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成拨罐治疗常见病(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8 00:43:05

点击下载

作者:张新成

出版社: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张新成拨罐治疗常见病

张新成拨罐治疗常见病试读:

序 千年古法绽放魅力

在现代,社会进步带动健康意识的更新,这种意识更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从重视已病到重视未病,人们逐步认识到日常保健的重要性;第二,全面认识药物,在进行治疗的同时会注意兼顾药物的毒性与治疗性;第三,更注重预后,治疗已不仅仅停留在临床治愈阶段,而是向病后康复延伸,更为重视病后阶段如何恢复及提高机体功能。

健康意识的进步必然会引起人们对治疗方式的思考,人们开始思考并寻找真正能够对健康有益,对保健、治疗、康复各阶段无毒副作用而效果显著的方法。拔罐疗法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操作简便、安全、疗效确切、适用范围广等特点,被赋予了千年旺盛的生命力而丝毫不衰。拔罐疗法在现代社会,以其符合现代健康意识的特点,而再次焕发无限活力,再次放射出璀璨的光芒。

拔罐疗法起源于民间,其发展由原来简单直观的经验疗法,到今天有系统中医理论支撑。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领域不断研究不断加深对医疗器械的改革等,拔罐疗法正在向一门完善的学科发展,将成为传统中医药特色疗法中的主流疗法。

为了让普通读者掌握拔罐知识,本书作者谪取拔罐疗法的精髓,独创区域对症疗法,使读者不必为找不到穴位的精确位置而烦恼,只要您按图示操作就能使病痛得到有效治疗。本书中教给读者应用气罐在家中治疗人体六大系统疾病与生活中常见的四大类疾病,全图解形式让您一看就能快速找到缓解和治疗大病小疾的拔罐方法,轻松做到一罐在手、全家健康。

第一章 拔罐疗法的基础知识

拔罐疗法是中医外治法中最优秀的疗法之一,古称“角法”。古时医家一般在治疗疮疡脓肿时用它来吸血排脓,经过后人不断地实践探索与创新,拔罐疗法可以祛寒除湿、疏经活血、扶正祛邪,而今更有可以随身携带的气罐来治疗多系统疾病与常见病。

拔罐疗法的起源及治病原理

一、中医的千年经典疗法——拔罐

拔罐疗法,是祖国传统中医学内病外治的一种特色疗法。主要借助适宜的罐具,施术于人体皮肤、经络、腧穴及病变部位,借以打开皮肤的毛孔,通过经络的传导刺激五脏六腑,将阻滞于机体内的病理代谢产物及侵袭机体的风、寒、湿、火、毒等病邪排出,使病变器官、组织及细胞得到充足的营养,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促进机体健康的目的。

早期的拔罐疗法被称为“角法”或“角吸法”。最早记载于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学文献《五十二病方》;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有对角法治疗的论述;公元755年,唐代王焘著的《外台秘要》中,记载了用竹筒煮罐治病的论述,并详述了“角法”的操作方法,也曾介绍使用竹筒罐刺络拔罐来治病,如文内说:“取三指大青竹筒,长寸半,一头留节,无节头削令薄似剑,煮此筒子数沸,及热出筒,笼墨点处按之,良久,以刀弹破所角处,又煮筒子重角之,当出黄白赤水,次有脓出,亦有虫出者,数数如此角之,令恶物出尽,乃即除,当目明身轻也。

之所以称其为千年经典疗法,不仅因其悠久的历史,更因为拔罐疗法具有简便、安全、疗效确切、适应范围广泛等特点,备受老百姓喜爱,在民间广泛流传千年而不衰。尤其发疱排毒拔罐疗法,能有效地排瘀滞、净血毒、化解病灶、增进机体健康,更为老百姓所推崇。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领域不断研究加深对医疗器械的改革等,拔罐疗法正在向一门完善的学科发展,将成为传统中医药特色疗法中的主流疗法。二、为什么拔罐能治病除痛

我们人类在生命过程中,始终与内生之毒、外来之毒相伴相随,特别是现代人所处的环境、生活方式、饮食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侵袭人体的毒素来源更广泛。毒素是破坏健康的元凶,是对人体造成危害的物质,或是可以引起身体的排异反应、变应症状以及使人体产生不适的物质。人往往在不知不觉中陷入毒素的包围之中,人体也在不断地产生毒素,其实人类衰老的过程,就是体内毒素积累的过程。

可是为什么大多数人表现得很健康?是因为人体具有生理性的排毒行为,可自动排出毒素,如通过出汗、呼吸、咳嗽、排尿、排便等方法来自我更新,进行不断地新陈代谢,从而保证了人体的健康状态。经过研究发现,人体内的毒素只有20%左右可以通过排便的方式排出,其余80%的毒素要靠其他的生理方式排出。而身体排毒功能弱的人,其毒素就会积聚在血液、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中,无论怎样代谢也是排不出去的,不知不觉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中毒症状,也是许多疾病久治不愈的原因。毒素最可怕之处,在于它不会立即对人造成明显的伤害(急性中毒除外),而是悄无声息地在人体内堆积,渐渐吞噬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等到发现时已是沉疴难医了。

综上所述,虽然我们的身体天生具有生理性的自身排毒行为,但是随着毒素在体内的积累,仅靠自然的生理方式排出体内的毒素已远远不够,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也会受其影响,不知不觉中便呈现出各种各样的亚健康状态,如恶心、呕吐、心慌、胸闷、气短、头痛、头昏、四肢无力、关节酸痛、免疫力低下等。“瘀、堵、毒、痰浊、水饮”是引起身体病变的根本原因,想健康,治病去痛,就要先排出人体内的瘀堵、痰浊、毒素等,这样气血才会畅通,气血通则百病除。拔罐疗法的原理就是通过罐具的持续性负压作用,把机体的瘀血、痰浊、废弃物、垃圾、毒素等从皮肤表面排出体外。这也是病重者在拔罐的过程中常常会吸拔出瘀血、红水、黄水、果冻状黏稠物等物质的原因。

应用罐的选择和操作方法

拔罐分为走罐法和留罐法两类。走罐法是指罐具在人体吸定后,再反复推拉、滑动罐具的方法。其中胸部按胁肋骨方向滑动,腹部应旋转滑走。罐体大小要适宜,罐口要光滑,在施术前最好在拔罐部位喷洒一些适宜的中药液,是以中药来加强拔罐疗法的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化瘀解毒、扶正固本等作用,使失去平衡的脏腑阴阳得以重新调整和改善,从而促进机体的功能恢复,达到治病的目的。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可用凡士林来替代润滑剂。留罐法是我们常用的一种罐法,即罐体吸拔后留置一定时间,直至皮肤出现潮红、发白、充血、瘀血、发疱或向外排凉气等现象时起罐。

由于取材方便和价格低廉,现实生活当中玻璃罐、竹罐等还在大量的使用。而玻璃火罐的缺点是容易破碎、损坏,不易携带,导热快,易烫伤皮肤,尤其是吸力的大小无法调节。拔罐时吸力太大,容易损伤皮肤或拉伤肌肉,患者很难承受这种疼痛;有时罐具吸力过大过紧不能下罐,不得不把罐子敲裂出缝,进去空气才能把罐具卸下来。本书中的拔罐疗法需要每天在原来拔罐的部位继续拔罐,如持续用火罐,患者会疼痛难忍。竹罐则不宜保存,拔罐时易漏气。

为了达到拔罐治疗疾病的最佳疗效,笔者通过十余年的研究及临床应用,发现抽气罐治疗各种慢性病症及疑难杂症都可收到显著的疗效。现代的拔罐罐具大多是机械性旋拧负压罐或抽气罐,规格有大、中、小型号,不用火、电,结束了几千年用火拔罐的历史,排除了安全隐患,不会烫伤皮肤、肌肉。罐内负压大小可以自由调节,以达到最佳负压承受力度。因此本书中所用的均为抽气罐。

下面介绍一些拔罐的操作方法:

1.闪罐法

将火罐吸附于皮肤后立即向上提拉罐具使其脱开,如此反复多次操作,称之闪罐法。本法通过一张一弛反复刺激,直至皮肤潮红发热,使体表血液重复灌注,输布,再灌注,如此循环。多用于外感风寒、皮肤麻木、疼痛部位游走不定等症。

2.药罐法

此法适用于竹罐。根据病情配以中药材,用水将中药材煮沸15分钟左右,再将竹罐投入药水中煮15分钟。施术时甩净罐内药液,待罐口温度适宜后,将罐扣在患处及相应的穴位上,也可将煮罐的药水涂于患处以增强疗效。

3.提罐法

将罐具吸拔于体表,反复轻柔均匀提拉罐具20~30次,称之为提罐法。操作时,提拉罐体的力量可逐渐加大,以罐体不离开皮肤为度。使罐体内吸附的肌肤上下振动,刺激相应经络腧穴、脏腑,促进气血运行。尤其在腹部使用此法,对胃痛、胃胀、痛经、腹部肥胖、消化不良引起的腹泻和胃肠蠕动缓慢引起的便秘等病症疗效显著。

4.指罐法

在拔罐前先用手指按压穴位或点揉患部后拔罐。此法兼具拔罐、针刺和按摩三重功效,可提高治疗效果。临床多用于治疗病情较急、疼痛较剧烈的病症。

5.刮痧罐法

在拔罐部位涂抹活血剂持刮痧板刮拭体表,皮肤出现紫红痧斑后再拔罐的一种调理方法。

6.刺络拔罐法

此法一般采用三棱针,在待拔部位刺破皮肤放血后立即拔罐,在临床中常应用于脑卒中、昏迷、中暑、高热、头痛、咽喉痛、目赤肿痛、急性腰扭伤、胃肠神经痛等症。此外,还适用于重症、顽症及病情复杂的病症。

7.针罐法

在拔罐部位用针刺入待拔穴位或阿是穴,达到一定的刺激后留针,再以针刺为中心施术拔罐。多采用透明罐,便于观察留针情况;针柄不宜太长,以免触及罐底陷入人体内。临床多用于单罐疗法欠佳的顽固性痹痛症,如脑卒中后遗症和肢体麻木等。注意刺络拔罐法和针罐法应由专业中医师操作,患者不宜自行操作。

拔罐部位的选择——区域对症疗法

拔罐疗法的罐口部位是一个面,一个范围,现在把它称为“穴区”,而针灸的部位是一个具体的穴位,是一个点。因为掌握针刺法则需要长时期的专业学习训练和不断的实践,所以针灸的针刺法很难被大多数人掌握。大多数关于拔罐疗法的文献资料中,拔罐仍然是遵循中医的经络学原理,中医的经络学是针灸学的理论基础,也自始至终指导着拔罐疗法的运用。了解经络学说,掌握经络的组成和作用,在临床治疗疾病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是,对于大多数的普通人士而言,经络在实际操作中很难掌握,我们创造出一套便于大多数人掌握的区域对症疗法,不分具体穴位,罐口部位主要分布在与五脏六腑相对应的体表区域,分布在十二经脉及任督二脉循行路线上相对应的腧穴部位。这种方法直观性较好、简单易行,按图示操作即可。这也是本疗法一个比较重要的特点。十分适合家庭和个人预防治疗疾病,把自己的健康从依靠医院、医生,转向依靠家庭和自己,真正地把健康和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一、人体正侧上罐区域

续表人体正侧上罐区域图人体背侧上罐区域图二、人体背侧上罐区域

续表

拔罐的体位、治疗分期及罐痕诊察

一、拔罐疗法的体位

拔罐疗法的体位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拔罐疗法的功效以及患者被施术过程中的舒适度。正确的体位不仅能使患者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还有便于上罐、罐体不宜脱落、充分暴露拔罐部位及拔罐时间持久等好处。

1.仰卧位

患者自然平躺于床,拔罐过程中患者身体舒适可持久拔罐。临床适用于头面、前额、胸腹、上下肢前侧及手足部位施术。使用机械性负压罐或其他方式可自行拔罐,仰卧位通常用于拔腹部体位,注意不可用投火法。

2.俯卧位

适用于颈肩背、腰骶及上下肢后侧的体位。

3.侧卧位

适用于头、面、肩、胸、四肢的侧面,除与床接触的部位以外所有其他部位均可上罐。但罐体与骨骼及肌肉的纹理不相符时,可能会出现罐具脱落的现象。

4.坐位

坐位分仰靠坐位和俯伏坐位,此法是家庭中最常用的体位。适用于肩背部、胸部、头面部及四肢等,适用部位广泛。被施术者轻松自如可持久拔罐,同时可以兼顾学习、娱乐。二、拔罐疗程的三个时期及治疗原则

采用拔罐疗法治疗疾病,怎样拔罐才能达到最佳疗效一直是备受人们关注的问题。俗语讲:“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意思是说治疗疾病、调理身体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的过程。对于一个慢性或久病患者来讲,调治身体的疾患或消除不适的症状,采用拔罐疗法的治疗过程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即出病期、恢复期和巩固期。

在拔罐治疗的三个时期中,调理和治疗的疗效与拔罐时吸力的大小成正比;与留罐时间的长短成正比;与上罐次数的多少成正比;与拔时罐具的多少成正比;与病气外排的分流措施成正比。拔罐时的吸力越大,留罐时间越长、次数越多、罐具越多、病气分流的措施越合理,体内排出病气、垃圾、毒素的量和速度就越多越快,效果也越理想。

拔罐疗法中,虽然上罐的吸力越大、留罐时间越长、次数越多效果越好,但是要以患者能承受的程度为原则。这原则即是每个患者最佳的治疗原则。三、罐痕的诊察

由于负压效应使体内的病气、垃圾、毒素等通过罐口部位向外排出,往往不能一次排净,这就需要连续拔罐。罐口部位会经历变色,甚至出现水疱、脓水等异物,然后罐口表面结痂、脱落,皮肤基本恢复正常这几个阶段。

有些患者没有治疗完毕就停止拔罐,罐口部位会留下较深的痕迹,较长时间也不会消失,甚至出现痕迹加重的现象。因为采用这种排毒拔罐疗法治病或调理身体的时候,病气从罐口部位向外排,并不因起罐或停止拔罐而停止,只不过外排的力量减小了,速度慢了一些。如果停止拔罐反而会感觉罐口部位发胀难受,其原因是体内的病气和废物经拔罐以后,罐口部位的经脉疏通了,病气、邪毒就容易从此罐口部位排出,如果停止拔罐就等于将病邪外排的通道给堵上了,病气不得排出,所以感觉罐口部位发胀、不舒服,皮肤痕迹不消失,反而逐渐加深。

中医认为,通过观察拔罐过程中罐口颜色变化可诊察病症的阴阳、寒热、虚实等,可早期发现五脏六腑的异常反应变化,然后再根据诊断结果进行治疗,也可测知病情的预后。通过数次拔罐后,罐口皮肤颜色变浅,瘀斑或痧点减少,说明病情好转。反则说明病情加重或无明显改善,或者病气外排进入高峰期。这就是《内经》中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其所病矣。”

罐口部位起罐以后出现的情况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 罐口部位皮肤发白,触之不温,发冷发凉,甚至起白水疱,大多

体内有风湿性疾病;如果罐口部位皮肤发白,没有其他现象,表

明多是贫血、虚寒或湿邪内侵;如果罐口皮肤发白不发凉,出白

水疱,多为风寒较重;如果白疱中夹有白沫,而且留罐过程中感

到痒,多为正在排风寒或排风湿。2. 罐口部位呈紫黑色,多为火毒内蕴;紫黑而暗多为气血瘀滞之象;

如果发紫伴有斑块,多为寒凝血瘀之症。紫的程度不同,表明病

的程度也不一样。3. 罐口部位皮肤颜色没有多大变化,但出现黄疱、黄绿疱、脓水、

黏稠物、果冻样物等,多为体内有炎症而且病情较重。4. 罐印鲜红而艳,一般表示为阴虚、气血两虚或阴虚阳亢症。5. 罐印红而暗,多表示血脂高、血黏度高,而且体内有热邪。6. 罐壁出现有水汽,表示该部位有湿邪。7. 感觉拔罐部位痒,表明其风邪和湿邪内侵。8. 感觉拔罐部位疼痛,表明体内有火毒。9. 感觉罐口部位先痛后痒,表明其正先排火毒,后排风寒、湿邪。10. 经过一段时间拔罐后患者可能会出现以上九种情况之一或几种情

况,同时伴有全身倦怠乏力、头昏、口渴、嗜睡等症状表现,有

此现象者,往往疗效显著,经过一段时间的拔罐调理即可恢复。

拔罐疗法是一种安全无任何不良反应的内病外治物理疗法。治疗疾病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尤其对于患病较多、较久或慢性疾病患者,拔罐治疗的过程可能会长些,皮肤痕迹消失的过程也会慢些。

拔罐疗法的贴心提示

拔罐疗法具有明显的缓解和祛痛之效,如感冒头痛、腹痛、风湿疼痛、肩周炎等疼痛性疾病,都可以通过拔罐疗法取得有效治疗,有的疼痛可经一次治疗后即痊愈或缓解,有的3~5次即可恢复健康。但是你一定要了解下列拔罐疗法的贴心提示和禁忌证。1. 有自发性出血倾向、出血不止者不宜拔罐,如严重的血小板减少

性紫癜、血管脆性阳性、血友病、白血病等。2. 重度神经质、精神失常、全身抽搐、狂躁不安不能配合者不宜拔

罐。3. 全身高度水肿、病情严重者不宜拔罐。4. 孕妇腰骶部、腹部不适宜拔罐。5. 五官及前后两阴部位不适宜拔罐。6. 醉酒、过饱、过饥、过度疲劳者不宜拔罐。7. 饭后40分钟内不宜拔罐。8. 身体极度虚弱、形体消瘦、皮肤失去弹性松弛者不宜拔罐。9. 外伤、骨折、瘢痕、大血管体表投影处不宜拔罐。10. 心脏病较严重者,前后心脏对应的部位及两乳根部、腋下也不宜

先行拔罐,应该在其他部位吸拔一段时间后再拔。11. 1周岁以内的幼儿不宜拔罐,1~5岁儿童每次可上一罐,不要拔

得太紧,留罐时间10~15分钟即可。12. 拔罐期间禁止接触凉水、冷风,要注意保暖。13. 发生晕罐现象时不必惊慌,晕罐大多是紧张或者体内风寒、风湿

较重引起的,有些患者则是因发痧引起的。初次拔罐患者应注意

是否有不适的现象,发生时可以指代针掐揉人中、内关穴位或在

相应部位刮痧即可,稍事休息便可缓解。14. 取罐时应一手握罐体,使其倾斜,另一手指压罐口上皮肤,使空

气进入罐体内,罐具即可脱落。切忌生拉硬拽,以免损伤皮肤肌

肉。旋拧罐按反方向旋下即可。15. 拔罐时如出现水疱,小水疱可自行吸收,不必处理;大水疱,可

用竹牙签或消毒针挑破,放出水液即可。因为体内有病邪才会有

水疱,无病不会起疱,甚至拔出的红水、黄水、黏稠物或果冻样

物都是体内的病气、垃圾和有害物质外排的表现,不必紧张。16. 严禁在颈部两侧颈动窦处拔罐,以免发生危险。17. 急性软组织损伤,局部忌拔罐;急性腰疼患者24小时之内不宜

拔罐。18. 拔罐的工具边缘必须光滑,没有破损。19. 罐具适中,罐具力度以患者能承受为度,罐具之间的距离不要太

近,以免罐具互相牵拉皮肤产生疼痛或挤压而脱落。20. 普通拔罐每次5~20分钟为宜,可根据病情适当延长时间。急性

病每天可拔3~5次,慢性病可每天1次,亦可隔天拔。普通拔罐

10天1个疗程,歇3~5天后进行下个疗程。当然具体操作情况也

要因病、因人而异,可咨询中医师。

第二章 呼吸系统疾病的拔罐图解

呼吸系统疾病不仅发病率高,而且许多疾病呈慢性病程,因大气污染的加重、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社会人群结构的老龄化等多种因素,呼吸系统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日益严重,而拔罐疗法可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

感冒

感冒俗称“伤风”,是指外感风邪或时行病毒,出现鼻塞、流涕、喷嚏、

咳嗽

、头痛、恶寒、发热、咽喉肿痛、全身不适等症状的多发病。感冒根据症状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发热型,二是不发热型。如高热全身酸痛,上呼吸道症状轻如治疗不及时很容易继发其他病症。

拔罐方法:感冒患者可以在大椎区、腰中区拔罐;发热者加拔神道区、肝区、肺区、脾区(见图2-1)等穴区。常规拔罐法每天拔罐1~2次,对于顽固性高烧的病人,根据情况一日拔罐3~5次。时间为10~15分钟。大椎区可采用发疱排毒拔罐疗法。起水疱后,起罐用消毒针或消毒后的细牙签挑破,放水处理后再拔10~15分钟,疗效更显著。发疱排毒拔罐时间为30~40分钟。(见图2-1)操作原理大椎区具有清热解毒,疏风散寒的作用,是全身退热之要穴,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所以大椎区是一个必须吸拔的重要部位。神道区包含身柱、神道两穴,具有清热通络、宣肺止咳的作用;肺区具有祛风解表、宣肺降逆的作用;脾区具有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湿的作用,对于治疗咳喘有良好的效果。咳嗽咳嗽是呼吸系统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当呼吸道黏膜受到异物、炎症、分泌物或变应性因素等刺激时,即反射性地引起咳嗽,有助于排出外部侵入呼吸道的异物或分泌物,以消除对呼吸道的刺激。咳嗽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类。外感咳嗽起初有咽喉痒、干咳、发热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发病1~2天后,可见少量黏痰,往后可转为黄稠痰、白黏痰,病程可持续2~3周。选取大椎区、神道区、肝区、脾区、腰中区、左右肺区、华盖区、拔罐方法1:胃区等穴区拔罐,留罐时间为15~30分钟。(见图2-2)内伤咳嗽表现为早晚咳嗽加重,痰呈稀薄,白色或呈黏性,泡沫状,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寒冷季节加重,病程可持续2~3个月,甚至2年以上。选取华盖区、胃区、腰中区、肝拔罐方法2:区、脾区、大椎区、前肺区、神阙区、肠区、命门区、肾区、后肺区等穴区拔罐,留罐时间为15~30分钟。(见图2-3)操作原理大椎区具有清热解毒、疏风散寒、熄风止痉、肃肺宁心的作用;肺区具有祛风解表、宣肺降逆的作用;华盖区含有华盖、紫宫、玉堂三穴,具有宽胸理气、止咳化痰的作用,对于治疗肺部、气管、食道疾患有特效,尤其对咳嗽作用明显。肾区,具有补肾、益气等作用,对于久咳、久喘必累及肾,所以调理肾区很重要;脾区具有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湿的作用,对于咳喘治疗有良好的效果。肠区、胃区有健脾和胃、理气降逆、祛湿化痰的作用。贴心提示(1)拔罐疗法对急性支气管炎(外感咳嗽)疗效较好,但必须进行及时彻底的治疗,防止其转为慢性炎症。(2)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要注意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防止感冒。(3)发病期间饮食宜清淡,不宜食用肥甘油腻之品。(4)拔罐疗法效果不明显者,应配合其他疗法,防止延误治疗。

哮喘

哮喘是人体免疫功能障碍引起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的一种临床症状,类似气管炎和肺气肿,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伴有肺部哮鸣音等。哮喘患者在接触烟雾、香水、油漆、灰尘、宠物、花粉等刺激性气体或变应原之后易发作,夜间或清晨症状易加剧,很多患者在哮喘发作时自己可闻及喘鸣音。选取大椎区、肾区、肺区、华盖区、肠区、肝区、脾区、胃区、神阙拔罐方法:区等穴区拔罐。每天1~2次,留罐时间为30~40分钟。(见图2-4、2-5)操作原理大椎区具有清热解毒、疏风散寒、熄风止痉,肃肺宁心的作用;肺区具有祛风解表、宣肺降逆的作用;华盖区含有华盖、紫宫、玉堂三穴,具有宽胸理气、止咳化痰的作用,对于治疗肺部、气管、食道疾患有特效,尤其对咳嗽作用明显。肾区,具有补肾、益气等作用,固为久咳、久喘必累及肾,所以调理肾区很重要;脾区具有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湿的作用,对于咳喘治疗有良好的效果。贴心提示对于哮喘可以通过拔罐法“冬病夏治”,顾名思义就是冬天的病夏天治疗。“冬病夏治”是祖国医学中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融合了中医学、时间医学、免疫学等诸学科的知识,根据中医“内病外治”和“冬病夏治”的理论,在农历“三伏”期间采用中医拔罐疗法,具有极好的防病治病作用。具体来讲,“冬病”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冬季病情加重的疾病,如:颈、肩、腰、腿痛,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以及因风、湿、寒、火毒等外邪引起的各种疾病。而“夏治”是指在夏天人体阳气升发,体内寒气易畅通,采用透穴给药,多穴位、多区域、大面积循经排罐靶向治疗,对防治“冬病”复发,有着显著的功效,目前此疗法已取得医学界的普遍认可,广大患者只要坚持治疗都会取得明显疗效。

肺炎

肺炎是由肺炎双球菌感染所致。临床表现特点是:起病急骤、高热、咳嗽、咳痰、寒战、胸痛、气急、呼吸困难、发绀、恶心、呕吐、食欲缺乏。中医学认为,本病与“肺热病”“风湿”相类同,常因外感风邪,劳倦过度,导致肺气不固,肺失宣降,痰热郁阻肺部而发病。选取神道区、肝区、脾区、肾区、肺区、华盖区、胃区、腰中区、大拔罐方法:椎区等穴区。一般在大椎区、神道区拔罐可以减轻症状直至消失。一般当日热可退,3~4日可消除症状,但需巩固几日。留罐时间为30~40分钟。(见图2-6、2-7)贴心提示(1)治疗肺炎应该以中西医药物结合治疗为主,拔罐疗法用于辅助治疗。(2)治疗期间应加强营养,饮食宜清淡,注意休息。(3)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减少危险因素如吸烟、酗酒,提高自身的免疫力,是预防肺炎的有效途径。(4)肺炎患者应保持室内的空气流通,每天开窗2~3次,控制室内的温湿度,温度在18℃~22℃,湿度在60%左右。操作原理神道区包含身柱、神道两穴,具有清热通络、宣肺止咳的作用;大椎区具有清热解毒、疏风散寒、熄风止痉,肃肺宁心的作用;肺区具有祛风解表、宣肺降逆的作用;华盖区含有华盖、紫宫、玉堂三穴,具有宽胸理气、止咳化痰的作用,对于治疗肺部、气管、食道疾患有特效,尤其对咳嗽作用明显。

肺气肿

肺气肿是指多种原因引起的肺脏过度充气而导致的慢性呼吸道疾病。表现为气道阻塞、细支气管远端的气腔过度膨胀、充气,导致肺组织弹力减退,容积增大,呈桶状胸。肺气肿是一种潜在的致命疾患,以肺部弹性进行性丧失为特点。目前医学尚无法彻底治愈此病,只能防止其恶化。肺气肿经常有反复咳嗽、咳痰、喘息、气短、气促、胸闷、乏力,甚至出现唇甲发绀以及肺动脉高压症状。晚期可发展成为心力衰竭、肝脾肿大、肢体水肿、腹水等。选取肺区、肝区、脾区、命门区、肾区、肠区、大椎区、华盖区、腰拔罐方法:中区等穴区拔罐,留罐时间为30~40分钟。(见图2-8、2-9)操作原理大椎区具有清热解毒、疏风散寒、熄风止痉,肃肺宁心的作用;肺区具有祛风解表、宣肺降逆的作用;华盖区含有华盖、紫宫、玉堂三穴,具有宽胸理气、止咳化痰的作用,对于治疗肺部、气管、食道疾患有特效,尤其对咳嗽作用明显。命门区有疏经调气、温补脾肾的作用,对于肺部疾患的调理有很好的帮助。贴心提示(1)注意防寒保暖,预防感冒,科学锻炼,增强体质。(2)注意饮食起居,戒烟限酒,宜清淡,不宜食用肥甘厚味之品。

肺结核

肺结核是结核杆菌感染肺部引起的一种慢性消耗性传染病,可累及全身多个脏器。此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多见于儿童,继发性多见于成人,常见的多属于继发性。临床表现为咳嗽、咯血、盗汗、午后潮热、疲乏消瘦、腰膝酸软、五心烦热、食欲缺乏等症状。严重者最后可形成慢性纤维空洞性肺结核。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肺痨”范畴。肺痨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损疾患,由于劳损在肺,故称肺痨。主要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为其特征,病轻者诸症间作,重者可以相继发生,或兼见并存。选取华盖区、肺区配膻中穴,留罐时间为30~40分钟。(见图2-10)拔罐方法1:拔罐方法采用背部排2:罐法,留罐时间为10~15分钟,最后在胆俞穴、前后肺区留罐时间为15~20分钟。(见图2-11)操作原理华盖区含有华盖、紫宫、玉堂三穴,具有宽胸理气、止咳化痰的作用,对于治疗肺部、气管、食道疾患有特效,尤其对咳嗽作用明显;膻中穴在胸部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处,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心悸等病症。肺区具有祛风解表、宣肺降逆的作用;背部排罐疗法能有效改善五脏六腑的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对于肺结核的调理有很好的效果。贴心提示(1)本病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配合拔罐疗法可起到事半功倍效果。(2)注意休息,加强营养,饮食宜清淡,忌辛辣刺激之物。注意消毒隔离,以防传染。

胸膜炎

胸膜炎是胸膜的一种炎症,它由多种病引起的。临床上以结核性胸膜炎为多见,结核性胸膜炎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结核性胸膜炎有干性和渗出性之分。干性胸膜炎表现为发热,呼吸困难、起病急、胸痛明显、咳嗽时疼痛加剧以及

胸腔积液

。当结核杆菌进入胸膜腔,而人体正处于高度变应状态时,可能引起渗出性胸膜炎。表现为呼吸困难、发热、盗汗、乏力、食欲缺乏等症状。选取大椎区、身柱穴、肺俞穴、辄筋穴、阿是穴等穴区。辄筋穴位拔罐方法1:于腋下中线3寸,平乳头处取之。留罐时间为10~20分钟。(见图2-12)配大椎区、风门穴、肺俞穴、膈拔罐方法2:俞穴、水分穴等穴区。留罐时间为10~15分钟。操作原理取辄筋穴拔罐具有疏经通络之效,对于胸胁痛有良好的作用;大椎区具有清热解毒、肃肺宁心的作用;身柱、肺俞、风门、膈俞穴具有祛风退热、宣肺止咳、宁心镇痉、养阴清热、宽胸降逆、理血化瘀之效。胸腔积液胸腔积液是指任何原因使胸腔液体增多或减少,胸腔内的液体超出正常范围的一种病理改变。患者少量胸腔积液时无明显症状,大量胸腔积液时可有气促、胸闷、心悸等症状。胸腔积液分渗出液和漏出液两种。选取前肺区拔罐治疗。单纯拔罐,留罐时间10~15分钟。(见图2-13)拔罐方法:操作原理前肺区含有中府、气户两穴,具有清上焦、利肺气、止咳喘之效。贴心提示拔罐疗法适用于缓解期的患者,严重者请及时采取中西医综合治疗。

第三章 消化系统疾病的拔罐图解

消化系统疾病包括食管、胃、肠、肝、胆、胰等脏器的器质性和功能性疾病,临床上十分常见,主要表现为消化系统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等。据统计,胃肠病和肝病引起的疾病负担几乎占所有疾病的1/10,因此尤其要重视本系统疾病的治疗。

急性胃肠炎

急性胃肠炎,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胃肠道黏膜弥漫性炎症。表现为突然的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泻下物多呈稀水样状,无脓血;重症者多表现为吐泻频繁、腹中绞痛、口唇青紫、四肢厥冷,甚至脱水、休克等。中医学认为,本病属“泄泻”“呕吐”范畴,多因感受外邪、受凉和饮食不节、不洁而致。

拔罐方法1:选取胃区、肠区、脾区、神阙区、小腹区、肝区等穴区拔罐。留罐时间为30~40分钟,每日多拔几次。(见图3-1)拔罐方法2:选取大椎区、气海区、脾区、胃区、肠区、天枢穴等穴区拔罐,留罐时间为30~40分钟。(见图3-2)操作原理以上穴区具有健脾和胃、和中降逆、理气止痛、培元固本之效。贴心提示(1)日常生活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变质食物。(2)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3)治疗期间多休息,症状轻者进流质易消化食物;症状重者禁食,并采取输液治疗,以防脱水休克。

胃炎

胃炎是胃黏膜炎症的总称,有急、慢性之分。急性胃炎常见有单纯性和糜烂性两种。单纯性急性胃炎多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疼痛、厌食、恶心、呕吐等;糜烂性急性胃炎以上消化道出血为主要表现,有呕血和黑便。慢性胃炎表现为慢性反复性的上腹部疼痛、食欲缺乏、消化不良、胃酸过多、胃胀、嗳气等症状。

拔罐方法1:选取肝区、脾区、肠区、神阙区、脾俞穴、胃俞穴等穴区拔罐,留罐时间为30~40分钟。(见图3-3)拔罐方法2:选取中脘穴、关元穴、神阙穴拔罐,留罐时间为15~30分钟。一般急性胃脘痛1~2次即愈,慢性胃脘痛5~10次即愈。(见图3-4)操作原理中脘就是在胃区,关元穴属于气海区,神阙穴即神阙区的拔罐部位。以上穴区具有健脾和胃、和中理肠、培元固本之效。对于慢性胃病有良好的调理效果。贴心提示(1)日常生活多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腐败变质食物。(2)慢性胃炎要坚持连续拔罐才有疗效,坚持才能康复。(3)坚持科学锻炼,增强体质和机体免疫功能。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是一种消化系统疾病,又称消化性溃疡。主要表现为周期性的上腹痛。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两者均伴有返酸、胃灼热上腹闷胀、恶心、呕吐、食欲缺乏等症状;溃疡伴有出血时,可出现黑便,甚至有发生癌变的可能性。病因常由寒冷刺激、精神刺激、饮食不慎以及服用药物而引起。

胃溃疡的典型表现多为疼痛发生在饭后一小时左右,之后逐渐缓解;十二指肠溃疡,疼痛多发生在夜间或饭前空腹时,进食后即可缓解。

拔罐方法1:选取脾区、胃区、肝区、巨阙区、气海区等穴区拔罐,留罐时间为30~40分钟。(见图3-5)拔罐方法2:选取神阙区、气海区、巨阙区、膈俞区、脾区等穴区拔罐,留罐时间为30~40分钟,普通拔罐留罐时间为15~20分钟。(见图3-6)操作原理以上穴区具有补脾和胃、宽胸理气、升阳补气之效。贴心提示(1)对出现幽门梗阻、出血、穿孔等急性并发症时,应及时送医治疗。(2)注意饮食调节、合理膳食,此病症需坚持连续拔罐。

胃下垂

胃下垂是指腹腔内脂肪薄弱,腹壁肌肉松弛,导致胃体下降至生理最低线以下位置的病症。属于胃无力病症,多见于消耗性疾病患者及无力型体质者,此病直接影响消化功能。临床表现为上腹胀满、食后加重,平卧减轻、恶心、呕吐、消瘦、乏力、食欲缺乏、嗳气、肠鸣、胃下坠感,或伴有便秘、腹泻、气短、眩晕、心悸、直立性低血压等症状。

拔罐方法1:选取巨阙区、胃区拔罐。留罐时间为10~20分钟。(见图3-7)方法2:选用神阙区、气海区、胃区、大椎区、膈俞区、脾俞穴等穴区拔罐。(见图3-8、3-9)操作原理胃区具有调中气、理肠胃、助运化之效,对胃下垂疗效不错;其他穴区具有健脾和胃、益气升阳之效。贴心提示(1)治疗期间要加强营养,少吃多餐,不要吃寒凉性的食物。(2)饭后平躺30分钟,不做运动,特别是不要远行、跑步、跳跃等运动。适当锻炼腹肌。

胃肠痉挛症

胃肠痉挛多因饮食不当、暴饮暴食,运动离饭后时间过近或吃得过饱,喝得过多(尤其是冷饮、冷食),或因吃的是产气食物和不易消化食物而发病。胃痉挛临床表现为突然发作,其疼痛多为绞痛、刺痛、钝痛、灼痛,疼痛常向左胸、左肩胛、背部放射,同时伴有腹直肌痉挛,还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手足厥冷、冷汗甚至休克等症状。肠痉挛多表现为腹痛阵发性加剧或阵发性绞痛。

拔罐方法:选取胃区、神阙区、气海区、大椎区、肠俞区,采用闪罐法以局部出现晕红色痧点为度,每区闪罐10~15次,留罐时间为10~15分钟,一般一次即可止痛,但需巩固治疗。(见图3-10、3-11)贴心提示(1)凡强压痛部可缓解的痉挛,拔罐方法较好,若拒按时,则应考虑为器质性病变,要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或采取其他方式治疗。(2)疾病的预防要养成好的饮食规律及生活习惯。做到按时就餐、不暴饮暴食、细嚼慢咽,吃饭时不说话、不看电视、不站立或蹲着吃。应避免吃刺激性、油煎、油炸以及含粗纤维较多食物,如辣椒、芹菜、韭菜、腊肉、鱼干及各种粗粮,这些食物不仅会损伤胃黏膜,而且还会引起胃液大量分泌,加重胃的负担。饭后一小时内不宜做剧烈运动,平时应加强身体方面的锻炼。操作原理以上穴区具有理气止痛之效,采用闪罐法对于胃肠痉挛有良好的效果。

慢性肠炎

慢性肠炎发病缓慢,主要表现为腹痛、肠鸣、大便次数增多(每日数次或10余次),粪便稀薄如水,完谷不化,无脓血和里急后重症状。多因湿热侵袭、寒气内犯、饮食所伤、损伤脾胃所致,或因情志失调、命门火衰、累积肠胃所致。

拔罐方法1:在脊柱两侧自上而下排罐较理想,主要起作用区域为心俞、膈俞、肝俞、大肠俞、肾俞、三焦俞、气海俞等腧穴区。(见图3-12)拔罐方法2:选取神阙区、结肠区、气海区、肾俞区、腰中区、命门区等穴区拔罐,留罐时间为30~40分钟。(见图3-13)贴心提示(1)注意劳逸结合,不可太过劳累,注意腹部保暖,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2)宜食用柔软、易消化、富营养、维生素含量高和热量高的食物。宜少食多餐,勿食生、冷、油腻、辛辣及多纤维素的食物。(3)注意饮食及环境卫生,避免肠道感染诱发或加重本病,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操作原理以上穴区具有益气健脾,理肠和胃之效。

慢性结肠炎

慢性结肠炎是指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泄泻如水、状如白冻状为主要表现的肠道疾病。本病常出现在黎明时分,腹部隐隐作痛,肠鸣、泄泻如注、完谷不化,泻后则安,又称“五更泻”。中医学认为,此病属“肠痈”的范畴。多因嗜食肥甘厚味、贪食生冷、暴饮暴食以致胃肠功能紊乱,糟粕积累、湿热蕴积、气血运行失畅,聚积于肠道、郁久化热而患病。本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但以青壮年为多。

拔罐方法1:选取胃区、神阙区、肠区、结肠区、脾俞穴、肾俞穴等穴区拔罐,留罐时间为30~40分钟。(见图3-14)拔罐方法2:选取脾俞、肾俞、大肠俞、神阙、中脘、天枢等穴区,先拔罐10~15分钟,然后用艾条灸拔罐区域。(见图3-15)操作原理以上穴区具有健脾利湿、益气和中、补肾止泻之效。贴心提示(1)慢性结肠炎患者多身体虚弱、抵抗力差,尤其易并发胃肠道感染,因而更应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坚硬及变质的食物,禁酒及刺激性的调味品。(2)慢性结肠炎患者应密切观察自己对各种食品的适应性,注意个体差异。如吃一些原本不会对肠道造成影响的食品后若腹泻加重,则尽量不要再次食用。在疾病发作期间不能进食豆类及豆制品,麦类及面制品,以及韭菜、洋山芋、花生、瓜子等易产气的食物,因进食后会导致胃肠道内气体增多,影响胃肠动力使症状加剧。(3)平常应注意保暖,进行适当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消化道传染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脓血样便、里急后重等症状。病程超过两个月者,即为慢性菌痢。本病以结肠化脓性炎症为主要病理特征,以夏秋季节比较多见,小儿发病率比成人高,多因食生冷、不洁、腐败食物等引起的。中医学认为,此病属“疫毒痢”范畴。多因外感湿热疫毒之气,内伤生冷不洁腐败之物,邪积交阻,肠胃失和所致。

拔罐方法1:选取神阙区、胃区、腰俞区、肠区、气海区等穴区拔罐,留罐时间为30~40分钟。(见图3-16)

拔罐方法2:选取大椎区、肝俞穴、脾俞穴、三焦俞穴、胃俞穴、大肠俞穴、腰俞穴、中膂区、气海区等穴区拔罐。留罐时间为30~40分钟。(见图3-17)操作原理以上穴区具有益气健脾、利湿和中、清热解毒及消炎止痛之效。贴心提示(1)拔罐疗法对于慢性及轻型菌痢有较好的疗效,能迅速控制病情。(2)重症或急性菌痢,要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以免贻误病情。(3)疾病预防应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饮生水、不吃变质和不卫生食物等。

慢性阑尾炎

阑尾炎表现为右下腹间歇性轻度疼痛或持续隐痛,伴有消化不良,上腹不适,腹胀

便秘

,恶心呕吐,体温升高和中性粒细胞增多等症状。临床分为急性和慢性。慢性阑尾炎多为急性阑尾炎迁延而成,或因粪石梗阻、寄生虫侵入、淋巴增生等引起。

拔罐方法:选取大椎区、肺俞穴、大肠俞穴、足三里穴、下脘穴、气海穴、阑尾穴等穴区拔罐,以该部位出现红紫色痧点为度,留罐时间为30~40分钟。(见图3-18、3-19、3-20)操作原理阑尾穴位于足三里与上巨虚穴之间压痛明显处。以上穴区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健脾利湿之效,故对于治疗阑尾炎有效。贴心提示(1)日常饮食注意不暴饮暴食,不贪吃生冷,肥甘厚味油腻之品。饭后一小时内不宜剧烈运动。(2)急性阑尾炎患者,要及时去医院就医,严重者要手术治疗。便秘

便秘主要指大便次数减少或粪便干燥难解,一般两天以上无大便现象,也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的疾病。便秘分为器质性和功能性两种。引起便秘的原因有久坐少动,食物过于精细、缺少纤维素或不合理的排便习惯等,致使肠道运动缓慢,水分被机体吸收过多,粪便干结坚硬、滞留肠道、排出困难。

拔罐方法:选取神阙区、气海区、肠区、脾区、腰俞区、中膂区、结肠区、胃区等穴区拔罐。留罐为30~40分钟。(见图3-21、3-22)贴心提示(1)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合理膳食,一定要多吃一些粗纤维的食物,养成定时排便习惯。(2)经常进行一些科学锻炼,常做收腹和提肛练习,增强肠蠕功能。推拿腹部可促进肠蠕动,坚持每日推腹300~500次。操作原理腰俞区含有下髎穴,下髎穴具有通调二便的作用;气海区、结肠区拔罐具有温中散寒、理气降逆之效,故能行气止痛,润肠通便。

痔疮

痔疮是指直肠末端黏膜和肛管皮肤下静脉丛发生扩张和迂曲所形成的柔软的静脉团。如发生在肛门内的叫内痔;在肛门外的叫外痔;内外均有的为混合痔。外痔在肛门边常有赘生的皮瓣,发生炎症时会出现疼痛;内痔便后可见出血,颜色鲜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