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言新语:国学中的生活智慧(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7 23:19:46

点击下载

作者:赵伟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故言新语:国学中的生活智慧

故言新语:国学中的生活智慧试读:

自序

Preface

老子讲“道法自然”,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孕育出来的。我有个习惯,凡读书有所得,就随手记下,起初并不想到发表,更没有想过要成书出版。后来由于读书笔记的逐渐加厚,关于同一话题的资料和思想逐渐地丰富和加深,于是很自然一篇篇小文章就出来了,文章一篇篇出来了,集结在一起,书自然就出来了。曾在《文汇报》见到一篇关于钱基博先生的文章,其中提到钱先生的《中国文学史》就是以其读书笔记为基础的,并留有大量待整理的笔记,惜全部毁于“文革”。我很欣喜自己居然在无意当中承续了老一辈学者的这一传统。这里只是讲这种读书写作的方式,自己的水平当然不敢与前辈先贤相提并论。

本书的名字叫《故言新语》,我稍微解释下,“言”和“语”是有差别的。“言”是指正式的言论,所以儒家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言”是其中之一。“语”就比较生活化、比较平易自然,不需要字斟句酌。爱新觉罗·毓鋆在《毓老师说论语》中讲,“言”与“语”有别。“言”,讲正经的;“语”,什么都说,胡言乱语。我的这本新书就是把先贤的正经话用我的家常话表述出来,所以大家读我的书,就有一种作者就坐在对面的感觉。这一点我比较信服冯友兰先生的两句话:“阐旧邦以维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或者大家也可以把书名作这样理解,就是老前辈讲的老人言被我这个新后生胡说八道地乱讲出来了,为的是让现代人更好地理解,以更好地把老人言运用到现实的日常生活当中去。禅宗里有“荷担慧命者,则不言神通,以平实为人,作人天表率”。其实我提倡“生活国学”理念的目的就是要把形而上的中国哲学能够很好地融合运用到百姓日常的生活当中去。不过我可不敢妄称自己是“荷担慧命者”,更谈不上“作人天表率”。有个成语叫老生常谈,我们姑且叫作老生新谈吧,“故言”就是老前辈讲的话,书中很多文章题目大都是大家很熟悉的,譬如“勤俭持家”、 “知足是富”、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等等,“新谈”就是我这个新人后生对这些“故言”也就是老前辈留下的话进行新的解读和阐释。稍举一例,譬如“勤俭持家”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了,但是我就从风水学的角度来进行了全新的解释,认为风水的本质就是勤俭。

这本书我觉得是我这几年读书讲学的一个总结,不吐不快,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得统统“倒”出来集结成书,与广大的读者一起分享实在是人生一大快事!另外,书出来了,胸中颇感空灵,感觉新的读书旅程又开始了,倒空了,新的东西又可以装进来了,新的思想又出来了,接着新文章又出来了,新书又出来了。古人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语言文字是有能量的,所以我的书虽说是胡言乱语,但是却始终秉持着传播正能量的原则,凭着一个学人的良心写成的!赵 伟2017年1月第一章茶禅一味

唐代茶神陆羽所著《茶经》也写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世界上最早发现茶和食用茶的便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但是茶真正地作为待客之饮品是东汉末年才开始的。

我有个习惯,就是每次读书或者写作之前,喜欢把手洗干净,恭敬地点上一坛香,然后泡上一壶茶。似乎只有这样做才觉得读书会获得悟性,写作会生发灵感。更主要的或者觉得这样才能获得清净,有种禅的味道在里面。在香烟缭绕中,品着清茶,似乎读书或写作便会生发一种茶禅一味的感觉在里面。那么,到底什么是茶禅一味呢?里面都有哪些内涵?今天我们就来漫谈一下“茶禅一味”这个话题。

茶与荼本为一字,后减一横为“茶”。《说文·艹部》中解释:“茶,苦荼也。从艹,余声。”本义为一种苦菜。谁谓茶苦,其甘如荠。地球上的茶树植物,已有七八千年的漫长历史。传说茶是神农氏发现的。《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日遇七十毒,得茶而解。” “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唐代茶神陆羽所著《茶经》也写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世界上最早发现茶和食用茶的便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但是茶真正地作为待客之饮品是东汉末年才开始的。到了南北朝时期,品茗啜茶还仅仅限于南方上流社会的一种风雅活动。为什么局限于南方呢?这里我顺便说一句,南方是产茶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所以从现代中医的角度来看,南方人适合喝茶,北方人其实不太适合喝茶,因为从小就没有长成喝茶的胃。当然这里我们就不多谈了,这是题外话。当时北朝游牧民族的士大夫们是“恨屋及乌”,他们不仅瞧不起南方人,对南方人喝的茶茗也是嗤之以鼻,不屑一顾的,将茶看成是“奶酪之奴”。即使在上流宴会上摆上茶,那也只是装饰而已,没有人会真的去喝。所以《洛阳伽蓝记》中云:“朝贵宴会,虽设茗饮,皆不复食。”当时的北朝名士任瞻第一次到建康城(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时,与南朝的众多名人骚客开宴相聚,说法论道。当服务员把一壶新泡的茶水端上来的时候,满屋清香四溢,闻之神爽,没想到任瞻这位老兄二话不说,端起茶碗便一饮而尽,并且问了一个让众人喷饭的问题,那就是问刚刚自己喝的是茶还是茗。大家都知道,采得早的叫茶,采得晚的叫茗,茶茗原本是一样东西。南朝的这些名士一听任瞻老兄这样一问,都忘记了应该有的矜持与礼节,大家都笑得前仰后合。大概是从唐朝开始吧,茶才由“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可以说茶在唐代社会已经是很普通的东西了。茶铺林立于城市的街道或路旁驿站,过往的行人旅客,不管是出家的道士和尚,亦或是普通的百姓,只要是稍投几个小钱,就可以取茶解渴。在我国的历史上,在喝茶方面出了名的,研究茶的鼻祖当首推唐朝的陆羽。陆羽,字鸿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是唐代著名的茶学家,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三卷而闻名于世,《茶经》把茶之源、茶之法、茶之具写得非常之翔实。另外一个必须提到的也是唐朝人卢仝,卢仝曾经有一首长歌名为《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其下半首云:“……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夸张了吃茶的好处,写得幽默风趣;因此“卢仝七碗”,也就成了后人传诵的佳话,人们甚至将卢仝也尊称为“茶圣”。

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钱起,写了一首《与赵莒茶宴》的诗:“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碎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景斜。”诗歌描写了茶宴的环境,幽篁丛中,绿荫之下,香茗洗净凡心,荡涤尘埃,与宴之人兴难尽,一直喝到夕阳晚照,蝉鸣声声,妙趣横生。

茶到了宋朝不仅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而且进入“琴棋书画烟酒茶”的行列,越来越讲究,形成了一定的程式,尤其是潮州的功夫茶,更富有艺术之韵。潮州功夫茶的程式有择茶、择水、择器、烹治。其烹治之法为治器、纳茶、候汤、冲茶、刮沫、淋罐、烫杯、洒茶。洒茶时有“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品茶时,趁热各人端起,杯缘接唇,杯面迎鼻,香味齐到,一啜而尽。喝茶的过程,讲究茶的色、香、味,苦尽甘来,讲究慢品细啜,这是一个审美的过程。茶艺师优雅的技巧,三五知己品茶听琴,是一种美的享受。

宋代的诗人如苏东坡、黄山谷、陆游等,都是爱好吃茶的,他们为后人留下了不少关于茶的诗句。我们就以苏东坡为例子好了。苏东坡对吃茶颇为讲究,对于茶质、水质、茶具、煎法,都颇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写下了不少咏茶诗词。下面我就摘取几首,以飧读者。《水调歌头》:已过几番风雨,前夜一声雷,旗枪争战,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结就紫云堆。轻动黄金碾,飞起绿尘埃,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次韵曹辅寄豁源试焙新芽》: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陵春。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汲江煎茶》: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经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仇池笔记》:除烦去腻,不可缺茶,然暗中损人不少。吾有一法,每食已,以浓茶漱口,烦腻既出而脾胃不知。肉在齿间,消缩脱去,不烦挑刺,而齿性便若缘此坚密。率皆用中下茶,其上者亦不常有,数日一啜不为害也。此大有理。《西江月》:龙焙今年绝品,谷帘自古珍泉。雪芽双井散神仙,苗裔来从北苑。口汤发雪腴酽白,盏浮花乳轻圆。人间谁敢更争妍。斗取红窗粉面。

话转正题,茶,又称茗,别名云腴、酪奴、清友。其代称、别名有:森伯、叶嘉、嘉木、清人树、凌霄芽、香乳、碧旗、兰芽、雪芽、金芽、玉蕊、琼蕊、绿玉、琼屑、甘侯、玉川子、涤烦子、苦口师、不夜侯、瑞草魁、橄榄仙等,这些美称、雅称,对茶的喜爱推崇在文字的表达上可谓登峰造极。历史上第一次提出“茶禅一味”的是宋代的圆悟克勤禅师,主要表现在:茶之性、茶之境、茶之道等几个方面。我们下面就以漫谈的形式一样一样来说。先说茶之性。茶之性,顾名思义,茶之本性也

提起茶,我们自然就会想到酒,茶之性和酒之性是相对的。为了理解茶之性,我们先说说酒之性。酒之性是什么呢?大家看人喝完酒的状态就知道了。犹太经典《塔木德》说,“当魔鬼要想造访某人而又抽不出空来的时候,便会派酒做自己的代表。”但是,犹太教中没有禁酒的戒律,只是用一则《酒的故事》告诉人们:酒是魔鬼撒旦杀了四种动物的血浇灌的。所以人们喝酒的时候,刚开始像绵羊一样温顺、安静和矜持。紧接着像狮子一样张开大口吹牛与海阔天空,感觉自己拥有狮子一样强大的力量,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人比他更强大;再喝的时候像猪一样肮脏,甚至是像猪一样在地上滚来滚去,最后则像猴子一样,涨红着脸上蹿下跳,手舞足蹈。浑身散发着难闻的气息,一点也意识不到自己在干什么。道家经典《太平经》里也记载这样一段话:“酒者,水之王。水王当克火,火者,君德也,急断酒以全火德。”火是什么,火是光明的,火是激情,火是智慧。而酒恰恰可以让人身处黑暗,昏昏大睡。三国时代王肃曾经讲过:“夫酒所以行礼、养性命、为欢乐也,过则为患,不可不慎。”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记载了一件事:“舜祠东有大石,广三丈许,有凿‘不醉不归’四字于其上,公曰:‘此非遗德。’令凿去之。”贾平凹在《长舌男》一书中曾这样写道:“酒席上差不多经历三个境界,先轻声细语,再高声粗语,最后无声无语。”酒可以让人软弱,无力做事;酒可以使人愚蠢,毫无理智。这样我们就很容易总结出,酒之性是放浪的,酒之性是吵闹的,酒之性是软弱的,酒之性是消沉的,酒之性是肮脏的,酒之性是愚蠢的。恰恰相反,茶之性是收敛的,喝茶的人大都文质彬彬,仪态端庄。茶之性是安静的

喝茶的时候,大都放着清静的背景音乐,与酒吧里播放那种劲爆的“重金属含量很高”的噪声截然相反。茶之性是刚强的

有《茶诗》为证:“本是草木中人,乐为大众献身。不惜赴汤蹈火,欲振万民精神!” “茶”字,由草、人、木组成,“人在草木中”打一个谜语,谜底就是“茶”字。这就是说,茶与人密不可分,茶的价值在于人的参与,茶由人种、采、制、饮,因此,茶道即人道,人道即天道,天道乃有“自强不息”的刚强精神。我常常开玩笑讲,“茶”字如果去掉“一”横,就变成了“苶”,苶就是精神颓废的意思,也就是谈不上什么担当了。而那一横恰恰就表达了茶的担当精神。饮茶不仅是为了解渴,更包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内容。这里我举个例子给诸位作参考,云南大理白族有一种传统的待客仪式就是请客人喝“三道茶”,大理白族的三道茶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说法。第一道是烤茶,茶叶经过烘烤后用沸水冲泡而成,焦香扑鼻,但滋味苦涩,称为“清苦之茶”,寓意“要立业,先吃苦”。在烤茶的基础上加入红糖、桂皮、乳扇,便成为第二道甜茶,茶汤甜而不腻,苦尽甘来,象征着对人们付出辛苦的回报。第三道茶称为“回味茶”,烤茶中加入蜂蜜、核桃和花椒,晃动茶盅,趁热饮下,酸甜苦辣,回味无穷。三道茶的用料讲究,工序复杂,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需要人们一生去体会。茶之性是活泼的

为什么活泼呢?因为喝茶有活力,喝茶可长寿,长寿之人自然是有活力的人,自然是活泼的人。中国人对寿命,最常见的有三种说法。一是喜寿。在书法里面,“喜”字的草书像“七十七”。因为人逢七十古来稀,所以七十七就被当作是喜寿。第二个寿命的表示方法,叫米寿,八十八;第三个是茶寿,草字头把它分开是两个十字,底下是八、十、八,二十加上八十八就是一百零八岁。所以品位禅茶,我们每个人都能健健康康,这就叫作“茶人有茶寿”,“饮茶者得茶寿”。为什么饮茶者能够长寿呢?这就涉及茶的养生保健以及它对思想的保健作用。古人讲,茶有三德。一,驱除睡魔。二,帮助消化。三,不发。发指的是情感、情欲的激发。(也有人概括茶有十德:一以茶散郁气;二以茶驱睡气;三以茶养生气;四以茶除病气;五以茶利礼仁;六以茶表敬意;七以茶尝滋味;八以茶养身体;九以茶可雅心;十以茶可行道。)酒能乱性,茶能养性。我常常开玩笑讲,从猴子到人需要一万年,从人到猴子只需一瓶酒。我们每个人既想生活过得有品味,又能够健康长寿,同时我们也要保持非常年轻的健康活泼的心态,我们同样从“茶”的字形来看,人在草木间,“茶”字就是年年十八岁,因为草字下面就是个十八岁的人。茶人年年十八岁,这个人自然活力四射了,活泼得很了。茶之性是清静的

酒,我们都称之浊酒,而茶我们都称之清茶。记得吴言生在《生活中的禅机》中写过这样一段话:“茶的世界,我们古典文化把它叫作醒的世界,清醒的世界,是醒乡。而酒的世界则是醉的世界,是醉乡。从酒的世界到茶的世界,就是从醉乡到醒乡,从醉的世界到清醒的世界,从烦恼的世界到菩提的世界。”吴言生先生讲得好,但是又有几人愿意从红尘中脱离出来,走入那一片清醒无恼的世界呢?记得唐代诗人白居易先生写过一首诗《过天门街》:“雪尽终南又欲春,遥怜翠色对红尘。千车万马九衢上,回首看山无一人。”有一副关于茶的楹联写得好,上联是:“看嘉宾如何?饿着来,饱着去。”下联是:“问世情如何?醒人少,醉人多。”茶之性是智慧的

我们往三锅滚开的水里扔三种不同的东西。第一个滚水锅里我们扔进一个生鸡蛋,第二个滚水锅里扔进一个生的胡萝卜,第三个滚水锅里我们扔进去一把干茶叶。我们把三个滚水锅都盖上盖子,煮上一刻钟。过了一刻钟再揭开盖子看,第一个锅里,原来生鸡蛋那么柔软、那么鲜亮,煮了一刻钟之后,便变得硬邦邦的。这就好比生活当中有些人,被社会煎熬成了铁石心肠、被社会“煮”得很硬。这种人看世界一切都是说三道四,看这个也不顺心,看那个也不如意,抱怨、冲突、郁闷、谩骂、纠结,整日怨天尤人,叹息生不逢时。第二口锅里,你看胡萝卜原来是形色鲜明的,有款有形,鲜亮可爱,可是经过一刻钟的火候,再看这胡萝卜就变成了一堆烂塌塌的胡萝卜泥了,形状也没有了。这就好比是有些被社会“煮”软了的人,每日就像喝醉酒一样软绵绵的,毫无半点阳刚之气。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很多的老好人,孔子称之为“乡愿”,已经习惯于在生活中毫无主见,在工作上没有想法,不敢创见,领导说怎么办就怎么办,哪怕领导错了,也不敢提出修改意见。在家里,一切听老婆的一切听孩子的,这种人完全失去了自我,处处以别人的标准为标准,活脱脱一堆胡萝卜泥,可以任人摆弄,因为他一切随大流。但是还有没有第三种情形呢,我们就来看看茶叶。在没有扔进滚水锅里之前,和鸡蛋、胡萝卜相比,茶叶最轻、最不起眼。但是经过滚水的煎熬,那个茶叶片子反而都统统舒展开来了,变得很滋润、很鲜亮、很丰美,更为可贵的是,在水的沸腾和煎熬过程中,茶叶把原本无色无味的水改变成一锅香茶,但是茶叶还在,它的本身没有失去味道,这体现了茶叶的担当与智慧。难怪我国有些地方还保留“吃讲茶”的习惯,就是双方有矛盾,会在茶馆里通过第三方或公众来评判是非。茶的智慧在忠贞上

我们读《易经》的朋友知道“元亨利贞”,知道“贞下起元”,这里的“贞”就是守正、忠贞的意思。我们现在常常会看到茶叶盒上写着“茶礼”两字,其实这样写法是不太妥当的,可能在现代人眼里“茶礼”就是以茶作礼物之意,但是在我们古人那里,茶礼的意思却等同于聘礼。男方下聘,有个名词就叫“下茶”、 “茶定”,不管是不是聘礼里真的有茶,女方若接受了聘礼,就叫“吃茶”、 “受茶”,就算定了这门亲事,所谓“吃了谁家的茶就是谁家的人”。至少从宋朝时起,下茶定亲就成为习俗。聘礼中大多是真的有茶这一项的,宋书《梦粱录》里记载:“丰富之家,以珠翠、首饰、金器、销金裙褶及缎匹、茶饼,加以双羊牵送。”为何是这样?明代学者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讲得清楚:“种茶下子,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也,故女子受聘,谓之吃茶。又聘以茶为礼者,见其从一之意。”寄寓着从一而终、白头到老和必定有子之意。正因为如此,不但定亲时要有茶,婚礼上还要喝“和合茶”,并向父母长辈敬茶,都是取茶的吉祥之意。难怪《红楼梦》里黛玉让凤姐取笑了去。第二十五回里,黛玉喝了王熙凤送来的茶叶,说味道好,凤姐答应派人再送一些去,说顺便还有事求黛玉。“黛玉听了,笑道:‘你们听听,这是吃了他一点子茶叶,就使唤起人来了。’凤姐笑道:‘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儿?众人都大笑起来。黛玉涨红了脸,回过头去,一声儿不言语。”后来还在凤姐的进一步追问下,“起身便走”。作为待字闺中的少女,黛玉拿吃茶这件事来开玩笑,本来就不妥,何况遇上的是精明过人、伶牙俐齿的凤姐,岂会放过这个反唇相讥的绝好把柄。想开别人玩笑,反而被人家开了玩笑,又说中了心事,当着众人和宝玉的面,黛玉岂能不羞涩、尴尬?我们再来说说茶之境

在日本的茶道里面,提出茶的境界叫“数奇”。这个数奇,意味着不圆满,意味着残缺。我上课的时候常常开玩笑说,你所以有朋友,人家所以愿意和你交朋友,就是因为你有缺点,有时候恰恰是缺点成全了一个人。《读者》杂志中有一个发人深思的故事,题目是《聪明的伊莎贝尔》。故事中讲道:伊莎贝尔酣然入睡。天使飞进窗口,在梦中对她说,聪明的伊莎贝尔,每个人都应该得到一份适量的聪明和一份适量的愚蠢,可是匆忙中上帝遗漏了你的愚蠢,现在我给你送来了这份礼物。愚蠢礼物?伊莎贝尔很不理解。慑于上帝的威严,她接过天使包中的愚蠢,并未植入脑中。隔数天,天使来核查他的使命,发现他给伊莎贝尔的那份愚蠢被扔进了垃圾箱。他义正词严地对她说,这是每个人都必须有的配额,只是或多或少罢了,每一个完整的人都应该这样。不得已,伊莎贝尔重新把那份讨厌的愚蠢捡了回来。但是,她太不愿意自己变成一个不很聪明的人,她把愚蠢嵌进头发,不让它进入思维,居然蒙过了天使的耳目。以后,伊莎贝尔没有遇上一道难题,没有考过一次低分,一直保持强盛的记忆、出色的思维和优异的成绩。当然,她也没有苦役获释的愉快和改正差错后的轻松。更奇怪的是,也没有一个同伴愿意与她一起组队出席专题辩论,因为她的精彩使同伴全成木鸡;也没有哪个人愿意和她做买卖,因为得利赚钱的总是她。虽然她也年轻漂亮,谁敢找她去恋爱呢?男人们无不害怕在她的光环里,对比成傻瓜。连下棋打牌也十分没劲,来者总是输得伤心。偶尔有一两次她给了点面子,卖个关子下个软着,也很容易看出是她在暗中放人一马,比她胜了还伤害人的自尊。她越来越孤独、空乏,真的也希望有份愚蠢。但是,愚蠢是再也植不进她聪明成性的脑袋里去了。她希望能再见一次天使,可是,已经不可能了。因为只有聪明,伊莎贝尔在痛苦中过着非人的生活。

民间俗谚有一句话叫:“酒倒满,茶倒浅!” “茶倒浅”就表示凡事要留有余地,不要做得太满。《荀子》书中记载,孔子到鲁桓公的宗庙里去,看见一个形体倾斜的器皿,守庙人告诉孔子这叫敧器,空则倾斜,水盛到中间则端正,水满则翻倒。孔子让他的弟子做实验,果然,水不满则正,水满了则翻倒,孔子长叹一声:“哪有满了不翻的道理啊!”《韩非子》里有这样一段话:“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不可复也,则事寡败也。”意思是:雕刻的要领是鼻子不如先雕刻得大些,眼睛不如先雕刻得小些。鼻子刻大了还可以改小,刻小了就不能再改大了;眼睛刻小了还可以改大,刻大了就不能再改小了。凡事都是这样,说过的话、做过的事如果还能修改,一般就不会失败。

上述这些故事比喻,形象地说明了留有余地的重要性。古人还有许多关于“留余”的论述,诸如:明代朱柏庐《治家格言》里的“凡事常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里的“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清代金缨《格言联璧》里的“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势不可倚尽,福不可享尽”。留有余地,不仅可以有弥补的机会,还可以有回旋的余地和发展的空间。

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南巩义市的“康百万庄园”里,珍藏着一块由清代一位状元书写的“中华名匾”——“留余匾”。匾文除用小篆书写的“留余”两个大字外,还有一篇附记,其中引用了留耕道人的《四留铭》:“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还引用有高景逸的一句话:“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康氏家族之所以能跨越明、清、民国三个朝代,绵延400余年,与这种训诫有着很大的关系。最后我们再来谈谈茶之道

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里面提到:“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意思是讲,勤快精进、品德高尚最适合吃茶,也最配吃茶。中国当代有一个高僧净慧长老,他提出了茶道精神有四个字:正、清、和、雅。这四个字把中国文化的精神都包括在里面了。儒家积极入世为民谋利的堂堂正气,道家仙风道骨的清气,佛家众生平等的和气,把这三者整合起来,然后加以提纯,成为一种生活的艺术品位,这就叫雅气。日本茶道史上关于茶道精神非常著名的四个字,叫“和”、 “敬”、 “清”、 “寂”。先来说“和”

在泡功夫茶的器具里面,有一个公道杯。把茶水沏好之后,并不是直接倒到每个人的小茶杯里,而是先倒到公道杯里面,再用公道杯来分给每一个人。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你直接从茶壶倒到每个人茶杯里面的话,第一杯的茶味因为时间短,没什么味道,是非常淡的。越到后面越浓,到最后一杯的味道一定是苦的。这样就出现问题了,同样一壶茶,如果不经过公道杯来均匀的话,那么每个人喝的茶,味道就不一样,有的浓,有的淡,有的轻,有的重。这样不就失去公道了吗?这样不就不和了吗?“和”的理念具体是怎样体现在茶道里面的呢?

煮茶的整个过程,就是一个阴阳五行的调和过程。煮茶的炉子是用铁做的,属金。炉子里面烧的是木炭,属木。壶里煮水,属水。用什么把水煮热?火。而盛水的容器是陶土烧的,属土。另外一种说法是这个炉子放在地上,地上就是土。所以一杯茶里面,金、木、水、火、土五行统统具备了。五行和谐,也就意味着一杯茶里面就有着这样一种“和”的意蕴。

五行相生相克,我们都喜欢相生,不喜欢相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又生木,循环不息,多好。但是,我们一听到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就感到紧张。其实有时候,“克”比“生”更重要。各位想想看,我们常常说金克木,一块木头,如果没有斧头(金)来刻,怎么会变成桌子让我们使用?甚至怎么会变成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让我们欣赏?再说木克土,一片土地,寸草不生,一棵植被都没有,那不就变成荒漠,变成沙洲了吗?这片土地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再说土克水,俗话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水如果没有土来克,那不就太“嚣张”了吗?那不就洪水遍地,泛滥成灾了吗?我们人类的家园不也就荡然无存了吗?再说,火如果没有水来克的话,那就糟糕了。试想一家单位,如果领导讲话大家都同意的话,那么这家单位,这个领导我看也要走到尽头了,相反,如果总有一两个人,常常跟领导“对着干”,提意见,那么这位领导在制定决策的时候,就不会独断专行,会稍微收敛一点,谨慎一点。如果连那几个“捣蛋鬼”最终都同意领导意见的话,那么这样的决策才是安全系数比较高的。所以我给领导讲课的时候常常讲,各位领导要好好感谢那些提意见的人。再说火克金,我们常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但是,一块金子如果没有经过烈火的洗礼,如何能判断那就是真金呢?所以佛家也讲“烦恼即菩提”。烦恼是火,菩提是金。要想正菩提,需要忍烦恼。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取得一番成就,就必须经过各种各样“烈火”(即困难)的考验,这样才能把自己打造成“真金”。培根有句名言:“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檀木,经过烈火焚烧才会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我们可以仿照培根的话来说:人的能力犹如真金,真金只有经过火炼才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再来谈“敬”

现在日本最流行的茶的流派是茶道理千家。这个流派,如果要表演一个完整的冲茶泡茶过程,需要八个小时。有一次他们在柏林禅寺进行一个简化了的仪式,就用了三小时。可能有的人因此产生一种傲慢固执之心:看起来都累!那么烦琐有必要吗?但是日本茶道不这样认为,因为它的每个动作,都贯穿了敬的精神。不但对人尊敬,对于泡茶的器物也是非常尊敬的。比如说杯子。古时的杯子有正面和反面。正面有绘画、字等。他们在洗茶具时,一定把正面朝向自己,表示对器物的尊敬。洗好之后,他双手捧杯将茶呈给客人,这时茶杯正面一定要转过来对着客人递出去。客人拿到茶以后,他也不能把茶杯的正面对着自己喝茶,必然把正面转过来对着主人,然后口中说些道谢的话,再把茶喝下去。这里面所包括的意义,就是尊敬。主人把正面对着客人,表示对客人的尊敬;客人把正面转过来对着主人,表示对主人这份劳动的尊敬。

日本茶会史上有一个非常经典的茶话。有一次,有人请日本茶圣千利休去喝茶,主人看到这位泰斗级的人物来了,因此手忙脚乱,泡茶的时候差点把杯子给打了。但是千利休一点都没有在意,而是带着感激之情把茶喝了,没有表露出任何不愉快。千利休在回去的路上,他的弟子说起这件事:“师父!今天这位主人太好笑了,他请我们去喝茶,结果差点把茶碗给摔了!”千利休就批评他的徒弟说:“错!你这种见解是大错特错了!茶道的精神在于尊敬,今天主人之所以忙乱,那是因为对我特别尊敬的缘故。既然他抱着这样的精神,那么我们今天所参加的茶会实在是天下第一的茶会。”千利休留下一首有名的诗,来说明他的茶道精神:

先把水烧开,

再加进茶叶,

然后用适当的方式喝茶,

那就是你所需要知道的一切。

除此之外,茶一无所有。

茶道中的“敬”,不仅仅就是尊敬、敬意的意思,还有一种敬畏的意思在里面。圣经里用到“敬畏”一词达200次,加上“可畏”等相近的词,可达300次之多,其数量之多本身让人敬畏。茶,人在草木间,它绘出了人对自然的态度,也蕴含着人类对内心的态度,一片树叶只有经历水与火的磨炼,方可重生。茶是时间酿造给人类的琼浆,它需要人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呵护,惟其如此,才对得起大自然的馈赠。尤其我们今天在斗室中饮茶的时候,难到不应该想想我们应该存有一种对自然万物的敬畏之情吗?我们的茶叶、茶杯,煮茶的水、火等等,追根溯源都是来自于自然,如果有一天自然万物都被破坏了,我们还能安详地坐在这里喝茶聊天吗?我们对自然的敬畏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我们人生于天地间,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多多少少要为这个天地,要为这个自然界做出点自己的贡献。有人曾经就目前自然界被严重破坏的状况,讲了两段发人深省的话:“如果达尔文活到今天的话。他的工作可能会集中于物种的讣告,而不是物种的起源。”“当人类砍倒天然林中第一棵大树的时候,文明就宣告开始了;当人类砍倒最后一棵大树的时候,文明便宣告结束了!”《世界自然宪章》里有这样一段话:“生命的每种形式都是独特的,不管它对人类的价值如何,都应受到尊重。为了使生命的每种形式得到尊重,人类的行为必须受到道德准则的支配。”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记载这样一件事,令人深省:“江西某太守将伐古树。有客题诗于树云:‘遥知此去栋梁材,无复清阴覆绿苔。只恐月明秋夜冷,误他千岁鹤归来。’太守读之,怆然有感,乃停斧不伐。”《菜根谭》有句话讲得好:“不昧己心,不尽人情,不竭物力;三者可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子孙造福。”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不蒙昧自己的良心,不绝情寡义,不竭尽自然资源,能做到这三点,就能够为天地树立纯真的心性,为万民建立不绝的命脉,为子子孙孙创造福祉。再来说说“清”

口舌之味通于道,这是一句老话。中国文人雅士素来看重一个“清”字,然而,若问什么唤作“清”,却颇有些搅不清拎不清道不清,只能勉强借了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四个字,唤作“虚融淡泊”。若有人打破砂锅问到底何为“虚融淡泊”,便只能粗略地说,大凡举止散淡、性格恬淡、言语冲淡、色彩浅淡、音声闲淡及味道清淡皆可以归入此类称作“清”,即老子所云“见素抱朴”,佛陀所云“淡泊宁静”。《小窗幽记》中讲得好:“清之品有五:睹标致,发厌俗之心,见精洁,动出尘之想,名曰清兴;知蓄书史,能亲笔砚,布景物有趣,种花木有方,名曰清致;纸裹中窥钱,瓦瓶中藏粟,困顿于荒野,摈弃乎血属,名曰清苦;指幽僻之耽,夸以为高,好言动之异,标以为放,名曰清狂;博极今古,适情泉石,文韵带烟霞,行事绝尘俗,名曰清奇。”习禅修道者不可不识这一“清”字。禅家多“吃茶”,正在于水乃天下至清之物,茶又为水中至清之味,文人追求清雅的人品与情趣,便不可不吃茶,欲入禅体道,便更不可不吃茶,甚至是要吃好茶。所谓“好茶”,依清代梁章钜《归田琐记》卷七,并非在其香,而是在其清,“香而不清,则凡品也”,大概不是千儿八百一斤的“碧螺春”、“君山银针”、 “金奖惠明”,至少也得是清明时节头道摘来一叶一芽的“龙井”之类。而北方人惯啜的“香片儿”,过香而不清,南方人惯啜的“功夫茶”,过浓而不清,便难以入“清茗”之品而只能算解油腻助消化的涤肠之汤了。禅学中所要求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要达到的也正是茶道所追求的清的境界。在纷扰的生活中,我们眼睛所看到的色,耳朵听到的声,鼻子闻到的香,舌头尝到的味,身体触到的环境,意念想到的东西,会像灰尘一样污染我们的心灵。而借助茶道,我们的六根都能进入一个“清”的境界,也就可以涵养我们的清净之心了。最后我们再来说说“寂”

这个“寂”就是涅槃的意思。涅槃又是什么呢?现在我们说涅槃就是死了,这是一种意思。在禅学里面,它的意思是指熄灭了各种各样情欲之火之后,我们的心灵所得到的一种宁静、安详的状态,也就是熄灭“烦恼”之火,获得了一种清净觉悟那样喜乐安宁的境界。贯休诗云:“青云名士时相访,茶煮西峰瀑布冰。”饮茶不仅是补充液体了,它的精神是静寂、和融。人生于世,追求心灵自由莫不抱着这样的愿望,抛开羁绊,向大自然倾吐心声。这才是茶道的真正着眼点。唐朝诗人释皎然《饮茶歌》曰:“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在茶道中,表现为“一期一会”的心境。“一期一会”本来是日本战国时代流传下来的一句话,意思是用全部的身心来喝眼前的这碗茶,所以叫作“一期一会”。“一期一会”是茶道的重要思想。“一期”表示人的一生;“一会”意味着仅有的唯一的一次聚会。人的一生有无数的聚会,但是每一次相会都不可能重复。所以茶道里面的“一期一会”,是在提醒我们要珍惜我们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每一次相会,并且对这可能是我们人生中仅有的一次相会,付出全部的心力。如果你漫不经心,忽略了眼前的一切,那么你可能会留下“当时只道是寻常,过后思量倍有情”的终身遗憾。也就是提醒我们,人生无常,要好好地活在当下,禅门语录中有一句名言,叫作“照顾脚下”。这句话强调足下,即身边眼前的重要。西藏人有一句俗语:明天和来世到底哪一个更早到来,没有人能够知道。

这部分我还是讲几个禅门小故事给各位做参考吧。

一个年轻人不远万里去拜访一位老禅师,见到老禅师后,年轻人就很虔诚地问:“老师父,请问您得道之前您都在干吗呀?”老禅师缓缓答道:“我得道之前,我在砍柴、挑水、做饭啊。”年轻又问:“那现在您已经得道了,您都在做些什么呢?”老禅师不紧不慢地说:“我现在得道了,我还在砍柴、挑水、做饭。”年轻人感到很失望,似乎觉得老禅师在戏耍他,于是就不客气地问:“那您得道和不得道有什么区别呢?”老禅师说:“区别很大啊,得道之前,我砍柴的时候想着挑水,挑水的时候念着做饭,做饭的时候又考虑砍柴。结果没有一样事情做得好的。现在我得道了,知道了活在当下的重要性了。挑水的时候我认真挑水,砍柴的时候专心砍柴,做饭的时候投入地做饭,结果样样事情都做得很妥。”年轻人听后才恍然大悟。

大热天,禅院里的花被晒蔫了。“天哪,快浇点水吧!”小和尚喊着,赶紧跑去提了桶水来。“别急!”老和尚说,“现在太阳大,一冷一热,非死不可,等晚一点再浇。”“该浇花了!”傍晚,禅院里的花已经成了“梅干菜”的样子,老和尚才想起来浇水。“不早浇……”小和尚嘀嘀咕咕地说,“一定已经死了,浇不活了。” “浇吧!”老和尚漫不经心地吩咐道。水浇下去没多久,已经垂下去的花,居然全立了起来,而且生机盎然。“师父!”小和尚喊,“它们可真厉害,憋在那儿,撑着不死。” “胡说!”老和尚纠正,“不是撑着不死,是好好活着。” “这有什么不同呢?”小和尚低着头。“当然不同。”老和尚拍拍小和尚的头,“我问你,我今年八十多了,我是撑着不死,还是好好活着?”上晚课的时候,老和尚把小和尚叫到跟前:“怎么样?想通了吗?” “没有。”小和尚还低着头。老和尚敲了小和尚一下:“笨哪!一天到晚怕死的人,是撑着不死;好好活好当下的每一分钟,才是好好活着。”古罗马的皇帝兼哲学家马可·奥勒留也曾经讲过:“拥有现在的人是最富有的人。”

30年前,一个年轻人离开自己故乡,开始创造属于自己的前途。他动身的第一站,是去拜访本族的族长,请求指点。

老族长正在练字,他听说本族有位后辈开始踏上人生的旅途,就写了3个字:不要怕。然后抬起头来,望着年轻人说:“孩子,人生的秘诀只有6个字,今天先告诉你3个,供你半生受用。”

30年后,这个从前的年轻人已是人到中年,有了一些成就,也添了很多伤心事。归程漫漫,到了家乡,他又去拜访那位族长。

他到了族长家里,才知道老人家几年前已经去世,家人取出一个密封的信封对他说:“这是族长生前留给你的,他说有一天你会再来。”还乡的游子这才想起来,30年前他在这里听到人生的一半秘诀,拆开信封,里面赫然又是3个大字:不要悔。人生就是面对未来不要怕,面对过去不要悔,好好地活在当下。陈先芬在《观世悟言》里讲得好:“悔恨过去伤心,担心未来伤身;珍惜今天益寿,把握现时运通。”有人做过统计,“不要恐惧”这个短语在《圣经》中出现了366次。当你的恐惧消失的时候,你就跟上了内心的节奏。圣雄甘地讲得好:“哪里有恐惧,哪里就没有了宗教。”第二章知足是富《老子》第三十三章说:『知足者富。』意为能知道满足的人,就等于富有。《庄子•山木注》里讲得好:『所谓知足则无所不足也。』《荀子》讲:『德比于上,故知耻;欲比于下,故知足。』《老子》第三十三章说:“知足者富。”意为能知道满足的人,就等于富有。《庄子•山木注》里讲得好:“所谓知足则无所不足也。”《荀子》讲:“德比于上,故知耻;欲比于下,故知足。”《德育古鉴·奢俭类》语云:“上方不足,下方有余。”在中国汉朝的古钱币上最早出现了“吾唯知足”四个字,利用了方孔钱中间的那个方孔作“口”字偏旁,上、下、左、右共用一个“口”字,也可念成“唯吾知足”,所以后人又称它为“借口钱”,意在提醒人们要懂得知足。谚曰:“别人骑马我骑驴,仔细思量百不如;回头只一看,又有赤脚汉!”人能常作如是观,则无入而不自得矣!佛陀垂目,是慈眼视众生,体察世间悲苦。另一层意思是:佛陀的眼睛总是往下垂,不会往上看,物质环境往下比,修养人格往上比,上下有分寸,才是人生。记得有一首描写人的贪欲的打油诗,我现在还记忆犹新:“好花常令朝朝艳,明月何妨夜夜圆。大地有泉皆化酒,长林无树不摇钱。”贪色之徒,每日琢磨“好花常令朝朝艳”,知己红颜一大群。贪玩的人,希望每天都是过八月节,于是希望“明月何妨夜夜圆”。贪酒者,则寻思“大地有泉皆化酒”,泉水变酒水,可以饮个快活。钱迷则是妄想“长林无树不摇钱”,所有的树都是摇钱树,需要的时候只要晃一晃,就金银满钵。当人们的内心都是这样被欲望充斥的时候,如《孟子》所说的“上下交征利”的时候,人们就难免会干出损人利己的事情,那我们的社会还怎么会和谐呢?正如一句英国格言所说的那样:“贪财是万恶之源。”古代的“欲”字,左边是个“谷”,右边是个“欠”,下面是个“心”。意思就是说,你有了谷子吃了,但是心里还觉得少了点什么,总觉得这个世界还欠你点什么,这就是“欲”,这就是不知足。有个小故事讲,游鬼与阎王的对话,非一家不去:“良田千顷傍山河,父居高官子登科;妻妾美女八九个,长生不老二十多。”道尽了人们欲望的无妄追求程度。明末清初《解人颐》一书中有一首“不足歌”,来说明人的欲壑难填,是产生患祸的根源:“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俱足,又思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买到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槽头扣了驴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县丞主簿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做了皇帝求仙术,更想登天跨鹤飞。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梦西!”从诗中可见人的需索是无止境的,千万不要让自己的心被无止无休的物欲所操控。正如《西游记》里就有一首诗:“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只愁衣食耽劳碌,何怕阎君就取勾?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正如一首绍兴民谣所唱的那样:“人心勿知足,有得五谷想六谷。人心勿知安,做得皇帝想修仙。”《庐龙县志•卷十》中记载一则民谣:“有菜别嫌淡,有驴别嫌慢,有酒别想肉,有妻别嫌丑。”正如一句英国民谚所说:“给你一匹马,你就不要再数马的牙齿了。”我很欣赏的一位民国怪才宣永光在其著作《疯话》里面讲:“什么叫清高?有钱,谁也容易清高。什么叫卑鄙?无钱,谁也容易卑鄙。我以为,有钱足够生活而能不再贪得无厌,就是清高。既有钱足敷一生之用,而仍贪求不已,就是卑鄙。”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一无所需最像神。”意思就是说,一个人把对物质的需要降到最低的程度,这样的人最像神。我们执着什么,什么就成了束缚我们的绳子。比如说执着金钱,钻到钱眼里出不来,那么金钱就是拴你的绳子;你喜欢虚名,那么虚名就是拴你的绳子。所以佛教讲不要执着,就是不要让这根绳子把我们的心死死地拴住。那么,这根绳子到底是谁拴上去的呢?其实都是我们自己给自己拴上去的。人生的一切郁闷、痛苦、纠结、压力,实际上都是自己给自己加上去的。你不要说别人给的,领导给的,家庭给的,对手给的,这些统统都是瞎说。要知道,我们生命中一切最根本的烦恼、欲望、困惑,实际上都是我们自己强行加给自己的!有一句成语讲:作茧自缚。我们每个人就是一只蚕,欲望越强烈,吐出的烦恼丝越多;吐出的烦恼丝越多,结的茧子就越厚;结的茧子越厚,把我们捆得就越死。我们要想得到幸福,就一定要把这层茧子突破,把这根绳子解开。这就叫“解铃还须系铃人”。《康熙御制庭训格言》曰:“老子曰:‘知足者富。’又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奈何世人衣不过被体,而衣千金之裘犹以为不足,不知鹑衣袍缊者,固自若也;食不过充肠,罗万钱之食犹以为不足,不知箪食瓢饮者,固自乐也。朕念及于此,恒自知足。虽贵为天子,而衣服不过适体;富有四海,而每日常膳,除赏赐外,所用肴馔,从不兼味。此非朕勉强为之,实由天性自然。汝等见朕如此俭德,其共勉之。”富兰克林曾讲过:“谁强大?改掉陋习者。谁富有?知足常乐者。”(Who is strong? He that can conquer his bad Habits.Who is rich? He that rejoices in his Portion.)

明人张岱《快园道古》记载,明代江西金溪人胡九韶是明代大儒康斋的学生,得其师真传,过了一辈子清苦生活,却安贫守道,自得其乐。每天下午三点到五点,都要焚香磕头向天拜九拜,感谢上天又赐给自家一天清福。妻子讥笑说:“我们一日三餐吃的都是菜粥,怎么能算清福?”胡九韶说:“我一生没遭遇战乱兵祸,全家能吃饱穿暖,床上没有病人,出门没有官司缠身,这一切不是清福是什么?”胡九韶对福底线的概括,真是精辟全面:天下太平、衣食无忧、全家健康、社会和谐。正因胡九韶知足,故常得享乐享福,谢天赐福。

清人石成金有《知福享福说》一文,堪称含英咀华、金玉珠玑的智慧美文。不避文抄公之嫌,特移录如下:“人人俱有现在之大福,奈人人俱不知享受,致将难得之时光,因循虚度,深为可惜。但其所以不能享受之根源,总由于心不知足也。争名于朝,夺利于市,匆匆扰扰,举世尽从忙里老,是以能寻真乐而享真福者,何可得乎?若人能知足,则日日自做快乐神仙;若人人不知足,则日日官堕忧愁苦海。试想天下万国九州岛,亿万人民,此一日,也不知有几多人忧愁困苦;又不知有几多人,刑狱流离,死亡病痛,岂不深可悲惨也耶!幸我今日身不饥寒,又无病灾,安闲自在,即是不饥寒,又无病灾,安闲自在,即是极大之福,当感念上天之厚赐与我矣。”

一位美国记者跟随甘地多年,对甘地的敬佩与日俱增。最后他问甘地:“您能用三个字来概括您的生活诀窍吗?”甘地回答:“乐于弃!”甘地放弃肉食、放弃豪华的衣服、放弃口腹之欲,摒弃所有的感官享受,只为全身心地服务众生。他说:“幸福生活的秘密在于放弃。放弃是生命,放纵招致死亡。”白居易在读了《老子》后,曾经写下一首七律:“吉凶祸福有来由,但要深知不要忧。只见火光烧润屋,不闻风浪覆虚舟。名为公器无多取,利是身灾合少求。虽异匏瓜谁不食,大都食足早宜休。”白居易是位知足常乐的有福之人,他曾经在《醉吟先生传》中这样写道:“吾生天地间,才与行不逮于古人远矣,而富于黔娄,寿于颜回,饱于伯夷,乐于荣启期,健于卫叔宝,幸甚幸甚!余何求哉!”

韩愈在《原道》里有句话讲得好:“足乎已无待于外曰德。”《古兰经》里记载了穆罕默德的圣训:“钱多不算富,知足才是富。”钱穆先生曾经在《民族与文化》一书中讲过:“西方人的看法和想法,都是喜欢向往的,因此西方社会就特别看重‘富’与‘强’,中国人的社会则不同。中国人主要讲‘安’与‘足’。富了,永远不满足。强了,永远不安宁。”《抱朴子·知止》又说:“祸莫大于无足,福莫厚于知止。”意思是无厌的贪求是最大的祸,懂得适可而止是最大的福。台湾佛教道场法鼓山创办人圣严法师讲得好:“现在拥有的,就是最好的。拥有再多也无法满足,就等于是穷人。”韩国前总统朴槿惠在1981年7月21日的日记中写道:“有这样一句格言,‘要做财富的主人,不要做财富的奴隶。’过俭朴的生活,人可以用主人的身份支配物质财富,可贪欲、奢侈的生活会使人成为财富的奴隶从而受到财富的支配。只有俭朴的生活才能使人感知财富的珍贵,也才能使人感悟人生的真谛。”在1981年5月26日的日记中也写道:“法国有一句谚语:‘Contentement passe richesse’,意即‘知足胜于财富’。知足是人类最美好的品德。阳光和蓝天是属于谁的?那是不能用任何地位或财富所能换取的。阳光和蓝天属于大自然,阳光和蓝天也属于善于欣赏和享受大自然之美的人。我至今还认为不能忠实于眼下每一天的人永远无法懂得‘知足’的真正内涵。‘知足’不在于周边的环境如何,就看我们如何把握‘满足’和‘快乐’的尺度。” 1992年6月5日的日记中写道:“今天我突然想起‘贪心之人无宁日’这句谚语来。本来半块面包就够了,可贪心的人连剩下的那半块也想占为己有。”由此可以看出,知足即福,福即知足。黄石公的《素书》也讲:“吉莫吉于知足,苦莫苦于多愿。”犹太经典《塔木德》有言:“谁富有?为自己的一切而感到快乐的人。”

大家看这个“富”字,“富”字里面有块田,就是表示多多少少有点物质,俗话说:“无财不养道”,如果大家都吃不饱饭,也不会买我的书读,也不会来听我的生活国学课了。但是大家注意,“富”的这个“田”在最底下,表示物质应该只是基础而已,但是一旦心心系挂在“田”上,始终把“田”顶在头上,放在第一位的话,这个小心思整天系着这块田的话,就变成了“累”字。“累”字的繁体字上面是三个田,如果一个人财富过剩,有三块田的话,那么就会变成“儡”了,田多就成了累赘。举例来说,我们戴手表,当你把手表只是当作基础,也就是可以看时间就好了,100块钱的表就够了,但是如果把表“顶在头上”,为了面子,要买10万块钱的劳力士,那就累得要死了。我常常讲车子后屁股可以冒烟,下雨天可以遮风避雨就够了,但是如果非要买一辆奔驰,那就累得要命了。房子真的够住就好,我租住的人才公寓虽说只有不到80平方米,只有两个房间,我的父母和我的儿子一个房间,我们夫妻一个房间,也够住了,非但没有觉得不方便,相反因为房子小,人口多,反而觉得家里人气很旺,每天都很愉快!相反,我有很多企业界的朋友住在别墅里,常常被他们邀请去家里做客,结果我一看,那么大的房子,楼上楼下几十间,就那么几个人住在里面,不能说显得阴森恐怖吧,起码第一感觉就是冷冰冰的,毫无生气的,白乐天诗云:“多少朱门锁空宅,主人到老未曾归。”所以我常和他们开玩笑说,我说哎呀,你们好浪费,什么叫房子啊,就是每“户”人只有一个“方”寸之地啊。他们有时也苦笑说,哎呀赵老师,我们就是活要面子啊。如果老子说“知足者富”的话,那么我则要说“不知足者累”。圣严法师在《雪中足迹》中讲了这么个故事:曾经有位房地产大老板,一次遭逢经济不景气,周转不过来,结果连自己住的房子都被查封了。朋友看他可怜,就借了一间顶楼上加盖的铁皮屋给他住,一家五口就挤在这小屋中,一天只有两把面条过日子。小孩子还是照常上学,但是带的便当只有面条而已。夏天热得受不了,白天就到公园纳凉,晚上再回去睡觉。如此过了一年,这位大老板终于东山再起。如果这个老板当初想不开,有了轻生的念头,这一家人现在还会有快乐的日子吗?因此,“活着”比“什么都没有”还要重要。只有活着才有希望,只要有最低限度的物质维生,人就可以活下去。中国人常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当我还能呼吸,就表示我还有未来的无限可能,那就是无限的财富。“富”就是《庄子》所谓的“虚室生白”。“虚室生白”意思是说,一个房间,即使很大,灯也很多很亮,但是里面堆满了货物的话,那房间也是暗淡的,因为货物多,阴影也多。相反,如果一个在大房间里,里面即使没有灯,但是也没有货物,这时在空空如也的房间里点上一根蜡烛这个房间都是亮的,因为里面是虚空的。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一个人如果希望内心光明敞亮,就要减少内心的“杂货”,即内心的欲望。明代著名画家唐伯虎曾经讲过:“忘机便是长生术。”我们生来这个世界的时候,是哭着来笑着走的,是攥着拳头来,撒开手走的,意思就是说,人往生的时候是什么都带不走的。一辈子所赚的功名利禄只是手上的油泥而已,当我们手上油泥多的时候,我们都懂得把它洗掉,这样拳头才攥得更紧,才有活力。我们也应该把一些对功名利禄的欲望像油泥一样减少一些,这样我们才会更有活力。但是很多人不懂,一幢楼接着一幢楼地赚,一辆车接着一辆车地挣,最后手里握不住了,只有撒手人寰了。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建立了马其顿王国,国土疆域达到半个地球那么大,可是亚历山大大帝在33岁死的时候,却让属下在棺材两边钻出两个洞,把手伸出来,意思是警醒世人,人拥有的再多,走的时候是什么都带不走的。法国哲学家拉罗什福科在《箴言录》中有句话令人印象深刻:“使我们焦虑不安的,不是如何使我们自己幸福,而是如何才能让别人相信我们是幸福的。”或许很多人就是为了让别人相信自己是幸福的,于是拼命地追逐外在的物质来装饰自己的外在生活,贪欲由此也像一条冻蛇一样被农夫们暖醒过来,到头来这些蛇又会吞噬这些无知的农夫。元朝的孔齐在《至正直记》中有段文字值得深思:先人尝曰:“人只为‘要好看’三字,坏了一生。便如饮食,有鱼菜了,却云简薄,更置肉。衣服有阙损,搀修补足矣,却云不好看,更置新鲜。房舍仅可居处待宾,却云不好看,更欲装饰。所以虚费生物,都因此坏了。先人一履,皆逾数年,随损随补。一白绸袄,着三十年。终身未尝兼味。所居数间,仅蔽风雨,客位窗壁损漏,四十余年未尝一易,乡里皆讥诮之,不顾也。子孙识之,当以为法。”英国的菲尔丁这样讲过:“如果你把金钱当成上帝,它便会像魔鬼一样折磨你。”里瓦罗尔说:“有些人从他们的财富中所获得的只是对失去财富的担忧。”犹如一句谚语所说的那样:“有钱的时候,我们提心吊胆;无钱的时候,我们一筹莫展。”著名经济学家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斯对“巨富”的理解是这样的:钱够用和钱不够用之间的区别很大,而钱够用和钱用不了之间的区别很小。

我在给咱们领导干部讲课的时候,又对“富”和“累”作了进一步的阐发。我说大家看,“富”字下面的“田”是家字头,表示这是自家的田,我们吃的粮食赚来的钱是流自己的血汗换来的。但是累上面的“田”虽然是三块,但是都是外来的,是人家送的,这样就心里不踏实,有的官员甚至把受贿来的钱藏在鱼塘里,塞到冲水马桶后面的水箱里,晚上就睡不着觉。所以什么叫富啊,能踏实睡一个好觉也是富啊,踏实就是富啊!也就是古谚说的“身安为富”,正如德国一句民谚说得那样:“问心无愧是最舒服的枕头。”台湾诗人史作柽在《时间中的苦索》中这样写道:“束缚使你老是寄足并被牵累于他物之上,而你不是你,这便是最使人痛苦而焦虑的事。”我是江苏连云港东海县人,我是地地道道的农村孩子出身,父母也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我的爸妈就对我讲,家里还有三亩薄田,每年亩产算最高1000斤的粮食,每斤粮食就按1块钱计算,也就3000块钱,去掉人工、农药、水电等等费用,其实每年也就收入2000来块钱。我们就是靠这三亩地外加喂点鸡鸭猪狗也把你们两兄弟拉扯读了大学了,成了人了。但是我们有一个问题一直不明白,有些当官的,出门有车,受人尊敬,工作稳定,收入不错,为什么他们在位子上还要贪呢?我听了之后,许久说不出话来,这时候我脑海里浮现出《红楼梦》第二回智通寺上面的一副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我给我们领导干部上课的时候,常常会问一个小问题,我说大家拿滚烫的开水去浇冰雪,会出现什么反应?很多人回答说冰雪融化。我说对啊,但是你只答对了一半,拿开水浇冰雪,冰雪会融化,但是水也不是开水了。大家能得到什么启发呢?我们拿热忱的生命去追逐冷冰冰的物质,最后物质是得到手了,但是命也搭进去了。耶稣说得好:“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一个巴西医生调查了583个贪官和583个廉洁的官员,十年暗访下来,那些贪官60%以上得癌症、脑出血、心肌梗死,特别是因集体贪污而集体被撤职的福利局16名官员,平均年龄虽然只有41岁,但16人当中,15人得了重病。其中6人已经死亡,而廉洁的官吏患病率不足16%,还没有一个死亡的。究其原因,担惊受怕、高度紧张,导致五行失调、阴阳错乱。这些数据正应了《史记·范睢蔡泽列传》所言:“欲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有。”宋代高僧释道元在《景德传灯录》说:“宁可清贫自乐,不作浊富多忧。” 《韩诗外传》里也言:“福生于无为,而患生于多欲。”《格言联璧》有段发人深省的话:“到处伛偻,笑伊首何仇于天?何亲于地?终朝筹算,问尔心何轻于命?何重于财?”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到处点头哈腰,可笑你的头为何对天有仇,对地很亲。终日筹谋盘算,问你心里为何看轻生命却看重钱财?我们讲五福临门,“五福”指的寿(活得久)、富(有点物质基础)、康宁(身体健康、心里安宁)、有好德(存好心、做善事)、考终命(寿终正寝,死得其所,求得善终。中国人骂人最难听的话就是不得好死。顺便说一句,礼以时为大,古代中国人最大罪才火烧,意谓不配死后占一块土,今人重环保,地又贵,改用火葬)。但是大家发现没有,五福里面没有“贵”,“贵”就是权力,也就是做领导。我上课的时候常常讲,其实做一个领导好难,起码需要三个方面的条件,第一叫仁义如天;仁就是爱,心中有爱,孔子第74代孙孔繁森走前留下一句话:“一个共产党员最高的境界就是爱人民!”也就是做事情是为公不谋私;第二个是“义”,即良心放中间,做事公正,只可惜我们天生心就长左了,一个心放中间,一碗水端平,很难!第二个叫笔舌两兼,“笔”指的是文化、学问,我们有个别领导的讲话稿都是秘书代笔的。“舌”代表口才、宣传。第三个叫勇武当先,即一种担当精神。就像爱因斯坦说的那样:“人类最好的领导人是能和他们同甘共苦的人。” 《东坡志林》有言:“贺下不贺上,此天下通语。”意思就是说,向从官位上退下来的人表示祝贺,至于升官反倒不值得庆贺,苏轼说这是“天下通语”。“无官一身轻”,为官一世,能平平安安地解甲归田,就很值得庆贺。清代方大湜在其著作《平平言》卷一的《官不易做》一文中写道:“五福不言贵,可见官是苦人,做官是苦事。……说官好做便不是做好官的人。”实际上,方大湜这里所指的“不是做好官的人”便指的是贪官。爱新觉罗·毓鋆在《毓老师说大学》里面曾讲过:“臣者,伏也。做官是最丑的事,所以官场上丑态百出。”松下幸之助曾讲过:“睡不着、烦恼是领导者的本来面目。”松下这里的意思是说,领导要担当责任,因为他说:“被问罪责任是人生价值所在。”但是,如果一个领导贪污腐败,那睡不着可就是正常的了。所以有人说,做官当干部,是最具风险的职业,是最难把握自己命运的职业,也是未来最不确定的职业。这里讲一个小故事轻松一下,当清末民初的时期,有一山西商人,生意做得很大,财产很多,可是这人一天到晚,必须自己打算盘,亲自管理会计。虽然请有账房先生,但总账还是靠自己计算,每天打算盘打到深夜,睡又睡不着,年纪又大,当然很烦恼痛苦。挨着他的高墙外面,却住了一户很穷的人家,两夫妻做豆腐维生,每天凌晨一早起来磨豆子、煮豆浆、做豆腐,一对活宝穷开心,有说有笑,快快活活。可是这位富商,还睡不着,还在算账,搅得头晕眼花。这位富商的太太说:“老爷!看来我们太没意思!还不如隔壁卖豆腐这两口子,他们尽管穷,却活得很快乐。”这位富商听了太太这样讲,便说:“那有什么难,我明天就叫他们笑不出来。”于是他就开了抽屉拿了一锭十两重的金元宝,从墙上丢了过去。那两夫妻正在做豆腐,又唱歌,又说笑,听到门前“扑通”一声,掌灯来看,发现地上平白地放着一个金元宝,认为是天赐横财,悄悄地捡了回来,既不敢欢笑,更不想歌唱了,心情为之大变。心里想,天上掉下黄金,这怎么办?这是上天赐给我们的,不能泄露出去给人家知道,可是又没有好地方储藏。那时候当然没有使用保险柜,放在枕头底下不好睡觉,放在米缸里也不放心,直到天亮豆腐也没有磨好,金元宝也没有藏好。第二天,夫妻俩小组会议,这下发财了,不想再卖豆腐了,打算到哪里买一幢房子,可是一下子发的财,又容易被人家误以为是偷来的,如此商量了三天三夜,这也不好,那也不对,还是得不到最好的方法,夜里睡觉也不安稳,当然再也听不到他两口子的欢笑声和歌唱声了!到了第三天,这位富商告诉他的太太说:“你看!他们不说笑、不唱歌了吧!办法就是这么简单。”

曙提在《曙师的365个提醒》中讲道:我的家乡有句俗语,管睡觉叫“摆球”,意为睡觉时,头便像球一样摆在枕头上。过去喊了多年,一直不解这样比喻的用意。后来有一天我忽然明白:原来佛法广大,并不在别处。这就是说:“不管你官有多大,钱有多少,学问多深,多么牛叉,到睡觉的时候,也只是个摆在枕头上的球罢了!”就如吕洞宾曾作的那副对联:“睡至二三更时,凡功名都成幻境;想到一百年后,无少长俱是古人”。说到吕洞宾,这里讲个笑话。记得某一本小说里说:“吕纯阳下山觅人传道,又不晓得谁是可传,他就设法来试验。有一次,在某地方,遇着一个人,吕纯阳登时将手一指,点石成金。就问那个人要否?那人只摇着头,说不要。吕纯阳再点一块大的试他,那人仍是不为所动。吕纯阳心里便十分欢喜,以为道有可传的人了,但是还恐怕靠不住,再以更大的金块试他,那人果然仍是不要。吕纯阳便问他不要的原因,满心承望他答复一个热心向道。哪晓得那人不然,他说,我不要你点成了的金块,我是要你那点金的指头,因为有了这指头,便可以自由点用。”

人的欲望是没有穷尽的,保持一颗平常心才能够知足常乐。多贪多欲的人,纵然是富甲天下,也还是无法满足,那么到头来他还是一个穷人,他们拥有的是痛苦的根源而不是幸福的靠山;而那些少欲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