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斯特桥市长(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8 17:20:15

点击下载

作者:(英)哈代著 张玲 张扬译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卡斯特桥市长

卡斯特桥市长试读:

前言

中早有交代:他当初的创作意图,并非为舞台演出提供脚本,而只是供人案头阅读时在心里演出。把握哈代的此一创作意图,恰可以更好地欣赏这部巨作的精要与魅力。

他将剧作的场景人物分为上下两界,下界是人间凡尘,上界,借用古希腊戏剧的格式,是超然人世的另一个境界;不过哈代是以一个“意志”(will)代替“众神的主宰”,其下有岁月精灵、怜悯精灵、传谣精灵、凶险精灵、地球之魂、书记天使等虚无缥缈的人物和它们的合唱队。下界则是以拿破仑为主角的欧洲参战国双方的帝王将相、后妃命妇、各路将领、军士和市民、军人妻子、情妇、流浪汉、娼妓等等五花八门的苍生,以至战马、战场上的狗、兔、田鼠、蜗牛、蝴蝶等小小有生之物的芸芸众生。全剧所用语言,主要有无韵诗、格律诗以及散文。正如哈代小说中包含诸多诗歌、戏剧成分,诗歌中包含诸多小说、戏剧成分,他的戏剧中,也包含诸多小说、诗歌成分;但是在主题上,比起哈代诗的重于个人情感抒发和小说的重于个人命运阐述,这部剧作则更重于在重大历史政治事件,兼及个人命运——拿破仑以及奈尔森、约瑟芬和玛丽·路易丝两个皇后等具代表性个人命运的演绎,而且也恰正应和哈代创作当时,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时代主旋律;同时也表达了英国人哈代的爱国立场。因此,这部本来仅供案头阅读时在心中演出的剧作,也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配合时事而部分地登上舞台。

在哈代的诗歌小说中,特别是那类哲理性的感兴诗中,明显地表达了作家本人那种颇受叔本华唯意志论哲学思想影响的宇宙观,而在这部高视角、全景观的史诗剧中,这种宇宙观则表达得更为淋漓尽致。他借用古希腊戏剧合唱队的形式将上界的主角意志和众精灵具体化、拟人化,贯串全剧的始终,操纵着下界帝王后妃、将相命妇、士兵平民以至鸟兽昆虫等芸芸众生的行为、思想和命运,给历史上叱咤一时,至今为之聚讼纷纭的乱世枭雄拿破仑及其相关人物,以哈代式的诠释。我们所说的“哈代式”,其实际意义就是:茫茫宇宙之中,沧海一粟的地球之上,区区个体之人,本来十分渺小,就人类自己看来,不论伟大渺小、贵贱高低,总受意志支配,个人则往往表现得无能为力,无可奈何。这就是哈代站在二十世纪之初唱出的并不轻快的报春之曲。像这样以历史上的拿破仑战争为题材,状写宇宙尘世包罗万象的景物,预示二十世纪现代人的思路,正是哈代文学创作总体风格的主要之点。

作为戏剧,《列王》的艺术特点,也与哈代的小说、诗歌同出一辙。在传统意义和标准上,《列王》不能算是典型的剧作,但是它也具备了优秀戏剧作品的众多特质,诸如紧张动人的场面冲突、精细点睛的人物心理、机智俏皮的对白独白,其中特拉法加海战、奥斯特里茨战役、滑铁卢战役等场景、拿破仑和他的两个皇后、奈尔森等各国将士以及普通百姓有关战争的对话,都因此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因此,从总体艺术效果来说,它是和哈代的小说、诗歌处于同一的平台上,它是集哈代散文、韵文艺术的之大成的作品。不过迄至今日,在我国除三十年代中有过杜衡的一种难得但不十分理想的《列王》中译本之外,尚未见它的新译。

哈代以其小说、诗歌、戏剧作品的数量和它们所显现的思想艺术的品位而被称为文学全才和大师,自然当之无愧。但是,正如他在小说《贝妲的婚事》和《意中人》的自序,以及借《无名的裘德》女主人公淑·布莱德赫之口所一再表示,他出版的作品和创作的小说人物,早出了五十年,他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意中人》等屡遭出版龃龉的情况,恰在这一层意义上得到了最好的解释。然而即使在他晚年已享誉海内外,荣获来自著名大学阿伯丁、剑桥、牛津、布列斯特等的荣誉学位和国家功勋勋章、多切斯特荣誉市民称号,并荣任英国作家协会主席,但他的诗歌与诗剧在实质上也尚未获得读书评论界的充分理解和赏识。是时代的步步前进和文明的点点丰富,才使他在一代代的后来读者和学者中拥有了不断增多的知音——这正是真正的文学大师特有的幸运。在哈代一九二八年逝世后不久的三十年代、逝世五十周年前后的七八十年代以及他诞生一百五十周年的九十年代前后,都曾出现过研究、接受哈代的高潮,再版他的作品,出版研究他的新作,将哈代学步步推向更深、更广的层次,对哈代全部作品,包括小说中的次要作品,诗歌和戏剧以及哈代生平的研究,已都不断出现新突破。至今,哈代的图书、音像等作品,始终在公共图书馆、书店和家庭私人收藏中占有相当显著的席位,以雅俗共享的方式阅读、研究、交流哈代学的组织托马斯·哈代学会(T.Hardy Society)和主要在网上联络的托马斯·哈代协会(T.Hardy Association)已经拥有英国、欧洲、美洲、澳洲、亚洲、非洲等世界范围的覆盖面,哈代的作品,已译成五十种以上文字在世界各地流通。哈代,作为文学家,是英国和西欧文明发展到特定时期的产物,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份永远的珍藏。

我国接受哈代,始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对哈代的翻译和引荐,《德伯家的苔丝》《还乡》和他的《三怪客》等小说以及抗日战争胜利后出版的中译本《无名的裘德》《卡斯特桥市长》等,数十年流行不没。八十年代以后,又添上了小说、诗歌新译,中国学者研究哈代的论文和专著,也陆续出版,并与世界建立起沟通渠道。哈代的创作和生平,对中国读者以至现当代文学创作者,也已有过不小的影响。本文集所录各部诗文,仅及或不足哈代全部创作(自传、笔记、书信等文献类除外)之半,毕竟尚难领略哈代这位文学巨人之全貌,确信今后会有更丰厚的哈代文集、全集问世,方不辜负这位宽厚、仁爱的文学家对我们的慷慨遗赠和读者对他的厚爱与厚望。张玲二○○三年一月十四日定稿于北京双榆斋前言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哈代的又一部长篇小说新作问世,名曰[1]《卡斯特桥市长》,它的副题是:“一个有个性的人的故事”。这是哈代一生出版的十四部长篇小说中的第十部,又是他那七部“性格与环境的小说”中的第四部。此时期的哈代,人届中年,事业有成;但是身为自我造就的小说家和人生、艺术的探索者,他的创作事业并非平步青云,他在此书出版之前几部小说的社会效应,从始而反响冷淡或平平(诸如《计出无奈》与《绿林荫下》《一双湛蓝的秋波》),继而褒贬两极(诸如《远离尘嚣》《还乡》与《冷淡女子》《塔中恋人》),可见其至此终究并未取得稳定牢实的社会认可。《卡斯特桥市长》一书出版,标志了哈代小说创作走向成熟的新里程,在此后约十年当中,他陆续创作出版了另外三部“性格与环境的小说”《林居人》《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从而完成了包括较早期创作的《绿林荫下》《远离尘嚣》《还乡》的“性格与环境的小说”杰作系列。[2]

关于“性格与环境的小说”,笔者在《哈代文集总序》中已做解说。这是哈代为《一九一二年威塞克斯版小说与诗歌集总序》中给他的小说分类时所界定的一类作品,向被认为是哈代小说的精华。它们的主题富有理念,意在探讨人,即性格与环境,包括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摩擦、冲突,磨合、协调,人生命运成败否泰,尽在此过程中实现。哈代虽然将上述七部小说归属此类名下,但在具体表达性格与环境关系及其张弛程度时,各部作品又各有侧重。《卡斯特桥市长》一部,从其文本即可一目了然地读出与其副题相关的内容,可谓名符其实,也就是性格在与环境冲突中性格的命定性作用。

一个原本居无定所流浪江湖的农田打工仔,历经近二十年艰苦奋斗,成就为令人刮目相看的富商和一市之长,乍听颇似神话;然而生逢社会剧烈动荡,经济、政治生活的火山骤然爆发,将深埋久困的地下岩浆喷送至地表,正是值得珍惜的沃腴营养。《卡斯特桥市长》所设定的时间是十九世纪前期,当时在面临社会剧变的英格兰偏僻落后农牧地区,正是可能产生这种现代神话之地。回顾英国工业革命前后的历史,随着社会剧烈变革转型,人的命运大起大落并不鲜见。哈代塑造亨察德这一人物据说也可能曾受安东尼·特罗洛普(1815—1882)《自传》(1883)中所述其父身世的启发。

编织过此种神话者,哈代并非独此一家。近在英吉利海峡彼岸,早在此前二十年,那位法国大小说家雨果,也曾使他的《悲惨世界》的男主人公成为这样的神话人物。冉·阿让从一文不名的劳工和死囚犯到佩上市长绶带,和亨察德所经历的命运的腾达,几乎是同曲同工,本书中偶逢险情,临危救难和法庭对质、揭发隐私等幕,在《悲惨世界》中也能找到对应。但是由于两位作家不同的天生气质、身世背景以及创作手法等诸多因素,亨察德市长和马德兰市长这两个艺术形象又各具迥然不同的特色。雨果在创造过程中,始终高举浪漫的火炬,光焰炽烈,将他那位精力过人、正直果敢、无私利他的市长照耀得超凡入圣,令人眼花缭乱,看不到他身为凡人的瑕疵;哈代则紧握写实的解剖刀,冷静洞彻,将他这位同样精力过人,而且颇具古道热肠的市长展露得毫发毕现,使人看到一个活生生的血肉之躯的精神弱点——刚愎自用,愚蛮冲动。正如这部书的规模远远逊于《悲惨世界》,亨察德的生活经历和范围也远远逊于冉·阿让;但是也正如哈代在他那篇《威塞克斯版小说与诗歌总序》中所说:“在威塞克斯的穷乡僻壤,一如在欧洲的皇宫王室,普通家庭感情的兴奋搏动,也可以达到同样紧张的程度。”哈代所创造的这位亨察德,亦如他的游苔莎、姚伯、裘德、苔丝,虽为乡曲村野的普通小人物,他们作为人的内在精神活动,其规模和品质,其实并不亚于帝王后妃,因此人们也常以亨察德的故事,比做莎士比亚的《李尔王》式的悲剧。

哈代在创作亨察德这一人物性格与环境的磨合、冲突过程时,又不像游苔莎、姚伯、裘德、苔丝等人物,他们的命运,主要受制于环境,人物自身的弱点,只起次要作用;亨察德的悲剧命运,却主要取决于他自身的过错和弱点:早年,他酗酒卖妻,铸成决定他一生厄运的基因;他迷信巫术,错估天时,引发商业失算,又是他一生事业毁于一旦的关键;他处理与商业伙伴法夫瑞、继女伊丽莎白-简、情人露塞塔等人关系的失误,主要源自他自身性格上的刚愎自用、粗率愚蛮,而非客观环境。哈代创造这一人物过程中所表现的主流意向,似乎不在道德褒贬或社会批判,而在以探讨的精神,观照人类生存中性格与环境的关系;而亨察德的故事从客观的实际效果来看,也恰恰形象地印证了“性格即命运”的命题。这句出自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之口的名言,两千五百年来始终是在争议中流传,参照哈代的其他作品,包括他的小说、诗歌、诗剧来看,哈代确实也并未将其视做绝对真理。就《卡斯特桥市长》这部作品来说,它充其量也不过可以说是用此论断诠释了性格与环境关系的一个方面。从读者接受的角度来看,这种对人物性格深层的探讨,恰恰正可以引发读者自身的内省,同样可以得到积极的阅读效果。

现实生活中的人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虚构作品中的人物,也同样不是孤立于作品之中。《卡斯特桥市长》这部“性格与环境的小说”,虽然重点在于剖析、表现人物性格,但它始终是在与环境(包括自然、社会以及其他人)的摩擦、冲突中显现,小说情节的发展,也就体现在这一过程当中。哈代是编织故事、构思情节的高手,从他第一部出版的长篇小说《计出无奈》开始,到最后出版的《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等,无不显示了从传统意义上说,是所有优秀小说家所必不可少的这样一种特质;《卡斯特桥市长》不仅毫无例外,而且将情节发展中“哈代式的偶然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种模式中,巧合、误会阴错阳差,像一副连环套,人物一旦陷落其中,永远难以解脱。亨察德以及伊丽莎白-简、露塞塔、法夫瑞、苏珊等人,都是这副网套中的一介小小生灵,浮沉否泰,终不脱其窠臼。然而,由于在这部书中,哈代设计的网套过于精巧,人们也曾就其可信程度有所质疑。但是细审人生际遇的现实,偶然与必然往往并无固定界限,某种命定的必然,常常正是种种巧合的总汇,正如万川归海的过程;尤其是在人类文明的步伐日益接近现代,生活中的变革日趋频繁、剧烈的时代。

作为一部“性格与环境的小说”,哈代在着重探讨性格的同时,也精心设置了环境。卡斯特桥这座富有悠久历史和文明传统的市镇,原型就是英格兰西南临海多塞特郡的首府多切斯特,哈代的出生地,就在这座市镇东方不过四五英里之遥的乡村。小说中亨察德从出现在通往韦顿·普瑞厄兹村的大道上,到定居卡斯特桥,以及他往来活动的主大街、教堂街、王徽旅馆、粮食交易所、河流、桥梁、罗马竞技场废墟等等,至今在这座城市都仍能找到它们的遗踪。

哈代作为写实和表现地方色彩的小说家,选择这座城镇作为地理背景,本属理所当然:这里是他自幼往来、求学的地方,也是他青少年学徒、谋生的市镇,日后又是他定居、创作、终老的所在。他毕生以出生地及其附近乡村、市镇为生活和创作基地,只有青年时期离开家乡在伦敦居留五年,三十二岁成婚后,又与妻子爱玛流徙于多切斯特附近的村镇以及伦敦和欧洲大陆,过着波希米亚式的艺术家生活,正是在创作《卡斯特桥市长》之前,才重返多切斯特定居。旧地重返、触景生情,哈代自然而然就将这一自幼熟知的地区移植到了小说当中。

这座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城市,曾经见证过沧桑之变,哈代在本书中为此也曾多设笔墨,从而加重了作品的地方色彩。哈代将小说故事的主要时间设定在十九世纪中叶,并且以稍前的近二十年作为序幕开启的时间,通过人物在这一时间段的活动,特别是亨察德与法夫瑞的性格、行为对比,彼此的冲突与各自生活、事业的成败,表达了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信息,从而又赋予这部作品以鲜活的时代色彩。

这是写社会转型时期男人奋斗、立业、成家的书。古老市镇中心传统的集会场所,变成了熙攘喧闹的粮畜交易市场,卖出买进的价格、盈亏利益的计算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男女主要人物之间虽然也有复杂的感情,包括恋情、友情、亲情婚姻纠葛,但是几乎没有哈代小说中常见的男欢女爱、温情脉脉的浪漫情调;而哈代在描绘剖析纠结于这些复杂关系中的其他人物时所达到的裸露、尖刻,则充分显示了这位写实大家幽默、讥刺、讽喻的才能。亨察德的失败与陨落和法夫瑞的成功与升腾,不仅仅是人物—性格较量的结果,而且是审时度势,讲究理性、科学和实际的商品经济时代精神对墨守成规、感情用事以及带有骑士精神色彩的古老传统精神和家长制生活生产方式的取代。哈代洞悉这一不以人的好恶和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演变,为以亨察德所代表的人及时代奏出了一曲幽怨的挽歌。哈代母国研究界早有所谓这是一部具有《俄狄浦斯王》或《李尔王》式的悲剧性的作品,这似乎应该是指它所达到的艺术效果而言。正像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对悲剧效果的界定那样,它引发人的怜悯与忧惧之情——引人怜悯,是由于一个并非“性恶”的人遭受了本不应遭受的厄运;引人忧惧,是由于这个遭受厄运的人和我们相似。细读亨察德的故事,我们也会发现,哈代的这位主人公的艺术形象具有多么深厚的来自古希腊的文化渊源。

在哈代的十四部长篇小说中,《卡斯特桥市长》既体现了哈代创作一贯的风格,又独创了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由此也显现了一位大艺术家与平庸的多产作家本质的不同。至于这部小说的内容,不论是在历史的和现实的社会认知方面,它至今,特别是在近三十余年商品经济喷涌奔流的我们中国,都会鲜活地发人猛醒与深思。

译者二人合作承担此书翻译,始于约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完稿始终深藏私人箧笥,未得及时付梓。近年出版有望,旧稿重读,切感初译稿之不成熟。历数月再作研讨、推敲、校订,仍不尽如人意,深以为歉!文中译名,除尽力沿袭通用,对非常见人名、地名,则采用哈代已出版其他作品中译本现成译法;或以更接近原文之汉语普通话读音文字译出。注释除参照、选编本译文所据原文版本附注外,亦参照多种哈代研究著述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此书原文人物语言多方言俚语,译时亦适当采用汉语方言俚语,但囿于汉英语规律不尽相同,未做字字对应,仅求略显原文用语氛围而已。主人公亨察德等人语言中常做文白相伴,译时亦同。原文中作者叙述语言,常夹拉丁、法文等外来词语,凡所用此类词语经历百余年,已融入英语词语且常见于普通英文词典者,则不再特别注明。译文、注释中种种疏欠,如蒙读者慨然赐教,以利再版中补正,则不胜感激!张玲二〇〇二年五月于北京二〇一七年一月修订

[1] 这部小说从一八八四至一八八五年写作并连续在杂志上发表。

[2] 《哈代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作者前言节选

尚未达到中年的本书读者请切记:在本故事所追述的岁月,大量进行交易的国内粮食业,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当时(一八九五年)每条面包售六便士已习以为常的那些人以及视目前大众对收获季节天气漠不关心为理所当然的那些人,几乎难以理解这种重要意义。

本书故事情节主要来自三次事件,它们恰好依照这些事件本身的先后次序,和书中所述时间间隔,安排于称做卡斯特桥的这座城市和附近一带的真实历史时期之内。这三次事件为丈夫卖妻、恰在废除粮

[1]食法之前那个收获季节天气的变化莫测以及王室成员出访前述英国部分地区。托·哈

[1] 英国于一八四六年废除粮食法。在此之前为保护国内粮食市场,对外国粮食征收苛重关税。一

十九世纪还没过完初叶的时候,一个末夏的傍晚,一对青年男女,女的还抱着个孩子,正步行着走到了靠近上威塞克斯的那个大村子韦[1]敦-普瑞厄兹。他们的穿着虽然简朴,却还不算太不像样,可是看得出他们是走了很远的路,鞋和衣服上都蒙着一层厚厚的土,此时这就让外表显得有些寒碜了。

那个男人身材挺拔匀称,皮肤黝黑,神态严刻;从侧面看,他脸上的棱角少有斜坡,简直就是直上直下的。他穿着一件褐色灯心绒短夹克,比身上其余的衣着略新一点。那件粗斜纹布背心上钉着白色牛角扣子,还有同样布料的过膝短裤,棕黄色的皮绑腿,草帽上箍着砑光黑帆布帽箍。在他的背上背着一个灯心草篓子,用一根系成套圈的带子勒着,篓子的一头露出一把切草刀的刀把,从草篓的缝儿里还可以看到一个打草绳用的螺丝转。他那节奏分明、沉稳踏实的脚步,是乡下手艺人的,不同于一般干苦力活的散漫杂乱、蹒跚拖沓的那种。他一路走下去,两只脚一起一落,总带着他本人特有的那种刚愎自用,我行我素,甚至一会儿在左腿、一会儿在右腿斜纹布上交替出现的褶子,也显出了这种神气。

不过,这一对男女赶路的时候真正显得特别的地方,倒是他们一直都默不作声,正是这一点还偶尔引起别人的注意,否则,人家是会连看也不看他们一眼的。他们就这样并排走着,从远处看,显得像是灵犀相通的人在从容低语说着私房话;可是稍近一点看看,就可以察觉出来,那个男人正在看——或者是假装在看——一篇歌谣,他有些费劲地用那只挽着草背篓带子的手把那页歌篇举在眼睛前面。这种表面上的原因是否就是真正的原因,或者是否是装做这样,好避开一场让他已经厌倦的交谈,这除了他本人以外,就谁也说不清楚了;可是他没有打破沉默,所以那个女人尽管有他在身边,却一点也没享受到有人做伴的乐趣。实际上她等于是孤零零地在大路上走,只不过怀里抱了个孩子罢了。有时候,那个男人弯着的胳膊肘,差不多都要碰上她的肩膀了,因为她一直尽量靠近他的身边而又不真地碰上他;可是她好像并没想去挎上他的胳臂,他也没想把胳臂伸给她;对他那种不声不响、不理不睬的样子,她根本就没有感到惊讶,好像还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如果这三个人到底还是说上了一言半语,那就是那个女人对孩子说的悄悄话,和那孩子咿咿呀呀的应声回答。那是个小女孩儿,穿着短衣服和棉线织的蓝靴子。

那个年轻女人脸上主要的——几乎也是唯一的——吸引力,就是变化多端。她歪着头朝下看那个女孩儿的时候,显得漂亮,甚至标致,特别是在她这样看着,面目斜映着绚烂的阳光,把她的一对眼睑和鼻孔变成透明体,在她的双唇上点起了火焰的时候。她在树篱的阴影下拖着疲惫的双腿缓步前行,沉思默想,这时,就显出一种半带冷漠的倔强表情,好像是那样一种人,觉得在时间之神和机遇之神的手中,也许什么事都可能发生,唯独没有公平。前面所说她容貌方面的情况,那是造化天成,而后面所说她表情方面的情况,大概是来自文明教化。

没有什么疑问,这男人和女人是夫妇俩,而且是怀抱中那个女孩儿的父母。如果不是这种关系,那就很难解释,为什么他们在大路上走着的时候,总有那么一种惯熟中透着平淡的气氛,仿佛一轮光环老是罩在他们三人身上似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