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即将上大学的女儿的信(美国版傅雷家书,大学圣经)(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7 12:29:34

点击下载

作者:C.F.施文(著), 贾辰阳 (译者),‎ 马小悟(译者)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给即将上大学的女儿的信(美国版傅雷家书,大学圣经)

给即将上大学的女儿的信(美国版傅雷家书,大学圣经)试读:

发现C.F.施文

套用王家卫电影里的一句话: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对C.F.施文的发现,也许就因为我们一直在寻找他。

1911年,年轻的弗朗西斯·W.巴特勒施文即将进入哈佛大学就读。在给儿子的信中,也曾是哈佛学子的父亲C.F.施文开门见山告诉儿子:“大学生们的问题不在于无从知晓如何从坏中挑出好的来,而在于不知道如何从好的里面找出更好的,以及从更好的里面找出最好的。”这句话其实修改一下也适用于国内市面上各种对大学生的指南之作。现在的书刊中,可以说充斥着各种励志型的、心灵鸡汤式的甚至平庸的文字,导致青年们迷失在其中,难以找到最直指人心的人生忠告。

十多年前进入大学时,当时的我们只有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和刘墉《我不是教你诈》等人生读物,现在年轻人的青年导师则也许是“做最好的自己”的一班文化名人。我始终觉得,这些文字虽然颇具启发意义,但还不够对症下药,尚不能有助于困在分数至上的窠臼内太久的中国学生们“拨开云雾见霄天”。现存教育体制下的青年学生们,尤其需要了解教育的真义,看到一些更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更高远终极的理想。

这些年来,不再是学生的我一直在寻觅这样一部作品。直到大学毕业十年后的2012年,我才偶然间发现了C.F.施文写于一百年前的文字,在拍案叫绝的同时,却也生出了“如果在十年前就有这样一本《大学圣经》造福大家那该多好”之叹。

施文是在中国知名度非常高的美国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的同时代人,前者生于1853年,后者生于1859年,两人仅相差6岁。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批教育家,如杜威和C.F.施文这一批有识之士,担得起美国现代教育之父的名号。时势造英雄,英雄也造时势。这一时期的美国,教育界风云际会,新的教育理念风起云涌。以施文曾担任过创会理事的卡耐基基金会为例,该基金会由自陈“富有地死去的人,死得耻辱”的钢铁大王卡耐基捐出所有财富而建立,其最初的捐赠比联邦政府年教育预算多27倍。从卡耐基到杜威、施文,我们可以看到美国高等教育在向欧洲学习之时,以教育为己任者是如何将自己的全副身心投入这一事业中去的。今日的美国高等教育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首先要感谢的就是这一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先行者们。

对C.F.施文的认识,可先追溯1635年一位英国男孩的美国梦。这一年,16岁的本杰明·施文乘坐Susan&Ellen号帆船(比最早的五月花号只晚了十五年),经过三个月的海上颠簸,从伦敦来到美洲大陆开始新生活。自此以后,他的后代在新英格兰地区繁衍生息。

1853年,当C.F.施文出生于施文家族的祖居之地缅因州时,施文家族已经枝繁叶茂,其父约瑟夫·施文为教会服务近五十年。这位教士之子,最后成长为一名哈佛毕业生、神学博士、功勋卓著的大学校长、名闻遐迩的教育家,“C.F.施文”也成为施文家族最值得骄傲的一个名字。

从1890年开始,C.F.施文与美国中部的一所大学结下了一辈子的缘分。这就是俄亥俄州的西储大学(Western Reverse University)。该校创立于1830年,1967年与凯斯理工学18岁(1871年)38岁(1891年)78岁(1931年)院合并,更名为凯斯西储大学,目前是俄亥俄州第一学府、最大的私立研究大学。百年学府西储大学有今日之地位,第六任校长施文的三十年经营功莫大焉。施文任校长期间,西储大学注册学生人数从482名上升至2150人。为了纪念这位关心学生的老校长,西储大学将它的学生中心命名为施文中心,一直运作到今天。

施文不但在社会中担任多种角色,服务于教育界,而且还深知思想的价值,大笔如椽,肩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在30岁时推出第一部著作《如何读书》,三年之后则与族人合著家族史《施文家族》。37岁以后,由于担任西储大学校长,行政事务繁忙,但对于教育的献身精神使他抽出时间撰写了一本又一本与教育有关的著作。这些作品中,不仅有《美国高等教育史》和《远东的教育》等学术专著、《大学的管理》这样的心得之作,而且还有以教育家兼父亲的身份,语重心长地与儿女们、学生们谈心之作。

施文有两女一儿,《给即将进入大学的儿子的信》《给即将进入大学的女儿的信》便是在儿子弗朗西斯·W.巴特勒施文和小女儿阿菲亚·施文踏入大学校园之时,写给他们的信。后来,弗朗西斯1914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加入英国的冷溪近卫步兵团,成为一名陆军上尉。在妇女投票权尚在争取中的当时,施文颇具真知灼见地让两个女儿也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小女儿阿菲亚后来还嫁给了哈佛大学的古典学教授Roy Kenneth Hack。

施文这一代的教育家,自有其“极高明而道中庸”之处,他曾寄语年轻人:“我希望所有的大学生都拥有一种特征:对于全人类利益的最高的忠诚、最深的热爱和最深远的理解。”他自己也身体力行,超越了自身所从事的教育领域,是一位追求社会进步的活动家,曾为南非的独立自主以及黑人平等权益奔走不息。

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最有启发意义的施文作品也许便是这些篇幅不长,却言简意赅、情真意切的美国版傅雷家书。这些文字,称得上是施文的人生经验总结,涉及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告诉青年学生们在进入大学之际,最应该注意些什么。

书信建议中,有的非常具有操作性,比如他说,“每天至少有八小时睡眠,学习十小时,吃饭、交谈、运动和娱乐等共六小时”,“为了节省时间,就必须学会大块使用时间,不要将它切成一小块一小块,头脑就像火车头,需要时间来发动加速。一旦进入状态,它就产生自己的推力”。

有的建议则有助于年轻人养成一生受益的良好性格,比如“不要着急交朋友,友情是慢慢生长的,而不是人为制造的”,“从老师最优秀的角度来学习他们,尽量忽视他们的弱点和无价值的部分。因为每人都教了我一点东西,每人都教了我另一人无法给予的事物。友谊也是一样”。

还有的建议,是对知识的再思考,比如“所有的知识,就其自身而言,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重要。知识的主要价值在于它为思想提供了素材,而获得知识的过程是更重要的,因为它训练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知识人可能因为头脑里淤积了太多知识,造成在行动时意志力的迟缓与涣散”。

施文不但教会我们如何脚踏实地,还提醒我们如何仰望星空,比如他说,“要对人有深切的关怀。对人的关怀,其根蒂存在于把人当做人的爱,存在于对人类各方面进步的信仰,以及为人类添砖加瓦的决心”——这恐怕是今日中国如过江之鲫的青年导师说不出口的高度。

其实施文的每一行文字,都值得细读再细读。再罗列下去,就等于把书抄一遍,那么就此打住,读者可以翻开第一页慢慢阅读。

最后想说的是,C.F.施文1937年去世,长眠在他的第二故乡——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如果读完这本书而对大学生活乃至整个人生有所反思的你,将来有机会去那里,不妨去他的墓前放上一朵小花,以献上一位中国读者的默默敬意。马小悟(weibo.com/maxhhh)2013年6月5日

正文

选择一所大学

我亲爱的女儿:

让你上大学是从来都没有任何疑问的事情。你母亲在瓦萨学院的经历使得她特别渴望你能够也去那里或者更好的学校。目前,学校已经确定下来,我毫不费力地从诸多理由中找出三条来,它们是导致我们做出此决定的原因。

第一条原因是学校不可过大。一个非常大的学校对于男孩来说是糟糕的,而对于女孩而言则更为糟糕。难道女孩不需要特别的个人关怀吗?我相信应该有这样的关怀,尤其是对于每个个体的精心呵护。当我进一步想到你的生活和工作将有很大部分属于个人行为的时候,我更为热切地希望你的教育不应该是规模化的教育。你或许会说,大学校会像小学校一样给予个人细心的照料。事情应该如此,但却并非如此,并且毫无疑问会更为困难,因为这些大学校似乎并没有一套克服此类困难的机制。因此我很高兴你进的大学足够大,可以让你找到自己的朋友圈以及丰富多样的学习领域,但却没有大到你被校长视为千万人中之一分子的地步。

我很高兴你进的大学足够大,可以让你找到自己的朋友圈以及丰富多彩的学习领域,

但却没有大到你被校长视为千万人中之一分子的地步。

我们送你去了一所靠近大城市、但却不在大城市之中的大学,这也让我非常高兴。大城市里边的学校没有给女孩们提供游玩的空间,这里的游玩既是在字面意义上、也是在形而上的意义上说的,女孩子必须要有游玩的机会,以便成为自由的自我;而距离大城市太远的学校会使得诱惑难以抵挡,以至于陷入举止和衣着的嗜好中,而这些是不为世人所称道的。我希望你成为一个文雅的人,但只有在“城市”(urban)之后加上最后一个元音,“文雅”(urbane)才能得以实现。然而,我依然希望你能够有时间和空间用来游玩。

我们的选择还有第三条原因,我不想送你去一个有男孩子的大学。我不知道是否可以告诉你为什么。我想原因大概是这样的:大学生活有很多问题,而有些问题对于女孩而言是很难应付的。这些问题是如此之多、如此之艰难,以至于有些女孩不能看透或想透它们,甚至也没有能力摸索着道路穿越它们。我不想再给你增添无谓的问题。男孩的在场很容易给一些女孩造成问题,可能会是一连串的问题。对于大多数女孩子而言,男孩子所代表的问题应该被推延到毕业之后,这也是家长们希望在自己的监督下得以解决的一个问题。尽管我认为我们应该有男女同校教育的大学,我也相信有些女孩会发现去那里上学是不错的,但我依然为你去了目前这所大学而高兴,在这所大学中,男孩问题或者男性问题将不会在144周中的每日每时都向你呈现。

大学生活:实情与假象

此前没有告诉你的那些导致我们做出选择的原因,现在已经告诉你了,对于你的大学生活我该说些什么呢?或许我应该从大学生活的假象——或者说它不应该是的样子——开始讲。误解是司空见惯的事,其中一种误解与大学教育的价值有关。

有些女孩认为大学教育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它是生命的目的和全部,她们怀着憧憬和满足期盼大学生活。她们既不敢、也不愿使眼光越过大学的围墙或大学的时光。这种情形在过去比现在更为普遍,那时,校园内外生活的区别更为明显。而今,女大学生进入了所有智慧和性格能够提供机会的职业——有什么职业是智慧和性格不能提供机会的呢——在校女生看到校友姐姐们在做着所有人做着的各种工作,于是就不再倾向于将大学看作是独一无二的经历。

有些女孩则会把大学生活看成是无关紧要的事情,它仅仅是一种偶然或一个事件,四年只不过是80岁人生的5%而已。大学的成功与人生的成功无关,其失败也与人生的失败无关。这些学生津津乐道于那些没有上过大学的女性,英国女作家乔治·艾略特又是在哪儿上的大学呢?如何接受教育的呢?

哪一方说的是实情呢?说大学不是人生的目的和全部是正确的,说大学并不仅仅是一个事件也是正确的。大学既不是目的,也不是最终原因或结果,大学始终是一种手段、方法或力量。必须承认,它对于有些女性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她们离开大学时同进入大学时没有什么两样,几乎没有几人例外。但也要承认,大学生活对于另外一些女性的影响却是无比巨大的:它激起了实现这种梦想的渴望;它开启了心灵的窗户,使得人类生命的空气吹入其中,并造就了健全且良好的性格;它把她们带到了优秀书籍和优秀灵魂的宝贵世界;它给她们一种均衡感和对于价值的欣赏,一种对于支配所有法则之法则的尊重;它增强了个性,并减弱了癖性;它消除了鄙俗和稚嫩,并使人变得真正良善;它训练人们带着谦恭赢取胜利,带着平静接受失败;它增进了人们对于生命之庄严与神圣的尊重;它拓宽了人类意识,并培养了友情意识;它带着学术的丰盈竭力增强意志的力量,并促进对于良知之泉的敏感;它将女儿带离家庭一段时间,但却增进了对于珍贵的家庭生活的尊重;在不破坏个人与上帝之关系的基础上,它竭力使这一关系变得更有活力、更有理性、更为自然,且更为坚定。

更进一步的误解,或者过高评价,是与道德价值和学术价值相关的。女大学生倾向于给学术价值以过度的赞赏,却给道德价值以过度的轻视。她们大多数人上大学时认为,大学仅仅是造就学术实力的场所。在上一次的开学典礼上我就听到了赞赏这一观点的颇具感染力的演讲。大学的确要服务于学术,课本就是学术《圣经》的“创世纪”,而课堂就是一片蛮荒地,有待学术人物孵育并创造生命。而老师,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