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那些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8 16:14:28

点击下载

作者:经典读库编委会

出版社: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皇帝那些事

皇帝那些事试读:

前言

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有五千多年。而在这五千年中,封建社会的历史就延续了两千年。在这两千年的封建历史中,“皇帝”无疑是这段历史最具代表性的符号之一。

皇帝,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专称。早在四千多年前,中国就有三皇五帝之说。那时,“皇”与“帝”是两个不同的称号,称“皇”的有伏羲氏、女娲氏和神农氏,称“帝”的有黄帝、颛顼、帝喾、尧和舜。到了夏、商、周三代,国君的称号都是“王”或“天子”。之后,秦王政吞并六国,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秦王政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武帝”,单被称为“王”、“皇”、“帝”已经不足以和自己的功业匹配了,便将“皇”和“帝”合二为一,作为自己的正式称号,从此,“皇帝”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统治者的专称。

皇帝可以说是中国封建历史中最引人瞩目、最特殊和最神秘的一群人,他们处在权力的顶峰称孤道寡,幽居在重重禁宫中接受亿万臣民的顶礼膜拜,他们难得露出真容,在普通人眼中,他们就是“天之子”,是神一般的存在。如今,皇帝这一称号早已随着封建社会的土崩瓦解而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只能从那泛黄的史册里、掩埋于黄土的古迹中窥视那些曾为皇帝者存在的轨迹,寻找他们的只言片语。

也许是为尊者讳的缘故吧,史籍中的皇帝,面目多是苍白模糊的,言辞总是冰冷齐整的,使人难得窥其真容。甚至有的时候,我们会忘掉,皇帝也是人,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他们会哭,也会笑,有欢乐,也有哀愁……

在这些皇帝中,有缔造传奇的人。汉高祖刘邦出身布衣,年轻的时候是个让人瞧不起的市井无赖,可他在奋起于反抗暴政的起义浪潮中,最终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千秋伟业。

有命运乖舛的人。晋惠帝司马衷生性愚钝,但却因为生在帝王家而登上皇帝宝座,然而造化弄人,身为皇帝的他,先后被自己的外祖父、皇后及宗室诸王牵制胁迫,凄惨度日,最后死得不明不白。

有失职的人。明熹宗朱由校自幼不受宠爱,在艰难登上帝位后,他也没有什么办法将大厦将倾的大明王朝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他只是一味地沉浸在自己的爱好——做木工活中不能自拔,最终成就了一代木工圣手,却毁了一个庞大的帝国。

有残暴荒淫的人。南朝宋前废帝刘子业暴虐淫乱,对他来说,杀人是可以被当做娱乐活动的,亲族女眷是可以用来淫乐的。这种种暴行,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做不到的。

有荒唐无耻的人。隋炀帝杨广骄奢淫逸,好大喜功,色心兴起之时,连庶母都不放过;追求逸乐,三下江都,将充盈的国库挥霍一空。

有重情重义的人。清顺治帝福临对董鄂妃情有独钟,在冰冷的皇宫中,两人相互温暖,相互扶持,用爱谱写了一曲难得一见的禁宫绝恋。然而在董鄂妃撒手人寰之后不久,福临也追随而去,真应了那句“情深不寿”。

有爱男人胜过爱女人的人。汉哀帝刘欣将后宫三千佳丽视若敝,却深深迷上了同为男人的董贤,他爱董贤胜过一切,甚至为他抽刀断袖,使得“断袖”一词成为同性之爱的代名词。

…………

这些皇帝在威严而又封闭的环境中发展着自己奇特的个性,并以此影响了一个王朝、一个民族,甚至是整个历史的发展。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封建集权制度下,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对历史的进程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为了解开历史的真面目,使读者能更加了解这些曾经的“天之骄子”的真实人生,我们特意编写了本书。本书选取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四十二位皇帝,从不同角度入手,叙述了他们人生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事迹。其中内容多来自正史,亦不乏稗官野史以及民间传说,希望读者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能从中得到一些启迪。

由于时间仓促,加之编者的能力有限等原因,本书还有许多不足、疏漏及有争议之处,请读者见谅,若能提出宝贵意见,则不胜感激。

英雄莫问出处——传奇天子的传奇人生

这些传奇天子,有的出身布衣,曾在社会最底层摸爬滚打,最终在改朝换代的战争中脱颖而出,建立新朝;有的虽然出身帝王贵胄之家,却因遭逢变故而受到打压迫害,后又因缘际会地登上帝位;有的虽为一介女流,但却凭借种种手段,在男人当权的世界中,打出自己的一片天……一朝无赖做皇帝汉高祖刘邦汉高祖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平民身份登上皇帝之位的人,他“起于布衣之中”,曾是乡邻眼中的无赖之徒;他当过芝麻大的小官,又因私放囚犯而逃亡于山林之间;最后,他参加抵抗暴秦的起义军,并最终打败群雄,“奋剑而取天下”。可以说,刘邦用他的一生写就了一部波澜壮阔的平民奋斗史,而他本人也成为后世人心中最伟大的一代雄主之一。市井无赖,胸怀大志

汉高祖刘邦是沛丰邑(今江苏沛县)中阳里人,他出身贫寒,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上边还有两个哥哥。相传刘邦出身颇不寻常,是蛟龙转世,他鼻梁高挺,须髯俊美,相貌呈现出龙的样子,更令世人称奇的是,在他的左腿上长有七十二颗黑痣。

刘邦自幼性情狂放,不喜欢读书,对那些一般人所从事的生产和经营之类的事务也看不上眼。他只知一味地游手好闲,招猫逗狗,人们都觉得他是个没出息的市井无赖,就连他的父亲刘太公也拿他没办法。

成年以后,刘邦性情稍有收敛,因为和地方的差役们混得很熟,他便当上了沛县的泗水(今江苏沛县东)亭长。秦时的亭长是掌握一亭之内(大约十里范围内)治安和徭役的地方小官,但是刘邦并不以自己的官小为耻,反而经常嘲笑县衙里的官吏们尸位素餐,庸碌无为。当然,刘邦也不是个孤高自赏的人,他喜欢结交和自己志趣相投之人,像是沛县的主吏萧何、狱掾曹参都心怀天下,刘邦和他们颇为投缘,三人交往甚密。

刘邦喜好喝酒,他经常呼朋引伴地到武妇和王媪的酒铺喝酒,因为家贫,常常赊账。据说,刘邦喝醉后,身上常常会发生奇异的现象,武妇和王媪看到后,深以为奇,认为此人不同寻常,因此到年底时,这两位老板娘常常烧掉刘邦的赊账条,将他欠的酒债一笔勾销。

除了爱喝酒,刘邦还比较好色,他的长子、后来的齐王刘肥,就是刘邦成亲之前和一曹姓女子所生的私生子。

刘邦为人不算好,生活也不怎么检点,但他为人豪爽,胸怀大志。一次,他奉命送服役的人去咸阳,路上刚好碰到了秦始皇出巡的队伍。看着坐在华丽的车上威风八面的秦始皇,刘邦深受触动,不禁脱口说道:“大丈夫当如是也!”由此,他的野心可见一斑。汉高祖刘邦像

刘邦之妻名唤吕雉,也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吕后。刘邦和吕雉的结合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因为人们都觉得刘邦是个无赖,所以没有哪家人愿意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所以刘邦快四十岁的时候还没有成亲。有一年,吕雉的父亲吕公与人结仇,为避祸,他拖家带口移居到沛县。因为吕公和沛县的县令是旧交,沛县的官吏和豪户大族都去吕公家祝贺。因为来的人太多了,负责收取贺仪的萧何无奈宣布,凡是贺仪超过一千的人才有资格坐到大堂中,不满一千的人只能坐在堂下。刘邦只是个亭长,又不名一文,却交了张写有“贺仪一万”的白条,之后就趾高气昂地走到大堂里,还不客气地坐到了上座。众人都吃了一惊,而吕公见刘邦气度不凡,谈笑间透着豪迈,心下十分喜欢。待宴席结束,众人散去后,吕公着人将刘邦留下,与他促膝谈心,不断地夸他相貌英挺,将来一定有大作为。后来吕公更是不顾妻子的反对,将最器重的长女吕雉嫁给了刘邦。吕雉和刘邦结婚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没过过好日子,刘邦家境贫寒,而且刘邦也不是顾家的人,所以吕雉不得不下地干农活以贴补家用。后来,吕雉还被刘邦连累得又是坐牢,又是当人质,还差点被杀。斩白蛇起义

秦朝末年,百姓不堪忍受秦之暴政,纷纷揭竿而起。刘邦本来是泗水亭长,官虽小,但也是朝廷的一分子,他之所以走上起义抗秦之路,也是出于无奈。

早在即位之初,秦始皇就开始在骊山为自己造陵墓,为此他在全国征发了七十多万民夫。这些民夫大多不堪劳役重负,被折磨而死。一时间,人人都视去骊山服役为畏途,宁愿冒着被杀头的风险逃亡,也不愿去服役。刘邦斩白蛇起义

一次,刘邦奉命押送一批犯人去骊山服役,沿途不断有人逃跑。见此情景,刘邦知道到不了骊山,人都会跑光的,按秦律,他也会被判处死刑。等到了丰西的泽中亭,刘邦索性将剩下的犯人全部放了,还对他们说:“大家都自己逃命去吧!我也要逃跑啦!”犯人们非常感激他,纷纷跪拜致谢。谢毕,有的人自去逃命,还有十几个人不愿离开,说是愿意追随刘邦左右。是夜,刘邦就带着这十几个人逃亡到南边的邙山和砀山,并在那里隐居起来。

隐居邙砀之时,刘邦还悄悄地和留在沛县的萧何、曹参等人互通消息,他的妻子吕雉也经常来到山中和他相会,刘邦也会通过吕雉来了解外边的形势。时间长了,刘邦的义举传遍了四邻八乡,名气渐渐大了起来,越来越多的贫苦百姓、破产农民都来投奔他。

关于刘邦起义,还有一个“刘邦斩白蛇”的传说流传于世。相传,刘邦隐居芒砀之时,有一次喝醉了酒,那时天已经很晚了,他和随从们摇摇晃晃地走在杂草丛生的小道上,突然前边探路的随从慌张地跑过来说:“前边盘着一条白色大蛇,将路堵死了,谁都过不去,不如我们找条别的路吧?”刘邦此时因酒醉而豪气正盛,哪肯退却,说:“一条蛇有什么可怕的,不须惊慌!”于是他走到队伍的最前面,挥剑将白蛇斩成两段。

一行人继续前进。后来,刘邦的酒劲儿上来了,身体不支,躺倒在地上。后边的人赶上来,来到刘邦斩白蛇的地方,看到有一个老太太坐在那里哭,都很惊讶,忙上前询问缘故。老太太说:“我是白帝的妻子,我的儿子,也就是白帝之子在这里被赤帝的儿子杀死了,所以我很伤心。”众人都以为老太太在说谎,气愤地想要动手打她,可是老太太却突然间化作一团烟雾消失得无影无踪。他们大吃一惊,等到刘邦酒醒起身之后,就将此事一五一十地细细说与刘邦听。刘邦听了此事,心中说不出的高兴,从此便以赤帝之子自居。

这件事传开后,来投奔刘邦的人更多了,等到陈胜揭竿而起的时候,芒砀之间已经有数百人追随刘邦了。

后来,刘邦审时度势,认为起兵时机已到,便带着这数百人的队伍回到沛县,杀了县令,夺取了沛县政权。沛县百姓和萧何等人拥戴刘邦为沛公,从此扯起反秦起义的大旗。两雄相争汉王胜

在刘邦于沛县起兵的同时,原来的楚国名将项燕之后项梁和侄子项羽也在会稽郡的吴县扯起了反秦的大旗,此外,六县的英布、东阳的陈婴等也带着各自的队伍加入到反抗暴秦的起义军中。起义军力量越来越大,如摧枯拉朽般将秦军打得落花流水。

前207年,刘邦进抵霸上,随即向咸阳进发。秦王子婴见大势已去,便出城投降,还将传国玉玺交给了刘邦,秦朝从此灭亡。

就在刘邦进入关中不久,项羽也带领队伍赶往关中,想要争夺推翻秦朝的头功。无论是从个人威望来说,还是从军队实力来说,项羽都是称霸天下的不二人选。

项羽领军攻破了刘邦属下驻守的函谷关,进驻鸿门(今陕西临潼东北),这里距离西南方刘邦驻守的霸上仅四十里。

刘邦的部将曹无伤是个卑鄙小人,他见形势紧张,就想投奔实力更强的项羽。于是,他派人给项羽送信,谗毁刘邦,说刘邦有意自立为关中王,并以子婴为相。项羽的亚父谋士范增也告诫项羽:刘邦本是个酒色之徒,如今进驻关中,不贪酒、不恋色,可见其志气不小啊,要不及时除掉他,遗祸无穷。项羽深以为是,决定第二天清晨就出兵攻打刘邦。

当时项羽麾下兵士有四十万,而刘邦只有十万兵力,两军实力悬殊。刘邦无奈听从谋士张良的建议,软下身段求和,还亲自来到项羽的鸿门大营中解释。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鸿门宴”。西楚霸王项羽像

项羽为人光明磊落,但又有些刚愎自用。他听信了刘邦说没有野心的言辞,而且不愿以多欺少,便放过了刘邦。

项羽封刘邦为汉王,统领巴、蜀和关中四十一县,都南郑(今陕西南郑),自己则自称西楚霸王。

刘邦为人颇有城府,他表面上顺从项羽,退居巴蜀之间,还将通往关中的栈道烧毁,以示自己不再有回到长安的野心。

项羽分封不公,不能使众人信服。前206年五月,齐国的田荣首先发难,同年七月,田荣已占据齐国全境。八月,眼见时机已到,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率领大军从陈仓道出发,进攻三秦,一举夺取了关中。夺取关中只是刘邦和项羽争霸夺天下的开始。刘邦为了能和项羽对抗,他以关中为基地养精蓄锐,为了巩固在关中的统治,他还在此施行了许多深得民心的仁政。

楚汉之间的争霸战争总共用了五年的时间,而两军光是为了争夺荥阳和成皋间的土地,就用时三年。在这长时间的对峙中,汉军物资充沛,士气旺盛;楚军物资匮乏,士气低落。就这样,刘邦的实力在相持中变得越来越强。最后,项羽不得不与刘邦讲和,两方约定以鸿沟为界,西方归汉军,东边归楚军。

前203年秋,项羽领兵东归,刘邦听从谋士的建议,撕毁“以鸿沟为界”的约定,领兵追击楚军。前202年初,汉军将楚军团团包围于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为了迷惑动摇楚军,刘邦命令汉军士兵在楚军军营周围高唱楚地歌谣。楚兵以为刘邦已经占领了自己的故土,整个军营中弥漫着悲惨的气氛。是夜,项羽带领八百多名士兵骑马突围。天亮时渡过淮河时,项羽的士兵只剩下一百多人。后来,汉军包围了项羽及其随从,项羽斩杀数百汉军,自己也身负重伤,最后自刎而死。(西汉)彩绘三鱼耳杯

至此,楚汉相争,以汉王胜出告终。

项羽一死,彭越和韩信便联络各诸侯,推举刘邦为皇帝。前202年,刘邦在山东定陶的汜水南岸登基为帝,是为汉高祖,定国号为汉。

从当上汉王算起,刘邦在位共十二年。自登基为帝始,刘邦一面平定诸侯的叛乱,巩固皇权,一面建章立制,并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治理天下。这些措施不仅稳定了社会、安抚了百姓,更使得汉朝的生产力得以迅速恢复,经济得到了极大发展。可以说是刘邦将四分五裂的中国真正统一了起来,还将民心聚集了起来,缔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伟大帝国,为中国历史开创了新纪元。

西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四月二十五日,刘邦在长安驾崩,葬于长陵,谥号“高皇帝”,庙号太祖。小囚徒的逆袭人生汉宣帝刘询汉宣帝刘询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在登基之前坐过牢的皇帝。他是汉武大帝的嫡亲曾孙,原本应生长于富贵荣华之中,但却在出生后没多久就遭受了家破人亡的人间惨祸,而他自己也被投入监狱。可谁也没有想到,这个无足轻重的小囚徒最后竟然逆袭成功,一举登上大汉王朝权利的顶峰,并成为深受世人称颂的中兴明君。“巫蛊之祸”,婴儿入狱

汉宣帝刘询原名刘病己,是汉武帝和武帝皇后卫子夫的嫡皇曾孙,戾太子刘据的孙子。汉武帝晚年时,卫皇后已年老色衰,不再受到武帝的宠幸,她常常很久都见不到武帝。母亲失宠,作为儿子的太子刘据日子自然也不好过,武帝也渐渐对这个性格宽厚、“不类己”的儿子心生不满。

武帝晚年多病,并且疑神疑鬼,总觉得自己身体不好是有人在背后搞鬼。征和二年(前91),有人告发丞相公孙贺之子公孙敬声施巫蛊之术诅咒武帝,还和武帝的女儿阳石公主有奸情。武帝大怒,将公孙贺父子下狱并处以极刑,此外,负责查办此案的酷吏廷尉杜周罗织罪名,将与此案有关的阳石公主牵连进来,还祸及阳石公主的异母妹诸邑公主,以及诸邑公主的表亲、卫青之子长平侯卫伉。阳石公主、诸邑公主和卫伉最后都被处死。

后来,武帝又命宠臣江充彻查巫蛊案。这个江充为人阴险卑鄙,他平素与太子刘据多有嫌隙,又见武帝连自己的女儿都不放过,便有恃无恐,趁机诬告太子滥行巫蛊之术诅咒武帝。刘据逼不得已,令人冒充武帝使者将江充处死。此时,刘据的政敌借机向武帝进谗言,诬陷太子谋反,武帝起先也不信,派使者出宫查探。使者回宫谎称太子真的反了,武帝这才相信。于是发兵平“叛”。因为整个长安城中都传说太子“谋反”,刘据惶恐不已,最后兵败自杀。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巫蛊之祸”。“巫蛊之祸”牵连甚广,刘据之母卫皇后被逼自缢,刘据的姬妾、儿子、儿媳等全部被杀,只有刘据出生没多久的孙子、小小的刘病己幸免于难。可就是这个出生才几个月、尚在襁褓中的婴儿也没有多好过,他被关进了郡邸狱。

也许是上天可怜这个无父无母的小婴儿,刘病己一入郡邸狱,就受到了廷尉监邴吉的保护。邴吉很同情这个嗷嗷待哺的婴儿,不但挑选了两个女囚做刘病己的乳母,还时常送他些衣服和吃食。刘病己就这样活了下来,在郡邸狱中一待就是五年。(西汉)椒林明堂豆形铜灯

虽说被关进了郡邸狱,但宫廷斗争的余毒依然时刻危及着刘病己。就在他四岁那年,一次意外的灾祸险些让他送了命。

后元二年(前87),汉武帝生了重病,对死亡的恐惧和对权力的欲望,使他变得更加多疑和暴虐。一些术士为了迎合武帝,便对武帝说:“陛下身染恶疾,定是因为有邪气冲犯。臣等观天象,看到长安监狱的上方出现了天子之气,这恐怕就是陛下得病的根源。只要把长安城中所有犯人都杀了,除去了邪气,陛下才能痊愈啊!”武帝对此深信不疑,于是立即下令:杀掉长安城中所有的犯人。当执行这一命令的官员来到郡邸狱的时候,邴吉拦住了他们,并说:“皇曾孙住在这里,任何人都不能随便进入。平民尚且不能无辜被杀,更何况是皇曾孙呢?”双方相持不下,天亮后,官员只得无奈离去。此时,武帝也明白过来了,说:“这是天意啊!”于是他下令大赦天下。刘病己又一次得救。

出狱后,刘病己被邴吉送到祖母史良娣的老家去抚养。他的太祖母非常可怜这个小孤儿,便不顾自己年事已高,亲自抚养他。

汉武帝驾崩前,下诏将刘病己收养于掖庭,并上报宗正,将其列入宗室属籍中,此时刘病己嫡皇曾孙的地位才得到正式确定。命运的天平也终于开始向着刘病己倾斜了。小囚徒一步登天做皇帝

刘病己来到掖庭生活。当时的掖庭令张贺曾经是太子刘据的下属,心知太子为人宽厚仁慈,为抱知遇之恩,张贺对刘病己非常照顾,还出钱供刘病己读书。刘病己终于得到了正规的教育。

刘病己自小聪慧伶俐,他不但敏而好学,而且还喜欢斗鸡走马、广交朋友,有的时候还打打架、闯闯祸。这些不同寻常的经历,使他从小就对民间疾苦、世间不公、政治得失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也使他懂得了许多宗室贵族子弟无法学到的东西,这些都使他有别于那些生长于深宫大内的骄矜皇帝。

刘病己当时结交了许多身份、地位悬殊的朋友,像是暴室啬夫(暴室为汉代官署名,属掖庭令管辖,职责是织作染练,以暴晒得名;啬夫,专管某项事物的小吏)许广汉及其兄弟,还有关内侯王奉光,王奉光喜欢斗鸡,正好和刘病己气味相投,两人就此相知相交。后来,刘病己还娶了这两个人的女儿。许广汉的女儿许平君是刘病己的第一个皇后,王奉光的女儿是刘病己的第三个皇后。

然而,即使刘病己皇曾孙的身份已经得到了汉室的认可,皇位离他还是十分遥远。他的登基,实在是有一些侥幸。

元平元年(前74),汉武帝的继任者、年仅二十一岁的汉昭帝刘弗陵驾崩。昭帝无子,皇位由谁来继承就成了当务之急。那时候,汉武帝的儿子中只剩下广陵王刘胥一人,很多大臣都认为皇位应该由刘胥来继承。但这个建议遭到了权臣霍光的反对,他认为广陵王“内行不修”,不能够当皇帝。最后经过反复斟酌挑选,由霍光议定,决定征汉武帝的孙子昌邑王刘贺来到长安,择吉日立其为帝。但这个刘贺非常不争气,“荒淫无行,失帝王礼宜,乱汉制度”,所以只当了二十七天皇帝,就被以霍光为首的大臣们废黜了。据史书记载,在做皇帝的二十七天内,刘贺就做了一千一百二十七件不该做的荒唐事,平均下来一天要做四十件坏事。这个记录着实让人不敢相信,就算刘贺再坏、再荒唐,一天做四十件荒唐事,而且持续保持二十七天,真是匪夷所思。这里,我们也只能猜测,刘贺是因为得罪了抬举他的霍光等权臣而遭到了罢免。

就在群臣们意图另寻一个血统纯正、没有强大背景又听话的刘氏之后来继承大统之时,时任光禄大夫、给事中(内朝官)的邴吉提议:汉武帝还有一个嫡亲的皇曾孙刘病己流落在民间,刘病己“通经术,有美才,行安节和”,可将他迎入宫中,继汉室大统。此时,汉武帝的后代中已经没有什么人有能力继承皇位,而邴吉又极力称赞刘病己的德行。于是经过慎重商议,大臣们接受了邴吉的建议,决定立刘病己为新君。

元平元年七月,大司马大将军霍光奏议刘病己即皇帝位,随后派宗正刘德驾车驶入刘病己的住处长安尚冠里赐御府衣,刘病己沐浴,受御府衣。之后,由太仆驾猎车奉迎刘病己,就齐宗正府。后刘病己又来到未央宫,谒见皇太后上官氏。他先受封为阳武侯,继而举行了隆重的登基大典,接受皇帝印绶,拜祭祖庙。

就这样,曾经的小囚徒刘病己一步登天,成为西汉王朝的第七位皇帝,即汉宣帝。考虑到“病”和“己”两字都是常用字,登基做了皇帝的刘病己遂改名刘询。故剑情深,南园遗爱

汉宣帝即位之初,朝政基本上全部掌握在霍光手里,霍氏可谓是权倾朝野,而霍光又拥立宣帝有功,所以终霍光一生,宣帝都对他言听计从,恭敬有加。然而在一件事情上,宣帝却很罕见地坚持了自己的意见,没有受霍光的摆布,这件事就是册立皇后。

新皇甫一登基,册立皇后的事情就被提上了日程。当时众公卿都唯霍光之命是从,皆认为霍光之女霍成君是最理想的皇后人选,甚至还集体上书请立霍氏为皇后。

没想到此时皇帝却下了一道奇怪的诏书,“诏求微时故剑(下诏寻找做平民时用过的一把旧宝剑)”,群臣体察圣意,明白这是皇帝想要立贫贱的发妻许平君为后啊!于是,他们又纷纷上书请立许平君为皇后。至此,宣帝终于如愿以偿地接妻子许平君入宫,并立其为后。对此,霍光自然恨得牙根痒痒,但又无计可施。依照汉例,皇后的父亲都会被封为侯爵,但许皇后父亲受封一事,霍光却始终不允,直至后来许父才被封了个“昌成君”。

后来,人们感动于汉宣帝的不忘贫贱、一往情深,“故剑情深”的典故遂一直流传,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霍光像

许平君入宫为后只有三年,在这三年中,她始终端庄恭谨,恪守妇道,与以往的皇后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宫中人人都很喜欢这个出身微贱的许皇后。

自己的女儿无法当上皇后,霍光只能认命,可是有一个人却坐不住了,这个人就是霍光的继室、霍成君的生母霍显。在她心里,丈夫霍光为当朝权臣,又拥立有功,皇帝应该感激涕零地立自己的女儿为后,怎么会杀出来个卑微的许平君呢?怨毒的种子一旦种下,就会很快生根发芽,霍显日思夜想,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置许平君于死地。

本始三年(前71),许平君再度怀孕,霍显看到机会来了,便暗暗买通了女医淳于衍(掖廷护卫淳于赏的妻子),让她伺机害死许平君。后来,许平君诞下一女,淳于衍趁机在许平君所用的进补汤药中加入产妇禁用的生附子。许平君服用加了生附子的补药后不久就逝世了。宣帝得知皇后暴亡,立即前来询问死因。诸御医也觉得事有不妥,都喏喏不知所措。宣帝心中疑窦丛生,下令将所有御医及侍奉皇后的人都投入监狱,细细审问。

看到淳于衍被抓,霍显害怕了,于是将此事原原本本告诉了霍光。霍光听了又惊又怕,为了保全霍氏一族,他硬着头皮入宫劝解皇帝,希望皇帝不要太悲伤,一切应以国事为重,并提议让自己的女儿成君入宫,以慰皇帝思念皇后之心。

宣帝听到这个提议,愈发怀疑皇后之死另有内情,但碍于霍氏一族的权势,不得不委曲求全,将众人释放,还下诏立霍成君为后。

对于许平君之死,汉宣帝当然非常悲痛,但也只能追封她为“恭哀皇后”,并将她葬于杜陵南园(也称少陵,杜陵也是宣帝自己的埋葬地)。

许平君死后不久,霍成君就得偿所愿地当上了皇后。她为人蛮横骄矜,挥霍无度,这与许皇后的节俭自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宣帝对她也只能千般忍让。

地节二年(前68),霍光去世,宣帝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地节三年(前67),汉宣帝封许平君的父亲许广汉为平恩侯,并立自己与许平君在民间时所生的刘奭为太子。这些举动令霍显异常愤怒,甚至“恚怒不食,呕血”。她暗自授意霍成君找机会将太子刘奭毒死。但因为刘奭身边的侍从总是防范得紧,所以霍成君几次下手都失败了。

地节四年(前66)七月,被逼急了的霍氏发动政变未遂,被族灭,霍光之子霍禹、霍云,侄子霍山,妻子霍显都被杀或者自杀。同年八月,宣帝以霍成君密谋毒害太子为由,废其后位,命其迁居上林苑的昭台宫。十二年后,也就是五凤四年(前54),宣帝又将霍成君迁往云林馆,后霍成君自杀。

当然,宣帝灭霍氏更多是出于政治上的考量,但也不能说他没有兴起过为发妻许平君报仇的念头。中兴明君,功绩卓著

汉宣帝即位之初,大小朝政事务都听命于霍光,霍光死后,霍氏一族遭到政治清算,宣帝又重新掌握了军政大权。因为宣帝曾长期生活在民间,又性好侠义,因此他对民间疾苦和政令得失深有体会,这对他的执政有着直接影响。

有了霍氏独大的教训,亲政后的宣帝首先改革了权力过于集中的尚书省,施行中书制。从此,官吏平民的上书、政令的颁布都由中书来办理,尚书省再无权过问了。此举无疑强化了皇权。

流落民间之时,宣帝深切体会到,平民百姓的命运都被地方郡守县令所操纵,而这些所谓的父母官大多贪污成风,腐败不堪。于是,他将在昭帝朝时废止的刺史制度又重新实行起来。除了任用刺史来监督地方官员外,每个地方官在上任前,他都会亲自召见并与之交谈,还要他们写下保证文书,以此来警诫地方官员。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整肃了败坏的吏治。

而在完善司法制度上,宣帝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他既不一味重视法家,也不单行无为而治,而是有自己的创造,这就是“霸王道杂之”。所谓“霸王道杂之”指的是既实行霸道,也就是法制,又实行王道,也就是顺应情理、体恤百姓。宣帝在位时,经常派专员到各地巡查,平理冤狱,还曾十次大赦天下。

宣帝还继续实行文景两帝“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策。对百姓的生活必需品,如粮、盐、油等都实行平价买卖,并对奸商进行严厉打击。在宣帝执政后期,粮食连年丰收,谷价暴跌,甚至出现了有汉以来的最低谷价。为防“谷贱伤农”,宣帝还建立“常平仓”,以国家力量控制和调节粮食价格。

由于宣帝时期国运强盛,朝廷内外的思想文化活动也变得异常活跃,尤其是汉赋的创作更是达到了可媲美武帝朝的极盛境界。而在其他方面,如史学、经学以及农学等,都有流传后世的著作出现。

在宣帝的诸多功绩中,最令史学家称道的就是降服匈奴了。西汉自建国以来,匈奴扰边问题就一直困扰着历任皇帝。仅汉武帝就曾三次大规模讨伐匈奴,但这并未使匈奴臣服,在汉武帝执政后期,匈奴又卷土重来。

本始二年(前72),宣帝征召兵马六十余万,兵分五路攻打匈奴。这是两汉共四百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对外征战。与此同时,校尉常惠受命联合五万乌孙骑兵与汉军形成钳形攻势,来夹击匈奴。匈奴大败。

神爵二年(前60),匈奴的逐日王与新单于不和,带领数万人投靠汉朝。宣帝派郑吉攻打车师,取得胜利,汉朝在西域声威日盛。之后,宣帝授郑吉以西域都护一职,并废止了匈奴人为控制西域诸国而设的僮仆都尉,至此汉朝的政令颁行西域。汉宣帝褒奖守令图

甘露三年(前51),匈奴内讧,五单于自立,呼韩邪单于亲自来到长安归附汉朝。之前依附匈奴的乌孙、安息诸国也前来附汉。从此,汉匈两方长达一百五十余年的对抗终于结束了。汉朝的北方边境不再有烽火之警,汉匈百姓和睦相处,和平景象处处可见。

黄龙元年(前49),汉宣帝驾崩,终年四十四岁,谥号孝宣皇帝,东汉建武年间上庙号中宗,葬于杜陵。

宣帝执政期间,“吏称其职,民安其业”,堪称“中兴”,可以说,此时期是汉朝建立以来武力最强盛、经济最繁荣的时期,因此东汉史学家、《汉书》作者班固对宣帝极为称颂,曰:“孝宣之治,信赏必罚,文治武功,可谓中兴。”史家将汉宣帝与其前任汉昭帝刘弗陵的统治并称为“昭宣中兴”。篡位也能博得满堂彩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封建君主之一。李世民登基称帝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也算不上顺理成章,期间伴随了无数的阴谋和暗算,最后是以发动宫廷政变实现的。这一政变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玄武门之变。纵观中国历史,历来篡位当皇帝的人,不论人品怎样,总会背些骂名,而李世民却因深谙“危机公关”之道而得以幸免,不愧是篡位也能篡出精彩的圣君。兄弟阋墙争皇位

618年,李世民之父李渊称帝建立唐朝,他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立二子李世民为秦王,李世民因战功显赫在朝野上下威信日增,高祖李渊素知李世民有政治才干,便任命他为尚书令,官职相当于宰相之首。而除了掌管朝中要事之外,李世民手中还握有兵权。此时的李世民身边网罗了大批的谋臣和猛将,并且随着军事地位和政治地位的迅速提升,李世民的政治野心也大增,他逐渐有了不臣之心。

李世民功绩卓著,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无人能及的功劳,如今他又手握重权,这都使得李建成颇为忌惮。李建成感到自己的太子地位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于是,他也开始招兵买马,扩充自己的实力。李建成还拉拢四弟齐王李元吉同自己结盟,欲除掉李世民,但每次都没有成功。

与此同时,朝中大臣也渐渐分成两派,拥戴太子的为一派,拥戴秦王李世民的为另一派。

武德七年(624)六月,庆州总管杨文干叛乱,这事多少与太子李建成有些关联,李渊命李世民讨伐,并许诺若平定叛乱便立他为太子。但李渊事后并没有信守承诺,而是听从李元吉和宠妃的建议,让李建成继续当太子,这件事让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的矛盾更加激化,两人的争权活动也由暗转明。

626年,李氏兄弟的矛盾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李建成甚至起了杀心,有一次,李建成在东宫宴请李世民,李世民喝了几盅酒之后忽然腹痛难忍,便告辞离开。

被别人扶回府中后,李世民仍然感觉不舒服,最后居然呕出血来。李世民立即明白过来,定是李建成在酒中下毒,他立即请医服药,毒症才渐渐退了。李建成见李世民并没有中计而亡,就和李元吉一起试图收买秦王府中的勇将,但没有成功。后来,李建成又用计策请父亲李渊出面将谋士房玄龄和杜如晦调出了秦王府,房杜二人是李世民的重要谋士,这一举的确削弱了李世民的力量。(唐)昭陵六骏之飒露紫

就在李建成与李世民争夺继承权的关键时期,突厥南侵大唐,李建成又利用这个时机向父亲进言,让李元吉代替李世民北伐突厥,李渊采纳了这一建议。随即他们又提出,调秦王的部下大将尉迟敬德和秦叔宝等人随同出征,连同秦王的精兵也划归李元吉统领。这一举使李世民手中无兵无将,为他们下手除掉李世民扫清了障碍。李渊并没有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同意了李建成的所有建议。

李建成还给李元吉授意,说是元吉出征当日,自己必和李世民通往昆明池为他践行,到时候他们就可以伺机将李世民置于死地,而秦王府的众将士届时都将归入李元吉麾下,他们就像是砧板上的肉,任人宰割,“一时坑之,孰敢不服”。

对秦王李世民来说,此时的情形已危如累卵。玄武门之变

要是李世民坐以待毙,那他就不是李世民了。实际上,他早有准备。早在李建成和李元吉收买拉拢秦王府将士之前,他就收买分化了太子集团中一些关键人物,其中有太子率更丞王晊和驻守玄武门的将军常何,这两个人在玄武门之变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就在李建成和李元吉刚刚商议好除掉李世民的计策后,王晊就将这个消息透露给了李世民。而常何则在其后的玄武门之变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有了他的帮助,秦王府的士兵才能顺利埋伏于玄武门,而没引起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怀疑。

在得知了太子等人的密谋之后,秦王府里的人都开始惶恐不安,不断地劝说李世民,要他尽快采取措施,先发制人。尉迟敬德和长孙无忌还以离开秦王相要挟,要李世民趁早解决掉太子集团。唐太宗李世民像

此时的李世民也并非毫无准备,只是不愿意先动手而已。这并不是因为李世民不愿骨肉相残,而是考虑到一旦举事,就如离弦之箭,一发而不可收拾,不但要除掉李建成等人,还要将父亲李渊赶下台,否则就这个胜利就无法稳固。而和自己的父亲作对,即使成功了,也可能会为天下人不齿,落下无君、无父、不臣、不孝的骂名。后来有府中人以“舜事瞽叟,小杖则受,打仗则走”来劝说李世民,最终打消了他的疑虑。

629年六月三日,李世民入宫向李渊报告了李建成等人欲谋刺自己的阴谋诡计,同时说出李建成淫乱后宫的事实,李渊答应次日早朝召李建成和李元吉来与李世民对峙。李世民知道父亲向来袒护大哥,此次并没有寄希望于父亲,他自有打算。一回到秦王府,李世民就召集众人连夜商量对策,决定于次日清晨立即采取行动,先发制人,摧毁太子集团,并夺取皇帝之位。

六月四日,李世民命令尉迟敬德、长孙无忌、侯君集、张公瑾、公孙武达、独孤彦云、刘师立等人率兵在皇宫北门,即玄武门设伏,与玄武门守将常何、敬君弘配合,随时准备对付李建成和李元吉。

而李建成这边,待李世民一离开,后宫中支持李建成的张婕妤便派人将李世民见李渊的事告诉了李建成。但是这件事并没有引起李建成的重视,他甚至认为京城守卫都是自己人,不会有意外发生。

六月四日清晨,李建成和李元吉骑马上朝,直奔玄武门。当他们走到临湖殿时才发觉情况有些不对,守门的士卒自己并不认识,他们便想调转马头返回东宫。而此时李世民已经骑马赶来了,双方立即交战,李元吉向李世民方向射了三箭,均没有射中,可见此时李元吉惊慌到了何种程度。而李世民仅用一箭就将李建成射死。

尉迟敬德率领骑兵追上来,用箭将李元吉射下马来。李元吉伤势不重,仓皇逃入附近树林。李世民策马直追,但他胯下坐骑受惊,将他甩了下来。李元吉以为机会来了,便转身夺过李世民的弓箭,想要杀死他。正好这时尉迟敬德赶了上来,一箭射死了李元吉。

太子的部将听到消息后前来报仇,他们在玄武门外和秦王的士兵发生激烈火拼,直到尉迟敬德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头割下示众,李建成的兵马才不得已散去。

之后,尉迟敬德依计向李渊报告说李建成和李元吉要造反已被秦王杀死,李渊知道事情已无可挽回,只好当日宣旨立李世民为太子。为了永绝后患防止自己的子孙再自相残杀,李渊又忍痛下诏,诛杀李建成及李元吉诸子,斩草除根再无复仇可能,以确保朝廷永安,大唐江山永固。同年八月,李渊下诏宣布退位,由李世民继任皇位,自己则当上了太上皇,安享晚年。篡位皇帝的“危机公关”

其实,虽是李建成和李元吉不顾念兄弟之情,欲至李世民于死地在先,李世民杀死兄弟在后,但在诸多史书中,人们还是能找到李世民早就觊觎皇位这一事实的蛛丝马迹,而且毋庸置疑,李渊是在李世民的逼迫下才退位的。那么在中国这个深受儒家君臣父子思想影响的国家中,李世民弑杀亲兄弟、逼迫父亲退位的行径却没有遭到时人及后人强烈的口诛笔伐,这是为什么呢?

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位注重形象的皇帝有着很强的“危机公关”意识。

玄武门兵变成功后,秦王府诸将要求李世民即刻将李建成和李元吉手下百余人全部处死,并籍没家产。尉迟敬德不同意这个做法,说罪在建成、元吉两人,滥杀无辜对安抚民心、安稳社会不利。李世民认为尉迟敬德说的话很有道理,便以高祖的名义下诏大赦天下,除建成和元吉等首凶外,其余人等一律不究。这一举措对李世民稳定局势、收买人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除了大赦建成、元吉旧部之外,李世民还对其中有能力者加以重用。李建成部将冯立、薛万彻等人都是在大赦之令颁布后自首的,李世民不问其罪,将之释放,还授其军职。李建成府中的谋士,如魏征、王珪、韦挺等都得到了适当的安排。尤其是魏征,此人原为李建成属官——太子洗马,曾劝说李建成及早除去秦王李世民以绝后患。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使人将魏征捉来,问他为什么要挑拨他们兄弟间的感情,魏征振振有词道:“我身为太子的谋臣,食人之禄,忠人之事。可惜的是,太子没能听从我的意见,功亏一篑啊!”魏征不卑不亢、刚正不阿,让李世民敬佩不已,遂擢升他为谏议大夫。也就是这个魏征,最后成为李世民最为信任的大臣之一。

为了消除自己弑杀亲兄弟造成的恶劣影响,李世民还屡屡追封两位兄弟。武德九年(626)十月,李世民下令追封李建成为息王,追封李元吉为海陵郡王,并将两人以王子之礼改葬。改葬之日,李世民亲自将灵柩送至宜秋门,并痛哭失声。魏征等人请求陪送灵柩到墓地,李世民答应了这个请求,并下令让原太子府、齐王府旧部前去吊唁。贞观十六年(642)六月,李世民又恢复了李建成的太子称号,并将李元吉改封为巢王。

对于李世民来说,上述这些“危机公关”举措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也只能粉饰一时,有众多秉笔直书的史官和白纸黑字的史书放到那里,真相早晚为人所知,尤其是后世之人看到这段历史,又该如何评价呢?这些问题常常困扰着李世民。

有句话这样形容中国古代史官,说他们“不虚美,不隐恶”,但也有人说:“历史是胜利者的历史。”想来李世民也很清楚这两句话中蕴含的深意,而且还能将之运用得很智慧。

中国历史中,当朝国史皇帝是不能看的,可“爱护”自己形象的李世民却打破了这一规矩。史载,贞观十四年(640),李世民找到当时的宰相、尚书左仆射房玄龄,以“为将来规诫”为由,要求看国史,房玄龄无奈删略部分国史,将高祖、太宗实录各二十卷奉李世民阅读。当李世民看到玄武门之变的记载后,很不高兴,说玄武门一事本来就是同“周公诛管、蔡,季友鸩叔牙”一样的“安社稷、利万民”的好事,史官大可不必有所顾虑,尽管“改削浮词,直书其事”。好个“周公诛管、蔡,季友鸩叔牙”、“安社稷、利万民”,了不起的李世民,仅仅两句话、十数字便给玄武门之变定下了一个正义无比的基调。如此一来,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那时的史书中,关于此事和建成、元吉二人的评价,都有了统一的调调。《高祖实录》曰:“建成幼不拘细行,荒色嗜酒,好畋猎,常与博徒游……”《太宗实录》曰:“巢剌王(李元吉)性本凶愎,志识庸下,行同禽兽,兼以弃镇失守,罪戾尤多,反害太宗之能……”

至此,我们不得不为李世民这个篡位也篡得英明神武的皇帝叫声好!遇到常人难以处理的危机之时,他用“不杀”、“宽恕”和“指导修史”来进行“危机公关”,不但得到了时人的理解和拥戴,也得到了今人的理解和拥戴。贞观之治,盛世之始

可是,人心没有那么简单,历史也没那么简单。李世民种种的“危机公关”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为他赢得了一些好印象,但如果他是个昏庸无能的皇帝,那再厉害的“危机公关”也不能将这种好印象贯彻始终,也不能为他赢得后人的赞誉,以及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灿烂的一页。所以,真正成就了李世民的,应该是他的文治武功、雄才大略,以及了不起的“贞观之治”。

因为经历了隋末的动荡,唐初建时,人口凋敝、百业待兴,所以李世民登基之后,便立即实施了很多对国家和百姓都有利的政策。他施行仁政,放归了宫中一些宫女和侍卫,让他们回到民间自行婚配。减免了赋税和徭役,使阶级矛盾得以缓和。除此之外,他还反对奢侈,厉行节俭。一系列仁政的实施,使动荡的社会逐渐变得平安祥和,为唐王朝巩固政权、恢复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唐太宗主明臣直图

李世民还加大力度整顿律法,严惩贪官污吏。他不主张使用过于严酷的刑律,他认为如果朝廷足够英明,能任命清廉之人做官,官吏们都能爱民如子,严以律己,使得社会稳定,百姓安康,那些违法犯罪的事情自然就会消失了。当然,若是真有人触犯了法律,他也严惩不贷。

史书记载,贞观年间“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在外交上,李世民采取远交近攻的手段,一面采取强硬手段积极抵御北方突厥的进犯,一面提倡以和为贵,拉拢饱受突厥人威胁的西北地区其他民族和部落。在稳定了边境局势之后,他还在边地设置州县,妥善安置归唐兵士和百姓的生活。此外,李世民还将宗室之女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赞普为吐蕃王号)松赞干布,由此拉开了汉藏两族人民友好往来的序幕。李世民执政时期,唐之边疆地区战祸剧减,民族矛盾渐趋缓和,李世民也因此被北方各族人民尊奉为“天可汗”。

李世民执政的二十三年间,唐朝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国家开放,社会稳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国家,在世界范围也威望日盛,使得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商人和求学者慕名来到唐朝经商和学习。而各国官派的遣唐使又将唐朝高度发达的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世界各地,为整个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因此,史学家将唐太宗李世民的执政时期称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为后来唐朝的全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将中国推向无与伦比的鼎盛时代。这个女人不简单武周圣神皇帝武则天泱泱五千年的中国历史画卷中,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武则天在那个讲究三纲五常的国度里君临天下,是一个令人们感兴趣的话题。她上承贞观下启开元,将一代王朝治理为世界强国。但在一千多年的历史评论中,有的贬她为淫荡凶狠的女人,有的赞她为明察善断的君主。如此相悖的评价,一则侧重于女人的“妇德”,一则侧重于帝后的政绩,各执其理,莫衷一是。但不论是爱她的人,还是恨她的人,都不得不承认:这个女人不简单!狐媚惑主,病榻偷情

武则天是唐朝开国功臣武士彠的次女,武士彠掌握着大唐很多州的军权,此前,他只是山西一个普通的木材商,后来靠战乱才得以平步青云,武则天的母亲杨氏,本名不详。正因为此,骆宾王才会在后来的《讨武氏檄》中说武则天“地实寒微”。据说武则天十二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她和母亲经常受到族兄的虐待。贞观十一年(637),十四岁的武则天入宫,被封为唐太宗的才人(正五品),起初,唐太宗非常宠爱她,并给她赐名“武媚”,不久后,唐太宗便冷落了她,将她丢到了一边,就这样,武则天做了十二年的才人,地位始终没有被提升过。

贞观二十三年(649)唐太宗驾崩。唐太宗死后,武则天及其他众多嫔妃就面临着一个何去何从的问题,根据北朝以来的惯例,帝王驾崩后,妃嫔们有三种安置方式:育有子女的妃嫔,有子随子,有女随女,跟着自己的子女到宫外居住;没有子女的妃嫔,如果具备某种特殊才能,那就可以继续留在宫里,为新皇帝服务,此前,唐高祖的薛婕妤因为饱读诗书,就被唐太宗留了下来,让她在宫里教育自己的儿子;最后一种情况,就是既没有子女,也没有任何特殊才能的妃嫔,依据北朝惯例,她们或者被安排到已故皇帝的寺庙中,或者被安排到指定的尼姑庵或道观中,伴着古佛青灯,了此一生。武则天虽然在宫中十二年,但是因为没有受到唐太宗的宠爱,也没有子女,只能和其他没有子女的嫔妃们一起入长安感业寺为尼。武则天像

武则天虽然在唐太宗那里失去了宠爱,但是在唐太宗病重期间,她和唐太宗的儿子——后来的唐高宗李治日久生情,所以即便在武则天出宫入感业寺为尼后,她与唐高宗李治也一直藕断丝连。唐太宗病重期间,太子李治看到武则天英姿飒爽的形象时,就被她深深吸引了,武则天坚强、独立、极富表现欲,李治爱上武则天也是合乎情理的,但武则天毕竟是李治的庶母,况且他们身在皇家,一旦被发觉就是十恶不赦的大罪。可武则天不这么认为,她没有得到唐太宗的长久的爱,如今唐太宗已经行将就木,她必须计划自己的未来,所以得到太子的欣赏后,她便主动迎合,将太子对她的好感,变成了两情相悦。所以,在唐太宗躺在病榻上时,李治就和武则天异常暧昧了。

李治在即位后,并没有把武则天接回宫中,也没有对她做什么特殊的安排,因为李治身为帝王,面对的是整个国家,他刚刚即位,更多需要他的地方是军国大事。但是武则天却没有因为李治的不闻不问而放弃,在感业寺中,武则天努力维持着她和李治那不绝如缕的感情。武则天曾创作的一首情诗《如意娘》,字里行间都是她对李治的思念之情。永徽元年(650)五月二十六日,正逢唐太宗的忌日,李治便到感业寺行香,两位有情人终于有了见面的机会,见面后,两人潸然泪下,李治的心已经彻底被武则天俘虏了。无奈,武则天是先皇的才人,李治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二次入宫,被立为后

唐高宗李治即位后,萧淑妃一直被专宠,而王皇后因为萧淑妃的争宠备受困扰,她迫切希望有人能把皇帝从萧淑妃的身边拉走。于是,心急的王皇后想到了武则天,永徽二年(651)八月,王皇后复召武则天入宫,此时的武则天已经二十六岁了,不管是以何种方式,她毕竟还是离开了感业寺。武则天再次回宫,她被以宫女的身份安排在王皇后身边,既然已经回宫,武则天怎甘如此?她在王皇后身边聪明乖巧,很会讨王皇后的欢心,王皇后也经常在唐高宗面前称赞武则天。

有了王皇后的支持,第二年武则天就为唐高宗生下了长子李弘,她也被唐高宗册封为昭仪,有了高宗的喜爱,又有了高宗的孩子,武则天的地位很快得到了提升,仅次于皇后与淑妃。王皇后本来想要靠武则天夺回高宗的心,现在却只看到武则天与唐高宗情投意合,她也不得不开始为自己忧虑。

永徽五年(654)三月,唐高宗应武则天的请求,为十三位武德功臣追赠官爵,其中就包括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彠。高宗的这一举动让王皇后大为震惊,她让武则天进宫时,武则天不过是先朝的宫女,可如今武则天已经生有皇子,并被封为昭仪,而且她的父亲还是开国元老,来自武则天的威胁让王皇后不得喘息,很快,两人间出现了地位与感情上的矛盾。

武则天父亲被追封后不久,王皇后密与其母柳氏求巫祝(即请巫师作法咒诅他人),后宫本是个是非之地,王皇后的所为很快就被高宗知道了,高宗大怒,令柳氏今后不得入宫。十月十三日,唐高宗下诏:“王皇后萧淑妃谋行鸩毒,废为庶人。母及兄弟一并除名流放岭南。亡父王仁佑追夺告身。”

皇后被废,后位不能无人。唐高宗首先想到的就是立武则天为后。可是,当时高宗的权力在朝廷上有着很大的限制,长孙无忌、褚遂良等老臣势力强大,他们坚决反对唐高宗废王立武,而唐高宗本就想削弱老臣们的势力,他便想要借“废王立武”一事重振皇权,所以在这件事上,武则天和高宗处在同一战线上。

武则天让唐高宗重赏首位支持“废王立武”的五品官员李义府,很多中等官阶的官员看到支持“废王立武”有利可图,便开始支持高宗立武则天为后,不知不觉中“拥武派”的人数大增,这就打破了原来坚持的局面。此时,功臣元老中的李勣(即徐世勣,字茂功,唐高祖赐姓李)的一句“此陛下家事,何必问外人”,更是合乎高宗的心意,于是高宗“废王立武”的心愿便得以实施。永徽六年(655)十月十九日,唐高宗下诏立武则天为皇后。

武则天被立为皇后一事沉重地打击了关陇贵族,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皇权不振的局面被彻底扭转了。而登上皇后宝座,更是武则天政治生涯的开始。铲平异己,涉足国政

武则天登上皇后宝座后,首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置已被废为庶人的王皇后和萧淑妃。据《资治通鉴》记载:一日,唐高宗偶然路过王皇后和萧淑妃的居处,看到其门窗紧闭,于是便问道:“皇后淑妃安在?”两人听后呜咽痛哭,她们跟皇上说,如果念及旧日情分,能让她们再见天日,请把此院改名为回心院。

她们迫切希望唐高宗能回心转意,恢复她们的位份。但这件事很快被武则天知道了,皇后掌握着后宫的生杀大权,武则天知道一旦王皇后、萧淑妃重见天日,对自己来说将意味着什么。因此,武则天采取了果断的措施,将王皇后和萧淑妃缢死。(唐)张萱《武后行从图》

除去了两个心腹大患,其他的威胁武则天也看在眼中,废立皇后的过程中,长孙无忌、褚遂良等顾命大臣与高宗之间矛盾重重,善于谋断的武则天决定抓住这一矛盾为自己消除隐患。唐高宗在听从了武则天的建议下,起用了自己原先的部下,原太子右庶子许敬宗和太子舍人李义府,有了这些人的帮助,威胁很快就被清除了。显庆四年(659),长孙无忌因朋党罪被贬逐巴州。其余和高宗、武后作对的势力也都被一一清除,唐高宗统治期间,武则天对朝政的影响已经比较深远了。

武则天对朝政的干涉不光是清除异己,在她辅政期间,唐朝对外战争也节节获胜,疆域比先朝有所拓展,田地都获得了丰收,国内呈现出一片安定的景象。

显庆五年(660)十月,唐高宗患了风眩病,此病风眩头重,目不能视,于是百司奏事都请皇后武则天裁决。武则天生性明敏,涉猎文史,将朝中的大小事情都处理得很合高宗心意,从此,高宗更是放心地委其以政事,有了高宗的支持,武则天的权力已经可以和皇帝相媲美了。武则天正式从幕后听政变成台前辅政。

麟德元年(664),宦官王伏胜向高宗告发武则天请道士郭行真行厌胜之术,高宗大怒,此时,上官仪更趁机提出废后一事,因为武则天平时威望慑众,所以很多人拼死相保。武则天还亲自向高宗讲明缘由,高宗对武则天的话心服口服,决意不再废后,并且因为武则天的动情哭诉,两人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了,而上官仪却因此遭受了杀身之祸。

上元元年(674)八月,唐高宗追尊高祖李渊为神尧皇帝,追尊太宗李世民为文武圣皇帝,自己则称天皇,称武则天为天后。九月,唐高宗下诏追复长孙无忌官爵,陪葬昭陵,长孙无忌的曾孙长孙翼袭爵赵公。十月二十七日,武则天建言十二事:劝农桑,薄赋徭;给复三辅地;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南北中尚禁浮巧;省工费力役;广言路;杜谗口;王公以降皆习《老子》;父在,为母服齐衰三年;上元前勋官已给告身者无追复;京官八品以上益禀入;百官任事久,才高位下者得进阶申滞。武则天上表后,高宗即下诏施行。因为此十二事,武则天的威望更高了,连外国使臣都尊称唐高宗、武则天为“二圣”。

唐高宗苦于多年风眩,看到武则天的政绩后,便提议让武则天摄知国政,却遭到宰相郝处俊的反对。武则天担心宰相郝处俊很有可能独揽大权,她便召文学之士元万顷、刘之等人到宫中著书,同时让他们参决奏议,这样就分走了宰相的部分权力。这一做法不仅让高宗的身边多了一个智囊团,还避免了相权过重,稳定了高宗的皇位。

弘道元年(683)十二月初四,唐高宗驾崩,临终时下遗诏令太子柩前即位,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高宗的遗诏,无疑是给了武则天一把尚方宝剑,成为她日后临朝听政的后盾。女皇登基,阻力重重

光宅元年(684),武则天废掉李显,另立李旦为帝,改元光宅。此后,武则天开始临朝称制,但是这一次她遇到重重阻力:

首先是宰相刘仁轨对其的劝诫。刘仁轨向武则天陈说了吕后祸败之事,以申劝戒。刘仁轨的心思正是大批朝臣的看法,算是至诚的劝戒,所以武则天不仅没有动怒,反而致书赞扬刘仁轨的忠心。之后,武则天称:“今皇帝谅喑不言,眇身且代亲政。”

其次是扬州叛乱。英国公徐世勣的孙子徐敬业被贬后联合他的弟弟徐敬猷及因罪被贬的唐之奇、骆宾王、杜求仁等以匡复庐陵王李显为由在扬州起兵。他们找了一位貌似废太子李贤的人,向世人宣布,李贤没有死,逃亡在扬州。武则天有着多年的执政经验,她很快就派兵讨伐徐敬业,短短的四十多天,叛乱就被平息下去。

最后的阻力来自宗室王公,天下毕竟是李家的天下,武则天临朝本来就是李家宗室最为敏感的问题。皇权薄弱时,同室操戈的事经常发生。唐高宗死后,武则天也担心自己身上会发生这样的问题,于是她盯住宗室王公,有反者,必欲杀之而后快。而宗室王公也密切地注视着武则天的举动,他们的最终目的就是推翻武则天。终于,在武则天拜洛受图前,越王李贞及琅琊王李冲父子分别在博州、豫州起兵。垂拱四年(688)八月下旬武则天派左金吾将军丘神勣率军讨伐李冲,李冲起兵七日就大败。对于叛军,武则天个个都不想放过,凡参与谋划的李氏王公无一幸免地被诛杀了。

经过这样的争斗,李氏诸王被武则天诛杀殆尽,内政得以巩固,人心也已安定。武则天登基的道路再无障碍。天授元年(690)九月初九,六十七岁的武则天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但李旦仍旧是皇嗣。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