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情绪与性格培养:如何克服害羞的坏毛病(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7 02:23:23

点击下载

作者:霁色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儿童情绪与性格培养:如何克服害羞的坏毛病

儿童情绪与性格培养:如何克服害羞的坏毛病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儿童情绪与性格培养:如何克服害羞的坏毛病作者:霁色排版:HMM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8-01ISBN:9787511369437本书由北京东方经纬文化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前言学会管理情绪,影响孩子的一生

在过去,我们欣赏那些高智商的聪明孩子,而现在的社会则流行另一句话,那就是“情商比智商更加重要”。根据科学研究,一个人成功与否与他的智商有关,但智商在其中所占的比重只有20%,而另外的80%则取决于情商。情商高的孩子,大多积极向上、乐观开朗。

我们的孩子最初几乎都很会展示自己的情绪,开心时就会笑,不高兴了就会哭;而伴随着他们逐渐长大,进入学校后,语言表达的能力也会逐步提升,对情绪的认识更是会越来越深刻,此时他们就会通过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但你却会发现,这时孩子的情绪你开始有点儿看不懂了,他们的性格你好像也没那么了解了。

比如,有些孩子逐渐成长,却会变得越来越腼腆、内向,一些家长为此感到很着急:为什么我的孩子不再开朗大方,而是变得容易胆怯羞涩呢?其实,这就是孩子的一种情绪和性格的体现,而这种性格的养成是多方面的,是逐渐演变而成的。

如果我们想避免孩子出现这种不良性格,想让孩子能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提高情商,就必须要帮助他们学会控制情绪。可以这么说:教孩子学会控制情绪,将使他们受益终身。

对小孩子而言,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够强,在关键时刻往往无法做到很好的控制情绪,所以他们表达感情的方式经常显得特别“极端”,比如在面对陌生人的时候腼腆到让人觉得“扭捏”,常常出现愤怒或哭闹的表现等。有时,孩子们还会采取大人眼中不太恰当的方式去发泄情绪,比如生气了就摔打东西、受委屈或者不开心却从来不说、害怕的时候就直接躲在家长身后……这些行为上的表现,也跟情绪控制大有关系。

当你的孩子逐渐长大、开始接触复杂的外界环境时,请一定要学会及时关注他们的情绪和性格培养。怎样培养出一个阳光下全面成长的健康少儿呢?我们可以循序渐进地进行。

首先,要教会孩子表达情绪。只有孩子愿意主动跟家长交流自己的想法、说出自己的情绪,我们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教育,比如教导他们用正确的方式去发泄和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让他们学会用积极的态度去看问题、培养健康向上的性格等。表达情绪,首先基于对自身情绪的了解。因此在这本书中,我们将先帮助家长教导孩子体会、表达情绪,学会与家人沟通,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让他们学会控制情绪、培养性格。

要知道,如果你的孩子不能将自己的想法正确传达出来,你就很有可能无法跟孩子进行顺畅的沟通,比如在沟通过程中“会错意”,导致教育无法顺利地进行。比如孩子虽然腼腆但并不胆小,而父母却一味教导孩子勇敢,这就不能真正改变孩子性格上的“腼腆”问题,因为双方对性格的认识存在差异。还有就是有的孩子明明是太兴奋了,父母却以为他们在随便发脾气,就算你再怎么教育他们不能随便发火,孩子也无法了解你的意思——他们可不认为自己在发火!所以,正确的情绪传达很重要。

其次,本书的第二部分则着力于讲述如何帮助孩子排解负面情绪、塑造积极的正面情绪。我们的情绪不仅仅需要表达,还需要有一个发泄和解决的出口。如果说孩子学会向父母倾诉是我们教育的第一步,那第二步就是要孩子从情绪的大海中走出来,帮助孩子正确排解那些不良情绪,这也是培养孩子情绪性格的重要过程,而这一过程更需要父母对孩子的耐心引导与呵护。很多家长都喜欢说:“孩子越大越爱发脾气,搞得我都不愿意教育他了,非要打他几下才会记住!”这其实就是不正确的引导。越是这种情况,越应该去尽可能地跟孩子交流沟通,然后用正确的方式教导孩子。如果家长直接省下沟通这一过程,采用不恰当的方式应对,孩子就更学不会正确的情绪疏导方式了。我们要做的是引导,而引导需要正确的态度及方式。

等到家长能够做到以上这些,便进入了本书的第三部分——控制情绪、塑造性格。孩子的个性塑造来源于多个方面,在学会控制情绪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从社会交往、家庭教育、自身培养等很多方面入手,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个性。如果孩子能够学会控制情绪,他们往往都会表现得比较沉稳,性格较为积极,因为他们不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作出激烈反应,也能够很快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从而变得积极起来。所以,在性格培养的过程中,控制情绪也是很重要的。做到这一点,我们再去培养孩子的性格,将会事半功倍。

最后,通过对孩子性格的全方位引导,家长可以真正发挥“教育者”的作用,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帮助他们塑造良好个性、培养健康心理,使他们积极而健康地成长。第一章拒绝腼腆害羞,让孩子鼓起勇气“孩子,你到底怎么了”——了解你的孩子心里在想什么“我的孩子总是特别胆小,遇见熟人都不知道主动打招呼,真不知道这孩子在害怕什么。”有位家长曾经这样抱怨,当她发现自己无论如何也搞不清楚孩子的想法时,就把这一切归咎于“教育一个孩子实在太难了”。

其实,教育一个孩子也许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难,这前提必须是我们能够了解孩子们到底在想什么。许多家长虽然身处“父母”的角色中,但却没有真正参透“父母”的真谛。他们总认为自己是孩子的亲人,就自然而然地能够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就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去解读孩子的行为和思维。所以,一旦孩子出现让自己不满意的行为时,他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训责,是让孩子改正,却不愿意了解孩子为什么做出这样的事。

要记住,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当他们离开母亲身体的那一刻,就开始拥有自己的个性人生。我们要教育孩子,首先应该做到的是“了解”,了解他们在想什么,才能去谈论教育。【案例一】

鸣鸣是个乖巧懂事的好孩子,从小就比其他小朋友更让家长省心,但却有一个让父母发愁的问题——这孩子太腼腆了。遇到不熟悉的亲戚朋友,甚至连打招呼都不肯,总在第一时间躲在家人的背后。总要父母哄上半天,鸣鸣才肯声如蚊子似的问声好,这让父母觉得孩子很没礼貌。有时候他们逼着鸣鸣打招呼,这孩子就回头死死抓着妈妈的手,甚至好几次差点急出眼泪来。“鸣鸣一点都不大方,千万别是有交往障碍吧?是不是我们的教育有问题?”鸣鸣妈担心地表示。鸣鸣的父母实在忍不住,他们带着鸣鸣去咨询了心理医生。医生很有经验,他先跟鸣鸣混熟了,然后问了他一些话,很快就找到了原因—— 原来,鸣鸣曾经有一次打招呼叫错了人,对方逗了鸣鸣几句,周围的大人也都笑了。这在家长眼中不算什么,但鸣鸣却觉得是被取笑了,所以他对打招呼很谨慎,只要父母不告诉自己应该怎么称呼对方,他就绝对不主动开口。“孩子只是怕被笑话,并不是有心理问题。”医生说,“你们应该搞清楚孩子到底为什么这么做,再去想着帮他改正,而不是自以为是地要求孩子去做。”

很多家长都与鸣鸣妈一样,秉持着一贯的大家长作风,以为持着父母这把“尚方宝剑”,就可以成为明辨孩子情绪世界的青天大老爷了。事实上,“孩子是我生的,我能不了解他吗?”这样的想法早就成为过去时了,身为父母的我们应该明白,孩子的情绪和想法并不比大人少。很多时候,他们那些五花八门的奇思怪想都会影响自己的行为,而家长是绝对想不到孩子为何会做出这些事的。

此时,我们就得去真正了解孩子的想法。当你发现他过于腼腆时,也许他只是因为害怕被“取笑”而变得小心了;当你看到孩子总是很暴躁,也许是因为他有些话想表达却表达不出来;当你总觉得孩子想法古怪,也许只是你没跟他拥有一样的“脑回路”……

不要随便评判孩子,更不要随便制定“改造计划”。只有你真正理解了孩子,才能学会教育他们。想要改变孩子的腼腆习惯、塑造良好情绪性格也是一样,了解是第一步。

也许你会信誓旦旦地说:“我当然了解我的孩子,我很重视这一方面。”然而,很多家长自己以为的了解,其实都是在错误地解读孩子的内心,说不定你的孩子还认为你不理解他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怪圈”?我们来看看下一个案例。【案例二】

李妈妈是小学教师,自认在教育上拥有丰富的经验,对自己儿子的教育也很上心。在孩子还小时,李妈妈就给他规划了成长目标,并且严格按照科学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

看着儿子一点点长成自己想象中的样子,李妈妈感到自豪又骄傲,她也坚信自己是最了解儿子的人。所以,每当儿子在生活、成长中表现出不太符合期待的情况时,李妈妈的第一反应就是“说教”。

她认为自己是了解孩子想法的,所以每当看到孩子的行为,就自动根据多年接触孩子的经验来判断:孩子早上起迟了,肯定是想赖床;周末学习的时候频频走神,应该就是想出去玩了;突然有几天不爱说话,可能是在学校遇到了什么困难……每当这时候,她总是要反复跟孩子沟通,强调她想让孩子怎样做。

过去儿子总能做到很好,可他上了小学后,随着年龄增长,李妈妈觉得孩子听取自己意见的次数越来越少了。同样一番教导,他总不能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这让李妈妈觉得他“不认真”“糊弄家长”“越学越懒”,母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多。

直到有一天,儿子突然爆发了:“你根本不了解我到底在想什么,你凭什么这么说我!”李妈妈这才发现,原来自己一直以为跟儿子“无话不谈”,只是作为母亲单方面的认识,在孩子眼里,她一直不理解自己。

其实,哪怕是父母跟孩子之间,谈论“理解”这个话题也是很难的。我们总说要了解孩子,但了解不仅仅等于“沟通”,更多的是“倾听”。很多家长觉得自己经常跟孩子沟通,但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在抱着自己的想法去跟孩子灌输道理,还没对孩子的情况真正进行了解,就开始反复强调孩子行为的“不当之处”并提供解决办法了。事实上,这不叫“沟通”,这只是单方面的说教而已。

真正能了解孩子的沟通方式是侧重于“倾听”,倾听孩子的想法,你才能说了解了孩子。

即使是身为父母,我们也不能说自己就真正明白孩子在想什么。一个人想要钻研本专业的知识,还要用十几年甚至一生的时间,你又怎么敢说自己能完全了解一个人——这种全世界最复杂的个体呢?所以,不要因为有着身为父母的天然优势,就忽略孩子的想法,如果你不去了解他们,就很容易因为误解而对孩子的性格塑造、情绪培养方面做出错误的应对。

正确的培养方法:学会倾听,真正了解你的孩子

身为父母,我们具备了解孩子的巨大优势,也具备最大的劣势:当你要了解孩子的意识时,你是最容易靠近他的;同样,父母的身份总让我们自认为了解孩子,这种无缘由的自信反而很容易让我们忽略孩子的想法,压根想不到“了解”二字。

所以,在了解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更需要有感受、倾听对方的意识。父母应该是倾听者,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才能去主动了解孩子想要什么、在追求什么、为什么开心或悲伤,基于此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教育。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应该从下面几个角度入手:

角度一:批评孩子的时候要谨慎

在决定批评孩子之前,请允许我问你们一个问题:你真的知道孩子为什么会犯错吗?他们当时在想什么才会做出那样的事情呢?

对很多家长来说,“哪有什么为什么,做错了就得揍”大概是唯一的想法,还有的家长则认为,追根究底弄清楚孩子每个行为到底基于什么,是儿童教育家的工作,而身为家长只要约束他们的行为就足够了。

事实并非如此。要了解我们的孩子,想让他们跟父母交流内心的想法,就一定不能摆出攻击的态度,更不能不理会他们的倾诉。千万不要过早地根据经验来判断孩子是否“错了”,至少要等孩子将情况描述完,告诉你他的想法之后,再决定如何教导他们。而我们的教导方法,更应该倾向于教孩子解决问题,绝不是单纯的批评。

角度二:创造了解孩子的机会

很多时候,家长们总是秉持着“了解孩子”的目的,却去做控制孩子的事情,将好好的沟通变成一种单方面的教育。“来,让我们谈谈吧!”当你不自觉地用这样的祈使句来招呼你的孩子,以这样的话来开始一场交谈时,往往难以听到孩子的真心话。对孩子而言,这样的话带有两个暗示:父母有话要告诉你;你又做错了什么事情。前者会让孩子失去表达的欲望,后者则会让他们不自觉地产生紧张感和抗拒感。

一个能使自己真正了解孩子的交谈与沟通,应该在放松的环境下进行,比如一起游玩回来的路上、在家看电视或吃饭的时候,这些时候,孩子往往兴致勃勃、充满表达的欲望,我们也就能更好地做一个倾听者。

角度四:不要用你的负面情绪去影响孩子

在孩子跟我们表达情绪、表达内心感受的时候,家长应该多给予积极的影响,一切以让孩子感到愉悦和放松为基础,这样他们才会乐于主动进行下一次谈话。

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比如孩子告诉你他因为考试成绩不佳而难过,我们也会因为这个坏消息而情绪低落,这是很正常的。但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要将这种负面情绪表现出来,更不要让它影响到你的孩子,让你的孩子因此产生更大的压力。

有些家长在孩子倾诉的过程中,往往会变得比孩子更加焦躁、愤怒,甚至将这种态度转嫁到孩子身上,这就容易让孩子产生恐惧和抗拒,下一次不再愿意真正向你倾诉内心。只有我们用积极的态度去化解,让孩子感受到愉悦,他们才能始终敞开心扉。

角度五:尊重孩子的隐私

即使是一个和父母亲密无间的孩子,一样会有属于自己的小心思,这是他们的秘密。伴随着孩子的成长,这种隐私空间会越来越大,而在有些父母眼中,这就是孩子“远离自己”的表现。

这种“疏离感”会让他们恐惧,为了减轻恐惧,他们开始更强硬地控制孩子的空间。之所以会有看孩子日记、翻查孩子私人物品的行为,正是源于父母的这种恐惧心态。而我们要做的就是避免这样,尊重孩子必要的隐私,并不代表我们就失去了与他们沟通、交心的机会。相反,当你给予他们足够的私人空间,他们反而更愿意将自己的事情与你分享。“你自己去试试吧”——学会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

幼年期的孩子很多都表现得腼腆害羞,当他们看到陌生的小朋友时,也许第一反应并不是欢快地凑上去一起玩耍,而是拽住妈妈的衣角,说一句:“妈妈,我不敢!”“孩子太乖了,真没办法。”有些家长将这归结于孩子“懂事乖巧”,所以不那么爱玩爱闹,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如果我们放任孩子将父母当作遮挡阳光的大树,他们就只能变成长不大的幼苗,越来越腼腆害羞、越来越容易远离群体。

要让孩子学会走入人群,就得让他们学会勇敢。一个勇敢的孩子会因为一点小事害羞吗?一个勇敢的孩子会因为陌生的环境而感到焦虑吗?不!勇气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需的养分,只有在勇气的灌溉下,他们才能健康阳光地成长。

要他们拥抱勇敢、远离害羞,作为父母的我们需要做的第一个动作就是“放手”。身为父母,我们总想将世界上最好的东西给予自己的孩子,想成为保护孩子的“Superman”,一辈子为他们遮风挡雨、为他们保驾护航。但是这也会让我们忘记,孩子总有一天要离开自己,而我们越是保护他们,他们就越容易缩进保护自己的“壳”中,越没有勇气面对成长。【案例一】

6岁的泉泉快上小学了,对孩子小学的选择,爸爸妈妈出现了分歧。“我建议让孩子直接升入幼儿园所在的小学,在熟悉的环境中更容易适应。”妈妈这样说。“可是我们能给泉泉选择一个更好的小学,不管从教学师资还是周边环境来说都更好,以后离家也更近,为什么不这样做呢?”爸爸却很反对。

泉泉妈妈解释道:“你又不是不知道咱们孩子多害羞内向,当初上幼儿园的时候她还小,情况不那么严重,就这样还足足哭了半学期才学会适应。现在好不容易认识了几个朋友,要是去了新的环境,孩子不就又得重新适应了?还不如让她跟熟悉的人玩呢!”

没错,泉泉的确是个特别腼腆的孩子,从来不主动跟别人玩,她的朋友不是邻居小朋友,就是妈妈介绍的同事女儿,能在幼儿园认识几个朋友,还得有赖于她们认识了三年呢!要是进入一个陌生环境,泉泉肯定又得适应好久,妈妈舍不得让她这样难受。“唉,你就惯着她吧!难道孩子们还能在一起上一辈子学吗?早晚都是要分开的,以后可怎么办?”面对爸爸的这个疑问,泉泉妈妈也无话可说了。

泉泉妈妈的行为就是一种“无法放手”的溺爱。她为女儿想了很多、想得很周到,却没有注意到正是因为自己的包容,给孩子筑就了安全的港湾,让她完全失去了看一看外面世界的勇气。当泉泉没有朋友的时候,妈妈的做法并不是鼓励她去自己寻找,而是介绍自己同事的女儿、介绍邻居的孩子给泉泉,这些朋友并不是泉泉自己主动接触到的,而是妈妈给她“送”到身边的。如果妈妈还要让她继续待在熟悉的环境中,只会让泉泉觉得“我这样过也很好”,并不能感受到压力,也就不明白勇敢的必要性了。

要让孩子学会拒绝腼腆害羞、重新燃起勇气,就一定要敢于放手。只有孩子自己承受过压力了,他们才能意识到勇气的重要性,才能一点点成长起来。【案例二】

一个朋友曾经这样跟我诉苦:“我的孩子胆子实在太小了。每次我带她去公园玩,她总是在游乐设施前犹豫半天,非要拉着我一起才肯去玩。别的孩子都聚在一起很开心地玩耍时,她也总是不往前凑。”“是啊,这确实是有点腼腆了。那你是怎么做的呢?”我这样问。“我?没办法,她这么害怕,我当然只能把她带在身边了。”

我摇了摇头。正是因为这样,这个孩子才一直胆怯,不敢去和其他孩子交往。我告诉这位妈妈,下次一定要学会让孩子自己去跟别人玩耍,她只要远远看着就好了。

她半信半疑,觉得孩子总还要哭着来找她。没想到当她坚决不肯拉着孩子的手、执意让孩子自己去和别人玩的时候,孩子只是着急了一会儿,就妥协了。后来,她甚至跟别的小朋友玩得很好,开心地约着明天还要在这里见面。

这位妈妈一开始在孩子的要求下妥协了,一直拉着她的手,反而给了孩子“退缩”的底气,让她始终觉得妈妈一定会陪着自己;相反,当她狠心放开孩子的手时,孩子反而敢于去尝试了。这告诉我们,有些时候让孩子变得腼腆的罪魁祸首不是别人,正是我们无微不至的保护。

这个道理,放在其他地方也是一样的。这对父母来说可能是一种打击,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保护也变成一种错误了呢?不,保护并不是错误,错误的只是我们保护的时机不对。一个尚未长成的孩子必然需要父母的保驾护航,但这绝不能是全方位的,在需要他们感受勇气、自己面对的时候,我们也得记得将保护的小屋开一扇窗,让他们感受一点外面的狂风暴雨才行。不然等以后独自闯荡时,孩子一定会被外界的困境吓倒的。

正确的培养方法:狠下心,让孩子学会自己前进

对家长来说,偶尔做一个“虎爸狼妈”是非常有用的,尤其是孩子面临成长的关键转折点时,家长能够狠心一点,将对孩子更有好处。

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对父母,他们总是抱怨自己的孩子爱哭爱闹。明明都已经快8岁了,遇到一点小挫折还是会轻易掉眼泪,要是把他放进陌生的环境,这孩子第一反应绝对是钻到爸妈身后,真让父母感到不知所措,甚至有些“丢面子”。

然而我却不得不说:“就算丢面子,也是父母自食其果啊!”因为这对父母平时就对孩子格外疼爱,哪怕孩子只是走路磕碰到了,母亲都相当紧张,会立刻抱起孩子不让他自己走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孩子倒是非常信赖自己的父母,完全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后盾,但也因此失去了自己在成长道路上“独立行走”的能力。

此时,就需要我们对孩子“狠心”一些,要放开他们的手让他们自己前行,能用自己的耐心鼓励、引导他们自己去面对未知,培养他们一颗勇敢的心。想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一些小的方面着手。

方法一:通过鼓励机制吸引孩子主动去尝试未知

让孩子变得勇敢、变得不再胆怯腼腆,就必须让他们学会自己去尝试未知的事物。不管是交往时遇到陌生朋友,还是路遇需要打招呼的亲朋好友,孩子从“胆怯不敢上前”到“主动热情招呼”总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也需要积极性去参与到改变的过程中,这时我们就可以通过奖励机制来帮助孩子提高积极性。

举个例子,如果你的孩子对手工五角星很感兴趣,就可以制定一个规则:每次勇敢地去尝试一件新的事情,就可以奖励他一个五角星。小孩子对“奖励”是非常敏感热情的,如果奖励的内容恰好是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完成的积极性就会加倍。这样一来,原本需要父母强行逼迫迈出的第一步,就变成孩子自觉主动做出的尝试了。

一个敢于尝试、敢于迎接改变的孩子,必然是勇敢的。做到这一点,我们就不必担心他还像过去一样腼腆胆怯了。

方法二:失败不要紧,要学会面对

任何一种尝试都可能面临失败,一个勇敢的人不仅敢尝试,还敢面对不好的结果。很多孩子之所以害羞、不愿意做出热情的行为,更多的是来源于一种对失败的恐惧:万一自己打招呼,对方不喜欢自己怎么办?万一自己去表演节目,做错了动作怎么办?万一自己……

每一个因恐惧失败而变得畏缩的孩子,都是面临过失败的。他们也许看到过旁人犯错,也许自己也有过这种经历,而这种经验又没有多到让他们适应并克服恐惧,他们就会被吓到。要克服这种对失败的恐惧,唯一的办法就是——多失败几次就好了!所以,父母在孩子出于“害怕失败”的原因而过于胆小时,应该更多地引导孩子去面对失败,而不是帮助孩子逃避失败。

如果你担心自己的孩子因为频繁的“挫折教育”而变得气馁了,也可以通过另一种侧面教导的方式来帮助他们,那就是让孩子“围观”你的失败!

对不少家长来说,这是绝对不可理喻的——哪个父母不想在孩子面前当无所不能的“Superman”啊?这么早就打破他们的幻想,是不是太残忍了点?其实不然,让孩子见识到我们的失败并不影响父母的形象,相反,如果我们能向孩子展示正确的应对失败的方式,反而更有益于孩子的成长,也不必担心直接的挫折教育伤害他们的自信心。

当然,这个前提一定是我们能“正确面对失败”,如果连你自己都做不到,还是别急着教育孩子了,先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吧!

方法三:放手不等于远离孩子,应该给予孩子安全感

对孩子放手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完全“大撒把”了,就算是“放养式”长大的孩子,身边也还能看到爸妈的身影呢,所以千万不要远离孩子。

有些家长一听说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闯,才能真正成长,立刻就开始了矫枉过正的教育:从那以后,他们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基本上不管不问,除了管吃管喝,一切都得“自己来”!这对家长和孩子堪称是“双重折磨”,家长一边挂心着,一边还要表现得很强硬,而孩子更是手足无措、什么都做不好。短短几天,就给孩子留下了一个印象——爸爸妈妈不要他了!

这种“远离”只会让孩子失去安全感,甚至与父母疏远。我们说的“放手”,是让孩子学会自己走路,但同时也要让他们知道,家长就在身后看着他们,时刻与他们在一起。这种支持和安全感的营造非常重要,尤其是对学龄前的孩子而言。

只有具有了安全感,他们才能敢于真正走出去;越是缺乏安全感,孩子就越不敢尝试、越显得害羞胆小。

方法四:通过各种方式记录他们的勇敢事迹

之前我们说过,要用奖励机制来鼓励孩子去做勇敢的事,让他们学会尝试、学会成长。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记录孩子已有的勇敢事迹,让他们意识到“勇气”到底意味着什么,有意识地去做一个敢于尝试的孩子。

举个简单的例子,很多孩子都对“印章奖励”非常敏感,我们就可以做一个小册子,在每天写下孩子所做的一件勇敢的事情,并盖上一个小印章。这种奖励从物质角度上看微不足道,但对孩子来说却是相当棒的。长此以往,孩子能够更有意识地让自己勇敢起来。“你是最棒的,太厉害了”——不要吝啬你的肯定和鼓励

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常常忽略孩子个人的意志。这一点往往来自于作为父母对孩子的优越感,来自于一个成人对幼儿的优越感。如果您不信,就来看一看下面这些话是否经常出现在您的生活中吧!“小孩子,有什么自尊心?”“才这么大就知道跟家长犟嘴了。”“爸爸妈妈说的话你就得听着!”……当出现这些话的时候,你就已经在向孩子炫耀你的优越感,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做了一件大大的错事——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千万不要以为小孩子没有自尊心,事实上,对于这些尚未接触过社会、没经历过什么挫折的幼小心灵而言,获得他人的尊重反而是他们十分迫切的需求。也就是说,孩子的自尊心比你想象中可强得多,有时往往一句平常的话,就可能伤害到他们的心灵。

这一点对于比较敏感内向羞涩的孩子来说更为严重。如果说开朗外向的孩子,内心就像经常暴晒在阳光下的仙人掌、向日葵,那么内向羞涩的孩子就是柔嫩的苔藓。常常接触太阳的仙人掌与向日葵,即使经过暴晒也依旧生机勃勃,但对于时刻被保护在阴凉之下的苔藓来说,突然暴露在阳光下很有可能让他们受到致命的打击。

阳光就像我们对孩子进行的挫折教育。适当为之,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生长;如果过度的话,只会让孩子们的心灵受到创伤。实行这种挫折教育,对腼腆害羞的孩子来说更加需要斟酌谨慎。

每一个害羞腼腆的孩子,内心都更加渴望别人的肯定和鼓励。如果我们在培养他们的品质、塑造他们的性格的过程中,不能满足孩子的这种需求,而是针对他们不如别人的地方一味地进行批评,往往会伤害到孩子的内心,反而加剧他们原本的情绪问题。【案例一】

在小墨还小的时候,妈妈经常带她出去玩。因为从小没有见过什么陌生人,每次妈妈让她跟不认识的叔叔阿姨打招呼,小墨总是抿着嘴往妈妈的怀里钻。时间一长,妈妈就给孩子打圆场说:“都怪我不经常带她出来,这孩子看到生人就害羞,胆子太小。”

慢慢地,小墨明白了妈妈话中的意思——自己害羞是不好的,害羞是胆子小的表现。得到了这种来自母亲的负面评价,让小墨非常介意,而这并没有让小墨学会知耻而后勇——毕竟她还这么小,只是让她变得更加沉默、胆怯了。妈妈的话,成为小墨日常生活中评价自己的标杆,只要人一多她就会表现得特别羞涩,也常常跟别人说妈妈曾经说过的话:“都怪我平时不经常和大家玩儿,所以就太害羞了,胆子小。”

因为从小生活在这样的负面评价当中,导致小墨的性格越来越接近妈妈所说的样子,这让妈妈觉得后悔极了。

在孩子的世界里,爸爸妈妈就算不是超人,恐怕也与超人相去不远,甚至于,您可能比超人的形象还要高大呢!对孩子来说,这样高大的、值得依赖的父母,他们做出的判断一定是正确的。因此,我们对孩子的负面评价也好、正面评价也罢,哪怕您觉得孩子一点都没有听进去,其实也对他们有着巨大的影响。

有时,接受了父母批评的孩子表面上没什么反应,其实内心早就崩溃了。这还不算最糟糕的,擦擦眼泪咱们还能站起来,就怕孩子将父母的负面评价记在心里,并真的认可了这一点——我就是爸爸批评的这样,这可就有问题了。

当我们批评孩子过于害羞内向,他们可能就真的这样认为,并且觉得自己在与人交往、性格方面都有一些缺陷,这会让他们在今后的成长中,越发显现出这方面的问题来。

与之相反,如果我们能经常鼓励孩子、尊重并呵护他们的自尊心,满足他们想被夸奖的愿望,孩子往往能做出比我们想象中更大的成就。可以说,用积极的语言和消极的语言去描述同样一件事,形成的结果就会截然不同。【案例二】

作为一个幼儿园老师,李老师每天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仅仅是孩子入园就足够让她头痛了。尤其是开学没多久的时候,孩子们往往适应不了从假期到上学的转变,每天早上都要在幼儿园门口磨蹭一下。

那些活泼外向的孩子还好,只要看到熟悉的老师和同学就开心地跑进园了,但内向腼腆的则不同,他们总会拉着爸妈的手不让他们走。芊芊一大早就跟妈妈来了,但到了快开园的时候,她还是躲在妈妈后面不肯进门。

芊芊妈妈有些生气了:“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别的小朋友都进去了,你还在这里磨蹭。你再这样,妈妈以后不带你上幼儿园了!”

听到妈妈生气了,芊芊愣了愣,一下子吓哭起来,这下,她更不想进学校了。李老师看到了,赶紧出来哄了哄芊芊,看到她慢慢不哭了,立刻夸奖她:“芊芊真棒啊,这么快就不哭了,你是最勇敢的孩子!”

芊芊一边擦眼泪,一边点了点头。“既然咱们这么勇敢,暂时跟妈妈分开一会能不能做到?你看,弟弟妹妹都看着你呢,你要不要给他们当榜样?”李老师指着边上更小的孩子跟芊芊说。

芊芊看了看,迟疑地点了点头,这次总算跟着李老师进幼儿园了。

对芊芊而言,老师和妈妈都想让她进幼儿园,但她们的做法是不一样的,所以芊芊的表现也不一样。你会发现,如果家长没有重视孩子的自尊心,通过批评、训责的方式来对待他们,孩子往往更难做到我们想要的结果,他们要么产生逆反心态,要么就是因为害怕而哭泣。

如果我们能用鼓励的方式来呵护他们,他们很容易顺着家长的思维去思考,进而接受我们的提议。根据研究,几乎90%的优秀人才,在幼年时期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来自于亲人的鼓励和帮助,其中母亲的角色出现频率最高。这种积极的鼓励,并不是夸大的炫耀,而是用好的、向上的方式来形容和肯定孩子的行为,多关注孩子的优点,淡化他们的缺点。

这样的方式对一个成人而言,安慰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因为我们早已过了那个靠别人鼓励过日子的年纪;但对儿童来说,简直就是瞌睡来了枕头、久旱逢了甘霖,再合适不过了,这也就是俗称的“暗示教养法”。

正确的培养方法:别吝啬开口夸赞,少用负面词汇批评孩子

对家长朋友们来说,“夸奖”孩子可能是最简单也是最难办到的一件事。

常言道“孩子看着自己的好”,每个家长心里都有一个排名,那综合素质排在第一的妥妥是自己的孩子;同样,望子成龙的家长们也会发现,单项排名上自己的孩子似乎还是有点“美中不足”的地方。于是乎,不管在别人面前如何夸奖自己的孩子,真跟孩子面对面,家长往往还是以“继续努力”这样的评价居多,纯正的夸奖比较少。

这也是中国家长们的普遍情况了——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还能更好一点?可对孩子们来说,永远向着家长的目标前进,却永远抵达不到,是一件很累的事情。这时候,您也该夸夸他们了。

尤其是那些害羞内向的孩子,越是要塑造他们良好的性格,就越是要夸奖他们做得好、做得积极的方面,绝对不能吝啬夸赞,更不能因为孩子害羞、不爱闹,就忽略他们内心世界的需求。

方法一:多给孩子鼓掌,别让孩子觉得自己害羞

多赞美孩子的改变与突破,每一次当他变得更好时,千万不要说“你这次还不错,继续努力”,而是要说“你这次突破了自己,做得更好了,真棒”。对孩子已经有的成就进行赞美,比给他们画一个可能永远达不到的大饼更加有效。

这种突破可能很简单。对一个容易害羞腼腆的小孩来说,哪怕主动向别人问一次路、愿意在公共场合主动发言,都是一次巨大的突破。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当他们尝试了第一步,后面的路就可以走得很顺畅,所以我们一定要守在起跑线上,为他们的第一步而鼓掌。

方法二:让孩子更有自信感

鼓励孩子就是让孩子更有自信感的一种方式,不过却不是唯一的方式。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孩子在面对陌生的环境时,自然会产生一种恐惧和危机感,这时我们的鼓励可能都不会起太大作用,但另一种支持却能发挥至关重要的影响,那就是——安全感。

告诉他们“爸爸妈妈一直在你身后”,让孩子有一种安全感,对正在恐惧的孩子来说,这简直就是治病良药,一剂下去百病全消。他们会因为安全感的建立而变得勇敢起来,从而更加积极、更加敢于尝试。

此时,营造安全感就是给孩子自信的一种方式。当孩子有了安全感和自信之后,就算还是会害怕,但却敢于去试一试。除此之外,在不同的情况下,自信的塑造还跟不同的因素有关,这就需要家长朋友们自己去探索了。

方法三:让孩子主动跟别人友好相处

大多数腼腆害羞的孩子在人际交往上总是让父母头疼的。小孩子是一种非常简单而又难以理解的“生物”,他们简单到喜欢谁就跟谁玩耍;如果你不能主动热情地融入孩子的群体,他们也不会向你展现什么热情,哪怕父母叮嘱过“要好好和朋友相处”一样。

此时,跟你害羞的孩子说“要跟朋友好好玩”是没用的,他们只会把这种自然而然的行为当作任务,反而在交往活动中更加小心翼翼,但是,我们可以让孩子主动产生“想跟别人玩”的想法——当然我知道,这对一个腼腆的孩子来说是很难的。

所以,父母应该在他们交朋友之前,就主动带他们去探索外面的世界,并向他们灌输“有了朋友,大家就可以在更广阔的空间更快乐地玩耍”这样的念头。在心底潜移默化种下了这种期待,就算孩子还是很腼腆,也会主动去尝试跟别人交往的。这种旁敲侧击的迂回攻击,可比家长直接采取“唠叨大法”更加有用。

方法四:学会肯定孩子的感情和想法

除了直接鼓励孩子,肯定他们也是非常重要的鼓励手段之一,这会让他们增强自信,也能让他们更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感情、积极去做想做的事情;如果我们非要强迫孩子去做一些事,他也会让你体会一下什么叫“强扭的瓜不甜”这个道理。

假如说,你的孩子总是很喜欢玩泥巴,那就不要强迫他们用这个时间去画画。也许你认为画画和玩泥巴一样对他们的成长有好处,甚至画画要更好一些,但你的孩子绝对不会这么认为。强迫的“游戏”不能让孩子真正感受到快乐,相反,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还会被挫伤,并潜在地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不尊重。

此时,不如顺应他们的意思,给孩子穿上家常穿的旧衣服,让他拿着黏土工具好好玩一通。在自己喜欢的游戏中,孩子才能更好地表现自己、展现自己积极的一面。

方法五:肯定不等于纵容,适当约束孩子很重要

我们要鼓励孩子的行为、肯定他们的想法,前提是这些行为和想法必须是绝对正确的,千万不要无原则地去鼓励和肯定,更不要去纵容。

有些父母认为,当我们要多说“你真棒”的时候,就是对孩子所有的行为予以嘉奖,这倒是能促进他们自信心的成长,但也一样会导致孩子是非不分、影响世界观的建立,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

有时如果我们对孩子不进行适当的制约,而是什么都“放手”,也很容易导致孩子的性格更加内向胆小。因为他们不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对那些内向的孩子来说,这并不是“撒欢”的机会,反而会让他们更加手足无措。

所以,给孩子以适当的约束,为孩子建立规则的意识,对帮助他们改善性格也是很重要的。“这么多人,我紧张!”——紧张时,教给孩子一点放松法

腼腆的孩子比一般人更容易紧张,这一点你从他们害羞的小红脸蛋上就能看出来了——这些小家伙们紧张时,也有着和我们一样的表现。

正是因为他们太容易紧张了,所以才会在某些场合表现出腼腆、不大方的行为,所以有时我们要解决孩子腼腆害羞的情况,只要从一个方面入手就行,那就是解决他们的紧张问题。

就像世界上不会有完美的人一样,也不会有绝对不紧张的人,哪怕是再镇定的表现都是相对的。所以,不要寄希望于让孩子成为一个绝对沉稳的“优秀人才”,这样不仅会让孩子失去童真童趣,说不定还给他们增加了无形的压力。只要能适度解决孩子的紧张心态,让他们保持在正常偏上的状况,对一个容易害羞的孩子来说就非常完美了。【案例一】

唐唐是个特别胆小怕羞的小男孩,加上从小身体不太好,老师、家长都对他很宽容照顾,导致唐唐越来越胆小、越来越不大方,这让父母很着急。

于是,在唐唐父母的要求下,老师安排他做了一次当众演讲,希望能慢慢改变唐唐的情况。这种演讲同学们都会做,只是唐唐每次站起来都特别紧张的样子,脸红得像个大苹果,老师就放宽了要求,让大家自愿进行,唐唐自然就拒绝了。

如此一来,这一次就成了唐唐的第一次演讲。当他走上讲台的时候,害羞的紧张感一下子把自己淹没了,天啊,下面竟然有这么多同学!万一自己太紧张破音了怎么办?老师和同学们肯定会笑话自己的……有了这样的想法,唐唐心里的紧张感越来越大,最后实在忍不住,他两眼一翻——晕了过去。

这可把老师吓坏了,还好,没一会儿他就醒了过来,可是谁也不敢让唐唐再上台演讲了,万一出了什么问题怎么办?

这是否意味着唐唐因为极度的害羞,永远无法站在讲台上演讲呢?事实上,这个孩子如今已经长大了,还成为一名公共课讲师,经常做关于公务员的课程培训,每一次都是面对成百上千的学生。之所以可以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找到了自己紧张的源头,并且将其击溃了。

大多数孩子的害羞紧张,都源于一个因素——他们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了,也太高估别人对自己的关注度。在心理学上,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焦点效应”,也就是说我们总认为自己是别人生活中的焦点,其实,每个人都只是自己生活中的主角而已,在别人眼里,你根本没那么重要,甚至连主要配角名单都上不了。所以,当孩子们可以明白这个道理,知道别人并没那么关注自己时,他们往往就不再像过去一样紧张。

成长后的唐唐就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逐渐克服了自己的心理障碍。更多容易害羞的孩子还没能意识到这一点,加上他们往往本来就更内向敏感、更关注他人的态度,所以反而会过分看重别人对自己的关注,哪怕他人只是看了自己一眼,也以为他一直在盯着自己——这就让孩子们变得特别紧张,尤其害怕众人瞩目的情况。

其实,只要有一个契机可以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并没有那么吸引别人,也许他们的紧张就可以缓解。【案例二】

周一,葵葵紧张地来到了学校,一路上都觉得别人在盯着自己,一张小脸简直涨红成了大苹果。这一天是升旗的日子,规定所有学生都应穿校服,而葵葵的校服裤子还没有干,妈妈就给她套上了一条颜色差不多的长裤。“不行的,妈妈,一定会被老师批评的!”胆小的葵葵都快急哭了。“不会的,你看颜色都差不多,老师肯定发现不了,反正你不能穿湿裤子去学校!”妈妈拒绝了葵葵要穿湿裤子走的要求。

就这样,葵葵穿着伪装的校服裤参加了升旗仪式。过程中,她总觉得老师的眼睛一直盯着自己看,紧张地低着头不敢说话。结果要走的时候,老师喊道:“葵葵……”

葵葵差一点就哭了出来,却听到下一句是:“下课的时候别忘了交作业,上周你不是忘了交吗?”

这下葵葵才松了一口气,她意外地发现,老师还真没注意到自己的裤子问题。

类似的经历是否也曾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呢?每个人的成长都经历这样的过程,从害羞腼腆变得大方得体,从世界中心变为找到自己的角色,我们都在不断改变。而我们成为父母后,更需要用自己的成长经验去引导孩子,帮助孩子也顺利完成这种变化,这就是父母的责任。

正确的培养方法:找到原因,针对性解决紧张问题

想要解决孩子害羞紧张的问题,家长首先要意识到一个情况——任何人的害羞和紧张都是生理的自然反应,是无法完全消除的。如果你想让孩子沉稳得像个机器人,大概需要先给他来一个神经剔除手术才能做到。

所以,一个害羞的孩子能够稍稍改变自己过分的紧张,就已经是非常好的结果了。这告诉我们——

1..帮助孩子消除紧张,不要制定太高的目标

很多家长因为觉得自己的孩子害羞,所以经常制定一个很高的“改正目标”,除非孩子比一般人表现得更好,否则就觉得他们依旧是“害羞”,这就是一种矫枉过正的行为,是因为对孩子有既定印象所以才会如此。这就是我们首先要注意的一点。

当我们用一个正常孩子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腼腆的孩子时,就会发现这个目标还是很容易完成的。

2..找到孩子紧张的原因

孩子见到陌生人容易害羞紧张,可能源于对陌生人的恐惧,也许他听过什么故事、曾经被不友好的态度伤害过自尊心、小时候被家长吓唬过,这些都会导致孩子的紧张害怕。尤其是现在种种社会问题加剧,家长们对孩子的安全更加重视,难免会对孩子进行一些必要的自救意识培养,这必然会涉及“陌生人”这个话题。

孩子一旦对陌生人警惕,自然地会产生抗拒心态,因此而变得害羞紧张、在陌生人面前放不开。

与此同时,还有的孩子则是面对人多的情况会比较紧张。这类孩子往往就是过于关注别人的目光,总觉得大家在盯着自己,因此压力很大,变得容易害羞。这个原因,又与上面我们说的那种不同。

所以,要改变孩子害羞腼腆的问题,必须对症下药。想让孩子消除紧张感,找到源头才能真正找到解决办法。

3..鼓励孩子学会表达紧张的心理

有些孩子虽然因为害羞而紧张,但他并不会表达自己的这种心理,一直自己“憋着”。在他们情绪消化能力还很有限的时候,这种行为自然不能给孩子们带来多大帮助,所以我们应该引导孩子,学会说出自己的紧张情况。

不知道你是否有这种经历:越是一个人闷着就越会紧张,如果能有一个人互相倾诉,紧张感就会消退。在面试的时候,你最常发现的就是大家都是“话痨”,事实上这些人日常可能并不多话,但因为面试前的紧张感,导致他们不得不开启“话匣子”,跟旁边人倾诉分担。放在孩子身上也是一样,当他们能跟父母表达自己的紧张情绪并接受安抚时,紧张感就会有所下降。

4..给孩子一个临时的放松方法指导

如果不能提前缓解孩子的紧张,我们可以提前教给孩子一些放松的办法,告诉他们可以在自己紧张的时候使用。这些办法可以很简单,但只要有效果就足够了。

比如在我很小的时候,每次登台演出都会感到紧张,担心自己无法表演好,母亲就告诉我:“你可以把下面的观众都当成大萝卜!”一想到他们都是不会说话、闷头闷脑的大萝卜,不禁觉得好笑,紧张的气氛也就会消失了很多。此后,只要看到下面的观众,我就会自动带入这样的场景,从而有效地消除了紧张。

而“一分钟深呼吸”这样的肌肉放松法、“想象自己在海边散步”这样的冥想法等,对孩子临时缓解紧张也非常有效,我们可以选择其中一种教给他们,帮助他们临场解决问题。

当然,真正能发挥大效果的,还是针对性的“根治”办法。这一切,都需要在一个和谐、轻松的家庭环境下进行,只有父母营造一个美好的家庭氛围作为孩子的后盾,他们才能健康成长。“你怎么这样内向?一点都不勇敢”——别在旁人面前谴责孩子的腼腆

在很多家长眼中,孩子的胆小怕羞并不算什么问题,胆小可以解读为乖巧,怕羞可以解读为听话,这才是家长眼中不惹祸、不淘气的好孩子。不过现实告诉我们,一个在不断接触外界社会的过程中,依然不能摆脱胆小怕羞符号的孩子,往往就会受到这些因素的拖累,一辈子都打上“害羞”的印记。

在最开始,孩子的害羞反应是一种生理上的自我保护,因为他们没有接触过社会,所以自然而然会出现这些表现。伴随着他们逐渐长大,胆小怕羞的行为应该越来越少,只成为父母回忆过去时的打趣:“我记得你小时候还很害羞……”

也有一些孩子,由于成长过程中教育的失当、童年时期特殊的创伤等,导致他们一直保持着过于害羞胆小的性格,这就成为一种问题了,所以我们应该及早发现并纠正。

在纠正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同时意识到——胆小怕羞是可以轻松改变的,不是什么大问题。跟那些不把这些问题当回事儿的家长比,过分重视怕羞问题的家长也容易陷入教育误区。他们把害羞当成一个缺点,急匆匆地就要纠正,只要孩子不能听话改正,就着急地提醒乃至训责,甚至当着他人的面如此。这样,反而容易让孩子更加怕羞。【案例一】

菲菲是个容易害羞的孩子,她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这让菲菲的成长环境很单纯,所以一旦遇到很多人就经常害怕、表现腼腆。“这样可不行,以后对孩子的成长有太不好的影响了。”菲菲妈妈觉得这是个大问题,就有意识地让菲菲改正,于是她总是特意带菲菲去参加人多的聚会,带她主动跟自己的同事朋友打招呼。“菲菲,叫阿姨!”妈妈希望菲菲可以在不断的“练习”中习惯并变得不再腼腆了。

可菲菲却感到害怕,频繁的外出让她缺乏安全感,每次妈妈这样说的时候,她总是躲在背后一声不出。“你看看,这孩子让我惯坏了,都没礼貌了!”妈妈看到菲菲不肯表现,只好给自己找了个台阶下,说了菲菲几句。没想到这句话不知道戳中了哪里,菲菲一下子哭了起来,她喊着“我没有不礼貌”,又“打”了妈妈几下就跑了出去。

对妈妈而言,也许她只是一种客套,但话语中对孩子谴责的态度确实不容分辩的,而腼腆内向的孩子往往更加敏感,对父母的谴责表面上不说什么,内心却很受伤。这会让他们更加厌倦自己,更难以做出积极的反应和突破来,一不小心还容易让孩子给自己贴上“害羞”“没礼貌”的标签,越长越往这些方向靠拢。

所以,没理由的谴责是绝对不应该的,就算孩子因为腼腆害羞做错了什么,家长也绝对不能当着众人的面去谴责他,否则只会加剧孩子的心理问题。因为你在谴责他的时候,也忘记了一点——你的孩子那强烈的自尊心。

有时,正是因为家长和老师对孩子过于严厉,经常在众人面前谴责他们,所以才会让他们越来越谨言慎行,越发敏感,最终导致腼腆害羞的表现。这个因果关系,很多家长都弄倒了,导致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才是孩子腼腆行为的“罪魁祸首”。【案例二】

蒋老师班上有个内向的男孩子,平时不算特别努力,但是成绩还是可以的,这让蒋老师总是替他着急,却不知道该怎么说。

有一次考试,因为这孩子最近学习不认真、发挥得也不好,导致退步了十几名。蒋老师觉得这是个机会,可以通过对他这次成绩的批评,让他以后更加努力,不要浪费自己的天赋。于是,她就在班上点评成绩时当众批评了一下这个孩子。

俗话说“爱之深,责之切”,蒋老师也是出于一片好心。可她没有意识到,这个内向的孩子本来就不爱说话、非常腼腆,也非常敏感,被老师这样批评,他反而比别人更加在乎、紧张。在这样的压力下,他的反应不仅仅是“下次努力”,而是对这次的差成绩耿耿于怀,生怕下一次再考不好。这让他变得比以前努力了些,却也更加沉默、更容易紧张。一到考试,这孩子就脸色苍白,甚至有一次还因为害怕而发烧了。

蒋老师这才发现,自己的一次批评给他带来了这样大的压力,她非常后悔。

当众批评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这种作用之所以被叫作“知耻而后勇”,是因为我们给孩子带来了“耻”。孩子的敏感自尊心是很多大人难以体会的,给他们这样一个严重的打击,如果还是在他们比较在意的方面,加之孩子本身对他人的评价很在意,就十分容易引发负面影响。所以,对那些腼腆内向的孩子,批评反而要注意适度,帮助他们改变性格问题更需要如“春风化雨”一般,尽量在私下进行,当众谴责和批评是最不可取的行为。

正确的培养方法:不在人前说短处,别对孩子太严厉

家里如果有一个腼腆害羞的孩子,就像捧着一个琉璃瓶一样,应该是精心养护、仔细收藏的。因为这样的孩子也有一颗琉璃般的心,虽然美好却十分脆弱,家长过于严厉的态度很容易让他们受伤害。

要让这样的孩子走出腼腆害羞,“潜移默化”比“雷霆万钧”更加有用。一般来说,家长应该从三个方面注意自己的教育行为,绝不能弄巧成拙,让孩子的问题更加严重。

1.绝对不能在人前揭孩子的“短”

有些家长总爱在他人面前吓唬自己的孩子,或者揭露孩子的短处来给别人看。这倒不是因为家长对孩子有什么不满,也不是因为孩子是从垃圾箱捡来的,一般都是因为家长觉得这种方式最“简单有效”——只要在别人面前一说,孩子以后就会特别注意,会更主动地改正问题。

这种反应来自孩子对自尊心的维护。他们不想让自己的缺点暴露在别人面前,所以一旦父母说了,就会弥补式地改正,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做法对孩子就真的是正面的。

只要我们在别人面前说了孩子的短处,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伤害。他们可能会去努力改正,但也会对父母产生负面印象,而对那些腼腆害羞的孩子而言,他们的表现会因此变得更差。

因为孩子的害羞本就会导致紧张,家长的批评只会让紧张加剧,体现出来就是“更害羞了”。如果家长不明就里,还采取“人前批评”的模式,就彻底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孩子早晚都要爆发,或者最终养成真正腼腆的性格。

2..不要批评,让孩子对自己更有信心

许多孩子之所以在人前紧张害羞,归根结底就是因为不自信。这种不自信,往往来源于父母或老师、朋友在日常生活中对他们的评价不高。因为没有获得过什么鼓励和肯定,让他们对自己毫无信心;因为没有信心,所以做什么都显得没底气,也不敢在别人面前轻易展示自己,所以看起来腼腆;因为表现腼腆,更容易被父母批评……

这样的循环,往往出现在很多孩子的身上。如果不能从根源上解决,孩子就会越来越谨小慎微,最终变得十分自卑,而害羞与胆小,不过是这种自卑在某些方面的反映而已。

针对这些问题,家长更应该避免批评孩子,尤其不能当众批评。鼓励才是让孩子重拾信心的唯一方法,没事多关注一下孩子的闪光点,不要刻意地,而是自然而然地去表扬一下孩子,对他们的性格塑造帮助反而更大;如果一味关注“不要胆小”“不能害羞”,可能会加剧孩子的压力和自卑心理,对他们造成的影响更大。

3..别对孩子太严厉,不要让他产生抗拒心理

很多孩子的胆小怕羞都是只针对老师家长的,你会发现当他身处同龄人之中时,既能活泼开朗地与他人交流,又能表现出这个年纪应有的优秀之处,是个非常好的孩子。那么,他们为什么,在大人面前却很害羞内向呢?

孩子的这种紧张,是来源于家长和老师留下的“严厉”印象。如果过于严苛地对待他们,孩子就容易加重腼腆害羞的情况,所以对家长而言,别对孩子太严厉大概是教育的重要原则。

家庭不是课堂,更不是审讯室,一个温馨、和谐的环境才是我们最应该营造的氛围,这也能帮助孩子减轻紧张感和害羞心理。通过积极的沟通、良好的家庭环境辅助,孩子能够更好地塑造性格,这是严厉批评做不到的。第二章打开孩子的心门,让他体会和控制情绪“你现在有什么感觉?”——引导孩子“说”出情绪

对很多家长来说,在培养塑造孩子情绪性格的道路上,最难的可能不是过程,而是开始。很多家长的家庭教育理论知识都已经学得十分到位了,但在真正实施的时候,却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问题——压根不知道从何着手。

这种情况还很普遍,理论派和实践派在家长群体中往往无法合二为一,要是谁能两者兼顾,那真是妥妥的模范教育家了。

首先,他们就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情绪性格的塑造上到底有什么问题。“什么?自己孩子的性格是什么样的,我们还能不知道吗?”这个问题说出来,可能许多家长都觉得可笑。如果他们都不了解自己孩子在想什么,那又有谁会了解呢?然而事实上根据调查研究,家长们都觉得自己理解孩子,却有超过一半的孩子认为家长并不真正懂得自己。这种家长单方面一头热的“了解”,在遭到孩子的否定时就显得有点尴尬了。

之所以会出现这个问题,有时候是我们没有给孩子倾诉的机会,他们没有办法将自己的想法表达给我们,也有时候是因为孩子总愿意将自己的情绪隐藏起来,不愿意向我们展示他们的心理变化,所以家长没办法把握他们的思想脉络。

前者,需要家长主动给孩子一个倾诉的机会,而后者,就需要我们引导孩子向家长主动“说”出他的情绪。【案例一】“孩子,你到底在想什么?”这是彬彬妈妈最想问自己孩子的一个问题。

她觉得自己可能是最差劲的母亲,连自己的孩子在想什么都不知道,可是彬彬的情况还真就有些特殊。他的个性看起来并不算腼腆,却是个“闷葫芦”,从小就不愿意跟别人聊天,更不愿意跟别人聊关于自己的事情。小小年纪,彬彬就好像藏了一肚子的情绪,永远都不表露出来,这样,妈妈就很难知道他到底在想些什么。

前段时间,彬彬爸爸本来答应带他在周末时去植物园玩耍,却因为临时要加班而取消了这个活动。彬彬心里感到非常失望和生气,但是他又不知道该怎么说,也不愿意告诉妈妈,就攥着拳头蹲在角落里生闷气。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