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6 20:13:25

点击下载

作者:曾国藩著,谭发宝编译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试读:

前言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被誉为清帝国的“中兴名臣”、晚清“第一名臣”。他本为一介儒生,具有文人的气质,舞文弄墨,悠游徜徉;同时他又为有名勇将,气度非凡,驰骋神州。曾国藩一生酷爱读书,著述颇丰,并注重将他的学问和才华运用于领军治国的实践之中。他一生之中,给家人写了大量的书信,有一千五百封之多,记录了他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至同治十年(1871年)之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涉及许多历史事件,也有很多真情流露和人生处世之谈,从中反映了他在修身、齐家、治学、养兵、交战、交友、处世、养生等方面的思想。这些家书因内容丰富、文辞优美、感情恳切、体现人伦典范而流传甚广,其中的许多名句朗朗上口、隽永深远,乃真知灼见,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此次,《曾国藩家书》被收入“国学名句故事绘”第二辑丛书中。因其内容丰富,知识量大,考虑到普及的需要,编者选取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66则名句,逐条释义、明理、讲故事,辅之古图,以供读者阅读理解。作为具有人生教益的国学普及读本,编者衷心期望本套书能对读者朋友的生活、学习有所裨益。

修身篇

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

【注释】

刚:强壮矫健。柔:谦虚退让。靡:倒下。折:折断。【译文】

强壮矫健和谦虚退让的品质要同时具备,不可只取其一;如果一味谦虚,则容易一事无成;太过刚强,则容易招致祸害。【道理】

为人处世,不能太刚也不能太柔,刚柔之间,过犹不及。人的一生中,会经历不同的阶段,这需要我们或者以刚强应之,或者以谦让待之。在需要独挡一面的时候,如临危受命时,要有“当仁不让、舍我其谁”的担当;在需要收敛的时候,如面对名利亲友的时候,则须谦虚礼让。太刚强和太柔弱都会导致失败的结局。

暴胜之持斧

汉武帝当权末年,山东泰山琅琊一带盗贼猖狂。汉武帝派遣直指使暴胜之前往平乱。只见他身穿绣衣,挥舞着斧头,深入贼中,分部驱逐抓捕,刺史郡守以下多被捕杀。

暴胜之听说隽不疑是贤良的人,于是想要与他见面。隽不疑得知,便盛装前往拜访暴胜之。暴胜之把他迎到上座,隽不疑对暴胜之说:“凡是做官的人,太刚强就会被削除,太柔弱就会被废除。有威严地行动,并且施恩造福百姓,才可能有好下场。”暴胜之听了,面色一变,幡然醒悟。他接受了隽不疑的规劝,并且向朝廷郑重推荐了隽不疑。宋·马远《水图之二——洞庭风细》

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

【注释】

自持:自己保持。约:俭约。【译文】

能够坚持过勤劳而简朴的生活,习惯劳苦,既懂得享乐又懂得简朴节约的人才算得上是君子。【道理】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不管面对富足的财富还是简朴拮据的生活,都要泰然处之。只要勤劳节俭,吃苦耐劳,就能像君子一样坦荡荡,心安神宁。殷仲堪食米

东晋的殷仲堪读书守道,天性淳朴,一向节俭。当他都督三州军事的时候,荆州遭遇连年旱灾,收成很差,他就更加节俭。他每次吃饭只吃几小碗饭菜,从不多求;每次他都会把饭菜吃得精光,要是有饭粒掉在席子上,他都要马上捡起来吃掉。他总是对他的弟子说:“别人看到我地位较高,声名显赫,觉得我应该放弃过去的生活作风,不要再那么节俭。但是我在这个位置上心里常惴惴不安。贫困是士大夫们的常事,怎么能因为登上了高位就放弃他本来的性情呢。你们要好好记住这个道理啊。”清·《竹林七贤图》(顾绣)(局部)

天地间唯谦谨是载福之道,骄则满,满则倾矣。

【注释】

谦谨:谦虚谨慎。满:自满。倾:倾倒。【译文】

在天地之间,只有谦虚谨慎是能够承载幸福的办法,骄傲会使人自满,自满的人就会失败。【道理】

在我们打拼人生的过程中,要时时警惕、谦虚谨慎,切不可骄傲自满。骄傲,不但让人止步不前,还会伤害他人,招致祸害。只有秉持谦虚谨慎的品德,才能一如既往地让自己的事业和品德更上一层楼,实现持久提升,同时也才能让我们在竞争激烈的人类社会中保有自己的位置。诸葛恪盈满而倾

诸葛恪是三国时期吴国人。他是诸葛亮的侄子,吴国大将军诸葛瑾的长子。他从小才思敏捷,深得孙权赏识。屡立战功后,他被孙权命为大将军,主管上游军事。孙权去世后,他的儿子孙亮继位,诸葛恪继续掌握吴国军政大权。他通过减免赋税、取消监视等一系列的措施,获得了较高的民望。吴国重建东兴大堤,魏国认为侵犯了其国土,于是兴兵攻打吴国。诸葛恪亲自率领四万精兵迎战。魏军见吴军的先头部队人数不多,故而轻敌,诸葛恪轻松取胜,虏获了不少财

物。然而,这个意外的胜利却让诸葛恪变得骄傲自满。东兴之战后不久,他又想乘势再度攻打魏国。有大臣规劝他,他却不顾众人反对,

执意出动二十万兵围攻合肥新城。不料却中了魏国的计谋,不但错过了获胜的机会,而且因为暑热带来的疾病让吴军孱弱不堪。诸葛恪却不以为然,最终遭受了惨重的失败。战败后,诸葛恪还不汲取教训,依然骄傲自满,不愿撤兵。他的刚愎自用令吴国军民十分失望。后来,为了掩饰过错,他越发独断专权,终究招来杀身之祸。清·左宗棠《行书七言》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注释】

加勉:用以勉励自己。【译文】

如果自己确有过失,则要改变;如果自己没有过失,则要警醒自己,勉励自己不犯如此过失。【道理】

人的一生,蹉跎跌宕,难免会有过失。当别人对我们提出意见的时候,我们可能羞于面对自己的缺点而恼羞成怒。倒不如采取这样的态度:如果别人说得对,确实指出了自己的不足,则要虚心改正;哪怕别人说错了,也可以把它当成是一种提醒,以此警示自己。李泌改过

唐代的名臣李泌,小的时候就十分聪明,七岁就写得一手文章。他曾经写了一首《长歌行》,看过的人都觉得很了不起,只有张九龄没有赞扬他,反而告诫他说:“把武器藏在自己的身上是古人看重的事,现在你这么早就名声大起,过早成名,可能会损耗你的才华。你应该韬光养晦,好好学习,这样才能有大作为!况且,你还是个小孩子呢!”李泌听了之后,马上醒悟过来,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愧疚。于是他对张九龄谢了又谢,从此改变了自己的态度,再也不骄傲炫耀了。清·文点《看山图》

终身让人道,曾不失寸步。终身祝人善,曾不损尺布。

【注释】

祝:给予。【译文】

一辈子都给人让路,自己就从来不会被他人抢步而失足跌倒;一辈子为他人做好事,自己也不会损失一尺布。【道理】

想要得到别人的谦让,首先要谦让他人。只有懂得奉献,才不会损失自己的东西。我们谦让他人、给予他人,表面上看,我们吃了亏,但是实际上,我们会得到更多的回报。鲍叔牙让利

鲍叔牙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大夫。他年少的时候就结识了管仲,并与之成为很好的朋友。管仲当时比较贫困。鲍叔牙和他一起做买卖,挣了一些钱。在分这些钱的时候,管仲总是要给自己分得多一些。然而鲍叔牙却不介意,反而十分同情管仲,知道他比较贫穷,更加需要钱。后来,管仲当官,却更加贫困,鲍叔牙认为人生会有时顺利有时不顺利罢了。再后来,管仲三次当官,三次被罢免,鲍叔牙都不认为是因为他没有才能,而只是认为他没有遇到合适的时机罢了。管仲后来又参加了几次战役,每次都落荒而逃,鲍叔牙也不认为他胆小怕死,而是十分理解他为报母恩而做的选择。即便后来管仲下狱,鲍叔牙也不以结识管仲为耻辱。鲍叔牙对管仲如此的包容和理解,感动了很多人。虽然后来管仲辅佐齐恒公成了一代霸主,但很多人都没有赞美管仲的贤良,反而钦佩鲍叔牙善解人意。鲍叔牙让利管仲,看起来损失了一些金钱,但是他得到了“知人”的美名,让后人景仰不已。元·王振鹏《伯牙鼓琴图》(局部)

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唯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

【注释】

胸次:胸怀、心胸。浩大:浩瀚广大。受用:对自己有帮助。【译文】

富贵和功名都是人世间虚浮的荣耀,只有胸怀广阔才真正对人有帮助。【道理】

富贵功名,这些东西虽然我们看得见,但是它们往往如过眼云烟。对我们来说,真正让人生有意义、有帮助的是我们的胸怀。胸怀宽广才能包纳一切,才能让我们不但成就自我,同时在一生的体验中得到除了富贵功名之外的更多的东西——知识、智慧和爱。慷慨服人

庾子嵩是西晋人,他恢弘有度量,视功名钱财如粪土。当时,有一个名叫刘庆孙的人在太傅府任职,他设计陷害了很多有名望有才华的人士。只有庾子嵩超然物外,与世无争,让刘庆孙抓不到把柄。正无计可施的时候,刘庆孙听说庾子嵩特别节俭,而家里却很富有。他计上心头,于是怂恿太傅向庾子嵩借钱千万,如果他表现得十分吝啬而不肯外借,那就可以乘机陷害他了。后来,太傅设宴,邀请了庾子嵩,并在大庭广众下向庾子嵩借钱。庾子嵩这时已经颓然醉倒了,不小心将头巾滑落在桌子上。他便顺势低头捡起头巾,戴好后慢吞吞地回答:“下官家确实约有两三千万钱,随便您取用多少都可以。”刘庆孙听了,知无机可乘,这才心服了。正是庾子嵩的磊落胸怀,让小人不能陷害于他。倘若他不能看破富贵功名,早已被刘庆孙祸害矣。后来有人向庾子嵩说起这件事,庾子嵩说道:“他可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啊!”清·顾沄《仿石涛山水图》

须有一种谦谨气象,勿恃其清介而生傲惰也。

【注释】

谦谨:谦虚、谨慎。清介:清正、耿直。傲惰:骄傲、懒惰。【译文】

必须有一种谦虚、谨慎的气象,不能自以为清正、耿直,所以就骄傲、懒惰。【道理】

清正、耿直固然可贵,但是不能过而为之。因清高而自以为是,以为自己已是世间最有能耐的人,并因此而变得傲慢而懒惰,这实际上会导致自己停滞不前,终将受到社会的抛弃。我们更需要有一种谦虚谨慎的胸怀,不管何时何地,都能够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不自满不懒惰。贺钦画匾

明代的贺钦曾经在陈献章先生门下学习。他天资聪颖,也比较努力,很快就在同学当中脱颖而出。他经常跟其他人侃侃而谈,炫耀自己的学识。有一次不小心被他的老师看到了,陈献章先生就对他说:“你怎么能这样锋芒毕露呢?你应该好好涵养,内敛一些,才能够深沉平和。这才是求学治学做人之道。”贺钦听了,十分惭愧,知自己自恃才高,露出傲气,十分不妥。于是他在后花园中建了一间书房,并且在房内挂上“深沉和平”的匾额时时自警。清·袁江《山水楼阁屏》(之八)(局部)

内有整齐思虑,外而敬慎威仪。

【注释】

思虑:思考、考虑。敬慎威仪:尊重别人又谦虚谨慎,还要有威严之仪态。【译文】

自己要有清晰的思路和考虑,外在表现时则要谨慎而尊敬别人,同时不失自己的威严。【道理】

内外兼修是必要的。对内,头脑清晰、思路清晰,遇事才能知道如何应付。同时,缜密的思虑,也能让人变得自信而泰然,并显得有尊严而举止服人。同时,注意自己的仪表仪态,令自己显得有威严,其思想才能更多地被人接受和理解。“殿上虎”刘器之

宋代司马光的好朋友刘器之是宋代有名的谏官。他总是十分严肃地立于朝廷之上。只要他知道的事,他没有不说的;只要他开始说,他就不会有保留,直到说完为止。凡事入谏之前,他总会梳理思虑,让其条分缕析;在讽谏的时候,他总是首先论证事情的是与非、正与邪。他常常给皇帝推荐君子,斥退皇帝身边的小人,如果有人要跟他争辩,他也会奉陪到底。他有时也会激怒皇帝。要是皇帝发怒了,他就执简立于一旁。等到皇帝稍稍平息怒气之后,他就又会操持前论,更加推演深入,志在说服皇帝。其他同在朝廷的人多被吓得汗流浃背,缩头缩颈,他们私下里都把刘器之叫做“殿上虎”。明·唐寅《幽人燕坐图》

从古帝王将相,无人不由自立自强做出,即为圣贤者,亦各有自立自强之道,故能独立不惧,确乎不拔。

【注释】

确乎不拔:顶天立地不能摧折。【译文】

自古以来,帝王将相没有人不是从自立自强中走出来的。即便是圣贤的人,也都各人有各人的自立自强之道,所以他们才能独立不惧,确乎不拔。【道理】

成功并不是天生的,与人们后天的努力奋斗是分不开的。哪怕生在帝王将相家,不努力也只会成为社会的蠹虫。成功人士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自强自立。因为能够自强自立,所以他们能够独立自主,分辨是非,能够经受邪恶的诱惑和摧残,故而能够历经风霜,出人头地。诸葛亮立志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蜀汉丞相。他早年躬耕于南阳隆中,自视甚高。他和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徐庶四人是很要好的朋友。这四个人学习都非常用功,学问广博,力求精通。诸葛亮与他们不同,往往是从大局而观之。他们五个朋友经常一起促膝长谈。有一次,诸葛亮对他的朋友们说:“你们当官的话都可以做到刺史和郡守。”那四个朋友忙问诸葛亮的志向是什么。诸葛亮笑而不答。他经常说自己是和古代的管仲、乐毅一样有才能的人。徐庶等人对他十分佩服,知道他并非狂傲之才,所以也比较认同。但是当时的人并不认可他的说法,认为他不过是自视甚高罢了。诸葛亮虽然自命与管仲、乐毅一样才高力强,却没有因此而骄傲且懒惰。实际上他十分谦虚谨慎,日日读书,夜夜研究天下大势,对时局有了很多独到而深刻的看法。在刘备三顾茅庐后,他最终肯见刘备并出山助其成就了霸业。清·苏六朋《三顾茅庐》(局部)

莫怕寒村二字,莫怕悭吝二字,莫贪大方二字,莫贪豪爽二字。

【注释】

寒村:偏僻贫穷的村落。【译文】

不要害怕“寒村”两个字,不要害怕“悭吝”两个字,不要特别想听“大方”两个字,也不要特别想听“豪爽”这两个字。【道理】

我们都觉得“寒村”“悭吝”是贬义词,而“大方”“豪爽”

是褒义词。就因为这个原因,我们总是把自己表现得“大方”“豪爽”,以至于大手大脚、铺张浪费。我们不应该怕听到别人说自己“寒村”“悭吝”,宁可让别人这样评价自己,也要力行节俭。司马光宴客

北宋著名的历史人物司马光十分节俭。他曾对自己说:“我的父亲做群牧判的时候,其他的官员来做客也会准备酒水,宾客们劝酒,或者三行或者五行,最多不过七行。而酒水就是一般市场能买到的,水果就不过是栗子、枣子、柿子,菜肴只不过是一般的脯蔬菜汤,所用的器具不过是些瓷器漆器。当时的士大夫都是这样做的。人们也不会互相议论这样做的是非。他们的聚会不多,但是礼仪的往来确实很密,东西虽然很不值钱,情意却十分厚重。现在的士大夫,如果宴会的酒不是秘制的,水果不是来自远方的珍稀之物,食品不是丰富多样的,器皿没有摆满整张桌子,就不敢请客人来参加宴会。常常好多天之前就开始准备,然后才敢写信邀请。如果不这样,人们就对那个人议论纷纷,说他十分小气。所以不跟随世俗奢侈之风的人就很少了。像这样奢靡的风气,我们居位者虽然不能禁止,但怎么忍心去助长它呢?”由于他的倡导,他在洛阳与诸位老朋友聚会的时候,就互相约定好酒和果品食物都不能超过五种。这个聚会被称之为“真率会”。宋·佚名《春宴图》(局部)

至于作人之道,圣贤千言万语,大抵不外敬恕二字。

【注释】

作:同“做”。敬:恭敬、慎重,指自己要有敬畏、严肃、慎重之心。恕:仁也,指对他人要有仁爱、包容之心。【译文】

至于做人的道理,古代的圣人贤良有过很多解释,但是归根结底,不外乎“敬”和“恕”这

两个字。【道理】

人生在世,常常遇到应该如何对待自己和对待他人的问题。对待自己,我们要时时有敬畏、严肃、慎重之心,不妄言不胡为;对待他人,则要有一颗包容理解的心,所谓“严己宽人”是也。司马光善人

北宋的名人司马光有一颗怜悯包容的心,不但对待好人如此,甚至对待坏人也十分怜悯且包容。有一年,司马光家修了一幢新房。新房刚建好的第一天,他去看新房。忽然他看到墙外面暗暗埋了很多竹扦,忙问官家这是怎么回事。管家告诉他,这是为了防止盗贼的。司马光听了说道:“我的竹篓里能有什么会招致盗贼前来光顾?哪里需要设什么防。而且盗贼也是人啊!你赶紧让工人们把那些竹扦都清理掉。君子要用他的善良让人信服,不如用他的善良来包容人感化人。

包容感化盗贼,使他们能够改正错误,这样的大爱才是一座大烘炉啊。”元·倪瓒《六君子图》

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注释】

泰:舒泰。威:威严。【译文】

舒泰而不骄傲,威严而不鲁莽。【道理】

不论人多还是人少,碰到大事或者小事,都不能怠慢,要做到舒泰而不骄傲。同时,总是注意自己的气度形象,让别人觉得自己富有威严,心生敬畏,这样的威严而不鲁莽对于塑造个人形象十分有用。二程入寺门

南宋的程颢和程颐两位理学家是兄弟。但是他们的性情有些不同,弟弟程颐很严肃,让人觉得冷冰冰不好亲近;而哥哥程颢则和气有加,平易近人,但是又不失其威严,人们说他得到了“孔氏家法”的真传。

有一天,程颢与弟弟程颐一同去一座寺庙游玩。哥哥程颢从左边的门进去,弟弟程颐由右边的门进去。跟随程颢进去的人数以百计,从右边的门进入者却只有寥寥数人。看到这种情况,程颐感叹道:“这就是程颐我不如我哥哥的地方啊!”清·曾国藩《楷书七言联》

治学篇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唯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注释】

略。【译文】

人的气质由于是天生的,本来很难改变,只有通过读书才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道理】

气质是人由内而外的精神体现。面相衣装的改变,并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气质。气质,只有通过孜孜不倦的学习和思考,通过不断地增长见识,充实精神,提高个人素质来改变。吕东莱变气质

南宋吕祖谦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人称东莱先生。但是他小时候却毫无书生气质,反而生就了一副粗暴的脾气——吃喝的东西不如意,他就会把锅瓢碗碟都打碎,以此宣泄心头的火气。后来,他生了一场大病,病得很重,卧床不起了。躺在床上,他感到百无聊赖,空虚得发慌。无意间他瞥见旁边有一本《论语》,便顺手拿起来翻阅,竟然觉得意味颇深,甚至着迷。自此一发而不可收,无聊时,他就拿着《论语》孜孜不倦地阅读。读完之后,忽然觉得自己心中的不快变得平和了。病好以后,他就再也没有暴怒过。其气质变化就是从一本《论语》开始。明·杜堇《东坡题竹图》

一张一弛,环循以消息之,则学可进而体亦强矣。

【注释】

消息:减少、增加。【译文】

有紧张的时候,有放松的时候,这两种状态循环往复,循序渐进,那么学业会有进步,同时身体也会变得强壮。【道理】

身体是我们从事所有人生活动的基本。学习固然重要,健康也一样重要。不能因为学习而牺牲了健康。通过一张一弛循环的调节,身体能得到休息,更容易集中精力进行学习,也才能学业健康都有长进。带经而锄

东汉著名文学家皇甫谧小时候不喜欢读书,游手好闲,肆无忌惮。人们都说他没有什么出息。后来,他的叔母教育了他一番,说得他痛哭流涕。自此,皇甫谧幡然醒悟,于是开始到学校学习,与其他同学一起接受教育。他学习十分用功,从不停歇。因为家里比较贫穷,需要他下地种田才能维持生活。于是,他耕种劳作的时候,都要把经书带在身上,工作累了,就在田埂边、大树下读书。长此以往,他博览群书,百家之言无不涉猎。后来,他终于度过了生活的困顿期,变成了名噪一时的大学者,而且身体也变得很强健了。明·文伯仁《南溪草堂图》(局部)

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

【注释】

精:精进。日专:每天都专攻。【译文】

为了达到学业的精进,没有其他的办法,只有日日专攻一项。【道理】

学业可以多管齐下,博览多学,但如果要在某一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就应该专攻它。专攻某门学问,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知识学问需要长期的积累,这就要求我们日日为之。如果今天学这样,明天学那样,总没有一样能坚持下去的,那么学业也会流于浮浅,不能深入精湛。高凤专精

东汉有一个读书人名叫高凤。他年轻时以种田为生,但一直专心学习、刻苦钻研典籍,夜以继日,从不停止。有一次,他的妻子去田地里干活,出发前在庭院里晒了麦子,就让高凤看住麦子不让鸡来偷吃。高凤答应了。不久,天突然下雨了,可高凤浑然不觉,只知拿着驱赶鸡的竹竿读书。他如此专心沉醉,以至于没有发觉雨水已经把麦子冲走了。他的妻子回来后十分生气,就责问高凤怎么回事。这个时候,高凤才发觉麦子被雨水冲走了。正因为高凤的这种日日专心读书精研,后来他成为了一位有名的学者。明·周臣《夏畦时泽图》

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

【注释】

何若:不如。及:到。【译文】

人们求学用功就像挖井一样。与其挖很多井都没有挖到泉眼,不如总是挖一口井,尽自己的能力挖到泉眼为止,然后就可

以取之不竭了。【道理】

有时候,样样通却没有一样精通,不如就精通一样。在某一方面做专家,知识学问越深入就越能让我们视野开阔,越是积累我们就越能得到更多的知识。韦宋宣文治学

前秦时,有一个人叫韦逞,他的母亲宋氏生于儒学大师家中。宋氏幼年时候母亲就去世了,由她的父亲抚养长大。在父亲的熏陶下,她对《周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一直致力于礼乐官制的学习和研究,甚至生了儿子韦逞以后也没有放弃,反而是更加用心地专攻这个领域。后来他的儿子韦逞官至太常(古代朝廷掌管宗庙礼仪的官员)。前秦的君主苻坚视察太学的时候,发现没有开设礼乐这门课程,深感遗憾。博士卢壶推荐已八十高龄的宋氏作为老师开设这门课。苻坚听说后十分高兴,就请宋氏在家中开设学堂,选派一百多名学生跟随她学习,并赐宋氏为宣文君。宋氏也就成为了中国古代的第一位女博士。明·仇英《人物故事图——吹箫引凤》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注释】

有志:有志向。有识:有见识、有见地。【译文】

士人们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道理】

读书不仅仅是翻书而已。读书先要立下志向,找到自己的方向,这样才不会浪费时间在无谓的寻找中;其次,与其全信书不如无书,要懂得运用自己的判断力来审视接触到的书籍和知识;还要持之以恒,切莫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做到这三者,才会学有所成。邴原读书

东汉末的大学者邴(bǐng)原十一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因此他家里十分贫困。在他的家旁边有一个书舍,他每次经过那个地方,都会流泪哭泣。那里的老师看到了,就问他为什么伤心。邴原说:“孤单的人容易伤心,而贫困的人容易伤感。我很小就无依无靠,还不知道学习是什么。想到这个,心里就很难过,不知不觉就流泪了。”老师听了,非常同情他,就对他说:“那你为什么不读书呢?”邴原回答:“因为我没有钱,交不起学费啊。”老师说:“你如果真的有志向,我愿意教你,不需要你交学费。”于是,邴原就跟着这个老师学习。共用了一个冬天的时间,他就精通了《孝经》和《论语》。到他长大一些,他就背着竹篓,开始四处徒步游学。他到安丘,就拜孙崧为老师;到陈留,就拜韩子助为老师;到颍川,就拜陈仲弓为师;到汝南,就拜范孟博为师;到涿县,就拜卢子干为师。当时,北海的郑元十分著名,是学界泰斗,而邴原虽然出身贫寒,并且比这位泰斗年轻得多,但是没过几年,邴原的名声已经能与这位泰斗相媲美了。清·冷枚《养正图》(之五)汉灵帝时,少年魏照仰慕学者郭泰,以“经师易获,人师难遇”,请求侍奉左右。

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

【注释】

略。【译文】

读书的办法,阅读、朗诵、书写、创作,这四方面每天都要有,不能缺少任何一项。【道理】

读书,若只是消遣、装点门面,所得将甚少。读书,不仅仅是阅读,也不仅仅是朗诵,还要加以实践,学以致用,这样才算真正掌握了知识,学业也才会踏实进步。郑虔贮叶

唐代的郑虔,小的时候家里十分贫困,但他却十分好学。因为家里太贫困,买不起纸,即使他想写文章也不能。但是这并没有使他气馁。他立下志向,一定要考取功名。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他想了很多办法来学习。那个时候,他常常到慈恩寺去扫柿树的落叶,并把那些落叶贮藏在自己的房子里,以至于有好几个小屋子里都是这些树叶。有了这些树叶,他就可以用它们来代替纸张了。他十分好学,每天都要读书写字,每天都要在树叶上练隶书。很快,所有的叶子都被他写上了字。就是靠着这种精神,他考取了功名。唐玄宗设置广文馆的时候,十分爱惜郑虔的才华,让他在广文馆做博士。清·康涛《孟母教子图》(局部)

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

【注释】

困:困顿,指学业遇到瓶颈。熬:煎熬,指苦力攻破。亨通:顺利通达。【译文】

在学业上攻克了一个瓶颈后,进步到一定的阶段,又会再遇到瓶颈,再煎熬一下,努力攻克它,就可以更上一层楼,如此前进,自然会有通达精进的一天。【道理】

在学业上,我们难免会遇到难关。但退缩并不是解决的办法,相反,知难而进,迎头赶上,经过一番勤学苦思之后,难关自然便能攻破,前景自然也就朗阔了。但是这并不是结果,我们会在下一阶段的学习中再遇到难关,以同样的精神攻破后不停前进,最终我们的学业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