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遥远的猿人先祖(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7 14:41:13

点击下载

作者:郭艳红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历史遥远的猿人先祖

历史遥远的猿人先祖试读:

序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同时习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的历程,推进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推进了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文化是立国之根,实现“中国梦”也是我国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并最终体现在文化的发展繁荣。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要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

如今,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攻坚和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面对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面对各种眼花缭乱的现代传媒,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浩浩历史长河,熊熊文明薪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的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

中华文化曾是东方文化摇篮,也是推动世界文明不断前行的动力之一。早在五百年前,中华文化的四大发明催生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地理大发现。中国四大发明先后传到西方,对于促进西方工业社会发展和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业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总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五千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的文化纵深,蕴含着丰富的宝藏。我们要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弘扬和发展五千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现象,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价值、文化形态与文化风采。

为此,在有关专家指导下,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大型书系。主要包括巧夺天工的古建杰作、承载历史的文化遗迹、人杰地灵的物华天宝、千年奇观的名胜古迹、天地精华的自然美景、淳朴浓郁的民风习俗、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欢乐祥和的歌舞娱乐、生动感人的戏剧表演、辉煌灿烂的科技教育、修身养性的传统保健、至善至美的伦理道德、意蕴深邃的古老哲学、文明悠久的历史形态、群星闪耀的杰出人物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的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书系的特点是全景展现,纵横捭阖,内容采取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叙述,语言通俗,明白晓畅,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韵,格调高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知识性和延伸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中华儿女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

远古人类——中国最早猿人及遗址

远古人类——南部猿人

在我国南部,有着广阔的地域,这里有地势最低的平原,河汊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属于湿润的亚热带和热带地区。特殊的地理气候造就了适宜人类生存的环境,因此这里产生了我国最早的远古人类。

南部古代猿人主要有重庆巫山猿人、云南元谋人、四川资阳人、贵州穿洞人、湖北郧县人、湖北长阳人、湖南石门人等。随着这些远古猿人的演化,慢慢地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逐渐开启了中华文明。

我国最早的人类——巫山人

巫山猿人遗址位于我国三峡腹地的重庆巫山县龙坪村龙洞堡西坡龙骨坡,这里除了发现的两件古人类化石外,还发现了一批石制品和120种古脊椎动物,其中哺乳动物化石116种。■ 人类进化图■古人类生活场景

后经考证,这两件人类化石是生活在201万年至204万年前的巫山人。巫山猿人遗址被誉为“中国人类历史最早的摇篮”。

巫山县庙宇镇龙坪村,坐落在长江巫峡南岸,一个恰好位于北纬30度上的小山村,它距离长江边50千米,海拔在800米左右。

龙骨坡是由石灰岩构成的山体,南坡有一巨大裂隙,称为“龙洞”。北侧与洞外沟谷相通,南侧伸向石灰岩内部,其中堆积大量的角砾、砾石、砂质黏土和黏土,堆积物有钙质胶结。

关于龙洞的来历,当地有这样的传说。说是有一个傍晚,在龙坪村的上空忽然升起了一团火球,随着一声巨响,龙坪西侧的石壁就四分五裂了,一条蛟龙钻出巨洞,变成白发老人,并顺着放牛娃手中的镰刀腾空而去。

重庆龙坪巫山人遗址从外形看,酷似一个猿人的头像,遗址的堆积物中有剑齿虎、桑氏鬣狗、大灵猫、乳齿象、爪蹄兽、巨羊和大熊猫小种等已绝灭的古动物化石。据初步推测,这些古老的动物种群距今至少超过100万年。

在这个山崖下,发现了带有两颗牙齿的一段人属下颌骨,从牙齿和牙床的形态特征看,它与北京周口店的女性猿人非常相近,它的主人应该是人类。而从牙面的磨蚀程度看,这是一个老年女性的牙齿。“巫山能人”从此问世,她后来被命名为“巫山老母”。■ 原始人类牙齿巫山 有“渝东门户”之称,历史文化厚重,距今204万年前的龙骨坡“巫山人遗址”,是亚洲古人类起源地之一;距今5000年的“大溪文化”则是新石器文化的杰出代表;汉墓群出土的大量文物证明,巫山县的农业、手工业自汉代始即具一定规模。

在巫山含人属化石的黏土层中,还有一颗猿人牙齿,初步确定为人类上门侧内齿。根据磨蚀程度和形态特征,判定这是一颗少女牙齿,于是便命名为“巫山少女”。

在当地广泛流传着一个美丽的巫山神女的故事,她是不是就是“巫山少女”的原型呢?传说巫山神女为天帝之女,也有说为华夏始祖炎帝之女,本名瑶姬,未嫁而死,葬于巫山之阳,因而为神。

炎帝的三女儿瑶姬是姐妹中最美丽、最聪慧、最多情的,她曾经多次梦见,有个英俊的王子骑着白马把她接走了,但是她总被灵鹊惊醒,打搅了她的美梦。瑶姬为情所困,慢慢地病倒了。花园里,小河边,再也听不到她那银铃般的笑声了。

炎帝虽是药神,但也无能为力,瑶姬去世了。她的尸身葬在花团锦簇的姑瑶山上,香魂逐渐化作了芬芳的瑶草。瑶草花色嫩黄,叶子双生,结的果实好似菟丝。传说女子若服食了瑶草果,便会变得非常漂亮,并十分惹人喜欢。

据传说,瑶草在姑瑶山上,吸取了日月精华,若干年后,便修炼成了巫山神女,仍被人们称为瑶姬。

后来大禹治水,一路凿山挖河,他来到巫山脚下,准备修渠泄洪。突然间,狂风大作,直刮得地动山摇,飞沙走石,简直是暗无天日。巨浪滔天的洪峰,像连绵的山峦扑面而来。大禹措手不及,只好撤离江岸,去向巫山神女瑶姬求助。天书 是中华民族最原始的文化的象征。“天书”出现于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太昊时期。据记载,人间最珍贵的图文《河图》和《洛书》就是“天书”。《河图》与《洛书》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文化遗产,确实是部神奇的书。

瑶姬十分敬佩大禹治水的精神,也可怜那些背井离乡、倾家荡产的灾民,她于是传授给大禹差神役鬼的法术和防风治水的天书,帮助大禹止住了狂风。

瑶姬又派遣狂章、虞余、黄魔、大翳、庚辰、童律、鸟木田等神,用法宝雷火珠、电蛇鞭,将巫山炸开了一条峡道,让洪水经过巫峡从巴蜀境内流出,涌入了大江。■ 远古人类打造石器蜡像■ 化石标本《山海经》 是我国先秦古籍。其全书现存18篇,据说原共22篇。分为《山经》和《海经》两个大的部分,是一部富有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从此,饱受洪灾之苦的巴蜀人得到了拯救。又过了几千年,到了战国时期,楚襄王到云梦泽打猎,在高唐馆休息。在蒙眬之中,他看见一个十分美丽的女子款款向他走来,这女子说:“我是炎帝的三女儿,名字叫瑶姬,我没有出嫁就去世了,在巫山成神了,我的精魂化为了仙草,成了灵芝。”

楚襄王见这女子是天地阴阳的绝妙造化,蕴含有天地间的一切之美。她美丽的外表简直绝世无双,楚襄王于是顿生爱慕之心,便留下了一段佳话。

楚襄王梦醒后,却发现梦中美丽的女子早已无影无踪。他不能忘情于瑶姬,便到巫山上去寻找,只见峰峦秀丽,云蒸霞蔚,当地传说这云就是神女变的。楚襄王于是下令,在巫山临江一边修筑楼阁,称为“朝云”,以表示他对梦中女子的怀念。

瑶姬到底去哪儿了呢?其实她变为了神女峰,站在高高的山崖上,举目眺望,凝视着七百里的三峡,凝视着滔滔不绝的江水,凝视着江上的鸟,江畔的花,江心的帆。陪伴瑶姬的侍女们,也随瑶姬化作了巫山十二峰。

巫山神女峰的传说最早见于我国古代神话集《山海经》,在著名辞赋家屈原的《九歌·山鬼》和宋玉的《高唐赋》以及《神女赋》中都有描述。

在当地传说中,也有说巫山神女瑶姬是王母娘娘的女儿,是一个帮助大禹治水、造福生灵的女神。她帮助大禹治水成功后,就定居在了巫山,后来变成了著名的巫山十二峰之一的神女峰。

从唐代开始,巫山就有了神女庙,而且历史上曾经多次重建,其遗址后来都还存在。据《巫山县志》记载,当地农历七月初七为神女节。在过节这天,远近妇女都到神女庙来祭祀。

巫山女神也许就是巫山人原型。在龙骨坡化石点的“巫山老母”和“巫山少女”两件人类化石,其绝对年代,经古地磁和氨基酸等3种方法测定,距今有240万年至180万年了。它们代表了中华大地迄今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址和最原始的文化,那就是龙骨坡史前文化。“巫山猿人”是已经发现的我国乃至东亚最早的古人类,其化石揭示了人类发展的进程,填补了我国早期人类化石的空白,对于研究人类的起源和三峡河谷的发育史,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阅读链接1984年,考古队对万县盐井沟及其他化石点进行实地考察。一位乡村医生为他们提供了线索。他说,20世纪60年代末的一天,他正在龙坪山坡采药,在一丛何首乌的旁边偶然捡到一根骨头,他认出这正是药铺里的“龙骨”。1985年,考古工作者在重庆巫山县庙宇镇龙坪村龙骨坡,发掘出一段带有两颗臼齿的残破直立人左侧下颌骨化石以及一些有人工加工痕迹的骨片。次年又发掘出3枚门齿和一段带有两个牙齿的下牙床化石。此外,遗址中还出土了116种早更新世初期的哺乳动物化石。经学者研究,龙骨坡遗址出土的遗物代表了一种直立人的新亚种,后被定名为“直立人巫山亚种”,一般称之为“巫山人”,距今204万年至201万年。

云贵高原人类始祖的元谋人

在我国云南省元谋县大那乌村北的山麓,发现了具有我国最早的人类化石之一,就是“直立人元谋新亚种”,简称“元谋人”。■元谋人头部复原石像“元谋人”的发现,将我国人类历史向前推进了100多万年,表明云南是人类起源与发展的关键地区和核心地区,为人类起源与发展多元中心论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支持,“元谋人”作为我国人类历史的开篇,自此被载入史册。“元谋”是傣语。“元”意为“飞跃”和“交配”之意,“谋”意为马,即骏马的意思。汉朝时,这里的居民把家马放牧于山下,而元马之神自河中跃出与之交配产下骏驹,居民把它看作神。于是为它立祠。此地“灵泽所钟,常产好马,故命地为马”。县城北有元马河,元谋与元马意思一样。元朝在1279年设置元谋县。

我国云南省境内约有百分之六的地区为山间盆地,在这些盆地的地层中保存了气候环境变迁的信息,更蕴藏有宝贵的动植物化石。■ 元谋人头部复原石像

云南元谋盆地属于南亚热带气候燥热的河谷区,平时气候干燥炎热,光热资源充足,是种植亚热带作物的好地方,非常适宜古人类生存。

元谋盆地雨季受印度洋西南季风影响,雨量充沛。从距今500万年至100万年的气候变迁与东非大裂谷相似,两地虽然相距遥远,但却具有相似的地质与环境变迁背景,同样适合于早期人类进化。

在元谋人的遗址中,出土了云南马、剑齿虎、剑齿象等早更新世动物化石,打制石器及炭屑等。元谋人距今为170万年,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古人类。更新世 是第四纪的第一个世,距今约260万年至1万年。更新世中期是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时期,当时气候周期转型,全球冰量增加,海平面下降,哺乳动物开始迁徙或灭绝。

元谋古猿化石的发现,填补了我国上新世该类型古猿化石材料的空白。同时,对研究我国人类起源、演化与地理分布,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早期直立人石片 是一个打制石器技术的术语。在打制石器的过程中,需要在作为原料的石块上通过击打使得石块的一部分剥落,这个剥落下来的部分就叫作石片。

在云南元谋人遗址中,元谋人的化石包括两枚上内侧门齿,一左一右,属同一成年人个体。其石化程度深,颜色灰白,有裂纹几处。经过对元谋人牙齿化石的研究发现,其齿冠保存完整,齿根末梢残缺,表面有碎小裂纹,裂纹中填有褐色黏土。这两枚牙齿很粗壮,呈铲形,切缘部分较为扩张,唇面比较平坦,舌面的模式非常复杂,具有明显的原始性质。

元谋人门齿的特点是,齿冠基部肿厚,末端扩展,略呈三角形。舌面底结节凸起,有发达的铲形齿窝。齿冠舌面中部的凹面粗糙,中央的指状突很长,指状突集中排列在靠近外侧的半面。

在元谋人遗址中,还在发现元谋人化石的地层中出土石器3件。另外,在同一地点采集到石器3件,推测被雨水冲刷出地表,也被视为元谋人的石器。

元谋人化石存在的地层中发现的3件石器均为石英岩制造的刮削器。

一件是两刃刮削器,由石片制成,从石器上的人工加工痕迹来看,可能是砸击修理的;另一件为复刃刮削器,由小石块制成,三边有加工痕迹,略呈长方形,应是复向加工而成;还有一件是端刃刮削器,也由小石块制成,也为复向加工而成。

3件采集到的石器中,其一为石核,呈梭形,单台面;其二为石片,其原料为红色砂岩,长略小于宽,打击点散漫;其三为尖状器,由石英岩石片制成,左侧单面加工,右侧两面加工,在中轴相交,属正尖尖状器。上新世 是地质时代中第三纪的最新的一个世,它从距今530万年开始,距今180万年结束。上新世前是中新世,其后是更新世。这个时期的地质、气温以及环境都维持在一个相对平稳的范围内,没有太大的波动。科学家将这一时期称之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安全空间”。

通过这些石器可以得知,元谋人会用捶击法制造以及修理石器,会制造刮削器和尖状器,且工具尺寸不大。在发现元谋人化石的地层中还发现有许多炭屑,常与哺乳动物化石伴生。

在元谋人遗址中,还发现了两块黑色骨头,经鉴定可能是被烧过的。另外还发现有大量炭屑。有研究者认为,这些是当时人类用火的痕迹。

在元谋人遗址中,总共出土石器17件,其中地层出土7件,地表采集到10件。通过共存的动植物化石来推测,将元谋人地层第三、第四段的动物化石称之为元谋动物群,认为是与元谋人共生的动物。■ 猿人打制石质工具画面■ 猿人生活场景第四纪 是新生代的第二个纪。时间是从距今300万年至现代,延续了约300万年。第四纪形成的地层叫第四系,第四纪有两大特点,一是此期气候变化剧烈,高纬度地区发生过多次冰川,中低纬度地区也受到很大影响;二是人类出现,直立人和智人都在此期大量出现和迅速发展。

与元谋人共生的哺乳动物化石,有泥河湾剑齿虎、桑氏缟鬣狗、云南马、爪蹄兽、中国犀、山西轴鹿等29种。全部都为绝灭种,部分属于上新世和早更新世的残余物种,大多数为早更新世当地常见物种。

如果按照生活环境来考察,云南马等生活在草原上,细麂、湖麂等生活在热带雨林中,竹鼠、复齿鼠兔等动物生活于灌木丛之中,泥河湾剑齿虎等生活于森林之中。

根据植物孢子粉分析,元谋人时期的树木主要以松属植物居多,还有榆树等。草本植物则更多。有人根据动物化石及植物孢子粉分析,认为当时的自然环境为森林草原景观,气候比较凉爽。

关于元谋人化石的地质时代和绝对年代,一种观点认为属早更新世晚期,在距今170万年左右。根据与元谋人伴生的哺乳动物的研究和与北京人牙齿的比较,似乎更为原始。另一种意见认为,在中更新世,根据元谋人的化石层,可能距今60万至50万年或更晚。

传说,元谋人后来北上,他们越过金沙江,到达甘肃、青海后成为古羌戎人,还有的元谋人继续往东北,越过白令海峡进入美洲,就成了印第安人的祖先。

经过对元谋人所发现石器的研究,表明元谋人所处时期为旧石器时代早期。如果将元谋人的年代定位为170万年前,那么元谋人就是我国境内最早的古人类之一。

元谋人的发现,是继我国北方发现的北京猿人和蓝田猿人之后的又一重要发现,对进一步研究我国古人类和西南地区第四纪地质,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阅读链接1937年春天,中国地质调查所派人去云南开展调查。在昆明附近山洞里发现了一些动物化石和旧石器,他们就感觉到了远古人类的气息。1965年初,为配合四川攀枝花地区的建设和成昆铁路的勘察设计,中国地质科学院组成一个西南地区的新构造研究组。研究组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一个叫“十龙口”的地方发现了几颗半露出地面的云南马化石,在这几颗化石旁边还有一些类似牙齿的化石。经过比较,这两颗牙齿似乎是两枚上两侧门齿,一左一右,经过研究鉴定,认为这两枚牙齿化石基本形态可以与周口店北京人同类牙齿相比较,因此被定为直立人种中的一个亚种,并以发现这一化石产地的元谋县城命名,定为“直立人·元谋亚种”,简称为“元谋人”。

难断年代的人类祖母——资阳人

“资阳人”是在我国四川省资阳县城西黄鳝溪发现的西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属晚期智人。化石为3.5万多年前的女性头骨化石,是已知的四川人最早的祖先,年龄在50岁左右。

资阳市地处四川盆地中部,北靠成都、德阳,南连内江,东接重庆、遂宁,西邻眉山。公元前135年的西汉时期设置县,后设置州、郡,因位于资水之北而得名资阳。■资阳人头骨化石“资阳人”化石为一个较完整的头骨。面骨保存有上颌骨的一部分,颅底大部分缺失,另外还有硬腭一块。头骨较小,表面平滑圆润,额结节和顶结节都明显突起,额部较丰满。■ 晚期智人生活场景雕塑

头骨的内面骨缝几乎全部愈合,这说明是一位50岁以上的老年妇女的头骨化石。资阳人头骨的形态特征与现代人基本相似,头骨高大,最宽处在头两侧的上方。

但另一方面,资阳人又具有某些原始性质,如眉弓很显著,额骨和顶骨较现代人较扁,从而表明其脑量不大。头骨正中有稍突起的脊。晚更新世 晚更新世也称上更新世,年代测定为12.6万年至1万年,是第四纪中更新世的最后阶段。许多巨型动物在此期间灭绝,现代人类物种淘汰了其他人类物种。在晚更新世人类传播的足迹到达世界各大洲,除南极洲以外。

资阳人头骨一方面与山顶洞人有某些相似性质,如具有明显的鼻前窝,头正中有类似的矢状脊,顶骨在正中线两侧的部分比较扁平,鼻较高而窄等。

资阳人遗址中还有一件骨锥,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骨锥底部缺失,残长10多厘米,锥尖钝而光滑,呈深褐色。锥身有刮削加工的条痕。■ 晚期智人男性形象蜡像中国犀 板齿犀亚科中一个年代较早的大型成员,其化石最早被发现于伊朗,在我国南部出土了更多的化石。中国犀是上新世更新世时期我国南方著名的“剑齿象、大熊猫、中国犀动物群”的重要成员,但并没有像剑齿象和大熊猫一样存活到更新世,而是在晚上新世就已经灭绝了。

与资阳人化石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主要有鬣狗、虎、马、中国犀、猎、麂、水鹿、大额牛和东方剑齿象等。经研究认为,这些动物化石分属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两个时代,人类化石与后者同时。从这些性质的一致来看,似乎“资阳人”与山顶洞人是有一定关系的。

资阳人遗址中的一件树木化石的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数据,为距今7500年,有人据此认为资阳人属于新石器时代。

由此可见,“资阳人”是旧石器晚期的早期新人类型,远比“北京人”进步,但比“山顶洞人”原始,其生活年代距今大约在10余万年至数万年之间。“资阳人”出土地点附近发现了打制石器,仅在蒙溪河支流鲤鱼桥河口东岸就有20件,都属于旧石器晚期。大约在2.5万年前,资阳人用天然石块略加打制,作为他们的生产工具,用以狩猎和采集活动。“资阳人”遗址附近地层堆积比较复杂,从顶部的距今2170年到底部的3.93万年,早晚都有。尽管资阳人化石出土层位不十分确切,但根据头骨形态及测量数据所表现出的若干原始性质,仍可肯定它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中更新世 是更新世中间的一个时期。更新世亦称洪积世,是地质时代第四纪的早期。地球历史上的更新世和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相当。根据动物群的性质、堆积物的特点和其他环境变化的因素,1932年,国际第四纪会议确定将更新世划分为早、中、晚3个时期。“资阳人”这位50岁左右的女性,以她仅存下的一颗牙判断,这位人类的老祖母犯有严重牙病。不过“资阳人”头骨化石上部只有眉骨以上的上脑部分。

关于资阳人时代,陆续有一些新的资料和看法,但仍难以肯定。曾经做过多次C-14测定,但所测标本是植物化石,是否与资阳人骨化石同一时代,也难以肯定。从“资阳人”复原像可以看出具有如此特征:■ 晚期智人女性形象蜡像

一是男性化特征。在当时生存环境极为恶劣的情况下,男女体型的差别应当是很小的。

二是刚毅的特征。要同猛兽和大自然做斗争,没有刚毅的性格,仅存纤柔之躯是绝不行的。

三是王者风范。可以设想,50岁的她应该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部落首领,面对猛兽或异族的侵袭,她显得胸有成竹,指挥若定。

四是年富力强。哪怕她就是病死的、饿死的、老死的,仍然能够展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年富力强的“资阳人”形象。

五是母亲形象。50岁的远古女性,应是南方人类的母亲。

六是美感特征。刚毅、王者风范、年富力强且饱经沧桑,和她在古人类史上仅有的女性特征,最终体现在一个“美”字上,美是沟通世界的桥梁。“资阳人”的发现,虽然只是一具头骨,而它在我国乃至世界的考古界、人类史学界都是十分重要的。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寻根意识、研究意识不断增强,它已经成为我国民族历史、民族精神的一面鲜艳旗帜,是珍贵的文化宝藏。阅读链接1951年,在四川省资阳县城西黄鳝溪修建铁路桥时,发现了远古人类头骨化石,由世界级专家、古脊椎动物研究所经过长达6年的研究,认定化石为3.5万多年前的女性头骨化石,是当时已知的四川人最早的祖先,年龄在50岁左右,并命名为“资阳人”。后来,资阳市雁江区委宣传部和民间泥塑师决定要为蜀人祖先造像,他们一边收集资料,一边准备塑材。资阳市雁江区文化局和区文管所又拿出馆藏文物“资阳人”头骨化石复制件,供他们参考。经过图文资料研究分析和画草图,通过数十次修改,他们终于完成了“资阳人”复原的半身像。

西南晚期智人代表——穿洞人

穿洞人属我国晚期智人,其化石被发现于我国贵州省普定县城西南的新寨村的一座孤山上,洞穴因南北对穿而得名“穿洞”。

普定穿洞遗址为我国西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和稍晚的史前期遗址,出土石器、骨器、动物化石和人类化石2000多件。此外,还发现多处用火遗迹。

穿洞人遗址骨器之精,均为世界所罕见,被誉为“亚洲文明之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极高的学术地位,为研究我国西南原始人类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普定县位于贵州省西部,素有“黔之腹,滇之喉”之称的黔中腹地。这里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季风交替明显,全年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干秋凉,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日照少,辐射能量低,非常适合人类生存。■ 穿洞人头骨■ 石器时代古人类制造的尖状器白龙马 《西游记》中的角色。白龙马本是西海龙王三太子,因纵火烧毁玉帝赏赐的明珠而触犯天条,后因南海观世音菩萨出面才免于死罪,被贬到蛇盘山等待唐僧取经,之后又误吃唐僧所骑的白马,被菩萨点化,变身为白龙马,皈依佛门,载乘唐僧上西天取经,最终修成正果,被升为八部天龙广力菩萨。

普定县有一个充满了神话色彩的古水塘,名叫阿宝塘。这为穿洞人的起源找到了根据。

传说很早以前,附近只居住着10多户人家,人们过着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大家和睦相处。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有一天,东海龙宫的龙卒在一边睡着了,白龙马去地里吃庄稼。寨中的人发现后,立即追赶这匹马,边追边骂。可是,追到一个关口上,马就无影无踪了。

马到哪里去了呢?村民们只得回来,过了不久,白龙马又回到地里吃庄稼了,有人就大喊:“马在这里,快来人啊!”大家闻声赶到现场,终于追到了马,一壮汉用箭射瞎了马眼,一刀劈去,正好砍到马嘴上,又一刀砍在马腿上,白龙马变成了一块岩石,人们称之为白马石,那个关卡叫龙马关。

追赶的人群无奈地返回了家中。而白马石长期昂着头,流着辛酸的泪向人们诉说当时山民的野蛮行径,白龙马的魂带伤回到龙宫,龙卒睡醒后找不到白龙马,只见到带伤的石马,就回去向龙王禀报这里的人们不良的行为。龙王 神话传说中在水里统领水族的王,主要掌管兴云降雨。龙是我国古代神话的四灵之一。龙王是非常受古代百姓欢迎的神之一,传说龙往往具有降雨的神性。唐宋以来,帝王封龙神为王。从此,龙王成为兴云布雨,为人消灭炎热和烦恼的神,龙王治水则成为民间普遍的信仰。

龙王大怒,他立刻派龙王三小姐到寨内进行调查。龙王三小姐来到该寨水井边梳妆,把一把金梳子放在了井边,被一村民看见后捡走,龙王三小姐在寨内高声喊道:“请还我的梳子。”这样喊了几天后,无一人应答,嗓子也喊哑了。

这时村里有个名叫阿宝的年轻人,出来帮三小姐逐户询查,虽毫无结果,可他的真诚却感动了三小姐。龙婆得知后,决定惩罚这个让她生气的村庄,但同时要保住阿宝。于是,一天中午,趁阿宝正在吃饭时,龙婆派一只天狗跑进阿宝家,把阿宝的饭瓢叼着往寨外的山头奔去。■ 石器时代的环状石器■ 赤鹿化石■ 赤鹿 又叫马鹿,是仅次于驼鹿的大型鹿类,共有24个亚种,因为体形似骏马而得名,身体呈深褐色,背部及两侧有一些白色斑点。雄性有角,茸角的第二叉紧靠于眉叉。夏毛较短,没有绒毛,一般为赤褐色,背面较深,腹面较浅,故有“赤鹿”之称。

阿宝一看着急了,他跟在天狗身后追赶,在半山处拾到了自己的饭瓢,狗却不见了。

他回头一看,整个寨子顷刻间全被洪水淹没,便形成了阿宝塘。

阿宝坐在山上遥望家乡,家已经不在了,变成了一片潭水。他心里正发愁,一阵凉风吹过,迷糊间进入了梦乡,感觉浑身飘飘忽忽的。等他醒来时,发现自己已经和龙王三小姐在南天门外了。

此时,阿宝心里更加着急了,他不小心将门边一个花盆碰落下去,在水潭旁边深深印下一块宽几十米深的凹地,称为“星宿坑”。

玉帝觉得,这件事对人间的处罚过重了,他便将阿宝和三小姐送回人间。阿宝和三小姐互生爱意,于是他们就结为了夫妻。他们在塘边的一个洞中居住,过着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平凡生活,传下后人。

这样说来,阿宝和龙王三小姐的后人,可能来到穿洞居住,留下了普定穿洞古文化遗址。

该遗址先后共发现各类旧石器2万余件,骨器千件,20余种哺乳动物化石200余件,古人类头盖骨化石2件,还有人类上下颌残片及零星几枚牙齿。

同时出土的伴生动物有猕猴、黑鼠、箭猪、鼬、熊、赤鹿、猪獾及犀牛等12个属或种。除犀牛外,其余都是现生种属。南天门 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天宫的门户之一。同时也是山东泰山、山西五台山、陕西华山、浙江雁荡山、湖南衡山等山的山口门户之一。古时把泰山之巅称为天庭,而南天门古称天门关,也就是天庭的正门。由南天门到九重天,就被称为九霄了。

在遗址中发现有人工痕迹清楚的石制品3000余件,其中包括石核、石砧、石锤、刮削器、尖刃器及砍砸器等。

另外还发现有大量的骨器和骨角制品500余件,其中包括磨制骨器如骨铲、骨锥、骨针、带叉的扁骨器及无刃骨棒等和打击骨制品及有加工痕迹的鹿角,还有大量灰烬、几个火堆余烬和7000多件烧骨残片。

穿洞人头骨呈卵圆形,鼻梁不高,颧骨凸出,鼻额缝近水平走向,犬齿窝比较浅,上门齿呈现铲形,属典型蒙古人种。■ 石器时代使用的刮削器■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有眼骨针丽江人 是1956年春在离丽江古城11千米的漾西木家桥南面,发现的3根民族人类股骨和一具少女头骨化石。据同时出土的哺乳动物云南轴鹿判断,地质年代为更新世晚期,属距今10万年至5万年的晚期智人。其头骨形态与现代人十分接近,具有明显的蒙古人种的特征。

穿洞人颅骨的尺寸显得较为纤弱,头骨的前额也比较窄,与资阳人和丽江人相似。这可能意味着穿洞人、丽江人和资阳人一起代表了我国晚期智人的西南模式。

穿洞人遗址堆积物厚达3米以上,从文化遗物看,上下两部遗物有明显不同。穿洞人晚期文化与邻近的白岩脚洞和兴义的猫猫洞文化应属于同一文化。

穿洞史前遗址年代,其下部仅有一个C—14年代数据,为距今1.6万年左右,为第八至十层。中部为距今约9610年,为第六至七层,发现遗物极少;上部为第二至五层,第三层为距今约8080年,第五层为距今约8540年,人类化石大部分采自五层以上。

下部的遗物被称为穿洞早期文化,上部为晚期文化。穿洞的早期文化比较接近四川汉源的富林文化和桐梓马鞍山遗址上部的文化遗物,与攀枝花市龙湾洞的下层器物组和汉源狮子山的石制品大同小异。

上部地层的人类化石包括完整的头骨一具以及上、下颌骨、单个牙齿和部分体骨,至少分属于老年、中年、青年和儿童5个个体。富林文化 是我国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是这一时期文化在南方的代表。发现于四川省汉源县富林镇,除发现少量哺乳动物牙齿及骨骼外,尚有双壳类化石及植物叶化石。富林遗址有很丰富的石器。其地质时代约为晚更新世晚期,距今约2万年。

位于第四层的头骨保存较完好,是一个女性青年的。穿洞遗址出土的人类化石的形态特征多数具有现代人形态特征,与资阳人同属晚期智人亚种。

1万余件石制品绝大多数也来自上部地层,除石片和石核外,石器类型有砍砸器、尖状器和刮削器。

骨角器也主要出自上部地层。骨器以骨锥为主,还有骨铲和骨棒等以及少数刮制的鹿角铲。骨、角器总数近千件,骨器类型多,器形周整,磨制精工,为国内少见。■ 晚期智人的狩猎画面■晚期智人

穿洞人的用火遗迹包括上、下部的几个灰烬层、火堆遗迹以及数以万计的烧骨和少量的烧土块、炭屑和烧石。共生的哺乳动物化石有熊、虎、犀牛、鹿和麂等10多种,基本上都是现生种。

下部石制品细小,石器多向背面加工,与北方小石器文化传统有关系;上部石制品相对粗大,打片多用锐棱砸击法,石器加工精细,多向破裂面加工,具有猫猫洞文化的特点。

穿洞遗址对研究同时代不同文化关系,以及旧石器时代后期和新石器时代文化的衔接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大量磨制和刮磨制骨器的发现,也改变了我国南方骨器贫乏的状况,对我国境内早期人类制造骨器技术增加了较多的新知。阅读链接1979年,考古人员在我国贵州普定县城西南的新寨村一孤山上试掘普定穿洞获得大量石器、骨器。1981年中国科学院和贵州省博物馆联合发掘,出土石器、骨器、动物化石和人类化石2000多件。出土文物之多,为全国之冠,震惊考古学界。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北京猿人头盖骨的发现者裴文中教授生前实地考察了穿洞遗址,肯定了“穿洞文化”在我国考古学上的价值和地位,亲笔题写了“普定穿洞旧石器文化遗址”。1988年,国务院公布贵州省普定穿洞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江流域的人类祖先——郧县人

“郧县人”即湖北省郧县发现的两具头骨化石,是我国的直立人化石。两具头骨化石都保存了完整的脑颅和基本完整的面颅,其中2号头骨是我国唯一一块人类祖先“直立人”阶段保存最为完好的整块头骨化石。郧县位于我国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上游,秦岭巴山东延余脉褶皱缓坡地带,史称:

五丁於蜀道,

武陵之桃源。“郧”本是乡的名称,置关于乡,称为“郧关”。郧县于是因为“郧关”而得名。关于郧县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动人的神话故事。■女性直立人塑像■ 古人类生活画面玉皇大帝 全称“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金阙云宫九穹历御万道无为通明大殿昊天金阙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简称“玉皇”或“玉帝”,俗称天公、玉皇上帝、老天爷等。他是我国最大的神祇,为众神之皇。在中华文化中,玉皇大帝被视为宇宙的无上真宰,地球内三界、十方、四生、六道的最高统治者。

很久以前,郧县这地方还叫不出什么地名,生活在这里的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间清平,日月安宁。

谁知好景不长,有一天玉皇大帝不知为什么大发雷霆,刹那间天空雷电交加,狂风骤起,山摇地动,整个宇宙天昏地暗,似乎世界的末日到来了。

狂风过后,一块巨大的陨石从天而落,刚好落在郧县和郧西的交界处。落地后的陨石分阴阳两面,阳面就称为“陨阳”,后来就成了郧县;而陨石阴面所指又恰是“陨阳”之西,所以称为“陨西”,也就是后来的郧西了。

伴随陨石落下的陨石雨,都被烧成红色土壤,在郧西县城东临的山冈上,都是一片黑红色土岗,据说就是因为陨石雨所造成的。

当陨石从天空坠落到地面后,引起人们的纷纷议论。正当人们猜测这块石头的来历时,一位老者的话引起了大家的注意。阴阳 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的概念。早在春秋的《易传》以及老子的《道德经》都有提到阴阳。

他说:“这块石头可不简单哪,它一定是不愿意忍受天庭清规戒律,得罪了玉帝而被贬到人间来的神石,这地上的陨石和天上的陨石可不一样,应该有所区别。我看这样吧,把这‘陨’字左右两边换个位置,还念‘陨’,我们这个地方就叫‘郧阳’吧!”

从此,“郧”便成了地名专有名词。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觉得“郧”念yǔn字拗口,根据地方的语音规律,逐渐形成了郧yún的读音。

郧县地形由南边境向中部汉江沿线倾斜,形成峪谷与盆地相兼地貌,汉江由西向东贯穿全境,将全县分割为江南、江北两大部分。县境大部为山地,平均海拔高度为500米,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我们的祖先在这块风景优美的土地上生息、繁衍。

最初,在郧县梅铺村沟龙骨洞发现的古人类牙齿化石是4枚人牙,有上内侧门齿、下外侧门齿、上第二前臼齿和上第一臼齿,都是左侧的。总的形态与周口店北京人的牙齿相似,只是尺寸要大些。其地质时代有可能提前到早更新世。■ 郧县人头骨化石汉江 又称汉水,古代称沔水,楚人以汉江上游丹阳为起点,取威定霸于春秋战国,开疆拓土,先后统一了50多个小国,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建功立业,而且确立了其文化的历史地位。汉江下游江陵一带有20代楚王建都。楚纪南故城,为当时南方第一大都会,被誉为“南国之壁”。汉江也是汉朝的发祥地。

和牙齿化石一起,还有打制石器及20多种动物化石,这些动物化石一部分属于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还有距今100万年至60万年的更新世的桑化鬣狗。这些都说明,郧县猿人的年代早于北京猿人和蓝田猿人,或许属于早期直立人范围。郧县猿人洞因此成为我国第五个发现猿人化石的地方。

根据发现的两件郧县人头骨特征,他们属于直立人类型,被正式定名为“郧县直立人”,简称郧县人。根据古地磁法测定,化石大致距今100万年至80万年左右,其时代为中更新世早期,堪称汉江流域的人类祖先。

两件“郧县人”头骨化石标本空前地完好,它们对人类的起源与发展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郧县人头盖骨复原塑像

据推测,1号头骨:25岁至45岁,女性;2号头骨:25岁至45岁,男性。而且那时已有分工,男性狩猎,女性采集、渔猎和用兽皮做衣服。

郧县猿人的发现,其意义可与北京猿人第一个头骨发现的意义相比。在郧县人文化层共发现石核、石片、砍砸器、刮削器、石锤等石器241件,以及大量打击碎片和带有打击痕的砾石,并出土类似手斧的两面器。与人类化石伴生有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而且头骨、下颌骨完整者数量之大是其他遗址不多见的。■ 郧县人1号头骨化石

郧县人化石及其文化的发现,对人类进化具有重要价值。郧县人的年代非常古老,甚至与蓝田人的年代相当,但郧县人化石体质上却显示出许多早期智人的特征,从而对直立人与早期智人的发展关系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