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与全球投资新格局(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8 00:45:13

点击下载

作者:赵蓓文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与全球投资新格局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与全球投资新格局试读:

本书作者

本书是上海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国际投资学”创新型学科的系列成果之一。它是在“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与全球投资新格局研究”课题最终成果的基础上修改完成,是大量集体讨论形成的成果,所有课题组成员均深入讨论,相互启发,为集体成果作出了贡献。具体分工如下:

课题负责人:赵蓓文

第一章 吴雪明

第二章 张广婷

第三章 张广婷

第四章 吕文洁

第五章 吕文洁

第六章 赵蓓文

第七章 赵蓓文

第八章 贺晓琴

第九章 贺晓琴

第十章 吴雪明

赵蓓文负责对全书的统稿、删减、补充、调整和最终定稿。第一章全球投资总体格局与中国的国际投资地位

通过对近一二十年外商直接投资(FDI)流入与流出有关指标的分析和各区域的国际比较,我们发现全球吸收外资与对外投资的竞争都呈现出了更加广泛、更加深入、更加复杂的特点。中国在全球投资格局中的国际投资地位经历过几轮上下波动后,目前处于稳中有升的状态。从中长期看,中国在吸引外资方面已具有一定的综合优势,十分受全球投资者和投资促进机构的青睐,同时在对外投资方面更是表现出强劲动力和巨大潜力,在全球投资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向双向投资大国地位不断迈进。第一节金融危机以来的全球投资总体走势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流量都发生了较大幅度的上下波动。从2007年到2009年,全球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分别下降了37%和48%,分别降到约1.19万亿美元和1.1万亿美元(约数,下同);之后两年均出现较大回升,达到2011年的约1.56万亿美元和1.59万亿美元,上升幅度分别为32%和44%;最近三年则又有下降趋势,2014年约分别为1.23万亿美元和1.35万亿美元,比2011年各下降了22%和15%。一、全球吸收外资的总体走势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吸收外资流量出现了剧烈波动(图1-1)。在2007年全球FDI流入量达到1.87万亿美元的历史高点后,随着美国次债危机爆发并波及世界主要国家,全球FDI流入量连续两年大幅下挫,累计下降幅度达到37%,到2009年降到了1.19万亿美元。此后两年,随着各国经济刺激政策效应的逐步显现以及全球宏观经济协调的加强,全球投资者重拾信心,全球直接投资出现了大幅回升,2011年达到了1.56万亿美元,两年里累计上升了32%。不过,随着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经济体主权债务危机的不断演化,全球宏观经济的脆弱性进一步显现,各国刺激经济与鼓励投资的政策也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使得全球直接投资的强劲反弹没能得以延续,2012—2014年总体呈下滑趋势,2014年大幅下降至1.23万亿美元,与2011年相比下降了22%。图1-1 2007—2014年全球吸收外资流量的总体走势数据来源: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15。

UNCTAD在2014年底发布的《世界投资前景调查(2014—2016)》中,对164家跨国公司(TNCs)和80家投资促进机构(IPAs)进行了问卷调查,反馈的结果是,对2014—2016年全球投资环境的判断总体上持中立或比较乐观的态度,而且认为正在逐步向好(图1-2)。跨国公司和投资促进机构对于2016年投资环境持“乐观或很乐观”态度的比重分别达到了48%和87%。在综合评判这些调查结果的基础上,UNCTAD对2015—2016年的全球直接投资总体上持谨慎乐观的态度,根据《世界投资报告(2015)》,2014年全球FDI流入量为1.23万亿美元,比2013年大幅下降16.3%,但预计2015年和2016年将分别增长11.4%和8.4%,达到1.37万亿美元和1.48万亿美元。图1-2 跨国公司和投资促进机构对2014—2016年全球投资环境的判断说明:图中数据为在各自反馈问卷总数中所占的比重。数据来源:UNCTAD,World Investment Prospects Survey 2014—2016,December 2014。二、全球对外投资的总体走势

从2007年到2014年,全球对外投资流量与吸收外资流量的总体走势是一致的,但变化幅度相对而言更大一些(图1-3)。2007年,全球对外投资流量一度达到2.13万亿美元,但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全球对外投资在两年里大幅下挫48%,2009年下降至1.1万亿美元。随后两年的上升幅度相对而言也更大,达到44%,到2011年一度回升至1.59万亿美元。2012年,全球对外投资出现较大幅度下降,降到了1.28万亿美元,2013年和2014年都略有回升,但还是没有回升到金融危机前的平均水平。从2011年到2014年,总体下滑幅度也达到了15%,2014年全球对外投资流量为1.35万亿美元。图1-3 2007—2014年全球对外投资流量的总体走势数据来源: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15。第二节全球直接投资流量规模的中长期走势

从中长期走势看,全球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流量都出现过多次大起大落,其中对全球走势起决定性影响的是发达经济体的流量变化,不过发展中经济体的影响有所上升。一、全球吸收外资流量近20年走势分析

长期以来,在全球FDI流量中,发达经济体的表现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发达经济体FDI流入量的走势总体上决定了全球FDI流入量的基本走势。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吸收外资流量经历过好几次大起大落,都是由欧美主要发达国家引领或导致的,不过发展中经济体的份额与作用正在逐步提升(图1-4)。图1-4 1995—2014年全球吸收外资流量走势及其构成数据来源: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15。

全球吸收外资流量的第一次大起大落是发生在2000年前后。由于信息技术的大发展,在欧美新经济带动下,发达经济体投资规模急剧攀升,吸收外资流量从1995年的2224.8亿美元大幅上升至2000年的1.14万亿美元,是1995年的5.1倍。在发达经济体的强力拉升下,全球吸收外资流量在2000年也达到了一个历史高峰,达1.4万亿美元,是1995年的4.1倍。不过,进入21世纪后,由于发达国家对于IT产业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过度投资,互联网泡沫的破灭带来了IT企业的倒闭潮,从而也引发了发达经济体吸收外资水平的急剧萎缩,从2000年的1.14万亿美元直线下降至2003年的3768.1亿美元,大幅缩水67%。全球吸收外资流量从2000年的1.4万亿美元急剧下降至2003年的5869.6亿美元,大幅缩水58.1%。

第二次大起大落是发生在2007—2009年。从2003年开始,主要发达国家以宽松的财政与货币政策,推动全球金融产业、房地产业等实现空前发展,加上一批新兴国家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抓住了国际产业转移等机遇走上了快速发展与崛起之路,刺激了全球FDI的新一轮扩张浪潮。从2003年到2007年短短五年时间里,全球吸收外资流量从6000亿美元左右的低谷疯狂上升至2007年最高峰时的1.87万亿美元,大幅增长了211.3%。其中,发达经济体贡献了主要增量,从2003年的3875亿美元急剧上升到2007年的1.25万亿美元,大幅增长了223.8%。在这五年时间里,发展中经济体的FDI流入量增长幅度也相当大,从2003年的1937.5亿美元上升至2007年的5285.4亿美元,增长幅度也达到了172.8%,不过从增量规模上还是比发达经济体小了很多。在2007年美国次债危机的触发下,一场规模空前的全球金融危机席卷了世界各国,全球直接投资随之受到重创,从2007年的历史高峰,大幅下降136.6%至2009年的1.19万亿美元。其中,发达经济体下降幅度更大,高达148%,从2007年的1.25万亿美元大幅下降至2009年的6523亿美元。

最近一次,是2010—2011年较为强劲的回升后于2012—2014年又出现一定幅度的回调。虽然算不上大起大落,但其幅度也不小,全球FDI流入量在过去这三年里就下降了21.5%,这主要是由发达经济体的大幅下降造成的,发达经济体FDI流入量从2011年的8284.5亿美元下降至2014年的4987.8亿美元,总体降幅达到了39.8%。所幸的是,在这次波动中,发展中经济体的表现相对稳定,在2010—2011年大幅上涨后,2014年与2011年相比还略增6.6%,对全球吸收外资流量有一定的增量贡献。二、全球对外投资流量近20年走势分析

与全球吸收外资流量的中长期走势相比,最近20年来,全球对外投资流量也经历了多次大起大落,而且2007年前后这一波起落幅度相对更大,发达经济体对全球对外投资中长期走势变化的影响也更大,不过发展中经济体的影响也在增加,对于稳定全球对外投资的波动方面起了积极作用(图1-5)。1995年全球对外投资流量约为3566.5亿美元,到2000年大幅增长了2.3倍,达到1.17万亿美元,这主要是由发达经济体对外投资的扩张引领的,当时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经济体的对外投资流量还很小。此后,由于互联网泡沫的破灭,从2000年到2002年,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对外投资流量均下降了一半以上,全球对外投资流量下降到了不到5000亿美元,下降幅度达到58%。从2002年到2007年,跨国公司在全球的投资再度膨胀,特别是全球并购投资发展迅猛,全球对外投资流量从2002年的4914亿美元一度上升到2007年的2.13万亿美元,大幅增长了3.3倍。其中发达经济体贡献了全球对外投资增量的主要部分,但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幅度更大,从366亿美元猛增至2696亿美元,增幅高达6.4倍。自2007年以来的这段时期,全球对外投资流量是先大幅下降48%,降至2009年的1.1万亿美元,后面两年又增长44%,回升至2011年的1.59万亿美元,但并不稳定。2012年再度下降近20%,回调至1.28万亿美元。最近两年,虽然发达经济体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持续下滑,但由于发展中国家保持了对外投资的上升势头,全球对外投资流量保持了小幅增长,2014年为1.35万亿美元。图1-5 1995—2014年全球对外投资流量走势及其构成数据来源: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15。第三节全球直接投资的总体格局发生重要变化

进入21世纪以来,发展中经济体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都在快速增长,在全球投资格局中的份额和地位正在大幅提升,特别是吸收外资流量的全球份额已开始超越发达经济体,而且对外投资流量的增长势头比较强劲,对外投资潜力非常大。在发展中经济体中,无论是吸收外资还是对外投资,中国的表现都是最引人注目的,是引发全球直接投资总体格局发生重要变化的主要因素。一、吸收外资的全球格局分析

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深刻影响下,尽管发达经济体FDI流量变化趋势很大程度上还决定着全球FDI流量的走势,但全球直接投资的总体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发展中经济体的份额与影响正在赶上甚至超过发达经济体。(一)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的整体比较

如图1-6所示,发达经济体在全球直接投资格局中长期处于优势,其所占比重大部分时候大大超过50%,有不少年份都在80%以上。不过,从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占全球FDI流入量的比重的总体趋势看,在最近30多年来,两者在上下大幅波动中逐步趋近。特别是最近这次金融危机,对发达经济体的引资水平造成了重创,发展中经济体的引资也受到很大冲击,但相比之下影响较小,而且部分新兴国家在危机中还把握了一些新的投资机遇。因此,全球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流量的总体格局正在发生重要变化。

从图1-6中可以看出,自2007年以来,发展中经济体吸收外资流量的全球份额正在迅速上升,从2007年的28.2%大幅上升至2010年43.7%;同期发达经济体的比重从67.1%急剧下降到50.7%,第一次跌落到51%以下。2011年发达经济体吸收外资流量的比重有所上升,不过最近三年再次持续降低,全球份额已大幅下降至2014年的40.6%,而发展中经济体所占比重在2011年略为下降后,于2014年突破50%,达到了55.5%,高出发达经济体所占比重15个百分点。图1-6 1980—2014年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吸收外资流量全球份额对比数据来源:UNCTAD,FDI数据库,2015年6月更新。

而且我们注意到,在发展中经济体中,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在吸收外资方面都有良好表现,特别是非洲和拉丁美洲对FDI的吸引力正在提升,在2012年全球直接投资普遍下降之际,还分别实现了5.5%和7.2%的增长。从未来趋势看,随着发展中经济体此起彼伏的崛起与快速发展,特别是部分新兴经济体对外投资能力的逐步提升,在南南投资的扩张带动下,发展中经济体在全球直接投资格局中的地位还会进一步提升,对全球吸收外资走势的影响还会进一步显现。(二)全球吸收外资流量的区域格局

下面我们就重点对比看一下不同区域的发展中经济体在吸收外资流量方面的表现(图1-7)。图1-7 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发展中经济体吸收外资流量走势数据来源: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15。

2001—2008年,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发展中经济体吸收外资流量总体上呈持续上升趋势,2008年分别达到3878亿美元、578亿美元和1377亿美元。在危机冲击下,2009年这几个区域的FDI流入量分别出现不同幅度的下降,分别下降到3238亿美元、543亿美元和835亿美元,总体降幅不大。2010年以来,亚洲和拉丁美洲的FDI流入量再次呈现较为强劲的增长势头,2014年分别达到了4653亿美元和1594亿美元,比2009年分别增长了44%和91%,非洲近几年则基本保持在540亿美元上下的水平。从占全球FDI流入量的比重看,亚洲和拉丁美洲发展中经济体的上升势头十分突出,分别从2007年的19.3%和6.2%上升到了2014年的37.9%和13%。2014年非洲吸收外资的全球份额约为4.4%。(三)发展中经济体吸引外资指数分析

UNCTAD在《世界投资报告(2001)》中开始引入FDI吸引力指数(Inward FDI Attraction Index),用以衡量各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成功程度。与十年前相比,有不少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经济体的FDI吸引力指数排名大幅提升,有部分还进入了前十(表1-1)。从2001年到2011年,进入FDI吸引力指数排名前十位的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经济体总体上有所增加。2011年,FDI吸引力指数排名前十位的经济体分别是中国香港、比利时、新加坡、卢森堡、爱尔兰、智利、哈萨克斯坦、蒙古、土库曼斯坦和黎巴嫩。表1-1 若干年份FDI吸引力指数排名前十的经济体数据来源: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12。

我们注意到,在最近十多年时间里,有一大批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经济体的FDI吸引力指数排名实现了大幅提升。2001年以来该指标排名上升幅度最大的十个经济体分别是尼日尔、沙特阿拉伯、刚果(金)、伊拉克、印度尼西亚、利比亚、加纳、几内亚、土库曼斯坦和马达加斯加,排名上升幅度差不多都超过了100位(表1-2)。表1-2 FDI吸引力指数排名上升幅度最大的十个经济体(2001—2011年)数据来源: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12。

另外,如果将FDI吸引力指数与UNCTAD另一个指标FDI潜力指数(FDI Potential Index)进行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包括阿尔巴尼亚、柬埔寨、马达加斯加和蒙古等在内的一批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经济体通过改善国内投资环境、推行投资激励措施等设法吸引了比预期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资。而其他一些经济体(如阿根廷、菲律宾、斯洛文尼亚和南非等)吸收的FDI则低于其国内经济发展所体现的引资潜力。

总体上看,随着越来越多的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经济体更深层次地融入到经济全球化中,以及这些国家投资环境、基础设施和引资政策等的不断改善;同时,由于世界经济复苏步伐较慢、欧美主要经济体的对外投资能力尚未完全恢复,全球在吸收FDI方面的竞争也就显得更为激烈。(四)金砖国家在吸收外资方面的竞争与合作

UNCTAD于2013年3月发布的特别报告指出,金砖国家(BRICS)在发展中经济体超越发达经济体成为吸收全球FDI的主体方面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1998—2012年以来金砖国家吸收FDI的综合表现如图1-8所示。图1-8 金砖国家吸收FDI水平及占全球FDI流入量比重(1998—2012)数据来源:UNCTAD,Global Investment Trends Monitor(Special Edition),25 March 2013。

第一,从2003年到2008年,金砖国家FDI流入量大幅增长,从766.6亿美元急剧攀升至2808亿美元,其中中国与俄罗斯的贡献最为突出,分别从2003年的535亿美元和79.6亿美元大幅上升到2008年的1083亿美元和750亿美元,两国的FDI流入量增量贡献了金砖国家增量的60%左右。

第二,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金砖国家的FDI流入量虽然也受到很大冲击,不过恢复相对较快。在2009年大幅下挫30%后,2010年和2011年分别较上年上升了17%和21%,于2011年恢复到了峰值水平,达到2810亿美元,略超过2008年的水平。自2000年以来,特别是在这次危机之后,金砖国家的国际投资地位进一步凸显,其FDI流入总量占全球的比重从2000年的5.8%上升到2012年的20.1%,增长了近2.5倍。随着金砖国家FDI流入流量的大幅增长,其FDI流入的存量规模也越来越大,目前大约占全球FDI存量的11%左右。

第三,从金砖国家的内部结构看,2012年,中国吸收FDI占金砖国家的45.5%,随后是巴西、俄罗斯、印度和南非,分别占24.8%、16.8%、10.4%和2.4%。不过从五个国家占比的长期趋势上看(图1-9),金砖国家吸收FDI水平近年来呈现出趋同的趋势。1998—2000年,中国和巴西FDI流入量之和占金砖国家FDI总量的比重均超过90%,其他三个国家所占比重很小。从2000年到2003年,中国所占比重持续攀升,一度占到了近金砖国家总量70%,此后几年俄罗斯和印度吸收FDI水平开始提速,在金砖国家中的比重开始明显上升,打破了中国在吸引FDI方面的绝对优势地位。到2008年,中国在金砖国家中的占比急剧下降到了40%以下。2009年以来,中国在金砖国家中的FDI份额总体上较为稳定,接近于金砖国家总量的一半,而巴西、俄罗斯和印度的水平比较接近,在金砖国家中的FDI份额此起彼伏、互相交替。南非所占比重近两年也略有上升,不过与其他四个国家相比,规模还较小。图1-9 1998—2012年金砖五国吸收外资占比变化数据来源:UNCTAD,Global Investment Trends Monitor(Special Edition),25 March 2013。

第四,金砖国家内部的相互投资与合作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不过目前规模还较小,合作潜力有待进一步开发(表1-3)。金砖国家双边投资存量从2003年的2.6亿美元大幅上升到了2011年的286亿美元,增长幅度高达百倍。金砖国家双边直接投资存量合计占金砖国家FDI存量总量的比重从2003年的0.1%上升到了2011年的2.5%。从国别来看,南非对于其他金砖国家的直接投资规模与比重都是最高的,2011年其对另外四个国家的直接投资存量达到了154亿美元,占其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量的1/5左右。中国对其他金砖国家的直接投资存量规模也较大,达到了95.5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投资在了南非和俄罗斯,分别为40.6亿美元和37.6亿美元,分别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第八大和第九大接受国。中国在这两个国家的直接投资以服务业为主。巴西对其他金砖国家的直接投资规模最小,到2011年存量规模仅为5亿美元,大部分是在中国的专业服务业投资。印度与俄罗斯之间的相互投资规模较大,占到了各自对其他金砖国家投资存量规模的3/4以上。表1-3 金砖国家相互间直接投资存量规模及占比(2011年)数据来源:UNCTAD,Global Investment Trends Monitor(Special Edition),25 March 2013。二、对外投资的全球格局分析

全球对外投资流量的总体格局变化没有吸收外资流量的变化那么大,发达经济体在全球对外投资流量中仍占据大头,2014年仍超过60%。但从变化趋势看则基本相似,发展中经济体在全球对外投资流量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特别是最近几年呈直线上升趋势。(一)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对外投资流量的整体比较

从图1-10可以看出,在20世纪90年代前,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94%左右都是发达经济体的,发展中经济体对外投资流量份额仅为5%左右。在20世纪90年代,发展中经济体的对外投资有过一次比较强劲的增长,对外投资流量一度从1991年的111.3亿美元增长到了1997年的652.9亿美元,占全球总量的比重从5.6%上升到14%。但是受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发展中经济体对外投资流量份额在1999年曾一度回落至5.2%。进入21世纪以来,在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对外投资快速发展的带动下,发展中经济体的对外投资流量开始快速增长,占全球总量的比重从1999年的5.2%大幅上升至2014年的34.6%。图1-10 1980—2014年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对外投资流量全球份额对比数据来源:UNCTAD,FDI数据库,2015年6月更新。(二)全球对外投资流量的区域格局分析

对于发展中经济体近几年的强劲增长势头,我们还可以细分一下,看一下几个主要区域的流量与份额的基本走势。从图1-11可以看出,在对外投资流量的区域分布上,亚洲发展中经济体的地位显得特别突出。2001—2014年,拉丁美洲和非洲发展中经济体的对外投资流量有增有减,但总体规模较小,年平均分别为250亿美元和70亿美元。而亚洲发展中经济体的对外投资流量在最近这十年里增长非常快,从2002年的310亿美元大幅增长至2014年的4316亿美元,增长了近13倍,占全球对外投资流量的比重从2002年的6.3%迅速上升到2014年的31.9%。图1-11 2001—2014年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发展中经济体对外投资流量走势数据来源: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15。第四节中国在全球投资格局中的地位与潜力

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的能力与水平都不断提升,从总量和占全球份额等指标来衡量,中国已逐步成长为双向投资大国,其表现十分引人注目,成为引起全球投资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的最重要变量。一、中国吸收外资的地位与潜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比其他大部分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经济体较早开始在外商直接投资领域推行优惠政策与鼓励措施,中国在全球投资格局中的地位经历了先升后降然后再逐步巩固的过程(图1-12)。图1-12 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及其所占比重(1980—2014年)数据来源: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15。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在中国国内市场的开放效应和外资优惠政策的推动下,中国FDI流入量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通道,从1980年不到1亿美元,大幅增长到90年代中期近400亿美元,中国吸收外资流量的比重也大幅提高,1993年占发展中经济体和金砖五国的比重分别达到了36%和90%,1994年占全球FDI流入量的比重达到了13.2%。

从1993年到2000年,中国FDI流入量稳步增长,不过在这段时间里,包括其他四个金砖国家在内的一批发展中经济体都推出了各种引资政策,吸收FDI金额的增长幅度超过了中国,中国的国际投资份额持续下跌,占金砖国家的比重从最高点的90%直线下降到2000年的50%左右,占发展中经济体的比重从最高点的36.3%大幅下降到2000年的17.5%,占世界总量的比重也从最高点的13.2%下降到2000年的2.9%。

进入21世纪以来,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标志,中国从政策性开放向体制性开放过渡,中国获得引资竞争新优势,中国FDI流入量占金砖国家、发展中经济体和世界总量的比重又有过一波较大幅度的提升,分别上升到了69.8%(2003年)、31.6%(2002年)和9.7%(2003年)的相对高点。不过总体上看已不再是“风景这边独好”,全球吸收外资竞争的广度和深度都大大提高,中国吸收FDI的份额此后又有过一次比较大幅度的下滑,中国FDI流入量占金砖国家、发展中经济体和世界总量的比重一度曾下跌到38.1%(2008年)、15.8%(2007年)和4.5%(2007年)。

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中国在国内市场、投资环境、基础条件和宏观经济等方面还是表现出了吸引FDI流入的中长期竞争优势,相比之下FDI流入量的波动幅度明显小于其他经济大国,因此中国吸收FDI的份额在危机后也呈现了稳中有升的良好势头,2009—2014年中国FDI流入量占金砖国家、发展中经济体和世界总量的比重平均达到46.3%、19.3%和8.7%,其国际投资地位总体上得到了巩固。

据科尔尼咨询公司(A.T.Kearney)2012年发布的报告,中国在其FDI信心指数排行中自2002年以来就一直位居榜首,而且2012年的得分优势依然比较突出(图1-13)。印度、巴西的表现也相当不错,在2012年调查和评估中超过了美国,分别排在了第二位和第三位。

另外,根据UNCTAD对全球140多个经济体FDI吸引力指数和潜力指数的综合评估与排名,中国的FDI吸引力指数与FDI潜力指数的排名均处于第一梯队,吸收FDI的潜力与空间仍然很大。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对全球主要跨国公司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仍是跨国企业在未来两年全球投资的首选地。如图1-14显示,2014—2016年最受跨国公司青睐的投资目的地依次是中国、美国、印度尼西亚、印度、巴西、德国、英国、泰国、越南、俄罗斯、澳大利亚、法国、波兰、墨西哥、马来西亚、日本和新加坡,而且中国的优势仍十分显著。图1-13 2012年主要国家/地区FDI信心指数排行数据来源:A.T.Kearney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Confidence Index,2012。图1-14 2014—2016年最受跨国公司青睐的投资目的地说明:图中柱状图数据表示将该经济体作为首选投资目的地的受访对象比例。数据来源:UNCTAD,World Investment Prospects Survey 2014—2016,December 2014。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地位与潜力

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重塑了全球经济格局。对于全球资本来说,中国最大的魅力,已经逐渐从投资“中国制造”,转向了投资“中国消费”。但更大的转变还在于,中国从最具吸引力的资本流入大国,转向了几乎对等的资本输出大国。

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一直很小。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中国“走出去”的步伐开始加快。如图1-15所示,从2002年到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从25亿美元激增至1160亿美元,大幅增长了45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占金砖国家、发展中经济体以及全球总量的比重基本都呈持续上升趋势,分别从2002年的25.6%、6.9%和0.5%大幅上升至2014年的62.5%、24.8%和8.6%。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对投资促进机构(IPA)的调查,总体上发达经济体还是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来源地,不过金砖国家、韩国、阿联酋和土耳其等也被认为是越来越重要的投资来源地。从调查结果来看,未来三年,美国和中国被认为是最有潜力的两大对外投资国,受访的投资促进机构中,分别有62%和57%选择了美国和中国作为最主要的投资来源地(图1-16)。图1-15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及其所占比重(2002—2014年)数据来源: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15。图1-16 对2014—2016年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来源地调查结果说明:图中数据表示将该经济体选作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来源地的投资促进机构的比例。数据来源:UNCTAD,World Investment Prospects Survey 2014—2016,December 2014。第二章双向投资对中国宏观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经济全球化正使得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越来越紧密地联系起来,一国在吸引外资流入的同时也伴随着国内资本对外投资。外资流入为东道国发展带来所需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而对外投资可以加快本国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充分利用各国比较优势高效生产,同样可以带动东道国经济增长。相比较而言,发达国家大都经历了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大规模增长的阶段,最初靠利用外资促进本国经济发展,随着经济水平和企业竞争力的不断提高,开始逐步扩大对外投资规模,最终形成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相互协调的发展态势,最大化地发展经济。由此可见,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与东道国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在中国,随着改革往纵深方向推进,引进外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效果已经十分显著,而对外投资也开始呈现蓬勃发展之势,但目前还是滞后于引进外资力度。相比较,中国经济总量已经位列世界第二位,人均GDP水平也由1978年的不到200美元大幅升至目前7000多美元,其中,上海、北京、深圳等一线城市已经超过1万美元。根据邓宁的国际投资理论,中国开始进入大规模对外投资阶段,对外投资对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发展,并推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意义重大。现阶段,促进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和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协调发展对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应对国际贸易变化趋势和提高企业乃至国家国际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第一节中国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总体发展形势分析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以市场化改革为导向,并辅以对外开放政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引进和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心,中国以其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良好的基础设施、巨大的潜在市场等优势,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FDI。在长久保持资本流入大国地位的同时,近年来中国也逐渐成为全球主要的资本输出国,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开始取得蓬勃发展之势,成为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根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数据,2014年,全国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3778家,同比增长4.4%;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95.6亿美元,同比增长1.7%。另外,2014年,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的6128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投资1028.9亿美元,同比增长14.1%,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6463亿美元。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成为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外资及对外投资企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带动产业技术进步、扩大出口和提供就业机会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为中国经济迅速融入国际经济体系作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成为中国经济活动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一、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格局的历史性变化(一)中国外商直接投资发展历程

自1979年外商直接投资首次进入中国,至今已有30多年历史,其间外商直接投资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从无到有,由少到多,规模不断扩大,进入的地区与领域不断深入,对中国经济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依据外商直接投资进入中国的规模,并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重大进程,可将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91年):中国利用外资的起步阶段。1979年全国人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允许外国投资者与国内企业组建合资企业,以此为标志拉开了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帷幕。随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成立,《外商独资企业法》的颁布取消了对外资所有权的控制。1986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明确了对外商投资企业中的先进技术企业和产品出口企业在所得税、土地、水电、用工费用、利润汇出、进出口配额、关税减免、外汇调剂等方面给予优惠,保障外商投资企业享有按照国际惯例进行经营管理的权利。这些探索性政策的出台,奠定了中国利用外资初级阶段的政策基础,也标志着中国利用外资工作进入探索和起步阶段。1989年以后,外商直接投资开始超过对外借款,逐步取代对外借款成为中国利用外资的首选方式。不过,这一时期的外商直接投资还主要是以点、线的形式在沿海和开放城市展开,尚未在全国全面铺开。外资来源主要以港、澳、台地区为主,投资规模偏小,增长速度较慢。投资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以经济特区为中心的加工工业区。1984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突破10亿美元,1985年突破20亿美元,1988年突破30亿美元,1991年突破40亿美元。

第二阶段(1992—2001年):中国利用外资的快速发展阶段。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大胆利用外资是中国发展经济和对外开放的一项全新的事业。另外,1994年中国汇率制度发生改革,人民币的官方汇率由从前的5.76∶1调整为8.62∶1,人民币的贬值导致出口激增,因而吸引了更多的出口型FDI。于是,随着对外开放的体制和环境不断得到改善,全国掀起了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热潮,外资开始大规模进入中国投入生产。全球500强大型跨国公司纷纷来华投资,制造业成为这些大公司进军的主要领域。此时,欧洲、美国、日本等成为这一阶段中国利用外资的主要来源。利用外资的区域以沿海和开放城市为中心,并在全国迅速扩张,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等吸引外资进行加工生产的开放区。从1992年开始,外商直接投资成为中国利用外资的主流方式,当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首次突破100亿美元,较1991年增长152%。从1993年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国家,当年吸引投资额突破200亿美元,较1992年增长151%。但随后受国内宏观调控和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增长缓慢,甚至在1999年出现小幅下滑。然而,整个20世纪90年代,中国外商直接投资额占发展中国家外商直接投资额的50%。

第三阶段(2002—2008年):中国利用外资的稳定增长阶段。2001年底中国加入WTO,为兑现承诺,中国的对外开放程度也进一步扩大。2002年中国吸收外资又开始迈上第二个台阶,当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首次突破500亿美元,并且首次超越美国,成为当年全球FDI流入最多的国家。期间世界经济与贸易联系不断扩大,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向好,外商直接投资大量流入。2004年突破600亿美元,2005年突破700亿美元,2007年突破800亿美元,2008年更是突破1000亿美元。在这一阶段,国际直接投资联动形成的经济规模已经相当庞大,并以其自身特殊的行为模式影响着中国国民经济的成长,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

第四阶段(2009年至今):中国利用外资下滑盘整阶段。2008年底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全球经济环境恶化,导致2009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有所回落,但随后在美欧等发达经济体不景气的状况下,跨国公司寄望于在中国等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增长,并相应提高重视程度,加大投入力度。2011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达1160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之后,中国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扩张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范围,新设广东、天津、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稳定出口,增加进口,出口占国际市场份额继续提升。2014年中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196亿美元,居世界首位。但是相对前期高速发展阶段,这个阶段中国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和增速都开始呈现疲弱态势,取而代之的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开始起飞,并加速发展。

综观中国引进FDI的发展过程,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以其廉价熟练的劳动力资源、良好的基础设施和诸多优惠政策,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FDI,并由此奠定了自身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而目前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巨大的市场对于跨国公司的全球竞争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未来中国将继续吸引大量FDI的流入。(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起点一般以1979年11月北京市友谊商业服务总公司与日本东京丸一商事株式会社在日本合资开办中国在境外的第一家合资企业(京和股份有限公司)为标志。中国将“走出去”战略作为正式的国家战略,最早见于2000年。在2000年以前,中国的国际投资政策是以鼓励吸引外资、限制对外投资为主要特征的。2000年以后,中国政府在对外直接投资政策方面进行了调整,从限制对外投资逐渐向放松对外投资管制至鼓励对外投资转变。依据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结合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和中国在对外直接投资上的制度与政策变化,可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91年):对外直接投资尝试阶段。在1982年以前,所有对外直接投资项目须经国务院批准,这是由于当时国家外汇储备极为短缺。1983年,原国家外经贸部得到国务院授权,制定了《关于在境外举办非贸易型企业的审批和管理规定(试行稿)》,建立由原外经贸部为审批主体,其他部门和省、市相关部门层层审批上报的管理体制,审批对外直接投资项目,并对国际化经营企业加以管理,对外投资主体主要为国有大型企业。在这一阶段,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市场化改革仍然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企业缺乏资金和经验,经营规模和自主权都十分有限,真正自发地实施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的企业很少,绝大多数的对外直接投资项目和决策都是政府行为。对外投资的主要特点是规模小,始终未突破10亿美元,对外投资最高年份为1991年,仅为9.1亿美元,并且对外直接投资受到政策的严厉监管与控制。

第二阶段(1992—2001年):对外直接投资逐步形成阶段。以邓小平1992年“南方讲话”为转折点,中共中央吹响了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号角。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扩大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的指导思想,政策的放松和鼓励、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导致1992—199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出现一波小高潮,连续两年突破40亿美元,但同时也显著地呈现出“大起大落”的波动特征。2000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三次会议首次将“走出去”作为国家战略提出。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在1992年曾猛增到40亿美元,而2000年又降到9.2亿美元,降回到了1992年以前的水平。2001年又猛然增长到68.9亿美元。这种“大起大落”,快速又不稳定的增长,反映出在当时中国市场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和对外开放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国内企业获得了更多的经营自主权,开始有意识地、探索性地扩大对外直接投资。但受各方面条件的制约,此时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受偶然和短期利益目标的驱动明显,并非真正起因于企业的长期经营发展需要,大多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缺乏清晰的投资目标和长远的战略定位。

第三阶段(2002—2008年):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发展阶段。2001年加入WTO,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对外开放的领域和层次,中共“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出现迅猛增长,2002年被称为“中国并购元年”,出现了TCL集团并购“施耐德”,中国网络通信集团收购“亚洲环球电讯”,华立集团收购“飞利浦CDMA手机芯片”等重大并购项目。2004年商务部下发《关于境外投资开办企业核准事项的规定》,在全国范围内下放境外投资核准权限,对推动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起到了积极作用。2005年,财政部、商务部联合下发《关于印发〈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对境外直接投资采取直接补助和贴息方式予以支持。200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首次突破100亿美元,2006年即突破200亿美元,2008年进一步突破500亿美元。在此期间,随着TCL、联想等国内知名企业以及中国能源和矿业企业积极的海外并购活动,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

第四阶段(2009年至今):对外直接投资的新战略实施阶段。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国际资本流动、跨国投资并购活动急剧萎缩。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世界投资报告(2010)》分析,2009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下降了39%。中国在“十二五”期间,将对外直接投资上升为国家战略,同时为了稳定外需和带动对外直接投资,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企业“走出去”的措施,如《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对外承包工程资格管理办法》《企业境外经营行为规范》等,通过政策指引、精简审批流程、下放权力等方式,从制度上规范了境外经营秩序。同时又编写了《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对投资国政治、经济、人文等因素进行分析,指出投资项目的潜在风险,为企业对外投资提供参考。建立了《对外投资合作信息服务系统》,商务信息平台和运行监管系统不断完善,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信息,进一步节约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信息成本。另外,国内金融业的发展,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提供了更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人民币升值以及外汇资金管理的宽松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带来了更多的机遇。由于中国积极统筹对外直接投资,又慎重规避风险,实现了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势上扬,2009年全年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433亿美元,比上年增加了6.5%。而且跨国并购国外资源表现也极为活跃,2009年中石化以72.4亿美元收购了瑞士Addax石油公司的全部股份,中色集团收购澳大利亚TZN公司和赞比亚卢安夏铜矿,2010年吉利汽车以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汽车公司100%的股权等,中国对外投资进入全新战略实施阶段。二、中国对外投资发展的结构性特征(一)以商务服务、金融业、采矿业和批发零售业等投资为主

从行业覆盖面上看,截至2014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已经基本覆盖了所有行业,主要可分为资源开发领域类、装备制造领域类、生活消费类、科技类等。但从投资规模看,投资主要集中于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采矿业、房地产业等领域。根据《201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到2013年止,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25.1%、采矿业为23%、金融业为14%、批发和零售业为13.6%、制造业为6.7%。这四大主要行业的投资流出量超百亿,占据对外投资规模的75.7%,构成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行业。其中对外投资存量最大的行业是商务服务业,达到1957亿美元;其次是金融业,达到1170亿美元;接着是采矿业,达到1062亿美元;另外是批发零售业,为877亿美元;第五是制造业,为420亿美元。(二)商务服务业崛起迅速,投资结构更加合理

通过分析2003年至201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各行业占比可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结构趋于合理,如采矿业占总流量的比重由2003年的48.4%下降至2013年的29.7%。而商务服务业也已由2003年的9.8%上升至2013年的25.1%。商务服务业对外投资所占比重的增长迅速,一方面与中国行业结构优化和贸易改善有很大关系,许多企业走出国门主要是为了拓展消费市场,建立国际性的消费网络,纷纷在国外建立分支机构。另一方面,相对其他行业而言,商务服务业是技术门槛比较低的行业。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各国在这个领域也逐渐放松了警惕,减少投资限制,这为中国企业投资于商务服务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促进了中国商务服务业大规模发展。

另外,中国对外投资中金融业规模也开始超过制造业,如2003年中国对外投资中制造业占总流量比重高达21.8%,而2013年这一比例也仅有6.7%,相反,2013年金融服务业占比已经高达14%。中国对外投资结构中金融业投资持续增长,说明了中国对外投资企业实力的不断增强以及企业海外并购活动的增加。此外,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与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近年发展势头也很迅猛。虽然中国对商务服务业的直接投资大多仍以贸易投资为主,但总体正经历着由以资源和初级制造业为主向资源、制造业、金融和商务服务业等多行业发展的变化,产业结构有着逐渐高级化发展的趋势。(三)从总量看,以对发展中国家投资为主;从增速看,以对发达国家投资增长较迅猛

根据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的技术地方化理论,发展中国家更加偏好投资于与其发展水平和阶段相一致或接近的国家,在经济发展程度提高后才逐步扩展到发达国家,这与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演变轨迹相吻合。例如,根据商务部的对外投资统计公报,截至2013年中国对发展中国家投资流入量高达917.3亿美元,占中国对外投资总量的85.1%;而对发达国家投资流入量仅为138.3亿美元,占比仅为12.8%,其中流入美国38.73亿美元、澳大利亚34.58亿美元、英国14.2亿美元、加拿大10.09亿美元。

虽然,流向发达国家资金规模相对较小,但最近几年中国对发达国家的投资占比逐年攀升,已经由2009年的7.4%上升至2013年的12.8%,增长了11.8%。这意味着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已经显著提高,国内大量企业开始将注意力转向发展程度更高的发达国家,以挖掘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对发达国家的投资规模正在强劲地扩大,而这也与国际对外直接投资先行国的发展轨迹相类似,也说明了随着国内投资环境不断改善,以前为了避税目地将资金大量输入到离岸金融中心的企业开始将目光投向市场更加广阔的欧美等发达国家。(四)投资主体仍以国企为主,但民营企业成后起之秀

从投资主体参与规模来看,中国对外投资的主导力量还是大型国企,但民企的企业实力也在不断增加,所占比重不断上升。根据2013年对外投资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底,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为5434亿美元,其中国有企业占了55.2%,有限责任公司占据30.8%,超过总额的三成,其余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合作企业、私营企业等占余下超过一成的比例,可见国有企业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力军。然而,对比2009年的各投资主体的比例来看,国企占比为69.2%,接近七成,有限责任公司占比为22%,余下部分占比不到1%。国企占比开始持续下降,由占据七成降到不到六成,而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公司、私营企业等占比上升十分明显。可见,中国对外投资主体开始出现多层次、多元化特征,这十分有利于激发国内多元主体更深层次的投资潜力,推动企业向高质量、高效率转型升级。

另外,从参与主体的投资数量上看,国有企业处于下风,而中小民营企业开始在国际投资舞台上表现更加活跃。

根据《2012年度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末,中国有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的企业达到1.6万家,从登记注册的具体情况来看,有限责任公司占企业总数的62.5%,国有企业占9.1%,私营企业占8.3%,股份有限公司占7.4%,不难发现有限责任公司已经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最为活跃的群体。第二节对外投资超越引进外资对中国宏观经济增长影响分析

目前,中国吸引外资已经连续22年居于发展中国家首位,为“世界第二大引资国”。这意味着中国“引进来”战略的巨大成功。在对外投资方面,中国也“连续两年成为世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联合国贸发会议将中国列为“最有前途的FDI来源地”。这显示出中国“走出去”战略已经进入全面发展阶段。与此同时,中国对外投资规模不断增长并具有超越引进外资之势,有利于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而深入研究对外投资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不仅可以丰富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的理论和实践,还可以扩大对外投资的影响,带动更多的企业“走出去”,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具体表现为:一是对外投资带动投资国技术进步,并逐渐形成经济效应。在获得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提高投资主体的技术水平,在产业内外形成反馈效应。二是对外投资有利于投资国的产业升级发展。投资国国内的过剩产能和产业线被拓展和延长,不仅可以获得更多的收益,还有助于将这部分产业空间置换出来,有利于新产业发展,推动产业升级换代,优化产业结构。三是对外投资还间接促进贸易发展,创建新型比较优势。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过后,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企业出口变得困难重重,而对外投资可以更好地规避贸易壁垒,为企业出口带来更多的便利渠道。由此可见,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对外投资超越引进外资的趋势不断发展,对外投资对中国宏观经济的直接刺激作用将会逐步扩大,不断发挥其加快经济增长、技术引进力度、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及其对贸易的带动作用。

鉴于此,中国需要不断扩大企业对外投资积极性,引导企业更好、更快地走出去,推动经济更广泛和深入地融入到世界经济中,享受全球化带来的高效率和高收益,获得更高的国际竞争力。这些都是目前中国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真实写照。然而,随着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企业“走出去”面临国家多、领域宽、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及市场等多因素交错,这增加了企业对外投资发展的不确定性和难度。因此,对外直接投资到底为中国经济乃至企业带来怎样的影响,其影响作用程度如何,目前已成为关注的热点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它将为中国对外投资战略提供决策依据,为企业更好地“走出去”出谋划策。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