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画遗韵(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7 10:47:31

点击下载

作者:张学亮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壁画遗韵

壁画遗韵试读:

序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的历程,推进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推进了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文化是立国之根,实现中国梦也是我国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并最终体现在文化的发展繁荣。习近平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要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

如今,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攻坚和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面对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面对各种眼花缭乱的现代传媒,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浩浩历史长河,熊熊文明薪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中华文化曾是东方文化摇篮,也是推动世界文明不断前行的动力之一。早在500年前,中华文化的四大发明催生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地理大发现。中国四大发明先后传到西方,对于促进西方工业社会发展和形成,曾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总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五千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文化纵深,蕴含丰富宝藏。我们要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弘扬和发展五千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现象,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价值、文化形态与文化风采。

为此,在有关专家指导下,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大型书系。主要包括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伦理道德、古风古韵的建筑遗存、深具内涵的自然名胜、悠久传承的历史文明,还有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底蕴和强大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书系的特点是全景展现,纵横捭阖,内容采取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叙述,语言通俗,明白晓畅,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韵,格调高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知识性和延伸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中华儿女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2014年4月18日

绚丽生辉 殿堂壁画

壁画主要是指装饰建筑墙壁表面的画,就是用绘制、雕塑及其他造型手法或工艺手段,在天然或人工墙壁上制作的画,分为室内壁画和室外壁画。比如在秦咸阳城发现的比较完整的秦代壁画,是战国中期秦孝公迁都咸阳、营建咸阳宫室时制作,秦咸阳城壁画推进了对秦代历史以及当时绘画艺术成就的认识。

壁画被不断应用于历代的宫廷、王府建筑中,增加了这些传统遗产的艺术价值。如泰山天贶殿壁画、西藏布达拉宫的壁画和江南天国各王府壁画等。

弥足珍贵的秦咸阳宫壁画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全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推动了社会的进步。秦始皇还决定在宫殿、衙署、皇陵等建筑内,普遍绘制有壁画,以显示王权,宣扬功业。■ 秦始皇画像

考古工作者在秦咸阳城遗址中,发现了比较完整的秦代壁画。这是战国中期秦孝公迁都咸阳、营建咸阳宫室时制作,又在秦统一后维修工程中加以复制或新作的。这批壁画可谓秦代壁画的代表,内容涉及秦文化的许多方面,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咸阳宫神兽图

秦代咸阳宫廷壁画主要发现于第3号宫殿建筑遗址之中,在宫殿西侧的一条南北走向的廊道墙面上,是保存相对完好的壁画长廊。在倒塌的建筑堆积层中,有壁画碎片180余块,经细致查找拼对,制成可以作为标本的共有162块。

壁画按其画面的主题内容,大体可区分为人物车骑、车马出行、动物、植物、台榭建筑、神灵怪异、图案装饰和其他杂画8类。有些画面内容丰富,既有人物也有车马、道路与树木,分类比较复杂。

西侧回廊的东西两壁是成组的长卷轴式壁画,相对比较完整,画廊按两壁排列对称的立柱计算,共有9间,南北全长32.4米,东西宽5米。

东壁上的壁画保存比较完整,从南向北第一与第二间墙体全毁,壁画无存。第三间仅在墙底保留着少许几何图案边饰。咸阳 位于陕西省800里秦川腹地,祖国版图的中心,是我国大地原点所在地,自古就是西部战略重镇。渭水穿南,嵕山亘北,山水俱阳,故称咸阳。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咸阳当时为全国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

第四间壁画保存较好,为车马图,画面前后排列3组,各组以四马一车编制,由南向北一组高于一组。在北组与中组之间,两侧各绘有树木立于道路的两边,其中一组成双对称。路右两树为一组,树冠已无遗存,仅留树干。路左也是两树一组,共两组,尚保存完好,型似塔松,枝绿干褐,树冠蓝绿色。■ 车马图

第五间壁画上端与北侧已被破坏,画面存人物11人,以及左右两根由下向上似作交叉的杆状物体。人物分上下两列,均作南北向呈“一”字形排列。前列有人物图像5人,站立于南北两侧,南4人北1人。后排为6人,分南北2组朝北呈“一”字形排列,每组3人,各组人间距相等。从人物排列队形与衣服来看,第五间壁画内容为依《周礼》所设的仪仗队的队列。

第六间与第七两间均绘有车马的图案,前者分南北两组,均向南奔驰,后者一组,四马一车,也向南奔驰。

第八间的壁画已经剥落殆尽。第九间的图案中心似“山”字形,两边均对称发展出一云纹图案,其外又各发展出一枝麦穗的图案,涂以黑色,被称为“麦穗图”。《周礼》 我国儒家经典,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它所涉及的内容极为丰富,凡邦国建制,政法文教,礼乐兵刑,膳食衣饰,农商医卜,工艺制作,各种名物、典章、制度,无所不包。后人堪称为上古文化史之宝库。

回廊西壁也隔成对称的九间,墙上原来应该绘有图画,从遗存可知,西壁绘有车马图、台榭建筑图、人物图、麦穗图、植物及几何纹图案等。《诗经》 我国汉族文学史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500多年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本来只是一本诗集,但从汉代起,儒家学者把《诗》当作经典,尊称为《诗经》,列为“五经”之首。

秦咸阳宫西侧画廊出土的壁画中共有车马7套,每套四马一车。这与《诗经·小雅·车功》记载的“四马”、“四牡”、“四黄”等每辆车的驾四制度相同。7套马的颜色计3种:枣红、黄和黑,每套四匹马的颜色是一样的。

壁画中的车共五辆,基本结构相同。车均单辕,每组车马的第一辆车的辕又均较直,而每组车马的第二辆车的辕或较弯曲或斜直。车厢有大小二窗,小窗在前,大窗在后。车伞,黑褐色,顶部前平缓,后高突,上有一桥形耳。

廊东壁第四间车马图可以清楚地看到,车马、道路和树木安排在同一画面上,车马在道路上奔驰,道路两旁植以树木。历史文献中记载,秦始皇在兼并六国后修治驰道,通往天下,也就是把秦人原国道制度推广到全国。这可能就是秦国道路的真实写照。■ 咸阳宫壁画残块

仪仗图分布在廊第四间东壁,人的形象个体共11人。整个画面可分上下两列,每列又可分南北两组。11人均身着长袍,前裾覆足,后裾曳地。上列左边1人和右边4人,袍较窄瘦,形如汉俑的喇叭口状。下列6人,可看出袍服者显得身衣更为宽大,襟长曳地如狐尾。■ 咸阳宫人物图

在仪仗图中,从下列6人的头部可以看出它的轮廓,系禽兽之头状。这种人身兽首来充当仪仗,大概即历史文献所记之武士和虎士的形象。

仪仗图中所表现的人物形象、服饰及其颜色,都与历史文献的记载一致,充分说明了壁画的存史价值。

倡优图画像绘于白色壁面上,人物绘制于一个黑色宽带的三角形右侧。倡优头戴风帽,身穿白色缁衣,长袍曳地,白带束腰垂地。脸向前方,跪地回身,双手平举,击打乐器说唱。《走马骑射图》位于3号建筑遗址2号宫室门道的堆积层中,画面已残缺,但其轮廓线基本清楚。图像绘于土黄色壁面上,画像置于一个约38厘米的黑色三角宽带纹之中。画面人体的下肢和马腹色彩已脱落,武士身着戎装,头戴黑色护耳盔帽,乘骑一匹棕红色健马。同地发现的还有身躯全损的7幅马头,估计同属此类。

武士侧身,左臂前伸,手中持弓;右臂向后弯曲,做挽弓下射状。肩背带有三角形黑色佩饰,两旁饰黑色卷云纹;盔帽黑色平涂,弓箭与人体皆用褚红色线勾勒。

马做缓行状,头高昂,两耳耸立;马嘴微张,臀部有鞧,作黑色;腹下垂两条柳叶形黑带,疑为鞍鞯上的装饰物;其前端有一黑色方形物件,疑为马镫。卷云纹 我国古代青铜器纹饰之一。起于战国,秦时得到进一步发展,汉、魏时期流行的装饰花纹之一。通过粗细、疏密、黑白和虚实等对比手法,组成各种卷云纹。云纹寓意高升和如意。璧 古代的一种器物名,一般为玉制,也有用琉璃制的。璧的形状通常呈扁圆形,中心有一圆孔,但也有出廓璧,即在圆形轮廓外雕有龙形或其他形状的钮。玉璧是古代贵族所用的礼器,不同时期也有起信物和装饰物作用的。

这是一幅反映秦人固有的射猎图画,如果将它与同地同时图中的野猪和猎犬拼凑在一起,则将是一幅完整的骑马射猎活动图像。《车马出行图》是在3号宫殿建筑遗址西侧回廊的东西两壁的长卷轴式壁画,长达30余米,两层分间绘图,是一幅气势磅礴、震撼人心的艺术巨制。《车马出行图》画中7套四马一车,在宽阔的道路上奔驰,每套车上的马色完全相同,分枣红、黄与黑3种;十几名着各色长袍、戴武冠的文臣武将分列左右,很可能是一组仪仗队伍;配以宫室建筑、对称树木、麦穗图案及各种几何纹饰,表现的是高规格的秦王出行的阵式,给人以极强的感染力。

在3号遗址宫室1号门道前的倒塌堆积层中,还发现了一幅车马出行的壁画。图像基本保存完整,绘于白色壁面之上;一条黑色宽边一端有卷云纹的菱形方格,作其外框。■ 咸阳宫壁画残块

画廊第八间东壁和第六间西壁各有一幅“麦穗图”前者保存较好,后者剥落殆尽。由于画得逼真,从形象上就很容易判断壁画上的作物穗是麦穗。反映出小麦在当时粮食作物中的重要地位。■ 咸阳宫麦穗图残块

壁画中除了麦穗这种农作物以外,还发现了少数绘有竹、梅的壁画残块。这些图像对于研究当时咸阳的植物与气候很有帮助。

秦宫壁画是我国所见时代最早的也是唯一的秦代宫殿壁画实物,非常珍贵。它们多为宫廷画师、名家巨匠所绘,所以艺术水平很高。

从壁画制作的过程来看,当时的壁画制作已经成为一门成熟的艺术;从画法与色彩方面考察,可以看出绘画技术的多样,颜料选择的丰富,给秦宫壁画带来了较高的艺术美感;从构图和形象刻画上看,构图自由灵活,形象生动传神,每一幅都不失为绘画中的精品;秦宫壁画线描的运用特别成功,线条匀称健劲,圆润流畅,不同的形象采用不同形式与颜色的线条来勾勒;壁画用线条绘制出的装饰图案,变幻多端,富有特色。阅读链接咸阳秦宫遗址的壁画总体气势颇为煊赫壮观,考古工作者在诸多发现中,还曾挖掘出个别带有宗教色彩的奇禽异兽。这是商周以来精神文化领域蒙昧的产物。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秦人不可能完全脱离先秦时期的那种宗教神秘感。但不可否认的是,秦宫壁画在题材上完成了一个变革,由宗教神灵走向人间生活,大多内容描绘的是现实生活,体现出写实主义创作精神。与此同时,其技法上也由呆板单调发展为复杂多变,形成了崭新的秦代壁画艺术风格。

高原风格的布达拉宫壁画

西藏的绘画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到了7世纪,法王松赞干布统一西藏,西藏绘画艺术进入了繁荣时期。在布达拉宫的建筑艺术成就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它的绘画部分,主要表现在壁画、唐卡和其他装饰彩绘方面。

布达拉宫壁画取材多样内容丰富,技法精细,色泽明艳.就壁画题材而言,有表现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的,也有表现宗教神话和佛经故事的,还有表现建筑,民俗,体育,娱乐等富有生活气息的。■ 布达拉宫《龙女图》■ 五世达赖觐见顺治帝壁画

如大型壁画“使唐求婚”、“五难婚使”、“长安送别”、“公主进藏”4个部分,生动地记录了唐贞观年间的641年唐蕃联姻的历史。

又如在红宫的西大殿,还有一组五世达赖朝见清顺治皇帝和十三世达赖进京觐见的历史画面。这些壁画的人物表情生动,栩栩如生,色泽丰富艳丽,布局疏密得当,画面繁而不乱,具有鲜明和强烈的民族特色。

据史载,参加达拉宫内部壁画绘制的近有200人,先后用去十余年时间。从整体上说,布达拉宫的壁画既汇集了藏族绘画的精华,又汲取了汉族绘画的构图和运笔,是我国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绚丽的明珠。在漫长的岁月中,数以万计的壁画作品使布达拉宫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艺术宫殿。

几百年来,藏传佛教绘画的主体画面没有显著变化,其原因是藏传佛教的传播者按照佛教经典,规定了一整套严格的偶像绘画的度量尺度,画师们只能在这个框架之中来发挥和创作。

有鉴于此,布达拉宫的壁画严格按照《绘画度量经》的规定尺寸并灌顶,特别注意了绘画的流派风格和形式特点。藏传佛教 又称藏语系佛教、喇嘛教,是指传入西藏的佛教分支,与汉传佛教、南传佛教并称佛教三大体系。藏传佛教是以大乘佛教为主,其下又可分成密教与显教传承。藏传佛教中并没有小乘佛教传承,但是说一切有部及经量部对藏传佛教的形成,仍有很深远的影响。

17世纪中期,在对布达拉宫进行扩建时,新修的红宫内的壁画均出自藏传佛教中门唐派和堪孜派画家之手。门唐派和堪孜派是藏传佛教绘画的两大派别,后来两派逐渐融为一体,称为“门堪派”。

门唐派是多扎杰巴的弟子、西藏山南门唐地区著名的艺人门拉·顿珠嘉措创立。门拉·顿珠嘉措撰有专著《造像量度如意珠》。他所创立的门唐画派具有色彩艳丽、对比强烈、刻画细致和富丽堂皇的风格,被誉为西藏的正统画派。

堪孜派由西藏公嘎岗堆巴地区的堪孜钦姆创立。堪孜派受天竺和泥婆罗的影响较大,具有色彩灰暗、构图饱满、人物造型丰满、装饰性强的艺术风格。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门堪派的庞大系统之中,又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绘画风格,不仅保持和继承了藏族的传统技艺,而且吸收了印度、尼泊尔和我国汉族的艺术风格,具有独特的艺术韵味。■ 布达拉宫《金城公主入藏图》

布达拉宫壁画堪称藏传佛教绘画中经典之作,表现手法极为丰富。如白宫西日光殿喜足绝顶宫内的屏式人物画像,笔精而有神韵,常与真人等身。在红宫西有寂圆满大殿的壁画中,有采用俯视构图的大幅画面,场面宏大,人物众多,构图饱满,颇为壮观。■ 布达拉宫《大昭寺落成图》

在白宫西日光殿福足欲聚宫所绘的五世达赖业迹图内采用了散点透视,整个画面用“之”字形布局,以山石、树木、行云、流水相间,使全图既独立成章又整体连贯。在西日光殿的福地妙旋宫的宝座后壁绘有苏坚尼布国王的故事图,其中就有采用平远透视构图绘成的小幅人物图。

在红宫上师殿和七世达赖灵塔殿内,还有采用正视排列而绘成的千尊佛像,庄严肃穆,富有神秘变幻之感。布达拉宫的壁画由于主要采用了当地的矿物质颜料,加之拉萨的充足阳光和干湿适中的环境,保存状况良好,可以在上百年的时间内色泽如新。

布达拉宫壁画不仅题材丰富,而且画面生动,色彩艳丽。其内容除反映了藏传佛教中的各位上师、各种教派的本尊、不同变相的佛和千姿百态的菩萨,同时还反映了藏族社会的历史和生活习俗等。《游牧图》就是当时生活的体现。达赖喇嘛 西藏佛教格鲁派中与班禅并列的两大宗教领袖之一。达赖是蒙古语“海”的意思,喇嘛是藏语“上人”的意思。这个称号最初是明代蒙古可汗赠给三世达赖索南嘉措的尊号。1653年,清世祖福临正式册封达赖五世罗桑嘉措为“达赖喇嘛”,承认达赖在西藏的政治和宗教地位。

自古以来,牧业是藏族的主要生产门类,而牦牛则是牧放的主要牲畜。《游牧图》壁画真实地描绘了牧民的生产生活状况:翠绿的山坡草场、欢跃的牦牛、激流而下的溪水、一顶顶黑色牦牛绒帐篷,以及挤奶牧女、牧羊犬等等,无一不是牧区的真实景象。

再如《跳神图》。跳神是寺院在重大宗教仪式时所表演的一种宗教神舞。表演者均为僧人,装扮多种角色,头戴面具,身穿法衣。表演时用鼓、钹、号伴奏。《修砌图》是一幅绘制在布达拉宫西大殿二层上的壁画,描绘了修建布达拉宫红宫的情景。图中的藏式建筑大多系土石木建筑,为一柱顶两梁、四壁托椽子式的纵向受力结构。因此藏式建筑计算房屋大小时,以柱子的多少作为计算单位。一般民居为一柱两梁式或二住三梁式。大的客厅为四柱六梁式,最小的房屋为一椽跨度,无柱。

从壁画中可见,藏式寺院高层建筑经幢上插有三叉式饰物,起避雷针作用。藏式建筑中除大屋顶外,大多为平顶,四周设有女儿墙。房屋的窗户和房门的两侧都砌成黑框,以增加装饰效果,使其富有轮廓感。此外,黑框还可吸热,提高屋内温度。每年入冬前,屋外墙面都进行一次粉刷,给人一种亮丽而新鲜的感觉。

西藏特有土石木结构建筑形式早在吐蕃时就普遍采用。壁画《伐木图》描写了公元1645年至1648年间修建布达拉宫白宫时木料加工的情景。反映了当时西藏的木工工具主要有锯、刨、锛、凿、钻、墨线和角尺等。

再如《河运图》,表现牛皮船这种吐蕃时期来西藏地区水上主要交通工具。这种船用坚韧木料做支骨,外蒙由数张牛皮缝合“船壳”,小可以乘三五人,大能乘十多人并可载货,由一个船夫划船兼掌舵。牛皮船下水浸泡后比较湿软,不怕河中礁石撞击,不管河道深浅,都可以划行。

壁画《较力》描绘进行举石较力场面。这项竞技起源于藏族先民生产劳动,举抱重物、搬运物件是日常生活基本活动之一,■ 布达拉宫《红宫落成庆典图》气力大的人受到人们的赞扬。因而,通过举抱重物来显示气力,自然成为一种娱乐性竞技活动。早在吐蕃时期,举石较力就已盛行。在清代,每年藏历正月,在大昭寺法会场上都要举行规模最大的较力竞技比赛。

还有妙趣横生的《博戏图》,描绘人们在树阴草地上打牌、掷骰子,并有乐队伴奏供应茶水的情景。掷骰子是藏族竞技性娱乐活动之一,与苯教骰子占卜术有渊源关系,至少有2000多年历史。掷骰子起源于吐蕃时期。道具由1对骰子、3副筹码、60枚小贝壳、1个骰子碗和1块掷垫等组成。2至4人以骰子点数多少和归并筹码快慢来决定胜负。

还有反映藏族民俗的《骑射图》,早在吐蕃时期,射箭已成为民间和官方的竞技比赛项目,它是男子应具备的9项技能之一。这9项技能是指文才、口才、算数、射箭、抛石、跳跃、跑步、游泳和摔跤。前3项为文类技能,后6项为武类技能。骑射比赛是要求骑手在规定的奔跑距离内,对箭靶任发数箭,以中环数的多少决定胜负和名次。阅读链接布达拉宫的建筑恢宏博大,气度非凡,布达拉宫的壁画、彩画、雕塑独树一帜,显示了古代藏族人民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和高度的艺术成就。布达拉宫的主要殿堂都是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图案内容有云纹、卷草、缠枝卷叶、宝相花、西 番莲、石榴花、法轮宝珠、梵文六字真言,八宝图及佛像、狮、象等各种植物花纹。彩画的颜色以朱红、深红、金黄、橘黄等暖色为底色,衬以青、绿为主的冷色。色彩艳丽,对比强烈。

极富特色的江南王府壁画

据文献资料记载,太平天国时期,有专门的艺术机构绣锦衙,里面不仅有民间的画工,更有大批的文人画士。画工画士在这里互相学习交流,从而使宋、元以来分道扬镳的壁画与卷轴画,到此呈现出了复合的趋势,创造出了辉煌的壁画艺术成就。■ 侍王府内的石雕

位于浙江金华东鼓楼里的太平天国侍王府,建于1861年,是全国范围内保存最完整、绘画最多的太平天国王府。大殿内发现有壁画5幅,西院住宅内发现有壁画63幅。王府内共有壁画119幅,彩画407方。■ 《四季捕鱼图》局部之一

西院为四进九开间,尤以第二进装饰最讲究,壁、柱、梁、枋均绘壁画或彩画。壁画内容有云龙、丹凤、松鹤、猫蝶、柏鹿、蜂猴、望楼兵营、楼台亭阁、山水花卉等,以及四季捕鱼图、深山采樵图等,画面均有人物。

侍王府壁画结构较为简单,在空心花砖墙体上直接涂抹0.4毫米到5毫米的纯白灰层,普遍厚度在1毫米至2毫米左右,而后在白灰层上直接起稿绘制,所用颜料以黑、白、红、绿色为主,骨胶调制后绘制,属于南方典型的淡彩水墨画,颜料层极薄。枋 横架在柱头上连贯两柱的横木,称为枋。是我国的传统建筑,枋以其位置之不同分为四种:在檐柱上的称为额枋;在金柱上的称为老檐枋;在五架梁上的称为上金枋;在脊瓜柱上的称为脊枋。

位于侍王府正厅左右两堵墙上的《四季捕鱼图》是这些壁画中的代表作。此画共分春、夏、秋、冬4幅,生动细致地描绘了浙江水乡渔民在不同季节使用不同的捕鱼工具的劳动景象。水墨 是绘画的一种形式,即不着彩色,纯以水墨点染的绘画法。水墨画被视为我国传统的绘画,是国画的代表。基本的水墨画,墨为主要原料加以清水的多少引为浓墨、淡墨、干墨、湿墨、焦墨等,画出不同浓淡层次。别有一番韵味称为“墨韵”。《四季捕鱼图》的艺术特点鲜明。它是以黑、白、红、绿色为主的淡彩水墨设色。从大的结构上讲,壁画基本上都是由支撑体、地仗层、绘画层和颜料层组成。壁画的制作工艺与材料是壁画保存状况的决定性因素。

壁画作为我国古代建筑的一种装饰,随着秦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开通而逐渐兴盛,很多稀有的颜料自西域传入中原。壁画使用颜色种类越来越丰富多样,除石色外,草色颜料及金属色应用也比较普遍起来。宋代以后更是出现了沥粉贴金,衬托的壁画画面富丽堂皇。■ 《四季捕鱼图》局部之二《四季捕鱼图》主要以水墨为主,以墨线勾出轮廓,再以淡墨皴擦,然后用赭石、石绿、石青矿物颜料略加点染,属典型的南方浅绛山水,其文人画风格与北方的金碧辉煌相去甚远。■ 侍王府壁画《山中樵夫图》

江南气候湿润,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特有的梅雨季节,使得壁画在江南地区不好制作且保存相对困难。由于当时交通条件的限制,稀有颜料不太容易流传至江南,即使有,也因价格高昂而不被广泛使用。

同时,《四季捕鱼图》是具有浙派画风的文人浅绛山水画。它采用了传统山水画的艺术表现手法,构图严谨,色彩鲜艳,人物生动传神,为具有清末浙派画风的文人画士所绘。

太平天国艺术不采取卷轴画的形式,而采取了当时卷轴画里面最盛行的山水花鸟画来绘壁,从我国绘画发展史来说,无论在历史意义或艺术意义上,都是具有研究的重要性。斧劈皴 山水画技法名。唐代李思训所创,笔线遒劲,运笔多顿挫曲折,有如刀砍斧劈,故称为斧劈皴,这种皱法宜于表现质地坚硬、棱角分明的岩石。以斧劈披用于水墨山水,加重了披染,出现水墨苍劲的风格。笔线细劲称小斧劈,笔线粗阔称大斧劈。

文人画士的作品,在艺术表现上提倡“以书法入画,讲究笔墨技巧”,注意诗书画的有机结合。《四季捕鱼图》是侍王府内较典型的文人画,不仅选用了文人画常用的高山、流水、渔隐题材,且构图严谨,结构、比例协调绝非一般民间画工所能及。石头的点染有轻重缓急,线条的运用有粗细变化,甚至出现小斧劈皴的画法,画面按高远、平远、深远的传统山水构图来布局,合应了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开合、起结、腾潜的美学理念。任伯年 (1840年~1896年),名颐,浙江山阴人。清末著名画家,“海派四杰”之一。所画题材极为广泛,人物、花鸟、山水、走兽无不精妙。他的画用笔用墨,丰富多变,构图新巧,创造了一种清新流畅的独特风格,在“正统派”外别树一帜。

据考,《四季捕鱼图》的作者是被时人称为“长毛画师”的方绍铣。当时的文人雅士争相追踪学习浙派,方绍铣在技法上对浙派有所传承。他的《四季捕鱼图》采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这在当时壁画走向衰落时期是个特例。

清康熙、乾隆年间,以郎世宁为代表的传教士在皇帝的授意下,第一次以官方的形式将西洋绘画与中国画进行了中西合璧的尝试。

在此背景下,以任伯年为首的一批我国近代美术先驱,脱离了几百年来我国绘画“千人一面”的形式主义流弊,开始在绘画中采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这时的太平天国壁画创作也体现出了现实主义创作倾向。■ 侍王府内的石雕《四季捕鱼图》的4幅壁画均取材于捕鱼场景,细致描绘了当时金华民众的日常生活及岁时节令、婚寿礼仪、渔樵耕作等习俗。孔雀 鸡形目雉科孔雀属鸟类。在我国被视为百鸟之王,是最美丽的观赏品,是吉祥、善良、美丽、华贵的象征。在东方的传说中,孔雀是由百鸟之长凤凰得到交合之气后育生的,与大鹏为同母所生,被如来佛祖封为大明王菩萨。

以《夏季捕鱼图》为例,画面峰峦叠翠,平静的湖面泊着几只渔舟,渔夫、鸬鹚,捕捞场景真实生动。小木桥上有一正担着两筐鲜鱼行走的渔夫,在岸上的渔夫,有举手卷袖的,有剖鱼刮鳞的,劈柴的,拿着酒肉呼朋唤友的,不远处泊在松树下渔船上的渔夫们或吹或鼓或唱。人物造型栩栩如生,形象地描绘出江南劳动者的生活场景,是一幅具有现实主义创作题材和创作方法的优秀壁画作品。

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汉中门附近的堂子街88号,是一座古宅,这里曾是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下面署官的一个衙署。在第三进的墙壁与屏风门上和第五进的木板壁与门楣上,保留下来18幅墨迹清晰、色彩艳丽的壁画。

堂子街的壁画经过100余年的雨淋风化,不少已褪色、剥落,但其中有几幅水墨重彩画,却较好地保存了下来。■ 堂子街壁画《江天亭立》

如山水方面,描写燕子矶三面悬绝的《江天亭立》,反映栖霞山层峦叠峰的《云带环山》,无不笔触粗旷,意境新奇。花鸟走兽方面有《荷花鸳鸯》、《柳阴骏马》、《金狮戏球》、《双鹿灵芝》、《孔雀牡丹》。直接反映军事斗争题材的首推《防江望楼》,生动地反映了天京军民时刻以战斗姿态保卫着首都的安全的真实情景,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堂子街壁画《云带环山》

此外,苏州太平天国忠王府后殿板壁上方也有壁画9幅,内容有山水、花鸟、走兽,不画人物。梁枋上有彩绘装饰。

忠王府壁画画风与南京堂子街壁画相似。图中人物意态生动,景致优美,笔法流畅而苍劲,有南宋人遗规。其章法结构又颇受北宋和金代画法的影响,并且具有文人画的某些特色。

忠王府壁画人物衣纹勾描娴熟,花卉竹石线条洗练,尤其梅花、竹石作为单幅画面的出现,在前代壁画中极为罕见。

总之,江南王府壁画代表了整个太平天国时期的壁画艺术,反映了当时的画家高超的绘画技巧,是我国壁画史上的杰出作品。阅读链接太平天国早在广西永安就有绘制壁画的传统。建都天京,壁画更为讲究,政权内部还专设绘画机构“绣锦衙”。侍王府壁画绘制过程中,少不了一些名画家的参与,方绍铣就是其中之一。方绍铣当时年仅20岁,他兄弟四人都参加了太平军,方绍铣就在侍王部绘军旗和壁画,也曾随军到苏州、杭州、绍兴等地绘过壁画。1921年,已经80余岁的方绍铣为缅怀太平天国英雄们,怀念自己青春时代,饱含深情地画了一幅《英雄图》。

雕梁彩栋的泰山天贶殿壁画

■ 山东岱庙全景

雄伟的泰山,位于我国山东泰安中部。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磅礴,享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的称号。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崇拜泰山,古代的文人雅士对泰山更是仰慕备至,纷纷前来游历,作诗记文。碧霞元君 即天仙玉女泰山碧霞元君,相传是出生于山东省庆云县的丁家林。俗称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泰山老母等,道教认为,碧霞元君“庇佑众生,灵应九州”,“统摄岳府神兵,照察人间善恶”。是道教中的重要女神,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女神之一。

1008年10月,宋真宗自汴京出发,千乘万骑,东封泰山。改乾封县为奉符县;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封泰山女神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在泰山顶唐摩崖东侧刻《谢天书述二圣功德铭》。

宋真宗封禅泰山之后,在泰山上修建了山东最伟大的行宫建筑,大殿名天贶殿,殿内及四周回廊均让当时画师绘有壁画。

天贶殿屡经历代废兴,回廊早已无有,大殿也经了过多次的改建,但现在的规模仍然非常庄严伟大,并保存有精美的壁画,为山东寺庙中仅存的巨幅壁画杰作。

在天贶殿神龛两旁的东西山墙上,有两幅巨大壁画,高在1丈以上,长在十丈以上,内容系东岳大帝巡行故事。东部描写大帝从宫中出巡,名曰《启跸图》;西部描写大帝回宫,名曰《回銮图》。两幅画合称为《泰山神启跸回銮图》。■ 《启跸图》

两幅画在高度的三分之二以下,为大帝及随从人物;在高度的三分之二以上为山石树木建筑物等补景。其场面之宏大与内容之繁复,在古代壁画中尚属少见。

东部《启跸图》自神龛之东向东展延,转南山墙,所画次序如下:殿中侍者8人,墀下卫士上下16人,树石童子2人,桥上送行学士18人,侍者2人,东岳大帝坐四轮6马大辇,执辕马者2人,辇后护卫文武人员109人,文官执笏,1有髯人坐8人亮轿,1红袍青年坐8人亮轿,左右并进,各有执伞者8人,狮子2头,背驮宝瓶,索狮者各1人,白象1匹,1人骑捧宝瓶,瓶口有五彩光气上升,牵象者1人,左右卫士4人,骆驼2匹,牵者2人,麒麟2匹,骑者2人。东岳大帝 又称泰山神。根据我国古老的阴阳五行学说,泰山位居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也是万物发祥之地,因此泰山神具有主生、主死的重要职能。泰山神作为泰山的化身,是上天与人间沟通的神圣使者,是历代帝王受命于天,治理天下的保护神。

在仪仗队中,有步行两行32人,树前骑士10人,北壁至此止,骑士4人,仪仗队步行32人。上行中2人,骑士4人,大树1株。树前骑马军乐队24人。麒麟2匹,骑者2人,供桌1张,上设金如意,左右侍者8人。夜叉2人,迎驾之官22人,夜叉伏虎2人,1红面官,夜叉侍者1人。东墙至此,自大树至此约四丈,全图共299人。圭 我国古代在祭祀、宴飨、丧葬以及征伐等活动中使用的器具,其使用的规格有严格的等级限制,用以表明使用者的地位、身份、权力。长条形,上圆或剑头形,下方。史学界将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许多玉铲及方首长条形玉器都定名为圭。

西部《回銮图》自西山墙南端向北转至北墙神龛旁。画中计送驾文武官 22人,侍者2人,长髯2人,夜叉侍者2人,文武护卫6人,夜叉2人,抬虎夜叉2人,夜叉侍者2人,远景廊下5人,密集骑士不易数清,约100人。

东岳大帝坐辇执圭,御者4人,骑士4人,执伞1人,坐8人轿者2人,狮子2匹,侍者2人,骑士4人,武骑士4人,白象1匹,执宝瓶骑者1人,牵者1人,大树1株,骆驼2匹,各负画轴,牵者2人,麒麟2匹,骑者2人。■ 《回銮图》

桥上有仪仗队28人,马2匹,牵者2人,武士骑兵20人,执大旗者2人,军乐队8人,旗队5人,麒麟2匹,骑者2人,扛旗夜叉2人,迎驾文官8人,侍者2人,乐队16人,仪仗队16人,宫中如宦者12人。回銮图共331人。■ 泰安岱庙天贶殿《启跸图》和《回銮图》共画有630人,其他的有马匹、骆驼、狮子、麒麟、白象各若干,并补以山石树木、桥梁、宫殿及一般建筑物。如此巨大壁画毫无隙地,而布置井然,疏密相间,繁而不乱,多而不杂,在构图上说,也不失为伟大精密的作品。

壁画的上下两部分各有不同。上部多为建筑物,样式颇似苏州一带的弄堂房子,绝非北方所有,画法均用西洋画的透视画法,每幢房子有焦点,近大远小,倾斜度数颇大,显然是清初西画输入以后的作品。麒麟 我国传统祥兽。神话传说是龙牛杂交品,是我国古籍中记载的一种神物,与凤、龟、龙共称为“四灵”,是神的坐骑,古人把麒麟当作仁宠,雄性称麒,雌性称麟。在我国传统民俗礼仪中,被制成各种饰物和摆件用于佩戴和安置家中,有祈福和安佑的用意。

下部人物在主题方面为传统旧法,宫殿桥梁全用我国传统的均角透视,人物前后远近亦无大小之分。人物面部除一小部分侧面外,多用正面七分面,面部尚有变化,大部分有表情,衣纹铁线描,色彩平涂无润染,用笔谨严,但不够挺拔。至于山石树木,则用笔草率,与顶上建筑物作风不一致。

事实上,泰山壁画的创作历史,可追溯到唐宋时期。唐代壁画渐盛,五岳各庙多有大型壁画出现。及至宋代,各地寺庙竞绘壁画,蔚成风气。

宋代诗人苏辙的诗作《岳下》,是关于泰山壁画的最早记录。诗中写道:登封尚坛壝,古观写旗队;戈矛认毫末,舒卷分向背。■ 《启跸图》局部

另据《宋朝名画评》载:时中岳天封观东西壁有《圣帝出队入队图》,分别出自著名画师武宗元、王兼济的手笔。与之题材及艺术风格相同的《启跸图》和《回銮图》,其创构时代亦应上溯到宋代,是宋代的巨幅壁画,天贶殿壁画出现后,千余年来曾随庙宇历尽劫波:金大定之火,贞祐之兵,元至元之乱,明宣德、嘉靖之灾,清康熙之震,庙殿屡建屡毁。故唐宋原图业已湮灭无存,后世所传之图,则为1678年重修岱庙后所制。

据清康熙《重修岱庙履历记》碑:“大殿内墙、两廊内墙俱使画工画像。”又据泰安大汶口《刘氏族谱》载:“刘志学,善丹青,泰邑峻极殿壁画,即其所绘。”据此可知,后世壁画出自泰安民间画工刘志学等人之手。此后清乾隆、同治间又经重描。

对于天贶殿壁画的艺术成就,清乾隆朝有人赞曰:“松柏那论旧,丹青尚著新。”清嘉庆朝诗人张鉴也曾题咏壁画:“石坛古柏来风雨,画壁群神奉敦盘。”

天贶殿壁画历经千载,经营数代,最终形成了这幅规模宏大、气势恢弘的艺术长卷,引起世人的惊叹,也在我国壁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阅读链接民间传说,宋真宗封禅以后,下诏修建天贶殿。建好以后,需要画一幅壁画,便招募天下画家来为泰山神作像,但都不合圣意。后来有一个聪明的画家,仿照宋真宗封禅泰山的情景创作了一幅壁画,这就是天贶殿内的《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宋真宗非常高兴,重赏了画家。《泰山神启跸回銮图》由《启跸图》和《回銮图》两部分组成,描绘的是中国古代传说中泰山主神东岳大帝巡游天下的情景,气势恢宏、场面壮观,充分展现了泰山神的威严之姿。

艺术宝库 石窟壁画

石窟原是一种佛教建筑形式,佛教提倡遁世隐修,因此僧侣们选择幽僻之地开凿石窟,以便修行之用。

我国石窟从汉代佛教传入时开凿,而北魏至隋唐,是凿窟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黄河流域是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云冈石窟等都在这一时期出现。

石窟壁画艺术取材于佛教故事,融汇了我国绘画的传统技法和审美情趣,反映了佛教的思想及其汉化过程。是研究我国社会史、佛教史、艺术史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珍贵资料。

文化内涵丰富的敦煌壁画

■ 敦煌壁画反弹琵琶

盛大辉煌的敦煌莫高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它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繁衍壮大,至隋唐达到极盛。敦煌艺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不仅石窟雕塑为我国佛教瑰宝,更以其壁画栩栩如生而引人入胜。■ 第272窟北壁的《飞天 》壁画

敦煌莫高窟的四壁,都是与佛教有关的壁画和彩塑,肃穆的佛像、飘舞的飞天,神秘庄严的气氛,令人屏声敛息。最引人注目的,要数其中数量庞大、技艺精湛的壁画艺术。

敦煌壁画中的供养菩萨与敦煌壁画同始同终,从北凉的洞窟内这一形象随处可见。其静时的姿态主要有坐、跪、胡跪3种。

北凉壁画手中经常持有花或供器,也有双手合十的。还有的供养菩萨画成舞蹈或奏乐的状态,总之造型各异,姿态万千。胡跪 原为西域少数民族半蹲半跪的一种姿态,后来演变为一种佛教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