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有金属:十年萝卜变黃金(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8 05:02:03

点击下载

作者:尹满华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稀有金属:十年萝卜变黃金

稀有金属:十年萝卜变黃金试读:

前言

中国的经济在改革开放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国家的生产力和综合国力都有了质的提高。但在国家富强的同时,老百姓手中所掌握的财富却受到了通胀的蚕食而没有和国力的增长保持同步,再加上中国资本市场起步晚,投资渠道少,这直接导致人民的生活水平虽有提高,但手中的资产却处于不断贬值的状态,这种现象与中国经济跨越式的发展并不匹配。

国家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开始推行收入再分配和产业调整等措施,但除了国家层面的努力,老百姓长期传承的理财观念也需要改变。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存钱是我们中国人最喜欢也是最推崇的理财方式。上至国家朝代,下至贩夫商贾,国库是否充盈、积蓄是否足够,一直是评价他们是否富有,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时至今日,大部分的老百姓依然认为将财产积累下来,看得见摸得着才是真正的富有。中国的总储蓄额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近一半,冠绝全球。很多人认为这是国富民强的象征,殊不知,在高通胀的环境下,存钱正是民间财富难以追及国家经济增长,甚至表现出负增长的根源之一。如果以实际购买力来评价存钱这种行为,可以说,存钱会让人贫穷。想想2008年通胀率达到百分之两亿的津巴布韦,一位大妈拿着三万亿津巴布韦币搭车,却只是为了支付折合人民币三块五的车费,而曾几何时,三万亿津巴布韦币还可以兑换成1.5万亿美元,相当于中国外汇储备的一半!通胀的杀伤力实在是令人不寒而栗。殷鉴在前,虽然中国目前的通胀依然可控,但存款的实际利率为负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要想免除资产贬值的风险,中国的老百姓确实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理财观念和理财方式,积极地寻求更佳的投资渠道。

过往中国的投资渠道少、投资门槛高也是造成老百姓喜欢存钱的一个原因。中国资本市场中如私募股权、稀贵金属及其他大宗商品等投资渠道由于交易金额大,准入门槛高,只能面向专业投资者或机构投资者开放。可供一般百姓投资的常见渠道就只剩下股票和房地产。而在股市持续波动,房地产价格调控的大环境下,老百姓又害怕承担投资的风险,保守投资的情绪表现得更加明显,民间资本回归银行储蓄最终成为一个无奈的选择。这些问题在造成民间财富贬值的同时,亦加剧了贫富差距等社会矛盾。

随着房地产绑架中国经济的现象越来越明显,中国开始有意识地拓宽资本市场的投资渠道,引导民间资本的多元化投资。本书涉及的稀有金属投资无疑为广大投资者开辟了新的天地,提供了更广阔的投资空间。随着商品交易市场的规范化发展,资本市场对接普通百姓的投资渠道逐渐增多,这亦直接利好了稀有金属投资,令其投资门槛大幅降低,更加平民化,为其长远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概括来讲,稀有金属的投资价值可归结为4个方面,即价值回归、供需紧张、成本上升以及抗通胀概念。

价值回归是指一些以往被低估的资产回归其真实价值的过程。稀有金属就具备这样的潜质,世人皆知“物以稀为贵”,但这条定律在稀有金属市场中似乎并没有体现出来。稀有金属的名字里本身就有一个“稀”字,这代表了其储量的稀少,再加上用途广,需求大,这些优势本应令稀有金属的价格高高在上。但事实却是,这些储量甚至比黄金还少的宝贵资源却在资源市场中卖出了“萝卜价”。稀有金属中的锗就是很好的例子,目前全球已探明的锗储量为8600吨,为黄金储量8.9万吨的1/10,但其价格却只有黄金价格的1/20,虽说人们对两种金属的认知程度有差距,但储量和价格上有如此巨大的反差仍然让人很难接受,类似的情况在稀有金属市场中还有不少。价值低估带来了升值的潜力,随着政府的重视、政策的支持以及稀有金属交易所和稀有金属基金等投资渠道的出现,稀有金属“稀却不贵”的状况正在逐渐改观,开始慢慢体现出其真实的价值。

供需紧张是由稀有金属的不可替代性以及资源分布不均衡带来的。首先,稀有金属的整体用量虽然无法和铁、铝等传统工业金属相比,但是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被广泛应用于特种钢、超硬质合金和耐高温合金等材料的制备,并在电气工业、化学工业、陶瓷工业、原子能工业及火箭技术等行业有大量的需求,是极其重要的工业原材料。不同种类的稀有金属具有不同的作用和特性,用于制造合金或新材料可大幅提高产品的性能,很难被其他原材料取代,刚性需求和高新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令稀有金属的需求端不断扩张。而供给方面,由于稀有金属的分布极端不均,中国具有十分明显的资源优势,如钨、铟等资源在中国的储量均占全球总量的一半以上。随着中国不断对上游生产企业进行整合,加紧对稀有金属资源的战略收储以及日趋严格的出口限制,各国纷纷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出对未来稀有金属资源获取的担忧。在此环境下,预计供给端的增长将逐渐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而需求却仍在快速增长,在供需关系紧张的行业大趋势下,稀有金属的投资价值将会越发明显。

成本上升则是稀有金属在政策监管和规范化发展的影响下,将面临自身生产成本上升的趋势,这也会带动稀有金属价格不断攀升。过去,由于缺乏政府监管,在粗放式的生产模式以及无序的市场竞争下,稀有金属的销售罔顾环境维护成本和污染治理成本,被以大幅低于实际生产成本的价格出售。而随着国家对行业的整合以及规章制度的出台,与环境相关的成本已经开始计入稀有金属生产企业的生产成本当中,这就意味着过往作坊式的稀有金属生产企业将会逐渐在市场中失去竞争力,更具规模和更具社会责任的大型企业将成为行业的主流。环境相关成本的加入将直接提高稀有金属的生产成本,也会传导到需求端,造成稀有金属资源整体价格的上升,这也是利好投资稀有金属的一个重要因素。

最后,稀有金属的投资价值还体现在抗通胀概念上。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例,美、欧、日三个主要经济体目前都处于入不敷出、负债严重的境况下,而解决的方法有开源、节流和货币贬值三种。开源增收是各国都喜闻乐见的,但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大环境下,其出现的可能性较低。而节流减支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财赤问题,但对于这些长期实行高福利制度的国家来说绝非易事。因此,通过增加货币供应让货币贬值是各个经济体唯一现实可行的方法。货币贬值必定导致通货膨胀,进而蚕食群众的购买力,而对抗通胀的最佳方法便是购买像黄金、白银和稀有金属等具有保值功能的稀缺资源。另外,不要以为爱印钞票的国家仅限于西方诸国,目前中国的GDP只有美国的一半,但货币发行量却是美国的1.6倍,这说明中国也同样在印钞。

综上所述,稀有金属具有低准入,升值潜力大,升值确定性高等特点,是一个独特且难得的投资机会。本书通过对稀有金属的行业发展,市场前景以及部分稀有金属品种投资价值的分析,对稀有金属做深入浅出的介绍,希望读者能够以此对这个全新的投资品类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并把握住这个难得的投资机会,最终能够跑赢通胀,跑赢国家经济的增长,在满足自身财富增值需求的同时,也帮助国家实现藏富于民的远景目标。尹满华傲扬集团主席第一章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资源投资

2007年发生的金融海啸令全球经济发展几乎陷入停滞,也令不少投资者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即便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相对自主的经济环境中,其资本市场同样也未能避免金融海啸的侵袭。在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的短短一年里,上证指数从6000多点的高位直线滑落至不足2000点,足足跌去了近70%。祸不单行,经历了2009年和2010年的调整,刚刚趋于平稳的市场又在2011欧债危机的冲击下再度陷入恐慌。相信惨痛的投资经历将会令许多身处市场之中的投资者毕生难忘。所谓吃一堑,长一智,痛定思痛,在后危机时代,投资者有三点值得思考:第一,什么是金融危机?第二,金融危机如何影响市场?第三,如何减少金融危机带来的危害?第一节 从金融危机说起

一般认为所谓金融危机,总体上是指以国或区域为单位的经济体出现了货币供给量的剧烈波动,金融机构大规模倒闭,或货币对外币汇率发生大幅度波动,进而引起资本市场震荡,最终导致实体经济受损的情况。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大多体现为一些微小问题或历史遗留问题的长期积累,很难被察觉。而金融危机发生时,又具有突发性,往往是以某一特别事件为触发点,迅速将问题暴露出来,引发资本市场的动荡。金融危机发生后具有快速扩散的特点,由于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区域性的金融危机可以通过金融行业发达的网络迅速扩散至全球各行各业。面对金融危机,如不高度重视并加以防范,则危害极大,不仅危及宏观经济的全局,而且会危及到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以此次欧债危机为例,由于欧洲国家历史上长期维持债务水平较高的状态,令资本市场对此习以为常,所以此轮债务危机的爆发十分具有隐蔽性。可以说此前市场并没有预期到欧洲会在面对债务问题时表现得如此无力,甚至带来欧盟解体的可能。而突发性在此轮欧债危机中也表现得十分明显,以希腊财困为导火索,以评级机构轮番下调希腊主权债务评级为触因,欧债危机于一夜之间变得不可收拾。扩散速度快也是显而易见的,在短短的几天里,绝大部分地区的主要股指均应声而落,欧债危机迅速对环球资本市场带来重大打击,并继续对实体经济造成影响,欧洲地区内需不振,生产受阻,直接影响了与其他地区的贸易,世界经济增长随之放缓。

从种类和触因上来看,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基本类型。

货币危机是指一国货币汇率短时间内出现异常剧烈的波动,并导致相关国家或地区乃至全球性的货币支付危机发生的一种经济现象。亚洲金融危机就可归于此类。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导致泰铢兑美元汇率一天内下跌17%。接下来的半年中,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的汇率也发生大幅波动,更引来金融大鳄在市场中翻云覆雨,加剧了市场的波动,并最终带来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其影响直至1999年才逐渐消退。

债务危机是指在国际债权债务关系中,债务国因经济困难或其他原因,不能按照债务契约规定按时偿还债权国的债务本金和利息,从而导致持有相关资产的国际金融业(主要是银行业)陷入困境,并严重影响国际金融和国际货币体系稳定的一种经济现象。眼下仍未解决的欧债危机便是典型的债务危机,由于希腊常年维持开支大于收入的状况,导致政府无力偿还债务,加上身处欧元区的希腊政府不能独立发行货币,亦即无法通过增印钞票来偿还他国债务。由此及彼,市场开始担心同处欧元区且同样债务繁重的葡萄牙、西班牙、爱尔兰、意大利四国的违约可能,使得市场对主权国偿债能力的质疑上升至整个欧元区,最终导致欧元区的整个货币体系受到冲击。

银行危机是指由于银行业出现信用危机,从而导致地区性或全球性金融机构出现经营困难甚至破产的一种经济现象。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就是由银行危机引致的。由于美国房地产市场陷入低迷,令此前由银行开发并推广的大量房地产市场衍生产品价值大幅下跌,甚至变成一张废纸,由此产生的多米诺效应,以及衍生产品层层包装带来的超高的杠杆效应,使得处于产品下游的金融机构根本无力应对,无一幸免,全部陷入经营困难。伴随着大型银行的违约和破产,信用危机加剧,并通过环球银行业互购产品、互持资产等原因迅速扩散,危及全球的金融机构。

而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一种混合的形式,可以看到几种危机类型共同发生的情况,当然,其带来的危害也更加严重。

金融危机最早是由实体经济中出现的问题引起的,比如经济生产中首先出现了产量过剩、库存过高、供过于求、贸易下滑等问题,使得实体经济发展受阻,进而通过企业经营和相关金融产品影响到与实体经济相连的金融系统,形成金融危机。而随着全球金融体系越来越快速的发展,金融系统早已脱离了实体经济而成为超前于经济发展的前瞻性存在,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的因果关系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眼下往往是金融市场先出现问题,再通过金融行业对实体经济的渗透而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需求下降、贸易下滑等恶性结果,甚至影响相关国家或地区乃至全世界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因此,现代的金融危机,由于缺少了实体经济先行下滑的缓冲期,比起早期的金融危机对市场带来的冲击更加剧烈,危机发生时,大部分的金融指标都会快速恶化,并伴随主要资源价格的大幅下跌。其主要表现如下。

1.股市暴跌

金融危机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投资者对企业未来的展望转为悲观甚至绝望,将直接造成股市大幅下跌,而恐慌情绪的蔓延也加剧了股市下跌的幅度。这是投资者最熟悉也是金融危机最标志性的表现。

2.资本外逃

与股市暴跌相似,投资者对金融危机发生区域的未来发展失去信心,将直接导致投资者撤回投资资金,在整个地区经济前景不明的情况下,无论是本国还是外来投资者,无论是保守型还是进取型投资者,转而选择环境稳定的地区进行投资部署或者干脆手持现金都是十分正常的选择,所以资本外逃也是金融危机的标志之一。

3.正常银行信用关系遭到破坏

与此同时,伴随着银行挤兑、银根奇缺和金融机构大量破产倒闭等现象的出现。金融机构陷入困境也是金融危机中必然会出现的现象。金融危机发生后,由于股市大跌和资本外逃,导致资产价值大幅下滑,如银行、保险、券商等与资本市场联系紧密的机构朝不保夕,加上恐慌带来的挤兑、惜贷等问题,实力较差的金融机构也就难免破产倒闭。

4.官方储备大量减少,货币大幅度贬值和通胀

紧随金融危机出现的最常见的经济现象就是通胀。资本外逃、银根奇缺等状况的出现,都对社会流动性带来较大的压力,所以颁布刺激经济政策、印钞和放宽货币政策以提高社会流动性是政府必然的选择。同时,由于实体经济受到冲击,生产受到影响,企业生产意愿下滑。这些因素都会造成物价上涨、货币贬值,也就是所谓的通胀。

5.出现偿债困难

偿债困难在金融危机中也比较常见。企业由于生产受阻,需求下降,很难有足够的资金偿还债务、维持经营。国家层面上,由于释放了大量的流动性刺激经济,在通胀不断升温的过程中,货币的贬值也令国家债务产生了贬值,这对于国家财政来说,确实降低了偿债成本,但对国家声誉和国际信任是十分不利的。第二节 金融危机对市场的影响

在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投资者们都切实体会到了资本市场的剧烈波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股市暴跌,可除此之外,金融危机还会对市场产生什么影响呢?

最直接的几点就是:第一,影响进出口贸易。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或具备成本优势,或具备技术优势,在生产链中各有所长,而优势产品的流通就促成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当金融危机发生后,金融危机爆发地区的需求和生产均会大幅下降,那么与其有贸易往来的国家进出口将会明显受损,进口将承受更高的成本,而出口则会受到更大阻力。第二,一些与进出口相关的行业将会明显受到影响,冲击非金融危机起源地的实体经济,这也是金融危机传导的方式之一。与危机爆发地区拥有紧密贸易关系,尤其是依靠成本优势向危机发源地进行出口的国家将承受较大冲击。由于工业和制造业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当发现产品滞销再进行减产时,实际的损失已经形成了。在需求下降、库存上升的过程中,积压的存货将成为企业的巨大负担,并快速降低企业的生产意愿,这就意味着经济体的内生增长动力不足,也预示着金融危机已经完成了传导,影响到了一个新的地区。第三,全球的金融行业都将承受更为直接的损失,很难幸免。首先是金融市场信心的失去会直接影响金融行业的发展,其次是各金融机构间大多关系复杂、环环相扣,互相购买产品和持有资产的现象非常普遍,当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后,传导到其他环节的速度是非常之快的。

下面以2008年的金融海啸为例来分析金融危机对中、美、欧的影响。首先是处于风口浪尖的进出口行业。如前所述,危机从金融层面转向经济层面,直接影响相关国家的出口,在2008年金融海啸期间,这个“相关国家”主要就是指中国。美国消费支出占GDP的70%以上,2007年美国国内消费规模约10万亿美元,而同期中国消费者支出约为1万亿美元。在当时来看,中国国内需求的增加根本无法弥补美国经济对华进口需求的减少。据测算,美国经济增长率每降1%,中国对美出口就会降5%~6%。另外,次贷危机进一步强化了美元的弱势地位,加速了美元的贬值速度,从而降低了中国出口产品的成本优势。美国联邦储备局不断降低利率、为银行注入流动性资金,这与中国当时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形成矛盾,导致大量热钱流入中国,加速了美元贬值和人民币升值的进程,从而使中国出口产品价格优势降低,对美出口愈发艰难。在上述因素的作用下,中国出口减速迹象明显。除了出口数量减少外,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海外企业的违约率也开始上升,出口企业的外部信用环境也进一步恶化。从地区比较而言,金融危机中,中国东部地区由于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所受损失相对较严重,而中西部地区相对封闭,受到的冲击也就没有那么大,这从侧面说明了金融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就出口国家来看,金融危机后,中国对美国出口金额增速下降极为明显,对欧盟和大洋洲的出口也有很大程度的下滑,仅对拉美和非洲等发展中地区的出口金额出现了增长,金融海啸对国际贸易的危害可见一斑。

具体到行业上,最典型的受影响企业是一些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比如纺织行业。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金融危机发生后,纺织品服装出口较上年同期减少近6亿美元。随着美国金融危机的深化,以美元计价的纺织出口接近零增长,以人民币汇率计价的出口额持续负增长,近两成的纺织企业出现亏损。汽车、船舶等行业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表现也十分低迷。从2008年汽车销量来看,欧洲同比锐减16%,北美降幅达15.5%,日本汽车销量下降14.9%,可谓是全面下滑,而中国国内汽车销量同比也下降了5.4%。船舶融资方面,欧洲许多银行都暂停了船舶融资业务,预订船舶但未获融资的比例明显上升。一些船东被迫取消船舶订单,如中国香港金辉船务取消了在大连船舶重工订购2艘VLCC的订单,雅典Oceanaut公司取消9艘7亿美元散货船订单,韩国、印度中小船东也相继出现了取消订单的情况。中国的加工代工等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则受到了更大的冲击,广东当时有2万至3万家大大小小的工厂倒闭。其中受影响最大的是合俊集团旗下的两家玩具加工厂倒闭,6500名员工面临失业,这是受金融危机冲击中国实体企业倒闭规模最大的案例。

从整体上来看,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提供的数据显示,2008年金融海啸中次级债券衍生合约的市场规模被放大至近400万亿美元,相当于当时全球GDP的7倍之高。日本媒体报道金融海啸将导致全球金融资产缩水27万亿美元。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当时曾撰文指出:“有一天,人们回首今日,可能会把美国当前的金融危机评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危机。”经济领域的剧变带来了人们心理上的改变,尤其是在危机发源地的美国,社会民众开始失去安全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排山倒海般到来的金融危机不啻于美国经济领域的“9·11”。美国人开始质疑政府的决策能力,美国数家新闻媒体公布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78%的接受调查的人认为,美国应对危机所采取的路线不对。金融危机也直接冲击到居民的个人生活。通货膨胀、企业倒闭、经济困境降低了人们的支付能力,这不仅使房地产市场愈发低迷,也大大降低了许多人的生活质量。

中国虽然在危机中成为当时受损最小的发展中国家,但主要是受惠于国家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政策的缓冲,其实从根本上看,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影响一点都不小。一方面是出口减少,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出口的作用开始削弱;另一方面是投资者信心动摇,投资积极性急剧下降;再加上银行“惜贷”导致的流动性不足等现象,无不表明中国当时的经济已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虽然扩大内需,尤其是刺激消费已经成为政府和学界统一的经济调整口径,但从之前中美消费规模和进出口规模的对比可以看出,仅依靠当时的个体经济行为促进经济发展十分勉强。于是,政府不得不推出了激进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四万亿”。在当时来讲,激进的刺激性政策确实令中国维持了相对稳定高速的增长,但过裕的流动性和投资渠道的匮乏令这股“热钱”迅速在中国形成了泡沫,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在短短的几年内不断飙升。时至今日,“四万亿”的余威仍在干扰着中国市场,由此可见金融海啸虽已过去4年,但并不代表着一切已经风平浪静。

从历史经验来看,每当金融危机过后,总会迎来一段漫长的经济复苏期,由于大部分地区陷入经济萧条,刺激经济重回正轨成为领导者的第一要务。最常见的方法就是颁布宽松的经济政策,或者更直接地说,“放水”或“印钞票”,以刺激市场气氛。这确实是直接有效的方法,但同时流动性过于充裕也必然会引致通胀、货币贬值等问题的进一步加深。表1-1和表1-2所列为金融海啸期间及欧债危机期间美国与欧盟采取的宽松政策。

宽松的经济政策一般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那么通货膨胀的危害又有多大呢?这就不得不说一说2008年在津巴布韦发生的超级通胀了。这次通胀虽然并非金融危机引起,但由于极具典型性,可作为说明通胀危害的极佳案例。津巴布韦是非洲南部的一个内陆国家,其通胀的严重程度令人难以想象,据美国卡托研究所估计,至2008年11月,津巴布韦的月通胀率约为79600000000%(7.96亿倍),折合物价平均每天翻一倍,相当于同样的一笔钱,几天前还能用来买幢楼,几天后可能连块砖都买不起。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其政府的错误决策,不考虑国家实际情况而强制进行土地改革,造成了生产力大幅下降,失业率大升以及出口大幅下滑。为应付庞大的开支,津巴布韦开始无节制地印钞票应对所需,货币供应的大幅增加令其货币持续贬值。而面对这种混乱的局面,津巴布韦政府不但没有控制货币的供应量,反而将货币面额越印越大,随手一张纸钞便数以亿计,甚至曾发行过面值一百万亿元的钞票。可说人人都是身家万亿的“富翁”,但如果用购买力来衡量,这些富翁的财产可能只够买几个面包。津巴布韦元由最初贵过美元,到后来分文不值,可见其货币贬值幅度之大。历史超级通胀情况见表1-3。

当然,津巴布韦超级通胀的出现是由于其政府的无能和生产力的极端低下造成的,津巴布韦长期名列失败国家指数前十也足以说明问题。毋庸置疑,中国不可能可出现类似津巴布韦的极端情况,决策层一定会权衡货币宽松的程度以均衡通胀和增长的关系。但无论如何制衡,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只要有宽松,通胀就不可避免,这也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如何应对后危机时代通胀带来的资产和货币贬值?第三节 如何应对金融危机

中国有句老话,叫“治世买古董,乱世买黄金”。其实仔细分析这句话,就是一个购买具有保值功能的物品进行长期投资的意思,无论在什么样的市场环境下,手握现金都只能是权宜之计,而不会是最明智的选择。这句话到现在也同样适用。经济危机过后,通货膨胀紧随而至,普通百姓每天都会直接面临资产的贬值。在这样的市场状况下,选择正确的投资方式和投资标的可以很大程度地免除自身的损失。这也是本书的目的,从投资品的角度将稀有金属介绍给广大投资者,除了让大家了解稀有金属的特性外,也让大家认识到稀有金属的投资价值所在。

稀有金属,通常指在自然界中含量较少或分布稀散的金属。它们难以从原料中提取,在工业制备和应用上起步较晚,但在现代工业中却有着广泛和重要的用途,是极其重要的工业原材料。中国稀有金属资源丰富,如钨、锑、铟、锗、钛、稀土、钒等资源的已探明储量都居于世界前列。之所以选择稀有金属作为本书介绍的重点,是因为中国正在逐步建立自主的稀有金属工业体系,政府政策也已经导向了这个领域。有理由相信,资源优势将令中国稀有金属工业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取向直接影响全球稀有金属市场的走势,从而令稀有金属成为一种具备升值潜力和投资价值的独特投资品。

随着工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稀有金属资源在环球范围内的战略地位愈发凸显。无论是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还是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都面临着一系列关键材料和技术的突破与应用问题。而作为这些行业重要上游资源的稀有金属无疑将在产业链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从目前来看,稀土、钨、锡、锑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具有一定定价能力的稀有金属资源,而仅这几种金属已经可以控制很多高、精、尖工业领域的技术发展。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环球范围内对稀有金属的需求将不断上升。中国资源优势的逐渐体现,将令稀有金属市场成为典型的卖方市场。届时,中国将可争取到越来越多的稀有金属定价权,中国优势矿产乃至整个国家在国际范围内的话语权都将会不断提高。

稀有金属的投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未来国际范围内的竞争将围绕资源展开,掌握稀缺资源的一方将掌握主动权。早在1992年邓小平南方视察时曾经说过,“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指明了稀土在传统资源依赖性较强的中国具有的重要地位。而其实邓小平口中的稀土概念完全可以拓展为稀有金属概念。作为中国的优势资源,稀有金属在全球范围内同样具有巨大的资源优势和独特的战略意义,并相信通过借鉴西方国家控制石油和铁矿石市场的经验,未来中国将会在取得稀有金属国际定价权的同时,将稀有金属市场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可以预期稀有金属将成为中国的支柱行业,在国家政策的大力维护下告别“萝卜价”,实现价值回归,成为极佳的投资品。

第二,稀有金属的价格将呈稳定上升的趋势。得出此结论主要有两点依据:其一,稀有金属供需关系紧张,中国缩紧供给,环球科技的不断发展又使稀有金属的需求不断增加,供求矛盾加剧利好稀有金属价格走高;其二,生产成本的上升也将推升稀有金属价格。在主要供给国中国的维护下,稀有金属的价格虽然有所回升,但依然是建立在过往不计环境成本和污染治理成本的基础上,售价尚未能匹配真实的生产成本。随着中国不断强化对稀有金属市场的规范和监管,环境成本等外部生产成本将逐渐计入稀有金属生产的过程中,成本的提升也将侧面拉高稀有金属的价格。综上所述,稀有金属的价格走势进入稳定持续的上升周期是较为确定的。

第三,在各国经济内生动力不足,债务问题持续升温的趋势下,不断发行货币和维持低息环境是未来环球货币政策的基调。通胀将因为量化宽松的持续而成为必然的结果,拥有保值及抗通胀能力的投资品将获得更多的关注。稀有金属具有用途广、储量少、基础价格相对较低等特点,同时兼具工业价值和投资价值,无论是在经济下行周期还是经济复苏周期,均能表现出强劲的增值动力,具有似黄金而胜黄金的投资前景,值得长期看好。以锗为例,锗有“工业黄金”之称,其全球储量为黄金的1/10,而其价格却只有黄金的6%,无论是需求还是珍贵程度都不亚于黄金,增值潜力巨大。2006—2012年金和锗的价格波动见图1-1。图1-1 2006—2012年金和锗的价格波动资料来源:彭博

从历史发展的历程来看,资源为王的时代已经到来,未来的世界,得资源者可得天下。中东因为石油资源的丰富而获得了不可忽视的国际地位;巴西和澳洲的铁矿石资源则令其可以在许多国际事务中占据主动,争得更高的话语权。历史数据显示,即便是受到了核泄漏危机以及欧债危机的影响,铁矿石和石油这两种重要资源的价格仍然保持了上升的大趋势,并没有像资本市场那样动荡不堪。原因就在于需求与供给的矛盾,石油和铁矿石都是重要的生产原料,是工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而另一方面,这些不可再生资源储量有限,再丰富的储量,每用一分,就少一分,在预期供给减少,需求上升的大趋势下,价格自然也能保持相对的平稳了。而中国的稀有金属,全球储量少,中国存量占比高,中国的资源优势相比中东的石油和澳洲的铁矿石更加明显,具备成为战略资源的巨大潜力,完全可以令中国的国际地位迈上更高的台阶。次贷危机刚过,欧债危机又起,资本市场暗潮汹涌,夸张一点讲,通胀和未知危机的到来随时可以让现金、股票、债券这些传统的投资渠道变得一文不值,而投资价值更胜黄金的稀有金属,则有着更加透明、亮丽的前景。第二章 稀有金属的前世今生

时下全球各国对资源的争夺日趋白热化,预示着资源为王的时代已经来临。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各国有意识地开发可替代能源,煤炭、铁矿石、石油等传统资源逐渐淡出市场,稀有金属异军突起,在资源市场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各国对稀有金属的重视不仅来自现有高新技术行业发展的原材料需要,更来自对这种稀缺的不可再生资源未来需求快速扩张的预期。中国在稀有金属方面体现出的资源优势令国家在下一轮的资源战争中处于十分优势的地位,国际话语权大幅提高,尝到甜头的中国也更加着重对稀有金属资源的关注和保护。虽然眼下稀有金属被视为宝贵的国家资源,但其实整个稀有金属行业在中国的发展却有着一段异常坎坷的历程,常常听到稀有金属卖出“萝卜价”或者“白菜价”的说法。究竟稀有金属在中国有着怎样的往事,全球对稀有金属的掌控和需求又是怎样的格局呢?本章将向读者展现稀有金属在海内外的整个发展历程。第一节 稀有金属简介

稀有金属,通常指在自然界中地壳丰度小,天然资源少,赋存状态分散难以被经济地提取或不易分离成单质的金属。这类金属一般开发较晚,包括锂、铷、铯、铍、钨、钼、钽、铌、钒、钛、锆、铪、铬、铼、镓、铟、铊等稀土金属、锕系金属及超锕元素。

根据金属的密度、熔点、分布及其他物理化学特性,稀有金属在工业上又可分为:(1)轻稀有金属,其中包括锂、铷、铯、铍;(2)难熔稀有金属,其中包括钛、锆、铪、钒、铌、钽、钼、钨、铼、铬;(3)稀散金属,其中包括镓、铟、铊、锗、硒、碲、铼;(4)稀土金属,其中包括钪、钇和镧系金属;(5)放射性稀有金属,其中包括钫、镭、钋、锝、钷、锕系金属(锕、钍、镤、铀及超铀元素)和超锕系元素。

稀有金属的种类总体划分见图2-1。稀有金属例图见图2-2。图2-1 稀有金属的种类总体划分图2-2 稀有金属例图第二节 中国稀有金属的坎坷前生

邓小平南方视察时说过:“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这句在国际资源界广为流传的名言充分显示了稀土对于中国的战略意义。其实不光是稀土,中国在很多种稀有金属资源的储量和产量上都几乎处于绝对垄断地位,包括稀土在内的许多稀有金属都具备成为中国重要战略资源的潜力。但客观的现实却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稀有金属行业经历了不可承受之殇。

一、矿产资源的浪费

中国经济的腾飞始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的经济增长是伴随着大规模的廉价出口,尤其是依靠以粗金属为主的矿产出口而实现的。到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至90年代,中国的稀有金属才有了第一次转变,但也仅仅是从粗矿出口进步到出口半成品原材料。虽在模式上有所改善,但整个稀有金属的行业发展模式依然是以低于西方采矿”金核算成本的价格来实现规模化的迅速扩张。由于缺少指引和培训,开采稀有金属的环境成本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各个省份和各个地区只是看到了低廉的开采成本和顺畅的销路,为了一味地追求GDP的增长,无限制地挖山掘矿。在利益的驱动下,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稀有金属乱采乱挖的现象已十分严重。混乱的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和趋利避害的激进心态,使得中国的稀有金属矿呈现出“规模小、布局散、秩序乱、水平低,采富弃贫”等特点。

中国的国土资源向来就有总量大,人均小的特点,而矿产资源的无序开采和开采过程中造成的浪费更是加重了这一现象,进一步拖低了人均的数据。据国土资源部的资料显示,中国矿产的综合利用率极低。其中综合回收率平均不超过50%,综合利用率约为30%。目前共(伴)生组综合回收率在40%~70%的国有矿山企业不足40%。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回收率为35%,黑色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回收率仅为30%,比发达国家回收水平低20个百分点。中国现有2000多座矿山,尾矿库存总量约为60亿吨,每年新增排放固体废弃物3亿吨,而平均利用率只有8.3%。国有矿山实现完全综合利用的仅占30%左右,实现部分综合利用的为25%,完全没有进行综合利用的占45%(见图2-3)。从数据来看,全国20多万个集体个体矿山还完全停留在原始的开采工艺中,严重缺乏科学的管理与现代化的开采技术。造成这一现象,虽然有中国整体科技水平偏低的原因,但追其根本,还是由于缺乏制度的监管以及整体的规划。图2-3 中国国有矿山综合利用情况

前面曾经说到,中国稀有金属的开发始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但第一部关于矿产资源的法律《矿产资源法》是于1986年才出台的。这首先意味着中国矿产资源的发展经历了数年的制度和规管空白期。在这段时期内,混乱的市场环境和发展模式已经对中国的稀有金属资源造成了难以弥补的巨大损害。其次,《矿产资源法》的出现虽然弥补了中国矿产资源管理法律的空白,但相比处于大洋彼岸,并于当时已经开始封山存矿,部署稀有金属战略性收储计划的美国,中国的稀有金属发展规划整整滞后了将近20年的时间。政策的规管和支持预示着行业的长期发展,可以说中国稀有金属行业的发展,无论是在理念上还是在技术上,都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虽然眼下稀有金属行业氛围大为好转,但如果造访一些老旧的矿区,依然可以见到“以前一座山,现在一个坑”的景象。许多矿区地面被挖得满目疮痍,千疮百孔,处处透露着凄凉的气息。许多矿区只开采易采的,甚至在地下越过采矿证上所规定的地界去挖所谓的富矿,从背后挖已成了业界的潜规则。开采矿产需要考虑矿苗的问题,有些地方适合开采,有些地方还不适合开采,但是在制度规管真空的时期内,许多矿区只凭自己喜好,为了挣钱,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资料显示,进入20世纪以来,中国稀有金属已初步形成了资源开发、”炼加工和市场应用的完整工业体系,其储量、产量、销售量全部位居世界第一。但就是没有定价权和话语权。1999年到2005年短短的6年间,中国的稀有金属企业大幅增加,但资源销售价格却只有原来的六成。中国稀土、铟、钨等出口量激增的同时,其价格却下降了30%~40%,无序开采、小作坊式经营带来了资源生产和销售的双重浪费。

二、稀有金属的走私出口

除了国有矿的低效开采,稀有金属还存在着大量的走私现象。稀有金属的走私通常以日本、韩国、美国以及欧盟等主要需求国为目的地,走私手段就是“瞒天过海”。在海关申报单上,稀土变成了“去污粉”,锰铁变成了“石灰粉”,镁锭成了“大理石”,重烧镁成了“耐火新材料”,价格较高的钨、钼成了价格较低的锰。这些走私犯的伪报,使得有配额的、应征税的、应查证的商品变成可以享受退税政策的低廉物材。更重要的是,这造成了宝贵的国土资源赤裸裸地流失,令中国的优势资源以极低的成本外流至其他国家,影响了稀有金属行业的发展环境。

以稀土为例,据资料显示,中国流出境外的稀土大约有40%为走私出口。从挑选货源、收货囤积,到异地报关、报关代理、境外客户等各环节,都有专人或专门的机构在运作,报关检验单位、租赁物流公司也掺杂其中。从而形成纵横交错的走私通道,环环相扣,很难被察觉到。

除了非法的走私外,造成稀有金属资源低成本流失的,还有一些“合法化”的走私方式。在中国,出口稀土合金是没有配额限制的。许多企业就利用这个漏洞,将稀土原材料加工成简单的稀土合金出口到国外,再通过稀土分离技术从中提取稀土元素。

赣州就有这样的一个案例(江西赣州为中国第二大的稀土矿资源集中地,仅次于包头。素有“稀土王国”之称的赣州,拥有全国30%以上离子型稀土矿储备(一种品质较好的稀土矿))。赣州一家外资企业在国内采购稀土原材料,经过粗加工后将合金产品钕铁硼合金片出口日本。一般的钕铁硼合金片,镝含量平均在3%左右,镨钕含量则在30%上下。但由于稀土元素的含量从出口产品的外观上无法辨识,该公司就直接将产品做成含镝超过50%的产品,出口到国外后再进行重新提炼。据悉,该公司主要以生产稀土新材料为主,公司投产后年生产钕铁硼薄片达2000吨。因为国家允许合金片的出口,也没有相应的合金片稀土元素含量的出口标准,他们就通过上述手段,光明正大地将受国家保护的资源不受限制地出口。

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情形在素有“中国稀土之乡”之称的内蒙古包头白云鄂博矿区也十分常见。不同之处在于在白云鄂博的稀土资源更多的是被作为废物进行“处理”。矿区下的一些小选矿场常年打着选铁矿的名义进行开采,而实际上是在选稀土。白云鄂博矿区大多是共生矿,选矿厂选出铁精粉以后排放出的“泥尾”中稀土含量很高,醉翁之意不在酒,这部分废物的实际价值要远远超过选出的铁矿的价值,而这些稀土资源,才是这些小选矿厂真实的意图。

诸如以上实例的案件在中国时有发生,并非偶然。

三、产业结构不合理,整合难度大

中国的稀有金属企业虽然多,但有集中程度低、竞争无序以及整合难度大等弊病。在过去的10年中,中国稀有金属行业环境虽较20世纪80年代有所改观,但仍处于整体产业链的中低端。稀有金属企业并不是通过提高产品的质量、提供差别化的服务或寻找高端的目标客户来改变自身的赢利能力,而是通过打价格战、恶性竞争等落后的方式来应对同业的压力。行业集中度低就意味着抗风险能力不强,数以千计的企业排着队以低廉的价格争相变卖中国的宝贵矿产资源,鹬蚌相争,在这个价格战激烈的市场里,国外采购商借机压价,坐享渔翁之利。

中国为了对稀有金属行业进行整合,保持住稀有金属的资源优势,曾经尝试过不少办法推动行业的规范化和规模化发展,但最终成效均不显著。以稀土为例,早在2002年,为了有效调控稀土产能,中国就曾计划以包头和江西为中心组建北方和南方两大稀土集团,整合国内的稀土资源。但由于将分散各地的矿业进行整合必然触及矿区所属地地方经济的利益核心,在地方政府软硬兼施、多般阻挠下,整合整个稀土行业的计划最终也不了了之。

这一计划的告吹直接导致了国家对稀土行业的控制力大幅减弱。2008年金融危机时,由于下游需求萎缩,供给过剩,稀土价格大幅下滑。赣州市稀土行业协会曾会同包钢稀土和江苏稀土行业协会,联合停产一个月。但这一限产行动,最终未能实现“保价”的目标。虽然三大稀土行业协会会员的稀土产量占了全国总量的一多半,但是剩余的部分都是来自小作坊或中小型地方企业的破坏式开采。对于矿山型企业来说,价格下滑可以停止生产,但很多”炼分离企业一旦停产就将面临巨大的损失。当国企停产时,稀土加工企业就会到社会上去买原料,这也被动提高了小型稀土生产企业的生存空间。因此,在小型加工企业考虑自身经济效用最大化的前提下,它们也乐得增加销路,提高产量。

从历史经验可知,无论是什么行业,行业的整合和规模化企业的形成都需要长期的发展,中国的稀有金属产业同样如此。尽管近些年江钨控股集团、厦门钨业、湖南有色等国内钨业一流企业发展迅猛,但单论钨产业产值和钨经济总量,还没有一家企业能够与美国肯纳金属、瑞典山特维克抗衡。对于中国稀有金属行业来说,要走的路还很长。

四、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差

中国尚未能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由于对稀有金属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投入不足,中国在技术含量、附加值和利润高的应用产品研发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严重滞后,稀有金属作为战略资源的作用不但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反而在稀有金属的下游应用上受制于人。

就以铟来说,作为制作ITO靶材、LED/LCD液晶屏、平板电脑的重要金属,不计非正常渠道流失,每年仅海关显示的数据表明,中国70%的铟出口至日本。2012年4月,中国精铟现货的价格大约在每千克3400~3450元,而经日本精加工后进口的铟靶材(ITO粉)价格高达20000元/千克。这些高端的提炼技术被日本的几大公司掌握,日本矿业公司、三井产业等4家企业控制着全世界95%左右的ITO靶材市场份额。中国株”集团等国内公司虽曾与日本企业进行过谈判,但一直无法引进相关技术。

五、环保意识薄弱,环保治污费用不足

任何人都不能否认的一个事实是,中国成为稀有金属第一生产国是付出了沉痛代价的,特别是稀有金属生产过程对环境的破坏尤为突出。在产能过剩的时代,企业在生产成本压无可压的情况下,依然可以通过相互竞价展开恶性竞争其实是建立在忽略环境治理成本的基础上的。稀有金属的无序开采对环境结构的破坏是多层次且有连带性的,包括土壤、水、大气等全部都受到了影响。从长远来看矿业开发产生的“三废”,不但造成了严重的直接污染,而且极易诱发滑坡、泥石流、水土污染、土地荒漠化等许多新的环境问题,进而阻碍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同时,还给居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很大威胁。

据国土资源部统计,2008年中国部分省(区)因矿业开发而占用和破坏的土地共计5606.65平方千米,每年采矿产生的废水、废液的排放量占全国废水排放量的10%以上,而处理率仅为4.28%。

例如广西某矿区,由于在提取稀土过程中需要大量化学药剂和水,洗矿废水中包含了近百种化学药剂,直接外排对土壤造成了巨大的损害,治理多年仍可看到干裂外翻的土地。不经处理的污水也直接汇入刁江流域,造成下游村民饮用水遭到污染。此外,稀土提取过程直接造成大量燃烧物排放至大气中,当地的空气中常年会留有硫黄的味道。在矿区里,为了节约治理环境的成本,有些小企业根本不设排污减排设备,即便拥有该类设备,也是为了应付相关执法人员的检查。而恰恰正是这样一些为了贪小便宜而不计环境成本的企业,不但大幅压低价格,破坏稀土行业的竞争秩序,而且对地区的环境造成了长期的影响。据业内人士的粗略计算,如果将环境成本计入,稀土产品的真实生产成本至少应该是目前账面成本的5倍。但在利益面前,似乎没有太多的企业还能够顾及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稀土行业的现实是,有政策,难施行,漏洞大,弊端多,行业环境亟待改善。从行业规模和行业发展速度来看,中国的稀有金属产业确实经历了辉煌的30年,但从损失的机会成本以及已经造成的损害来看,这也是一片狼藉的30年。第三节 中国稀有金属的光辉未来

一、近十年,国家不断出台扶持稀有金属行业政策,且力度不断加大

1.自2003年起,商务部陆续对稀土、钨、锡、锑、钼、铟等稀有金属进行出口限额配置(见表2-1),额度逐年递减。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矿产品及相关的能源与原材料的需求急剧增加,供需矛盾日趋紧张。此外,由于国内矿山开采和出口贸易的秩序有待规范,大量矿产资源廉价流向国外。

2000年以后,为了规范稀有金属开采、出口秩序,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不同的政策,包括按年度对钨及钨制品、锑及锑制品出口供货企业资质进行审定,核定其出口资格等。2004年以来,稀有金属板块鼓励出口的出口退税政策已逐渐取消。具体政策如下。

●2003年,政府开始对稀土实施出口配额政策。2005年商务部正式出台《2006年稀土出口许可证申领标准和申报程序》,取消稀土出口退税,并压缩出口配额企业名单。

●2005年,商务部根据2000年的暂行办法,公布了正式的《2006年钨品、锑品、白银国营贸易出口企业资质标准和钨品、锑品出口供货企业资质标准及年审申报程序》。

●2007年3月9日,商务部公布了《铟、钼出口许可证申领标准和申报程序》,拉开了中国对稀有金属铟和钼实施出口配额的序幕。

●2008年下发第一批一般贸易工业品出口配额的通知,第一次将锡列入稀有金属出口配额名单。其后,商务部正式公布了《2009年锡及锡制品出口许可证申领标准和申报程序》。

2.2009年2月2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有色金属产业调整振兴规划》

国务院常务会议认为,有色金属产品种类多,应用领域广,关联度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进有色金属产业调整和振兴,要以控制总量、淘汰落后产能、技术改造、企业重组为重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会议要点包括:

●稳定和扩大国内市场,改善出口环境。调整产品结构,满足电力、交通、建筑、机械、轻工等行业需求。支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深加工产品出口。

●严格控制总量,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加大技术改造和研发力度,推动技术进步。开发前沿共性技术,提高装备工艺水平和关键材料加工能力。

●促进企业重组,优化产业布局,加强企业管理和安全监管,提高产业竞争力。

●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增强资源保障能力。

●加快建设覆盖全社会的有色金属再生利用体系,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会议决定,国家安排贷款贴息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抓紧建立国家收储机制,调整产品出口退税率结构。

3.2010年5月20日国土资源部定于6月至11月开展稀土等矿产开发秩序专项整治行动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在全国稀土等矿产开发秩序专项整治行动电视电话会议上表明,该次专项整治行动将全面打击无证勘查开采行为,严厉打击开采矿种与采矿许可证不符的行为,深入清理超越批准矿区范围采矿的行为,严肃查处超量开采行为,严肃查处破坏矿产资源行为,全面查处非法转让探矿权、采矿权的行为,补充编制矿产开发整合实施方案,严厉查处越权审批探矿权、采矿权等违法违规行为。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进一步认识稀土等矿产资源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配备专门力量,落实专项经费,确保全面完成任务。

汪民强调说,稀土等矿产集中分布区要突出重点,联查联动;强化稀土等7种矿产勘查开采规划,合理投放矿业权,促进新增矿业权合理布局、有序投放;要严格考核,严肃奖惩。专项行动验收后收到媒体或群众举报并经查实仍存在违法违规和乱采滥挖现象的,或国家统计部门公布的开采数据超过部下达开采总量控制指标的,国土资源部将暂停该省(区、市)探矿权、采矿权配号。对隐瞒不报、有案不查、查处不力、幕后支持违法违规勘查开采行为的,国土资源部门会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