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的中国设计与风格(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6 20:06:50

点击下载

作者:刘静伟 著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博物馆里的中国设计与风格

博物馆里的中国设计与风格试读:

前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对生活品质、生活品位展开了思考与探索,对自我价值存在的方式、个性表达的方式展开了思考与探索。游弋华夏大地,纵览八千余年的文明,各地博物馆的文物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为我们提供了思考与探索的机会。

走进博物馆,面对一件件精美的文物,时常听到人们由衷的感叹:好漂亮啊!真好看!无论是《国家宝藏》,还是《如果国宝会说话》,都展示了当时人们所拥有的智慧与创造能力,这凝聚着他们的自信、骄傲与自豪。这些设计与创造,为后世历代人民的设计与创造提供了创意。

面对这些文物,消费者可以感叹,而设计者则需要剖析。如同我们面对镜子时一样,在镜子里看到了什么呢?是漂亮?是好看?还是萌、帅、酷、呆、可爱、优雅、洒脱等描述词语所具有的内容?

本书借助考古学、历史学、美学、工艺美术史、文学史等研究成果,应用语言及语言模态的关系(见刘静伟著《设计思维》),展开了对中国设计与中国风格的解构与建构。这是一种尝试,将华夏文物用现代词语进行解读,如同国宝与我们之间进行着交流与会话一样。本书记录与汇集了这些对话的结果,呈现了文物造型、材质、颜色、技术等相关语言是如何为人们提供生活意义、生活趣味、生活价值的。书中的词语有的来源于典籍,有的是以文物为对象展开词语测试的结果。

书中图片除特别标注外,均为笔者拍摄。对那些提供图片的同学与朋友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同时,感谢那些艰辛工作的考古人,借用《西周乐悬制度的音乐考古学研究》的作者王清雷先生的一句话:“当我们在博物馆欣赏一件件精美的文物时,别忘记在后面有无数的田野考古人在默默地奉献他们的青春与热血。”感谢家人的支持,女儿说:我们尝试提供一种方式,让人们去欣赏历代中国人创造的美。感谢我的同事与朋友,你们的问候、关怀、建议,已成为我的动力。

毕竟笔者的时间有限,精力有限,知识有限,权当抛砖引玉,期待更多的人加入(weijingliu@163.com)。刘静伟2017年11月于长安目录

第一章 中国风格与设计概述 一、风格二、中国风格溯源三、中国早期文化区域四、文化资源与文化遗产五、风格的属性六、风格与设计

第二章 红山诸文化风格与设计—山风雄硕 一、高贵、彪悍的C形龙二、淡定、威武的动物三、明快、华丽的勾云形纹四、豪放、平和的红山彩陶五、质朴、肃穆的斜口器

第三章 良渚诸文化风格与设计—渚风玄朴 一、幽玄、威严的神人和鸟兽饰件二、雄壮、深沉的神人兽面像三、挺拔、端庄的琮四、厚重、雄浑的钺五、深沉、阳刚的龙首纹六、清爽、优雅的锥形器和冠状器七、幽玄、秀丽的黑陶八、稚朴、醇厚的动物

第四章 仰韶诸文化风格与设计—韶风瑰琦 一、瑰琦、聪慧的圣人造物二、清新、淳朴的动物三、欢腾的鱼儿四、淳朴、多变的兽面纹五、柔和、秀美的花瓣纹六、清丽、俊逸的枝条与花朵七、绚烂、壮丽的漩涡纹八、健硕、粗豪的太阳纹九、雄壮、粗豪的神人纹十、绚丽、浑朴的垂幛纹十一、沉静、变幻的几何纹

第五章 夏代风格与设计—夏风仙浑 一、静穆、仙秀的牙璋二、飘逸、灵动的牙璧三、仙秀、灵动的青铜爵四、浑然、幽冷的黑陶五、静穆、粗犷的扉棱

第六章 商代风格与设计—商风倨傲 一、庄严、尊贵的鼎二、豪放、沉雄的觥三、诡奇、迷狂的尊、瓿、卣、鬲四、飞扬、刚劲的扉棱五、狞厉、狂飙的兽面纹六、沉稳、倨傲的玉七、瑰丽、优雅的白陶与青铜八、稚拙、单纯的动物九、冷峻、高贵的三星堆

第七章 西周风格与设计—周风雅正 一、庄重、宏阔与刚毅的鼎、簋二、阔达、懿德的凤鸣岐山三、宏阔、雄浑的交龙纹四、严正、庄重、刚毅的曲折雷纹与直棱纹五、苍润、简朴、醇和的环带纹与窃曲纹六、温和、典雅的鬲、卣七、沉郁、温厚的素面青铜八、自信、优雅的觚、觯九、葱茏、清疏、典丽的杯与盉十、温润、柔和的玉与君子

第八章 春秋战国风格与设计—春风华滋 一、华美、壮阔与尊贵的生活画面二、华丽、雄壮的建筑三、稳健、华美的灯具四、斑斓、华丽的错五、诚朴、飞扬的动物、植物与云彩六、浮动、煞猛的瓦棱纹七、诡异、浮动的蟠虺纹、蟠螭纹八、奔放、灵动的玉

第九章 楚国风格与设计—楚风浪漫 一、威严、傲然的虎座凤鸟二、飞扬、轩昂的护主兽三、奔放、华贵的神兽、神鸟、神人四、华丽、恣意的器物口沿、肩部等局部装饰五、祥瑞、圣洁的鹿六、典雅、富丽的漆器七、玄怪、有趣的根雕八、诡谲、飞扬的纹饰及绘画九、狂放、洒脱的玉十、劲健、优雅的座屏

第十章 秦朝风格与设计—秦风雄骏 一、沉稳、智慧的将军二、清朗、锋锐的兵士三、生蹭、强悍的虎、蛇四、宏大、舒展的乐器五、桀骜、坚定的秦砖秦瓦六、稳健、朴拙的日常用具七、闲适、恬淡的装饰物

第十一章 汉朝风格与设计—汉风优雅 一、温柔、敦厚的汉人二、昂扬、雄健的马三、雄浑、纤魅的博山炉四、刚健、神武的神兽五、飘曳、飞扬的龙凤六、轻盈、飘洒的乐舞七、醇厚、温情的生活用品八、淡远、醇厚的画像砖九、激越、优雅的滇国

第十二章 魏晋风格与设计—魏晋风度 一、清朗、飘纵的人们二、飘纵、孤绝、悲壮的竹林七贤三、激情、俊秀、绮丽的曲水流觞四、幽静、缥缈的青瓷五、清丽、空疏的鸡首壶六、简朴、从容的牛车七、优美、玄妙、轻盈的曹衣出水

第十三章 唐朝风格与设计—唐风雍荣 一、优雅、傲娇的女子二、豁达、沉静的男子三、华美、尊贵的供奉四、矫健、骄傲的龙五、闲适、畅快的茶具与香囊六、雅致、威严的凤首壶七、健壮、激越的打马球运动八、斑斓、富丽的唐三彩九、优雅、华贵的马十、高雅、素洁的秘色瓷十一、柔丽、斑斓的绞胎瓷十二、沉静、动感的花瓷十三、清纯、亮丽的彩绘十四、浪漫、奔放的舞蹈

第十四章 辽、西夏、金的风格与设计—辽夏金风 一、轻松、沉雄的人们二、劲健、兀傲的壶三、端庄、高洁的棱四、挺拔、雄秀的凤首瓶、长颈瓶与长颈注壶五、敦厚、粗帅的鸡冠壶六、鲜艳、淳朴的辽金三彩七、朴拙、壮实的鸡腿瓶八、简朴、疏朗的瓷器九、真诚、和雅的迦陵频伽十、欢快、高傲的摩羯

第十五章 宋朝风格与设计—宋风雅逸 一、雅致、淡泊、自在的人们二、温润、静谧的汝瓷三、润秀、雅致的官窑瓷四、葱翠、温润的龙泉瓷五、端庄、静穆的哥窑瓷六、浑厚、清幽的耀州瓷七、端庄、幽雅的钧瓷八、幽玄、有趣的建盏九、淡泊、英迈的黑釉瓷十、清丽、雅逸的白釉瓷与青白釉瓷十一、其他

第十六章 元朝风格与设计—元风幽丽 一、醇厚、旷达的人们二、幽雅、绚丽的青花瓷三、疏朗、高贵的高足杯或高足碗四、醇厚、喜悦的卵白釉瓷五、浑朴、明丽的漆器与金属器六、多样、丰富的戏曲角色与生活诉求

第十七章 明朝风格与设计—明风峻雅 一、雄锐、散逸与淑雅的人物二、简洁、雅致的家具三、素洁、文雅的紫砂陶壶四、隽秀、文气的折扇五、温润、柔婉的甜白釉瓷七、清丽、淡雅的斗彩八、雅致、清逸的顾绣九、富贵、秀媚的五彩瓷十、尊贵、吉祥的建筑及其构件十一、浓郁、靡丽的琉璃十二、庄重、雅致的帽子

第十八章 清朝风格与设计—清风懿美 一、各类人物二、巍峨、壮丽的宫廷建筑三、浑厚、富丽的家具四、华丽、富贵的螺钿装饰五、鲜艳、繁缛、富贵的剔红或雕红漆六、华丽、高傲的掐丝珐琅与景泰蓝七、尊贵、豪华的金杯八、精巧、有趣的转心瓶九、浓艳、雅致的洗十、和合、吉祥的合欢瓶十一、优雅、高贵的凤冠十二、纤秾、富丽的金彩瓷器十三、华贵、雍雅的瓷母瓷器十四、清新、繁丽的珐琅彩瓷器十五、秀润、柔美的粉彩瓷器十六、高贵、尊严的黄釉瓷器十七、喜庆、端庄的珊瑚红釉瓷器十八、凝重、雅致的红釉瓷器十九、生动、幽雅的炉钧釉瓷器二十、清艳、高贵的霁蓝釉瓷器二十一、沉雄、文秀的茶叶末釉瓷器二十二、肥腴、圆融的青釉瓷器二十三、清雅、秀峭的蓝釉瓷器二十四、吉祥如意二十五、谦和、儒雅的盖碗二十六、妙趣横生的皮影与京剧二十七、精巧、玲珑的鼻烟壶

参考文献第一章 中国风格与设计概述一、风格

风轻轻拂过你的脸庞,好像伸手就可以抓住,它却在手指间滑过,这是人们对风的感受。当狂风骤起之时,风又带给人们惊奇与感叹。

描述“风”的词语有风云、风雨、风雷、风雪、风沙、风霜、风声等,产生了风景、风光、风味、风貌等相关词(图1-1),因此,用如下这些词语描述与度量“风”:风口、风门、风向、风量、风头、风速、风带,它们形成了风力、风势、风压、风浪、风暴、风潮、风神、风烟、风色、风寒、风灾等。图1-1 风景(刘涛摄)

将风引用到社会生活中会是怎样的描述呢?于是有了:风气、风习、风月、风化、风俗、风行、风传、风尘、风靡、风情、风尚、风趣、风波、风闻、风险、风狂、风控等。在描述社会生活中的人时,有风度、风韵、风采、风姿、风范、风貌、风纪、风雅、风华、风骨、风流、风味、风骚等。“风”本是一种自然现象,人们描述“风”,形成了风的构成与品评,引用到社会生活中,形成了风的格局、格调、格言、格律。在人类生活中呈现出了各种具象或抽象的形象。

综上所述,“风格”包含了人们对生活品评的方式与方法。风格可以用来描述环境、人物、事物、器物等的特征,既有构成的描述,也有效果的描述。因此,风格有踪迹可寻,有逻辑可推演,有语言可表达。二、中国风格溯源《诗经》中的“国风”分为: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诗经》是在距今三千至二千二百多年前的周代产生的诗歌集。这些“风”名是由周文王、周武王开创的时代留下的。他们分封天下,这些名称基本就是那个时代各诸侯国与方位的名称,诸侯国与周王相关方位土地上产生的《诗经》被称为“国风”。

从西周起,产生了与不同地域有关的音乐、诗歌、舞蹈等的记载。“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这两个成语来自于周晚期,既表示了一首“诗”欣赏者的多寡,又表示了有两种不同的风格存在。“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诸如此类的表达让后人相信古人已有区域、环境的概念。

如何描述这些不同呢?“士有行己高简,风格峻峭,啸傲偃蹇,凌侪慢俗。”这是晋葛洪《抱朴子·行品》中的论述。晋时,风格一词主要指人的风度、品格,是魏晋时期九品论人的门阀制度开展选拔官员时所用的方法。刘劭的《人物志》是我国第一部以人为研究考察对象的专著。从魏晋时期起,中国开始了从理论上对风格的探索,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晋代陆机在《文赋》中,都表达了他们的思索与观点。特别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论述了三十多种文章体裁的构思与风格。

以刘勰《文心雕龙》中“第五辨骚”一节为例:“故《骚经》《九章》,朗丽以哀志;《九歌》《九辩》,绮靡以伤情;《远游》《天问》,瑰诡而慧巧;《招魂》《大招》,耀艳而采深华;《卜居》标放言之致,《渔父》寄独往之才。故能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矣。”从这一段中可以看到“骚体”诗构成的方法与品评的内容。

刘劭在《人物志》中将人的精神、感情、筋腱、骨骼、气息、脸色、仪表、容貌、语言等外在的表现概括为九征,将仁、义、礼、智、信概括为五常,而九征与五常呈现为表里关系。

魏晋以后,有关风格的学说与理论历代也多有著述与补充,其内容涉及诗歌、文学、音乐、戏曲、绘画、人品、物品等生活的诸多方面。李伯超先生在《中国风格学源流》中,以典籍为依据,以诗歌为对象,梳理了中国风格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将与风格相关的术语分为三类:一是历史上我们祖先曾用于表达“风格”这个概念本身的词语,如体、味、品、格、趣向、兴味等;二是跟风格形成有关的词语,如气、意、神、韵、精、志、理等;三是用来表述各种风格的词语,如典雅、绮丽、繁缛、新奇、清新、雄浑、高古、豪放、含蓄、旷达、飘逸等。

以唐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三、纤秾”为例:“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柳阴路曲,流莺比邻。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从中可以看到“纤秾”景象的表达与呈现,可谓“一意多形”,即一个意象、一个题材有多个形态、多个景象可以呈现与表达。

几千年来,无论是主题思想的创意,还是形态的创新,先辈将感性与理性,抽象与具象等相结合,形成了我国风格的理论与方法。本书立足于设计,立足于古代的器物,解析与凝练古代中国器物上呈现的中国设计风格。三、中国早期文化区域

考古发现,“中国”二字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这是在一个名为“何尊”的青铜器之上,其内有铭文“宅兹中国”(图1-2),其意为“以此地作为天下的中心”,这是一个方位的认知,也可以说是我国人民的祖先对理想中国的初步表达。图1-2 何尊及其铭文(收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提出,我们对中国的认知经历了“共识的中国、理想的中国、现实的中国”三个阶段。共识的中国,即相当于龙山时代或传说的“五帝”时代,广大黄河、长江流域文化进行了交流,各大文化区系间逐步形成了彼此的认同;理想的中国,即夏商周三代政治文化上的重组;现实的中国,即秦汉帝国。

距今约八千年,华夏大地出现了各类考古学意义上的文化,形成了几大文化区。距今约五千五百年,这些文化区几乎同步发展着,呈现出繁花似锦的景象,其中以黄河中游地区包含中原地区、甘青地区的仰韶文化,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石家河文化、凌家滩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西辽河地区的红山文化,山东地区的大汶口文化等最为著名。考古资料表明这些文化之间有互动与交流,凌家滩文化与红山文化之间有玉人、玉龟、玉龙、筒形器等共有元素,红山文化与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之间有花卉彩陶纹饰的共有元素。各地都接受了以“钺”为神权、王权、军权的权力象征符号;其居住形式,产生了以“大房子”为中心的部落布局,还有相似的丧葬仪式。

尽管这些文化有不少共同的构成元素与方式,但是也独自发展出了自己的文化。西辽河区域红山文化的宗教性较强,有“坛、庙、冢”的礼仪形态,发展了粟、黍耕作农业。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崧山文化、良渚文化则产生了“水稻、蚕丝、玉”的生活方式与形态。各文化之间呈现出一定的互动性、继承性与代表性,目前考古出土器物较多的有红山诸文化、良渚诸文化与仰韶诸文化。

约在距今四五千年前,黄河、长江等流域几乎同时进入“龙山文化”时期,以灰、黑陶的三足器、圈足器、袋足器等为共同特征。铜器技术、快轮制陶技术、养蚕缫丝与丝织品技术、玉器技术、漆器技术、建筑技术等有了显著的发展,为进入以中原文明为核心的夏代做好了准备。

考古学家张光直先生提出了“中国相互作用圈”的概念。因为以上这些文化密切的交流,形成了区别于周围其他文化的一个整体,在这个文化圈中,大家共享许多相似性,这个圈子的范围就是中国后来秦汉帝国形成的核心地区,与中国后来的发展呈现出高度一致性,这就是最初的中国,或者说文化上的早期中国。追溯历史,有夏、商、周、秦、汉、唐等朝代名称。“华夏”“中国”的称呼也时常出现在历史典籍之中,伴随着这一片土地上的人们。

满天星斗、多源一统,是自成一脉的中国文化写照。大禹治水与“九州”的政治概念,是夏代人构建的一个心怀天下,一个文明与一个政体高度契合的共同体。“中国人勤劳、朴实、自强不息的美德融为一体,孕育出无穷的创造力,成为中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喷源不竭的源泉。”

新时代下,巨大的凝聚力、无穷的创造力、无限的生命力,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源泉。四、文化资源与文化遗产

1.中国语言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

从盘古开天辟地,到三皇五帝,我们的祖先开展了神话般的创世史与创业史。一路走来,中国人“筚路蓝缕启山林,栉风沐雨砥砺行”。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及其一系列考古学所取得的成果来看,在辽阔的中国大地上,祖先进行了丰富的文化创造。在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学、美学、建筑学等诸多领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果,《道德经》《诗经》《尧典》《禹贡》《周易》《论语》《史记》《文心雕龙》等典籍记载、彰显了中国人的文化创造过程与成果。

文字(图1-3),作为一种语言形态,承载了中国文化,从而让我们博古通今,可以应用与开发前人留给后人的文化资源。考古学利用地质学和生物学的理论与方法,提供了地层学与器物形态学的方式与方法。器物形态学又称标型学或型式学,是通过对不同时代、不同文化或同一文化的不同阶段、不同地区的器物就其型态进行排比,从而探索其年代与变化规律的理论与方法。诸如居址、墓葬或其他遗迹的形制,铜、铁、瓷、石等器物均可以用其进行分析判断。通过分析判断,以确定器物所属的年代,并了解当时社会的状况,人们生产与生活的方式等。图1-3 文字演进的“文物”(①甲骨文、②金文、③秦小篆、④东晋王羲之行书集字、⑤唐颜真卿楷书)

从现代语言学与信息科学的角度来说,文字是人类创造出来的语言系统,是一套符号系统。语言除了文字这一系统外,还有声音系统,人们通过口耳相传,创造与保存着文化。视觉系统也是在没有文字的时代就产生了,人们通过岩画、雕塑等方法创造与保存着文化,这是通过器物的线条语言、颜色语言、造型语言等语言形态进行诉说与交流的方式(详见刘静伟著《设计思维》第五章)。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人类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以器物为语言形态的文化,这些器物通过它的语言方式告诉我们远古时代所具有的科学技术与水平。不同时代的器物(或文物)承载了不同时代的生活意义、生活趣味、生活形态。我们祖先所创造的各类生活意义、生活趣味、生活形态借助器物、遗址等“语言”流传至今,影响至今。

西周以“礼乐”文化闻名于世,这是由《周礼》典籍、礼仪中的礼器、礼仪中的《诗经·雅·颂》、参加礼仪的人的行为等共同构成的。西周时,文化从单纯通过器物表达对神、鬼、祖先的崇拜过渡为通过对人的道德管理表达对神、鬼、祖先的崇拜。这是文化上的创举,开创了德治天下的局面。不同语言形态都围绕着不同时代所创设的文化特质而展开活动,如礼仪过程中人们的行为规定、礼器摆放的方式、礼器的造型与纹路构造、礼仪中唱颂时的音律等。西周“藏礼于器”中,用如此多样的语言形式,表达着一个共同的文化特质,那就是“德”与“雅正”。

2.经典创造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有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图1-4)。物质文化遗产看得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非物质的形态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存在于世代相承的各种传统与器物之中,如节日、礼仪等习俗,传统戏曲、音乐、杂技、游艺等活动,即“藏礼于器”。图1-4 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图1-5是出土于成都金沙遗址的“太阳神鸟”金饰,是二千二百多年以前商周时期创造出来的物品,它成为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其图案外廓呈圆形,有内外两层,内层图案为等距分布的十二条弧形齿状发散线条,线条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好像太阳光芒一样;外层图案由四只神鸟等距分布构成,神鸟矫健、自由地飞翔着。器物造型语言简洁精练,构图严谨,线条流畅,呈现出强烈的动感。图案中向四周均匀喷射而出的十二道光芒与等距的四只神鸟,蕴含着先祖对规律的认知,诸如十二个月、十二生肖、四季、四方等。太阳放射的光芒线及环绕太阳飞翔的四只鸟儿,让我们感受到先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现出飞翔、自由、美好的寓意。“太阳神鸟”金饰呈现出了祖先对自然的认知,他们用杰出的表现形式,高超的技术表达了光明、生命、永恒、自由、昂扬、奋进等美好的生活意义与生活趣味。如此经典的创造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图1-5 “太阳神鸟”金饰(收藏于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图1-6是恢复重建的广州陈家祠堂外墙立面的一幅砖雕。这座祠堂原建于清光绪年间,是当时广东省72县陈姓人氏合资兴建的合族祠堂。这幅砖雕的创作者采用了祖先留下的创造题材与故事,其场景、人物、建筑、动物、植物、服装、用品等呈现了清代、民国时期人们生活的意义、趣味和形态。图1-6 广州陈家祠堂外墙的砖雕

国人甚爱牡丹(图1-7)与菊(图1-8)。唐刘禹锡有诗曰:“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与牡丹有关的典故很多,呈现了人们对牡丹的赞赏。牡丹被国人喜爱,与其呈现的富贵、吉祥意义有关,它端庄、秀雅的造型,高洁、艳丽的色泽,雍容、大气的花型等,构成了人们心目中富贵、吉祥之意,这些构成也成为牡丹独有的文化符号。图1-7 牡丹花图1-8 菊花

中国的山水、植物、动物等是中国文化特质的来源,也是中国风格创作的源泉。中国风格是生活在中国土地上的人们创造出来的。山水湖泊、动物、植物等,给人们以生活启迪;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气候环境、动植物环境等给历代中国人以生活启蒙与创造的机遇与挑战,形成了中国文化的特质与风格,形成了中国的设计与创造。

历史上的人们按照自身生产、生活的需要开展了创造,其设计器物的形制、款式、纹饰等,是人们意识形态的呈现。在一个时期内人们制造的器物,其形制相对稳定并具备共同的特点。不同文化之间的人,因其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不同,器物在形制方面也不同。中国人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与风格,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表述方式与方法。

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对生活持续地进行着创意与开发,不同文物承载着不同时代的文化风貌、风韵、风采、风姿、风范等特质,这就是风格,是文化基因,是我们性格、喜好、禀赋、情趣、自豪感与自信心形成的基因,是我们身份认同与个性表达的方式与方法,是我们开展当代设计可利用与开发的文化资源与文化遗产。五、风格的属性

提到中国风格,浮现在人们脑海里的可能是青花瓷、旗袍等具体的物象(图1-9~图1-11)。在悠悠历史长河中,我们祖先创造了许多与人、事、物、环境等有关的文化知识,我国文化自成体系,历朝历代及各文化时期形成众多的风格及一套关于风格的理论与方法。综合这些理论与方法,本书力图呈现与表达中国器物上的经典设计与风格。图1-9 清乾隆青花瓷瓶(收藏于开封博物馆)图1-10 民国月份牌(收藏于江宁织造博物馆)图1-11 民国月份牌(来源于广西民族博物馆)

1.风格的历史再现性

我国有“事死如事生”的历史习俗,即墓葬所用器物及器物摆放的方式几乎与死者生前一样,或者说是为死者准备了死后在另一个世界如同活着时的世界一样的生活场景。这样的墓葬为解读墓主人活着时所处时代的生活方式提供了依据。在这些墓葬器物中,一类是死者生前的用品,一类则为冥器。冥器是专为逝去的人准备的物品。比较冥器与生活中日常用器的不同,主要区别在于颜色、材质与工艺水平等方面。冥器的使用,尤其是陶俑取代人殉陪葬,是文明的进步。

博物馆陈列了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文物。陈列展出的器物可分为冥器、日常生活用器、礼器。这些文物来自前人的墓葬、窖藏、祭祀坑与收藏。窖藏中的器物是人们为躲避动乱,而将有价值又无法带走的用品埋藏,希望动乱结束后能重新使用。但种种原因,这些窖藏埋藏品至今才被发现。祭祀坑中的器物为祖先祭祀所用之物,一般为礼器。从新石器时期开始,就有各种祭祀用的器物被发现,有祭神、祭鬼、祭祖先的。

本书以各地博物馆展示的文物为样本展开分析。博物馆中展示的文物有常展与特展。各个博物馆在日常轮换地展出的为常展,以专题为内容组织各地博物馆与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藏品展出的为特展。

本书将文物按不同文化时期中风格形成与成熟的情况对文物进行了分类。寻找一个时期、一个区域内器物共同的元素或有代表性的元素进行解读,同时采集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及观展人对器物品评的语词,这些语词是人们对这些器物的认知与观点。通过对词语与器物的分析,呈现出某一时期、某一区域的风格与设计。以秦国风格与设计为例,不只是分析秦国立国的十五年,而是从其被封国以后(计563年)的创造与设计。

2.风格的多样性

人们说起风格时,可以听到中国风格、美国风格、欧洲风格、印度风格等,这是说风格与地域有关;有秦朝风格、汉朝风格、唐朝风格、中世纪风格等,这是说风格与时间有关;有汉族风格、苗族风格、蒙古族风格、藏族风格等,这是说风格与人群有关。由此可见,风格的表述中有时间、区域、人群等概念,风格是人们对一定时间、一定区域、一定人群生活特征的描述,是人们对生活开展设计的表达与呈现。

还有手工风格、机械风格、数字风格、写实风格、抽象风格等,这是说风格与技术、方法有关;有金属风格、丝绸风格、棉麻风格等,就是说风格与材料有关;有流畅风格、粗壮风格、厚重风格、纤细风格等,这是说风格与造型有关;有鲜艳风格、幽静风格、璀璨风格,这是说风格与颜色、光泽等有关;有青花瓷风格、云雷纹风格、缠枝纹风格、唐三彩风格等,这是说风格与装饰纹样和方法等有关;有清新风格、雅致风格、豪放风格等,这是说风格与生活的趣味、生活的意义有关;有哀愁风格、霸气风格、悲情风格等,这是说风格与人的性格、个性、心情等有关。

综上所述,风格的内容中既有对生活特征、生活趣味、生活意义的描述,也有风格构成技术、材料、造型、颜色、装饰等的描述;既有人们族群、区域、时间上的划分,也有人们各自喜好、性格、禀赋等的表达与呈现。

不同人群会喜欢不同风格。仅就风格本身来说,是包含了人的生活价值取向的,因此,面对风格时有赞赏、推崇,有踩压、批判。风格的多样性成为今天人们生活意义、生活趣味的选择,如何赏析与应用多样性的风格是当今的机遇与挑战。

3.风格的结构性

历史上对风格的描述,如唐朝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清朝黄越的《二十四画品》等,提供了感性的、抽象的表达方式与方法。《考工记》《天工开物》中有对器物制作方法与结果样式的描述。将形式语言、风格趣味、生产技术、材料性能等诸多因素联系起来开展设计,是风格的结构性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动机理论,本书建构了风格与需求动机之间的关系(见下表)。第一层是马斯洛需求动机理论的类别,第二层为实现第一层内容所依据的情感维度,包含人类的生命意识、社会意识、宇宙意识等。第三层为实现第二层内容所具有的文化特质与风格。如超越性源于人类情感中所拥有的使命感、历史感、责任感、未来感、现代感、秩序感、快感等文化属性,在器物设计或活动的设计实践中可以呈现出凝重、崇高、壮美、严谨、璀璨、超旷、神秘、炫目、壮丽、优美、古拙、伟大、自由等文化特质与风格。将生活中的意义、趣味、价值等通过风格的构成技术与方法来开展创作,表达人们的个性、自我价值与生活动机等,达到满足与调适情感诉求的目的与效果。对于“时尚、潮流、个性、自我”等概念,借助此方法可开展设计与创意。

马斯洛需求动机理论与风格的关系六、风格与设计

作为文化资源,风格是全世界都可以共同享用与开发的。如朋克风格的服饰(图1-12、图1-13),这种金属装饰展示的向外张力,或者说产生的自我放纵与释放的感觉受到世界各地人的喜爱。朋克风格源于欧洲街头,时间并不长,可是它表达了人们的心理。这种文化现象在两千多年前,楚国创造的文物上也可以看到(图1-14),这种类似的造型方法,类似的情感诉求与心理诉求。风格具有普世的创造价值、趣味与意义,任何产品或人造物都是文化的载体,需要系统地、科学地梳理中国风格,从而有效地实现文化资源与文化遗产的利用与开发。图1-12 朋克风格的服装(来源于网络)图1-13 朋克风格的包(来源于网络)图1-14 楚地出土的文物

风格是人们对人、事、物、环境等构成效果的描述与呈现,是人们对生活意义、生活趣味、生活情感的表达与呈现,也是人们对自我价值、禀性、个性等的表达与呈现。在此基础之上,现代设计可以进行如下探索。

1.个性与自我价值的表述与欣赏

个性表达与自我价值呈现是伴随着经济发展所呈现出来的问题,原来只是皇家少数人拥有的风格,今天,普通大众也可以通过享用这种风格的产品来彰显自我价值。历史上的经典创造,为当下人们的个性表达与自我呈现提供了思路与方向。个性不仅仅是张扬,还可以被描述为典雅、清新、雄浑、高古、豪放、萌、旷达、飘逸等。当然,不可能将全国十几亿人的个性只用这十七个文化时期来分类,但可以此为参考,以任何一个语词为依据,区分与欣赏彼此的个性与自我价值,沿着文明前行的方向继承与创新。

2.时空中情景的表述与欣赏

中国风格是历史上各个文化时期创造的,如在同一时期、同一空间内都呈现出来而不产生冲突,这需要当今人的聪明才智。不同时间、不同空间被人们创造与应用的风格,人们在个性表达、需求表达、趣味表达时,需要建立新的时空观,即在风格与时间、空间之间建立新的关系,如可区分为公共空间、私人空间、特定空间等;在同一空间不同情景下,或不同空间同一情景下去欣赏与设计文化属性与文化特质,避免冲突,以达到和谐共处的目的与效果。

3.设计中创新与创意的表述与欣赏

生命价值、生活意义是风格的核心,本书按朝代更替的时间列举的十七种风格,呈现出了一定时期的生活意义、生活趣味及创造出的经典形式,为生活意义、生活趣味、生活形态的继承与创新提供了线索。古代风格作为文化遗产、文化资源以造型语言、颜色语言、材料语言、装饰语言、技术语言等多种语言形态为继承与创新创意提供了线索。如西周的雅正,采用了规整、方正、宏阔的形态,肃穆、庄重的颜色,精湛、严谨的青铜材料及技术。如楚国的浪漫,采用了傲然、激越、诡谲的形态,绚丽、率性的色彩,高妙、玄幻的漆器材料及技术。借助于经典,设计师们在呈现自我表达、个性诉求的需要时,可以在中国元素、中国技术与材料等方面欣赏、继承与创新创意,助推社会文明的发展,从而在新时代创造出与五千年文明相符的设计。

借助于经典,人们在进行自我表达与个性诉求时,有心灵回归的路径与自我身份的认证。借助于经典,人们容易理解与享用几千年文明带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借助经典,可以沿着文化的血脉继续创新前行。风格助力人们寻找自我的定位与个性表达,有助于人们身份的认证与心灵的回归,有助于民族自信心的建立与新创造、新设计的开展。第二章 红山诸文化风格与设计—山风雄硕神圣 古拙 雄壮 华丽

红山文化(公元前4000年~前3000年)因首次在内蒙古赤峰红山遗址考古发掘而得名。迄今为止,这一地区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青铜时代的夏家店下层、柳南、夏家店上层文化,因此被认为是“红山诸文化”。

小河西文化因首次发掘于敖汉旗木头营子乡小河西遗址而得名,距今8200年以前,是我国北方地区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小河西文化主要分布于老哈河和西拉木伦河流域,渔猎和采集是其主要生活方式。

兴隆洼文化因首次发掘于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遗址而得名,公元前6200年~前5400年,其范围南至燕山以北,北及松辽平原。出土的粟和黍是目前最早的人工栽培农作物之一,渔猎、采集和原始农业是其主要生活方式。

赵宝沟文化因发掘于敖汉旗新惠镇赵宝沟遗址而得名,公元前5200年~前4400年,其范围北起西拉木伦河以北,南至渤海北岸,原始农业、渔猎和采集为其主要生活方式。

小河沿文化因发掘于敖汉旗四道湾子镇(原小河沿公社)南台遗址而得名,公元前3000年~前2500年,主要分布在老哈河和大凌河中上游地区。

夏家店下层文化因发掘于赤峰夏家店遗址而得名,公元前2200年~前1400年,与青铜文化同时代,其范围北起西拉木伦河,南至燕山以北地带,赤峰地区和通辽市南部是其中心分布区,以农业为主要生活方式。

红山文化时期,已经出现了以祖先崇拜、天地崇拜、龙图腾崇拜为代表的公共信仰和祭祀礼仪系统(图2-1),多地出现祭坛、神庙、祖庙,敖汉兴隆洼遗址出土了红山文化晚期整身陶人(图2-2),敖汉草帽山遗址出土了红山文化石人像(图2-3),多地出土以玉为主体的礼器。图2-1 祭祀场景(来源于内蒙古博物院)图2-2 陶塑人像(收藏于敖汉史前文化博物馆)图2-3 石刻人像(收藏于敖汉史前文化博物馆)

红山文化的玉器有龙、玉猪龙、龟、鸮、神人、勾云形器、斜口器等,质地优良,工艺精妙,富有神秘感。玉器多为墨绿色、淡绿色、深绿色、黄绿色或青绿色,红山人已经能熟练地运用切割、琢磨、钻孔、抛光、圆雕、浮雕、透雕、两面雕等技法。

1971年,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发掘一件龙形器(图2-4①),该器为玉质,高26厘米,整体呈“C”形,墨绿色玉质,通身琢磨,吻部前突,龙首阴刻梭形大眼,龙头后有鬣长贴身高扬,造型遒劲有力,显得威严、潇洒、飘逸。红山诸文化具有的雄硕风格呈现出神圣、古拙、雄壮与华丽的特质。图2-4 C形龙(①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②收藏于震旦博物馆)一、高贵、彪悍的C形龙

C形龙(图2-4)是红山文化的代表性作品,在人类处于蒙昧时代,自身周遭有着众多无法解释的现象,人类产生的好奇与紧张,通过C形龙的创设达到平衡。

红山文化较早地进入到旱地农耕文明,对于自然的关注是非常高的。周围的山峦、河川经常发生变化,突然刮起的大风,暴涨的河流,甚至莫明其妙“睡去”而再也唤不醒的亲人等,诸多现象无法理解与解释,使人们对自然产生了深深的敬畏。于是,人们高高地举起神圣之物,对所景仰的物与事表达着虔诚与崇拜。C形龙的创造呈现出这样一种状态:隐而不发,不怒自威。人们以最虔诚的心理,最朴素的情感,去表达崇拜与敬意,以此消散自身的紧张与好奇,祈求上天的眷顾。

在众多的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许多类似祭坛的地方,同时还发现了泥塑像与石人雕像(图2-5),这些塑像或雕像肃穆、平和、高贵,它们的存在显示出红山人所进行的活动—祭祀,显现着神崇拜、鬼崇拜、祖先崇拜、动物崇拜或天地崇拜,这是万物有灵的认知。图2-5 石人雕像(收藏于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张瑞霞摄)

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巫”为“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人们将从事主持祭祀活动的人称为“巫”,有了巫师,通过“巫”,人们能与鬼神沟通。巫是人神之间的中介,通过念咒、跳舞、祭拜等手段,实现上达人的祈愿,下传神的旨意,调动鬼神之力为人消灾祈福的目的,后世逐渐发展出了诸如医病、解梦、预言、祈雨、占星等活动。

如同众多的原始文化一样,红山文化人进行着这类使大自然不断地人格化的活动,在此过程中呈现出肃穆、平和、高贵、威风、彪悍、冷隽、狞厉、昂扬等姿态。二、淡定、威武的动物

红山人与动物亲密,并对动物展开了想象,其创设器物的一种方法是仿生,另一种方法是对动物进行组合或嫁接,这些似乎是护身符,或作为人的替代品。

1.圆融、浑朴的原生动物

图2-6为玉龟,此玉龟头向外伸着,四肢张开,似在慢慢地行走,稳稳地向前。玉龟造型臃肿,轮廓厚重,丰满肥圆,强健,一副憨态可掬、活泼可爱的样子。图2-7为鸮,顶端圆凸似鸟首,两只眼并列地雕刻在竖置的顶端位置,腹部肥厚,整体圆润、浑朴、舒展;尾部较宽,两侧翅膀垂展,翅膀与尾羽之间有左右对称的凹槽;足爪通过凹凸变化,似双足收紧状;呈俯飞状,它好像在环视天下,威武淡定。图2-6 龟(收藏于震旦博物馆)图2-7 鸮(收藏于天津博物馆)

这些动物作品造型较为写实,且非常简练传神,简约概括,结构对称。反映出红山人对相伴相生的动物观察仔细,并借助自然界的动物表达着生活中的情感与趣味。

2.威严、智慧的神人兽

在红山文化器物造型中可以看到组合或嫁接的造型方法,即在一个造型中将多个不同动物部位进行组合或嫁接,也许是因为动物的这些部位有着非凡的能力被先人们认可,从而被创设出来。

图2-8为神人兽像,高15.5厘米,宽6.5厘米,厚2.2厘米,青黄色玉质,脸部双眼且凸出,前圆后尖,头上竖立四个高耸的角状物,上缘为刃边;神兽膝盖弯曲,臀部悬空做半蹲态,双手贴合地放在膝上,头部前倾,鼻吻贴近双手,如沉思状。此造型神秘、诡谲,其头部伸张的犄角、外张的耳朵与突出的眼睛,给人以威严震慑之感;而下蹲的腿部与闭合的手部却产生一种自信与闲适,在原始崇拜与敬仰之中,严厉与宽容并存。图2-8 神人兽像(收藏于震旦博物馆)

图2-9也是神人兽像,四肢张开,掌部、肘部、下肢、脚、臀部、胸部等部位均有装饰,显得非常有力,好像一个巨人勇敢、自信地迈步前行。图2-9 多纹饰神人兽像(收藏于震旦博物馆)

目前还不知这些神人兽像具体代表着什么,如同C形龙,但组合或嫁接进行创造的方法呈现出人们的思维从简单模拟向优选、组合思维的转化,作品在现实世界没有对应,创造的结果让人觉得神秘、新奇。这两种神人兽像的造型健硕、严峻,线条朴实、简练,传达着有力量又有智慧之人所具有的形象。

3.高贵、质朴的玉猪龙

图2-10为玉猪龙,型卷如玦,首尾相对不相连;龙首琢出耳、眼、鼻等细部特征,肥首大耳(似猪),双目圆睁,正视前方,面部阴刻褶皱,吻部微突,并有两对獠牙外露;双耳呈弧状竖立高耸,龙体圆润,光素无纹,体中心有大圆孔。器物质地纯润,古朴浑厚,雕琢精细,是红山文化的代表性玉器。据考古分析,它是权力、身份、地位的象征。如此质朴的创设表达着高贵的地位,红山人以智慧舒缓着现实中的冲突。图2-10 玉猪龙(①、②收藏于震旦博物馆,③收藏于天津博物馆,④收藏于内蒙古巴林左旗博物馆,张瑞霞摄)

图2-11、图2-12中的石雕不是玉猪龙,却有红山文化的风格,突出的胸部和肥硕的臀部,与女性的身体进行了组合,显示出原始人通过动物表达母性崇拜与生殖崇拜。质朴和纯真是原始社会时期艺术品所表现出的特征,是当下人们可以享受的内容与形式,他们从自然界中获得的某些理解、把握和表现,成为后人创作的借鉴。图2-11 石雕(收藏于汉东博物馆)图2-12 石雕(收藏于汉东博物馆)三、明快、华丽的勾云形纹

图2-13为红山勾云形玉佩,其造型为片状的横长条形,无纹饰,外四角呈圆形卷钩,卷钩中部凹进,长形四隅边凸角处为外弧状;中间厚,边缘薄似刃,器身向外伸出的部位均镂雕出卷曲的弯勾,器形中部有卷钩,多数器物至少有一侧表面刻有浅凹槽,并且走向与器体结构一致。勾云玉佩造型浑厚、舒展,颜色古朴、遒劲,勾云形纹样将云彩高度抽象概括,呈现出大气、简约、质朴、明快、华丽的气质,是红山文化的经典之作。图2-13 勾云形玉佩(①收藏于震旦博物馆,②、④、⑤收藏于天津博物馆,③收藏于赤峰博物馆,⑥收藏于首都博物馆)

图2-14的彩陶上饰有勾云形纹样,在黑色或红色的彩陶上,从一条线出发,以点定位,采用等距的方式,以勾云为基本形进行各种变化,或呈现多层次的勾云形,或彼此勾连又引申出另一个勾云纹。与勾云形玉佩不同,它只有线的粗细变化,而无厚薄之别,是一个平面的构成方式,既可以是二方连续,又可以是四方连续,变化无穷,让人感觉明快、清新、玲珑、天真,华丽无比。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