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教材精讲+真题解析】讲义与视频课程【64小时高清视频】(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7 05:57:14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2019年11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教材精讲+真题解析】讲义与视频课程【64小时高清视频】

2019年11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教材精讲+真题解析】讲义与视频课程【64小时高清视频】试读:

视频讲解教师简介

于秀慧,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管理学博士,商学院研究生会学术部部长。曾在北京交通大学、中国管理软件学院等多所大学承担管理学原理、运筹学、组织行为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研究成果: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8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化传统与家族企业制度安排(03BJY058)的最终报告主笔人,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北京科技园区自主创新战略集成管理平台对策研究(06BaJG0044)的申请报告撰写人。

授课特点:授课系统性强,能够准确地把握考试的重点、难点、考点,讲解透彻,重点突出。

程丽娟,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管理学博士。博士期间即担任学校的授课教师,对工商管理各领域核心课程有深入透彻的了解,同时掌握了扎实的管理理论基础和管理研究方法,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程老师多次参与知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内训,拥有丰富的教学和实践经验。

授课特点:善于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帮助学员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重点突出,知识点讲解清晰实用。

柯江林,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博士。主讲课程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分析与评价、绩效管理、薪酬管理、职业生涯管理、组织行为学等。学术成果: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项,参与国家自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及省部级课题数项。在《管理世界》、《心理学报》、《南开管理评论》、《经济管理》等期刊上发表文章数十篇。

授课特点:教学经验丰富,紧扣考试大纲和教材,讲解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冯玉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社会学系硕士,本科主修人力资源管理,国家职业资格考试阅卷人,高分一次性通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企业培训师、心理咨询师、营销师、公关员、会计师等职业资格类考试,被誉为“考证达人”。冯老师通过多年参与阅卷和考试,深知职业资格类考试命题规律、答题方法和判卷规则,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历年真题的命题规律有深入研究,能深刻剖析考试的重点、难点和热点。曾对多名学员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一对一辅导,全部顺利通过考试。

讲授风格生动幽默,逻辑清晰,擅于归纳总结学习方法及应试技巧;善于案例教学,联系实际帮助学员理解,将深奥的理论问题通俗化,让学员在欢声笑语中掌握真知。

第一模块 教材精讲[52小时视频讲解]

第一部分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14小时视频讲解]

第一章 劳动经济学[视频讲解]

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一)资源的稀缺性的含义

资源的稀缺性即资源的有限性,是指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限需要而言,客观上存在的制约满足人类需要的力量。(二)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具有的属性

1.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的稀缺性

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的。

2.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具有绝对的属性

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存在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具有普遍和绝对的属性。

3.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资源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消费的支付能力是指一定社会发展阶段所能够拥有的劳动量。支付能力是生产出来的,是生产的结果,生产力等于支付能力。消费各种资源以生产或形成经济物品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即生产力是有限的,正是资源(包括劳动资源)闲置的根本原因之一。

现代劳动经济学产生于劳动资源的稀缺性与成本的存在。【例题1.1.1】劳动资源稀缺性的属性包括(  )。[2013年11月二级真题]

A.具有普遍性

B.仅存在于市场经济中

C.是一种相对的稀缺性

D.仅存在于当前社会

E.可以表现为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和支付手段的稀缺性【答案】ACE【解析】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具有以下属性:①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的,是相对的稀缺性;②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存在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具有普遍和绝对的属性;③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资源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二、效用最大化

效用最大化行为的观点,通常作为经济分析的基本假设。它并不是说任何一个市场主体的每一种经济选择和经济决策行为都达到了效用最大化的目标,而是说主体的行为可以用效用最大化的观点加以分析和预测。

根据效用最大化行为的观点可知:

1.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即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约束条件下,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2.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

这里的利润可以定义为企业生产经营的总收入减去总费用的差额部分。

利润最大化的含义可以理解为:如果总收入减去总费用的差额是正值,则越大越好;如果是负值,则越小越好。

利润最大化不过是效用最大化的变形,它突出了效用的货币收益方面,而忽略非货币收益方面。【例题1.1.2】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作为市场主体的个人追求的目标是(  )。[2015年5月三级真题]

A.利润最大化

B.效率最大化

C.效用最大化

D.差额最大化【答案】C【例题1.1.3】效用最大化行为的观点,通常作为(  )的基本假设。[2015年11月四级真题]

A.市场分析

B.经济分析

C.成本分析

D.理论分析【答案】B

三、劳动力市场(一)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

在劳动力市场上,居民户是劳动力的供给方,企业是劳动力的需求方,通过双方的无数次选择,按照一定的工资率(从供给的角度看,是要素服务收入;从需求的角度看,是要素使用成本)将劳动力配置于某种产品和服务的生产的职业岗位上。

从生产要素投入的视角观察,劳动力市场供求运动调节着劳动资源的配置;从收入的视角观察,劳动力市场的供求运动决定着工资。就业量与工资的决定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二)劳动经济学产生的基础

劳动力市场配置的资源、交换的商品是劳动力,与其他市场配置的资源、交换的商品相比,具有显著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所导致的劳动力市场与其他市场的重大区别是劳动经济学产生的基础。(三)劳动经济学的主要任务

劳动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要认识劳动力市场的种种复杂现象,理解并揭示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以及工资和就业决定机制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作用原理。总之,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例题1.1.4】在生产要素市场,(  )是生产要素的供给者。[2016年5月二级、四级真题]

A.居民户

B.市场

C.劳动者

D.企业【答案】A

四、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即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研究方法。(一)实证研究方法

1.实证研究方法的含义

实证研究方法是认识客观现象,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的方法,其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实证研究方法试图超越或排斥价值判断,只揭示经济现实内在的构成因素及因素间的普遍联系,归纳概括现象的本质及其运行规律。

2.实证研究方法的特点(1)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实,研究现象自身的运动规律及内在逻辑。(2)对经济现象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可根据经验和事实进行检验。

3.实证研究方法的步骤(1)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分析研究经济现象,目的在于创立用以说明经济现象的理论。(2)其步骤包括:

①确定所要研究的对象,分析研究对象的构成要素、相互关系以及影响因素,搜集并分类相关的事实资料;

②设定假设条件;

③提出理论假说;

④验证。(二)规范研究方法

1.规范研究方法的含义

规范研究方法是指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说明经济现象及其运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规范研究方法研究客观现象的目的在于:提出一定的标准作为经济理论的前提,并以该标准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以及研究如何使经济现象的运行符合或实现这些标准。

2.规范研究方法的特点(1)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解决客观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即要说明所要研究的对象本身是好还是坏,对社会具有积极意义还是具有消极意义。(2)研究经济现象的目的主要在于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

通过政府制定的社会经济政策及体制调整可以推进互惠交换的发展,以增进社会福利。互惠交换的主要障碍有以下三类:

①信息障碍。由于信息缺陷、信息偏误、信息不对称,使市场主体不能进行互惠交换。

②体制障碍。交换本身是互惠的,但实际存在的某种惯例、政策及体制安排,阻碍互惠交换的实现。

③市场缺陷。潜在的交换是互惠的,但由于市场自身的缺陷,或者交换参与的主体由于观念或习惯的干扰无法进行交换。

实证研究方法排斥价值判断,规范研究方法却以价值判断为基础。实践表明,规范研究方法脱离不开实证研究方法对经济现象的客观分析;实证研究方法也离不开价值判断的指导。在劳动经济学的研究中要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运用。

第二节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

一、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一)劳动力和劳动力参与率的概念

1.劳动力的概念

劳动力是指在一定年龄之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即社会劳动力。

2.劳动力参与率的概念

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

劳动力参与率的含义是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的人口的比率。“一定范围内的人口”可依若干标志进行分类,如总人口、不同年龄组人口或不同性别人口等:(1)以总人口计算的劳动力参与率(简称劳参率)称为总人口劳参率;(2)以某年龄组计算的劳参率称为年龄别劳参率;(3)以某一性别计算的劳参率称为某性别劳参率。

具体的计算公式分别为:

3.劳动力供给的概念

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其计算公式是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由工资率变动所引起的劳动力供给数量的变化。设E为劳动力供给弹性,△sS/S表示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W/W表示工资变动的百分比,则有:

4.劳动力供给弹性的分类

通常在考察市场劳动力供给时,劳动力供给弹性值分布在0到无限大之间。根据劳动力供给弹性的不同取值,一般将劳动力供给弹性分为五大类:(1)供给无弹性,即E=0。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工资率如何变s动(在劳动力市场分析的实际可能范围内),劳动力供给量固定不变。(2)供给有无限弹性,即E→∞。这时工资率给定,而劳动力供s给量变动的绝对值大于0。(3)单位供给弹性,即E=1。在这种情况下,工资率变动的百s分比与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相同。(4)供给富有弹性,即E>1。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s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5)供给缺乏弹性,即E<1。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小于s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例题1.2.1】当劳动力供给弹性(  ),表示劳动力供给富有弹性。[2016年5月三级真题]

A.小于0

B.大于0

C.小于1

D.大于1【答案】D(二)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

劳动力参与率的变动趋势为:

1.15~19岁年龄组的青年人口劳动力参与率下降。

2.女性劳动力参与率呈上升趋势。

3.老年人口劳动力参与率下降。

4.25~55岁年龄段男性成年人的劳参率保持高位水平,不存在显著的趋势性变化。(三)经济周期与两种劳动参与假说

1.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

在经济总水平上升或下降时期,总劳动力参与率亦发生波动。

2.劳动参与假说

针对劳动力参与率随经济周期波动的状况,研究者们提出两种劳动参与假说:附加性劳动力假说与悲观性劳动力假说。(1)两种假说的共同前提

附加性劳动力假说与悲观性劳动力假说的前提观点是相同的,即男性成年人的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周期不存在敏感的反应性。这个劳动力群体总是停留在劳动力市场中。他们的流动表现为就业者和失业者间的流动,而不表现为劳动力与非劳动力的流动。这个劳动力群体被称为一级劳动力。

与此相对的劳动力群体被称作劳动力市场的二级劳动力。二级劳动力主要由中年妇女构成。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运行周期存在着较敏感的反应性。(2)附加性劳动力假说

在经济总水平下降时期,由于衰退,一些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此时,为了保证家庭已有的收入水平,二级劳动力走出家庭,以期寻找工作。

因此,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着正向关系: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提高。(3)悲观性劳动力假说

在就业率下降、失业率上升时期,一些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但仍滞留在劳动力市场,而许多二级劳动力对寻找新的工作机会的前景持悲观态度,因而宁愿退出劳动力市场而不愿作为失业者。

因此,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着反向关系: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下降。【例题1.2.2】基于经济周期变动的劳动参与假说包括(  )。[2015年5月三级真题]

A.乐观性劳动力假说

B.相对性劳动力假说

C.悲观性劳动力假说

D.绝对性劳动力假说

E.附加性劳动力假说【答案】CE

二、劳动力需求(一)劳动力需求的含义

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的劳动量。劳动力需求是企业雇用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两者缺一不可。劳动力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

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定义为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其计算公式是: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设E为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用△D/D表示劳动力需求量d变动的百分比,用△W/W表示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根据定义,其公式为:

因为劳动力需求量与工资率存在反向关系,故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值为负值。在通常情况下,人们一般关注它的绝对值。(二)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的分类

根据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的不同取值,可将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分为五类:

1.需求无弹性,即E=0。此时工资率不论如何变化,劳动力d需求量固定不变。无弹性的劳动力需求曲线是一条与横轴垂直的线。

2.需求有无限弹性,即E→∞。这种情况下,工资率不变,即d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为零,而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的绝对值大于零。有无限弹性的劳动力需求曲线与横轴平行。

3.单位需求弹性,即E=1。此时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需求量d变动的百分比的绝对值相等。劳动力需求曲线是与横轴的夹角为45°并向右下倾斜的曲线。

4.需求富有弹性,即E>1。此时需求富有弹性的劳动力需求d曲线是一条向右下倾斜且较为平缓的曲线。

5.需求缺乏弹性,即E<1。此时需求缺乏弹性的劳动力需求d曲线是一条向右下倾斜且较为陡峭的曲线。图1-1【图解】各种不同类型的情况如图1-1所示,直线A表示需求无弹性的情形;直线B表示需求有无限弹性的情形;直线C表示单位需求弹性的情形;直线E表示需求富有弹性的情形;直线F表示需求缺乏弹性的情形。【例题1.2.3】下列劳动力需求曲线(图1-2)中,(  )表示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相对于工资率变动富有弹性。[2013年11月二级真题]图1-2【答案】C【解析】设E为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用ΔD/D表示劳动d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用ΔW/W表示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为:。需求富有弹性,即E>1,表明劳动力需求曲d线是一条向右下倾斜且较为平缓的曲线,如图1-2中的曲线“C”。(三)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动

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由工资率的变动引起的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动。此类变动表现为在同一条劳动力需求曲线上的移动,如图1-3所示。图1-3 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动【图解】图1-3中,横轴为劳动力需求量,纵轴为工资率,D为劳动力需求曲线。当工资率为w时,劳动力需求量为l ,在需求曲线D00上为a点。工资率由w提高到w时,需求量由l下降到l ,在需求曲0 101线D上由a向左上移动到b点。工资率由w下降到w 时,劳动力需求02量由l增加到l,在需求曲线上由a向右下移动到c点。0 2

三、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一)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1.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短期的生产实际上就是产量取决于一个可变要素的投入。可变要素投入发生变化,产量相应地发生变化。当把可变的劳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最初劳动投入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是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这种规律就是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2.劳动投入增加引起的产量变动

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由劳动投入的增加所引起的产量变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边际产量递增阶段

边际产量是指由于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要素投入而增加的产量。导致边际产量递增的原因:在开始时,不变的生产要素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劳动投入不断增加,可以使固定不变的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利用,从而使边际产量递增。边际产量是指由于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要素投入而增加的产量。

第二阶段:边际产量递减阶段

导致边际产量递减的原因:不变的生产要素已接近充分利用,可变的劳动要素对不变的生产要素的利用趋向于极限。

第三阶段:总产量绝对减少

导致总产量绝对减少的原因:固定不变的生产要素已经得到充分利用,潜力用尽,固定不变的生产要素已经容纳不了过多的可变要素,两者的结合比例已经完全恶化。再增加可变的劳动要素,只会降低生产效率,使总产量减少。

3.劳动投入增加量的计算

由总产量和劳动投入的关系,可以得到平均产量的概念。平均产量就是指平均每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产量。设总产量为Q,可变的劳动要素投入为L,平均产量为AP,边际产量为MP,则有:

AP=Q/L     MP=△Q/△L

在图1-4中,横轴为劳动收入L,纵轴为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对应三种产量的曲线为TP、MP和AP。从图1-4中可以看到如下特点:

其一,TP、AP、MP三条曲线都是先增后减。第一阶段,AP递增;第二阶段,MP递减;第三阶段,MP为负值。

其二,AP与MP的交点为AP的最大值。两条曲线相交前,AP<MP;相交后,AP>MP。图1-4 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

其三,当MP=0时,总产量取得极大值。

根据图1-4表示的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和劳动投入的关系,可以清楚地看到企业在资本等生产要素固定不变时,劳动投入对产出的影响:(1)在区域Ⅰ,平均产量AP一直在增加,并且边际产量MP大于平均产量AP。所以,劳动投入至少要增加到a点才能使平均产量最大。(2)在区域Ⅱ,劳动投入的变动区间为a~b点,这一区域平均产量下降,边际产量递减。但劳动投入增加仍可使总产量增加,只不过增加的比率是下降的。到b点时,边际产量为零,总产量最大。(3)在区域Ⅲ,劳动投入量大于b点,边际产量为负,总产量也在绝对减少。

由此可见,企业在资本等生产要素固定不变时,劳动投入的增加量应在区域Ⅱ,即a~b区间。(二)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

由图1-4可知:

①企业若以人均产量最大为目标,劳动投入量a点最佳;

②若以总产量最大为目标,劳动投入量b点最佳;

③若以利润最大为目标,则要取决于产品价格与生产费用,其必须结合成本和价格来分析。企业劳动力需求的决定,是对增加劳动力所支出的成本和其所能增加的收入进行比较后才能做出的。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资本等生产要素不变,唯一可变的是生产要素为劳动投入,那么,由于增加单位劳动而给企业增加的收益为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它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乘以价格,即:(MRP代表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VMP代表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P代表产品的价格)

短期企业唯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投入,故可变的成本也就是工资。增加单位劳动投入所增加的成本称为边际成本,从经济学原理可知,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必须使其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则完全竞争条件下,短期企业劳动力需求决定的原则是:(MRP代表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VMP代表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P代表产品的价格,MC代表边际成本,W代表工资。)

四、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一)劳动力市场的含义

1.劳动力市场的含义

广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力所有者个体与使用劳动要素的企业之间,在劳动交换过程中所体现的、反映社会经济特征之一的经济关系。

狭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市场机制借以发挥作用,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和形式。

狭义的劳动力市场是广义的劳动力市场交换关系的外在表现,是实现劳动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

劳动力市场的主体由相互对立的两极构成:其一为劳动力的所有者个体,其二为使用劳动力的企业。劳动力市场的客体是劳动者的劳动力,即存在于劳动者身体之内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劳动能力。同时,劳动力也是劳动力市场关系的物质承担者。【例题1.2.4】劳动力市场的客体是(  )。[2015年5月三级真题]

A.社会劳动力资源

B.劳动者的劳动力

C.劳动力的所有者

D.使用劳动者的企业【答案】B

2.劳动力市场的性质(1)劳动力市场是社会生产得以进行的前提条件。(2)劳动力与工资的交换行为,使交换双方各自得到所需要的使用价值,实现各自的效用;在交换的过程之中,各方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进行经济计量,能够使双方接受交换的结果,因而其交换只能是一种等价交换。(3)劳动力市场的劳动交换,决定了劳动力的市场价值——工资。劳动力价格——工资是实现和决定这种交换行为的必要手段。(4)通过劳动力市场的交换,实现劳动要素与非劳动生产要素的最佳结合,是一种具有最高效率、消耗最低费用的最经济的形式。

3.劳动力市场的本质属性及其主要表现

劳动力市场的本质属性是指劳动力市场所维护、反映和调节的经济利益的性质。其主要表现是:(1)劳动力市场是在产权边界界定清晰的条件下的必然产物。因为进行财产交换的前提是有对财产享有支配权的主体。(2)劳动力市场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调节劳动力的配置,实现劳动要素与非劳动生产要素相结合的最有效率的最佳途径。劳动力市场为劳动者追求正当的物质利益提供了社会经济条件。(3)劳动力通过劳动力市场的劳动交换,离开流通领域进入生产领域后,所开始的劳动过程是商品生产者的劳动过程。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价值在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之间进行分配。(二)劳动力市场的静态与动态均衡

1.均衡状态

均衡状态是指经济中各种对立的、变动着的力量处于一种力量相当、相对稳定、不再变动的状态。

均衡分析方法是揭示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说明实现均衡的条件以及如何调整实现均衡的方法。

2.均衡分析的分类(1)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

①局部均衡分析,是指假定其他情况不变,分析单个市场均衡的实现与变动,其代表人物是A·马歇尔。

②一般均衡分析,是指考察所有市场的均衡的建立与变动,在所有市场的供给、需求和价格的相互关系中研究一个市场的均衡问题。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是瑞士洛桑学派的L·瓦尔拉。(2)静态均衡分析和动态均衡分析

①静态均衡分析,是指抽象掉时间因素,变量的调整是瞬时完成的,其调整时间设为零。

②动态分析,与静态均衡分析相反,经济变量的调整需要时间,着重考察经济变量在不同时间的变动情况。它要分析经济现象的变化过程。(三)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

1.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劳动力市场实现均衡,劳动力资源就能达到最有效率的分配。在给定资源与总需求水平的前提下,社会产出亦能取得最高水平。

2.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

在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条件下,经济社会中任意一种职业、行业,任何一个地区的工资,都不会与其他职业、行业、地区存在差别。

3.充分就业

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的竞争在均衡工资决定的同时,实现充分就业。

必须注意:在一个经济社会中,构成“充分就业”的就业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量。在劳动力供给曲线与劳动力需求曲线给定的条件下,供求的竞争导致充分就业的实现。当劳动力供给曲线或劳动力需求曲线一方或双方都发生移位时,均衡工资的水平不同,其充分就业的就业量也是不同的。【例题1.2.5】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有(  )。[2016年5月二级、四级真题]

A.充分就业

B.体现工资差异

C.增大工资总额

D.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

E.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答案】ADE

五、人口、资本存量与均衡工资率(一)人口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1.人口规模

构成劳动力供给的劳动力人口群体,是一定时期、一定地域人口总体的一部分。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供给与人口规模成正向关系。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劳动力供给增加。如果劳动力需求不变,其结果必然是均衡工资率下降。

2.人口年龄结构(1)通过劳动年龄组人口占人口总体比重的变化,影响劳动力供给

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年龄组范围内的人口比重大,劳动力供给将比较充分;反之,劳动力供给将趋向减少。(2)通过劳动年龄组内部年龄构成的变动,影响劳动力供给内部构成的变化

在劳动年龄组人口比重一定的情况下,其内部年龄构成不同,劳动力供给也有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本存量方面,会对劳动力供给产生不同影响。

3.人口城乡结构

人口城乡结构既是人口地理分布的反映,也是人口经济结构的反映。

人口城乡结构及其变动,对正处于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市场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对劳动力供给弹性的影响。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的转移,使劳动力供给弹性趋向增大。(二)资本存量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资本存量的增加,根本改变了劳动力与资本的配置比例,从而使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的边际产品增加。假定产品价格不变,将导致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VMP)增加。在这种变化了的条件下,企业、行业以及市场劳动力需求扩大。如果劳动力供给不变,其结果是均衡工资率的提高。一般情况表明,生产率的增长最终将导致整个经济劳动力需求的增加。(三)人口、资本存量与劳动力市场均衡

在人口增长、资本存量增加的条件下,均衡工资率能否增长取决于二者之间的关系。事实表明,资本存量的增长率高于人口的增长率,所以其结果是均衡工资率得到提高,就业也在扩大。

第三节 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水平与工资结构

一、均衡价格论的一般原理及工资决定

均衡价格论是说明通过商品供给与商品需求的运动决定商品价格形成的理论。均衡价格的形成过程也就是价格决定的过程。均衡价格的决定是需求规律和供给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

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一旦形成,在需求与供给的共同作用下,价格就会处于一种相对静止而不再变动的状态。如果有其他力量使需求或供给或供求双方发生变动,则会在新的条件下通过供求竞争,实现新的市场均衡。

工资是指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即劳动力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一致的价格。

工资的决定是以劳动力价值为基础,最终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和劳动力再生产费用及劳动的负效用。

另外,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要受到社会的、历史的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社会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例题1.3.1】(  )通常以工时或完成产品的件数计算员工应当获得的劳动报酬。[2016年5月三级真题]

A.薪酬

B.薪资

C.薪金

D.工资【答案】D【解析】工资通常以工时或完成产品的件数计算员工应当获得的劳动报酬,如计时工资(小时、日、周工资)或计件工资。A项,薪酬泛指员工获得的一切形式的报酬,包括薪资、福利和保险等各种直接或间接的报酬;B项,薪资是薪金、工资的简称;C项,薪金通常是以较长的时间为单位计算员工的劳动报酬,如月薪、年薪。

二、工资形式

生产要素分为四类: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才能。这四类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提供要素服务分别得到各自的报酬,分别对应为地租、工资、利息和利润。

按要素类别分配社会总产品或收入,称为功能性收入分配。作为劳动要素均衡价格的工资,又称劳动报酬。【例题1.3.2】按要素类别分配社会总产品或收入称为(  )。[2013年5月三级]

A.要素性收入分配

B.功能性收入分配

C.结构性收入分配

D.成本性收入分配【答案】B(一)工资形式的含义

工资形式是指劳动的计量和工资支付的方式。工资形式的关键是以何种方式准确地反映和计量劳动者实际提供的劳动数量。(二)工资形式的分类

1.基本工资

基本工资是指以货币为支付手段,按照时间或产量计算的报酬,是工资构成的主要部分。(1)工资率

工资率是指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根据单位时间标准的不同,可分为小时工资率、日工资率等。工资率这一概念的内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①在以工资率为计量标准的条件下,工人基本工资所得在正常情况下均高于工资率乘以时间单位数。这是因为存在着夜班工资等工资制度安排。

②工资率既与制度工时和实际工时有关,又与带薪休假时间有密切联系。

③以工资率的计量单位计算的工资所得只是基本工资,而不是全部劳动报酬,因为工资或劳动报酬不仅包含基本工资,而且还包括各种形式的福利。基本工资只是工资的构成部分之一。(2)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

货币工资是指工人单位时间的货币所得。它受到三个主要因素的影响:货币工资率、工作时间长度和相关的工资制度安排。

实际工资是指经价格指数修正过的货币工资,用以说明工资的实际购买能力,其计算公式是: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

工资用于购买商品和劳务,商品价格变化,若货币工资不变,实际工资随商品价格变动发生反方向变动。商品价格提高,实际工资下降;反之,则上升。(3)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

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是应用最普遍的基本工资支付方式。

计时工资是指依据工人的工资标准(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与工作时间长度支付工资的形式。其计算公式是:货币工资=工资标准×实际工作时间。

计时工资的具体形式有:

①小时工资制:货币工资=小时工资率×实际工作时间;

②日工资制:货币工资=小时工资率×标准工作日小时数;

③周工资制:货币工资=日工资率×标准工作周日数;

计件工资是指依据工人合格产品数量(作业量)和计件工资率计算工资报酬的工资支付形式。其计算公式是:货币工资=计件工资率(计件单价)×合格产品数量。【例题1.3.3】关于货币工资的计算公式正确的是(  )。[2013年11月四级真题]

A.工资标准×实际工作时间

B.计件工资率×合格产品数量

C.计件单价×合格产品数量

D.计件工资率×总产品数量

E.计时工资率×合格产品数量【答案】ABC【解析】计时工资是指依据工人的工资标准(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与工作时间长度支付工资的形式。其计算公式是:货币工资=工资标准×实际工作时间。计件工资是指依据工人合格产品数量(作业量)和计件工资率计算工资报酬的工资支付形式。其计算公式是:货币工资=计件工资率(计件单价)×合格产品数量。(三)福利

1.福利的概念

福利是工资的转化形式和劳动力价格的重要构成部分。福利与基本工资之和构成了劳动报酬。福利的支付方式大体划分为两类:(1)实物支付,包括各种免费或折价的工作餐、折价或优惠的商品和服务;(2)延期支付,包括各类保险支付,如退休金、失业保险等。

从劳动力供给者的视角看,福利与基本工资一样,是劳动力供给决策的基本依据,是劳动者的收入来源,用以补偿劳动力再生产费用和劳动的负效用。【例题1.3.4】福利的支付方式分为(  )。[2014年5月二级真题]

A.当期支付

B.实物支付

C.延期支付

D.支票支付

E.现金支付【答案】BC

2.福利的特征(1)福利支付以劳动为基础,但并不与个人劳动量直接相关;(2)法定性;(3)企业自定性和灵活性。

3.实物支付

实物支付总不及等值货币带来的效用大,但却是普遍存在的福利支付方式,这是因为实物支付有其无法比拟的优势。实物支付的优势在于:(1)实物支付可以降低企业按基本工资支付的法定保险金,从而降低人工成本。(2)实物支付变相地提高了个人所得税的纳税起点。(3)从社会的角度看,实物支付可以增加就业,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4.延期支付

延期支付是福利的另一种具体表现形式。企业现在支付一定量的货币作为保险基金,待具备享受资格(条件)时,员工获得使用权。延期支付具有以下优势:(1)延期支付可使企业获得一种稳定的生产经营的外部条件。

保险基金通常由社会统筹,当企业雇员因疾病、工伤、生育、失业等暂时丧失劳动能力或工作机会时,企业可以不必因此承担过多的风险。(2)延期支付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可以增强企业对劳动力市场的多种适应性。(3)企业自定延期支付的福利项目,可以增强职工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可以借助延期支付的多种形式充分发挥分配的激励功能。(4)延期支付可以使若干保险基金实现积累,如企业的补充养老保险、企业自定的健康保险。

第四节 就业与失业

一、就业总量的决定

就业或劳动就业一般是指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参与某种社会劳动,并通过劳动获得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

凡是从事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劳动者,即为就业者。

就业的含义:

1.劳动就业的主体是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能够参加某种劳动;

2.所参加的劳动属于社会劳动,对社会有益;

3.所从事的劳动为有酬劳动,既可以是劳动报酬,也可以是经营收入。

只有同时具备上述三个条件,才可以称为就业。(一)总供给、总需求与均衡国民收入

1.总供给

总供给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按价格计算的货币价值总量。从产品和服务的生产看,总供给取决于用于生产的各类生产要素投入的总规模;从收入分配看,总供给是一定时期内要素投入而获得的收入总和。

所以,总供给等同于一定时期的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生产要素的报酬收入中,一部分用于购买消费品和服务的支出,余下的部分用于储蓄。即总供给也等于消费与储蓄的总和。

总供给=各类生产要素供给的总和(劳动+资本+土地+管理)

=各类生产要素相应的收入的总和

=消费+储蓄

2.总需求

总需求是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总和。

这里假设总需求只包括消费品的需求和投资品的需求。消费品的需求是指居民户对各类消费品的支出、住房租金以及其他服务支出的总和。投资品的需求是指企业用于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投资,用于原材料、半成品和存货增量的支出等。

总需求=消费品需求+投资品需求

3.均衡国民收入

如果总供给(也就是从生产角度看国民收入)在价值形态上能全部得到实现,那么,必然在价值上与总需求相等。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的国民收入称为均衡国民收入,即:

均衡国民收入=总供给=总需求

=消费+储蓄

=消费+投资

设均衡国民收入为Y,消费为C,储蓄为S,投资为I,则有:

Y=C+S

=C+I【例题1.4.1】关于均衡国民收入的公式,不正确的是(  )。[2015年5月二级真题]

A.均衡国民收入=消费+收入

B.均衡国民收入=总供给

C.均衡国民收入=消费+储蓄

D.均衡国民收入=消费+投资【答案】A(二)就业总量决定

根据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一国的就业总量与一国的均衡国民收入是同时被决定的。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在决定劳动投入规模时,以取得最大利润为决策准则。企业对提供的每一就业量都有与其相对应的最低预期收益,从而使企业能够收回成本和取得最低盈利。这个最低预期收益,即为该就业量所生产产品的总供给价格。

1.总供给价格函数

设Z为总供给价格,N为就业量,总供给价格与就业量的关系为:

Z=ƒ(N)

2.总需求价格函数

设D为总需求价格,总需求价格与就业量的关系为:

D=ψ(N)

有效需求又称均衡国民收入,是指经济社会的总需求价格与总供给价格相等时的社会总需求。因而,社会就业总量取决于均衡国民收入,即取决于总需求水平。如果总需求水平很高,当N取某特定值时,总需求价格D总是大于总供给价格Z,企业界全体就会竞相购买生产要素,扩大就业,直到D=Z时为止。所以一国的均衡国民收人和均衡就业量是同时被决定的。【例题1.4.2】就业量所生产产品的总供给价格称为(  )。[2015年11月二级、2012年11月三级真题]

A.最低收益

B.最低预期收益

C.最低成本

D.最低预期成本【答案】B【解析】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在决定劳动投入规模时,以取得最大利润为决策准则。企业对提供的每一就业量都有与其相对应的最低预期收益,从而使企业能够收回成本和取得最低盈利。这个最低预期收益,就是该就业量所生产产品的总供给价格。

二、失业及其类型(一)失业的含义

失业是指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在总量或结构上的失衡所形成的,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要求的劳动者处于没有就业岗位的状态。(二)失业的类型

1.摩擦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是指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直至获得就业岗位时所产生的时间滞差,以及劳动者在就业岗位之间的变换所形成的失业。它反映了劳动力市场经常的动态性变化,表明劳动力经常处于流动过程之中。因而,摩擦性失业是一种岗位变换之间的失业。

摩擦性失业是一种正常性失业,即使劳动力市场处于劳动力供求均衡状态时也会存在这种类型的失业。其基本特征是失业劳动力与就业岗位在数量上是平衡的。摩擦性失业是动态性市场经济的一个自然特征,是高效率利用劳动资源的需要。【例题1.4.3】对摩擦性失业表述正确的是(  )。[2012年11月三级真题]

A.是一种非正常性失业

B.是低效率利用劳动资源的需要

C.是一种岗位变换之间的失业

D.是动态性市场经济的一个自然特征

E.表明劳动力经常处于流动过程之中【答案】CDE【解析】摩擦性失业是一种岗位变换之间的失业,是一种正常性失业,即使劳动力市场处于劳动力供求均衡状态时也会存在这种类型的失业。其基本特征是失业劳动力与就业岗位在数量上是平衡的。它反映了劳动力市场经常的动态性变化,表明劳动力经常处于流动过程之中,是动态性市场经济的一个自然特征,是高效率利用劳动资源的需要。

2.技术性失业

技术性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引进先进技术替代人力,以及改善生产方法和管理而造成的失业。

从短期和长期两个角度观察,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有着显著的差异。

从长期看,劳动力需求的总水平并不因技术进步而受到影响。从短期看,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生产方法和完善的经营管理,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然会取代一部分劳动力,从而造成失业。【例题1.4.4】以改善生产方法和管理造成的失业,称为(  )。[2016年5月三级真题]

A.摩擦性失业

B.结构性失业

C.技术性失业

D.季节性失业【答案】C

3.结构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动,造成劳动力供求结构上的失衡所引致的失业。

缓解结构性失业最有效的对策是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包括超前的职业指导和职业预测、广泛的职业技术培训,以及低费用的人力资本投资计划等。【例题1.4.5】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动,造成劳动力供求结构上的失衡所引致的失业称为(  )。[2016年5月四级真题]

A.摩擦性失业

B.技术性失业

C.结构性失业

D.季节性失业【答案】C

4.季节性失业

季节性失业是指由于气候状况有规律的变化对生产、消费产生影响所引致的失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气候状况对某些行业的生产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劳动力需求;(2)是气候状况对某些消费需求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劳动力需求。

此外,人们的消费习惯、流传久远的习俗对消费行为的影响,进而对劳动力需求的连锁反应所形成的失业,亦属于季节性失业的范畴。

三、需求不足性失业

需求不足性失业是指由总需求不足造成的,接受市场现行工资率,有就业要求的人不能满足其就业需要而引起的失业。(一)两种具体形式

1.增长差距性失业

增长差距性失业是指实际经济增长率长期低于可能达到的经济增长率,因此造成劳动力供给大于劳动力需求而导致的失业。

2.周期性失业

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的繁荣与萧条的周期循环所产生的失业。因为经济周期不能科学预测,持续期限、影响深度与广度等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它是一种最严重、最常见而又最难对付的失业类型。【例题1.4.6】需求不足性失业的具体表现形式包括(  )。[2013年11月四级真题]

A.摩擦性失业

B.结构性失业

C.增长差距性失业

D.周期性失业

E.季节性失业【答案】CD(二)缓解需求不足性失业的对策

总需求不足是造成非正常失业(亦可理解为非自愿失业)的主要原因。

从劳动经济学的角度简单地提示两点对策:

1.依靠市场自身的力量无法实现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均衡。

2.刺激总需求及扩大有效供给是解决需求不足性失业的根本方向。

四、失业的度量和失业的影响(一)失业的度量

常用的反映失业程度的指标有两个:失业率和失业持续期。

1.失业率

失业人数占社会劳动力人数(经济活动人口)的百分比,用公式表示为:

失业率可按性别、年龄、所受教育程度等分组资料计算。按某一标志计算时,分母应与分子的范围相一致,所计算出的失业率可以反映某一特定群体的失业程度。若分母仍为社会劳动力总数,将各组失业率求和,则可得到总失业率。【例题1.4.7】失业率=(  )[2014年5月二级真题]

A.失业人数/社会劳动力人数×100%o

B.失业人数/就业人数×100%

C.失业人数/(社会劳动力数+失业人数)×100%

D.失业人数/总人口×100%【答案】A

2.失业持续期

失业持续期是指失业者处于失业状态的持续时间,一般以周(星期)为时间单位,通常计算平均失业持续期,即将所有失业者的失业持续时间求和,然后除以失业人数。公式为:

平均失业持续期的长度是反映失业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利用平均失业持续期指标以及对劳动力市场存量—流量的分析可计算年失业率。其公式为:

年失业率取决于失业人数所占社会劳动力的比例和平均失业持续期。

由此可见,同为4%的年失业率,既可以是所有的社会劳动力在一年中有4%的时间(2.08个星期)处于失业状态,也可以是有4%的社会劳动力在一年当中均处于失业状态而成为长期失业者。显然,后者的失业状态要比前者严重。【例题1.4.8】常用的反映失业程度的指标有(  )。[2016年5月三级、四级真题]

A.就业人数

B.失业率

C.平均劳动时间

D.失业人数

E.失业持续期【答案】BE【解析】常用的反映失业程度的指标有:①失业率,是指失业人数占社会劳动力人数(经济活动人口)的百分比;②失业持续期,是指失业者处于失业状态的持续时间,一般以周(星期)为时间单位,通常计算平均失业持续期,即将所有失业者的失业持续时间求和,然后除以失业人数。(二)失业的影响

失业现象既包括正常失业,也包括非正常失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既然要使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这两大类失业就有其存在的必然性。

无论是何种类型的失业,都会给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家庭的和社会的负面影响。具体表现如下:

1.失业造成家庭生活困难

就业是劳动者赖以谋生的基础,当劳动者处于失业状态时,无法通过劳动获得劳动报酬。特别是长期失业者,还有可能成为社会救济的对象。

2.失业是劳动力资源浪费的典型形式

劳动力不能投入到生产过程中去,这就直接堵塞了创造新价值的道路,阻碍了国民收入的增长。

3.失业直接影响劳动者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失业及丧失劳动收入,使失业者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直接影响着失业者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阻碍着劳动者精神需要的满足。

五、政府行为和劳动力市场(一)政府支出

政府支出包括各级政府支出的总和,主要分为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两类。

1.政府购买

政府购买的具体项目有国防用品、公共管理服务、公共工程项目以及政府雇员和事业组织中劳动者的薪金报酬等。

2.转移支付

转移支付是政府发挥收入再分配作用的主要手段,是政府在社会保险福利、社会优抚、社会救济以及某些补贴等方面的支出。

转移支付没有相应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不增加国民收入,只是政府将收入在不同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分配,通过这种收入的再分配影响着不同受益群体的经济选择和决策。(二)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要素

1.最低劳动标准

最低劳动标准包括最低工资标准和最长劳动时间标准等。(1)最低工资标准

①最低工资的概念

最低工资是指国家为保证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最低需要,以一定的立法程序规定的,用人单位对在正常时间内从事劳动的劳动者必须支付的最低限度的劳动报酬。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所规定的标准。

②最低工资标准又称最低工资率,是指国家依法规定的单位劳动时间的最低工资数额。【例题1.4.9】确定最低工资标准所考虑的因素,不包括(  )。[2016年5月三级真题]

A.个人缴纳的所得税

B.社会平均工资水平

C.就业状况和劳动生产率

D.劳动者本人及平均赡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费用【答案】A【解析】劳动法对确定和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应考虑的因素作了原则性的规定,主要包括:①劳动者本人及平均赡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费用;②社会平均工资水平;③劳动生产率;④就业状况;⑤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2)最长劳动时间标准

最长劳动时间标准包括国家通过立法规定的工时制度、延长工作时间(加班加点)的条件及最高限额、休息休假制度等,其立法宗旨在于确保劳动者的休息休假权的实现。【例题1.4.10】最长劳动时间标准包括国家通过立法规定的(  )。[2015年5月二级真题]

A.工时制度

B.休假制度

C.休息制度

D.延长工作时间的最高限额

E.延长工作时间的最低限额【答案】ABCD

2.最低社会保障

最低社会保障制度是指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3.工会

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工会是劳动关系双方矛盾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由劳工及受雇者自发组成的,借团体交涉的力量,以维持及改善劳动条件与生活状况,保障劳工自身权益的社会性团体。工会在其发展中承担着多重功能,最基本的是与雇主或雇主组织进行集体谈判,参与决定基本劳动条件,并对各项劳动条件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

最低劳动标准、最低社会保障、工会权利义务等三个制度结构,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都是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受到法律的保护。【例题1.4.11】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的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要素主要包括(  )。[2012年5月三级真题]

A.劳动力供给量

B.最低社会保障

C.劳动力需求量

D.最低劳动标准

E.工会权利义务【答案】BDE(三)就业与收入的宏观调控

对就业总量影响最大的宏观调控政策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收入政策。

1.财政政策(1)财政政策的概念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运用财政预算来调节总需求水平,以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的一种宏观经济管理对策。财政政策的内容包括通过增减政府税收和预算支出水平来调节经济。【例题1.4.12】财政政策的内容主要包括(  )。[2015年11月二级真题]

A.降低利率

B.增减预算支出水平

C.增减政府税收

D.发展社会保险事业

E.调节法定准备金率【答案】BC(2)财政政策的类型

财政政策因其目标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①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采取扩大政府购买、增加政府转移支付、降低税率等措施来刺激消费和投资,增加总需求,以提高就业水平的宏观经济政策。

当经济处于不景气时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企业开工不足,经济中存在较高水平的失业率,政府就要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如免税、退税、增加政府转移支付等。【例题1.4.13】扩张性财政政策包括(  )。[2016年5月四级真题]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