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晒宝书:打响你的肌肤保卫战!(精装纪念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7 18:55:49

点击下载

作者:Kenji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防晒宝书:打响你的肌肤保卫战!(精装纪念版)

防晒宝书:打响你的肌肤保卫战!(精装纪念版)试读:

前言

PREFACE

防晒也能写成一本书?相信很多人都有同样的疑惑,防晒不是夏天在海边玩的时候涂上防晒霜就可以了吗?我接触这个行业这么长时间以来,发现不少人用着昂贵的护肤品,定期去美容院或医疗美容机构报到,却忽视了最基本的防晒工作。

紫外线是皮肤老化的最重要的外界影响因素,就算你并没有刻意去和阳光做亲密接触,但是无所不在的紫外线是一个看不见的杀手,比较一下脸部与上臂内侧的皮肤的细致程度和肤色,你就知道日积月累的紫外线伤害究竟对你的皮肤做了什么。“少壮不防晒,老大徒伤悲”,如果我们能在青少年时期就注意避免过度接受紫外线辐射的话,皮肤光老化的到来会显著推迟。所幸的是,已经积累的光老化,也可以通过规律的日常防晒减缓甚至逆转,所以,从今天开始认真防晒,对于皮肤美容来说并不会太晚。

希望这本书能真正为大家从源头上解决皮肤的困扰和问题。Kenji2017.3.15序FOREWORD

当上一本书《护肤品全解码》荣登当当、亚马逊等网络平台的时尚板块榜首之时,Kenji与我既兴奋,又有一丝焦虑,焦虑的是,我们下一本书做什么选题才对得起粉丝们的支持与厚爱?写一本什么内容的书,才能真正地直击护肤的根本?

当Kenji跟我说,他希望能写一本关于防晒的书时,我为他这个想法而感到兴奋和骄傲,因为这样一本选题内容的书就算是放在国际市场,也是非常前沿和与众不同的。我们推出这本书不是为了刷热度、追热点,我们把所谓的“功效性”和“改善效果”放一边,而专注于关于护肤的最重要的基础步骤——防晒,作者Kenji真不愧是一位真真正正想传播科学正确护肤观念的有医学背景的美妆达人。

当然,我们之所以能这么任性,首先需要感谢的是各位支持Kenji的粉丝,是你们给了我们勇气和底气,让我们可以这样出一本我们认为真正有护肤指导意义的图书,同时也要感谢出版社的编辑CiCi(宁茜)对我们这个选题的认可和支持,我知道我们的选择是“小众而冷门”的,但CiCi能够理解,这可能不是一推出就能大卖的书,却有可能是中国美容图书史上留下里程碑意义的一本书。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没有忘记我们的初心,就是传播容易被忽视却真正有价值的科学护肤知识。

回到“护肤”的初心,“护”意味着保护、养护和减少皮肤遭受的损伤和刺激,这么说来,抵御紫外线难道不是护肤之本么?看完这本书,你会得到你想要的答案。

我看过太多的人,他们舍得花大把的钱在精华、面膜上,却完全忽略防晒这个护肤中最重要的环节。我常开玩笑说,护肤不防晒就是白花钱。

市面上的护肤新品一波又一波不断刺激、吸引着我们的眼球,天花乱坠的新科技、新成分,又有多少能被皮肤真正吸收利用了呢?这个问题恐怕是消费者很难了解的。但是皮肤最大的敌人——无处不在的紫外线,却被皮肤完完全全吸收了,并给皮肤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

到目前为止,整个医学界都认为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是不可逆的——如果把“肌肤抵御光老化的能力”看作一笔存款,那大多数人在18岁之前,就几乎花费掉一半了,而且这笔存款没有利息,更不可补充。

过去受到的紫外线侵害,会不断累积,直到有一天,你发现你皮肤突然冒出了很多斑点、生出很多皱纹,这时再想涂抹各种瓶瓶罐罐去补救就为时已晚了。我们何不养成良好的防晒习惯,未雨绸缪?

在这本书里,你会认识到为什么防晒如此重要,以及如何防护紫外线,既有理论干货,也有大家喜爱的“买买买”环节,但是我们的目的不是让你买一大堆产品,我们真心希望大家看完这本书后,能建立起防晒意识,摸索出最适合自己的防晒策略,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这才是这本书的最大价值。

这本书里面我非常引以为豪的是,Kenji将他十多年的心得总结成了一个叫“PFRC”的防晒法则。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这个防晒法则就像武林秘籍中的内功心法,只要掌握了这“内功心法”,无论将来你的皮肤状况如何,手头有哪些产品,你喜欢什么类型的产品,你都能灵活地制定一套适合自己的防护方案。

而且,只有我们每一个人都越来越重视防晒,才能促使护肤品厂商研究开发出更多、更稳定、肤感更舒适的好产品。最终受益的,还是我们的这张脸。

最后还要感谢被这本书折磨得死去活来的小h 康嘉栩、Tina,但我知道当你们拿到书的那一刻,一定会觉得过去我们所纠结、所苛求的每一个细节都是值得的。allskin安芙美颜 创始人张万里第1章 一张图读懂阳光对皮肤的伤害光老化的真正元凶

在我们系统学习防晒知识之前,先来看一张图,有助于大家理解阳光对皮肤的影响。

简单原理:波长越长,对人体影响越小。

X射线和γ射线能量最强,对人体伤害最大,幸好宇宙中的这两种射线没有办法到达地球表面,否则地球上的生物都将无法生存。

非角质形成细胞中最重要的就是黑色素细胞和朗格汉斯细胞。

朗格汉斯细胞

一种来源于骨髓的免疫活性细胞,主要分布于表皮的中上部,占表皮细胞的4%左右,它拥有大量长而细的树枝状突起,缠绕分布在附近的角质形成细胞。紫外线会对朗格汉斯细胞的能力产生影响,引发皮肤过敏,导致皮肤免疫系统慢性炎症甚至皮肤癌的产生。

黑色素细胞

分散在基底细胞层中,约占基底细胞的10%,其功能是产生黑色素,每个黑色素细胞借助树枝状突起伸向邻近的基底细胞和棘层细胞,输送黑色素颗粒,每个黑色素细胞的树枝突起大约可以和10~36个角质形成细胞相接触,形成一个表皮黑色素单元。

可以这么认为:黑色素细胞是黑色素的产生工厂,将生产好的黑色素注入这些角质形成细胞里面,当这些黑色素进入细胞之后,它们就像伞一样聚集在角质形成细胞的细胞核顶上方,起到遮挡和反射光线的作用,保护细胞核避免光损伤。

日光照射是黑色素产生的重要信号,黑色素含量决定了皮肤颜色的深浅。第2章 肌肤衰老的罪魁祸首—紫外线2.1 详细了解紫外线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紫外线。紫外线和其他可见光一样,都是特定波长的电磁波。紫外线波长为100~400nm,因其在光谱上紧邻且波长短于紫色可见光,所以被称为紫外线。

2.1.1 紫外线根据波长范围分为4种

UVA波段

波长320~400nm,称为长波黑斑效应紫外线,简称为长波紫外线。它有很强的穿透力,可以穿透大部分透明的玻璃以及塑料。日光中含有的长波紫外线有超过98%能穿透臭氧层和云层到达地球表面,UVA可以直达肌肤的真皮层,破坏弹性纤维和胶原蛋白纤维,将我们的皮肤晒黑。

UVB波段

波长280~320nm,称为中波红斑效应紫外线,简称为中波紫外线。中等穿透力,它的波长较短的部分会被透明玻璃吸收,日光中含有的中波紫外线大部分被臭氧层所吸收,只有不足2%能到达地球表面,在夏天和午后会特别强烈。UVB紫外线可以致使人体产生红斑效应,能促进体内矿物质代谢和维生素D的形成,但长期或过量照射会令皮肤晒黑,并引起红肿、脱皮。

UVC波段

波长200~280nm,称为短波灭菌紫外线,简称为短波紫外线。它的穿透能力最弱,无法穿透大部分的透明玻璃及塑料。日光中含有的短波紫外线几乎被臭氧层完全吸收。短波紫外线对人体的伤害很大,短时间照射即可灼伤皮肤,长期或高强度照射还会造成皮肤癌。紫外线杀菌灯发出的就是UVC短波紫外线。

UVD波段

波长100~200nm,又称为真空紫外线,这个波段的紫外线能被氧气吸收,只能在真空中传播。由于我们的地球被大气层包围,真空紫外线没有办法在有氧气的地方存在,所以它无法作用到人体。

其中,皮肤科学界研究得最多的就是320~400nm的长波紫外线(UVA)和280~320nm的中长波紫外线(UVB)。它们的能量逐渐递增,对皮肤的直接伤害也是从弱到强,但伤害效应各有不同。虽然UVB的直接伤害效果强,但是占紫外线能量比较少,且四季变化明显,在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中,长波紫外线(UVA)占97%;而UVA尽管能量最弱,但是穿透能力最强,四季变化不明显,所以UVB和UVA的防护同等重要。

2.1.2 臭氧层的保护作用

在30亿年前,大气的臭氧层不够厚,地球表面的生命体无法存在。生命体只能生存在水里。随着臭氧层增厚,只有UVB和UVA辐射到地球表面上,陆上生命体的存在才成为可能。得益于臭氧层的保护,短波紫外线(UVC)已经不能到达地面,也就不会对我们产生伤害,大部分中波紫外线(UVB)也被臭氧层阻隔,只有不到2%能到达地面。

然而近年来,大量化学物质破坏了臭氧层,破坏了这道保护人类健康的天然屏障。据国家气象中心提供的报告显示,1979年以来我国大气臭氧层总量逐年减少,在20年间臭氧层减少了14%。而臭氧层每递减1%,皮肤癌的发病率就会上升2.3%。2.2 紫外线对人体的伤害

接下来让我们来了解紫外线会对皮肤产生怎样的伤害。

大多数紫外线可以归类为非电离辐射,波长越长,穿透力越强。紫外线接触到生物机体之后,紫外线光子的能量转化成分子间化学键的热效应,进而对生物系统许多分子产生相应的破坏力。这就是紫外线影响人类的生理基础。

紫外线中富有能量的光子首先穿透皮肤,被细胞内的物质吸收,产生相应的紫外线损伤,这些被紫外线所改变的分子是产生细胞光损伤的基础,其有两种作用机制:

第一种是直接途径,紫外线光子被细胞内敏感分子吸收,导致光反应发生,例如DNA碱基被破坏,最终导致DNA的直接损伤、错配。

第二种则是间接途径,细胞内的物质可以吸收紫外线,散发荧光,以热能的形式失去能量,形成新的光化学产物。

紫外线对皮肤的影响主要由UVA和UVB引起,UVA主要诱发皮肤黝黑和光老化,与UVB共同作用可致皮肤癌和免疫抑制;而UVB主要诱发皮肤红斑和水肿。慢性损伤主要是光老化、免疫抑制以及致癌作用。

免疫抑制:指的是身体的免疫系统受到干扰后无法正常工作,从而降低了免疫力。免疫力低下导致身体容易受到细菌、真菌以及病毒感染,甚至会诱发癌变。

2.2.1 紫外线的急性损伤效应——皮肤晒伤

我们一直暴露于阳光下,最重要的保护屏障就是皮肤,我们的角质层充当了直接保护的角色,加上黑色素的保护,紫外线对细胞DNA的直接损伤才得以减弱。紫外线辐射只能到达人体的皮肤层,不同波长的紫外线携带不同水平的能量,能量高、波长短的UVB消散和吸收得较快,几乎完全被表皮吸收,只有10%~20%的UVB能量到达表皮基底层和真皮乳头层。

UVB波段的波长为280~320nm,能引起红斑。此种红斑伴有水肿、水疱、脱皮,全身症状可有寒颤、发热、恶心。皮肤一次性接受了高能量和长时间的UVB辐射就会产生这样的症状。

2.2.2 紫外线的慢性损伤效应——光老化

波长较长、携带能量较少的UVA可以穿透表皮深达真皮层,并且有30%~50%的能量蓄积于真皮乳头层中,进而引起日光性皮肤组织变性和皮肤光老化,紫外线穿透皮肤的深度随波长的增加而更深入。

光老化的病理表现为真皮上层弹力组织变性。研究表明,用氙灯、金属卤素灯长期照射豚鼠皮肤的,照射侧皮肤表皮轻度增厚,真皮浅层成熟胶原纤维减少,弹性纤维增生,网状纤维增多。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出现表皮粗糙,表面皱纹变深,皮肤松弛下垂,毛孔扩大,毛细血管增生,皮肤表面泛红等情况。

紫外线会损害皮下胶原蛋白,因此除了造成直接的晒伤和晒黑之外,也会加速皮肤的衰老。长期紫外线照射会引起皮肤脂质过氧化的最终分解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增高、胶原含量降低,与皮肤老化直接相关。

不同肤色的人群的皮肤光老化程度不同,肤色浅的人光老化更为严重,常见于经常暴露在日光下的面部、颈部及上肢的伸侧部位。慢性晒伤可导致日光性角化病——一种癌前疾病。日光性角化病的发病和损害100%归因于紫外线辐射暴露。

光老化是一种可以随着年龄增长而累积的损伤,有大量的研究证明,在20岁之前我们已经累积了50%~80%的损害。而且目前的研究表明,这种损伤无法被机体自身修复,因此光老化是一种不可逆的损害。

如果要用一句最简单的话来点明防晒的意义,那就是下面10个字:要想皮肤好,防晒要趁早。“想要皮肤好,防晒要趁早。”

2.2.3 紫外线皮肤黑化效应

皮肤遭受紫外线辐射后的色素沉着,可分为即刻色素沉着和迟发性色素沉着。紫外线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增加黑色素的生成。

首先,黑色素细胞膜上存在紫外线光受体,紫外线通过与黑色素细胞膜上的光受体结合,导致促黑色素细胞激素的增加。这种激素能增强黑色素细胞中的酪氨酸酶能力,使黑色素生成速度加快。防晒课堂Q&A

Q:一见到阳光就黑,防晒霜能让我不变黑吗?

A:首先,防晒霜也只是一种防护手段,没有绝对的铜墙铁壁,瓢泼大雨中拿着一把伞走十分钟,想要丝毫不湿身也是不可能的。如果你已经非常注意防晒,使用多种方式来防晒还被晒黑的话,我认为没必要对自己“容易晒黑”过于纠结(除非很容易长斑点),这说明你身体的自我防御能力还挺不错,能有效启动“黑色素转化+再分布”作为对抗紫外线损伤的第一道武器。别忘了,黑色素是我们皮肤最好的抵御紫外线损伤的武器,这样的皮肤比那些“晒不黑但是容易晒红”的皮肤在50岁之前拥有更少的皱纹。不想要这样的皮肤特性怎么办?在升级防晒手段的基础上使用美白产品即可。

其次,紫外线本身可以激活处于静止状态的黑色素细胞,使其变大且活跃,促进酪氨酸酶的合成,从而提高黑色素的产量。

另外,紫外线也能向合成黑色素的中间产物提供能量,促进黑色素小体的转运,从而让黑色素更多地分布到角质层中。

以上种种均是紫外线对黑色素细胞的作用,即皮肤晒黑的生理基础。

回到皮肤美容的角度,说说大家关心的皮肤美白和色斑问题。

决定我们的皮肤分泌多少黑色素颗粒,除了先天因素以外,最重要的环境影响因素就是接受的紫外线的累积量,因为人种关系我们没有办法改变自己本身的肤色,但是我们可以在紫外线和黑色素细胞之间建立一道屏障(也就是防晒),把它们隔离开来,从而达到维持自己最原始状态下的自然肤色的作用。

而色斑则是局部黑色素细胞过多活化所致,除了用各种的医美手段减少黑色素以外,我们必须要让这些能力过强的局部黑色素细胞变得更稳定,其中最关键的手段就是减少黑色素细胞接触到紫外线的机会。

那么我们也可以这么简单地认为:防晒是美白的第一步。“防晒是美白的第一步”

2.2.4 紫外线对免疫的影响

紫外线会破坏皮肤内特殊的免疫系统细胞——朗格汉斯细胞。朗格汉斯细胞是皮肤免疫系统的组成之一,是表皮内主要的免疫细胞,它吞噬并处理进入机体的有害外来分子(如病原体、化学分子),起到激活局部淋巴细胞的作用,使免疫系统正常、有效地工作。

紫外线照射会让朗格汉斯细胞失去收集外来有害分子的能力,几小时的照射就会对朗格汉斯细胞造成严重的损伤。这种损伤持续时间长达几天,直到朗格汉斯细胞恢复正常工作前,皮肤都处于完全失去保护的状态。紫外线在破坏免疫系统的同时,也在损伤着我们正常的DNA,使DNA产生突变,无法正常进行复制,导致细胞变性。细胞出现异常突变,而免疫系统又遭受到紫外线的破坏,便是皮肤癌变的先兆。在皮肤癌始发阶段中除了破坏DNA,导致DNA错配丢失等不良作用,日光暴露还会减少机体对皮肤肿瘤发展的抑制能力。

许多研究已证实,环境紫外线暴露能改变人体一些免疫反应,例如高紫外线水平可能会降低所接种疫苗的效力。日光暴露能增加病毒、细胞、寄生虫或真菌感染的可能性,这也在许多动物研究中得到证实。

2.2.5 紫外线导致皮肤癌

紫外线诱导皮肤肿瘤的形成和发生是一个复杂而连续的生物学行为,UVB能直接被DNA吸收,直接损伤DNA,而UVA能产生氧活性物质进而引起DNA的继发性损伤。如果损伤后的DNA发生错误的无限制修复,则会引起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突变,从而导致肿瘤的形成。

紫外线辐射是诱发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和黑色素瘤最重要的环境危险因素。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在1992年指出,目前无论是对动物还是对人类的研究都有证据证实UVB是一种致癌物质。

人的一生发生基底细胞癌的风险为28%~33%,发生皮肤鳞状细胞癌的风险为7%~11%。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估计,大气中臭氧每减少1%,紫外线强度增加1.4%,引起非黑色素皮肤癌的概率就增加2.3%。

流行病学研究结果间接证实接受日光照射的年龄越小,皮肤癌发生的可能性越大,甚至比一生中日光照射的总量更为重要。例如有报道称,生命早期在日光照射较强的地区生活可增加成年后皮肤癌发生的风险,就算成年后他们搬迁到日光照射较弱的地区也无济于事。

人种差异是影响非黑色素瘤性皮肤癌发病率的重要因素之一。白种人与其他人种相比在非黑色素瘤性皮肤癌发病率上有明显的差异,特别是高加索人具有较高的易感性,黑人、黄种人和白种人中的西班牙人中非黑色素瘤性皮肤癌发病率很低。

2.2.6 紫外线对眼球的影响

紫外线对眼球也有损害,包括对角膜、晶状体、虹膜、相关上皮和结膜的损伤。白内障是与UVR(紫外线辐射)暴露有关的最显著的视觉损害,同时紫外线也与翼状胬肉、光照性角膜炎、气候性滴状角膜病变、眼脉络膜黑色素瘤等病症的产生有关。

当部分紫外线辐射抵达眼睛的后部,会引起视网膜细胞缓慢恶化,尤其是近视者。研究表明,紫外线增加不仅会引发白内障,而且可引起角膜炎,这类影响的征兆包括眼睛变红、对光线敏感、爱流泪、感觉严重有异物和疼痛等。短时间紫外线辐射引起的症状在几天后消失,长时间的紫外线辐射会导致角膜永久性损伤。

白内障

白内障指的是眼球内负责让光线聚集在视网膜上的重要结构——晶状体内的纤维发生变性,使原本透明的晶状体变成乳白色,从而影响光线进入眼球,导致视力障碍。

大量数据表明,半数以上的失明患者由白内障引起,过量紫外线辐射是白内障增加的主要原因。大量动物试验表明,UVB紫外线辐射能损害眼角膜和晶状体,使晶状体皮质及后囊部位出现混浊现象。

所以人类眼睛长期暴露于太阳辐射下,罹患皮质性白内障的可能性会增加。在所有与白内障有关的疾病中,有5%可直接归因于紫外线辐射暴露。流行病学的研究发现,白内障的形成与阳光暴露量有关。随着纬度的降低或海拔的升高,地面接收到日照辐射量也增多,而白内障的发病率也升高。

光性角膜炎和光性结膜炎

角膜上皮细胞和结膜吸收过量紫外线后引起浅表组织灼伤,发生急性炎症,称为光性角膜炎和光性结膜炎,多由长时间在自然环境中的冰雪、沙漠、盐田、广阔水面行走或作业所致。

而在人工环境中由于电焊或金属熔锻所造成的职业性光性角膜炎和光性结膜炎又称为电光性眼炎。一般在接触紫外线后0.5~24h发病,表现为眼刺激症状,出现炎症和水肿。大多数患者发病后1~3天痊愈,但如反复发病,可引起慢性睑缘炎和结膜炎。

翼状胬肉

翼状胬肉是一种眼科常见病,它的患病率达到2%~5%,是一种局部球结膜纤维血管组织增生过度引发的病变。这些来源于球结膜的三角形血管网不断增生,最终侵犯到角膜,改变了正常的角膜结构,因为形态类似昆虫翅膀因此得名。在正常情况下,我们的角膜表面并没有血管附着,如果眼球表面的炎症,风沙和烟雾刺激,紫外线损伤等因素积累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产生此种影响到视力的病变。增生的血管网有可能会不断变大,甚至覆盖到瞳孔周围挡视力。

40%~70%的翼状胬肉可归因于紫外线辐射暴露。赤道附近居民的翼状胬肉发病率高,正是因为紫外线辐射暴露量大。

紫外线对人体的伤害如此之大,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防晒保护是非常重要的。2.3 恶魔也有善良的一面

虽然在上一小节中,我们介绍了许多紫外线对人体的伤害,仿佛它就是个无处不在的魔鬼,可这个魔鬼也对人类有不可替代的贡献:一个是杀菌,另一个是让皮肤产生维生素D。

2.3.1 紫外线对细菌的作用

紫外线可以杀死或抑制常见的细菌,杀菌机理主要是由于紫外线辐射能阻止细菌DNA的复制。紫外线的杀菌和抑菌作用与辐射强度、波长及微生物对紫外线的敏感程度有关。

相同辐射强度下,不同波长的紫外线杀菌及抑菌效果不同,增加紫外线的辐射强度可以增强其杀菌及抑菌作用。有研究表明,波长253nm的紫外线对细菌抑制及清除作用最强,大肠杆菌对234nm波长的紫外线最敏感,波长265nm的紫外线对绿脓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最强。

但是,能穿透大气层、臭氧层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中,能够起到杀菌作用的仅为280~300nm波段。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紫外线并没有那么强大的抑制细菌的功能,皮肤感染也不可能通过晒太阳就治好。所以,目前医疗环境中使用的紫外线消毒机还是通过人工光源来给室内消毒,消毒过程需要严格控制使用距离和范围并考虑对人体的保护。

2.3.2 紫外线与维生素D

紫外线可以使皮肤中的脱氧甾醇转化成维生素D,有利于人体对钙和其他矿物质的吸收,增强骨骼密度,防止佝偻病和软骨病的发生;阳光亦有减轻抑郁症的作用。适量紫外线照射也可增强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的兴奋性和应激能力,增强人体免疫力,促进体内某些激素分泌,对人体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

维生素D缺乏症在深肤色人群中的发生率高于白种人,这样的效应在日晒较少的情况下更明显。也就是说,那些皮肤颜色较深、居住在较高纬度地区,或者冬春季日照不足的地方的人群较易缺乏维生素D。

那么矛盾出现了。随着大家对皮肤护理的日益重视,紫外线对皮肤产生的伤害,例如晒黑、晒伤、光老化和皮肤癌症,成为许多爱美人士非常关心的问题;究竟是从维生素营养状况的角度出发而鼓励户外活动接触紫外线,还是从皮肤美容的角度减少紫外线暴露呢?难道身体健康和皮肤美容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目前科学界大部分学者取了折中的方案,就是继续做好防晒,同时从饮食或者是维生素D补充剂中获取维生素D。这样才能两全其美,既不会让身体缺乏维生素D,也不至于让皮肤过早老化和变黑。

人体的维生素D含量与人种(皮肤黑色素丰富程度)、日照环境(经纬度和四季变化)、户外活动频率有关。就是说,维生素D是否足够,和日光照射量呈正相关性,经常户外活动晒太阳的人群,身体维生素D含量确实高于那些不怎么外出的人群。这就是许多健康组织推荐晒太阳的原因,并且称其为“阳光维生素”。

营养学和美容界开始对此有了分歧,甚至有学者认为防晒霜的使用会加重维生素D缺乏。这并非空穴来风,在实验室中得出的结论表明SPF8的防晒霜就已经能够显著抑制皮肤合成维生素D的量。

如果你和我一样,对这个模糊笼统的结论还有不满意之处,那么我们就来认真学习一下,究竟美丽和健康是否能兼得。

维生素D的作用

维生素D又称钙化醇、麦角甾醇、麦角骨化醇、抗佝偻病维生素、阳光维生素等,主要有D2和D3两种。人体维生素D仅有小部分来源于食物(<10%)。而主要来源于日光中的紫外线照射。人和动物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受日光中紫外线的照射转变为胆骨化醇,即内源性维生素D3,植物中的麦角固醇不能被人体吸收,经紫外线照射转变为麦角骨化醇,即维生素D2,才能被人类吸收。D2和D3在体内进一步转变为二羟胆骨化醇[1,25(OH)D],在体内发挥作用。23

维生素D不仅影响钙、磷代谢,还是维持人体健康、细胞生长和发育必不可少的物质。如能够影响免疫、神经、生殖、内分泌、上皮及毛发生长等,并与许多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如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结肠癌、前列腺疾病、乳腺及卵巢疾病、l型糖尿病等。

维生素D的合成、吸收、循环

皮肤脂肪储存的7-DHC(7-脱氢胆固醇)是维生素D3的前体,接受UVB照射后产生维生素D3,经过肝脏酶代谢产生25-(OH)D循环入血,这个形式被认为是维生素D的活性形式,下面会反复提到。

食物中主要含有维生素D3(Cholecalciferol)和维生素D2(Ergocalciferol),前者存在于动物性食品例如肝脏、牛奶或蛋黄中,而后者存在于植物性食品例如蘑菇类中,它们在小肠被吸收,经肝脏转化成25-(OH)D。

血液循环中的25-(OH)D浓度反应了体内维生素D含量是否足够,一般用nmol/L或者是ng/L这两个单位来表示,下面就是以nmol/L为单位状态下的25-(OH)D浓度与疾病的关系。

皮肤能产生多少维生素D?

有研究表明,当全身皮肤裸露度达到90%,晒到一个最小红斑量(MED)的水平之后,可以产生7800~20000IU维生素D,按照每日800~1000IU足够将身体维生素D库充满的方式计算,那么这个量足够你用10~20天,只不过我们不是生活在永远充满阳光的夏威夷海滩,穿比基尼把自己晒成大虾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的方式。

因此,美国的内分泌学家、维生素D研究专家Michael F.Holick博士推荐用27%的裸露皮肤(面部、手掌和手臂),晒到0.25MED的时间,便足够获取到每天合适的维生素D。这听上去非常精确又合理,但是也非常不实际,为何?首先,如何测定自己的MED?这是个大问题,如果不在实验室里面,那么你需要精确的紫外线强度计,在太阳下静静等待皮肤发红。

即便你真的测出了自己的MED量,但是每天的紫外线强度都在变化,同时每个时间段的紫外线强度也在变化,那么你只能在有光照的地方掐着秒表进行“光合作用”,不停计算累计了多少吸收量,你真的有这么多时间?下雨或者阴天怎么办?所以完全依赖皮肤制造维生素D是一件挺不靠谱又费神的事情,更不用说这个过程中,皮肤受到了多少摧残,皮肤变黑了多少,承担了多少长色斑或癌变的风险,又累积了多少的光老化。

因此,我们很容易得出结论,那就是从食物和补充剂中获取维生素D是一种更可靠、更可控,且无损美丽的方式。

防晒措施会不会造成维生素D缺乏?

目前的研究有许多自相矛盾的地方,虽然实验室得出的结论令人沮丧,但是上升到临床研究阶段,有些实验表明:严格使用SPF20左右防晒产品的与那些不使用防晒产品的人群比起来,血清25-(OH)D浓度并无差异;而另外一些实验则表明血清25-(OH)D浓度轻度降低但是并没有达到严重缺乏的程度,而且体内维生素D的含量与季节息息相关,一般冬春季较易缺乏。

但是需要指出,目前一致的结论是:严格防晒和缺乏户外活动的人群血清25-(OH)D浓度普遍低于其他人群,例如皮肤科医生的防晒意识更强,有研究显示皮肤科医生体内的维生素D含量少于其他类型人群。因此,需要让公众认识到补充维生素D的重要性。

维生素D缺乏的判断

只有身体出现佝偻病、骨关节疼痛、骨营养不良的时候,我们才能意识到维生素D的显著缺乏,而维生素D不足则没那么容易判断。

对不同人种和地区的调查显示,那些皮肤颜色较深、居住在较高纬度的地区或者是冬春季日照不足的地方的人群较易缺乏维生素D,例如南印度人群中,83%的人体内血清25-(OH)D浓度低于50nmol/L,这算是个风险数值;而那些肤色较白的人,例如澳大利亚昆士兰地区的人,在日照非常充分的冬季末依然有43%左右的人的血清25-(OH)D浓度低于50nmol/L。

国人的调查数据也不容乐观,2011年两个分别在上海和贵州的调查显示:血清25-(OH)D浓度达到70nmol/L者不足10%,一半以上都是不足人群(小于50nmol/L),严重缺乏者(小于25nmol/L)甚至达到20%左右,考虑到国人肤色以及饮食中普遍缺乏维生素D的状况,这样的结论并不奇怪。

下面这些被认为是维生素D缺乏的高危因素:

●高纬度环境

●日照不足

●肥胖

●冬春季

●年龄超过40岁的女性

●皮肤颜色较深

合理的维生素D营养状态

目前并没有非常统一的标准判断理想的血清25-(OH)D浓度,大部分人在30~110nmol/L不等,个体化差异非常大。一般是这么认为的:

18~50岁人群(非孕妇)的维生素D摄入DRI(每日最低量):美国标准近年来提升至每日400IU,这个摄入量能够让大部分人都不会产生维生素D缺乏而导致身体病变;中国目前的推荐每日摄入量依然是200IU,不过相信我国也会很快修改这个推荐量。但是越来越多研究表明,400IU并不是一个理想数值。

从食物中获取足量的维生素D看上去比较困难,尤其是在没有维生素D强化型食物(例如强化型牛奶和强化型谷物)的地区,除非你天天都能吃到海鱼,否则从日常饮食中获取200IU都很困难,例如两个鸡蛋和100ml未强化的牛奶中维生素D含量也不过几十IU而已。

目前大多数的实验都证明,每日维生素D摄入800~1000IU能让90%以上的人群血清25-(OH)D浓度提升到75nmol/L,似乎这个才是最理想的摄入值。

正常人可以耐受4000~10000IU的每日摄入,虽然这个量无论是从安全性还是性价比上来说都不足以作为正常补充的参考,但至少也说明一点,维生素D的摄入其实没有以前强调的那么可怕,以前发生的中毒事件一般是由于鱼肝油和维生素D注射剂的不当使用造成的,注射剂的剂量一般是百万甚至千万单位。

加拿大的癌症协会建议:成人应该至少在日照不足的季节(例如冬春季)每日额外补充1000IU维生素D;而那些有相关癌症、慢性病风险,很少户外活动,或者是防晒措施做得比较到位的人群,应该考虑全年补充。这个建议得到了许多维生素D研究领域的专家认可。

目前最新的研究表明,大部分人都需要额外补充维生素D。如果你食用海鱼较多或者是经常户外活动,那么可以在非夏季补充200~400IU的维生素D;如果是饮食中维生素D不足、又非常注重防晒的人,补充400IU以上的剂量也未尝不可。鉴于维生素D是一种脂溶性、可体内储存的维生素,间断补充高剂量的维生素D也是可行,只要每周累积量达到一定程度即可。

2.3.3 紫外线在医疗器械的运用

人类没有办法看到紫外线,但紫外线可以通过与荧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而形成可见光,例如著名的伍德灯(Wood’s Lamp)就是利用紫外线的显影效应,在皮肤科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什么是伍德灯?

伍德灯,Wood’s lamp,也叫作伍氏灯,使用的是320~400nm的长波紫外线。它目前是皮肤科临床广泛应用的检测设备。不仅可以对痤疮、皮肤癣(头癣、白癣、花斑癣、红癣、腋毛癣等)进行检测,对于一些色素性病变也有病情的检测辅助。

伍德灯在临床上被称为皮肤的“显微镜”。可准确检测出黑色素脱失多少,检查确认过程不取血、无痛苦,检查结果快速,从而被广泛应用于白癜风的鉴别。它不仅可以辨别患者是完全性还是不完全性白癜风,还可以检测出肉眼无法识别的病变。

在痤疮的检测时,伍德灯可以精准地判断痤疮的罪魁祸首丙酸杆菌的聚集程度。而痤疮丙酸杆菌产生的原卟啉在伍德灯的照射下,会产生砖红色荧光,无所遁行。第3章 360°的全方位3.1 紫外线强度表示和防护原则

我们来简单认识一下影响紫外线的因素,了解紫外线的变化有助于我们在没有精确的紫外线强度数据的情况下,对自己暴露的环境有个简单的评估。

对紫外线强度影响最重要的几个因素包括:太阳位置、地表纬度、海拔高度、云层、臭氧层和地面反射。

从UVB角度分析,太阳高度越高,紫外线越强;一年中夏天的紫外线最强,一天内中午时分紫外线最强,即10~16时。而UVA全年变化不大。

3.1.1 看懂紫外线指数

我们日常的天气预报里面经常会有紫外线指数这一条,你真的懂这个数据所表达的含义吗?

紫外线指数(UV index),指的是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光线中的紫外线辐射对人体皮肤的可能损伤程度。紫外线指数愈高,表示紫外线辐射对人体皮肤的损伤程度愈深,同样地,紫外线指数愈高,就可以在愈短的时间里对皮肤造成伤害。紫外线指数是根据以下四个指标来计算的:

1.城市上空的臭氧层厚度(利用人造卫星进行探测)

2.城市上空的云量(云层对紫外线辐射有不同程度的阻隔作用)

3.一年中的不同季节(由于太阳的角度不同,冬季的紫外线辐射要弱于夏季)

4.城市的海拔(紫外线辐射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强)

紫外线指数的强弱根据经纬度、天气、空气污染等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接近赤道、纬度较低的地域,或者海拔较高的地方,与太阳的距离较近,因此,这些地方的紫外线指数相应较高。

紫外线指数由世界气象组织于1994年发布制定,并且于2014年由世界气象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共同更新并再一次规范了计算标准,至少在目前,各个国家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高度的统一。紫外线指数分为下面5个强度,用不同的颜色表示。

如何计算紫外线指数?我们利用预测的高层大气中的臭氧数据,根据辐射转移模式,以及当地的云量预报和当地海拔高度(太阳高度角),先计算出不同波长的太阳紫外线强度,将其乘以相应波长的红斑效应加权值,并将不同波长的乘积相加再乘以一个常数,最后便得出当日紫外线指数。

紫外线指数用于反映紫外线辐射的强弱。紫外线指数越高,皮肤和眼睛受日照损伤的风险就越大,所以应该参考紫外线指数来安排户外活动。当紫外线指数预报辐射级别为3及更高时(见上图),要采取防护措施。防晒课堂Q&A

Q:夏天之外的季节需要防晒吗?

A:需要。虽然夏天感受到的阳光更强烈、温度更高,但紫外线一年四季都存在,能够造成累积性损伤的UVA在春秋天甚至比夏天更高。例如北京地区紫外线强度最高的月份不是在夏季,而是在春季的4~5月。

3.1.2 利用紫外线指数进行日常防护指导

当我们查到每天的紫外线指数后,接下来就是根据指数指导我们的日常防护。各个国家的指南不尽相同,所以站在皮肤美容的角度,我提出一些个人建议。

在户外活动时,需要了解每天的紫外线强度,不仅仅是出门旅游或者是跑步逛街,户外活动还包括日常使用交通工具和步行上下班的情况。防晒课堂Q&A

Q:身体防晒霜和面部防晒霜需要分别使用两种不同产品么?

A:其实防晒产品最初的设计是为了保护全身的皮肤,但化妆品厂商为了区分出市场、获得最大效益,制造出给身体用的防晒霜和给脸部用的防晒霜。它们使用的防晒成分大多一样,配方上也相差无几。差别在于“面部”防晒霜更注重消费者使用喜好,制作工艺上更讲究一些,而“身体”防晒霜在这方面要求可以放低,降低成本。

假如你对防晒霜的质地要求并不是那么严格的话,全身都擦同一款防晒霜是比较经济高效的选择。

首先我们需要记住一点:紫外线无处不在,四季都有,无论室内还是室外都有,只要是在不需要人工光源照明也能看清物体的亮度的情况下,人类在紫外线面前就无处可藏。

对抗紫外线,我们需要记住三个策略:躲、挡、防,重要程度从上往下排列,如果某个策略不便实施,就加强其他的策略。

0~2 轻度

面部使用SPF30以上的广谱防晒产品,如果你面朝着日出的方向行走或者活动,请带上太阳镜。

3~5 中度

在使用防晒产品的基础上,戴宽檐帽和太阳镜,在裸露的皮肤上擦上SPF30以上的防晒霜,持续户外活动需要每两个小时补擦一次,在户外工作、游泳、玩耍或运动之后要补擦。

6~7 高度

在中度防护的基础上,尽可能穿遮盖更多身体部位的衣物,宽檐帽能给眼睛、耳朵、脸、背部和脖子都提供一定的遮阳作用。可过滤几乎100% UVA和UVB的太阳镜则能大大减少光暴露对眼睛的损伤。材料致密、宽松的服装能够为身体提供额外防护,深色衣物对紫外线遮蔽更好,而轻薄的衣物防护效果没有那么好。专业的防晒服则防护能力更强,在太阳下使用遮阳伞,使用防晒霜并且定期补擦。

8~10 很高

上午 10 点至下午4点的紫外线最强,尽量减少户外活动时间,避免在这个时间段进行户外运动,在做到高度防护的基础上,使用遮阳伞,尽可能寻找荫蔽处行走活动,使用防晒霜并且定期补擦。

11+ 极高

尽量避免出门,使用一切的防护手段。寻找遮阳处,但是记得这些地方并不能遮挡所有的阳光,尤其是地面和水面的反射。

保护儿童: 面对紫外线辐射,儿童的皮肤和角膜特别脆弱,家长应采取特别护理,避免他们遭受紫外线的伤害。12个月以下的婴儿不应直接面对太阳,避免皮肤和角膜损伤。

3.1.3 室内活动时的紫外线防护

室内依然有一定程度的紫外线尤其是UVA,所以也不可掉以轻心。

避免在阳光下活动,哪怕有一层玻璃阻挡,中午时分建议使用一定厚度的遮光窗帘。使用广谱稳定防晒产品,SPF指数至少30,减少未察觉的紫外线暴露。防晒课堂Q&A

Q:车内需要擦防晒霜吗?

A:除非专业处理过的玻璃制品,例如“UV400”这样的全波段屏蔽紫外线技术,普通玻璃无法做到对UVA的防护,所以车内防晒取决于车窗玻璃和车内贴膜的防护能力,就我所知,很多贴膜都不会贴在前挡玻璃上面以免影响夜间视线,所以还是老实擦防晒霜比较安全。3.2 防晒第一步—穿好衣服!“物理遮蔽,是人类防晒的第一个有效武器”

我们的衣物其实就是一种非常好的遮蔽防晒手段,动物皮毛最为原始,而到了大约公元前5000年,织物开始出现在人类历史记载中,人类用棉花、羊毛和亚麻纤维等织成衣物,不仅为了遮羞和避寒,同时也起到了防晒的作用,轻薄透气的面料不仅能够在炎热的环境中起到遮蔽效果,同时也不影响排汗。现在,许多热带国家流行的宽檐帽、头巾、面纱、宽松的长袍和裙子等服饰都是非常好的防晒手段,不仅隔绝了热量,也减少了皮肤遭受的紫外线损伤。

在工业如此发达的现阶段,纺织工业开发出了各种各样的面料供服装界使用,我们现代的衣物不仅用来遮蔽身体、美化形体、传达流行理念,同时其功能性也得到了很大的强化,例如排汗吸潮,促进血液循环,稳定肢体等,包括和本书密切相关的防晒功能。

在这里,我们必须要明确一个观念,那就是:

普通的衣服也有防晒的功能,并非只有专门的“防晒衣物”才有防晒效果,普通衣物的防晒能力与使用的面料、织物的密度以及颜色和处理工艺有关。

如果用专业的数据对这些衣物做一个横向的比对,我们需要用到这个标准——紫外线防护系数值(UPF)。

紫外线防护系数值(Ultraviolet Protection Factor,简称UPF),它的数值体现了该衣物对紫外线的防护能力,如果衣物的UPF值为30时,在衣物保护下的皮肤受紫外线辐射的量是没有防护时的1/30。也就是说UPF值越高,织物抗紫外线的功能就越强。

按照国家标准《纺织品防紫外线性能的评定》的规定,UPF大于30,并且UVA(长波紫外线)透过率小于5%的产品,才能称为防紫外线产品,防护等级标准为“UPF30%”;当UPF大于50时,表明产品紫外线防护性能极佳,防护等级标识为“UPF50%”。

服装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护紫外线辐射。然而,很多夏季常用的轻薄服装却不能为整天在户外日光下工作的人起到足够的保护。因此,纺织和服装生产商开始将兴趣转向开发改善UVR辐射阻隔性能的织物上。为此,纺织业想了很多办法,例如增加织物密度,选用那些天然有防护能力的特殊面料,或者用特殊的紫外线吸收剂对织物进行浸泡处理等,这一类经过专业手段处理的衣物就是我们俗称的“防晒衣”。

与UVA相比,UVB更容易被特定的纤维织物散射。纤维织物对UPF与防晒霜的防晒系数(SPF)相似。纤维织物的结构是影响UPF的重要因素,纤维结构紧密的织物,UPF值高于纤维结构疏松的织物,厚的纤维织物阻隔UV大于薄的织物。深色纤维织物UPF值高于浅色纤维织物。

3.2.1 防晒衣的防晒原理

影响紫外线透过率的因素主要有:织物覆盖系数、纤维种类、织物颜色、后期整理加工中化学添加剂及测试参数等。

首先织物的覆盖系数越大,紫外线透过率越低。相同质地的织物,紫外线防护性能随厚度和质量的增加而增加,换句话说,就是编织得越紧密,光透过的可能性越小,则防护性能越高,同样是棉质,牛仔裤就比轻薄的T恤防晒能力要强。

其次,不同纤维种类有不同的紫外线吸收性能。例如亚麻和涤纶纤维本身就比纯棉纤维的防护能力更好,而腈纶则是防护能力最强的面料,市面上最常见的轻薄、颜色鲜艳的透气型防晒衣一般选用腈纶为面料。

另外,不同颜色纤维织物的抗紫外线性能有所不同,通过试验了解到,深颜色的织物具有较好的防护性能,黑色和深蓝色具有较低的紫外线穿透率,而白色的透光率较高。

最后,想要提高织物的防晒性能,更可以在纺织纤维纺丝时添加陶瓷微粒以反射紫外线,达到防紫外线的效果;或者是对织物进行防紫外线后处理,如将织物浸染紫外线吸收剂、屏蔽剂或在织物表面进行防紫外线涂层整理等。通过以上这些方法处理的衣物有传统面料无法达到的高防护效果。

防晒衣上使用的无机紫外线屏蔽剂主要是利用某些无机物对光线有较好的折射、反射、散射性能来达到防紫外线的目的,主要包括二氧化钛 、氧化锌 、氧化铝 、高岭土、滑石粉、炭黑等。

有机类抗紫外剂则主要是通过吸收紫外线并进行能量转换,将紫外线变成低能量的热能或波长较短的电磁波,从而达到防紫外线辐射的目的。理想的紫外线吸收剂吸收紫外线后转化成热能、荧光、磷光等,主要包括苯酮类化合物、水杨酸类化合物、有机镍聚合物等。防晒衣于 2007 年在美国首先开始流行,随后进入中国。防晒面料开始时大多应用于户外产品当中,普通服装中的应用还比较少,但因为有着天然的屏蔽和吸收紫外线的能力,也慢慢受到了爱美人士的追捧。

3.2.2 防晒衣质量标准

2011 年 1 月 1 日,我国最新的《纺织品防紫外线性能的评定》(GB/T 18830-2009)国家标准规定,UPF是指紫外线的透射程度,数值越大,透射程度越低。只有当产品的 UPF 大于 30,且 UVA 透过率小于 5% 时,才可称为“防紫外线产品”。

防紫外线产品在标签上应标注以下内容:标准编号,即 GB/T 18830;UPF 值,30+ 或者 50+。长期使用以及在拉伸或者潮湿的情况下,该产品所提供的防护性能可能减少。也就是说,市面上的防晒服即便具有防晒效果,经过若干次水洗之后,防晒效果也会下降。

3.2.3 防晒衣的市场现状

国家关于防晒服装的标准属于推荐性的非强制性标准,但是如果要称自己的产品为“防紫外线产品”,那就必须遵循上述标准。另外,由于多数防晒布料是采用添加助剂的原理,所以布料在多次洗涤之后,防晒性能可能会降低。

透气性不好的防晒衣长时间穿着,可能影响皮肤排汗,出现皮肤发炎、过敏等现象。如果是一些质量不合格的“防晒衣”,使用不合格的染料和紫外线处理剂,就有可能让皮肤过敏,危害比紫外线更大。

3.2.4 头发也要防晒

紫外线不光损伤皮肤,也会损伤头发。虽然我们亚洲人的头发中黑色素颗粒较多,起到天然的抵御紫外线作用,但是并不代表头发就不需要额外的紫外线防护。尤其是那些发质较细弱、发量不多、发质干枯暗淡的人,做好头发的防晒不仅能使头发更加健康、强韧,同时也能保护头皮减少紫外线伤害。

L'Oréal Paris professionnel color 10 in 1

巴黎欧莱雅沙龙专属 绚色润采多效精萃喷雾

产品特点:这款巴黎欧莱雅的精萃喷雾就使用了欧莱雅集团引以为傲的紫外线过滤科技,不仅适合染后发质保证色泽鲜艳,也适合未染发质在烈日下保护秀发。

ultrasun Daily UV Hair Protector

ultrasun 每日秀发防晒喷雾

产品特点:含有防晒成分的护发产品,不仅使防晒剂阻挡紫外线,其中含有的多种护发成分和葡籽这类抗氧化成分,也能减少泳池中氯和海水对发和染发后色素颗粒的影响,阿甘油和椰子烷烃发挥润顺滑发丝的效果,适合夏日使用。用萄质滋

3.2.5 面部防晒的好帮手——帽子

遮盖型的衣物和帽子是最简单有效的阻挡紫外线损伤的工具,例如帽子就是很好的遮挡工具,有效保护区域包括前额、头皮、耳朵和脖子的大部分,英国Dryburn医院医学物理系学者Diffey,通过研究,将市面上的帽子分为四类,它们的保护系数(UPF)分别为:

显而易见,这些不同款式的帽子,能够达到全方位保护的就只有宽檐帽,且两颊一般都是防护中的盲区,因此使用帽子之后依然需要在两颊上涂抹防晒霜,才能有效保护面部皮肤不受紫外线损伤。

3.2.6 不仅仅只是装酷的太阳眼镜

好的防紫外线太阳镜,可以有效地阻挡紫外线的照射,起到保护眼睛和眼周皮肤的作用。这是因为太阳镜有一层特殊的涂层处理技术,从而达到阻挡紫外线照射的目的。

看懂太阳镜的防护标识

防紫外线的太阳镜标签或镜片上可以看到诸如“防紫外”“UV400”等明显标识。“UV指数”也就是滤除紫外线的效果,这是选购太阳镜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波长在 286~400nm的光线被称为紫外线,一般来说能100%屏蔽紫外线的墨镜是不存在的,绝大多数太阳镜能屏蔽掉96%~98%的紫外线。

有防紫外功能的太阳镜,一般有以下几种标示方式:

标注“UV400”:这表示镜片对紫外线的截止波长为400nm,即其在波长400nm以下的光谱透射比的最大值不大于2%;

标注“UV”“防紫外”:这表示镜片对紫外线的截止波长为380nm,即其在波长380nm以下的光谱透射比的最大值不大于2%;

标注“100%UV吸收”:这表示镜片对紫外线具有100%吸收的功能,即其在紫外线区间的平均透射比不大于0.5%。

太阳镜颜色的选择

阻隔紫外线的镜片品质好坏与镜片颜色深浅无关,因为紫外线为不可见光,抗紫外线能力只取决于镜片材质,即使无色的光学镜片也可以有吸收紫外线的功能。具有防紫外线功能的太阳镜镜片上都涂抹了一层防紫外线的特殊涂膜,这层涂膜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太阳镜的防紫外线效果。镜片是否能有效阻隔紫外线可通过鉴别假币的紫外线灯或验钞笔来简单鉴别。

太阳镜的颜色,可以选择一些较为温和自然的色调,颜色为茶色系和灰色系的太阳镜佩戴时对眼睛最有益,有护眼效果,因为它们属于中性颜色,不会改变物体的原色。

与浅灰色镜片相比,墨绿色镜片更容易产生视觉上的色差,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最好避免戴蓝色或者是粉红色的镜片,这是由于蓝色的镜片不仅不能很好地阻挡紫外线的进入,还极有可能吸收一部分有害的蓝光进入到眼睛当中。

若是佩戴颜色过深的镜片,会使眼睛逐渐处于一种暗房环境,在这种情况下,人的瞳孔会放大,很容易引起疲劳甚至青光眼等问题;另外,由于黑色镜片几乎对所有的颜色都具有遮盖的效果,在日常生活当中很有可能在视角上造成死角,导致危险情况。

当然紫外线阻隔只是太阳镜镜片最最基础的指标,其他关键的指标以及国家标准规定的光学参数都必须合格才是合格的镜片。而光学指标只有专业镜片工厂和当地质量技术监督检验局才有专业仪器可以检测,所以选择专业镜片工厂的大品牌是最可靠的办法。

隐形眼镜与紫外线

另外,当前市场所销售的某些隐形眼镜具有一定的防紫外线功能,但是只能保护好眼角膜部分,对于其他部分则没有很好的保护效果。如果能够结合太阳镜使用,不仅紫外线防护能力会得到极大的增强,同时也能照顾到眼周部位较为娇嫩的皮肤,全方位保护好眼睛。3.3 防晒霜的历史

在古希腊,参加露天格斗竞技的角斗士为了减轻长时间在户外活动被阳光灼伤的肌肤的刺痛感,将橄榄油抹在赤裸的身体上,并撒上少许粉末,以便于竞技时互相抓握。

当时的女性发现这些角斗士在橄榄油的保护下,皮肤不那么容易被强烈的阳光晒伤,便纷纷效仿也将橄榄油涂抹在裸露的手臂和小腿肌肤上。当发现涂抹橄榄油后的肌肤不仅不易晒伤,更变得滋润而有光泽后,女性们开始添加各种香料和植物油到橄榄油中作为护肤产品,这就是最早的防晒产品。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进入了合成防晒剂的时代,人们不满足于天然成分的效能,需要更精确且高效的防晒成分保护皮肤,因此从19世纪起化学家们已经开始合成新的防晒成分,一直到现在,各种合成防晒成分依然在如火如荼的研发中,新成分不断面世。

3.3.1 现代防晒霜的发明

19世纪,合成防晒成分的研发还处于萌芽阶段,进入20世纪,几位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化学家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将这些成分变成普通消费者可以随手购买到的商品。很难评断究竟谁才是“防晒霜之父”,但是以他们的卓越贡献来说,至少可以共享这一荣耀。

20世纪30年代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20世纪30年代的法国,公休制度使劳动者有很多时间去享受假期,而当时的潮流认为,古铜色的皮肤是有钱且生活压力小的贵族在海滩上享受美好时光留下的印记,所以大家一股脑儿追求当时所谓“健康”的肤色。

然而对白种人来说,他们的皮肤更容易晒伤而不容易晒黑,很有可能在海滩上躺了一天,浑身都脱皮红肿,依然黑不了,所以如果有一款产品能够让人“安全无痛苦”地晒黑,自然会大受欢迎。

这就是法国化学家Eugène Schueller开发助晒油的主要目的,该产品宣称能让人更快速变黑,同时可产生一定的保护作用,这就是使用了屏蔽短波UVB、仅让UVA接触皮肤的防晒剂达到的效果。这么多年过去后我们很容易理解,即UVB的能量强,容易使人晒伤,而UVA的能量弱,但是让皮肤容易变黑。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