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技巧与大成功(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8 02:00:49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小技巧与大成功

小技巧与大成功试读:

内容提要

细节就像人体的细胞一样举足轻重,谁能把握住细节,谁就能悄悄成功,于无声处听惊雷,在细节中见真知。从细节中往往可以找到成功人生的突破口!

导读

细节就像人体的细胞一样举足轻重,谁能把握住细节,谁就能悄悄成功,于无声处听惊雷,在细节中见真知。从细节中往往可以找到成功人生的突破口!

无视细节,认人误大事;留意细节,让人成大事。抓住瞬间即逝的机会是你区别于他人的唯一可能。冷静留意和分析你身边的小事情,或许,大道理、大智慧就藏于此。所以,我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们得牢记:“忽视小节,让人失去大机会”、“太多的小毛病往往会使人平庸一辈子”的训诫。本书内容深入浅出、生动有趣,第一次全面深刻地向人们阐述了一个被人们忽视了很久的东西:细节。

成功,因为你逮住了机会;失败,因为你放走了机遇。

记住:

魔鬼就藏在不经意的细节当中!

第一章 创新源于细节

敏锐地发现人们没有注意到或未予以重视的某个领域中的空白、冷门或溥弱环节,以小事为突破口,改变思维定势,你将步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1.以小事为突破口

所谓的“小事情”,因其小被人们忽略了,然而它却造成了大问题,常常会给人们带来大麻烦,一些聪明人善于从“小事情”做起,从而使局面得到很大的,有时甚至是彻底的改观。日本的东芝电器公司1952年前后曾一度积压了大量的电扇卖不出去。7万多名职工为了打开销路,费尽心机地想了不少办法,依然进展不大。有一天,一个小职员向公司领导人提出了改变电扇颜色的建议。当时全世界的电扇都是黑色的,东芝公司生产的电扇也不例外。这个小职员建议把黑色改为浅颜色。这一建议引起了公司领导人的重视。经过研究,公司采纳了这个建议。第二年夏天,东芝公司推出了一批浅蓝色电扇,大受顾客欢迎,市场上还掀起了一阵抢购热潮,几个月之内就卖出了几十万台。从此以后,在日本,以及在全世界,电扇就不再是板起一副统一的“包公脸儿”了。

这一事例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只是改变了一下颜色这种小事情,就开发出了一种面貌一新、大大畅销的新产品,竟使整个公司因此而度过了难关。这一改变颜色的设想,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何等巨大!

而提出这一设想,既不需要渊博的科学知识,也不需要有丰富的商业经验,为什么东芝公司其他的几万名职工就没人想到,没人提出来呢?为什么日本以及其他国家的成千上万的电器公司,在以往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竟都没人想到、没人提出来呢?看来,这主要是因为,自有电扇以来,它的颜色就是黑色的。虽然谁也没有作过这样的规定,而它在漫长的时间里已逐渐形成为一种惯例、一种传统,似乎电扇就只能是黑色的,不是黑色的就不成其为电扇。这样的惯例,这样的传统反映在人们的头脑中,便成为一种源远流长、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势,严重地阻碍和束缚了人们在电扇设计和制造上的创新思考。

很多传统观念和做法,不仅它们的产生有客观基础,它们得以长期存在和广泛流传,也往往有其自身的根据和理由。一般来说,它们是前人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积累,值得后人继承、珍视和借鉴。但也不能不注意和警惕:它们有可能妨碍和束缚我们的创新思考。

以小事为突破口,改变思维定势,你将步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2.慧眼识“缺”

足球场上,不时地出现这样的情况:本来甲队高手云集,又在主场作战,按理该稳操胜券;但乙队偏偏在没有“国脚”等大牌明星压阵的情况下,竟出人意料地在客场打败了对方。

这就是人们常常津津乐道的“冷门”。

冷门的造成,是对方在防守上出现失误造成的。因这种失误使自己的球门大开,被别人抢占了先机,乘虚而入。

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人们所忽略的某个冷门,瞄准知识链条上的某个薄弱环节,抓住前人因种种原因放弃或疏漏的项目,以此为进攻的突破口,乘虚而入,巧作文章,终能取得重要成果的事例很多。20世纪30年代初,在美国马洛利公司任职的卡尔森,是加利福尼亚大学物理系的毕业生。因他常见到公司的同事在复印文件的过程中,时间占用过多,劳动强度很大,本该轻松完成的工作,成了令人头痛的麻烦事,便想改进一下复印方法。他做了很多的实验,但却没有成功。后来,他改变了做法,暂时停止了实验,而用大部分的业余时间钻进纽约的图书馆,专门查阅有关复印方面的发明专利文献资料。经过一段时间的仔细查找,他意外地发现,以往进行的复印,都是利用化学效应来完成的,还没有人涉足到光电领域。利用光电效应比利用化学效应,从理论上讲,效率要高得多。显然,这是复印研究开发中的一大缺陷。他瞄准这一缺陷开始进行大量的实验,将光的导电性和静电原理相结合,终于取得了成功。

还有一个类似的事例。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在一次听演讲后,知道非线性方程有一种叫孤子的解。他为了彻底弄清这个问题,找来了几乎所有关于孤子理论的资料,然后这位大名鼎鼎的物理学家关起门来,专心致志地研究了一个多星期,寻找别人在这方面研究中存在的缺陷和弱点。后来他发现,所有的文献都只是研究一维空间中的孤子,而在他所熟知的物理学中,意义更广泛的是三维空间。这是一个不小的缺陷和漏洞。对此,他经过几个月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孤子理论,并用这套理论处理三维空间的某些亚原子过程,终于取得了许多丰硕的成果。李政道教授深有感触地说:“你们想在研究工作中赶上、超过人家吗?你一定要摸清在别人的工作里,哪些地方是他们的缺陷。看准了这一点,钻下去,一旦有所突破,你就能超过人家,跑到前头去了。”

敏锐地发现人们没有注意到或未予重视的某个领域中的空白、冷门或薄弱环节,需要有“慧眼”看得更细,需要后来者站得更高,需要的是对己知的不满足和对未知的强烈好奇。

3.追根究底,顺藤摸瓜

于小事追根究底、顺藤摸瓜,这需要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英国摄影师迈布里奇是一个赛马迷。1872年的一天,他同一个很好的朋友因一个问题在赛马场上争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两人争论的原因是:马在全速奔跑时,四蹄是否完全离开地面?两人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后来他们商量决定,用照相机将马奔跑一段路程的情景如实地拍摄下来,然后再根据照片分析看到底谁对谁错。于是,他们在赛马场的四周架设了24台照相机,每台照相机的快门都用一条线连着,当马将线绊断时,照相机的快门自动按开。照片拍出来后,他们按先后顺序一一列好,经过仔细观察,最后两人一致认定,马在全速奔跑时,四蹄完全离开了地面。虽然两人的争论有了一致的结果,但他们并没有满足,他们意识到就此追根究底、顺藤摸瓜,可能还会有一些新发现。后来他们将拍下的照片等距离地镶嵌在一个圆盘上,同时用一个圆圈作反向转动,这时两人惊奇地发现,相片中的马竟然真的“奔跑”了起来。不久以后,著名的大发明家爱迪生得知了此事,经他进一步研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电影放映机问世了!

所谓的“追根究底、顺藤摸瓜”,就是抓住己知的线索不放,打破砂锅问到底,如果迈布里奇两人至争论有了结果就浅尝辄止,不再顺藤摸下去,也许电影放映机不会那么顺利地诞生。

在新产品的开发上,抓住一项具有广泛应用领域和发展前景的产品,就其某部分或某环节,沿着该思路想下去,也会开发研制出许多新产品来。

洗衣机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自从市场上出现了洗衣机后,科技人员沿着洗衣机这根“藤”,开发出了“甩干机”,“烘干机”,“洗衣、甩干二合一自动洗衣机”,“洗衣——甩干——烘干三合一自动洗衣机”,以及不用水的“干洗机”等一系列新产品。沿着洗衣机的这个“藤”的“枝蔓”——洗衣用品进行开发,又生产出“增白洗衣粉”,“高级低泡洗衣粉”,“超浓缩洗衣粉”等等。

因此,沿着“某一链条”乘势前进,扩大战绩,以求获得一系列相关的成果,是“追根究底、顺藤摸瓜”的主要目的,但终究需拥有能去发现的眼光。

4.发散思维

我们的身边,常有很多这样的人:什么事到了他们手,总是一点就透,一学就会。真是令人羡慕。

为什么人家那样聪明伶俐呢?

是他们善于利用发散思维,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正确的思维将有助于我们探索和发现事物内在的本质和规律,是我们认识事物的高级阶段。

而对事物本质的发现,又常常依赖于发散思维。

所谓发散思维是指从一事物想到其它事物。通过发散思维,可以从大脑庞大的信息库中检索、提取出对思考和解决当前问题的各种有关细微的信息,为解决问题做充分的准备。它能扩大创新思考的范围,使创新思考活动能多角度、多渠道、多侧面地展开,最终能寻求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来。

发散思维,就像手中转动的万花筒,每转动一次,我们就会看到越来越丰富多彩的新图案,得到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高的新设想。

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很多,我们仅举其一。1977年夏天,青年农民雷安军在塑料大棚里拉西红柿的蔓秧时,发现长势正旺的西红柿植株上又冒出了许多小腋芽,一般情况下,对这些小腋芽要像棉花一样“打杈”了。可雷安军这时却灵光一闪,联想到有一本书上做过这方面的讲解,并附有插图,青椒秧老了以后,打掉旧的枝叶,还能再次发出青芽,这叫残株再植。于是他想,西红柿同青椒相似,同属茄科植物,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呢?他开始着手实验;把西红柿的叶片统统打掉,使它们成了“光杆司令”,然后一连几天浇水施肥松土。一星期后,正如他所期望的那样,这些光杆都长出了新枝和嫩叶。经过他的精心培养,这些残株又结出了累累硕果,亩产11113.5公斤的产量中,有2000公斤属于残株再生。这样,不但使产量大幅提高,还延长了两个月的上市期,经济效益明显提高。1980年他种植的西红柿亩产达到19081.8公斤,成为全国亩产西红柿的状元。

雷安军运用发散思维取得了丰硕成果。

发散思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发散思维有一定目的性和方向性。

2.发散思维是反映事物本质的认识活动。

3.它是经过一定的培养训练逐步发展起来的后天能力。

面对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展开丰富的发散思维,从多种多样的信息中,多角度、多渠道把问题处理好,是我们日常工作中应该掌握和具备的能力。

5.类比联想

有句成语叫照猫画虎,依葫芦画瓢,由猫联想到虎,是因为二者有许多相似之处。在生活中,通过这种类比,从细微处寻找事物的相似点,使之给人以启发。1975年8月的一天,骄阳如炉,烘烤着大地。四川省汶川县白岩村的农民青年姚岩松,干累了活坐在一棵树下乘凉。他意外地看到脚旁有一只“屎壳郎”正缓缓地向前爬行,前面推着一团比它重几十倍的泥球。这一稀松平常的现象引起了姚岩松的兴趣,屎壳郎在前面爬,他蹲在地上跟着看,两眼睁得圆圆看了半天,似乎悟到了什么又似乎越来越满头雾水。第二天他起了个大早,在山坡上又找到了一只屎壳郎。为了进一步观察它,他用一根白线拴了一小块泥团,套在屎壳郎身上,让它拉着走。奇怪的是,这一小块泥团比昨天的要轻得多,可它却怎么也拉不动。姚岩松又找了几只屎壳郎来做同样的试验,情况都差不多。这时,姚岩松恍然大悟:拉比推费劲,能够推得动的东西不一定能拉动。他曾开过几年拖拉机,为它不能行驶在自己家乡又狭又小又高又陡的山地上深感遗憾。这时他心里忽然一动,能不能学一学屎壳郎推泥团,将拖拉机的犁放在耕作机机身动力的前面呢?按照这一类比联想,他把从山上采摘来的茅花秆一节一节地切断后,分别制成“把手”、“机身”、“犁圈”等,几天辛勤忙碌,他终于制作出了一台用茅花秆和铁丝做成的耕作机模型。3个月后,姚岩松耗资数千元制作的耕作机开进了地里,但它却如一头暴躁的小驴,不听使唤。这使得姚岩松寝食难安。一天,在岷江河畔他被一台推土机吸引住,他看出推土机主要是靠机下的履带才具有特定性强、着地爬、动力好的特点。这个小事给他以极大的启发,耕作机是不是可以安上履带解决同样的问题?一晃又是几个月过去了,姚岩松的第一台“覆带式耕作机”终于问世,但还是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又经过数百次的改进、实验,直到1992年2月,才成功地推出第十台“屎壳郎耕作机”,它以推动力代替牵引力,突破了耕作机传统的构造方式,具有创造性、新颖性和实用性,在国内属于首创。姚岩松发明的“屎壳郎耕作机”,体积小重量轻(64公斤),一个人就可以背上山;它还可以在石梯上行进,能爬45度的坡,两个小时耕的地就相当于一头牛一天的工作量,而它的价格大约相当于一头牛。由于它具有如此众多的优点,要求联合生产的厂家络绎不绝。

姚岩松由“屎壳郎”推土块,类比联想到将拖拉机的犁由车身后置改为车头前置,因为他想到了“推比拉的力量大”;他由推土机的履带又联想到给耕作机安装履带,是他又想到了履带具有“稳定性强、着地爬、动力好”的特点。这种着眼于事物间的相似,从而联想到事物间具有的特点也相似的思考方法,这就是类比联想。

人们对“牛黄”这个词可能不会陌生,在药品中经常会听到“牛黄上清”“牛黄解毒”“牛黄……”天然牛黄是一种珍贵的药材,它只能在屠宰场偶然得到。这种偶然得到的东西自然不会太多,当然供不应求。

许多医疗单位都曾设法寻求解决牛黄供应不足的途径,但皆失败,惟有广东海康县药品公司利用类比联想,紧紧地抓住细节不放,将这一医学难题成功的解决了。广东海康县药品公司的职工在研究中发现,牛黄是由于牛的胆囊中混进了异物,然后在它的周围逐渐聚集许多分秘物而形成的一种胆结石。由此他们类比联想到河蚌育珠。人们看到的珍珠,也是将沙子放进河蚌里,河蚌分泌粘液将沙子层层包住而形成的。既然可以将沙子放进河蚌里“人工育珠”,那么为什么不用相似的方法,将异物放入牛的胆囊中而培育出“人工牛黄”呢?他们找来一些伤残的菜牛进行实验。果然,一年以后,同天然牛黄完全一样的人工牛黄培育成功了。

类比联想关键是要找到两者的细微的相似之处,进而从中得到启发,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6.灵感来自细微处

灵感产生的形式是多种多样,但究其原因,大部分都是由一些细微的生活小节所引发的。廖基程在工厂劳动时经常看到,由于大部分零件的精密度都非常高,为了防止零件生锈,工人们都必须戴手套进行操作,而且手套必须套得很紧,手指头才能灵活自如,这样一来,戴上脱下相当麻烦不说,手套还很容易弄坏。为此,他常想,难道只能戴这样的手套吗?能不能改进一下?有一天,他在帮妹妹制做纸的手工艺品时,手指上沾满了浆糊。浆糊快干的时候,变成了一层透明的薄膜,紧紧地裹在手指头上,他当时就想:“真像个指头套,要是厂里的橡皮手套也这样方便就好了!”过了不久,有一天清早醒来,他躺在床上,眼睛呆呆地望着天花板,头脑里突然想到:可以设法制成浆糊一样的液体,手往这种液体里一放,一双又柔又软的手套便戴好了,不需要时,手往另一种液体里一浸,手套便消失了,这不比橡皮手套方便多了吗?他将自己的这一大胆想法向公司做了汇报,公司领导非常重视,马上成立了一个研究小组,把廖基程也从生产车间调到了这个组里。经过大家反复研究,终于发明了这种“液体手套”。使用这种手套只需将手浸入一种化学药液中,手就被一层透明的薄膜罩住,像真的戴上了一双手套,而且非常柔软舒适,还有弹性。不需要时,把手放进水里一泡,手套便“冰消瓦解”了。

灵感的光临,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对于它的不期而至,我们不仅要有一种敏感和警觉,而且还要让潜思维尽量发挥作用,因势利导,使其形成水到渠成之势,不矫揉造作,于平平淡淡中等待它绽放出美丽多姿的倩影来。由于德、意、日在世界范围内侵略的猖獗,1942年,美、苏、英、中等国开始着手建立反法西斯联盟,为了名正言顺,决定起草一份宣言。这份宣言叫什么名字呢?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邱吉尔在一起研究了多次,也想过不少的名字,都因不恰如其分而放弃。有一天大清早,罗斯福甚感无聊,随手翻阅了几本杂志,突然文中的一个词语给了他极大的启发,便不顾身份地大叫道:“上帝!我终于想起来了!”他急匆匆去找邱吉尔。邱吉尔正在洗澡。罗斯福迫不急待地跨到浴室门前,对邱吉尔高声说道“亲爱的温斯顿,我想起来了,你看叫联合国怎么样?”邱吉尔从漂满了肥皂泡的浴缸里钻出来,孩子般拍了拍白白胖胖的肚皮,“啊!太好了!”就这样,罗斯福的自杂志中的一个语词引发的灵感作出了贡献,最后将这份宣言定名为《联合国宣言》。1945年联合国成立时,也沿用了这一名称。这就是联合国的由来。

现实生活中,对面临的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如果我们不急于求成,不焦燥慌乱,而能做到有紧有松,有张有弛,该休息的时候,就停止思考,生活依旧沿着旧有的轨道前进,这样就能为头脑中的潜思维加强活动创造非常有利的条件,这时,当你留意到一些能给你带来启发的生活小事时,灵感这位欲语还羞的女神,可能会在瞬时之间,让你一窥她那绝世容颜。

7.心细方有灵感

心细方有灵感,灵感来自于心细,大大咧咧只会与灵感擦肩而过,眼睁睁地看着它逝去。17世纪法国著名数学家和哲学家笛卡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在思考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几何图形是形象的,代数方程是抽像的,能不能将这两门数学统一起来,用几何图形来表示代数方程,用代数方程来解决几何问题呢?果真如此,既可以避免几何学的过分注重证明的方法、技巧,不利于提高想象力;也可以避免代数学过分受法则和公式的束缚,影响思维的灵活性。二者的有机结合,将使几何图形的“点、线、面”同代数方程的“数”联系起来。为了能够尽快地解决这一问题,他日思夜想,“为伊消得人憔悴”。有一天早晨,笛卡尔睁开眼发现一只苍蝇正在天花板上爬动,他躺在床上耐心地看着,忽然头脑中冒出这样一个念头:这只来回爬动的苍蝇不正是一个移动的“点”吗?这墙和天花板不就是“面”,墙和天花板的连接的角不就是“线”吗?苍蝇这“点”距“线”和“面”的距离显然是可以计算出来的。笛卡尔想到这里,情不自禁一跃而起,找来笔纸,迅速画出三条相互垂直的线,用它表示两堵墙与天花板相连接的角,又画了一个点表示来回移动的苍蝇,然后用X和Y分别代表苍蝇到两堵墙之间的距离,用Z来代表苍蝇到天花板的距离。后来笛卡尔对自己设计的这张形象直观的“图”进行反复思考研究,终于形成这样的认识:只要在图上找到任何一点,都可以用一组数据来表示它与另外那三条数轴的数量关系。同时,只要有了任何一组像以上这样的三个数据,也都可以在空间上找到一个点。这样,数和形之间便稳定地建立了一一对应关系。于是,数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解析几何学,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他的这套数学理论体系,引发了数学史上的一场深刻革命,有效地解决了生产和科学技术上的许多难题,并为微积分的创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天花板上爬动的苍蝇这种常见现象,竟触动笛卡尔产生了创建解析几何的灵感,为整个人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我们通过这一事例,可将利用灵感思维应具备的条件归纳如下。

1.需要有进行创新思考的课题。

思考总是从有问题需要解决开始的。“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满脑子不装事,没有一丝牵挂,灵感自然无从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是灵感的“种子”,不先播下这些“种子”,又何谈收获“灵感之果”?假如笛卡尔没有将几何与代数相结合的想法,又怎么可能望着天花板上的苍蝇就能产生灵感呢?

2.要有丰富的经验和渊博的知识。

光有种子是不够的,要想让种子生根、开花、结果离不开一片沃土,而经验和知识就是那“一片沃土”,这也是产生灵感的基础,它们与获得灵感的可能性成正比。

3.对问题要有较长时间的反复思考。“不思而至”,这是灵感出现时带给人们的一种误解。实际上,没有一定时间的反复思考作前提,灵感是不会光顾的。灵感是辛勤劳动的结晶。俄国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曾这样评价:“灵感是这样一位客人,它不爱拜访懒惰者”。“没有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曾十分风趣地嘲讽过那些企图不经过艰苦思索就能获得灵感的人:“诗人马特尔坐在地窟里面对着六千瓶香槟酒,可就是产生不出诗的灵感来……最大的天才,尽管朝朝暮暮躺在青草地上让微风吹来,眼望天空……温柔的灵感也不会光顾他。”

灵感是一位高傲而奇怪的客人。你缺乏诚意又没做好准备工作,即使你三请四请,它也不会赏光。反之,它则会屈驾不请自来。

4.要有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

对所思考的问题,要求解决它的欲望越迫切,越有激情,促使显思维与潜思维积极进行各种试探的推动力就越大。问题的久悬不决甚至会使思考者坐立不安,食不甘味。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促使显思维全力以赴,同时也给潜思维连下了“十二道金牌”,敦促其加紧活动,早日完成奉献灵感的任务。笛卡尔上述灵感的出现,是与他“有很长时间总是在思考那个问题”分不开的。

5.紧张之后进入身心放松状态。

经过一定时间的紧张思考之后,中断思考去干别的事情,特别是轻松愉快的活动,从而使显思维“下岗”,这样有助于潜思维发挥其作用。如同绷紧了弦的弓箭,只有松一下,才能使箭头有力地射向目标。笛卡尔上述的灵感,不是在“床上休息”时出现的么?

6.要有及时抓住瞬时的灵感

灵感的到来是有感而发的,只有对一些事物产生感触,从中获得启发,方能找到问题的突破口。灵感是对生活中常见之物的一种感悟,是瞬时之间产生的,所以要随时准备好纸和笔,将它们记录下来,以防“怎么也想不起来”。

第二章 成功始于细节

人生价值真正的伟大在于平凡,真正的崇高在于普通,最平凡,最普通却又最伟大,最崇高。从普通中显示特殊,从平凡中显示伟大,这才是做人做事之道。

1.大在小之中

那些真正伟大的人物从来都不蔑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小事情。即使常人认为很卑贱的事情,他们也都满腔热情地去干。

人,能一心一意地做事,世间就没有做不好的事。这里所讲的事,有大事,也有小事,所谓大事小事,只是相对而言。很多时候,小事不一定就真的小,大事不一定就真的大,关键在做事者的认知能力。那些一心想做大事的人,常常对小事嗤之以鼻,不屑一顾。其实连小事都做不好的人,大事是很难成功的。

有位智者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他说:“不会做小事的人,很难相信他会做成什么大事。做大事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是由小事的成就感积累起来的。可惜的是,我们平时往往忽视了它,让那些小事擦肩而过。”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小事正可于细微处见精神。有做小事的精神,就能产生做大事的气魄”。不要小看做小事,不要讨厌做小事。只要有益于工作,有益于事业,人人都应从小事做起,用小事堆砌起来的事业大厦才是坚固的,用小事堆砌起来的工作长城才是牢靠的。有位女大学生,毕业后到一家公司上班,只被安排做一些非常琐碎而单调的工作,比如早上打扫卫生,中午预订盒饭。一段时间后,女大学生便辞职不干了。她认为,她不应该蜷缩在“厨房”里,而应该上得“厅堂”。

可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普通的职员,即使有很好的见解,通常被重用,也要受一段不短时间的煎熬,最重要的是要努力做出能让别人倾听到自己意见的资格和成绩,在别人眼里,你才能举足轻重,不易被人忽视。

因此,从小事做起的工作,年轻时就应努力去做好。曾有一位人事部经理感叹道:“每次招聘员工,总会碰到这样的情形:大学生与大专生、中专生相比,我们也认为大学生的素质一般比后者高。可是,有的大学生自诩为天之骄子,到了公司就想唱主角,强调待遇。别说挑大梁,真正找件具体工作让他独立完成,却往往拖泥带水,漏洞百出。本事不大,心却不小,还瞧不起别人。大事做不来,安排他做小事,他又觉得委屈,埋怨你埋没了他这个人才,不肯放下架子干。我们招人来是工作、做事的,不成事,光要那大学生的牌子干嘛?所以有时候,大学生、大专生、中专生相比之下,大专生、中专生反而更实际,更有用。”

现在,社会上有的企业急需人才,而有的大学生却被拒之于门外,不受欢迎,不被接纳,对此现象,该人事部经理算是道出了其中缘由。

人生价值真正的伟大在于平凡,真正的崇高在于普通,最平凡,最普通却又最伟大,最崇高。从普通中显示特殊,从平凡中显示伟大,这才是做人做事之道。

小事,一般人都不愿意做。但成功者与碌碌无为者最大的区别,就是他愿意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一般人都不愿意付出这样的努力,可是成功者愿意,因此他获得了成功。

别人不愿意端茶倒水,你更要端出水平;别人不愿意洗涮马桶,你更要涮得明亮;别人不愿意操练,你更要加强自我操练;别人不愿意做准备,你更要多做准备;别人不愿意付出,你更要多付出。

每一件别人不愿意做的小事,你都愿意多做一点,你的成功率一定会不断提高。

同事不愿做的事情,你愿意去做;别人不想做的事,你愿意去做。只要你能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只要你能做别人不想做的事情,你就可以成功。

因此,成功最重要的秘诀,就是去做别人不愿意做的小事。

因此,做事不可以被大小限制,被时间限制,被空间限制。人生三不朽,曰立德、立功、立言。因而,需要具有超越自我、超越时空的观念,跳出大大小小的圈子,成就最普通而又最特殊,最平凡而又最高尚,最渺小而又最伟大的事业。

不因小而失大,不因少而失多。抛弃大小的竞争,抛弃高下的念头,抛弃富贵的欲望,而一心一意从小事做起,就是洗厕所、扫大街,也会比别人打扫得更干净。

越是那种埋怨自己工作价值渺小的人,真正给他们一份棘手的工作时,他们越是退缩而不敢接受。具有十成力量的人,去做仅仅需要一成力量的工作,其中有生命的意义和悠闲的心情。在长远的人生中,这种生命的意义和悠闲的心情对于人格的形成与扩展,有决定性的帮助。

许多白手起家而事业有成的人,在小学徒或小职员时代就能以最高的热忱和耐心去面对上司给予他们的小工作,这是非常普通的事实。我们不可能用数量来衡量工作的大小,“大往往在小之中”。

2.甘做凡人小事

无论哪一件事,只要从头至尾彻底做成功,便是大事。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在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这是作家柳青的告诫和体会。

我们都是平凡人,只要我们抱着一颗平常心,踏实肯干,有水滴石穿的耐力,我们获得成功的机会,肯定不比那些资赋优异的人少到哪里去。

美国已逝的总统罗斯福曾说过:成功的平凡人并非天才,他资质平平,但却能把平平的资质,发展成为超乎平常的事业。

有一位老教授说起过他的经历:在我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中,发觉有许多在校时资质平凡的学生,他们的成绩大多在中等或中等偏下,没有特殊的天分,有的只是安分守己的诚实性格。这些孩子走上社会参加工作,不爱出风头,默默地奉献。他们平凡无奇,毕业分手后,老师同学都不太记得他们的名字和长相。但毕业后几年十几年中,他们却带着成功的事业回来看老师,而那些原本看来有美好前程的孩子,却一事无成。这是怎么回事?“我常与同事一起琢磨,认为:成功与在校成绩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和踏实的性格密切相关。平凡的人比较务实,比较能自律,所以许多机会落在这种人身上。平凡的人如果加上勤能补拙的特质,成功之门必定会向他大方地敞开。”

一个人如果有了脚踏实地的习惯,具有不断学习的自我努力性,并积极为一技之长下功夫,那么成功就会变得容易起来。一个肯不断扩充自己能力的人,总有一颗热忱的心,他们甘做凡人小事,肯干肯学,多方面向人求教,他们出头较晚,却在各种不同职位上增长了见识,扩充了能力,学到许多不同的知识。有这样一位年轻人,他总是被公司当作替补队员,哪儿缺人手就被调到哪儿,自己的能力无法正常发挥。这位先生沮丧地向他的同学,现在已是一家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经理诉苦道:“这样值得继续干下去吗?我觉得自己的专长无法发挥出来。”昔日同学很认真地告诉他,你经常被调到不同岗位磨炼,是辛苦的,但只要你努力肯学,应该也能胜任,否则你的公司不会做这样的调度。现在,你在工作中的表现第一是努力,第二是努力,第三还是努力,那么过不了多久,公司员工之中磨炼最多的是你,能为公司贡献才智的也是你,你应该有这种认识。最后,同学又口授他一条成功秘诀:肯干就是成功,患得患失,拈轻怕重,就会失去成长的机会。受苦是成功与快乐的必经历程。这位先生干下去了,他干得很起劲,一年后,他终于成为公司中最耀眼的新星。

肯干肯学的人,必然博学多闻。这样的人总是机会去敲他的门。即使是一位资质平平的人,也能鲤鱼跃上龙门。

肯干还要能干;能吃苦还要会吃苦;要热爱工作,还要享受工作。肯干、能吃苦和热爱工作已是五六十年代的观念;而能干、会吃苦和享受工作则是新经济赋予我们的理念。

人才是磨炼出来的,人的生命具有无限的韧性和耐力,只要你始终如一地脚踏实地做下去,无论在怎样的处境,无论大事或小事,都不放松自我,不自暴自弃,你便可以创造出令自己和他人都震惊的成就。“跬步不休,跛鳖千里”,跛脚的鳖也能走到千里之外,因它总是不懈地向前走;“佛许众生愿,心坚石也穿”,心态坚决可以穿透顽石,足见心力的神奇。

凡成就一份功业,都需要付出坚强的心力和耐性,你想坐收渔利,那只能是白日做梦。你想凭侥幸靠运气夺取丰硕的果实,运气永远不会光顾你。

也许你勤奋地工作,到头来却家徒四壁,一事无成。但是,你如果不去勤奋工作,你就肯定不会有香车豪宅,不会有成就。所以,如果你想成功,你就要去做,马上做,即使是小事。

成功的人永远比一般人做得更多,当一般人放弃的时候,他们总是在寻找如何自我改进的方法,他们总是希望更有活力,产生更大的行动力。

你每天吃过量的饭,睡过头的觉,不做运动,不学习,不成长,每天在抱怨一些负面的事情,这又哪儿来的行动力?记住成功永远不在于你知道了多少,而在于你采取了什么行动去做。

所有的知识必须化为行动,因为只有行动才有力量。

你是个凡人,你的生命不是无限的,你不可能放弃自己的一切去听从别人的想法,由他人操纵你的一生,否则,到一定的时候,你就会悔恨自己,也会埋怨他人。与其如此,不如从现在开始就学会由你去计划自己的生活。

多多回味罗斯福的那句振聋发聩的话吧!

3.一步一步来

每一天都是一个阶梯,都是新的一步——向着既定的目标。

人的一生是由许许多多的偶然的和必然的事件组合而成,有时一次偶然的事件会使某个人变成了大人物,有时一次偶然的事情会使某个人变成了小人物。

在常人看来,大人物总是和大事件联系在一起,小人物总是和小事件联系在一起。有的人一辈子也不会做成一件大事,但是,无论大人物还是小人物,都会和一件又一件的小事发生关系。因此说,小事情是人一生中最基本的内容,聚焦小事,必能升华你的人生。

大事件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小事情却每天都在发生。顺利、妥帖而又快乐地去处理件小事是容易的,但每天都能顺利、妥帖而又快乐地去处理一件小事却是十分困难的。如果一辈子都无怨无悔地,谨慎小心地,愉悦欢快地去处理一件又一件小事,那大概要比做一件大事还要难。

大事能检验一个人的智慧、才能和品格,小事也能。如果每一件小事都做得漂亮、舒心,那你也能得到极大的快乐和对自我的肯定。古人说得好,小事虽然微不足道,但不做也是不能成功的,那些常常游手好闲的人,他的成就肯定不会超过常人多远。古人还说,忽视小事,专做大事的人,他的成就往往不如做小事的人。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小事来得频繁,办事所花的日子也多,积累起来数量也就大;而大事来得稀少,积累起来数量也就自然小了。

积累,一件又一件小事地去积累,直到有一天,你会惊讶地发现,自己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人。比如雷锋,他并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珍惜每一件小事,把每件小事都当作一个新的出发点,当做一件大事来看待,倾注全部的热情和心血,谁又能怀疑他的伟大呢——伟大的,其实也是平凡的。

每一年积累,不如每季度积累;每季度积累,不如每个月积累;每个月积累,不如每一天积累。

一天不是一周,一周不是一月,一月不是一年。一周需要七天才能构成,一月需要四周才能构成,一年需要五十二周才能构成。一件事情会影响一个人的命运,几件事情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从搬运工到哲学家,从奴隶到将军,从凡人到伟人,都不是一天、一月、一年就可以达到的,它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长期的追求、长期的积累、长期的磨炼才能够达到。

也许一个穷人,会因为某种机遇而一夜之间成为腰缠万贯的富翁,但一个搬运工成为一个哲学家,一个凡人成为一个伟人举世闻名,绝不是某个机遇的缘故。不断地追求,才有不断的进步;不断地行动,才有不断的成就;不断地积累,才有不断的提高,不断的积小步,才有跨大步的力量。

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子;播什么花籽,开什么花儿。人积累耕耘的经验就成为农夫,积累砍削的经验就成为工匠,积累贩卖货物的本领就成为商人。这种积累,既是痛苦的,又是快乐的。

美国社会工作者海伦·凯勒的老师安妮·沙利说过,人们往往不了解,即便是要取得微不足道的成功,也必须迈过许许多多蹒跚艰难的脚步。

你希望一口吃个胖子,希望夺取成功就像迈一下脚步那样简单,你或许常常这样幻想:“我真希望自己是个完美无缺的人。假如我有好的天资,是个大智者的话,我就会干什么事情都永远不会失手,我会马上把吸烟、赌博的恶习戒除掉。”

这是幼稚的懒汉成功逻辑。你以为成功者都是有遗传得来的天赋,有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的诀窍。按这种逻辑,成功者每做一件事情都是轻松愉快的,易如反掌的。懒汉们认为,成功者都是无师自通的天才,学了第一课,就能够一下子成为专家。你这种“马上如愿”的思想,是导致失败的大敌。

毫无疑问,那种希望“马上如愿”的人还是存在的,像婴儿。婴儿都是要求父母即刻满足他们的意愿的。他们一想撒尿,不管是在大人怀里还是睡在床上,即刻就把衣服尿湿、被子尿湿。对婴儿的这种行为,父母无可指责,并不会对婴儿提出从发育来说不现实的要求。不幸的是,如果你一生当中总保持着这种马上如愿的要求,那么,你要走向成功是不可能的。

举个例子。你是一个抱着“马上如愿”思想做事的人,你决定当一个画家,你期望自己一下子就能画出像达·芬奇《蒙娜丽莎的微笑》那样的杰作,期望自己一夜成名。但你不知道自己是该先画蒙娜丽莎的秀发还是先画蒙娜丽莎的额头,你便会认为绘画很艰难,情绪陡变,顿时扔掉画笔,长叹创作之难。因为你相信的是:如果一个人有出息,有才干,想要做什么事,都能一下子如愿以偿,用不着像达·芬奇那样天天画鸡蛋苦苦地做单调乏味的努力,用不着一点点地积累经验,用不着总费很多时间去锻炼基本功。这种想法,终将会把你抛入失败的谷底,不堪回首。

上天就是这样捉弄人,你越希望即刻如愿的,越难以即刻如愿。成功,不是直线,而是曲线。成功,是一个缓慢的积累过程,缓慢的学习过程。攀登珠穆朗玛峰,需要从脚下第一步开始,没有一下子就能跃上山顶取得成功的。

紧紧地盯着眼前的阶梯,一步一个脚印,你终将登上成功之巅。

4.在细节处下功夫

一位作家说:“生活的细节越分越密,密不可分时,就糊成一片了,按科学术语说,出现了混沌。人在混沌中,也好过粗枝大叶。忽略细节的人是古装戏里的洒狗血——内心什么也没有,却装着有感情的样子,大喊大叫,拼命表演。”

要想工作不流于一般的人,应学会在细节处下功夫。

有时候,公司老板或业务员要出差,便会安排员工去买车票,这看似很简单的一件事,却可以反映出不同的人对工作的不同态度及其工作的能力,也可以大概推测出今后工作的前途。有这样两位秘书,一位将车票买来,就那么一大把地交上去,杂乱无章,易丢失,不易查清时刻;另一位却将车票装进一个大信封,并且,在信封上写明列车车次、号位及起程、到达时刻。后一位秘书是个细心人,虽然她只是注意了几个细节处,只在信封上写上几个字,却使人省事不少。

按照命令去买车票,这只是“一个平常人”的工作,但是一个会工作的人,一定会想到该怎么做,要怎么做,才会令人更满意,更方便,这也就是用心,注意细节的问题了。

工作上细节不容忽视。注意细节所做出来的工作一定能抓住人心,虽然在当时无法引起人的注意,但久而久之,这种工作态度形成习惯后,一定会给你带来巨大的收益。这种细心的工作态度,是由于对一件工作重视的态度而产生的,对再细小的事也不掉以轻心,专注地去做才会产生。会成为大人物的人,即使要他去收发室做整理信件的工作,他的做法也会跟别人有所不同。这种注重细微环节的态度,就是使自己的前途得以发展的保证。

工作上的这种细心,所需的另一点就是亲切感;一点人情味,与人方便;一颗替别人着想的心。“若是我的话,就会这么做”,这就是亲切感。一部名为《细节》的小说,其题记为:“大事留给上帝去抓吧,我们只能注意细节。”作者还借小说主人公的话做了脚注:“这世界上所有伟大的壮举都不如生活在一个真实的细节里来得有意义。”

细节,就是小节,它不仅具有艺术的真实,而且更具有生活的真实。也许是生活的真实造就了艺术的真实,我们读书时,总被作家笔下的细节,如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所激动。

生活就像根无限拉长的链条,细节如链条上的链扣,没有链扣,哪有链条?历史就像日夜奔腾的江河,细节如江河的支流,没有支流,哪有江河?

回味生活,翻阅历史,我们为什么不从真实的细节做起?我们头上三尺如果真有神灵的话,它绝不只把大事留给自己,而把小节留给人类。因为神灵也知道,拥有小节,终究会成就大事!

在细节处多下功夫吧!

5.天才就是注意细节的人

天才就是注意细节的人,注意细节,方可成为天才。一家书店的记账员因为书店的账目不清,就连续三个星期夜以继日地查帐,但最后还是没有发现错在哪里。账面上明明有900元的亏空,却怎么也查不出来。他一遍又一遍地核对每一笔交易的收入和支出情况,一遍又一遍地把账目核对后再加起来,直到最后快要把他逼疯了,但还是查不出到底错在哪里。最后,书店的经理单独把他叫去的时候,他此时已经是心力交瘁、几近崩溃了。经理和他两个人重新翻开了账本,从头到尾又核对了一遍,但是900元帐目的亏空还是查不出所以然来。于是,他们就把当班的书店营业负责人叫了进来,然后大家再次核对这900元的账目。这一次,没费多大的工夫,他们就查出问题所在来了。“看,是这儿,这里应该是1000元!”那个营业人员说,“但是,怎么就把它记成了1900元呢?”经过仔细的检查才发现,账本上粘住了苍蝇的一条腿,正好粘在1000元数额上第一个零的右下角,于是1000就变成1900了。

看来微不足道的事情,其中都蕴藏着巨大的发现。而天才与凡人的最大区别正是体现在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上。

詹姆斯·瓦特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墙角,出神地望着从烟筒里冒出来的浓烟,对于这个小男孩来说,整个世界就是一个等待开发的能量宝库。这个世界蕴藏着多么巨大的能量啊!在蒸汽机作为主要动力的年代,如果没有了用蒸汽发动的动力,那么世界上所有靠蒸汽来发动的火车、轮船以及其他成千上万的机器,它们的轮子都会停止转动。每一个车轮、每一个转轴、每一个锭子,也都将停止转动。世界将变成死一般的沉寂。会有成千上万的人被迫加入失业的大军,成千上万的人会被逼得走投无路,还有成千上万的人得忍受饥饿和死亡的困扰。

世界上最难懂的一个道理就是:最伟大的生命往往是由最细小的事物点点滴滴汇集而成的。绝大多数人很少能有机会遇到那种重大的转折,很少有机会能够开创宏伟的事业。而生活的溪流往往是由这些琐屑的事情、无足轻重的事件以及那些过后不留一丝痕迹的细微经验渐渐汇集成的,也正是它们才构成了生命的全部内涵。科学界的巨匠亥姆霍兹把自己一生的成就归功于他在因伤寒发作而得的狂热症。当时,由于他生病不得不呆在家里,足不出户,他就用很少的一点钱买了一架天文望远镜。而正是这架望远镜把他带入了科学的殿堂,并让他日后在这个领域里名声大噪。

世间最睿智的国王所罗门说过,“万事皆因小事起”,而“摩德纳的水桶”这个故事正是这句名言的一个有力例证。

1005年,摩德纳联邦的几个士兵带着这只著名的水桶跑到了隶属于波罗尼亚国的一个共和国里去了。这原本是一件不值一提的小事,但是却引起了一场纠纷,引发了一场长达十几年的战争。

克里米亚战争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欧洲的四大强国英国、法国、土耳其和俄国都被牵连了进来,而战争最初却是因一把钥匙而起。土耳其宣称,耶路撒冷圣墓中的一个神龛归土耳其的基督教会所有,于是就把神龛锁了起来,并且拒绝交出钥匙。这一行为使得希腊的教会很恼火。后来,争端不断升级。于是,俄国作为希腊的保护国,法国作为拉丁教会的代表也参加了进来。形势开始变得复杂起来。俄国要求土耳其对希腊的教会进行补偿,但土耳其拒绝这一要求。由于英国传统上就有保护土耳其人的习惯,在这场纠纷中他们理所当然地站在土耳其人的一边,同他们结成联盟共同反对法国和俄国。就是这样芝麻粒大小的事情,引发了这场巨大的纠纷。

法国历史被篡改,一个强大的王朝被推翻,但它的起因却是一碗酒。奥尔良公爵是国王路易·菲利普的儿子,在同朋友一起喝酒时,奥尔良大公在朋友们的力劝之下多喝了几杯。后来聚会结束后,大家将要离去时,他叫了一辆马车。可是这时候马有点受惊了,把他掀倒在地上,由于失去了平衡,他脚下踩空,头朝下摔倒在人行道上,不省人事。如果不是那几杯酒,他可能不至于会坐不稳而摔下来;或者,即使摔倒在地,他自己也许还能站起来。但他再也没有起来。几杯酒使得这个王位继承人丢了性命,而他的全家后来也遭到了流放,他们家族的巨额财产也全部被充公。大约半个世纪以前,一个行人停在苏格兰北部的一家乡村客栈过夜。在他停留期间,信使给老板娘带来了一封信。老板娘接过来,审视了一番,又原封不动地把信还给了信使,说,她付不起信的邮费——当时大约得要两先令。听了这些话,行人坚持要替老板娘付邮费。当信使离开了以后,那老板娘坦白地跟他说,其实信里根本没什么内容。她知道写信的是自己的弟弟。他住得离她比较远,他们姐弟俩约定好,在写信的时候他们只要在信封上做一些特殊的记号,他们就彼此明白对方过得是否很好。这件小事启发了这个行人,这个行人就是著名国会议员罗兰德·希尔。在看到这件事情后,他马上就意识到人们需要一种价格低廉的邮政方式。没过几个星期,他就向国会众议院提出了一项议案来降低邮费。正是由于这样一件小事,才有了后来费用低廉的邮政制度。格兰特将军回忆说,有一次他妈妈让他到邻居家去借点黄油。路上,他听人在念一封信说,西点军校正在招生。于是,他就没去借黄油,而是直接去西点招生处申请去西点的名额。也正是这个机遇,使他有机会接受正规的军事教育,从而为他日后在国家的危机中大显身手奠定了基础。他经常说,就是他妈妈叫他去借黄油这件小事情才使得他成了将军,继而当上了总统。

一艘小船颠覆了,却使华盛顿因此而生在了美国;一个矿工在挖井的偶然事故中发现了赫库兰尼姆古城遗址;航海冒险中的一次大错竟然发现了马德拉群岛。

但是,马马虎虎差不多先生和凑凑合合不计较小姐却认为,伟人就是只做惊天动地的大事情的人。

那些对自己的本性毫无认识,永远不屑于做细微之事的人,永远成就不了任何大的功业。

查尔斯·狄更斯在他的作品《一年到头》中写道:有人曾经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天才?他回答说:天才就是注意细节的人。有一个荷兰眼镜制造商的儿子,在同他的兄妹们玩耍时,偶然把两个镜片叠在了一起。他万分惊奇地发现远处教堂的尖顶一下子就跑到了面前来了。他们兄妹几个轮流看了几遍,都感到很惊讶,于是就跑到屋里去把他们的父亲请了出来,他们的父亲也是同样的不理解和万分的惊奇。同时,他觉得他似乎发现了一种可以为老年人的生活提供便利的工具,而且这一发现还可能给他带来巨大的利润。于是,他就去向伽利略请教,伽利略马上就意识到这一发现对于天文爱好者具有巨大价值。据此,伽利略制造出了一台粗糙的天文望远镜。就是利用这架天文望远镜,他在现代天文学有了伟大的发现。有一天,一个腿部有点残疾的人在匹兹堡的大街上行走,当时的人行道很滑,他一不小心滑倒了,帽子被风刮到了人行道前面一个男孩子的脚下。这个男孩子用力踢了帽子一下,把它踢到大街的中央去了。这时,另一个男孩子走过来,帮这位老人把帽子拣了起来,并且扶他回到了旅馆。老人记下了这个好心的男孩子的姓名,并且对他的善意之举表达了深深的感激之情。大约在一个月之后,有人给这个男孩送来了一张1000美元的支票。那男孩只是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只是一件举手之劳的小事,但是他的善行竟然马上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善意的言行往往都是细微的,但是对于那些对人性已经绝望的灵魂来说,一句善良的话语可能会改变他们对整个世界的看法,可拯救他们的灵魂。在伟大的雕塑家加诺瓦即将完成他的一项杰作时,有一个人在一旁观察。艺术家的一刻一凿看上去是那么地漫不经心,于是,他就以为艺术家只不过是在作样子给他看而已。但是,艺术家跟他说:“这几下看似不起眼,好像没什么,但正是这一刻一凿才把拙劣的模仿者与真正大师的技艺区分开来。”当加诺瓦即将开始他的一件伟大作品《拿破仑》时,他那锐利的目光发现那块备用的大理石纹理上隐隐约约能够看出来有一条红线,虽然这块大理石是费了千辛万苦才从帕罗斯岛运来的,而且花了很高的价格,但是他的锥子却再也没有动它一下。

天才就是注意细节的人,这就是他们与凡人的最大区别。

第三章 发现蕴于细节

发现常常隐藏于偶然之中,隐藏在小事之中,不轻易为人所发现。用敏感警觉的眼光注视事物的发展变化,不忽视和放过任何细节,作个生活的有心人。

1.从偶然中发现必然

机遇,是汉语的一种“倒装”结构,也就是“遇机”,即“遇到的机会”。然而,机遇又像爱玩捉迷藏的小孩儿,常常隐藏在偶然之中,隐藏在小事之中,不轻易为人所发现。王麻子剪刀是我国著名老品牌之一。王麻子的原名叫王犟,是清朝顺治年间的北京人。王犟年青时在北京南城的菜市口的一家剪刀作坊里当学徒。那时王犟长得眉清目秀,仪表堂堂,脸上并没有麻子。有一天他师娘为他师傅炖了一只鸡,鸡炖好了端出来放在他和师傅打造剪刀的桌子上晾着。桌子下面是盛着鸡血的盆。王犟在摆放剪刀时一不留神,失手将剪刀掉进了鸡血盆里。他慌里慌张地弯腰去捡。慌乱中碰翻了桌上的鸡汤,滚烫的鸡汤四处飞溅,烫得王犟满脸的大水泡。就这样,王犟成了后来人们说的王麻子。当王犟从鸡血里捞出剪刀擦干后发现,这把剪刀格外明亮锋利,几近吹毛立断。平日里就聪明伶俐好动脑子的他没有轻易放过这一偶然现象,他反复琢磨,从鸡血里捞出的剪刀为什么会如此光亮、锋利?后来他终于从中总结出一个秘方:把打好的剪刀放在动物血里会使其更加锋利无比。从此以后,他打造的剪刀越来越畅销,名气也越来越大。人们送给他的绰号“王麻子剪刀”也就越来越响了。

王犟抓住小问题不放使“王麻子剪刀”成了老字号,使它出了大名。如果他对此不是个有心人,恐怕也会和许多人一样,视其为无物,如过眼云烟般让机会从自己的手中溜走,错失了这一重大发现的大好时机。

随着科技研究在宏观上不断扩大和它在微观上的不断深入发展,由细节直接或间接导致的重大发明创造的机会相应减少了,人们要想在偶然中发现必然,即揭示事物的某种奥秘,就必须对事物表面现象(偶然性)加深一些思索,以免错过从中获取重大发现的机会。时时、事事做个有心人,勤于动脑多问几个为什么,多展开一些想象和联想,使我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和把握及利用的水平,再提升一个挡次。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紧抓细节都是非常重要的认识手段和方法。

2.从错误中寻求发现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对于科学技术的研究,或者是对前所未有的开拓性工作来说,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去对待它。犯了错误而沮丧、颓废和垂头丧气,都是一种消极的态度,一错再错执迷不悟更是害人害己,必须予以抛弃,要积极地“将错就错”,于细微处发现新奇之处,化被动为主动,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这才是我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失败乃成功之母”,对于最后的成功者而言,错误是攀登成功的阶梯,它能增长正反两方面的知识,也许正因为错误,才使人们发现了某些自然的奥秘。电影问世后不久,有一天法国巴黎正放映一部叫《拆墙》的电影短片,片中有一堵危墙被众人推倒的镜头。由于放映员普洛米奥的粗心大意,放映的是还没有“洗”的片子,即片子放映完后,应把它再倒转回来。这样一来在银幕上出现了情景相反的图像:一堵被推倒的墙,又从残墙断壁的废墟中慢慢重新竖了起来。此事立即引起观众的哄堂大笑和口哨声,普洛米奥羞红着脸马上关掉放映机……这一失误引起了普洛米奥的思考:这种现象能不能成为拍电影的新技术呢?也许它能给人们带来一种全新的视觉效果呢。后来,在一部叫《迪安娜在米兰的沐浴》的电影中,他有意识地运用了这种他发明的倒摄方法,观众在银幕上看到,跳水女郎的一双脚先从水里钻出来,然后整个身子倒转180度,最后轻飘飘柳絮般落在高高的跳板上。这种奇异的倒摄方法,引起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从此,它成了电影拍摄中常用的一种技术。

无独有偶,在德国也发生一件类似的事情。某造纸厂的一位工程师,由于一时的疏忽大意,在造纸的某道工序中少放了一种原料,结果生产出一大批根本不能书写的“废纸”,这对于一向以严谨著称的德国人来说,面临着被炒鱿鱼的厄运。因为在德国的公司中,是绝不允许有这样的失误的。一位朋友向他建议:“事情已经出了,赶快想一下这样的纸有别的用途吗?”于是这位工程师和他的朋友一起,细致入微地反复观察琢磨,终于发现这种纸的吸水性能很强,洒在这种纸上的水很快被它吸掉,他们根据这一特点,对这种纸加以剪裁装订,做为“吸墨水纸”出售,上市后竟然大受欢迎。后来,这位工程师将这种“吸墨水纸”的制造方法申请了专利。

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好事能变成坏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既不要在错误面前灰心丧气,像只斗败的公鸡;也不要轻易地放过它们,通过深入的发掘和不懈的努力,将错误变成意料不到的成果是非常有可能的。

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从错误中寻求发现的眼光,聪明的人则善于利用错误,善于从细微处发现闪光点,从而变“坏”为“宝”。

3.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塞翁失马,焉知祸福。种豆本该得豆,却偏偏抱回一个大西瓜,真是让人惊喜万分。德国人波兰特文化水平不高,却对提炼黄金非常感兴趣,吃饭时想着炼黄金,睡觉时想着炼黄金。由于对黄金的痴迷,他对一切称得上是黄色的东西都存在敏感。有一天,他去厕所撒尿,见尿的颜色是黄的,便忙着收住舍不得尿,怕黄澄澄的金子从那小小的下水道里溜走。他紧跑回家,把尿撒在罐里,宝贝似的小心谨慎地放在火炉上冶炼了起来。蓝艳艳的火苗舔着罐底,尿的难闻气味扑鼻而来。波兰特不管不顾,眼前晃动的都是闪闪的金子。当他累得满头是汗,呛得满眼是泪终于把尿蒸干后,朝罐里一看,哪来的灿灿的金粉呀,而是一种又白又软像蜡一样的怪东西。波兰特大失所望,一生气把它扔在一边,见鬼去吧!到了夜里,波兰特想黄金睡不着,到院子里散心,猛地发现罐子里直往外闪亮光,他感到非常惊奇,这种怪怪的光被他称为“冷光”。后来一位化学家听到了此事,便花二百块银币的天价买下了它;经化学分析才弄清,它原来是一种组成包括人在内的动物骨骼的重要物质,人们给它起了个名字叫磷,也就是化学元素周期表中排在第15位的那个元素。

波兰特从尿里没有提炼出使他发财的黄金,却误打误撞发现了磷,真是造化弄人。1934年,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为了研究原子的结构,决定用中子去轰击原子“铂”,按他自己的说法,他意外地得到了另一种铀元素——“超铀元素”。1939年,法国两位科学家对此表示怀疑,用化学方法检验费米的“超铀元素”。结果发现,用中子轰击原子“铂”,并没有得到什么“超铀元素”;而是只能得到早已被发现的“钡”。也就是说,只不过把“铂”原子分裂成大致相等的两半罢了。但从费米的实验中却意外地得出一个惊人的结果:“钡”的重量只有“铂”的一半。这一结果,为物理学上的新的学说核裂变奠定了基础。费米听到这个消息后,先是感到非常难堪,经过一番思考,灵光闪现,继而惊喜,马上回到哥伦比亚大学实验室,通过实验再次证实了那两位法国科学家的核裂变见解,并提出了一整套“链式反应”的基础理论。后来,震惊世界的原子弹,就是在费米的基础理论上研制成功的!

这就提示我们,在致力于思考解决某个问题的过程中,在未得到预期的结果时,需要注意是否出现了其它的什么成果,不要眼睛只盯在一点上,审视的目光应该是灵活机动的。柴没砍着,拎只兔子回来当然也是一种收获。

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要“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没有炼出“黄金”固然发不了财,可得到了磷,也值得高兴。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4.柳暗花明有一村

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何挖掘我们的思路,发现更多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创新方法,或者由一个成果的发现到另一个成果的被顺利发现,这需要我们有一双“慧眼”去发现那柳暗花明处的那一村。天寒地冻飞雪漫天的大街上,一个男孩摔了一跤,眼镜磕在坚冰上,顿时摔得粉碎,眼镜的碎片扎进了他的眼睛,刺伤了他的眼角膜。原苏联莫斯科眼外科研究所的弗奥多洛夫博士给他做了手术,取出了他眼中的碎镜片,治愈了他的眼角膜伤。手术之后,令人惊异的事情出现在男孩身上,弗奥多洛夫发现那个小男孩的视力比受伤前有了明显的提高,原先戴着眼镜都很难看清视力表上中间的“E”,现在不戴眼镜都能将视力表上最小的“E”看得清清楚楚。惊奇之余,经过仔细分析,这是因为在取出碎镜片的手术中,意外地改变了这个男孩眼角膜的弯曲度,从而使他的视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弗奥多洛夫博士不但达到了治愈男孩眼角膜这一目的,而且还发明了通过改变眼角膜弯曲度来治疗近视眼这一新技术。法国葡萄酒饮誉全世界,这当然和它们出产优质葡萄是分不开的。可到了1878年,在法国著名的葡萄产地梅杜克地区,这些葡萄都得了一种罕见的霉病,造成了大幅度减产。可是在波尔多城公路边上种植的一片葡萄却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这引起了波尔多大学教授米勒德特的注意。他访问了这里的葡萄园主后得知,原来园主为了吓唬小偷,故意在葡萄园架上洒了石灰和硫酸铜的混合液,并警示:小心中毒。园主冲米勒德特教授不好意思地一笑:本来是想吓唬小偷的,没想到不但没染上霉病,还长得这么好!米勒德特教授敏锐地抓住这一现象,经过深入研究,最后制成了由石灰和硫酸铜配制而成的波尔多混合液,这种液体对防治多种病虫害起了很大作用。

发现新方法,新事物一是要事先留意,用敏感警觉的目光注视事物的发展变化,不忽略和放过任何细枝末节。二是要事后寻找,即完成新的课题后,再往回“搜索”一遍,说不定柳暗花明处还有一村。

5.抓住瞬间的灵感

灵感会启发人们创造新意念、新发明。要想捕捉到你的“第六感”就必须注意细节,注意常人漠视的小事。19世纪德国医学家罗伯特·科赫,在进行医学实践中深刻意识到:必须对病原细菌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才能设法消灭病原细菌,防止人体受到感染。但是,由于细菌体积极小,又透明无色,在当时条件下,即使使用最精密的显微镜也很难观察和分辨各种细菌的形状和特征,为彻底消灭它带来的重重困难,他陷入苦苦思索之中。突然有一天阴云密布,天黑得像锅底,紧接着电闪雷鸣,一场大雨片刻即至。望着窗外雨中的闪电,罗伯特·科赫意识到闪电之所以那么明亮耀眼,那是因为有漆黑如墨的天空为底色的反衬。那么,把无色透明的细菌放在一种深色颜料中,不就能观察得清楚了吗?他先后用了几十种染料做实验,结果都不理想,尤其是染色液很难在玻璃片上凝固。他向一位化学剂师请教,这位化学剂师告诉他,有一种叫苯胺的蓝色染料很容易在玻璃上凝固。经过实验,他终于获得了成功。

细菌染色法的发明,使人们揭开了细菌的种种神秘面纱,从此对细菌病原体的研究跨进了一个新时代。罗伯特·科赫由闪电在阴云密布的天空中显得格外明亮耀眼这一细节,创造出了将无色透明细菌放在深色的染料中使其“现身”的创新方法。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