物大脑同样具备这种初级(感觉)记忆模式建构的生理结构和特性,甚至达到建构高级复杂(知觉)记忆模式程度,是动物进化结果的反映,也是人类记忆模式建构途径表现的原始方式,迟缓而艰难。不过,人类进化记忆模式建构不仅有这种途径,因进化有开辟的新途径,尤其在思维模式建构和意识模型突现的参与下,记忆模式建构速度更快,记忆模式质量更深刻,并使记忆模式成为虚拟实在而更为复杂多样性,将在第二章第三节中描述,以及第三章第一节分别给予介绍。

出生后,人每时每刻通过感觉系统都在接受不同客观事物(包括睡觉时大脑里自我生理活动)不同情境刺激。直到成人以后,对某些专业工作的接触,在思维模式和意识模型必需的参与下建构专业知识模式。以后,与此有关的功能区、细胞柱、神经元、突触形成的专业模式路径,只要任何专业记忆知识情境刺激发生,与这些路径有关的大脑功能区、细胞柱、神经元、突触都会以模式激化形式活跃起来,并得到很好的生长发育。据英国《新科学家》周刊,刊登海伦·菲利普斯文章中写道:“数学家与物理学家的顶叶较大,该部分对空间表示很重要,而作家的前叶和颞叶分布着更广泛的语言区,有的甚至两侧大脑都有延伸,虽然语言区只存在于左脑”。“天才音乐家、运动员和外科医生投入超强度训练,这种训练使某种技能成为第二天性”。说明通过专业工作经常接触专业的客观事物,而大脑建构的专业记忆模式越多,对大脑有关功能区会有促进其更加生长发育的趋势,经常活动的脑功能区皮质厚而神经元密度大。所有的动物实验说明,即使基因可能提供了大脑该如何被塑造粗略的指导信息,但早期的经验和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大脑的具体结构,促进其相对的生长发育。八、大脑内在性建构的记忆模式与外在的刺激性客观事物情境模式保持一致性原则

任何客观事物情境存在本身,何尝不是建构性意义上“模式”的存在呢?所以人类对客观事物情境认知,实质是对客观事物情境模式的识别,详见第三章第一节中“无意识模型和有意识模型突现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对客观事物情境识别”一文。用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的话说,具体的客观事物“它们本身就是某种特定的存在者的存在样式”,“世界成为图像”等,如范导样式、生活样式以及概念图式。浙江师范大学郑祥福先生在《论不确定性与理论定律适用性的理解问题》一文中介绍,“现代西方科学哲学家主张采取语义学的理论观,[17]把自然规律看作是一个模型,用这个模型可以用来说明世界”。科学理论是框架模型,模型对于理论来说是本质的。还有经济科学有效地向模型化演化,人和社会则是文化符号建构的结果。西方美学研究领域有影响的代表人物阿多诺把艺术视为模式等,所有论证说明,事物情境在客观环境中作为模式、符号或称图像而存在。客观事物以其结构(包括事物结构内一切相互依存、互为中介等关系基本构成部分)、特性、功能及其外表特征总和的客观事物的建构,都是以模式特征在客观环境中的存在。

这种本身具有模式特征的客观事物情境的存在,同时也是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对人的感觉系统的一种刺激性输出,只有当物按人的方式同人发生关系时,才能在实践上按人的方式同物发生关系,大脑因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刺激而接受。对这种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刺激性存在和输出,人通过自己的感觉系统接受了这种客观事物情境模式输出,传输给大脑并对大脑进行把握和改造,进而建构与客观事物情境模式相一致的记忆模式。记忆模式建构过程,也是客观事物情境模式输出对大脑刺激和接受的过程,使大脑相关生理结构组成部分发生微观物质重组和生物场势调整,并产生了具有新的生理结构、特性、功能统一于大脑中而形成整体性记忆模式,即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刺激对大脑把握和改造后建构的记忆模式。记忆模式不是外在性客观事物本身客观地在大脑中具体存在的直接模式,是经过转化而存在的表象式的模式,即具有内在性展现功能的印迹路径图式。具体客观事物本身模式与大脑产生表象式模式二者形态不同,但具有互为一致性原则,即具体的外在性客观事物模式与大脑内在性具体建构模式之间具有一致性。人的一生,都是一件件地对着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刺激,或叫模式输出,通过不同的或综合的感觉系统一一对照地接受并在大脑建构对应的记忆模式,又不断地接受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再刺激进一步转化发展着。

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的存在形式,用哲学语言讲叫作表象,具体反映在大脑部分生理结构形态改变而建构的印迹路径图式,即大脑建构的记忆模式具有与客观事物情境模式一致性原则的展现功能。记忆模式就是客观事物在大脑中模式的反映和保存。马克思说,“观念的东[18]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客观事物模式与大脑建构的记忆模式一致性原则,不是二者等同,是在各自的形态变化范围内“隐喻性”表达描述具有一致性,又通过人自己的感觉系统和神经传输这个特定的中介使二者发生联系,称为一致性的(同步的)相互对照联系。如水银柱(内在性)与空气温度(外在性)那样的关系,各自不同形态表述,又彼此(空气分子运动激烈程度与水银柱高低之间各自形态变化)一致性对照联系。水银柱是无机的,高低变化随温度变化而变化,不能自行保存或维持。大脑是有机的,生理结构组成部分尤其是突触、树突棘,其形态改变后不是随着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刺激的失去而立即消退,强直性情境模式刺激,改变的形态可以保存数周时间,为记忆模式建构和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多维度时空、多极转化发展的基础条件。

记忆模式是客观事物情境模式通过感觉系统对大脑的把握和改造建构的印迹路径图式,是建构的感觉或知觉记忆模式,可以称为感(知)觉模式,或叫实践模式。感觉和实践都具有局限性(不仅仅时空维度的局限性),每单元记忆模式不可能包含对照的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外表特征内部相互联系等)方方面面都要符合实在的所有因素。其中有其重要的道理:一是我们的感觉系统对客观世界感觉具有局限性,如我们的眼睛只能接受波长370~740纳米光波刺激等;二是我们感觉系统不是完全按照客观事物原貌认识它,而是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对我们感觉系统如何刺激来认识它。三是不同的人感觉系统接受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刺激的能力不同。上述三点说明,记忆模式与对照的客观事物之间存在人类对客观事物自我感觉系统的选择性、偏见性和不可靠性的联系。所以,记忆模式与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只能保持一致性原则。又因客观事物环境局限性,人类感觉系统可能选择多元性和不确定性,例如不同角度对同一客观事物产生“左右前后各不同”的看法;还有对客观事物有“此一时、彼一时”的变化和相对应的看法,同样说明因发展变化而存在实际的差别等。所以说,记忆模式与客观事物模式之间具有一致性原则,只能讲原则,是对记忆模式确定可信和不可靠性存在的根据。

通过感觉系统建构的记忆模式,是可信而不可靠性的模式,甚至是错误的模式。这就是人凭感觉判断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具有不确定的根据。真正具有实在意义的记忆模式,必须转化并进一步建构为思维模式,是否合乎思维模式建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要求,记忆模式才能达到理性的认可。记忆模式与客观事物模式既有统一性原则,又有不可靠性、双重性的存在。

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刺激和输出,与人通过感觉系统接受和在大脑建构对应的记忆模式,是人建构的情感记忆模式。对人类而言,对客观事物(宠物、工具、产品、珍宝、家具等)都会建构情感的记忆模式,情感记忆模式建构就是情感世界提法的理论根据。尤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各自性格、能力、气质、情绪和意志模式相互刺激和输出,与接受和建构的记忆模式彼此都是初级情感记忆模式建构。情感记忆模式是人类产生亲社会性行为的基础。一般具有建构高级复杂记忆模式的动物猴子,对长时间相处的亲属和朋友,也有这种亲社会性行为选择,喜欢它们得到同样食物的奖励,对陌生的猴子就显得不那么大方了。九、记忆模式是人建构主观世界的基础性资源

大脑中相当数量的记忆模式建构和积累,使客观的真实的具体事物情境模式(包括文字、语言符号和理论框架及现象)转化在大脑中成为主观的隐藏的记忆模式,主观的模式又具有形态相对独立的“隐喻性”表达描述方式和能动作用,才使大脑建构(包括种系进化和个体发育两个时间尺度形成)独立于客观事物的内部世界,即真正的属于人脑本身所具特性和功能的主观世界基础的建构(主观世界建构仅仅是开始),从此才有哲学意义上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之分的实践与理论的基础。建构记忆模式是人脑建构主观世界的开始和基础,是人脑主观世界建构的基础性的主要部分。也就是说,人的大脑接受客观世界各种事物情境模式的把握和改造,使人向自我转化发展的开始,成为主体的开始。只有大量的记忆模式建构,成为人类大脑建构主观世界唯一基础性资源的积累。所以,人类个体建构记忆模式的多少、质量、程度、时空范围等,对一个人的主观世界建构的质量和水平以及对其一生“命运”有着决定性意义。十、记忆模式功能的生理反应过程在大脑中的“湮灭”和“开启”现象

第一次对方眼睛图形和眼光刺激路径的建构是训练过程。建构这个印迹路径的刺激信号因不存在而路径停止运行时,或者说路径被关闭,神经元、突触等微观结构的物质重组、极小空间场势调整已经完成,或者基本完成,其物质重组和场势调整或需要继续完成的印迹路径依旧保存,可以保存一段时间,强直性刺激可以使突触形态改变保持几周时间。正是卡雷诺·斯沃博达所观察到的突触长时间改变现象的存在。路径的联系关闭后,这种看似不保存的关系已经潜藏于大脑,表现出一种湮灭现象,或者说处于静息状态(restingstate),如隐形墨汁画在纸上又干了以后所表现的那样。只不过大脑结构组成部分联系不展现、不运动、不变化。路径关闭后的湮灭现象处于静息状态,不影响其他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刺激,需要建构新的印迹路径图式,将会有新的记忆模式继续建构。

对方或另外一个人脸形的眼睛图形和眼光再次在婴儿眼前出现时,相近的情境刺激重复出现,相同的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立即产生并传输,原来被刺激过的投射区的灰质部分立即被激化(灰质本身就是电脉冲发生器),上述所建构联系的印迹路径上的所有神经元、突触、树突棘沿着原来的基本的整体的路径被激化,他人的眼睛图形和眼光在大脑中建构的印迹路径图式立即开启,正式记忆模式内在性功能的展现即表象的出现,此刻所有有关脑功能区、细胞柱、神经元、突触、树突棘形态变化再次发生着重复性变化,生物场势调整同时发生。第一次刺激的神经元、突触、树突棘形态变化未到位,第二次重复刺激基本上完成形态变化并得到巩固加强,尤其是化学突触就是这样,形态改变达到长期性或习惯性,也存在个别神经元新的选择性。要比第一次初始状态传递功能更快捷地开启,相互联系、彼此协同作用并超越,临界点、联合互动转化记忆模式建构的也更为密切、巩固、清晰,使第一次模糊的印迹路径图式加深而变成了经典的记忆模式的建构。第二次路径印迹重复,就是经过在原来印迹路径(初建记忆模式)图式基础上再次被训练而又一次重复建构的记忆模式。只要有第二次建构的记忆模式路径的重复,路径印迹加强即记忆就会加深,记忆模式建构进一步得到巩固。这就是神经元、突触之间连接的所谓“长时程增强”效应更可能成为记忆模式建构基础的原理。十一、同一客观事物同一情境模式刺激在不同的脑功能区建构不同的多元记忆模式

根据记忆模式路径情况分析,可以看出婴儿对不同客观事物不同情境模式刺激,通过不同的感觉系统,记忆模式路径建构都由不同的脑功能区、细胞柱、神经元、突触、树突棘、神经纤维的参与,将建构不同种类印迹路径图式,或叫不同的通道,正是不同的单元记忆模式建构。即使同样是语言文字学习,象形文字学习的中文比西方字母拼写文字,使人的左右大脑同时得到更多的训练,学习汉字的人,在大脑左右脑多个功能区建构多元记忆模式。汉字比字母拼写文字的路径图式应该是复杂,建构的记忆模式多元复杂,所以汉字比字母拼写文字学习困难,但其认知和表达速度频率高,运转得快。大脑文字语言记忆模式建构多少,同样对人的大脑处理信号速度有很大影响,对智力开发影响更大。

皮质分为若干主要的功能区,一般由第一感觉区顶叶(躯体感觉)、枕叶(视觉)、颞叶(听觉)开始,最后是额叶的脑区。参加记忆的还有一些皮下结构,如边缘系统的海马(颞叶中的小海马状区域受损会失去新记忆模式建构能力)杏仁核、尾状核、豆状核及下丘脑乳头体等,甚至小脑对特殊的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刺激如签名、舞蹈等记忆模式建构均有参与。目前有的科学研究认为大脑前部尤其是额区是工作记忆过程的关键区域。

负责视觉器接受的刺激而产生记忆模式和有关功能区是枕叶。“枕叶发出两条宽的平行但相互又交织的路径,背侧路径和腹侧路径:背侧路径通过顶枕区、顶区和邻近颞区,主要与视觉的空间分辨有关;腹侧路径经过颞下皮质区,与物体的识别有关(Goodale,1993)。”[19]腹侧路径经过颞下皮质区,经常被客观事物运动刺激而激化,对复杂的视觉分辨和感觉有关,如面部辨认。枕叶有管理视觉认识、记忆、视力功能和对形体形状分辨力的功能小区和神经元、突触的参与,外界刺激它们分别做出并建构自己对客观事物某一方面视野的反应,改变自己而留下印迹路径图式,但视觉记忆功能不仅仅只限于枕区。如睡眠不足,海马体活跃不强,对其他大脑部位如脑干和脑丘等产生影响,这些脑功能区建构记忆模式会产生重大障碍。其他感觉器接受的刺激而产生的记忆模式,分别建构在相关的脑功能区。

目前研究认为,在脑和脊髓内各种化学特异性神经元群大多分布广泛,不同化学特异性的神经元(除去经典的乙酰胆碱和单胺类神经元,还有几十种神经肽及氨基酸类神经元)群分布,既有重叠,又有[20]所区别。“在一个神经核区内,可能有多种化学特异性神经元。”所以到目前为止认定,大脑皮质中涉及视觉的脑功能区大约有16个区域,是有其生理结构根据的。听觉、味觉、嗅觉、感觉也分别涉及多处脑功能区,其实目前研究远不仅仅如此。这一生理结构特性,正是大脑对同一客观事物同一情境模式刺激分别建构多元记忆模式的生理基础,也是下文讲到的是建构不同式样和不同类型记忆模式的生理基础。

人类通过多种感觉系统,面对形形色色的客观事物不同的情境模式,不同脑功能区域建构不同单元的记忆模式。同一功能区域,又进一步分工建构分门别类的记忆模式,如视觉区域内,就有分别记忆同一物体的运动、形状、颜色等模式建构。记忆模式建构分工越细微,人类越能应对形形色色的客观事物情境不断变化的刺激,从感知觉认识到目标识别,从现状对比到未来预测等,千万种项目任务,都可以在大脑进行一致性原则对照反应。十二、同一客观事物不同情境模式刺激在大脑不同功能区建构不同式样的记忆模式

同一种类客观事物不同情境模式刺激通过不同的感觉系统,建构在不同的脑功能区内的记忆模式,称为不同式样的记忆模式,相对静态的客观事物情境模式的前提下建构的记忆模式。通过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客观事物对视觉系统的刺激,信号由视神经通过外侧膝状体和脑环行进入顶枕裂后的枕叶内的布鲁德曼17区,就是产生初级形式的视觉,如视觉系统被一个词所刺激(认一个词),信号被传输到该区,建构视觉记忆模式。后又传输到与视觉区邻近的联合区,即布鲁德曼18、19区,那里提供更高水平的认知组织,负责对客观事物形状和特性认识的记忆模式建构,形成视觉系统的一个比较复杂的感觉记忆模式。

听觉系统在大脑左半球颞叶颞上回、靠近枕叶区有一个言语听觉中枢,称威尔尼克区,负责分辩语音,形成语义,被同一个词所刺激,又建构一个听觉系统的感觉记忆模式。如果要说出同一个词,就会引起前额激活,再建构一个可以用嘴讲来的运动功能区激化而建构感觉记忆模式。同一个词,就是客观同一种类事物不同情境模式刺激,由大脑听、看、说不同专业中枢分别建构不同式样记忆模式,是不同感觉系统与大脑许多相关复杂的功能区建构的比较复杂的几个单元的感觉记忆模式。反过来同一种事物使不同脑功能区建构的不同单元记忆模式之间,相互联系、彼此作用而产生联觉现象。大脑各专业中枢建构记忆模式过程中,通过感觉系统路径上的侧支将不同感觉先进入网状结构,从某种意义上讲,网状结构是中枢神经内的一个整合中心,也是产生联觉的生理根据之一。是否还要分别将信号传输到颞叶联合区(除去颞横回外颞叶全部是联合区,该区是整合和联合功能脑区,这个区与人的记忆,特别是长时记忆有密切关系)至今还不清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同一个词因不同单元以不同式样记忆模式建构完成后,只要听到这个词,即听感觉系统和听觉中枢激化同时,视觉认识中枢和前额会讲中枢所建构这个词的记忆模式同时开启。关键是威尔尼克区上方、顶-枕叶交界处有一个角回(又称阅读中枢),角回不仅将书面语言转换成口语,也可将口语转换成书面语言(图1-2(a))。大脑不同脑功能区有不同式样单元记忆模式(表象)建构,称为多元记忆模式平行建构。

脑子出现这个词表象,嘴边也能讲这个词,脑子里也有这个词的结构表象。显然几处分别建构的因不同单元而以不同式样展现的记忆模式(印迹路径图式)有着紧密相互联系、彼此协同作用、互动转化后同时开启的关系,使同一种客观事物不同情境模式在不同脑功能区域建构的不同式样的记忆模式具有同步一致性,由比较复杂的感觉记忆模式转化发展为复杂或高度复杂的知觉记忆模式。不同感觉不同式样记忆模式有的科学家称为记忆片段。

最近日本京都大学足立几磨研究发现,狗脑能借助声音在脑中生成主人形象。研究过程,播放主人的声音,给狗看陌生人照片,狗就不解地长时间盯着照片,如果换成主人照片,狗就表现出无所谓的样子离去。声音与照片两个比较复杂记忆模式间联系,使狗大脑建构的是复杂记忆模式,可以称为模式之间多重空间平行建构,或者叫重建构。只有诸如网状结构、联合区尤其颞叶联合区和角回之类的脑结构才能将不同式样初级记忆模式进行整合,重建构成为综合高度复杂记忆模式,达到对客观事物高等级别的知觉认识。这种所有式样的记忆模式才能完成对一个客观事物情境的完整而全面认知(达到基础概念水平),认知这个客观事物所有情境时有关脑功能区全都会激活。但不同脑功能区对同一事物建构的不同式样记忆模式深度不同,有时会出现这个中枢神经开启而相对应的另一中枢神经决裂、相互不协调现象发生。如嘴里能讲这个字,但脑子没有这个字的结构表象,也是人们经常发生“提笔忘字”的现象,就是这个道理。十三、不同的客观事物不同情境模式刺激在大脑建构不同种类的记忆模式

复杂的记忆模式和一般事物结构一样,同样是由特殊、定量、运动发展的不同级别的各种类型记忆模式构成。如眼睛图形和眼光这个记忆模式,是由睫毛、肌肉、白眼球和瞳孔以及光亮度不同低级别记忆模式构成的,即由不同事物情境模式刺激特征建构的记忆模式构成。我们前文的论述是把眼睛图形和眼光当作一个整体客观事物来论述,是为了论述的方便,也是刚出生的婴儿对客观事物的视觉感觉,看什么事物都是一个整体。

其实对方眼睛构成部分进入婴儿眼睛时,不同结构组成部分传输先后顺序、频率大小、各自建构路径的种类都有很大差别。视感觉系统首先是对颜色和光亮度刺激进行接收,然后是整体图形,接着是结构每一部分的局部形态的接收。经过一段时间多次与对方眼睛图形和眼光的接触及移动的训练后,婴儿的眼光就可以跟着对方眼光的移动而移动。它们都传输到大脑枕叶关于视觉认识和形体形状分辨有关功能小区,有相对应的细胞柱、神经元、突触的参与。不同型感受野对光刺激曲线状、直角内的方向反应不同。对光刺激的反应,除去光源的方向外,光源的运动状态也很重要。不同颜色和光亮度,眼睛的整体图形,尤其是不同种类客观事物结构的每一部分形态,都会在大脑不同中枢形成不同种类的印迹路径图式,即不同的初级(感觉)记忆模式同时保存在大脑不同功能区当中。不同级别的印迹路径图式即不同种类的记忆模式(图1-2(b)),在大脑不同功能区即使彼此相距较远,通过神经纤维多重多维循环回路使它们联系起来,形成整体性高级记忆模式,即出现的叠加再建构记忆模式,才构成对别人眼睛图形和眼光的高级别知觉认识(达到基础概念水平)。其实任何客观事物模式,同样由不同层次结构模式、多种特性模式、不同的功能模式、不同外表特征模式等多次反复再建构,才能建构一个高级复杂比较完整的客观事物知觉记忆模式。可见,大脑初期知识性记忆模式的多次反复再建构形成的表象,也就是基础性感觉初级记忆模式之间联系关系的再建构,发展到高度复杂知觉记忆模式,才能迖到对一个事物认识比较完善的知觉记忆模式建构。建构的记忆模式因复杂程度不同需要有不同级别的划分。

知觉记忆模式建构已达到基础概念水平的建构,也是思维模式最简单的表现形式,对客观事物有一个基础属性理解,但没有发生质的转化,对客观事物未能有本质的认识,未达到基本概念水平。

不同种类记忆模式建构,是客观事物相对静态范围内、感觉系统在相对范围内的活动,建构的不同种类单元记忆模式。

大脑具有建构不同式样、种类、级别(见本章第二节)记忆模式的能力,如此不可想象而高度复杂建构,将由不同脑功能区、细胞柱、神经元、突触、树突棘分别或共同重叠建构,有的科学家称为多重记忆。可见,目前流行的电子游戏,经常对某几种单元记忆模式及其之间相互转化关系的训练,对大脑相关的生理结构组成部分有积极健康作用,如同对某部分身体锻炼同样会促进大脑相关联系的脑功能区域的活动一样。十四、运动发展的客观事物或感觉系统运动建构的模式是模态化序列记忆模式

不同式样记忆模式还是不同种类记忆模式,与记忆模式之间通过共同建构路径可以紧密相互联系,也可以通过神经元与上千神经元之间的关系,使突触形态改变建构紧密相互联系的路径,达到由比较复杂到复杂再到高度复杂记忆模式重建构或再建构。比较复杂的记忆模式建构都是初级别记忆模式,还属于心理学感觉范畴的记忆模式的建构,通过重建构、再建构和二者结合的重新加工再建构过程,建构为复杂的或发展为高度复杂的记忆模式,是属于心理学知觉范畴的记忆模式。知觉范畴的记忆模式即复杂的或高度复杂的记忆模式,具有了对初级记忆模式的选择性(从许多的初级记忆模式中概括并从背景中区分开来)、整体性(根据初级模式之间关系建立一个统一的整体)、恒常性和初步网状系统加工处理的理解性。

人的大脑网状系统加工能力是非凡的,具体表现在对运动发展的客观事物,是不同结构、特性和功能的系列的客观事物模式,大脑中可以建构模态化序列的记忆模式,就是一系列结构特性和功能相同或不同的,其中又有相互联系的客观事物模式于大脑中建构的系列记忆模式,有的心理学家称为移动知觉(motion perception)。如站在马路边眼前过去的不同颜色、形状、大小的汽车,发生真实移动(real motion),大脑会建构系列的不同式样、不同种类的有关汽车的记忆模式。这种系列记忆模式是序列的但又是模态化的。系列中的记忆模式有的因客观事物刺激是强直性刺激,记忆模式建构深刻、建构的印迹路径相对稳定,这种情况建构的记忆模式是少数的、个别的。其中客观事物对感觉系统刺激不甚强烈,记忆模式建构似是而非、建构的印迹路径相对不稳定,这种情况建构的记忆模式是普遍的、多数的,参与印迹路径的神经元、突触常常发生选择和竞争,是一种模态化建构。这种记忆模式模态化建构,取决于系列客观事物中各自不同模式对感觉系统刺激效果,属于高级记忆模式被动建构。这种建构进一步加工会成为思维模式建构的根据。见第二章第一节“思维模式建构的原理”。

人的感觉系统的运动,如眼睛扫视客观环境,这时客观环境并没有发生真实移动,大脑扫视到的客观环境是相对移动(relative motion)的,同样会建构系列记忆模式,其印迹路径建构的深刻或不深刻、稳定或不稳定,同样存在于模态化序列建构。如对一地扫视建构的记忆模式,与另一地建构的式样、种类记忆模完全不同。这种记忆模式模态化建构,取决于人的感觉系统对不同客观事物结构、特性和功能的认识程度,如扫视中有意识地定格在某一客观事物,这是由于这一客观事物情境具有强直性刺激特征所致,建构的印迹路径相对稳定。扫视时不经意地一扫而过,建构的印迹路径似是而非,属于记忆模式主动建构。似是而非的记忆模式,在其他时空出现时,大脑会产生在什么地点、什么时间见过的感知印象,正是这种似是而非的记忆模式,是重复建构记忆模式的过程,常常会起到深刻记忆的效果。感觉系统运动建构的记忆模式进一步发展成为建构思维模式的根据。十五、大脑可以建构数量巨大的记忆模式

至今不知道对眼睛图形和眼光刺激建构的路径需要多少肌肉细胞,几个脑功能区,还有多少细胞柱、神经元、突触进行参与,更不清楚多少树突棘的形态改变和如何地具体改变。对于具体的客观事物刺激发生的神经事件,这些参与者位置除去大脑大小功能区相对确定外(通过磁共振成像技术等可以观察到大脑所在区域和具体图像),具体到印迹路径在大脑结构组成部分详细定位信号发生空间并不确切,只能通过可能涉及学习和记忆的分子机制的一般问题进行探讨,通过“干扰法”、“相关法”和“基因法”对动物的实验证明,不同功能区的脑细胞相关蛋白质合成对学习和记忆模式建构起重要角色。根据这种方法可以探寻不同数量的大脑功能区、细胞柱、神经元、突触、树突棘、神经纤维参与了某种印迹路径图式的建构。也许一次这样简单刺激所形成的路径的记忆模式建构就需要或涉及上百上千甚至上万个神经元、突触。人的大脑约由100亿~150亿神经元,还有约500万亿个突触构成,它们之间有庞大的联结系统和宽泛的自由度,可以建立巨大数量的不同式样、种类、级别的模式。一般细胞柱、神经元、突触、神经纤维还有多重多维的联系、作用和互动转化的功能,每一个大脑生理结构组成部分,尤其神经元,原本就与成千上万的神经元连接,与大脑其他几千或上万的结构部分联系着,所以每一个生理结构组成部分(主要是神经元、突触)不止参与一个记忆模式的建构,与其他记忆模式联系会形成多重多维循环回路网络系统记忆模式关系(是记忆模式向复杂,向思维模式发展主要是生理基本结构的发育和形成提供根据),不断地转化互动、瞬间开启又关闭的路径,路径之间关系也是多重多维循环回路网络神经系统的建构。对于具有相同感受类型的不同客观事物,通过同一个细胞柱内几百个神经元对相同感受类型发生反应,并建构相同的感受野而联系在一起。所以说,细胞柱的功能之一,就是把不同类型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具有相同感受类型)在大脑建构的记忆模式,进一步建构为网络状的相互联系、彼此作用、互动转化的关系,是大脑多重多维网络神经系统的主要结构组成的重要部分之一。100亿~150亿个神经元最能满足这个巨量的多重多维循环回路网络神经系统的建构,建构各种各类、各式各样的大大小小、许许多多、繁简不一、规模有限、各种有界的记忆模式。如果再感受到相同或相近的客观事物的刺激,不会在大脑其他功能区、所属的细胞柱、神经元、突触重新建构一个相同的记忆模式。重复刺激都会在原来的记忆模式基础上又一次模态化程式重复,有利于加强建构的力度,使记忆模式建构达到长期记忆的功效。

十六、记忆模式整体性重新组合再建构具有质的变化和发展

记忆模式的建构是人从感觉到知觉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开始,也是人脑自己建构基础性主观世界的开始,从而人的大脑由混沌转化为具有了内在的实用价值,客观事物与大脑主观建立了一致性的原则。人的一生是建构和发展不同种类、式样的记忆模式的一生,也是记忆模式建构又不断转化发展一生,记忆模式的建构是基础资源,也是为主观世界具有认识客观事物能力奠定了基础。客观事物情境模式之间具有相互联系、彼此作用、互动转化的关系,记忆模式是客观事物模式对人的大脑把握和改造的结果,所以记忆模式之间同样具有整体与整体之间、相互联系、彼此作用并超越临界点、互动转化的关系,并进一步模式与模式关系的重建构和再建构以及二者进一步的综合重新再建构,使记忆模式组合关系的联系和发展发生质的变化。

客观事物对人的大脑把握改造并建构的记忆模式,就是人生和人类各种智力活动的基础和源泉,首先大脑建构记忆模式才是进一步发展思维模式建构的根本资源,才有人类意识模型生成和发展的唯一根本性资源。所以记忆模式理论问题提出,记忆模式功能不仅仅是记忆,记忆模式的其他特性、功能及其发展会产生人的最高级智能的研究,在广泛领域探索将有更大的发现和创新。

[1]

场域,指置于相对同一空间的所有事物,把这一空间内、外事物转化和联系的关系解开,就可以想象到所有事物在抽象空间的状态。

[2]

在所置的大脑和不同功能区、细胞柱(群)、神经元空间,各种形态能量变化及相互转化关系解开,可以想象到各种各级能量转化发展在不同的抽象空间的状态,称为生物场势。

[3](美)I.B.莱维坦,K.L.卡茨玛克,神经元:细胞和生物分子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27

[4]

张自立,彭永康主编,现代生命科学进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66

[5]

周加仙,学习与脑可塑性的研究进展及其教育意义,心理科学,2008,1:152

[6]

朱长庚主编,神经解剖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65~666

[7]

J.R.明斯克,(美)《大众科学》月刊,2005年6月刊

[8]

I.B.莱维坦,L.K.卡茨玛克,神经元: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347

[9]

朱长庚主编,神经解剖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44

[10]

同上书,230页

[11]

同上书,231页

[12]

张自立,彭永康主编,现代生命科学进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76

[13]

张目立,彭永康主编,现代生命科学进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78

[14]

郭爱克,从研究脑的发育和可塑性来揭示脑与智力和创造性关系,生命科学,2006,1:15

[15]

席有,事物论,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

[16]

宋健主编,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126

[17]

郑祥福,论不确定性与理论定律适用性的理解问题,哲学研究,2006,7:80

[1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112,1955年,人民出版社

[19]

朱长庚主编,神经解剖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77

[20]

张自立,彭永康主编,现代生命科学进展,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77第二节 记忆模式的特性与发展一、记忆模式的重建构与再建构

不同种类的客观事物和不同情境模式对不同感觉系统的刺激具有规定性,对应感觉系统将客观事物规定性转化为神经信号,通过神经纤维将信号传递给相关的大脑生理结构组成部分,即脑功能区、细胞柱、神经元、突触、树突棘,并使其形成印迹路径图式,印迹路径图式就是模态化程式建构的记忆模式。同一种客观事物不同情境模式在不同脑功能区建构的模式称作不同式样的记忆模式,不同式样记忆模式间的相互联系、彼此作用、互动转化后建构的复杂的和高度复杂的记忆模过程,称作重建构。包括不同式样的记忆模式间多次多元有选择的重建构这类记忆模式。因不同种类的客观事物产生在不同脑功能区的记忆模式,称作不同种类的记忆模式,不同种类记忆模式之间的相互联系、彼此作用、互动转化后建构的复杂的和高度复杂的记忆模式过程,称作再建构。包括不同种类的记忆模式间多次多元有选择性地再建构(图1-3),三个印迹路径图式即三个初级记忆模式,是感觉记忆模式建构。感觉记忆模式相互联系、彼此作用、互动转化建构为复杂、高度复杂的记忆模式。其中高度复杂的记忆模式已经成为知觉记忆模式。

不论是重建构还是再建构,记忆模式之间彼此作用还没有跨过质的转折点即没有超越临界点。不论是不同式样记忆模式重建构,还是不同种类记忆模式再建构,都是大脑对客观事物认识建构的感觉记忆模式向高级别的知觉记忆模式转化和发展。二、记忆模式生物学意义的级别划分

式样记忆模式和种类记忆模式都因建构具有复杂性,因重建构和再建构的发展而模式结构更具有差性,甚至具有高度复杂的差程度,并具有相应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其复杂差程度构成,可分为不同级别的记忆模式,即初级记忆模式,包括建构时比较复杂感觉的记忆模式;中级记忆模式,是复杂的记忆模式,感觉到知觉记忆模式中间类型;高级记忆模式,是高度复杂的知觉记忆模式。不同级别记忆模式建构,就是人对客观事物达到不同深刻程度的感性认识。

通过不同级别记忆模式建构和不同式样、不同种类记忆模式的建构,人类就可以对不同的具体的客观事物和不同的情境模式刺激建构全面的、广泛的、不同深度的记忆模式,对客观事物情境达到由局部、个别感觉认识到相对整体、综合知觉认识,就是大脑对具体的客观事物建构了认知记忆模式,使大脑对客观事物及其情境具有了套用、对比认识的能力。如模拟原子结构图式中,不同数量中子和质子构成不同化学元素的原子,人对原子建构的记忆模式(此时可以称作认知记忆模式)总是由不同的数量的中子记忆模式和质子记忆模式再建构。可以说客观事物的结构正是大脑记忆模式的结构,客观事物的外表特征、结构、特性和功能,就是在大脑中不同级别、式样、种类及其他们重建构、再建构记忆模式对客观事物外表特征、结构、特性和功能所认识的记忆模式的建构,使记忆模式的联系关系得以建构和完整,逐步达到对客观事物情境全面认知模式的建构。包括不同式样、不同种类的记忆模式共同参与,分别对不同客观事物本身的外表特征、结构、特性和功能全面认知模式的建构,如对字或某些词的形、声、义的全面认知模式的建构。

不同式样和不同种类的记忆模式,都存在初级、中级和高级不同结构复杂程度的级别划分,同样都存在初级别向中级别,初级别和中级别向高级别转化发展的趋势和加工的可能性。加工的可能性是多元初级别记忆模式之间相互联系、彼此作用但不是协同作用,互动发展,不是在质的转化的前提下向中级别记忆模式转化发展。或者多元初、中级别记忆模式之间相互联系,彼此作用但不是协同作用,互动发展但不是质的转化,向高级别记忆模式转化发展。这种由简单向复杂、由初级别向高级别记忆模式发展趋势,不是无限地转化发展,转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出口,就是发生质变(向思维模式发展),不会发生组合爆炸的。是不同级别的、不同式样的、不同种类的记忆模式之间重新组合再建构,正是思维模式的产生和建构的基本发展规律。只有思维模式的重新组合再建构的发生,人的大脑才能达到对客观事物进一步由知性到理性思维模式的认识,即初步的或高度的本质认识,有关思维模式建构,详见第二章。三、初级记忆模式是基础信念记忆模式

任何一个最简单的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在大脑中建构的初级记忆模式,是最基本最小单元(感觉系统再无法分割,自我信念是确认的最小单元)的基础信念记忆模式。基础信念记忆模式不需要任何形式的记忆模式的支持,但能为非基础信念记忆模式提供支持,可以称为最小单元感觉记忆模式。多次再建构会成为复杂、高度复杂整体事物的知觉记忆模式的基础和根据。不论哪一级别记忆模式的建构或重建构、再建构,首先是比较复杂事物基础信念记忆模式在大脑中产生或建构,感觉系统和理论研究不能再划分的事物的基础信念模式建构。所谓不能再划分的事物,是人的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对同一整体客观事物,有不同的认识标准,确认基础信念模式建构标准。如婴儿看什么都是整体,不懂整体是由部分结构而成,每一个事物认识都认为是一个整体事物,都是基础信念模式,即大脑只有比较复杂记忆模式建构。幼儿时期对少量事物有整体与部分关系的认识,对这些少量事物的认识,大脑会建构比较复杂和复杂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级别的记忆模式。对绝大多数客观事物的整体与部分关系似是而非的认识,还属于基础信念模式建构。随着人不断地生长发育对客观事物内部及与外部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入,大脑建构的记忆模式级别不断地复杂化。长大成人以后明白,任何客观事物都是有结构的,不但整体事物内部有不同层次、部分、互为依存、互动转化的关系存在,明白整体事物与客观其他事物也有相互交流、互动转化的关系,大脑对客观事物认识建构的不仅仅是不同级别不同关系的记忆模式,而且是记忆模式建构的发展和升华,已经达到不同量度的思维模式建构,是多重多维网络神经系统中建构复杂或高度复杂的记忆模式,对整体事物具有基础概念或进一步转化发展为基本概念性思维模式(思维模式建构详见第二章)的认识。

基础概念,只能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属性是高级别复杂的记忆模式,包括对事物不同层次结构及关系记忆模式、各种特性记忆模式和多种功能记忆模式的总和。初等量度以上的思维模式,为基本概念,对客观事物有一个基本质的认识。记忆模式重新组合再建构的思维模式。笼统地讲基础概念,是高度复杂的记忆模式和思维模式及中间过渡形式的总称。

客观事物在感觉系统面前再现时,这些比较复杂的、复杂的和高度复杂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结构、特性和功能总和)模式形象立即成为在大脑中的表象。事物的基础信念的表象,和复杂、高度复杂的记忆模式表象,就是大脑对这些事物的记忆并进行思维和建构思维模式的基础。四、记忆模式的特性

任何事物都具有结构,任何具有结构的事物都具有特性,任何具有结构和特性的客观事物都具有功能。任何具有功能的客观事物,都会通过功能与其他客观事物所具有的功能在环境条件允许下,即自在自为地向结构复杂的方向发展转化,是任何客观事物由简单向复杂、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转化的内在性根据。记忆模式的再建构、重建构以及形成新的比较复杂、复杂或更高复杂结构、特性和功能的模式,说明记忆模式具有了相对的结构和特性,就是在多重多维循环回路网络神经系统中,在生物场域范围内,在情境、知觉、表象等刺激下,不同级别的记忆模式在不同层次的网络神经系统中都有自在的相互联系、彼此作用、互动转化的特性,就是它们的网络神经系统中表现的“应激特性”。根据这个特性,再加上不同神经激素、递质能有效地使神经元在网络神经系统中“再连接”,形成不同特性的记忆模式资源之间配置,使来自其他神经传递活动发生改变规律的功能。第一,表现在多元记忆模式即网络神经系统传递信号迅速准确、平行、特殊、定量、变化发展传递的功能,这就是记忆模式特性之一。第二,记忆模式之间关系的建构,其印迹路径图式中的神经元、突触等具有多次多元竞争和选择性。第三,记忆模式包括比较复杂、复杂和高度复杂建构的记忆模式具有生理活动节律性。第四,记忆模式产生必须有生物场势的消耗和支持,模式所在的生物场势对记忆模式影响具有相对的有效性和稳定性。第五,记忆模式之间、记忆模式与大脑结构组成部分之间关系具有生命物质交换反馈(还原)循环性功能。第六,记忆模式对神经元、突触传来的信号特异化接受和不断加工发展,都是记忆模式自觉实在的生理结构特性产生的正常活动和功能。第七,所有记忆模式的特性,尤其经常使用的记忆模式之间关系建构,将自动成为整体性的存在,并习惯化、固定化的整体开启或湮灭,与其他记忆模式广泛联系、不断地相互协调作用。第八,记忆模式建构即大脑结构组成部分印迹路径图式的建构,具有多次多元选择性、多重多维建构性、很强的开放性、广泛的联系性和发展体态变化的稳定性。

上述八大特性很重要,关乎到记忆模式之间广泛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又是不可靠的总特性,这个特性成为向思维模式发展转化的可能性和必然性主要的根据。

五、特殊的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刺激大脑建构特殊的记忆模式

记忆模式建构的过程是:客观事物情境(模式)—通过人的自身感觉系统(中介)—又通过大脑结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彼此协同作用并超越临界点(第二中介)——联合互动转化为印迹路径图式(建构记忆模式)。

记忆模式建构是客观事物情境必须由感觉系统作为中介参与,感觉系统的参与是正常的记忆模式建构过程不可少的路径。但是,大脑还有特殊的客观事物情境不通过人的自身感觉系统路径,而是采取非正常路径建构的记忆模式,如个体变态行为。

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类对自然界具有麻醉的刺激性物质加工提纯,并通过注射或吸食(也有感觉系统非常规参与),使这类物质如同神经递质一样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并输送给大脑,迫使大脑结构组成部分过量接受不是身体和不是大脑本身分泌系统产生的(或者是微量分泌的)物质,如可卡因、海洛因、酒精、尼古丁等物质,这些脑外特殊物质使大脑的神经元、突触接受刺激并发生形态改变和场势调整。大脑对刺激的本质需求(详见第三章第二节),使大脑有关功能区建构了强烈而深刻的记忆模式,是一种得到上述物质(这种物质成为不可或缺的起神经激素作用的)刺激而兴奋的或者是幸福感觉的记忆模式。久而久之,大脑对上述物质需求过量的要求,建构了非正常的、系列的,甚至是大脑多功能区重叠建构众多的记忆模式——被动上瘾。吸毒上瘾是神经系统需求特殊物质刺激的本质反应,包括动物神经系统同样具有刺激的本质需求,尽管动物摄取有毒物质是适应新环境,是进化的需要,以便提高生存机会,但不排除它们从麻醉品中寻求快感的动机。

麻醉物质不是大脑和身体本身大量的分泌物,而上瘾记忆模式本身开启时具有的生理活动和场势调整需要这些物质参与,需要特殊物质强烈刺激维持上瘾的记忆模式的开启,上瘾记忆模式已成为习惯性模式,这种模式开启充满渴望并需要维持。如人的大脑缺少能量和氧气供给时一样需要能量和氧气,大脑也需要上述物质不断地供给和刺激(也是模式)。严重缺乏上述物质或刺激时,一方面大脑生理活动向有关提供这类物质或刺激的功能区连续不断地发出越来越强的信号,从而打乱或抑制了其他脑功能区正常记忆模式的功能转化;另一方面已建构的上瘾记忆模式因缺少脑外物质参与而被开启,开启后的记忆模式,场域内体态能势积聚或不平衡,因该记忆模式缺少上述物质参与而不能正常运行,聚集的生物场势能量不能消解,全身神经系统又因缺少能量而疲惫,需要麻醉的记忆模式进一步被开启或被驱使而身体失衡。两方面的原因造成大脑生理结构组成部分大范围的模式变态,神经病学称为失态(见第六章第二节)。例如,戒瘾症状表现出的喜怒无常、恶心、胃痉挛、头疼、心悸、出汗等,属于大脑被动上瘾记忆模式建构的发作。

网迷、性爱和赌博是大脑不直接接收体外物质刺激,属正常的通过感觉系统对神经系统刺激建构的记忆模式范畴,大脑建构这一种类记忆模式只需要客观事物对感觉系统的不断刺激,有关功能区完成重复建构的记忆模式,参与建构模式有关大脑生理结构组成部分和所有分泌物,都是本身大脑自身的产物,称作大脑主动上瘾记忆模式建构。这种记忆模式建构涉及大脑生理结构组成部分范围小,不像吸毒被动上瘾时的大脑所有功能区全面建构。所以被动上瘾比主动上瘾对神经系统刺激的更全面、更彻底、更刺激,最容易上瘾。如对主动上瘾建构的记忆模式实行戒瘾,或者说迫使该记忆模式有关突触变态消退(神经元、突触变态部分恢复到原初状态)比较容易,但不会彻底消退。戒瘾时虽然也有上述症状,但程度上有一定差异。可惜我们至今不知道这类上瘾脑功能区确切位置。还有工作狂、运动狂、学习考试狂均属主动上瘾。

主动上瘾记忆模式,通过大脑多重多维循环回路网络系统其他模式介入或干扰,使系列的或重叠式众多上瘾模式逐渐淡化,但是非一日之功可以解决,绝对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是一个过程,需要无数中介或环节(需要老师同学亲切关心、父母的引导、环境的改善等)参与构成一个戒瘾的环境体系。更不能专注而经常意识地强调(例如不能天天讲计算机游戏之类的话),越是有意识地强调这种上瘾记忆模式,这种记忆越深刻(见第六章第二节)。可见上瘾记忆模式,建构容易消退难。尤其大脑结构组成部分大范围的被动上瘾,没有主动上瘾自我循环回路自我调节功能,所以消退更难,戒瘾十分痛苦。

不论主动上瘾还是被动上瘾,都可以通过措施戒瘾,即神经元、突触变态部分失去信息联系能力,逐步消退,当然也不会是全面彻底消退。所以,虚拟建构记忆模式(见第二章第二节),在相当长时间依然存在,虚拟建构记忆模式常常是引起重新上瘾的潜在力量。所以,已经戒瘾的人,往往对过去上瘾的爱好具有一定的情感和向往。

不论是麻醉品上瘾,还是上网、赌博上瘾,都是大脑记忆模式建构,是强烈的情境刺激下的记忆模式建构,这对于青少年学习阶段增加知识性记忆模式建构有关的神经元、突触正常形态改变,具有强劲的干扰作用,所以影响正常知识性记忆模式建构,就是影响相关知识记忆模式建构。根据最近磁共振成像技术显示,麻醉品使用造成脑神经活动减弱,需要建构记忆模式那部分有关脑神经血流量减少,同样影响记忆。六、记忆模式与生物场势

记忆模式模态化程式建构是大脑生理结构、特性和功能活动必然过程和表现的结果。在客观事物不确定性和多变前提条件下,大脑结构组成部分所处的不同状态及其变化发展逐渐适应客观事物情境的变化。适应客观事物情境变化,大脑记忆模式模态化程式建构基本完成。记忆模式建构不论是过程还是完成,都要求生物场域范围内各级生物场势能量(包括化学能、电能、热能、热电效应、动能、线粒体提供的能量,神经元和突触至少具有塑性变化的能量等)的支撑和变化的供给。而生物场势的存在固有具有固定的潜在的可能性发展规律,各级生物场势内各种形态的能量之间客观地存在某种综合(或总和),并相互支撑和彼此转化,说明记忆模式建构过程或完成必然地受到生物场势的状况的约束。各级生物场势发生发展状况,不是随机的形式出现和发展演化,在客观事物相似相近的情境模式重复刺激下,大脑生理结构组成部分发生形态改变,要求对应的各级生物场势内部发生不同的转化,并提供多种能量的传输供给,经过选择和竞争状态,大脑自身产生、保存和供给生物场势能量,又不断地在建构记忆模式过程中消耗再产生生物场势能量,说明记忆模式建构又可以调节生物场势的变化。

在规定性的客观事物情境刺激前提下建构记忆模式,记忆模式的建构过程和以后发展变化,必定有相应生物场势参与、支持和产生有效影响,反过来记忆模式对生物场势能量消耗和产生也有影响。相对的生物场势与记忆模式建构二者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彼此互动影响和转化。七、记忆模式建构表现的时空特征

任何客观事物情境都具有空间特性与时间特性,所以记忆模式建构与记忆的对象即客观事物情境的本身,在刺激与建构方面表现出具有空间特性及时间特性的相关关系。记忆模式空间特性包括需要记忆的客观事物本身模式的结构、特性、数量、位置及其不同时间的变化等。这些模式特征会表出不同强度、表现形式、规模和持续时间等,对人的感觉系统刺激具有很大差异性。记忆模式时间特性包括客观事物情境本身的变化、速度、大小、顺序等,还有与需要记忆客观事物相关的空间众多的他事物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作用的关系。时间特性或与空间特性共同决定的对感觉系统刺激出现的次数、次数间隔的时间长短、次数出现位置变化和外表特征变化的频率,次数的强度及变化频率等。所有上述空间特性与时间特性都对记忆模式建构的刺激、过程和式样、种类记模式建构的深度有决定性的作用和功能,还对记忆模式之间重建构、再建构的难易以及形成比较复杂、复杂、高度复杂的记忆模式(即具有系统性结构的记忆模式)同样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和功能。

客观事物发生的原因、过程和结果,是空间顺序。人们对客观事物发生原因、发展过程及其最后结果的记忆模式建构中最深刻的往往是原因,其次是结果,最后是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记忆一定数量的客观事物(如背记一篇课文等)有关空间位置时,同样建构记忆模式最深刻的是开头和末尾,中间部分记忆模式建构比较困难,忘记的也快,这是高度复杂记忆模式的特性或称作规律。还有一个事物如记忆一个单词,在不同空间出现过两次,比在一个地点出现两次记忆模式建构的深刻,这是记忆模式空间特性。一个事物如背记一个单词,在不同时间如间隔两天再记一次,比同一时间连续记两次,记忆模式建构更有效,这就是记忆模式建构的时间特性。

当然不同的时空与记忆者本人当时的心理特征状况息息相关。还有,同一客观事物不同的时空,对个体不同的感觉系统单项或综合刺激强度不同,建构的记忆模式深刻程度具有差异性。如耳听为虚记忆不扎实,眼见为实记忆模式建构深刻,结合时空特征(场景)记忆强于空洞死记等。八、基因遗传的大脑生理结构和特性与大脑自身建构记忆模式的关系

由基因遗传决定大脑的生理结构和特性,必定会产生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不同的客观事物情境刺激,对大脑生理结构和特性的改造和把握而建构的记忆功能。

不同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客观事物情境刺激后转化成信号,又传输给对应的突触、神经元、细胞柱、脑功能区,而不是任意的无选择地传输,这是基因遗传生理结构和特性所决定的。即天生就有不同的感觉活动区域位置安排,天生决定不同的脑功能区、细胞柱、神经元、突触、树突棘的发育生长形成不同的生理结构,成为不同特异化类型的突触、神经元、细胞柱和大小功能区。不同的生理结构具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结构和特性接受不同的客观事物信号并产生相应的不同电信号,分泌不同的神经激素和神经递质。如神经激素受体具有特异化的膜蛋白,它能识别并结合信号传递分子。电信号或化学信号对选择细胞柱、神经元、突触发生冲击,被冲击的靶细胞柱、神经元、突触与电信号或化学信号发生相对应的形态变化。这种现象如一般事物发生了变化,证明事物本身具有内在的根据或前因一样,根据或前因就是任何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终极预设。大脑建构记忆模式的根据和前因,就是基因遗传终极预设决定的生理结构和特性。大脑中建立的记忆模式所有神经元、突触包括树突棘发生形态的变化,基因遗传终极预设提供内在性的根据,就是基因遗传的大脑生理结构和特性,是大脑自身建构记忆模式功能唯一的生物学基础资源。

大脑的终极预设是由基因密码遗传,大体上确立了大脑的功能区、细胞柱、神经元、突触、神经纤维的类型、数量和空间位置,甚至确定了更微观的大脑细胞骨架、细胞质、细胞器等具有特异化的有机组织体(即各类特异化神经细胞),所含的遗传生命物质结构及其特性而展示功能的信息,这是基因遗传的统一性。终极预设为以后建构不同式样、种类的记忆模式提供了可能性生理结构根据,或叫基础平台。

大脑在终极预设完成后,即婴儿出生以后,大脑发育功能区、细胞柱、神经元、突触、树突棘等,按顺序有规律地生长发育是基因遗传统一性的表现。以后大脑还有相当长时间和空间生长发育过程需要完成,在客观事物情境刺激下,如神经纤维的生长和神经元突触的增多,神经元之间联系速度和质量提高会明显的加快加强。又因客观事物情境刺激存在多样性的表现,神经元联系个体之间出现明显的差异性。其实这种差异性不同的胎儿因不同的母体子宫环境就已存在了,说明基因遗传在统一性基础上更具多样性。

有人推想,人出生后神经纤维生长、突触的增多是否与客观事物不断刺激增加而增多,即记忆模式的增加与大脑空间模式建构发展相一致,或者说形成的神经纤维、突触数量不断地增加,就是新增的客观事物情境刺激的结果,即记忆模式建构需要的新增的相互联系建立网络的重要部分。通过对丰富环境比单调环境生活的白鼠发育实验研究,发现前者在丰富环境生活的白鼠大脑皮层比后者厚且重,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验证。

因为大脑基因遗传具有统一性外还具有多样性,神经元本身就相当复杂,有的科学家把每个脑细胞比作一座城市,有的比作一台微型计算机。虽然复杂,但终极预设并没有确定哪个功能区的哪一个神经元或突触在接受,又是哪一个功能区、神经元传来的什么样的信号或递质,又是如何地去把什么样的信号或递质传给哪一个脑细胞和功能区?正如每座城市都有大小不等的生活区、加工区、娱乐区、商业区、街巷道路结构等,城市功能结构区在城市发展过程都要形成,但不同城市功能区结构布局和形态完全不同,方可显现不同城市的特色和风格。城市每个大功能区和大脑功能区一样,不是明显的专门化划分,不同功能区当中还有其他功能区特质的存在。正是大脑不同功能区功能分工不能完全专业化,各种化学特异性神经元群分布既集中又重叠,又有所区别。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神经核区,可能有多种特异性神经元分布。说明大脑基因遗传终极预设不是一丝不苟地确定,而是给予人的大脑具有自主性选择的余地,有变化和发展的空间和自主性,即客观事物有新的刺激,大脑会接受终极预设所没有规定的物质、能量、信息的刺激,接收并会选择性地传输,大脑会有相对的发展和变化,并不断地进化,也符合基因进化规律自身要求,这都是基因遗传的多样性表现。在终极预设统一的基础上,大脑生理结构组成部分既有发育发展宽泛的一定的自由维度,受不同客观事物情境刺激大脑部分生理结构又有不同的反应和形态变化,达到建构不同式样、不同种类记忆模式的结果,大脑成为具有高智能生理结构和生物、生理活动的有机体。先天基因遗传终极预设与后天客观事物情境刺激相结合,大脑生理结构组成部分形态变化既矛盾又统一的相互关系,才是真正建构记忆模式功能的基础,也是建构主观世界过程的开始和根据。

大脑因终极预设具有了建构所有记忆模式(包括不同单元、等级、式样、种类记忆模式,以下同)功能的可能性(特殊的变异遗传具有建构特殊功能的可能性),又因大脑生理结构组成部分有自由发展的模态化程序空间,在客观事物情境模式不断变化的刺激下,经过生理结构功能转化,后天才能建构所有不同的记忆模式。不论记忆模式建构,还是记忆模式以后发展到思维和意识功能建构,都是后天行为。后天行为的一切模式建构是不能遗传的。如果说知识性记忆模式不能遗传,使现代人不了解人类历史上发生的真实事情(必须通过历史记载和考证研究),是人类可悲的憾事。以后发展的思维模式和意识模型也不能遗传,尤其几千年前的思维模式和意识模型旧观念不能遗传,使现代人根据社会发展建构新的思维模式和更加文明的意识模型形态,却是一件可喜的幸事。

终极预设虽然建立了大脑庞大而复杂的信息网络神经系统,为给予建构模式和传递信息提供的相对的基础平台,但不能为信号传递提供具体固定的路径。信号在大脑功能区、神经元、突触、树突棘之间如何传递,除去取决于不同的客观事物不同的类型的情境模式刺激外,大脑建构不同的所有的记忆模式,更多地取决于不同的感受器各种特异化的细胞柱、神经元、突触和不同脑功能区专业地传输和接收功能,它们分别建构各种的记忆模式。具体到突触、肌肉胞体、树突、轴突等之间连接方式又是分型分类特异化地选择。一个信号传输要通过如此多的选择和过程,肯定要产生多元化竞争。神经元、突触可塑性地发生信号传输多元选择和竞争过程,必然需要延搁一定时间,说明记忆模式的建构需要一定时间的展开过程。

1966年德国医生李别特(Libet)神经外科手术而暴露的大脑半球,对病人的实验记录,刺激病人大脑中央皮层的中央后回,很快记录到直接皮层的反应,只是病人直到0.5秒以后才开始有皮层刺激经验产生。1973年又一次实验,从皮肤到大脑皮层的实验,需要0.015秒的时间,经过多次从皮肤到皮层的刺激实验,这个时间就少于0.015秒。两个实验都说明,信号最初传递是受到选择竞争影响而延搁时间。从生物解释学的角度看,竞争和选择是多次多元化地连接方式的建立过程,也是神经元、突触、树突棘可塑性的一种表现过程。可塑性还包括突触持久性的增强或减弱。经过几次模态化训练,多元化的选择和竞争变为固定的基本程式路径的选择,参与的神经元、突触明显减少,只有固定的神经元、突触参与连接,建构了基本固定印迹路径图式,传输速度加快。但固定神经元、突触参与连接,不同的人不一定是最优的,还取决于靶细胞受体的结构和功能。人与人之间往往存在千分之一或万分之一秒的传输差异性,微弱优势的积累,常常决定一个人某一方面效应器反应的快慢。快慢固然与基因遗传有关,更重要的在于实践当中不断地训练和把握。九、婴幼儿记忆模式建构是人认识客观事物的开始

人出生以后,牙牙学语开始之前,感觉记忆模式建构已经开始。由婴幼儿到童年又到少年,所有建构知识性记忆模式是最基础、最关键、最深刻的时期,往往决定人生起步和走向社会行程好与坏的开始。这段时间里,一片纯真空白的大脑,不分好坏地充填着许许多多的所有知识性记忆模式,在大脑当中建构许许多多的模式,有相对完善与不完善、简单与复杂的,有相对正确与错误的、相对高雅与低俗的,有良性与恶性的,有全面与不全面的等,它们又都是相对的难以划清界限的模式,所有模式建构于一脑之中,它们要经过大脑自我建立的庞大而复杂的信息网络神经系统,低级别的记忆模式相互联系、有时彼此作用但不需要超越临界点、可以发展为中级别记忆模式。中级别记忆模式(也有初级别记忆模式参与)同样方式可以发展为高级别记忆模式(基础概念)。不同级别记忆模式进行相互联系、彼此作用并超越临界点,互动转化为一种思维模式,或者叫低量度思维模式(基本概念)的建立,思维模式往往导致人走什么样的道路。安德鲁和亚历山大·菲格尔库尔茨兄弟认为社会因素对一个人成长的最初几年具有重要的意义。威斯康星大学心理学家塞恩·彼拉克和同事们比较了由父母养大的孩子和来自孤儿院被美国人收养的孩子,他们对两类小孩进行了后叶加压素和后叶催产素水平的测定,发现孤儿院来的孩子后叶加压素基准水平低,这是一种能帮助人们认出熟悉的面孔或在社会群体里生活的激素。孤儿们虽然接受了领养人3年的养护,后叶催产素水平也不会上升,这是一种可以使人感到安全,缓减紧张的激素。我国也有这种通俗的经验认识,认为从小失去父母之爱的小孩容易产生孤独、暴戾的性格。当然不全是,还要取决以后人生成长过程中的教育和培养,增加更多、更新、更深刻记忆模式式建构,可以修正低等量度思维模式的建构,向良性方面发展。根据研究,从孤儿院领养儿童的父母如受过良好教育,这样家庭领养的孤儿智商都高于儿童平均智商水平。

美国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说,发育成熟的大脑所构建的概念被皮亚杰称为图式(schemas),儿童与世界交互作用的同时,构建并调整自己的图式。这个道理表明,人接触什么样的客观事物和社会环境,大脑就会建构什么样的记忆模式,建构的记忆模式决定着将来转化发展的思维模式(基本概念),进一步会影响人走什么样的道路。虽然不是绝对的、唯一的影响,但是具有重要的影响。记忆模式建构是多方面的,长期的接触建构的某一客观和社会事物环境模式,而缺少另一些客观社会环境模式建构,会形成缺陷积累效应,并无时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建构某种偏颇高度复杂的记忆模式,并经常处于不全面地开启状态,遇有新的客观事物进一步缺陷性刺激,会加强这一不全面、不完善的记忆模式建构深刻程度,就有可能对社会上某人某事某地产生思维模式片面甚至偏见的看法,建构截然相反的不正确的思维模式,此类人将来对社会会产生特殊的作用。中国有句名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

从上述实验和事实,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婴幼儿到童少年这段时间的所有记忆模式建构对一个人的人生道路起步阶段具有重要影响的基础性作用。如果因为这期间缺少爱,生活感受不完善,记忆模式再建构的高级记忆模式就有缺陷。因为是基础性作用,所以可直接影响以后思维模式或意识模型生成和发展的质量。模式之间的互动转化是因客观事物的主观生理状况不同而随机的发展,因转化过程缺少人生当中需要的某种重要记忆模式,形成新的高级模式结构不完善,高级记忆模式出现了不确定性变化,塑造人的性格也不同,见第四章第一节“性格是自我主观世界内在性建构的模式及外在性表现的特征”。孤儿院小孩因与社会尤其是大人关爱的少,性格孤僻,当然与出生前终极预设和自我生理发育活动有一定关系,但不是唯一的关系。如果说人与人的经历经验、知识学习和切身利益的关系屡屡出现差异,时时刻刻建立的记忆模式总有差别,差别的积累就会造就出不同模式建构倾向性性格的人。其中包括幼儿园和中小学的教育对塑造人的性格有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老师对同一客观事物的知识性介绍的方法、形式和内容讲解的不同,有深有浅,有粗有细,有的深刻而生动,有的僵化而填鸭式的硬塞,儿童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就会有很大差别。如果因这一知识记忆模式要在大脑中建立较为复杂的模式,复杂的记忆模式质量就会出现差别。如果知识记忆模式屡屡出现如此同方向的差异,人的高级复杂的知识记忆模式和思维模式差距不断积累,就会造就不同的认识水平和人格魅力,这就是终极预设基础上,后天的各种模式呈多样性集聚的产物。如山区的孩子不如城市的孩子对市民、市容、市场等有关现代化客观事物见得多、认识得多。城里的孩子对劳动实践、艰苦体验不深刻等。还有乡村老师知识差距会进一步加大这一差距的存在和发展,就会造成城市人和农村人大脑建构的知识性记忆模式多少、种类都有差别。所以从小建立什么样的、什么质量的、什么规模的记忆模式,是造就不同人的自我主观世界特征的根据之一,“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道理就在于此。

父母的言语行为同样是模式,就是婴幼儿甚至青少年建立记忆模式的模式,包括说话的口气、发音、口语和相关的表情。父母、兄弟、姊妹言行影响很大,甚至邻居、朋友和路人的言行也会对童年少年产生点滴或重要的影响。所以家庭与社会对塑造一个人的性格、能力、意志、情绪等心理特征会起关键性基础作用。没有父母的教养,失去父母之爱的人,建立的模式可能是认为社会事物上也没有爱的模式的真实存在,长大形成的思维模型即使有爱的模式补充,也会认为或感受这种爱的模式是虚构的。思维模式建构的不完善、不尽如人意,甚至不可想象,更可怕的是缺少少年的那部分爱,永远也不会在将来建立的模式中真实地填补上来。德国格丁根大学的斯特凡·雅格布斯说:“最新的神经学研究结果说明,如果储存在情感记忆(模式)中的痛苦经历过于强烈,人就会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十、不同式样记忆模式多次重建构与不同种类记忆模式多次再建构

大脑建构记忆模式过程是客观事物情境模式通过人的感觉系统对大脑有关功能区、细胞柱、神经元、突触、树突棘改造或训练,达到把握和改变大脑并建构印迹路径图式的过程。童年受教育不同的人,建构的记忆模式式样和种类不同,所有记忆模式之间相互关系结构也不相同;所有记忆模式结构在大脑多重多维循环回路网络神经系统体系中,印迹路径图式模态化程式建构和记忆模式开启方式不同;同一种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建构记忆模式过程,不同人和不同时间(童年和成年相对比)记忆模式建构也不尽相同,这是记忆模式建构的时空效应。模态化程式建构是大脑生理结构组成部分之间彼此特性和功能第一次关系建构的是初级记忆模式,是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基本单元在大脑当中的表象,是大脑建构的第一轮即初级记忆模式,初级记忆模式必须通过多次再建构,大脑才能建构成复杂、高度复杂的有关客观事物知觉的又具有不完全间接的认知模式;同一种事物在大脑不同功能区建构不同式样、种类的记忆模式,不同式样、种类的记忆模式的多次重建构或再建构,才能建构成复杂、高度复杂的客观事物知觉的又是不完全间接的认知模式。两个知觉又是不完全间接认知模式的建构和协调,也可以称为重新再建构。只有重新再建构,才能达到对同一客观事物又一次不完全间接地、更为高度知觉而基本间接地认知,具有技术性的两个转化过程,真正开始向人类思维模式的建构转化为中间阶段的发生。所有记忆模式建构过程及其多次再建构和重建构的过程,包括所有记忆模式多次多元竞争选择过程,进一步完成重新组合、再建构才能真正转化为思维模式。即巨量的不分单元、级别、式样、种类记忆模式之间多次多元再建构重建构可转化发展为基本概念和思维模式。

记忆模式建构发生在变化的、发展的、适应环境的、自主性强的、自我调节能力的有机的神经元、突触和神经纤维结构、特性和功能基础之上,同样建立在不同级生物场域内各种体态能量所处态势基础之上,所以记忆模式同样具有自主性强、自我调节能力的、开放而不断变化发展着的特点。变化发展受到不同客观事物不同情境刺激的约束,还有脑功能区、细胞柱、神经元、突触、神经纤维(即大脑结构组成部分)生理结构、特性的限制,记忆模式的变化发展,虽然无方向性,但具有相对的可塑性,建立可联系的、彼此协同作用的、联合互动转化的关系。正如一般事物的发生发展一样,不同的他事物即大脑结构组成部分和特性要素之间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显现,并能相互联系而且互为中介连成一体,经过彼此依赖、转化、互渗,发展升华成建构记忆模式。大脑生理结构组成部分有如此复杂的生理发生发展活动过程才能建构记忆模式,可想而知记忆模式具有更为高级复杂生理结构特性和功能。不同记忆模式的高级复杂的特性和功能要素之间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能相互联系,而且互为中介,连成一体,经过彼此依赖、转化、互渗,发展升华产生记忆模式的再建构,即复杂、高度复杂的记忆模式的组合和建构。特定的环境使大脑结构组成部分本身处于某种生理状态,还使大脑不同级生物场域内各种能量总和的态势产生状态,对已建构的多重多维循环回路网络神经信号传递系统状态产生影响。十一、不同等级记忆模式之间的转化发展即重新组合再建构就是思维模式的建构

模态化程式建构的印迹路径图式,即记忆模式建构以后,不仅仅反映在相同的客观事物情境模式相对重复出现时,记忆模式在大脑已建的印迹路径立即开启,更多的是不同单元、级别、式样、种类的记忆模式在大脑中想象地重复,表象地出现,如相同文字语言反复而自然地应用的表达,行为举止模态化地重复动作的再现,包括非认知性因素构成的知识系统的表现和表情的启动。还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本体感觉(包括大脑本体感觉)的模态化程式,在相同的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刺激下,对建构的记忆模式采取同样的重复和开启。只要有主客观相关的刺激因素的发生,包括生理因素的发生,如知觉刺激、情绪刺激、情感刺激、表象(自体感觉)刺激都会以不同的形式建构不同记忆模式,又是这些刺激常常可以促进已建构的记忆模式开启。不论是想象,还是语言、动作、感觉记忆模式不同形式开启,凡是式样、种类相似的记忆模式开启,都与相关众多记忆模式连续开启的方式发生联系,形成神经反响回路序列、交叉和系列、并列平行启动。所有记忆模式序列地开启也就是记忆模式建构和再建构、重建构以及二者综合(称为重新再建构)的过程。记忆模式及其重新再建构记忆模式之间联系和组合,形成对事物比较整体性属性的认识是记忆模式和高度复杂再建构记忆模式的发展,正是初等量度思维模式建构的基础。

人类个体每秒钟能够记忆两比特信息,一生可以记住数百兆字节的信息量,数量是有限的,时空范围更是有界的。但往往因为记忆模式不能开启而产生忘记,忘记是人生普遍而又大量发生的现象,数量有限的记忆模式达到长期记忆更是有限的有限,有质量的记忆模式在脑海中与一部容量为17G字节的DVD影片相比,真是算不了什么。人类要想达到建构多而广、长期而巩固的记忆模式,除去主客观事物自身情境特性和功能所产生模式对大脑刺激的质量外(包括空间程度和时间速度),与记忆模式建构的数量、质量和方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记忆模式(包括比较复杂到高度复杂的记忆模式)与记忆模式之间相互联系、彼此作用、互动转化的关系的建构与发展的重新再建构过程中,有质量的、巨量的、动态化的、许多特性的记忆模式初步主宰了大脑的功能,进而会起到长期巩固的记忆效果。如日常言行记忆模式经常性开启,这些记忆模式成为大脑初步具备了主体地位,并进一步转化建构了思维模式(基本概念),记忆模式就有可能达到长期记忆效果。

高度复杂的记忆模式从某种程度讲,也是低等量度的或中等量度的思维模式的建构。如人们看过、吃过、听过、嗅过、感触过的客观事物,在人的大脑中建构过的许多记忆模式,不过是对各类不同客观事物情境模式通过感觉建构的记忆模式,都是具体形象记忆模式的建构;人们建构过许多定义、公式、法则、原理、理论、想法等记忆模式,都是以逻辑或叫语言逻辑关系建构的逻辑记忆模式(实质是虚拟记忆模式,是由虚拟思维模式转化而来);曾经因客观事物刺激喜、怒、哀、乐留下深刻地记忆模式建构,是以情绪而建构的记忆模式,或叫情绪(情感)记忆模式建构;过去对大脑有过深刻或特殊的活动或动作的刺激和训练,如唱歌、跳舞等,大脑便建构了运动记忆模式。形象记忆模式、逻辑记忆模式、情绪记忆模式、运动记忆模式等所有建构的记忆模式,虽然可以定义为记忆模式,形象、逻辑、情绪、运动等性质的记忆模式,称为基础概念。这类基础概念不是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刺激而直接产生的知觉记忆模式,而是由思维模式运作过以后在大脑留下的虚拟的知觉记忆模式,可以升华为“基本概念”认识,亦称形象、逻辑、情绪、运动思维模式。把这种记忆模式之间发展称作高度复杂的记忆模式,但已有早期低量度思维模式的形态特性存在的建构,所以也叫低等量度思维模式的建构。另外,因为它们在建构过程中不同级别的记忆模式之间发生相互联系,其过程已有彼此协同作用并超越临界点,所以亦可以称作低等量度思维模式建构。只有联合互动并转化发展、升华为独立的而完整的基本概念认识模式,才能达到哲学意义的思维模式建构。

反过来讲,只有记忆模式转化和发展为思维模式,才使建构的记忆模式在大脑中真正达到长期保存的效果。长期保存的记忆模式又是促进和发展有关联的思维模式建构唯一的基本资源。第二章 思维功能是大脑建构的记忆模式之间在网络神经系统中动态化重新组合再建构的内在性功能的“模式”展现第一节 思维模式的建构

一、思维模式是整体性记忆模式之间重新组合再建构的模式

先从大脑对汉语词汇中字与字之间关系所建构的基础概念或基本概念说起。大脑首先对一个字的记忆模式建构开始,与另一个字的记忆模式建构相结合,会发生两种情况:一是两个字结构、发音不同,但字的含义相近,如纯粹二字各自内涵相近,纯粹二字简单相加构成重叠的词汇,是强调事物纯洁和精粹程度,比较松散关系的建立,其中二字组合后其含义没有根本性质的转化,所以理解简单,应该属于高度复杂的知觉记忆模式范畴,其构成的是基础概念;二是从字的结构到字的发音,由字与字不同含义到字的可能性某种含义的存在,字与字之间相互联系到彼此协同作用、联合互动协调转化,字与字之间内涵发生深刻的联系。如纯情二字各自内涵相差甚远,纯情二字构成的词汇既有纯的含义又有情的含义,纯情词汇的含义远高于纯与情二者简单相加和的含义,构成纯与情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彼此依存相互转化,构成词汇后发生质的提升,才能表达词汇的完美,理解也复杂,即由字与字的记忆模式建构发展到词汇(思维模式)基本概念的建构。同时说明纯粹与纯情二者词汇虽然具有广泛的概念性联系,但从质和特性方面看更具有差异性,或者说基础概念与基本概念既是过渡关系又具有质的层次差别。其实,基础概念既是知觉记忆模式的建构,也是思维模式建构的基础。

初级记忆模式是比较复杂的记忆模式,是向复杂或高度复杂的记忆模式发展的基础,即从感觉记忆模式到知觉记忆模式是记忆模式之间简单量变的重建构和再建构过程。知觉记忆模式是高度复杂的记忆模式,对客观事物只能有一个基本属性的了解,所以属于基础概念范畴的建构。通过思维模式建构,对客观事物就会产生本质特征的认识,所以思维模式属于基本概念范畴的建构。基本概念比基础概念的含义更为丰富多样而复杂,最简单的思维模式要比高度复杂的知觉记忆模式具有更深刻的内涵。

思维模式建构是通过记忆模式之间发生质变的重新组合再建构的产物,思维模式建构使人的大脑基本认识客观事物具有相对本质特征,比高度复杂的知觉记忆模式认识客观事物具有更高级、更完善、更全面的概括性和间接性的认识。记忆模式之间重新组合再建构发生质变就是量度模式建构,是完全独立于客观事物而又与客观事物间接联系的虚拟模式建构,是大脑结构组成部分之间生理结构活动的过程所产生,即记忆模式建构整体性在网络神经系中动态化组合所产生,称为思维模式的建构。具体来讲,在新的客观事物情境刺激下,不同单元、级别、式样、种类的整体性的所有记忆模式(包括感觉或知觉记忆模式,以下同)中,某些神经元、突触、树突棘又一次发生形态改变和生物场势调整,记忆模式局部形态改变与其他记忆模式局部形态改变之间,在循环回路网络神经系统中多次多元地,发生有选择性的相互紧密联系,彼此进一步协同作用并超越临界点,联合互动转化,完成重新组合再建构过程,产生更为复杂的综合性动态化地整体形式,就是升华建构为一种新的模式,这种模式具有思维功能。在相同的情境刺激下,相同的多元记忆模式重新组合再建构过程发生,建构的模式又一次思维模式建构,或者说原来建构的思维模式激活,从而展现出这种模式思维功能。如同人类建构记忆模式一样,这是一种人类建构思维模式原始的、落后的、迟缓的途径和方式。人类建构新的思维模式先进的捷径,是思维模式建构的数量达到足够的要求,而且划分为常规和非常规特征类型及多种多级建构形式(见本章第二节)以后,与记忆模式整合组构并生成和发展为意识模型,在意识模型突现的基础上,在大脑已有的各种各级建构形式参与下,新的思维模式建构速度加快、质量提高,虚拟化被推向极致(见本章第一节和第三节)。

从思维模式建构的根据,即记忆模式重新组合再建构过程来看,思维模式建构是一个受不同的客观事物情境刺激影响而又一次发生质的建构的过程。所以,过程就会存在连续的或者是断续的阶段性,每一个阶段又是一个高度选择又抽象的过程,如同与微观世界发生的事具有相近相似性,是在不确定和阶段式连续的或是断续的活动中完成思维模式重新组合再建构的过程。不管是连续的还是断续的,都是一个不断的取得阶段成果思维模式建构(成为中间环节)过程,阶段性成果建构的思维模式,称为知性思维模式。阶段是从内容贫乏的规定性(成果)开始,然后到内容逐渐充实并具有不同规定性阶段发展。通过阶段成果前后几个阶段建构的思维模式比较、对照,从中选择或发展达到基本完善思维模式参与建构的过程,并取得相对完善、有了比较满意结果思维模式建构的过程。相对完善比较满意结果建构的思维模式,称为理性思维模式。可见思维模式建构过程是一个具有阶段发展的流变过程,整个建构过程不是固定的、静止的、僵化的和不变的过程,而是变化的、发展的、相对的、多样形式展现的过程,同样是模态化程式建构过程,是思维模式建构过程产生创新性和不确定性的根据之一。

思维模式建构的最后结果,不是绝对的结果,只是比较、对照相对完善的结果。就是阶段性成果,实质都是相对的成果建构,正是不完善的建构。成果也罢、结果也好,它们永远会与相关记忆模式和其他思维模式发生广泛的联系,彼此作用,永远不断地互动转化。所以说,思维模式建构永远是一个过程。

不论是阶段成果思维模式建构(即建构的知性思维模式),还是从中选择了比较相对满意结果的思维模式建构(即建构的理性思维模式),都需要永远不断完善及发展,永远没有最后固定完善的思维模式建构。需要发展再完善、再发展,是人们思维模式建构永远创新和不确定的根据。用马克思的名言“对任何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1]包含着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来认识思维模式永远不确定不完善,也是人们对现在的任何事物认为不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根据。尤其在变化发展中不同的、具有规定性的主观和客观事物情境刺激下,思维模式总是会被激活重新组合再建构,向更完善、更本质的方向发展,逼近真实,但任何思维模式都是不断发展建构,所以思维模式永远达不到最完善、最本质的建构程度。

记忆模式是对客观事物感性认识建构的模式,又称感性模式,或叫经验模式、知识模式,用哲学语言讲,记忆模式是一种“物理实在”的模式。思维模式是在记忆模式重新组合再建构基础上虚拟性地再建构,是对感性模式的深化、提高和升华,是对客观事物认识阶段性推进的思维模式的建构。思维模式可以分为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由表面到本质知性思维模式和理性思维模式两个阶段,二者都是在物理实在记忆模式基础上再次质变的抽象而间接的模式建构,即模式基础上再建构的模式,称为“虚拟的模式”,也是实在的模式。同样用哲学语言讲,如果说记忆模式是物理实在模式,思维模式实质就是“虚拟实在”的模式。

从思维模式重新组合再建构过程分析,是相对整体性记忆模式与整体性记忆模式之间关系的建构,是多元多次记忆模式基础上的重新组合再建构过程。至今所有的动物大脑还不能够知道客观事物之间的结构部分、各自功能及其中的本质联系,即记忆模式与记忆模式之间的整体质的联系,更不知如何联系,也就不具备对客观事物本质的抽象概括能力,所以动物包括高级动物没有思维模式建构能力,即动物没有思维能力。动物大脑只会有适应环境的复杂或高度复杂建构记忆模式能力,如果某种记忆模式不能适应环境而失败,可以将这种记忆模式丢弃,重新开始一次建构适应环境的记忆模式,经过经典条件反射直到成功。当然会有更多次不成功的时候,只能灰心失望地放弃。正如寓言故事讲到狐狸吃不到葡萄的时候,只好灰心地离去顺便自我安慰地说,“葡萄是酸的,让那些馋嘴的麻雀去吃吧”。动物建构成功的记忆模式,以后经常开启(使用),这种记忆模式在动物大脑成为日常习惯性记忆模式,并应用灵活自如。如果以后不经常开启,这种记忆模式印迹路径很快消退。长时间以后遇到相同的客观环境,会重新建构这种记忆模式。总之,至今动物没有建构思维模式的能力。二、记忆模式的状况是思维模式建构的基础

思维模式建构是建立在不同单元、级别、式样和种类基本完全的、相对完善的、功能完整的记忆模式基础上,完成的重新组合再建构,属于常规的、易建的思维模式建构。大脑建构的记忆模式受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多变而不确定的刺激,如质量和数量、记忆模式的深刻程度、记忆模式保存和开启的质量所需要时间长短等,即记忆模式状况(包括可信而不可靠程度)的不同,决定着重新组合再建构过程产生的所有思维模式建构,发生的常规特征类型与非常规特征类型和多种多级建构形式不同(详见本章第二节)。

大脑生理结构活动可以建构新的思维模式,以适应客观事物的变化,所需要的不同级别的记忆模式不完全,或者有的记忆模式不完整、不完善,需要建构新的记忆模式或对不完善的记忆模式重新建构。这样,网络神经系统神经元、突触、树突棘之间潜在的有关联系首先被开拓,并彼此作用和建构为新的复杂的印迹路径图式,大量的新的复杂印迹路径图式发展并互动转化为不同级的记忆模式,不同级的记忆模式之间整体性的相互联系、彼此协同作用并超越临界点、联合互动转化,适应多变的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建构的思维模式。这一类思维模式建构属于非常规的、难建的思维模式组合建构。如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因实践不断地产生新的用语,用在特定的专业范畴的记忆模式,这些记忆模式是不同程度理解新的用语记忆模式,就是大脑多重多维循环回路网络神经系统,进一步建构了潜在的新的联系印迹路径而趋于复杂化,在此基础上建构新的思维模式。随着时代的前进,人脑新事物、新记忆模式、新的基础概念或基本概念不断涌现。新概念的涌现往往需要人们更多的理解和完善过程,在其发展过程存在各自理解和应用的不同,建构差异,属于非常规思维模式建构。新概念经常性涌现成为一个统一的理解和常用的用语,新概念转化为常规的习惯性思维模式建构。不管是常规思维模式建构,还是非常规思维模式建构,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之一,并促使大脑结构越来越渐进地高度复杂化,反过来成为建构更为复杂化思维模式的基础资源。

记忆模式得不到相似情景刺激,不会进行重复建构或开启,神经元、突触和树突棘的形态改变会逐渐消解,建构的记忆模式会发生消退现象即忘记,是一种人类大脑存在的普遍现象,使人一生大脑建构许许多多记忆模式,最后有许多记忆模式被消退而忘记。由记忆模式重新组合再建构的思维模式,同样因得不到情景刺激,有关记忆模式逐渐一一消退,使思维模式建构由相对完善到不完善,由相对完整到支离破碎又到彻底消退而解构,使人一生大脑建构的许多思维模式,最后多少思维模式(包括基本概念)解构而想不起来,既有好的应该长期储存的思维模式,也有跟不上时代需要而应该淘汰的思维模式。所以思维模式的命运常常与记忆模式状况息息相关。三、思维模式建构的原理

不同单元、级别、式样和种类的记忆模式整体性的、广泛的相互联系、彼此协同作用并超越临界点、联合互动转化的过程,称为思维模式的建构。记忆模式所以能重新组合再建构为思维模式的建构,有许多原理或称根据。

首先,得到大脑生理结构组成部分产生特性的支撑:

第一,根据朱长庚主编的《神经解剖学》介绍,每个细胞柱约含100~300个神经元。柱内传入冲动通过内环路……整合,传出神经释[2]放冲动是多种信息的总和。细胞柱之间有着复杂的联系。细胞柱内所有神经元都对同一感受类型发生反应,并有大致相同的感受野。细胞柱的这一生理特性,可以把不同类型客观事物具有共同感受类型信号的记忆模式,在大脑重新组合再建构当中联系在一起,建构并成为一个网络状的复杂的联结点。不同记忆模式通过细胞柱这个联结点,建构成网络状的相互联系、彼此作用并超越临界点、互动转化为思维模式。说明细胞柱的功能之一就是使相同感受类型的不同客观事物建构的记忆模式,例如5组不同级别记忆模式,假定分别代表毛笔、钢笔、铅笔、圆珠笔、电子笔,有共同的笔的感受野,笔的共同感受野具有共同的规定性,就是有笔杆(通常是长圆柱形)和笔尖两部分构成,具有不同的写字特性和功能。共同感受野的不同级别记忆功能通过细胞柱联结点把笔的概念连在一起,建构为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的基本概念思维模式。不同形式笔的记忆模式与各种相对物理实在的记忆模式重新组合再建构,转化为具有高度抽象性、基本的、普遍意义“笔”的思维模式。

第二,与神经系统内的信号传递的形式有很大关系。神经系统内的信号传递是通过丰富多样的化学传播形式发生的一些神经元,同一种特异的神经元可以使用多种化学物质传播到不同的特异的神经元当中。这样任何一个记忆模式中的神经元,同时与多元记忆模式中的某些神经元之间建构多种多样的关系。神经元生理活动的这一特性为不同式样、不同种类记忆模式之间的重新组合再建构提供了条件。

第三,印迹路径图式最重要的特征,是由不同类型神经元建构,从而建构非常复杂的关系。神经元除去乙酰胆碱与单胺类神经元系统,目前研究又发现几十种神经肽及氨基酸类神经元。各种化学特异性神经元在脑和脊髓内大多广泛地分布。任何一个神经(核)功能区,除去主要类型神经元分布外,可能有多种化学特异性神经元分布,如孤束核区除去主要的神经元外,可能有多种神经元分布或构成。同在一个神经功能区不同化学特异性神经元有着特异性联系和作用,不同功能区多种化学性质不同的神经元之间同样产生特异性联系和作用。上述大脑生理结构和活动特性为功能区内与区外广泛的联系和作用提供了条件,成为不同记忆模式之间再次发生相互联系、彼此作用并超越临界点、互动转化为思维模式的基础。

第四,“任何神经元通过其树突可接收来自多个或上千个其他神经元会聚性突触传入”,一般情况下一个神经元接受来自上千个其他神经元传递的信号,并通过这个神经元实现对多式样多种类记忆模式之间重新组合再建构功能,建构为复杂的、不同量度、多重叠的思维模式。

第五,一种神经递质有几种不同受体可以同时接收,在大脑当中对于信号传递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对网络神经系统中信号处理方式有着广泛的多维度的重大意义。一种神经递质在多重多维的网络神经系统中,能够对多式样多种类记忆模式之间几个突触同时作用并使其形态改变,起到记忆模式之间相互联系、彼此作用超越临界点、互动转化的介导作用,为思维模式建构提供生理结构性基础。

第六,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前轴可多次分枝并向数十或数百的突触后靶点提供信号(扩散),可以设想即使中枢神经系统执行最简单的功能,也可以使记忆模式间的有关突触产生复杂关系的联系,彼此作用并超越临界点而重新组合再建构为思维模式。

第七,大脑的联合区负责对感觉区域加工的信号进行解释、协调并进一步加工,使大脑做出范围内功能判断、计划和加工新的记忆模式,这是思维模式建构非常重要的部分。还有大脑的网状结构、角回等生理结构及其特性的存在,对记忆模式有协调作用,同样是思维模式建构非常重要的生理结构组成部分。

其次,大脑中记忆模式重新组合再建构转化为思维模式建构的机制,来源于客观事物模式不断地运动、变化发展,以及人的感觉系统运动建构的高级记忆模式的进一步发展。人的感觉系统不断地运动,接受的客观事物的情境同样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模式刺激,大脑都是以不同瞬间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方式接受,接收客观事物模式每一个不同瞬间外表特征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模式,在大脑里建构不同瞬间记忆模式(有时因客观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速度太快,每一瞬间建构的记忆模式很不完善,甚至严重残缺而存在部分缺失的记忆模式)(见第一章第一节中“运动发展的客观事物或感觉系统运动建构的模式是模态化序列记忆模式”)。客观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几个瞬间有较大变化后,大脑建构的几个瞬间的包括从初级到高级、从式样到多个单元记忆模式发生重新组合再建构,转化为一个阶段性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低等量度或中等量度思维模式建构,是客观事物模式运动、变化和发展没有结果的思维模式建构,称为思维模式阶段性成果的建构,是相对不完善、不是结论性、知性思维模式建构,但对客观事物具有了高度概括和相对抽象思维模式的建构。阶段性成果知性思维模式不断地发展,建构为理性思维模式。

再次,大脑本体感觉系统(如网状结构、颞叶联合区、角回、海马区等)会起到整合并促进记忆模式转化发展的作用,尤其网状结构有着非凡的整合能力,这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

最后,意识模型生成和发展并突现的过程,促进思维模式尽快建构或相对完善建构(见第三章第一节中“意识模型突现同样会提高思维模式建构速度和质量”),是记忆模式完成重新组合再建构转化为思维模式内在性的机制和动力源泉。

大脑网络神经系统之间信号传递和联系方式还有更多的生物生理活动方式的存在,促进记忆模式之间整体性更为广泛的联系。可以说,在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刺激下,记忆模式之间通过其神经元的突触发生相互联系、彼此作用并超越临界点的路径十分广阔,互动转化后重新组合再建构思维模式,在理论上和实践当中应该是成立的。但目前关于神经元、突触发生形态再改变(见下题)和路径联系与思维模式之间关系建构,这方面的研究报道很少。

记忆模式模态化程式的建构即记忆模式建构是相互联系、彼此协调作用并超越临界点、联合互动转化的关系,是指神经系统的脑功能区、细胞柱、神经元、突触、树突棘、神经纤维的形态改变、微观物质重组及其场势调整过程建构的模式。思维模式建构是网络神经系统中,已建构相对完善的、不同级别、式样、种类及多元的记忆模式之间整体性相互联系、彼此协同作用并超越临界点、联合互动转化的关系。一方面要求至少两元或多元已建构完善的记忆模式动态化建构的组合模式,两元或多元记忆模式动态化实践应用和彼此作用的过程,不再涉及新的有关脑功能区、细胞柱、神经元、突触发生新的全面的形态改变、微观物质重组及生物场势调整。另一方面多元记忆模式重新组合再建构过程时,因缺少某个单元记忆模式或某个单元记忆模式不完善,对建构思维模式需要的记忆模式不能满足需要,这时建构的思维模式是不完善的思维模式,要求大脑生理结构组成部分发生新的和全面的形态改变、微观物质重组和场势调整,就是要求有新的、少量的(或者是个别的)记忆模式建构,或者使那些不完善的记忆模式进一步完善,并在网络神经系统中动态化参与到思维模式建构中来。所有要求都间接涉及大脑生理结构组成部分的形态变化和生物场势调整。四、记忆模式之间的部分形态再改变是重新组合

再建构思维模式的生物学基础大脑生理结构组成部分形态改变和场势调整的相互联系、彼此协调作用并超越临界点、联合互动转化的关系建构为记忆模式。在此基础上,整体记忆模式与整体记忆模式之间相互联系、彼此协调作用并超越临界点、联合互动转化的关系建构为思维模式。两个建构过程基本相同,但有质的层次的区别。其中记忆模式中彼此协调与联合互动,是指大脑生理结构组成部分中神经元、突触、树突棘及神经纤维形态改变的协同作用和联合互动。思维模式中彼此协同和联合互动,指大脑中已建构的记忆模式多元的、不同级别、式样、种类记忆模式之间的彼此协同和联合互动。二者之间层次不同,有一个质的区别,就是建构级别记忆模式与建构等量思维模式的区别,两个阶段、两个梯级、基础模式建构与上层基本模式建构的区别。

原有记忆模式之间的相互联系、彼此协同作用并超越临界点和联合互动转化,还有新的记忆模式建构并参与相互联系、彼此协同作用并超越临界点和联合互动转化,只要在网络神经系统中发生动态化重新组合再建构过程,记忆模式不论是通过细胞柱的功能和神经元多种多样的生理结构及其化学传播功能,还是神经递质存在几种受体和神经元突触前轴分枝并向数十或数百突触后靶点提供信号也好,都是整体记忆模式之间局部的(不是记忆模式的整体)、微观的要有物质形态再改变和生物场势的再调整,在不改变记忆模式整体性的特性和功能的前提下,通过记忆模式局部形态再改变的那个部位建构,相互联系的、彼此协同作用后,发生了质的升华,联合互动建构为思维模式。

整体性的记忆模式与另一个整体性记忆模式之间相互联系和彼此协同作用并超越临界点,至少有一对双向关系的联系和作用并联合互动组合,建构为思维模式。如果是一个记忆模式与另一个记忆模式单向关系的联系和作用,必定有第三单元(甚至更多单元的)记忆模式参与,起着中介作用,并将另一个记忆模式联系与信号传递作用回传给第一个记忆模式。记忆模式间形成的联系与作用的循环回路关系的组合建构,是记忆模式正常的关系和作用的互动组合建构,建构思维模式。反过来讲,只有记忆模式之间局部的、发生微观物质形态再改变,生物场势再调整,才是建构思维模式的生物学基础(图2-1)。

整体性初级记忆模式之间发生相互联系的、彼此作用,并建构中级别记忆模式,但是不会超越临界点,只是建立在建构共同路径上的紧密联系、或者是原本一个神经元与上千神经元之间的紧密常规联系,部分形态发生微观的变化和场势调整而互动转化。从初等级别记忆模式向中等级别复杂的记忆模式转化发展,初级记忆模式中少量的神经元、突触、树突棘发生形态改变已经存在,只不过初级记忆模式间联系部分是发生少量的、不是一致性形态改变而已。从中等级别复杂记忆模式转化发展为高级别高度复杂的记忆模式,这个过程会有多处的部分之间发生相同形态改变并发生相互联系、彼此作用,但整体上不会超越临界点。形态微观变化和场势调整而互动转化,多处联系部分同样是少量的改变,也许是一致性的和不一致同时发生,这样其中有少量联系部分有质的形态改变(不同神经激素和递质的传输量增加或持续,导致突触形态质的改变)和场势调整,不会改变记忆模式原来的特性和本质的变化。低等级别记忆模式向高等级别记忆模式转化发展,基本上发生量与量的转化发展,还是属于物理实在范畴内的发展和建构。

记忆模式之间同时、有多处部分神经元、突触、树突棘发生特异化的、同向度、同质、一致性的形态改变,几处联系部分之间同时有不同的、新的、足够量的、持续的神经激素或递质的传输,使足够量的突触发生新一轮形态再改变和场势再调整,并通过这个局部的形态再改变和场势再调整来实现记忆模式与记忆模式之间发生相互联系、彼此协同作用并超越临界点而联合互动转化,建构的是思维模式,属于虚拟实在的建构。通过多处不同神经激素分泌发生局部形态变化,如图2-1中三个不同级别记忆模式相互联系、彼此协同作用并超越临界点、联合互动转化就是一个重新组合再建构的思维模式。

记忆模式与记忆模式之间,从多处多部位的多次多元选择、多重多维地彼此联合作用并超越临界点的建构发生,达到记忆模式整体对整体之间联合互动的关系,发生质的升华,才能重新组合建构为思维模式。不同级别记忆模式向思维模式转化发展,是由物理实在向虚拟实在的转化发展,是质的转化发展。这方面没有科学研究,更没有实验报告,这里只给予理论深层次发展变化的推断,足够量的神经元、突触多次同向度、同质的、一致性的形态量变的积累达到质变,致使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