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交际艺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6 22:07:57

点击下载

作者:主编 汪苏华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言语交际艺术

言语交际艺术试读:

上篇

言语交际的功能

语言与言语

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

汉语的审美特征

第一章 言语交际的功能

所谓言语交际艺术,顾名思义,就是在日常交际中如何艺术地运用语言,以期在人际交际中如魚得水。在阐述语言的交际艺术之前,我们有必要厘清一些概念,再交待言语交际的产生,发展及社会功能。

在一般人的眼中,无论是整个的语言系统,还是平时社会交际的实际语言运用,我们都统称为语言。其实两者略有分别,前者叫“语言”(language),后者叫“言语”(parole),两者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我们平时说话,一般都把两者混淆,笼统称为语言,是故,“语言”一词,在日常言语对话中,既代表“语言”,又代表“言语”。

本书由于不是专门讨论“语言”与“言语”两者区别的语言学著作,故为方便理解,对这一约定俗成的说法,在下面的论述中,不会特别指出其区别。可是在学理上,我们认为仍然有必要介绍这对概念的来源及区别。

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中首次提出“语言”和“言语”这对概念。继索绪尔之后,罗兰·巴特在《符号学原理》一书中,也曾对“语言”和“言语”进行了区分,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习惯”、“一种意义系統”,而把“言语”看作“一种个人的选择”,“一种现实化的个人规划”。福柯在建立他的“后结构主义理论”时,也曾对“语言”和“语言”进行清理,提出了“话语”(Discourse)。

简单来说,平时无论我们实际说话的过程,还是说出来(包括写下来)的话,可以都可以统称为“言语”。而不同的语言,如普通话,就是说话时的符号工具,叫“语言”。“言语”是个人的行为和创作。因为说不说,怎么说,说什么都是取决于个人,故此“言语”可以有个人的特色,如说话风格、口音等。而“语言”则是全社会约定俗成的产物。

我们将理论大师的原话整理成以下表格,以便帮助大家通过对比分析这两个概念,了解其中的异同:

应该指出,语言学家索绪尔等人主要看重的是“语言”的“形式”、“稳固”、“封闭”、“法则”、“共性”、“模式”等特性,因为这与他们的语言学研究需要有关。索绪尔和其他的语言学家为了寻找一种普遍语法,把目光聚焦于语言(language)的这些特性,这样才可以发现不同语言间的共性――这些放诸四海皆准,可量化的标准为奠基精确的语言学至为重要。

而关于“言语”(Parole)这另一半,甚少引起语言学家的注意;虽然大家日常使用“言语”,可是讨论却不多。相对于索绪尔索得出“语言是结构、关系和形式”这种“语言是有限的”结论,我们平时运用的言语却是无限的。它不像物理学般精确,可是它却在古希腊智者和战国辩士的舌灿莲花中成就了思辨的经典。这种言语的无限运用恰恰蕴含了我们要讨论的交际艺术及其社会功能,它具有实践意义,应用意义和操作意义等语言功能。

故此,本书更着重言语的功能。“个人选择”、“独创”、“隐喻”、“对象语言”等言语的特征,更适合复杂多变的社会交际。本书更加着重自由的、开放的、风格化的、个性化的言语,这有助我们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日常生活和交际中收到双赢的效果。本书将从汉语的审美、言语的表达和组织等方面来探讨鲜活的、具有创造性的汉语语言交际艺术。

第一节 言语交际的产生

迄今为止,人所能考察到的古代语言,严格说来,只能是一些用刻痕、记号、符号、文字记录下来的语言,这些语言只有五千年左右的历史;真正的人类语言却要早得多,可能已经不止二百万年了。由于没有留下声音或太多符号的记录,要彻底弄清人类初期语言的样子,几乎是不可能的。

很多民族和神话传说里都包含了对语言起源所做的解释,哲学家和语言学家也一直就语言的起源争论不休,很多有趣的理论由此应运而生。有人认为语言起源于超自然神力,有人试图重构语言的进化史,有人相信语言是人类自身在劳动中的发明创造。

现在关于语言起源的各种说法,都是一些假说。有人认为语言起源于表达感情的感叹词;有人认为起源于像现在“劳动号子”似的喊叫;有人认为起源于对自然界的风声、雨声,鸟兽叫声等各种自然声音的模仿;有人认为起源于发声的舌头动作和手势;也有人认为起源于原始仪式中的赞歌。各种假说,不一而足。

关于语言起源有不同的假说,我们于此主要介绍三大阵营:一、《圣经》及神话说《圣经》关于语言的记载,最早一处见于《创世纪》(Genesis):

And out of the ground the Lord God formed every beast of the field and every fowl of the air, and brought them unto the Adam to see what he would call them;and whatever Adam called every creature, that was the name thereof. And Adam gave names to all cattle , and to the fowl of the air, and to every beast of the field.(Genesis 2:19,20,The Old Testament )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神用土创造了野地各样走兽和空中各样飞鸟,并把他们都带到那人面前,看看他朝它们叫什么。那人怎样叫各样的活物,那就是它的名字。那人便给一切牲畜和空中飞鸟、野地走兽都起了名了……

严格说来,这一段文字并没有解释人类如何开始说话的,只是说明人类的语言源于上帝赋予的力量。

认为起源于神力而非人力的观点并不限于《圣经》的记载。例如:在埃及神话里,给予人类语言的创造者是知识、博学与魔法之神Thoth;在巴比伦神话里,给予人类语言的众神之神Marduk的儿子、众神的文化和使者Nabu;而在印度神话里,给予人类语言的是宇宙的缔造者Brahma的七子、女神Sarsvati。

有意思的是,尽管世界上很多文化都有自己关于语言起源的神话传说,中国文化却似乎没有。在我国神话中,有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有女娲炼石补天的传说,也有仓颉造字的传说,但是关于谁发明了汉语口语,谁最早用汉语进行口语交流,并没有神话上的解释。二、劳动说

大量资料已经说明,原始语言是建立在原始人的情绪体验和运动知觉之上的直观“集体表象”。列维·布留尔指出:“在(原始人)集体表象中,客体的形象与情感和运动因素水乳交融。”这种语言是密切地按照事物和行动显现在视觉和听觉里的那种形式来表现关于它们的“概念”的。它具有绘声绘色的倾向,竭力表现那些留在视觉记忆、听觉记忆、动觉记忆和一切情绪的、形象的记忆中的东西。从表现形式来看,这种语言是一种富有高度“实践性”与“情境性”的语言,是一种“有声语言”与“手势动作”的糅合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类,也创造了人类语言。原始人类在劳动当中逐步使发音器官和大脑思维发达起来,从而为会说话创造了必需的生理条件。其次,原始人的劳动大多是群体协作,这就需要彼此沟通,传递信息,如手势或声音,把一群人统一协调起来。其中的声音信息,哪怕很简单,很粗糙的“吼叫”,只要带有某种意义,传递了某种信息,也是人类最初的语言了。这种语言究竟是什么形态,现在已经无从考察。但一般来说可以作出这样大致正确的推测:一是这些语言有某种特定的声音;二是这些约定俗成的声音有一定的意义,这些意义可以为自身族群所了解。

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创造语言”的论断,是在充分考察人类与劳动的关系、劳动在语言形成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语言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在需要的基础上所形成的。

和其它事物的起源一样,语言的起源也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是:生理条件、心理条件、社会条件,其中生理条件是基础,心理条件是动因,社会条件是绝对力量。当这三个条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时,语言的发生就有了可能。随之,言语交际在社会中找到它的舞台,并实现其价值。

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人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指出:“语言是从劳动当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來的,这个解释是唯一正确的解释。”因为是劳动使人类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转化,使人具有了说话的基本条件。没有劳动,就没有人,也就没有语言。

恩格斯根据当时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对语言的起源问题做了这样的阐释:大约在几十万年前,人类的祖先――高度发达的类人猿成群生活在热带的树林上。后来,由于自然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类的祖先无法在树上生存,于是搬到了地上。生活环境的转移促使他们更多地用前肢去捕捉食物、抵抗野兽的袭击并进行简单的劳动。于是前肢和后肢有了较明确的分工,前肢成为手,后肢担负起支撑身体行走的任务,这就开始了直立行走。它促使生理器官发生了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发音器官的变化:口和喉咙的距离拉长,并成为直角,声带也能够发出各种复杂的音来。在这之前,他们虽然也能用声音表达某种需要,那种声音只是较为单调的音调。发音器官的改变为人类语言的产生准备充分的生理条件。只有复杂的音调才能表达人类交际时各种实际的需要或沟通各种抽象的思想。

类人猿实行直立行走以后,维持生计的主要任务都由手担当起来。于是,手就得不断劳动,频繁的劳动使手的功能变得越来越发达,而且使头的转动也越来越灵活,视野也因此更加开阔。在日复一日的劳动中,他们的脑开始发生了变化,不再单纯的日复一日的劳动,而是通过不断体验所见到的事物和所做的事情,从中找出获取食物的最佳途径,慢慢发展起大脑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但使手能够制造适用的劳动工具,而且能够思考维持生存、抵御野兽侵袭并消灭野兽的方法,这就促使语言的萌芽。马克思在《对阿道夫·瓦格涅尔的书和评论》一文中说过:“这些形成中的人……开始依靠行动来获得某些外界事物,从而满足自己的需要。由于这种过程的方法,这些事物‘满足需要’的能力被人们牢记在脑海里。人们……也开始从‘理论上’把那些可以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事物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在进一步的水平上,在当时人们的需要和人们用来满足自己需要的活动形式增强起来并进一步发展之后,人们就给一整类、一整类的事物以各种名称,这些事物是他们凭着经验已经与其他外界事物区别开了的。”思维能力不仅使他们知道给事物命名,而且也使他们认识到群体力量超过个人,于是,集体劳动形式也越来越多。因为集体劳动,他们渐渐产生了交谈的冲动和需要,而且日益强烈,这种需要就在群体的劳动中产生了。

劳动促使手脚有了分工,促进了思维的诞生,更促使那些形成中的人开始以集体劳动为主要维持生存的手段。集体劳动和早期的原始生活有着本质的区别。群体生活不仅是一种生存本能的结合,集体劳动是理智生存的结果。从本能到理智,是一种由自然状态到理智思考的质的飞跃,正因为有了这个飞跃,语言才得以形成。

对于这个质的飞跃,马克思肯定人的主体性,用“人懂得按自己尺度来生产”来阐述人这个实践主体与客观世界之关系。他在《经济手稿》一书中说:

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也就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诚然,动物也生产。它也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更重要的是,集体劳动促使类人猿要有意识地进行交际:目标猎物、猎食方式、猎食地点、时间、收获分配、分工等。尽管人类和其他的动物都能由发音器官发出声音,其他的高等动物,例如类人猿,也能发出三十几种不同的声音,但是除了人类之外,其他的高等动物就没有语言。这正是因为没有和思维统一在一起的声音并不成为语言的缘故。正是因为不同的主体间需要协作,所以语言和思维形成高度统一,在言语的沟通交际中,产生了人类绚烂的文化。三、 关于语言起源的其它几种理论

除了宗教、神话、传说中有关于语言起源的解释之外,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们也一直对这个谜题情有独钟,不少人费尽心思进行探究,并且提出了各自的假设。问题在于无论用哪种假设都无法直接证明自己的观点,也无法反驳别人的观点。结果,巴黎语言学协会(The Linguistics Society of Paris)在1866年宣布禁止任何形式的关于语言起源的研究,理由是这是一个无法检验的问题,因此不是一个科学问题。

但一道禁令並不能阻止人类的好奇心,所以探索人类语言起源问题的研究仍在继续。本节主要探讨进化论中几个富代表性的假说。所有这些假说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出发,对人类最初的语言尝试进行了大胆的猜测,并据此被后人冠以形象生动的名字,令人一闻其名即知其概要。

在进化论中,有一派理论由德国学者Max Mueller提出,被称为“汪汪论”(the“bow-wow”theory)。“汪汪论”认为,语言产生于人类对自然界里各种声音的模仿。比如,原始人听到风的呼啸,可能模仿风的声音说“呼呼”;听到雷的轰鸣,可能模仿雷的声音说“轰隆隆”;听到雨点往地上砸,可能模仿雨的声音说“噼哩啪啦”;听到鸭子的呼唤,可能模仿鸭子的声音说“嘎嘎”;听到布谷鸟的啼鸣,可能模仿布谷鸟的声音说“布谷”。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声音模仿实践被不断重复而得以固化,开始代替被模仿的自然界的真实声音,进而抽象为指代那种声音的名字,最后称为发出那种声音的自然现象或动物的名字。比如,在汉语中,“布谷”是对鸟的叫声的一种不准确的模仿,后来却被用来指称这种鸟;同样,在英语中,bow-wow本来是对狗的叫声一种大概的模仿,后来却被用来指称人类最忠实的朋友。“汪汪论”的确很好地解释了拟声词的由来。但是这一理论仍很难解释语言的来源。首先,拟声词在任何语言只占很小的比例,“汪汪论”无法解释语言中的非拟声词从何而来;其次,如果语言真的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界声音的模仿,那么世界上应该只有一种语言,至少语言与语言之间的差别不应该像我们现在所了解的这么大。现在的情况是,世界不同语言对相对的自然现象和动物发出的不同声音有迥然不同的拟声词来模拟,这又该如何解释呢?比如,同样是模仿公鸡的叫声,英国人得出的结果是cock-a-doodle-doo,西班牙和法国人得出的结果是cocorico,而中国人得出的是“咯咯咯”或者“喔喔喔”。事实上,绝大多数拟声词都是一方面模拟自然界的声音,另一方面参照某种语言的声音系统所规定声音组合模式而产生的。

进化论阵营里的另一派理论被称为“塔塔论”(the“ta ta”theory),其主要观点是语言产生于人的发声器官对身体动作的模仿而发出的声音。之所以被如此命名,是因为嘴巴一张一合来模仿手的动作最容易发出的声音就是“塔塔”。持“塔塔”论的学者认为人类的先民习惯用舌头、嘴唇和上下颌骨模仿手的动作,声音是这一模仿过程意外的副产品。“塔塔论”的代表人物之一是Paget。他猜测最早人类的祖先可能是用手势配合嘴巴动作来进行无声的交流,后来因为嘴巴动作会发出声音,这些声音于是也成为交流的一部分。最后,我们的祖先意识到仅凭嘴巴动作发出的声音进行交流已经足够了,语言由此应运而生,而双手也得以解放出来去从事其它的工作。

我们再来看看一种被冠名为“噗噗论”(the“pooh-pooh”theory)的理论,该理论声称语言源于人类表达情感的自然呼号。人有七情六欲,在遭受恐惧、欢喜、痛苦、愤怒等情感时,会本能地通过呼号来宣泄。比如,在遭受巨大的痛楚时,你可能张嘴就喊“哎哟!”。“噗噗论”认为这便是“哎哟”一次用来表达疼痛的由来。以此类推,新的语汇不断产生,最终形成了语言。这一派理论不足之处与“汪汪论”类似,它无法解释的现象之一是为什么不同语言用不同的声音来表达类似的情感。比如,说汉语的中国感到疼痛会喊“哎哟”,可是说英语的英国人却会喊“ouch”。另一个无法解释的现象是人们在剧烈的情感波动中会发出很多复杂、极富表现力的声音,而这些声音中很大的一部分并没有进入语言。比如,哭泣的声音是非常丰富的,但是反映在汉语中却只有“哇哇地哭”、“嘤嘤地哭”等少数几个词汇,实际上我们在哭泣时发出的很多声音无法用汉语的语音系统来模仿。因此,宣泄情感的声音也不太可能是最原始的语言的声音。

Revész在他的著作The Origins of Prehistory of Language(《史前语言溯源》)中从研究动物发出的声音出发,提出人类语言的产生大致经历以下几个阶段:在最原始的阶段,动物发出的只是“接触性的声音”(contact sound),这种声音所起的作用仅限于确认大家是一个种群的成员,并在彼此之间建立某种程度上的集体归属感。在随后的阶段中,动物开始发出与某种内在状态挂钩的“叫声”,同一种群的其它成员听到后可以立刻判断出叫声发出者是处在恐惧、愤怒、饥饿、受伤或是别的状态中,并据此迅速采取行动。在前语言(pre-speech)状态的最高阶段,动物能针对种群的某一个特殊个体发出“呼唤”(call)。Revész特别强调说最后这个阶段仅限于最高级的哺乳动物,如猫、狗、猴子、大猩猩等。Revész推测,随着呼唤在交流过程中被赋予越来越专门和抽象的意义,单词最终产生了,而这至关重要的一步迄今只有人类成功地完成,正是这一步标志着人类与其它动物的本质差异,也标志着人类的语言与动物语言的本质差异。

还有一种就是幼儿理论。在世界各类语言中有一个极为奇特的现象,那就是国际通用,而且又是同音,不需通过翻译都能相互懂得的词汇:“爸爸”和“妈妈”。在西班牙语和英语中同样写成:“papa”、“mama”,并注为“儿语”。这两个儿语词汇的英语书面词汇分别为:“father”和“mother”。同样在印尼语中也有同样的词汇,而印尼语也有这两个词汇的书面语言:“ayah”和“ibu”。有些语言学家则认为,儿语是人类语言的起源,因为婴儿一开始学会说话时,满嘴没完没了的:“爸爸爸”和“妈妈妈”。

故此,语言的起源并无一定论。

其实我们在一开始就假设语言有其起源,如我们逆向思维一下,语言可能并无起源,正如某些学者所说的,语言的起源就是人类的起源。或许,我们思考这样的可能性:就是语言原本无所谓起源,当现代人类出现在地球时,他们已经拥有了成熟的语言?正如德国诗人和哲学家Johann Herder所指出,人类是有语言天赋的(inmate)

第二节 言语交际的发展

语言是人类进行交流的工具。早在几十万年以前,人类过着单个的原始的穴居生活,那时,彼此没有或者很少进行交流。随着时间的推移,为了对付自然灾害和动物的侵袭,人们才开始过群居生活。这时也开始了交流活动,比如,最早的结绳记事就是一种简单的交流形式。

后来,人们发明了火。火,可以用来防御野兽;火,可以御寒取暖;火,可以驱暗照明,扩大人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但最重要的是:火,使熟食成为可能,使食物易于消化和吸收,促进身体特别是大脑的发育;人工取火是人类的一大进步。恩格斯说,火的发明使“人类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分开。”火的发明无愧为人类文明的起点。从此,人类的交流活动更加频繁,人类交流的工具——-语言就逐步发生了。人类进入了用语言交际的时代,频繁的交流和工作的细分,促进了言语交际艺术的产生和发展。

经过漫长交际的发展,到了新石器时代,就逐渐出现了文字。中国最早的文字要算甲骨文。甲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甲骨文记载了三千多年前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资料,是现存最早最珍贵的历史文物。古文字的产生不是孤立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文字;社会进一步发展,必然需要语言这一载体。

汉语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几千年来,汉语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产生了许多变化。语言与社会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互相变化,除了一些基本词汇保持不变外,言语交际的词汇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试拿甲骨文、先秦诸子、六朝笔记、唐代变文、宋儒语录、元代杂剧、明清白话小说的一些片断来比较,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它们的“面貌”的变迁与发展。字数从四言、五言到七言,形式从谈话体到小说,再到戏剧的念白;内容从历史到神怪到爱情,再到复杂的虚构,不仅体现了言语的发展,也体现了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彼此间,可互相影响、作用与反作用。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言语的发展又带着自身的条件和原因。一般来说,言语发展是指其在历史的长河中的演变情况,其中包括旧要素消亡,新要素产生,语言要素在新陈代谢中日益丰富,语言规则随着语言要素的丰富而日益完善。

教育部公布的《2011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人的语言中冒出了594条新词语;在造热词的同时,往年出现的许多新词语已经消失。2006年至2010年出现的2977条年度新词中,仅有41%留存了下来,34%的新词很快就从人们的口中、笔下消失。

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原因,导致言语交际发展的原因主要是社会条件的变化,从而使言语交际产生了变化。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它在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受到社会的制约,社会的发展变化要求语言与之相适应,倘若语言不能做出积极的反映,它便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言语交际必然在社会发展变化的同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语言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早在二千多年前,当人类创造了农业,出现了谷、粟、麦、稻等农作物时,自然就产生了谷、粟、麦、稻等词汇,社会发生了由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的转变。十七世纪,由于蒸汽机、内燃机、航海技术的出现,自然就产生“蒸汽机”、“内燃机”、“轮船”、“火车”等词汇,社会发生了由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的转变。20世纪40年代,第一台计算机问世,人类迅速进入了信息时代,于是,出现了大量的新的科技词汇,如“电脑”、“软件”、“伊妹儿”、“地球村”、“MP3”……等等。

总之,每一次科技进步,都会涌现大批新词,并促使人类思维与交际范式的改变,人类的语言与沟通方式就是这样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社会变革也是如此。当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转变时,“资本家”、“市场经济”、“银行”等词汇应运而生。我国解放后,历次政治运动都出现了一些新词,如建国初期的“三反”、“五反”,“总路线”、“人民公社”,改革开放后的“三个凡是”、“小康社会”等,就连“文革”时期也产生了“红卫兵”、“造反派”等词。由此可见,语言文字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有密切关系。一、社会的发展必然带动言语交际的发展

社会的发展会带来许多新的事物、新的观念,这些新事物和新观念和人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在日常交际中必须以新的思维、词汇、方式去表达和理解。比如:“网络”、“微博”、“天涯”、“起点”、“魔兽”、“坑爹”等都是古汉语所没有的。我们今天说话也包括了“你懂的”、“杜甫很忙”、“包拯很忙”、“恨爹不成刚”等。每个时代因其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言语交际和通用语也不相同。比如,我们可以看看2009至2011年共3年的十大热门词汇,榜单上的变化非常明显,反映社会的快速变化自然而然影响着语言交际的发展。

2009年中国十大网络流行语2009年对于网络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其中发生了太多的故事,带来巨大的社会反响。网络在不断发展中呐喊,作为一个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平台,网络充分展示着民众与社会互动的无限魅力,锻造了一个个意味深长的“流行语”。1.不差钱2.偷菜3.被就业/被代表4.嫁人就嫁灰太狼,做人要做喜羊羊5.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6.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7.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8.人生就像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具和洗具9.你out(落伍)了10.70(欺实)码

2010年中国十大网络流行语我们在2010年来见证过的家事国事大小事,有喜悦也有悲恸;这些呼声最高的网络流行语,有不屑也有无奈。网络言语交际所反映的社会,让中国巨大的网民群体可以互相取暖。1.什么都是浮云2.给力3.我爹是李刚4.闹太套(Not at all)5.鸭梨6.非常艰难的决定7.蒜你狠8.微博9.凡客体10.不怕狼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校友

2011年中国十大网络流行语2011年,微博的风行,让人类除了面对面的交际外,多了网上虚拟交际的身份。微博的煽风点火,一个流行语可以在一夜之间红遍大街小巷。在2011年,如果你想在现实很潮,冀望hold住各种场面,那是相当不容易,因为你只要24小时不上网,就发现自己已经out了;一个月不上网,你就没法在这个星球上生存了。1.我反正信了2.hold住3.有木有4.伤不起5.卖萌6.坑爹7.你妹8.悲催9.普通青年、文艺青年、2B青年10.蛋定

通过比较上述流行语,我们可以发现,在过去3年的十大网络流行语中,没有哪个词可以连续上榜。中国社会变化之快,可见一斑。因此,对人的言语交际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其二,无论是2009年体现大国崛起的“不差钱”,还是社会事件“70码”,又或是2010年官二代事件“我爸是李刚”,你我都有压力的“鸭梨山大”,再到2011年的官腔“反正我信了”,等等,无不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在人民大众交际言语中的最佳体现。二、社会的统一和分化导致了语言的发展

社会的统一使这个社会的交际工具在更广泛的领域里得到运用,而使用这一工具的不同集团在进行语言交往时,会使各集团间的语言差异逐渐缩小,最后融为一体,语言因此在词汇上、语法和表达方式上互相接触而得到发展。如今天网络把不同地方的人聚集网上交流,不同人的文化和习俗正在网上共融,比如美国人在论坛上发表文章不贴图,跟贴者则言:“No picture,say a hammmer!”,这种现象很快就被拷贝,並在中文世界流行起来。面对同样的情况,中国网民高喊:“无图,无真相!”

同样,美国如《迷》、《越狱》、《绯闻女孩》、《生活大爆炸》等剧集,在我国内地非常火,被网络所统一的地球村无限拉近了世界。看完美剧《生活大爆炸》的主角谢尔登(Sheldon)和朋友莱纳德、霍华德、拉杰和佩妮的生活,大家都知道技术宅是什么样子的。难怪宅男、宅女这么喜欢死“宅”在家看美国电视剧,因为全球的生活已经开始同步了。《生活大爆炸》剧照

相反,如果一个社会由统一走向分化,不同的社会集团会因为交往的机会减少而使各自的语言按照自己的习惯发展,差异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扩大,最后成为不同的方言。一种语言分化成不同的方言也是语言的发展,因为在分化的过程中,会不断有新词补充到方言中去,如拉丁语因罗马帝国的崩溃而分化成英、法等多种语言便是很好证明。

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着分化、统一的过程,社会的分化常常引起语言的分化,而社会的统一总是要求语言的统一。当社会生活发生渐变和激变时,语言一定会随着社会生活的步伐发生变化,包括军事现象对语言变异的作用力。军事现象甚至强于其它社会现象。夹在多国之中的欧洲国家阿尔巴尼亚语中有大量来自拉丁语、土耳其语、意大利语的词汇,就是因为公元前罗马军队的入侵、十五世纪后土耳其军队的入侵和近代意大利军队的入侵。公元五世纪,使用德意志方言的盎格鲁人(Angles)、撒克逊(Saxons)、裘特人(Jutes)占领了不列颠。公元十世纪,诺曼军队又侵入了不列颠,诺曼人使用的古法语诺曼方言也随之在有不列颠居民的言语交际中渐渐占据了一定的位置。

中国地大物博,南北距离5000多公里,不同的地方有自己的方言和说话方式。比如说,粤语凭借香港电影和TVB电视剧的影响给普通话带来了新鲜词汇,如“犀利”、“淡定”、“生猛”、“超级”、“衰”等;又如说周星驰的“饮杯茶,食个包先”的“……先”的句式,或者“……好过……”的港式句式。TVB的经典台词,很多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种港式的表达方式的内地化,昭示着语言交际的互动与发展。

以下是网上疯传的,为无数网友摹仿和吐槽的TVB体:做人呢,最要紧的就是开心。有没有搞错?有异性,没人性。呐,不要说我没有提醒你。你有没有考虑过我的感受?你知不知道大家都很担心你啊?发生这种事呢,大家都不想的。感情的事是不能强求的。东西可以乱吃,话可不能乱讲。最近发生了这么多事,我想一个人静一静。你走,你走,你走啊!(音量逐渐提高)对不起,我们已经尽力了!

虽然这些对白已翻译成普通话,可是“做人呢”、“搞错”、“呐”、“考虑过”、“乱讲”这些表达方式,仍然保留着港式的特色。言语就是如此,在交际与传播中互相影响,慢慢改变了语言的表达方式。三、社会的接触推进言语交际的发展

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不同的社会集团免不了要互相接触,各种语言都会从对方的语言中吸取营养,借词是语言接触的直接结果。由于对外交往,汉语中多了“葡萄”、“如来”、“菩萨”等词;而“俱乐部”是Club的音译,“士多”是Store的音译,Pump是“泵”的音译。同样,唐代,日本学生和僧人到长安学习文化和语言,在与中国人的接触的过程中,从汉语中借了大量的字词,比如表示温泉的“汤”,表示苹果的“林擒”等。

到了19世纪末叶,资本主义已发展到了成熟阶段,随着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大幅度增长,人们之间的交流已经开始打破疆界,国际交流成为趋势。由于计算机首先在英、美等国大规模应用,生产自动化的大规模推广,使这些国家在世界的经济地位大幅度提高,从而其语言的地位也大幅度提高。英语,特别是科技英语,已经成为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同样,今天英语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语言。在与英语的频繁接触中,英语的表达方式也开始影响汉语,欧化是“五四”迄今还在讨论的问题。例如:(1)我(主语)+下午(时间状语)十看〔谓语)+书(宾语)十在图书馆(处所状语)。

以(1)句为例此句的语序明显和汉语“所有状语前置于动词”的特点相违背。在日常用语中,一般表达是“我下午在图书馆看书”,如果要强调“下午”这个时间,也只会把时间状语“下午”提前,变成“下午我在图书馆看书”。

根据《2011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显示,去年“诞生”的594条新词语中,完全由汉字构成的有573条,占96.46%;其余21条大多是字母词,如“CDI(综合发展指数)、U站、4D报纸、hold住”等。同样,中国人的“Guanxi”、“Yingyang”、“Zen”等也成为了英语的热门词汇。可见中英的接触“交际”对彼此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言语交际的社会功能

交际,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一种行为。交际,是一个社会人的本能,也是人的必须。约翰·多恩曾言:“没有人是孤岛,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交际是人生存的需要。商品经济越发达,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就会越频繁,交际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在当今社会中,一个完全封闭的个人世界是无法想象的。

首先,交际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它伴随着人的一生。没有交际,人就会产生孤独感,甚至失去生命。当然,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把人的各种需要归纳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交际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大类,并按其重要性和先后次序排成一个需要的层次图。

在马斯洛看来,交际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因为一方面人是群体的动物,有着强烈的归宿感,渴望有所归属,渴望称为社会群体的一员,渴望与他人交际,这在社会学上叫人的“社会化”;另一方面,人又是有感情的、有理性的高级动物,人的需要不仅包括物质需要,更包括精神需要,而这种需要又是人类所特有的。任何一个人都希望和别人保持友谊,得到别人的尊重,而这些又都是通过合作得到的,通过交际来实现。

交际的组成主要由人、信息和工具三大基本要素。人,既是交际行为的承担者,又是交际工具的选择者。信息,即交际的内容。人们要交际,就是要传达信息,人产生交际的信息,人产生交际的冲动,也是因为需要传达信息,没有内容,人们也就不会产生冲动。信息,是人们产生交际的原动力,又是人们选择交际环境和交际工具的依据。人们往往根据不同的信息内容,去选择不同的交际方式。

工具,是人们交际时除信息、环境之外其它情况的总和。它包括人的身姿、表情、动作,也包括交际方式、语言的选择、某些实物等,如文字、音响、灯光等,在一定的条件下能起到运载信息的作用。不同的交际工具,可以传达不同的信息内容,不过最重要的交通工具,还是语言。

语言和外部世界的联系如何呢?也就是说,语言在整个人类的宏观世界中处于什么地位,具有什么特点?传统观念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同外部世界联系呈现出的特点是社会性。一、语言与社会的关系

社会由人类群体组成,但它不是人类个体的简单聚合,而是由人的个体及个体之间的种种关系,特别是生产关系及由生产关系派生的各种关系构成的。社会是按照人的群体意志来建立,故言,社会的一切体现着人的意志和行为。此外,社会形成之后,还产生了不可胜数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人际关系等自然界所没有的事物和现象。

语言与社会的关系非常密切,语言为人类所独有,《礼记·曲礼上》:“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社会也只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二者以“人”为集结点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如前所言,有学者认为,语言的起源就是人类的起源。故此,语言与人类社会是同步关系。

首先,从语言的产生和社会的形成来看,二者是同时产生、互为条件的。动物之所有没有语言,是因为动物的生活主要内容是觅食、求偶,所以简单的交际手段即可满足他们彼此间交往的需求。随着人类进化,智力提高而体力退化。这些正在形成的人,为了抵御伤害,不得不群居。这样,协作劳动,共同生活使他们成了社会化的动物,个体之间的联系愈加密切,交际的内容也愈加复杂。原来的简单的交际手段、工具已不适应了,亟需一种复杂的交际工具,语言便适应社会成员间这种交往的迫切需要应运而生了。

其次,从语言和社会的存在来看,语言与社会是同时存在、互相依赖的。语言只在人类社会中存在,社会以外无所谓语言。动物是没有语言的,个人离开社会也将失去语言。例如,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米德拿堡,曾经发现两个被狼抚养的女孩卡马拉和阿拉玛。刚发现时,她们都只会吼叫而不会说话,并且爬行,会咬人,见小动物就扑,可以把扑落的鸡、鸭撕成碎块极快地吞食掉。后来,虽然经过了四年的训练,还是不能掌握语言,只学会了六个单词。这个实例说明,离开人类社会,语言就不能存在,先天的言语机制也会因被搁置而发挥不出其功能。

再次,从语言的社会的发展来看,语言与社会共同发展、互相促进。语言的存亡兴衰是同社会历史的变化联系着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物质条件的改变,生产关系、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的变革,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都对语言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任何语言中新成分的出现都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认识进步成果和产物。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语言就相应发展到什么程度。语言不仅以社会的产生、存在为其产生和存在的前提,而且它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相应发展。语言总是要适应一定的社会条件的。反之,语言的发展也对社会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发达的语言可以更好地促进社会成员的信息交流,使之更加通畅;可以有效地组织、协调人们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二、语言的社会功能

语言主要有以下社会功能:(一)交际功能

列宁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句话,从人类历史角度对语言的功能作了本质的揭示。这是因为,语言产生于人类交际的需要,存在和服务于人类的交际。作为交际工具的这一功能贯穿于语言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始终。语言的交际作用是其生命力所在。

语言是适应人类复杂的交际需要而产生与不断完善的。当然,人们在沟通时还会采用一些其它手段,如手势、表情、姿态动作等,但这些都是辅助性的交际手段。

语言的发展也是在人们使用语言所进行的社会交际过程中实现的。语言一旦不被当作交际工具使用,它的生命也就停止了。交际需要是语言产生和存在的前提与条件,交际需要更是语言发展的原因和动力。从原始语言到现代语言,无一不是在使用过程中逐步丰富并完善起来的。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人的认识能力不断增强,活动范围不断扩大,活动的内容不断丰富,因而交际的需要不断扩大与增加。原来的符号系统不敷使用,这就要求语言不断增加新的成分,增强生成能力。新的成分增加了,生成能力增强了,语言体系得以发展成熟。言语体系发展了,功能也就增强了,就能够适应扩大了的交际的需要。语言的交际能力越强,其生命力也就越强。汉语、英语、俄语等语种之所以发达,根本原因在于这些言语交际能力越来越强,交际范围越来越广泛,从而其生命力也就愈加旺盛。而满语、拉丁语、鲜卑语之所以逐渐消亡,就是因为其生命力逐渐衰竭,直至称为死语。言语交际功能异常重要,大至国家大事,小至日常对话,是谓“一言兴邦”,“一言丧邦”。《论语·子路》有这样一段问答。鲁定公问孔子:“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答:“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鲁定公又问:“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答:“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细品起来,孔子的回答体现了国君的立场,替国君寻找适合自己的答案。孔子的结论有两个:第一,如果知道做国君的艰难,那就相当于一言兴邦了;第二,做国君的快乐在于没有人敢违抗他的命令,但是如果命令不正确而没有人违抗,那就相当于一言丧邦了。

孔子不愧圣人,他不在抽象层面讨论“一言兴邦,一言丧邦”问题,而是将其置于社会的伦常之网,强调言语的交际功能。把能力、责任、特别是欲望与权力,用艺术的言语辨正提出来。

公元632年,唐贞观六年,文武官员力请封禅,唐太宗将许之。魏征力谏,谓:“自伊、洛以东,至于海、岱,烟火尚希,灌莽极目”、“户口未复,仓廪尚虚”,不应“崇虚名而受实害”。太宗乃止。“虚名”是来自人的欲望,而能认识到“实害”是因为人的责任感,魏征能以一句话唤醒唐太宗的宏观意识,把其中的利害交代清楚,是因为唐太宗时期君臣高超的交际艺术和清醒的政治认识能力,才开创了一个万邦来朝的中国盛世。

交际功能可谓是语言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功能,可以小至日常生活,大至国家大事,都需要艺术地使用言语来交际。(二)凝聚功能

语言作为交际的工具,在同人交际时,说话人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情感、意愿和认识,同时也把这些东西作为信息传递给了他人,这样就与交际对象交流了思想,联络了感情。这种沟通和联络,是人类群体生活所必须的,也是长期群居生活形成的习惯,它能够在信息上共享,情感上的共鸣,然后进一步协调人们的行为,达到维护人类或自己生活群体的安全与财产的目的。无论在原始社会,还是发达的现代社会,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人类或者一个大的、小的群体,为了生存下去,发展自己,在行动上都要取得一定的共识,有共识才能有共同的行动;有了共同行动,才能战胜自然界带给人类生存的不利因素。总之,人类必须依靠群体的力量,互相帮助才能生存下去。而群体的共识也好,互动也好,都是一种向心力作用的结果。这种向心力来自何方,依靠什么手段才能形成呢?那就是语言了。语言的凝聚功能是靠交际来实现的,是交际所导致的在一种积极成果,也是交际的一种目的。

据犹太人的《圣经》记载:大洪水劫后,天上出现了第一道彩虹,上帝走过来说:“我把彩虹放在云彩中,这就可作我与大地立约的记号,我使云彩遮盖大地的时候,必有虹现在云彩中,我便纪念我与你们和各样有血肉的活物所立的约;水就不再泛滥,不再毁坏一切有血肉的活物了”。上帝以彩虹与地上的人们定下约定,不再用大洪水毁灭大地。此后,天下人都讲一样的语言,都有一样的口音。有一天,有人提出一个问题:“我们怎么知道不会再有诺亚时代的洪水将我们淹死,就像淹死我们祖先那样?”“这有彩虹为证啊,”有人回答道:“当我们看到彩虹,就会想起上帝的诺言,说他永远不会再用洪水毁灭。”“但是没有理由要把我们的将来以及我们的子孙的前途寄托在彩虹上呀,”另一个人争辩说:“我们应该做点什么,以免洪水再发生。”于是,他们彼此商量说:“来吧,我们要做砖,把砖烧透了。”于是他们拿砖当石头,又拿石漆当灰泥。他们又说:“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

由于大家语言相通,同心协力,修建中的巴比伦城华丽异常,高塔直插云霄,似乎要与天公一比高低。

而《圣经·旧约·创世记》第11章宣称,当时人类联合起来兴建希望能通往天堂的高塔;为了阻止人类的计划,上帝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使人类相互之间不能沟通,计划因此失败,人类自此各散东西。创11:1 那时,天下人的口音、言语,都是一样。创11:2 他们往东边迁移的时候,在示拿地遇见一片平原,就住在那里。创11:3 他们彼此商量说:“来吧!我们要作砖,把砖烧透了。”他们就拿砖当石头,又拿石漆当灰泥。创11:4 他们说:“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创11:5 耶和华降临,要看看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创11:6 耶和华说:“看哪!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言语,如今既作起这事来,以后他们所要作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创11:7 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创11:8 于是,耶和华使他们从那里分散在全地上;他们就停工不造那城了。创11:9 因为耶和华在那里变乱天下人的言语,使众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别(就是“变乱”的意思)

无论是犹太人的经典,还是《圣经》,类似的故事都说明了言语的强大,这种强大的凝聚力连神都会惧怕。当言语把社会人凝聚在一起时,他们便拥有了通天彻地的能力。

语言的凝聚功能也是人类长期群居生活、相互交际所形成的一种习惯。由于长期使用一种语言,基本上是自己群体的母语,因而对所使用的语言产生一种感情,感到熟悉、方便,形成亲切感。这种感情投射到语言使用者身上,使说同一类语言或方言的人们之间产生知音感。根据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一书,一个想象的共同体的产生,除了“时间观念的改变”、“资本主义与印刷术之间的交互作用”,还有就是“国家方言的发展”,里面论及印刷术所固定的语言模式,以及英语、丹麦语、挪威语等语对语言的形成所产生的民族凝聚力。日常谚语中有所谓“亲不亲,故乡人”之说,因为故乡人说同一种方言或语言。这一种知音感在异语言环境中最为突出,在外国突然听到有人说本国或本民族的语言,也会顿时亲近起来,而且往往会情不自禁用本民族语言交谈。这就是语言的凝聚力量,亦即凝聚功能。(三)宣教功能

用语言来表达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所获得的认识、直接或间接所掌握的知识,并把它们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给他人,扩散出去,这就扩大了认识或知识共享范围。对于表达者來说,这就是一种宣传,对于听说者而言,接受了信息,增长了知识,就是受到了某种影响。

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语言文字的宣教功能。三国时期的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载道”。后来唐代文学家韩愈又提出的“文以贯道”之说。宋代古文家周敦颐在《周子通书·文辞》中说:“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涂饰也…美则爱,爱则传焉。贤者得以学而至之,是为教。故曰:‘言之不文,行之不远。’”周敦颐甚至肯定语言在交际中具有艺术功能,强调“美”与“饰”:文章没有文采,就不能流传很远。此话很好地说明了语言艺术的社会功能。

甚至在五四时期,在启蒙和救亡的双重变奏的历史要求下,不少先驱们首选的宣教工具是文艺。鲁迅说:“一切文艺都是政治宣传”。周扬在1961年说的就更为明确:“五四的时候,反对文以载道,提倡文以言志,其实言志也是载道,言志还不是宣传你的所谓道吗!”

同样在历史的舞台上,不少伟人也借助言语的这一宣教功能,传递了人类最重要的精神。

历史上有不少著名的演说,如《葛底斯堡演说》,很好地利用言语的宣教功能,宣传了人类的自由和平等等重要的概念。87年前,我们的先辈们在这个大陆上创立了一个新国家,它孕育于自由之中,奉行一切人生来平等的原则。现在我们正从事一场伟大的内战,以考验这个国家,或者任何一个孕育于自由和奉行上述原则的国家是否能够长存。我们在这场战争中的一个伟大战场上集会。烈士们为使这个国家能够生存下去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们来到这里,是要把这个战场的一部分奉献给他们作为最后安息之所。我们这样做是完全应该而且是非常恰当的。但是,从更广泛的意义来说,这块土地我们不能够奉献,不能够圣化,不能够神化。那些曾在这里战斗过的勇士们,活着的和去世的,已经把这块土地圣化了,这远不是我们微薄的力量所能增减的。我们今天在这里所说的话,全世界未必会注意,也不会长久记住,但勇士们在这里所做过的事,全世界却永远不会忘记。毋宁说,倒是我们这些还活着的人,应该在这里把自己奉献于勇士们已向前推进但未竟的事业。倒是我们应该在这里把自己奉献于仍然留在我们面前的伟大任务——我们要从这些光荣的死者身上汲取更多的献身精神,来完成他们已经彻底献身的事业;我们要在这里下定最大的决心,不让这些死者白白牺牲;我们要使国家在上帝福佑下得到自由的新生,要使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

语言之所以具有宣教功能,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知识、信息的共享性;二是语言的表达、传递功能,归根结底是交际功能。知识也好,信息也好,一个主要的特点就是它们的共享性。所谓共享性,就是大家共同享有而不影响它的质量,不减损它的数量。一个人掌握了一种知识或一定的信息,他可以全部传授给别人,十人百人以至于无限,被传授的人也就掌握了这些知识和信息(个人接受能力因素排除在外)。尽管十人百人以至无限人掌握了这些知识和信息,但作为这些知识和信息本身并没有增加,从理论上说质量也没有改变;而传授知识的人,他所掌握的知识和信息,并不因为传授给了他人而减少。那么,知识和信息的这种共享性特点和语言的宣教功能有什么关系呢?一句话,它使语言的宣教功能的实现成为可能,有了用武之地。所以言语的宣教功能不仅使我们的沟通成为可能,而且因其是免费的,从而使言语交际可以遍及更多的人,到达更多的地方,发挥言语的社会功能,同时与社会共同发展。习题:1.你认为语言是上天赋予的,还是在劳动中产生的?2.网络如何推动言语交际的发展?3.言语交际在人的社会化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第二章 语言和言语

第一节 语言和言语的定义

一、语言的定义

人活在世界上,每天都在呼吸,但如果问:“什么是空气?”一般人却很难下一个精确的定义。语言就像空气,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人们每天都在用,甚至认为“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但一旦要回答“什么是语言?”却很少人能说清楚,更别提语言的性质是什么,语言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特征是怎样的,又有什么样的功能作用等问题了。

那么,什么是语言?《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的释义是: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体系。当作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时候,它是表达互相反应的中介;当作用于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时候,它是认知的工具;当作用于文化的时候,它是文化信息的载体。

对于这段话,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进行理解:(一)语言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符号必须具备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任何符号都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体,这是符号的“二重性”。语言作为一种符号也具有“二重性”,语音和语义是它的形式和内容,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语音是语言符号的形式,负荷着一定的语义内容,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义是语言符号的内容,要靠一定的语音形式来表现。语言符号是音义结合体,用来指代某种事物的标记,但不等于具体事物。语音、语义与符号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语言符号的语音形式与语义内容没有必然的直接联系,它们的结合完全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如表示“第一人称”,普通话用“我”,英语用“I”,日语用“わたし”表示,这完全是不同社会不同习惯使然。一个符号的语音形式和语义内容的结合只要得到使用者的公认,就得到了合法的地位。而一旦这个符号取得合法地位,被社会认可了,个人就不能随意更改音义之间的结合关系。(二)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既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其他什么神奇力量创造出来的,而是人类在社会生活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论述语言的本质时说:“语言是从劳动当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是这些形成中的人,已经到了彼此间有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由于原始人劳动和相互交往的需要,作为人与人之间交际媒介的语言,就随之产生,而且在不同地域,不同社会环境中,所形成的语言也有所不同。语言存在于人类这个群体中,一般动物没有复杂的思想可以交流,也就没有像人类一样的语言。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大标志,是人类独有的。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方式可以有很多,如:图画、手势、击鼓、烽火、航灯等,但是它们都不能和语言相提并论。以手势为例,鼓掌欢迎、举手敬礼、挥手告别等都可以传递一定的信息,但是手势的数量毕竟有限,不像语音形式可以有无穷无尽的变化。目前聋哑人所使用的“手语”可以说是一套完善的符号体系,但都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必须有语言的交际为基础,交际双方才能心领神会,“手语”可以说是一套特殊的语言符号。只有语言是人类社会最完善的交际工具,可以不依赖于任何其它工具而独自完成社会的交际行为,现在的社会一旦失去语言就不能继续存在。(三)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

思维是人脑的一种特殊技能,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动脑筋的过程,也是动脑筋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思想是思维活动的结果,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语言的职能是参与思维并把思想用词语和句子记载下来,使思想成为可以理解可以感知的东西。交流思想也是人类语言交际的主要内容。(四)语言是文化信息的载体

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人们必然把认识世界的成果通过语言巩固保存下来,并通过语言传播开去。因此,除了交际和思维,语言还有一项重要的职能——记录人类的文化现象,是记录文化的语言系统。

语言记录文化首先在言语作品的内容上,如神话传说记录着史前文化,历史著作记录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此外,人类文化的各个方面,如天文、地理、医学、数学、艺术等的传播,都有赖于语言文字作为媒介。

而且语言系统本身也就是一个文化世界,记录着人类文化。如西方的笔过去是用羽毛削制而成,因此西洋语言表示笔的词都同表示羽毛的词相同或者相近,如英语的pen和俄语的Пe po都来自拉丁语的penna,原义是“羽毛”。我国古代曾以贝壳作为钱来使用,所以诸如“货、贡、资、购、财、贮、贪、贫、贩、贵、贱、费、贷、贸、赃、贿、赂、贾、赁、赊、赎、赚、赠”等与财货有关的字皆从“贝”。二、言语的定义

语言被用于交际应被视为言语,所以人们通常说的语言的交际应当准确地表述为言语交际。这种说法源于结构主义创始人、瑞士语言学家德·索绪尔(F.de.Saussure)对语言和言语的科学区分。索绪尔把人类言语活动(Langage)分为语言(langue)和言语(Parole)两大部分,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公式:言语活动=语言+言语。他认为语言和言语这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主要的,它以实质上是社会的、不依赖于个人的语言为研究对象,这种研究纯粹是心理的;另一部分是次要的,它以言语活动的个人部分,即言语,其中包括发音,为研究对象,它是心理、物理的。”提出“语言学的唯一的、真正的对象是就语言和为语言而研究的语言”(见F·de·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法文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323页)。这对语言学走向科学化和精密化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我国语言学界根据索绪尔的科学区分,把语言看作用于说(写)并存在于所说所写活动中的一套音义结合的词汇、语法系统,而把言语看作一种说(写)行为和这种行为的结果即话语。

第二节 语言和言语的区分

一、语言和言语的关系

语言和语言交际的关系,是交际工具与工具在交际中的使用的关系。语言是人们进行交际的工具,言语交际是对语言的具体使用;语言作为一套全民通用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从使用同一套符号系统的全体社会成员各种交际活动中出现的言语(即话语)形式中抽象、概括出来的,而出现于言语交际中千姿百态的话语形式则是全民语言的个别实现或具体表现。交际中的语言和言语的关系,是抽象与具体、一般与个别或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言语是个别的,语言是一般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存在于人们的言语交际中。

任何一种民族语言的语言系统、词汇系统、语法系统,都是从使用这种语言的全体社会成员的言语交际中抽象、概括出来的,都是经过约定俗成后建立的彼此通用的一套词汇和语法规则,能够听清与理解的语音形式和语义内容。千百万人在交际中的个人言语是千差万别的,但又都在使用彼此通用的语言材料和组合规则,说着都能听懂的音义结合的话语,否则就无法进行交际。索绪尔曾列出了这样一个公式来说明语言的存在方式:

1+1+1……=1(集体模型)(见F·de·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法文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41页)

按照索绪尔的意思,这个公式等号左边的“1”是贮存于个人头脑中全民语言系统中的复本,等号右边的“1”代表全民集体的语言系统;众多个人头脑中的语言加在一起,便成了全民共同的语言的集体模型。索绪尔解释:“语言以许多储存于每个人脑子里的印迹的形式储存于集体中,有点像把同样的词典分发给每个人使用。所以,语言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东西,同时对任何人又都是共同的,而且是储存在人的意识之外的。”这就深刻地阐明了语言作为全民交际工具的社会性。同一语言社会的言语交际,自然要以全民通用的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并随着社会交际领域的拓展和交际形式的发展而使全民语言系统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故言语交际又是语言发展的动力。

而言语“是人们所说的话的总和,其中包括(1)以说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个人的组合;(2)实现这些组合所必需的同样是与意志相关的发音行为。所有的言语中没有任何东西是集体的;它的表现是个人的和暂时的。”

语言和言语产生的时间不一样。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言语产生在语言之前。人类祖先并不是在有了语言以后,再按照这些规律去说话的,而是先有言语,再总结出各种规则。索绪尔“语言既是言语的工具,又是言语的产物。”“要言语为人所理解,并产生它的一切效果,必须有语言;但是要使语言能够建立,也必须有言语。”二、语言和言语的区别

不管怎样,语言和言语毕竟是两种不同的东西。具体地说有以下三点:(一)语言的抽象性和言语的具体性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音义结合的词汇和语法的体系,这个系统是全社会的,是概括的、抽象的。言语是对这个工具的运用,因而它永远是具体的,属于个人的。

语言是人类社会中客观存在的现象,是社会人们约定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一个体系,是以语音或字形为物质外壳(形态)、以词汇为建筑构建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其中,语言以其物质化的语音或字形而能被人所感知,它的词汇标示着一定的事物,它的语法规则反映着人类思维的逻辑规律,因而语言是人类心理交流的重要工具。也就是说,语言是由语音、词汇、语法等组成的,根据传统的说法,这些都属于“语言要素”。书面语言离不开文字,所以文字也可以看作是语言的要素之一。这些“语言要素”也存在于言语之中,是对言语中的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字的抽象。

而言语则是人运用语言材料和语言规则所进行的交际活动的过程。人们为了交流心理,为了进行交际,可以使用各种语言(汉、英、俄、日等)。这多种语言就成了交际工具。使用这多种语言的人们,或说,或听,或写,或读,这些说、听、读、写的活动,就是作为交际过程的言语。言语中的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字可以叫做“言语要素”。在语音方面,体现为一个个具体的音节的发音、声调、一个个的词、词组、句子的重音和语调等;在词汇方面,就是词的语音、词的意义、词的用法;在语法方面,就是词与词怎样组合,靠什么组合,其先后顺序如何,句子与句子怎样联结,段落之间怎样联结等等;在文字方面,就是一个个具体的字怎么念、怎么写,表示什么意思等。

语言要素是抽象的,言语要素是活生生的,是语言要素的具体体现。以“言语”为对象,从言语人手,首先要以“言语要素”为对象,从“言语要素”人手。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的社会功能是交流思想和传递信息,而言语则是这种功能的具体体现。(二)语言的有限性和言语的无限性

语言系统是封闭的,言语是开放的。以现代汉语为例,其音位只有30多个,音节只有400多个,语素与词多一些,但也是有限的,如果将这些有限的词汇按照语法规则组织起来,形成的句子则是无限的。这好比阿拉伯数字只有10个(即1、2、3、4、5、6、7、8、9、0),可是利用这些数字,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组合,就可以表达无限的数量一样。也有人用走棋来表示这种关系,象棋中的棋子相当于语言中的词汇,象棋规则相当于语法规则,棋谱相当于言语。棋子和象棋规则是有限的,但棋子和象棋规则经过组合后,所走出的棋谱却千变万化。(三)语言的社会性和言语的个人性

语言的社会功能就体现在言语交际活动中。语言系统属于全社会,言语属于个人的,因为言语是根据特定的交际需要和个人意志对语言材料和语法规则的选择。虽然这种个人选择要受到语言系统的制约,但是,语言系统只是对个人选择的可能性有制约,具体的选择结果完全取决于个人,因此个人要对自己的言语负责,但不需要也不可能对语言负责。

由于个人的社会经历、文化素质、从事职业以及气质、性格、教养等方面的不同,所形成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都会有所差异,所以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际也会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和水平。

我们以一个语言学习的例子来说明一下语言和言语的差异:

语法是语言的三要素之一。我们学习的语法是一些基本的语言构造规则,而面对的却是丰富多彩、变化万端的言语世界。可以说,几乎每一条规则都会遇到例外的情况。例如:她坐没坐相,站没站相,粗服乱头,衣不蔽体,双手叉腰,破口开骂,实在是太不女人了;但是她又女人得很,以至于谁不正眼看她,谁就不是男人。

由于汉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词类的划分存在一定的困难。根据汉语的语法规则,形容词不能带宾语,名词前不能出现否定副词,名词后不能带补语。但以上例子中名词“女人”的用法却不符合这些规则。一般我们都用词类“活用”来解释。但“活用”的现象多了,就容易使人对语法规则和词类系统的存在产生怀疑。如果我们把语言和言语区分开来了,这个问题就容易解释了。词类是从语言的角度对词进行的语法分类,它实际上是根据同一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使用习惯划分出来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我们实际的语言使用则是千差万别的,存在着个别性。

第三节 言语交际中如何体现自己的个性

《战国策·东周》里有一句话:“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说的是东周重臣颜率凭一己之辩,在诸侯列强中保全九鼎的故事。美国的富兰克林也曾说过:“语言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那么,在日常交际中,如何扬长避短,体现自己的个性,让语言发挥出巨大的作用?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用语规范,准确贴切;2.适切语境,得体适度;3.善于倾听,把握主题;4.思路清晰,连贯流畅;5.生动形象,蕴藉深邃;6.反应机敏,灵活应变。一、 用语规范,准确贴切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或者说词汇是语言的生命。离开词汇,语言就失去了实际意义。如果词汇贫乏、词义含糊,就会造成理解和表达的障碍。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曾经说过:“没有语法人们表达的事物寥寥无几,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事物。”没有词语,表达等于零;而选用了不当的词语,表达等于负数。所以,在日常交际中,我们首先要注意锤炼词语,选用最准确贴切的词语来表情达意。请看以下例子:考虑到一些机关干部对坚守在雪原哨卡的战士们不够关心,新疆军区某边防政委卫庆荣,在一次和机关干部的谈话中这样讲道:“高山上的战士们身体虚,我们的思想工作一定要实;雪原上气候冷,当领导的心一定要热。”

在引导机关干部关怀坚守在雪原哨卡的战士们时,卫庆荣很注意反义词的选用。他根据高山上战士们身体虚的实际,选用实字来强调思想工作必须做到位;根据战士们驻守的雪原气候冷的特点,选用热字来强调领导对战士们必须有一副热心肠。反义词的对举使用,不仅指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使得谈话的观点更加鲜明,强化了谈话内容在机关干部头脑中的印记,有助于谈话精神的落实。又如:邓小平在向美国参众两院的议员解释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立场时说:“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另一方面,一定要让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在尊重台湾现实的情况下,我们要加快台湾回归祖国的速度。”

把“解放台湾”的提法改为“回归祖国”,突出强调了和平解决的愿望,表达了早日实现民族统一的迫切愿望和亲切的感情色彩。在这个问题上,得到美国人民的理解和支持,从中也可以看到语言的魅力。央视著名主持人敬一丹曾撰文讲述她遭遇的一件尴尬事。一次,她到山东采访,采访的话题是“谈谈农民产业协会”,采访的对象是一位养猪分会的会长。敬一丹几乎什么细节都想到了,将采访地点定在了养猪场里,还专门穿了一件普通的夹克衫。一切妥当后,她就开口问道:“会长,你们这个养猪分会辐射了多少农户?”敬一丹万万没想到,这位会长听完她的话后满脸迷惑,看着她说:“对不起,记者同志,什么叫辐射?”顿时,在场的所有摄像人员都停了下来,敬一丹尴尬得恨不得找个地缝儿钻进去。

上例中,敬一丹的采访何以出现尴尬?就在于她没分清采访对象,忘了自己面对的是一位农民,文化水平不高。他对“辐射”这个词理解不了,当然也就不知道如何回答了。敬一丹的教训告诉我们:说话要根据交际对象,选择合适的词语,才能取得良好的表达效果。二、适切语境,得体适度《论语》中有这样的记载: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谨尔。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乡党》)

面对家乡父老,孔子温和恭敬,显得小心谨慎;面对官职比自己低的同僚,孔子刚直,说话理直气壮,不慌不忙;面对官职比自己高的同僚,孔子和悦、正直,而表现出尊敬的神色;面对国君,孔子小心谨慎,极度恭敬,甚至生怕哪里不恭而不安,同时威仪适中,庄重而不轻佻随意。孔子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采取了不同的言谈方式,可见语境的重要性已经是先秦人所关注的一个问题。

语境是交际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因素。适应环境,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个基本原则。国内关于语境的研究最早始于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他提出“情境”的概念,“修辞应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凡是成功的修辞,必定能适应内容复杂的题旨,内容复杂的情境,极尽语言文字的可能性”(陈望道,1932)。他提出了“六何”说,从而指出了语境的要素,并且明确了修辞对语境的依赖性。不过,当时陈望道先生是以文学为其主要研究对象的。20世纪60年代以后,国内语言学界逐渐重视语境的构成因素,王德春认为,语境是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等客观因素和使用语言的人的身份、性格、职业、修养、处境、心情等主观因素所构成的。

那么,在日常言语交际中,我们如何做到适切语境呢?

第一,要适应不同对象的年龄特点。

年龄不同,接受能力和接受特点也不同。老年人阅历丰富,知识面广,易合作,易接近,但主见较强;青年人思维敏捷,趋新好胜,较多地表现出倔强自傲的特点。因此,对老年人讲话、写作,应重在事实的叙述,事理的分析,对青年人讲话、写作,则应注意情感的调动、言语运用的新奇变化。与老年人攀谈,话题广泛,容易成功,与青年人攀谈,话题较窄,必须慎重选择,否则无法建立对话、交往关系。

第二,要适应不同对象的性别特点。

在正式场合接待男、女对象或对男、女对象发表讲话、致辞、演说,应当充分尊重女性对象,实行女性优先的原则,首先将男性介绍给女性,而不是将女性介绍给男性;首先称呼女性,然后才是男性。

一般认为,女性较多使用疑问句、感叹句及各种委婉的表达方式。这可能是由于女性比较注意礼貌和自己女性身份。西方有学者解释这是女性缺乏独立性的一种表现。男性说话通常比较直率、干脆、较多使用陈述句。《子夜》描写吴荪甫出场的第一句话是:“云飞轮船快到了么?”既无称呼,也无寒喧,直截了当,显示了他颐指气使惯了的大亨派头。他的姐姐杜姑太太就大不相同了:“呀,福生,你还在这里?好!做生意要有长性。老太爷向来说你肯学好。你有几年不见老太爷罢?”惊喜、感叹、称赞、询问,显示了女性说话委婉善于表达的特点。

第三,要适应不同对象的职业、职务和身份的特点。

职业特点对于攀谈、闲谈话题的选择很有参考意义,对于话语表达的详略、专门与通俗也有很大影响。一般的攀谈、闲谈最好选择与对象职业有关的事来做话题,这样既有利于建立话语交流关系、也容易获得来自对象方面的重要信息。

职务和身份对于称呼语的选用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一般来说,对于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对象可以援用他在自己组织中的头衔,但所谓对象都是特定组织的对象、都与某组织具有一种特定的主、客体关系,从而,对他们的称谓就必须考虑到这种关系。比如,鲁迅是党外“布尔什维克”,因此,我们党始终尊称他为“先生”,而不称同志。

对于一个学校来说,虽然某对象是某组织的重要负责人,但他是本校的校友,那么“xx校友”是最得体的称呼。对于普通对象比较广泛的称谓也应该特别注意其身份和他与某组织的关系。比如“师傅”这个称呼更适宜于尊称厂矿企业的职工,“老师”则可用于尊称所有教育单位的所有员工。

第四,要适应不同对象的心理、文化水平和风俗习惯的特点。

心理、文化水平、风俗习惯等都是人的重要的个性表现。不管是对于攀谈、应酬,还是对谈心、谈判,也不管是进行双向交流还是作单向信息传递,都必须尽量考虑到对象的这些特点,以保证交际的正常进行,保证话语文章收到最佳的表达效果。

女性害怕年龄大的心理甚于男性。对西方国家的妇友询问年龄是犯忌的,国内女性在这方面的敏感性似乎也越来越大。兰州《教育学报》上曾介绍了这样一则故事:西北大冬天电影院常有女观众戴着帽子看电影,影响后面观众的视线。放映员多次为此打出“影片放映时请勿戴帽”的字幕,但无人理睬。一次。他们把字幕换成了“本院为了照顾衰老高龄的女观众,她们可照常戴帽,不必摘下”。新的字幕一出,所有的女观众都摘下了帽子。显然她们不愿意被别人看作是“衰老高龄的女观众”。这一则言语表达的成功事例,充分地说明了要注意对象心理的重要性。《语言漫话》一书中讲了这样一个笑语,说是旧社会有一个“父母官”下乡体察民情,他问百姓:“近年黎庶何如?”老百姓听不懂,说“今年梨树好,只是虫吃了些。”老百姓之所以答非所间,责任在于问话人没有考虑到对象的文化水平。

广东人喜欢“8”这个数字,因为“8”在广东话里与“发”(发财)同音,有吉祥意味,很多个体商贩于是就多用8为商品定价。甚至‘发菜”这种极普通的菜,也每每跻身于驰名中外的粤菜筵席中,因为它也与“发伙发财”谐音。这些非典型言语表达艺术之所以有效,就在于它们充分照顾了对象的风俗习惯。

总之,言语表达要达到预期的交际效果,就必须适应语境,关注不同对象的年龄、性别、职业、职务、身份、心理、文化水平和风俗习惯等特点,否则,无论多美的言语表达都是白费心机的无的放矢。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一门艺术,“得体”一词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礼记·仲尼燕居》中说:“官得其体”。孔颖达疏:“体谓容体,谓设官分职,各得其尊卑之体。”“得体”的意思已经由原来指人的仪容服饰、言行举止应与身份相称发展为言行举止的恰到好处,成为民族审美心理的综合反映。《快嘴李翠莲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公吃茶,婆吃茶,伯伯、姆姆来吃茶。姑娘、小叔若要吃,灶上两碗自去拿。两个拿着慢慢走,泡了手时哭喳喳。此茶唤作阿婆茶,名实虽村趣味佳。两个初煨黄栗子,半抄新炒白芝麻。江南橄榄连皮核,塞北胡桃去壳柤。二位大人慢慢慢慢吃,休得坏了你们牙齿。

这段话语音和谐流利,语义清晰晓畅,语法也准确无误,内容也合情合理,如果是说书先生说起来,还肯定会博得满堂喝彩,但李翠莲的身份是新婚少妇,在公婆长辈面前这样贫嘴,自然招来抱怨。果然,她的公公听完,,大怒曰:“女人家须要温柔稳重,说话安详,方是做媳妇的道理。那曾见这样长舌妇人!”

俗话说:“打铁要看火候。”同理,要使交谈取得好的效果,就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否则,即便你说的是金玉良言,也不一定能起到好的作用,说不定还会带来反面效果。“得体”还在于选择正确的语气,恰当地与人进行沟通和交流。一次圣诞节前夕,正在伦敦拍摄《加勒比海盗4》的约翰尼·德普收到了一封信。写信的是伦敦某小学三年级的一名小女孩,她在信中竟然请求德普率领海盗船队替她打倒老师。按理说,对于这样一件幼稚的事情,德普本来可以不去理会它,然而,他却亲自找到了那个小女孩,只见他俯下身子,拉着对方的小手说:“写信用的字是谁教会你的?”“老师。”小女孩答道。“嗯,如果我是你,我会努力学习,将来超过老师,在学识上打败他们,而不是用拳头。”

德普的一句“如果我是你”,是把自己放在与小女孩平等的位置上,使对方产生亲近感,而且他说的话,都是替小女孩着想,这就令双方的沟通更加顺畅了。在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此类给别人提建议,或者批评别人的情况,然而有时对方却并未接纳,反而会因此发生争执。这时,我们不要埋怨和指责对方不懂事,而要及时反省自己是否采取了恰当的说话方式和态度。因为,即便你讲的道理再对,如果态度蛮横,口大气粗,摆出的完全是一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架势,那么又有谁会愿意听呢?“如果我是你”虽短短几个字,却是与人沟通的良策。因为它能让你们的谈话氛围更加和谐、融洽,有效降低矛盾冲突发生的可能性。最重要的一点,它是从对方的角度作为劝说或批评的出发点,是为他人着想,这样对方自然会欣然接受,需要说明的是,在说这句话时,自己首先要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对方平等交流,循循善诱,这样既让对方认识到不足和缺点,也顾全了双方的关系,使对方深深感知委婉的话语中饱含着关爱之意,从而轻松接受劝诫,起到事半功倍之效。三、主题明确,内容集中

朋友之间的闲聊可以信马由鞭,海阔天空,无所不及。但是如果在一些比较正式的交际场合,如应聘时的时候,因为和面试官交谈的时间有限,所以就要充分利用时间展现自我。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该如何来剪裁表达内容,我们一定要明确主题,才能使自己的表达内容达到面试官的期待。下面是两个实例:一位中文系的大学毕业生应聘某报社编辑时,他很想通过自我介绍展示自己的文学才能。当招聘者说:“谈谈你自己吧!”这位大学生觉得表现的时机到了,清清嗓门用抑扬顿挫的声调说道:“25年前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我的啼哭把北国的一座城市闹醒了。懵懵懂懂度过童年,迷迷糊糊度过少年,热热闹闹度过青年,有许多快乐,也有许多痛苦,自然也长了许多见识。我爱好黑色,包括黑咖啡……招聘者听了这番介绍后大倒胃口,最后说:“你大概更适合写诗。”某求职者在应聘公关文秘一职时,用流利的英文自我介绍说:“我曾经在科威特一家饭店工作一年,能承受一天十几个小时的工作强度,会娴熟使用电脑,会开小轿车。”一家公司当场要聘请她。

言语交际中要求简洁明了,主题突出,针对所要应聘的工作,突出自己能胜任这份工作的各项能力,而不是像上面的第一个应聘者一样说得天花乱坠却不能打动招聘者的心。

所以说,回答别人的问题时需要明确揣摩对方的心思,明确主题,才能答到点子上,很多明星在答记者问时,也是很善于根据主题来作答:两会期间,有记者问起个税起征点的问题。崔永元说:“法律用‘一刀切’的方式收税不合理,应该是每个城市、每个行业都不同。比如崔永元,一个月挣3万块,你征他的税,也许是合适的。但一个煤矿工人,挣了8000块钱,就不应该收税,他那个是玩命啊,是将‘脑袋拴在裤腰带上’,他进去了就不一定能出来,我进演播室就一定能出来。”

崔永元在发表“个税征收不应一刀切的观点”的主题之后,拿自己当例子,将自己与煤矿工人相比,比收入,比处境、比挣钱艰难,“脑袋拴在裤腰带上”的形象戏言和“我进演播室就一定能出来”的自我调侃,无不让人切身感受到了其中的巨大区别,能够使人轻松接受他的区别城市和行业征收个税的观点。崔永元这一关于个税区别对待的观点新颖独到而又深刻,引人深思。后面所谈的内容围绕着主题进行论述,所以很容易为人所接受。四、思路清晰,连贯流畅

言语要表达得清楚,明确的思考产生明确的话语,思路如果不清晰,那么表现出来的话语也就缺乏明确性,因此,在一些场合,有事先在脑海中整理一番的必要。说话必须有条不紊,不前后矛盾。比如说想要说服很繁忙的上司,由于说不清楚而被要求“重讲一遍!”这就不能算你说服成功了。《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的场面一直为人称道,东吴的谋士一个接一个地向诸葛亮发难,先后有七人之多,都被诸葛亮反驳得有口难辩。虽然是孤身面对个个并非泛泛之辈的谋士,但是诸葛亮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坚持自己的政治立场,逐个击破。诸葛亮先用刘备“博望烧屯,白河用水,使夏侯谆、曹仁之辈心惊胆战”的战绩作为依据驳斥了江南“第一谋士”张昭所谓“曹兵一出,弃甲抛戈”的虚假论据,接着举汉高祖刘邦出身卑微,然而击败了秦国许多名将,围歼了霸王项羽“终有天下”,驳倒了儒生陆基的“织席贩履之夫”刘备不足与相国后裔曹操抗衡的说法。最后,诸葛亮用“必有一假”的矛盾律,指出了匡扶宇宙之方“必按经典办事”的虚伪性,使得那些主张投降的“江东英俊”或是“默默无语”或是“满面惭愧”或是“低头丧气而不能对”,从而揭开了“赤壁大战”的序幕。

2010年,《西游记》再度成为热点,浙版《西游记》已经开播,张纪中版《西游记》也在紧锣密鼓地拍摄。作为曾在《百家讲坛》主讲过《玄奘西游记》的专家,钱文忠在跟记者侃聊时,说:如果真正读懂《西游记》的话,你就会发现《西游记》其实是一部很有现实意义的职场书。唐僧最喜欢的人是谁?不是孙悟空,而是猪八戒。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个人代表了三种完全不同的人生态度。孙悟空不受限制、勇于探索、本事最大,却不听领导的话,所以得带紧箍,这样的人难有发展空间;沙僧默默无闻老实干活,但不会包装自己宣传自己,只会干活的人是不会得到领导的赏识的。如果按时下流行的角度来看《西游记》,猪八戒就是“职场达人”。因为他虽然干活在后,吃饭在前,但是嘴特别甜,很会宣传自己,讨好唐僧。这是个大优点。

钱文忠以古论今,巧把唐僧师徒四人的关系引申为现代职场领导与员工的关系,这就成了谈话的一条主线,进而通过逐个对比分析三个徒弟的性格特征,得出既能干点事,又会说话,懂得交际的猪八戒,比本事大不听话的孙悟空、只干事不说话的沙僧更具职场发展潜力的结论,从而说明了“职场中干活也有技巧”的道理。五、生动形象,蕴藉深邃

口语一般讲究平实,但是在一些场合,能够善用一些修辞格,也能为自己的表达增色不少。

近年来,央视《百家讲坛》炙手可热,几乎每个登上讲坛的主讲人都会走红。一次,钱文忠接受记者采访,当论到《百家讲坛》主讲们在传播传统文化传播时的贡献时,钱文忠说:我们这些主讲人对自己的作用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如果我们把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方好药来治疗现代人的浮躁和精神上的缺失,那我们顶多是个药引子,你单独吃它,什么用都没有。但有了我们,药力发挥得更大,疗效会更好。我觉得我们这些人自居为药引子比较好,千万别把自己当成人参或者冬虫夏草,没那么大的疗效。

钱文忠用“一方好药”喻中国传统文化,用药引子喻《百家讲坛》主讲人(包括自己),用“短短几句话,句句设喻,不仅形象贴切,极具说服力,和感染力,还彰显了自我清醒的意识和低调谦逊的态度。同为80后音乐奇才,小提琴家李传韵在国际上与钢琴家朗朗和李云迪齐名,合称“中国年轻演奏家三杰”,他们经常同台演出。一次,有记者请李传韵将他们三杰进行对比时,李传韵说:“朗朗演奏所传达出的,是太阳般的光辉力量,特别大气。如果做个比喻,他就是个太阳;李云迪的演奏非常恬静,体现出一种柔和之美,就像月亮。我因为更强调自我,和观众的交流少一些,距离显得要远一点,就好比星星。”如今,提到周杰伦就会想到方文山,反过来也是如此。作为乐坛上的一对黄金组合,他们的友好合作已长达十年。一次,有记者问方文山:“你和周杰伦究竟谁成就了谁?”方文山说:“我和杰伦是一条音乐产品生产线上的两个不同环节,是我们一起成就了音乐。”

有关PK性质的话题,最能考验人的智力和口才。不论是拿自己与别人比较,还是比较别人,若有何闪失都会遗人话柄。所以,既不能偏袒被比较中的任何一方,那么,怎样才能成就皆大欢喜的局面呢?可以采用善假于物的答问技巧。李传韵和方文山的回答都是运用了比喻的方式巧妙作答,不卑不亢,不偏不倚。美国飞机发明家莱特兄弟虽然声名远播却不善言辞。有一次,在某个宴会上,酒过三巡,主持者便请他们发表演说,推脱不过,小莱特只说了这样一句话:“据我所知,鸟类中会说话的只有鹦鹉,而鹦鹉是飞不高的。”这只有一句话的演讲,博得了人们长时间的热烈鼓掌。

很多实干科学家都是敏于事而讷于言的,小莱特也是如此。但是在面对请求无法推脱的时候,他这一句话的演讲生动形象,寓意深刻,巧妙地表达了自己虽不善言辞,但是志在高空,脚踏实地的研究精神。教育部去年提出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将全国代课教师全部清退。面对此问题,福建省政协委员易中天教授义愤填膺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他说:“代课教师们,他们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传播知识,教书育人,没有他们,许多最基层的学校根本就不可能维持。他们虽然不是中国教育的脊梁,却是中国教育的脚板。没有这些穿着草鞋,长满老茧的脚板,中国教育早趴下了。”

在这段话里,易中天先实实在在地指出代课教师的特点,“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然后点明他们的作用“没有他们,许多最基层的学校根本就不可能维持。最令人叹服的是,他用“脚板”来形容代课教师,与“脊梁”形成鲜明的对比。脚板是人体最下端的部位,虽不高贵,却支撑整个人体,和“脊梁”的作用同等重要。面对清退代课教师的问题,作为政协委员的他敢怒敢言,体现了刚正不阿、有胆有识的品质。六、反应机敏,灵活应变

在日常交际中,我们也经常会面对他人的责难和非议。如果我们一触即发,奋起而反击或是反唇相讥,可能会引起激烈的争吵;但是如果尝试着换个角度,换种方式来沟通交流,反而能让双方达到更好的交际效果。如:一位妇女急匆匆地走进一家商店。“5分钟前我的小儿子到您的商店买了一磅果酱,可是份量不够,这个,您怎么解释?”售货员非常有礼貌地答道:“太太,请您回家称一称您的儿子。”

售货员面对着匆匆忙忙来责问自己的妇女,并没有正面地做出回答和辩解,而是以一种幽默的方式进行了提醒,告诉她自己所卖的果酱并无分量不够的问题,可能是她儿子在路上偷吃了果酱。这是一位非常聪明的售货员,懂得如何以良好的方式维护自己的工作,也懂得顾及顾客的自尊。1961年,林语堂返台,定居于阳明山,有一回应邀至文化大学参观,事先与文大创办人张其昀约定,没有充分准备,不能演讲。但是当幽默大师出现在学校餐厅午餐时,师生蜂拥而至,争睹风采,并一再要亲聆“幽默”。林氏难违众意,只好说了一个故事:古罗马时代,有一个人犯法,依例被送到斗兽场,他的下场不外两种,第一是被猛兽吃掉,第二是斗胜则免罪。罗马皇帝和大臣都在壁上静观这场人兽搏斗的精彩好戏。不料,当狮子进场,这犯人只过去在狮子耳边悄悄说了两句话,狮子就夹着尾巴转身而去。第二回合老虎出来,依然如此。罗马皇帝问他:“有什么魔力使狮子不战而退。”他从容不迫地说:“没有什么,我只告诉它们,要吃掉我不难,不过最好想清楚,吃掉我之后必须要演讲!”

林语堂先生是非常有名的幽默大师,他到台湾文化大学被师生围观并要他演讲,这是情理中事。但是,讲演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讲不好反而不美。所以,他事先就有言在先,但师生的盛意又不便于拂逆,作为享有盛名的大作家,他也不便直接说:“讲演太难,我今天讲不好,大家别为难我了。”于是就灵机一动,有了上述的故事。在一次国际裁军大会上,美国的一个代表向时任国防部长的中国代表曹刚川发难:“我听说贵国在沿海一带部署了大量兵力,在这次裁军大会后,贵国政府是否应该考虑撤走一半的兵力呢?”“先生,您的建议非常好。”曹刚川轻松地笑道,“我们早就打算这样做了,如果你们能从东南亚地区撤销一两个军事基地的话。”美国代表一听,顿时面露尴尬之色。

面对美国代表的发难,曹刚川处于被动的局面,但他没有直接反驳其论调,而是爽快地“接受”了对方的建议,最后又杀了个回马枪,让对方猝不及防,败下阵来。既表明了中国政府在沿海部署兵力是为了防御的目的,又指出美国海外部署兵力的侵略本质,极有杀伤力。在论辩中,面临对手咄咄逼人的气势,我们不妨先避其锋芒,欲擒故纵,趁对方骄狂、懈怠之际,再回马一击,变被动为主动,打他一个措手不及。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课堂语言是丰富多彩的,如他在教《小稻秧脱险记》时的幽默之言——文中写到杂草被农夫用除草剂喷洒过后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有一名学生读这句话的声音非常洪亮。于老师笑了笑说:“要么是你的抗药性强,要么这除草剂是假冒伪劣商品,来,我再给你喷洒一点。”说完,于老师就朝那位学生做了个喷洒农药的动作,同学们和听课教师都笑了,该同学也会意地耷拉着脑袋有气无力地又读了一遍,这次读出了效果。

于永正老师没有直白地指出这名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而是用幽默的话语,说稻秧“抗药性强”或者除草剂是假冒伪劣商品,间接地指出这名学生读得不对,不符合情境,让学生明白此时的杂草应该是“耷拉着脑袋有气无力的样子”,于是第二次朗读时改正了错误,于老师的这番幽默话,既让学生明白了自己的错误,又不至于打击他们的自尊心,还活跃了课堂气氛,可谓一举三得。习题:1.什么是语言?语言有什么作用?2.什么是言语?语言和言语有什么不同之处?3.举例说明在言语交际中我们如何来体现自己的个性?

第三章 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

第一节 口语的特点

一、什么是口语

口语,又叫口头语言,是人们在口头交际中所使用的有声语言。口语通过人们的口耳相传以起到交际作用,是与书面语言对称的一种基本的语言形式。其他任何语言形式,例如书面语、手势语、旗语、哑语等,都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对其他语言形式来说,口语是第一性的。口语是书面语得以产生的基础和源泉;而书面语是第二性的,它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

常见的口语一般为两种指向:一是指口头语言本身,即用于口头交际的符号系统。二是指口头表达,即运用口头语言进行交际的言语活动。前者属于语言的范畴,后者则属于言语范畴。

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可将口语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根据口语的存在形态和发生方式,可以将其分为原发口语和再生口语两大类。原发口语是口语的未经书面加工的自然形态,是现想现说;再生口语是口语的加工形态,有别于初始的原发口语,有部分或全部的书面依据。再生口语大致又可分为艺术口语和非艺术口语两种。

根据口语传递信息的方式,也可将口语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独白口语,单向传递,如:演讲口语多是独白口语;另一类是对话口语,双向交流。教学口语就是以独白口语为主,对话为辅的一种口语形式。

独白口语没有交谈者的支持,全部围绕话题展开。这种口语表达时,讲话者与听众彼此所处的情境往往不同,对话题的理解也不在一个层次。因此,讲话者必须考虑听众如何接受他所讲的内容,针对听众的理解实际,系统地组织讲话内容,力求保持话语的清晰明白、连贯流畅,并注意语法结构的完整和逻辑关系。

对话口语是被参与者积极支持的言语,每个人都以对方的质疑、回答、补充、反驳为刺激。这种口语,由于双方共处于相同的语言情境中,对话题又有共同的了解。因此,内容常缺乏开展性、连贯性,只言片语便可表达丰富的内容,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也不很完善,不很严谨,从而构成口语独特的语言风格。

汉语口语则分普通话口语和方言口语两种。普通话口语,是现代汉语的标准口语。它以北京口语为基础,排除了其中过土、过俗的成分,其体系更加规范、科学。二、口语的特点

口语可以充分利用面对面的条件直接进行信息交流,可以充分发挥语调的抑扬顿挫,可以用平实简洁的通俗语句收到斩钉截铁的效果,还可以随时根据需要把某个意思充分展开,充分强调,不仅不令人感到啰嗦重复,还会使人印象格外明确。例如: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可以说是运用口语的范例。(一)有声的

口语最大的特点是有声的。它凭借语音作为信息载体形式,在口头交际中使用。口语是有声语言,语音、语调、语速、重音等都是它记录语言的独特工具。(二)用词自由,词语形象生动,大量使用方言词语

口语靠语气、重音、语调和停顿,使表达更清晰生动。在词语方面,口语的主要特点是生动形象,表现感情色彩的后缀成分,表现情态作用的重叠成分,表现语气口吻的语气词、感叹词用得较多,所以,口语常用感叹词、语气助词、拟声词、叠音词,多引用俗语、歇后语等。

口语里使用的词语不少具有鲜明的形象色彩。形象语词大多通过打比方构成。如:冰棍儿、灯泡、瓜子脸、长颈鹿、面包车(即小巴)等;也有摹状拟声的,如:香喷喷、暖烘烘、白茫茫、甜丝丝、水淋淋、响当当等。

形象语词还通过比喻产生一种新义,大部分为三字习用语。如:北京话的“咬耳朵”,是指靠近耳边低声说话,决非互相咬对方的耳朵。

类似的还有:“拍马屁”、”吹牛皮”、“炒冷饭”、“捅马蜂窝”、“打小算盘”、“吃大锅饭”、“打退堂鼓”;与政治运动有关的有“打棍子”、“扣帽子”、“抓辫子”、“穿小鞋”、“背黑锅”等。

口语中往往使用大量的方言词语。我国汉语区有七大方言,各地的方言语词都相当生动、传神。例如:广州话里“掟煲”(即分手)、“箍煲”(复合)、“黐线”(精神病)、“黐脷根”(说话打结、不清不楚)、“打蛇饼”(人挤得水泄不通)、“排长龙”(排队队伍很长)、“煲电话粥”(与人通电话的时间久)等。(三)句法结构较简单,有省略,有重复,有追加

由于双方都同处交际场合,有语言的伴随因素辅助表达,因而口语句式多使用短句、单句、省略句。简短随意、临时多变是它的主要特征。

1.结构较简单。

口语的句子比较短,结构比较简单,甚至不完整,句内成分常有省略,有重复,有脱节,有插说。

口语里零句相当多。零句是没有主语、谓语的形式,其句子比较短小。

如在广州火车站的售票窗前,常可听到乘客向售票员说:“茂名。”“两张深圳。”这是“我买一张到茂名站下车的车票”和”我买两张到深圳的车票”的意思。

又如小孩子胡乱横过马路,大人连忙提醒说:“汽车!汽车!”这也是零句,意思是“你要当心来往的汽车!”

2.口语的句子常有省略。

口语中,说话可以借助语境和身体语言,该省略的可以尽量省略。例如:

王先生有一个弟弟(1)在上海公干,(2)前天致电回来,(3)说患了严重的感冒,(4)最后批准放假一天。

除了第一小句出现施事主语“王先生”外,其余四个小句的主语都省略了,但施事者并不是“王先生”。

在对话中连词和介词常常不出现。例如:“我今天肚子痛,在家休息”,无须说成“因为我今天肚子痛,所以在家休息”。

口语里亦常常省略动词“是”及“有”。例如:

①“您( )哪一位啊?”“我( )小王呀!”(省略“是”)

②“桌上( )一盆杜鹃花”(省略“有”)。

3.口语的句子常有重复。

人们说话时由于须即时选择词语和句式,有时会在斟酌字句时重复某些词语或句子,这使口语句子常有重复的现象。

例如:“我认为这篇文章是比较重要的。重要在哪里呢?不只是看到这种现象值得探讨,而且……”

又如,有一个老先生在会上说:“我们前进了一步,但是,可能有一些,遇到一些,怎么说呢?迷途啦。”老先生在说完“可能有一些”后,用近义句“遇到一些”和设问句“怎么说呢”,接着才说出斟酌好了的字眼“迷途”。

口语句子中也常出现不同词语的同义重复。口语中的这种同义重复,有加深印象和帮助听者理解的作用。它出现的形式有:

①注释型。例如:“他的脑子已搞死了,搞僵化了。”──“死”的含义很广,说话人再用“僵化”来注释它。

②感叹型。例如:“今天,在美国发生了一件举世震惊的事,九月十一日,这一天,是我们没法忘记的日子。”“今天”和“九月十一日,这一天”是同义重复,强调这天在美国所发生的事情,令人震惊。

此外,口语中还会常使用一些同形重复的句式。例如:“你怎么回去你”、“这是为什么这是”等同形重复的句式。

4.口语的句子常有追加语。

除了同形重复的句式外,口语句子中还有一种“追加语”。说话者把先浮现于脑子里急于要说的部分先说出来之后,常常发现刚说过的话不是说漏了一些,就是说得不够得体,不够准确,甚至与事实有出入,但说出来的话又收不回来了,所以只能在后面作一些补充、注释和更正。这种说完了又想起的补充语叫“追加语”。例如:

①“哥哥刚回来,从四川”。

②“2008年,北京举办了亚运会,不,是奥运会”。

③一个孩子拿着脸盆匆匆忙忙地跑过,旁边的大人问他:“干嘛去呀?拿着个脸盆。”

带下划线的短句为追加语,用来弥补前一句说话的不足之处。

也有两次追加的情况,例如:

家明与妈妈乘坐的公共汽车突然抛锚,家明紧张地问:“怎么啦?车,妈。”第一次追加“车”,第二次追加“妈”。如果在书面语的句式应是:“妈,车怎么啦?”(四)口语可以通过特定的语音手段和非语音手段来表情达意

口语中,同一个句子,人们可以通过变换不同语调、语速、重音等来表达不同的意思,也可以通过非语音手段,如动作、表情、神态等辅助传达意思。

口语还常用不同的修辞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语言更生动,更通俗,更富感染力。谐音、双关、反语、比喻、夸张、对比等都是口语经常运用的修辞手法。如:

看过情景喜剧《东北一家人》的朋友一定还记得这样一个场景:牛大妈和儿媳产生了矛盾,可是又不能直接撕破脸皮,这时只见她拿起一把笤帚,作出满屋追打什么东西的样子,一边恨恨地说:“哼,这该死的小老鼠还欺负起老猫来了!”其实哪里是大老鼠,这是一语双关地发泄怨气罢了。

第二节 书面语言的特点

一、书面语言的含义

书面语就是用文字记录下来的语言。它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因为是以文字的形式记录,所以书面语一定产生在文字出现以后。因此与口语相比,书面语的历史要短得多。根据历史学家的研究,人类的历史距今已大约200万年,而最早的文字,例如埃及的象形文字、中国的甲骨文,最多不过6000年左右。

简单地说,书面语就是用文字记载下来供“看”的语言,它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使听说的语言符号系统变成“看”的语言符号系统。

现代汉语书面语以北京话为基础,包含了许多不同层次的语言成分。二、书面语言的特点(一)词语的特点

书面语古语词较多,单音节名词较多。书面语可按不同语体的要求分成不同类型的词汇,如:科技语体大量运用术语,政论语体多用政治词汇,文艺语体多用修饰语。书面语词语或词组之间的组合也很有特色。

1.词语的合并式和共管式。

词语合并式就是“AB+CB”或“AB+AC”合并为“(A+C)B”或“A(B+C)”。这种格式大部分由于比较简练,在书面语里广泛流行。

例如“喂放牲口”,在口语里一般说成“喂牲口,放牲口”。至于“中小学”等词语,因为经常出现,口语里也可以这样说。

2.书面语靠副词“各”、“分别”的帮助,把相同成分的几个小句合并为大句,避免了相同成分的重复。如:

理科教科书中经常把“A的拉力为F1”和“B的拉力为F2”两句,合拼为“A和B的拉力分别为F1和F2”。(二)句子的特点

在句法上,书面语用词造句要求规范连贯,句式完整复杂,层次清晰,复句较多。

1.特有的句式

拿句法说,现代汉语书面语大约有80%句式与口语相同,还有20%是书面语里特有的。其中,有部分是从文言来的,如:表示被动意义的“为……所……”;表示因果关系的“其所以如何如何”;还有一些固定搭配,如:“予以表彰”、“另行通知”、“不予追究”等。

外国的句式对书面语有广泛的影响,如人称代词前可以加修饰语;要求句子在形式上都有主语,如果没有,就觉得结构不完整,逻辑不周密等。

此外,口语排斥修饰成份中带“的”的句式和带长修饰语的句式,但书面语句子往往可以不止出现一个“的”字,其修饰语可以较长。

2.句子比较复杂

书面语有的句子长而复杂,例如:

有三十多位学者在大会和分组会上作了正式发言,就老舍的思想发展及其在文学上的地位,如何评价老舍早期小说《猫城记》,老舍的剧作和戏剧艺术观,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艺术风格和民族性等方面展开了讨论。

这个长句虽然只有一层修饰语“就……方面”,但是在“就……方面”当中插进了四个并列小句(超过六十字)组成的修饰语,共同修饰“展开了讨论”,使句子拉长,结构复杂化。而口语里根本不用这种“大肚子式”的结构。

3.句子比较连贯

书面语句子比较连贯。例如《水浒传》是这样描写李逵遇虎的:“(1)那一阵风起处,(2)星月光辉之下,(3)大吼了一声,(4)忽地跳出一只吊睛白额虎来。”

其次序是先“风”后“景”,然后听到老虎的声音,又立刻看到老虎的形体。这是按客观情况顺写,真实可信。如果把句子的次序改为(1)(4)(3)(2),就违背了客观顺序,显得不连贯了。

又如:“这个女人三、四十岁,(1)头戴了一顶时款的大帽,(2)身穿及膝碎花短裙,(3)提着手袋,(4)脚蹬一双高跟鞋,施施然地从大门口进来。”

这是按视觉的顺序描写一个人,由头开始,又由静态到动态。若把其中的顺序改为(1)(3)(4)(2)或(2)(1)(4)(3),那就叫东一鎯头西一棒子,颠倒无序,很不连贯了。

4.句子层次比较清楚

书面语层次比较清楚,试看以下的一道数学题:

已知正方形边长为a,求侧面积等于这个正方形面积,高等于这个正方形边长的直圆柱体的体积。

这道题目的主干是“求直圆柱体的体积”。而“侧面积等于这个正方形面积”“高等于这个正方形边长”是并列两个小句,分别修饰中心语“直圆柱体的体积”。这个句式相当于数学列式A[(x+y)z],层次比较清楚。

5.语序结构方面,常常几个动词共管一个宾语,或几个助动词共管一个动词。如:

①“你过去是、现在是、将来还是我的老师。”

②“她不能,不肯,也不愿看别人的苦处”。

而在口语里,是甚少这样用的。(三) 篇章修辞方面的特点

书面语最大的优势是有时间去斟字酌句,谋篇布局,反复推敲,可以调动语言的多种要素去排除或避免多种非语言因素的干扰,精心策划语言的形式美,选择运用不同的修辞格。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将在第三节一并讨论书面语与口语在使用修辞方面的差别。

第三节 如何将书面语言变成口头语言

一、口头语言与书面语的联系与区别

口语是书面语得以产生的基础和源泉,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第二性的。口语是书面语的基础,又是书面语进一步发展的动力。书面语具有保守的一面,其发展变化总是要落后于口语,书面语的发展要服从口语的发展。口语不断为书面语提供鲜活的材料促使书面语向前发展,使书面语不至于与口语差距太大,从而使口语与书面语都适应人们的交际需要。

口语与书面语有联系,也有区别,对二者的区别要仔细体会,如果不按其中的规则运用,就有可能出现像把“老虎的屁股摸不得”说成“老虎的臀部摸不得”这样的笑话。

口语是听的,书面语是看的。听和说连在一起,要求快,因而说话是随想随说,甚至是不加思索,脱口而出。看和写连在一起,可以从容推敲,仔细琢磨。

我们知道口语由声音组成的,而书面语则由字母和字符这些书面符号组成。虽然口语能够在人脑中作为短期记忆保持若干时月。但如果我们不把它记录下来,它就会消失,而书面语则是从存在文章中的那刻起,就一直存在。因此口语是动态的,短暂性较强。书面语则是静态的,永久性的。这是二者最明显的区别。

语言是人类使用的工具之一。人类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语言体现了不同的功能。著名语言学家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认为语言通常包括三个层次:内容,形式和语场。因此以下我们主要从组成内容、表达形式及其所需语境这三方面来分析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一)组成内容的差异

口语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更小的类别,比如:对话、独白、讨论和演讲。书面语可以进一步分成一般文章、科技文、政治评论以及各种文献资料。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口语”与“口语语体”是不同的,“书面语”与“书面语体”也是不同的。

口语是凭借语音来作为信息载体形式的。口语语体是以日常会话和民间文艺为基本形式的一种语体,是在日常交谈中形成的。它是为社会日常生活服务的。一般用于交际双方直接接触的场合。它以口语形式为常规,但也有表现为书面形式的,如:书信、日记等可看作口语语体的书面形式,是典型的“面谈”式书面语。

书面语是凭借文字符号来作为信息载体形式的,是口语的加工形式。它虽然产生于笔头,也可以见于口头。新闻广播就是书面语的口头形式。人们用“掉书袋”、“文绉绉”、“学生腔”、“字儿话”等来形容用书面语说话的人。相反,通俗读物要求口语化,在剧本和小说的对话里,作家总是要努力写出口语来刻画人物性格;法庭上的供词、证言也要尽可能记录原话。这些都是书面使用口语的例子。

书面语体包括事务语体、政论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和广告语体。有用口语形式表达出来的“书面语体”的,如:电影中的解说词、电台播音员的每日新闻广播等等。

口语和书面语的语言风格决定了口语语体和书面语体的差别,因此,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与联系也就是口语语体和书面语体的区别与联系。口语语体是来自人民群众之中,先于书面语体产生,书面语体是在口语语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二)表达形式的差异

1.所凭借的媒介不同。

口语以人类的语音为媒介记录语言的,它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口耳相传起到交流信息的目的。书面语以文字符合为媒介,一般通过手写和眼看达到交际目的。

口语与书面语都有不同的记录功能,但它们的作用是互补的。在文字产生前,口语艰难地承担着记录语言的责任。著名荷马诗史《奥德赛》就是成百上千的行吟诗人经百年传唱存留下来的,直到公元前六世纪才被正式写成文字。

书面语因文字的存在,具有永久存在和可传递特点,可以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地记录语言。口语一般不具备永久性,它较多受到时空的约束。

在语言的日常使用上,口语的优势很明显。一般来说,一个人读写所用的时间较其说话的时间是少很多的。韩礼德曾做这样的估计:一个普通人两个月所说的话要比莎士比亚的全部作品还要多。

2.口语和书面语各自使用的词语有所不同。

口语是用于日常交流的语言形式,适用于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问候、告别、请求、致谢、祝福、提供帮助、咨询等。

口语形象化词语多。如:红彤彤、亮晶晶、金灿灿、绿油油等。书面语一般没有这类词语。

口语儿化现象常见,口语词多有儿化,并可以区别词性,可以消除同音所引起的歧义。书面语中也有加“儿”的,但一般是为了追求音节的和谐,多不加在指人的名词后。

口语用词通俗易懂,古词较少,书面语古语词则较多。

口语中单音节的名词较少,书面语的单音节名词较多。口语里的单音节词经常需要转化为双音节词。

口语中使用的词汇常为非正式词汇,通常包括一些俗语,缩略语,俚语以及流行语等。

如:我今天走了很多路,脚痛死了。(俚语)

又如:人生是张茶几,上面放满了杯具(“杯具”与“悲剧”谐音,是时下的流行语)。

又如:哥抽的不是烟,是寂寞。(流行语)

书面语比较正式。如,人们在英语书面语中用telephone(电话),resign(辞职),dismiss(开除),但在口语中则更多地使用phone(电话),quit(辞职),fire(开除)来表达相同的意思。

有些词语由于长时间使用场合上的分工,在语言风格上也逐渐有了差别,尽管这些词语在意义内涵上没有任何区别,但却有比较严格的使用界限,不能混用。

如:问一个农村的老太太“老人家高寿啊?有配偶吗?”,对方多半是听不懂的,即使听懂了,也不乐意回答你。但如果你问“您老多大年纪了?有老伴吗?”对方肯定就能听懂了。因为“高寿”和“配偶”都是书面语,对于一个未读过书的老人来说,是很难听懂的,而且那听起来也特别别扭。这就像你回到家,常喊一声“爸妈,我回来了”,而不是“父母,我回来了”一样。口语自然、亲切、活泼、生动;书面语庄重、严谨。

口语中遇到同音词语的时候,一般会采用一种说法来加以区别,否则,会因为同音歧义而影响正常的交际。书面语因为是用文字符号记录的,在遇到口语中的同音词时,可以换一种写法来加以区别。例如:

汉语中的第三人称代词,口语中只有一个语音形式,而书面语上却有三个不同的汉字:“他”、“它”、“她”。用这三个不同的汉字分别表示男性、中性和女性。曾经有一段时间还流行过一个表示动物的“牠”。

汉字的特点给口语和书面语在使用词语方面还带来一些不同于其他语言的特点。

在以拼音文字为书写工具的语言中,汉字拼写要反映现代的读音,古今的分野比较明显。书面语不容易直接引用古代的读音。所以书面语和口语的一致性比较强,谁如果套用几世纪以前的读音,就会闹笑话,当然他(她)也没有那个客观条件去套用。

对汉语来说,词语的读音虽然古今有别,但文字的写法却是一样的,这在客观上便于沟通古今。而且中国人崇尚古代的典籍,古代的词语和句式的用法往往可以通过师生传授,代代相传,一直沿用下来。人们常可以把公元前常用的词语和其后若干世纪产生的词语一起引用,甚至是口语中早就不用的旧词语和旧句式仍旧可以在书面语中通行无阻,如“居心叵测”等。类似的现象在使用拼音文字的语言中是少见的。

其次,在以拼音文字为书写工具的语言中,文字反映的是共同语的发音。书面语可以通过教育、阅读等途径对口语产生很大的影响,使书面语中的词语穿着共同语的语音外衣进入方言区,起着推广共同语的作用。

汉语的情况则有些不同。由于汉字不与统一的读音相联系,汉语书面语就不容易把共同语的语音形式推广到方言区。书面语的词语不是通过“读”的方式,而是直接通过被“看”的方式进入不同的方言区,与当地的方音挂钩。它的读音在不同的地区可以各不相同。碰到不认识的字,方言区的人只要知道它读如某字,就可以用自己方言里那个字的音去读它。只有在汉语这样的语言中,才能看到书面语和口语的这种特殊的关系。

3.口语和书面语各自使用的句子结构有所不同。

口语是自然即兴的,口头交际讲求效率,人们常边想边说,因此口语多用短句,句子结构较简单松散,逻辑性不强,语句前后有时会省略一些内容。还可以有重复、脱节、颠倒、补说,也有起填空作用的“呃,呃”“这个,那个”之类的废话。口语句子有时甚至会伴有一些语法错误。口语中出现不符合语法的句子可以被接受,但书面语中这样的句子被认为是错误的。

在书面语中,口语中的各种伴随因素是不起作用的,只有标点符号还起一点作用,但也有限。书面语只能用别的手段来弥补不足。如:扩大用词的范围,使用比较复杂的句子结构,尽量排除废话,讲究篇章结构、连贯照应等。因此书面语的句子结构较严密,更有逻辑性,在某种程度上,书面语句比口语句子要更规范,更符合语法,其表达的意思更准确,更完整。书面语句中关联词语的使用也比较多一些。

4.口语和书面语在使用修辞方面也有差异。

①修辞主题有动态与静态之分。口语修辞多以具体的人或物为中心。书面语修辞多以抽象的概念为中心。在口语中,说话者可以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变更自己的话语,使修辞适应其所处的环境,因此这种修辞是动态的。书面语的修辞者往往是在创作时设定了主题,然后运用修辞把主题的概念通过文字表达出来,因此其修辞主题是相对静态的。

②传递修辞信息的角色不同。在口语中,说话者承担了传递修辞信息的角色。在书面语中,书面的文字承担了传递修辞信息的角色,文字的书写作者则是隐藏在文字之后。

③口语修辞在词句语段等的组合与选择上更具灵活性。书面语修辞更多依靠自身的修辞手段,特别是辞格和辞律。(三)所需语境的差异

1.对语境的依赖程度不同。

口语与书面语的使用都离不开语境,即语言环境和非语言环境,但两者对语境的依赖程度不同。

一般来说,口语对语境的依赖程度要远高于书面语对语境的依赖。口语交际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参与者的各种非语言因素,例如:姿势、手势、神态、表情等非语言手段都在实际上起到了辅助交际的作用。如果不注意说话时的语境就无法准确把握说话者的真实意图。但所有这些语境信息,在书面语中,都被忽略或者失去了作用。因为文章是印在纸上,它无法直接把丰富多变的声音和神态各异的表情表达出来,只能借想像,用不同的标点符号和字体图案等书写手段来辅助表达意思。

口语具有实时的互动性,它更适合面对面的交流。在语言交流中说话者之间的对话一般并没有做预先的准备,说话者所说的语句常会在语法和逻辑等方面出现某些缺失,但这却不影响语义的表达,因为说话者可以适时使用重音、手势、表情等语言手段和非语言手段来帮助听者进行理解。因此口语对语境的依赖程度较强。口语交际就不要求句子那么完整,可以允许省略一些词语或句子成分。

如:“都八点了!”这句话,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就有不同的语义。如果这句话是在早晨说,并且是在家里对正睡觉的孩子说,那么,这句话的语义是在催促孩子快起床上学;如果是上午八点在学校里或在教室里说的,那么这句话的语义有可能是指上课的时间到了;如果是在假日或晚上,在饭店里说这句话,那么这句话的意义则可能指朋友间约定的会面时间。

一般说来,书面语常被认为对语境的依赖程度较弱。书面语更直接,更独立,它多不需要非语言环境以及作者与读者的互动。读者可以通过书面材料去理解语句所表达的意思,至少不至于曲解其中的意思。

在书面交际中,作者与读者所处的时空不同,作者可以独立完成整个语言交流,而不需要依赖读者的互动。因此,书面语要求表达得严密、完整、确切。

由此,可以看出口语与书面语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有联系。在实践运用中,口语实时交流的功能较强,书面语的记录功能较强,口语较多依赖语境。因此口语与书面语各有其特征和作用,对它们的学习和研究都是有必要的。

2.所受限制不同。

口语交际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运用口语交际的时候,参与交际的双方,包括说话者和听话者,必须处在同一个时空之中,否则无法进行正常的交际。即使是使用电话、电脑视频等现代化通讯工具,也要求同一个时空,只不过是空间范围比以前扩大了很多而已。我们也可以用录音笔将声音记录下来,但如果不是同一个时间交流,那就只能有信息传递而不会有即时的反馈,例如录音电话,还不能算作是双方正常的口语交际。可以说,同一个时空环境是口语交际的充分和必要的条件,二者缺一不可。

书面语可以突破文字的记录,突破口语在时间和空间上对交际的限制,而把信息传于异时,流于异地。

此外,口语和书面语分别强调语言的不同方面。口语强调语言情感表达和交际功能,口语的参与双方或多方可以进行实时互动。书面语是单方面表达,强调语言的描述和论述功能。二、如何将书面语言变成口头语言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按理人们应该更重视口语,至少也应该对它们一视同仁。但是实际情况正好相反,存在着一种“重文轻语”的倾向。为了读书写文章,人们不惜十年寒窗苦读,而学习说话的过程是孩提时期不知不觉完成的,很少有人去研究。出现这种倾向有社会的原因,也有历史的原因。

自有文字以来,政府法令、契约文书、经典文献、圣人立言等等都是用文字来记载的。一切“高级”的、重要的交际任务都由书面语来完成,口语只用来料理衣、食、住、行等日常的交际。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重文轻语”的倾向是不奇怪的。

但现在时代变了,以前非得由书面语来完成的交际任务也都能用口语来代替。录音、录像、通信、广播等设备已经普及,口头信息能够在顷刻之间传递到千里以外的地方去,同时为千万人听到;也能录成音档,和书籍一样被大量复制,可以被长期保存下来。现在,口语克服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也能够传于异地,留于异时。口语的特点是快,随着生产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它将更多地进入过去由书面语独占的交际领域,扩大使用的范围。这就需要提高口语的表达能力。

由于时代变了,传统的“重文轻语”的现象也得改变,口语和书面语应该两条腿走路,同时并重。但是人们的认识往往落后于客观形势,“重文轻语”的倾向至今仍然相当严重,学校里只教“书面语”,不大教“口语”。这种现象应该逐步纠正过来。我们应该重视口语训练,学习如何恰当地将书面语言变成口头语言,在语言交际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一)变书面词语为口语词语

在用词方面,俗语、俚语、熟语、歇后语、方言等都是口语的常用词。多用口语中表现感情色彩的后缀成分、表现情态作用的重叠成分和表现语气口吻的语气词与感叹词。如:

①“众位亲友,我们先走一步,我们得拾掇拾掇去,新安家呀!”

②“老妹子,您这儿坐着吧,我们不等吃晚饭啦,我们得去安置安置。”

要把书面语包含了大量表示抽象概念的词语和术语,转变成口语中常见的俗语、俚语、熟语、歇后语等。如:靠积蓄过日子→吃老本,受人欢迎→吃香,受到照顾→吃小灶。

另外,要把书面语与口语相对应的双音节词转换为口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如:给予→给,购买→买,观看→看,肮脏→脏,美好→好,河流→河,树木→树,耄耋之年→七老八十。

还有些词语,口语可以用,书面语也可以用,称为“通用词语”。如“盐巴”是方言,通常用于口语,“食盐”是书面语,“盐”则是通用词语。有的是口语和书面语的不同,如:吓唬——恐吓(口语——书面语)、小气——吝啬(口语——书面语)。有的是一般用语和特殊用语的不同,一般用语指口头和书面都常用的普通用语。如:可以——准予,后者多用于公文。又如:唱——歌唱,后者多用于文艺作品。又如:脑袋——头部,后者多用于司法文书等。(二)变书面语句式为口语句式

若要是把书面语改为口语,就得改变一下句式,如:

1. 把修饰语挪到后面作谓语,例如:

①他买了一本缺一页的书。(书面语)──→他买了一本书,缺一页。(口语)

②前面来了一个高个子、大眼睛、穿着一身灰布衣服的人。(书面语)

──→前面来了一个人,高个子,大眼睛。(口语)

2. 把“有……的+宾语”变为没有“的”的连动句,例如:

①我有完成任务的决心。(书面语)──→我有决心完成任务。(口语)

②他们有还清贷款的能力。(书面语)──→他们有能力还清贷款。(口语)

3. 用复指方法把包含“的”字的句子分成两句或多句,例如:

①以上这些新兴的书面语格式的势力正在扩展。(书面语)

──→以上这些新兴的书面语格式,它的势力正在扩展。(口语)

②日本福岛核电站的核泄漏事件的严重性正在显现。(书面语)

──→日本福岛核电站的核泄漏事件,它的严重性正在显现。(口语)

4. 把可要可不要的“的”字删去,例如:

①地平线上的初升的太阳(书面语)──→地平线上初升的太阳(口语)

②他成为建筑工程界的有名的专家。(书面语)

──→他成为建筑工程界的有名专家。(口语)

5. 将长而复杂的书面语句变成若干个简单的口语短句,例如:

有三十多位学者在大会和分组会上作了正式发言,就老舍的思想发展及其在文学上的地位,如何评价老舍早期小说《猫城记》,老舍的剧作和戏剧艺术观,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艺术风格和民族性等方面展开了讨论。

这个长句变为口语句子的办法是,或删去句套“就……方面”,改为几个动词短语并列的句式,即改作“……作了正式发言,讨论……讨论……讨论”;或保留“就……方面”的句套,中间几个小句都用“就……方面”套住,变成作“……就老舍……方面,就……方面,就……方面展开了讨论”。这样一来句子念起来上口,也能听得清楚明白了。(三)变书面语篇式为口语语篇

例如:片段一:“我内心很不平静地站在这个特殊的讲台上进行演讲,虽然我工作九年来并没有干过什么轰轰烈烈的事情,但是我可以自豪地、问心无愧地说我爱护自己的每一个学生并为他们的成长倾注了情感。都说人的一生中能遇上几位好老师是莫大的幸福,我希望我的学生因为遇到我受到我的教育而倍感幸福。”片段二:“站在今晚这个特殊的演讲台上,我的内心很不平静。参加工作九年来,虽然我没有干出什么轰轰烈烈的事来,但是我可以自豪地,问心无愧地说,我一直用心关爱着每一位学生,用心关注着学生的成长。有人说,人的一生中能遇到几位好老师是莫大的幸福。我希望我的学生幸福。”

片段二听起来更顺畅,片段一听起来比较别扭,为什么相同的演讲内容会给人不同的感觉呢?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前者是书面语,不适合用于演讲,它主要用了复杂的长句;而后者多用短句。日常交际中,声音转瞬即逝的特点决定了我们的口头语不能太繁琐、太复杂,因为听众没有时间反复推敲和仔细琢磨,所以,口语中使用长句容易让听众顾此失彼,即使能勉强理解,也不可避免给他们造成一种疲于追赶的紧张感,时间久了,自然会产生厌倦和疲惫心理,必然使演讲效果大大降低。

多采用短句,则可以让表达更明确,听众不需要努力辨听就能轻而易举地理解演讲内容,感觉轻松;另外,短句句式多变,还能采用排比、对偶、顶针、回环等修辞手段化散为整,将短句整合成整句,这样便会让表达更紧凑有力,严密集中。

口语和书面语都是人类不同语言交际方式,它们有着密切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差异。口语与书面语之间的转换,应该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它们之间的转换,应该遵从它们自身的特点,遵从语言的规律。我们应该摈弃口语随意性的缺陷,保留口语通俗性,简洁性,生动性,灵活性的特点,并兼有书面语的规范性,集中性和有序性。习题:1.什么是口语?举例说说口语有什么特点?2.什么是书面语?举例说说书面语有什么特点?3.举例说说如何将书面语言变成口头语言?

第四章 汉语的审美特征

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能通过自身的表现形式和手段体现其美感和特色。正如恩格斯所说:“意大利语像和风一样清新而舒畅,像最美丽的花园里盛开的百花;西班牙语像林间的清风;葡萄牙语宛如满是芳草鲜花的海边的波浪声;法语像小河一样发出淙淙的流水声;荷兰语如同烟斗里冒出的浓烟,给人以舒适安逸的感觉。”汉语与这些欧洲语言相比,在语音、词汇、语法结构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如语音结构在音乐形式美方面的特征;词汇中同义和近义词的纷繁丰富、感情色彩的细腻、反映概念差异的细微;多种多样的遣词造句的语法结构造成的审美表现特征等等,都使汉语产生巨大的审美表现力。

第一节 汉语语音的审美特征

现代汉语语音从审美的角度看,其显著的特征是具有音乐美。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中说,“声画妍蚩,寄在吟咏;吟咏滋味,流于字句;气力穷于和韵。”这正是强调语言的音乐美,能够达到“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的审美境界。这是由汉语语音特点决定的。

现代汉语在语音上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元音在音节中占主要地位,由复元音构成的音节居多,乐音占绝对优势;二、元音收尾的音节较多,响亮的开口呼音节占全部音节的半数,韵多声少,响亮悦耳;三、没有复辅音,辅音中清辅音多;四、每个音节都有固有声调,且调值区别大。这些特点使现代汉语在语音上表现出声韵和谐、抑扬顿挫、节奏鲜明的特点。一、声韵和谐之美(一)声韵的和谐之美,集中体现在韵律的安排上

这在诗歌的语言形式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所谓诗的韵律,主要是指押韵。押韵就是选择同韵的字,把它们有规则地安排到诗行中,使同韵成分在诗作中重复出现,这些同韵的字叫韵脚。押韵能够强化诗歌的节奏,构成同韵相应、回环流畅的韵律美。如:①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②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啊!微风吹动了我头发,叫我如何不想她?月光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月光。啊!这般密也似的银夜,教我如何不想她?水月落花慢慢流,水底鱼儿慢慢游。啊!燕子你说些什么话?教我如何不想她?枯树在冷风里摇,野火在暮色中烧,啊!西天还有些儿残霞,教我如何不想她?(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

例①是一首五言律诗,二、四、六、八句中的“秋、留、舟、留”押韵。例②是首新诗,诗歌的押韵要求比较宽松,但韵脚的配置仍有一定的规则,每一节的韵脚不同,使诗歌在回环往复中显出声韵之美。我国诗歌自古及今都注重声韵效果,并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一整套有关字音、音韵、句式的基本规则,这就是声韵。

诗歌和音乐是姊妹艺术,二者有相通之处,因为诗歌是语言的艺术,音乐是声音的艺术,而语言要通过语音传达出来。现代流行音乐的一些词作家,继承了诗歌押韵的特点,创作了优秀的歌词,这些歌词单独读起来也有一种诗的韵味,也体现了和谐之美。如:③以敦煌为圆心的东北东这民族的海岸线像一支弓那长城 像五千年来待射的梦我用手臂拉开这整个土地的重蒙古高原南下的风写些什么内容汉字到底懂不懂 一样肤色和面孔跨越黄河 东 登上泰山顶峰我向西 引北风 晒成一身古铜……(歌词《龙拳》)

民间谚语,也大都是押韵的。例如:春打六九头,农夫不用愁。/大人望种田,小伢望过年。/三代不读书,犹如一屋猪。/好狗不咬鸡,好汉不打妻。/住在一方,靠在一邦。/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有些歇后语也是押韵的。如:麻雀生鹅蛋——好大的屁眼(本事大);/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谚语和歇后语语音上的这个特点,使得它们读起朗朗上口,也便于记忆。

日常生活中的广告用语、新闻标题、网络顺口溜、校园顺口溜中也充分利用了这个特点,如:

④不喝董酒不懂酒,喝了董酒回味久。(董酒广告词)

⑤长春铃木,骑车风度!(长春铃木摩托车广告)

⑥陪了夫人又见班房 法国酒鬼状告酒商(新闻标题)

⑦辛辛苦苦国外引进设备,

大大方方花去一笔外汇,

回来一看产地原在国内,

哈哈一笑又交一次学费。(网络顺口溜)

⑧大一俏,大二娇。大三拉警报,大四没人要。(大学校园顺口溜)(二)双声叠韵也能增强语言的韵律,体现汉语的声韵美

两个音节的声母都相同的词叫双声词,两个音节的韵母都相同的词叫叠韵词。“叠韵如两玉相扣,取其铿锵;双声如贯珠相联,取其宛转。”(李重华《贞一斋诗说》)可见双声叠韵读起来两个节拍或同起或同落,前起后随,彼响此应,表现出铿锵、婉转、荡漾、促节的音乐美。例如:⑦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庭夜色好谁看。风尘荏苒音书断,关塞萧条行路难。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杜甫《宿府》)⑧花已向晚/飘落了灿烂/凋谢的世道上/命运不堪/愁莫渡江/秋心拆两半/怕你上不了岸/一辈子摇晃/谁的江山/马蹄声狂乱/我一身的戎装呼啸沧桑/天微微亮你轻声地叹/一夜惆怅如此委婉(歌词《菊花台》)

例⑦中“清秋”“永夜”“荏苒”是双声,“幕府”“独宿”“夜色”“风尘”“萧条”“伶俜”“栖息”是叠韵,另外加上“寒、残、看、难、安”五个韵脚,使得这首诗充分展示了和谐悦耳之美。例⑧中韵脚“晚、烂、堪、半、岸、山、乱、叹、婉”的配置使这首歌词读起来回环复沓,别有韵味,“灿烂、沧桑、惆怅、委婉”四个双声叠韵词的使用强化了这种审美效果。

汉语还有一类词兼有双声叠韵的作用,即叠音词。叠音词是指两个音节的声音形式(包括声母、韵母和声调)完全相同的词。例如:⑨寻寻觅觅,冷泠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惟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⑩紫紫红红处处莺莺燕燕,朝朝暮暮年年雨雨风风。(杭州西湖花神庙楹联)

叠音词的使用,除了具有双声词和叠韵词的音乐效果之外,还使言语出现一种回环流动的意味,烘托人物的情致和情趣。例⑨中叠音词“寻寻觅觅,冷泠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点点滴滴”营造了如泣如诉、缠绵萦回的情感氛围,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体验。例⑩中这份对联全由叠音组成,情境与韵味相互生发,读来颇有情趣。二、抑扬顿挫之美

汉语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声调的高低变化也就是音节的高低变化,平声显得高而扬,上、去则或折或降显得较为低沉,它们之间的高低变化,就像音乐中的滑音,从一点滑向另外一点。巧妙地运用声调的这种特质,能够造成言语的抑扬顿挫之美。平仄节奏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古典诗歌和韵文中。如:(10)李白乘舟将欲行,(仄仄平平仄仄平)忽闻岸上踏歌声,(平平仄仄仄平平)桃花潭水深千尺,(平平平仄平平仄)不及汪伦送我情。(仄仄平平仄仄平)(李白《赠汪伦》)“诗歌中的的格律概括起来只有一条原则就是寓变化于整齐之中。整齐中有变化,变化中有整齐,抑与扬有规律地交替和反复,以造成和谐的音调”。具体方法是一句之内平仄相间,也就是平声连接仄声,仄声再接着平声;相续的两句之间平仄相对,也就是两句对应的句法位置上,平声对应仄声,仄声对应平声。现代散文虽然不像古典诗歌那样讲究平仄,但在一些关键的语句中把声调高低安排得当,会给人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如:(11)与其说他们吃的是美味佳肴,不如说他们嚼的是人生苦果。

上例中“美味佳肴”是上声、去声、阴平、阳平,“人生苦果”是阳平、阴平、上声、上声,读起来非常悦耳。很多文学家在谈创作体会时就谈到这一点,如老舍在《戏话戏论:〈小花朵朵〉》中说:“在汉语中,字分平仄。调动平仄,在我们的诗词形式发展上起过不小的作用。我们今天既用散文写戏,自然就容易忽略了这一端,只顾写话而忘了注意声调之美。其实,即使写散文,平仄的排列也还该考究。‘张三李四’好听,‘张三王八’就不好听。前者是二平二仄,有起有落;后者是四字皆平,缺乏抑扬。四个字尚且如此,那么连说几句就更该好好安排一下子。‘张三去了,李四也去了,老王也去了,会开成了’,这样一顺边的句子大概不如‘张三、李四、老王都去参加,会开成了’,简单好听。前者有一顺边的四个‘了’,后者‘加’是平声,‘了’是仄声,抑扬有致”。林语堂说:“汉语具有分明的四声,且缺乏末尾辅音,读起来声调铿锵,洪亮可唱,殊非那些缺乏四声的语音之可比拟。……中国人要自己的耳朵训练有素,使之有节奏感,能够辨别平仄的交替。这种声调的节奏甚至可见于散文佳品中,这一点也恰好可以用来解释中国散文的‘可吟唱性’。”(以上分别转引自王希杰《汉语修辞学》,192、189)

可见,汉语具有声调的这个特点,使汉语具有音高的高低变化,协调平仄是汉语音乐美的特有的修辞手段,使汉语表现出独有的审美特征和鲜明的民族风格。三、节奏鲜明之美

节奏也叫音步、顿歇或节拍。朱光潜先生说:“声音节奏在科学文里可不深究,在文学文里却是最主要的成分,因为文学必须表现情趣,而情趣就大半要靠声音节奏来表现。”这从汉语诗歌常常体现出来的鲜明节奏可以看出。汉语的诗句主要分为四言、五言和七言,它们的顿歇规律为:四言句为2(字)+2(字)两顿,五言句为2(字)+1(字)+(2)字或2(字)+2(字)+1(字)三顿,七言句为2(字)+2(字) +2(字)+1(字)或2(字)+2(字) +1(字) +2(字)四顿。如:(12)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握/素手,札札/弄/机杼。举手/长/劳劳,二手/同/依依。(古诗十九首)(1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七绝《清明》)

例(12)是五言古诗,前两句停顿节奏是2(字)+2(字)+1(字),后两句是2(字)+1(字)+2(字),例(13) 是七言诗,前两句的停顿节奏是2(字)+2(字)+1(字)+2(字),后两句是2(字)+2(字)+2(字)+1(字)。

五言诗三节拍,七言诗四节拍,五比三,七比四都比较接近形式美的“黄金分割律”。诗歌的顿歇节奏的妙趣还可表现在,同一篇诗作改变顿歇可表现不同的音律美。苏轼就仅仅改变了几处顿歇,将上面的《清明》改变成一首属于散句的绝妙小令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苏轼小令《清明》)

后来还有人改变这首诗的顿歇,将它改编成一个小小的剧本,同样精彩: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除诗歌外,其它句子的顿歇节奏不固定,但也有鲜明的顿歇。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个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轻的,草/软软绵绵的。(朱自清《春》)

汉语中的四字格短语也表现出很强的顿歇节奏,一般读成2(字)+2(字),这种配置顺口悦耳。如节外/生枝、口是/心非、五花/八门,即使有些从结构和意义上是3(字)+1(字)或1(字)+3(字)的,也要都成读成2(字)+2(字),如:力不/从心、成人/之美、身临/其境、败家/之将、弦外/之音等。

节奏能给人以听觉上的快感和美感,语言的节奏把握得好,就会使语言上口顺耳。中央电视台有个节目“新闻30分”,之所以不按照常规的说法“新闻30分钟”,是因为“2(字)+2(字)+1(字)”的语言模式更具有音乐美。

此外,利用词语的意义和声音的特点也能让汉语呈现出动人的魅力,如运用异形同音词和同形异音词,形成“异形同音趣、同形异音趣”。明代大才子解缙写了一副春联: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草。这幅对联用蒲、桃谐音葡萄,“梅、桂”谐音“玫瑰”,这里利用了异形同音,体现了“异形同音趣”。“同形异音趣”是利用汉语中单音节词形相同音不同而构成的语音情趣。如山海关孟姜女庙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上联“朝”是多音字,可念zhāo,名词;也可念cháo,动词,同“潮”;下联“长”也是多音字,可念zhǎng,也可念cháng,通“常”。这幅对联应该读成: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浮云长,常常长,常长常消。

第二节 汉语字词的审美特征

一位外国汉学家说:“汉语的语法没有斯拉夫族语言那么复杂,但是在另一方面,汉语的词汇,因为它是汉语和汉族文学三千年来发展的产物,却具有一个几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表现方式的宝库,可以描绘任何最细致的感情色彩。……”丰富多彩的汉语词汇宝库为词语的选择提供了优质的资源。我国古今的文学大师都非常善于用字(词),对词语进行反复推敲、选择、更换,以找到最能传情达意的词语,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都是经过反复斟酌推敲,力求表达最恰当的效果。

从审美的角度看,现代汉语词语词义丰富、词语修辞色彩多样,能体现出表达效果灵活多样之美。一、词义丰富

汉语词语的意义非常丰富,包括多义词、同义词、反义词和模糊词语等,词义的丰富之美充分体现在这些词的运用上。

所谓多义词,是指具有几个相互联系的不同意义的词,但是这些词的意义的地位是不同的,包括最初的根本义(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例如,“这里的河水很深。”,这里的“深”是指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大。“这道题很深”一词中的“深”为其引申义,意为深奥。又如,“风浪”的本义为:水面上的风和波浪。比喻义为:比喻艰险的遭遇。如,“他是个久经风浪的人,面对着邪恶势力,毫不畏惧,顽强地斗争。”灵活运用多义词可以造成委婉、含蓄和生动形象的效果。例如:①老年人放下包袱,解除精神负担,达到心理平衡,就能为健康快乐100岁奠定坚实的基础。(汤德明《放下包袱踏上长寿路》,载《浙江老年报》2006年3月8日》)

例①中的“包袱”本义是是用布包起来的衣物包裹,派生出来的比喻义是不利于老人心理平衡和健康快乐的负担,这样使用“包袱”一词就有生动、含蓄之美。

除了多义词,同义词的巧用也能体现不一样的效果。所谓同义词,是指对同一事物有许多不同的说法或名称。人们可巧妙地利用同义词,避免用词重复,呈现错综变化之妙。例如:②我吸川上流,君喝川下水。川流永不息,彼此共甘美。(陈毅《赠缅甸友人》)③土客机坠毁72人遇难,美客机事故21人丧生 (人民网,2003年1月9日)④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朱自清《荷塘月色》)

例②中的“吸”和“喝”,“川”和“流”,例③中的“遇难”和“丧生”,例④中的“仿佛……似的”、“像……般”、“如……一般”、“仿佛……一样”和“像”,这些词语可以互相代替,参差有别,让语言有更多的变化,有错落多姿之美。

其实大多数的同义词之间,多少有些差异,可能是含义侧重不同,可能是程度范围或搭配对象有差异,那么是需要作者按照需要选择最准确的,以达表意精确的效果。例如:⑤他悠悠地踱着步子,嘬着牙花子,慢吞吞地吐着每一个字。好像是在掂每一个字的分量;又像是在咂每一个字的滋味。是的,他的话语就像五香牛肉干,浓缩,醇厚。(王蒙《说客盈门》)

例⑤中,作者精心选用了“踱”“嘬”“吐”“掂”“咂”五个同义词,把那个擅长于端架子、打官腔、说套话的官僚习气十足的“他”(县革委会主任老赵)的形象生动得体地勾勒出来。⑥她比所有的女宾都漂亮、高雅、迷人,她满脸笑容,兴高采烈。(莫泊桑《项链》)

例⑥中有三个同义词:漂亮、高雅、迷人,语意一个比一个强,三个词语排列在一起有加强语势的效果,更能突出路瓦戴夫人的虚荣心得到满足时的幸福感。

反义词是指意义相反或相对的一对词,反映客观事物的矛盾和对立。反义词配对放在语句中可以使要表达的意思更加鲜明,常有含义深刻、耐人寻味之美。⑦长大后,我终于领悟到,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恶,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莫言《红高粱》)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例⑦中作者使用了“美丽”和“丑恶”,“超脱”和“世俗”,“圣洁”和“龌龊”这三对反义词用在同一事物上形成对立,的确起了很好的凸显的效果。例⑧中的“生”和“死”,“人杰”和“鬼雄”,放在一起加以比较,能清楚地表达这一铿锵有力的感情。

在语言表达中,意义精确的词语很重要,准确的使用固然能让人领会意思,达到沟通之目的,但是有时候意义模糊的词语的表达也是不可或缺,能给人以灵活多样的联想空间,创造另一番的审美效果。例如:⑨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纲丝抛入天际……(刘鹗《老残游记》)

例⑨运用了很多模糊词语,如“几句”、“三万六千个毛孔”、“千回百折”等,非常恰当地描写了这声音之妙,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这正是模糊词语之美所在。

汉语词语的意义丰富多样,巧用多义词、同义词、反义词和模糊词语等能带来多样的表达效果,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二、修辞色彩多样

恩斯特·卡西尔:“我们一进入审美领域,我们的一切词语就好像经历了一个突变。它们不仅有自己的抽象意义,好像还融化着自己的意义。”(卡西尔,《人论》)。的确,我们使用的词语本身就含有表达特定情感和气氛的独特格调。在交流的过程中,为了适应特定的语言环境和交际对象的要求,人们会恰当地运用词语,使其发挥出特有的修辞色彩。而汉语词语的修辞色彩多样,包括感情色彩、形象色彩、联想色彩、语体色彩、风格色彩等,修辞色彩的多样之美充分体现在这些词的运用上。

词语的感情色彩有褒义、贬义和中性。词语的感情色彩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爱憎感情和褒贬评价。“纯洁”、“高尚”、“坚韧”、“刚强”、“淳朴”等是褒义词,带有褒扬、尊敬、喜爱等感情色彩;“毒辣”、“折磨”、“愚蠢”等为贬义词,带有贬斥、憎恶的感情色彩;“发动”、“保护”、“结果”、“害怕”等为中性词,不带褒贬的感情色彩。根据表达的需要,选用适当感情色彩的词,才能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准确、鲜明地表达出来。例如,1949年后,社会对残疾人的称呼上就有一个大的改变。比如人们把“聋哑学校”改为“复聪学校”、“启聪学校”、“启智学校”。前者虽指的是客观现实,但是却带有贬义色彩,有歧视弱势群体之嫌。

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为了起到讽刺或幽默的效果,可以采用“说反话”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用褒义词表示的是贬义,用贬义词则表示的是褒义。例如:⑩我们全党全民要把这个雄心壮志牢固地树立起来,扭着不放,“顽固”一点,毫不动摇。(邓小平《目前的形势和任务》)

例⑩中的“顽固”本是贬义词,在这里用作褒义,是坚定不移的意思,因此加上引号。

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人们对视觉性强、富于形象色彩的事物情有独钟,很为敏感。这就形成了汉语造词的一个突出特点——乐于以具体实在、表象丰满的客观事物,作为蕴含着丰富内涵的词义的外形,所以汉语有很多具有形象色彩的词语。

具有形象色彩的词语,大多是形象感强的词语,我们可以从感觉体验方面对具象性词语进行具体的分析,例如:

以视觉形象认识为基础的词语有:向日葵、猫头鹰、凤尾竹、美人蕉、鸡冠花、滚雪球、捧腹大笑、拍案而起、穿连裆裤、九牛一毛、胡子拉碴、胁肩谄笑、豆腐渣工程、一个鼻孔出气、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

以听觉形象为基础的有:嗡嗡响、嘻嘻哈哈、稀里哗啦、呱呱坠地、穷得丁当响、响当当的左派、肚子饿得咕咕叫、狗撵鸭子呱呱叫;

以嗅觉形象为基础的有:香喷喷、香饽饽、臭烘烘、腥乎乎、臭名昭著、臭名远扬、墙里开花墙外香、顶风臭八百里;

以味觉形象为基础的有:甘甜、苦涩、甜丝丝、酸溜溜、辣乎乎、嘴甜心苦、甜言蜜语、酸甜苦辣、苦不堪言、甜蜜的事业、吃香的喝辣的;

以触觉形象为基础的有:软绵绵、硬梆梆、凉丝丝、冷飕飕、滑溜溜、热气腾腾、冰凉梆硬、软磨硬泡、冷水浇头、如被冰雪、话糙理不糙、热锅上的蚂蚁、吃软不吃硬等。

但是有时有着同样的形象特点的词语也表示完全不同的意思,例如,“行云流水”,比喻自然不拘束,含褒义;“落花流水”,比喻惨败,含贬义。在这两个汉语成语里,同样一个“流水”,却表达迥然不同的意思,褒贬色彩也截然相反。

又如:(1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例(11)中,“枯藤”、“老树”、“乌鸦”、“古道”、“西风”、“瘦马”的形象义鲜明,引发人们的联想,共同构建一个悲凉的画面。

汉语词语的联想色彩常在比喻中体现。自然现象是人类共同的认知对象,不同的民族在面对某种事物而产生的联想,有时是大体相同的。例如:“雷鸣般的掌声”“迅雷不及掩耳”“顺水推舟”“水中捞月”等,在英语和其他语言中可能有类似的比喻说法。

但这种大致相同的比喻,在语言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大。由于民俗文化的差异,不同民族运用的比喻往往呈现出明显的迥异。对于同一个事物,不同的民族会用不同的比喻材料来比方。例如,比喻事物大量涌现,汉语用“雨后春笋”,而俄语则用“雨后的蘑菇”;比喻事出有因,汉语用“无风不起浪”,而俄语则用“无风不生烟”;比喻在一个人失势或遭难时,许多人便趁势欺侮他,汉语俗语用“墙倒众人推,破鼓乱人捶”,而阿拉伯俗语则用“牛倒众人宰”;汉语俗语用“死猪不怕开水烫”,而阿拉伯俗语则用“死羊不怕剥皮痛”等等。

在叙事、描写、形容、说理时,为了增强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人们常使用比喻性的成语。例如形容做起来不费力的事情,多用比喻的方法,如:“易如反掌”“如运诸掌”“举手之劳”“如汤泼雪”“如拾地芥”“探囊取物”“垂手而得”“唾手而得”“不费吹灰之力”等等。形容很熟悉的、很容易办的事情,用“轻车熟路”“驾轻就熟”;形容条件具备、时机成熟,事情很容易办成,用“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反之,由于违反了客观规律,方法不对头,就会导致徒劳无功,人们就会用“隔靴搔痒”“挑雪填井”“炊沙做饭”“画蛇添足”“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成语来形容。

汉语有一种比喻性的谚语,形成前后并列的两个句式。用来比喻的喻体句式和显示本意的本体句式前后对照呼应,达到形象化和哲理性的统一,通俗易懂,富有表现力。喻体居前,本体在后的谚语比较多见,例如:“岁寒知松柏,危难见人心”“煮饭要放米,说话要讲理”“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继旧人”“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本体居前,喻体在后的谚语比较少见,例如:“人挪活,树挪死”“人闲就得病,石闲就生苔”“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同人不同命,同伞不同柄”

在汉语口语里,使用比喻歇后语对某个人物的某种状况或言行,进行曲折而生动的褒贬评价和表示。例如:“竹篮打水”(省略本意“一场空”)“狗拿耗子”(省略本意“多管闲事”)“兔子尾巴“(省略本意“长不了”)“小葱拌豆腐”(省略本意“一清二白”)“泥菩萨过江”(省略本意“自身难保”)

或者直接用比喻型的俗语,进行生动的表达,广泛运用于口头表达,例如:“杀鸡给猴看”“活鱼摔死了卖”“脱了裤子放屁”“煮熟了的鸭子飞了”“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汉语的很多词语有着其特点的语体色彩,一般分为口语语体和书面语体两大类。例如:“爹娘”、“爸妈”、“父母”,所指的客体都是“父母”,但语体风格特征不一样。“爹娘”一般用于口语中,风格特征亲切,具有一定的乡土气息。“爸妈”也是多适用于口语,也是一种亲切称呼,但文雅一些。“父母”则比较正式,多用于书面语或者正式严肃的场合。

比如,1999年焦波在北京大学举办了一个关于他父母的摄影展,展览名为《俺爹俺娘》。“俺爹俺娘”不仅具有亲切感,而且有乡土气息。而当时《北京大学校刊》刊登了一篇关于该摄影展的报道,题目是《我看〈我的父亲母亲〉》,与原展览名的所指没有变,但是失去了原有的亲切朴实的乡土气息。而同年有一部电影名为《我的父亲母亲》,作者没有用“俺爹俺娘”意在突出庄重、正式。当然,也与影片叙述的一个乡村教师的恋情不无关系。2003年7月中旬,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一部名为《好爹好娘》电视剧,体现了亲情和乡情,有很浓的亲切感。

另外,有一些汉语词语表达同样的意思,但是风格色彩不一样。例如,“解决”、“搞定”、“摆平”、“搞掂”,都有把问题解决、把事情办成的意思,但它们的风格特征不一样。“解决”的语体特征不明显,既可以用于口语,也可用于书面语。但“搞定”、“摆平”、“搞掂”,则多用于口语中,具有诙谐功能。

孤立地看,汉语词语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词语经过使用者的选择进入到句子中,才能体现出词义丰富、词语修辞色彩多样的特点,才能充分地体现它的语用价值和审美价值。

第三节 汉语句子结构的审美特征

句子所表达的意义和内容比词语完整,它的修辞资源也比词语丰富。汉语与印欧语系相比在语法上具有鲜明的特点:语序的变化对语法结构和语法意义起重大影响;词类和句子成分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虚词的运用对语法结构和语法意义有重要的作用;短语结构与句子结构以及词的结构基本一致。这些特点使汉语在句子成分的语序安排、句子格式及其选用上呈现出独特的审美韵味。一、语序灵活

汉语缺乏词形变化,语法意义主要靠词序来表达。语序不仅是语法手段,而且是修辞手段。

词语语序的变化或多或少会影响句子所表达的意思,但影响程度的大小依据具体情况而定,各有不同。(一)词语语序如发生变化,句子的意思就发生变化

汉语的词序一般情况下不能任意变动,变动后意义会大不相同。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里载有一则轶事:某考官批阅三篇劣等文章时,按等级分别在上面写了三条批语:“放狗屁”、“狗放屁”、“放屁狗”。虽然使用的是相同的三个字(词),但词序不同,等次分明,而且极富感情色彩,令人拍案叫绝。“放狗屁”,这里隐去了主语是“人”,表达人在放狗屁的意思;“狗放屁”,主语是“狗”,狗放屁与人放屁相比较是等而下之;“放屁狗”,是说这条狗别无长处,只会放屁,与狗在放屁相比较又等而下之。有一种关于爱吃辣椒的说法:“四川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江西人怕不辣。”这里也通过语序的变化,显示出一个比一个更能吃辣的。再看以下两例:①某处书法家在屋外贴了一张字条:“不可随处小便”,有人把字条揭走重新排列,变成了“小处不可随便”。②鲁迅先生当年一句“无聊才读书”的讽刺,恐怕今天恰恰要变成“无才聊读书”了……于是,人们由“无聊才读书”逐步演变成“无聊书才读”……既然“无聊书才读”,读书就谈不上;既然“无书才聊读”,聊也不过是空聊。“不可随处小便”与“小处不可随便”,“无才聊读书”与“无聊书才读”、“无书才聊读”,都只是调换了语序,但意思却完全不同。这类例子还有很多,如:不很好——很不好//自然的美——美的自然//没有什么——什么也没有//活死人——死活人——活人死//读死书——读书死——死读书//不很注意——很不注意。在同一语境中,利用汉语语序的这种特点,造成不同的句子,能够营造很好的修辞效果,增添阅读情趣。(二)词语语序发生变化,句子意思基本不变,但能产生特殊的修辞效果

为获得某种特定的修辞效果,汉语可改变常规的句子结构,将句子成分相应变动顺序,产生变式句。常见的形式有:主语谓语发生位移,述语和宾语发生位移,中心语和修饰语发生位移。如:③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义勇军进行曲》)④去吧,野草。连着我的题辞!(鲁迅《野草·题辞》)⑤你是纷飞琴键上的小精灵,我一直都很相信。(方文山《故事的第一行》)⑥原来曾爱过的记忆,抹不去(方文山《葬花笛》)⑦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徐志摩《再别康桥》)⑧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鲁迅《祝福》)

以上句子都与常规的语序不同,都是变式句。③④主谓倒装,加重了语气。⑤⑥述语和宾语的位置进行了调整,将宾语位移到句首,作为话题,强调了宾语。⑦将状语移到句首,强调了修饰语所表示的程度,而且增强了诗歌的音律美,避免了与下句在结构上的重复。⑧把定语从依附性的语法位置提升到了具有一定独立性语法位置,它所传递的信息-“空”,更容易凸显在人们的视野中。二、句式丰富

句式是句子的形式。汉语的句子格式丰富多彩,可分为长句和短句、整句和散句、紧句和松句、主动句和被动句、肯定句和否定句、设问句和反问句。不同的句式有不同的表达作用,句式的多样化为句式的选择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一)长句和短句

长句是有较强的修饰语或者词组作句子成分的而形成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式。短句是结构比较简单,字数比较少的句式。长句严谨缜密,在论证辩驳中气势逼人,在叙述描写中则细致绵密;短句效果则是轻松随意、活泼自如。⑨在他流下了一大缸咸涩的汗水而使他成了全公社赫赫有名的“亩产千元”的“种烟状元”,安哥拉长毛兔给他带来的一千多元进项又使他获得“养兔大王”的光荣称号之后;在他别出心裁地打破自西汉时代流传至今的“五脊六兽”,青砖到顶的传统设计,用钢筋水泥预制板盖起了使山民们叹为观止的三间新式平顶屋之后;在迎亲“炮手”李赖孩儿骑到树杈上点燃了千头火鞭,迎来了系着大红彩绸的汽车,媒人王大脚兜头盖脸地朝新娘身上撒了满满一升五谷掺和着硬币的“喜钱”之后;在从“响器沟”高价请来的“唢呐王”第四代玄孙鼓起腮帮、涨红脸庞,吹奏着《抬花轿》的古老曲牌,同从嵩阳街租来的三洋牌收录机里传出的“毛毛雨啊,啊,毛毛雨”进行了声嘶力竭的拼搏之后;在公社秘书兼主婚人、新郎的本家叔李兴福吸着带嘴儿的喜烟,向满院子喝着喜酒,嗍着喜糖的喜客们发表了“巧种烟赛过摇钱树,光棍坡飞来金凤凰”的长篇贺词之后;在麦收娘为她的从小没爹的苦孩子的一个迟到的婚配,用衣襟、用袖口、用头巾、用干涩的手掌抹去无数次辛酸的眼泪之后,二十八岁的李麦收终于有个媳妇了。(张一弓《流泪的红蜡烛》)(10)啊,美,伟大的美,令人陶醉的美。(峻青《沧海日出》)(11)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声与名,一齐臭。(启功《自撰墓志铭》)

⑨是个长句,时间状语很长,由6个复杂的并列介词短语构成,(10)、(11)由短句组成,(10)中“美”与短语“伟大的美”、“令人陶醉的美”,构成具有递进关系的感叹句,间接明了地表达了作者对日出美景的赞叹。(11)中的句子都很短,由三个字构成,却收到了简洁、明快、清晰利落的表达效果。短句是汉语的优良传统之一,最能体现汉民族语言风格,它节奏明快,急促有力,能使语言形成豪放的气势。(二)整句和散句

长句和短句是就某个句子的内部构造而言的,整句和散句是就句子之间的关系而言的。整句指相邻的几个句子或分句结构相同或相似,散句指相邻的几个句子或分句句式同,长短不一。包含对偶、排比修辞格的多为整句。如:(12)“我也曾花果山伏虎降龙,我也曾上天堂大闹天宫。饥时把老君的丹,略略咬了两三颗;渴时把玉帝的酒,轻轻呼了六七钟。睁着一双不白不黑的金睛眼,天惨淡,月朦胧;拿着一条不短不长的金箍棒,来无影,去无踪。说甚么大精小怪,那怕他惫懒膭脓!一赶赶上去,跑的跑,颤的颤,躲的躲,慌的慌;一捉捉将来,锉的锉,烧的烧,磨的磨,舂的舂。正是八仙同过海,独自显神通!”(13)余光中曾说过,中国大陆是他的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彦火《琴台客聚·余光中这道文学风景》)

例(12)中的复句都由两个结构相同的分句组成,(13)的宾语由四个结构相同的比喻句构成,从这两例我们可以看出整句,整齐匀称,结构和谐,气势贯通,能够把内容表达得鲜明集中。人们在日常说话、写文章时,则更多用的是散句。如:(14)小鸟啼鸣,祝福新生的喜悦。不知从哪儿传来了小啄木鸟敲啄树干的声音。对面山上白花花地摇曳着什么,大概是辛夷花吧。(东山魁夷《自然与色彩》)

散句句式灵活而富有变化,自然活泼、舒卷自如。不管是长句、短句,还是整句和散句,通常是交叉出现,相互配合、错落有致。老舍先生曾举了个例子:“她是个活泼可爱的姑娘,她的眼睛很大,她的嘴巴很小,她的个子不高”这样的句子,句法单一,形式呆板,没有变化,不如“她是个活泼可爱的姑娘,大眼睛,小嘴巴,个子不高”生动活泼。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前者是一个整句,将四个主谓结构的句子并列铺排在一起,完全没有变化;后者整散交错使用,在句子的结构类型上有明显的变化:“她是个活泼的姑娘”是主谓结构,“大眼睛”、“小嘴巴”是定中结构,“个子不高”又变成了主谓结构,不变中有变,变中有不变,形成一种变化美,当然就活泼起来了。

以上介绍了长句、短句和整句、散句的表达作用。除此之外,主动句和被动句,肯定句和否定句、设问句和反问句,为我们的遣词造句也提供很多的选择。习 题 :1.请用普通话朗读周杰伦的《菊花台》,并请分析这首歌的歌词为什么读起来也能朗朗上口?

你的泪光柔弱中带伤

惨白的月弯弯勾住过往

夜太漫长凝结成了霜

是谁在阁楼上冰冷的绝望

雨轻轻弹朱红色的窗

我一生在纸上被风吹乱

梦在远方化成一缕香

随风飘散你的模样

菊花残满地伤

你的笑容已泛黄

花落人断肠我心事静静淌

北风乱夜未央

你的影子剪不断

徒留我孤单在湖面成双

菊花台钢琴演奏版

花已向晚飘落了灿烂

凋谢的世道上命运不堪

愁莫渡江秋心拆两半

怕你上不了岸一辈子摇晃

谁的江山马蹄声狂乱

我一身的戎装呼啸沧桑

天微微亮你轻声地叹

一夜惆怅如此委婉

菊花残满地伤

你的笑容已泛黄

花落人断肠我心事静静淌

北风乱夜未央你的影子剪不断

徒留我孤单在湖面成双2.请分析这一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话的词语运用。

丈夫(行窃回来):“看,收获不小吧?”

妻子:“你干这种事时,为什么不替我和孩子想想?”

丈夫:“我想到了。不过这家商店没有女人和孩子的衣服。”

3.请分析以下词语表达的意思和色彩,说一说可以如何运用?

垂柳、飞天、流萤、闪电、蝴蝶结、山羊胡、蘑菇云、笑面虎

生米煮成熟饭

放着河水不洗船

鸡蛋里挑骨头

拉不出屎赖茅房

黄鼠狼给鸡拜年

茶壶里煮饺子

夜猫子进宅

肉包子打狗4.明代大文人徐渭(字文长)写了一副读书奇联:“好读书不好读书 好读书不好读书”,你认为这幅对联“奇”在何处?如何体现汉语的审美特征的?5.下面是柳青的作品《梁生宝买稻种》的句子,请你将原稿和修改稿中的句子进行比较,试分析作者从句式上作了哪些调整,调整后表达效果如何?

a、原句:度过了讨饭的童年生活,在财东马房里睡觉的少年,青年时代又在秦岭荒山里混日子,他不知道世界上有什么可以叫做“困难”!

b、改句:他童年时讨过饭,少年时候在财东马房里睡过觉,青年时候又在秦岭荒山里混过日子,简直不知道世界上有什么可以叫做困难。

中篇

言语的组织

言语的表达策略

让说的像唱的那样好听

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

学会用神态和动作说话

学会艺术式的表达方法

言语的实战运用

第五章 言语的组织

言语的最基本单位是句子。它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词或词组,它提供认知意义;二是语调所表示的语气部分(语气词是语气的辅助工具,属于语气部分),它提供主观感情和语用内容。

第一节 中心的确立

所谓中心,即中心思想或主题、主旨,是指作者在文章中要表达的贯穿全文的核心,是提纲挈领的道理,是作者在文章中努力通过各种细节来阐明的中心议题。简单地说,中心就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和内涵。

说话和写文章一样,要有中心,有条理。要使说话的中心突出,条理清楚,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要紧紧围绕必要讲清的内容主流,抓住内容的重点,说话前要理清思路和线索,不要颠三倒四,指东说西,无关紧要的枝节统统都要去掉。古人说过:“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意思是说,中心好比统帅,无统帅的士兵,只能称它为乌合之众。那么,如何很好地确立中心呢?

第一,中心要单一。主题多了,说话就没有个重点,让人听了之后,不知道这么多观点里面,你到底要阐述的是哪一个问题。

第二,中心要鲜明。鲜明,就是说话的主旨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赞扬什么,批评什么,提倡什么,要明确,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

第三,中心要简洁。语言简洁,指的是语言表达要简明扼要,言简意赅。古人云:立片言以居要。言不在多,达意则灵。

典型案例1:英国首相丘吉尔一生最精彩的演讲,也是他最后的一次演讲,是在英国剑桥大学的一次毕业典礼上。据说,当时整个会场有上万个学生和其他听众,正迫不及待地要听这位伟大首相那美妙而幽默的励志演说,感受伟人的风采。丘吉尔在他的随从陪同下准时走进了会场,慢慢地迈着自信的步伐登上讲台。他穿着厚重的外套,戴着黑色的礼帽。在听众的欢呼声中,他脱下外套交给随从,又慢慢地摘下帽子从容地放在讲台上。他看上去很苍老、疲惫,但很自豪、笔直地站在听众面前。听众渐渐安静下来,他们知道这可能是老首相的最后一次演说了。无数张兴奋、期待的面孔正注视着这位曾经英勇地领导英国人民从纳粹黑暗走向光明的老人,这位未上过大学,却知识渊博、多才多艺的举世闻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作为政治家、诗人、艺术家、作家、战地记者、丈夫、父亲,丘吉尔走过了充实而丰富的人生之路,他被英国人称为“快乐的首相”。不论在公开场合,还是与家人在一起,他的谈话总是充满幽默感。甚至在生命垂危之时,他也没有忘记幽默。他曾说过:“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这句名言。那么,今天丘吉尔将如何将毕生的成功经验浓缩在这一次演说中?究竟会对即将走向社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们提出什么宝贵的忠告呢?听众热切地期盼着,掌声雷动。丘吉尔默默的注视着所有的听众。过了一分钟,他打着“v”型手势向听众致意,会场顿时安静下来。过了一分钟,他幽默地语重心长地说了四个字:“Never, never, never, never give up!(永不放弃)”一分钟后,掌声再次响起。丘吉尔低头看了看台下的听众。良久,他挥动着手臂,又打着“v”型手势向听众致意,会场又安静了。他铿锵有力说出了四个字:“永不放弃!”这次他呼喊着,声音响彻整个会堂。人们惊讶着,等待着他接下来的演说。会场又安静下来了。但大多数听众意识到了其实不需要更多的话语,丘吉尔已经道出了他一生的感悟和成功的秘诀,已经道出了他对学生的忠告。听众知道,在丘吉尔一生所遭遇的危难中,他永远没有放弃他所要做的事情,世界因为他的出现而改变了。丘吉尔说完,慢慢地穿上外套,戴上帽子,大家意识到演说已经结束。他转过身准备走下讲台,这时整个会场鸦雀无声,人们注视着他,期待着他继续演说。又停顿了一分钟。丘吉尔转过身来,依然默默地看着听众。此时,他看上去红光满面,炯炯有神。接着,他又开口了,这次声音更加洪亮:“永不放弃!”丘吉尔再一次停顿下来,他那刚毅的眼中饱含着泪水。听众想起了纳粹飞机在伦敦上空肆虐,炸弹落在校园、住宅和教堂上;想起了那个左手紧握着雪茄,右手挥舞着胜利的手势,带领大家从噩梦中冲出来的丘吉尔;想起了曾几次竞选首相失败的丘吉尔,但他毫不气馁,仍然像“一头雄狮”那样去战斗,最后终于取得了成功。他说过:“我想干什么,就一定干成功。”他不但意志坚强,而且待人十分宽厚,能够谅解他人的过失,包括那些曾强烈反对过他的人。他的虚怀若谷,使他摆脱许多烦恼。在长时间的沉默和回想中,听众都感动地流下了眼泪。丘吉尔又打着“v”型手势向听众致意,转身走下讲台,离开会场。会场又爆起了热烈的经久不息的掌声。这是丘吉尔一生中最精彩的一次演说,也是世界上最简短最震憾的一次演说。这次演说的全过程大概持续了20分钟,但是在这20分钟内,年迈的丘吉尔只讲了三句相同的话——“永不放弃!”却成了中外演说史上的经典之作。在这次演说中,丘吉尔用他一生的成功经验告诉人们:成功根本没有什么秘诀。如果真有的话,就是两个:第一个就是“永不放弃”;第二个就是当你想放弃的时候,回过头来看看第一个秘诀,还是“永不放弃”。放弃,这是衡量失败的唯一标准。“永不放弃”,蕴含了生活的真谛、成功的哲理、人生的智慧、深邃的思想。

确立中心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第一,不要无中心。如果中心不明确,随想随说,想到哪儿就说到哪儿,东拉西扯,听者不知道你在说什么。第二,不要多中心。多个中心实际就是没有中心。“中心”即古人说的立意,“立意”就好像军中统帅,只能有一个,否则就会在作战时混乱不堪。

典型案2:烛之武巧言退秦师春秋时期,晋国和秦国联合包围了郑国的都城,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受郑文公的委派,见了秦穆公,说:“秦、晋两国联军围攻郑国都城,郑国人知道自己死定了。如果灭亡掉郑国能够对您有好处,您劳师动众自然还值得。但是,隔着晋国的大片疆土来把远方的郑国作为贵国的边疆,您会懂得这是不大好办的。何必帮助灭亡掉郑国来便宜您的邻邦?邻邦的版图扩张,就是贵国的实力削弱啊。如果能够保留下郑国,作为您东方通道上的接待站,这对您也并没有害处。再说,那个晋国,哪里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等它在东方向郑国开拓了疆土,就会再向西方去搞扩张。如果不去损害贵国,它又好向哪里去夺取土地!像这样损害贵国来养肥晋国的做法,您要多考虑啊!”秦穆公听了打心底同意,就跟郑国定了和约。晋国看到这种情况,也就撤兵回国了。

烛之武的说话有明确的中心,他紧紧围绕灭郑对秦国没有好处这一中心来谈,突出了问题的关键。他用充足的理由来说服秦穆公:一开头就表明自己是为秦国的利益来做说客的,这就消除了对方的戒心;接着从地理位置分析灭郑对秦有害,存郑对秦有益;最后指明晋国才是秦国的潜在敌人。这番话说的有条有理,使人一听就信服。

第二节 三段式结构

古人写文章讲究“凤头、猪肚、豹尾”,就是文章的开头像“凤头,小巧玲珑,精美好看:中间如猪肚,内容丰富,充实饱满;结尾如豹尾,收束有力,短小精悍。这就为文章提出了基本构架——三段式结构。讲话结构一般来讲也分为三段式:吸引人的开头、充实的中段、有力的结尾。开头要简练精巧;中间要充实、舒展,有分量;结尾要简洁有力,不拖泥带水。

典型案例: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的演讲——把目光投向中国校长先生,女士们,先生们:衷心感谢萨莫斯校长的盛情邀请。哈佛是世界著名的高等学府,精英荟萃,人才辈出。建校367年来,曾出过7位总统,4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是你们的光荣。今天,我很高兴站在哈佛讲台上同你们面对面交流。我是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我出生在一个教师家庭,有过苦难的童年,曾长期工作在中国艰苦地区。中国有2500个县(区),我去过1800个。我深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把目光投向中国。中美两国相隔遥远,经济水平和文化背景差异很大。但愿我的这篇讲演,能增进我们之间的相互了解。要了解一个真实的、发展变化着的、充满希望的中国,就有必要了解中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昨天的中国,是一个古老并创造了灿烂文明的大国。大家知道,在人类发展史上,曾经出现过西亚两河流域的巴比伦文明,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地中海北岸的古希腊——罗马文明,南亚印度河流域的古文明,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等等。由于地震、洪水、瘟疫、灾荒,由于异族入侵和内部动乱,这些古文明,有的衰落了,有的消亡了,有的融入了其它文明。而中华文明,以其顽强的凝聚力和隽永的魅力,历经沧桑而完整地延续了下来。拥有5000年的文明史,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早在2000多年前,就产生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以及其他许多也在中国思想史上有地位的学说流派,这就是有名的“诸子百家”。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它的许多珍贵品,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东西。比如,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特别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世代相传。所有这些,对家庭、国家和社会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今年9月10日中国教师节,我专程到医院看望北京大学老教授季羡林。他已经92岁高龄,学贯中西,专攻东方学。我很喜欢读他的散文。我们在促膝交谈中,谈到近代有过“西学东渐”,也有过“东学西渐”。17、18世纪,当外国传教士把中国的文化典籍翻译成西文传到欧洲时,曾引起西方一批著名学者和启蒙思想家的极大兴趣。笛卡尔、莱伯尼兹、孟德斯鸠、伏尔泰、歌德、康德等,都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过研究。我年轻时读过伏尔泰的著作。他说过,作为思想家来研究这个星球的历史时,首先要把目光投向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非常有意思的是,一个半世纪前,贵国著名的哲学家、杰出的哈佛人——爱默生先生,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情有独钟。他在文章中摘引孔孟的言论很多。他还把孔子和苏格拉底、耶酥相提并论,认为儒家道德学说,“虽然是针对一个与我们完全不同的社会,但我们今天读来仍受益不浅。”今天重温伏尔泰和爱默生这些名言,不禁为他们的睿智和远见所折服。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改革开放与和平崛起的大国。费正清先生关于中国人多地少有过这样的描述:美国一户农庄所拥有的土地,到了中国却居住着整整一个拥有数百人的村落。他还说,美国人尽管在历史上也曾以务农为本,但体会不到人口稠密的压力。人多,不发达,这是中国的两大国情。中国有13亿人口,不管多么小的问题,只要乘以13亿,那就成为很大很大的问题;不管多么可观的财力、物力,只要除以13亿,那就成为很低很低的人均水平。这是中国领导人任何时候都必须牢牢记住的。解决13亿人的问题,不能靠别人,只能靠自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的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同时也走了一些弯路,失去了一些机遇。从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我们终于找到了一条发展自己的正确道路。这就是:中国人民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条道路的精髓,就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尊重和保障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自由。中国的改革开放,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政治、文化、社会领域。它的每一步深入,说到底,都是为了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中国在相当长时间内曾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过去人们在择业、迁徙、致富、投资、资讯、旅游、信仰和选择生活方式等方面有形无形的不合理限制,被逐步解除。这就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一方面,广大城乡劳动者的积极性得以释放,特别是数以亿计的农民得以走出传统村落,进入城市特别是沿海地区,数以千万计的知识分子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规模庞大的国有资产得以盘活,数万亿元的民间资本得以形成,5000亿美元的境外资本得以流入。这种资本和劳动的结合,就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演进着人类历史上规模极为宏大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去25年间,中国经济之所以按平均9.4%的速度迅速增长,其奥秘就在于此。25年间中国创造的巨大财富,不仅使13亿中国人基本解决了温饱,基本实现了小康,而且为世界发展作出了贡献。中国所有这些进步,都得益于改革开放,归根到底来自于中国人民基于自由的创造。我清醒地认识到,在中国现阶段,相对于有限的资源和短缺的资本,劳动力的供应是十分充裕的。不切实保护广大劳动者特别是进城农民工的基本权利,他们就有可能陷于像狄更斯、德莱塞小说所描写的那种痛苦境地。不切实保护公民的财产权利,就难以积累和吸引宝贵的资本。因此,中国政府致力于两个保护:一个是保护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一个是保护财产权利,既要保护公有财产,又要保护私人财产。关于这一点,中国的法律已经作出明确规定,并付诸实施。中国的改革开放正是为了推动中国的人权进步,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改革开放为人权进步创造了条件,人权进步为改革开放增添了动力。如果把两者割裂开来,以为中国只注意发展经济而忽视人权保护,这种看法不符合实际。正如贵国前总统罗斯福曾指出的“真正的个人自由,在没有经济安全和独立的情况下,是不存在的”,“贫者无自由”。我并不认为,今天中国的人权状况是尽善尽美的。对人权方面存在的这样那样的弊端和消极现象,中国政府一直认真努力加以克服。在中国,把发展、改革和稳定三者结合起来,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和艰巨性。百闻不如一见。只要朋友们到中国实地看一看,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人权进步和中国政府为保障人权所作的艰苦努力,就会有客观的理解和认识。中国是个发展中的大国。我们的发展,不应当也不可能依赖外国,必须也只能把事情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这就是说,我们要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更加充分和自觉地依靠自身的体制创新,依靠开发越来越大的国内市场,依靠把庞大的居民储蓄转化为投资,依靠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科技进步来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中国和平崛起发展道路的要义就在于此。当然,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城市和农村、东部和西部存在着明显发展差距。如果你们到中国东南沿海城市旅行,就会看到高楼林立、车流如织、灯火辉煌的现代景观。但是,在我国农村特别是中国西部农村还有不少落后的地方。在那些贫穷的偏僻山村,人们还在使用人力和畜力耕作,居住的是土坯房,大旱之年人畜饮水十分困难。古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作为中国的总理,每念及还有3000万农民同胞没有解决温饱,还有2300万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城镇人口,还有6000万需要社会帮助的残疾人,我忧心如焚、寝食难安。中国要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还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长期艰苦奋斗。明天的中国,是一个热爱和平和充满希望的大国。中华民族历来酷爱和平。2000年前,秦始皇修筑的长城是防御性的。1000年前,唐朝开辟通向西域的丝绸之路,是为了把丝绸、茶叶、瓷器等销往世界。500年前,明朝著名的外交家和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是为了同友邦结好,带去了精美的产品和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正如俄罗斯伟大文学家托尔斯泰所说,中华民族是“最古老的民族,最大的民族”,“世界上最酷爱和平的民族”。近代以来,由于封建王朝愚昧、腐败和闭关锁国,导致社会停滞、国力衰竭,列强频频入侵。中华民族尽管灾难深重、饱受凌辱,但始终自强不息、愈挫愈奋。一个民族在灾难和挫折中学到的东西,会比平时多得多。中国已经制订了实现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从现在起到2020年,中国要全面实现小康。到2049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的时候,我们将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清醒地估计到,在前进的道路上还要克服许许多多可以想见的和难以预料的困难,迎接各种各样严峻的挑战。我们不能不持有这样的危机感。当然,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有足够的信心,励精图治,艰苦奋斗,排除万难,实现我们的雄心壮志。这是因为:——当今世界的潮流是要和平、要发展。中国的发展正面临非常难得的战略机遇期。我们已下定决心,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内环境,集中精力发展自己,又以自己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国坚持的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大海,大海容纳百川,永不枯竭。我们立足国情,大胆推进改革开放,勇于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来充实自己。一个善于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的社会主义,其生机和活力是无限的。——改革开放25年来已积累起一定的物质基础,中国经济在世界已占有一席之地。中国亿万人民追求幸福、创造财富的积极性,乃是推进国家现代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力量。——中华民族具有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而不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一个伟大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用“和而不同”的观点观察、处理问题,不仅有利于我们善待友邦,也有利于国际社会化解矛盾。女士们、先生们:加深理解是相互的。我希望美国青年把目光投向中国,也相信中国青年会进一步把目光投向美国。美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从移民时代开始,美利坚民族的顽强意志和拓荒气慨,务实和创新精神,对知识的尊重和人才的吸纳,科学和法治传统,铸就了美国的繁荣。美国人民在遭受“9·11”恐怖袭击时所表现出来的镇定、互助和勇气,令人钦佩。进入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更加复杂。文化因素将在新的世纪里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不同民族的语言各不相同,而心灵情感是相通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千姿百态,其合理内核往往是相同的,总能为人类所传承。各民族的文明都是人类智慧的成果。对人类进步作出了贡献,应该彼此尊重。人类因无知或偏见引起的冲突,有时比因利益引起的冲突更可怕。我们主张以平等和包容的精神,努力寻找双方的共同点,开展广泛的文明对话和深入的文化交流。贵国著名诗人梅尔维尔在《麦尔文山》中曾这样写道:“无论世界怎样变化,树木逢春便会绿叶招展”。青年代表着国家和世界的未来。面对新世纪中美关系的广阔前景,我希望两国青年更加紧密地携起手来!女士们,先生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曾追求这样一种境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今天,人类正处在社会急剧大变动的时代,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相互学习,开拓创新,是各国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明智选择。我呼吁,让我们共同以智慧和力量去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我们的成功将承继先贤,泽被后世。这样,我们的子孙就能生活在一个更加和平、安定和繁荣的世界里。我坚信,这样一个无限光明、无限美好的明天,必将到来!谢谢诸位。

温总理这篇演讲的开头非常简短明确,4000多字的演讲,开头只用了不到200个字;演讲的中间部分,分成三个部分,分别是中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条理清晰而且内容相当充实,素材运用非常丰富,显得充实、舒展、有分量;演讲的结尾用字不多,但简洁有力,干脆利落,体现了豹尾的风格。

第三节 见解独到,一鸣惊人

口才亦如写文章。打开思维,放得开收得拢,这样的谈话才能吸引人,既给人大量的知识熏陶,又启发我们的心智,具有超强的说服力。

说话要见解独到,要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淡泊名利。很多人喜欢人云亦云,就是为了个人名利,趋炎附势。只有淡泊名利,才有独立的人格,这是学术和思想独立的前提。

第二,深入思考。思想要独特,必须深入思考,直追根源。深入思考不是从一个角度,而是要从多个角度,每个角度都要深入,从而才有综合平衡,利弊比较,方案择优。

第三,增加阅历。要博览群书,深入社会,立足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现规律,达到真知灼见。

第四,防止教条。方法、立场很重要。教条主义总是死搬书本,死套公式,死套模式,死套经验,因而,永远不可能实现独到和创新,只能是东施效颦,让人感觉愚蠢可笑。毛泽东指出,理论和实践都不是完全的知识。必须防止教条,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理论和实践结合。教条主义者永远无法指望得到“独特的视角,独立的思想,独有的发现,独到的见解。”因而,永远符合不了创新要求。

我们要先学会从一个词语来打开思路,特别是成语。成语是汉语中的一朵奇葩,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如果对人们习以为常的成语,稍加改造,甚至反其义而用之,往往会妙趣横生,可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也是我们思路突破的技巧,可以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下面举三例,且看名人是如何来“改造成语”的。

例一:“程门立雪”与“马门立雨”

宋朝的学者杨时,对程颐的学说十分尊崇,为了求教,曾冒着大雪在程颐的门前站着。后世以“程门立雪”形容尊敬老师,虔诚求教。

建国初期,陈毅同志任上海市市长时,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曾留有“马门立雨”的感人佳话。马一浮是颇负盛名的学者,志向高雅,多次拒绝国民党政府的入仕邀请。1951年4月的一天,陈毅亲赴杭州马宅拜访。到后正值马老午睡,陈阻止叫醒马老。为了不影响马老,他还谢绝入室内憩坐,在门外静等一小时。正赶上下雨,衣帽鞋袜都淋湿了。马一浮醒来后,很过意不去。寒暄之后,陈对马说:“过去人家掌权,您老不肯出山,现在人民当家了,您老总不能袖手旁观吧!”马被陈的诚恳感动,答应出任上海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过后说到此事,陈毅调侃说他这是“马门立雨”。好一个“马门立雨”,把陈毅求贤、尊贤的诚恳态度,展现得淋漓尽致。

例二:华罗庚“弄斧必到班门”“班门弄斧”——在鲁班门前摆弄斧头,形容在比自己本领高的人面前卖弄才能。数学大师华罗庚当年到伯明翰参加世界解析数论大会后,美、法、德、荷等国的著名大学,都竞相邀请他前去讲学。他准备了十个数学问题,准备哪个大学在哪方面占优势,就到哪里讲这方面的问题。友人梁羽生说:“这真是艺高人胆大呀!”华罗庚回答:“这不是艺高人胆大,是我一贯主张的‘弄斧必到班门’。中国的成语说,不要到‘班门弄斧’,我的看法是‘弄斧必到班门’。如果‘鲁班’能够指点指点,那么我们的进步就快些。如果‘鲁班’能够点头称许,那对我们攀登高峰,也可增加信心。”“弄斧必到班门”反映出数学大师敢于挑战的精神气概。同样,我们学口才也要找高手挑战,敢于找大师挑战,那才会进步更快。

例三:沈福彭“鞠躬尽瘁,死而不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自诸葛亮《后出师表》,意思是恭敬谨慎,用尽力量,至死而止。青岛医学院沈福彭教授,把一生无私地奉献给了医学事业,临终又留下遗嘱将自己的遗体捐献出来,并叮嘱学子,让他们把自己的骨骼穿连成骨架标本,放置在教室门口,以便永远为后代学子服务。沈教授说:“想以此实现自己‘鞠躬尽瘁,死而不已’的夙愿。”从“死而后已”到“死而不已”,奉献精神得到进一步阐释,沈教授的精神境界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改造成语,出奇制胜,可以让我们讲话不落窠臼、一鸣惊人。习 题 :1.讲述一件现在回想起来还很后怕的事情。如:受到惊吓、死里逃生等。2.说惊险的事对表达有什么帮助?3.表达欲望对表达有什么作用?

第六章 言语的表达策略

第一节 字词的选择

词语的选择和使用,修辞学上称为词语的锤炼,又称炼字。一、选择和使用词语的一般要求(一)词语要规范

这是用词的最起码要求。使用文言词、方言词、外来词、新造词,都要考虑有无必要,不能滥用。还有一个词与非词的问题。有的语素,如“桌、椅、窗、袜、衣、语、素、骨、丰”等是不能单独作为一个词来用的。一个字的姓氏、人名、地名、国名,都不能单独作为一个词来用。(二)用词要准确

每个词语都有独特的含义,用在不同的地方所表达的意思不尽相同。在运用词语时,要准确把握词语的含义,不能滥用。特别是一些同义词、近义词和反义词,在选用时更须谨慎。二、选择词语的进一步要求(一)力求使寻常词语艺术化

用词不在于堆砌美丽的辞藻,而在于恰到好处。尤其要注意一句话中的动词。(二)注意词语的声音配合

一般会说到压韵、平仄、叠音等,其实这里最重要的是音节匀称问题。(三)用词要富于变化

在同一句话里,或相邻的几个句子里说到同一个对象时,要尽量把词穿插开来,避免单调、呆板。三、“炼字”的具体要求(一)意义的锤炼

1.同义词语的选用

这里主要指选择同义词。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大量的同义词,现代汉语的同义词尤其丰富。如果想要准确地表现大千世界,万事万物,不能不进行同义词的比较选择。同义词往往是同中有异,“异”就是差别,“异”表现出来了,用词就准确了。所以同义词选用的作用就在于表意准确。例如:不大一会儿,果见一着装女郎走过来坐在我对面。四目相对,竟吓了我一跳!美,出奇的美!美得使我心惊肉跳,不敢再看,可不看又不行,为什么不行,我也说不清,于是又偷看了一眼,正好她也看我。人家那种看,不像我这种看,人家是用一种审视的目光,上下打量,似乎要辨清我这身草绿色包装里,装的是个什么躯体,为什么老偷眼盯人家姑娘的脸?!我有点尴尬,继而心虚,但仍想再瞟她一眼,……(于济川《夸妻》)

这段话里集中用了许多“看”的同义词语。描写作者自己的用了:“看、偷看、盯、瞟”;描写“她”的用了:“看、审视、打量、辨清”等。由于恰当地使用了一系列同义词,非常细腻而有趣地展现出男女主人翁初次见面都被对方容貌吸引的神情心态。试想,如果把描写男女主人翁眼睛不同状态的词语,都换用一个“看”,而不进行同义词的比较选择,那就只会是一种呆板乏味了。

2.同义词语的变换

如前所述,现代汉语里表达某个意思往往不止一个词,常常有几个甚至很多词语。如:表示程度深的副词就有“很、挺、好、非常、十分、特别、极其、最、太”等;表示相象的动词有“好象、酷似、宛如、仿佛、像、如、似”等。所谓“同义词语的变换”指的是为了避免语言文字重复单调,有意使用同义不同字面(变换字面)的同义词语,以表达相同或相近的意思。变换词语有一个前提,即要求跟上下文中某个词语有变化(如果是追求整齐统一的表达效果,则要求跟上下文中某个词语有统一或同一)的对应性,例如:(1)我们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我们以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2)就和洞庭湖有“八百里洞庭”的佳称一样,太湖,也有“八百里太湖”的美誉。(秦牧《太湖的云彩波光》)(3)每逢春天来临,这地里头的白菜,萝卜吐绿,韭菜,蒜苗儿泛青。翠生生、青棱棱,一片绿的世界。(刘三省《在改革的大潮中》)(4)解放后,他也曾四处奔波,那是参加各种会议,北京、上海、西安、青岛……总是来也匆匆,去也忙忙。(姜滇《巧克力豆》)(5)一丝透明的寂寞,一缕隐隐的渴望,就在这秋雨敲窗,天冻如水的深夜,悄悄潜入了我的内心。(田晓菲《情到深处》)

以上各例中的“骄傲-自豪”、“佳称-美誉”、“吐绿-泛青”、“匆匆-忙忙”、“丝-缕”都是一组组意义相同相近的词语,由于字面有了变换,不仅避免了雷同,也加强了语意,生动而有趣。

有的词语变换使用在语义上还可跳出同义范围,在结构上还可跳出词的范围。如:(6)追求名牌似乎是港澳某些人的通病。……名牌逢在袋上,贴在裤上,镶在鞋边,加在袖端,虽然印在胸前,似乎自己做了广告牌,但是名牌,用家也在所不辞。(澳门李鹏翥《濠江浪花》)(7)婆婆为媳妇着想,是真心实意,媳妇为婆婆着想,也没有半点掺假,她向婆婆说的全是真心话。(赵本夫《“狐仙”择偶记》)(6)句里的“逢”、“贴”、“镶”、“加”等词本义虽然相差很远,但在这句中,却是义近而小有差异的,与上下文搭配起来既富于变化又很恰切。(7)句“真心实意”、“没有半点掺假”、“说的全是真心话”是意义非常相近的短语,但语言的结构形式相差较远,排列起来,富于变化,通俗而生动。

3.色彩词语的安排

色彩词语指的是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形象色彩的词语。言语交际中适当选用这类词语,能增加语言的鲜明生动性,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感情色彩的词语同学们一般比较熟悉,这里只谈语体色彩和形象色彩词语的选用。(1)语体色彩词语的选用“语体”又叫“文体”,是以语言交际功能为依据而建立的语言风格类型,它是在适应不同交际目的、内容、范围的需要中所形成的;具体表现为由有意地选择词语、句式、语音手段、修辞格等表达手段而形成的语言特点系列。语体根据其特点可分为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两大类型。“语体色彩”是词语修辞色彩的一种,指的是词语同某一类语体具有稳定的适应关系而同其他语体相排斥的表达功能上的特色。带有口头语体色彩的词就叫口语词。它是人们生活工作中最习用的部分,具有亲切、平易、轻松活泼等风格特点。例如:连队还只吃了早上那顿饭,现在十几个小时水米没沾牙,他们的肚子可受得住?他乜斜着眼睛望望西照的日头,自说自唠着:“这还有个天日没有”……正好,对面碰上连长了,可他没吱声。因为他知道吃饭的事找连长白搭,更何况抢修正在急火头上,山洞子里的列车等着开,桥北大站物资等着运,这时跟他说,准碰你一鼻子灰。(郑直《激战无名川》)

这段话是对炊事班长李成孝心理活动的描写。其中用了一连串口语词,显得通俗平易、显豁明快,有强烈的生活气息,也符合炊事班长这个人物的身份,和文化程度相适应,显得整体和谐。

带有书面语体色彩的词就叫书面语词。它经常用于科学论文、政论文、文告、新闻报道等说道理的书面语言里,具有庄重、文雅、华丽等风格特点。例如:温馨而美丽的四月的夜,分外幽静迷人。隅庄,在这温馨的四月的夜里静静地酣睡着。它睡得是那样的幸福、安宁。在那些黑洞洞的散发着睡眠的气味的屋子里,不时传出了年轻姑娘们的幸福的梦呓声,甜蜜的躺在母亲怀里的孩子们的酣睡声。(峻青《老水牛爷爷》)

这是峻青《老水牛爷爷》的一段景物描写,用了一定数量的书面语词,显得含蓄清丽,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风格也很协调。(2)形象色彩词语的选用

选择形象色彩词语是词语修辞的一种,指的是选用的词语要尽量完美地表现所表事物、行为、状态、颜色的形象特征。词语的形象色彩可以分为分静态和动态两类。

表静态形象色彩的词语很多,情况也各不相同:

①词语的形象色彩体现在后一个语素上,两个语素之间的关系是明喻关系。如:柳絮 松针 烟柱 浪花 情网 烛泪 眼帘 泪珠 眉峰 人流……

②词的形象色彩体现在前面的语素上,两个语素之间的关系也是明喻关系。如:剑眉 笔直 冰糖 火红 鸭舌帽 喇叭花 金字塔 凤尾竹 羊肠小道 鸡皮疙瘩……

③词的形象色彩体现在整个词面上,它们与被指称的事物之间是借喻关系。如:鸡眼 猴头 龙眼 草包 蜂拥 龟缩 鱼跃 蚕食 雀斑……

④词的形象色彩体现在整个词面上,它们与被指称的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借代关系。如:须眉 丹青 口舌 干戈 裙钗 红娘……

⑤色象词。如:月白 桃红 鸭黄 草绿 天蓝 银灰 茶色 绿油油 白花花 金灿灿 奶油色 咖啡色……

表动态形象色彩的词语有:挤 摇 甩 挂 跑 脱 穿 排 飘 瞟 盯 嚼 流 吹上钩 流动 抛售 抽泣 撒泼 跳槽 吞并 洗尘 吃醋 咬耳朵 拆墙脚 吹喇叭 跌眼镜 兜圈子……

无论是静态形象色彩的词语,还是动态形象色彩的词语,常常一个词就是一幅画或一个具体可感的动作行为,其作用在于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文艺语体中恰当地利用它们,可以加强语言的鲜明性、生动性。例如:①黎明,洱海东方的天空一片五颜六色,在太阳将要升起的山顶泛起一层美丽的光环,淡黄、浅绿、青紫、紫红……(景宜《岸上的秋天》)

这一句用了较多的颜色词,描摹出了初升太阳光五彩斑斓的颜色。②她约莫三十岁左右,高身段,戴着墨镜,耳朵上摇着两只金色的大耳环,怪好看的。……(杨朔《埃及灯》)

这个句子用好了一个“摇”字,这个“摇”字把女舞蹈家那婀娜多姿的体态生动地描写出来了。③在那山径上,碧水边,姑娘们飘着彩色长裙,顶着竹篮、水罐,走回开满波斯菊的家园。(魏巍《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一句则是“飘”字显出了生动。它写出了轻盈的步态,仿佛姑娘们裙下生风,正轻快地走来。试想,如果不是用“飘”,而是用“穿”,还有动感美感吗?(二)声音锤炼

语言表达应当声情并茂,这里的“声”就是词语语音锤炼的内容。词语声音配合得好,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印象深刻,还能给人以美感。

汉语词语的声音要配合得当,做到顺口悦耳,给人以美感,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注意音节的整齐匀称

一句话的音节整齐匀称就可以形成节奏,节奏是汉语语音美的一个重要内容。汉语里同一个词常常会有单音节、双音节甚至三音节的形式。例如:

如-像-宛如-好象-好似-仿佛是-湿润-潮湿-湿淋淋-湿漉漉……

在言语交际中,单从意义上看,似乎用哪个都可以,但是从音节配合形成的节奏上看,就有选择调配的必要。在一般情况下,往往是单音节配单音节、双音节配双音节,当然,也可以是三个音节配三个音节或者四个音节配四个音节。总之,只要注意音节数能前后整齐匀称,就可以形成节奏。比方“路”是单音节的,与它搭配的动词最好也是单音节的,如:“修路、筑路”等,前面有了“修路”,后面最好是“建桥”,而不用“建设桥”、或“建桥梁”或“建设桥梁”。

汉语里不但诗歌讲究节奏,而且散文、口头表达也同样是讲究节奏的。成功的作品都遵守着节奏规律,忽视了节奏的作品,就不是美的作品。

下面是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在音节搭配上的例子,可以作为我们学习的榜样。① 送你到幼稚园去,……消磨那悠闲的岁月吧。(悠闲的岁月)(《熊夫人幼稚园》)

这句单音词“闲”改成了双音词“悠闲”,并且在其中加了助词“的”,节奏显得舒缓了。② 那笑声普遍而骤止,仿佛初秋的晴天突然洒一阵从云中吹来的细雨。(骤然止住)(《小铜匠》)

这句的“骤”和“止”都分别是单音节的文言词,把它们都改成双音节后,音节显得舒缓,便于朗读,同时词义也明确,更容易听懂。③ 两人手接触着手,眼端相着眼,她就有了全世界了。(手触着手,眼看着眼)(《被忘却的》)

这一句是为了协调音节把原来用的双音词改成了单音词。因为“手”和“眼”都是单音节词,而“接触”和“端详”都是双音节词。改成单音节词不仅音节协调,同时也显得简洁。

2.注意声调的平仄相间

所谓声调的“平仄”,平指古四声中的平声,仄指古四声中的上、去、入三声。仄就是声调倾斜,不平的意思,与“平”相对。

平仄是汉语诗文韵律中对声调的另一种分类。即:

阴平(入声字)平声平

普通话四声阳平(入声字)平古四声上声

上声(入声字)去声仄

去声(入声字)仄入声

一般散文或现代诗歌按照普通话的平仄划分选用字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做韵律严格的格律诗最好按照传统的平仄划分为好。

汉语平声高昂平直,仄声婉转低沉,平仄交错搭配,可以使声音形成抑扬顿挫的变化美。我国南北朝以后,古人做诗填词就很讲究平仄,不仅要求一句内平仄相间,而且要求上下句平仄相对。以此,创造出了诗词格律。如:王之焕《登鹳雀楼》(|:仄。-:平)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可见,这首五言绝句的平仄是很工整的。(“白”“一”古入声字,均属仄声;第三句首字“欲”属仄声,用在了平声的位子上,但格律诗中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因此第三句首字是可平可仄的。这样“欲”也是不违规的。

一般来说,说话作文虽不像做诗填词那样要求工整的平仄,但是适当地注意声调上的高低、缓急、轻重和长短的变化,做到有扬有抑,有顿有挫,以此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是很有必要的。老舍先生在《对话浅论》中说:即使是散文,平仄的排列也该讲究。说“张三、李四”好听,说“张三、王七”就不好听。原因在于后者四字都是平声。

3.力求韵脚和谐“韵脚”指一句诗文末尾字音的韵母。所谓“韵脚和谐”就是指一首诗歌或一段文章中句子末尾字音的韵母相同相近。也叫“押韵”。例如:嘴上没毛,办事不牢。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谚语)一从心里起,二从鼻孔来,绣花姑娘停针坐,读书哥哥笔头呆。(谜语。谜底:喷嚏)年龄是个宝,文凭少不了,德才做参考,后台最重要。(时下民谣)“省优”“部优”,买到手就丢。“誉满全球”,用起来就发愁。(时下民谣)

押韵是诗歌音乐美的基本条件。它主要产生一种回环的音乐美。韵脚关上连下,像一根红线,把分散的诗句、跳跃的内容、奔腾的感情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以此来加强结构和形象的完整性,达到传递感情、打动人心的目的。押韵的句子和谐悦耳,琅琅上口。易懂、易记、易唱、动听。所以不仅诗歌,而且谚语、谜语以及针砭时弊的社会流行语甚至一些抒情散文也都讲究押韵。

4.注意运用双声叠韵与叠音的词语

要做到语言表达的声情并茂,还要注意运用一些双声、叠韵和叠音词。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中说:“凡声有飞沉,响有双叠。双声隔字而每舛,叠韵杂句而必睽;沉则响发而断,飞则声飏不还,并辘轳交往,逆鳞相比;迂其际会,则往蹇来连,其为疾病,亦文家之吃也。”可见,双声、叠韵、叠音等词语在语音上有着重要修辞作用。(1)双声词:指的是声母相同的词语。例如:

参差 仿佛 忐忑 伶俐 崎岖 玲珑 琵琶 尴尬 丁冬(联绵双声词)

大地 美满 虚心 拘谨 漆器 取巧 将军 夫妇 导弹(非联绵双声词)(2)叠韵词:指的是韵母相同的词语。例如:

逍遥 苍茫 彷徨 霹雳 烂漫 哆嗦 翩跹 叮咛 咔嚓(联绵叠韵词)

辛勤 沙发 事实 松动 推委 艳羡 照抄 珍闻 娇小(非联绵叠韵词)(3)叠音词:两个音节的声韵调基本相同、只是轻重有区别的词语。例如:

潺潺 皑皑 茫茫 悄悄 区区 蒙蒙 赫赫 涓涓 呵呵(联绵叠音词)

翩翩 渐渐 刚刚 徐徐 整整 闪闪 哥哥 叔叔 姑姑(非联绵叠音词)

双声词、叠韵词和叠音词常用在诗词中,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美感,如:①杜甫《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②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以上二例的双声叠韵及叠音词语的运用,既增强了语言的音乐美,又渲染了气氛、突出了思想内容,历来被赞誉为成功运用双声叠韵叠音词语的典范。

第二节 句式的选择

句式,通常是指句子的结构方式。现代汉语常见的句式有:长句和短句、主动句和被动句、整句和散句、单句和复句、陈述句和疑问句、肯定句和否定句。

长句是指词语较多、结构复杂的句子。短句是词语较少,结构简单的句子。长句子主要用于书面语的议论和描写之中,短句主要用于口语、演讲词中。

主语是动作或行为的实施者的句子叫主动句。用“把”字将谓语动词支配的对象提到谓语动词前的特殊句式叫“把”字句。主语是动作行为的受事者的句子叫被动句。

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一组句子叫整句;相反,结构不整齐、各式各样的句子交错运用的一组句子叫散句。整句主要是排比、对偶句等;散句主要是长句短句交错、非排比句、非对偶句等。

句式不同,表达效果也不同。

就语气而言,同一个意思,若使用下列句式——单重否定句、一般陈述句、双重否定句,则越往后,语气越强。反问句相当于一重否定句。

就意思而言,语气与语意在程度上成正比。但是约定俗成的正反句,常常表达同一个意思,例如:“好热闹”和“好不热闹”,“好容易”与“好不容易”,“差点儿忘了”和“差点儿没忘”,“小心摔了”和“小心别摔了”,“难免出问题了”和“难免不出问题”等等都属于这种情况。一、长句和短句

按照语言文字的一般要求,句子宜短不宜长;但从修辞的角度看,长句有长句的作用,短句有短句的效果,适应语境,根据需要分别采用,就会增加语言的表达效果。(一)长句

长句指的是形体长、用词多,结构复杂的句子。这种句式可以把相关联的事物连缀起来,一气说出,显得表达周密,气势畅达。所以,长句的修辞效果主要就是表意周密严谨、精确细致、气势畅达。例如:当你坐在飞机上,看着我们无边无际的像覆盖上一张绿色地毯的大地的时候;当你坐在汽车上,倚着车窗看万里平畴的时候;或者,在农村里,看到一个老农捧起一把泥土,仔细端详,想鉴定它究竟适宜于种植什么谷物和蔬菜的时候,或者,当你自己随着大伙儿在田里插秧,黑油油的泥土吱吱地冒出脚指缝的时候,你曾否为土地涌现过许许多多的遐想——想起它的过去,它的未来,想起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为要成为土地的主人,怎样地斗争和流血,想起在绵长的历史中,我们每一块土地上曾经出现过的人物和事迹,他们的痛苦、忿恨。(秦牧《土地》)

这个长达223字的句子,在语法上只是一个单句;在修辞上是一个反问句。它的主干是:你曾否为土地涌现过许许多多的遐想?只有16个字。如果仅仅用这16个字的句子,就表达不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涌现出的遐想”和一些什么样的遐想。这个单句复杂在两个方面:一是状语复杂,二是宾语复杂。在句子的主干前面,用了“当/看到……的时候”这样四个状语分别从高空、平地、老农、自己等不同的角度描写对大地泥土的热爱之情,来充实烘托主干句。宾语则复杂在破折号后面的解释成分上,这个解释成分是一个并列的复句形式(“想起……,想起……,想起……”)充当的。它表达了“遐想”的具体丰富内容。

这个长句前面四个“当……时候”和后面三个“想起……”构成了并列的排比形式,气势酣畅,结构严谨、表意精细,确实起到了长句的修辞作用。(二)短句

短句指的是形体短、用词少、结构简单的句子。其修辞效果主要在于表意简洁明快、犀利有力。例如:盼!盼!——在张村公社医院的大门口,社员们、医护人员们正焦急地盼望着……汽车开来了!——好!马上拿下药箱!马上注射!注射剂十分灵效,立竿见影,病人立刻止住了疼痛,恢复了神智。(《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

这段话中,“盼!盼!”“好!”,是独词句;“马上拿下药箱!”“马上注射!”是非主谓句;“汽车开来了!”“注射剂十分灵效”是主谓句。这一系列的短句的运用,表现了病势的严重,情况的紧急,人们的焦虑,行动的迅速和药到病除的欣慰之情。这是在一种特定情况下运用短句的修辞效果。

短句多用于演讲,或用于描写急剧的情态、迅速变化的事物,渲染紧张的气氛和激动的情绪,表达坚定的意志和语气。另外,由词或名词性的短语,也可以表达丰富的含义。剧本小说中常用来写景,如“月夜。”“蓝天。微风。”简短,含蓄,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

句子的长短是相对而言的,没有一个绝对的度量标准。长短之间有一个过渡地带,不存在一个截然划开的鸿沟。长句须达到相当的长度,短句须短到一定程度,才能充分发挥它们的表达作用。而处于过渡地带的句子,只能在相对比较中或多或少地显示出修辞效果来。有些学者曾用计算机对巴金和倪海曙的有关作品做过句长的统计,结果是:每句平均词数,巴金为20.75;倪海曙为15.79;每句平均字数,巴金为40.65;倪海曙为20.05。

由此看出,倪海曙用的短句多,显示出他作品语言接近口语的风格;巴金长句多,显示出他语言描写细腻的特点。(三) 长句改为短句的方法

没有特殊的表达要求,句子宜短不宜长。把长句化短的方法一般有两种。(1)把长句的附加成分抽出来,变为复句里的分句,或者单独成句。(2)把复杂的联合短语拆开,重复跟联合短语直接相配的成分,形成排比并列句式。

下面举例加以说明:①一日,王庆到营西武功牌坊东侧首,一个修合丸散、卖饮片、兼内外科、撮熟药、又卖杖疮膏药的张医士铺里,买了几张膏药,贴疗杖疮。

这个句子简缩以后为:王庆到……张医士铺里,买膏药贴疗杖疮。句子长在修饰语上——即“张医士铺里”前带了两个复杂的定语,因此可以把它们抽出来单独成句。改为:

一日,王庆到张医士铺里,买了几张膏药,贴疗杖疮。这张医士修合丸散、卖饮片、兼内外科、撮熟药、又卖杖疮膏药。他的铺子在营西武功牌坊东侧。

修改以后的句子简练晓畅多了。②为了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国家资材,更有效的支援农业生产,我们必须坚决贯彻上级这一重要指示。

这个句子是“为了”后面的联合词组太长,也可以把它抽出来单独成句。改为:

为了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为了节约国家资材,为了更有效的支援农业生产,我们必须坚决贯彻上级这一重要指示。③在前线暂时平静的时期中,就有一批胡须刮得很干净的、非常干练的、细心的、总是什么都知道的少校军需官在城里安居了下来。

这个句子压缩以后是:

在……中,有一批……军需官在……安居了下来。

可以看出,是“军需官”前面的定语太复杂,所以要改短,就把定语抽出来单独成句。改为:

在前线暂时平静的时候,就有一批胡须刮得很干净的少校军需官在城里安居了下来,他们非常干练,也很细心,什么都知道。二、整句和散句(一)整句

一对或一串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叫做“整句”。整句由于句子结构相同或相似,在形式上显得整齐匀称,其修辞效果较好,能使声音和谐、气势贯通、意义鲜明。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顶真句、回环句等都属于整句。整句适合于表达丰富的感情,能给人鲜明深刻的印象。例如:①我常想:杨柳婀娜多姿,可谓妩媚极了,桃李绚烂多彩,可谓鲜艳极了,但它们只是给人一种外表好看的印象,不能给人以力量。(陶铸《松树的风格》)

这个句子属于对偶整句。②但我需指出,马思聪的全部作品是真诚的,是他的感情的结晶,心血的凝聚,爱国的证件,历史的记录,珍贵的遗物,价值连城的国宝,壮丽的精神财富,汉民族文明的一座高峰。(徐迟《马思聪》)

这个句子是排比整句(宾语部分排比)。③柔软的波浪不停地舔着沙滩,咿哟,咿哟,咿哟,像催眠曲,像咏叹调,同时把一些圆形石头子儿洗刷干净,向岸上推去,好象是说:“送给你,送给你,送给你……”(秦兆阳《海边销魂记》)

这一句是反复整句,即使用了反复修辞格。④咱们做的事越多,老百姓就来得越多;老百姓来得越多,咱们的力量就越大;咱们的力量越大,往后做的事也就越多。(欧阳山《高乾大》)

此句是顶真整句,使用了顶真修辞格。⑤啊呀啊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

此句则是回环整句,使用了回环修辞格。

以上这些整句对表情达意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二)散句

散句的句子结构形式不同,长短不一,没有刻意安排相同的词语。如:在一个炎热的夏天的中午,地头树阴下坐着一群歇晌的人,忽然从大路上老远走过来一个人,大伙儿挺纳闷:是谁呢,顶着这么毒的日头赶路?(柯岩《追赶太阳的人》)

这组句子各个分句的结构都不相同:开始一个介词短语打头,紧接着两个存现句,一个有主语,一个没有主语,主谓句的宾语是个复句。整个句子内部各种句式交错运用,属于典型的散句。

散句结构自由,形式多样,音节也参差错落,修辞效果在于可以使句子活泼多变,从而避免语句的单调,呆板。

整句和散句各有修辞作用。整句一般多用于诗歌、唱词、抒情散文等;散句一般多用于叙事、说理文章。但也不是绝对的,较多的情况是整句与散句结合起来使用。一般说来,作者想把意思或情感的重心放在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就往往用整句来表达。三、主动句和被动句(一)主动句

在动词谓语句中,主语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这样的句子就叫做“主动句”,或“主动式”。如在“同学们在打扫教室”这句话中,“打扫”这个动词由主语“同学们”发出。在汉语里主动句的谓语动词没有什么限制,只要表示主语是施事的句子都是主动句。主动句的作用主要在于强调施事——行为动作的发出者。(二)被动句

又叫“被动式”。被动句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被动句指在动词谓语句中,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主语接受的。狭义的被动句就是“被”字句,如在“教室被打扫得干干净净”这句话中,“打扫”这个动作不是主语“教室”发出的,而是由它接受的。在不改变被动意义的条件下,这种句子一般都可以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如“教室被同学们打扫得干干净净。”

被动句的特点我们在语法部分的“被”字句里已经谈到,这里不再重复。这里主要应关注被动句的修辞作用。

被动句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强调受事——行为动作的接受者;

第二,表示不如意、不愉快的事情;

第三,使句子主语一致,语义连贯,脉络清晰。

例如:①太阳还在西边的最低处,河水被晚霞照得有些微红,他痛快得要喊叫出来。(老舍《骆驼祥子》)

这个句子中被动句“河水被晚霞照得有些微红”如果改成主动句“晚霞把河水照得有些微红。”似乎也能表达大致相同的意思,但是突出对象不同了,不合作者的本意。因为作者原本要突出的是“河水”,而不是“晚霞”。

又如:②小二黑挣扎了一会儿,无奈没他们人多,终于被他们七手八脚打了一顿捆起来了。(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如果将这句话改为“小二黑挣扎了一会儿,无奈没他们人多,他们终于七手八脚把小二黑打了一顿捆起来了”,意思虽然差不多,但读起来疙疙瘩瘩,不如原句通顺流畅,而且也破坏了主语一致的紧凑结构,显得文脉不通。

被动句根据其特征可以分为三类:

1. 有表示被动标志(“被”、“叫”、“让”、“给”等)的句子,叫做“被”字句,是汉语语法里的一种句型。如:一个细瓷罗汉都给抄走了。饭被他烧煳了。

2. 句中没有“被”等标志,但是谓语动词是表示“遭受”、“挨”等不利意思的,语义指向主语受事。例如:他那时受到严密的监视,没有人身自由。小王挨了他爸爸一顿训斥。那里即将遭受炮火攻击。

3. 句中既没有“被”的标志,也不表示“遭受”“挨”等不利意思。例如:信寄走了。报纸送来了。

这类句子的主语多是无生命的事物,不能发出某种动作行为。如果句子主语可以发出动作,句中又没有出现表被动的词语,句子就会出现歧义。如:曹操在历史上年代也是颇短的,自然也逃不了说坏话的习惯。(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原文)

这句话从字面上看很容易使人以为是曹操说坏话,其实作者的本意是说曹操被别人说坏话。原因就在于句子缺少了表被动的词语。后来作者改为“……自然逃脱不了被后朝人说坏话的公例”,意义就清楚了。四、肯定句和否定句

对事物作出肯定判断的句子,叫肯定句;对事物作出否定回答的句子,叫否定句。

修辞学上讨论肯定、否定,限于那些本来可以用肯定形式表达的意思,却用的否定形式。这样做,可以产生特定的修辞效果。请看下面几个例子:① 赵老讲他老婆:她长得不寒伧。②(我们不能过多地责备长春光机所和骊山微电子公司没有照顾好蒋筑英和罗健夫)但是痛定思痛,我们仍然不能不想到,在这些方面未必没有许多欠缺。

双重否定的语气究竟是加重,还是减轻,要看上下文的意思。一般来说,语气会显得婉转。可是正因为婉转,也就显得更有力量。五、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

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是两个互相对立的术语。口语句式是经常用于口头语体的一类句式。一般来说,句形都比较简短,结构也比较简单,语句间的联系也很少用关联词语。而且不完全句多,句式灵活,富有变化。其修辞作用主要是简洁、活泼、自然。

书面语句式则是经常用于书面语体的一类句式。一般来说,句形比较长,结构比较复杂,大多有扩展成分和从属句群,层次多,常用关联词语,表意显得严谨、完整。多用在庄重的交际场合和科技、公文、政论语体中。它的修辞作用主要是严谨、周密、文雅。(一)口语句式

下面以几个例子说明口语句式的特点。①鲁大海:放开我,你们这一群强盗!周萍:(向仆人们)把他拉下去。鲁妈:(大哭)哦,这真是一群强盗(走到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周萍:你是谁?鲁妈: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曹禺《雷雨》)

上面这些对话里的句子结构松散,短句较多,省略多,口语词多,关联词少,这些都是口语句式特点。②小二黑自己没有错,当然不承认,嘴硬到底,兴旺就下命令把他捆起来送交政权机关处理。幸而村长脑筋清楚,劝兴旺说:“小二黑发疟是真的,不是装病,至于跟别人恋爱,不是犯法的事,不能捆人家。”(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这个句子的结构也较松散,短句和省略多,口语词多,关联词少。(二)书面语句式

书面语句式也有自己的特点,请看以下几个例子:①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查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一长串的话语其实只是一个句子,即“除……外,组织或个人不得……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它是个长句。②由于人们生理心理的原因,艺术化的变异修辞语言的形式美在不涉及所摹拟的物象时,不仅能使受话人凭直觉而得到快感,而且具有表情达意的作用。它所表达的一般是一种不确定的朦胧情感。(骆小所《语言美学论稿》)

上面这两句呈现的特点是:结构比较严谨,长句多,层次多,关联词语多,书面语词多,属于较典型的书面句式。

与口语和书面语两种句式并列的还有一种句式——通用句式,这就是:既适用于口语又适用于书面语的句式。在文学作品中,人物对话大都用口语句式,但为了显示人物的特殊身份,也有使用书面语句的。作者的叙述、描写,则是根据作者自身语言风格的特点在通用句式、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中显示其倾向性。

现代汉语的句式多种多样,除了前面谈到的以外,还有变式句和常式句,松句和紧句,文言句、欧化句等等。

所谓“松句”“紧句”分别指组织结构疏松舒缓或组织结构紧凑严密的句子。例如:“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万岁!”就是一句紧句;而“我们的党是一个伟大的党、光荣的党、正确的党!”就是一个松句。一般说来,紧句容量大、组织严密、表意紧凑;而松句则有助于从容不迫地叙事说理或描绘事物的情状。

文言句是指按照古代汉语特有而现代汉语没有的句法结构组成又运用于现代汉语中的句子。例如:“怕‘人家’笑话的,倒是自己忘了党的优良传统;如果是坚持了无产阶级的好作风,何羞之有?如果因为坚持或者学习无产阶级作风而被‘人家’嘲笑,又何羞之有!”(艾丰《从“最没有政治”的地方看看》)

这里的“何羞之有”就是文言句式。其修辞作用在于使表达言简意赅,精悍有力。

欧化句式是指具有印欧语句法特点的句子,如状语后置的句子、或者人称代词有定语的句子等。语言中恰当地使用欧化句式能丰富汉语的表现力。如: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状语后置)(鲁迅《好的故事》)秦姐,写这部书的眼镜兄,就是你的那位他吧?(人称代词有定语)(金浩《我们的女资料员》)

状语后置、人称代词带定语,都突出了原来的状语和人称代词,目的在于使语意显赫。

第三节 风格的选择

所谓风格(言语风格)是指人们运用语言创作作品时或在交际时呈现出来的风貌和格调。风格是我们选择和安排词语与句子方式的结果。人们选择不同的词语去表达他们的思想,而每个人有一种独特的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是非常重要的;语言风格通常与我们扮演的角色相联系。

当我们在演讲台上、宴会上、面试中、谈判桌上开始说话的时候,我们会因为掌握了高超的说话艺术而感到前所未有的放松、自信和满足;我们的每一个动作、神情,甚至每一个词句都展现了我们之所以是我们的那些东西-那些只属于我们自己的个性的东西。这时候的我们是独一无二的。

这是说话高手的必备特征。他们让自己说的每个词、每句话都带着他们自己的风格,形象鲜明地准确抵达对方的耳朵里,对方因此被深深地吸引。他们的声音与众不同、语调生动有趣、举止恰到好处……凡是与他们有关的东西都能够体现出他们的特色。

这就是说话高手的风格。对说话高手而言,只有这些风格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为了拥有自己的说话风格,人们需要进行一系列重要的基础训练。一、声音:一开口就与众不同

声音是人们讲话内容的载体。你的声音反映出你的感觉、你的心情和现在的状态,是你说话中强有力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当我们与听众交流思想的时候,要使用许多发音组织和身体的各个部分。我们会做出这样的动作:耸肩、挥动手臂、皱眉、增大音量、改变高低调门和音调,并且依据场合与题材变换语速,以发出不同的声音来。

选择什么样的说话声音,完全取决于你的个性、场合以及你所要表达的感情。在一般情况下,你的发音要做到清脆而洪亮。说话清晰,才显得有自信心、目的性明确和善于表达,这会给对方泰然自若的感觉。在公众场合,如果别人的谈话正处在争论不休的阶段,你站起来说一句话,语句简短、声音洪亮,则会产生震撼人心的作用。

当你需要强调某一个重点的时候,你可以适当地提高音量。在某个重要的地方提高音量,可以引起大家的注意。当然,有的时候适当地降低音量也能使你达到这个目的。在任何情况下,音量的变化都可以使你突出重点。

这里有一个运用重音的例子。一天,林肯正低着头擦靴子,有位外国外交官看见了,嘲讽林肯说“总统先生,你经常给自己擦靴子吗?”“是的,”林肯答道,“你经常给谁擦靴子?”

林肯的这句话巧妙地转移了对方的重音,使自己脱离了被嘲讽的境地,并置对方于尴尬的处境

另外,你需要使你的声音有变化。变音涉及到音高程度。如果你一直采用高音来说话,有谁愿意听这样尖锐的声音呢?而且,当你普遍地使用高音的时候,你的声音会显得过于单调。因此,你必须在音高上有所变化,这样能够使你的声音悦耳而且更有活力。与调节音量一样,当你要阐明某个观点时,变音也会使你更加积极地传达信息。你可以采取略高或略低的声音来表示你对某个观点的重视程度。

我们平时与人交谈时,声音会高低起伏不断变化,就像大海不断起伏一样。这种说话方式显然能使人感到愉快、自然。然而,有时候,当我们开始某种正式的讲话时,我们的声音却变得枯燥、平淡而单调,就像一片沙漠一样。当你发现自己出现以上状况时,就要停下来反省了。

我国有句古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指的是工具,而声音就是你跟听众交流的工具,你需要彻底掌握你的“器”。二、节奏:说话不能拖泥带水

你肯定希望自己给人干练、明快的印象,那么,你必须掌握好说话的节奏。影响说话节奏的主要有两个因素:讲话的快慢和说话内容的简繁。

在语言交流中,讲话的快慢程度会影响你向对方传达信息。速度太快就如同音调过高一样,会给人以紧张和焦虑的感觉。如果你说话太快,以至于某些词语模糊不清,他人就会听不懂你所说的东西;而节奏太慢又会表明你过于拖沓、过于迟钝。

华特·史狄文思在《记者眼中的林肯》一书中写道:“他(指林肯)会以很快的速度说出几个字,但是遇到他希望强调的词句时,就会拖长声音,一字一句说得很重。然后,他会像闪电一样迅速地把整个句子都说完……他会尽量拖长所需要强调的字句,差不多与说其他五六句不重要的句子所使用的时间一样长。”

比如,“今天我们要向大家介绍的就是我们公司的这款商品。”当你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你可以先用平缓略低的声音说到“公司的”这三个字为止,然后稍作停顿,热情地大声说出“这款商品!”利用这种技巧你一定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社交语言要简洁、精练,并尽可能地承载更多和更有用的信息,这样才能使你的说话节奏明快,使听众觉得你果断、直接和对说话内容肯定。如果空话连篇、言之无物,你的说话节奏必然拖沓,并且似乎很犹豫,好像在回避什么东西似的。

有的说话者在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讲得太多,而且持续的时间太长。我在前面曾经举过林肯在葛底斯堡讲话的例子。当时林肯只讲了两分钟,全篇讲话只有226个字,但是爱德华·伊韦瑞特却讲述了两个小时。结果是,林肯获得了成功。

为了使你的说话不拖泥带水,你的信息最好简短、直接、集中一点,并具有明快的说话节奏。习 题 :1.讲述一件让你感到发自内心的欣喜的事情。2.结合本章知识,谈谈在表达上应注意什么?3.主持一次活动或会议。

第七章 让说的像唱的那样好听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使说话或歌唱发出美妙动人的声音,就必须了解与掌握发音的一般原理和发音器官的构造与运动功能。就好比要做出一件精致的巧活来,就必须有得心应手的适用工具一样。人体发音器官发出的声音为什么有刚有柔,有高有低,有强有弱?为什么会有不同的个性与特色?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声音优美,使它产生诱人的魅力?

要发出美妙动人的声音,就必须了解与掌握发音器官的构造与运动功能,掌握呼吸、发声、吐字方法,通过调节呼吸、吐字状态等,用技巧驾驭自己的声音,呈现出声音的强与弱、高与低、刚与柔等多种变化形式,方可达到吐字圆润饱满、声音富于变化,让说的像唱的那样好听。

第一节 发音器官与语音标准

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颤动的结果,但物体的颤动发音必须有外力的冲击力量。说话、歌唱的声音形成,先是气息冲击声带产生音波,音波再到咽腔、口腔、鼻腔等产生共鸣,扩大音响。随着口腔中发音部位与发音方法的变化,就产生了千变万化的声音。人声的产生不仅要具备生理器官的条件,而且还要受心理情感的制约。

人体的发音器官是一部最巧妙和完善的乐器。它不仅通过语音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也通过歌声塑造声音的艺术形象。掌握发音的生理机能是了解和运用人类发音器官的关键,一件精巧完善的乐器要善于使用,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

人体的发音器官包括:呼吸器官、振动器官、共鸣器官和出字器官。一、发音器官(一)呼吸器官

呼吸器官也叫动力器官,这是因为呼吸的气流是人类说话、歌唱发音的原动力。

呼吸器官主要是由肺、胸腔、横膈膜等部分组成的呼吸运动的联合体。横膈膜是肺下端的一层有弹性的膜,横膈膜的膈肌收缩时,横膈膜就拉下去,胸腔就扩大,可以帮助吸气;它一松弛,横膈膜又缩上去,胸腔就缩小,可以帮助呼气。(二)振动器官

振动器官的发音体主要是指喉头中的声带。

声带作为人体发音的振动体,是两条具有弹性的韧带,它的运动取决于喉内肌与喉外肌的收缩。在发音时,拉紧声带的肌肉和起着不同作用的喉肌收缩,使两侧声带达到必要的紧张度并相互靠拢、闭合。由于声带有节律的运动,气流通过声带时,造成空气稠密稀疏相间的振荡而形成音波,音波经喉、咽、口、鼻等共鸣腔的扩大与美化,就形成了人的嗓音或美妙动人的歌声。人体这种最珍贵的发音体就珍藏和固定在为它“特制”的一个精巧的“音盒”——喉头之中。

声带的厚薄、长短、紧松,以及不同的发声状态,会直接关系着声音的表现。(三)共鸣器官

共鸣器官包括全部发声系统的空腔。如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和鼻窦等,其中咽腔与口腔为可调节的共鸣腔,其他则反之。

声音好听悦耳,主要是共鸣器官的作用。共鸣器官可形成三种共鸣方式。即:

口腔共鸣。这是最重要的共鸣,发声时不仅要运用口腔咬字、吐字,而且其他腔体的声音振动,必须以口腔共鸣作基础,否则,声音就无法为歌词和语言服务。

头腔共鸣或鼻腔共鸣。鼻腔共鸣不仅增加音色的美感,而且有助于高音的演唱。鼻音与鼻腔共鸣有很大的区别,鼻腔共鸣可以增强声音的效果,但鼻音却损害声音的表现,最严重的是造成有声无字,或使每个字都成了鼻化音。因此,鼻腔共鸣与口腔共鸣联系起来,并以口腔共鸣作为基础,才能更好地发挥共鸣作用。

胸腔共鸣。包括气管、支气管与整个肺部。胸腔共鸣不是喉音,胸腔共鸣并不妨碍吐字清晰,但喉音却使字音浑浊不清。

在发声上最好三种共鸣全起作用,即以口腔共鸣为主的混合共鸣效果。(四)出字器官

出字器官主要是指口腔,口腔既发挥共鸣作用,同时也是咬字、吐字的重要器官。人类交际、交流思想的语言,之所以千变万化,主要靠口腔内的唇、舌、齿、牙、喉等不同部位的活动及口的开合、大小、圆扁等变化形成的。在口腔中最重要的活动器官就是舌头。

口腔中与咬字、吐字有关的部位必须分辨清楚,因为不同的字音就是由于不同部位或共鸣腔形状的改变造成的。同时要纠正方音,必须熟悉发音部位,才能准确发音。二、语音标准

语言训练是以汉语普通话为标准音。普通话中元音占主导地位,辅音中清音占优势,发音响亮、悦耳。其中双音节占优势,其约定俗成的轻重格式,听起来节奏分明,起伏跌宕;儿化语语音带来柔美细腻的感觉。鼻韵母较多,给人以鼻韵美感。(一)语音的性质

音色——声音的个性、特色。普通话声母、韵母都有自己的个性。从语音的生理特性来说,声腔的形状和受阻状态,声带的颤动与否,决定着不同的音色。

音高——声音的高低。从声学观点看,音高是由于在一定时间里发音体颤动次数的多少来决定的,震动次数多音就高,少就低。发音体在一定时间内的颤动次数叫“频率”,因此,音高也叫“音频”。

音强——声音的强弱、轻重。就语音本身讲,“浊音”比“清音”响,开口度大比开口度小的响。如a比i响。

音长——声音延续的长短。在播音中需要根据思想感情和内容的具体要求,掌握长短、快慢。要做到:快而不乱,慢而不断,长而不拖,短而不促。(二)音节与音素

音节——语音的自然单位。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例如:你 我 他

音素——语音的最小单位。它是从音节中分析出来的更细小的成分。拼音字母就是代表音素的符号。在汉语里一个音节包含一至多个音素。例如:(三)元音与辅音

音素就其性质分为元音、辅音两大类。

元音——也叫“母音”。发音时声带颤动,气流自由呼出,不受任何阻碍;气流比辅音弱,声音响亮、清晰;发音器官的各部分肌肉紧张均衡。例如:普通话里的ɑ、o、e、i、u、ü。

辅音——也叫“子音”。发音时,气流在口腔内受到一定阻碍,口腔肌肉局部紧张,气流比元音强。例如:普通话里的b、p、m、f、d、t、n、nɡ等。

元音是音节中必不可少的成分,每个音节之响亮,关键在于元音,在吐字发声训练中(包括唱歌),一定要精确的掌握元音的发音方法。元音发音只要是由于声带颤动造成音波,经过口鼻咽腔扩大共鸣而发出响亮悦耳的声音。各元音不同音色的变化,是由于舌位的高低、前后形成的。口腔形状的大小、开合;唇的圆、展形状不同而形成的。

第二节 发声与正音

发音器官中的各器官是一个相互牵制和协调的有机整体,在发音发声过程中每个部分都参与活动,并根据思想交流的需要灵巧自如地变换发音器官中的能动部位,和谐一致地完成传情达意的任务。

要调动发声手段的各种因素与方法、技巧,为声音情感的真挚动人创造一切声音条件。人体自然条件的“本钱”再好,也必须进行坚持不懈的锤炼。为此,要使发声优美就必须练习,以充分适应“声音造型”的要求。一、呼吸训练“气为声之本。”呼吸不仅是人类赖以维持生命的生理机能,而且也是说话、歌唱得以发声的原动力。呼吸的训练与声音的表现有密切的关系。声带的振动、共鸣的发挥,声音的变化,情感的表达等全有赖于气息的控制与运用。

在呼吸方法中,胸式和腹式呼吸法都不足取。前者由于吸气扩胸,使胸上部压挤憋闷,影响气息的出入与调节,并直接造成喉部肌肉紧张,妨碍发声的自然舒畅;后者则因吸气延缓,迫使横膈膜下降,胸腔下步受累,不仅影响共鸣的畅通,而且难以支持高音的演唱。实践证明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的方法最适宜,这种方法易于调动呼吸器官的整体运动,使胸腔、横膈膜、腹部同时控制与调节气息的出入。呼吸有力,肺活量大,气息充足,才能够自如地运气发声。(一)吸气

1.用鼻子闻花的感觉来深吸气。练习时感觉花的香味随着缓慢、柔和的吸气动作,同气息深深地吸进小腹。吸气时,留意小腹起伏的动作上:小腹鼓则为吸气,小腹收则为呼气(自然放松,不用猛吸)。

2.用数数的办法练习快速吸气、换气。嘴里不停地有节奏的数数,不去想怎样吸气和换气,在数与数之间要停顿,只留意腰部的“缓劲”和小腹的起伏动作上,气息就会自然而然的被动地吸入。(二)控制

1.“慢吸5秒——停吸5秒——慢呼5秒”的练习方法。在“慢吸5秒”时,小腹缓慢地鼓腹吸气。“停吸5秒”时,收腹提臀,腰围膨胀。“慢呼5秒”时,腰围要保持吸气的膨胀感,缓慢均匀地呼气。初步体验气息被控制的感觉。

2.“打哈欠”练习。“打哈欠”可以使呼吸器官腔体大幅张开。在练习“打哈欠”时,体会“打哈欠”时“气息回流”、“气息倒灌”的感觉。

3.“s”(咝)音吹气练习。上下齿轻合,嘴唇微开,舌尖抵下牙床。小腹深吸气之后,让气息从齿间缝隙摩擦而出,发出不出声音的“s”的送气长音。(三)流动

1.叹气练习。这个练习分两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深吸气之后略作停顿,然后从胸口“嗓子眼儿”(第二个纽扣)的位置,以叹气的感觉发出一个无声的“嗨”字,将气息痛快地叹出来。“叹气”时下巴、舌根、颈部一定要有“懒洋洋”的松弛感。

第二步,继续以叹气的感觉在胸口发声位置(第二个纽扣)说出“嗨——”的声音,让声音先虚着出来,以气带声,慢慢把声音说响。

2.哈气练习。吸气后略停顿一下,然后张开大嘴向前哈气。在哈气的同时,主观想着边“哈”边“吸”,建立“又呼又吸”的感觉,腰的四周明显膨胀。(四)换气

1.练习数数,找换气的感觉。

2.学“小狗喘气”:狗在夏天天热时常常吐着舌头快速地喘气。这种练习可以使练习者体会到横膈膜在呼吸换气中快速颤动的活动状况,从而掌握换气要领。二、正音练习

所谓练字就是训练咬字和吐字。字是口头语言的书面符号,它是构成语言的表音基本自然单位,而且是表意抒情的依据。将书面符号变为说、唱口头语言的再创造过程,气与声只有和字有机地结合起来,才具有审美价值。为此,气与声在某个程度上是为字音和字义服务的。字音的准确纯正是咬字、吐字的最基本的艺术基础。

练字首先要审字辨音。审字辨音就是要求审正与辨清字音的正确读法。练字实际上是练口腔的形态变化,练口腔的开合大小、圆扁宽窄,练舌头的前后上下、伸缩平卷等,既要使它们敏捷灵活、运动自如,又要使它们快慢有节、控制得法。如其中举例说:“风字之声扁,宫字之声圆。”“风”(fēnɡ)的主要母音是“e”,其口形是“扁”的;而“宫”(ɡōnɡ)的主要母音是“o”,其口形确实也是“圆”的。因此这种感觉的声音形态实际上是口腔形态变化的感觉。所以说“欲改其声,先改其形”,说明声音要准,首先口腔形态要准。

练字是行腔的基础,是说或是唱,是念字或是唱字,都与日常生活语言的表现不同,字要有力度、弹性、穿透力,才能声传达远,清晰可辨。三、生动的语言(一)声音的弹性“说话像唱歌一样好听”,美化声音,给声音做造型,让声音艺术化、说话艺术化,给人以美的感受,强化内容的感染力,这就需要声音富有“弹性”。

1.获取声音弹性的条件

人的思想感情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是不断运动的,而人的声音通过控制调节是可变的,声音的可变又要依靠气息自如、喉部放松、口齿灵活,这是取得声音弹性的两个必要条件。运动着的感情是声音弹性的内在依据,是取得声音弹性的先决条件。

2.气随情动 声随情变

气息运动是由内部体验到外部体现的贯穿性技巧,要解决声音弹性问题,必需注意气随情动。当我们沉浸于一篇感情动人的诗歌、散文、谈话时,我们的感情随着文章的推进而运动,有时轻松,有时愤慨;我们的呼吸状态也随之而变化,时而平缓,时而深沉有力,时而激越,要善于与所描述的事物“同呼吸共脉搏”。这就是气随情动的状态。这种状态在生活中是自然而然的,是随着体验而进行的反射活动。所以说,有弹性的声音,应该是富于感情色彩变化的声音。我们的语言表达,既要有感情色彩的千姿百态,也应该有声音色彩的万紫千红。只追求一种固定的声音色彩,是不能描绘出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的变化的。(二)语言的色彩

人们在用语言表达感情的时候,丰富的情感将会产生多样化的语言色彩。多样化的语言色彩,是由不同的语气、不同的音量、不同的音色构成的。

1.语气变化

人们在说话时,情感变化是语气变化的依据。正因为人的感情、情绪、心境等种种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变化性,由此而表现的说话语气也是复杂的、变化的。例如:人在心境好的情况下对人和事感到满意时,说话语气就平和、亲切;如果对人和事有不满或反感时,语气就会变得冷淡、生硬……这种情感、情绪的差别所表现的语气各不相同。在说话时要掌握好语气的分寸感,使咬字吐词的语气同情感表现结合的更贴切、得当。

2.音量变化

用音量来表达说话时的情感,是人们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方法之一。不同的感情是用不同的说话音量表现的。表示恋爱之情的语言,决不是大吵大嚷的音量;激烈争吵的声音,也决不会是娓娓动听的柔弱声音。人的感情发生变化时,说话的音量也随之而发生变化。生活中常看到这样的情况:两人为了一点小事发生争执,开始时,双方都在心平气和地讲着自己的理由,这时,说话的语气平和、音量适中。当双方互不讲理时,火气便越来越大,说话的语气越来越激愤,说话音量也变得越响亮。这是人类用语音的音量表现感情的自然现象。

3.音色变化

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交往,也常常通过说话时音色的变化来表现情感的发展、变化。人在表达爱恋之情时,说话的音色总是柔美的;人在欢乐的时候,说话的音色总是明朗的,人在悲哀的时候,说话的音色总是暗涩而又粗糙的……于是,语言音色自然而然地成为感情表达的一种方式方法。

第三节 声音的声腔美

在发声中,语言与声乐的发声有着类似的共性,但也有着明显的个性。说与唱的艺术表现从来就是相互依存共同创造的。声乐是音乐化的语言艺术,那么他们之间必然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我们在练声中首先要明确的。语言与声乐的发声或者说是说与唱的发声,具备了同样的生理发声条件,如呼吸气源、发音体与共鸣腔等。这就说明,在声音塑造中,唱要练声,说也要练声,唱的练声在一定程度上还必须建筑在说的练声基础上。这不仅因为声音要说与唱相辅相成地共同创造,而且在发声造型上也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一、练声

练声是使人体自然的嗓音经过锻炼以适应与符合声音造型艺术要求的基本功。每个人的声音本色是独具个性的,俗话说:“闻其声知其人。”发声的音质好坏既取决于先天的发声器官的构成,如人体的高矮、胖瘦,声带的长短、厚薄,共鸣腔的宽窄、大小,肺活量的呼吸多少等,也决定于后天的发声训练,通过练声逐渐达到改善音质的目的,从而增强声音的美感效果。

改善音质、扩展音域、调节音响、丰富音色是使声音优美的重要因素,也是使语言音乐化的基本声音条件。要达到这些要求,自然要进行全面系统的发声训练。(一)常用的发声练习及要求

在中声区范围内,进行连音、跳音和简单的变换元音的练习。

1.音阶练习较慢地、连贯地

在一个音上练长音和换速音阶上练长音的要求:

加强横膈膜的锻炼,体会横膈膜的呼吸支持感;

腹肌、两肋、腰部都要积极配合起来行动,要有兴奋的横向的扩张感;

起音要用软起音,仿佛带点“ha”即“哈”的感觉;

要尽量唱得连贯,唱的慢一些、唱长一点;

在一个音上变换音时,位置要在音色、音量、力度上保持一致。

2.跳音练习

跳音练习要求腹肌和横膈肌积极地、灵活地弹跳,同时也要求灵敏而清楚地声门闭合。

3.哼鸣练习

要求:

用擤鼻涕的感觉来带着哼;

笑肌要提起,自然地面带微笑状;

喉咙不能紧,要打开,喉位要低;

要在横膈膜有力的支持上哼;

全身要通畅,尤其是肩、胸口要放松,不要想着给劲,向下叹着哼。

4.打嘟噜练习:

此练习好处在于,能够帮助体会横膈肌的支持,但一定要注意是“du”而不是“dü”,否则喉咙容易逼紧。(二)练声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1.练声。发声练习应该是渐进的,而不是跳进的,即在逐渐的适应中不断提高发声效果。这是因为发音器官的运动,声带的松紧张弛,肌肉的伸缩韧性,口腔的开关闭合,以及声音的振动位置等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只有当这种适应变得十分习惯的时候,才能使嗓音产生自然和谐的效果。要以科学的态度练唱,既要有歌唱时的激情,又要有理智,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因此,在发声练习中,任何超出发音器官的适应性的强制手段都是无益的,不仅得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把嗓子毁掉。

2.共鸣控制。共鸣是丰富音色的重要的声音造型手段,美好的共鸣是提高声腔美表现力的关键。要在发声实践中掌握其变化规律并加以调节,在字与声的有机结合中寻找最佳的共鸣效果,但应以不影响词义的表达为原则。此外,共鸣效果还要与音乐的旋律变化及情感表达的要求相协调,使音色的情感因素为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整体艺术效果服务。二、依字行腔

艺术化的“说”与日常生活语言中的“说”有着明显的区别。艺术化的“说”,字音要纯正清晰,喷吐有力,声传达远,气息自然要饱满,在共鸣与音色表现上同样要具有美感、音响大小轻重变化自如,能适应各种语言造型与性格化的要求,嗓音要具有持久的韧性。

依字行腔,实际上是练字与练声的呼吸、发音、共鸣、咬字、吐字、抒情叙意等的综合练习,要求达到“腔圆”的艺术效果。练气、练声、练字最终要与练腔结合起来,这样才可能以字表情达意,以声美化字音。练腔自然是练字与练声的有机结合,如果从口腔的变化形态来说,字的说腔自然是字的唱腔的基础,所谓“字正腔圆”也应该包含这个方面的意思。

联音发声练习:

人体发声本身就是一个各器官协调动作的生理与心理的整体运动过程,要达到语言音乐化的完美要求,只有在基本功练习的基础上,才能提高声音造型的表现力,达到诱人乐听的艺术效果。习题 :1.生动的语言具有哪些特点?2.要使语言有色彩,需要从哪些方面努力?

第八章 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

第一节 在不同的环境下说不同的话

任何谈话都是在特定的环境和场合中进行的。环境和场合对人们的心态和情绪会产生明显的作用。环境不同,人们的心情也会不同,他们对一些问题的心理感受、态度以及理解的程度也会不同。无论是欢乐的气氛还是悲伤的气氛,都会对身处这种环境中的个体带来一种心理暗示和情绪感染。对于谈话者来说,应该根据不同的环境场合选择不同的说话方式和交流技巧。

鲁迅先生曾在一篇散文《立论》中讲到了一个故事,说的是一户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全家高兴极了。满月的时候,这户人家把孩子抱出来给客人看,自然是想讨点好兆头。一个人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于是这个人得到一番感谢。一个人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于是这个人收回几句恭维。最后一个人说“这孩子将来要死的。”于是这个人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最后一个人所说的虽然是事实,但在这种喜庆的场合中显得极不合适,别人自然不爱听。

在不同的环境场合中,人们都会形成一种潜在的心理期待,同时也会对某些事物存在一种心理排斥。同样一句话,在此场合被认为是合理的,但在彼场合就可能会引起他人的不快和厌恶。例如,在喜庆的场合中,人们不愿意听到扫兴的消息,措辞造句也讲究好意头。在正式的场合中,人们通常十分注重个人形象的表现,所以希望他人在言谈中体现出充分的尊重。如果一个人在正式场合出言不逊、口无遮拦,甚至是取笑挖苦别人,只会使人反感。

英国女王维多利亚,与其丈夫阿尔伯特相亲相爱,感情和谐。妻子是一国之君,整天忙于公务和应酬,而丈夫却不太关心政治,对社交缺乏兴趣。有一天,女王忙完公事,已经深夜了,她回到卧室,见房门紧闭,就敲起门来。阿尔伯特问:“谁?”维多利亚回答:“我是女王。”门未开,再敲。丈夫又问:“谁?”女王答:“维多利亚。”门未开,再敲。丈夫又问:“谁?”女王这次回答:“对不起,亲爱的,我是你的妻子。”门开了,维多利亚走了进去。“女王”是在庄重公开的场合下的一种称呼,它虽然威严却少了些亲密感,在阿尔伯特看来,私人场合中使用“女王”的称呼显得冷冰冰,夫妻之间应该以亲人称呼,而非职务。《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官渡之战前,许攸投奔曹操,献了一系列妙计,为曹操击败袁绍,夺得河北之地立下了赫赫功劳。但是,在曹军占领冀州城后,一次聚会,许攸却当着曹操众多部下的面,直呼曹操小名,说道:“阿瞒,不是我献计,你能得到这座城池吗?”曹操部将许褚大怒,拔刀杀了许攸,曹操事后也只是责备了几句。许攸被杀,正是因为说话不分环境场合。在庄重的场合,当着众人的面,说话大大咧咧,一点不顾忌曹操的面子,触怒了曹操部下,终于惹来杀身之祸。

小赵和小李是同事,平时关系不错,在一起时总爱嘻嘻哈哈地开开玩笑。有一次,小李病重住院了,小赵去看望他,一见面就说:“平时,我去健身房锻炼身体,总叫你一起去,可你就是不去。就你这体格,我看这次要玩完!”话音刚落,小李脸色煞白,生气地说:“你说什么呢!”把他赶了出去,此后见了小赵也爱理不理的了。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