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之乡(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7 23:45:30

点击下载

作者:袁凤东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特色之乡

特色之乡试读:

序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的历程,推进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推进了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文化是立国之根,实现中国梦也是我国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并最终体现在文化的发展繁荣。习近平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要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

如今,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攻坚和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面对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面对各种眼花缭乱的现代传媒,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浩浩历史长河,熊熊文明薪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中华文化曾是东方文化摇篮,也是推动世界文明不断前行的动力之一。早在500年前,中华文化的四大发明催生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地理大发现。中国四大发明先后传到西方,对于促进西方工业社会发展和形成,曾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总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五千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文化纵深,蕴含丰富宝藏。我们要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弘扬和发展五千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现象,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价值、文化形态与文化风采。

为此,在有关专家指导下,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大型书系。主要包括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伦理道德、古风古韵的建筑遗存、深具内涵的自然名胜、悠久传承的历史文明,还有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底蕴和强大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书系的特点是全景展现,纵横捭阖,内容采取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叙述,语言通俗,明白晓畅,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韵,格调高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知识性和延伸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中华儿女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2014年4月18日

大放异彩——工艺之乡

在我国各地,有许多丰富多彩的工艺之乡,如石雕之乡曲阳、刺绣之乡苏州、丝绸之乡南充、剪纸之乡蔚县、风筝之乡潍坊。此外,还有木雕、绣花织品、编织物、家具、象牙雕刻、绢花、麦秆贴、金银首饰、装饰壁等。由于各地在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文化技术水平、民族习尚和审美观念等方面的不同,因而显示出不同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但是,它们在文化艺术上却集壮美与朴素于一身,表现出淳朴明朗的风格,具有鲜明的的特色。

石雕之乡——曲阳

曲阳,位于华北平原西部,太行山东麓。因地处古恒山弯曲处的阳面而得名,为河北古老县份之一,素有“中国雕刻之乡”的美誉。■ 曲阳石雕螭首

曲阳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据考证,早在几十万年前,曲阳北部的“灵山溶洞”就有华夏猿人繁衍生息。在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氏族部落已在这里出现。到商周时期,曲阳西北部已出现村落。■ 曲阳石雕汉白玉释迦牟尼佛

源远流长的历史积淀,孕育了曲阳辉煌的文化。曲阳境内,有见证我国陶瓷业辉煌历史的定窑遗址,有千年古刹北岳庙、黄石公祠,等等。曲阳之享有盛名,更因他创造了灿烂的石雕文化。

曲阳城南有座黄山。传说女道士昌容曾隐居此山,自称殷女,食蓬蔂根,往来山下200余年,颜面如童,故此山又称少容山。

黄山横卧东西,状若银龙。满山汉白玉大理石,洁白晶莹,纯净细腻,润滑坚韧,经久耐磨,色泽不败,是石雕的优质材料。这种特有的石料资源是曲阳石雕早期发展的最基本的因素和条件。诸子百家 先秦学术思想人物和派别的总称,诸子指的是先秦时期老子、孔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等学术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百家指的是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学术流派的代表家。诸子百家为我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宽广的基础。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流派之一的黄石公,为曲阳人。当他还是个幼小的婴儿时,被弃于曲阳的黄山。长大后隐居黄山,著书立说,留下《素书》和《雕刻天书》。他把前部书传给张良,把《雕刻天书》传给曲阳同乡宋天昊、杨艺源两位弟子,从此曲阳人开始在黄山上创习石木雕刻。

有史料可考,大约在公元前200年前,曲阳西羊平一带石工开始用当地大理石雕碑碣诸物。这一时期也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发展的初期阶段,在制作题材的表现形式上,除继承了战国和秦代的艺术成就以外,石刻艺术成就特别突出。■ 曲阳石雕工艺品

西汉时期,曲阳石雕用于建筑业。在保定曲阳王台北村的白草坡上,曾有一座大型汉白玉结构的高塔,相传是东汉光武帝刘秀为一条义犬而修建的,名曰“狗塔”,在当地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刘秀 (前5年~57年),东汉王朝开国皇帝,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公元25年,刘秀在河北登基称帝,仍以“汉”为其国号,史称“东汉”。在位期间,大兴儒学,推崇气节,东汉被后世史学家推崇为我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时代。

相传,西汉末年,王莽篡权,改国号为新朝,但新朝上下官吏皆为虎作伥,助纣为虐,天下哀鸿遍野。刘秀为推翻王莽便在河南南阳起兵,之后被王莽一路追杀。

这一天,刘秀跑到曲阳王台北村南的白草坡上,躲藏在草丛中。追兵一时找不到刘秀,就开始放火烧山。眼看刘秀葬身火海,突然从村口跑来一条大黄狗,只见它跳进附近的一个水塘中,然后再浑身湿淋淋地跑到刘秀身边滚一滚,把其周围的枯草弄湿。

就这样,那条黄狗周而复始,一次次地在枯草上翻滚,终于制止住烈火的蔓延,从而保住了刘秀的性命,但那条黄狗却因过度劳累而死。刘秀十分感激这条通灵性的义犬,将它埋葬后才离去。祭文 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祇时所诵读的文章,由古时祝文演变而来,其辞有散文、有韵语、有俪语。祭文出现于汉代。古时的祭文在内容上可分4类:哀悼死者,祈求降福,驱除邪魔,祈祷降雨,其中哀悼死者时用的最多。

刘秀称帝以后,还是念念不忘那条义犬的救命之恩。于是,诏令曲阳当地石匠在那白草坡上修建了一座“狗塔”,以示对义犬永久纪念,而那白草坡也被后人称为“狗塔坡”。

狗塔全部是用当地出产的汉白玉及砖瓦精雕筑成,共13层,高约50米,塔形呈平面八角形,每层四面均设有券门,塔身各层高度及塔径自下而上逐层递减,收分得体。■ 曲阳石雕工艺品公鸡报晓

狗塔底座四面的栏板上,雕刻着数百条形态各异的犬,栩栩如生,引人入胜。狗塔第一层的外壁上刻有光武帝刘秀为义犬亲自撰写的祭文,塔内一至四层的石壁上还刻有浮雕壁画。

第一层是“义犬救刘秀”的惊险场面,赞颂了义犬舍死救人的精神;第二层是“荆轲刺秦王”的历史画面,表现了燕国侠客荆轲不畏强暴、舍身报国的英雄气概。第三层是“刘秀大战昆阳”的战斗场面,曲阳石雕艺人通过自己的艺术构思与精湛的雕刻技艺,使活生生的战斗场面跃然于坚石之上,以此表现光武帝刘秀推翻王莽、天下悦服的正义行为;第四层是“田园雨耕图”,此浮雕刻画的是农夫赶着耕牛在清风细雨中劳作的场面,表现了刘秀称帝之后,人们安居乐业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社会现状。忽必烈 (1215年~1294年),元王朝的创建者,蒙古尊号“薛禅汗”。他在位期间,建立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使得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同其祖父成吉思汗一样,忽必烈是蒙古民族光辉历史的缔造者,是蒙古族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

狗塔内的这些浮雕作品,构图严谨,布局匀称,刀工细腻,形象逼真,艺术性较高,代表着当时曲阳雕刻艺人的技艺水平。

曲阳狗塔是我国最早的纪念碑式大型石雕之一,也是我国东汉时期石雕艺术成就较高的建筑物。令人痛惜的是,这座狗塔后来因为年久失修而倒塌。

元代时,曲阳石雕艺术有了新的发展,作品造型优美,做工精细,奇巧生动,品种丰富,风格、流派各异,石雕艺人层出不穷。

杨琼是元代曲阳黄山脚下西羊平村出名的石雕艺人,其父、叔、兄均以石雕为业,唯杨琼技艺高超,每自出新意,人莫能及。元世祖忽必烈建都,诏各地石匠进京献艺。杨琼取汉白玉两块,雕刻成一狮一鼎,忽必烈见之大喜,赞曰:“此绝艺也。”■ 曲阳石雕象■ 曲阳石雕狮

明清时期,曲阳石雕工艺更加的精巧,清末曲阳人雕刻的《仙鹤》、《干枝梅》等作品在巴拿马国际艺术博览会上荣获第二名,以致天下咸称曲阳石雕。

曲阳石雕的传统工艺是利用开脸特技法,在石料上画出大概轮廓,先雕鼻子,再从头到脚依次雕刻,做到内外有度,比例协调。传统产品有碑刻、经幢、栏板、八仙、八音人、佛像、武士、仕女、石狮、石猴、石虎、石象、石羊、石棺、石灯、石柱、石墩、石槽等。

曲阳石雕既不失曹魏神秘朦胧的粗犷气魄,又承启唐宋自然丰满庄重优美的造型,菩萨观音、力士天女、龙凤狮兽为其艺术典型。此外,浙江青田、浙江温岭、福建惠安、山东嘉祥也是我国著名的石雕之乡,在全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阅读链接曲阳北岳庙内存有碑、碣、经幢200多通,并建有碑廊、碑楼,是河北最大的碑群之一。时间从南北朝至清末计1500多年。碑刻中的大唐定州北岳恒山灵庙之碑、大唐北岳祠碑、大唐北岳神之碑、大宋重修北岳安天王庙之碑、大宋重修北岳庙之碑、苏轼诗词碑、大元封加北岳手诏碑等,堪称书法艺术的宝库。北岳庙内建有雕刻艺术馆,保存古雕刻100多件。其中的西汉石虎、北魏石狮、北魏背光千佛像、唐代石灯、唐代大佛、石佛笑和尚、金代经幢为最佳。

杂技之乡——吴桥

我国的杂技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珍贵的优秀文化遗产。我国的杂技之乡有许多,像山东的聊城、江苏的盐城、河南的濮阳、河北的吴桥、肃宁、霸州等。但是,就群众基础雄厚和在海内外的影响而言,最著名的要数吴桥了。■ 吴桥杂技耍飞叉泥塑

吴桥当地人们把杂技叫作“耍玩意儿”,民间流传有这样的顺口溜:上至九十九,下至才会走,吴桥耍玩意儿,人人有一手。■ 吴桥杂技走高跷泥塑

吴桥杂技历史悠久。在吴桥县小马厂村出土的距今约1500年前南北朝东魏时期的古墓壁画上,就描绘着倒立、肚顶、转碟、马术等杂技表演形象。但是,沧州吴桥杂技在全国享有盛誉则在元代以后。

在这之前,河南的杂技比较有影响,元王朝建立后,首都由河南开封迁至北京,河北沧州吴桥杂技开始繁荣起来。

至明永乐年间和明万历年间,吴桥杂技活动进入繁盛时期。主要标志是在这一时期,在宁津、吴桥二县交界处,杂技艺人集中、交通方便的黄镇,形成了一个杂技行业的庙会,即黄镇九月庙会。庙会 又称“庙市”或“节场”,汉族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也是我国集市贸易形式之一。其形成与发展和地庙的宗教活动有关,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多设在庙内及其附近,故名。流行于全国广大地区。形成于南北朝时期,当时商贩为供应游人信徒,百货云集。

这是一个杂技艺术和杂技相关动物道具等用品及杂技人员交流的庙会,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都是前所未有。黄镇杂技庙会延续了约500年。

明朝中期,吴桥杂技逐渐形成两个流派:一派以北牟乡为中心,称为“东派”,后来该派逐步蔓延到宁津、南皮等县;一派以仓上乡、范屯乡为基地,称为“西派”。关公 (约160年~219年),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名关羽,河东解人。东汉末年著名将领。其形象被后世的人们神化,是民间祭祀的对象,被尊称为“关公”;又经历代朝廷褒封,清代时被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

后来西派实力强大,流传到吴桥全县。在西派当中,又分成许多门类,而以“刘家门”、“齐家门”、“陶家门”最为著名。

刘家门在明中期形成,擅长武功和马术,该门传统节目,除以武功为主外,还有扦子、三股子、顶功和刀门子。到了清咸丰年间,该派掌门人刘永贵创设了马术,最突出的节目是“关公劈刀”。他把戏剧艺术吸收到杂技表演中来,使杂技艺术更加丰富多彩。

齐家门在明末形成,该门的独特艺术是“兴活”、“闷子”和“刺清子”。后来又创建了“气功”功夫,有独到之处。■ 吴桥杂技表演卖艺泥塑

陶家门创建于清初,该门主要技艺为古彩戏法和“捞活”,也就是幻术和魔术的前身。最初各门界限分明,各树一帜。到了清末,各门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也就逐渐融为一体。

清末,吴桥杂技艺人开始大批地走出国门。由于在更大更广阔的范围内活动,给了吴桥杂技一个极大的发展机会,吴桥产生了一大批的名人名班,代表了当时我国杂技的水平,并对世界杂技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吴桥杂技云里飞泥塑

吴桥杂技节目包罗万象,尤其是在民间,杂技又细分为签子活、粒子活、挂子活3种。

签子活包括:形体表演类节目,集传统的体育、体操、武术、舞蹈、杂技之大成,如《爬竿》、《钻桶》、《滚杯》、《飞杆》等;气功 古时也叫金丹之术,或为内丹,行气导引法。一种以呼吸的调整、身体活动的调整和意识的调息、调形、调心为手段,以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健身延年、开发潜能为目的的一种身心锻炼方法。气功的种类繁多,主要可分为动功和静功。

平衡技巧类节目,如《高台定车》、《车技》、《走钢丝》、《高车踢碗》等,一些节目兼而有形体表演和平衡技巧,如《椅子顶》、《排椅》;

耍弄表演类节目,也是吴桥最古老的节目种类,如《抖空竹》、《转碟》、《舞流星》、《十样杂耍》等;

高空表演类节目,如《走玄绳》、《空中悠绳》、《蹦床飞人》、《高空钢丝》等;

口技仿声类节目,演员多用口发出的声响,形象模拟动物、禽鸟的鸣叫以及生产、生活中发出的各种声音。■ 吴桥杂技赛活驴泥塑

粒子活,旧时称“幻术”,按法门形式上分有手彩门,即手彩,如《仙人摘豆》等;

彩法门,也就是门子活,根据道具的不同,又区分为彩壶式、彩瓶式、彩扇式、彩匣式、彩巾式、彩碗式、彩杯式、彩箱式等。

挂子活是指在把式场上表演武术功夫,以自身功夫撂地挣钱。

在2000多年的变迁过程中,吴桥杂技文化不断丰富发展着,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道具、管理以及传承等方面的规则,构成了完整的行业文化体系,受到杂技界的推崇,素有“十方杂技九籍吴桥”、“没有吴桥人不成杂技班”之说。阅读链接传说在黄帝时期,黄帝带兵在古冀州一带与蚩尤大战,黄帝派了一个传令兵去传令。传令兵遇风雪迷失了方向,没有完成使命,便远走高飞,在逃生路上表演自身技艺,以此吸引人们来观看再行乞讨。黄帝因派去的传令兵没回来,就派人去抓传令兵。派出去的人抓不着传令兵,也慢慢走上了以表演来乞讨的道路。表演乞讨的人从打拳、翻跟斗开始,最后成了一种专门的技能。因卖艺之时都是饿着肚子的,所以后来艺人们进行练功和卖艺时,师父都要求空腹,据说就是从这儿来的。

刺绣之乡——苏州

■ 苏绣冬景戏婴图

苏州坐落于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中心,太湖之滨,长江南岸的入海口处。自古以来,苏州以精湛的传统织绣工艺闻名于世,被誉为“刺绣之乡”。

苏绣艺术以其精美绝伦的工艺载誉于世,成为我国名贵刺绣艺术品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与湖南的湘绣、四川的蜀绣和广东的粤绣并称为我国的“四大名绣”。

早在我国战国时期,江苏吴县的木渎、光福以及东渚一带的民间就有了刺绣工艺。从吴县唯亭镇北草鞋山遗址出土的3块古老手工织成的葛布残片来看,吴地在距今5000多年前就具备了产生刺绣的物质条件。虎丘塔 驰名中外的宋代古斜塔。始建于五代后959年,落成于北宋961年。塔七级八面,内外两层枋柱半拱,砖身木檐,是10世纪长江流域砖塔的代表作。塔内存有大量文物,其中有越窑、莲花石龟等罕见的艺术珍品。

在苏州虎丘塔、瑞光塔发现的苏绣经袱,绣工纯熟,古朴大方,据考证为五代至北宋初的绣品。可知当时已有技术要求很高的铺针、接针等针法,苏绣在宋代已进入成熟阶段。■ 苏绣钉珍珠花鸟图

据《宋平江城坊考》,苏州城内有一条“绣线巷”,集中了多家作坊为刺绣业制造丝线。宋代苏绣艺术中出现了一种“发绣”,也称“墨绣”,即以人的头发代替丝线来刺绣。这种技艺主要是用以绣佛像。发绣艺术长于“白描”,往往线条流泻,朴素高雅,洗练洒脱,别具一格。明代中后期的苏绣艺术受到文人画的影响,更加提高了艺术品位。一大批具有绘画基础的女刺绣家,如马湘兰、顾媚、薛素素、董小宛、徐灿等,或精于绣佛像、人物,或擅长花卉、虫鸟,在刺绣艺术中融入浓厚的文人画风味。

其中最突出的还要数嘉靖间崛起于上海的露香园顾绣,以及顾绣中的杰出代表韩希孟。露香园主人顾名世的次孙媳,她的丈夫顾寿潜师承董其昌。董其昌书画兼擅,一时号称江南翰墨丹青盟主。■ 苏绣夔龙凤牡丹纹垫面

董其昌曾在韩希孟刺绣作品上题跋,尤为赞赏韩绣殚精运巧,数年心力绣制的临摹宋元名迹册页8幅。韩希孟从董其昌的画中悟出苏绣技艺,将画技绣艺熔为一炉,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对后世苏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代苏绣,进入全盛时期。朝廷设苏州织造衙门,督造与差派锦、缎、刺绣等物品,以满足皇室生活和官绅商贾的要求,这就刺激了苏绣艺术的繁荣。至清代末期,绣庄数量迅速发展,无论艺术绣品还是民间刺绣,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顾绣 因源于明代松江府顾名世家而得名。因以名园故世称其家刺绣,为“露香园顾绣”或“顾氏露香园绣”或简称“露香园绣”、“顾绣”。它是以名画为蓝本的“画绣”,以技法精湛、形式典雅、艺术性极高而著称于世。

清代苏绣艺术品种繁多,名家辈出,流派纷呈。“画绣”中的名手,有以发绣见长的钱蕙善,《女红传征略》评其作品为“不减龙眠白描”。昆山赵慧君,吴江杨柳君,吴县曹墨琴等也都是各有专擅的苏绣名手,她们的作品往往有名人的边款和题跋。

在这众多闺阁名媛绣家中,华亭丁佩在刺绣之余,还著有一本《绣谱》,详细论述了苏绣艺术的技巧方法、工艺特点以及艺术价值等。

随着西方文化渗透进我国文化的各个领域,苏绣也吸取西方艺术中的一些营养。于是,清代末期出现了一些敢于探索,锐意创新的苏绣名家。如沈云芝、华瑾、李佩黼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沈云芝,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苏绣艺术家,也是一位苏绣工艺理论家和教育家。■ 苏绣小鸟图

沈云芝融西画肖神仿真的特点于刺绣之中,新创了“仿真绣”。1904年,慈禧70岁寿辰,沈云艺绣了佛像等8幅作品祝寿。慈禧大加赞赏,书写“寿”、“福”两字,分赐给沈云芝和她的丈夫余觉。从此沈云芝改名“沈寿”。

此后不久,沈云芝的作品《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曾作为国家礼品赠送给意大利,轰动了意国朝野;《耶稣像》1915年在美国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获一等大奖。

在沈寿的倡导下,江苏的苏州、南通、丹阳、无锡、常熟等地分别举办了刺绣传习所、绣工科、绣工会等。她曾先后到苏州、北京、天津、南通等地授徒传艺,培养了一代新人。

在当时,著名艺人还有华基、唐义真、李佩敝、蔡群秀、张应秀、金静芬等,她们的作品先后在“意大利都朗万国博览会”、“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比利时万国博览会”上获奖,为中华民族传统工艺在国际上赢得了荣誉。

苏绣主要品种,从大的方面来划分,有画绣和苏绣日用品两大类。日用品中,从生活小用品到室内用品,几乎无所不包;而苏绣欣赏品就更是数不胜数,摆件、挂件、立件、册页、肖像应有尽有。

从材料方面来分,主要有丝绣、发绣等。如从艺术性质来分,则有画绣、仿真绣、精微绣等。此外,苏州缂丝以生丝为经,彩色熟丝为纬,被称为“刻丝”,也可制成画绣般的作品,别有异趣,可以看作是苏绣的姊妹艺术。

苏绣的主要艺术特点是图案工整娟秀,色彩清新高雅,针法丰富,雅艳相宜,绣工精巧细腻绝伦。

就苏绣的针法而言,极其丰富而变化无穷,共有9大类43种,主要有齐针、抡针、套针、施针、乱针、滚针、切针、平金等。采用不同的针法可以生产不同的线条组织和独特的苏绣艺术表现效果。

例如,运用施针、滚针绣的珍禽异兽,毛丝颂顺,活灵活现,栩栩如生;采用散套针绣的花卉,活色生香,香味扑鼻,尽态尽妍;使用乱针绣的人像和风景,绒条组织多变,装饰味浓,艺术效果强,富有浓郁的民间、民族特色。

使用打点绣的绣品,则清静淡雅,极富诗情画意;运用打子绣的绣品,则具有古色古香、淳朴浑厚的艺术效果与技巧上的平、齐、细、密、和、光、匀、顺的特色。

苏绣融审美意趣和实用功能以及精湛的手工技艺于一体,其浓郁的吴文化意蕴和精巧绝伦的特技手法,足以令人赞叹不止。阅读链接苏绣主要的传世名作有:《北宋苏绣经袱》、《意大利王后爱丽娜像》、《拿破仑像》、《双面发绣寒山寺》、《明万历皇后百子衣复制品》、《苏绣姑苏繁华图》、《英国女王肖像绣》等。其中的《明万历皇后百子衣复制品》,是苏绣艺人在考证、分析、测绘分解出土文物基础上精心仿制的。它的意义在于探索苏绣艺术历史上的工艺水平,同时也是对文化保护与开发的一大贡献。据专家鉴定,此复制品绣作几可乱真,填补了刺绣工艺恢复古代文物原貌的一个空白。

丝绸之乡——南充

■ 西汉素纱衣

南充位于四川盆地东北,嘉陵江中游,古为蚕丛之地,周属巴国,秦属巴郡,唐置果州、蓬州、阆州,宋置顺庆府、保宁府。

南充地形以丘陵为主,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光、热、水资源丰富,土壤自然肥力较好,具有发展蚕丝生产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自古以来具有蚕丝原料资源、加工能力、技术力量、名特产品等优势,是我国著名的“丝绸之乡”,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南充丝绸起源于远古。我国最早的地方志《华阳国志》记载了南充丝绸最早的历史:禹会诸侯于会稽,执玉帛者万国,巴、蜀往焉。■ 西汉乘云绣黄色对鸟菱纹绮

即大禹在会稽召集各方诸侯,包括巴国和蜀国在内的不少诸侯带去了玉石和丝绸。

据语文性辞典《辞源》中记载:“巴者,古国名,位于重庆市及四川省东部一带地方。”南充属于当时的巴国,南充辖区内的阆中市就是曾经的巴国国都。《南充市志》、《南充蚕丝志》对南充丝绸的发展做了更为详尽的叙述。周初,南充、西充、南部、阆中等地,桑、蚕、麻、纻已成为献周王朝的贡品。

秦汉时期,各县令皆劝课农桑,丝绸业一跃成为南充社会经济的一大支柱。广安等县从汉章帝时起,就实行了以布帛为租,是历代用丝绸为田赋的开始。“巴蜀人文胜地,秦汉丝锦名邦”,则真实反映了这一时期南充的社会现状。蚕丛 又称蚕丛氏,是蜀国首位称王的人,他是位养蚕专家,据说他的眼睛跟螃蟹一样是向前突起的,头发在脑后梳成“椎髻”,衣服样式向左交叉,最早他居住岷山石室中。后来蚕丛为了养蚕事业,率领部族从岷山到成都居住。

南北朝及隋代时,南充各县实行均田制,除男授80亩、女授20亩露田外,每人另给20亩永业田作桑田。蚕丝之月,女皆事蚕。这种桑田,实际是家庭桑园的雏形,对于稳定发展蚕桑生产起了积极的作用。

在南充丝绸发展历史上,唐宋的650多年间是鼎盛时期。杜甫“桑麻深雨露,燕雀伴生成”和贾岛“蚕月缫丝路,农时碌碡村”的名句,正反映了当时南充蚕丝景状。■ 苏绣钉珍珠花鸟图

唐开元中,南充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绫绢产地。南充丝绸的产量和质量,均已称冠全国,有绸、绫、绵、绢、丝等10多种产品被定为朝廷常贡,人称“胜苏杭品质之优,享天宝物华之誉”,并由长安输往日本,名扬中外。良渚文化 分布的中心地区在太湖流域,而遗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则在太湖流域的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属于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包含有璧、琮、钺、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镯、玉管、玉坠、柱形玉器、锥形玉器、玉带及环等。另外,陶器也相当细致。

到了元代,忽必烈的“国以农桑为本”政策,对于南充丝绸的发展起到过积极作用,但因战乱纷繁,南充丝绸业趋于停滞和衰败。

到了明代,政府规定耕地5亩以上必植桑麻1亩,违者交绢一匹,刺激蚕桑生产。阆中、苍溪等地所产的水丝,精细光润,畅销吴、越、闽等地。可见,当时南充的丝绸也恢复到了相当的水平。

清入主中原后,官府也注重丝绸发展,阆中、蓬州等地均劝课农桑,西充等县还明令谷雨之后差不下乡,停征停讼,以不误蚕时。“田中清水盈盈,陌上新桑扶疏;农夫挥鞭叱牛,村姑攀枝采桑。”在南充这块土地上,到处呈现出一派栽桑养蚕的繁忙景象。赵孟頫 (1254年~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家之一。他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他也善篆、隶、真、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

此外,浙江湖州、江苏苏州、浙江杭州素有“丝绸之府”之称。湖州丝绸历史悠久,距今已有4700多年历史。自远古以来,盛名不衰。湖州丝绸以其精美绝伦远销全国、世界,享有“衣被天下”之美誉。

在湖州南郊钱山漾曾出土一批丝线、丝带和没有碳化的绢片,经考古测定,确定丝线、丝带、绢的年代为距今47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早期,这是世界上发现并已确定的最早的丝绸织物成品。它的发现使湖州丝绸的历史前推4700年,成为世界丝绸最老的寿星。

元代湖州籍著名书画家赵孟頫在《吴兴赋》中有“平陆则有桑麻如云,郁郁纷纷”,明时的诗人在咏湖诗中有“桑柔四郊绿”,两者形象、生动地概括了春天湖州眼野桑林遍地,绿叶叠翠的景观,点染出湖州蚕桑种植园经济特色,和蚕乡的特异风光。■ 清代丝绸服饰

杭州常年生产绸、缎、棉、纺、绉、绫、罗等14个大类,200多个品种,2000余个花色,图景新颖,富丽华贵,花卉层次分明,人物栩栩如生。■ 古代丝绸

早在2000多年前,苏州地区就有植桑、养蚕,以及缫丝、捣棉的生产活动。明清时代,苏州的丝绸已经名扬海外,苏缎与云锦、杭罗被列为中国东南地区的三大名产。

历史上苏州的丝绸产品一直绵延不绝,从春秋时期的吴缟,到三国两晋时的吴绫;从隋唐时期的八蚕丝、绯绫到宋锦、缂丝;宋、元、明、清时期设置官府织造局,产品更是名目繁多,主要有漳缎、织金、闪缎、妆花缎、摹本缎、天鹅绒、高丽纱、花素累缎等。阅读链接杭州丝绸,要先从一个书法家说起。书法家名叫褚遂良,因为唐高宗封他为河南郡公,所以世称褚河南。褚遂良是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同时也是唐太宗最信任的朝臣之一。不过因为反对武则天掌朝,最后被贬,当时褚家后代都被流放到了边远地区。褚遂良的第九代孙褚载,从扬州迁到了杭州。897年,褚载进士及第。杭州的老百姓传说,就是褚载从扬州迁到杭州的时候,他把扬州的丝绸技术带来了,从此杭州丝绸业才得以长足进步。因此,杭州丝绸行业的人,把褚载当作他们的祖师爷来供奉。

剪纸之乡——蔚县

■ 剪纸凤凰朝阳

蔚县古称蔚州,为“燕云十六州”之一。远在新石器时期这里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泥河湾地层、庄案、三关等遗址记录着人类在这里最早的生息活动。绵延几千年的文明发展,造就了蔚县深邃的文化内涵。蔚县被称为“中国剪纸之乡”。

据史书记载,蔚县剪纸始于清道光年间。蔚县人一般把剪纸称为“窗花”。以窗花见长,“天皮亮”可说是最早的窗花形式,即在云母薄片上绘图着色进行装饰。

早期当地民间还盛行供花鞋、荷包、枕头上刺绣用的“花样”。后融入天津杨柳青年画和武强年画的艺术特色,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在形成的初期,主要是用剪刀剪。后来,慢慢发展到用刀刻,但仍然叫作剪纸。年画 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我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传统民间年画多用木板水印制作。

经过长时间的实践,蔚县剪纸由简单日趋复杂,由粗糙逐渐走向精细。蔚县剪纸的特点,主要集中在“三分刀工七分染”上。它的工艺流程别具一格。

第一步是熏样,即把原纸样或设计的草图,贴在一张白纸上,然后点燃蜡烛进行烟熏,使其在白纸上留下一个清晰“黑样”。后来这道工艺人们已采用晒图的方法。

第二步是闷,就是将刻窗花用的宣纸剪成将要刻制的画幅大小,因为剪纸层数一般是30层至50层为宜,所以要用水淋湿,用手压实,使之形成一个整体,以待刻制。■ 蔚县剪纸

第三步是刻制。蔚县由剪纸剪刀换成刻刀,其优点不仅在于生产的数量多,更主要的是,刻刀能更好地发挥艺人的艺术思想,刻起来随心所欲,花样翻新。在艺人的手上,刻刀灵活得像笔一样。刻刀有单刀、三角刀、圆口刀之分。刻制时以阴刻为主,兼有阳刻或阴阳结合的方法,使得作品玲珑剔透,层次分明。

第四步是着色,艺人们的行话叫点染。点染所用的颜色要事先用酒调和,因为剪纸的原料是宣纸,用酒调色可以使色彩浸润而不渗透,色彩效果极佳。浓浅浓淡烘托、渲染得当,富有强烈的透明感和立体感。■ 剪纸麒麟送子

蔚县剪纸种类有戏曲人物、鸟虫鱼兽,还有对农村现实生活的描绘等,这些作品构图饱满,造型生动璀烂,色彩浑厚细腻,纤巧里显纯朴,把它贴在纸窗上,透过户外阳光的照射,分外玲珑剔透,显得特别的鲜灵活脱,具有一种明朗、清新的情趣。

蔚县剪纸题材广泛,寓意深长,生活气息浓郁。无论是反映人们对吉祥幸福的祈盼,还是来源于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历史故事;无论是北方特有的文化背景和民俗风情的再现,还是用于四时节令、婚寿礼仪等庆典,都体现了民间艺人高超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

蔚县剪纸风格严谨,形神兼备。它具有独特的6个特点:

一为构图时具有上下均衡,左右对称的特点,给人以丰满匀称的美感;

二为刻制时以阴刻为主,阳刻为辅。阴刻见色彩,阳刻见刀功,素以刀工精细,色彩浓艳驰名;

三为染色时将点染、涂染、晕染、套染、渲染等技法有机地结合运用,富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给人以和谐大方的乡土气息感;

四为在人物造型上着意刻画,务求传神妙处,给人以生动优美感,包括其他动植物的造型;

五为采用象征民间吉祥喜庆的“连年有余”、“岁岁平安”等图案,给人以吉祥如意、幸福美满感;■ 剪纸福星

六为在阴刻为主剪纸艺术中,以实用上不遮光的穿透明亮,给人以活灵活现立体感。

此外,陕西靖边县、福建漳浦和内蒙古和林格尔也是著名的“中国剪纸之乡”。

靖边剪纸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传统题材有家禽、家畜、野生动物、植物等。有农家朝夕相处的马牛羊猪鸡兔狗骆驼等。用“鸡”同“吉”谐音,剪只大公鸡,以喻全年吉利如意。苏武 (前140年~前60年),字子卿,杜陵人。汉武帝时为郎。公元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19年持节不屈。公元前81年,方获释回汉。苏武死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节操。

花鸟类剪纸有“石榴赛牡丹”,靖边有“石榴赛牡丹,两家都喜欢”的民谚,是说新郎新娘结成一对美满姻缘双方家里都满意。“石榴与佛手”则有“石榴赛佛手,儿孙满堂无忧愁”的说法。“蛇盘兔”则是“若要富,蛇盘兔”。有寓意男女青年互相追求的“鸳鸯探莲”“鸳鸯戏水”,有寓意美满姻缘的“凤凰戏牡丹”,“鹿鹤同春”寓意福寿齐来。“下山虎”“雄狮”均为辟邪除恶。还有风趣幽默的“猴抽烟”“猴抬骄”“猴打秋千”“猴吃桃”等。

传统题材以人物为主的有戏曲人物“李彦贵卖水”、“苏武牧羊”等。民间故事有“八尊神仙”、“刘海撒金钱”、“张果老骑毛驴”。靖边民谣有:张果老,骑毛驴,过金桥,四架岷山驴后捎。问你桥牢不牢?千人万马走多少?你骑小驴过不了,往桥上一走桥便沉,烂开了!鲁班爷搭住桥,张果老倒骑着毛驴过了桥。

传统题材中还有表现风俗民情的“喂鸡”、“回娘家”、“纺线线”、“拉骆驼”等,“鸡鹐娃娃”剪的是大公鸡,很调皮,把娃娃鹐的哇哇哭,生活情趣十分浓郁。

漳浦剪纸以构图丰满匀称、对称平衡、线条连贯简练、连接自然、细腻雅致著称,在表现手法上,以阳剪为主、阴剪为辅,阳剪和阴剪互为补充,密切配合,使整个画面主次分明,错落有致,富有层次感。■ 剪纸凤凰

在色彩上以单色为主,在对比色中求协调,具有强烈的工艺装饰效果。和林格尔北依阴山、西临黄河;具有深厚而浓郁的历史文化积淀,传统民间艺术多姿多彩,且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本土特色,而民间剪纸艺术便是最鲜明的代表。

和林格尔民间剪纸内容十分丰富,总体上反映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理想情感的抒发。他们在剪纸艺术中大量塑造了对自己生活有重要作用且感情深厚的马、牛、羊、骆驼、猪、鸡、鹅、兔。

有祈盼风调雨顺的连年有鱼、鹿鹤同春;有象征吉祥的云纹哈木尔;象征团结和长寿的盘肠纹、有寓意四季如意,生命轮回的万字图门贺,还有表达男女爱情和自由的金鱼、喜上梅梢、双鸟等;有对人类生命繁衍赞美的石榴、葡萄、蛇、龙凤、鹰抓兔等;还有佑护家人平安的狮子、老虎、公鸡等。

有些内容则是反映了人们自由自在的农耕和放牧场景,如《牧羊图》、《蒙人进城》等,生动真切,泥土气息浓厚。还有些剪纸的表现则很可能缊有原始民族图腾、远古神话变异的神秘莫测的含义,如《蛟龙食鱼》、《人骑龙》、《鸡蟾御蛇》等。

另外,有些内容也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如《牛郎织女》、《李祥哭瓜》、《刘海戏蟾》、《走西口》等。

此外,还出现了不少反映现实生活,并具有强烈时代特色的新剪纸,大都是生活富裕了的人们对美好现实生活的赞美,如《草丰畜壮》、《逛北京》、《草原雄鹰》、《甜梦》等作品。

他们用最为纯朴、真挚的情感来抒发自己的审美理想,或质朴、或深沉、或粗犷、或浪漫,展示了他们极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阅读链接王老赏是河北省蔚县南张庄村人,生于1890年,是我国著名的民间艺术师,也是蔚县剪纸艺术开宗立派的人物。王老赏从七八岁开始学习点染窗花,十二三岁学习刀刻窗花,十七八岁时正式拜本村剪纸艺人周瑶为师学剪窗花。由于心灵手勤、虚心善思,王老赏很快成为各项技艺全面发展的顶尖高手,并刻苦探索改革当时被老乡称为“口袋戏”、“五大色”的窗花技艺。蔚县城的商家字号用窗花当礼品送人时,都抢着买王老赏的窗花,日子久了就流传下“王老赏的货——不愁卖”的歇后语。

风筝之乡——潍坊

风筝,古时称为“鹞”,北方谓“鸢”,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中国的风筝和火箭是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其中风筝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清明时节放风筝

风筝源于春秋时代,相传有“墨子为木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后来,墨翟把制造木鹞的方法传给他的学生公输班,公输班又加以改进,用竹为材料制成“竹鹊”,能在空中飞3日之久。■ 潍坊蝴蝶风筝

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与风筝工艺相融合,将神话故事、花鸟瑞兽、吉祥寓意等表现在风筝上,像“福寿双全”、“龙凤呈祥”、“百蝶闹春”、“鲤鱼跳龙门”、“麻姑献寿”等,都是具有很深象征寓意的造型。

风筝从古代发明以后,种类日益增多,花样不断翻新,形成一套别具特色的彩绘图案纹样,成为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一部分。

传统的中国风筝技艺包括“扎、糊、绘、放”4种技艺。“扎”,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