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6 20:13:49

点击下载

作者:孙克成,冯振旗

出版社:航空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大学体育

大学体育试读:

内容提要

本书以教育性、知识性、健康性、兴趣性、发展性为编写的基本原则,吸取了近年体育学科研究成果,介绍体育的基础理论、体育的基础实践。

全书共十六章,前六章为体育理论知识部分,借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概念、功能、目的和任务的认识,增长学生对人体生长发育、卫生保健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后十章分别介绍了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田径、游泳、健美操及武术等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方法、要领、规则以及有关知识。

本书可作为各类高职高专学校体育课程的基本教材,对其他体育爱好者与体育工作者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编者的话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方面。

体育课是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高职体育教育是高职高专学校对学生进行身体教育、促进其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它以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课余体育竞赛等为主要载体。体育课程教学是整个学校体育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体育课程将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与思想品德水平、文化科学素养提高有机结合,并将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融入身体活动。是实现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

全书共十六章,前六章为体育理论知识部分,借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概念、功能、目的和任务的认识,增长学生对人体生长发育、卫生保健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后十章分别介绍了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田径、游泳、健美操及武术等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方法、要领、规则以及有关知识。

通过本教材的教学实践,力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能主动参与体育运动与锻炼,掌握一至二项有终身体育锻炼价值的运动技能,具有健康的体魄,积极乐观,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协作精神、竞争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

本书由孙克成、冯振旗任主编,陈岩、杨凯、朱建峰、郑旭东、郑慧峰任副主编。其中,孙克成和冯振旗编写了第九章至第十二章;陈岩编写了第一章至第四章;杨凯和朱建峰编写了第五章至第八章;郑旭东和郑慧峰编写了第十三章至第十六章。

本书可作为各类高职高专学校体育课程的基本教材,对其他体育爱好者与体育工作者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编者2008年3月

第一章 体育概述

第一节 高等学校体育教育

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强身健体”是学校体育最基本的功能。良好的生长发育,正常的生理机能及将来承担社会一定工作后的适宜反应,是衡量健康层次标准之一。人的健康状况和未来的工作效率,不能单纯取决于整个身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和相互协调,而应取决于整个身体对自然、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要获得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应是长期的、系统的、科学的锻炼结果。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职业,不同种族的人,对环境适应能力是有差异的,除受制于不同的自然条件,生活环境,经济因素外,在相当程度上与体育锻炼息息相关。科学证明,体育锻炼是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和增强体质的有效手段之一。高校学生由于经常处于紧张的学习状态,如果适当地参加一些体育锻炼,不仅能起到积极的休息作用,而且还能使自己的身心得到良好的调节。众所周知,大脑是思维的器官,具有记忆、理解、分析、综合等各种机能。人体的一切活动都是在大脑的统一指挥下进行的。所以,在人体中大脑的物质代谢最为旺盛,如果持续用脑过久,人将出现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头脑发昏,进而影响全身各机能器官系统,以至对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如果在工作一定时间后参加一些体育锻炼,这样,就会使人体各器官系统机能得到加强,新陈代谢更加旺盛,进而提高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体育锻炼的方法应多种多样,必须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终身受益之目的。“生命在于运动”就深刻寓意了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所起的重要作用。一、体育的基本概念“体育”是一专业术语,相对于人类体育实践活动来说,它的出现比较晚。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传入我国,当时就是指身体的教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出现,与发展身体的各种活动相关的教育过程。发展至今,体育概念的外延逐渐扩大,它的目的与含义都已经超出了原来“体育”的范畴。当今世界上许多知名学者都试图在体育的“育人机制”上来探求其概念。美国的布切尔教授在1979年所著的《体育基本理论》中,认为“体育是整个教育过程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一个通过身体活动的方法努力达到提高人体技能目的的领域。”前苏联《体育百科全书》书中提到:“体育,整个来说,是教育的一个方面,是身体能力全面发展,形成和提高人的生活的重要运动技能和本领的有计划的过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体育百科全书》一书称:“体育是教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任务是通过运动和游戏激励人们去提高运动成绩和从事有意义的业余活动。”

体育是全面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首先,体育是培养和完善人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或过程;其次,体育所借助的手段一般被称为身体活动或过程;最后,体育不仅是通过身体,而且还是针对身体所进行的教育。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体育的认识还会进一步深化,现代体育远不是原来的身体体育,而是包括竞技运动、健身锻炼等,简单解释就是以身体活动为媒介,以谋求个体身体健康,全面发展为直接目的,并以培养完善的社会公民为终极目标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或者教育过程。从学校的教育来讲,身体教育与德育、智育、美育相配合,成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它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促进身体全面发展,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与方法。

体育是一个广泛的领域,绝不只限于运动训练与技术,它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人类的一种需要。在我国,体育是一项社会事业。它的构成包括教育、训练、文化、科研、管理以及体育用品生产与经营,是一个庞大的动态系统。这个系统一端深入人体活动领域,扎根于人的需求与经济基础,另一端直接与上层建筑、政治、法律、文化、宣传等交织在一起。二、高等学校体育教育应具备的理念(一)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

健康是人类生存发展最基本的自身条件,也是创造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健康一直是人们最关心的基本需要,同时也是一个民族或国家整体素质与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教育是立国之本,是提高整体国民素质的根本所在,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入,健康已经作为一个生理、心理、社会等指标相统一的现代观念呈现给人类。

因此,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其身心健康水平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内容,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心。学校体育应更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强调“体育是手段,健康是目的,体育为健康”的意识,教学内容应注重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是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大家喜欢的,有利于全体学生参加的、适合于群体锻炼的体育项目。健康教育内容的选择,应强调基础性和针对性。学生对体育学习要以积极主动的态度体会并掌握促进健康的基本规律。(二)与素质教育接轨

素质教育是当今中国教育发展的主流。所谓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

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作为重要内容和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有三点基本含义:一是要面向全体。实施素质教育是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基础,因此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二是要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是在教育方针指导下,从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出发,因地因校制宜,着眼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与各个环节,运用多种方式着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三是主动发展。主动发展既是一种个性教育,又是一种创新教育。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素质教育强调人个性心理素质的培养,注重发挥智力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力量。

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素质教育的手段。身体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身体心理素质正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基本功能和首要目标。体育方法和手段应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学校体育应遵循素质教育所提倡的观念和方法,注意发挥体育对身体心理素质发展的内化作用,注重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对人的身体心理素质的影响,强调体育作为手段对发展人的基本活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生活劳动能力以及培养人竞争、友谊、合作、意志等方面的价值。三、高等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

高校体育应以增强学生体质和身体健康水平、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三维体育观为目的。促使学生在校期间能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将来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保卫祖国服务。为实现上述目的,高等学校体育教育必须完成以下任务:(1)对学生进行国际主义、共产主义品德教育,增强组织纪律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品质及勇敢、顽强、进取的精神,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勇攀高峰、勇于拼搏、勇于竞争的意志品质及团结协作等团队精神。(2)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及社会适应能力,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形态、机能水平。(3)通过体育理论的讲授,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了解体育对增进健康水平的作用。树立对体育的需要感,培养体育意识,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逐步形成终身爱好。(4)传授实效性体育技能,培养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和习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推进面向全体学生的生动活泼的课外体育活动。(5)提高部分有专项特长的运动技术水平,为国家培养体育后备人才。

要达到以上目标,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达到以下要求:(一)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提高体育活动的能力

学生在学校的体育学习过程中,应注重体育对促进健康的重要作用,掌握体育健身的基本原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和原理指导自身的体育锻炼;把体育视为一种文化加以理解,培养自己的体育素养,注意提高自己的体育活动能力。体育活动能力的提高除了要掌握体育的知识,还要学习一定的运动技能。要从增强体质的角度去学习运动技术,把运动技术看成是增强体质和提高健康水平的手段,把运动技术和体育锻炼方法的学习过程看成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传播体育文化的过程。(二)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形成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

学生通过体育学习,要培养自己的体育锻炼兴趣和意识,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形成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三)培养自身的道德修养、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

学生的体育学习要注重利用体育的教育属性,培养自身的道德修养、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道德教育是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教育的灵魂,在全面和谐发展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活动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智育、体育、劳动教育和美育都不能脱离或忽视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在道德教育中突出合作精神培养,强调“学会关心”,这是20世纪70年代初之后,教育观念、伦理观念和教育发展的又一次重大改变。

第二节 高等学校体育形式

一、体育教学

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是体育教育的基本形式。它是按照教学大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过程。体育教学必须遵循人的全面发展规律去教育学生。现代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是从增强学生的体质出发,将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与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原则有机结合起来,树立终身受益的体育观,以培养终身锻炼身体的兴趣和能力。寓德、智、体、美、劳诸育于体育教学之中,充分发挥各种教育功能,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为最终目的。

体育教学应使学生逐步走上自我教育的轨道,使之终身受益。这一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多元化的动态工作系统。

即提高认识掌握知识、技术、技能产生兴趣提高自觉性养成锻炼习惯身心受益,终身受益。为此:

一年级以提高呼吸循环系统机能为中心,在提高力量和耐久力的前提下,全面发展学生身心的同时,讲授体育知识和体育对人体的作用,以及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和方法。

二年级学生在第一年增加体质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同时讲授生理、卫生、养生保健等有关知识。

三年级可开体育选修课和运动处方课。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其精力也是有限的。而体育是一门科学,项目繁多、种类庞杂。应当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合理地选择与安排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不但使学生在校期间能积极参加体育健身,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并且将来在工作岗位上也能继续坚持锻炼,以充沛的精力,健康的体魄投入工作。二、竞赛与群体活动(一)校外竞赛

代表国家、省、市以及学校参加各项比赛,这是比尖子、比技术、比体质的少数人夺标赛。这种比赛主要是促进国与国、省与省、校与校之间相互了解与友谊。现代体育明星被人们誉为“穿着运动衣的外交官”,“和平使者”等美称。他们对弘扬民族意识,振兴中华起着激励和振奋人心的作用。如1990年亚运会在北京召开,而2008年奥运会也即将在北京召开,这都在中国体育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体育,以它特有的魅力和凝聚力,重新鼓舞起亿万中国人民振兴中华的斗志。(二)校内竞赛

是全校学生均有机会参加的群众性体育比赛。以系、班和个人为单位参加的比赛。可以提高全体学生健康水平、促进体质的增强,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竞争意识。是推动学校体育活动的有力措施,也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标地培养和选拔人才的途径。(三)课外活动、早操、课间操、达标测验、各体协活动等。

课外活动最好能安排在课表内,以课的形式或以班小组为单位集体进行。是学校体育的组成部分,应当有组织、有计划、有领导地开展。教师和上课一样进行辅导,学生按计划参加,只是在形式、内容、方法等方面可以按自己的爱好自由结组、自由选择、自行锻炼和比赛。至于时间和运动量可以根据个人身心健康情况酌情安排。(四)高校体育工作准则(见表1-1~表1-4)表1-1 组织机构与管理准则表1-2 体育课教学准则表1-3 竞赛与训练工作准则表1-4 课外体育活动准则

第二章 体育锻炼对人的影响

第一节 体育锻炼的生理作用

身体形态是人的有机体的外部形态或者体态。它包括人的体重、身高、胸围和四肢与躯干长的比例以及身体姿态等。主要通过体重、身高和胸围的指标来反映身体形态的发展水平和整体指数与比例。一、体育锻炼对身高的促进

人体的身高主要与骨骼的发育水平有关,而骨骼的发育除了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外,直接受制于人体内分泌激素的状态。体育锻炼会提高人的兴奋性,促进内分泌激素的增加,特别是甲状腺分泌甲状性激素,垂体分泌生长激素以及维持维生素甲的含量。生长素使骨骼软骨细胞增生增殖,长骨不断加长;甲状腺分泌能力低下,骨的生长发育发生障碍,致使身体变得矮小。维生素A具有平衡和协调造内细胞和破骨细胞的作用,若维生素A缺乏,则会造成骨与胃的生长活动失调,导致生长发育畸形。同时,体育锻炼可以加强人体的新陈代谢水平,平衡地刺激和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在骨骼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使长骨两端的血液流量增多,同时会促使细胞分裂、增殖,这样细胞就会生长得更快。随着血液循环的改善,可使骨密质增厚,骨头变粗,骨面肌肉附着处突起明显,骨小梁的排列根据张力和压力更加整齐并有规律,从而使骨骼在形态结构上变得坚固而粗壮。二、体育锻炼对肌肉力量的增强

发达的肌肉可以提高体育运动的成绩,对于这一点人们早已形成共识,但是人们对肌肉强壮在健康方面的影响却知之甚少了。研究表明,人的基础代谢状况,影响人的脂肪和体重,基础代谢下降将造成人的脂肪和体重的上升,脂肪和体重的增加会影响人身体健康并给人的行动带来巨大不便,而对基础代谢产生影响的直接原因就来源于人的肌肉总量。因此,通过提高自己的肌肉力量是实现人体健康的有效方式。

发达健康的肌肉并不是靠饮食和休息而获得的,肌肉发达的主要途径是体育锻炼。人体每一块肌肉都是由肌纤维和结缔组织分别构成肌肉的收缩成分和弹性成分。肌纤维是肌肉的收缩部分,通过肌纤维的主动收缩放松实现人体的各种运动;肌腱和肌肉中的结缔组织组成肌肉的弹性成分,它与肌肉中的收缩成分以并联或串联的方式存在。当人体进行各项运动时,肌肉的收缩成分主动缩短,弹性成分被拉长而将收缩成分释放的部分力量储存起来,之后以弹性反作用力的形式发挥出来,使肌肉产生更大的力量和更快的运动速度。

进行各种肌肉力量的练习时,有机肌纤维的主动收缩与放松,大大促进肌肉中的血液供应和代谢过程,肌肉中拥有丰富的毛细血管,一平方毫米的肌肉中就具有上千根毛细血管。但当肌肉处于安静状态时,肌肉毛细血管仅开放很少的一部分;只有在进行体育锻炼或者各种肌肉力量练习时,肌肉内的毛细血管才大量开放,这就可以使肌肉获得更多血液供应,同时带来更多的氧气和养料,使肌肉代谢过程大大加强。结果就会使肌纤维内的蛋白质增加,肌纤维就会慢慢粗壮,肌肉内供应能量的物质含量也会增加,肌肉的结缔组织弹性改善,从而使肌腱弹性和韧性都得到加强。这不仅使体格健壮而且有益于健康。三、体育锻炼对心肺系统的增强

在影响人体健康的众多复杂因素中,心肺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它决定着人体的氧供应量。氧气由血液循环运载,因此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必须由心肺功能来完成。心肺系统负责把氧气和营养物质运输到组织,同时把代谢物排出体外。氧气就是通过这样一个系统被运输到人体的各个器官,满足人体的需要。呼吸系统负责把氧气从体外吸入体内,氧气进入血液中与血红蛋白结合,然后再由心脏这个“动力泵”不断地泵出,使血液流遍全身,将氧气送到各组织器官。

心肺功能的强弱对人的生命活动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体育锻炼是增强心肺功能的有效途径。

首先,人体在从事体育锻炼时机体各器官必须获得充足的氧气及营养供应,这就要求人的心脏必须提高单位时间内的供应能力,这就需要心脏的心肌细胞能够获得充足的氧气及营养,充足的氧气及营养的供应就会使得心肌变得强壮,心脏的重量和容积增大,搏动变得有力,每搏的输出量增加。

其次,体育锻炼可以极大地增强肺功能。进行体育锻炼时肌肉活动需要更多的氧气,因而呼吸的次数、深度及肺通气量都大大增加。例如,安静时一般人每分钟呼吸12次到16次,每次呼吸吸入的新鲜空气约500毫升,每分钟的肺通气量约为6升到8升,而进行体育锻炼的时候呼吸次数可增加至每分钟40次到50次,每分钟肺通气量可增加到70升到80升,因而,体育锻炼可以使肺的通气能力得到很好的增强。经常进行体育锻炼还有助于呼吸肌力量增大,胸廓活动性增强,肺泡具有更好的弹性。

第二节 体育锻炼与心理调节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及标准(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益激烈,个体的情绪处于较为紧张的状态。因此,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现代人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心理健康的认识,许多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如《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是: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而不是指绝对的十全十美的状态。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躯体上,智能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综合各种认识,可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心理状态,个体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并充分发挥其身心的各种潜能,在应付各种问题和环境时更多表现出积极的倾向。(二)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的标准至今说法不一,综合各种国内外的观点,心理健康应符合以下条件:

1.智力正常

智力是个体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其了解、认识外部世界的十分必要的条件。只有智力正常的人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并具有情绪体验能力,从而自我效能感增强。

2.情绪调节能力

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个体在生活中总会遇到挫折和困难,如果不能正确对待,个体就会被消极的情绪所困扰,而这些消极的情绪再得不到有效宣泄的话,就可能使自己产生心理疾病,并可能对生理健康造成损害,患上身心疾病。

3.自我评价恰当

心理健康者能充分了解自己,既看到自己的长处,又看到自己的不足,以便扬长避短,在学习、工作上取得成功,在生活中同他人和谐相处,心理不健康者将会把失败归因于机遇和任务难度,整日怨天尤人,或者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

4.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者乐于与他人交往,建立了较为和谐的积极的人际关系;反之,就会离群索居,对他人不信任,给自己带来巨大的烦恼和痛苦。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一)体育锻炼有助于发展智力

正常的智力是正确感知和认识世界的前提,是心理健康的基础。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不仅使锻炼者的注意力、记忆力、反应、思维、想象力等得以提高和改善,还可以让人情绪稳定,性格开朗,而这些非智力因素对人的智力具有促进作用。研究表明:由于体育锻炼能有效地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使大脑争取更多的氧气,给大脑的记忆和思维能力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能够提高脑力劳动的效率。另一方面,体育活动不仅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更加有效,使其对各种刺激的反应更加迅速准确,为智力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而且可以提高人的视觉、听觉、个体感觉、神经和传导速度、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促进神经系统功能的增强。

体育锻炼在一定程度上还可消除疲劳,提高学习效率。疲劳是一种综合性症状,它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人的随意活动主要是通过大脑皮层来调节的,人在学习过程中,大脑皮层的相关区域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但随着学习时间的延长而产生疲劳,导致学习效率下降,而体育锻炼的参与,会使与文化学习有关的神经中枢得以休息,这便有利于消除脑力劳动所产生的疲劳,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二)体育锻炼有助于培养良好的情绪体验

情绪状态的调控能力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个体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常常会产生紧张、压抑、忧虑等不良情绪反应,体育锻炼可以使个体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降低应激水平,并使处理应激情绪的能力增强。麦克曼(Mclman)等人的研究表明,经常参加身体锻炼者的状态焦虑、抑郁、紧张和心理紊乱等消极的心理变量水平明显低于不参加身体锻炼者,而愉快等积极的心理变量水平则明显要高一些。

体育锻炼之所以能够调节情绪,是因为体育锻炼的参与者能体验到运动带来的愉快感觉。心理学家认为,适度负荷的体育锻炼能够促进人体释放一种多肽物质——内啡肽,它能使人们获得愉快、兴奋的情绪体验。因此参加体育锻炼,尤其是参加那些自己喜爱和擅长的体育锻炼,可以使人从中得到乐趣,振奋精神,从而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三)体育锻炼有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越来越趋向封闭的状态,从而造成人与人之间感情交流缺乏,人际关系渐渐疏远。体育锻炼则可以打破这种封闭,让不同的职业、年龄、文化素质的人聚集在运动场上,进行平等、友好、和谐的交往,使人们互相之间产生信任感,有效进行情感和信息的交流,互相之间产生一种默契和交流。研究表明,增加与社会的联系会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好处。由此可见,人们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认识更多的朋友,大家和睦相处,友爱互助,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将会令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四)体育锻炼有助于促进坚强品质的形成

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忍性、自制力及坚韧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也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参加体育锻炼就是不断克服主观和客观上的各种困难,如懒惰、胆怯、疲劳、损伤以及气候条件等,在克服上述苦难的同时,磨炼了学生的意志,从而培养学生果断,坚忍等优秀的意志品质,而且从体育锻炼中培养起来的坚强意志品质对日常的生活、学习都是大有裨益的。(五)体育锻炼使自我概念更为清楚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的整体评价,它是由许许多多的自我认识所组成的。例如,我是什么人、我主张什么、我喜欢什么、我不喜欢什么等,包括社会方面的自我概念和身体方面的自我概念等。其中,身体方面的自我概念包括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身体表象是指头脑中形成的身体图像。身体自尊则主要包括一个人对自己运动能力的评价、对自己身体外貌(吸引力)的评价以及对自己身体的抵抗能力和健康状况的评价。

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障碍在正常人群中是普遍存在的,据报告,54%的大学生对他们的体重不甚满意。与男性相比,女性倾向于高估身高和低估体重,而且,身体肥胖的个体更可能有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方面的障碍。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与整体自我概念有关,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对身体表象的不满意会使其身体自尊变低,并产生不安全感和抑郁症状。

坚持体育锻炼可使体格强壮、精力充沛,因而,体育锻炼对于改善人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至关重要。研究表明:锻炼者比非锻炼者具有更积极的总体自我概念;体能强的人比体能弱的人倾向于具有更高水平的自我概念和更高的身体概念;肌肉力量与身体自尊、情绪稳定性、外向性格和自信心呈正相关,并且加强力量训练会使个体的自我概念显著增强。因此,更积极的自尊心,更高水平的身体概念和自我概念与高水平的体能状况相关。(六)体育锻炼有助于消除心理病疾

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生活压力的加大会使人产生焦虑、忧愁、烦恼、悲观等不良情绪,这些不良的心理障碍会影响人的情感、意志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容易形成不健康心理。人们参加某个项目的体育锻炼,那么他的运动技能、身体素质将会得到改善,也会相应掌握并提高一些运动技能和技巧。由此,个体会以自我锻炼反馈的方式传递其成就信息与大脑,从而获得自我成就的认知和情感体验,产生愉快、振奋和幸福感。因此,适当的体育锻炼能使有心理障碍的个体获得心理满足,产生积极的成就感,从而增强自信心,摆脱焦虑、忧愁、悲观等消极因素,并消除心理障碍。

就目前而言,心理疾病的大部分病因以及体育锻炼有助于治疗心理疾病的基本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手段在国外已经开始流行起来了。对于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或消除由于学习和其他方面的挫折引起的焦虑和抑郁等症状,为不良情绪得宣泄提供了一种合理有效的手段,有效地防止心理障碍或者心理疾病的产生。

综上所知。体育锻炼不仅可以有效地促进智力的发展、培养良好的情绪体验、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坚强品质的形成,而且能增进心理健康,有效地防止心理疾病的产生。因此,合理的体育锻炼是不可缺少的。三、影响体育锻炼产生良好心理效应的因素(一)对体育锻炼的喜爱并从中获得乐趣

对于个体来说,参加体育锻炼能否取得良好的心理效应关键在于其是否能从活动中获得乐趣并感到愉悦。运动愉悦感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如果活动参与者不能从体育锻炼中体验愉悦,那么个体就很难持久地坚持下去,体育锻炼就很难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研究表明,体育锻炼中体验到的愉快感具有直接的心理健康效应。对于那些长期参加体育锻炼的锻炼者来说,愉悦感是他们能够坚持下来的主要原因。因此,个体选择那些自己感兴趣的活动项目是十分有利的。此外,有氧练习、封闭式运动、没有人际竞争的体育锻炼有助于锻炼者的心理健康。研究表明,娱乐性游泳、慢跑等项目与降低个体的消极情绪,如紧张、焦虑、抑郁、愤怒和慌乱等有关。个体在没有竞争性的情景中练习有助于降低应激水平,能使个体回避因失败而产生的消极心理。(二)运动项目的合理选择

有研究报告,不同的运动项目或不同的运动方式所获得的心理效应是不相同的。对于个人而言,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适合自己锻炼的体育活动,这样无论是运动时间、空间、动作节奏等都更易于自己掌握。锻炼者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更随意、更自由地进行锻炼,这样可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三)适宜的运动负荷

要想获得好的健心效果,运动强度以中等为最佳。个体在整个锻炼期间的心率是在最大心率的60%~90%之间,每次活动20~30分钟,每周3次或3次以上,才有利于心理健康;而如果每次运动少于20分钟,由于运动负荷太小,很可能心理效应尚未出现,身体活动就停止了,如果运动负荷过大,也可能使其易产生疲劳,都不利于心理的健康。(四)体育锻炼应持之以恒

有研究表明,身体练习的系统性越强,体育锻炼产生的良好效应就越明显。这表明只有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才能获得良好的健身效果。

第三节 体育锻炼与社会适应

人既是一个生物心理的人,又是一个社会的人,每个人都在社会中扮演着各种各样不同角色,每个人都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生活。要生活就必须要与人相处,在与形形色色的人相处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表现出不同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别人相处得好就意味着适应能力强,相反就意味着适应能力差,适应能力差的人对其身心健康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并容易产生心理疾病和生理疾病。而体育锻炼以其自身的特点,对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有着积极的影响。经过本节的学习,可以帮助你懂得如何采用体育锻炼的方法来培养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来提高与人相处的方法和能力。一、体育锻炼与价值观念、竞争意识和竞争手段(一)体育锻炼对适应社会价值观的培养

体育锻炼是文化观念的核心,同时也是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具体是指人们对社会经济活动的价值判断或价值取向。

1.体育锻炼可以促进人们和平相处

人们渴望和平,追求安定,只有社会安定了,才能有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体育体现出来的虽然是竞争,但它是建立在统一规则基础上的公平竞争,是建立在友好气氛上的互相交流与切磋。因此,体育可以培养人们的和平观念,体育还可以规范人们的和平行为,在潜移默化中使人们养成了和平的价值取向。

2.体育锻炼处处体现着自由和平等

从体育所包含的内容和要求来说,它不分肤色、种族、贫富、贵贱、信仰和性别。每个人都可以参与,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它构建了一个平等的使每个人都乐于接受、通俗的使人都乐于接受的模式,在这种平等的意识里,人的尊严、人的权利得到真正的发展。正是由于体育在人们的参与中处处让人领悟着机会的均等,所以,它处处体现着人与人的平等,使人从参与中深深感触到体育锻炼的自由性。体育的平等参与,平等拥有,必将影响着人们以平等的观念去处理自己要处理的一切,形成人与人平等的观念和行为。

3.体育锻炼最能体现出付出与收获的关系

体育锻炼在付出与收获上的因果关系,最能直接地使人们成功领悟到成功的喜悦是靠平时的奋斗获取,辉煌的成就由汗水铸造。大到体育健儿在奥运会上为国争光,小到每一个体育锻炼者的跑步或者打球,无不是以持之以恒接受着超人的付出而取得成功的。所以,人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培养自己拼搏进取的人生观。

4.体育锻炼可以培养人们崇尚知识、崇尚人才的观念

人们从公平的竞争中,逐渐体会认识到任何一项体育比赛,不仅仅是速度的角逐、力量的抗衡,更是战术的对抗、技术的较量,知识与力量的交融。因此,人又从体育的优胜中进一步领悟到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崇尚知识,崇尚人才。

正是由于人们在从事体育锻炼中可以形成以上优良的价值取向,所以,积极主动地利用体育锻炼将有效地形成和提高人们适应社会的价值观。(二)体育锻炼可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竞争意识和竞争手段

竞争即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与人争胜。随着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行各业的竞争都日趋激烈。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为了求生存、求发展,必须培养自己的竞争意识,使自己具有一定的竞争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1.体育竞争是以实力取胜

在任何体育竞争运动中,最讲现实、不论资历,任何优胜者都要经过严格的锻炼,吃苦耐劳,勇于拼搏,不断提高自己的身体技能、心理水平、战术意识和团队精神,并具备把握机遇的能力,才能取胜。在体育竞争中,任何不劳而获的结果都是不允许的。因此,每一位参与者都将从体育竞争中懂得取胜的结果是来自于强大的实力。让人们明白只有通过艰苦的努力才能获胜。

2.体育的竞争最体现公平性

由于任何一项体育运动的竞争,都是在严密、严格的规则和规程约束下进行,所以,体育的竞争最讲法制,而不徇私情,它不承认个人身体、心理以外的任何不平等的因素。从这一意义来说,体育竞争教育每一位参与者必须养成公平竞争的意识,并且以公平的体育竞争方式来应付人生旅途中一次又一次的竞争。

3.体育的竞争最能培养参与者遭遇挫折和失败的适应能力

体育运动大到奥运会,小到游戏活动,无一不是以追逐胜利为目的,无一不是以胜利或失败而告终。然而,体育竞争的残酷性又往往表现在成功、获胜只能使相对的、暂时的,而挫折和失败却又是经常的、普遍的。挫折——奋斗——成功——再挫折——再奋斗——再成功……描绘了体育竞争的内在规律,同时也反映出每一位成功者要自强不息、努力奋斗的人生轨迹,折射出人生的喜怒哀乐。所以,体育可以使参与者在比赛中建立竞争意识,又可以使每一位参与者领略胜利的喜悦、失败的痛苦,培养着人们享受成功或承受失败的适应性。二、体育锻炼与协作意识、社会角色、个性形成以及人际关系(一)体育锻炼促进协作意识和协作能力的形成

1.体育锻炼对协作意识的影响

协作意识是体育意识的基本内容之一,协作即协同配合、齐心协力。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而集体力量的形成和保持,则取决于每一个成员是不是具有强烈的协作意识和群体精神。

集体性是体育运动突出的特点,为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群体精神提供了有利条件。不管是要个人参赛,团体排名的田径和游泳,还是以不同位置成员联合组成阵型的足球、篮球和排球比赛,体育决定了参与者必须以高度的协调意识,熟练的协作行为,承担起参赛角色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然而,协作意识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必须通过参与体育教学、训练、竞争等活动才能形成,并需要不断的磨练。只有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培养与增强这种协作意识,并且使之“生活化”,融入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当中,改善我们的社会适应性。

2.体育锻炼能够促进协作能力的提高

能力的高低是现代社会对于人才质量和规格的一项基本要求。其中协作能力的高低,是一个人事业能否成功的基本能力之一。在目前各学科明显呈现既高度分化,又相互渗透;既高度综合,又纵横交错的新态势下,各项科学研究和研究成果的形成,也越来越向学科交叉的方向发展。因此,要求每一个参与者都必须具备良好的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然而,体育锻炼以其明显的特殊交往方式,培养着每一位锻炼者的协同配合、待人接物的能力、豁达坦荡的心胸和“忍辱负重”的内涵。这些在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协作能力是奠定人们走向成功的阶梯和基础。(二)体育锻炼可以形成社会需要的个性并胜任社会的需要

体育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能对人的有机体施加影响,它不仅能影响到人体的生理属性,还能影响到心理属性,可以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在以上两功能的基础上,现代体育同时还能作为社会教化手段来促进个性的形成与发展。

体育锻炼所固有的特性直接影响着人们形成适应社会需要的个性。个性是指个人在其生理和心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条件下,通过实践锻炼和陶冶,逐步形成的观念、态度、行为和习惯。它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生理素质和社会行为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能否适应社会或能否被社会所接受的关键因素。

人们的个性心理特征包括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等内容。其中决定一个人个性的重要因素是一个人的性格。人的性格多种多样,有的人热情、果断、坚定;有的人冷漠、懦弱、优柔寡断;有的人自信、骄傲,也有的人自卑、谦虚。但不管是哪一种性格,其形成都与体育锻炼有着密切的关系。

1.体育锻炼对人的个性具有调整功能

体育锻炼需要有体力、智力、情感和行为的参与,同时还要求人们投入一定的体能和技能。因此,在参加的每次体育锻炼中要求人们必须接近和突破自己的极限。正是由于这一过程和感受的出现,又使得每一位锻炼者在锻炼的过程中有许多机会发现自己个性中优秀的部分,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解决办法,以更好地巩固自己的长处克服自己的不足。正是通过体育锻炼能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自我意识、自我发现和自我改造的过程,也正是通过体育锻炼可以使人形成和发展个性以及实现人的社会化的过程。

2.体育锻炼对人的个性形成具有约束的作用

参加体育锻炼,尤其是参加集体活动的时候,每一位参加者都在活动中,都不同程度地接受着团队活动的约束与限制,接受着团队活动的督促与鼓励,促使着每一位锻炼者适应群体活动的要求。这其中不仅是体能的、技能的,而且还包括精神的。优异者将得到赞扬和鼓励,反之,则会受到排斥和忽视。体育锻炼正是为了取得与自己相适应的地位而全力去奋斗拼搏。在群体活动中,不遵守群体规范的行为,可能要受到较为严厉的制裁或者惩罚。为了与群众保持一致,人们总是心甘情愿地接受来自群体的约束。这些约束可以使成员的某些个性慢慢地改变。

3.体育锻炼可以培养人们积极向上的个性

体育活动中所需要的主动积极性对参与者的个性的形成所起的作用,虽源于锻炼者自己在自我意识的调整下,表现出人更主动、更积极、更自觉地锻炼需求,并以此达到体质的增强和技能的提高,但是,此目标的实现,又必须付出不断的努力,持久的练习。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艰苦磨练中,提高自己的技、战术水平。这种顽强、拼搏、进取的精神,对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4.体育锻炼可以培养人们具有丰富情感的个性

现代社会决定着现代人的情感。这不仅表现为强烈的责任感、道德感、执著的追求感,而且也具有理性感。它激励着参与者以高度的责任感,来达到与同伴的合作;它以复杂而快速的转移感,让人们品尝到成功的快乐与失败的痛苦;以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以执著的追求感,驱动着人们竭尽体力、技术和全部的能力,去实现自己奋斗的目标。体育活动给人们提供的情感体验是复杂多样的,顺应了现代人对情感的多方面的需求。

5.体育锻炼是培养人们胜任社会角色的有效途径

在社会结构中,需要由各司其职的多种特定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的人员组成。每一个社会角色,都代表着有关的行为期望与规范。体育运动可以为人们学习社会角色提供优越的环境与适宜的条件,可为人们提供尝试社会角色的各种机会。

所谓体育运动中的角色,是指个人在由体育而结成的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这种地位尤其权利、义务和相应的行为,比如,篮球课上的教学比赛,两队各自的中锋、前锋和后卫等各个角色,都是在自己所处的位置上,通过与该位置相适应的角色行为而产生相互的社会关系。再比如,足球场上的守门员和球员,由于承担的角色不同,守门员可以在规定的区域内用手触球,而场上其他队员则只能用手和手臂以外的其他部位触球。球场上的其他队员只要不与守门员交换身份,就没有在该区域内用手触球的权利。另外,权利和义务又伴随着行为过程而发生。所以权利、义务与行为的总体构成了指定的角色。在由体育而构成的社会关系中,每个角色都有获胜的权利、获胜嘉奖的权利和按照规则进行技术动作行为的权利。同时也有遵守体育规范、道德规范和技术规范的义务。运动场景在许多时候都是通过角色学习出现的。同时,群体内的每个角色或位置,又是相互关联的。群体的目标实现,是以每个成员的能力被群体成员接受为前提的,也检验和督促每个角色能力的提高。使得每个成员在群体里的关联中,获得信赖,并决定每个角色的地位。

通过体育角色的学习,可以使练习者懂得社会角色是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也可以使练习者体会到经过个人努力是可以成功扮演各种社会角色的,从而体验出人的主观努力是改变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三)体育锻炼可以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

一位哲人说过,人生的美好是人情的美好,人生的丰富是人际关系的丰富。无论你是在享受美好人情的温馨和甜蜜,还是在抱怨人际冲突的烦恼和愤怒,你都不会怀疑,人不能没有别人,人不能不与别人交往。试想,你一个人长期居住野外,你一个人迷失在森林里,多日不能与别人相逢,那么生活将会变成怎样呢?

既然人际关系对人的生活具有如此大的影响,那么通过何种途径能有针对性地培养当代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呢?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能在此过程中发挥什么作用呢?

1.体育锻炼可以提高人的沟通能力

一个人的沟通能力以及与他人关系的状况,是其生活品质的最为主要的方面。生活的丰富、事业的成功,与别人稳定情感关系的建立和维持,都离不开沟通。试想一个没有沟通能力的人,怎么能与他人交流思想,交流感情?一个不具备完全、准确表达个人意愿和意图的人,又怎么能让对方给与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呢?

由于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的特殊性,每一个动作技术,都是在老师的讲解示范和参与者的联系实践中进行的。因此,时时存在对动作技术纠正的沟通,处处存在相互练习中自我完善的沟通,同时也是主动性沟通、注意力集中性沟通和信息交流充分性沟通的典型体现。所以,经常参与体育锻炼,对提高人的沟通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

2.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对身体语言的理解和使用能力

身体语言是沟通的有效方式之一,是社交过程中必须具备的能力。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身体姿态所代表的含义中去理解对方的寓意,也可以通过身体语言向对方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感情。缺少了身体语言的沟通能力,我们不仅可能将对方的身体语言表达置若罔闻,不能进行准确的解释,使信息发出者得不到应有的反馈信息,失去一次又一次的联系,而且也有可能让别人从你身上找不到代表任何情景的身影,使人感觉到你是一个感情淡漠、不易接近的人。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劳动人民的创造和实践中,不断地丰富着它艺术表现的内涵。所以,世人曾用优美的语句把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赞美为“空中的芭蕾”、“浮出水面的鲜花”……的确,体育对提高人的身体语言表达能力是无与伦比的。即使是普通的体育活动,也提高着参与者的协调和柔韧性,使参与者在练习中寻找美的身姿,使参与者在练习中体会动作外观与内涵的统一。所以,体育锻炼可以发展自己的语言,使之在社会的人际交往中发挥作用。

3.体育锻炼可以改善自我意识水平、移情能力和社交技能

自我意识水平在制约人际关系中的作用是具有针对性的,由其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往往表现得非常含蓄,甚至表现为恭维而不讲实话。例如,明明我们能力平平,有人却说我们能力超群,实际上这个人并未接受我们,只是为了表明与我们有很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在一个人的社会地位越来越高的时候,他更有可能得不到有关自我的真正反馈,从而使其更脱离真实世界,并导致其自我意识水平越来越低,移情能力越来越落后。社交技能越来越简单,最终成为自我为是、唯我独尊,只会板起脸孔训人,抓起笔杆画圈的庸人。

体育活动,尤其是集体项目,每个队员在其担当的角色中,应当很好地尽其权利和义务,与同伴相关协作并默契配合。老师或教练的评价是阶段性的,观众的评说又带有滞后性,随时随地进行自我意识的体会,就成了自己改进动作技术、调整比赛战术的直接原因。通过体育运动所形成的自我意识行为,在不断运动实践中将变成一个人自觉的行动,将这种能力运用到社会交往中去,就可以了解自己的真实面目和别人对自己言行的真实情况的反映,提高自身的社交技能。

同时,体育比赛经常会出现因某一个队员故意犯规而激怒对方,裁判员的反判、错判而造成对方队员的情绪激动,因比分落后而久攻不下而出现的急躁,或因胜利在望而放松警惕等情绪状况。此时,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