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考上北大(4)(学海导航系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8 02:53:22

点击下载

作者:秦春华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就这样考上北大(4)(学海导航系列)

就这样考上北大(4)(学海导航系列)试读:

序言

北京大学创建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我国近代建立的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建校110多年来,北大为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国家的振兴与发展、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在中国走向现代化和繁荣昌盛的进程中起到了先锋和骨干作用,这远远超出了它作为一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高等学府的有形存在,更成为中华民族争取民主自由和伟大复兴的象征,成为现代人文学者和科学家向往的精神家园,从而独具魅力。正如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先生所说:“作为文化中国的象征,其实北京大学早已成为了世界一流大学。因为世界上再也找不到任何一个国家的任何一所大学,能够像北京大学这样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得如此紧密,息息相关。北大对于中国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哈佛之于美国、牛津与剑桥之于英国的意义。”

在中国的高校中,北大具有“老”与“大”两个特点。之所以说“老”,那是因为在中国,具有百多年历史的大学并不多,因此,人们常用“古老”来形容北京大学的历史;之所以说“大”,不在于校舍恢宏,而是学术气度广大,所谓“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之意也。历史悠久的“老”让我们足以心生骄傲,兼容并蓄的“大”也常让我们引以为荣。就是这样一所“老”学府,每年吸引着无数的青年才俊奋身投入燕园,求学于“一塔湖图”;就是这样一所“大”学府,将今日的精英与明日的栋梁、今日的思考与明日的奉献,维系在了一起;就是这样一所“老”、“大”学府,将这些胸怀大志、肩负大任、孜孜求学、不倦探索的年轻学子,培育锻造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在各行业起引领作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他们道德高尚、学识渊博、体魄健全、意志坚定,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

一个多世纪以来,北大历经风雨,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从未因时光的磨砺而褪色。今日的北大,迎来了中国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迎来了自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发展期,“北大人”将满怀豪情,团结进取,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取得更大的进展,向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奋发努力。

亲爱的中学生朋友们,金秋九月,一段精彩的大学时光在等待着你。在这里,美丽的燕园将带给你广阔的人生舞台,光荣与梦想将力促你奋发前行,理想与责任将激励你勇于担当。在即将踏入燕园之际,希望你们能够刻苦学习,踏实做事,诚实做人,志存高远,胸怀祖国,力争做一个有理想、有责任、敢于担当的、光荣的“北大人”!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

学生篇

姓名:李天嗣

毕业院系:北京四中

获奖情况:获全国中学生化学竞赛(省级赛区)一等奖

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

保送北京大学法学院

沿途

生活像一条田垄上的公路,路旁立着的界碑上写着“北大”二字,让我暂时停脚,吁出一口长气,回首走来的这一路上沿途的脚印和风景。

我想起了初中语文课上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那时也十三岁的我面对那样美丽且带着傲然的自信的文字,努力地想透过纸背看出几十年前那个立在北大门口的同龄的女孩心中究竟在想些什么。

和田晓菲一样,有不少北大学子在回顾自己进入北大的经历时往往会这样说,北大是我从小的梦想,而今梦想终于成真了云云。说实话,纵是现在的我也很佩服他们少年时伟大的梦想,如果我们在年幼时相遇,那么我一定会敬畏到不敢和他们说话。毕竟那时的我只知道北大有湖有塔,直如仙境,高高在上。有时回在香山脚下的姥姥家,会经过北大西边院墙和那个有名的西门,路还很窄,但是墙很高,让我小小的心拼命想飞过墙去看看里面是什么。那种感觉就像我路过中南海、玉泉山、钓鱼台,那高高的院墙带给我的好奇是一种敬畏,一种一睹天颜的梦想,而从不是亲近。我甚至从未想过自己能进入北大学习,可能只是有机会戴着某旅行社的帽子跟着前面的小红旗进入北大转一圈(那时我还以为只能这样进北大),然后便可以回来骄傲地对众人说,我也进过北大了,口气如同当年受毛主席接见的红卫兵代表一样无比骄傲自豪。是的,那就已经是我小时候的梦想了。

然而自从那节语文课结束后,身边就再也没什么人提到北大了。四环也已经修通,回姥姥家也不用再经过那条让我又敬畏又好奇的小路,北大逐渐从我的思维中渐渐淡出。我还是在我的初中里一边捣蛋一边认真地生活着,直到我步入初三。初三代表着我要开始考虑自己以后的去向,这对于幼儿园小学初中都分布在以自己家为圆心半径不到一公里的圆内的我来说无疑是一件比较茫然的事情。当时我的物理老师建议我报考北京四中,这又是一个遥远的名字,和当时周围人的想法都不相同。于是我和爸妈决定用初三的那个国庆假期把北京市所有好的高中以及大学都转一圈,也算是给我开开眼界。就那样我确定了我高中要去报考四中,同时我也迈进了最有名的北大西门,可以说那次经历让我童年虚幻的遥想踏实地落在了地上。

受动画片《齐天大圣》的影响,我总认为北大院墙高耸、大门威严,石狮和琉璃瓦簇拥着当中“北京大学”那块大匾,如同云气缭绕的南天门,里面也一定尽是美轮美奂的大小宫殿,行走的人们不腾云驾雾也一定都衣饰华贵、英气逼人,个个如同下凡的神仙。可是当我走进北大,却发现里面并无那番景象,门内行人的衣着与门外相比并无异样,甚至把他们放到西单王府井还稍显土气。他们的相貌也并非一脸王侯气或者书卷气,我想象中的那种剑眉高鼻、轮廓硬朗、身材高挺的男子和柳眉樱唇、长发长裙随风微曳的女子并非随处可见,甚至难以见到。他们大多抱着书、骑着车或者挎着脸盆、拎着塑料袋在院内匆匆地赶路,路口处依然回响着自行车铃和汽车喇叭互相拌嘴的声音,只不过规模比中关村十字路口的要小许多罢了。北大的楼很明显地能看出新旧,新楼甚是壮观,但是我总能想象到站在里面能隐隐闻到装修的味道,旧楼透着一股岁月的痕迹,还是那种带着绿漆只能冲外打开而不是合金推拉的窗子。在门外顺着宿舍走廊看去,感觉像回到了《闲人马大姐》的筒子楼时代。因为没有人介绍,所以并不能完全知道每栋建筑的具体功用,但是我却能很清楚地分清楚哪些是食堂,我总对北大学生有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印象,却不知道他们在吃这个基本问题上并没有与大众脱离多少,中午时分,食堂人声鼎沸,有时说话要像在舞厅,伸颈大吼,方能不使自己淹没于众人,“子曰,食色性也”,这两种场合本是有些相同,但北大也未能免于此,真正说明北大人乃人而非神。

这次的北大之行基本上完全颠覆了北大在我心目当中的形象,不过当时不仅不失望,反而暗暗高兴,觉得北大并不是遥不可攀的圣殿,至少在里面生活的人们并不都是圣人,当时觉得前景豁然开朗、一片光明。不过当时的我仍然没有想过以后要上北大,不仅没有坚定的信念,甚至连念头也没动过,我当时内心好像只是有一个声音在反复地嘀咕:我还有戏,我还有戏。

后来我如愿地上了四中,在四中我经历了许多,也学会了许多,也许是那个北大天堂一般的幻想的最终消散,让我对生活充满了干劲,我觉得一切都没有那么遥远,一切都是可以实现的。于是我开始尽情地向前跑,我觉得自己其实不是一个目的非常明确的人,我从没有过给自己定非常具体的目标,比如说考上北大,比如说学习要进前十,比如说要当学生会主席,比如说要干嘛干嘛。但是我知道什么是好的,我会向着这个方向不停地跑,只要方向正确,选择什么道路并不重要。当我刚进四中开学前新生教育的时候,学校请回来许许多多的优秀学长给我们做报告,说实话他们讲的内容我既理解不了也记不下来,但是我只知道这是一个如此杰出的学校,这里有如此杰出的人才,而我也要像他们一样,当一个牛人,当一个也有人像我现在这样在底下仰望的牛人。

于是我开始在四中奋斗,很坦然地说这种奋斗不为了别的什么,只是为了让自己对自己满意。我在高中参加了许多的活动,去篮球队、去模拟联合国、去表演话剧、去参加竞赛小组、去参加卡拉OK大赛、去竞选学生会、去做主持人、去参加朗诵比赛、去拍DV、去准备运动会、去筹办成人仪式和毕业典礼……这里面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是我还是一直往前跑,我总想去面对新的事情。这之中也经历了许多痛苦,在各种活动中取舍选择的痛苦、组织一件事情无人响应的痛苦、期待的事情令我大失所望的痛苦、戒除网游的痛苦、在学科竞赛徘徊的痛苦、无心学习的痛苦、想要学习但是成绩停滞不前的痛苦、保送后踌躇的痛苦……这些痛苦也许别人看来不算痛苦,甚至三年前的自己看完都可能会不以为然,但是这些笼统的概括里面都有许多的故事,有许多的感想,是它们撑起了我充实的高中生活。痛苦之后也会有许多快乐,当我站上运动会领奖台的时候,当征文比赛最终拿奖的时候,当我拿到保送生资格的时候,当我在表彰会上高举奖状的时候,当又一次的主持任务交给我的时候,当我提前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当我入党事宜最终敲定的时候……这些时候的那种快乐是外人看不到而只有自己才能一遍遍回味的快乐。当我最终在学校礼堂给新生做报告,看到他们那一如我三年前的眼神,听到好像是三年前的我发出的掌声,然后我鞠躬离场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来我三年前的那个梦想,竟然成为了现实。其实这里面不应该有惊叹语气的,因为我都是一步步地在往前走,没有突变,没有飞跃,走到这里应该理所应当;但是这又应该充满了惊叹,因为我走出了一条崭新的,完全不同于过去任何一条的路,然后到达了我三年前就认定的终点。而这些,我想,是只有自己才会珍视,而别人可能了解不到,也可能不愿意了解的宝贵的成长经历,这是藏在外表之下的精彩。

我于是想到,如果我初三没有去过北大,没有击碎那个如天宫一般的美丽的梦,那么我直到要进入北大的时候才会发现这种落差,到那时我可能会非常失望,从而忽视了北大真正内涵的东西。

北大,以及北大的有些并不耀眼的建筑,北大里的那些外表可能并不出众的学子们,他们之所以受人尊敬、受人景仰,就是因为那些外表下的精彩,让人不能一眼就看穿,让人需要细细地品读。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不在于设备先进的宿舍楼,而在于在宿舍夜谈时悟到的妙谛;不在于光鲜的衣着,而在于衣着之下的人格散发出的魅力;不在于如同贵族般优雅的表演,而在于激烈争论和狂放不羁中显露的思维火花和铮铮傲骨;不在于大楼,而在于大师;不在于表面的风光,而在于内在的风尚。

北大应该是一部书,一部鸿篇巨制,而真正的鸿篇巨制在外表上看去总不是那么吸引人的。要真说起来,北大的“一塔湖图”已经能算作是最精美的插图,北大的各种趣闻也能算作是最吸引人的故事,但是北大绝不仅止于此,北大绝不只是一部漫画书。北大还应该有拍案而起的热血,也有苦心钻研的沉静;有机智严谨的雄辩,也有勤奋坚韧的实干;有单骑闯关的胆识,也有众志成城的信念;有敢爱敢恨的潇洒,也有忧国忧民的赤诚。北大还应该有好多好多的精神财富,是我现在所理解不到的,这些都在这部大书里记录着。今天我走进北大,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我将翻开这部大书,去品读,去理解,我也希望自己也能在日后的某一天,能给这本书作注,甚至续写它,我也相信这是每一个北大人的愿望。

我期待着这一天,我也将带着这种期待,转过头来,向着前方,继续自己的旅程。

个人格言:你怎样看世界,你就得到怎样的世界

学习感悟: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姓名:李宇杉

预录取院系:经济学院

毕业中学: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获奖情况:北京市三好学生

感受北大

北京大学,在我的心中是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身在北京的我,不知多少次穿过绿荫下的小径,流连于未名湖畔,感受先人、同伴和自己内心涤荡的锐意;然而,这所“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中国最高学府,却总像面笼一层轻纱,使我难以管窥它的真正精神。

改变,来自高中时与北大学子的两次接触。

第一次,还是在高一行将结束时。我参加了一个课外的数学辅导班,最后一节课是由一个之前从没见过的代课老师完成的。这节课上,我学到了过去许多年都没有学到的东西。除去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这个次要的收获,我还体验到了一种对知识和智慧发自内心的渴求。

代课老师有着非常扎实的数学功底,他用一个求复杂数列通项的问题引入教学,逐步扩展到对数学各个分支的介绍。

我一直对数学的广泛应用感到十分震撼,也热衷于探寻它的哲学意义。通过代课老师的介绍,许多从前十分模糊的观念逐渐清晰化,我仿佛看到了一个蕴藏着无尽宝藏的世界。下课后,我找到代课老师,尽情地交流了许多关于数学和哲学的问题——这些问题,是令我无比困惑的,也是高中教学无缘涉及的。这一次纯求知性质的交流,是我记忆中第一次平等的、畅所欲言的交流。当得知他是北大数学学院的在读研究生、在中学的数学竞赛中成绩突出后,我问道,北大数院的学生都像你这样强吗?

他十分淡然地说,在北大,有许多优秀的同学,他们会与你一起思考。

他着重强调了“一起思考”四字。

目光炯炯,直视着我。

刹那间,“北大”的分量,在我的心头重了起来;“思考”的分量,在我的心头重了起来。

天色已晚,我们从教学楼中走出。到北大,我们同路。路上,我们从阿基米德谈到希尔伯特、从第一次数学危机谈到ZFC公理系统……

目送他走入燕园,我想,两年后,我也会像他一样——畅游学海。

时光飞逝,转眼间,已是高三。没有想到,在准备北大自主招生考试的时候,我又一次邂逅了北大学子。

那是一次课外的阅读训练,主讲人是北大中文系的学生,内容是鲁迅先生作品《野草》中的一篇散文。

一次简单的阅读训练,其意义却远不止于此。跳出枯燥的练习,那位高才生用自己火热的激情与冷静的分析为我们解构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鲁迅——一个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之际摇旗呐喊的斗士、一个为内心的矛盾彷徨不已的思想者、一个对现实失望而痛彻心扉的悲悯志士、一个不堪国民愚昧之苦而弃医从文的伟大担当者……

一篇短小的散文,可以解读出无数内涵……

思想,竟有如此的力量——穿越几十年的岁月,仍旧可以感受到先贤的呼吸与时代的脉搏。

在这堂课上,我突然想起了两年前的那个数院老师;接着,想到了他们共同的身份——北大学子。

课后,我冲到台前,向那个中文系学生道出了我多年来的疑问:

北大的精神,到底体现在哪里?

这或许是个不知天高地厚的问题,但却不能不问。

他低下头想了一会,说道:

真正的北大人,都会有一种坚守。

坚守。坚守什么?怎么坚守?

回家后,那句话我想了许久,许久没有答案。

两位北大学子,从数字和语言的双重角度,把北大深深地烙在我的记忆中。

北大,这片沃土,在百年中为中国培育了一代代的民族脊梁,有历史为证,无须赘述。

坚守……

梁任公的“服从、朴素、静穆”;蔡元培的“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植基、勤学”;刘半农的“职任”;马寅初的“牺牲”……

坚守学生的天职、坚守心中的正义、坚守对祖国的忠诚、坚守对社会的责任……太多太多……正如《燕园情》中所唱: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

选择北大,也被北大选择,是一种幸运,更是一种责任。

我相信,“坚守”二字的意义,我会用未来的四年乃至一生去探索、去感受。“北大”,亦然。

个人格言:阴云之上 晴空万里

学习感悟:天道酬勤

个人寄语:和北大一起成长

姓名:周叶

预录取院系: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录取院系:物理学院物理类

毕业中学:北京市第八中学

获奖情况:2008年北京市中学生数学竞赛高一组一等奖

19届(2008年)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高一组全国三等奖

2008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北京市二等奖

20届(2009年)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高二组全国三等奖

第12届(2009年)北京高中数学知识应用竞赛一等奖

第12届(2009年)北京高中数学知识应用论文竞赛二等奖

2009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北京市二等奖

21届(2008年)北京市高一物理竞赛高一组一等奖

第四届(2009年)全国高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北京一等奖(第3名)全国一等奖

26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北京一等奖(第16名)全国决赛二等奖(第63名)

2008年北京市高中学生化学竞赛高一组一等奖

2009年北京市高中学生化学竞赛高二组二等奖

2009年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省级赛区)北京二等奖

庸碌的图谋

假期里,我去给一个初中生辅导数学。初中的课程我是很熟悉的,还没有忘记,况且高考后无所事事之时我也把自己的初中教材通读了一遍,以期“调和”一下高中为了顾全体系而有所取舍的学科态度。虽说如此,我并没有用一个过来人的眼光去看待和指导他的既成与将成。在我的观念里,人与人彼此不同,有的事我经历过而他未经历过,有的事我未经历过而他经历过,本就不需凡事预知,凡事通晓,凡事都向自己一个人的经历上生搬硬套。事实上我们的学习氛围因校风而大异,五年的距离也足以颠覆学业压力的格局;然而更重要的或许是我们选择的路不同,这种不同来源于个性,来源于每个人观念间的不同。一为运筹帷幄,高瞻远瞩;一为从心所愿,顺其自然。由此,像无论考试还是作业都勤作草稿力求无误这种行为,在他看来是理所当然的好习惯;在我看来就如同积重难返,考试时速度与准确率难以兼顾的祸根。我建议他减少对草稿纸的依赖,多用脑去想象、心算,可我又怎知这剂药是否适合他!他的眼中只有一个个阶段考试,他的家长却期望让他更在乎那些更遥远、更重要的“大考”;这些习惯和愿望与我对应试教育的不屑一顾有着何其巨大的差异!可叹若不是因为考试,他们又何必找我来“辅导”学习!一个人认为有用、正确的事情,另一个人未必会同样认为。

静下心来一想,益知为师之难。我的老师们与我们的不同应当更大,用短短两三年光阴摸透每个人多变思想之下几乎不变的性格更是极为困难,即使摸清了,也不会有充分的时间能够对症下药。教师之中或许不乏有着孔子般能为的人,只因没有广大学生以供其选择志同道合者进一步培养,也不会有那么长的时间“树人”。如今教师之所为,在于尽其所能,但求无愧于心而已,正如我的高中班主任不久前所说:“尽人力,听天命”。无奈至此,当时就曾令我慨叹,其半生碌碌,一事无成,十年从教,未老先衰。试问何由?

想起我初中的班主任兼语文教师,几乎凡事无为,尽付学生自治,对班内工作不满意了发点牢骚却也自有其威严。他从未殚精竭虑将我们的思想纳入某个框架之中,也未刻意提高每位学生的语文成绩。那是我们还自以为受他的领导约束,与他罕有平等的交流;即将毕业之时方知他平易近人,奉行着“凡事适度,顺其自然”的准则:我们以领导的眼光看他,那他就摆出个领导的架势。我与他这“顺其自然”始终有着共鸣。这“自然”若是在于外界,就化为“海纳百川”,宽容并理解身边的一切;若是在于内界,则意味着“率性而为”,恪守并时刻显露着核心观念与性格。只是他那“凡事适度”我还不能完全领会,这也是我敬重他的原因。

在初中的班级里,我们宣扬着迥异的哲学,却依然和谐相处,最终也不愿各奔东西。其中缘由,或许正是因为成长在这种不同之中,每个人都有些独到的领悟吧。旁人看重的,是如何取得成功,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扬个人观念。他们运筹帷幄,生活中如历朝文人般喜怒哀乐,慨叹穷达,寻求解脱。而我所看重的,一在于收获,一在于付出。所谓收获,就是因外物而生的内心感悟,那是自己的东西;所谓付出,就是从心所愿对于外界的行为,那也是自己的东西。只有自己的东西,才能使世界丰富。不必强求立异,因为自己的东西,永远与他人不同。我以为世间万种事物存在的意义就在于丰富这个世界,让世界里充满可观察、可欣赏的存在。而人也一样。他人想法与我不同,我也宽容待之,只因丰富源于不同,只因不同源于天然,只因人生来平等,而思想也生来平等。思想彼此不同,而辩论意味着交锋,知音意味着融合。至于人生的成功,思想的发扬,正应了初中班主任的话:“顺其自然”。既已顺其自然,又何需所谓“尽人力,听天命”?

包容者向往包容,深思者向往深思。我厌倦了一切有形与无形的鸿沟壁垒,更厌倦了用它们所围成的小天地。时间与空间交织成世界,思考与沟通升华了灵魂。深与博本为一体,是谁将它们割裂?

个人格言:得者,时也;失者,顺也。

学习感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个人寄语:明争暗斗不如实事求是。

姓名:张皎

预录取院系:政府管理学院

毕业中学:山东省潍坊市第一中学

获奖情况:英奥竞赛全国一等奖

省优秀学生干部

感谢命运

感谢命运,让我拥有你们,我身边的每一个人。我很快乐

昨天妈妈告诉我,帮我转户口时,看着我的那一页被从户口本上抽走,感到有点舍不得。“不过,没关系的,家人在哪,家就在哪。”看到我皱眉,妈妈又摆出了她的至理名言。

在我心中,妈妈是像《飘》中的埃伦那样完美的母亲。住校的时候,妈妈会在晚上打电话的时候问:昨天,你不太开心吧?我总是惊讶于妈妈判断的准确,并学会不问:你怎样知道的?因为答案永远只有一个:因为是妈妈。

妈妈一直告诉我,父母对孩子最大的期待,不是他们的成就,而是他们快乐,或者说仅仅是天天真心笑出来这样简单。所以当我问“可不可以……”这样的问句时,得到的答案永远是:“嗯,只要你开心。”所以当我问关于高考的一切时,得到的回答也是:“什么成绩都可以,只要你开心。”

成绩公布的那天,妈妈因紧张而从单位请假回家,成绩公布后,妈妈的眼眶有些湿了,然后,我才知道高考三天爸爸妈妈怎样度过:每天定四点的闹钟,却总是因担心闹铃会吵醒我而早于闹铃醒来,精力饱满地告诉我:我们睡得很好;在烈日下等我走出考场,然后告诉我,我们刚赶来,路上又堵车了。

今年暑假,我找了一份短期工作,有几天早出晚归,回家后我发现妈妈生气了。我连续很多天都无法理解这不悦的来源,直到与一位和妈妈年龄相仿的阿姨谈及这件事时,阿姨很了解地笑道,傻孩子,你的翅膀比以前硬了,你妈担心你飞走啊,不过,你不会懂的。我想,我还是部分地懂了,并对妈妈说我不去打工了。不过妈妈笑着说:没关系,只要你开心。

我很开心,妈妈,我并且不想飞走。外婆的湖《外婆的澎湖湾》大概是我最早学会的歌之一了。于是在初中的一次征文比赛中我写下这样的题目:外婆的湖。

那篇文章写的是外婆家附近一个不大的人工湖。上学前的那段时间,我对自己家的记忆是模糊的,对外婆家的记忆却尤为清晰:人工湖旁的石犀牛,城墙边的狮子,后山的鲜花,外公永远不会重样的各种游戏和外婆可口的饭菜。不过它的清晰,也许是由于太多次的重复。外婆现在还是会以:“你小时候…”打开话匣子,直到外公说:“多少遍了,还不烦。”不过其实,我很想听。

上学后,我和妈妈每天中午到外婆家“蹭饭”,外婆有时候会拿出一个小布袋,然后从中变出许多在孩子看来如同珍宝的玩具和零食。之后开始学作文时,我的第一篇短文被外婆看到,她戴着眼镜看了很久,然后说:“皎皎,你的作文写得真好。”我现在还记得那时的紧张和之后的兴奋,绝不亚于任何一次比赛。

上初中后,学校离外婆家远了,去外婆家也仅限于有空闲的周末。于是此后,外婆由看到过程变为听到结果。哪怕很小的进步,我都会立即拿起电话,外婆的回答一概是:“太好了,继续努力啊。”外公总是埋怨外婆记不住“太好了”的具体内容,所以后来常由外公接电话来传达。然后外婆能记住的仍是“太好了,要努力。”

今年假期,又到外婆家时,外婆依旧跑着急匆匆来开门,然后从旧布兜里拿出新买的零食来说:“给你留的。”我知道买给小表弟的零食外婆总会先留一份给我。之后我惭愧地告诉外婆,不过几天就又要出发了。外婆没有流露太多遗憾的情绪,而问:被褥都准备好了?还有什么我能帮上的?

外婆总以为自己帮的大都是琐碎,可谁都知道,事实不是这样。

从外婆家走出来,我又想去看看外婆的湖,后来又不敢了。很多东西其实只有在记忆里,才能永不褪色。我们的一中

高考前的最后一节音乐课,音乐老师为我们放了《wake me up when september》。之后说:下一个九月,你们又要开始一段新的旅程。离别这个话题再不是一个浅浅笼罩的阴影,而成为实实在在的恐惧。

高考前几天,我与同学在校园里散步,然后开玩笑说:我若发达,将来带她到曼彻斯特,她若发达,将来带我到普罗旺斯。并用录音机录下来。大概是“苟富贵,勿相忘”的意思。我想当时,虽不可知但我们坚信美好的未来在远方逐渐膨胀着,我们感到了压力,所以想自我安慰吧。

身边的成人经常有高中同学聚会,然后私下感叹说大家变化太大了,让人无法预料。我也了解老同学在步入社会后关系经常会很微妙,我也知道,错不在他们。我们真诚,直率,抱着“苟富贵勿相忘”的梦想,只是因为高中实在太简单和美好。

过去班主任总告诉我们,高中的生活是最好的,因为有老师、家长,我们要考虑的就那么单纯的几件事。说实话,我当时不信。而现在,我知道自己走过的是一段不可重复的旅途。

我们在网上转发一个相册:我们的一中。春天的花,冬天的雪,湖面系着的木舟,弯曲的桥……无数的孩子由陌生,厌倦转为熟悉,依恋,并逐步成熟,走向下一个站点。

下一个九月,又一群如我们当时那样不懂事的孩子将于校园体会悲喜,祝福他们。

人生格言: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

学习感悟:不要过于关注目标,着眼脚下,自会收获惊喜。

个人寄语:人们总是在努力珍惜未得到的,而遗忘了所拥有的。

姓名:周彦栋

预录取院系:物理学院

毕业中学: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获奖情况:第25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省级赛区)一等奖

第26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省级赛区)一等奖

做一个有历史使命感的人

我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奥数,觉得思索数学问题能带来快乐与成就感,也能锻炼一个人的思维能力,于是自己就很热衷于这门学科。后来学的物理与数学相比有许多相通之处,而且两门学科的思维方式也很相似,自己原本对数学的喜爱也就或多或少迁移到了物理学科。

我不是一个喜欢外出活动的人,所以从初中到高中的每一个假期,我几乎都是一个人宅在家里,看看理科的书籍,享受着思考理科问题所带给我的快乐,也享受着寂静与孤独的快乐。我就这么把自己封闭在象牙塔中,一晃儿就几年过去了,外面的世界发生了多少变化自己都不知道,也不感兴趣。甚至我觉得这一生只要有数学和物理陪伴着我,就足够了。

但在象牙塔中待久了,也难免想要透透风,想要站在窗口眺望一下外面世界的景色。也就是在这时,外面的新鲜空气与无限风光叩开了我的心门。

高二的暑假里,我在网上看了一部纪录片《大国崛起》,原本觉得历史枯燥无趣的我却被这部讲述历史的纪录片所深深震撼。

15世纪,恩里克王子与哥伦布分别代表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启了这个世界的海洋时代;面积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的小国荷兰凭借一系列新开创的金融和商业制度,在17世纪称霸;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完成了向现代社会的转型。牛顿的科学发现、瓦特的万能蒸汽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等都为英国工业革命与自由贸易的到来做好了准备;对教育、科技高度重视的德国迅速走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沿,赶超英国,成为欧洲第一经济强国;苏维埃政权在十月革命后诞生,探索着从未有人实践过的社会主义道路。随着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苏联一跃成为工业强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美国历史的转折点,在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美国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并由此开始主导世界……

这部纪录片不仅向我展现了除了数理之外其他学问(比如政治、经济、教育)在促进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它更是促使我思考:当我身处现在这个时代,回顾着过去的历史,看到的是大国的风起云涌、兴衰交替,那么在未来的某个时代,当未来的某个人回顾我所处的时代时,看到的是什么?

以前,我一直觉得现在这个世界变化得很慢,甚至感觉不到世界的发展。这或许是因为当初自己所处的象牙塔环境实在是太安逸了吧,让我没有意识去思考关于世界发展的问题,感受不到这个世界的风云突变;也可能是自己能够在短时间内纵观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固然觉得过往的历史是风起云涌的,而自己身处的这个时代所发生的新的历史需要一秒一秒地去等待、去体验,相比较而言就会误认为现在的世界几乎是静止的、不发展的。

而事实上,现在还远远不是历史的结局。我们的世界从过去到现在,走过了很多路,有了很大的发展,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历史不会停下脚步。在未来,世界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她可以变得更加完美。当然,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需要许多积极的历史事件来作为社会发展的铺垫,而这些历史事件,是要由人来创造的。

就本人而言,自己偏偏不早不晚地出现在当下这个时代,这个时代的历史正悄无声息地在我身旁与我同行,我就站在创造历史的门槛前,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在书写着新的历史——可我以前从未意识到这一点,反而认为历史的发展与我无关,这个世界该怎么变化就怎么变化。

其实,在从小到大的各种政治教育中,我都被教导要热爱祖国,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出自己的一生,这就是在鼓励我要有创造历史的意识,只可惜当初自己还没有觉悟能认识到这一点。可现在做一下反思,却觉得这种教育的思想境界还不算是最高的——当然,能够情系中华民族也很好,很有思想觉悟。然而《大国崛起》让我意识到:大国的风起云涌、兴衰交替是不变的历史规律,这个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大国。唯独不变的,是整个人类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推动着全世界在历史长河中前进。全球化把世界紧紧连在一起,单独一个大国的崛起是没有用的,只有建立永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才应该是人类共同努力的方向。

在有了这等觉悟之后,具有上进心的我就开始不甘于在一生当中仅仅守护在自己的象牙塔中,觉得自己应当要承担起用知识能动地改造世界的使命。

从此以后,怀揣着历史使命感的我在不知不觉中就成了一个很浪漫的人。我有时会做白日梦般地想象将来如何靠自己的力量来改变世界、使社会发展,也想过要为人类的进步奉献一生。总之,我要不平凡地度过这一生。

然而,浪漫终究会遇到现实。

在一次谈论爱情的班会课上,当老师问学生对将来的生活有什么展望时,大多数女孩子都选择了过平静、幸福的生活,老师则表扬称这是很现实的想法。我很困惑,什么是平静幸福的生活?上一所优秀的大学?找一份体面的工作?娶一位贤惠的妻子?培养和自己一样成功的后代?安安稳稳地度过下半生?无怨无悔地离开这世界?在我的个人偏见中,平静幸福的生活对于一个男孩来讲就是这样。当然,选择过平静幸福的生活这本身是无可非议的,哪怕是默默无闻地走过这一生,没留下任何东西——毕竟每个人都拥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最基本的权利。

但我也相信,在这世界上有那么些具有使命感的人,他们表面上过着平静的生活,但心里却不甘于让自己沉寂在自己的小世界当中,他们活着不仅是为了自己的幸福,他们还心怀天下,惦记着全人类的幸福。既然在我的觉悟的字典中有了历史使命感这个词汇,我想自己也就注定是这些人当中的一员。而对于一个浪漫的人来说,想要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中寄托自己的使命,难受得就如同窒息了一般。

可是生活还是现实的,现实也是残酷的。如果浪漫不向现实妥协,结局可能就如同诗人海子悲剧的落幕。在一次次不切实际地幻想了自己如何改变世界之后,也该要切切实实地考虑一下以自己的能力究竟能做些什么。或许,对于像我这样从小到大一直在象牙塔中度过的人,在性格上还是比较适合于科研;或许,我将来会在实验室里默默无闻地工作,终究还是不得不面对平平淡淡的生活;或许,一种轰轰烈烈地改变世界的想法对于现实来讲实在是过于浪漫了,毕竟一个人的力量是难以改变整个世界的……

但是无论如何,既然我来到了这个世上,就要让这个有我存在的世界变得更美好。虽然不管是在时间方面还是空间方面,我都是渺小的一个点,可为什么我就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让自己这个点所闪耀的光芒更加灿烂一点呢?

科研固然是平平淡淡的,但在世界的发展与人类的进步过程中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如果我能在科研方面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造福人类,改善社会,也就算是不辱自己的历史使命了。

从接触《大国崛起》到现在有一年了。在这一年中,我不断在思考今后该走怎样的路来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也在不断承受着各种激烈的思想斗争。有趣的是,自己绕了一个圈子,最后选择了科研,还是回归到了当初自己所钟爱的数理。不过,此时的我已非彼时的我,现在在我心中的,不仅有原来的数理,还新添了一份宝贵的历史使命感。也正因为如此,我现在能够处于一个更高的思想境界中来思索社会、探索宇宙。

不知将来,我的浪漫情怀在面对现实时还能保留多少,也不知浪漫与平淡生活之间的矛盾是否能够调和。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我将一直做一个有历史使命感的人。在人生的海洋里,不管前方是一帆风顺还是波涛汹涌,这份沉甸甸的历史使命将一直伴随我左右,为我指引前进的方向。

个人格言:人生最大的快乐来源于奉献。

学习感悟:美国当代心理学家布鲁纳所倡导的发现学习法很适合用于学习理科。

个人寄语: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每到一个新的阶段我都感觉自己的思想境界有了新的提高,希望在北大再创新高。

姓名:李喆

预录取院系:中国语言文学系

毕业学校:广东实验中学

歌声伴我成长

若不是亲身经历,将无法想象原来成长——这个需要青春浇灌的过程,竟可以过得那么悄无声息。转眼,我已成年,即将走入大学校园。回想过往,太过年幼的回忆已经模糊,搜索那段宛若昨日才发生的中学生活,却发现有些事情,有些感受,需要细细品味,因为,那是我的成长最重要的一部分。

我从小便是一个不甘寂寞的孩子,执著于生活中进行着的点点滴滴,却不愿意让自己陷入单调与机械当中。于是,在我刚刚拿起铅笔学写字的时候,也拿起了画笔,用色彩与线条勾勒心中的好奇;在我习惯了坐在课桌前高声朗读的时候,也坐上了钢琴椅,任想象与童真在美妙的旋律中陶醉;在我站上讲台竞选班干部的时候,也登上了舞台,打快板、讲故事、当主持,第一次感受到语言艺术的魅力,第一次品尝到获奖的荣光与自豪。在各种兴趣中的徜徉,我领略到无穷无尽的艺术的惊喜,却也渐渐地找到自己的挚爱——唱歌。

然而兴趣,并不意味着浅尝即止。缘于热爱而大胆深究的我渐渐发现,原来看似随意的哼唱,经过专业训练,可以成为舞台上那些令人惊羡的天籁之音。于是,我加入了学校合唱团——广东实验中学合唱团,一个曾排名世界第三、享誉国际的合唱团。在这样一个优秀的集体中徜徉音乐的海洋,我的兴趣自然是获得了极大的满足,于歌声中领略古今文化,地域风情,为一个绝美的和声陶醉,为一个嘹亮的高音激动,为一段凄美的旋律心碎……另外,各种比赛交流的机会让我有幸游历世界各国,走出国门看世界,和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朋友手牵手,在舞台上共享合唱之魅,音乐之美。因为唱歌这一兴趣,我原本平平凡凡、简简单单的中学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充满感动,更重要的是,它时时处处给予我启发。

渐渐地,唱歌已不仅仅是情感的抒发抑或课余生活的娱乐。一心难以二用,当这个饮誉世界合唱团需要团员们用几乎所有的课余时间来训练、磨合,从而攀登更高的艺术之峰时,兴趣与学习之间的矛盾便悄悄地显露出来。临近比赛的时候,每每从合唱室的窗口窥见同学们相伴回家的身影,听见他们在操场上玩乐的嬉笑声,便感觉自己与同学们的交集仅仅只是课堂学习,相伴课后复习、互考互助的体验,对我来说少之又少;周一回校,当我还在为赶完作业而庆幸时,却总能听到同学们在讨论他们已做了多少多少课外练习,上了多久多久的补习班,心里的压力越来越沉,常常让我感到紧张和惶恐。

于是,我开始在学习与合唱之间摇摆不定,想过放弃,想过退缩。可是,学习是要务,唱歌也已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老师与父母的帮助下,我终究坚持了下来,并在高中找到了令自己满意的平衡点。

时间是挤出来的,我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用效率弥补合唱带来的缺失。课堂上贪婪地吸收,作业中积极地思索,积累中尽情地拓展,我坚守着“脚踏实地”这四个看似简单却极需毅力的字,用勤奋与严谨应对细水长流的学习。别人通过做题拓展,我就细心整理归纳;别人课外开拓,我便扎根课本。皇天不负有心人,效率让我走在前头,每次考试,我都能无悔于自己的付出。而令我惊喜的是,因为养成了积极思索的习惯,课外从师学习声乐的时候,我不满足于犹如孩童般的牙牙学语,而是像对待课内学习一样开动脑筋,在短短的时间内获得巨大的进步,领悟了更多声乐的美妙。

与合唱一同成长,我从普通团员,到一名领唱,从一名声部长,最后成为合唱团的队长,我知道,这不仅仅需要越来越成熟的演唱能力,更需要一种领袖的气魄。排练时,我要安排声部独立练习;演出时,我要关注细节,从服装到道具,从歌词到发声,提醒团员,协助老师;比赛时,不论站在国际舞台或是国内舞台,我要以气度与能力给大家鼓励与信心。不知不觉地,我在合唱团这个有别于班级的集体里,获得了更多也更具深意的干部工作经验。因为深信知识要会迁移运用,能力要有更多方面的施展,所以,我并不满足于只在合唱团运用我的所悟所学。我竞争担任班级的团组织委员,在组织策划团队活动的时候,加入了许多音乐因素和参加各种交流活动时学习到的活动技巧;高二时,结合自己的声乐特长,作为总指挥,带领同学们勇夺校际合唱节的第一名,让这个刚刚组成的文科实验班,在歌声中相互团结、在音乐中彼此依靠,获得全校师生的赞赏;走向高考的时候,更是运用自己的声乐特长,获得了北大的认同,最后以特长生的身份考入了梦想中的学府。

与几十个富有个性、来自各个年级的同学们一起训练、生活,我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怎样在集体中与人相处、与人合作。为了获得更好的合唱效果而各抒己见,为了互相鼓励而在台上眼神交流、十指相扣,我在歌声中领略了人与人之间的感动。于是,在班级中,我总能在合作学习中产生共鸣,在宿舍生活里给予真心,收获关爱,在每一天的清晨听到同学们真诚的问候。当然,我也会把学习中的经验与合唱团的团友们交流,把自己获得过的成功、遇到过的困难与下一届、再下一届的学弟学妹分享。

与团员们探讨音乐,为国家的荣誉并肩作战,为飘扬在领奖台上的五星红旗纵情高歌;接受他国合唱团员的家庭接待,交流彼此相异的文化,畅游壮观的科罗拉多大峡谷、肃穆的巴黎圣母院、幽静的多瑙河畔、美丽的富士山……因为坚持了自己的兴趣,因为不放弃唱歌,我渐渐明白这个世界有多大,梦想可以走多远。学习不是一种小我的挣扎,它有着非常宽广的领域,因此更需要一颗宽广的心去吸收、去感受。课内与课外可以是一个完美的整体,只要用心去发现其中的平衡,努力地把课内外的知识相互结合运用,兴趣与学习便能达到和谐交融,不仅为自己带来乐趣,更令自身获得意想不到的升华。

很快便要走进燕园,开始我的大学生活。无论未来有多少未知,我将继续坚持自己的兴趣。我相信,大学生活,会因为歌声而更加丰富多彩;我也相信,我的歌声,会因为自己的日益成熟而更加动听。我期待着,一个飘荡着歌声的大学生活的到来。

个人格言: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

学习感悟:细水长流,脚踏实地,方能笑到最后。

个人寄语:欢乐属于达观者,希望赋予有志者,自信地追逐理想,勇敢大胆向前闯!

姓名:廖思颖

预录取院系:政府管理学院

毕业中学:武汉市第四中学

获奖情况:第十一届湖北省中学生运动会足球冠军

2008—2009全国高中足球联赛总决赛第八名

2008—2009全国高中足球联赛总决赛体育道德风尚奖运动员

征途

看见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我就清醒的知道,自己又朝着追求的境界迈进了一步,不禁对未来充满了期望,同时又暗暗告诉自己,绝不能松懈,绝不能停滞不前。“不能松懈,不能停滞”,这应该也是我18年的人生路途的写照吧。

每个人的成长经历都不相同,但是顺境和逆境都会存在,在我十二年的足球旅途上,在我十二年的学习生涯里,我经历了太多的磨难和选择,但是这8个字,使我坚持到了最后,做到了最好。一

我踏上足球之路的原因十分简单。

那是小学开学的第一天,放学后,我路过操场时听到了一群孩子的欢笑声,急忙赶过去,就看见一群和我差不多大的孩子在操场上飞奔,汗水从他们脸颊滑落,足球在他们脚下飞快的滚动着,笑容在他们的脸上绽放。

看到他们如此的开心,我恨不得立刻加入他们,于是我迫不及待告诉教练自己想要加入他们行列的愿望。十分的幸运,第二天就开始,我就成了学校足球队的一员。

队员们大多数都比我大,一年级的新生球员里,先前没有练过球的只有我一个,发现了自己和大家的差距后,没有泄气,反而激发了强烈的好胜心。

我开始明白笨鸟先飞的道理,学会了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苦练球技。课间,同学只要说想玩耍,我就马上拿出足球;周末,其他球员休息了,我还在父亲的陪伴下,在楼下的院子里,颠球、顶球、盘球、传球、射门……熟悉着各种基础动作。

没用多久,我就超越了所有队员。

在一群孩子组成的足球队里面,我成了人人害怕的煞星:他们怕我眼里锐利的杀气,怕我练习时的拼命,怕与我面对时我凶狠的阻截。

但是他们也很服我。进攻时,我的突破锐不可当,总能找到一丝的缝隙,将对手的防线撕裂,发出致命的一击;防守时,我能抓住对手的失误,上抢,卡位,断球,就像猎豹捕食,动作一气呵成,绝不拖泥带水。

我快乐着,成长着,完全不知道苦和累。

那时我有最美好的梦想,所有的教练都肯定我将来定有所成,我也相信自己能走得很远。二

然而,人生总是会有逆境的,

不久,我就遇到了厄运,差点彻底改变我的人生。

四年级结束的那个夏天,我拿到了我的第一个冠军杯,却没有一丝喜悦:最后一战中,我的右膝盖被撞裂,核磁共振检查的结果是膝盖半月板上有阴影,医生的建议是“不要再碰足球”。

从拿到结果的那刻起,疼痛的感觉仿佛消失了,我茫然着,不知所措。

努力前进的人,他们的人生之路就好像是爬山,我也是这样。虽然我的路才刚刚开始,没有走得多远,但是我这4年一直在全力以赴地前行着,不快不慢,稳稳地前进着,也能看见远方的山顶。我不怕流汗,不怕路远,也不怕那些坎坷,但是现在我却被一脚踢下了悬崖,失重的感觉让我晕头转向。

路在何处?

我人生经历着艰难的考验。

我的身上有许多伤,它们是我十二年的训练和比赛留下来的,这些伤虽然让我疼痛,但是,我的心里却一直有一份自豪,因为它们是一般的男孩子们都没有的,它们是我拼搏和收获的记号,所以,我觉得那也是一种财富。

但是,这次的伤对我而言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放弃足球么?梦想是这么容易破碎的东西么?我的未来在哪里呢?我的快乐在哪里呢?

十一岁的孩子开始思考这些问题,惶惑着,分析着,求证着,承受着。

我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来养伤,也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来倾听、思考。

但是,我看不见自己的希望。

我已经做好准备放弃这让我快乐的运动了。三

我要感谢我的启蒙教练。

五年前他收了我这个徒弟,五年后他又救了我。

当我决定从此告别足球的时候,他将我拉了回来。他把我带到了武汉市第四中学的操场,让我在这里开始新的训练,一切从头开始。

我获得了重生。

为了不辜负教练们的期望,我更加努力的训练。冬天里,训练体能,别人还在做准备活动的时候,我已经在奔跑了,头顶冒出阵阵热气,汗水却化为冰水顺着背脊流淌;夏日里,在40多度的操场上,别人躲在看台的阴影里聊天的时候,我在跑道上颠球、带球、传球……最后昏倒在地。

两年。这样的训练,我整整坚持了两年。

用了两年,我终于找回了过去的自己,回到了巅峰,然后开始享受和队友一起拼搏的快乐。我成了武汉四中足球队的队长,我和队员们一次次的代表四中、代表武汉、代表湖北在绿茵场上征战,收获着一个又一个的奖杯,一次次地品味着胜利的喜悦,享受着站在最高领奖台的兴奋……

没有坚持,没有拼搏,我到不了这样美好的今天。四

在很小的时候,教练、老师和父母都对我说过,真正好的球员踢球不只是在用脚踢,更是在用头脑踢。

所以,我一直很明白头脑对于自己的成长的重要。

在球员中,我不够强壮,速度也不是全队最快的,我的天赋并不是最突出的,但是,我有许多人没有的特点。

我刻苦。能吃一天两天的苦不算什么,难的是一直坚持吃苦。我是队员中基础训练和体能训练完成得最好的,而这些训练的根本特点就是乏味、痛苦。

我爱思考。不仅思考足球的问题,也思考学习上、生活中的其他的问题,然后会努力去寻找答案。

我热爱文化课的学习。因为我知道,踢球所需要的敏捷的思维,正确的判断,冷静的分析,都可以通过文化课的学习,通过知识的积累,通过不间断的习题训练获得。上课的听讲和思考,课后的演算和讨论,所有这些都在锻炼我的思维,使我睿智。

而且,新知识的掌握带给我的快乐并不少于足球。

因为不松懈不停滞,我的高考分数上了一本;因为不松懈不停滞,我的足球考试通过了北大的测试。

将来我会继续努力地学习,继续快乐地踢球。

我明白人生本来就是不完美,但我更加明白,正是因为这不完美,人生才更值得让人追寻和回味。所以我会更加坚定的一直走下去。

个人格言:只要认真,没有什么不可能。

学习感悟:把握每一分每一秒就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个人寄语:认定前方的道路,勇往直前!

姓名:杨建波

录取院系:电子科学技术学院

毕业中学:河间市第一中学

获奖情况:全国高中生数学联赛省级一等奖,全国二等奖,化学联赛省级二等奖,生物联赛全国三等奖,河北省省级优秀学生干部

追寻北大的路上

我生来不是被打败的,我的血管里流动的也不是懦弱与认输,我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失败的屠宰场不是我的归宿。

出生在农村,我深知农村人生存的艰辛,把一生献给了黑土地与机械声轰鸣的工地。我的父亲就是这样。

记得在高三时,父亲带病去新疆打工,只为了筹集我上大学的学费,他已经56岁了。身为人子我情何以堪。我曾含泪在父亲节那一天写了一封家书,我告诉我的家人,我一定会给他们幸福,改变这一切。我从小学就是贫困生,一直都是。而贫困所给我的,是坚忍与拼搏,为了生存,为了尊严,为了改变家里的命运,我一定要考上好的大学,走出农村,让我的父母安享晚年,不再让别人看不起。

那时候怀着大学的梦想,却没有明确的目标。北京大学是在我上初中时才走入了我的生活。北大如雷贯耳的声誉与国家最高学府的独特气质深深吸引了我。“我要考北大”就成为了我发自内心的呼喊。那时我没有把这句话告诉过任何人,包括我的家人。我把这个梦想埋在心底,让她默默燃烧,给我光明与力量。所以我从来没买过新衣服,从没吃过零食,但我的成绩一直是最好的。当我以优异成绩考入河间一中,免除学费,并奖励3000元奖学金时,所有人都为我高兴,但我知道我离梦想还很远。

我不是最聪明的,但我一定是最努力的;我不是学习时间最长的,但我是最用心的。高中三年,我的成绩很稳定,一直在年级前3名。但我并不满足于自己的成绩。我没有对自己母校的丝毫不敬之意,但上一次河间一中学子考入北大已是11年前的事了。当时没有人相信我可以考上北大,但我相信可以。

高二时我接触到了竞赛,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竞赛要求的水平高于高考,搞好竞赛可以说是对自己能力与思维的巨大提升,对高考也大有益处。在不影响正常学习的情况下,我开始研究竞赛。竞赛题对于没有接触过的人是对思维的巨大挑战,也是对心理尤其是自信心的“摧残”。尽管如此,我依旧在竞赛中找到了乐趣。第一次正式比赛是生物,我却从石家庄败落而归,生物竞赛要求很广的知识面,这的确是我所不具备的。但我没有放弃,转投数学与化学。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在数学竞赛中获得了有分量的奖励,让我感到很欣慰。

2009年的冬天,我申请参加北京大学自主招生考试,但北京大学没有给我参加考试的机会,我很不服气。后来我才知道,北京大学自主招生实行“一对一”,即学校上一年有一个考入北大的学生,下一年就会给一个参加自主招生的名额。这让我很不甘心,我一定要证明给所有人,我可以。我于是更加努力学习,要在来年的高考中证明自己。

就在离高考还有138天时(我记得非常清楚),孙建涛,2008年湖北省大学生创业之星,来到河间一中演讲。他和我都是束城镇人,因此对他的奋斗历程早有耳闻,也从心底佩服他的胆量与意志。在演讲最后,他对所有人说,有谁敢上台来,站在桌子上喊出自己的志向。我毫不犹豫地走上台去,站在了桌子(很高)上,面对台下所有的同学、老师和学校领导,喊出来:“我要考北大”。我记得很清楚,瞬时台下鸦雀无声,随后便是雷鸣般的掌声。我这样做是要让所有人监督我,给我力量。这个时候,我明白我必须要考取北京大学,否则别人会说我狂妄、无知。我没有退路。但有时候,没有退路,才会有出路。

高三下半年学习日益紧张,我的成绩一路上扬。从石家庄质检一到石家庄第二次模拟,我两次获得全沧州第一,一次获得全沧州第二。此时,我已经相信,我拥有了考入北京大学的实力。高考之前是我最难熬的日子,我离我的梦想越来越近了,信心满满的我走进了考场。

高考之前我睡得很香甜,我认为这是一件喜事,我可以圆自己的北大梦想了。高考第一天,一切都很顺利,即使数学没有答完,剩下最后5分分值的题没答上,但我依然很踏实,因为我已经发挥出了正常水平。但第二天的理综,因为过于看重,出现了重大失误,没有看清条件,致使一道化学大题没答上,也影响了后面的发挥。高考结束后,我很失落,我很清楚我与实际水平会差开15分之多。我也许要和北大说再见了。

6月23号晚,高考结果公布,我的成绩依然可以报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招生办领导打来电话,希望我可以报考清华,但我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我依然会选择北大,这所中国国际声誉最高的学府。报考志愿时,平行的5个志愿我只报了一个:北京大学电子信息科学技术。

7月24号,我收到了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激动之情难以表达。11年后,河间人终于又打开了北大之门。

回首12年求学路,满是坎坷与艰辛。我没有华丽的辞藻来表达我内心的喜悦,但我知道,有很多人和我分享成功的快乐。我承担着家庭的重担,要为家人改变命运。是这样一个信念支撑着我,走向更远。

我感激我的父母,感激所有帮助过我的人,感谢贫穷,感谢坎坷。

天道酬勤,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失败。

姓名:赖梦茵

预录取院系:法学院

毕业中学:广东实验中学

获奖情况: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三等奖

首届广东DI大赛三等奖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