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医生援鄂日记(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8 10:46:42

点击下载

作者:仁济医院 主编,查琼芳 撰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查医生援鄂日记

查医生援鄂日记试读: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查医生援鄂日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主编.—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0

ISBN 978-7-313-22987-8

Ⅰ. ①查…Ⅱ. ①上…Ⅲ.①日记—作品集—中国—当代 Ⅳ.①I267.5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20)第057799号

查医生援鄂日记

主  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撰:查琼芳

出版发行: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地  址:上海市番禺路951号

邮政编码:200030

电  话:021-64071208

印  制:上海四维数字图文有限公司

经  销:全国新华书店

开  本:880 mm×1230 mm 1/32

印  张:7.5

字  数:172千字

版  次:2020年4月第1版

印  次:2020年4月第1次印刷

书  号:ISBN 978-7-313-22987-8

定  价:45.00元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告读者:如发现本书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印刷厂质量科联系

联系电话:021-65115111目录CONTENTS献言内容简介出发前彩插序 查医生援鄂日记的力量1月25日 清空了科室的所有库存1月26日 防护再培训,一切为了安全!1月27日 上海是我们的坚强后盾1月28日 昨天李克强总理看望我们1月29日 有爱作后盾,终会“守得云开见阳光”1月30日 忙到不知今朝是何日1月31日 人生第一次戴着口罩睡觉2月1日 病毒无情人有情!2月2日 上海医疗队完成首例气管插管和ECMO操作2月3日 多日奋战,终于看到一丝丝曙光2月4日 没有一个冬天不能逾越2月5日 我在这里见证中国速度2月6日 整个社会都在支持我们!2月7日 防护服下的我们也爱美!2月8日 元宵佳节倍思亲2月9日 觉得自己就像一头骆驼2月10日 做义工是缓解心理压力的好方法2月11日 从没放弃救治任何人,哪怕只有一丝生机2月12日 “上海方案”与家乡红肠,两种“食粮”一起投喂!2月13日 在抗疫前线,我们依然热爱生活2月14日 在这个特殊的情人节,请相信爱的力量!2月15日 我们都在冰封雪飘的武汉坚守!2月16日 感谢悲伤背后的无私和奉献!2月17日 沪汉人民是共饮长江水的交情!2月18日 累到无力说话2月19日 今天仁济队出征!2月20日 《勇气》作伴,春花可期2月21日 重症病房的春天已经来临!2月22日 远在他乡,感受到了家的温暖!2月23日 特殊的“满月酒”兼“生日会”2月24日 龙抬头,冠病走,幸中华,福九州!2月25日 欢迎新党员火线入党2月26日 王辰院士参加金银潭医院病例讨论2月27日 完成隔离病区宣教后就像中度哮喘2月28日 被雷神山婚礼刷屏了2月29日 病人拿下氧气面罩也要表达对医护人员的生日祝福!3月1日 让我记住你的脸3月2日 一定会把医疗队平平安安地带回上海!3月3日 不是医者的他们进隔离病房就是一种伟大!3月4日 全能的陈教授3月5日 今天是惊蛰,宜祈福3月6日 被美食“宠坏”的一天3月7日 胜利的脚步越来越近3月8日 把春天送给你们3月9日 见到“娘家人”3月10日 这是家乡各界对“逆行玫瑰”们爱的传递3月11日 他的右肺曾压缩80%,今天康复出院3月12日 感谢司机志愿者们3月13日 《勇气》3月14日 锦江第三次“投喂”3月15日 慎终如始,再接再厉3月16日 给医学院的学生讲抗疫一线的故事3月17日 “90后”的担当3月18日 上海援鄂医疗队开始陆续撤离3月19日 希望天气热得慢一点3月20日 胜利在望,要有总结和反思3月21日 每一朵樱花都有不一样的风采3月22日 他们紧握的手代表他们战胜病毒的决心3月23日 武汉开始复工了!3月24日 走过至暗时刻3月25日 回家就在眼前,但也要站好每一班岗3月26日 我们小组的病人清零啦3月27日 我的心里充满自豪感3月28日 收拾回家的行囊3月29日 用感恩的心收下这份沉甸甸的礼物3月30日 这段经历让我们刻骨铭心,终生难忘3月31日 我们曾经为武汉“拼过命”附录一:《等你》附录二:《勇气》后记献言谨以此书致敬白衣战士!致敬为抗疫做出贡献的每一个平凡的你!内容简介2020年1月24日,除夕之夜,上海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启程,赴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参加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工作,从驰援武汉到返回上海,整整68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呼吸科主治医师查琼芳医生随队出征。在紧张繁忙的援助工作之余,她每天发回一段日记,以抗疫一线医生的视角记录大疫之下中国的举国之战。出发前2019年9月上旬,我参加了在武汉举行的全国呼吸年会。走在江边步道上,看着江面上初升的太阳,看着锻炼的人们,我觉得武汉是一个充满希望和阳光的城市。现在武汉这座城市生病了,作为共饮长江水的上海人,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帮助他们。虽然是除夕出发,但是对于医务人员来说,我们的工作是不分平时和除夕的,只要有需要,我们随时都可以出发。我希望在后方的同事、家人能够身体健康,保护好自己。查琼芳(根据2020年1月24日出征前接受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采访时的录音整理)查医生原声彩插1月24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仁济医院领导在上海虹桥机场为仁济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送行并合影(右八为查琼芳医生)在医生办公室工作中的我(左起:刘瑞麟、查琼芳)全副武装,准备去帮患者插管的我三女将(左起:查琼芳、李晓宁、周东花)和“娘家”(仁济医院)的张继东副院长合影仁济医院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四人小分队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前合影留念(左起:傅佳顺、吴文三、查琼芳、张煜)仁济医院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四人小分队在送别仪式上合影留念(左起:吴文三、查琼芳、傅佳顺、张煜)第一小组在病人清零后终于有机会放松心情,拍了第一张合影(左起:徐浩、刘瑞麟、查琼芳、冯波、汪伟、周新、郑永华)第一小组回沪后在隔离酒店的集体照(左起:徐浩、汪伟、查琼芳、周新、郑永华、冯波、刘瑞麟)凯旋前与一起奋斗过的酒店员工合影留念上海第一批援鄂医疗队返沪前与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领导合影留念序 查医生援鄂日记的力量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至今,全国有4.26万名医疗队员驰援湖北、驰援武汉。两个多月来,我在感动、担忧甚至哽咽中为数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援鄂医疗队送行,更通过微信朋友圈关注在湖北、武汉“玩命”的援鄂战友,那种“去留肝胆两昆仑”“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大无畏精神,可歌可泣!在这些信息里,我看到了查琼芳医生的《日记》,从除夕夜出征武汉写到3月31日落地上海,一日不曾落下。她的文字朴实无华,但情真意切,让我感慨,也时常令我泪目。

查琼芳是上海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也是这支队伍里交医系统唯一的女医生。大年三十夜,她放下碗筷、离别亲人,出发去武汉市金银潭医院。这支医疗队是最早从上海出发、最少思想准备的一支队伍,是最少成熟经验参考、早期防护物资最不充足和防护条件最不完善的一批人员,同时也是拯救最危重病患者的一群勇士,是奋战时间最长的一支医疗队。从1月25日凌晨1:30到达武汉天河机场,到3月31日结束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重症病房的工作,整整68天!

从查医生的《日记》里,我看到了她周围的许许多多平凡却伟大的普通人,有医护人员,有进重症病房帮忙打扫卫生的志愿者,有酒店大厨,有志愿者司机,有快递小哥,有患者,有患者家属……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每天的日常,而就是这些普通人的日常,一点一滴拼出了中国阻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路线图:从医护人员穿着厚重的防护服一周工作50个小时到更多医疗队增援后的正常轮休,从物资紧缺时进重症监护室才可以领一个N95口罩到医护用品充分补给后的用时自取,从每日爆满的ICU到越来越多的重症患者转为轻症患者,随后陆续出院,从三位女医生值夜班时互相加油鼓气到一次次疑难杂症案例讨论会后的精准治疗……党中央的领导和全民参与让这场伟大的人民战、总体战、阻击战在两个多月内基本控制住了疫情的进一步扩散,创造了人类防疫历史上的奇迹。

查医生的日记被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全国很多媒体转载,其中传递出的信心和力量,像阵地上高高飘扬的旗帜,感召着一批又一批医护人员增援湖北。查医生的学生们纷纷主动请战,仁济医院第三批整建制援鄂医疗队156人在24小时之内组建完成……

如今,包括撰写《日记》的琼芳在内的上海援鄂医护人员已经全部凯旋。我想,那段伤痛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痊愈,那段记忆也有可能随着时代的变迁被人遗忘,而《日记》中记录的点点滴滴,一定会唤起我们的记忆。《日记》之外,仍有很多值得我们铭记。让我们永远记住疫情暴发之初湖北医护人员奋不顾身冲在疫情前线的勇敢;让我们永远记住留在后方守卫家乡的医护人员的日夜奔忙;让我们永远记住每日冲在一线排查的警察、社区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还有坚守岗位的空乘人员、货车司机、公交司机、志愿者司机、快递员……“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查医生援鄂日记》既是一部很有价值的抗疫史料,也是一部难得的医学人文教育的读物,它再现了医务人员以及所有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面对灾难、面对危险时表现出来的义不容辞和善良勇敢,并用这种无私无畏的精神构筑起了巨大的中国力量。有了这种力量,我们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就没有逾越不了的鸿沟。陈国强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2020年4月10日1月25日 清空了科室的所有库存1月25日1:30,飞机缓缓降落在武汉天河机场,降落前的细雨在我们出机舱时居然已经停止,这似乎预兆着什么。

1月23日晚接到医院援鄂通知,只说随时待命。24日是农历除夕,年夜饭吃到一半,就接到了当晚出发去武汉的通知,这就跟等待楼上的靴子落地一样,悬了一天的心总算放下了。行李已经打包,所带的防护物资几乎清空了科室的所有库存,而这些也不过是一个箱子而已。

虹桥机场4号口,人头攒动,到处都是出征的“战士”和送别的领导。带着一声声“平安归来”和“注意安全”,我们登上了飞机,航班号MU5000。

飞机起飞时间是24:00,新旧年交替之际,在起飞时新年进入倒计时,这种人生经历估计只有我们才会有。飞机在轰鸣声中飞上蓝天,带着任务的上海第一批援鄂医疗队踏上征程,战斗的号角吹响。医疗队领队是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郑军华教授,组长是周新教授。

1月25日1:30,飞机缓缓降落在武汉天河机场,降落前的细雨在我们出机舱时居然已经停止,这似乎预兆着什么。而此时的我们,对于去哪里,支援哪个医院一无所知。机场派出三辆大巴直接送我们到距离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以下简称“金银潭医院”)600多米的万豪酒店,我们先到房间休整。1小时后行李和各自带来的防护物资被送到酒店,凌晨4点的酒店大堂仍然是人声鼎沸,气氛紧张,肾上腺素分泌让大家似乎忘记了疲倦。

武汉冬天的夜很冷,这时候的我们才知道接下来的工作将要在金银潭医院展开。为了让大家好好休息,郑军华领队协调让大家上午休息,下午1:30集合开会,布置工作。

1月25日13:30,会议准时召开。在去会场的路上,我们发现从酒店望出去金银潭医院一眼可见,可是宽阔的马路上空空荡荡,红绿灯在按时翻动,只有挂在路灯杆上的红灯笼提示这是新年,而今天正是大年初一。

会议开始,郑军华领队提出,为保证医护人员零感染,奔赴一线前须进行高等级的专业防护培训。今天,由北京地坛医院感染科的蒋荣猛主任讲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和医院感染控制,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吴安华讲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

听完课,了解完金银潭医院防控情况的郑军华领队带来了金银潭医院的张定宇院长。张院长向我们介绍了他们医院的情况、病人收治状况以及目前他们的困难处境,并对上海医疗队的到来表示感谢和欢迎。

接下来郑军华领队介绍金银潭医院专门开辟的新病房楼,四、五两层由上海医疗队主管,二、三层由陆军部队医院主管,因为目前呼吸机等配备尚不足,病房目前以轻症病人为主,明早进行病房排班分组等工作。

郑领队又介绍了目前工作中碰到的困难和一些突发事件,提出要加强组织建设,建立临时党支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提出要加强物资的管理,进行物资统计,统一管理,强调原则上集中采购物资;提出工会组织、落实医务工会对大家的关心支持,对医护人员家庭成员的关心;提出要加强宣传工作,要及时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

最后郑领队鼓励大家:任何困难都能克服,要有勇气,要有攻坚克难的决心,团结一致,以饱满的精神、昂扬的斗志进入战斗。

郑领队说,作为第一批援鄂医疗队的成员,我们出发时,各医院领导前来送行,电台报纸都把大家当作英雄,但我们要保持冷静的头脑,我们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临时党支部要关心每一位队员的思想情况,做好思想工作,掌握每一位队员的精神面貌。

会议的最后,国家卫健委副主任王贺胜来看望大家,做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王主任要求大家要有自我保护意识,先休整,养好身体。只有保护好自己,才能更好地服务病人。王主任给上海医疗队提出一个目标,打胜仗是应该的,要科学施救。鼓励大家要有信心,大疫当前,医疗队会越来越多,各项工作会越来越完善,我们要有信心,因为我们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社会主义制度,有政治优势,有“全国一盘棋”的优势,我们有信心打赢这场仗。

会后,郑领队和医疗组各正副组长开会,商讨下一步工作计划、分组情况等。仁济医疗组回房间清点了一下战略物资,在房间里休整,同时向远在后方关心我们的医院、科室领导汇报工作。

晚上,看视频,学习隔离、消毒、穿脱防护服……接下来,好好休息,养精蓄锐,明天,准备迎接战斗。1月26日 防护再培训,一切为了安全!由于这里病人病情较重,很多需要有创呼吸,但因为监护室没床,所以只能暂时留在重症病房。防护措施建议提高到三级,在防护服外面再穿隔离衣。

1月26日上午9点,郑领队、各小组组长、护理组长和感染科的老师进入金银潭医院踩点,我们医疗队其他成员继续学习相关知识。

1月26日下午1点开会。郑领队表示,目前有很多病人需要住院隔离治疗,需要大家尽快投入工作。医院把北楼的二、三层移交给上海医疗队,我们也需要尽快投入工作。根据郑领队的介绍,北楼二、三层是规范的传染病病房,有成熟的消毒、隔离措施。二层是普通病房,收治30位确诊的轻症患者,以服药为主;三层(以下简称“北三楼”)是简易的重症ICU病房,目前收治27位病人,其中15位是无创呼吸机辅助病人。三层病人的病情比较重,随时都需要气管插管和切开气管,但这些操作会转到中心ICU进行,因为目前这里的物资配备尚不足。虽然防护措施基本到位,但是部分操作装置还没到位,郑领队要求大家先把自己保护好,要统一使用带来的物资,缺什么先统计,医疗队有上海作坚强的后盾。

接下来的议程分三个部分,分别是医生组分组分工、护理组分工,最后是穿脱隔离衣的演示和培训,并通知会议结束后今天值班的一部分人员需到岗上班,由金银潭医院相关人员辅助、监督穿脱防护服,做好隔离工作。

医疗组组长周新主任介绍了病房的情况,我们了解到,重症病房的工作任务比较艰巨,需要监护室和呼吸科的医生,周新主任和陈德昌主任会带大家统一熟悉重症病人。会后,十位白班医生和三位夜班医生先行熟悉情况,学习HIS系统操作等。由于重症病房情况相对复杂,排班三天一排,根据变化随时调整。周主任介绍了工作时间、换班流程、查房制度等事项,并再次叮嘱大家做好防护工作。

医疗组副组长陈德昌主任介绍了重症病房的病人情况,由于这里病人病情较重,很多需要有创呼吸,但因为监护室没床,所以只能暂时留在重症病房。防护措施建议提高到三级,在防护服外面再穿隔离衣,堪比埃博拉病毒的防护级别。陈主任还告诉大家,病毒传播的途径除了飞沫和接触,还有空气(气溶胶),所以一定要注意好防护。

接下来是护理组相关事项的传达,关键还是防护。

郑领队向大家强调了注意事项:①正确面对疫情,防护非常重要,物资统一安排,相信党、相信制度优势,问题一定都能得到解决;②发挥上海优势,发扬上海精神;③科学地应对,尤其要关注医疗安全,发挥团队精神和专家云集的优势;④大家团结一致,互相配合。最后郑领队提醒大家一定要尊重酒店的工作人员,尊重金银潭医院的各位工作人员,尊重他们的劳动。告诉大家稳定情绪,相信当地医院、当地政府。我们有明确的任务,我们也要安全地完成任务。

中午在酒店的中餐厅进食盒饭,大多数人是站着吃完饭的,条件似乎有点艰苦。

总结今天的培训和会议,就是:工作任务不轻,安全第一,我们一定要圆满地完成任务!1月27日 上海是我们的坚强后盾武汉的天灰蒙蒙的,又湿又冷,空气中似乎笼罩着一丝阴霾,这样的天气确实不利于病毒的灭活。

1月27日早上6点,天还没有亮,闹钟铃声就准时响起。群里通知今天上早班的北三楼重症病区医生7:30在楼下集合,然后一起出发赶往金银潭医院;而同宿舍的护士需要7:00就赶到医院上班。

从下榻的酒店赶往金银潭医院的路上空荡荡的,除了我们这十多个匆匆走过的医生以外,没有一个行人。武汉的天灰蒙蒙的,又湿又冷,空气中似乎笼罩着一丝阴霾,这样的天气确实不利于病毒的灭活。我们跟随郑军华领队、周新主任、陈德昌主任一起到了北三楼的重症病房,进入病区外面的医生办公室,开始了忙碌的工作。

武汉当地的医疗设施确实比较简陋,而当地的医护人员已经在这样的条件下艰苦支撑了整整一个月。因为没有白大褂,所以我们无论男女,都穿上了护士服。各种各样的身材套进比较修身的护士服里面,显得有点滑稽,这也是少有的让大家露出笑容的一刻。由于疫情防控形势十分严峻,大家换上工作服后就马不停蹄地开始交班。目前,病区里的29位病人大部分都是上呼吸机的重症病人。昨天的夜班很忙,病区里一位危重病人在昨夜因为抢救无效死亡了,这让我们都倍感压力和责任。

简单的交班以后,全体医生讨论了病区内收治的危重病人的救治方案和目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下一步的工作安排进行了布置。接下来是分组查房,我们第一组由陈德昌主任带领。手消毒、戴帽子、戴口罩、戴鞋套、戴手套,然后手消毒、穿一次性防护服……一整套防护流程要花20分钟左右。

我所在的小组负责重症病房的三个房间,一共10个病人,全部都是上无创呼吸机的病人。有一位病人似乎已经知道上海的专家会来这里负责他们的诊治,所以抱着很大的希望。他说,他在这边已经待了好几天,但是感觉还是没有好转,希望上海医护人员能救救他。我们对病人的情绪进行了安抚,让他对治疗要有信心,要相信自己能够顺利康复。同时,大家根据病人心电监护仪上的参数,对呼吸机的参数进行了一些调整。查房过程中,我们遇到的每一位病人都是重症患者,唯一的区别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还有一位不知姓名的病人是昨晚的值班医生收的,送来的时候因为低氧,所以神志不清。经过夜班医生一夜的抢救,她已经基本恢复清醒,并能够回答我们的一些简单提问。寻找其家属的工作也在紧张进行中,一刻也不能松懈。

查完房,接下来又是一整套繁琐的脱防护服的流程。回到办公室,我们在陈德昌主任的带领下对一些危重病人的治疗方案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其间,不断有护士向我们通报病人的病情变化,需要及时处理。工作很多,为了节省时间,大家都不敢喝水,也不敢吃东西,尽量减少上厕所的时间。忙忙碌碌中,时间过得很快,不多时,中班医生就来接班了。在对中班医生进行了详细的交接班及操作系统流程的简单培训后,终于,我们可以平安下班了。第一次交班后大家的合影(每人的手势数字代表他的组别)

回到酒店,需要在门口消毒后才能进入,还需要测量体温。回到房间的第一件事是洗头洗澡,进行一次彻底的消毒。之前我们的物资相对缺乏,所以有很多热心群众给我们送了很多吃的、用的。非常感谢大家对上海医疗队的热情帮助,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听说李克强总理也到金银潭医院慰问一线的医护人员了,虽然我在工作中并没有见到,但心是暖的。仁济医院的领导和同事们也非常关心我们,大家纷纷鼓励我们,叮嘱我们注意身体,平安归来。这也令我们十分感动。

国家对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十分重视,对医护人员的保障和医疗物资的供应十分关心。这让我们从心底由衷地感到踏实和温暖,也对未来的医疗援助工作充满了信心。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上海是我们的坚强后盾。虽然条件艰苦,但是相信在上海乃至全国人民的支持下,我们一定能够不辱使命,不负重托,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战役,践行新时期白衣战士的神圣使命。1月28日 昨天李克强总理看望我们我们的7床是位中年男性,病情危重,电话中他的爱人说,她不怕感染,希望能够陪在病人身边。

今天是援鄂第4天,工作逐步进入正轨。

昨天李克强总理来看望大家,虽然因为在岗位上没有机会看到总理,但是我们的医疗物资真的逐渐丰富起来了,终于可以大显身手了。

今天我还是白班,下班的时候,副组长统计了一下本组病人情况。现在整个病区有近30位病人:极危重的占85%以上,剩下的都是重症。工作压力依旧很大。目前,医疗队希望能够进行气管插管等一些操作,尽更大努力挽救病人的生命。然而,我们面临的现状是,由于操作设施尚未完全到位,这些操作还不能毫无顾虑地进行。

今天早上,陈德昌主任要求我们学习气管插管和深静脉穿刺,希望除了监护室的医生,呼吸科医生也能随时上岗。最让我敬佩的是组长周新主任,他说,如果防护到位了,第一例插管,他来做!

今天查房后跟病人家属电话汇报情况,进行医患沟通,也感受到了社会百态:我们的7床是位中年男性,病情危重,电话中,他的爱人说,她不怕感染,希望能够陪在病人身边;也有病人家属接电话后告知自己也在隔离;还有的家属不想增加患者痛苦,放弃抢救;更有家属因为患者关机,联系不上病人,投诉到医院……社会百态,人间冷暖。

总之,这些工作上的困难打不倒我们医疗队的援鄂初心。回到酒店,晚上7:30将举行医疗队第一次党员大会,主旨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上海医疗队时时处处体现了工作、思想两手抓。有这样的组织保障和工作方式,我觉得再大的困难终能被克服,希望越来越多的患者可以平安康复。上海第一批援鄂医疗队临时党支部全体党员第一次会议1月29日 有爱作后盾,终会“守得云开见阳光”到达武汉以后,我已经连续接到多个电话,有来自申花的,有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会的,也有各公司的负责人……不约而同地,他们都表示如果前线需要什么物资,一定会想办法给我们寄来。

1月29日是我们援鄂的第5天。武汉终于见到太阳了,不过可能由于空气质量不太好,不知是雾还是霾,远远望去,总觉得隔着一层面纱。但这久违的放晴,让我有一种“守得云开见阳光”的感觉。

今天是中班,所以上午的时间可以自己支配,我就去帮助接收各地发来的补给物资。今天有两批物资先后到达。其中一批是仁济医院第二批援鄂医疗队给我们带来的五大箱补给物资,以生活用品为主。仁济的同事们知道武汉天气寒冷,所以给我们买了保暖内衣和羽绒背心、暖宝宝,还包括之前漏带的一些药品。我们第一批出发时比较匆忙,缺乏的物资很多,因此第二批的同事们除了携带自己的行李以外,还要帮忙给我们带物资。真的非常感谢他们以及医院的领导。另一批物资则是社会爱心人士给予我们的援助。正月初一到达武汉以后,我就接到了妇产科林建华主任的研究生缪慧娴医生的电话。她说,有一位张女士是我们以前的病人,她得知我们要到抗击疫情第一线,非常感动,很想为我们的医疗队提供一点帮助。当她知道我们缺乏防护物资后,通过多个渠道打听并紧急购买了1 200个N95口罩和200个护目镜,分批送来。本来她还采购了防护服等其他物资,但因为批次和规格等问题,无法进入国内。今天N95口罩就要到了,后续的200个3M护目镜也已在物流途中,我们缺少装备的窘境终于有望得到缓解了。

其实在到达武汉以后,我已经连续接到多个电话,有来自申花的,有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会的,也有各公司的负责人……不约而同地,他们都表示如果前线需要什么物资,一定会想办法给我们寄来。中国人民在疫情面前的爱是无私的。虽然我们身处前线,但是身后有全社会这个坚强的后盾。

医生办公室的墙壁上贴着“武汉加油”的标语。我在这里拍了一张照片,再一次坚定了自己与疫情战斗的决心。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