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打造最佳亲子关系的沟通之道(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8 05:52:56

点击下载

作者:郑东宁,王冬梅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打造最佳亲子关系的沟通之道

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打造最佳亲子关系的沟通之道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打造最佳亲子关系的沟通之道作者:郑东宁,王冬梅排版:JINAN ENPUTDATA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9-30ISBN:9787568244992本书由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言亲子沟通是每一位父母必须掌握的艺术

有人说,世界上最成功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在与孩子的沟通中不知不觉地完成的。的确,有效的亲子沟通是教育的主要方式,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教育环节。所以,亲子沟通是每一位父母必须掌握的一门艺术,掌握得好、运用得好就会大大促进孩子的成长,甚至会决定孩子的人生命运。否则,就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负面的影响,同时也会让父母终身不安和遗憾。可见,亲子沟通的有效与否决定家庭教育的成败。

只有沟通,亲子间才会彼此理解;只有沟通,亲子关系才会和谐、融洽。有效的沟通,就是架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一座心灵之桥,通过这座桥,父母与孩子彼此了解,相互尊重。

遗憾的是,在今天,有太多的父母不能与孩子顺畅地沟通、交流。很多父母经常说孩子不听话、不喜欢上学、与同学闹矛盾、与父母顶嘴,等等,可却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这些情形的发生与父母有着密切的关系。父母与孩子之间需要十分真诚的、顺畅的沟通。

试想,作为父母,如果连孩子的心理需求是什么、心里在想些什么都不清楚的话,又怎么去引导、帮助和教育孩子呢?所以,每一位父母一定要把亲子沟通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上。

之所以很多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是失败的、无效的,就是因为他们运用的方式是消极的,比如,他们习惯用命令、教训、呵斥、指责、责骂的方式沟通。实际上,如果孩子长期与父母处于这种沟通模式下,他的心灵往往会封闭住,就会拒绝与父母沟通,就会敌视,甚至是仇视自己的父母,严重破坏亲子间的感情。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也会伤人,这种伤害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严重。父母对孩子尖刻的奚落、讽刺和挖苦,并不比体罚更文明,它带给孩子的伤害甚至会大于体罚带来的伤害,会在孩子的心灵上留下永久的伤疤,甚至会推着孩子慢慢地走向不归路。所以,一定要掌握点与孩子沟通的艺术,知道自己不该说什么。

作为父母,一定要彻底改掉以前的无效沟通方式,要充分考虑到与孩子思想观念的差异,多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去发现这个时代的孩子的变化,适应这种变化。只有这样,才能理解孩子,才能把话说到孩子的心里去,才能让孩子在亲情的关爱下健康成长。

一句富有哲理的话,就能影响孩子,就能让他点燃自信之灯,进而迎来多姿多彩的人生;一句精辟练达的话,就能启迪孩子,就能让他扬起智慧的风帆,进而感受别样的风景;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就能改变孩子,就能让他追求光明的前程,进而赢得人生比赛的胜利……父母要说对的话,说该说的话,要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温暖他的心灵,帮他走向积极的人生。

怎样才能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这正是《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一书所要解决的问题。本书所提到的亲子沟通方式足以让父母领悟到与孩子有效沟通的精髓,掌握有效沟通的技巧,让自己与孩子的沟通变得得心应手。父母一旦学会与孩子有效沟通,就会及时帮助孩子解决心理上出现的诸多问题,就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关爱,进而让他获得进取的力量源泉,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从而让孩子茁壮快乐地成长。

本书立足国内家庭教育的实际情况,呈现了大量可供借鉴的成功事例,从亲子间的沟通艺术(蹲下身、倾听、树立威信、非语言沟通、表扬、批评、说“不”、立规矩等)、亲子间沟通的误区等不同角度做了详细、系统的阐述,给父母提供了操作简便、行之有效的方法与技巧。本书的一大亮点就是沟通方法有效、实用,是给寻觅亲子沟通良方的父母一部难得的“实用沟通宝典”。另外,本书语言朴实,娓娓道来,具有很强的亲和力。相信每一位父母都能从中得到智慧的启发,学会跟孩子有效沟通。

祝福天下父母都能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把孩子培养成才!第一章没有良好的沟通,就没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好的家庭教育离不开好的亲子沟通。没有良好的沟通,就不会有良好的亲子关系,也不会呈现良好的家庭教育效果。如果与孩子的沟通不顺畅、有障碍,父母就应该反省、检讨自己和孩子的沟通方式是否出现了某种问题,要发现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到原因之后,父母就应该改变自己与孩子沟通的方式,不要一味地期待孩子改变。父母一定要想办法把话说到孩子的心里去,让亲子沟通的“碍”变成“爱”,如此沟通才会更有效。亲子沟通的障碍到底在哪里

好的家庭教育离不开好的亲子沟通。为人父母者,要想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也需要跟他好好沟通。没有良好的沟通,就不会有良好的亲子关系,也不会呈现良好的家庭教育效果。

如果与孩子的沟通不顺畅、有障碍,那父母就应该反省、检讨自己和孩子的沟通方式是否出现了某种问题,要发现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对症下药”,努力去解决这个问题,才能破除这个沟通障碍。

一位母亲这样说:“孩子正处在青春期,十分逆反,无论我说什么,他就是跟我唱对台戏,为了改善与他的关系,我经常试着主动跟他沟通,可是,他总对我爱搭不理的。”

另一位母亲说:“我的孩子性格非常内向,不喜欢与人说话,但却特别喜欢在网络上聊天,他宁愿坐在电脑前聊上一整天,也不愿意与我跟他爸多说一句话。有的时候,我就问他:‘孩子,你们聊得这么起劲,都聊的什么呀?’结果,他就冲着我说:‘就是跟你说,你也不会懂。’然后,他就继续他的网络聊天,把我这当妈的晾在一边。”

一位父亲这样说:“我的孩子也是这样啊,每当我想要跟她说几句话时,她总会一副老不高兴的样子说:‘老爸,你怎么又来了啊,你烦不烦呀?’然后,她就走进自己的房间,‘砰’的一下,把门关了起来。每当我听到关门声时,就好像听到孩子把心灵关了起来。”

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体验,当自己努力“委屈地”主动去和孩子沟通时,孩子往往并不领情,于是父母倍感挫折。实际上,这就是父母与孩子之间出现了沟通障碍。那么,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呢?

其实,没有哪个孩子是不希望与父母沟通的,也可以说,孩子希望与父母沟通的本能是与生俱来的。只有当他感觉父母对自己不理解、不尊重时,他才会把自己的心灵关闭起来。

日本教育家井深大曾指出,孩子渴望与父母交流,但是如果父母没有反应,孩子就会放弃自己所做的努力。于是,孩子的这方面能力就得不到发展。而且其他方面的能力也一样,只有经过实际的应用,它们才能得到磨炼与提高。

孩子之所以不愿意与父母沟通,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原因:

第一,在心理上,孩子有一定的防御机制。

很多父母可能不会理解,自己对孩子那么好,一心为孩子好,孩子怎么会防着我们呢?其实,正是因为父母“为孩子好”的心理,才会让自己无意识地伤害孩子。比如,有的父母把孩子所有的事情都包办了,只希望他能专心读书,但孩子却不喜欢单一的生活。

一位读初二的学生这样说:“父母把我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什么都不让我做,但我真正想要的、想做的,他们一点儿都不了解,也根本不感兴趣,他们只希望我一心读书,除了这个,什么也不让我做。唉,真是郁闷!”

父母不应该忽视孩子的独立思想和意识,如果总以“我为你好”的想法来压制孩子,孩子的内心就会受到伤害,于是他就会建立起心理的防御机制,防止父母再次伤害他。这样,孩子就会以冷漠、无视、叛逆等方式来保护自己,与父母的沟通也会随之停止。

第二,孩子与父母没有共同的语言。

很多父母只想让孩子好好学习,所以每天与孩子沟通的话题也离不开学习,甚至仅仅是学习,而没有顾及孩子的情感需求。

另外,很多父母没有学习新鲜事物的意识,以至于一点儿都不了解孩子非常感兴趣的事物。所以说,在某种程度上说,孩子在成长,而父母却落后了。对新的语言词汇、新的技术、新的话题、孩子们聊天的焦点……父母都感到一片茫然,但却每天依旧唠唠叨叨,这必然导致与孩子之间无话可谈。在孩子的眼里,这样的父母就好像“老古董”,于是,沟通也就变得困难起来。

找到亲子沟通不顺畅的原因之后,父母就应该改变自己与孩子沟通的方式,而不要一味地期待孩子改变。父母一定要想办法把话说到孩子的心里去,让亲子沟通的“碍”变成“爱”,如此沟通才会更有效。跟孩子沟通时,让态度温和起来

要想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父母温和的态度非常关键。如果父母在孩子的面前总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总是以一副威严的面孔对他,以严厉的态度与孩子说话,无形之中就会让孩子产生畏惧心理,不敢与父母沟通,有的孩子甚至还会产生反抗情绪。

有个男孩上小学三年级,非常调皮。放学回家后,他不是忙着做作业,而是放下书包就跑出去玩。为此,妈妈总是训斥他,有时甚至还打骂他,但男孩就是没能改掉这个毛病。有时候,他在妈妈的训斥下回到家,勉强坐下来写作业,可是很长时间也写不完,而且作业马马虎虎,老是出错。妈妈叹息道:“唉,真是拿你没办法!”

一天,妈妈又在因为这事训斥男孩。这时,男孩的姑姑来了,姑姑是一名老师,见到这个情景,她对男孩的妈妈说:“嫂子,让我来和他谈谈!”

姑姑把男孩带到房间,摸着他的头说:“在外面玩得开心吗?”男孩说:“不开心!”姑姑又问:“那妈妈让你做作业,你为什么不做呢?”男孩回答:“妈妈对我太凶了,她总是骂我,有时候还打我。我就是气她,所以才不做。”姑姑接着问:“那你觉得是先做作业好呢,还是先去玩好呢?”这次男孩没有说话。姑姑说:“你是不是觉得写完作业再去玩心里就没有压力了?也不用听父母的责骂,会玩得很开心呢?”男孩点点头。姑姑继续道:“姑姑知道,你是个懂事的孩子,非常聪明也热爱学习,就是妈妈不催,你也会主动认真完成作业的,是不是?”男孩没说话,而是走到书桌前,打开书本,开始写作业。这一次,他写得非常认真,也没有出错。

由此,男孩的妈妈认识到自己以前的做法是错误的,对孩子的态度有问题,导致孩子反感,越来越不听话。从那以后,妈妈改变了自己的态度,不再严厉责备他,而是以非常温和的态度对待他。让她感到高兴的是,孩子反而比以前听话了,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这个男孩妈妈之前的“教育方式”不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而且会阻断亲子之间的沟通。所以,父母应该以一种温和的态度对孩子,这样孩子才愿意接受。这是尊重孩子的表现,也体现了父母教育孩子的艺术。

你是否注意过自己与孩子说话的态度?特别是当孩子做错事以后,他会小心翼翼地问:“妈妈,您是不是生气了?”你是不是会绷着脸说:“没有。”但是,愤怒却写在了你的脸上。这时的孩子是非常敏感的,他能分辨出你要传达的真正意思和态度。其实,在孩子知错的这种情形下,父母更适合以一种温和的态度对孩子说话,而不是训斥孩子,这反而会赢得孩子的尊重,并且愿意与父母进行深入的沟通。

温和的态度在亲子沟通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温和的态度能让孩子感到父母的爱与温暖。父母的态度温和,孩子在父母面前就不会因为害怕而紧张、恐惧,他就会以一种非常平静的心态与父母交流,也会认真听取父母的意见与建议,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

其次,温和的态度不会让孩子感到压力,从而愿意向父母倾诉自己的心声。因为父母的温和态度会让孩子产生倾诉的欲望,从而愿意把自己内心的想法告诉父母。

最后,温和的态度也是亲子沟通的一种艺术。温和的态度是一个人良好修养的体现,是一种处世艺术的体现。父母重视这个修养和艺术,就会有温柔的眼神、微笑的表情,从而拉近与孩子之间的心灵距离,让孩子乐于亲近父母。要找回自己的那颗童心

一个站在成人角度看孩子的父母是不会把孩子教育好的。每个人在年少时代都曾有一颗童心,但在做了父母之后,就认为童心和童趣已经不属于自己了,已是过去的事了。这个观念是错误的,童心不是孩子的专利,童心也不应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作为父母,保持一颗童心,多一点童趣,对教育好孩子是非常必要的。

某小学组织了一次亲子活动,活动的游戏是“跟我学”,鼓励孩子模仿一些小动物的动作,比如,小兔子的跳跃、小鸟的飞翔、小鱼的游泳、小狗的叫声等。

活动的第一个环节要求孩子戴上漂亮的头饰模仿相关动作,在欢快的音乐背景中,孩子们模仿得惟妙惟肖,不亦乐乎。

第二个环节是亲子互动,要求父母和孩子一起模仿。但是,尽管在孩子们的一再坚持下,还是有很多父母站在旁边一动不动,无奈的孩子们盯着老师,希望让老师说服他们的爸爸妈妈加入活动中来。

老师开始鼓励家长了,希望他们能够与孩子一起体验活动带来的快乐,一起鼓励孩子,以此增进与孩子的相互了解。然而,遗憾的是,仍旧有很多家长只是笑,而没有实际行动。家长们有的赶紧低下了头,有的往后退了退,还有的只轻轻动了动……

父母扭扭捏捏,不配合活动,给孩子是什么感觉呢?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而现在,榜样却退缩了,这能给孩子信心和勇气吗?其实,父母在指导、鼓励孩子的过程中,除了必要的细心之外,还需要一颗真诚的童心。

如果父母都能保持一颗童心,就不会在活动中退缩,而会抓住这样的机会甚至会创造一些类似的机会与孩子一起玩耍,在活动中与孩子愉快地玩耍对于亲子间的情感沟通非常有效。

当孩子在雨后戏水而弄湿了鞋子、弄脏了裤子时,尽管孩子认为很好玩,但父母又是怎样的一副态度呢?赞成?默许?当孩子带着兴奋的心情跑回家本想跟父母分享戏水的快乐时,却遭到了父母劈头盖脸的训斥。一盆凉水浇灭了孩子心中的火热,孩子也会是一脸的委屈与茫然。

但是,如果父母有一颗童心,保持一点童趣会怎样呢?那样,父母就会明白孩子的情趣在天地之间,在广阔的大自然中,因为人们最初的智慧常常是在叩开大自然的大门后获得的,这些都会给人们以后的发展以重大的启迪。

所以,为了孩子朝气蓬勃的明天,为了孩子健康发展的未来,为了能与孩子保持一种更为融洽的亲子关系,请为人父母者找回失去的童心吧!

第一,父母可以经常回忆自己的童年。

想一想当年的场景:弹球、玩弹弓、跳皮筋、跳房子、吹泡泡、过家家、打雪仗、藏猫猫……这些都曾让自己激动过。如果父母都能做到经常回忆自己的童年,将心比心,遇到问题设身处地替孩子想一想,就会容易理解孩子的心情,对孩子的教育方法自然也会改变。

第二,父母注意呵护孩子的童心。

呵护孩子的童心也有助于让自己保持一颗童心。在孩子面前,父母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呢?是残忍的梦想毁灭者,还是充满童心的梦想守护神?父母应该做的不是对孩子简单粗暴的否定,不是冷漠变相体罚,更不是对孩子美好而脆弱的心灵任意践踏。父母要做的是呵护孩子的童心,并让自己保持一颗童心。

第三,积极参与孩子的活动。

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认为,通过参与孩子的活动,父母可以了解孩子的兴趣和特长。所以,他建议父母,应该腾出时间与孩子一起从事他爱好的活动。他还建议父母,应该花些时间与孩子一起选择某个爱好,最好能找到一个让双方都很感兴趣的爱好,这样就能保证自己也能坚持下去,从而教会孩子坚定不移的精神,更能让自己保持一颗童心。父母要懂得先向孩子敞开心扉

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在一起生活的过程中,通过与孩子的交流,孩子会在无形中接受父母的一些观念和行为模式。所以,父母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向孩子敞开心扉,跟孩子谈谈自己的梦想、成功与失败,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在敞开心扉的过程中传给孩子。

最近,张成的单位裁员,他失掉了工作。但是因为碍于面子,他没有向家里的人说这件事。但他也不能待在家里,还得出去找工作,所以每天上班时间一到他就走出家门。有时候找工作回来看时间还早,就在他家附近的公园里闲逛,到下班时间才回到家,一连好多天都这样。

有一天,他刚刚回到家,女儿欣欣悄悄跑进张成的屋里,对他说:“爸爸,我总觉得您不开心呢!您是不是不上班了?”张成感到很愕然:欣欣不过才5岁,怎么会这样问呢?他的大脑飞快地转了一下,随口说道:“谁说的,爸爸每天早上不都是按时出门,晚上又按时回家吃饭的吗?”

欣欣满腹狐疑地走开了。几天后,张成发现欣欣似乎不怎么跟自己说话了,他感到有些纳闷。后来,他从邻居那里得知,前几天欣欣的幼儿园组织孩子们到公园里游玩,很凑巧,那几天他也在公园里闲逛,被欣欣看到好几回。欣欣向邻居家的同学说:“爸爸骗我,我再也不理爸爸了。”

知道了欣欣的“心事”之后,张成感到很苦恼。

不可否认,张成的过失给女儿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实际上,这件事完全可以避免。如果张成能向女儿敞开他的心扉,与孩子好好沟通的话,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父母应该向孩子敞开心扉,这样才能得到孩子的认同,从而有效促进亲子关系的进一步发展。遗憾的是,很多父母一般都不会向孩子透露自己的心声,却希望孩子能向自己坦露一切。实际上,这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会成为亲子沟通的障碍。

其实,父母如果能向孩子敞开心扉,就是对孩子的尊重与信赖。没有人是完美的,在孩子面前,以一种十分轻松的方式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坦然承认自己的不足,这样会让孩子感觉你更加亲近,不但有助于加深亲子间的情感,而且能传达给孩子一种坦然、放松的处世态度。

当孩子开始询问:“爸爸,您为什么不高兴呢?是不是在工作上遇到了麻烦?”这时候,父母应该认真考虑一下,是否应该与孩子谈谈,该怎么谈。如果父母对孩子搪塞说:“没什么,很好啊!”或“没你什么事,一边玩去吧!”这样做,就等于拒绝了孩子对父母的关心,就等于父母关闭了与孩子沟通的大门。

要想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关系,父母总想让孩子向自己敞开心扉是不行的,也需要自己向孩子敞开心扉才行。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向孩子敞开心扉呢?

第一,与孩子一起分享喜怒哀乐。

父母与孩子关系的亲密程度不言而喻,理应一起分享喜怒哀乐。这样,孩子就会感到父母对他的信任与尊重,孩子也会更加尊敬父母,并且也会向父母敞开他的心灵。

第二,让孩子了解你的工作。

父母应该告诉孩子你在做什么工作、工作的细节包括什么、收入情况等。与孩子说说自己的工作情况,聊聊工作中的酸甜苦辣与成功失败,对亲子沟通是十分重要的。比如,当孩子了解父母挣钱不易时,就知道节约,不会大手大脚地花钱。

第三,告诉孩子你的秘密。

很多父母认为,很多事情不能告诉孩子,尤其是自己的秘密,如果让孩子知道了,会很丢面子。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如果孩子知道他是与父母共享秘密的人,就会更加信任父母,父母也就能更容易走进孩子的心灵。

第四,告诉孩子你的感受。

与孩子的沟通一定是双向的,父母要想知道孩子的感受,就也应该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孩子,这样一方面会让孩子明白父母的感受与处境,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孩子明白,自己遇到问题时,应该主动告知父母。美国著名教育家斯特娜夫人认为,应该让孩子知道父母的烦恼,这无论对孩子还是对父母,都是明智之举。当然,父母在表达内心感受时,应该采取合理的方式和语气,以免引起孩子的反感。

第五,告诉孩子你对他的期望。

父母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对孩子确立一个合理的期望,期望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而且,也应该让孩子知道这个期望,对孩子来说,这并不过分。如果父母能做到这些,孩子一定会从父母的期望中获得前进的力量,一定会努力,不让父母失望。

父母与孩子的沟通要讲求一点艺术。只有敞开你的心扉,才能在情感上引起孩子的共鸣,从而建立起一种相互信任与和谐融洽的亲子关系。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

不懂得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思考问题的父母,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因为这样的父母不等孩子说完两句话就已经显得不耐烦了。所以,父母一定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要付自己的时间、耐心以及一颗包容的心,做真正理解孩子的好父母。

美国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曾经讲过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与孩子有关:

我家附近有一座公园,公园为周围人的生活带来了乐趣,我经常去那儿散步。但是,附近的孩子们也经常到公园里玩,他们喜欢在公园里野炊,这让公园经常发生火灾。因此,我只要看到有孩子们在野炊,就会上前劝阻。但孩子们根本不听劝告,火灾还是经常发生。

有一次,我非常愤怒,就采取了恫吓的方式,警告孩子们说要把他们交给警察。结果,孩子们似乎有点害怕了,于是停止了玩火。但好景不长,只要没人看见,他们还是会生起火来野炊。

后来,我反省了自己的说话方式。当他再看见有孩子玩火时,我就亲切地对他们说:“孩子们,这非常有意思,是吗?我小的时候也十分喜欢玩火,就是现在也喜欢。但是,你们知道,在公园里玩火非常危险。我知道你们不是故意的,但其他的孩子不会像你们一样小心,他们看见你们玩火,也会过来玩的,回家时也不会把火扑灭,以致会有火灾发生,会烧毁树林。因为玩火,我们可能没有树林,你们也可能被拘捕入狱。我不是要剥夺你们的快乐,我喜欢看到你们快乐。但是为了避免发生火灾,请你们现在把火堆周围的树叶弄开一些,离开要回家时,用土把火盖起来,好吗?下次要取乐时,请你们在山丘那边的海滩上生火,好吗?那里不会有危险。”这回,孩子们终于听了我的劝告。

最后,我还不忘对孩子们说:“多谢了,孩子们。祝你们快乐!”

结果,孩子们渐渐地不再在公园里玩火了。原因正是因为我站在了孩子们的角度思考问题。

美国著名教育家塞勒·塞维若指出,每个人观察认识问题,都会有自己的视角和立足点。身份、地位不同,所得的结论就不同。父母与子女间的年龄悬殊、身份差异是影响相互沟通的重要原因。若父母能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思考,一切将迎刃而解。

一位老师曾这样说:“只凭技术和技巧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我们要真正地注入感情,要经常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和想一些问题。这样,我们想不通的问题,往往因为换位思考而有了解决的办法。”

父母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才能理解孩子的诉说,才能在与孩子的交流中产生互动和共鸣,从而真切地感受和把握孩子的喜怒哀乐,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真正需求和真心希望;也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才能真正读懂孩子的思想情感,从而与孩子分享快乐,会真诚地为孩子的进步而感到由衷的高兴,为孩子的成功而喝彩;也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才能有效地以父母的体贴去化解孩子的烦恼,从而赢得与孩子的真诚友谊。

实际上,孩子有孩子的世界,如果父母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察他、理解他,就会发现,孩子的很多想法和感受是那么的合乎情理;站在孩子的角度,父母有时候不但不比孩子更聪明,甚至还会发现自己在很多方面不如孩子。

孩子在一生中最早接受的教育来自家庭,来自父母对他的教育,所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作为父母,不应该给孩子太大的压力,更不应该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而是应该理解孩子的心情,时刻以赏识孩子的态度看待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尊重父母,信赖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才会真正有效。善于利用情景与孩子交流

一般来说,孩子的自尊心比较脆弱,他往往不喜欢父母对他进行赤裸裸的批评教育。如果父母能够利用一些情景,比如通过故事、电影、电视、寓言、名言等方式来与孩子沟通、教育孩子的话,一般会取得比较好的沟通效果。只要父母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情景可以用来与孩子交流沟通。

有个小女孩从小比较娇生惯养,很怕吃苦。这让父亲很担心,怎样才能温和地批评一下女儿,使她认识到这个弱点,从而自愿改正呢?

有一次,父亲带着女儿去看电影,播放的正好是动画片《蚯蚓和蜜蜂》。故事的主要情节如下:

在很久以前,蚯蚓和蜜蜂长得差不多,身体都是圆圆的。后来,蜜蜂每天采花酿蜜,时间一长,它的身上竟然长出了两只翅膀,能够飞来飞去采蜜了。而蚯蚓却整天躺在大树底下玩耍,饿的时候就吃些果子。冬天来了,蜜蜂酿了很多蜜,它的日子过得非常惬意,但是,蚯蚓却整天为了食物而发愁。

有一天,蜜蜂带着自己酿的蜜来看望蚯蚓。蚯蚓远远地就见到蜜蜂向自己走来,感到非常羞愧,于是,它一头扎进了泥土里。后来,蚯蚓决定每天帮果树松松土,捉捉泥土里的虫子,改变懒惰的坏习惯。时间一长,蚯蚓圆圆的身子变得越来越细,受到了农民的赞扬。

动画片的情节深深地吸引了女儿。看完片子后,父亲问道:“你愿意学小蜜蜂呢,还是学蚯蚓?”“当然学小蜜蜂了!”女儿毫不犹豫地回答。“那你说说看,小蜜蜂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地方?”父亲亲切地问道。“它爱劳动,不怕艰苦,勤学苦练。”女儿兴奋地回答。“你说得很对。不过,我倒觉得你不像小蜜蜂,甚至还不如知错能改的蚯蚓呢!”父亲故意激一下女儿。

听到父亲这样说自己,女儿自然不服气地噘起了小嘴。

这时,父亲温和地说道:“难道我说得不对吗?你想想看,你平时是怎样对待困难的?在学习上,你不爱动脑子,遇到一点点困难就去问别人,做不出算术题时还哭鼻子呢!你想过没有,一个不会克服困难的人,学习上怎么能够打下坚实的基础呢?没有基础,你以后怎么可能飞起来呢?”

父亲的话,正好说中女儿的弱点,她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父亲继续开导她:“蚯蚓的精神也值得学习。你别看它刚开始时是个懒汉,但是,它能够知错就改,最后踏踏实实地钻到泥土里去松土,最后把身子都拉得又细又长。每个人都会有一些缺点,只要能够知错就改,还是好样的!”

听了父亲的话,女儿点了点头,说:“爸爸,我懂了。我们不仅要学习勤劳的小蜜蜂,也要学习知错就改的蚯蚓,对吗?”

看到女儿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父亲欣慰地笑了。

教育孩子,离不开语言的沟通,但有时候仅仅靠语言去沟通有些苍白无力。为人父母者应该善于利用具体的情景与孩子沟通。在这个故事中,父亲利用了电影中的情景与女儿做交流,女儿自然也就领悟到了其中的道理。可以看得出,这比父母讲很多大道理的效果要好很多。

所以,父母可以尝试利用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情景,在情景中与孩子沟通。这样,不仅能够有效避免亲子之间产生冲突,而且还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是非常有内涵、有涵养的人,从而会更加尊重父母,甚至是崇拜父母,进而促进亲子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学会借事与孩子沟通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该善于发现并利用一些有教育意义的事与孩子沟通,让孩子明白一些比较深刻难懂的道理,从而在轻松的氛围增加亲子间的情感交流,使亲子关系更近一步。

谢军是女子国际象棋世界冠军,驰骋国际棋坛,为国家争了光。其实,谢军的成才离不开父母对她的精心培养。8岁那年,她就迷上了象棋,这还是得益于父亲的启蒙。

一天,谢军刚回到家里,就吵着要爸爸教她下棋。父亲于是十分耐心地教她认子儿,如何走子儿。接着,便教以实战开局中的第一招“仙人指路”的口诀:“马走日,象走方,大炮隔山打,车是一杆枪,小卒一去不还乡……”

谢军一听,咯咯咯地笑了起来,然后她好奇地问道:“爸爸,别的棋子都可以来回走,为什么小卒子就一去不还乡了呢?”

这时候,父亲非常严肃地对她说道:“你想想,在战场上,一个战士冲锋陷阵的时候,只能勇往直前,不能畏惧畏缩,要有一去不复返的英雄气概!是不是这个道理呢?”

听了父亲的这番话,谢军在心灵深处有很大的触动。她感觉自己不但学会了下棋,还懂得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

在故事中,谢军的父亲借着下棋这件事与她进行了很好的沟通,给她上了一堂十分精彩的人生哲理课。事实证明,借事与孩子沟通寓教于乐、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形象具体,很容易被孩子所接受,沟通的效果自然会很好。

借事与孩子沟通有随机性、灵活性、针对性等诸多特点。之所以有随机性,是因为这种沟通不受时间、地点与环境等条件的限制;之所以灵活,是因为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选择对孩子有教育意义的事情,引导教育孩子;之所以有针对性,则是因为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年龄与性格等特征,有的放矢地与孩子进行沟通。

父母在借事与孩子沟通时,应该特别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首先,要有选择性,也就是说,不能事事都借题发挥,上纲上线。否则,就会显得父母在每件事上都唠叨个没完没了,会引起孩子的反感,结果反而会事与愿违。

其次,要提高技巧。比如,引用道理时,应该以小见大,深入浅出,让孩子信服;做比喻时,应该贴切,不能牵强附会,否则孩子也难以接受。

再次,不能空对空说教,否则,就会让孩子摸不着头脑。当然,也不应该无事生非,明明不相干的两件事,却硬要拉到一起,孩子就会口服心不服,沟通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最后,借事沟通应该抓住有利的时机,一旦时过境迁,就会缺乏针对性,这时就不宜再拿出来作为沟通的载体,否则,也会让孩子产生排斥的情绪。

所以,父母应该学会利用借事沟通的方法,善于把抽象的大道理融入各种活动中,以便更好地与孩子沟通。用点拨法教孩子学会反省自己

孩子犯错误时,父母在知情的情况下,如果能以一些比较恰当的引例或事物来点拨孩子,通常会让孩子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事实证明,这种点拨式的沟通方式远比一味责骂的沟通方式奏效得多。而且,久而久之,孩子必能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价判断,自我反省。

爱因斯坦小时候非常贪玩和顽皮。他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和其他孩子一起在河边玩耍,要么就是在大街上闲逛。爱因斯坦的母亲见他总是这样,非常担心他的前途。因此,她三番五次地告诫爱因斯坦说:“你绝不能再这样下去了。瞧瞧你现在的样子,不学无术,长大又如何能出人头地呢?”

对此,爱因斯坦总是不以为然地回答:“别总是训斥我了,你瞧瞧我的伙伴们,他们不都和我一样吗?”对于爱因斯坦的态度,他的父亲全都看在眼里,一次,父亲叫住了正要去河边钓鱼的爱因斯坦,对他说:“昨天我碰到一件有趣的事情。要不要讲给你听?”虽然对于父亲想要说的事情爱因斯坦一点兴趣都没有,但他还是停住了。

父亲说:“昨天,我和杰瑞一起去清扫工厂里的大烟囱。我们从下面踩着烟囱内的钢筋踏梯爬到烟囱顶端,由于杰瑞在前面,所以,他的身上、脸上全部被烟囱里的烟灰弄黑了,而我身上连一点烟囱灰也没有。”

爱因斯坦的父亲继续微笑着说:“当我看见杰瑞的模样时,心想,自己肯定和他一样的脏,就到附近的小河里去洗了又洗。而杰瑞呢,他看见我钻出烟囱时干干净净的,就以为他也和我一样干净,于是,他只草草洗了洗手就大模大样地上街了。结果,街上的人看到他的模样全都笑痛了肚子,还以为杰瑞是个疯子呢!”

听罢,爱因斯坦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这时,父亲语重心长地对爱因斯坦说:“其实,任何人都不能做自己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拿别人做自己的镜子,就是天才也会把自己照成白痴的。”

爱因斯坦听了,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顿时满脸愧色。他从此离开了那群顽皮的孩子,并时时用自己做镜子来审视自己。结果,爱因斯坦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创下了一个又一个辉煌。

俗话说,人无完人,也就是说任何人都不是完美的,都犯过错误,有过过失。尤其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既不能无视他的错误行为和思想,但也要用智慧来面对孩子行为与思想上的偏差,一味斥责孩子也许并不会获得满意的教育效果。

很多时候,父母一味给予斥责,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对父母产生抵触情绪,从而不利于亲子沟通。这时,父母可采用冷静的态度,从侧面点拨孩子,使他进行自我反省,让他明辨自己的过失。在爱因斯坦与父亲的谈话中,他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反省,最终认识到并改正了错误。

用点拨法教孩子自我反省,是指父母在发现孩子犯了错误,或发现孩子存在一定的思想误区后,并不直接指出事情的真相,而是借用事物蕴含的道理来点拨孩子,使孩子自我反省,从而明确自己的方向。这种沟通方式起到的教育效果,往往会优于孩子通过责罚得到的,因为孩子自己体悟到的道理,总会深深印在脑子里。

点拨式的沟通,不仅体现了父母对孩子深切的爱,更会让孩子在父母的点拨下展开思考,去认识、发现与反省自我,最终会以更大的决心、更正确的态度做好每一件事。

父母在用这种方式与孩子沟通时,一定要把握几点:

首先,点拨孩子时的心态一定是平和的。

父母应该放下架子,不能以家长主义来教育孩子。如果孩子认为父母的教育是硬性的,就很难从中思索和发现问题了。

其次,点拨孩子时一定要细致地去体察孩子。

作为父母,一方面要善于发现孩子客观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要理解孩子主观上的内心世界,寻找一个恰当的角度去帮助孩子。

再次,点拨孩子时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

父母不能着急,要从孩子平时的生活中去启发、点拨他,这往往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最后,点拨孩子需要选择恰当的引例或事物。

一般来说,对于比较遥远的事物或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引例,孩子会比较难以接受,更不用说能从中汲取智慧了。所以,引例或事物应该恰当,孩子才会容易理解并接受。营造有利于亲子沟通的宽松环境

与孩子沟通时,应该选择在一个没有第三者的场合或环境,特别是已经上中学的孩子,因为他的自尊心比较强烈。所以,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一定要注意沟通的场合或环境。要尽可能地找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与孩子沟通,避免与孩子产生不必要的冲突,减少对立情绪。

14岁的方颖读初中二年级,她以前的学习成绩一直在班级名列前茅,可就在初二下学期的期末考试中,成绩直线下降,竟然滑到了全班第25名。这下,方颖很郁闷,整天把自己锁在房间里看书。

父母有心想问一下,可又怕伤了她的自尊。眼看方颖一天天地憔悴,父亲想出了一个主意,全家人一起到青岛海滨度假。

度假的第一天,方颖还十分忧郁地坐在海边;第二天,她开始在海边跑来跑去,捡贝壳,也去游泳,脸上渐渐有了光彩;第三天,她自由自在地欢笑玩耍,再也看不到几天前的样子了。这时候,父亲找了个机会与她谈心。“颖颖,你说,海大不大啊?”“当然大啦!”“大海很大,它有包容一切的胸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小烦恼、挫折和困难,可这些在大海面前又算得了什么?”“爸爸,您不是在说我吧!”“颖颖,爸爸妈妈知道你因为这次考试成绩不好心里难受,我们不敢问你,可心里都十分担心,不是在意你这一次的分数,而是担心你因为这次考试丧失自信……”

方颖听得十分耐心……

如果方颖的父亲是在家里说这番话,效果可能就不会很好。但是,他因为选择了一个适合沟通的宽松环境,方颖听起来也就格外能够听得进去。

可见,与孩子沟通时,父母还应该尽可能地选择一个宽松的环境,这样才更有利于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对此,一位家长曾这样说:“把握和孩子谈话的时机,创造良好沟通环境。与孩子谈话并非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在孩子专心致志于学习或娱乐的时候,内心是不需要受干扰的。因此要选择好时机,创造好沟通环境。比如在比较空闲的时候,吃饭的时候,散步的时候,或是取得某种成功、遇到问题麻烦、心情恶劣或情绪亢奋、快乐时,这时及时与孩子交谈,往往孩子愿意和父母沟通,也容易接受父母的暗示。”

宽松的环境在哪里呢?其实,父母只要善于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环境都是宽松的,比如大自然就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宽松环境。在大自然中,孩子总会找到无穷无尽的新鲜事物,他会很自然地向父母提出各种有意思的、古怪的问题,这就给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提供了好的机会。

在大自然中,孩子不仅是用眼看自然中的一切,而且是用整个身心接受大自然的启迪与浸润,这时候,父母如果能够善于对孩子加以引导和点拨,在平时不能理解、不能接受的很多道理就会自然地在孩子心中扎根。在大自然中,父母和孩子的心情都十分愉悦,所以,亲子沟通就会很顺畅,亲子情感就会更加和谐亲密。

不可否认,父母都有一个希望,就是很好地与孩子沟通。但这有一个前提,就是要选择一个宽松的沟通环境,这是至关重要的。父母要尽可能地考虑到孩子的自尊心,不注意这一点,就会影响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效果。然而,只要父母把握好与孩子沟通的宽松的环境,就会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这样的父母也是最好的父母。在晚餐的时候与孩子沟通

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认为,在家庭中,全家共聚的时间是神圣的。一家人每星期应该至少有两个晚上可以坐在一起,轻松愉快地进餐和聊天儿。

德国著名教育家老卡尔·威特曾这样说:“晚餐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最美好最重要的时刻。我们时常在餐桌上讨论家庭问题。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不许有任何人来打断我们。家里的每个人都有机会讲出自己的想法。“我发现,利用这种时刻与儿子进行沟通交流的效果确实与平时不大一样。威特在此时谈论的事情也最能引起我们的注意,他自己也会产生一种得到尊重的满足感。”

今天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很多父母白天上班,孩子上学,只有在晚上,全家人才能回到家,聚在一起吃晚餐。吃完晚饭以后,父母要做家务,而孩子则去写作业。所以,晚餐时间就成为与孩子沟通的好机会。

很多父母都有在餐桌上与孩子沟通的习惯,遗憾的是,这种所谓的沟通却是对孩子的教训、批评、呵斥与责骂。所以,很多家庭的晚餐时间,父母在挑孩子的毛病,在斥责孩子,孩子低着头,要么匆匆地扒碗里的饭,要么没吃几口就起身,即便饭桌上有好吃的菜,孩子也宁愿放弃……大部分孩子都反感父母的这种做法。一个孩子曾说:“我妈妈总是喜欢在吃晚饭时批评我,有时候,还拿出我以前的错误再次批评,我只能默默地听着,如果我一反驳,爸爸就会拍桌子摔饭碗,让人无法忍受。”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国6大城市对2500名中小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有超过50%的孩子在餐桌上挨过父母的批评,有5.1%的小学生和6.9%的中学生经常在吃饭时被父母批评,从未在吃饭时挨过批评的小学生仅有43.2%,中学生仅占29.2%。

实际上,这种教育方式是错误的。不管孩子犯了什么错误,父母都不应该在吃饭时批评孩子。这时批评孩子,往往会让孩子产生沮丧心理,影响吃饭的心情,甚至会导致孩子产生神经性厌食,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

斯宾塞说:“一家人吃饭时是争论还是谈话,是称赞还是训斥,是一个很好的测量计,它可以看出这个家庭是在疏远分离还是在越来越亲近。”如果父母习惯在饭桌上称赞孩子,孩子就会比较喜欢这种“晚餐会议”。

其实,在晚餐时,父母应该多讲讲孩子的优点,多鼓励孩子,多聊孩子感兴趣的话题,让孩子在愉悦的心情下进餐。时间长了,父母就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也会乐于与父母说一些关于自己的事情。这样,就容易与孩子建立起融洽的亲子关系。

同时,很多问题也可以在餐桌上解决,全家人可以一起讨论,允许孩子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当然,父母也可以聊一些轻松的话题,从班级到学校,从小区到城市,尽量让孩子多说。慢慢地,父母可以把话题扩大到电视新闻、报纸杂志、世界大事,等等。这样,晚餐时间就真的成为亲子沟通的好机会。

利用晚餐时间与孩子沟通很好,但父母切忌在饭桌上批评孩子,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行为。吃饭本是一件很开心的事,但父母的批评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容易让孩子厌食。另外,孩子很敏感,他会感觉在家吃饭没有踏实感,跟父母的沟通就会越来越少。这样,和谐的亲子关系就很难实现,也十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可以在散步的时候与孩子沟通

作为父母,应该经常带孩子一起去散步,在散步时与孩子沟通。这不但能有效促进亲子间的关系,而且也可以引导孩子认识大自然,能让孩子获得丰富的知识,增长孩子的见识。

周末,几位母亲带着各自的孩子聚在了一起,她们不约而同地聊起了教子的不易。一位母亲说:“我的孩子太任性了,我说什么他都不听。”另一位母亲很有同感地说:“就是啊!现在的孩子怎么都这样?”……

几位母亲你一言我一语,絮叨了半天,最后总结出一句话:“养孩子真难,教孩子更难!”但有一位母亲却不这样认为,接着,她就自己的教子心得与其他母亲分享了:陪孩子散步去,在散步时与孩子沟通。

这位母亲说:“每天吃过晚饭后,我都要陪孩子到外面散步,一路上他常常滔滔不绝地讲当天学校里发生的事:‘今天老师又奖给我一朵小红花,因为我回答问题很积极。’‘玲玲的劲儿真大,一下就把一个女同学推倒了。’‘虹虹戴的蝴蝶结真好看!’……“孩子连珠炮似的把自己和同学的新鲜事讲给我听,我不但是一个忠实的听众,而且对他所讲的人和事发表一下看法:积极回答问题是个好习惯,要继续坚持;劲儿大好啊,可推倒同学是不好的行为,她可以为班级干点力气活;好看不在于外表,重要的是心灵要美……这样,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明辨是非,崇尚真善美,并懂得要刻苦学习,克服缺点。我感觉,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一天比一天亲切!”

现在,父母与孩子面对面沟通的机会越来越少了,与孩子一起散步时,可以弥补一下沟通不足的欠缺。这样,可以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能把握孩子的思想动向,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从而增进亲子间的感情;另外,散步还锻炼了自己与孩子的身体,真是一举两得。

在茶余饭后与孩子一起散步,可以随意闲聊,聊聊历史、新闻、体育,聊聊孩子学校里的新鲜事,交流一下彼此的思想感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父母可以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孩子对各种问题的看法等,掌握了这些,父母就可以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进行帮助、指导。只要父母暗中引导孩子,与孩子的这种沟通就会很轻松。

如果孩子的年龄比较小,父母在和孩子散步前,可以有意识地准备一些成语故事、童话故事等,一边散步一边讲给孩子听。当然,还可以在散步的同时,让孩子随时描述一下周围的人、环境和景物,这样,散步就成了给孩子传授知识的课堂。

散步能消除疲劳,增强体质,陶冶情操;散步更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极好机会。卡尔·威特几乎每天都带儿子散步一两个小时,他们一边散步,一边谈话。比如,摘一朵野花,父亲就介绍野花的名称、类别,看到建筑物就告诉儿子那是什么;看到古城、古物,就讲解它们的名字和历史。就在散步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开阔了儿子的眼界,增长了他的知识,也为良好的亲子沟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于散步,一位母亲这样说:“和孩子一边散步,一边聊天,这样能有助于晚饭后的消化,又能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能掌握第一手的资料,学点孩子喜好的东西,以便更好地和孩子沟通,减少点代沟产生的可能性,如发现孩子情绪不对,也能及时帮他调整。散步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又使孩子放松了紧张的学习情绪。现在,我和孩子每天晚饭后都去散步,与孩子一起散步的感觉真好!”

在散步时与孩子沟通,一方面,能很自然地解决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疑惑与难题;另一方面,也会让孩子的心与自己贴得更近。所以,不妨尝试一下在散步时与孩子沟通。改一改跟孩子说话的语气

如果遇到孩子不听话的情形,父母应该用温和的语气去要求或是引导孩子。对于孩子正确的言行,应该给予他肯定和赞扬;对他错误的言行,则应该认真地以平和的语气向他说明不能那样做的原因,而不能一味简单地以命令语气来解决问题。

诚诚在画布上涂涂画画地折腾了一个下午,然后他兴冲冲地捧着自己的“作品”走到爸爸的面前:“爸爸,看,这是我画的画。”然后满是期待的眼神看着爸爸。

爸爸不经意地把头抬起来,瞅了一眼诚诚的画,冷淡地说了句:“嗯,不错。”接着,继续埋头看他的报纸,不再理会诚诚了。

诚诚沮丧地走回到小桌子旁,把画布随手一丢,接着玩别的去了。

菲菲也在画布上涂涂画画地折腾了一个下午,然后他也兴冲冲地捧着自己的“作品”走到爸爸的面前:“爸爸,看,这是我画的画。”然后也满是期待的眼神看着爸爸。

这时,爸爸放下手中的报纸,拿过菲菲的画,一边看,一边不住地点头赞赏:“菲菲的画画得真是太棒了,用的颜色简直漂亮极了。”

菲菲高兴地拿着画布跑回到小桌子旁,小心地把它放在了一边,开始“创作”她的第二幅“作品”了。

孩子的表现欲一般都很强,他希望引起父母的注意,更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可与赞赏。

如果父母用赞赏的语气肯定孩子的行为,孩子知道自己被认可,就会体验到快乐的情绪,从而增强自信心,就会有更大的兴趣和动力去做事。

反之,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语气是冷淡的,即使是赞扬孩子,孩子也能感觉到父母是在敷衍他,并不是出自内心的真诚。这时,孩子就会感觉自己的能力受到了否定,于是就没有了兴趣,也就不会有动力和信心继续做下去,从而导致消极情绪的产生,甚至由此会产生孩子与父母之间的隔阂。

研究表明,成功的家庭教育与父母的语言表达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父母与孩子说话的语气,将会深刻影响孩子的情商、智商、气质与修养。父母应该仔细揣摩孩子需要父母以怎样的语气对他说话,这样才能说到孩子的心里。

比如,孩子希望得到父母的信任,所以父母在对孩子说话时要表现出对他的充分信任。如孩子想学打篮球,父母应该用信任的语气说:“我相信只要你努力学,就一定能学会打篮球。”如果父母用这样的语气:“就你这三分钟热度的还想打篮球?”就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再如,当孩子做错事时,不要一味批评责备他,而应该帮他中总结经验教训,鼓励他下次获得成功。如孩子第一次帮妈妈端饭碗时,不小心把碗摔碎了,母亲就不能责备他:“怎么连个碗都端不住,笨。”这样就会打击孩子尝试做事的勇气。母亲应该用鼓励的语气:“没关系,孩子,以后应该先用手试试烫不烫再去端。”这样,既教给孩子做事的方法,又增加了孩子再次尝试的信心。

实际上,在与孩子沟通时,父母说话的语气是非常重要的。同样的话,以不同的语气表达出来,就会收到不一样的效果。命令、责备与训斥的语气只会让孩子生反感而不愿意接受,而亲切温和的语气则会让孩子愉快接受。

所以,面对犯错误或出现问题的孩子,父母不妨坐下来,以促膝谈心的方式,用和蔼的语气,以低缓的声调开导、劝说孩子,孩子的心理就会得到极大的安慰,紧张的神经也会松弛下来,从而能够稳定自己的情绪。父母与孩子用低缓的声调交谈,就像说悄悄话一样,孩子会感觉父母尊重他,容易激发他与父母沟通的兴趣,他也就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教导。善于激发孩子跟父母说话的兴趣

与孩子的良好沟通应该是双向的,所以父母应该注意激发孩子说话的兴趣,激励他去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与看法,给他以良好的对话空间,这样,孩子就会乐于说话,就会喜欢和父母交流与沟通,从而缔造和谐顺畅的亲子关系。

一个孩子不太爱说话,母亲就试着找孩子感兴趣的话题。一天,小猫咪在晒太阳,孩子正瞅着小猫咪可爱的样子,还不时地笑笑。

这时,母亲走过来问孩子:“小猫咪长得是不是很可爱呀!”“是!”孩子回答说。

小猫咪的肚子咕噜了一声。母亲马上说:“小猫咪饿了,肚子咕噜叫呢!你说小猫咪到哪里去弄吃的呢?”“小猫咪饿了就会去捉老鼠!”“到哪里去捉呢?怎么捉呢?”“小猫咪去……”孩子滔滔不绝地说了起来。

作为父母,应该善于激发孩子说话的兴趣,尤其是对沉默寡言的孩子说,更要想方设法激发他说话的兴趣。比如,可以找孩子喜爱玩的玩具,引导孩子说话;也可以找孩子感兴趣的话题,激发孩子的说话欲望。

一位母亲就特别善于激发孩子说话的兴趣,她经常引导孩子多看、多想,让孩子有话可说。有时候,她会找一些图片给孩子看,看完后,让孩子讲给她听,从而引发孩子积极思考,大胆想象,有欲望表达。

父母在平时应注意引导孩子观察,这样,孩子的话就会逐渐多起来,从而为亲子之间的顺畅沟通打下良好的基础。

实际上,激发孩子说话的兴趣可以随时进行。比如,孩子早上起床后,可以问孩子都做了什么梦;放学回家,可以问孩子学校都发生了哪些比较有意思的事情;看电视时,可以让孩子就电视节目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晚上休息前,可以让孩子说说一天的收获与心得体会;平时逛商场时、游公园时,随时让孩子就事论事;等等。

总之,只要父母与孩子在一起,就应该尽量激发孩子说话的兴趣,让孩子多说话。孩子有兴趣说话,就会提升他的自我表达能力,也有利于亲子沟通。第二章蹲下身来,读懂孩子的内心世界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某著名作家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风景,却意外地发现,在孩子的视野里,这个世界是多么的不同!这个发现给这位作家眼前一亮的感觉,从那以后,他改变了与孩子沟通的方式。父母一旦学会蹲下来与孩子说话,就等于调整了自己与孩子的距离,孩子就会感受到父母的亲切与温暖,就会在这样的感受中体验到父母对他的信任与尊重,孩子也就更加喜欢、亲近和信赖父母,父母与孩子间的沟通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让自己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作为父母,不要用成人功利和世故的心态去衡量孩子天真的想法,并残忍地践踏孩子的梦想,而是应该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去感知孩子,并因势利导,呵护孩子纯洁无瑕的想法。只要保持真正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关注孩子内心世界,并以此心境为出发点去接触、理解孩子,就会找到打开孩子心灵大门的钥匙。

来看这样两个小故事:

一场大雪后,孩子想和小朋友去打雪仗,可是妈妈怕孩子冻坏了,就不让他出去,把他关在屋子里。任凭孩子苦苦哀求:“妈妈,你就让我玩一会儿吧,我玩一会儿就回来。”可是妈妈却说:“外面天气太冷了,会着凉感冒的。他们都比你大,会欺负你。你有这么多的玩具,在家自己玩多好啊!”孩子委屈地哭了,他想:这么一个小天地怎么能与打雪仗相比呢?

还有一个小男孩,在吃完葡萄后把核埋在一个花盆里。爸爸说:“葡萄要用葡萄藤插栽,核是种不出来的。”男孩说:“我想创造奇迹。”爸爸见他不听劝告,仍然天天观察核有没有发芽,非常生气,于是就打了他,还把花盆摔碎了。一天,男孩看见邻居家的女孩也在种葡萄核,就告诉她:“核是种不出来的,要用葡萄藤插栽才行。”女孩说出了令他吃惊的话:“我想创造奇迹。”几天后,女孩的花盆里居然长出了葡萄藤,女孩开心极了。可男孩却哭了,因为他看见,那棵葡萄藤是女孩的父亲偷偷栽进去的。

孩子的心灵就好像一本书,父母需要用心去体会才能读懂。很多父母认为自己每天都在关注孩子的成长,似乎最了解孩子,殊不知,如果不能让自己走进孩子的内心,那么父母与孩子的心理距离就会十分遥远。

当今,孩子都是独生子女,而钢筋混凝土的城市更是让孩子倍感孤独,在找不到玩伴的前提下,在被父母寄予了厚望的压力下,在父母不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情况下,孩子的内心的精神世界就变得更加贫瘠。

孩子与父母的眼中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孩子需要父母了解,父母也需要了解孩子。然而,遗憾的是,很多父母却并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一项调查显示,有半数以上的父母表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困惑的问题就是不了解孩子的心思,不懂得孩子到底在想什么。

对于这样的结果,教育专家指出,父母不要因此就在教育孩子的进程中产生“退缩”情绪,相反,一定要积极主动了解孩子的心理特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父母不了解孩子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行为习惯、心理动态等。孩子的做事方法往往带有时代特色,而父母的做事方法却往往带有过去时代的痕迹,因为两代人的经历不同。如果父母不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就不会对孩子有很好的了解。

所以,父母除了给予孩子各方面的关心与照顾外,还要注意从一些细小的方面观察孩子,走进他的内心世界,然后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指导、帮助孩子,从而更好地培养他。很多父母自以为了解孩子,其实他们并不真正了解孩子,因为他们不想也从没有想过在这方面花时间、下功夫,只是凭感觉去判断孩子的想法,这样的父母没有责任心,这样的做法非常愚蠢。

不得不承认,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复杂的、敏感的。所以,父母不应把焦点都放在孩子的学习上,更多的应关心孩子的日常生活及心理状况,真正地走进他的心灵世界;父母还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理解,努力探索孩子的内心世界,找到不同的方法引导孩子,以便让他更加健康地成长。这样,亲子关系就会越来越好。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