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过关必做600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8 08:41:47

点击下载

作者:杨加宁

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考研政治过关必做600题

考研政治过关必做600题试读:

Preface|前言

随着前一年考研录取工作的结束,新一年的考研复习工作已经紧锣密鼓地展开了。计划考研的你,也许复习还没有什么章法,也许还在为应该看什么书、做什么题而苦恼不已。要知道,过多的踌躇会耽误复习的进度,影响你顺利备考,所以你应该尽早弄清楚这些问题。

首先,政治这门课讲究的是理论的娴熟和概念的清晰,并不是一味地强调“题海战术”。正确的复习方法应该是先把每一章节的理论吃透,然后再拿一些对应的题目进行操练研习,以起到查漏补缺、巩固提高的作用。

那么,做什么政治题目比较好呢?显然,题目必须质量较高,既符合考研政治的知识考查范围,又能够贴近命题老师的思路,与真题形式保持一致。而且,你以为做完题目对完答案就完事大吉了吗?当然不是,你还要研读一下做错的选项(尤其是多选题的选项),因为答错意味着你的知识有缺陷,你需要给错题做好标记,以后每周或每半个月再复习一次,这相当于以前备战高考时的“习题集”与“改错本”的二合一。

另外,虽然考试不会考查重复的题目,也就是说在考场上不会看到与往年一模一样的题目,但是,考研政治考查的知识点是较为稳定的。所以,在题目之外,还要提供尽可能详尽的科学解释,让考生在弄明白做错的知识点之后,还能对该题举一反三、多维度地进行模拟演练。

只有这样的练习才能让考生受益,才能提高考生做题的效果。而这本书的出现就是为了解决这些棘手的问题,它集做题、讲解与复习三个环节于一体,同时满足了考生在考研政治复习中巩固知识、分析总结和辨析错误三个不同的学习需求。

展开来说,本书分为五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每一部分一般分为单选题、多选题和分析题等题型。

每一部分的每一种题型都包含了精选或精编的练习题目,可以给考生提供数量充足的习题。而且,在每一道练习题目之后,还附有详细的解析,其中不仅有针对题干内容的解读,还有对正确选项的分析。

本书的题目分析与一般参考书重要的不同在于,它还提供对错误选项的批驳,讲解了干扰选项的排除方法。有了这些扩充讲解内容,考生在复习时就能避免很多常规的错误,对常见的理解偏差也可以豁然开朗。这就让广大考研学子既能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在复习时,本书最好与另外一本《考研政治15年真题精讲》相结合使用,做到真题与模拟题全覆盖,这样做练习最彻底,备考最充分。另外,笔者会陆续出版考研政治的系列丛书,既涵盖基础考点、真题、模拟题、重难点答疑,也包含测评、分析题点睛、时政和最后模拟试卷等,希望可以伴你踏实走过考研政治复习的每一个阶段。欲知相关政治图书的功能简介和使用方法,请随时关注笔者的自媒体:新浪微博(加宁老师)和微信公众号(加宁老师)。

祝大家学习顺利、梦想达成!杨加宁

考研政治备考规划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准备考试之前,你需要先了解考研政治考试。因此,在阅读本书并开始做题之前,有必要先对考试的题型及其特点做一番基本的了解。

考研政治题型及其特点

考研政治考试分为三种题型:单选题、多选题和分析题。

首先,单选题就是要求考生在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正确选项,单选题一共16道题,每道题1分,单选题在政治试卷上的题目顺序是第1~16题,共计16分。这种题目大部分难度不高,只要记住相应的知识点,就能得到分数。

其次,多选题要求至少选择两个选项,少选、错选均不给分。若只选择一个,即使对了,也不得分。由于政治试卷的题号是整体排序、不分题型的,多选题在政治试卷上的题目顺序是第17~33题,共17道题,每道题2分,共计34分。多选题大多为理论结合实际的理解运用,这种题目形式灵活、取材多样,解答具有一定的难度,错误率较高。

最后,分析题在卷面上是第34~38题,共有5道题,每道题10分,总计50分。分析题既考查学生根据理论知识解释和分析现实事例的能力,又考查考生是否有较好的文字组织和输出能力。这种题型要求学生按照规定的套路与语言来答题,阅卷老师对这种题目一般会按照要点进行评分。每种题型最近五年的具体分值与特点详见下表:最近五年每种题型的具体分值与特点

政治各科目的考查比重与内容

从考试科目上来说,考研政治考试考查五个科目的知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形势与政策(以上五科分别简称为“马原”、“毛中特”、“史纲”、“思修法基和当代”、“时政”)。

按照2016年考研真题来说,“毛中特”在这五门课中分值最高,在100分的考研政治考试中占到了30分,选择题和分析题几乎各占一半,其中选择题占14分,共9道题,包括单选题4道,多选题5道;分析题占16分,题目数量是一道半,也就是第35题和第36题的第二问。“马原”在考试中占24分,在五门课中分值位居次席: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称“马哲”)占16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简称“马政经”)占6分,科学社会主义(简称“科社”)则占2分。“思修法基”所占分值排名第三,占16分,题型是4道选择题,1道分析题。“史纲”则占14分,包括7道选择题,外加半道分析题(第36题第一问)。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和形势与政策会分成两部分独立考查,其中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只考查了1道分析题(第38题),而形势与政策未考查分析题,只考4道选择题:单选题2道,也就是单选题的最后两道,即第15题、第16题;多选题2道,也是多选题的最后两道,即第32题、第33题。2016年考研政治考试中各科目的分值与题型总结如下表:2016年研究生入学考试思想政治教育考试各科目分值与题号

从这五门课的考查内容来看,“马原”的学习难度最大,题目最灵活,得分也最不容易,尤其是“马哲””和“马政经”,所以,考生对于“马原”的学习要多花些时间理解和练习。而“毛中特”的学习内容难度要比“马原”低些,但是学习量要多很多,尤其是分析题要背诵的内容数量很大,且语言大多与现实生活用语相差甚远,所以也要花费不少时间学习。因此,“马原”和“毛中特”是考研政治中最重要的两门课。“史纲”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其中大部分内容就是为“毛中特”课程发挥基础性作用的,讲的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区别在于“毛中特”考查的关注点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而“史纲”讲的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所以,这门课的内容也需要下功夫熟记。而且,由于这门课在形式上还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比较。因此,考生还需要清晰了解“史纲”课程的内容架构。“思修法基”则是知识点比较固定的课程,考查形式多以识记为主,理解运用的比例不大。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考查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这七十多年的国际政治和经济关系,不是考查中外关系,就是考查外国或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另外,由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这门课只考分析题,所以,这门课知识的学习要以背诵记忆为主。但是形势与政策部分则不一样,它针对的对象主要是最近一年的国内外时事政治,考查的时间也比较短:按照历年大纲的规律,2017年考研政治形势与政策的考查时间理论上应该是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但由于命题时间较早的缘故,2017年考研政治考试形势与政策考查的时间很可能只考到2016年11月中旬。所以,与其他几门课不同的是,形势与政策的学习等到考前12月初再开始也来得及。

政治学习的两大误区

与其他各个领域一样,政治学习也存在着不恰当的学习思路与方法。具体来说,政治的学习误区有两个:一是只寄希望于考前短期突击;二是投入时间过多。

首先,在本科阶段,大学在校生普遍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所以,大多数同学大一、大二时在“马原”“毛中特”等课程上的投入普遍不足。即使是期末考前背诵过的内容,考完试也会很快忘记,所以,知识基础大都薄弱。再加上,一些“不负责任”的师兄师姐会给考生灌输“政治考试只要背就可以了”的错误理念,完全忽视了现代政治考试越来越强调理解和运用的趋势。这样的学习态度只会让考生找错前进方向,学习节奏前松后紧,等到临近考试回过头来才发现把力气使错地方了,这就直接影响了政治考试的成绩,因这种“长期轻敌”外加“临阵狂背”的模式而最终饮恨考场的例子已经屡见不鲜了。

另外,因为考研政治是一门成绩区分度较低的课程,也就是说政治考高分和低分都很难,大部分考生政治的分数会比较集中。所以,当政治分数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再投入时间和精力对政治分数的提高可能会事倍功半。因此,除非考生其他科目都已达到较高的水准,否则,对政治课的过度“执着”会让考研整体失衡,影响总分的提高。如果有政治科目之外的薄弱学科,应该在薄弱学科上多花时间、多投入精力,这样才能收获各学科均衡发展、总分全面提高的大好局面。

政治备考科学规划的三个阶段

除去上述这些错误的政治学习模式,正确的规划应该是春季或暑假就开始考研政治的准备,并辅之以行之有效的方法。具体来说,政治复习开始的时间建议在4~6月,不要迟于暑假7~8月,主要针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尤其是那些理解难度较高的科目,如“马原”,还包括那些需要多花时间的基础性学科,如“史纲”。这一段时间的任务就是夯实基础、积累知识。在这基础上,可以适当做些记忆性的真题,来检验学习效果,巩固相关内容。如果这两门课任务完成得比较好,可以根据其他公共课复习的进度,在暑假前(5~6月)或暑假阶段(7~8月)开始“毛中特”课程的学习。

到了秋冬季,也就是9~11月,考生既需要掌握上述三门课临近考试的做题方法,辅之以一定数量的题目练习,通过“刷题”来探索做题规律、总结做题方法;同时,还要抓紧时间投入那些学习周期较短的课程,如“思修法基和当代”。

最后,到了12月上旬至初试之前,一方面,要学习最全面的形势与政策内容;另一方面,还要集中精力进行考前冲刺,建议采取分析题点睛与权威模拟试卷练习并重,再结合模拟卷讲评的方式。

相信大家通过上述介绍和加宁老师考研政治系列丛书的使用,定能闯出一片自己的天地,实现冲天飞跃的梦想!祝大家都能成就自我!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 单选题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 )。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的根本对立在于( )。

A.对世界构成形式的不同回答

B.对世界存在状态的不同回答

C.对世界是否可知的不同回答

D.对世界本原的不同回答

3.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 )。

A.世界发展动力问题

B.意识本质问题

C.世界本原问题

D.实践本质问题

4.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 )。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

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

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

5.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 )。

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6.“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 )。

A.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7.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 )。

A.宿命论观点

B.唯意志论观点

C.机械唯物论观点

D.朴素唯物论观点

8.“只要知道自然界一切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和全部作用,一亿年以前的情况和一亿年以后的状况,都可以精确无误地演算出来,因为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诞生时便已完全被确定了。”这是( )。

A.唯心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C.非决定论的观点

D.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9.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是( )。

A.阶级性与群众性的统一

B.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C.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D.批判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10.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创立的关键在于马克思确立了( )。

A.剩余价值论

B.阶级斗争理论

C.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

D.科学的实践观

1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 )。

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12.马克思主义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 )。

A.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二 多选题

1.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的是( )。

A.世界统一于存在

B.世界是观念的集合

C.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

D.世界是上帝的创造物

E.物是感觉的集合

2.在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 )。

A.我思故我在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物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D.万物皆备于我

E.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 单选题

1.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范畴的关系是( )。

A.本原和派生的关系

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2.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

A.承认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B.承认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

C.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D.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

3.《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仁者心动。”这番话表明慧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4.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

A.变是世界的本质

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

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著名诗句所蕴含的哲理是( )。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

C.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

D.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6.运动应该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因为静止是( )。

A.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B.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

C.运动的原因和根据

D.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

7.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以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 )。

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的唯心主义

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8.“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 )。

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

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

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9.最近,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利用一台粒子加速器,让两束原子在一个圆环轨道上做高速运动,发现这些原子自身的时间确实比外界时间慢了。这项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间具有( )。

A.客观性

B.有限性

C.相对性

D.一维性

10.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所见所思往往各不相同,这说明( )。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意识不受认识主体的制约

C.意识受主体状态的影响

D.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是主观的

1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 )。

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12.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施工建成大厦。这一事实说明( )。

A.意识产生物质

B.意识转化为物质

C.意识决定物质

D.意识创造物质

13.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 )。

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

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14.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一命题表明意识对物质具有( )。

A.决定性

B.预见性

C.能动性

D.主动性

15.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在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

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

16.人类创造的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 )。

A.是人类的主观意识

B.既非物质,也非意识

C.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

D.是意识的客观内容

17.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人的才能( )。

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联

B.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

C.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

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

18.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 )。

A.自然界自身的运动

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C.人的实践活动

D.工具的制造与使用

19.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他:“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这位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 )。

A.普遍有效性

B.客观规律性

C.主体能动性

D.直接现实性

20.“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吾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吾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中的这番话启示我们,做事情时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二者的区别在于( )。

A.人的主观努力程度

B.对人是否有利

C.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

D.现实中的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

21.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是( )。

A.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B.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体

C.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统一体

D.人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

2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 )。

A.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

B.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

C.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D.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

23.20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由于人口急剧增加,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以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然而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这说明( )。

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24.下方这张照片反映出由于气候变暖,北极冰盖融化,致使北极熊无处可去的场景,颇具震撼力。它给我们地球上的人类发出的警示是( )。

A.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人与人之间一切社会关系的核心

B.生态失衡已成为自然界自身周期演化不可逆转的趋势

C.自然地理环境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决定力量

D.生态环境已日益成为人类反思自身活动的重要前提

25.区分事物发展过程中质变和量变的根本标志是( )。

A.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B.事物的变化过程是否有部分质变

C.事物的变化超过度的范围

D.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26.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度”是指( )。

A.事物质变的关节点

B.事物质变的临界点

C.事物保持一定质的量的限度

D.事物保持一定量的质的限度

27.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资本主义社会由自由竞争到垄断阶段的变化是( )。

A.根本性的质变

B.单纯的量变

C.总的量变中的部分质变

D.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

28.有一则箴言:“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 )。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

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D.有其因必有其果

29.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 )。

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

B.要把握事物的度

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

D.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

30.有这样一道数学题:“90%×90%×90%×90%×90%=?”其答案是约59%,90分环环相扣,得出的成绩就是不及格。这里蕴含的辩证法道理是( )。

A.肯定中包含否定

B.量变引起质变

C.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D.可能和现实是相互转化的

31.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这形象地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的,静止是( )。

A.运动的普遍状态

B.运动的内在原因

C.运动的衡量尺度

D.运动的存在方式

32.一位机械工程专家讲过这样一件事:从前,他在农场劳动,有一天领导要他去割羊草,他没养过羊,怎么认得羊草呢?但脑子一转办法就来了,他把羊都赶去草场,看羊吃什么就割什么。不到半天就割回了羊草。这位专家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意识到“羊吃草”与“割羊草”两者之间存在( )。

A.主观联系

B.必然联系

C.因果联系

D.本质联系

33.爱迪生发明电灯之前做了两千多次试验。有个年轻记者曾经问他为什么遭遇这么多次失败。爱迪生回答:“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我发明了电灯。这只是一段经历了两千步的历程。”爱迪生之所以说“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是因为他把每一次实验都看作( )。

A.对事物规律的正确反映

B.整个实践过程中的一部分

C.实践中可以忽略不计的偶然挫折

D.认识中所获得的相对真理

34.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说,绝不会有人去组织一个“月食党”以促进或阻止月食的到来,但要进行社会革命就必须组织革命党。这是因为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有所不同,它是( )。

A.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B.由多数人的意志决定的

C.比自然规律更易于认识的规律

D.不具有重复性的客观规律二 多选题

1.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在于( )。

A.把质上无限多样的物质世界归结为粒子在量上的不同

B.把某种特殊的物质形态误认为物质的一般特征

C.不了解人类对物质的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D.没有以科学的材料作为依据,纯属自发的猜测

E.割裂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体

2.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这是因为( )。

A.意识根源于物质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D.意识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E.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

3.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这句话在哲学上表达了( )。

A.多元论的思想

B.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

C.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D.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

E.物质运动形式多样性的思想

4.据媒体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技术做了一次实验,证明只要通过“电子邮件的6次信息接力”,一个人就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联系上。这表明( )。

A.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B.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为的

C.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D.信息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

5.每一复杂的生物个体都是由各种不同的细胞构成的系统,其中每个细胞中的DNA都包含了该生物个体所有性状的遗传信息。由此可见( )。

A.整体等于各部分的总和

B.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特性

C.整体的所有属性存在于部分之中

D.整体和部分是相互渗透的

E.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生成和转化

6.2006年7月12日凌晨,刘翔在瑞士洛桑国际田联超级大奖赛男子110米栏比赛中,以12秒88勇夺冠军,打破了由英国名将科林?杰克逊保持了13年之久的12秒91的世界纪录。科林?杰克逊在谈起自己已被打破的纪录时,没有一丝沮丧:“我一点也不失望,正相反,我感到非常兴奋。”他说:“纪录本来就是用来被打破的。”这在哲学上的启示是( )。

A.创新是永无止境的

B.不断超越前人是历史发展的规律

C.凡是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

D.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

7.1999年,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WTO达成了“双赢”的协议,它对两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 )。

A.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

C.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使自己获得发展

D.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

E.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8.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 )。

A.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B.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

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D.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

9.鲁迅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 )。

A.头脑中主观自生的

B.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C.人脑对鬼神的虚幻反映

D.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型

E.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

10.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商务印书馆先后出版了多个版本的《新华字典》,除了一些旧的词条外,增加了一些新的词条,并对若干词条的词义做了修改。例如,1971年版对“科举”这个词的解释是:“从隋唐到清代的封建王朝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而设立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1992年版删去“反动”二字,1998年版又删去“为了维护其统治而设”,直到2008年版删去了这句话。一本小字典记载着词语的发展变化,也记录了时代前进的印证,字典词条释义的变化表明人们的意识( )。

A.是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B.取决于词语含义的改变

C.随着社会生活变化而变化

D.需要借助语言这一物质外壳表达出来

11.IBM公司制造的“深蓝”计算机战胜了世界顶级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这一事实表明( )。

A.电脑具有比人脑更高级的运动形式

B.电脑是人脑的延伸,是人类扩展自己智力的工具

C.人脑的运动与电脑一样,归根到底是电子等物质粒子的运动

D.电脑是物化了的人的意识,电脑战胜人脑,实质上是人类自己战胜自己

E.电脑和机器人也能进行某些实践活动

12.下侧这幅漫画(大树拉弹弓打伐木工人)对于我们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警示意义在于( )。

A.人类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将受到自然界的报复

B.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来自不当的人类实践方式

C.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对立的

D.人类依附于自然是摆脱自身困境的根本出路

13.某地乡村公路边有很多柿子园。金秋时节农民采摘柿子时,最后总要在树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果农们说,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每到冬天,喜鹊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到春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从而保证了来年柿子的丰收。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受到的启示是( )。

A.事物之间有其固有的客观联系

B.人们可以发现并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C.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利用的关系

D.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

14.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这里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 )。

A.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

B.对立面的同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D.矛盾的一方只有克服另一方才能达到统一

E.事物是由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体

15.党的十六大指出,要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这“三大规律”( )。

A.是有层次的

B.都是人的活动的规律

C.是人们在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的规律

D.存在着个别、特殊和一般的关系

16.形而上学否定观主张( )。

A.事物的自我否定

B.外在力量对事物存在性的消灭

C.包含肯定的否定

D.主观、任意的否定

E.抽象的否定

1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生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

A.新生事物产生于旧事物之后,是新出现的事物

B.新生事物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C.新生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D.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生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

18.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实现共产主义是全人类解放的根本体现。人类解放包括( )。

A.从自然的压迫下解放出来

B.从客观规律的制约下解放出来

C.从旧的社会关系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D.从旧的传统观念的禁锢下解放出来

19.长江的年龄有多大?这里说的长江的“年龄”,是指从青藏高原奔流而下注入东海的“贯通东流”水系的形成年代。如果说上游的沉积物从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顺延而下能到达下游,这就表明长江贯通了,这就是物源示踪。我国科学家采用这一方法,研究长江中下游盆地沉积物的来源,从而判别长江上游的物质何时到达下游,间接指示了长江贯通东流的时限。他们经过10多年的研究,提出长江贯通东流的时间距今2300多万年。这一研究成果从一个侧面显示出( )。

A.时间和空间是通过物质运动的变化表现出来的

B.时间和空间是标示物质运动的观念形式

C.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物质运动是永恒的

D.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20.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是土壤形成的五大关键成土因素。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初始无机养分的最初来源。气候导致矿物的风化和合成、有机质的形成和积累、土壤中物质的迁移、分解和合成。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最活跃的因素。地形可以使物质在地表进行再分配,使土壤及母质在接受光、热、水等条件方面发生差异。时间是阐明土壤形成发展的历史动态过程,母质、气候、生物和地形等对成土过程的作用随着时间延续而加强。土壤生成过程说明( )。

A.事物总是作为过程而存在

B.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C.事物的发展总是呈线性上升的态势

D.事物的产生总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21.平衡是事物发展的一种状态,小到体操中人在平衡木上的行走,杂技中的骑车走钢丝、独轮车表演,直升机在空中的悬停等,大到人类的生存、地球的运转、天体的运行,等等,都是保持平衡的一种状态。世间的万事万物,之所以能不停地运动、发展、前进,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保持了平衡。要使“平衡”成为人们的“大智慧”,就要( )。

A.精确把握事物的度

B.准确掌握辩证否定的方式和方向

C.善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

D.全面理解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三 分析题

1.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原理对右侧漫画中所反映的工作方式进行辨析。

2.辨析:并非所有的现象都表现本质,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就无本质可言。

3.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如果两党的原则分歧很大,以至从一执政党转变到另一执政党就意味着根本转变,那就太危险了。”

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华佗是我国东汉名医。一次,府吏倪寻和李延两人均头痛发热,一同去请华佗诊治,华佗经过仔细的望色、诊脉,开出两副不同的处方。给倪寻开的是泻药,给李延开的是解表发散药。二人不解:我俩患的是同一症状,为何开的药方却不同呢?是不是华佗弄错了?于是,他们向华佗请教。华佗解释道:倪寻的病是由于饮食过多引起的,病在内,应当服泻药,将积滞泄去,病就好了;李延的病是受凉感冒引起的,病在外,应当吃解表药,风寒之邪随汗而去,头痛也就好了。你们症状相似,但病因相异,所以治之宜殊。二人拜服,回家后各自将药熬好服下,很快都痊愈了。

中医是我国宝贵的医学遗产,强调辨证施治。华佗对症下药治头痛发热的故事蕴含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请回答:

①指出其中所涉及的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并分析其内涵。

②这个故事对我们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何启示?

5.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最近,四川省搞了一次“医患换位体验”活动,让医生以患者的身份挂号、排队、看病、拿药……结果,医生跑前跑后,既受累又受气,一名全程体验了“患者”的医生感慨道:“医生就像拿着个遥控器,把患者指挥得团团转,当患者确实很苦。”

美国医生爱德华?罗森邦行医50年,忽然患上了喉癌,当他重新审视医学、医院和医生时,感慨地说:“站在我病床边和躺在病床上所看到的角度完全不同。”他后来在《亲尝我自己的药方》一书中写道:“如果我能从头来过的话,我会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行医,很不幸的是,生命不给人这种重新来过的机会。”

多年前,有位年轻医生患上甲状腺病,当时中国医学科学院著名头脑外科专家屠规益为他主刀。当手术结束时,屠教授低下身来说:“对不起,让您受苦了!”这是屠教授术后经常对病人说的一句话,虽然简短,却让这位年轻医生深感震撼。

著名医学家裘法祖早年从医,曾在老师的带领下,为一名中年妇女进行开腹手术。术后没几天,那名妇女就去世了,经解剖发现,患者的死亡与手术并无关系,当时,裘法祖的老师轻轻说了句,“她是四个孩子的妈妈”,就是这句简单的话,让裘法祖至今念念不忘,他知道这句话包含了多少情感,懂得了医生的责任有多重大:医生不仅要看到人身上的病,更要看到生病的人。根据《人民日报》有关文章整理

请回答:

①“医生换位体验”活动中蕴含着何种哲理?

②从人的本质属性说明为什么“医生不仅要看到人身上的病,更要看到生病的人”。

③假如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医患关系的矛盾时,按照矛盾辩证法该如何对待和处理?

6.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人类每天都在产生垃圾,垃圾总量一天比一天多,由此带来的问题非常棘手。不产生垃圾是不可能的。既然如此,那就退而求其次,倡导大家减少垃圾。然而,减到多少才是少?这里并没有一个标准。而且从总体上看,生产和消费必然产生垃圾,减少垃圾很可能抑制生产和消费。接着往后退,把垃圾收集起来填埋或者焚烧。但填埋只是把垃圾从地上转移到地下,既与人争地,也有再次污染土壤和水源的隐患。焚烧不过是把污染从地上移到空中,产生二恶英等有害物质。

于是,人们进一步追问:还有没有比填埋、焚烧更好的出路?这时候,一句“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让人茅塞顿开,垃圾可以回收利用,乃再生资源。但变废为“宝”前提是垃圾的分类投放——别把垃圾放错了地方。何谓放错?到处乱扔是放错,收集时搅混在一起也是放错。不同的垃圾只有往不同的地方放,才能实现资源的价值。即使还免不了要填埋、焚烧那些没有利用价值的垃圾,也得把它们分出来。

垃圾分类举手之劳换出绿色,好处多多不言而喻,但如何让人们乐而为之?从2009年5月起,上海开始普遍推广新的垃圾分类概念,开展以“换出更绿色的上海”为主题的“绿色账户”活动。何为绿色账户?就是居民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积分换取环保小礼品:再生纸笔记本、绿色小植物、环保手电筒……上海推出“绿色账户”的实践表明,办法是可以想出来的,关键是愿不愿意琢磨。中国的垃圾问题不比哪个国家小,我们只能“没有退路就多想出路”。摘编自《人民日报》

请回答:

①从实践是人和自然关系的基础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说“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②运用矛盾分析方法说明“没有退路就多想出路”。

7.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2007年2月2日就气候问题发出了警告:从现在开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的“最可能升高幅度”是1.8℃~4℃,海平面升高幅度是18~58厘米。

美国著名智库国际战略研究所的报告认为,“如果温室气体排放仍得不到控制,其灾难性后果不亚于发生一场核战争。”摘自《纽约时报》

材料2

现在国际上担心中国很快就会成为世界头号污染物排放国;而且再过25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将超过其他发达国家总和。……中国的高速崛起,会用掉全球大半的能源,加重能源危机;由于巨大的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污染源,中国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威胁。摘自《纽约时报》

材料3

从1950~2002年,中国化石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占世界同期累计排放量的9.33%(同期发达国家排放量占77%,而此前的200年间,发达国家更是占到95%);1950~2002年的50多年间,中国人均排放量居世界第92位,从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的弹性系数看,1990~2004年的15年间,单位GDP每增长1%,世界平均二氧化碳排放增长0.6%,中国增长0.38%。摘自国家发改委主任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

材料4

2007年12月14日,刚刚参加完印度尼西亚巴厘岛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来到中国,针对近年来中国为节能减排所付出的努力,佐利克说,中国已经达成强烈共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关注环境保护,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他认为,中国政府在降低能耗、提高车辆排放标准,以及发展全球碳市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不仅对中国本身发展意义重大,也将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做出贡献。摘自中国广播网有关报道

请回答:

①上述材料中所反映的气候变化的严峻事实对我们理解自然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何启示?

②评析“中国气候威胁论”并指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战略选择。

8.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人类社会面临着三种主要因素的制约,即经济增长、能源以及环境。人们将发现我们面临的是相互制约的三重困境(如右图),人类必须从这种三重困境结构中去寻找出路。

请回答:

①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说明人类发展所面临的三重困境。

②分析人类发展走出三重困境的战略选择。

9.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在数月前由国家有关部门举办的一次大型科普展中,有一个别具匠心的设计:三扇门上各有一个问题:“污染环境的是谁?”“饱受环境恶化之苦的是谁?”“保护环境的是谁?”拉开门,里面各是一面镜子,照出的都是参观者自己。

请回答:

①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什么基本关系?

②如何理解“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③用辩证法关于度的观点说明:“地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

10.以下是关于我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材料:

材料1

中国可利用的水资源仅占世界的7%,全国年人均淡水量24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而且长江以南的水资源占全国的80%,长江以北占20%,其人均占有量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0。1999年全国年污水排放总量为606亿立方米,其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库。缺水的北方农业,采用传统的漫灌方法,浪费十分严重。1998年中国长江等流域发生特大洪灾,表面上是水多了,实质上是森林过度采伐,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蓄水保水作用减弱所致。摘自《光明日报》(2001年5月21日)

材料2

当人类改造自然能力显著提高,有能力迅速将自然环境和物质转化为经济效益之后,就往往偏爱于眼前利益,忽略了所取得效益的由来和根本,演变为国家、地区、部门、集团对资源的竞相占有,甚至导致总体失控,进而遭到自然界的报复。滥垦滥伐导致水土流失;围垦河湖滩地导致洪水泛滥;不注意珍惜和合理配置、节约、保护水资源导致干旱缺水;超采地下水导致地面下沉等,都是明显的例证。摘自水利部原部长汪恕诚在全国水利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3

20世纪90年代以来,水资源危机日益突出,把海水转化为淡水的海水淡化工程日益获得广泛应用。反渗透技术已相当成熟,并有约20年的经验积累,已成为海水制取饮用水最廉价的方法。目前世界淡化水日产量已达2700万立方米,并以10%~30%的年增长率攀升。实施此项工程的不仅有中东国家,还有美国、俄罗斯、日本、意大利等许多发达国家的部分地区。其中美国有一家反渗透淡化厂规模就达日产38万吨。大型海水淡化吨成本一般在1美元左右或以下,在许多国家其价格与自来水价格相差无几或接近持平。

相比之下,我国海水淡化事业进展缓慢,在整个40年的发展过程中每跨一步都要经历10年之久。1958年起步,1965年开始研究反渗透技术,1986年建设日产3000吨的海水淡化装置,1997年建成舟山日产5000吨海水反渗透淡化装置,与国际水平相差甚远。造成我国海水淡化进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思想不够解放,担心海水淡化技术不可靠,成本过高等。摘自《中国化工报》(2001年3月10日)

材料4

甘肃省张掖自古并不缺水,历史上黑河充沛的水量,曾经浇筑了河西走廊的辉煌,而张掖就位于河西走廊的腹地,人称“金张掖”。但是随着人口和耕地的增长,近几十年来,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了。为了缓解水事矛盾,100多万张掖农民在调整农业结构的时候,把水的压力变为动力,以节水为出发点,选择节水而高效的种植业品种,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实现节水与增收双赢,而且转变了农业生产方式,使农业发展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并最终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摘自《人民日报》(2001年5月22日)

请回答:

①结合材料1、材料2,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原理,分析我国水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

②根据材料3,分析人们在解决水资源的过程中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矛盾的转化原理。

③结合材料4,分析人类在应对水资源挑战的实践活动中主观目的和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

11.阅读以下材料:

秦穆公见伯乐年事已高,请伯乐推荐继任者,伯乐说九方皋可堪此任,九方皋奉穆公之命外出找马,三月后复命说,马已找到。穆公问:何马也?九方皋答道:是一匹黄色的公马。穆公派人去取马,取马人回报说是一匹黑色的母马。穆公不悦,责备伯乐道:你推荐的那位相马者连马的黄黑公母都分辨不清。怎能鉴别马的好坏呢?伯乐答道:“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千里之马。

伯乐之子把伯乐写的《相马经》读得烂熟。《相马经》上说,千里马是额头隆起,双眼突出,蹄如摞起的酒曲块。他按照书上绘出的各种图形,与他所见到的一一加以对照。结果,他找到一只癞蛤蟆。

请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①九方皋相马方法的高明之处何在?

②伯乐之子“相马”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③为什么说九方皋相马的思维方法比找到千里马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12.结合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1997年,我国经济在总体上出现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某鞋厂实行一些新的生产和营销策略,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其材料如下:

材料1

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他们认为,现在的市场不能仅仅用“供大于求”四个字来概括,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才是对当前市场供给状况的准确把握。在供过于求的大市场里也有供不应求的产品,明智的企业家就在于创造出这种产品。于是他们着力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实行产品分流策略:一是男女鞋分流;二是风格分流;三是档次分流;四是市场零售与团体消费分流;五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分流。五大分流,大大提高了该厂产品的市场应变能力,常年保持淡季不淡、旺季更旺。

材料2

在市场开拓上下功夫。他们认为,生产出好产品是开拓市场的基础,没有好产品就没有好市场,但是光有好产品,还不一定有好市场,有了好产品以后,还要加强企业产品的市场建设。他们从柜台形象的树立、户外广告的设置和强化服务功能等三个方面大力进行市场建设,使生产(产品)与销售(市场)比翼齐飞、鹏程万里。

材料3

实行一区一策。他们认为,统一的大市场也有区域的差异,市场的共同规律是以各地区不同的特点表现出来的。他们把销售总公司分为南方总公司和北方总公司,同时把分公司化小,由原来的5家分公司裂变为28家分公司,一个公司只管一个省份的销售,每个公司都提出了自己的销售策略。这种小公司大市场和一区一策战略大大增强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

请回答:

①在上述三个材料中,该鞋厂分别处理的主要矛盾关系是什么?

②运用矛盾同一性原理分析材料1中所讲到的无效供给和有效供给的关系。

③通过材料3,说明该企业是如何运用辩证法分析、解决矛盾来增强产品的市场渗透力的?第三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一 单选题

1.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 )。

A.人们对每一件事物都要细心观察

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是认识的先导

C.实践高于认识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3.人的视觉感官有感觉外界物体的光和颜色的功能。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一般是380~780nm(纳米),称为可见光谱。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不同波长的辐射使人感觉到不同的颜色,一般来说,700nm为红色,580nm为黄红,510nm为绿色,470nm为蓝色,400nm为紫色。这种现象表明( )。

A.人只能认识外界物体作用于感官形成的感觉

B.人的感觉所具有的生理阈限是人的认识能力的界限

C.人的感觉中包含着对外界事物信息的选择、加工和转换

D.人所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感觉是人自身生理活动的结果

4.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

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

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

5.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 )。

A.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

B.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

C.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

D.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6.“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这一名言的哲学意蕴是( )。

A.在科学研究中,经验是不可靠的

B.事物的可能性是因人而异的

C.世界上一切事物只有可能性,没有不可能性

D.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7.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是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 )。

A.真理的主观性和实践的客观性所要求的

B.真理的相对性和实践的决定性所预设的

C.真理的属性和实践的功能所规定的

D.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8.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价值在于( )。

A.个人的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

B.个人的自我选择和自由发展

C.个人的主体性的增强和自我实现

D.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对人的尊重

9.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许多患者被治愈后又捐出自己的血清,用于治疗其他患者,这说明( )。

A.人的价值只体现在特定的场合和行为中

B.人的价值必须以满足个人需要为前提

C.人的价值是在满足自身和他人的需要中实现的

D.人的价值表现了人的能力的大小

10.恩格斯说:“鹰比人看得远得多,但是人的眼睛识别的东西远胜于鹰。狗比人具有锐敏得多的嗅觉,但是它连被人当作各种物的特定标志的不同气味的百分之一也辨别不出来。”人的感官的识别能力高于动物,除了人脑及感官发育得更完美之外,还因为( )。

A.人不仅有感觉还有思维

B.人不仅有理性还有非理性

C.人不仅有直觉还有想象

D.人不仅有生理机能还有心理活动

11.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曾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语重心长地对年轻人说:“书本知识非常重要,电脑技术也很重要,但是书本、电脑里种不出水稻来,只有在田里才能种出水稻来。”这表明( )。

A.实践是人类认识的基础和来源

B.实践水平的提高有赖于认识水平的提高

C.由实践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比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更重要

D.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二 多选题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

A.世界的可知性

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认识起源于经验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E.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2.孙中山先生指出,人的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一思想表明了( )。

A.知行不可分割

B.知行合一

C.知行相互促进

D.行先知后

E.行难知易

3.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 )。

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

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E.意识建构认识对象

4.深圳青年歌手丛飞在8年时间内,捐资上百万元资助了很多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而自己却身患癌症,负债17万元。有人这样评价他:“丛飞能够从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得到快乐。”丛飞的行为表明( )。

A.人的价值不包含个人的价值选择和目标设计等主观方面

B.人的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对社会的贡献

C.人的价值不仅表现在物质方面,更表现在精神方面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