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6 23:20:32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试读:

第1章 绪 论

1.1 复习笔记

一、发展心理学的界说(一)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1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一门科学。(1)心理活动与心理现象

①心理活动

人的心理活动,或称心理,是指人在实践活动和生活活动中,与周围的环境发生交互作用,必然产生的主观活动和行为表现。

②心理现象

人的心理现象是指人的心理过程和人格。

a.人的心理过程

第一,认知过程: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活动。

第二,情感过程:人的喜、怒、哀、乐、爱、恶、惧等对周围环境的态度体验。

第三,意志过程:根据既定目的,克服困难,做出努力,并通过行为去处理和变革客观的现实。

b.人格

人格(personality),又称个性,是指对待某个事件,不同的人在能力、气质、性格、兴趣、动机和价值观等方面会表现出差异,这种差异既与个人的先天素质有关,也与后天的经验和学习有关。(2)心理科学的特殊性

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不同,它不具形体,不能直接观察得到。心理活动通过人的外部行为,主要是动作和言语表现出来。

①人的行为受到心理活动的支配和调节。外部行为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直接表现,心理过程和人格对行为有很大影响。

②人是有意识的高等动物,人的心理非常复杂,人们可以有意识地掩盖自己的某些心理活动。因此根据直接观察到的行为分析某种心理活动时,必须非常谨慎。

③人心理的复杂性、外部行为的多变性,并不意味着无法研究人的心理活动。通过较长的时间、全面系统地观察或借助于仪器分析,可以对一个人的心理有所了解。

2发展心理学

发展,一般泛指某种事物的增长、变化和进步。人的发展指的是人类身心的生长和变化,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其中,人的心理发展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包括种系心理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1)发展心理学的定义

发展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①广义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种系心理发展是指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部分:

a.动物心理的进化过程,是动物心理学的内容,研究动物的心理与行为的实质。

b.人类心理的进化过程,研究的是民族心理学(主要是原始人类心理学)和个体发展心理学的内容。

②狭义

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即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2)个体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的科学。具体而言,其研究范围应包括以下两个主要部分和四个有关方面:

①两个主要部分

a.人的认知过程(智力活动)的发展的年龄特征

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其中思维的年龄特征是最主要的研究对象。

b.人的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

社会性包括兴趣、动机、情感、价值观、自我意识、能力、性格等,其中性格的年龄特征是最主要的研究对象。

②四个有关方面

a.心理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

b.生理因素的发展;

c.动作和活动的发展;

d.言语的发展。(二)种系心理发展与个体心理发展

1种系心理发展(1)种系心理的进化过程

对动物心理进化的研究,是动物心理学或比较心理学(comparative psychology)的主要课题。动物进化的标志之一是其结构的分化,其中最主要的是神经系统的出现。动物心理的进化和发展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①刺激感应性阶段

原生动物(如单细胞动物)是动物进化阶梯中最低等的一种,它们具有刺激感应性的各类特点,能在一定范围内按照环境中的变化因素与自身的生存关系来调整自己的动作。尽管反应形式仍属于刺激感应性阶段,但是多细胞动物有感觉细胞,专门负担反应的传导职能。

②感觉阶段

网状神经系统进化到梯形神经系统,环节动物不但产生了头神经节,而且出现了有彼此独立的原生质的神经元。神经元之间的联结处称为突触,突触式的联系使神经系统形成新的功能,于是动物进入了心理发展的最初阶段——感觉阶段。

③知觉阶段

动物进化为脊椎动物后,其神经系统有了很大的发展,有了脊髓和脑泡;进化到爬行动物后,则出现了大脑皮质,这时的动物产生了较高的分析综合能力,使种系的心理发展进入了知觉阶段。在这一阶段,动物可以依赖知觉的过程,对周围的事物做出整体的反应。

④思维萌芽阶段

类人猿的出现意味着思维的萌芽。其行为出现了新的特点:利用简单的工具解决问题;模仿人的动作;学会手势语。这种初级思维或动物思维为人类思维的发展做好了生物学的准备。(2)人类心理的进化过程

①人类的进化

人类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促进人类动物祖先演变到人类有三个前提条件:直立行走和手的发展;使用工具和制造工具;因交往需要产生语言。动物的进化受生物原理或生物规律的支配,而人类的发展则受社会原理或规律的支配。

②人类心理的特点

a.有意识的心理

人类的心理是有意识的,意识包括意识客体和意识自我两种类型。意识是人的心理的高级形式,但不是唯一的形式,人的心理存在着意识和无意识两种形式。

b.社会性的心理

人类心理受着社会历史的制约。民族心理学就是研究原始人和现代人的心理差异的心理学分支。

c.有语言功能的心理

语言有两个主要的功能:概括功能和调节功能。人的有意识的心理,正是以语言为基础的个体经验和社会经验的总和。

2个体心理发展(1)个体心理的发展过程

①个体心理的发展是指人类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的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个体的心理发展既是个体自身发展成熟的过程,又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②社会化是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社会化的过程正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而形成适应社会的人格,并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社会化过程包括学习、适应、交流人类个体借以发展自己的社会属性、参与社会生活的一切过程。社会化过程是人类学会共同生活和彼此有效交互作用的过程,也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2)个体心理发展和种系心理发展的关系

关于个体心理发展和种系心理发展关系的理论,最有代表性的是霍尔提出的复演说。

①理论要点

霍尔提出了把个体心理发展看作一系列或多或少复演种系进化历史过程的理论。从种系进化史的角度看,在个体生活的早期所表现出来的遗传特征比以后表现出来的遗传特征古老,因此它不如后者稳定和强大。在这种意义上说,“儿童乃成人之父”。

②理论评价

复演说在心理学界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其主要错误在于把个体发展史和种系发展史完全等同起来,从而引向生物决定论(预成论)。但是不能因此就从根本上否认个体心理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重复着动物和人类的心理发展史,因为个体发展史和种系发展史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个体心理发展和种系心理发展既有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涉及两个问题:有关心理发展原理或规律的理论问题,以及个体发展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问题。

1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

各心理学派别对于人类发展基本原理或规律的争论可以归为五点:(1)人类心理与行为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2)人类对于环境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3)人类心理发展是分阶段的还是连续的,是量变还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4)人类心理发展是普遍的还是特殊的,是多样的还是固定的;(5)发展的终点是开放的(发展变化能持续下去)还是有最终目标的。

2生命全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发展心理学不仅要研究心理发展的一般原理或基本规律,而且要研究心理发展在人生不同阶段上的具体原理或规律,这些原理或规律体现在生命全程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上。(1)年龄阶段的划分标准

①常见的划分年龄特征(年龄阶段)的标准

a.以生理发展作为划分标准,如柏曼以内分泌腺作为分期标准;

b.以智力发展作为划分标准,如皮亚杰是以思维发展为分期标准;

c.以个性发展特征为划分标准,如埃里克森对人格发展阶段的划分;

d.以活动特点为划分标准,如艾利康宁和达维多夫对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e.以生活事件为划分标准,如将成年期(18岁以后)分为:成年初期(18~35岁),成年中期(35~55或60岁),成年晚期(55或60岁以后)。

②林崇德教授主张的划分年龄特征的标准

林崇德教授主张在划分人类心理发展年龄阶段时既要看到重点,又要顾及全面,根据身心发展趋势,综合地进行阶段划分。

a.人类在生理、智力、个性、教育、生活诸方面发展各有其特点,允许以身心发展的各种指标来划分各自的年龄阶段,但同时又要看到内在的一致性;

b.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既然是各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质的特征,那么这个质的特征涉及上述两个主要部分和四个有关方面,也就是说,它表现在主导的生活事件中和主导活动形式上,表现在智力发展水平和人格发展特点上,表现在生理发育水平和语言发展水平等方面。(2)年龄特征的研究

发展心理学的实验研究,主要是围绕着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展开的。

①个体心理的年龄特征是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特征、典型特征或本质特征。它是和年龄有联系的,但又不是完全由时间决定的;

②在一定的条件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既是相对稳定的,同时又可以随着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等文化背景的改变而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

③心理现象是复杂的,所以心理发展既指心理整体的综合发展,又指各种心理现象的发展。

二、发展心理学的变迁(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和演变

1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1)《儿童心理》

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出版的《儿童心理》一书,是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它包括三部分:儿童感知的发展,儿童意志(或动作)的发展,儿童理智(或言语)的发展。(2)《儿童心理》的内容

①在《儿童心理》中,普莱尔肯定了儿童心理研究的可能性,并系统地研究了儿童心理发展;

②他比较正确地阐述了遗传、环境与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作用,并旗帜鲜明地反对当时盛行的“白板说”;

③他运用了系统观察和儿童传记的方法,开展了比较研究,对比了儿童与动物的异同点,对比了儿童与成人,特别是有缺陷的成人在智力上的异同点。(3)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普莱尔的《儿童心理》问世的时间、目的和内容、方法和手段及影响这几个方面共同决定了他成为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①从时间上看《儿童心理》一书于1882年出第一版,是儿童心理研究一类著作中较早出版的一本。

②从写作的目的和内容上看

普莱尔之前的学者,不完全是以儿童心理发展作为科学研究的课题。而普莱尔写书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儿童心理的特点,即对儿童的体质发育和心理发展分别加以专门的研究,他也是从这一角度来展开研究内容的。因此,从一开始《儿童心理》就是以儿童心理学的完整体系出现的。

③从研究方法和手段上看

普莱尔对其孩子从出生起直到3岁不仅每天进行系统的观察,而且也进行心理实验。这些方法中有霍尔强调的使用反应时间、心理程序和证明感知觉之间关系的内省法,即科学心理学的实验研究。

④从影响上看《儿童心理》一问世,就受到国际心理学界的重视,各国心理学家都把它看成是儿童心理学的最早的经典著作,儿童心理学研究也随之蓬勃地开展起来。

2儿童心理学的演变

西方儿童心理学的产生、形成、演变和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准备时期

19世纪后期之前为准备时期。在近代社会发展、近代自然科学发展、近代教育发展的推动下,经过许多科学家对儿童的研究,终于在19世纪后期诞生了科学的儿童心理学。(2)形成时期

从1882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儿童心理学形成时期。在欧洲和美国出现一批心理学家,开始用观察和实验方法来研究儿童心理发展。普莱尔是最杰出的奠基人。继普莱尔之后,如美国的霍尔、鲍德温、杜威、卡特尔,法国的比奈和德国的施太伦等开拓者,都为这门科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各自的贡献。(3)分化和发展时期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分化和发展时期。由于整个心理学的发展,儿童心理学研究工作和著作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有了飞速发展。儿童心理学理论受到了各种心理学流派,如精神分析、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出现了各种心理学家,如瑞士的皮亚杰、美国的格赛尔、奥地利的彪勒夫妇和法国的瓦龙等。儿童心理学达到比较成熟的阶段。(4)演变和增新时期

二战之后,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演变和增新时期。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理论观点的演变和具体研究工作上的演变。(二)从儿童发展到个体毕生全程发展的研究

1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1)《青少年:它的心理学及其与生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性、犯罪、宗教和教育的关系》

1904年,霍尔出版了《青少年:它的心理学及其与生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性、犯罪、宗教和教育的关系》,确定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即儿童心理学研究儿童从出生到成熟各个阶段心理发展的特征。(2)《衰老:人的后半生》

霍尔也是最早正式研究老年心理的心理学家,他于1922年出版了《衰老:人的后半生》,但他没有明确提出心理学要研究个体一生全程的发展。

2精神分析学派对个体一生全程的发展率先做了研究(1)荣格

荣格是最早对成年期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荣格对个体全程发展,特别是对成年期心理发展研究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形成理论于30年代。荣格的发展观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①提出前半生与后半生分期的观点

在生命周期的前半生和后半生,人格沿着不同的路线发展,25~40岁是分界的年限,前半生比后半生的人格要显得更向外展开,致力于外部世界。

②重视“中年危机”

大约40岁,个体开始产生压抑感、呆滞感和紧迫感。中年的标志是从关注外部世界到关注自己的内心。内心促使人们去听从意识,去开发自己的潜力。

③论述老年心理

特别是阐述了临终前的心理。老年人面临死亡时如何理解生命的性质。(2)埃里克森

在荣格研究的基础上,埃里克森将精神分析创始人弗洛伊德划分到青春期的年龄阶段扩充到老年期。

3发展心理学的问世及研究(1)霍林沃思

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沃思最先提出要追求人的心理发展全貌,并于1927年出版了《发展心理学概论》一书,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发展心理学著作。(2)古迪纳夫

美国心理学家古迪纳夫提出了同样的观点,于1935年出版了在科学性与系统性上都超过霍林沃思著作的《发展心理学》。(3)《心理学年鉴》

从1957年开始,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代替了惯用的“儿童心理学”作章名。此后,西方心理学家对发展心理学开展了较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对成人心理发展作了有创新意义的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西方发达国家发表和出版了大量的毕生发展或生命全程发展心理学的论文和著作。(4)巴尔特斯

就近年来的发展心理学新进展而言,有影响的毕生发展心理学家是巴尔特斯,他提出毕生发展研究的六条基本原则:

①发展与人的毕生相伴;

②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有得有失的过程;

③生物学与文化的影响在毕生发展中会有所变化;

④发展涉及资源配置的变化;

⑤发展具有可塑性;

⑥发展会受历史-文化环境的影响。(三)发展心理研究的中国化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先哲提出了朴素的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的思想。现代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在中国诞生和发展也有近百年的历史,但中国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大都停留在学习与模仿的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既强调与国际接轨,更注重自主创新。

1发展心理学研究中国化在四个层次上的突破(1)四个层次

台湾大学杨国枢教授从四个层次,讨论了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方向和尝试:

①重新验证国外的研究发现;

②研究国人的重要与特有现象;

③修改或创立概念与理论;

④改变旧方法与设计新方法。(2)突破

①在建构和谐中国的大背景下开展发展心理学各项内容的研究;

②在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上,必须逐步处理好十大关系。

2发展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基本途径

发展心理学,乃至整个心理学中国化的途径可用七个字来概括:摄取——选择——中国化。(1)摄取

我国发展心理学研究与外国相比,在研究课题、研究方法学、具体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工具等四个方面都存在差距。因此,对待外国的发展心理学资料,必须重视,应当摄取其中的营养,用以发展自身。(2)选择

在摄取外国的要素时,绝不能全盘照搬,而要适当地加以选择。选择意指批判地吸收。中国人与外国人的心理特点既存在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如果照搬外国的特征,势必失去客观性、真实性,也会影响到我国发展心理学的科学性。(3)中国化

中国发展心理学,既然有本民族的特点,这就导致外国发展心理学资料被摄取之后,要经过一个中国化的过程,与中国的特殊性相融合。

中国化首先应从方法论的角度来分析它们各自的特点,以便在学习和研究时能取其所长,去其所短。在这个基础上研究中国发展心理学,应加入中国式的想法和看法,并且在理论和实践上推陈出新、有所突破。

总之,中国的发展心理学要注意咀嚼和消化摄取外国的要素,使之与中国发展的实际相融合,形成中国当代发展心理学的模式和各类学派。

三、发展心理学的进展与展望(一)发展心理学的进展

1发展心理学研究体制的进展(1)发展心理学研究体制的横向整体化变化

发展心理学研究体制的横向整体化,主要涉及发展心理研究的广度与范围问题。表现出两个特点:

①新的交叉学科不断出现

随着科学的发展以及多学科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发展心理学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交叉学科,使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呈现出非常繁荣的景象。

②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向人生的两极延伸

近二十年来,发展心理学家已经以个体生命的全过程为其研究的对象,对个体从胎儿期直至衰老、死亡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而且在研究的重点上,突出地强调研究个体早期和中老年期的心理特点。(2)发展心理学研究体制的纵向整体化变化

发展心理学研究体制的纵向整体化变化,是指发展心理学研究重点的变化。这种变化直接指向人类的具体实践领域,人们逐渐把着眼点转向发展心理学的应用方面。

2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进展

发展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的进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系统科学原理成为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2)发展心理学研究思路的生态化取向;(3)重视纵向(或聚合交叉)研究;(4)研究方式的跨学科与跨文化特点;(5)研究方法的综合化与研究手段的现代化;(6)研究结果的数量化特征。

3发展心理学理论的进展(1)一般理论的进展

若干重要的理论正在主导着当前的发展心理学研究,其中包括生态系统理论、毕生发展理论和交易理论。行为遗传学的观点强调先天与后天的共同作用;新皮亚杰主义的模型接纳了神经学因素、信息加工因素、具体任务因素对于认知的影响;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观强调社会互动与文化是心理发展的主要力量。(2)社会性和品德发展理论的进展

社会性和品德发展理论的进展包括:心理理论的重视,社会道德反思,品德是年龄、教育、智力以及社会文化经验的函数理论等。(3)认知发展理论的进展

认知发展理论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认知发展的三级水平的观点

a.智力的三层级理论

卡洛尔提出了智力的三层级理论。他认为,智力的最高水平层由一种因素构成,即一般智力因素;中间水平层由七种因素构成,即流体智力、晶体智力、一般记忆容量、一般流畅性、一般视知觉、一般加工速度、一般听知觉;最低水平层由许多特殊的因素所构成。

b.智力发展的三水平系统

德梅特里奥和瓦拉耐兹提出智力发展的三水平系统。根据该理论,智力被设想为一个垂直的大厦,包括三个主要的水平:一个环境指向的水平,另一个是自我指向或超认知的水平,还有一个是与信息加工过程有关的水平。

②五种智力新理论

a.多元智力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的加德纳在《智力结构》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力的概念。他列出了七种智力成分,分别是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知人的智力、自知的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空间智力。后来,加德纳又添加了自然主义者智力和存在主义智力。

b.成功智力理论

美国耶鲁大学的斯滕伯格提出了成功智力理论。成功智力是指为了完成个人的以及自己群体或者文化的目标,从而去适应环境、改变环境和选择环境的能力。成功智力有三种成分:分析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实践思维能力。

c.真智力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珀金斯于1996年提出真智力理论。他提出智力包括三种主要的成分或者维度:

第一,神经智力,指神经系统的有效性和准确度;

第二,经验智力,指个人积累的不同领域的知识和经验;

第三,反省智力,指解决问题、学习和完成挑战智力任务的广泛的策略。

d.生物生态理论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塞西提出了智力发展的生物生态理论。该理论认为智力是天生潜力、环境(背景)、内部动机相互作用的函数。个体的环境资源有两类:

第一,近端过程,即直接环境中与客体的持续相互作用;

第二,远端因素,由影响近端过程的形式与质量的环境维度组成。

e.情绪智力理论

第一,情绪智力的定义

情绪智力的概念是由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的梅耶尔等人于1990年提出来的。梅耶尔等人认为,情绪智力用以说明人们如何知觉和理解情绪,具体而言,是知觉和表达情绪、在思维中同化情绪、理解和分析情绪、调控自己及他人情绪的能力。

戈尔曼认为这种情绪智力原来被称为性格,包括自我控制、热情、坚持性和自我激励能力。

第二,相同点

两种理论都是从内涵范围来定义情绪智力,都认为情绪智力包含多个因素,虽然数量有所不同。

第三,不同点

戈尔曼把情绪智力定义为能力与性格或人格倾向的混合物,而梅耶尔等反对把情绪智力定义为能力、性格等多种因素的混合物,而坚持把它定义为传统智力中的一种。

总之,情绪智力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在概念、理论等方面都有待深入研究。(二)对发展心理学的展望

1对发展心理学前途的看法(1)心理学的现状

有一部分人认为心理学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可以像物理学那样进行严格的实证研究了;有一部分人则认为心理学是一门危机学科,研究者各自为政,互不沟通,缺乏统一的思想和衡量标准。为此,他们认为,心理学应当着手理论的整合或重新回到哲学心理学中去。(2)发展心理学存在的价值

①从人类存在的角度说,“认识自己”是其永恒的追求;

②从人类本能的角度说,“发展自己”是其根本需求;

③大量的现实问题需要发展心理学家去解决。(3)发展心理学的不稳定因素:

①过分追求数量化和抽象化的倾向;

②研究的内容过分琐碎,仅凭研究者的个人兴趣;

③缺乏理论的整合,只有零散的材料。

2发展心理学的未来走向(1)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思维方式的变革

①实现以“学科”为导向的研究模式向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模式的转变,开展跨学科、跨地区、跨院校的系统性和综合性研究;

②从以实体为中心的研究思路过渡到以系统为中心的研究思路;

③从对心理现象的唯一性确证过渡到对多样性和不确定性的接受与容忍;

④在考察心理现象的因果关系时,由直接的单一线性联系过渡到多维线性联系,甚至非线性联系。(2)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趋势

①加强研究方法的现代化

进一步加强各类现代化研究技术、设备、平台的建设(如认知神经科学的最新研究设备、检测人类基因序列的最新技术等),注重掌握最新的研究方法(如脑——基因——行为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研究思路)。

②广泛采用现场研究

随着生态化运动的兴起,在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中,现场研究(包括自然观察和现场实验)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自然观察方面,观察手段的不断更新,使研究者可以越来越精确地记录观察对象的行为资料,加上观察理论日益成形,观察设计日益精确,使得自然观察在未来发展心理学研究中仍是主要的研究方法之一。现场实验部分地吸收了观察法和实验室实验法的优点,克服了两者的不足,因此,在未来会被广泛地使用。(3)发展心理学研究内容的趋势

未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选题的应用性倾向越来越明显。发展心理学家会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着重加强应用,提高心理学科为社会服务,尤其是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的能力。心理学的发展取决于社会认同,只有为社会、为公众提供更多的服务,社会才会承认心理学的价值,才会给心理学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发展机会。(4)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更大范围的整体化趋势

要承担起“21世纪是心理学的世纪”的任务,心理学必须进行自我改革,加速发展,实现更大范围的整体化。心理学实现更大范围的整体化是有可能的:

①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心理学的各个研究领域都积累了相当的资料,为更大范围的整合提供了基础;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心理学的整合提供了方法论上的借鉴和启发;

③发展心理学领域内已经出现了整体化的趋势,这为心理学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整体化提供了有益的预演。

1.2 课后习题详解

一、名词解释

1发展心理学

答: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种系心理发展是指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即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通常所说的发展心理学指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它研究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具体地说,研究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范围,应当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和四个有关的方面。两个主要部分:一是人的认知过程(智力活动)的发展的年龄特征,二是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为了研究生命全程或个体毕生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这两个主要部分,还必须结合研究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心理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二是生理因素的发展;三是动作和活动的发展;四是言语的发展。

2社会化

答:社会化是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社会化的过程正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而形成适应社会的人格,并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社会化过程包括学习、适应、交流人类个体借以发展自己的社会属性、参与社会生活的一切过程。社会化过程是人类学会共同生活和彼此有效交互作用的过程,也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

3年龄特征

答:年龄特征是指个体生理心理发展在各个年龄阶段表现出来的质的特征。人的心身在生命进程中表现出量和质两个方面的变化,且与年龄有密切联系,表现为连续性和阶段性。就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而言,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人从出生到死亡,一般经历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少年期、青年期(成年初期)、中年期(成年中期)、老年期(成年晚期);就心理在一定年龄阶段中那些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特征而言,各种心理现象发展的敏感期、关键期、成熟期、转折期,其实质就是各个阶段各种心理现象的质变年龄。心理特征与个体生理发展阶段有关系,但不完全是由年龄决定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既是相对稳定的,同时又可以随着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等文化背景的改变而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

二、问答题

1请举例说明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四个基本问题。

答: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四个基本问题是:(1)关于先天与后天的争论

心理的发展到底是由先天遗传决定的还是由后天环境决定的,对于这个问题的争论形成了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相互作用论等。

①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有高尔顿、霍尔等。高尔顿做了家谱研究,发现名人的亲属中有出名成就的人远远多于普通人的亲属,他认为这说明了遗传的决定作用。

②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行为主义的华生。华生提出了S-R公式,把行为看作是由外界刺激决定的。

③由于环境决定论和遗传决定论的片面性都比较明显,在争论中就发展出了相互作用论。它企图克服前两种理论的片面性,主张儿童心理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决定的。

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先天遗传只给人类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后天的环境会将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两者相互作用,缺一不可。(2)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有些学派认为心理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类的内在需要;也有学派认为,心理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外部的教育条件。比较普遍的观点是,心理发展的主要原因在心理内部,即外界环境和教育上的要求与心理发展现状所构成的矛盾,外在的教育因素还是要通过个体的内在动因起作用。(3)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从相对短的时间跨度看,心理的发展是呈连续状态的,从相对长的时间跨度看,心理的发展又是呈阶段性的。人类的心理,一方面是不断发展的,但同时又是有阶段性的,应将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发展的阶段性统一起来。(4)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心理学家受到印刻概念的影响,提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或称敏感期)概念。这一概念指儿童在心理发展的某个时刻对某些刺激最敏感,因而也是发展某些技能、能力的最佳时期。这是由于有机体在生理基础上已经做好了准备,如果在一定时期内没有提供足够的刺激,儿童错过了学习的机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将难以补偿。

关键期概念的提出对教育实践有着直接的影响,引起了人们对早期教育的重视。应当承认,儿童的某些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由较佳的时期的,这表现为某个时期的发展曲线陡然上升。

在研究中,应该注意不要把发展的“快速期”误认为“关键期”,还应当看到,人类的发展关键期和动物的印刻现象有所不同:首先,人类的心理机能比动物的印刻高级、复杂得多;其次,这个时期也远不是十分短暂的,可能持续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最后,这种心理机能也不像印刻那样有或者没有,通常表现在发展程度上的差别。

2请简述儿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

答:(1)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①《儿童心理》

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出版的《儿童心理》一书,是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它包括三部分:儿童感知的发展,儿童意志(或动作)的发展,儿童理智(或言语)的发展。《儿童心理》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②《儿童心理》的内容

a.在《儿童心理》中,普莱尔肯定了儿童心理研究的可能性,并系统地研究了儿童心理发展;

b.他比较正确地阐述了遗传、环境与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作用,并旗帜鲜明地反对当时盛行的“白板说”;

c.他运用了系统观察和儿童传记的方法,开展了比较研究,对比了儿童与动物的异同点,对比了儿童与成人,特别是有缺陷的成人在智力上的异同点。

③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普莱尔的《儿童心理》问世的时间、目的和内容、方法和手段及影响这几个方面共同决定了他成为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a.从时间上看《儿童心理》一书于1882年出第一版,是儿童心理研究一类著作中较早出版的一本。

b.从写作的目的和内容上看

普莱尔之前的学者,不完全是以儿童心理发展作为科学研究的课题。而普莱尔写书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儿童心理的特点,即对儿童的体质发育和心理发展分别加以专门的研究,他也是从这一角度来展开研究内容的。因此,从一开始《儿童心理》就是以儿童心理学的完整体系出现的。

c.从研究方法和手段上看

普莱尔对其孩子从出生起直到3岁不仅每天进行系统的观察,而且也进行心理实验。这些方法中有霍尔强调的使用反应时间、心理程序和证明感知觉之间关系的内省法,即科学心理学的实验研究。

d.从影响上看《儿童心理》一问世,就受到国际心理学界的重视,各国心理学家都把它看成是儿童心理学的最早的经典著作,儿童心理学研究也随之蓬勃地开展起来。(2)儿童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西方儿童心理学的产生、形成、演变和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①准备时期

19世纪后期之前为准备时期。在近代社会发展、近代自然科学发展、近代教育发展的推动下,经过许多科学家对儿童的研究,终于在19世纪后期诞生了科学的儿童心理学。

②形成时期

从1882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儿童心理学形成时期。在欧洲和美国出现一批心理学家,开始用观察和实验方法来研究儿童心理发展。普莱尔是最杰出的奠基人。继普莱尔之后,如美国的霍尔、鲍德温、杜威、卡特尔,法国的比奈和德国的施太伦等开拓者,都为这门科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各自的贡献。

③分化和发展时期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分化和发展时期。由于整个心理学的发展,儿童心理学研究工作和著作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有了飞速发展。儿童心理学理论受到了各种心理学流派,如精神分析、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出现了各种心理学家,如瑞士的皮亚杰、美国的格赛尔、奥地利的彪勒夫妇和法国的瓦龙等。儿童心理学达到比较成熟的阶段。

④演变和增新时期

二战之后,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演变和增新时期。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理论观点的演变和具体研究工作上的演变。(3)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有一个演变的过程

①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

a.《青少年:它的心理学及其与生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性、犯罪、宗教和教育的关系》

霍尔出版了《青少年:它的心理学及其与生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性、犯罪、宗教和教育的关系》,确定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即儿童心理学研究儿童从出生到成熟各个阶段心理发展的特征。

b.《衰老:人的后半生》

霍尔也是最早正式研究老年心理的心理学家,他于1922年出版了《衰老:人的后半生》,但他没有明确提出心理学要研究个体一生全程的发展。

②精神分析学派对个体一生全程的发展率先做了研究

荣格是最早对成年期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荣格对个体全程发展,特别是对成年期心理发展研究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形成理论于30年代。荣格的发展观主要涉及三个方面:提出前半生与后半生分期的观点;重视“中年危机”;论述老年心理。在荣格研究的基础上,埃里克森将精神分析创始人弗洛伊德划分到青春期的年龄阶段扩充到老年期。

③发展心理学的问世及研究

a.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沃思最先提出要追求人的心理发展全貌,并于1927年出版了《发展心理学概论》一书,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发展心理学著作。

b.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代替了惯用的“儿童心理学”作章名。此后,西方心理学家对发展心理学开展了较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对成人心理发展作了有创新意义的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西方发达国家发表和出版了大量的毕生发展或生命全程发展心理学的论文和著作。

c.西方发达国家发表和出版了大量的毕生发展或生命全程发展心理学的论文和著作。有影响的毕生发展心理学家是巴尔特斯,他提出毕生发展研究的六条基本原则:

第一,发展与人的毕生相伴;

第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有得有失的过程;

第三,生物学与文化的影响在毕生发展中会有所变化;

第四,发展涉及资源配置的变化;

第五,发展具有可塑性;

第六,发展会受历史-文化环境的影响。

3请根据你自己的理解,解释以下五种智力新理论:多元智力理论、成功智力理论、真智力理论、生物生态学理论、情绪智力理论。

答:(1)多元智力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的加德纳在《智力结构》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力的概念。他列出了七种智力成分,分别是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知人的智力、自知的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空间智力。后来,加德纳又添加了自然主义者智力和存在主义智力。(2)成功智力理论

美国耶鲁大学的斯滕伯格提出了成功智力理论。成功智力是指为了完成个人的以及自己群体或者文化的目标,从而去适应环境、改变环境和选择环境的能力。成功智力有三种成分:分析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实践思维能力。(3)真智力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珀金斯于1996年提出真智力理论。他提出智力包括三种主要的成分或者维度:

①神经智力是指神经系统的有效性和准确度;

②经验智力是指个人积累的不同领域的知识和经验;

③反省智力是指解决问题、学习和完成挑战智力任务的广泛的策略。(4)生物生态学理论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塞西提出了智力发展的生物生态理论。该理论认为智力是天生潜力、环境(背景)、内部动机相互作用的函数。个体的环境资源有两类:

①近端过程即直接环境中与客体的持续相互作用;

②远端因素由影响近端过程的形式与质量的环境维度组成。(5)情绪智力理论

①情绪智力的定义

a.梅耶尔

情绪智力的概念是由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的梅耶尔等人于1990年提出来的。梅耶尔等人认为,情绪智力用以说明人们如何知觉和理解情绪,具体而言,是知觉和表达情绪、在思维中同化情绪、理解和分析情绪、调控自己及他人情绪的能力。

b.戈尔曼

他认为这种情绪智力原来被称为性格,包括自我控制、热情、坚持性和自我激励能力。

②相同点

两种理论都是从内涵范围来定义情绪智力,都认为情绪智力包含多个因素,虽然数量有所不同。

③不同点

戈尔曼把情绪智力定义为能力与性格或人格倾向的混合物,而梅耶尔等反对把情绪智力定义为能力、性格等多种因素的混合物,而坚持把它定义为传统智力中的一种。

总之,情绪智力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在概念、理论等方面都有待深入研究。

4搜集有关发展心理学最新进展的文献,并加以归纳、总结。

答:略。

第2章 发展心理学理论

2.1 复习笔记

一、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精神分析理论又称弗洛伊德主义,包括古典弗洛伊德主义和新弗洛伊德主义。在发展心理学方面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的观点。(一)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核心思想是:存在于无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

1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及人格发展观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意识和无意识两个部分。弗洛伊德后来修订了这种意识和无意识的二分法,而引进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的心理结构或人格结构。(1)本我

本我类似于弗洛伊德早期理论中的无意识的概念。本我是原始的、本能的,是人格中最难接近也最强有力的部分。它包括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其目的在于争取最大的快乐和最小的痛苦(趋乐避苦),遵循快乐原则。从心理发展的角度看,年龄越小,本我的作用越大,婴儿几乎完全处于本我状态。初级过程思维是本我对压力的反应,企图通过形成带来满足的物体(食物)的想象等来获得满足的过程,梦、祈愿思维、幻想、幻觉都是初级过程思维的例子。(2)自我

自我是意识结构部分。作为无意识结构部分的本我不能直接地接触现实世界,为了促进个体与现实世界的交互作用,必须通过自我。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而不是随心所欲的本能冲动。它既是从本我中发展出来,又是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的中介。自我能支配行动,思考过去的经验,计划未来的行动,弗洛伊德称这种合理的思维方式为“二级过程思维”,即一般知觉和认知的思维。自我并不妨碍本我,而是帮助本我最终获得快乐的满足。(3)超我

超我包括两个部分:良心和自我理想。良心是超我的惩罚性、消极性和批判性的部分,它指导人们该怎样活动,当个体做了违背良心的事,就会产生犯罪感;自我理想是由积极的雄心、理想所构成,是抽象的东西,它希望个体为之奋斗。超我代表着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遵循道德原则。(4)三者的关系

超我和自我都是人格的控制系统。自我控制的是本我的盲目的激情以保持机体免受损害;而超我则有是非标准,它不仅力图使本我延迟得到满足,而且也会使本我完全不能获得满足。超我在人身上发展着,逐步地按照文化教育、宗教要求和道德标准而采取行动。因此超我与本我有其对立的一面。

2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说

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的理论是弗洛伊德关于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弗洛伊德既提出了划分心理发展阶段的标准,又具体规定了心理发展阶段的分期。弗洛伊德把力比多的发展分为以下五个阶段:(1)口唇期(0~1岁)

弗洛伊德认为力比多的发展是从嘴开始的。吮吸本能也能产生快感。弗洛伊德又将口唇期分为两期:

①第一时期是0~6个月

这一时期,儿童的世界是“无对象的”,他们还没有关于现实存在的人和物的概念,仅仅是渴望得到快乐、舒适的感觉,而没有认识到其他人对他是分离且存在的。

②第二时期是6~12个月

约在6个月的时候,儿童开始发展关于他人的概念,特别是母亲作为一个分离而又必要的人,当母亲离开的时候,他就产生焦虑不安。(2)肛门期(1~3岁)

1~3岁儿童的性兴趣集中到肛门区域。例如以排泄为快乐,以玩弄粪便而感到满足。(3)性器期(3~6岁)

约在3~6岁,儿童进入性器期。弗洛伊德认为,从3岁起,儿童就具有“性生活”,这种“性生活”类同于成人的性生活,所不同的是:

①因生殖器未成熟,所以没有稳固的组织性;

②存在倒错现象;

③整个冲动较为薄弱。

弗洛伊德所说的3岁起就开始的“性生活”主要是指男孩出现的恋母情结(俄狄浦斯情结)和女孩的恋父情结(厄勒克特拉情结)。因此,这一时期也被称为恋母情结阶段。(4)潜伏期(6~11岁)

随着建立较强的抵御恋母情结的情感,儿童进入潜伏期。弗洛伊德认为儿童进入潜伏期,其性的发展便呈现一种停滞的或退化的现象,可能完全缺乏或不完全缺乏。这个时期,口唇期、肛门期的感觉,性器期的恋母情结的各种记忆都逐渐被遗忘。潜伏期是一个相当平静的时期。(5)青春期(11~13岁开始)

女孩约从11岁,男孩约从13岁开始进入青春期。按照弗洛伊德及其女儿安娜·弗洛伊德的观点,青春期的特点有:

①青春期的个体的最重要的任务是要摆脱父母对自己的控制;

②青春期的个体容易产生性的冲动,也容易产生同成人的抵触情绪和冲动。(二)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他认为在人格发展中,逐渐形成的自我在个人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的和整合的作用。他提出了人的八个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发展任务的完成、危机的解决会促进积极品质的产生,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品质。

1婴儿期(出生~2岁)

在本阶段婴儿的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如果婴儿从生理需要的满足中感到了安全,就对其周围环境产生了一种基本信任感;反之,婴儿便对周围环境产生怀疑感。

2儿童早期(2~4岁)

本阶段儿童主要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虑感,体验着意志的实现。幼儿除了养成适宜的大小便习惯外,他已不满足于停留在狭窄的空间之内,而渴望着探索新的世界。

本阶段发展任务的解决,对于个人今后对社会组织和社会理想的态度将产生重要的影响,为未来的秩序和法制生活作好了准备。

3学前期或游戏期(4~7岁)

本阶段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弗洛伊德认为这个阶段是产生俄狄浦斯情结的时期,埃里克森认为,男女儿童虽对自己的异性父母产生了罗曼蒂克的爱慕之情,但能从现实关系中逐渐认识到这种情绪的不现实性,遂产生对同性的自居作用,逐渐从异性同伴中找到了代替自己异性父母的对象,使俄狄浦斯情结在发展中获得最终的解决。

本阶段也称游戏期,游戏执行着自我的功能,在解决各种矛盾中体现出自我治疗和自我教育的作用。个人未来在社会中所能取得的成就,都与本阶段主动性发展的程度有关。

4学龄期(7~12岁)

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学龄期儿童的社会活动范围扩大了,儿童依赖重心已由家庭转移到学校、教室、少年组织等社会机构方面。许多人将来对学习和工作的态度和习惯都可溯源于本阶段的勤奋感。

5青年期(12~18岁)

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着忠实的实现。

埃里克森提出了“合法延缓期”的概念。他认为这时的青年承继儿童期之后,自觉没有能力持久地承担义务,感到要做出的决断太多太快。因此,在做出最后决断以前要进入一种“暂停”的时期,以延缓承担的义务,避免同一性提前完结。虽然拖延可能是痛苦的,但它最后能导致个人整合的一种更高级形式和真正的社会创新。

以上五个时期是针对弗洛伊德的五个阶段提出的,以下的三个阶段是埃里克森的独创,使他的发展理论更加完善。

6成年早期(18~25岁)

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

本阶段的个体需要在自我同一性巩固的基础上获得共享的同一性,才能导致美满的婚姻而得到亲密感,但由于寻找配偶包含着偶然因素,所以也孕育着害怕独身生活的孤独之感。埃里克森认为,能否获得亲密感对个体是否能满意地进入社会有重要作用。

7成年中期(25~50岁)

本阶段的任务主要为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

这时男女建立家庭,他们的兴趣扩展到下一代。繁殖不仅指个人的生殖力,主要是指关心和指导下一代成长的需要,因此即使没有自己的孩子,也能获得一种繁殖感。缺乏这种体验的人会倒退到一种假亲密的需要,只一心专注自己而产生停滞之感。

8老年期(即成年晚期,从50岁直至死亡)

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

这时人生进入了最后阶段,如果个体对自己的一生比较满意,则产生一种完善感,这种完善感包括一种长期形成的智慧感和人生哲学。一个人如果不能获得这一感觉,就不免恐惧死亡,对人生感到厌倦和失望。

综上所述,埃里克森的发展阶段论着重强调个体在身心发展上不仅具有纵向性,而且具有发展方向上的多维性。

二、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为华生、斯金纳以及班杜拉,行为主义的突出特点是强调现实和客观研究。(一)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华生认为心理本质是行为,各种心理现象是行为的组成因素或方面,可以用客观的刺激(S)-反应(R)术语来论证,其中包括作为高级心理活动的思维。

1环境决定论

华生在发展心理问题上突出的观点是环境决定论,主要体现在:(1)否认遗传的作用

否认行为的遗传是华生的环境决定论的基本要点之一。他之所以反对遗传的作用,理由有三个方面:

①行为发生的公式是刺激-反应,行为的反应是由刺激所引起的,刺激来自于客观而不是决定于遗传;

②生理构造上的遗传作用并不导致机能上的遗传作用;

③华生的心理学以控制行为作为研究目的,而遗传是不能控制的。(2)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华生从刺激-反应的公式出发,认为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

①华生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论断,即构造上的差异及幼年时期训练上的差异足以说明后来行为上的差异;

②华生提出了教育万能论。他从行为主义的控制行为的目的出发,提出了可以将任何健康而没有缺陷的婴儿,训练成为任何专家;

③华生的学习观点的基础是条件反射。学习的决定条件是外部刺激,外部刺激是可以控制的,任何行为都可以通过控制外部刺激而形成。华生十分重视学习,他的学习观点为其教育万能论提供了论证。

2对儿童情绪发展的研究

华生对心理发展研究的主要兴趣在于情绪发展。情绪发展的课题又分为两种:(1)重点是研究儿童在三种非习得性,即非学习性的情绪反应基础上形成的条件反射;(2)重视儿童嫉妒和羞耻的情绪行为研究。(二)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在斯金纳的理论体系中,与华生的刺激-反应心理学的不同点,在于他区分出应答性和操作性行为。斯金纳把由可观察到的刺激引起的行为反应称作应答性行为,把没有任何能观察到的刺激引起的行为反应称作操作性行为。斯金纳的心理发展理论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1行为的强化控制原理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强调塑造、强化与消退、及时强化等原则。(1)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2)强化在行为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得不到强化的行为易于消退;(3)斯金纳强调及时强化,认为教育者要及时强化希望在儿童身上看到的行为。强化作用可分为积极强化作用和消极强化作用两类,其效果都是增加反应的概率。

①积极强化作用,是由于一种刺激的加入增进了一个操作反应发生概率的作用;

②消极强化作用,是由于某一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操作反应的概率作用。

斯金纳建议以消退取代惩罚,提倡强化的积极作用。

2儿童行为的实际控制(1)育婴箱的作用

斯金纳为自己的孩子做了一个育婴箱。这种设计的思想是要尽可能避免外界一切不良刺激,创造适宜儿童发展的行为环境,养育身心健康的儿童。(2)行为矫正

将消退原理应用于儿童攻击性和自伤性行为的矫正和控制中。不论何时以何种方式实施矫正,成人都应谨慎,不去强化儿童的不良行为。(3)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

①教学机器

教育过程中经常存在问题,如行为塑造常常使教育者失去耐心,尤其是纠正不良行为、塑造复杂的行为;在一个班级里教育者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儿童;在教育经验中,师资水平较低的事实也普遍存在。

这些问题促使斯金纳形成了学习和机器相联系的思想。最早的辅助教学机弥补了教育中的一些不足,实际上机器本身远不如机器中包含的程序材料重要。

②程序教学

程序教学的原则有:小步子呈现信息,及时反馈结果,学生主动参加学习等。(4)其他应用

现代认知心理学、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环境心理学、日益流行的教学辅助机、临床收效较大的新行为疗法等,都受到了他的强化控制理论和实践的影响。(三)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班杜拉于1977年出版了其代表作《社会学习理论》,全面体现其发展心理学的观点。

1观察学习及其过程(1)观察学习的概念

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指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它不同于刺激反应学习:刺激反应学习是通过学习者的直接反应给予直接强化而完成的学习;而观察学习的学习者则可以不必直接做出反应或体验强化,只是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环境中的行为及其接受到的强化就能完成学习。(2)观察学习的过程

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四个部分。(3)强化类型

①直接强化

即通过外界因素对学习者的行为直接进行干预。人是在观察的结果和自己形成的结果的支配下,引导自己的行为。

②替代强化

即学习者如果看到他人成功或受赞扬的行为,就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如果看到失败或受罚的行为,就会削弱或抑制发生这种行为的倾向。

③自我强化

即行为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时,以自己能支配的报酬来增强、维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