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办事的艺术全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8 15:04:40

点击下载

作者:华阅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说话办事的艺术全集

说话办事的艺术全集试读:

前言

一个人在社会上活得如何,与其说话水平和办事能力有很大的关系。

说话办事玲珑八面的人,在这个社会上活得很风光,很优越,很神通。说话办事不太地道的人,在这个社会上活得很憋屈,很窝囊,很别扭。

前者可以领略一世的风骚,获得人生的各种好处,包括富贵之荣、职位之尊、爱情之美、友情之悦……而后者在追求这些好处时却经常碰壁、受挫、遭遇坎坷,他们经常不被人理解、不被人尊重,不被人喜欢,不被人欣赏,不被人重视。

看来,会说话办事的人与不会说话办事的人,其人生境遇竟有天壤之别。

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距?探究底里,其原因就在于是否掌握了说话办事的艺术。

说话办事有艺术,有讲究,你不服不行!同样的一句话,你若直不愣登地说出来,就有可能把人气跑;若换一种方式含蓄地表达出来,别人就会心悦诚服。同样一件事,你若率性而为,常常会把事情办得一塌糊涂;若讲究点技巧,就有可能顺风顺水,无往不利。老百姓常说的“哄死人不偿命”、“官不打笑脸人”、“嘴巴甜,是本钱”等俗语,就生动形象地揭示了说话办事的奥妙所在。

人这东西只要立足社会,就离不开说话办事。说话和办事是不可分的,话说得巧,事儿也一定办得好,说话水平越高,办事能力也越强,二者是相辅相成和相得益彰的。

社会总垂青于善于说话和巧于办事的人。如果你想在仕途上春风得意,那么,掌握说话办事的艺术是你的必修课;如果你想在社交上左右逢源,那么,掌握说话办事的艺术也是你的必修课;如果你想在商场上如鱼得水,那么,掌握说话办事的艺术还是你的必修课;……可以说,人生的一切得意之作都是通过说话办事的艺术锁定的。说话不地道,办事不灵透的人,是绝难成就任何大事业的。

本书集前人经验之大成,总结了几十条高明而绝妙的说话办事艺术与技巧,不同的艺术与技巧可以用之于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和不同的事体,其实用性和有效性是可以意会和言传的。

相信青年朋友们看完本书之后,说话水平必将愈来愈高,办事能力必将愈来愈强,人生的天地也必将愈来愈宽阔明朗。作者2010年3月于北京

第一章 说话办事的谋划运筹艺术

在社会上说话办事不像一般人想像的那么简单。话是人说的,事是人办的,怎么说和怎么办,方法多多,技巧多多,关键是看你有没有头脑,有没有心机,贸然张口,率性而为,很多事情都会碰钉子、撞墙头。如果在说话办事之前,预先谋划运筹一番,做到知己知彼,有备而来,有防而去,就会料成败于心间,计得失于咫尺,不论想达到什么目的,都不会有太大的闪失。所以,智者在说话办事之前,都有一个运筹谋划的过程。

说到对方心怡处——说话办事因人施术的技巧

说话办事,常常会遇到各种不同类型的人:性子急的、性子慢的;有的吃软、有的怕硬;有喜欢甜的、有得意酸的,等等不一。怎样对待这些人,怎样才能使他们都能与你携手合作,或者为你服务效力,其中,最基本的一条就是,因人施术,说得通俗一点叫做得意哪口喂哪口。

明崇贞7年,蓟辽总都洪承畴在松山战败被俘,为了笼络人心,清帝皇太极派人劝降,但洪自视为大明忠臣,宁死不降,数日不食,使皇太极大伤脑筋。

一天皇太极因无计可施,无精打采地回宫休息,庄妃博尔济吉特氏问:“国主大败明军,震惊天下,为什么长吁短叹起来?”

皇太极将劝降洪承畴的策略说了一遍,然后叹道:“我想征服中原,还想招降明朝将领,无奈这洪蛮子软硬不吃。”“他爱吃哪口,给哪口,还会有不降的傻瓜。”庄妃说。

皇太极频频摇头道:“难、难、难!什么都用过了,他越来越硬。”“死也不怕?”庄妃似乎不信了。“这倒不见得”。皇太极说:“我派范先生去劝他,说尽厉害他都不为所动。不过范先生说,在他与洪承畴谈话时,洪几次拂去落在衣袖上的灰来看,他并非不贪生,只是一时我们找不出更好的办法来。”

听了皇太极一席话,庄妃开始建议怎样降洪之策,并开始询问洪的身世、脾气和爱好,当听说洪最爱美色后,微微一笑,请求说自己要去试一试,皇太极答应了。

皇太极对洪承畴是很礼遇的,虽是俘虏,却待为上宾,因为他要收服洪承畴,而洪承畴则表示誓死不肯降清。连日来轮番劝降,已让洪承畴感到异常疲惫和恼火,他压抑住内心的不快,盘坐在床上,设想自己的结局。而这个时候,庄妃来到了他的面前。

庄妃携了一个壶子,独个儿走到禁闭厅,见洪承畴已闭目养神,一副凛然不可侵犯的神态,乃细声问:“此位是洪将军吗?”娇滴滴的声音犹如出谷的黄莺。

洪承畴是个英雄,什么威逼和引诱,毫不动心,惟独对于声音婉转,嗳气如兰的女人特别敏感,不知不觉地把眼张开,咦!怎么有这样一个美人儿来了?

庄妃本来就是个美女,此来又着意地打扮了一番,就显得更加美丽动人。

洪承畴乃正色问:“你是什么人?谁叫你来的?有什么事?”

庄妃深施一礼说:“洪将军,我知道你是忠心耿耿的大忠臣,佩服你,可是你死都不惧,还怕我一女子吗?”说时嫣然一笑。

聪明的皇妃看了看洪承畴,接着说:“你且不要问,我此来是一片好心,想拯救你脱离苦海的!”她既庄重,又妩媚地说。“什么?你拯救我?想劝我投降?我心如铁石,请闭嘴!”洪承畴又装起威武来了,但她毫不介意,继续说:“将军!你不要轻视我,我虽是女子但却颇识大义,对将军这种英勇行为、殉节精神,衷心钦佩,岂忍夺将军之志?”“那你来这里做什么呢?”“唉,将军!我不是说过吗,是来救将军的。”她的话充满同情,又惹人怜爱。“将军是绝食等死吗?但绝食起码要经七八日才会气绝的。我煎好一煲毒药来敬将军。将军现所求者不外一死,那绝食和服毒死,究竟有什么不同?将军如怕死则已,若不怕死,请饮了这煲药。不就减轻死前痛苦了吗?”说完捧壶送过去。

洪承畴经她这般一捧一跌、一怜一媚的摇荡,已身不由己,连呼“好好!我饮,死且不怕,何怕毒药!”立即接过壶来,张口狂饮,不料流急气促,咳了起来,弄得药沫飞溅,喷得美人衣襟尽湿。

洪承畴自惭孟浪,连忙向她道歉。她若无其事,谈笑自若,拿出香帕来慢慢拂拭,媚眼向洪承畴一翻说:“看样子将军的阳寿还未尽哩!”“我立志一死,不死不休!”“将军可谓英勇之至,竟能视死如归,英雄!英雄!钦佩!钦佩!”她说:“不过,我还有一句话告诉将军。你现在既已为国殉了节,但身丧异域,去家万里,丢下家人,哭望天涯。深闺少妇,对着浮云发呆,春风秋月,苦想为劳,枕边弹泪,情何以堪?多情如将军,岂能闭眼不顾,不念旧情吗?”

洪承畴被勾起了心事,酸楚万分,想到毒药已下了肚,死期定不远,不禁泪如泉涌,长叹一声说:“事到临头,还有什么可说,什么可顾?唉,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只这一叹,就暴露了洪承畴内心世界是已有所动。他那视死如归的决心开始动摇了。经过那么多的审讯、威逼、说服、利诱都没有动过一丝决心的洪承畴,只和这么一个弱女子几番问答,就开始犹豫了。此时聪明的皇后看出他已动摇了,又用话挑他:“决志殉国,将军可谓忠贞不二,无愧臣节啦。但在我看来,确是笨得可以。”“什么,照你所说,难道失节投降,反是英雄好汉?”“将军!不是我说你,你身为国家栋梁,明朝对你的希望正殷,这样轻轻一死,得了一个虚誉,究竟对国家有何补益呢?如果是我的话,会忍辱一时,渐图恢复,所谓忍辱负重,伺机报君,方不负明帝重托,百姓仰望。断不会这般轻生,效匹夫匹妇所为!不过壮士各有志,勉强不得。”

洪承畴虽然等死,但血脉格外畅通,此时见庄妃如此,既醉其美貌,又服其见识,因此心中忐忑,莫知所之,牙齿开始发酸,欲火已冒上了眉尖。

这时庄妃又说:“将军死后,有什么话要转告家人否?我两人既然相遇,亦是一段缘分,我无论如何有此传递的责任!”

洪承畴听说,眼泪又流出来了,她再掏出香帕来,迎身靠过去替他拭泪:“将军,不要伤心,看把衣服弄湿了。唉!我也舍不得你这样离去的!”

一阵脂香粉气,美色娇态,袭击而来。洪承畴这时已欲火旺炽,把死置诸脑后,一把将她搂住,说:“只要毒药迟延一刻,就是死在牡丹花下,做鬼也风流!”

于是一个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英雄豪杰,不裹尸于战场之上,殉节于刀锯之下,竟然栓缚于裙带之中。

到天明,这位曾经为万民景仰,飨过大明国祭的经略大臣、将军洪承畴已入朝参见清太宗了。

因人施术的方法很多,诸如对贪杯的请酒、对贪财的送钱,但凡事要有个度,超出适当的度后,便不是君子所为,古往今来,好多贪官污吏或腐败分子,无一不是以此因人施术而成功的,但又无一不是因对方请君入瓮而失败的。所以,只有适当地运用此技巧才能使你走向成功。

打铁时要看火色——说话办事察言观色的技巧

俗话说“打铁看火色”。意思是说话办事时要善于察言观色,掌握好尺度,做到当进则进,当退则退。不然像过河卒子一样一味地横冲直撞,不分青红皂白,不但什么事情也办不成,说不定还会因说话的失误招人嫉恨,惹出麻烦。

有则笑话说有一个不会说话的人,遭到很多人厌恶,为此其父不准其出门办事。时间一长,他忍耐不住,便恳求其父,准许他出外转转,他保证不再多说话。其父准其诺。一次,友人小儿生日,友人大摆宴筵,他则代父赴宴,席间,他谨遵其父教诲,一语不发,人皆惊叹,问之,其曰:“往昔众皆曰吾言恶,今吾一言未发,看汝明日儿死怪谁。”友人大愤,命人乱棒打出。像这样不分场合,不看火候的人,怎么能办得了事呢?

古往今来,无论君子小人,无不爱听好话,有时当事人十分懊恼或不快时,只要旁人说几句得体的美言,便云开雾散了。一次,解缙与朱元璋在金水河钓鱼,整整一个上午一无所获。朱元璋十分懊丧,便命解缙写诗记之。没钓到鱼已是够扫兴了,这诗怎么写?解缙不愧为才子,稍加思索,立刻信口念道:“数尺纶丝入水中,金钩抛去永无踪,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龙。”朱元璋一听,龙颜大悦。

还有南朝宋文帝在天泉池钓鱼,垂钓半天没有任何收获,心中不免惆怅。王景见状便说:“这实在是因为钓鱼人太清廉了,所以钓不着贪图诱饵的鱼。”一句话说得宋文帝拿起空杆高兴地回宫了。

相反唐朝的孟浩然,早年即显示出超人的才华,且名传京师,也很想到政坛上去一展身手。却因为一时不慎,将话说错,而导致于一生不第。他与王维友好,王维在内置值班时约孟浩然入内闲谈,恰遇玄宗驾临。玄宗久闻浩然之名,当下便让浩然朗诵自己的诗作。不料,诗中有“不才明主弃”,一句,惹怒了玄宗。玄宗以为孟浩然是在讽刺他不分贤愚,埋没人才,孟浩然不但没得到什么官做,还惹怒了龙颜。孟浩然是个明白人,他知道这一下仕途更加无望了。“当路谁想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于是告别友人,离开长安回到故乡过起了隐居生活。此后,孟浩然由儒而道,在山水田园诗作中倾诉痛苦,消磨时光,抒发“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的感叹去了。坦然地放弃仕途上的功名利禄,而选择寂寞平静,保全了一世美名。

俗话说:“出门观天色,进门看脸色”。观天色,可推知阴晴雨雪,携带行具,以免受日晒雨淋。看脸色,便可知其情绪。面部表情的色彩不同,其情绪也不同。学会察言观色,实在是不可忽视的说话办事之道。

有位记者曾去采访同新西兰刚交过锋的“国脚”们。一进门,发现休息间气氛沉闷,守门员铁青着脸,圆睁着眼,他赶紧退了出来,取消了这次采访。后来,这位记者才知道,“国脚”们吃了败仗,正在怄气。倘若当时不看脸色,硬要不知趣地采访吃败仗的“将军”,非挨骂不可。

看来,这位记者颇有经验,懂得办事的“火候”。常言道:人好水也甜,花好月也圆。人在高兴时,心情舒畅,看见高楼大厦,会想到“凝固的音乐”;看见车水马龙,会想到“滚动的音乐”。情绪好,容易体谅人,乐于礼让、关心和帮助他人,也愿意与人攀谈,接受别人的邀请,甚至看见小狗也可能热情地打个招呼。正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嘛。而要在烦恼时,心情抑郁,即使欣赏“田园交响曲”也会觉得是噪音。《三国演义》中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操收兵于斜谷界口扎驻。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适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操随口曰:“鸡肋!鸡肋!”传令众官,都称“鸡肋”。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惇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曰:“公何收拾行装?”修曰:“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可惜。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夏侯惇曰:“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装。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当夜曹操心乱,不能稳睡,遂手提钢斧,绕寨私行。只见夏侯惇寨内军士,各准备行装。操大惊,急回帐召惇问其故。曰:“主簿杨德祖先知大王欲归之意。”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通观此事,实在不是曹操之过,一方面杨修“恃才放旷”屡屡地数犯曹操之忌,有卖弄手段和奴高压主之嫌;另一方面,打铁看火色,曹操进退无计,正是有气无处放的时候,杨修出风头耍小聪明,到头来,难免聪明反被聪明误了。

打铁要看火色,这里的火色是指时机,是说双方在能谈得开、说得拢的时候,对方愿意接受的时候。一个人在车祸丧子的悲痛中还没解脱出来,你却上门托他给你的儿子保媒说媳妇,无疑你会碰壁的;领导正为应付上级检查而忙得焦头烂额的时候,你却找他去谈待遇的不公,那你肯定要吃“闭门羹”,甚至遭到训斥。掌握好说话的时机,才能提高办事的成功率。那么,什么时候与对方交谈和沟通才算抓住了时机呢?

一是在对方情绪高涨时说。人的情绪有高潮期,也有低潮期。当人的情绪处于低潮时,人的思维就显现出封闭状态,心理具有逆反性。这时,即使是最要好的朋友赞颂他,他也可能不予理睬,更何况是求他办事。而当人的情绪高涨时,其思维和心理状态与处于低潮期正好相反,此时,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心情愉快,说话和颜悦色,内心宽宏大量,能接受别人对他的求助,能原谅一般人的过错;也不过于计较对方的言辞,同时,待人也比较温和、谦虚,能程度不同地听进一些对方的意见。因此,在对方情绪高涨时,正是我们与其谈话的好机会,切莫坐失良机。

二是在对方喜事临门时说。所谓喜事临门时,是指令人高兴、愉快、振奋的事情降临于对方时。如:对方在职位上晋升时;在科研上攻克难关、取得重大成果时;工作中成绩突出,受到奖励时;经济上得到收益时;找到称心伴侣、婚嫁或远方亲人来探望时,等等。常言道:“人逢喜事精神爽”、“精神愉快好办事”。在喜事降临对方时,我们上门找其交谈,对方会不计前嫌,而且会认为是对他成绩的肯定、喜事的祝贺、人格的敬重,从而也就乐意接受或欢迎你的到来,所求之事,多半会给你一个圆满的答复。

因此,学会察言观色,留意对方的表情,揣摸对方的心情,该进则进,该躲则躲,当止即止,就可避免许多碰壁的事,求得事事顺心、琴瑟和鸣。

紧睁眼睛慢张口——说话办事掂掇场合的技巧

人们说话办事,不是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抛面实施的,必须要加以选择,注意对象和场合。比如恋人间可以说很多“内部语言”,然而这种“内部语言”就不是随便在任何场合都可以说的;夫妻间可以表现亲密的举动,而这些举动就是不可在任何场合都能表现的。说话办事也一样,同一句话,同一件事,在这个时间、这个地点、这种关系中可以说可以做,但在那个时间、那个地点、那种关系中就不一定行得通。如果不懂得这些技巧,不仅可能会影响交流效果,严重者甚至会把事情越搞越糟。

美国总统里根一次在国会开会前,为了试试麦克风是否好使,张口便说:“先生们请注意,五分钟之后,我对苏联进行轰炸。”一语既出,众皆哗然。里根在错误的场合、错误的时间里,开了一个极其不当的玩笑。为此,苏联政府提出了强烈抗议。

说话必须要讲究场合,不注意这点,说一些不适宜场合气氛情境的话,往往与初衷适得其反。

一般说来,在非正式、非公开场合,如家人、夫妻、密友之间的私人交谈,街坊邻里茶余饭后的品茗闲聊,三朋四友酒席宴会上的横扯竖侃,师生同事邂逅相遇的问候致意,可以随便一些,轻松一些,措辞不必那么讲究,即或出点格,也无妨。而在正式、公开场合,如作报告、演讲、谈判、辩论、会议发言、答记者问、主持节目、讲课,以及外事活动等等情况下,就应严肃、认真,尽量选准词语,把握分寸,绝不可信口开河,胡言乱语。特别是有身份、有地位、有影响的人,在这种场合更应注意。

在一次会议上,张教授遇见了一位文艺评论家。互通姓名后,张教授对这位文艺评论家说:“久仰久仰,早知道您对天上的星宿很有研究,是位大名鼎鼎的天文学家。”评论家没有反应过来,以为是张教授搞错了,忙说:“张教授,您可真会开玩笑,我是搞文艺评论的,并不研究什么天文现象。您弄错了。”张教授正言答:“我怎么是跟您开玩笑。在您发表的文章里,我时常看到您不断发现了什么‘著名歌星’、‘舞台新星’、‘歌坛巨星’、‘文坛明星’等众多的星宿,想来您一定是个非凡的天文学家。”

本来张教授是试图用幽默的语言,批评这个胡吹乱捧,不负责任的“评论家”。但张教授的幽默饱含了讥讽,过于尖锐,看似幽默,实则尖刻。他的奚落与嘲笑大大伤害了这位文艺评论家,表现出一种对对方人格的蔑视,这已大大超出了积极批评的范畴。试想,这位文艺评论家尽管在文章中不负责任地乱捧“明星”,可是这样的批评他能接受吗?非但不会接受,恐怕还会奋起抨击而与张教授反目成仇,想必张教授的目的并非如此。因此出于善意的批评是不能讲刺话的。

周恩来总理在这方面是我们的典范。他总是抱着与人为善的至诚,对同志的缺点错误及时进行批评教育,令人心悦诚服。

1952年,周恩来率政府团抵达前苏联,就我国“一五”期间苏联援建项目问题进行谈判。抵苏后,他把有关人员集中起来,逐字逐句讨论修改计划草稿。复印前,他又专门叮嘱一位同志把了最后校对这一关。但当周总理拿到稿子后发现仍然有差错,他并没有直接批评校对的同志。第二天,周总理来到代表团驻地与大家共进午餐时,特地与这位同志碰了杯,笑着说:“罚酒一杯吧!”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既亲切又严肃,使这位同志内疚而又不会难堪,收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效果。

对方有了缺点或犯了错误,如果只是一味地横加批评。讲刺话,总是数落对方“你怎么这么笨?”“你怎么总是这样?”“你这样做太不应该了”等等,是不太妥当的。当某人做错事时,在他内心里有时会有反省,觉得报歉、恐慌、不知所措,此时如果你再批评指责他,那么他会因为你的谴一责而羞愧难过,有的甚至从此一蹶不振,无法再树立自信。如果换种语气,换个句子,比如:“从今以后,你自己要多加注意。”或者说:“我想,下次你一次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了。”等等诸如此类的话,对方不仅会感激你对他的信任,同时会感受到你的真诚,更重要的是有了改正错误的信心。对方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必定小心谨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而且时常提醒自己注意以前不曾注意到的缺点。毛病,适时修正自己。

给自己发张通行证——说话办事礼貌取悦的技巧

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这不仅是哲人的忠告,也是人们在说话办事的实践中得出的结论。《左传》庄公十年,齐侯在外的时候,经过谭国,谭国不加礼遇。等他回到齐国,诸侯都去祝贺,谭国又没有去。这年冬天,齐侯因谭国对齐没有礼貌而发兵灭亡了谭国。

相反,一个人如果以礼待人,注重礼节,却能受人尊重。《左传》成分二年夏天,齐侯率军与晋军在宰地作战,被晋军打败了而且险些被俘,于是急忙逃回齐国都城临淄。刚进城中,齐侯所乘坐的车的前卫驱使一个女子躲开。这个女子问道:“国君免于祸难了吗?”说:“免了。”她又问:“锐司徒免于祸难了吗?”回答说:“免了。”她于是说:“如果国君和我父亲免于祸难了,还要怎么样?”说完就跑开了。齐侯认为她做得很有礼节,便派人查询,不久查询到,原来她是锐司徒的妻子,于是齐侯就封给她石宛这个地方作封邑。

由此可知,礼的应用,以和谐友爱为好。与同事、上级、部下、父母、妻子等等,这一切都需要适当的礼节。

礼仪是一种极其有趣的文化现象,它要受历史、风俗、宗教及社会思潮的影响,是一个区域内人际交往时所认同的准则和行为的规范。而礼节礼貌则是礼仪的具体化和实际化,礼仪要通过礼节和礼貌来实现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过去,有个年轻人骑马赶路,忽见一位老汉从这儿路过,他便在马上高声喊道:“喂!老头儿,离客店还有多远?”老汉回答:“五里!”年轻人策马飞奔,急忙赶路去了。结果一气跑了十多里,仍不见人烟。他暗想,这老头儿真可恶,说谎话骗人,非得回去教训他一下不可。他一边想着,一边自言自语道:“五里,五里,什么五里!”猛然,他醒悟过来了,这“五里”,不是“无礼”的谐音吗?于是拨转马头往回赶。追上了那位老人,急忙翻身下马,亲热地叫声“老大爷”,话没说完,老人便说:“客店已走过去了,如不嫌弃,可到我家一住。”

这是一则流传很广的故事,它通俗而明白地告诉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讲究礼貌的重要性。“人而无礼,不知其可”,粗俗的言行与得体的礼貌将产生截然相同的交际效果。

和别人打交道,总是以称呼开头,它好像是一个见面礼,又好像是进入社交大门的通行证。称呼得体,可使对方感到亲切,交往便有了基础。称呼不得体,往往会引起对方的不快甚至愠怒,双方陷入尴尬境地,致使交往梗阻甚至中断。那么,怎样称呼才算得体呢?(1)考虑对方的年龄特征

见到长者,一定要呼尊称,特别是当你有求于人的时候。比如:“老爷爷”、“老奶奶”、“大叔”、“大娘”、“老先生”、“老师傅”、“您老”等,不能随便喊:“喂”、“嗨”、“骑车的”、“放牛的”、“干活的”等,否则,会使人讨厌,甚至发生不愉快的口角。另外,还需注意,看年龄称呼人,要力求准确,否则会闹笑话。比如,看到一位20多岁的女子就称“大嫂”,可实际上人家还没结婚,这就会使人家不高兴,不如称她“大姐”合适。(2)考虑对方的职业特征

先揣摩或从直观上确定对方的大致职业,然后选用相应的称呼。比如,对生产者可称“师傅”,对职业人则可称先生等等,总之称呼要合体,不能让人感到不知所然或使人尴尬。(3)考虑对方的身份

有位大学生一次到老师家里请教问题,不巧老师不在家,他的爱人开门迎接,当时不知称呼什么为好,脱口说了声“师母”。老师爱人感到很难为情,这位学生也意识到似乎有些不妥,因为她也就比这位学生大10多岁左右。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称呼呢?按身份,老师的爱人,当然应称呼“师母”,但这是旧称,人家因年龄关系可能不愿接受。最好的办法就是称呼“老师”,不管她是什么职业(或者不知道她从事什么职业)。称呼别人老师含有尊敬对方和谦逊的意思。(4)考虑自己与对方之间的亲疏关系

在称呼别人的时候,还要考虑自己与对方之间关系的亲疏远近。比如,和你的兄弟姐妹、同窗好友、同一车间班组的伙伴见面时,还是直呼其名更显得亲密无间,欢快自然,无拘无束,否则,见面后一本正经地冠以“同志”、“班长”、“小姐”之类的称呼,反倒显得外道、疏远了。当然,为了打趣故作“正经”,开个玩笑,也是可以的。

在与多人同时打招呼时,更要注意亲疏远近和主次关系。一般来说以先长后幼、先上后下、先女后男、先疏后亲为宜。在外交场合,宴请外宾时,这种称呼先后有序更为重要。1972年周恩来总理在欢迎美国总统尼克松的招待会上这样称呼:“总统先生,尼克松夫人,女士们,先生们,同志们,朋友们!”这种称谓客气、周到而又出言有序的外交家的风度,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我们学习的典范。(5)考虑说话的场合

称呼上级和领导要区别不同的场合。在日常交往中,对领导、对上级最好不称官衔,以“老张”、“老李”相称,使人感到平等、亲切,也显得平易近人,没有官架子,明智的领导会欢迎这样的称呼的。但是,如果在正式场合,如开会、与外单位接洽、谈工作时,称领导为“王经理”、“张厂长”、“赵校长”、“孙局长”等,常常是必要的,因为这能体现工作的严肃性、领导的权威性和法人资格,是顺利开展工作所必需的。(6)考虑对方的语言习惯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方言、习俗各异。在重视推广普通话的前提下,还要注意各地的语言习惯。违背了当地的语言习惯,就可能碰钉子。

有人在承德避暑山庄碰到这样一件事情。几个年轻人结伴去旅游,这天他们从避暑山庄出来,想去外八庙,为了抄近路,两个小伙子上前去问路,正遇上一个卖鸡蛋的农家姑娘。一个小伙子上前有礼貌叫了声:“小师傅!”开始这姑娘没有答应,小伙子以为她没听见,又高声叫一声,这下可激怒了这位姑娘,她嘴上也不饶人,气呼呼地说:“回家叫你娘小师傅去!”两个小伙子还算有涵养,压了压火气,没有发作。本来是有礼貌地问路,反倒挨了一顿骂。这是为什么?后来才知道,当地的农民管和尚、尼姑才称“师傅”,一个大姑娘怎愿意听你称她“小师傅”呢?两个小伙子遭到痛骂也就不奇怪了。

礼仪看起来好像简单,但处理不好会耽误大事。三国时,袁绍谋士许攸投奔曹操后,向曹操献了一计,致使袁绍失败,他自恃功高,在曹操欲进翼城城门时一句“阿瞒,汝不得我,焉得入此门?”为自己掘好了墓坑。所以,有一日,许褚走马入东门,他再次以“汝等无我安待入此门”时,被许褚怒而杀之了。并且将其人头献给了曹操。虽然曹操深责许褚,但从许褚献头时所说:“许攸无礼,某杀之矣!”的理由看,不能不说许攸是死于曹操之手,因为光其对许褚“无礼”是不可能被随便杀之的,最起码曹操有默许之嫌。可见礼与无礼有生死之别。

中国是礼仪之邦,说话办事能否顺利达到目的,礼貌举止有时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据说有这么一件事。一位妇女抱着小孩上火车。车上位子已经坐满,而这位妇女旁边,一位小伙子却躺着睡觉,占了两个人的位子。孩子哭闹着要座位,并指着要他让座。小青年假装没听见。这时,小孩的妈妈说话了:“这位叔叔太累了,等他睡一会儿,他就会让给你的。”

几分钟后,青年人起来客气地让了座。

这位妇女之所以能成功,妙就妙在她顺势制宜,对那位年轻人采取了尊重礼让的方法,给他设计了一个“高尚”的角色:他是一个善良的人,只是由于过度劳累,而无法施善行。趋善心理使小伙子无法拒绝扮演这个善良的角色——确切地说,他也是乐意接受这个角色的。

顺着好吃,横着难咽,这是我们人人都知道的道理,那么在说话办事时,是否让人顺心一点呢?答案在你心中。

看准对象再开口——说话办事因人而异的技巧

人常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这是人之常情。世上千人千面,除去民族和地域的差异外,又有七十二行、三六九等,如果不分李四、张三,见人说话一律点头哈腰或一律傲气十足,可能什么事情也办不成。比如有一则笑话说有一位山民向一位穷酸秀才请教什么叫令尊?这位穷酸秀才瞧不起山民,就欺骗说:“令尊就是儿子的意思。”山民知道后,马上问秀才有几位令尊?秀才脸一红,没能回答上来,一急之下竟说没有。于是这位山民很惋惜地对秀才说:“哎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像你这样有才学的人,怎么能没有令尊呢?这样吧,如果你不嫌弃,可将我的儿子领去给你做令尊吧。”秀才听了后,如同哑巴吃黄连一样哭笑不得,只好灰溜溜地逃走了。

这就告诉我们,说话办事要从实际出发,要看一看对方的身份、文化、性格等等。

所谓看人下菜碟不是指对待人的待遇有高低之分,而是根据不同人的性格、职业、身份、文化等不同特点用不同的形式交往与交流。说话办事不能太直肠子和一根筋。

解放前,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曾在县城发表演讲,抨击封建买卖婚姻,提倡自由恋爱。当他演讲完毕下台时,被一个与他年龄相仿的乡间老太婆挡住了去路。乡下老太婆气呼呼地问于先生:“我请教你一件事,你敢不敢当众答应?”于先生莫名其妙,只得微笑着说:“这要看是啥事,只要我能办到的,我就敢答应。”“你不是在台上说,让女人自己瞅男人么?那我今天就瞅上你了,看你敢答应不?”于先生没料到老太婆会说出这话,见她气呼呼的样子,忍不住乐呵呵地说道:“老嫂子,你恐怕是说的气话吧!刚才我在台上说的话你可能没听清楚,我跟你再说一遍。”于先生接着开导说:“我说的自由恋爱,得男女双方都互有感情,自己愿意才行。如今你说是瞅上了我,那还不行。一是咱俩互不了解,二是我家里有个老伴,我舍不得离婚。剃头担子一头热,中间就有麻烦了。所以你这话我不能答应。”当于先生了解到这位老太婆的女儿因听了于先生的演讲回家与老太婆闹“自由”后,便作了一番耐心的开导,最后终于说服了老太婆。

对于一个受封建思想毒害并从未开化的旧社会乡下老太太来说,提倡自由恋爱确实是让人难以弄懂的事情,老太太依据自己的表面理解理直气壮地向于右任发出责难,于右任针对她的要求就近取譬,联系实际情况给予了明确回答,并借自己的这个例子再次向她阐明道理,语言通俗活泼,终于令老太太“开了窍”。这就是看人下菜碟,即因人而异的说话办事技巧。

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彼此在思想、观念、习惯、风俗等方面都有区别,对说话者言辞的接受,会有所不同。说话者在进行言辞表达时,应当认清接受对象的地域性特点,才会产生良好的交际效果。

说话办事还要看文化背景。随着社交范围的不断扩大,我们的交际对象也将会有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之分,要适应交际的广泛性,就要考虑不同文化背景下说话的特点,使我们说出来的话与特定的文化背景相一致。

拿交际场合的称呼语来说,受文化背景的制约就十分明显。各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形成了各自的称呼习惯,能使交际对象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如英美人习惯称已婚妇女为“夫人”,未婚女子为“小姐”,在比较严肃的场合,一般统称为“女士”。如果错称已婚者为“小姐”,在比较严肃的场合一般会被谅解:因为,西方女性认为这是一个“令人愉快的错误”。但是,在日本妇女一般不称“女士”、“小姐”,而称“先生”,如“中岛京子先生”。

再比如,我们常说“炎黄子孙”,这对港台同胞、海外侨胞很恰当,但对国内兄弟民族说“大家都是炎黄子孙”,人家就不同意,蒙族人会说:“我是乌桓的子孙。”在西方,你对一位姑娘说:“小姐,你长得很漂亮!”她听了格外高兴;而在我国,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前,如果跟年轻姑娘也说这句话,对方说不定会大为恼火,认为你可能有调戏人之嫌。显然,说话不考虑文化背景也是不得体的。

1954年,周恩来总理出席日内瓦国际会议,为了向外国人宣传中国人爱好和平,决定为外国记者举行电影招待会,放映越剧艺术片《梁山伯与祝英台》。为此,工作人员专门准备了一份厚达16页的说明书。周总理看了后批评说:“不看对象,对牛弹琴。”后来周总理建议说:你只要在请柬上写一句话:“请你欣赏一部彩色歌剧电影,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一句话果然奏效,赢得了外国朋友的赞赏。

说话办事要看对方身份,这个问题也很重要。无论在哪个国度哪个年代,地位等级观念都是很强的。对方的身份,地位不同,你说话的语气方式以及办事的方法也应有异。如果不明白这一点,对什么人都是一视同仁,则可能会被对方视为无大无小,无尊无卑,尤其是对方身份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会认为你没有教养,不懂规矩,因而他不喜欢听你的话,不愿帮你的忙,或者有意为难你,这样就可能阻碍了自己办事的路子,使所办之事一波三折,难以成功。

身份是指接受对象在社会上的地位及职业。身份不同,对语言的接受也不同。因此,说话者在言辞表达时,应当区别接受者的身份,不同对待。

一般来说,不要对一个无职业的人,去传播什么领导艺术,对一个五岁儿童,谈什么计划生育,或者对建筑工人谈养殖技术。在学术会上,与会者都是专家教授,如果你仅仅是一个刚刚入门的初学者,却在会上夸夸其谈,俗话说在圣人门口卖百家姓,难免要跌跟头的;在办公室里,在座的大都是领导,如果你仅仅是一个工作人员却在那里颐指气使,也肯定要撞南墙的。

区分身份而发言,这在日常生活中也很重要。比如,一位年轻人路遇长者上前打招呼:“嗨,老兄哪儿去?”这就未尊重接受者的身份,属没礼貌。同样,一个小孩儿过生日,作为父母的同事朋友被邀去做客,如果你致辞说:“衷心祝你健康长寿”这就抬高对听话人的身份,给人一种非常不得劲的感觉;对你的直接上司直呼“老李、老赵”或其姓名就不适宜;对从事任何职业的人都统称之为“师傅”也属不当。

与人说话、交流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办好事情。俗话说“一把银匙开一把锁”,与不同身份的人办事,用不同的说话策略。

小河沟里翻大船——说话办事上下兼顾的技巧

清朝雍正皇帝在位时,按察使王士俊被派到河东做官,正要离开京城时,大学士张廷玉把一个很强壮的佣人推荐给他。到任后,此人办事很老练,又谨慎,时间一长,王士俊很看重他,把他当作心腹使用。

王士俊任期满了准备回到京城去。这个佣人忽然要求告辞离去。王士俊非常奇怪,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那人回答:“我是皇上的侍卫某某。皇上叫我跟着你,你几年来做官,没有什么大差错。我先行一步回京城去禀报皇上,替你先说几句好话。”王士俊听后吓坏了,好多天一想到这件事就两腿直发抖。幸亏自己没有亏待过这人,多吓人哪!要是对他有不善之举,可能命就保不住了。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千万不可轻视身边的那些“小人物”,跟他们搞好关系非常重要。这些人平时不显山不露水,但是到了关键时刻,说不定就会成为左右大局、决定生死的“重磅炸弹”。

历史上许多老奸巨猾的政客都深谙此理,即使在公事公办之际,也不忘了与这样的人拉上关系,一旦交情确立,他就能够从中得到源源不断的好处。

职业成为一种便利,有时比权位更有用。会用人的人,着眼于“用”,能为我所用的,都是“有用之材”。所以木匠、清扫工、锅炉工等等,都得大加笼络,而对权门的仆役门房,还得动脑筋主动巴结。所以自古就有“宰相家奴七品官”之说。“宰相家奴七品官”。明代的严嵩父子卖官鬻爵,弄得门庭若市。刑部主事项治元花了12000两银子转到有利可图的吏部;举人潘鸿业以2200两黄金买到一个知县的乌纱帽。但即使有价码,买官也不易。首先得进严家的门。俗话说阎王好见,小鬼难缠,严家掌管进见大权的是家奴严年,买官行贿的人想见严氏父子,没有严年的通报,也是有路无门,有银子也买不到官。

于是,买官者明白,想见严氏得先买通“门神”。这个“入门费”,约占贿金的十分之一。结果家奴严年富过公侯。有一次严嵩过生日,严年这个家奴一次进上的寿礼竟是黄金一万两!

不但如此,各地来求官的各色人等,都不敢直呼严年的名字,而是毕恭毕敬地称他为“萼山先生”。因而,如果给严年一个主事或是县令,他也未必看得上眼。因为他背靠严门,勒索别人搜刮来的钱财,要比做县令轻松多了。

清代巨贪和糰的门人,也深谙此道。陕西一个巡抚给和糰送20万两银子,竟然无法通报,弄得行贿无门。后来悟通,给了门人5000两银子,这个“传达室”才肯替他“传达”进去。

这也给世人一种启发。当今精通“跑关系”、通关节、深谙办事之道的人,各自都知道关键在何处,主事者的喜怒哀乐固然要放心上,枕边、车上、门口、餐桌,官人所到之处,都有着机会;贴身秘书、打字小姐、汽车司机,都有着常人所没有的便利。

某君曾向人说过他报复局长的故事。某君曾在某局工作过,受尽了局长的气,后来托人调到上级部门做了秘书。按说此时“局长”应该认真反省一下,向此君表示一下歉意,因为,亡羊补牢也许会未为晚也。但该局长并没把他放在眼里,总认为小小泥鳅能掀多大浪头,小河沟子翻不了大船。所以该人怀恨在心,因此,每当局长要找上头的时候,该人总是装出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回答“无法安排”。相反,每当“上头”关系到某局的情况时,“秘书”又每每“下石头”,说该局长目中无人,久而久之,上下不通,这样用不了多长时间,局长也就失宠了。但直到最后该局长大人也没弄清是咋回事。

在官场上也许这是小事一桩,但由此不难使我们看出,越是小人物越是得罪不得。

现今泛滥成灾的送礼风,敢下手的,连一些虾兵蟹将也不放过,因此才出现了处长见到部长秘书的爹也要热情地嘘寒问暖,当然局长见到县长的司机也要礼让三分,似乎也就不足为怪了……

所以,平常无论是说话还是办事,一定要记住:把鲜花送给身边所有的人,包括你心目中的“小人物”。不要总是时时处处表现出高人一等的样子,要知道,再有能力的人也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办好,再优秀的篮球运动员也不可能一个人赢得整场比赛。在经营管理中,人的因素至关重要,有了人才会有事业,有情义,同时也会带来效益。俗话说:“不走的路走三回,不用的人用三次。”说不定,有一天,你心目中的“小人物”会在某个关键时刻成为影响你的前程和命运的“大人物”。

在某一家公司,行政部和财务部两个部门的经理都是大学毕业,年龄、经历相仿,都非常有才华。行政部门经理为人和善,善于走群众路线。在日常工作中,对下属恩威并施,分寸得当。在业务上严格要求,从不放松,但偶尔出了什么差错,他却总能为下属着想,主动承担错误,为下属担保;每当出差,总是不忘带点小礼物、小玩意,给每一个下属一份爱心。

而财务部经理虽然工作成绩也很不凡,但在对下属的管理中,却严厉有余,温情不足。有时甚至很不通情达理,缺少人情味。曾有一位下属的老父亲得了急病,等把老人送到医院,急急忙忙赶到工作单位,迟到了几分钟。虽然这位员工平时工作勤恳,兢兢业业,从不误事,但这位经理还是对其进行了批评,并处以罚款若干。

不久,公司内部人事调整,行政部经理不但工作颇有业绩,而且口碑甚佳,更符合一个高层领导的素质要求,被提拔为副总经理。而那位财务部经理虽说工作也干得不错,但没料到下属中有一位他从来不放在眼里的“小人物”竟能“通天”:据说本公司总经理的儿子与他竟是同届同学!他有失人情味的管理方式,在领导眼里,其实不利于笼络人心,不利于留住人才,以至于原打算提携他的意图被取消了。

可见,“小人物”的力量汇在了一起,足以推翻任何一个“大人物”。所以作为领导一般不要轻意得罪小人物,不要与他们发生正面冲突,以免留下后患。要学会与“小人物”交朋友。俗话说,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不要用实用主义的观点去处理与“小人物”的关系,不要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到“有事才登三宝殿”时就晚了。所以应记住:你平时花在“小人物”身上的精力、时间都是具有长远效益和潜在优势的。在不远的一天,也许就在明天,你将得到加倍的报答。

上面列举了这么多反面的例子,绝不是说要我们也要学他们的样子,干一些收买、拉拢、腐蚀的勾当,但人在屋檐下,怎敢不低头?所以,要想说好话、办好事还应对“宰相家奴七品官”这句话,给予新的理解,即不要轻视你身边的任何人,有道是“深山藏虎豹,田野隐麒麟”,更何况一百个朋友不算多,冤家一个就不少,越是小河沟子越可能会翻大船。在芸芸众生之间,有着无数能够在关键时刻大显神通、或助你成功的“贵人”或陷入于死地的“小人”。所以,想要急时有人帮,就要随时随地广泛交往,多结善缘才行。

第二章 说话办事的利弊权衡艺术

说任何一句话,办任何一件事,都有利弊之别。在话尚未出口,事尚未置办之时,预先权衡利弊得失,掂量轻重缓急,乃成事益人之上策。很多人在说话办事时顾前失后,因小失大,甚至成事不足而败事有余,皆为事前未掂掇好利弊得失关系所致。但说话办事如何权衡利弊也是一门艺术,只有把握了这门艺术的人,才能把话说得遂心,把事办得完美。

该低头时就低头——说话办事圆通畅达的技巧

在中国古代社会,有两种人最不得志,一种是卑躬屈膝者;一种是自视清高者。

其实,总结一下这两类人都犯了同一种错误,即不通中庸之道。

汉武帝死后,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的身份辅佐着汉昭帝,把持朝政。因而,许多想升官的人,便带上各种礼物纷纷来投靠他。霍光是个惜命之人,总怕有人会谋害他,所以他定下一条规矩,凡是要见他的人,必须经过赤体搜身,然后由两个卫士挟持着方可入内。

当时东海萧望之等一批儒士应诏入京,接受考试录用,他们当然也得经过搜身,才能见到霍光。大多数人都依从了,只有萧望之认为这是对自己人身的侮辱,坚决不肯接受,他说:“如果要搜身,我宁肯回家种地。”

霍光无奈,只得在自己身边加了两个侍卫,然后召他进来。

萧望之进谏说:“大将军以德辅佐幼主,德能感化天下,所以四方之士皆来应试,准备为朝廷效力。现在想要见你一面,都要受搜身之辱,恐怕就不如周公辅佐周成王那样有大德了吧。”

霍光对他的指责未加计较,萧望之却也终因抗拒搜身而未被录用。同来的人有人讥笑他,萧望之说:“人各有志,何必强求。”看来,不晓圆通之道的人是很难在人生的战场上取胜的。

晋代也有这么一位倔强之人,他就是有名的诗人陶渊明。

他出身没落士族,是东晋名将陶侃的曾孙子。陶渊明自幼博览群书,有远大的抱负,很想为国家效力。

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交,政局动荡,社会很不安定。朝中官吏多鼠目寸光,贪功好利之极。陶渊明在任江州祭酒时,就已闻见了许多官场险恶的事,因不愿与那些贪官污吏同流合污,所以没多久就辞职了。

后来,又经人举荐,任镇军参军、建威参军,41岁时当上了彭泽县令。就在他上任80多天后,朝中派来一位督察大员视察政事。据说,这位督察一向高傲,特别喜欢阿谀奉承,而且收惯了下属的礼物。

县衙里的一个小吏报告陶渊明说:“大人,您赶快筹办一份礼物,穿戴整齐地去拜见督察大人吧,不要被他怪罪下来。”

陶渊明听了,厌烦之感顿生,满不在乎地说:“我不就是个小小的县令吗,我才不肯为区区五斗米的俸禄向那种卑鄙小人低头哈腰呢?”说罢,解去印绥,辞职回家了。人们十分敬佩他的气节,称他为“靖节先生。”

五斗米,晋代县令的官俸,后来泛指微薄的官俸;折腰就是弯腰,指屈身施礼。成语“不为五斗米折腰”即由此出,用来比喻清高,有骨气。

陶渊明退隐之后,悠闲自得,勤于吟咏,或写优美静居的田园风光,或写淳朴勤劳的农家生活,或寄情于“小国寡民”的天真理想,或抒写个人的自适情趣;内容雄浑,风格真纯,清新质朴,个性鲜明,影响极为深远。被后人誉为田园诗人的鼻祖,又称为隐逸诗人的宗师。其代表作有《归田园后》《桃花源记》《归去来辞》等篇。

其实,官高位显,有一定的排场也是情理之中的,但不要把官高位显之人都看成傲慢之人,所以,能否处理好与上级的关系,这与下属的办事技巧似也密不可分。

海瑞在淳安知县任上,对京里来的大官儿丝毫不讲情面。那时严嵩在朝中正红得发紫,一次,他的干儿子、最狠毒的帮凶鄢懋卿以副都御史的身份来经理东南盐课。由于他后台硬,每到一地,排场之阔绰难以形容,敲诈勒索更是明目张胆,仅在扬州一地就搜刮了银子二三百万两。人们听说他要到来,知道自己马上就要家破人亡了,因此,比听到倭寇登陆的消息还要害怕。

但是,鄢懋卿即将进入包括淳安县在内的严州府地界时,表面上却装得非常清廉,他牌示各县,自教“素性简朴,不喜欢承迎,所过之处,凡饮食供给,俱宜俭朴为尚,毋得过为华侈,靡费里甲。”海瑞早已知道鄢懋卿的贪鄙,根本不相信他这套冠冕堂皇的骗人鬼话,就派差人出去探听,探听的结果证实了鄢懋卿一路上穷极奢靡,甚至连夜间使用的小便壶都要地方官吏做了银的送给他。淳安县是一个穷苦的山城,拿不出很多钱来支应上边来的这个大蠢虫。但是不拿钱,又如何应付过关呢?海瑞经过左思右想,拿定了主意。他派人给鄢懋卿上了一个禀帖,禀帖中说:“据我们派人调查的结果,所得知的情况和你的正式通知恰恰完全相反,事实上你所到之处无不花天酒地。这就使我们很为难了,若照正式通知办事,深怕获怠慢之罪,而大肆招待,又怕违背了你体贴平民百姓的好意,究竟应该如何办,请示。”鄢懋卿见了海瑞的禀帖,知道海瑞是个铁面无私的知县,弄不好自己将很难下台,只好咬牙说:“当然照正式通知办事。”但再一想,犯不着到淳安这样一个穷县,去碰海瑞的钉子,于是绕道他往,没有进入严州府地界。

其实,据史记载,海瑞的性格不比陶渊明柔弱,而且还是一位更值得百姓和后人钦敬的好官。相比之下,海瑞不但顶住了那位人人害怕的贪官,而且亦没有因此而失去自己的地位。勿庸置疑,一位知县纵然再清贫,恐怕从维持生计的角度看也会比那位田园诗人的鼻祖陶老先生好过得多吧!所以我们说话办事不要单从一个角度去看,处世也不能过于死板呆滞。用现在的话说应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和因人制宜。

给上司留足面子——说话办事维护上司的技巧

在职场上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区别就是上级与下级的区别。

我们都知道,中国人爱面子,尤其是官场上某些当权者们,更把面子看得尤为重要。他们很注重下属对自己的态度,往往以此作为检验下属对他尊重不尊重、会不会来事的一个重要“标准”。

从历史上看,因不识时务,不会看上级脸色行事而触了霉头的人不在少数,其中,也包括一些忠心耿耿的人,如三国时的许攸就是因为“冲撞”上级而遭到杀头的。现实中一些人有意无意地给上级丢面子、损害上级的权威、常常刺伤上级的自尊心的也大有人在,因而也常常遭到穿小鞋、受冷落的报复。

其实,这不能全怪上级,即使宽容的上级也希望下属维护他的面子和权威,而对刺激他的人感到不舒服、不顺眼。唐太宗李世民是以善于纳谏著称的明君,但也曾因魏征当面指责他而感到生气。一次,他在宴会群臣后,酒后吐真言,对长孙无忌说:魏征以前在李建成手下共事,尽心尽力,当时确实可恶。我不计前嫌地提拔任用他,直到今日,可以说无愧于后人,但是魏征每次劝谏我,当不赞同我的意见时,我说话他就默然不应。他这样做未免太没礼貌了吧?长孙无忌劝道:“臣子认为事不可行,才进行劝谏;如果不赞成而附和,恐怕给陛下造成其事可行的印象。”太宗不以为然地说:“他可以当时随声附和一下,然后再找机会陈说劝谏嘛!这样做,君臣双方不就都有面子了吗?”唐太宗的这番话流露出他对尊严、面子和虚荣的关注,反映了上级者的共同心理。

面子和权威之所以如此重要,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把面子与上级的能力、水平、权威性密切挂钩。一位牌技不高的科长在同下属打扑克时,常因输得一败涂地而对玩牌的人破口大骂,很明显地暴露出对下属“手下不留情”的不满。渐渐地,下属们不再同他一起打扑克,怕刺伤科长的自尊心。其实像这位科长一样小心眼的上级在生活中比比比皆是,可谓防不胜防。所以平时娱乐时,一些人不喜欢和上级在一起,这方面的因素无疑是个主要原因。

试想,如果唐太宗并没有这么英明,并没有这么大的胸怀和气量;恐怕魏征的脑袋早就搬家了。这其中的经验与教训不能不为下属三思,引以为戒。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作为一个下属,我们与上级交往时的言行的确应该慎之又慎,分寸适度。

常言说,“官大一级压死人。”无论哪一级的上级,都比较讲究面子,对自己的威信也十分重视,对下属说的话也十分在意。

与上级上级进行交谈,常常会遇到一些难以处理的问题,这时候应该权衡利弊。权衡利弊不是当老好人,而是能把话说得委婉一点。这样即能保住上级面子,又不至于得罪上级,这种办法春秋时的优孟使用得很好。

优孟是楚国的艺人,身高八尺,喜欢辩论,常常用诙谐的语言婉转地进行劝谏。楚庄王有一匹心爱的马,因为非常喜欢,所以给它穿上锦绣做的衣服,让它住在华丽的房子里,用挂着帷帐的床给它做卧席,用蜜渍的枣干喂养它。结果马得肥胖病死了,于是庄王让臣子们给马治丧,要求用棺椁殡殓,按照安葬大夫的礼仪安葬它。群臣纷纷劝阻,认为不能这样做。庄王急了,下令说:“有谁敢因葬马的事进谏的,立即处死。”

优孟听到这件事后,走进宫门,仰天大哭。庄王吃了一惊,问他哭的原因。优孟说:“这马是大王所心爱的,堂堂的楚国,只按照大夫的礼仪安葬它,太寒怆了,请用安葬国君的礼仪安葬它吧。”庄王问:“怎么葬法?”优孟回答说:“我建议用雕花的美玉做棺材,用漂亮的樟木做外椁,用枫、豫樟等各色上等木材做护棺,发动士兵给它挖掘墓穴,让年老体弱的人背土筑坟,请齐国、赵国的代表在前面陪祭,请韩国、魏国的代表在后头守卫,要盖一所庙宇用牛羊猪祭供它,还要拨个万户的大县长年管祭祀之事。我想各国听到这件事,就都知道大王多么的重视马了。”庄王恍然大悟说:“我的过错竟然到了这个地步吗?现在该怎么办呢?”优孟说:“让我替大王用对待六畜的办法来安葬它:堆个土灶做外椁,用口钢锅当棺材,调配好姜枣,再加点木兰,用稻米作祭品,用火光做衣服,把它安葬在人们的肚肠里吧!”庄王当即就派人把死马交给太官,以免天下人张扬这件事。

俗话说,人在屋檐下不能不低头。得罪领导与得罪同事不一样,轻者会被领导批评或者大骂一番;若遇上素质不高、心胸狭窄的人可能会打击报复,暗地里给你穿小鞋,严重者甚至会一辈子压制一个人的发展。杨雄在《法言·修身》中谈到“四轻”的危害时讲“言轻则招忧,行轻则招辜”,从与领导相处的角度讲,不慎言笃行,一旦冲撞了领导,就会影响你的进步和发展。所以,为维护领导的权威,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领导理亏时,给他留个台阶下

常言道:得让人处且让人,退一步海阔天空。对领导更应这样。领导并不总是正确的,但领导又都希望自己正确。所以没有必要凡事都与领导争个孰是孰非,给领导个台阶下,维护领导的面子对你以后跟领导办事会大有益处。(2)领导有错时,不要当众纠正

如果错误不明显无关大局,其他人也没发现,不妨“装聋作哑”。如果领导的错误明显,确有纠正的必要,最好寻找一种能使领导意识到而不让其他人发现的方式纠正,让人感觉领导自己发现了错误而不是下属指出的,如一个眼神、一个手势甚至一声咳嗽都可能解决问题。(3)不冲撞领导的喜好和忌讳

喜好和忌讳是多年养成的心理和习惯,有些人就不尊重领导的这些方面。一位处长经常躲在厕所抽烟,经了解得知,这位处长手下有四个女下属,她们一致反对处长在办公室抽烟,结果处长无处藏身,只好躲到厕所里过把烟瘾。他的心里当然不舒服,还不到一年,四个女下属换走了三个。

现代社会上流行这样一句话,你以为你是谁?这话很有道理。你与领导发生矛盾或者发现领导有某种毛病时,一定要先想到自己的地位和身份,而更重要的一条就是记住牌场上的那句话:“小二不要管大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