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问题解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7 03:58:02

点击下载

作者:王国敏,高中伟

出版社:巴蜀书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问题解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问题解析试读:

前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问题解析》是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科普课题。本课题根据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以及十七届三中全会、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新的理论观点,整理出92个基本问题,分为六大部分,通过生动的语言、翔实的数据、形象的图表,深入浅出地将一些枯燥的理论变成通俗易懂的话语,让广大人民群众掌握,并成为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的思想武器,我们理论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此。

一、宣传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意义

1.宣传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曾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①理论只有在实践中被人民群众所理解、认同和掌握,才能变成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从来就不是书斋里的教条,而是关于人民群众实践的科学总结,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只有大众化,才能掌握群众、教育群众,指导群众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和掌握,才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在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必须通过开展马克思主义的启蒙教育和宣传普及工作等形式,使之走向大众化。

2.宣传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客观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党领导亿万人民群众共同奋斗的伟大事业,要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不仅关系当前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更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投身改革建设的内在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才能够顺利实现。当前,宣传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要在总结我们党以往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形式,使宣传普及工作更加富有成效。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3.宣传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巩固执政地位的需要。

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成为领导人民掌握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面对社会环境和执政条件的深刻变化,如何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是否稳固,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兴衰成败。宣传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要把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方式等内容介绍给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从而增强他们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情感认同、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实践认同。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普通俗读物的基本框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普通俗读物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问题出发,紧紧围绕干部、群众最关心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来展开。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在整体框架和内容结构上作出了创新安排。第一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普通俗读物的基本内容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总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经济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政治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文化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社会问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建设基本问题等六个部分。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总论部分:主要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重大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体系之间的关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经济建设部分:主要阐述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内涵和基本要求、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政治建设部分:主要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之间的关系、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同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和议会民主制度的区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同西方“多党制”的区别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文化建设部分:主要阐述了国家文化软实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和谐文化、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社会建设部分:主要阐述了社会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就业是民生之本、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党的建设部分:主要阐述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多种实现形式、增强党员意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普通俗读物的基本内容从宏观到微观,从一般到具体,理论分析和具体事例数据相结合,深入浅出地阐述和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若干重要思想观点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若干实践问题。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普通俗读物的鲜明特征

科普通俗读物的形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和要求通俗化、具体化,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使之真正为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普通俗读物,坚持理论性和通俗化相统一,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通过读本这种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大众话语”,使广大民众能看得懂、读得懂、用得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普通俗读物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一是紧扣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和四中全会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普通俗读物的选题和阐述都始终贯穿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和四中全会精神的红线,努力反映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和四中全会精神的新思路新举措,反映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新进展新经验,是一本深入学习宣传阐释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和四中全会精神的辅助读物。

二是紧扣人民群众关注的若干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普通俗读物坚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入手,以问答的形式展开阐述,所作出的理论阐述都围绕问题、针对问题、回答问题,着力解决干部群众在改革开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思想困惑和认识疑虑,解开人们思想的扣子。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普通俗读物关注热点、关注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的特点。

三是紧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普通俗读物所阐述的核心思想,在通俗化、大众化的表达形式上不断创新。阐述基本问题的语言生动活泼,以准确的数据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可信度和可读性,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普通俗读物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知识来展开,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问题和把握趋势,唱响时代主旋律,引导人们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上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丰富完善,我们的研究是没有穷尽的,这就需要在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中不断地更新。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普通俗读物难免有疏漏和不成熟之处,我们恳请各位学界同仁和广大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王国敏 高中伟

2009年12月于四川大学

第一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总论

1.如何理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重大意义

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旗帜问题始终是至关重要的。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奋斗的目标。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不断推进,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深层次矛盾和新问题正在日益凸显出来。与此相联系,在党内外出现了一系列值得重视的思想认识问题和噪音。这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对中国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思索。“举什么旗”的问题也就更加凸显。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明确地指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就必须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我们之所以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深刻地总结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社会主义除在苏联一国继续发展外,又先后在亚非等15个国家获得胜利。这是科学社会主义从理想变成现实后,取得的辉煌成就。但同时,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也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一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模式的多样性。长期以来,我们认为苏联模式就是完善的社会主义,就是标准的社会主义。在苏联社会主义的弊端日益暴露的过程中,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包括对于社会主义是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而不能多样化。苏联长期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独立自主探索发展道路认同为搞社会主义多元化,简单地把社会主义多样性等同于社会主义多元化,给各国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严重危害。20世纪80年代末苏东剧变给我们留下的深刻教训,重要方面就是证明了社会主义模式具有多样性,各国必须要独立自主地探求符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二是如何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直到目前为止,建立社会主义政权的国家基本上都是在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国家建立的,这与当时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存在着巨大差异。对于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尽管列宁早已觉察,并制定了新经济政策以解决这一问题,但是从斯大林开始,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过程中,许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和尖锐性。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光荣传统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毛泽东开始,到邓小平和江泽民,一直到胡锦涛,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独立自主地在实践中不断破解这些问题,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终于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我们之所以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社会矛盾运动的必然要求。从根本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当代中国客观的社会矛盾推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近现代历史已经表明,近代中国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富强,中国无数志士仁人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历史的重任最终落在了中国共产党的肩上。客观的社会矛盾,迫使我们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逐渐明确了“我们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内在矛盾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开拓前进的历史进程,就是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推动下中国政治一步一步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就是在这个伟大旗帜的引领下不断前进的,这个旗帜又通过党在新时期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展现出来,集中地体现在党的基本纲领之中。完全可以讲,我们之所以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归根到底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领导人民在实践中找到了中国发展进步和团结奋斗的科学真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是我们在实践中付出巨大代价和创造性的劳动获得的理论成果,她凝聚着全国人民的心血和经验,既是指导中国发展进步的真理,也是引领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真理。来自实践的认识是弥足珍贵的,经过实践经验的正确认识是更为珍贵的。回顾我国社会主义的探索历程,我们已经深刻地认识到,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不是我们的旗帜,民主社会主义也不是我们的旗帜,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是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高举的理论旗帜。在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一定要高举和真举这面光辉旗帜。

2.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体系之间的关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指明了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系统而深刻地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①这些精辟论述,不仅从理论上解决了人们对中国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认识问题,而且还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体系之间的内在关系。要真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务实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必须要真正理解旗帜、道路、理论体系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这也是检验是否真举、高举、全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重要标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我们党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性创造。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首次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得到了各方面的广泛拥护。1982年以来党的历次代表大会都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词。十三大的主题是“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十四大的主题是“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十五大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十六大的主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十七大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主题,贯穿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的全部实践和理论中。也正是因为始终如一地坚持了这样一个主题,我们才取得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历史成就。从1979-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9.7%;2008年GDP总量达到4.222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三;外汇储备额在2008年2月达到8536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等等。这些都生动地说明了我们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伟大的,具有着巨大生命力。

①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12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总称,有着丰富深刻的内涵。从不同层面考察,有着其特定的内涵。作为政治方向和引领航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面旗帜。作为实践模式和路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一条道路,解决的是走什么路的问题。作为理论成果和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一个科学理论体系,解决的是用什么指导思想武装全党全国人民的问题。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体系各自的特点、功能和区别。但是,这三者之间又是内在统一的。这三者共同基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都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产物,彼此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贯通、不可分割。旗帜就是方向,就是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规定了道路、理论体系的性质和方向,起着导向作用,能够有效地凝结力量和统一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是旗帜在实践层面和理论层面的支撑和具体体现。旗帜展示未来,要靠前进道路上的实践探索,要靠理论对具体实践的正确指导。离开了实践道路和理论体系,旗帜就会成为没有具体内涵的空洞政治口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指引和规范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灵魂。旗帜、道路、理论体系是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整体,我们绝对不能任意肢解和片面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否则,必将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严重危害。

具体而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①具体而言,必须要坚持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坚持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就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体系之间的内在关系,要求我们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一方面,要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坚定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另一方面,要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只有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才会永远在神州大地高高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会不断谱写新篇章。

①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页。

3.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的战略布局

党的十七大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战略任务作出了全面部署,并且把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写入了党章。这一重大总体布局紧扣影响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体现了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既是着眼未来的战略举措,又是立足现实的紧迫任务。我们党自十六大以来,将总体布局由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在经济建设上,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经济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心任务,经济发展是政治文明、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就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十七大围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从八个方面对经济建设的战略任务作出部署:一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二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四是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五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六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七是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八是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十七大报告强调,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要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彰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强大生机活力。

在政治建设上,必须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十七大围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从六个方面对政治建设的任务作出部署:一是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二是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三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四是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五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六是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一定能够带领人民开创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

在文化建设上,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它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又给予经济和政治以巨大影响。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就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十七大报告对文化建设的论述,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今时代发展趋势和我国文化发展方位的科学把握,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觉。十七大围绕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文化建设的任务作出部署: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二是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三是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四是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我们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在社会建设上,要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和谐社会建设,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就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十七大围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从六个方面对社会建设作出部署:一是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二是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三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四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五是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我们要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要紧紧依靠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氛围。

4.如何理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上产生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有机结合的必然产物,“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成果。因此,我们需要具体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什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什么。这样才能让我们深刻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神实质。

科学社会主义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深刻分析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和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原理和原则。如高度重视发展社会生产力,认为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归根结底还是表现在它能够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认为社会主义是“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坚持按劳分配原则,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每个生产者在生活资料中得到的份额是由他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坚持共同富裕,认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集中表现。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原理和原则。如坚持无产阶级专政,认为无产阶级专政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坚持人民代表制度,认为国家最高权力属于人民,无产阶级必须“把一切政治权力集中于人民代议机关之手”;坚持工人阶级政党的领导,认为工人阶级要想取得革命成功,就必须建立自己的政党;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文化原理和原则。如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及其劳动群众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理论武器,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必须吸收人类文化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坚持人的全面发展,认为未来社会就是一个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科学社会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它始终顺应时代潮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时,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了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完全可以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建立在中国国情基础上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经济方面的主要特色。如认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坚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坚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政治方面的主要特色。如坚持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文化方面的主要特色。如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强调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来武装全党,教育人民;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社会思潮,争取在全社会形成最大的共识;重视和谐文化建设,努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满足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要求。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社会建设方面的主要特色,就是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高度重视民生问题,把和谐社会提升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从根本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又被赋予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因此,我们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5.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过程和内涵

任何道路的形成都是经过一系列的阶段逐步完成的。对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更是如此。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凝聚着几代共产党人的智慧和心血。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以后,我们面临着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全新命题。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对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正确的思想观点,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起点和思想源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开辟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国际局势,以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伟大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并进一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任务,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向前发展。

党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独立自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的深刻认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涵义,2003年12月,胡锦涛同志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曾经作出概括,他指出:“在我们这样的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东方大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建设。我们要坚持的道路,就是邓小平同志开辟的、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并发展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具体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涵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经济上就是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政治上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在文化上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和谐文化;在社会建设中坚持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对外方面,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还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这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的重大理论提升,也必将使我们的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具有重大的世界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事业迅速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国际社会开始提出“中国模式”。2004年4月,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文章指出,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中国迅速崛起,为第三世界国家提供了一个有别于西方的发展模式。同年5月,高盛公司高级顾问、清华大学教授乔舒亚·库珀·雷默在伦敦《金融时报》发表文章,提出“北京共识”,或称之为“中国模式”,引起了世人的普遍关注。2004年6月14日,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科菲·安南在接受新华社记者提问时说,中国依靠独特模式实现发展的有益经验的确值得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借鉴。所谓“中国模式”,实际上就是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发展道路和独特的发展经验,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实践中还有待于发展,还要进一步经受实践的检验,但是,它毕竟为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有别于西方的发展模式,对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6.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条件

任何理论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都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也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现实基础与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要深入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基本精神,就需要我们从历史和现实角度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背景,进而才能真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的时代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和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和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