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风采:客家文化特色与形态(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7 20:17:42

点击下载

作者:杨宏伟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客家风采:客家文化特色与形态

客家风采:客家文化特色与形态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客家风采:客家文化特色与形态作者:杨宏伟排版:梦工厂出版社:现代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08-01ISBN:9787514323832本书由大华文苑(北京)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言客家风采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的历程,推进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推进了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文化是立国之根,实现中国梦也是我国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并最终体现在文化的发展繁荣。习近平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要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

如今,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攻坚和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面对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面对各种眼花缭乱的现代传媒,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浩浩历史长河,熊熊文明薪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中华文化曾是东方文化摇篮,也是推动世界文明不断前行的动力之一。早在500年前,中华文化的四大发明催生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地理大发现。中国四大发明先后传到西方,对于促进西方工业社会发展和形成,曾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总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五千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文化纵深,蕴含丰富宝藏。我们要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弘扬和发展五千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现象,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价值、文化形态与文化风采。

为此,在有关专家指导下,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大型书系。主要包括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伦理道德、古风古韵的建筑遗存、深具内涵的自然名胜、悠久传承的历史文明,还有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底蕴和强大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书系的特点是全景展现,纵横捭阖,内容采取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叙述,语言通俗,明白晓畅,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韵,格调高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知识性和延伸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中华儿女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2014年4月18日文明开化迁徙历史

中古以前,客家先民的主要居住地大约在黄河流域以南,长江流域以北,淮河流域以西,汉水流域以东。自秦汉开始,由于生存环境受到破坏,客家先民从中原不断往南迁徙。

在颠沛流离的迁徙过程中,客家先民在疫瘴、疾病、盗寇掠夺、走失等诸多劫难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客家先民并未放弃,逐步定居在赣南、闽西、粤东、粤北等闽粤赣边地区,并逐渐散及全国。中原汉人南下迁入赣闽粤

上古时代,岭南地区就有人类居住,但在秦朝之前,与黄河、长江流域相比,岭南地区的文明程度尚属于相当落后的地方。

秦始皇派兵平定岭南之后,南北开始正式交往,中原地区的文化进入了岭南地区,这一地区得到了开发和发展。

秦始皇平定和治理岭南时的将士戍卒及官吏和他们的家属,是北方人向岭南移居的第一批移民。这批人来到岭南之后不久,中原地区即发生了战乱,当时的南海尉赵佗为防岭南地区出现动乱,拥兵关隘,封闭南北通道,建立南越国,自封南越王。■秦末战争南越国存在近百年,来自中原地区的秦朝将士戍卒及官吏和他们的家属滞留在岭南地区安居生息。到汉武帝时,南越国归并汉朝,这些人留下的子孙也没有再回到北方,名副其实地成为客居他乡之人。■移居岭南的客家先民

西晋末期“永嘉之难”、东晋“五胡乱华”时期,为了避难,中原衣冠望族,被迫举家南迁。据史载,当时北方士族南渡,大都以原籍或宗族为单位,合族南移,表现为宗亲移民集团;并且南下人数众多,动辄以万户甚至十几万户计。

南迁之北人史称“流民”,多以规模行动,形成一些流民群,大股以地域关系聚拢,如“秦雍流人”、“青徐流人”、“司豫流人”等;小股则以亲族乡里为纽带,“姻昵及交游数十家”。赵佗 (约前240年~前137年),秦朝恒山郡真定县人,秦朝著名将领,南越国的创建者。赵佗是南越国第一代王和皇帝,公元前196年,赵佗接受了汉高祖赐给的南越王印绶,臣服汉朝,使南越国成为汉朝的一个藩属国。

不同流民群沿不同路线南下:“青徐流人”顺淮水而至苏皖中部;“秦雍流人”沿汉水而入长江,辗转至江西鄱阳湖区;“司豫流人”则沿汝水上溯赣江,移居闽粤赣交界区。其中,定居闽粤赣交界区之“司豫流人”,构成客家先民的主体。■客家先民耕种场景

隋唐是空前统一的封建大国,百多年间,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口增加,中原地区人们生活比较稳定。自唐玄宗天宝年以后,地方节度使势力发展,终于导致了毁灭中央政权的“安史之乱”。中原再次陷于战乱之中,所以这时不少中原汉人入川或南移。节度使 古代官名。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重要地区置总管统兵,旋改称都督,唯朔方仍称总管,边州别置经略使,有屯田州置营田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唐睿宗时,节度使开始成为正式的官职。元代废除节度使。

875年,又有大批中原汉人南下迁入闽粤赣区。如宗室李孟,由长安迁汴梁,继迁福建宁化石壁乡。

尤其是唐末至五代这一段时间,藩镇掠地争城,使中原人纷纷南徙,如固始人王绪、王潮率光、寿二州5000人下江西,致使闽赣边一带人口激增。

907年,在闽、粤、赣边,尤其是汀江流域、梅江流域和东江流域部分地区,形成所谓三不管的地区。这给大批南下汉人在这一地区停留、集结和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

至北宋时,我国再次统一、稳定时,南方一些有客籍的州县客户已占了优势,其地位也随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据清末温仲和撰修的《嘉应州志》记载,北宋梅州已改变宋初畲民和瑶民等土著占绝对优势的局面,开始,主户畲、瑶为12109户、客户367户。百年间,神宗时代前者下降为5827户,后者增至6458户。闽西、赣南的情况亦与粤东梅州类似,客户超过原来的畲族、瑶族等,出现客强主弱局面。开封 古称东京、汴京,亦有大梁、汴梁之称,简称汴,有“十朝古都”、“七朝都会”之称。开封是“清明上河图”的原创地,有“东京梦华”之美誉。开封是世界上唯一中轴线从未变动的都城,城摞城遗址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1126年,北宋亡于金,开封被破以后,广大军民大举南下,形成百万军民南下的局面。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太湖流域一带;另一部分士民或南渡大庚岭,入南雄、始兴、韶州;或沿走洪、吉、虔州,而后由虔州入福建汀州;或滞留赣南各县。粤之土人,称该地之人为客,该地之人亦自称为客人,客家民系正式形成。

除以上大规模的南迁外,中原汉人也有因旱灾水患逃荒而南迁,另有历代官宦、贬谪、经商、游学而定居闽、粤、赣边地区的,但并不是所有南迁的汉族人都被称为客家人,他们中只有闽、粤、赣系和源自这一系的人,才被称为客家人。贬谪 指我国封建时代,官吏降职,被派到远离京城的地方。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古代官吏因过■南迁的文人陶像失或犯罪而被降职或流放,被称为“贬谪”。

这几次大规模的北人南迁,可以说,隋唐以前的南迁北人都是以平民为主的,人数居多,却缺乏文化底蕴;宋元之后的北人南迁则不同,他们除了一般平民外,还有不少官宦人家、文人骚客和仁人志士。

特别是宋朝,当时中原文化非常繁荣,北人南迁是随官府朝廷不断南移而进行的,他们不仅人来到南方,还带来了浓厚的中原文化。官宦人家 在我国古代,家里有人做了大官,或者几辈人做官,常被人称作官宦人家。在这里,官、宦是同义词,指做官的人。其实,两字并不完全一样。“官”在《说文》里的意思的侍奉君王的官吏。而“宦”则指贵族的仆人。

所以,隋唐之前的中原人来到南方,为客家人的数量起了壮大的作用,但因缺乏文化因素,难以形成自己的特色民系文化。

宋元之后,随着一些望门贵族和文人骚客来到南方,既使客家壮大了规模,又使客家提升了社会地位和文化品位,促使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的最终形成。阅读链接南越国是在秦朝南海郡、桂林郡、象郡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立国之后,南越国国王赵佗沿袭了秦朝的郡县制。在郡的设置上,赵佗保留了南海郡和桂林郡,并把象郡拆分为交趾郡和九真郡。鼎盛时期的南越国,其疆域北至我国岭南,南至越南中北部,“东西万余里”,实力雄厚。程旼开拓蛮鲁之地建家园

相传,程氏来自甘肃省安武郡,北方边民入侵时迁到淮河流域的河南灵宝一带。后又因中原战乱,迁至江西鄱阳湖边居住。

程旼出生于东晋与刘宋交替之时。程旼的祖父和父亲曾在东晋、刘宋朝做过官。程旼年幼时,体弱多病。年龄稍大时,由祖父辅导其读书,因聪颖好学,过目不忘,被称为神童。

程旼24岁赴京应试,考中后第二年就被任命为撰史学士。

作为文人学士的程旼,得到宋文帝的重视与使用。宋文帝除了经常向程旼咨询《春秋》史志的大意、要旨及疑惑之处外,还叫程旼协助史官设立皇家史馆、选拔治史■东晋时农耕图壁画官吏,收集前朝各方面的史料,为纂写东晋史志做好准备。■南下的移民

宋文帝勤勉好学,有一天,他诏程旼至含章殿,询问何谓“春秋笔法”?私学 是我国古代私人办理学校,与官学相对而言。产生于春秋时期,以孔子私学规模最大,影响最深。在我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宋代,书院成为私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势大,其日久,影响很大。书院初为私立,后来才由政府控制了一部分,作为聚徒讲学的书院开始于五代。

熟读《春秋》典籍的程旼不假思索道:孔子写《春秋》,为的是匡救时弊。因此,他的政治主张便自然而然地渗透到《春秋》的字里行间,所谓“微言大义”。如当时吴国、楚国的国君,都自称为王,这是与东周君臣之道相悖的,为正名,孔子在《春秋》中把他们贬称为子,以示谴责,这就是春秋笔法。

刘宋末年,程旼看到北方外敌入侵,战乱不已,程旼便辞官归隐。不久,程旼率领妻、子、媳及同族人等几百人南下,经过赣南,沿赣粤小道来到后称为官窝里的地方定居下来,并繁衍后代。

程氏一班人马历尽艰辛虽然找到了心目中的理想境界,但一路在疫瘴、疾病、盗寇掠夺、逃失等诸多劫难中付出惨重代价,到达时仅剩下几十个人。

程旼为人朴实无华,酷好读书,淡薄功名利禄。定居下来后,谆谆教导后代读书知礼,与当地土著居民和睦相处,并勤学本地语言,与中原古音融合,为客家语系的形成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当地人那时愚昧蛮鲁,程旼便到处讲学教化乡民,后又办起私学,招收当地子弟入塾,传播中原文化。平时,经常走访民间,济困扶危。

程旼见当地耕作技术落后,他便教给中原的耕作技术,使他们逐步改变了刀耕火种的旧习惯。据说程犁便是程旼传授下来的。为方便民众行走及垦荒、耕作时休息,程旼又带领众人开辟山道、修建凉亭,还兴建水利设施等共99处。

程旼以德化人,使民风逐步由任气轻生转变为和邻睦族。当地居民如有纠纷,都不到官府,而自愿找程旼调解。程旼为他们辨别是非曲直,公正判断,使他们心悦诚服地离开。甚至有些做了亏心事的人,看到程玟的家,就产生了忏悔的心。

由于程旼以德化人,感人至深,刘宋明帝泰豫年间,官府将其住地周围命名为程乡里,当时程旼约57岁。

479年,南齐灭掉刘宋,海阳县令将程旼的美好德行报告给朝廷。南齐高帝肖道成发出诏令召见程旼,并想让他出来当官。

程旼当时约64岁,便以年老为由婉言推辞,并未前往。皇帝便赐给他“义化”称号以示表彰。后来,县令呈报朝廷将程乡里周围拓展为义化都,并于当年用程旼姓氏命名为程乡县。■客家纪念碑■客家私塾教育

程旼一生经历了东晋、刘宋、南齐及南梁4个朝代共16位皇帝,享年约99岁。程旼去世后,葬于程源村丰盈社右侧,也即卓、谢二姓程公屋和明巡检司后大桷树下,其墓地被称为“螃蟹游江眼珠穴”。阅读链接由于程旼的信义在乡里非常有名,历代所有上任、卸任文武官员经过程祠时,在无任何牌示要求的情况下,均自觉下轿或下马步行,以示对程公的崇敬,并进入祠内参拜。当地众乡民则虔诚焚香祭拜,祈求程公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1000多年来,程旼的名字和他那爱乡爱土、敦本崇教、勇于开拓的美好德行,在平远、在梅州乃至世界客属地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闽粤赣客家人全球大迁徙

1277年,元朝蒙古人进入闽粤赣山区,为了避免与蒙古人发生战争,客家人形成了空前的大迁徙,他们进入到山中,形成了“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的居住特点,后来,这一居住特点成为典型山区客家居民的特征。

与此同时,最先进入闽赣的中原氏族又分迁至粤东、粤北。于是,客家人中流入汀州的人也就越来越多。

元末明初,由于战乱,又触动了客家人的迁移。迁出地多为福建,迁入地则集中在岭东循衡各地。

主要原因是岭东循衡位于岭南东部北上的最佳通道上,有较多的■客家人所用的弓弩低洼丘陵盆地可供开垦,加上在元末明初的战乱过程中一度变为废墟,即响应“文陆号召从军勤王,崖山之覆,州人士死者十尽八九,井邑皆空”。为此,很多客家人从他邑迁来此地重新组合。■客家人的量具诰命夫人 就是皇帝亲自下诏敕封的女性。汉代以后,王公大臣的妻子称夫人,唐、宋、明、清各朝还对高官的母亲或妻子加封,称诰命夫人。明清时期形成了非常完备的诰封制度。诰命夫人,有俸禄,但没实权。

由于大量客家人在元末明初迁入岭东循衡一带,从而使广东梅州成为客家腹地,成为客家的聚居中心,拥有“客都”的地位。

在梅州,有一个民间传说:

宋代末年,宋帝昺一行被元兵追赶南下,来到梅县松口镇的燕赖村渡口,为大江所阻。正当危急之际,从山上走来一群口唱山歌,肩挑柴草的妇女,宋帝的随从即上前请求救援。郑成功 (1624年~1662年),是17世纪明末民族英雄,名森,字明俨,号大木,幼名福松,因蒙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时称“国姓爷”。他一生最大的成就便是收复了被荷兰占领38年之久的台湾,并在台湾大力发展生产,兴办学校,促进了台湾的经济。

樵妇见义勇为,撂下柴草,手执挑杆、镰刀堵住路口,把住渡口,组织渡船护送宋帝一行渡江。

元兵追至,发现路口被堵,沿河、山口有人把守,不明虚实,疑有伏兵,便不战而退。宋帝昺为谢“救驾”之功,赠以金银珠宝,樵妇们不受,宋帝感于樵妇忠义,诏令封赠全体樵妇以“孺人”称号。

于是,在梅州客家妇女去世后,则可按七品官员的诰命夫人的服饰殡葬:穿戴凤冠霞披、松鹤袍、珠绣鞋。在墓碑上均可刻上某某“孺人”之墓。

这种墓葬的方式,因为其殡葬服饰非常昂贵,大多数平民百姓是办不起的,为此,这种墓葬只流行在梅州的富贵人家中使用。但是,墓碑上的“孺人”称谓则不论贫富皆可使用。

而在其他客家人居住的地区,不是七品官员的诰命夫人去世后,一般只在墓碑上刻上“某某氏”之墓,连名字都少见。

明末清初时,由于满族贵族入主中原,人口越来越多,造成了山多田少的局面,为此,为了避免和满族人发生不必要的冲突,客家人进行了又一次的大迁徙。如明嘉靖年间从程乡、长乐迁海丰、归善、新安等沿海地区,从汀州迁至福州等地。

在这一时期,有的客家人甚至随同民族英雄郑成功迁到台湾居住,形成了台湾最早的客家人。

清初康熙年间,部分客家人又从嘉应、韶州各属迁至以广州为核心的增城、花县、新安、东莞、鹤山等地;“复界”迁至宝安、深圳、香港、中山、台山等地。

不久,清政府鉴于四川多年天灾人祸,人户稀少,便采纳了湖广总督祖远泽“移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措施,迁四川者给予银两资助以及垦荒免税的优惠政策。

这时,粤赣客家,因系商日繁,资力日充,而所居地域,山多田少,耕殖所获,难于供用,遂随湘鄂农民之后迁徙入川。■客家人使用的量具

这一时期的迁徙路线:主要由闽粤岭山地域,分迁至广东中部及沿海地区,及四川、广西、贵州、云南和台湾等地,还有小部分回迁至江西赣南及赣中赣北西部罗霄山脉两侧。这也是江西的客家,有新客和老客之分的由来。

清同治年间,因为广东西路事件及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又引起部分客家人迁徙。广东西路事件后当地大部分客家人在官府资助下向南迁入高、雷、钦、廉各州,尤以高州的信宜、雷州的徐闻最多,远者渡海至海南岛崖县及定安等地。

此外,还有部分客家人迁入到香港、澳门、汕头、厦门和海口一带。这一时期,客家人主要由广东中部、东部迁至西部、南部及海南与东南亚等世界各地。阅读链接据说,关于“移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措施,源于清康熙初年。当时,四川巡抚张德地经重庆至泸州,沿途巡查,乘船走了好多天,张德地都没有看到几个人,为此感到好生奇怪:当地的人都到哪里去了呢?随从回答:都死了。原来,明末清初的30多年间,由于战乱、灾荒和瘟疫,四川人口越来越少。据历史考证,清初四川人口只剩下50来万,重庆城只剩下数百家人,重庆所辖的州县内,有的只剩下十几家人!张德地赶紧把这一情况报告给朝廷。于是,康熙立即下旨,鼓励各地人向四川大规模移民,清政府还为此颁布了一系列移民优惠政策。为此,湖南、湖北、广东、河南等省的移民,浩浩荡荡往四川涌来,长达数十年的“湖广填四川”移民活动由此拉开序幕。守护之魂客家拾英

在经过不断辗转迁徙之后,部分移民来到了这块被大山屏蔽的赣、闽、粤三角地区,与当地土著相互杂居,相互融合。

自古以来,闽粤赣地区就是百越文化、湘楚文化、岭南文化的交汇之地。博采众长,客家人对中原文化进行了有价值的传承和创造,形成了一种充满生机活力的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既有中原文化的韵味,又处处展现客家人独有的特色,如客家建筑、客家服饰、客家饮食等。民居奇葩的客家土楼

客家土楼,也称客家土围楼、圆形围屋。在我国的传统住宅中,客家土楼既科学实用,又有特色,规模之大,造型之美,历史之悠久,是世界民居中一朵罕见的奇葩。

土楼属于集体性建筑,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其造型大,无论从远处还是走到跟前,土楼都以其庞大的单体式建筑令人震惊,其体积之大,堪称民居之最。

土楼是以土做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呈圆形、半圆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其中以圆形的最引人注目,当地人称之为圆楼或圆寨。圆楼以一个圆心出发,依不同的半径,一层层向外展开,如同湖中的水波,环环相套,非常壮观。其最中心处为家族祠院,向外依次为祖堂,围廊,最外一环住人。整个土楼房间大小一致,面积约10平方米,使用共同的楼梯。■客家土楼

客家土楼结构有许多种类型,其中一种是内部有上、中、下3堂沿中心轴线纵深排列的三堂制,在这样的土楼内,一般下堂为出入口,放在最前边;中堂居于中心,是家族聚会、迎宾待客的地方;上堂居于最里边,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除了结构上的独特外,土楼内部窗台、门廊、檐角等也极尽华丽精巧。■客家土楼间隙

客家土楼主要有3种典型,就是五凤楼、方楼、圆寨。从整体看,以三堂屋为中心的五凤楼含有明确的尊卑主次意识,可以肯定,它是汉族文化发源地的黄河中游流域古老院落式布局的延续发展,在其群体组合中,只有轴线末端的上堂屋采用了坚厚的夯土承重墙。

方楼的建筑布局同五凤楼相近,但其坚厚土墙从上堂屋扩大到整体外围,十分明显的是,防御性大大加强了。夯土 古代建筑的一种材料,结实、密度大且缝隙较少的压制混合泥块,用作房屋建筑。夯土是一层层夯实的,结构紧密,一般比生土还要坚硬,而土色不像生土那样一致,并含有古代的遗物,最明显的特点是能分层,上下层之间的平面往往有细砂粒。夯土也曾经被盗墓者当做判断挖掘墓穴以判断墓穴的主人是否身份尊贵。

圆寨,仅就名称而言,已表现出两大特性,一方面,在圆形建筑物中,三堂屋已经隐藏,尊卑主次严重削弱;另一方面,寨就是堡垒,它的防御功能上升到首位,俨然成为极有效的准军事工程。集庆楼 位于福建省永定县下洋镇,依山面水,与紧邻的4座圆土楼和31座方土楼相呼应,构成风光秀丽的初溪土楼群。全楼占地2800多平方米,由两个环圆形楼组成,外圈有4层共200多个房间。它是永定现存最古老、结构最特殊的圆土楼。全楼木制结构不用一枚铁钉,是一处难得的古代建筑典范。

从土楼建筑本身来看,客家土楼的布局绝大多数具备以下3个特点:

第一,中轴线鲜明,殿堂式围屋、五凤楼、府第式方楼、方形楼等尤为突出。厅堂、主楼、大门都建在中轴线上,横屋和附属建筑分布在左右两侧,整体两边对称极为严格。圆楼亦相同,大门、中心大厅、后厅都置于中轴线上。

第二,以厅堂为核心。楼楼有厅堂,且有主厅。以厅堂为中心组织院落,以院落为中心进行群体组合。即使是圆楼,主厅的位置亦十分突出。■依山而建的圆宅

第三,廊道贯通全楼,可谓四通八达。但只有永定的集庆楼是一种小单元式、各户自成一体、互不相通的土楼,这种楼在客家地区为数极个别。

客家土楼的主要建筑材料是黄土和杉木。在客家人聚居的闽、粤、赣3省交界地区,这两种材料取之不尽。特别是黄土,它取自山坡,因而不存在破坏耕地问题。旧楼若须拆除重建则墙土可以重复使用,或用于农作物肥料。■黄土搭建的土楼

一般来说,由于屋架通风较畅,木构件受白蚁侵袭或潮湿糟朽的情形并不严重,旧料可以二次使用,土楼的施工技术较易掌握,可以完全人力操作,无须特殊设备。通常建楼时间安排在干燥少雨的冬季,此时正当农闲,族人可以大量参与工程,大大降低建筑费用。

客家土楼,特别是圆寨的坚固性最好。圆筒状结构能极均匀地传递各类荷载,同时外墙底部最厚,往上渐薄并略微内倾,形成极佳的预应力向心状态,在一般的地震作用或者地基不均匀导致下陷的情况下,土楼整体不会发生破坏性变形。

而由于土墙内部埋有竹片木条等水平拉结性筋骨,即便因暂时受力过大而产生裂缝,整体结构并无危险。■坚固厚实的客家土楼

土楼最大的危险之一是水袭,但绝大多数做法是用大块卵石筑基,其高度设计在最大洪水线以上。土墙在石基以上夯筑,墙顶则设出挑达3米左右的大屋檐,以确保雨水甩出墙外。

客家土楼的墙体厚达1.5米左右,从而热天可以防止酷暑进入,冷天可以隔绝寒风侵袭,楼内形成一个夏凉冬暖的小气候。

十分奇妙的是,厚实土墙具有其他任何墙体无法相比的含蓄作用。在闽、粤、赣3省交界地区,年降雨量多达1800毫米,并且往往骤晴骤雨,室外干湿度变化太大。

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厚土墙保持着适宜人体的湿度,环境太干时,它能够自然释放水分;环境太湿时,吸收水分,这种调节作用显然十分益于居民健康。

客家土楼的厚墙是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我国传统住宅内向性的极端表现。以常见的4层土楼为例,底层和二层均不辟外窗,三层开一条窄缝,四层大窗,有时四层加设挑台。

土墙的薄弱点是入口,加强措施是在硬木厚门上包贴铁皮,门后用横杠抵固,门上置防火水柜。这些全部出于防御要求。

恶劣的生存环境迫使客家人极其重视防御,他们将住宅建造成一座易守难攻的设防居所,聚族而居。土楼内水井、粮仓、畜圈等生活初级火器时代,土楼使客家人获得了足够的安全保障。

在客家人中间,流传着很多在敌人久攻不下,“大楼安然无恙”的故事。

客家土楼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整体造型上。在这方面,3种典型均有其特点。

五凤楼一般选址于山脚向阳处,其立面中轴线上,下堂、中堂、上堂高度递增,作为主体的上堂居于支配地位。九脊歇山 九脊顶也叫歇山顶,是我国传统木构建筑屋顶形式之一种,因为屋顶有1条正脊,4条垂脊和4条戗脊共9条脊而得名。歇山顶由4个倾斜的屋面,1条正脊、4条垂脊、4条戗脊和两侧倾斜屋面上部转折或垂直的三角形墙面组成,形成两坡和四坡屋顶的混合形式。■土楼内的筛谷机

轴线两翼横屋与之呼应地渐次升高,其重叠的三角形山面对峙左右,形成极工整的秩序构图。虽不着力于细部刻绘,但那错落有致的九脊歇山,饱含雄浑古拙的韵味。

方楼的造型特征与五凤楼近似,唯其下堂和横屋的外墙令厚升高,形成更为壮观的整体。

我国客家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市、漳州,广东饶平县、大埔县。其中以永定县和南靖县内的客家土楼最具规模,造型也最为壮观。

永定县境内的大型方形、圆形土楼有8000余座,最大的圆楼直径为82米,最小的是洪坑村的“如升楼”,直径为17米。最古老的是高头乡高北村的“承启楼”,建于1709年,直径73米,楼内最多时曾居住80余户人家,有600多人。最壮丽堂皇的、最有代表性的是洪坑村振成楼。

其中,如升楼是永定众多土楼中小巧玲珑的土圆楼,俗称“米升楼”,建于1901年,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客家“如升楼”

据说,此楼楼主林高林原先缺少住房,后得一梦:一轮红日下落此地,他认为此地建房好,便千方百计筹措资金,自己出工挑土用了3年时间才建成这座最小的圆楼。

那么,为什么主人又为此楼命名为“如升楼”呢?是因此楼楼小,像客家人昔时用竹筒做成的量米“米升”,为此,人们便把它称之为“袖珍土楼”。■客家土楼内部结构

如升楼是单圈结构,楼周长只有56.6米,直径为18.2米,屋内天井为圆形,屋顶瓦面内侧连缘为八卦形,外侧边缘为圆形。楼内住有6户人家,家居紧凑,井然有序。

不过,后人认为,此楼取名“如升楼”还有“如日东升,光明万年”的意思。天井 四面有房屋、三面有房屋另一面有围墙或两面有房屋另两面有围墙时中间的空地。南方房屋结构中的组成部分,一般为单进或多进房屋中前后正间中,两边为厢房包围,宽与正间同,进深与厢房等长,地面用青砖嵌铺的空地,因面积较小,光线为高屋围堵显得较暗,状如深井,故名。

永定县境内的承启楼位于永定高头乡高北村,据传,此楼从明崇祯年间破土奠基,至清康熙年间竣工,历世3代,阅时半个世纪,其规模巨大,造型奇特,古色古香,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

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圆中圆,圈套圈,历经沧桑三百年。

这便是对承启楼的生动写照。

承启楼直径73米,走廊周长约230米,全楼为三圈一中心。外圈4层,高16.4米,每层设72个房间;第二圈两层,每层设40个房间;第三圈为单层,设32个房间,中心为祖堂,全楼共有400个房间,3个大门,2口水井,整个建筑占地面积5376.17平方米。全楼可以住60余户,400余人。北京天坛 地处原北京外城的东南部,故宫正南偏东,正阳门外东侧,始建于1420年,是我国明、清朝两代帝王冬至日时祭皇天上帝和正月上辛日行祈谷礼的地方。天坛建筑布局呈“回”字形,由两道坛墙分成内坛、外坛两大部分。最南的围墙呈方型,象征地,最北的围墙呈半圆型,象征天,北高南低,表示“天圆地方”。承启楼以它高大、厚重、粗犷、雄伟的建筑风格和庭园院落端庄丽脱的造型艺术,融与如诗的山乡神韵,让无数人叹为观止,为此,我国后来将它收入我国名胜辞典,号称“土楼王”,它与北京天坛、敦煌莫高窟等我国名胜一起竞放异彩。永定县境内振成楼,位于永定■“承启楼”内部构造湖坑镇洪坑村,建于1912年,占地5000平方米,悬山顶抬梁式构架,分内外两圈,形成楼中有楼、楼外有楼的格局。

前门是“巽卦”,而后门为“乾卦”。外楼圈4层,每层48间,每卦6间;每卦设一楼梯,为一单元;卦与卦之间以拱门相通。楼内有1厅、2井、3门和8个单元。“巽卦”与“乾卦”之间是隔火墙,一卦失火,不会殃及全楼;卦与卦之间还设卦门,关闭起来,自成一方,开启起来,各方都可以相通。一旦盗贼入屋,卦门一关,即可瓮中捉鳖。

祖堂似一个舞台,台前立有4根周长近2米、高近7米的大石柱,舞台两侧上下两层30个房圈成一个内圈,二层廊道精致的铸铁花格栏杆,据说,这是从上海运到此楼嵌制的。

大厅及门楣上有“里堂观型”、“义声载道”等题字。楼内还有永久性楹联及题词20余幅,充分展示了土楼文化的内涵。门楣 就是正门上方,门框上部的横梁,一般都是粗重实木制作。我国古代按照建制,只有朝廷官吏所居府邸才能在正门之上标示门楣,一般平民百姓是不准有门楣的,哪怕你是大户人家,富甲一方,没有官场上的身份,也不能在宅门上标示门楣。

振成楼的设施布局既有苏州园林的印迹,也有古希腊建筑的特点,堪称中西合璧的建筑奇葩。它的建筑模型与北京天坛作为我国南北圆形建筑代表参加了美国洛杉矶世界建筑展览会,引起了轰动,被誉为“东方建筑明珠”。

在永定县境内,除了这几座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著名土楼,还有著名的高北土楼群、洪坑土楼群、初溪土楼群和衍香楼、振福楼等,它们主要分布在福建西部崇山峻岭中,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著称于世。

南靖县内的客家土楼以田螺坑■客家土楼典型建筑——振成楼土楼群、河坑土楼群和贵楼群、怀远楼等最具代表,这里面不单有最常见的圆形土楼,还包括了方形土楼、交椅形土楼等,它们覆盖了完整的土楼群建筑样式。■田螺坑土楼

其中,田螺坑土楼群位于福建漳州南靖县书洋镇,建县已有600多年历史,由1座方楼、3座圆楼和1座椭圆形楼组成,方楼居中、其余4座环绕周围,形成依山势错落布局,被当地人戏称为“四菜一汤”。

方楼也称步云楼,是田螺坑土楼群的第一座土楼,始建于1796年,高3层,每层26个房间,全楼有4部楼梯。取名步云,寓意子孙后代从此发迹,读书中举,仕途步步高升青云直上。

据说,当年,步云楼刚刚兴建起以后,当地的客家人便有了财力,随即在它的右上方动工修建新一座圆楼,叫和昌楼。

和昌楼也是3层高,每层22个房间,设两部楼梯。1930年,步云楼的左上方又建起了振昌楼,还是3层高,每层26个房间。后来,瑞云楼又在步云楼的右下方拔地而起,仍然是3层,每层26个房间。

田螺坑土楼群的最后一座文昌楼,准确地说它是一座椭圆形楼,3层,每层有32个房间。

田螺坑自然村因地形像田螺,四周又群山高耸,中间地形低洼,形似坑而得名。在5座土楼之间,有被岁月熏黑的旧木板,以及木板上的红春联,洋溢着陈旧而美好的气息;高悬在楼道和木柱上的青葱菜子、竹编箩筐,或互倚,或列队,或相望,随意中构成了土楼人家美丽的装饰。

田螺坑土楼在基址穴位的选择上,遵循我国的风水文化。步云楼为“扑虎”位,和昌楼为“螃蟹地”位。据考证,5座土楼之间采用黄金分割比例而建造;史学家、地理学家称这5座土楼为《周易》金、木、水、火、土的杰出代表。《周易》 是一部我国古哲学书籍,亦称易经,简称易,因周有周密、周遍、周流等意,被相传为周人所做。《周易》是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对我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周易》涵盖万有,纲纪群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4座圆楼簇拥着一座方楼,像是一朵怒放的梅花,美妙绝伦,璀璨夺目,又像是一支气势磅礴的五重奏交响曲,在青山秀水间激越地奏响。■“文昌楼”内部构造

公路随着山势蜿蜒而下。随着观看角度的变化,田螺坑景观魔术般的不断变幻,圆楼时而在前时而退后,方楼时而隐蔽时而暴露。来到坡底公路上,抬头往上一看,田螺坑土楼群犹如布达拉宫横空出世,巍峨耸立,庄严肃穆,在阳光下一派金碧辉煌。这4座圆楼的建造者以顺地势增减一层屋柱高度的方法,成功地在第二层取得了平■紧密的土楼面,大大方便了居住。

当然,在客家人居住的地方,除上面这些最具代表的客家土楼之外,还有一种是依山建造的“一”字形土楼,在楼正面及左右两侧筑起转墙,大门设于围墙一侧,全楼形似锁头,因而被称为“锁头楼”。

客家土楼建筑,是我国文化中一种纵贯古今的结晶,是落后生产力和高度文明两者奇特的混合。它们在技术和功能上臻于完善,在造型上具有高度审美价值,在文化内涵上蕴藏有深刻内容。阅读链接永定县境内振成楼俗称“八卦楼”,并且是遵循八卦的样式建造的此土楼。那么,当年,永定客家人为什么要遵循八卦建造这座土楼呢?究其历史根源:首先,客家人从中原迁徙而来的,受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影响极深,而八卦又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一,所以在建造居住的楼房时,加以运用,是情理之中。其次,经过数代的迁徙,为求生存,客家人面对着自然与社会中种种困难,而八卦自古以来,便被人们用以排兵布阵,抵御敌人。从安全角度出发,在设计、建造土楼时运用八卦,对于睿智的客家人来说,便不足为奇了。最具乡土风情的客家围屋

客家围屋,也称为围龙屋、围屋、转龙屋,是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筑。

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干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我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

历史上,客家人经历了5次大迁徙,先后流落南方。由于平坦地区已有人居住,只好迁于山区或丘陵地带。为防外敌及野兽侵扰,多数客家人聚族而居,便形成了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土围楼、四角楼等民居形式,其中以围龙屋存■客家围龙屋世最多和最为著名,是客家建筑文化的集中体现。抬梁式 是我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主要形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也称叠梁式。使用范围广,在宫殿、庙宇、寺院等大型建筑中普遍采用,更为皇家建筑群所选,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代表。尤其是在我国北方地区,室内少柱甚至无柱,空间大,耗材多。

围龙屋始见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客家人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选择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围龙屋,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

普通的围龙屋占地约5300多平方米、6600多平方米,大围龙屋的面积已在20000平方米以上,建好一座完整的围龙屋往往需要5年、10年,有的甚至更长时间。

围龙屋的整体布局是一个大圆形,在整体造型上,围龙屋就是一个太极图。

围龙屋不论大小,前半部为半月形池塘,后半部为半月形的房舍建筑。两个半部的接合部位由一长方形空地隔开,空地用三合土夯实铺平,叫“禾坪”,或叫地堂,是居民活动或晾晒的场所。■围屋正门“禾坪”与池塘的连接处,用石灰、小石砌起一堵或高或矮的石墙,矮的叫“墙埂”,高的叫“照墙”。半月形的池塘主要用来放养鱼虾、浇灌菜地和蓄水防旱、防火,它既是天然的肥料仓库,也是污水自然净化池。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