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财富同行:金李财富管理通识课(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7 17:04:38

点击下载

作者:金李,马雪梅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与财富同行:金李财富管理通识课

与财富同行:金李财富管理通识课试读:

与财富同行:金李财富管理通识课金李 马雪梅 著人民邮电出版社北京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与财富同行:金李财富管理通识课 / 金李,马雪梅著.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20.1

ISBN 978-7-115-52769-1

Ⅰ.①与… Ⅱ.①金… ②马… Ⅲ.①投资管理—基本知识 Ⅳ.①F830.593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259348号◆ 著 金 李 马雪梅责任编辑 郑 婷责任印制 周昇亮◆ 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丰台区成寿寺路11号邮编 100164  电子邮件 315@ptpress.com.cn网址 http://www.ptpress.com.cn◆ 开本:880×1230 1/32印张:8.5  2020年1月第1版字数:180千字  2020年1月北京第1次印刷定价:69.00元读者服务热线:(010)81055522 印装质量热线:(010)81055316反盗版热线:(010)81055315广告经营许可证:京东工商广登字20170147号前言 财富管理的“升维”逻辑

过去十几年,中国资本市场通过投资拉动,以一种相对简单、快捷的方式推动了财富管理市场的飞速发展。这是财富管理1.0时代,也是一个经济大发展的时代。无论理财还是信托,金融产品往往存在较大程度的同质化,也就是在固定收益刚性兑付的情况下,投资者只需要比较产品的收益率,不用考虑风险波动性和其他更复杂的维度。[1]随着《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的实施,财富人群不仅要面对财富的收益性和风险性的挑战,还要考虑流动性和期限错配等问题。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鉴于更加严峻的市场条件、更加长期的政策目标导向,中央坚持“房住不炒”的政策,房地产也将成为需要高度管控的产业。未来,政府将引导居民将手中持有的投资性房地产有序地转入更长期、可持续的资产标的。随着金融领域系统性风险的化解,未来监管部门之间的监管障碍将进一步打通,监管的功能性将得到强化,这将促使金融产品的透明度逐步提高,嵌套和套利机会逐步减少,市场进一步向标准化、成熟化发展。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的升级转型,打造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引擎,以核心高科技为基础的长期研发,如芯片、人工智能、高端医疗、大数据等,将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这些投资往往具有周期长、体量大、资本密集的特点,而且单个项目失败的概率较高,100个项目中可能只有两三个会成功。但是,如果运作得当,这两三个项目就有可能赚回所有项目的投资。为了引导民间财富的长周期投入,补充高科技投入的不足,我国需要更加精准有效的政策设计、成熟健康的资本市场支持,以及精心打磨的优秀投资工具。

在财富管理中,我们需要更加合适的资本市场工具和手段。目前,主流的股权投资工具可能并不适合:它们更善于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成熟市场的股权投资基金被称为“耐心的资本”,其基金本身的存续期一般是“10+2”,即通常是10年期限,若双方同意可再延期2年。这样一来,基金就可以更加从容地筛选、培育早期项目。由于中国资本市场存在一定的浮躁情绪,股权投资机构的主流基金投资期限通常是“5+2”,这样就会导致基金投资活动中出现各种短期行[2]为,比如更加愿意投资Pre-IPO而不选择伴随企业成长,以及在进入第一时间就要求企业对赌在多长时间内完成上市。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年种出来的只能是草。我们看到很多企业的高光时刻就是上市时的那一刻,上市后业绩很快“变脸”。

过去,财富管理往往集中在财富金字塔的上半段,即主要针对高净值和超高净值人群,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马太效应。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财富管理触达的人群将逐渐下沉,甚至会逐步过渡到“全民理财”时代。针对普通人群的智能投顾,未来将在中国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如今,老百姓在接受财富管理观念的同时,就可以第一时间在线上接触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智能投顾。相比之下,欧洲、美国的财富管理在过去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是由专业人士提供服务的,由此形成了一种惯性。不过,智能投顾绝不能以快速烧钱、狂飙突进的方式发展,否则很容易成为“风口上的猪”。智能投顾的核心竞争力是利用大数据技术深度理解财富客户的需求,这是绝对不能一蹴而就的。

中国资本市场需要“升维”,中国财富管理市场也需要“升维”。过去,中国财富管理市场存在一些违背规律的现象,现在,这些管理市场的能力建设依然有待加强。相信未来随着标准化、成熟化的发展,它将更加符合客观规律的表现。

中国第一代财富人群创造财富的能力远远超过其管理财富的能力。他们大多不具备丰富的财富管理知识,不了解财富管理的本质,也不清楚如何通过财富管理更好地提升人生的安全感、幸福感。因此,他们的想法中往往有前后不一的考虑,行为中也存在自相矛盾之处。如何管好、用好手中的财富,最终为自己和所爱的人切实提升生活品质和人生满足感,成为当今财富人群越来越关注的问题。

即使机构从业人员也非常需要接受培训,但是投资者教育成为今天的当务之急。成熟的财富管理市场侧重的是资产配置能力、深度理解客户财富需求的能力。中国拥有一个非常具有潜力的财富管理市场,但它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市场。大部分从业人员的从业经历只有几年而已,很多人都是半路转行,他们在系统完整的财富管理理念训练上还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财富管理1.0时代强调的是接触客户、搜寻产品,因此推销能力成了第一代财富管理专业人士的强项。他们通过各种话术、各种各样的线下活动锁定客户。正所谓“卖者有责,买者自负”,财富机构在深度理解财富客户需求的前提下,提供更加贴心的服务,也许会从根本上改变黏性不足的问题。如何把财富管理从一个简单的产品销售工作变成真正满足财富客户需求的系统?如何与财富客户建立持久的信任关系?这些都是值得财富管理从业人员深思的问题。

财富管理是长跑不是短跑,是整体的战役不是局部的战斗。从整个社会层面看,能够长期提升社会商品和服务总产出的投资,只能是对实体经济的投资。投资者教育也许会从根本上减少目前中国资本市场上存在的浮躁情绪,从源头上增加民间资本长期、高质量的投入。

不是每个人都拥有很多财富,然而每个人都应该拥有很高的财商。很多一代企业家在传承财富时,正是因为没有成功地传承财商,最终导致二代企业家德不配位的情况时有发生。财富管理不能急功近利,它不是一夜暴富、不劳而获,更不是不择手段。通过不择手段获得的财富,不仅很难在家族留存和传承,还很可能给子孙带来灾难性后果,“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财富管理必然不是通过高风险、高收益的赌博赚取超额收益,它应该是一个四平八稳的布局。真正决定投资收益的是资产配置,这一结论已经在很多市场中得到验证。

拥有一定的财商是积累财富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没有足够的财商,积累再多的财富也只是“为他人作嫁衣”。财富管理的理念教育是对一个人财富价值观的提升,是对财商的升维。它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需要长期积累。对于财富管理知识,我们不能采用拿来主义,而是应该在对标成熟市场的同时,结合中国本土实践,发展出一套系统的、可持续的财富管理体系,让其既适用于当下市场又能前瞻未来,从而使更多的财富人群认识到平时的理财误区、陷阱,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提升在复杂局面下达成风险与收益平衡的能力。“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这是我上课时经常对学生讲的一句话。财富管理针对的不是某一个具体资产,而是整个资产组合,它注重的是大大小小、若干投资组合在一起形成的整体效果。财富管理就像一个交响乐团,哪怕其中弦乐组的水平世界一流,如果整体配合得不好,这个交响乐团最终也只能是个低水平的乐团。此外,财富管理还是一场需要足够耐心与自律的“马拉松”。在财富管理过程中,如果你过于在意眼前一城一池的得失,那么很有可能全盘皆输。一次成功或一个投资周期的成功,往往在财富管理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无足挂齿,真正重要的是20年、30年乃至更长时间的财富收益和积累。[1] 为了防范金融风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消除监管套利空间、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8年4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印发《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2] 指上市前的企业,或者预期可近期上市的企业。第一章 有钱不等于富有财富的本质

很多人都有一个梦想:财富自由。2018年,胡润发布的《2018至尚优品——中国千万富豪品牌倾向报告》显示,在中国一线城市,个人实现财富自由的门槛是1.3亿元;在二线城市,这个门槛是8000万元;在三线城市,这个门槛是6000万元。这些数字让多少人心酸、心痛、心寒,对他们而言,即使真的“向天再借500年”,财富自由也只能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不过,我们换个角度想一想,什么样的状态叫作实现了财富自由?粗略来看,这主要涉及以下3个方面:一是我们拥有的财富足以保证我们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游、购、娱”等的开销;二是当自己或家人生病或遭遇意外时,我们拥有的财富可以“保驾护航”,帮助我们渡过难关;三是我们拥有的财富可以帮助我们实现理想,让我们能够自由地支配时间、做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达成以上3个方面的目标,真的只有积累千万甚至过亿资产这一个路径吗?事实上,有效的财富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每个人都实现“财富自由”,而理解“什么是财富”是这条路的起点。

什么是财富和财富管理

什么是财富?大家都知道,现金、房子、股票、债券是财富,它们是物质财富,属于有形的财富;创造力、企业家精神、人际关系等也是财富,它们是精神财富,属于无形的财富。现金可以直接用来购买东西,股票、投资性房地产等则可以在未来变现,从而实现购买力,甚至是变现为创造力、人际关系等无形财富。所以,财富既是现在具有价值的东西,也是未来购买力的储备。

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深入理解财富的本质。第一,财富是未来购买力的储备。这里的关键词是“未来”。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小王中了100万元大奖,当天就花光了,第二天就没有钱用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说小王拥有这100万元的财富,只能说小王曾经拥有;第二,衡量财富的标准应该是真实的购买力,而不是名义上的购买力。比如,中年人可能会有这样的回忆,小时候一瓶汽水售价2分钱,而现在一瓶汽水的售价至少5元钱,这个现象就是大家常说的“钱没有原来值钱了”。事实上,凡是存储得当的财富,其真实的购买力不仅不会下降,反而会上升。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你的真实购买力依旧很强,你所拥有的财富就足以支撑你的各项花销,而你不用担心钱不够花。

每次看到有人把现金放在家里10年、20年的新闻时,我就会感到很无语。因为今天1万元的实际购买力早不是当年1万元对应的购买力了。如果合理利用金融工具,这笔钱则有可能增值10倍、20倍甚至更多。那么,如何让真实的购买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减反增,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呢?我认为,那就需要选择合适的财富储存工具。

财富储存工具的选择

结合20多年的研究和实操经验,我认为选择财富储存工具需要重点考虑以下3个因素。

第一,好的财富储存工具必须具有良好的物理存储能力。什么是物理存储能力?它是指储存工具本身具有稳定的物理性质,不容易变质。比如,我们都知道松鼠会在秋天储存松子以备冬天食用,实际上它们可能更喜欢吃美味多汁的浆果。为什么聪明的松鼠会放弃美味多汁的浆果,而选择口感不那么好的松子呢?这是因为松子相对不易腐坏,可以提供松鼠所需的能量,帮助它度过漫漫寒冬。

从最早的物物交换到货币产生,人们关于财富储存的意识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不断深化。提起古代的财富储存工具,我们很容易联想到金银财宝。没错,老祖宗已经帮我们选出了一类非常重要的财富储存工具,那就是贵金属。贵金属坚固耐磨、不易腐蚀,物理性质较为稳定,并且便于分割和携带。因此,以金、银为代表的贵金属曾一度风靡全世界,成为主要的财富储存工具。但是从超长时期来看,这些贵金属的实际购买力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以白银为例,在我国历史上,白银作为一种实物货币及重要的财富储存工具,沿用了多个朝代,但其价值也经历了较大的变化。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过去中原地区高品质的银矿十分稀缺,而白银的购买力很强,尤其是在唐朝,如果以大米价格为基准比较白银和现在通用的人民币的购买力,盛唐时,一两白银的购买力相当于今天5000元的购买力。然而,随着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开展及日本等周边国家银矿的开发,越来越多的白银通过国际贸易进入我国的流通领域。持续且大量的白银流入使国内白银储备日渐充沛,导致白银的购买力持续下降。到了鸦片战争前夕的和平年代,一两白银的购买力只相当于现在250元的购买力了。白银这一看似购买力很强的贵金属,在从唐朝到清朝的漫长历史中,真实的购买力缩水了95%。

第二,随着时间的推移,财富储存工具所代表的真实购买力能否保持现有水平甚至有所增加。文艺复兴后,欧洲各个小国之间虽然战火频频,但是商业往来未被禁止。这使欧洲的工商业得以长足发展,财富管理领域也涌现了新的储存工具,那就是针对工商企业的投资。这一变化带来了出乎意料的好处。很多老百姓把当期多余的货币存进银行或者直接拿去进行工商业投资。相较于土地投资,工商业投资的风险可能更高,但从长期来看,其平均年化回报率更高,而且工商业投资不是简单的零和游戏,即工商业活动不受土地总供给数量的限制,也就是说工商业投资不存在财富增长的天花板,而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加。

第三,对于财富储存工具,我们要警惕货币幻觉。货币幻觉是指货币政策的通货膨胀效应。假设某国政府宣布,将在所有发行的货币票面金额后都加3个零,这是不是意味着每一位国民的财富都增加了1000倍呢?想法很美好,但显然不可能。如果真是这样,我们就不用发展国内生产总值(GDP)了,直接在货币上加印零就行了。从未来购买力来看,无论票面金额后加多少个零,所有货币还是只对应加零前的实际购买力。从严格意义上讲,在历史上出现过的超高通货膨胀时代,基本上都是货币滥发造成的。货币滥发导致货币价值快速下降,在这场博弈中,是有赢家和输家的,它不是一个零和游戏。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观点。我们先认识两个概念——债权人和债务人。所谓债权人,是指提供借款的一方,他们最关心能否及时收到贷款本息;所谓债务人,是指欠别人钱的人,他们在借债关系中负有偿还义务。通常情况下,当面临超高的通货膨胀时,债权人是输家,债务人是赢家。这是因为债务的数额通常以法定货币计价单位计算,并不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比如,张三欠李四1000元,如果在所有货币的票面额后加3个零,那么实际上相当于张三欠李四的钱缩水99.9%。

财富管理的目的是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松鼠在秋天储存松子供冬天食用,实现了财富保值;古人把白银存入钱庄(也就是当时的银行)获得利息,实现了财富增值。俗话说“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理解了财富的本质后,我们就可以通过财富管理实现购买力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挪移,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目标。知识点

1.财富是未来购买力的储存;财富衡量的是真实的购买力,而不是名义上的购买力。

2.选择财富储存工具的3个原则:好的财富储存工具要具有良好的物理存储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财富储存工具所代表的真实购买力能否保持甚至增加;对于财富储存工具,我们要警惕货币幻觉。如何获得人生满足感

人生短短几十年,要过上随心所欲的生活,其实并不那么容易。读书的时候,人的时间和精力都很充沛,想环游世界却没有那么多钱;工作以后赚了钱,却又要忙着照顾孩子、赡养老人,没空出去玩;等到退休,既有钱也有时间了却又力不从心,每天忙着往医院跑。

有没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案呢?当然有。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纠结的问题是,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如何平衡消费和收入,让自己尽可能地过上随心所欲的生活?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生命周期理论

意大利裔著名经济学家、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弗兰科·莫迪利安尼(Franco Modigliani)在其提出的“生命周期假说”中指出,人在以效用最大化原则合理分配一生的收入和消费时,可以获得最大程度的人生满足感。

根据生命周期理论(见图1-1),人的一生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依赖期、成熟期和退休期。依赖期对应的是人从出生到成长为青少年这个阶段。在此阶段,大部分人还在求学、成长,一般没有收入或者收入很少。成熟期对应的是人的青年、中年时期。在此阶段,人们开始工作,拥有收入,随着事业的发展和家庭的建立,财富积累得越来越多,并逐步达到一生中的顶峰。退休期,顾名思义,是指退休之后的那段时间。在这段时间,人们开始靠此前积累的财富和退休金生活。图1-1 生命周期理论

由此可见,一个人一生的财富积累状况随时间的变化呈驼峰式:年轻时的财富很少甚至为负数;中年时期的财富逐步增长,直至退休前财富达到顶峰;退休之后,财富开始逐步减少。

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在普通人的一生中,获得最大满足感的路径是让消费模式尽可能地呈现平缓且略微向上的形态。在忽上忽下、大起大落、“饥一顿、饱一顿”的消费模式下,人们获得的满足感最低。当然,如果消费水准越来越低,大多数人都受不了,毕竟“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利用工具实现购买力挪移

在大多数人的一生中,希望达到的消费水平和可以用于消费的收入是不完全匹配的。因此,有效的财富管理方式会利用各种金融工具和手段,尽可能地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资源的挪移,以此使人们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消费水平曲线保持平滑。在成熟市场中,有各种金融工具可以帮助人们实现这种挪移,比如年轻人可以通过贷款完成学业。但是,在金融体系不够完善的国家,年轻人往往会陷入“流动性陷阱”:年轻时,虽然有强大的消费欲望,但是没有与之匹配的消费能力;年老时,虽然有了一定的积蓄,但是又受到精力、身体健康方面的限制,无法尽情消费,反而被迫在人生最后几年把大部分积蓄花在医疗保健上。这种由流动性陷阱带来的“年轻时消费不足”和“年老时过度消费”现象,会极大地降低人们的满足感。

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既然财富管理的本质是对未来购买力的储存,我们就可以用各种财富储存工具实现购买力的跨期转换。比如,读大学时申请教育贷款、买房子时按揭贷款都是借贷行为,可以将财富进行跨期的价值转移和交换。在学术上,我们把借贷称为“反储蓄”。有“反储蓄”自然就有“储蓄”。所谓储蓄,就是我们平时把钱存到银行或者通过投资理财获得更高的收益。总之,我们可以利用储蓄、反储蓄手段,在空间、时间维度上挪移消费能力,削峰填谷,让消费模式的曲线尽量呈现平缓且略微向上的形态。通俗地说,就是在没钱的时候借钱花,在有钱的时候投资理财,把钱留给明天花。

财富管理使资金在时间维度上流进流出,从而有效地补充当期工资性收入,支撑起当期的消费。可以说,人们通过财富管理系统地规划一生中的有形财富和无形财富,即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可以提升消费能力,最终获得最大程度的人生满足感。

我们刚开始工作时,往往面临这样一个选择:是应该利用有限的资金结余投资自己考个证书、上个培训班,提升自己未来的挣钱能力,还是应该用它来购买股票或者把它攒下来买房呢?这就是在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之间的典型权衡。为了做出正确的选择,我们需要更具体地理解、平衡各种限制条件,分析每个阶段的不同需求,从而构建个人财富管理计划。知识点

1.根据生命周期理论,人的一生可以划分为依赖期、成熟期和退休期3个阶段。人在以效用最大化原则合理分配一生的收入和消费时,可以获得最大程度的人生满足感。

2.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在普通人的一生中,获得最大满足感的路径是让消费模式尽可能地呈现平缓且略微向上的形态。我们可以利用储蓄、反储蓄手段,实现财富购买力在空间、时间维度上的挪移,削峰填谷。从需求金字塔到财富金字塔

从生命周期理论的角度来看,要想过上幸福的生活,我们需要想办法让自己整个生命周期中的消费模式尽可能呈现平滑且略微向上的形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总有各种各样的限制,所以我们在每一个时间点上都面临有限预算和无限需求之间的矛盾。

如何在给定的有限资源的条件下,尽可能地过上随心所欲的生活?这需要我们深刻、彻底地理解自身的需求,把它们按照优先级排序,然后设计出最大限度地满足这些需求的解决方案,即构建个人的财富金字塔。

马斯洛需求金字塔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在他的著作《人类激励理论》中,将人类的需求划分成像金字塔一样的5个层次(见图1-2)。最底层的是生理需求,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衣食住行;往上一层是安全需求,即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等;再往上一层是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又称社交需求;再往上一层是尊重的需求;金字塔最顶端是自我实现的需求。图1-2 马斯洛需求金字塔

按照心理学家的说法,在每个人的需求金字塔上,越是低层次的需求,越应该优先得到满足。比如,去听音乐会、看画展是更高层次的需求,如果你还饿着肚子,就需要先解决吃饭的问题。随着需求一层一层地被陆续满足,人们的生活就会越来越自在、越来越幸福。

回顾生命周期理论,你会发现生命周期各阶段与不同的需求层次相对应。

1.温饱阶段(生理需求、安全需求)

人一出生就要吃饱、居有定所、身体健康以及免受安全威胁,这样才能确保“活下来”。我们将这个阶段称为温饱阶段,对应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也可将两者统称为“生存需求”。

2.小康阶段(社交需求)

人长大以后,开始谈恋爱、进入职场工作、建立自己的家庭,个人需求逐渐由生存需求转向情感和归属感的需求,即从温饱阶段步入小康阶段。

3.成长阶段(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在成家立业后,个人开始不断激发自己的潜力,实现理想抱负,同时为自己和家庭创造、积累财富,这是更高层次的阶段,我们称之为成长阶段。与此同时,个人的需求也开始走向需求金字塔的塔尖。

从出生到死亡,个人的需求是从低到高逐渐被满足的。试想一下,一个还在发愁下一顿饭吃什么的人,如何去创业、实现理想呢?所以,越低层次的需求越应该被优先满足。只有低层次的需求被满足了,你才有机会去实现更高层次的需求。这与金字塔类似,最基础的需求是厚实的塔基,最高级的需求是尖端的塔尖。

财富金字塔

与马斯洛需求金字塔理论类似,个人和家庭也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财富需求,运用金字塔形式搭建不同的财富管理方案,即“财富金字塔”。

不同的金融工具,其流动性和收益性都不同。所以,我们可以运用不同的金融工具,获得不同的流动性和收益性,从而满足不同层次的财富需求。比如,用多少钱满足日常开支的流动性需求,用多少钱做安全屏障支撑长期开销,以及用多少钱作为投资性资产追求高收益。具体到财富金字塔中,我们沿用需求金字塔的逻辑:层次越低的需求,越是基础性、生活所必需的,越应该被优先满足(见图1-3),对应这类需求的金融工具或者大类资产,需要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和安全性。图1-3 财富金字塔

财富金字塔的层级越往上,资产的安全性越低。因为这部分资产的收益很可能是可有可无的需求,这些收益就像锦上添花,如果有,当然更好;如果实在满足不了,也无伤大雅。所以,这部分资产的财富配置可以承受较高的收益不确定性。所谓“茅台可以不喝,但炸酱面不能不吃”,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可以将个人财富金字塔简单地分为以下3个层次。

第一层是流动性资产。流动性资产位于财富金字塔的最底端,即塔基,这是个人或者家庭用于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钱。因为它是日常生活中随时要用的钱,所以必须具备流动性,可以随时支取,大家可以把这笔钱存成银行活期存款,或者购买可以随时赎回的货币基金。

第二层是安全性资产。安全性资产位于财富金字塔的中间层,为个人或家庭的生活步入“小康”阶段提供保障性支持。这部分资产的流动性适中、收益稳健,其主要作用是抵抗风险。通常,这类资产主要是一些保险类资产,如养老年金险、子女教育年金险、意外险和重大疾病险等。

第三层是收益性资产。收益性资产位于财富金字塔的塔尖,配置这部分资产的目的是实现财富增值,为财富积累提供支持。这类资产的种类很丰富,如债券、股票、基金、期货、房地产等,其特点是收益更高、风险也更大。

个人财富金字塔具体应该如何搭建呢?比如,上班族小王手里有30万元存款,他首先应该梳理自己的需求,每月要还的房贷、孩子上学的费用、给老人的赡养费等,然后按照优先级将这些需求进行层次划分,规划出一整套解决方案。当然,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我们要做的就是认清自己的需求,并做出合理的资产配置。

马斯洛需求金字塔与财富金字塔同时揭示了一个重要原则:人不应该在最基本的流动性资产尚未配足的情况下盲目地追求收益性资产。知识点

1.马斯洛将人类需求划分成像金字塔一样的5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在每个人的需求金字塔上,越是低层次的需求,越应该优先得到满足。随着需求一层一层地被陆续满足,人的生活就会越来越自在、越来越幸福。

2.个人财富金字塔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是流动性资产;第二层是安全性资产;第三层是收益性资产。马斯洛需求金字塔与财富金字塔同时揭示了一个重要原则:人不应该在最基本的流动性资产尚未配足的情况下盲目地追求收益性资产。如何搭建个人或家庭的财富金字塔

构建财富金字塔是为了实现我们过上“随心所欲”生活的愿望,即年轻时钱够花,中年时生活富足,老年时不愁养老。通过学习生命周期理论,我们知道一个人应该追求“平稳且略有上升”的消费曲线,从而获得人生的最大满足感。在生命周期的纵截面下,通过理解财富金字塔与马斯洛需求金字塔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财富需求,为搭建自己的财富金字塔做好准备。

那么,如何搭建个人或家庭的财富金字塔呢?

在家庭资产配置中,标准普尔家庭象限图是一个常见的参考工具。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标准普尔家庭象限图(见图1-4)。图1-4 标准普尔家庭资产象限图

标准普尔家庭象限图

标准普尔家庭象限图将家庭资产分为4个账户,分别是:要花的钱、保命的钱、保本升值的钱和生钱的钱。这4个账户的作用不同,资金的投资渠道也各不相同。相关研究显示,通过合理配置4个账户的资产,可以保证家庭财富长期、稳健地增长。

第一个账户即“日常现金资产账户”,存着“要花的钱”。它主要用于个人或家庭短期开销,如3~6个月的日常开销,包括吃饭、买衣服、旅游等费用。这部分资产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占比过高或者超支,所以个人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做预算和记账,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消费欲望;还可以将剩余的钱存银行活期或购买流动性强的金融产品。这部分资产占个人或家庭总资产的10%。

第二个账户即“保障资产账户”,存着“保命的钱”。这部分资产平时看似不起作用,但关键时刻能保障个人或家庭不用为了急用钱去卖房、卖车、股票低价套现或者四处求人等。所以,我强烈建议个人或家庭应该专款专用,适当配置保险等具有保障性、可利用杠杆的保障型资产,以此应对个人或家庭遭遇的突发状况。这部分资产占总资产的20%。

第三个账户即“稳健资产账户”,存着“保本升值的钱”。这部分资产用来应对未来重要但不紧急的开支,如养老、子女教育等。为了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个人或家庭千万不要随意支取、使用这笔资产,否则在被消费欲望冲昏头脑时,很可能将其全部花掉。在这个账户中,个人或家庭可以配置安全性较强的资产,如养老年金险、子女教育年金险,或者投资固定收益类产品,如债券、理财产品、资管计划等。这部分资产占总资产的40%。

第四个账户即“投资资产账户”,存着“生钱的钱”。这部分资产配置的目的主要是追求高收益,这也意味着“赚得起也要亏得起”,即无论如何亏损都不会对个人或家庭的经济状况造成致命性打击。标准普尔对这部分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设定为30%。但是,在我看来,个人和家庭应该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合理设定这部分资产的比例。

不可直接套用工具

标准普尔家庭象限图像公式一样帮助我们划分财富的需求,并给出相应的配置方案。现金资产和部分保障性资产在财富金字塔底端,用于解决我们的“温饱”问题;剩下一部分保障性资产、稳健资产和部分投资性资产是财富金字塔的中间层,用来支撑我们的“小康”生活;财富金字塔的塔尖对应“锦上添花”的资产。

理解了标准普尔家庭象限图,你可能会问:“这个工具真的适合我吗?”或者“它适用于每一个人吗?”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无论是标准普尔象限图还是市场上流传的“4321”原则、“三三”原则等,都需要我们结合自身的需求去看待、因地制宜地使用。

比如,如果小王的年收入是10万元,那么严格按照标准普尔家庭象限图,第一个账户可以分配1万元。假设这笔钱是小王3个月的生活开支,平均每月将近3400元,这笔钱在二三线城市或许还可以维持基本的生活开支,然而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很可能会不够花。此外,我们还需要看这些钱是一个人花还是一家人花。

再比如,小李刚开始工作时,没有什么积蓄,只能先满足现金资产及保障性资产的配置。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他积累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同时希望以更快的速度挣钱,那么他很可能会选择激进的投资方式,开始增持投资性资产。

当一个人组建了家庭,就会需要稳健增值的资产配置来实现子女教育、养老两大刚性需求;当一个家庭完成了财富积累,财富保值、传承就成为其首要目标。无论是哪类人群,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稳健资产在总资产中的占比都在不断攀升。所以,标准普尔家庭象限图建议的比例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个人年龄的增长和资产状况的变化,各项资产的配置比例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中国家庭资产配置的4个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还需要结合目前中国家庭资产配置呈现的几个特点,对个人和家庭的财富金字塔进行优化。

1.在整体配置中,房地产仍居首位

根据《2018中国城市家庭财富健康报告》,截至2017年年末,住房资产在中国家庭总资产中的占比为77.7%,远高于美国的34.6%,个别中国家庭在此领域的投资比例甚至更高。与此同时,中国家庭持有的金融资产占比偏低。当然,这与国内金融产品的丰富程度和收益率不及房地产直接相关。事实上,房地产不是长期储存财富的最优工具。因此,在具体考虑财富金字塔的配置时,我建议个人或家庭剔除自住房地产部分后,不要持有过高比例的投资性房地产。

2.金融资产中,储蓄存款占比较高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①中国财富管理行业仍处于起步阶段;②好的金融产品有待丰富。在国外成熟市场上,每个家庭普遍只将总资产中的5%左右用于储蓄存款。

3.整体保险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虽然近几年大家的保险意识逐步加强,但是大部分人依然更多地依赖社保而非自我补充配置的商业保险。换句话说,很多人对风险的选择是“硬扛”,在经济学上我们称其为“自我保险”。自我保险往往会为个人或家庭的财富带来较大的波动,有损个人或家庭的整体幸福感。

4.缺乏对金融产品的判断能力

大多数个人或家庭对复杂的金融产品并不熟悉,接触较多的就是股票及相关产品,所以当整体行情不好的时候,往往就不知道投资什么了。其实,债券、货币市场基金等风险低、流动性相对较好的金融产品可以作为日常储蓄的补充。具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经验的人相对适合选择股票、基金等。知识点

1.标准普尔家庭象限图将家庭资产分为4个账户,分别是:要花的钱、保命的钱、保本升值的钱和生钱的钱。这4个账户的作用不同,资金的投资渠道也各不相同。

2.标准普尔家庭象限图建议的比例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个人年龄的增长和资产状况的变化,各项资产的配置比例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3.中国家庭资产配置的4个特点:①在整体配置中,房地产仍居首位;②金融资产中,储蓄存款占比较高;③整体保险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④缺乏对金融产品的判断能力。财富管理的5个原则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财富的快速积累,财富管理不再是少数人的需求,如何投资,如何做好财富管理,已经成为老百姓的日常话题。人人都希望有财可理、有利可得。

现实并不总是那么美好,我们遗憾地看到一些血本无归的投资人,他们的行为看似可笑,实际上是因为他们对财富管理无所适从。很多人购买这些产品的初衷是想让自己的财富快速增值,可是面对种类纷杂的金融产品,他们更多的是被具有诱惑力的收益率吸引,而忽略了其背后的风险。

更重要的是,很多人没有想明白自己管理财富的目的,想要财富保值还是获得稳健收益,抑或获得超高回报?要想真正弄清楚自己管理财富的目的,首先要知道管理财富的基本原则。盲目跟风投资,很有可能造成财富损失。

财富管理的5个原则分别是:安全、全局布置、长期、流动性管理和重在节流。每一个原则都对我们的财富管理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第一个原则:安全

财富管理的第一要务不是赚钱,而是安全。安全是财富管理的基本原则。

财富是未来购买力的储存,我们管理财富的目的是让它保值增值。财富管理有别于单纯的投资行为。大多数情况下,投资的主要目[1]的是追求最大回报,即追求投资学中的阿尔法收益。有一部分人很擅长追求阿尔法收益,我们将这类专注于给投资人带来超高阿尔法收益的投资人称为“资产管理人”,将这类机构称为“资产管理机构”。在广义概念上,资产管理是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的一部分,是资产增值服务的主要途径之一。

这些资产管理人拥有独到的眼光,能够从市场上千差万别、良莠不齐的金融资产中挑选出优秀的产品,并适度利用资产组合分散风险。由于能给投资人提供优于一般投资人的阿尔法收益,他们成为人们眼中的明星投资人,在竞争激烈的投资市场上脱颖而出。然而我们也发现,在这些明星投资人中,无论是“股神”巴菲特、索罗斯,还是沈南鹏或王亚伟,他们几乎总是专注于某一种资产大类,比如只投资上市公司股票或者只投资非上市公司股权,甚至只投资IT公司股票或者只购买医疗器械公司股权。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们深知风险无处不在,所以他们只把精力放在自己最熟悉、最擅长的领域,这造就了他们极度专业的投资行为,由此才能真正做到“大浪淘金”。

管理财富的第一基本原则是安全。我们不能只单纯地考虑产品收益率,要在权衡收益率与风险之间的关系后再做取舍。

第二个原则:全局布置

财富管理是一个全局布置的过程。首先,购买单个产品不是好的财富管理方式;其次,财富管理与资产管理不同,财富管理的目的是多层次的、复杂的。个人刚参加工作时和成家立业以及退休时的财富状况肯定不同,每个时期的财富需求也不一样,这样一来,相应的财富管理方式就不一样,资产配置方案也就不同。在制订财富管理规划时,个人不仅需要系统地分析自己整个生命周期对总体财富的需求,还要分析每一个人生阶段不同层次的财富需求。

第三个原则:长期

财富管理是长线投资。一次投资或短期投资的成功或失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10年、20年乃至更长时间段里财富的总收益和总积累。财富管理是伴随人一生的投资行为,不要因为一时的得失而停止管理财富,更不能因为股票投资在一个月内获得20%的收益就洋洋得意,而看不上年化收益率5%、投资周期为5~10年的投资机会。

第四个原则:流动性管理

很多优秀的企业都死于突发的资金链断裂,对个人和家庭来说,在管理财富时,突发的资金链断裂也是一样危险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受到资金流动性的限制,即消费受到当期收入的限制。比如,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是“月光族”,这种即挣即花的生活方式看似很洒脱,可是一旦失业或罹患重大疾病,他们就要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生活一下子变得没有安全感,更不要说满足感了。如果他们能适度利用借贷和储蓄补充个人的流动性资金,购买保险以备不时之需,那么就能够平衡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关系,让生活质量更有保证、让自己更有安全感。

第五个原则:重在节流

财富的积累源自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真正懂得财富管理的人往往从点点滴滴的小钱上积攒自己的财富。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控制消费欲望做到“节流”。比如,不跟风抢购新上市的手机;衣服已经够多了,少买两件;与其去高档餐厅进行没有必要的高消费,不如在家亲自下厨。

理解了以上5个原则,我们不妨反思一下自己在平常生活中陷入的财富管理误区,比如明明希望养老金、儿女教育基金保值增值,却盲目追求高收益、高回报,反而加大了投资风险,致使本金遭受损失;对投资没有耐心,希望在短期内获得高收益,存在赌博心理等。希望大家在管理自己的财富时,能够坚守以上5个原则。尤其要记住,安全才是贯穿始终的第一原则,不要追求一时的得失,财富管理是伴随人一生的投资行为。知识点

1.财富管理的5个原则分别是:安全、全局布置、长期、流动性管理和重在节流。

2.安全是贯穿始终的第一原则,不要追求一时的得失,财富管理是伴随人一生的投资行为。所有鸡蛋是否要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1981年,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托宾(James Tobin)因“投资组合理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个理论用他自己的话概括起来就是“不要将你的鸡蛋全部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即利用不同资产的风险差异,减少资产组合的波动率,从而降低整体投资风险。“不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强调了分散风险的重要性。比如,你不能把手里的资金全部用来买房或者购买同一只股票。然而,一些人对此也持不同的看法:比尔·盖茨(Bill Gates)和马化腾的财富管理师水平那么高,可是他们所做的投资收益还不如把资金一直投资在微软、腾讯的公司股票上。事实上,很多第一代企业家都有这种想法,认为与其“把所有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还不如都投资到自己的企业中。

所有鸡蛋究竟应不应该放在不同的篮子里?在哪些情况下,所有鸡蛋可以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分散风险是明智的选择

资产配置、资产选择是财富管理的两个重要环节。所谓资产配置,即你的财富在大类资产中的配置,比如,在银行存款、股票、债券等资产中具体要分配多少资金。所谓资产选择,是指在某一类资产中的具体选择,比如买哪只股票、哪只债券等。对个人或家庭而言,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不应该将所有财富集中在单一资产上,否则不论这个资产配置看起来多么完美,都意味着丧失了资产组合抵御风险的机会。

对于前文提到的比尔·盖茨、马化腾的财富管理情况,在我看来并不具备共性,全世界那么多企业,有多少家会成为微软、腾讯?即使是巨头企业,它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会随时遭遇风险,时刻面临各种挑战。因此,这一情况不足以推翻“把所有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这一理论,选择让专业的财富管理人士打理资产,无论从事后还是事前看都是英明的决定。

财富管理的第一原则是安全。“不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最大的好处是将风险分散化,即可以“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当A产品亏钱时,B产品可以赚钱。在成熟市场中,一个充分分散风险的资产组合往往包含30只以上的股票。但有一些激进型企业家往往因为没有充分考虑资产的波动性和流动性,一味追求高收益而将资产全部投资在单一产品上,最后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困境。财富管理是全局配置,不是一城一池的得失。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收益率作为唯一指标,而要把所有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从而解决在风险承受能力不同的阶段追求更低或者更高投资回报的问题,最大化地提升生活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哪些情况可以“赌一把”

很明显,“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好处是一旦选对了篮子,就能获得超高收益。巴菲特也曾为了成就“独树一帜”的投资风格而做过铤而走险、孤注一掷的投资操作,即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迅速获得远超市场平均收益的投资回报,最终奠定了他在投资界的超高声望。只是如今,他已功成名就、家大业大,“赌一把”的收益与所要承担的风险不再匹配,所以他才会坚持“我的投资风格是谨慎的,不愿意冒险的”这样的投资理念。

这是否意味着我们都可以向巴菲特学习“赌一把”呢?回答问题前,我们先来看看哪些情况下可以“赌一把”,即可以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第一种情况:当你在某一领域拥有别人所没有的巨大优势时。

一位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学生曾告诉我:“金老师,很多人都说期货碰不得,风险太高,但我就是搞期货的,我觉得期货的风险比股票低多了,我是真的不敢碰股票。”对不同的人来说,不同的投资工具,其收益风险是不一样的。以机构投资者为例,他们往往只专注于一个资产类别,比如蓝筹股、消费股,他们在这一细分领域长期深耕,因此拥有了非常强的专业分析能力、判断能力,以及普通人接触不到、更加精准的市场信息。对他们来说,外人眼中的风险已不再是风险,他们拥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同样是投资股票,在外人还无法清楚判断的时候,他们可能早已捕捉到了下一波大行情,及时重仓甚至是满仓,从而最大限度地把握住了投资机会。

第二种情况:当某些行业具有天然壁垒或者具有“规模经济”特征,投资回报随着投资规模的扩大远超线性增长时。

在这类行业中,投资者只有一开始就大量投入,才有希望跑赢竞争对手,实现赢者通吃。如果企业开始投入太少,就可能很快被淹没在竞争红海中,投资本金也就打水漂了。比如,你投资1000万元,可以获得10%的收益;投资2000万元,获得30%的收益;投资1亿元,就可以获得300%的收益。在这种情况下,你就不能将有限的资源分散在不同赛道上。

第三种情况:当资产不可分割时。

当你有很多篮子,但只有一只鸡蛋的时候,如果硬要把鸡蛋分开放在不同的篮子里,那么有的篮子可能就只剩下鸡蛋壳了。极端的情况是,你的钱很少,连一只股票都买不了,自然没办法买20只股票。再比如人力资本积累,大家都听说过“1万小时定律”:要想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1万小时的练习。如果每天工作8小时,一周工作5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5年的时间。假如一个人毫无规划地在很多不相关的领域发力,今天做财务、明天做销售,那么他很可能一事无成。

回到前文提出的问题,每个人都可以向巴菲特学习“赌一把”吗?投资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我们可以通过长期积累、系统训练和深入思考等提高技术层面的能力;然而,部分投资决策的关键在潜意识层面,即关乎个人的天赋水平、洞察力和决断力等特定的能力。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讲,巴菲特既可学又不可学,但绝对不能复制。“赌一把”成为巴菲特的概率微乎其微。除了前文讨论的几种“所有鸡蛋可以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情况,投资者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应尽可能多地纳入不同行业、不同期限、不同地域、不同类别的资产,真正地分散风险。

哪些人愿意“赌一把”

根据风险偏好,投资者大体分为以下3种:第一种是风险厌恶型,这类投资者认为哪怕收益低一点都没关系,但千万不能亏损;第二种是风险中立型,他们对风险不是那么讨厌,但也承受不了太高的风险;第三种是风险喜好型,这类投资者的赌性非常重,明知赢钱的概率很小但依旧愿意去尝试。比如,那些喜欢买彩票的人、去赌场赌博的人,以及炒股只买单只股票的人。

因为资产规模、需求层次和理性程度不同,人们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风险偏好,也因此导致了鸡蛋在篮子中的不同分法。

从资产规模的角度来看,钱少的普通投资者比拥有一定资产的投资者更愿意赌一把。钱少的投资者更愿意用仅有的一点资金结余来“赌一把”、碰碰运气,万一一夜暴富了呢?与此相反,那些已经基本完成财富积累的人,认为稳住现有财富才是当务之急。与积累更多的财富相比,他们更在乎风险管理,因为他们无法承受投资失败的后果。所以业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江湖越老,胆子越小”。

从需求层次与风险偏好的关系来看,一般越低层次的需求越是刚需。因此,越是用于满足低层次需求的财富,越不应该用于风险过高的投资。极端的说法就是,不要把买馒头的最后1元钱去买一张彩票“赌一把”。不过,在满足了流动性需求、安全性需求之外,你可以拿剩余资产,即所谓的“闲钱”追求更高的收益,并做可能要承担损失的心理准备。

从理性程度来看,行为金融学家发现,人们身上存在一些非理性行为,比如投资中的“处置效应”。人们在处置股票时,倾向于卖出赚钱的股票,继续持有依然还在赔钱的股票,即所谓的“出赢保亏”。这意味着投资者处于盈利状态时厌恶风险,而处于亏损状态时更愿意“赌一把”。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未受过特别训练的投资者身上。

究竟是“把所有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还是“富贵险中求”,这要根据每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及具体情况而定。需要强调的是,风险互相抵消所带来的波动性降低是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应该轻易放弃的“免费的午餐”。知识点

1.所有鸡蛋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当你在某一领域拥有别人所没有的巨大优势时;当某些行业具有天然壁垒或者具有“规模经济”特征,投资回报随着投资规模的扩大远超线性增长的时候;当资产不可分割时。

2.根据风险偏好,投资者大体分为以下3种:风险厌恶型、风险中立型和风险喜好型。[1] 投资组合的超额收益。第二章 你与财富的距离并不远复利的魔力

复利有着“积跬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海”的魔力。如果某人留下了2克金子作为遗产,假设始终保持每年5%的复利,那么2000年后这些金子会有多少?答案是相当于800万亿个纯金制造的地球。时间可以化渺小为伟大,也能让不朽变作尘埃。作为个人投资者,我们应该如何通过复利获得长期稳健的收益呢?

时间是财富的朋友

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课堂上,我曾与学生讨论过这样一个案例。假设一个人20岁时在银行存入1000元,一直存到65岁,这笔钱最后会变成多少?如果按照银行活期存款年化收益率0.35%计算,这笔钱到期约有1170元;按照3年定期存款年化收益率3%计算,这笔钱到期约有3781元;如果按照巴菲特在1965—2009年的平均年化收益率20.46%计算,这笔钱到期约有434万元。

复利俗称“利滚利”,即将上一期的本金加利息作为下一期的本金计息,它是一种计算利息的方法。即使初始投资只有一小笔资金,若每次都将收益重复投入,那么经过累积,最终也能获得较高的收益。当然,如果你的初始财富很少,假设只有100元,那么在较长的时间内,复利的加速度效应都不是很明显。在这种情况下,你要尽快提高初始财富的增长速度,比如你在3个月的时间内让初始财富从100元增长至1万元,就可以更快地实现复利的加速度效应,原始财富少的劣势就可以忽略不计。事实上,当财富超过临界值时,财富增长的速度就会非常明显。假设你每年拿出5万元投资,年化收益率为12%,那么5年后这笔钱约是35万元,10年后约是98万元,20年后将达到403万元。

巴菲特曾说,人生财富的积累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发现足够湿的雪和足够长的坡。然而,如此深谙复利魔力的巴菲特在40多年的投资期中,其平均年化收益率也只有20%左右。从这个角度来看,市面上那些吹得天花乱坠的高息理财产品是不现实的、不可持续的,平台给了你15%甚至20%的利息,它要从哪里赚取更高的收益呢?正所谓“你看上了人家的利息,而人家看中了你的本金”,这就是投资理财活动中最痛的领悟。事实上,长期获得稳定的复利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否则一些人的财富岂不是要堆满整个地球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除了要感叹复利在资产端的魔力,我们还要警惕复利在负债端的杀伤力。虽然财富的复利积累是有一定限度的,但是债务是无限的。那些动辄就有15%~50%利息的现金贷、P2P平台,背后是灾难性的高复利陷阱。在财富管理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善用时间这个因素。

如何获得长期且稳健的收益

虽然复利具有神奇的魔力,能促使财富快速增长,但它也存在诸多限制,只有合理操作,我们才能真正享受它带来的好处。在众多限制中,我选择了两种专业性不那么强、马上就能拿来用的方法,希望你的财富可以通过它们获得复利的加速度效应。

1.长期持有

长期持有是充分发挥复利作用的关键,它通过获得较高的回报率从而强化复利的加速度效应。我在前面的例子中提到,当年化收益率达到20.46%时,投资1000元的本金,在45年后,本息收益可以达到约434万元;然而如果只投资4年,就算是以巴菲特的投资年化收益率计算,投资收益最终也只有2105元左右。这两个数字可谓天壤之别。

从字面上讲,“长期持有”非常好理解,但是在实践中,真正做到长期持有很难。与未来的回报相比,很多人更重视立刻能到手的收益。其实,对投资者而言,一时获利或者一个投资周期的成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长期、持续地获得收益,只有这样,他的财富才能不断积累。只有充分考虑未来购买力的长期存储,你的财富管理才能获得最优配置。

对于上面的观点,你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把所有短跑加在一起不就是长跑吗?每次短跑我都能跑赢,加起来不就意味着长跑也能赢?”实际上,这是两码事。在体育运动中,短跑运动员和长跑运动员的跑法是不一样的,短跑运动中,运动员的爆发力更重要,长跑运动中,运动员的体能和耐力更重要。与此类似,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也是不一样的。有些资产只适合短期投资,而有些资产可能更适合长期投资。如果一个投资者被限制,只能在1年或者更短的期限内投资,那么他就很有可能错过一些资产期限更长、平均年化收益率更高的投资项目。以私募股权投资为例,从公司接受投资到最终上市,早期投资人从投资到获利再到退出需要5~10年的时间。

若想充分发挥复利的价值,我们就要具有长远的眼光,而不是追求短期收益。尤其是在管理家庭财富时,我们更要在更长的生命周期内对财富进行整体规划。比如,在家庭财富的代际传承中,如果人为地把那些三五十年以后才能动用的资产,每次只限定投资在不超过1年的短期项目上,这些资产的升值潜力就会大大降低。

2.避免频繁交易

频繁交易的危害往往被很多人忽视。大多数人投资时,往往哪个金融产品收益高、哪个比较“火”就投资哪个,而当风向转变的时候又急急忙忙抛空手中的产品转为投资新的产品。这种行为看似合乎情理,实际会付出很大的代价,这个代价就是我们常说的交易成本。

交易的频次会对财富的长期积累产生很大的影响,财富管理是一个需要权衡、取舍的过程。为了更直观地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来看这样一个例子。假设有10种同样的产品,收益率都是8%,投资期限都是10年,最初的本金都是1元,每种产品买进和卖出的总交易成本加起来是1%。现在有两种策略:第一种策略是每年换一个产品,今年买A产品,然后在年底卖掉,第二年再买B产品,依次轮回,支付每一次的申购和赎回成本;第二种策略是连续10年只投资一个产品。投资结果如何呢?在第一种策略下,10年后的总收益是1.97元;在第二种策略下,10年后的总收益是2.16元。两者相比(见表2-1),投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