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一生快乐的36件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8 18:18:38

点击下载

作者:王福振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让孩子一生快乐的36件事

让孩子一生快乐的36件事试读:

前言

一位学者在考察埃及金字塔时曾断言:“金字塔的建造者应该是一群身心愉悦的人。”因为人只有在身心愉悦的情况下才能创造出这么伟大的奇迹。

有一个作家,很有成就,有人问他哪来的动力?他就一句话:高兴。只要一高兴,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不高兴,哪件事情能办好呢?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难发现:当自己精神愉快时,会把一些事情做得又快又好。我们也经常看到:那些办事磨蹭的孩子,在做事过程中一直都是眉头紧锁,一副苦大仇深的模样;而边做难题边哼歌,还扭动身子的孩子,却极有可能是考试第一名的得主。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快乐的孩子有如下优势:

乐观的心态;

亲密的家庭关系;

善解人意;

众多好友;

少生病;

学习的时候事半功倍;

坚信自己的人生有意义;

……

假如孩子整天不开心,则可能产生如下不良后果:

产生厌学情绪;

与父母长辈逆反对立;

抑郁;

生理机能下降;

自我责备、拒绝;

难以与人交往;

……

我们希望孩子过得开心、快乐,但现实却让我们吃惊。据一项调查显示,居然有半数以上的孩子都觉得自己是不快乐的!他们有许许多多的烦恼甚至痛苦,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之外,而让他们感到快乐的事竟少得可怜。

更严重的是,许多父母和老师对此毫无察觉,有的说:“现在孩子生活条件这么好,有什么不快乐的?”

还有的说:“小孩子懂什么呀?他们有什么不快乐?要吃有吃,要穿有穿,要玩有玩,他们还能不快乐?”

那么,孩子的快乐究竟到哪里去了?是谁偷走了孩子们本应有的快乐?为什么父母、老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与孩子的回答如此不同?

应该说,孩子快乐不快乐,父母负有主要的责任。一些成年人从孩提时代起,就不知不觉地被自己的父母变成了不快乐的人。

家庭教育必须是快乐的教育:一切教育本质上都是对自然的修正和对野性的改造,所以必然带有强制性,也注定它的艰苦性,因此对孩子来说必然是有压力的,我们的家庭教育艺术就在于如何把压力变为动力,把艰苦变为快乐。

生活中能让孩子快乐的事情很多,这里我们仅仅选择了能影响孩子一生,决定孩子一生,能让孩子快乐一辈子的36件事。既有专家的观点,也有我们的建议。

让我们的孩子选择快乐!让快乐伴随孩子的成长!

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这是每一位父母的责任,也是每一位父母可以做到的!前言01

1.有个幸福的家——父母快乐,孩子才快乐

失去妈妈的爱,孩子还会快乐吗

欣欣,一个可爱的小男孩,说话时总喜欢扑闪着那双充满了欣喜和欢乐的黑亮亮的大眼睛。可是有一天,那双大眼睛突然变得暗淡了,眼神中夹杂着丝丝忧伤,这是他那般年龄不该拥有的呀,是为了什么呢?

原来,前不久欣欣的父母因感情不和正式离婚了。幼小的欣欣既爱父亲又爱母亲,但他只能痛苦地选择其中之一——跟随父亲。跟着当司机的父亲生活虽然不愁吃穿,无忧无虑,但这丝毫不能减轻孩子想念母亲的情感,只要两三天看不见母亲欣欣就会失魂落魄,幼小的孩子就这样饱受思母的痛苦,熬过了一天又一天。

欣欣的学习成绩逐步下降,整天无精打采,甚至连最喜欢的游戏活动也心不在焉。由于得不到母亲的爱抚,他常常会依偎在老师身旁,久久不愿离去。原来活泼开朗的他变得脆弱、胆怯。

有一次,幼儿园外出活动,大家欢天喜地,汽车经过火车站时,欣欣却突然泪流满面。老师以为他身体不适,问其原因,他却哭着说道:“我妈妈就住在这里,她已经几天没来看我了。”哦,原来是想起了妈妈!孩子的思母之情听了让人心酸。

往年,生日是欣欣最快乐的日子,父母的爱包围着他,母亲吻他的左脸颊,父亲亲他的右脸颊。如今,父母各奔前程,无法相聚。临近生日时,父亲又因公出差,欣欣变得垂头丧气,情绪极其低落,刚刚恢复起来的一点笑容又消失了,上课时总是瞪着那大眼睛发愣。家庭没有了快乐,孩子又怎么能快乐起来呢

芳芳是一个长着一双大眼睛的小女孩,入读一年级时整天笑眯眯的,有说有笑,活泼开朗,再加上有一张“甜嘴巴”,大家都非常喜爱她。谁料一年后,芳芳父母天天吵架,闹得左邻右舍都不得安宁,芳芳成天担惊受怕,父母也没心情管她。

从此,一个失去父母之爱的孩子就像鸟儿失去了翅膀一样,成天披头散发,脸蛋脏兮兮的,完全没有了天真的笑脸,心情忧郁,沉默寡言。

家庭没有了快乐,孩子又怎么能快乐起来呢?

后来,芳芳的父母终于认识到了这一点,为鸡毛蒜皮的事吵架的情形少了,即使两人遇到大的矛盾,在发生争执的时候也尽量避开孩子。从此,芳芳的家里又充满了欢声笑语,芳芳的笑容也多了起来,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老师同学也都很喜欢她。

大文豪托尔斯泰曾说过一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至理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家庭——这一人生之舟停泊的港湾,要靠每个家庭成员相亲相爱、和睦相处才能真正遮风避雨。

那么,家庭和谐,获益最多的又是谁呢?毫无疑问,是孩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孩子的健康成长,最离不开祥和安全的家庭环境。

专家点评

父母离婚对孩子身心发展的不良影响远远超过了离婚者本人,尤其是幼儿。因为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弱,生理调节能力差,所以对父母的依恋感特强,情绪反映也特别强烈,他们常常会为见不到父母而寝食难安,使身心受到严重的伤害。

谁都无权干涉别人的私生活,更无权阻止年轻的父母去追求自己的幸福,但我们想说的是:大人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孩子却无法选择父母,奉劝那些离婚的年轻父母,在你准备潇洒走一回之际,可曾想到孩子的心灵在滴血、在哭泣……

该如何来抚平这颗受伤的心灵,让欣欣和芳芳也跟别的孩子一样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

专家建议

建议一:让家里充满爱、宽容与乐观。

孩子的快乐是多源头的,但父母的爱对孩子的影响最大。

巴尔扎克曾经说:“爱情浓厚的夫妻的孩子,往往赋有爱情的特色:温柔、活泼、快活、高尚、热心。”在一个家庭中,成员之间互相依恋,互相赞赏;在困难面前互相激励、互相支持;能够以乐观的态度对待家庭所面临的压力和危机,彼此谅解扶助。

这就是快乐的源泉。

建议二:父爱、母爱,缺一不可。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艾·弗罗姆写过一本《爱的艺术》,其中题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章节,专门论述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爱与母爱的区别。他说,“无条件的”母爱从孩子出生不久就会使他体验到“我被人爱”的优越感,而父爱则是“有条件的”,尤其是走出童年后“孩子就需要父亲的权威和指引”。

因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母亲的作用是给予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亲的任务是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由此可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爱与母爱缺一不可,只有在父母恩爱、充满亲情的和睦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才能真正成为一个知道“我被人爱”和懂得“我也爱人”的心理健全、情感丰富而完整的人。

建议三:让孩子觉得家的门永远是向自己敞开的。

现代的父母普遍都有一个感觉,就是现在的孩子缺乏敏锐柔软的心,不易感受父母的用心良苦。其实温暖的心必须用爱的土壤来培育,我们总是给孩子我们以为需要的、最好的,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

有些父母用“理”来教育孩子,固然可能培养出社会精英,但我们真正需要的是能感恩惜福、体贴而快乐的感性孩子。“家”除了是提供温饱的地方,它更多的功能是给人们在辛苦工作、学习,或遭遇挫折之时提供休憩的避风港。

家是不必担心挨骂、被批评或受到讥笑的地方,即使犯了错也可得到宽容,孩子在其中感受到父母的亲情,而逐渐发展他的自我反省能力。在家中孩子可以自由地思考、高谈阔论,自在的生活而不怕被拒绝;换句话说,家在孩子眼中应该是绝对安全的。

建议四:家人常—起游戏。

乍看之下似乎有些不解,游戏仿佛应该是小孩子的专利。

芳芳家一直有个习惯,星期天早上必玩叠罗汉游戏,而最晚起床的必定被压在最底层(通常是老爸),等排好之后再“哇!”的一声倒下来,在游戏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很开心,但也很体贴,因为怕压痛别人。

当然每家的活动不尽相同,可由家庭的兴趣和需要而定,可以是动态的,也可以是静态的,只要达到情感交流的目的即可。家人甚至可以在家庭会议中取得共识,如有些家庭就对球类、爬山乐此不疲,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孩子能不开心吗?

建议五:不要用钱代替爱。

对于青少年来说,什么东西能让他感到最快乐?不少成天为儿女担心的父母也许会想到这些东西:钱、汽车、摇滚乐,甚至性、毒品……

有人或许认为,金钱与快乐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但最近美国一项针对青少年的大规模调查显示,幸福的家庭生活才是青少年快乐的源泉。

这项大规模的调查是美国的MTV电视台联合另一家媒休共同完成的。他们在全美国范围内一共调查了1280名年龄在13岁至24岁的青少年,调查问卷包含100多个问题。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什么让你感到最快乐?

出乎调查者的意料,美国青少年选择最多的答案是:跟家人共享美好时光最快乐。排在第二位的答案则是:跟朋友在一起。

在具体回答跟哪些人在一起最快乐的时候,近四分之三的青少年选择了父母。

在美国圣迭戈大学的心理学家吉恩·特温治的一项调查中,青少年几乎没有人选择“钱”这个答案。调查结果显示,父母的收入状况的确与孩子的快乐程度有关系,但是父母受教育的程度与孩子的快乐程度关系更密切,高知家庭孩子感到快乐的比例最大。

建议六:事情无法避免,要懂得保护孩子的心理不受伤害。

曾经看到报上有这么一篇文章,题目叫做《飞翔的天使》,作者是一位在成长过程中一直感到快乐和幸福的成年女士。她说,在她孩童时期,本来每天晚上临睡前给她讲童话故事的是妈妈,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讲童话故事的角色变成了爸爸,而妈妈,却从这个家庭中消失了。

爸爸告诉她:每个人都是家中的天使,有一天啊,妈妈觉得这个家不再适合她了,于是,她就成了飞翔的天使,从这个家中飞走了,但你这个小天使还小,你还不能飞翔,所以只好留在家里,让爸爸保护你。

对于充满幻想的小女孩而言,这真是一则美丽而又浪漫的童话;而对于编织童话的父亲而言,这其实是一则聪明而又善意的谎言。此后,这位女孩快乐而又幸福地度过了她的成长时期!

不仿想象一下,如果当初父母当着小女孩的面整天喋喋不休地互相指责、争吵甚至大打出手;如果当初父母离婚后小女孩问妈妈的去向而父亲对女儿说了实话甚至说了母亲的坏话;如果当初父亲不是用“飞翔的天使”这么浪漫而又神圣的美好形象来形容女儿那已劳燕分飞的母亲;如果当初……那么,这位小女孩还会在成长过程中感到快乐和幸福吗?

没有经营,哪里来亲情,为人父母者尤其要有持久的恒心和耐心,为者生命的传承而努力,圣经上说:你种的是什么,收到的就是什么。亲情绝不是天生的,也没有快餐,只有一步一步地经营。

在民主、和睦、文明的家庭环境里,孩子会情绪稳定、性格开朗、感情丰富、自信心强。所以,父母要首先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有安全感的家庭氛围。

建议七:吵架要注意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如果孩子生长的环境里常常充满暴戾之气,那么你就会有愤怒的孩子;如果你不在孩子面前控制情绪的话,你就会看到建无纪律的孩子。”胆小内向、容易愤怒、充满暴力、毫无纪律,这当然不是我们希望的孩子形象。

比尔一出生,她爸爸就对自己说,不管孩子犯了什么错误,都不能发脾气,在培养她、教育她时,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事实也是这样,在比尔的成长过程中,她爸爸的确从未对她发过火;邻居、朋友也都认为他作为爸爸,是有足够的耐心和自制力的。但真正让爸爸对发脾气有深刻认识,令爸爸彻底改变性格的是下面这件事。

那次,夫妻俩为一件事争执了起来,吵得很厉害。俩人完全不顾一切地摔打东西,盆子、杯子、花瓶,地上一片狼藉,现在想起来,那场面真是吓死人。就在那时,爸爸看到了比尔,那时她才两岁多,完全被吓坏了,坐在墙角里,泪流满面,一声不吭,一副孤独无助、可怜兮兮的样子。看到这些,爸爸的心都碎了。

自那件事后,爸爸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要想孩子健康地成长,一定要让比尔拥有一个宁静、安详、最适于生活的环境。所以夫妻俩约法三章,他们不仅不能对比尔发脾气,而且彼此之间也不能吵架。为了给比尔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他们一定要改变自己。自那以后,这个小家庭再也没有爆发过家庭战争。夫妻俩的性格也有了很大改变,不管遇到什么事,他们都能心平气和地坐下来和谈解决。

所以,年轻的父母,为了你的孩子,不要再乱发脾气了,抛弃争吵吧!平心静气地坐下来谈,问题将解决得更好。

当然,你可能不止一次听说过:“夫妻吵架是常事”;“偶尔吵架还可以增加情趣。”

可是,谁都得承认吵架不是件愉快的事,每一次争吵都只会令双方伤心难过。更主要的是在狂暴的家庭战争中,受伤害最大的是孩子。因此,请年轻的父母一定要记住:吵架不仅令双方难堪,会带来许多不必要的痛苦,更为重要的是会在孩子的心灵上留下深刻的疤痕,并极有可能教会他将来以同样的方法去解决他将遇到的问题。

看看我们周围,到处充满了斥责、争吵,甚至暴力。大家想一想,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的小宝宝怎能快乐?所以,年轻的父母们首先要从自身做起,从小家庭做起,让争吵、暴力远离家庭,给孩子一片宁静的家庭空间。

2.经常得到鼓励,从不被奚落——快乐和自信分不开

没关系!下次好好考就行了

配配是一个9岁男孩,还在幼儿园的时候就性格敏感,不论遇到什么事情,总是担心这个,害怕那个。配配上了小学,胆子还是特小,特别敏感,有一点不顺心的事情就闷闷不乐。

配配的父母很爱孩子,但是当孩子犯错误或成绩稍有下滑时,他们就很生气,埋怨唠叨,控制不住时,就打他两下,而事后又非常后悔,非常愧疚。

后来,配配的父亲听从专家的建议,改变了对待孩子的方式。

一次,配配考试没考好,回来告诉父亲,父亲不但没有埋怨唠叨,反而大度地安慰孩子:“没关系!下次好好考就行了。”

还有一次,配配回家悄悄告诉父亲,说他的作业完成得不好,父亲安慰说:“爸爸知道你很努力,今天没做好,下次一定会做好的。走,我带你散散心去。”

配配听了之后不但没有增加负担,反而增强了必胜的信心,性格也开朗起来。享受一流高中,考个二流大学

李政以录取分数最后一名考进市里最好的高中时,他颇有挫折感,因为在以前的学校里他总感觉别人小瞧他,所以,就习惯了低着头走路。

为了让儿子快乐面对现实,李政的父亲对他说:“你的名次是倒数第一名,你不怕别人超越你,还能超越别人。”

结果李政不断地超越别人,后来成绩超越了半数以上的同学。

这时,李政的压力又来了,他开始怕输,怕落后的同学会赶上来。李政的父亲又想出另一个鼓励孩子的方法:享受一流高中,考个二流大学。

李政接受了父亲的建议并补上一句:成为一流人才。李政后来虽然因为一分之差与一流大学擦肩而过,但李政的父亲还是为儿子感到自豪,因为李政是学校里的优秀生,110米跨栏好手,应验了他当年的承诺。

在儿子的成长道路上,李政的父亲一直是儿子的拉拉队员,不断地给他加油、打气、欢呼、喝彩,鼓励他寻找自己的学习方向,在他需要时扶持他,并给他机会。

要知道,伤害孩子快乐的因素很多。如用挖苦的语气对孩子提出要求:“你这个小自私鬼,快把它放回去!”

或用贬义的绰号与孩子进行日常交流:“唉,驴耳朵,晚饭准备好了!”

或者通过比较来贬低孩子,如:“你和你爸爸一样坏。”

或者干脆瞧不起孩子:“瞧你这德性,长大肯定成不了材……只配上街擦皮鞋。”

这些伤害孩子的话对教育孩子没有作用,只能导致他失去信心或者心生不快,看不到前进的方向,丧失上进的动力。

如果你转念一想就会发现:让孩子痛苦还不如让他愉快。如秋风扫落叶将忧愁烦恼都抛之脑后,孩子就更有信心去迎接生活中的风雨了。“不会爱,等于不爱。”天底下有几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但爱孩子有爱孩子的方法。

专家点评

每时每刻,孩子都希望家长给他们一些认同;每一天,家长的言行都影响着孩子。然而,我们却听到了什么?“你怎么这么没出息!”“笨死你!这么点儿事都做不好。”“你聋了?听见没有?”“哎,你怎么这么懒呀!”“你跟你爸一个德性!”……这些话不仅在当时令孩子不快,而且在他们潜意识里留下很深的痕迹。各种贬低孩子的话像种子一样洒落在孩子心里,生根发芽逐渐成为他们自我评价的标准,结果使他们渐变成了被父母咒骂的不听话的孩子。

专家建议

建议一:不论你的孩子现在是多么的令你不满意,你都要多鼓励孩子,并善于鼓励孩子,充分树立起他们的自信。

卡耐基小时候是邻居公认的非常淘气的坏男孩。在他9岁的时候,父亲把继母娶进家门。当时他们家是居住在弗吉尼亚州乡下的贫苦人家,而继母则来自较好的家庭。他父亲一边向他继母介绍卡耐基,一边说:“亲爱的,希望你注意这个全县最坏的男孩,他可让我头疼死了,说不定会在明天早晨以前就拿石头扔向你,或者做出别的什么坏事,总之让你防不胜防。”出乎卡耐基意料的是,继母微笑着走到他面前,托起他的头看着他,接着又看着丈夫说:“你错了,他不是全县最坏的男孩,而是最聪明、但还没有找到发泄热忱地方的男孩。”

继母一席话说得卡耐基心里热乎乎的,眼泪几乎滚落下来。因为在她来之前没有一个人称赞过他聪明。就凭着这番话,他和继母开始建立友谊。也就是这一句话,成为激励他的一种动力,使他日后创造了成功的28项黄金法则,帮助千千万万的普通人走上了成功和致富的光明大道。

所以说,最残酷的伤害是对一个人的自信心的伤害,最大的帮助是给人以能支撑起人生信念风帆的信任和赞美。不论你的孩子现在是多么的“差”,你都要多多鼓励孩子,并善于鼓励孩子,充分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只要在人生的长河中做到信念永存,脚踏实地,你的孩子就一定会步入成功的殿堂。

建议二:成长路上不断加油,每天表扬几句话,每天进步一点点。

一位母亲介绍自己的教育经验时说,让孩子每天得到一个奖励和表扬,孩子就非常地快乐了。日本的一项研究表明,经常受到家长夸奖和很少受到家长夸奖的孩子,前者成才率比后者高5倍。家长不妨试试:如果今天夸孩子的手干净,第二天他的手就会更干净;如果今天夸他的字比昨天写得好了,明天的字准写得更工整……

在受到大人的夸奖时,孩子不仅心情愉悦,而且懂得了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大人所提倡的,什么是大人所反对的。这样,比起家长直接对他说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效果要好得多。为此,家长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每一点细微进步、每一个小小的闪光点,及时给予夸奖和鼓励,让孩子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从而促使孩子不断在快乐中进步。

建议三:不求全责备。

孩子的全面发展凝聚了我们所有人的企盼目光,但毕竟孩子们的天分是有所不同的,我们不该求全责备,让孩子学得太乏味,学得太累,遭遇“成长的烦恼”。

孩子如何发展,成为什么样的人才,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不能以个人、家长或教师好恶来“捏定”,但这几方面的因素是都会产生作用的。作用当然也包括正作用和负作用,正作用令人欣慰,但负作用有时却实在是令人胆寒。作用是“正”还是“负”,取决于对人才的标准的确立。当然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全面的人才,但求全责备有时却实在就是人才的杀手,是造成所作努力付诸东流甚至带来负作用的罪魁祸首。

希望我们不要以求全责备的眼光来比照一切孩子,因为那毕竟不是教育的真谛。

建议四:说“不”的时候,要给孩子讲清楚道理。

孩子提出某个奇怪的、在大人看来甚至是荒唐可笑的想法时,父母最好不要对孩子说“你这个想法不对”之类的话。比如孩子周末希望父母带他去新加坡旅游,父母可以说“你这个想法不错,不过这个想法要做的话可能要用一周的时间,而这个月爸爸工作忙,时间来不及”;或者“你这个想法不错,但暑假很热,我们到那个地方去可能会更热”。对小孩提出的不太切合实际的想法,父母不能一下子否定他,而且应跟他讲为什么不能同意这样做。

我们的教育就蕴含在讲“为什么”的过程中。你不要说“好的,你这个主意很好,我们去吧”,这不行;或者说“你这个不好,我们不要去”,这也不行。应该明白告诉孩子为什么好,或者是不好。比如说“钱花的也不是很多,爸爸妈妈的时间也来得及,所以我们可以过去”。这样可以让孩子从小明白一个道理:我们做的事情很多,不做的事情也有很多,但做之前要考虑这个可行不可行。父母通过一些具体的事情让孩子丰富一些知识、生活经验,可以在日常生活当中让孩子懂得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建议五:以体谅心态陪孩子克服困难。

日本松下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因经营技巧高超,管理方法先进,被业界誉为“经营之神”。

后滕清一原是三洋电机公司的副董事长,后来投奔松下公司,他在担任厂长时,工厂失火烧掉了。后滕清一心中十分惶恐,以为不被革职也要降级。不料松下接到报告后,只对他说了四个字:“好好干吧!”

松下这样做,并不是姑息部下的过错。因为在以往,即使只是打电话的方式不当,后滕也会受到松下严厉的斥责。这可以说是松下管人的秘诀,由于这次火灾发生后没有受到惩罚,后滕会心怀愧疚,对松下更加忠心效命,并以加倍的工作来回报。

松下的这种做法,巧妙地抓住了人类的心理。犯小错误时,人们多半并不在意,因此需要严加斥责,以引起当事人的注意,而犯下大错误时,人人皆知自省,因此就不必要再去给予严厉的批评了。

孩子犯错时也是如此。如果孩子自己还没有意识到,或者无所谓,我们当然要提醒他;可是,如果孩子犯了大错,心中已经非常内疚,我们需要做的反而应当是去安慰他。真正有效的话语,应该切合人的实际;真正有效的教育,应当能触及人的心灵。

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要将事情本身与做事情的人分开——这样,你的孩子就会知道自己做了一件不好的事,但这并不意味着自己是个不好的人。

在批评孩子的同时告诉他“妈妈爱你”,这样做也能提醒你自己,批评孩子的目的是帮助他分清对错,而不是处罚他。如果能这样想,你也就更容易在孩子的错误面前保持冷静了。

建议六:谁都无法预测未来,所以,不要孩子一有过错就泼冷水,甚至否定他的一生。

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父亲在冬天砍掉一棵枯树,到了春天,他惊奇地发现树桩上又萌发了一圈新绿。于是父亲对孩子说:“当时我真的以为这棵树已经死了,树叶掉得一片不剩,光秃秃的枝丫也不断地往地上落。现在才知道,它看似枯死的躯干还蕴藏着活力。孩子,不要忘了这个教训,不要在冬天里砍树。对于处于逆境中的事物,绝不要事先得出消极的结论。耐心等待,冬天会过去,春天会到来。”

在冬天看见春天,是一种智慧,但这种智慧往往被我们忽略。人生所遭受的心灵砍伐总是屡见不鲜的,这从我们的孩童时期就开始了。一有过错,家长就会发怒:你一辈子都不会有出息;成绩不好,老师也会指责:你蠢笨如驴,不会有什么作为……这些简单武断的否定,无形之中扼杀了孩童与生俱来的天分,让本来很有潜力的孩子过早地失去了活力,倒在自卑的阴影里。这与在冬天砍伐一棵树有着一样的道理。

3.参与公益——让孩子在奉献中变得开朗

只要利他,就会利己

佳佳生性胆怯,不善于和陌生人交往。这虽不是什么致命的弱点,但对于追求教育完美的佳佳的父母来说,却觉得这是一个不小的问题。为了改变佳佳的胆怯,她的父母可谓颇费周折。

恰逢幼儿园开展“儿童利他行为”的课题研究活动,这为佳佳的父母找到了走向教育成功之门的钥匙。

事情是这样的:

幼儿园开展向盲哑儿童献爱心的活动,许多孩子把自己心爱的玩具、书籍等捐了出来,佳佳也是积极准备,异常兴奋。

佳佳的父母都在特殊学校工作,佳佳小时候有时因无人看管父母不得不把她带到学校。然而佳佳看到盲童的样子,特别是看到盲童那双不同常人的眼睛,她总是显得非常害怕,在这样的情感基础上该怎样教育佳佳对残疾人要有一颗关爱之心呢?佳佳的父母曾对此束手无策。

佳佳在准备送给盲哑儿童的礼物时,佳佳的父母给予了极大的热情与关注。

由于有了老师的教导,有了“儿童利他行为”教育活动的前期铺垫,佳佳对盲童开始了新的认识,知道他们是残疾人,父母又不在身边,更需要得到关心与爱护。在捐赠仪式过后的一个周日,佳佳竟提出要父母再带她去看望盲童的要求,还说要和他们一起玩,为他们唱歌,消除他们的寂寞。

佳佳的父母当即带佳佳来到学校,把一二年级盲生集中到教室里,让他们一起玩。让佳佳始料不及的是,她的一首短短的儿歌竟迎来了盲童们热烈的掌声。而盲童们的歌声则让佳佳惊讶地发现,原来他们的歌唱得是那样的好。在滑旱冰的时候,盲童眼睛虽看不见,但那身轻如燕、灵活自如的优美姿势却让佳佳羡慕不已。在游戏过程中,盲童们处处关心佳佳,处处让着佳佳,更是让佳佳切身感受到盲童的可爱……

佳佳在与盲童的交往过程中感受着快乐,在关心他人的同时也得到了他人的关心,这种成功的体验对佳佳的成长极其重要。从此,她不再胆怯,不再惧怕陌生人,笑容也逐渐多了起来,因为她懂得了只要有付出,就会有收获,只要利他,就会利己。

佳佳的童年世界因此而变得更加精彩了。“主席”就意味着责任,意味着付出,意味着服务

王亚楠是某大学的学生会主席,但当初她并不是为了做主席而去参加竞选,按她自己的说法,她只是想去做一些实在的事,以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王亚楠自己常常说:“我一点也不觉得‘主席’这个帽子有什么可值得炫耀的。”相反,她觉得做了“主席”就意味着责任,意味着付出,意味着服务。王亚楠当选后,兴奋之余,却感到有太多的事情要做。虽然感到压力重重,但是她相信只要尽力去做,不断努力就可以让大多数人满意了。

王亚楠的父亲是个地产商人,家境富裕,父母也非常疼爱她。很多人觉得奇怪,读书已经很辛苦很累了,为什么还要去当什么学生会主席?但王亚楠却从中体验到了奉献的乐趣。如果能够帮助大家解决问题,不但别人开心,自己也会感到快乐,这就是价值。

从小到大,王亚楠参加过许多公益活动,她从这些活动中获得了付出的快乐。用她自己的话说,这是在回报社会。

其实王亚楠刚开始参加这类活动的时候,主要是觉得好玩。王亚楠最早参加的公益劳动是小学时候上街擦交通护栏,她回到家里兴冲冲地说:“太好了,又可以去玩喽。”

爸爸听了之后,纠正女儿说:“亚楠,你这是参加公益劳动,不仅帮助清理了卫生,而且也锻炼了自己,这可不是好玩,而是有意义的事情。”

听了爸爸的话,女儿吐了吐舌头,说:“我知道啦。”

第一次参加公益劳动的王亚楠拿着小桶、抹布,干得可欢了,不仅得到交警叔叔的称赞,还得到行人的表扬,她非常高兴,回到家里得意地对父母说:“我可知道活动的意义了。”

后来,学校成立了许多“学习雷锋”小分队,利用节假日到敬老院、五保户家等去帮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王亚楠总是积极报名参加小分队活动。

王亚楠在参加类似活动的时候,不仅热心,而且还格外细心,努力达到最好的效果。虽然按照王亚楠当时的年纪,对于“奉献”、“回报社会”之类的字眼确切的含义还搞不清楚,但是她能够从这些活动中感受到家长和社会的赞许,得到许多快乐,从而会更加愿意去做更多的事情。

专家点评

当我们每天享受着阳光的沐浴,感受着爱的洗礼,用心去体会,这是一份快乐。而当自己付出爱,去体会别人接受爱的感受,这是另一份特殊的快乐。这份快乐带来精神上的愉悦使很多人乐意奉献,成为他们的生活准则。

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教孩子学会帮助和求助他人,是使孩子懂得并珍视情感的巧妙而有效的方式。这有助于孩子和他人进行情感交流,对孩子生存技巧、与人友好相处及合作精神的培养,都大有好处。孩子愿意服务他人,这也是青少年快乐本性的一种反映。

专家建议

建议一:爱心从点滴的小事中培养。

爱心是从点点滴滴的小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不但要让孩子感受到爱的存在,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懂得如何去关爱他人,付出自己的爱。

公园儿童游乐场内有一个大滑梯,足有3米高,连接滑梯的不是通常的楼梯,而是间隔比较大的攀爬杠和蜘蛛网。三岁半的女儿爬了一半就露出了一脸的胆怯:“妈妈,我不想上了。”“那就下来吧,”母亲说。“别下来,我跟你一起玩!”只见一个5岁左右的小女孩边说边顺着杠子爬到女儿身边:“你跟着我走,我上一蹬,你上一蹬,没事儿的。”女儿看看母亲,又看看小姐姐。母亲趁势鼓励她:“跟姐姐一起慢慢上,手抓住了,脚踩稳了,别怕。”小姐姐每上一级,都有意等着女儿,做到与女儿同步。很快,她们爬上去了。坐在滑梯的顶端,女儿还是有点紧张。她问姐姐:“我拉着你的手,行吗?”“好吧。”她们手拉手滑了下来。如是几次,女儿提议:“咱们从蜘蛛网上爬上去吧。”小姐姐表示不敢,女儿来了勇气:“我敢,你跟着我吧。”说着,两个孩子一步步上去了……

在简短的交往中,女儿和小姐姐都主动地帮助对方,也得到了对方的帮助,玩得很愉快。孩子在游戏活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需要借助他人的一臂之力或向他人伸出援助之手的事情。父母如果能利用这些机会,给孩子恰当的指导,在孩子的内心培植同情、关爱的情感和相互帮助的意识,给孩子一些方法上的启蒙,相信孩子一定会从中得到快乐,感受到生活的一缕缕温馨。

建议二:生活就是教育,保持你对生活的乐观态度,鼓励、引导孩子去向生活学习,让孩子从奉献中体验到快乐,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努力实践奉献社会的精神,培养帮助人的情感,积极参与公益事业,这些都应该是每一个孩子成长的营养,也是他们快乐的源泉。

生活就是一位知识经验最丰富的教师。它不但炼成了孩子强壮的体格,勤劳的双手,敏捷的头脑和完美淳朴的人格,还教孩子从艰苦中磨炼意志,从现实中丰富知识,从人与人的关系中得到经验,从欢笑和泪水中培养情感。

小伟八岁那年,学校准备组织部分高年级学生去某个边远贫困山区开展“心连心”扶贫活动,老师们见小伟活泼可爱,有意让他参加,便问小伟的母亲是否放心让他一同前往。

小伟的母亲觉得这是一次能让孩子了解社会、开阔视野、体现生活的难得的好机会,就极力动员儿子参加。开始小伟不愿意,怕旅途舟车劳累、怕离开父母无人呵护、怕这样那样的不适应,后来经不住母亲的再三鼓励,小伟终于跟随老师和高年级的哥哥姐姐们去了。

回来之后,小伟像一只唧唧喳喳的小鸟一样不停地说着他一路的所见所闻、山区孩子们的淳朴以及老师、哥哥、姐姐们对他的关爱,所有一切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以后,小伟的母亲就时刻注意把握一切机会,鼓励引导他到大自然中去,去学习知识,锻炼意志,培养品格,实现梦想。

建议三:体验别人的疾苦,孩子就会体会自己现在的快乐。

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残疾人。每逢这种情况,父母要耐心地向孩子讲解——残疾人的生理缺陷是由遗传或是疾病及事故造成的,生理缺陷给他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带来了诸多不便。

父母可以和孩子做游戏,比如蒙上孩子的眼睛,堵上耳朵,或捆住一条腿,让孩子借助扮演残疾人来了解他们的困难,并试着从克服困难中体现残疾人精神的可贵来鼓励孩子和生理有缺陷的小伙伴交朋友,主动接近他们,恳切地邀请他们一同参加适合的游戏,比如与有腿疾的小伙伴一同唱歌,画画,以及其他不需要剧烈运动游戏;对小伙伴在游戏中遇到的困难,要体谅,耐心地帮助。

在实际交往中,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的疾苦,体验他人的不幸,从而珍惜自己现在的幸福,增强自己的快乐指数。

建议四:鼓励孩子坚持。

孩子刚开始参加公益性活动的时候,或多或少会有好玩的心理因素在里面,这样的心理是无法帮助孩子长期坚持做下去的。

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意识到活动的重要意义,同时也让孩子明白帮助别人,对自己来说也是一种快乐,这样,孩子就会有了更多的动力去做下去。

建议五:让孩子参加公益夏令营。

这个暑假,宋晓晓终于参加了他向往已久的南京公益夏令营,成了“奥运之梦”夏令营的一员。

宋晓晓是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县白马镇中心小学四年级学生,爸爸去世了,妈妈出走了,他和七十多岁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上学费用都是好心人捐助的。

得知他参加夏令营的消息,爷爷、奶奶都很高兴。暑假的某天,爷爷很早就送他到学校,他是第一个到校的人。

宋晓晓把快乐写进了日记:今天,真快乐呀!在奥体中心,我们登上了观光塔,我看见了远方的长江,远处的城市,长长的长江三桥……

辅导员老师马琳说,宋晓晓学习成绩很好,然而性格却很忧郁,很孤独。但是夏令营里的宋晓晓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表现很积极,他在积极参与中感受到了快乐。

4.给贫困地区的孩子献爱心——心中有爱的孩子才快乐

感动中国的人

在“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颁奖礼上,主持人这样说道:“有这样一个歌手,有这样一个志愿者,当他自己还没有当父亲的时候,他就用父亲那样的眼神看着那么多的孩子,孩子的眼神让他心动让他行动,他的名字很让人产生这样的联想,他叫‘丛飞’,‘丛’让我们看到了两个人站在大地上需要互相支撑,互相温暖。”

主持人说,一次义演改变了他的人生,从此他热心公益事业,陆陆续续捐助失学儿童,金额高达300多万元。在长达12年的无私奉献之后,他被查出患了胃癌晚期,然而即使在这个时刻,他仍不忘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毅然将大家捐给他治病的钱,留下仅供3次化疗的费用,给贵州织金县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捎去了2万元。而他家的经济状况却时常捉襟见肘,他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去帮助他们啊!

颁奖词中这么写到:“从看到失学儿童的第一眼,到死神眷顾之前,他把所有时间都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没有丝毫保留。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贷,他曾经用舞台构筑课堂,用歌声点亮希望。如今,他的歌喉不如往昔嘹亮,却获得了最饱含敬意的喝彩!”

他就是这么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把爱奉献给了别人。而奉献自己,让更多的人得到快乐,这就是丛飞的生活准则。奉献多一点,快乐也便多一点

王福磊是一名上大三的学生,家境贫寒。高三时母亲去世,父亲也离家而去,但他认为“学校比自己困难的同学还多,自己曾经打过工,靠自己双手能挣到钱,所以要把学校不多的爱心基金留给那些比我更困难的同学”。

他身体并不健康,是乙肝病者,长期吃药,但学费与生活费却是他用自己双手劳动换来的。不仅如此,从大三开始他还主动帮扶中文系特困生范伟军,他还担任了两年学校爱心社成员。

2007年暑假,王福磊把自己平时省下来的钱邮寄给了大巴山区的一个叫明明的孩子,并承诺负担明明小学期间的全部费用。现在,他每月都给明明写信,鼓励他好好学习。明明每给次也都回信,并把自己的学习情况向这个大哥哥汇报。

虽然王福磊平时忙点,付出的多一点,但每当他想起明明正在学校快乐读书的样子和那一封封感激的信,就感到了由衷的快乐。

在他们学校的贫困生中,已有30%的人加入“爱心社”,自愿为他人服务。

正像“爱心社”捐赠证书上的一句话说的那样,“相信吧,帮助别人会让自己更快乐”。

同学们说:“在我们周围,拥有这份快乐的人越来越多。”放假了,他们会拿着社会活动实践表去居委会报到,做一位志愿者,和朋友结伴为小区服务。在小区花园里,他们捡拾垃圾,清扫路面。当小区花园变得干净整洁,当看到孩子们在小区中惬意的玩耍,他们会为此感到快乐。

正所谓:奉献多一点,快乐也便多一点。这样的生活准则适合孩子。

专家点评

授人玫瑰,手留余香。与人为善,善待他人,就会多一份坦然,增一份愉悦,添加一份好心情。关爱他人,快乐自己,孩子会从奉献中得到快乐,体会快乐,这种快乐往往是由衷的。

一个从德国学成归来的朋友说:“在德国人眼里,爱心比金钱更重要。”他讲了一个自己亲历的故事:“有段时间,约翰尼对中国的毛笔书法忽然产生了兴趣,天天求我教他写毛笔字。我自然不愿放过这个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于是欣然答应。这天下午我和玛丽带他到一家华人开的书店去买宣纸和毛笔,刚走到街头,就见到一位乞丐蹲在街角正对着约翰尼笑。约翰尼犹豫着掏出口袋里的钱,对妈妈说:‘妈妈,我想把买笔的钱送给这位叔叔。’还没等玛丽说话,我连忙抓住他的小手说:‘别这样,约翰尼,这些人都是骗子。’约翰尼疑惑地望了我一眼,轻轻挣脱我的手,继续对母亲说:‘妈妈——’还没等他说完,玛丽就微笑着鼓励道:‘去吧,约翰你,你让妈妈感到骄傲。’“望着孩子的背影,我忙将自己在国内的种种被骗经历告诉玛丽。玛丽一直很认真地听着我的话,等我说完了,只见她对我抱歉地一笑,说:‘谢谢你的提醒,但我认为约翰尼的想法应该得到鼓励。正如你所说的那样,有很多乞丐好吃懒做,专门装出一副可怜相骗取大家的同情,可是如果我们禁止约翰尼这样做,他就会错误认为地人与人之间是自私和冷漠无情的,毕竟,爱心比金钱更重要。’”

在爱中长大的孩子,懂得如何去爱别人。

专家建议

建议一:家庭条件允许,鼓励孩子的捐赠行为

青海省化隆县初麻乡位于县城东部,是一个贫困地区,这里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教育发展也相对缓慢,全乡适龄儿童入学率不足70%。由于家庭贫困,学生的书包多为一个小布袋,学生们穿的衣服也破旧不堪,在寒风中瑟瑟发抖。虽然在上级领导的多方关怀下,解决了一部分同学的入学就读问题,但还是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徘徊在校园门外。

西宁市胜利路小学和虎台小学得知这一情况后,积极向山区儿童伸出援助之手,在校园内倡议学生参与“献爱心,送温暖”活动。很多家长听到这个消息,都非常支持。在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多方努力下,捐赠衣物三千余件,学习用品两千多件。

孩子们捐赠的物品虽然都是生活用品,但他们想到自己能为山区贫困的孩子奉献自己的爱心,还是感到非常的快乐。

建议二:告诉孩子,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做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因为帮人等于是在帮自己。

没有哪一个人可以独立地走过一生。人生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地以付出换取回报、以助人赢来互助的过程。付出的越多,你所得到的回报也就越多。奉献的越多,你所得到的帮助也就越多。在人际交往中做到互帮、互助、互谅、互爱,这是每个要想成功的人必不可少的品德。因为互帮、互助、互谅、互爱可以使你的学习、工作、事业更能够顺利完成,可以使你的生活充满温馨和幸福感。

建议三:给孩子播下爱的种子。

一位妈妈给她三岁的孩子买了饼干,孩子把饼干一把抓在手里,怎么也不肯给妈妈尝一口。妈妈故意咬了一口孩子手里的饼干,结果孩子大发脾气,非要妈妈把饼干吐出来不可。

这位妈妈无比感叹地说:“你看,这孩子真没良心,我对他那么好,什么都依着他,有点好吃的都给他留着,可他一点都不会体贴大人。长大了真不知道会怎么样……”

这位家长的感叹确实令人深思。为什么现在有些孩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却舍不得对别人付出一点点爱?其实,孩子不是天生就缺乏爱心的。儿童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善良和同情是孩子的天性。关键在于父母的引导。

有的家长认为,现在就一个孩子,只要我有能力,孩子要什么,我就给他什么,图的就是让孩子快乐幸福;也有家长认为,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多学点知识技能,在聪明才智上超过别人,至于其他方面,用不着怎么教;还有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小时候任性一点很正常,大起来自然会好的;更有甚者,还把孩子任性、自私、霸道的表现视为孩子的聪明、好玩,而加以纵容。

上文提到的那个孩子,不舍得与母亲分享他的东西,没有同情心,就是因为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不注重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造成的结果。

我们对孩子的爱心教育可以从细小的事情做起,让孩子在他熟悉、亲近的环境中受到启迪。对于几个月大的孩子来说,身边那些大大小小的绒毛玩具、布娃娃就好像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他们生活中最亲近、最自然的伙伴。我们可以引导孩子用和善的态度对待这些玩具伙伴,和它们做朋友。

建议四:通过家庭中的分享活动,让孩子在实践中塑造爱心。

与别人分享好吃好玩的东西,对别人说一些关心体贴的话,同情并帮助有困难的人,不计较别人的过错,对别人能够宽容和谦让——孩子的爱心就是通过这样一次次的行为模仿和强化而逐渐形成的。从孩子还只有几个月大的时候起,父母就要让孩子学着与别人分享东西。孩子渐渐长大了,在餐桌上,可让他学着给长辈夹菜;鼓励孩子给爸爸妈妈拿东西;给客人让座等,让孩子做这些力所能及的事,从中品尝做了有益于他人的事而带来的喜悦。

在生活中,家长要教给孩子关心他人的方法。例如,家长实在太累了,不能答应孩子一起做游戏的要求时,不妨直接告诉孩子:“妈妈太累了,想休息一会儿,宝宝自己做游戏好吗?”如果孩子答应了,家长一定不要忘记说:“宝宝真懂事,知道心疼妈妈了。”爷爷想要看报纸,可以请孩子帮忙拿眼镜,如果宝宝做到了,可以表扬宝宝说:“真是好孩子,知道爷爷腿脚不利索,能帮助大人干事情了!”经过多次训练和提醒,在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孩子便会主动地关心他人,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为自己帮助了他人而感到快乐!

建议五:注重自己的言行,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父母是孩子行为的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因此,父母在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的同时,更要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对孩子起示范作用,在家庭中营造爱的氛围,以感染孩子的心灵。父母平时应尊重和关心孩子,对孩子说话要温和体贴,多和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多给孩子鼓励和表扬,让孩子直接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浓浓的爱;家庭成员之间要注意使用爱的语言,比如“你辛苦了,先歇一会儿”“别急,我来帮助你”“谢谢你为我做了这么多的事”,等等;在长辈面前,多表达一份尊敬和关心,比如给老人泡杯茶,让个座,说句体贴的话,送个礼物,等等。家庭成员之间的体贴尊重和相互关爱是孩子爱心得以生根发芽的关键。在外面,父母更要注意时时检点自己的行为细节,处处保持良好的形象,避免无意间给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

建议六:借助艺术作品和媒介引导孩子把爱向周围世界扩散。

对于孩子的爱心培养来说,移情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家长可以借助电视、图书等媒介的力量,引导孩子观看以关爱、善良、正义等内容为主题的作品,多给孩子读一些以互助友爱为主题的童话故事,还可以把孩子身边发生的事编成故事讲给孩子听,以熏陶培养孩子的爱心。随着孩子认知能力的增强和视野的扩大,还可以引导孩子将爱心从熟悉的人迁移到一些陌生的人身上。比如引导孩子关心贫困地区儿童的生活,尝试用零花钱给灾区人民捐款,在车上给老人让座,主动帮助有困难的人,等等,时时处处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和助人为乐的品质。

孩子的心就像一片广袤的土地,种植邪恶,就会滋长邪恶泯灭良知;种植仁爱,便会收获尊重关心宽容同情。因此,从小给孩子的心灵播下爱的种子,比给他任何财富都强。

建议七:角色互换。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夫曼通过对“移情与亲社会行为”课题的多年研究指出,移情是幼儿亲社会行为产生、形成、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因此,家长要充分利用孩子的移情力,让孩子通过角色互换,体验社会生活中不同角色的感受。生活中,家长不妨让孩子当回“小家长”,请孩子做一些父母平时经常作的家务活,如扫地、洗衣服、择菜等。同时,家长也可以向孩子讲述自己的生活感受及喜怒哀乐,让孩子了解父母的想法,了解父母也会有不开心的时候,如下班回到家,孩子主动向爸爸妈妈问好,并主动帮助爸爸妈妈取拖鞋,爸爸妈妈就会很开心,很感动;相反,如果明知爸爸妈妈下班了,却对爸爸妈妈不理不睬,此时,爸爸妈妈就会很伤心。总之,父母要善于在生活的细节中,向孩子渗透积极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久而久之,孩子心中就会自然而然的涌出关心他人、体贴他人的良好情感。

5.学一些学校没教的本事——学有所长的孩子快乐多

菲菲又回到了从前

菲菲一直是个活泼开朗的孩子。可自从上了初中以后,她的性格好像一夜之间就变了,本来开朗、活泼的她,开始喜欢孤独。没有好朋友,不和同学们一起做游戏,回家以后,动画片也不看了,只是一个人坐在黑暗里发呆。学习成绩倒是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可是,菲菲的这种变化还是让她的父母不知所措,毕竟这不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应该展现的精神面貌。

暑假前,菲菲的妈妈把到处“求医问药”,亲戚邻居有教育孩子经验的她都请教过了。大家都一筹莫展。就在大家长吁短叹的时候,菲菲的小姨突然自告奋勇,要求带菲菲一阵儿,而且大有手到病除的意思。虽然大家对这位年青的大女孩不是太放心,可是,没有办法的时候,也只好先让她试一试了。

菲菲的小姨喜好打扮,长得也漂亮,做事干脆利落。放了暑假,小姨开始天天带着菲菲上班,做化妆品销售。

一周下来,菲菲回到家,开始向家人讲一些零散的故事。都是关于什么衣服美、什么化妆适合什么人之类的话。又过了一些日子,菲菲回家以后,开始评论起家人的衣着什么地方对、什么地方不对。如果家人不服,菲菲就大声为自己的理论辩解。

不到一个月,菲菲又回到了从前,能喊能叫,性格变得开朗起来。

专家认为,女孩生理成长发育期很容易出现心理障碍,菲菲应该就是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如果求医问药,也未必能够有什么效果。平时爱美、会美的小姨,利用女孩都爱美的心理,带孩子去看她喜欢看的东西,鼓励她向自己周围的人说出自己看到的东西,慢慢地让她重新开朗起来,确实很高明、很自然。舞蹈班改变了晴晴

青少年宫舞蹈班开课的时候,9岁女孩晴晴的妈妈给她报了名。

说实话,妈妈并没有奢望小晴晴将来能成为一个舞蹈家什么的,只是晴晴喜欢舞蹈,喜欢音乐,所以妈妈想藉此让晴晴找一些事情做,还可以锻炼晴晴的身体,磨炼她的意志。

当第一期舞蹈班结束的时候,晴晴升入了小学三年级。“不曾想,晴晴学舞蹈,不但使她的身体好了,有了一技之长,而且对她良好性格的培养也有很大的帮助。”晴晴的妈妈这样说。

晴晴平时有点胆怯,遇事退却,总担心自己不行。没想到,自从学了舞蹈,晴晴经常参加班级或学校的活动,给大家表演节目,老师和同学都夸奖她表演得好,像个小仙女。

经常听到大家的夸奖,晴晴的自信心增强了,她觉得自己勇敢多了,性格也开朗起来,她不再是以前那个什么都觉得不行、遇事就退缩的女孩子了。

专家点评

音乐、舞蹈、文学等各种艺术形式,会极大地丰富孩子的思想修养,培养他们的艺术情操。这些艺术形式就像一个感情的释放口,能帮助孩子表达对自己和世界的情感,并从中获得生活的快乐。

专家建议

建议一:让孩子爱好广泛。

开朗乐观的孩子心中的快乐源自各个方面,一个孩子如果仅有一种爱好,他就很难保持长久的快乐。试想:只爱看电视的孩子如果当晚没有合适的电视节目看,他就会郁郁寡欢。有个孩子是个书迷,但如果他还能热衷体育活动,或饲养小动物,或参加演剧,那么他的生活将变得更为丰富多彩,由此他也必然会更为快乐。

为孩子提供各种兴趣的选择,并给予孩子必要的引导,孩子的业余爱好广泛,自然容易拥有快乐的性格。

建议二:培养孩子的音乐智能。

音乐智能不像语言或逻辑数理智能那样对于人类发展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作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需要以音乐为手段,培养心灵的美感(和谐、统一)。对儿童进行音乐智能的培养,能够增强其对音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陶冶情感,激发创造性,以达到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此外,音乐可以锻炼一个人的思维。我们经常可以在一些从小学习乐器的人身上发现,他们的头脑反应速度较快,悟性较高。这是因为,从小学习乐器的孩子很早就开始锻炼注意力的分配,手眼的协调和反应,甚至可以通过识谱来锻炼记忆力。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音乐智能在人类个体天赋中是最早出现的。并且,童年期是一个人音乐智能发展的决定性时期。尤其3岁至5岁,是发展儿童对节奏和音调敏感性的关键期。因此,从小培养儿童的音乐智能,不仅有利于儿童的学习和智能发展,而且有助于他们审美能力的发展,这也是他们今后人生道路得到精彩生活风景的需要。

伟大的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写道:“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参透我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寻常人无以振拔的苦难。”

音乐能够给人们以多方面的滋养:在人们痛苦烦闷的时候,它能给以抚慰,像情人的柔声低语,像慈母的殷殷叮咛,像包容一切的大自然,涤除人们心头的尘虑,让人们的心灵重新振作起来;在人们寂寞的时候,音乐像的友人,给人以友谊的温暖;在人们快乐的时候,它就是美果佳酿,增加宴会的兴味……

在孩子以后的学习和工作生涯中,音乐还有其他特别的功能。许多人发现,音乐是激发他们灵感的源泉。许多人喜欢在音乐的伴奏下工作,这样不但没有影响他们正常的工作,反而使工作的效率提高了。许多人在遇到困难的情况下,并不急于解决它,而是放上一段自己喜欢的音乐,借以调整自己的心态。在很多情况下,伴随着音乐柔和的节奏,答案自然浮现了。许多作家、诗人、画家甚至科学家都有这种特别令人愉快的经验。

建议三:提升孩子的音乐智能,不妨从多方面入手。

听唱简单的童谣。喜欢唱唱跳跳是孩子的天性,不妨多为孩子挑选一些活泼欢快,歌词简单易懂的童谣,时常带着孩子听听、唱唱、跳跳,同时引导孩子关注童谣的节奏、音色、旋律的起伏、乐曲的情绪等。让孩子喜欢音乐,带着愉快的情绪感受音乐。

听背景音乐。与前面主动地感受音乐不同,这里是指让音乐成为周围环境的一部分,譬如,在早晨起床的时候,吃饭的时候,玩耍的时候放一些音乐,让孩子处在音乐环境之中,不知不觉地吸收音乐的元素,增强乐感。有时,播放背景音乐还能达到一些特殊的目的。如,当孩子过度兴奋,和缓的音乐能帮助孩子稳定情绪;下午当孩子昏昏欲睡时,节奏欢快的音乐可以使其振奋精神。

玩音乐游戏。不少孩子很喜欢玩音乐游戏。譬如,敲碗打盆,跺脚拍手;爸爸拍手拍出一个节奏,让孩子模仿一下,也可以让孩子做示范者,用自己发明的节奏来考考爸爸和妈妈。或者在易拉罐里放上数量不同的豆子或石子,有节奏地摇晃,或轻或重,或缓或急,人手一个,一家人就可以开一个“沙球”家庭音乐会了。

学习乐器。学习乐器需要手眼协调分工,这对带动孩子其他方面的智能锻炼也有一定的帮助。但是,4岁以前的儿童,由于肌肉还没有发育完全,学习乐器可能有点勉强。再加上年龄小的孩子注意力不够集中,又比较喜欢玩,枯燥单调的乐器学习对他们来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有可能会造成他们的厌烦情绪,所以,学习乐器最好还是在孩子4岁之后再进行。

参加各种音乐会。家庭有浓厚的音乐氛围固然重要,带孩子参加各种音乐活动,进入艺术的殿堂也是很好的方法。音乐会、芭蕾舞、歌剧、各种演唱会和各种音乐活动都可以让孩子参加,让孩子接受艺术的熏陶。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孩子的乐感和节奏感等,尤其能提高孩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