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误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8 20:55:29

点击下载

作者:(美)韦恩·戴尔,林丽冠译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你的误区

你的误区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你的误区作者:【美】韦恩·戴尔,林丽冠[译]排版:辛萌哒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02-01ISBN:9787540485658本书由天津博集新媒体科技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

一位演讲者站在一群酗酒者面前,决心彻底向这些人证明,酒精无比邪恶。他在讲台上,手里拿着两个外观相同、里面装有清澈液体的杯子,宣称其中一个装的是清水,另一个装的是纯酒。他把一只小虫放进装清水的杯子,每个人都看到,这只小虫起先游来游去,后来游向杯子的边缘,并直接爬上杯口。接着,演讲者把这只小虫放进装着纯酒的杯子,结果,小虫在众目睽睽之下死了。演讲者问道:“你们看,这件事的寓意是什么?”会场后排有人相当清楚地回应说:“我觉得它的意思是,如果你喝了酒,体内就绝不会有小虫。”

这本书里面有许多“小虫”——这些小虫就是基于你的价值观、看法、偏见和个人史,你只会听到和感受到的,你想接收的信息。对写作而言,想描述这些自毁的行为及克服自毁行为的方式,是相当棘手的。你或许会说,你想深入检视自己并期望改变,但你表现出来的行为往往是另一回事。改变很困难。或许你跟大多数人一样,将排除那些支持自我牺牲的感觉和行为视为繁重的任务,你会想完全拒绝它。不过,尽管这本书有“小虫”存在,我想你会喜欢它,我自己也很喜欢,而且写的时候乐在其中。

我认为不应该用轻率的态度来看待心理健康,但也不赞成把心理健康看成是一本正经、充满晦涩术语的议题。我试着避免使用错综复杂的解释,主要是因为我不相信“快乐”是复杂的事情。

健康是一种自然状态,我们每个人都了解达到这种状态的方法。我相信,智慧地结合努力工作、思维清晰、幽默和自信心,是高效益生活的要素。我不相信花哨的公式,也不相信透过历史回顾来探索你的过往时,会发现因为你小时候受过“严格的如厕训练”,所以其他人应该为你的不快乐负责。

本书描述的是一条获得幸福快乐的愉快途径,这个途径仰赖你为自己负责、对自己做出承诺,再加上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在当下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不是复杂的途径,而且符合常识,如果你是健康、快乐的人,可能会心想:“我也可以写这种书。”你说得没错,缺乏专业的咨询背景或相关博士学位,一样可以了解高效益生活的原则。你并不是从课堂上或书本里学到这些,而是透过追求自身快乐,并针对此事采取行动才学会的。这是我每天从事的工作,同时,我也帮助其他人做出类似的选择。

本书每一章都仿照心理咨询的方式来撰写。这种做法的用意,在于尽可能提供自助的机会。每一章都会探索某个特定的误区(erroneous zone)或某种自毁的行为,并检视这种行为在我们文化(当然也包括你)中的前例,重点是帮助你了解,为何你会陷入这种自毁的误区中。接着描述落入这个误区的特定行为,我们谈论的行为类型,是那些似乎完全能够接受,但其实会对自身幸福造成伤害的日常举止。书中的例子,并不包括有严重情绪困扰的临床案例,而是人们平日几乎都会传送出来的神经质行为信息。看过误区的行为后,我们要接着检视,是哪些因素使你持续做出让你不快乐的行为,这包含深入检视促使你维持自毁行为,而非放弃这种行为的心理支持体系(psychological support system)。这个部分试图回答以下问题:“我应该避免什么样的行为?”以及“如果这种行为对我有害,为什么它还持续存在?”当你检视每个误区时,必然会注意到每一个“收益区”(payoff section)都会传达出类似的信息,你将发现,保持神经质行为的理由普遍存在于所有的误区中。基本上,固守已经学会的反应比较安全,即使它具有自毁性质;此外,如果你不去碰触误区,你就可以不必改变和负责。在整本书中,这些令人安心和安全的报酬显而易见,你会开始看到,你的心理支持体系会让你避免受到责备,并且阻止改变的机会。你是基于同一个原因而维持许多不利于自己的行为,认清这项事实将有助于你全面成长。排除这些原因,你就可以根除所有的误区。

本书每一章都会提出一些排除自毁行为的直接策略。这种形式就像辅导咨询,也就是探索难题以及难题浮现之处、检视这种自毁行为、洞察起因,并且拟出排除这个麻烦区域的策略。

有时候,这种方法会让你觉得一再重复。那是个好迹象——一种有效思考的迹象。担任心理治疗师许多年,我知道,有效思考——可以改变自毁行为的思考——并不会只因为说了些什么就发生,一种认识必须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只有当你完全接受、理解它时,你才能开始改变行为。因此,本书某些篇章必须一再重申某些主题,就像在一系列咨询过程中必须一再提出它们一样。

本书有两个中心主题:第一个主题是关于你选择自己情绪的能力,以你已经做出或未能做出的选择为出发点,开始检视你的人生,让你对“你是什么”与“你觉得自己如何”负起全责。成为更快乐和更有效益的人,意味着你对现有的选择更清楚。你是你所有选择的总和,我“极度”相信,有了适当的激励与努力,不论你选择什么,样样都做得到。

本书强调的第二个主题,是把握当下,这个句子会一再重复出现。要排除误区并创造自身幸福,关键就是把握当下。你能体验任何事物的时间,就只有一个时刻,那就是“现在”,但你一直沉迷于过往或未来,因而浪费了许多光阴。充分利用你的当下,就是高效益生活的试金石,其实,所有自毁行为(误区),都是因为一直想生活在其他时刻,而非活在当下。

本书几乎每一页都强调“选择”和“活在当下”。你仔细阅读之后,会开始自问以前从未想过的问题。“为什么我现在要选择觉得沮丧?”以及“我如何能够更有效利用我的当下?”一个从误区走向自立自强和快乐幸福的人,会在内心如此自问。

本书以一个人的简单形象作为总结:这个人排除了所有的误区,并生活在自我掌控而非外在控制的情感世界里。下面提出了二十五个问题,目的在于衡量你选择幸福及实现幸福的能力,请尽可能客观地回答问题和评估自己,以及你是如何活在当下的。回答“是”,就表示具备个人掌控力和有效的选择能力。

1.你相信你的思想是属于自己的吗?(第1章)

2.你有能力掌控自己的感觉吗?(第1章)

3.你能自我激励而非仰赖外在激励吗?(第7章)

4.你不需要他人的认可吗?(第3章)

5.你自己设立行为规范吗?(第7章)

6.你没有要求正义或公平的念头吗?(第8章)

7.你能接受自己并避免抱怨吗?(第2章)

8.你没有英雄崇拜心理吗?(第7章)

9.你是实干者而非批评者吗?(第9章)

10.你喜欢神秘和未知的事物吗?(第6章)

11.你能避免以绝对的词句来形容自己吗?(第4章)

12.你能一直都爱自己吗?(第2章)

13.你能靠自己扎根吗?(第10章)

14.你已经排除所有的依赖关系了吗?(第10章)

15.你已经排除生活中的归咎和挑剔批评了吗?(第7章)

16.你能避免罪恶感吗?(第5章)

17.你能避免为未来担心吗?(第5章)

18.你能付出爱和接受爱吗?(第2章)

19.你能避免在生活中动怒吗?(第11章)

20.你已经革除拖延的生活习惯了吗?(第9章)

21.你学会如何有效处理失败了吗?(第6章)

22.你能够在没有计划的情况下自得其乐吗?(第6章)

23.你能够欣赏并拥有幽默感吗?(第11章)

24.别人对待你的方式是你期望的吗?(第10章)

25.激励你的因素,是你的成长潜能,而非觉得有必要弥补自己的不足?(第1章)

如果你愿意舍弃一生中所学到的许多“应该”或“必须”,那么在人生的任何时刻,你都可以对上述的所有问题说“是”。真正的抉择是:你决定要自由自在,还是继续因为别人对你的期望而受到束缚。

我的一位朋友听了我一场演讲后,写了一首诗送给我,诗的名称就叫《新方向》:

我想要尽己所能地行远,

我想要接触自己灵魂深处的喜悦,

改变我所知的极限,

感受自己心灵的成长;

我想要生活、存在、生存,

倾听自己内在的真理。

我相信,这本书将协助你排除任何可能会阻碍你拥有美丽新体验的“小虫”或眼罩,并发现和选择你自己的新方向。

伟大的本质,是在各种环境里,当别人选择疯狂愚蠢时,你有能力选择自我实现。

回头看看吧,你会注意到一个如影随形的同伴。因为找不到更好的名称,我们暂且称之为“你自己的死亡”。你可以对这位访客敬而远之,也可以利用它使自己获益,就看你怎么选择。

死亡难料,生命苦短,所以要自问:“我不该做我真正想做的事吗?”“我应该过别人要我过的那种生活吗?”“事情有重要到需要堆积吗?”“拖延是生存的方式吗?”你的回答很可能可以用几个字来总结:生活……做你自己……享受……爱。

你可以庸人自扰,恐惧死亡,也可以利用死亡来协助自己学会有效益地生活。看看大文豪托尔斯泰笔下的伊凡·伊里奇怎么说。伊凡在等待伟大的转折时,思索着自己完全受人支配的过去,以及为了融入体制而放弃掌握自己的人生:“假如我的人生全盘皆错,要怎么办?”他突然想到,以前认为完全不可能的事(意即他一直没有过他应该过的日子),现在觉得可能是真的。过去他很少注意的冲动(他会立即压抑冲动),可能才是真实的东西,其他一切都是虚假的。至于工作职责、个人生活与家庭的整体安排,以及一切社交与公务上的兴趣,可能全都是虚假的。他试着向自己辩解这一切,又突然感觉到这些说法的弱点,他其实没有什么能辩解的……

下次,当你考虑一项决定,思索是否要做自己的主人及做出自己的选择时,先问自己一个重要问题:“我会活多久?”从这种永恒的观点来看,你就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而把忧虑、恐惧、是否能承担后果及内疚,留给那些自认为可以得到永生的人。

如果你不开始采取这些步骤,可以预见,你毕生都会过着别人要你过的生活。当然,人生苦短,至少在过程中要让自己感到愉快。简而言之,这是你的人生,所以尽管随心所欲做你想做的事。误区 快乐与智商

想做自己的主人,需要先去除一些非常普遍的迷思。首先要去除的一个观念是:智商是根据你解决复杂问题、读写与运算,以及快速解开抽象方程式的能力来衡量的。这种见解是将正规教育与课业优异程度视为衡量自我实现的标准。这种观念鼓励了某种对知识势利的态度,并带来一些令人泄气的后果。我们往往认为,拥有较多奖章、对某些学科(数学、科学、大量词汇、事实记诵、阅读速度)相当拿手的人,就“具有智慧”。但是在精神病院里,虽然样样一窍不通的人所在多有,但拥有良好学习经历者也不乏其人。因此,衡量智慧的真正标准,是每天、每刻都过着高效益且快乐的生活。

如果你快乐,而且每一刻都是为了某件值得的事而活,那你就是智者。解决问题有助于使你快乐,但如果你知道,即使无法解决特定问题,你还是可以选择快乐,或者至少可以拒绝选择不快乐,你就具有智慧,因为你拥有对付神经崩溃的最佳武器。

或许你会很惊讶地发现,世上没有所谓的神经崩溃。神经不会崩溃,假如把某人的头部切开,想寻找中断的神经,是绝对找不到的。智者不会神经崩溃,因为他们能管控自己,他们明白怎么选择快乐而非沮丧,因为他们知道如何处理生活中的问题。请注意,我说的是“处理”而非“解决”问题。智者衡量智慧,并不是根据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是根据是否拥有让自己保持快乐和价值的能力,不论问题是否获得解决。

你可以根据自己在艰难环境中选择感受的方式,决定能否开始将自己视为真正的智者。对每个人来说,生活的奋斗大同小异。在任何社会环境中,每个与别人有往来的人,都会面临类似的困难:意见不合、冲突和妥协,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部分。同样,金钱、生老病死、天灾人祸,也几乎是所有人无可避免的问题。但尽管这些事情发生了,有些人仍能设法避免沮丧和不快;有些人却承受不了,变得迟钝呆滞,或是神经崩溃。能认清有各种问题是人类的一种正常状况,也不会用“有没有问题”来衡量快乐:这种人就是我们所知的最具智慧的人,也是最稀有的人。

学习完全主宰自己,涉及了一个全新的思想过程,事实证明,这个过程相当困难,因为在社会中有太多力量反对由个人承担自己的责任。在生命的任何时刻,每当要选择采取什么感觉,你必须信任自己的情绪感觉能力。这是一种激进的观念。你可能一向都认为自己无法控制情绪;认为生气、恐惧、憎恨、爱、狂喜与欢乐,都是突发性的。人们无法控制这些事,就只能接受它们。当悲伤的事情发生时,你只是自然而然感到悲伤,并希望随后有快乐的事出现,这样就可以很快转悲为喜。误区 选择自己想有的感觉

感觉不只是发生在你身上的情绪,也是你选择产生的反应。如果你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就不必选择不利于自己的反应。一旦学会选择自己的感觉,就踏上了“智慧”之路——这条路不会让你通往神经崩溃,而是全新的路,因为你将把特定的情绪视为一种选择,而非一种生活状况。这是个人自由的核心精髓。

你可以用逻辑来反驳“无法控制情绪”的迷思。利用简单的三段论法,你可以通过思想与情绪展开主宰自己的过程。三段论是一种逻辑的表示式,包括大前提、小前提,以及根据这两个前提之间的一致性所得到的结论。

符合逻辑的三段论

大前提:亚里士多德是人。

小前提:人的脸上都有汗毛。

结论:亚里士多德脸上有汗毛。

不合逻辑的三段论

大前提:亚里士多德脸上有汗毛。

小前提:人的脸上都有汗毛。

结论:亚里士多德是人。

显然,你在运用大、小前提一致的逻辑时必须小心。因为在第二个说明中,亚里士多德也可能是只猿猴或是鼹鼠。以下的逻辑练习可以让你永远抛开你无法掌控自己情绪的观念。

大前提:我可以控制自己的思想。

小前提:我的感觉来自我的思想。

结论:我可以控制自己的感觉。

你的大前提很清楚。你有权利思考选择让什么事物进入你脑中。如果有什么事物“蹦进”你脑中(你选择把它放在那儿,虽然你可能不知道为什么),你仍然有权利把它抛诸脑后,因此,你仍然能够控制你的心理世界。如果我对你说:“想想一只粉红色的羚羊。”你可以把它想成绿色,或是想成一只豪猪,或想成其他你选择的任何事物。是你自己在控制进入你脑中的想法。如果你不相信这一点,请回答这个问题:“如果控制你思想的人不是你自己,那是谁?”是你的配偶?你的老板?或你妈妈?如果是他们控制你的思想,就把他们送去做心理治疗吧,这样你立刻就会好转了。只有你能控制自己的思考装置(除非是在极端的洗脑或条件反射实验环境中,但那并不是你生活的一部分)。你的思想是你自己的,只有你才能予以保持、改变、分享或思考。没有人能进入你的脑中,在你产生想法时也跟着感同身受。你的确控制了自己的思想,你的头脑是你自己的,只有你才能决定如何加以运用。

从这项论证和你自己的常识来看,你的小前提也几乎无可争议。你是先有一种念头,才会有一种感觉(情绪)。把你的头脑取走,你“感觉”的能力会跟着丧失。感觉是对念头的生理反应。如果你哭泣、脸红、心跳加快,或产生其他种种潜在的情绪反应,你必然会先从思考中枢得到信号。一旦思考中枢受伤或短路,就无法产生情绪反应。如果脑部受到某些损伤,甚至可能导致人无法感受身体的疼痛,即使手放在火炉上,也不会有痛感。你知道,你不可能绕过思考中枢而经历身体的任何感觉。因此,你的小前提也是事实。你的每一种感觉,都是先有念头,没有了头脑,就不会有感觉。

因此,你的结论也是必然的。如果你能控制自己的思想,而你的感觉是来自你的思想,你就能控制自己的感觉。简单来说,你认为是某些事或某些人使你不快乐,但这不是真的。你是因为对生活中某些人或某些事抱持某种想法,而使自己不快乐。想要成为自由而健康的人,就该学习以不同的方式思考。一旦你能改变想法,新感觉就会开始出现,你将在通往个人自由的路途上踏出第一步。

如果想从更个人的角度来看这个三段论,可以看看卡尔的例子。卡尔是一位年轻主管,上司认为他很笨,他终日都在为这件事苦恼。卡尔很不快乐,因为他的上司瞧不起他。但如果卡尔不知道上司认为他笨,他还会不快乐吗?当然不会。他怎么可能对不知道的事不高兴呢?因此,他的上司怎么认为或怎么不认为,都不会使他不快乐。是他自己的想法使他不快乐。此外,卡尔确信别人的想法比他自己的想法重要,所以使得自己不快乐。

这套逻辑可以应用到一切对人、事、物的观点上。某人过世不会使你不快乐,除非你知道这个死讯,否则你不会难过,所以关键不在于死讯本身,而在于你就此事跟自己说了什么。刮台风本身不会使人沮丧,沮丧的是人自己。如果你因为听说有台风而沮丧,那是你跟自己说了些让自己发愁的事。这并不是说,你应该骗自己为台风感到开心,而是应该自问:“为什么我要选择沮丧?这样会帮助我更有效地应付这件事吗?”

即使三段论呈现的真相是,你一向都要为自己的感觉负责,但你从小生长的文化环境教你不要为自己的感觉负责。你学到很多说法,让你不断反驳“确实是你在控制自己的感觉”这项事实。以下是这类说法的简短清单,你之前一再运用这些说法,看看它们传达出来的信息:

·“你伤害了我的感情。”

·“你使我感觉很糟。”

·“我忍不住有这种感觉。”

·“我就是觉得生气,别问我为什么。”

·“他让我难受。”

·“我恐高。”

·“你让我很尴尬。”

·“她真的让我很火大。”

·“你让我当众出丑。”

这张清单可能永远列不完。每一种说法隐含的信息是,你不用为自己的感觉负责。现在重写这张清单,使内容更正确,并能够反映出:你能控制自己的感觉,而且你的感觉来自你对事情的想法。

·“我伤害了自己的感情,因为我跟自己说你对我有何反应。”

·“我让自己觉得很糟。”

·“我可以不这么感觉,但我选择陷入沮丧中。”

·“我决定生气,因为我通常会用生气来操纵别人,而他们认为我在控制他们。”

·“我让自己难受。”

·“我站在高处,就会自己吓自己。”

·“我让自己尴尬。”

·“我一接近她,就会让自己很激动。”

·“我让自己觉得当众出丑,因为我把你对我的观感,看得比我对自己的观感还重,而且认为别人也有同感。”

也许你认为,第一张列表中列出的项目只是用了某种说话方式,实际上没有什么意义,只是我们文化中的陈词滥调。如果这是你的想法,你应该自问,为何第二张清单上的说法没有变成陈词滥调。答案在于,我们的文化只教我们第一张清单上的想法,而未鼓励我们以第二张列表的逻辑思考。

这其中的信息很明显,你应该为自己的感觉负责。你感觉自己所想的事,而且可以学习用不同的方式思考——只要你下定决心。问问自己:闷闷不乐、垂头丧气或伤痛苦恼,值得吗?然后开始深入检讨,哪种想法让你产生这些沮丧的感觉。误区 学习摆脱不快乐是项艰巨的任务

要用新方式思考并非易事,因为你已经习惯某套想法,以及随之而来的沮丧念头。你需要花费许多工夫,才能摆脱到目前为止已经吸收的所有思考习性。快乐很容易,学习摆脱不快乐却很困难。

快乐是人的一种自然状况,从小孩子身上就能看到最显而易见的证明。棘手的是该如何忘却过去已经消化的所有“应该”和“必须”。管控自己,要从自我了解开始,当你说“他伤害了我的感情”这类的话时,要意识到自己说错了。在做某件事时,要提醒自己在做什么。想要有新想法,需要先了解旧想法,你已经习惯把你感觉的成因认定是外在因素。你已经花了很多时间强化这种旧想法,现在需要以同样多的时间花在新想法上,以达到平衡,这种新想法是,你要为自己的感觉负起责任。这是极为困难的事,但是那又如何?当然没有理由逃避这项做法。

回想你当初学开手排车时所面对的一个似乎难以克服的问题:汽车有三个踏板,但你只有两只脚可以操作。你要先了解这项任务的复杂性。开车时,要慢慢松开离合器,如果太快松开,车子会一震,左脚松开离合器时,右脚要以同样的速度慢慢踩油门。刹车时,右脚踩在刹车踏板上,左脚必须踩下离合器,否则车子又会一震。有上百万个心理讯号暗示我们:要持续思考,运用大脑。但要怎么做呢?要先认知了解,然后经过无数次尝试、出误、重新尝试,终于有一天,你坐上车子,顺利驾驶。车子不会熄火、不会猛然一震,你开车时也可以不假思索。开手排车变成一种本能,你怎么做到的?你费了很大的功夫,做了许多当下的思考、提醒、操作。

进行手工操作时,你知道如何调整大脑,例如让你的手脚协调以便开车。在情绪世界中也有相同,但较不为人知的过程。你现有的习惯,是靠你毕生日积月累强化而学到的,你自然而然地不快乐、生气、苦恼、沮丧,因为你早就学会了这么想,你早已接受自己的行为,从未加以挑战。但你可以学着摆脱不快乐、生气、苦恼、沮丧,就像你以前学习那些对自己不利的事一样。

例如,人们教你知道,看牙医是很糟的经验,总是跟疼痛相关,你总是觉得那是令人不愉快的事,甚至会对自己说些“我痛恨钻牙”之类的话。但这些都是学来的反应。其实,你可以选择把这整个经验当作令人愉快、兴奋的程序,借此使它对你有利,而非对你不利。如果你真的决定运用自己的大脑,你可以把钻牙想成一次美妙的体验,每当“嗞嗞嗞”的声音出现时,你可以训练自己的心志,想想生活中狂欢的时刻。你可以想着与你的痛苦毫不相干的事,选择感受新奇和愉快的事。主宰和掌握自己看牙时的环境,不要老想着以往看牙的印象,一味忍受痛苦,这样你会兴奋和满足得多。

也许你会感到怀疑,可能还会说些诸如此类的话:“我可以要怎么想就怎么想,但是当牙医开始钻牙时,我还是会很不愉快。”请你回想学开手排车的经验。你何时相信自己是会开车的?唯有重复执行某个想法,而非只试一次就把最初的失败当作放弃的理由,这个想法才会成为一种信念。

管控自己,不只需要尝试新想法,还需要有决心,决心选择快乐,并挑战和摧毁每个可能让自己选择不快乐的想法。误区 选择就是终极自由

如果你仍然认为你并没有选择不快乐,那就试着想想事情的经过吧。只要你变得不快乐,就是受到了某种你认为不愉快的对待。或许你被单独关在一个房间良久,或者相反,你被迫进入拥挤的电梯,而且必须待在那里好几天。你可能被剥夺一切食物,或者被迫吃些你觉得味道特别差的东西。或者,你受到折磨——别人施加的肉体折磨,而非你自己造成的心理折磨。

想想看,除非你能让你的不快乐感消除,否则你就是在承受上面所提到的惩罚。你认为这样自己还会继续坚持这些不快乐感多久?你可能很快就会加以控制。所以,问题不在于你是否能控制自己的感觉,而在于你是否愿意控制。在你做这种选择之前,你必须忍受什么?有些人宁可发疯,也不肯选择控制自己的感觉;有些人干脆放弃,过着悲惨的生活,因为他们认为自己获得怜悯的效益,大于选择快乐所得到的回报。

问题在于,在生活中的任何特定时刻,你是否有能力选择快乐,或至少不选择不快乐。这也许是个令人震惊的观念,但你在拒绝它之前,应该先仔细考虑,因为拒绝它就是放弃自己,也就是相信控制你的是别人,而非你自己。其实,选择快乐,可能比选择那些每天打乱你生活的事来得容易。

正如你可以自由选择快乐、摆脱不快乐,在日常生活的无数事件中,你也可以自由选择自我实现的行为,摆脱对自己不利的行为。如果开车经常遇到交通阻塞,你会因而生气、臭骂其他驾驶人、责怪乘客,把情绪发泄在任何人或任何事情上吗?你是不是会说,交通阻塞总是使你急躁,你对这种情况没有控制力,想借此为自己辩白?如果是这样,你就是对在塞车时的自己及自己的反应,有习惯的思考方式。但如果你决定想其他的事呢?如果你选择以自我提升的方式运用你的大脑呢?这需要时间,不过你可以学习以新方式跟自己对话,并习惯新的行为,包括吹口哨、唱歌、开启录音机录一段话,甚至限定自己只能再生三十秒的气。你还未学会喜欢交通阻塞,但已学会运用新想法,即使一开始速度非常缓慢。你已经决定摆脱不安,选择以缓慢渐进的步骤,用健康的新感觉与习惯,来取代原本对自己不利的情绪。

你可以选择让任何经验变得愉悦且富有挑战性。沉闷的宴会或会议,都是可用来选择新感觉的绝佳场合。当你觉得无聊时,可以让心思转往令人兴奋的方向,改变你专注的主题,或撰写你小说的第一章,或拟订一些可帮助你在日后避免这种情况的新计划。积极运用你的头脑,也就是评估那些带给你最大困难的人和事,接着决定采取新的心智上的努力,使那些人和事有利于你。比方说,在一家餐厅里,如果你因为对方服务太差而生气,先想想,为什么你不应该因为某人或某事不合你意而选择生气。你很有价值,不会因为别人而生气,尤其是为在你生活中无足轻重的人。接着,可以拟定策略改变环境,或是离开那里,但是别感到心烦意乱。运用你的大脑,最后你一定会养成好习惯,在事情出错时也不会气恼。误区 选择健康而非疾病

你也可以选择排除某些并非源于已知的器官功能障碍的身体疾病,有些常见的身体疾病通常不是源自生理失调,其中包括头痛、背痛、溃疡、高血压、起疹、抽筋、阵痛,等等。

我曾有位患者,她发誓四年来每天早上都会头痛,清晨六时四十五分,她就等待头痛来临,然后服下止痛药,她也一直向每位朋友及同事诉说她有多痛苦。我向她暗示,她其实是想要头痛,并选择头痛,以引起他人注意、同情和怜悯。我也建议,她可以学习为自己摆脱头痛,并且把头痛部位从前额中央转移到头的一侧,这样她就会发现,只要能学会“移动”头痛部位,就能控制住头痛。第一天早晨,她六点半醒来,躺在床上等待头痛,头痛果真来了,于是她想象头痛跑到头部的另一个位置。她为自己做了新的选择,最后,她完全可以选择不再头痛。

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一个观念:人们甚至会选择肿瘤、感冒、关节炎、心脏病、“意外伤害”,以及许多其他病痛,包括一向被视为防不胜防的癌症。在治疗所谓“绝症”病患时,有些研究人员开始相信,协助病患拒绝任何形式的疾病,可能是缓和这种内在杀手的一种办法。有些文化就是以这种方式治疗病痛,完全控制脑部,使控制自我等同于控制脑部。

脑部由数百亿个细胞构成,有足够的储存能力,每秒能接受很多新事情。据保守估计,人脑能够储存的信息量相当于一百万亿个字,人类只用了这个储存空间的一小部分。这是一个能够随身携带的强大工具,你可以选择将它应用在你从未想过的神奇用途上。阅读本书时,要随时记住这一点,并尝试着选择新的思考方式。

不要太快断言这种控制是江湖医术。大多数医师都遇到过,有些病患会选择生某种不知生理成因的疾病。常见的情况是,当人们面临某种艰困的环境,他们会离奇生病;或是当环境“无法”允许人们生病时,他们会避免生病,并将后果往后延,等到重大事件结束后,他们就会病倒。

我知道有个病例是一位三十六岁的男子,他的婚姻很不幸福。他在一月十五日决定,要在三月一日那天离开他的妻子。二月二十八日那天,他发烧到四十摄氏度,并开始呕吐不止。后来这变成反复发生的现象,每次他下决心要离婚,就会感冒或是消化不良。他这种行为就是在做选择。生病要比面对随着离婚而来的内疚、恐惧、羞愧来得容易。

听听我们在电视上看到和听到的广告:“我是股票经纪人……所以你可以想见,我总是很紧张而且犯头痛,我得服用这种药丸才能够消除病痛。”这则广告传达的信息是:如果你从事某些工作(教师、主管等),就无法控制你的感觉,只能靠其他东西来帮你。

我们每天都会面临这类信息的轰炸,这类信息的含义很清楚:我们是无助的囚犯,必须靠别人或其他东西为我们做事。这根本是一派胡言。其实,只有你才能够改善自己的命运,或是让自己快乐。学习控制自己的大脑,然后按照自己选择的方式去感觉和行事,一切由你自己决定。误区 避免停滞不前

当你衡量自己选择快乐的潜力时,记住“停滞不前”这个词可以作为你生活中负面情绪的指标。你可能认为,愤怒、敌意、害羞和其他类似感觉,有时候值得拥有,所以你想抓住它们。你必须考虑的,应该是你因为这种感觉而停滞不前的程度。

停滞不前的范围包括彻底不动、优柔寡断、犹豫不决。你因为生气而说不出话、无法感觉,或做不了任何事吗?如果是这样,你确实是停滞不前了。你因为害羞而不敢去见你想见的人吗?如果是这样,你确实停滞不前,失去了你应该获得的经验。你的憎恨与忌妒心理,使你得了溃疡或血压上升吗?影响你的工作绩效吗?你因为当下的负面感觉,而无法入睡或做爱吗?这些都是停滞不前的迹象。停滞不前:无论严重程度如何,在这种状况下,你都无法做到想要做到的地步。如果感觉导致这种状况,你必须不假思索地摆脱它们。

以下是简短的检核表,其中的例子显示,你可能落入停滞不前的状况了。这些状况的严重程度不一:

这些情况代表你停滞不前:

·你没办法与另一半和孩子们亲热地聊天,虽然你心里想这么做。

·你无法进行自己感兴趣的计划。

·你没有性生活,但很想有。

·你成天待在家里想事情。

·你不打高尔夫、网球,或从事其他娱乐活动,因为事后会留下痛苦的感觉。

·你无法对某个吸引你的人自我介绍。

·你避免和某人讲话,即使你明白,只要举手之劳就能改善与对方的关系。

·你睡不着觉,因为有些烦心的事。

·你的怒气使你无法清楚思考。

·你辱骂你所爱的人。

·你的脸抽搐,或是因为整个人太过紧张,无法随心所欲做事。

停滞不前会造成重大破坏。几乎所有的负面情绪都会造成某种程度的停滞,光是这一点,就是一个充分理由,让你非得将这些情绪完全从生活中排除不可。也许你会觉得,在某些状况下,负面情绪会带来好处。比方说,你气急败坏地对孩子大吼,以便强调你不希望他在街上玩耍。如果这种生气的吼声只是一种用来强调的策略,而且也的确发挥作用,你就是采用了健全的策略。但如果你对别人大吼,并不是要表明看法,而是因为自己怒火中烧,那你就是让自己停滞不前。这时你应该做新的选择,使你能达到阻止孩子在街上玩耍的目的,又不会让自己产生有害的感觉。误区 活在当下的重要性

不论停滞的程度有多轻微,克服它的一个方式,就是学习活在当下。活在当下,与你的“现在”接触,就是高效益生活的核心。你只要想想就会发现,我们从来就无法活在其他时刻中。现在就是一切,未来只是另一个现在,当它来临时,你才会在那一个现在中生活。有一件事很确定——未来还没来临时,你不可能活在其中。但问题在于,我们生活在一个不重视现在的文化中,我们总是,省下钱为将来打算!要考虑后果。别做享乐主义者,想想明天!为日后的退休岁月做规划。

在我们的文化中,“逃避当下”几乎是一种病,我们持续被制约,习惯为了将来而牺牲现在。就逻辑上的结论,这种态度不只避免在现在享乐,也永远避免了快乐。当未来到来时,它就变成现在,因此我们必须用它为下一个未来做准备。好像快乐是明天才能得到的东西,因此要避开它。

逃避当下的病症有许多形式,以下是这种逃避行为的四个典型例子。

莎丽·福斯太太决定走进森林,沉浸在大自然中,与自己的当下接触。在森林里,她让思绪任意驰骋,一直想着此时应该在家处理的所有事情……孩子、生活用品、房子、账单,一切都处理好了吗?其他时候,她的心思则想着离开森林后要做的所有事情。她失去了当下,取而代之的是过去与未来的事,这种在大自然中享受当下快乐的难得机会,就此失去。

珊蒂·薛尔太太到小岛玩,她整个假期都在做日光浴。她此行不是为了感受日光照在身上所带来的快乐,而是期望当她带着美丽的古铜色皮肤回去时,朋友会说些什么。她的心思放在未来,当未来的时刻来到时,她又惋惜不能回到海滩享受日光。如果你认为社会并没有助长这种态度,不妨想想某家防晒乳公司的广告词:“如果你使用本产品,你回家后他们会更忌妒你。”

尼尔·普瑞尔先生有性无能的问题。他与妻子共度当下的时候,心里却想着一些过去或未来的事,于是他的现在就悄悄溜走了。当他终于设法将注意力集中于现在,并开始与妻子做爱,他又把她想成另外一个女人,而他妻子也同样幻想着不在她身边的恋人。

班·费辛先生正在读一本教科书,而且努力专心地读。突然间,他发现自己只读了三页,心思正不知飘向何处。他并没有吸收书上任何一个观念,即使眼睛盯着每一个字,脑袋却避开了里头的数据。其实他只是进行阅读的仪式,而他的当下,已经被思考昨晚的电影或担心明天的小考所占据了。

当下,是与你形影不离、捉摸不定的时刻,如果你让自己专注于当下,当下可以成为最美好的经验。享受每一个时刻,摆脱已经结束的过去,以及总会及时出现的未来。抓紧现在,把它当作你唯一拥有的时刻。另外也要记住,希望、期望和后悔,是逃避现在最普遍也最危险的战术。

逃避现在,往往会把未来理想化,以为在未来某个奇迹时刻,生活将会改变,一切事情将顺顺利利,你也会找到快乐;只要你完成那个特殊的事件——毕业、结婚、生子、晋升——生活将轰轰烈烈地展开。但事件真的来临时,情况往往令人失望,而且从来都无法如你所愿。回想你的初次性经验吧,经过长久的等待,结果没有出现像节日般的欢乐高潮,也没有强烈抽搐,你只是奇怪为什么每个人对这种事都小题大做,描述夸张,你或许还会有“事情就是如此而已”的感觉。当然,当事情不符合你的期望时,你可以再次设定理想,以摆脱沮丧感。别让这种恶性循环变成你的生活方式,现在就用某种策略性的即刻满足,中断这种恶性循环。

早在一九〇三年,作家亨利·詹姆斯在《使节》中就提出以下的忠告:

尽情地享受当下吧……你具体做什么无关紧要,关键是你要立刻行动起来……失去的就永远失去了,这是毫无疑义的……所谓适当的时刻,就是人们仍然能把控的当下时刻……

就像托尔斯泰笔下的傻子伊凡一样,若你回顾自己的一生,会发现你很少会因为自己做的事而后悔,使你烦恼的往往是你尚未做的事。因此,这里要传达的信息很明显:现在就去做!珍惜当下,抓住生命中的每一秒,细细加以品味,重视你的现在。用任何对自己不利的方式耗尽当下,就意味着永远失去它们。“当下觉察力”这个主题在本书的每一页都会出现。知道如何掌握现在并充分加以运用的人,就已经选择了过一种自由、有效益且充实满足的生活。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做的选择。误区 成长动机vs不完美动机

如果你选择让生活变得快乐和充实满足,有两种需求或许可以激励你,较常见的是所谓的不完美或匮乏动机,而较健全的是成长动机。

如果把一块石头放在显微镜底下仔细观察,它永远不会有变化。但如果把一块珊瑚放在显微镜底下,就可以发现它在成长与变化。结论是,珊瑚是活的,而石头是死的。你如何分辨一朵活的花和一朵死的花?会成长的就是活的。生命唯一的证据是成长!心理世界也一样,如果你会成长,你就是活的。如果你不成长,很可能是死了。

你的动机可以是出于成长,而非想要弥补匮乏。如果你体认到,你总是在成长、进步、变得充实和更好,那就够了。当你决定停滞,或产生有害的情绪,你就是做了拒绝成长的决定。出于成长的动机,意味着把你的生命力用来追求更大的快乐,而非因为犯罪或在某方面有缺失而必须改善自己。

选择成长动机,能让你在生活中的每个当下自我超越,“超越”意味着自己是自己命运的决定者。萧伯纳在《华伦夫人的职业》中说:

人们通常将自己的一切归咎于环境,而我并不迷信环境的作用。在这个世界上,有所作为的人总是奋力寻求他们所需要的环境;如果他们未能找到这种环境,他们就会自己创造环境。

不过,记住本章开头所说的,要改变个人的思考、感觉或生活方式是可能的,但绝不容易。假设有人用枪指着你,告诉你必须在一年内完成一项艰难的任务,比如在两分三十秒内跑完一公里,或是跳下跳板做一次完美的后空翻跳水,做不到就要处死,你就必须制定严格的时间表,每天练习,直到做到为止。你要训练自己的大脑和身体,因为你的大脑告诉你的身体要做些什么。你练习、练习、再练习,永远不向停止或松懈的诱惑屈服。最后你可以完成任务,并因此救自己一命。

当然,这个杜撰的小故事是为了指出一个论点。没有人期望一夕之间就能练好身体,但太多人期望自己的大脑能这样敏捷地反应。在我们试着学习新的心理行为时,甚至期望只尝试一次,它就成为我们的一部分。

如果你想避免神经质行为、能够自我实现,并控制自身的选择,真正获得当下的快乐,就必须像执行任何艰困的计划一样,以严格的方式学习摆脱对自己有害的想法。

为了掌握这种自我实现,你需要不断告诉自己,你的心志确实只属于自己,你能控制自己的感觉。本书以下部分,将会让你开始确切地重复这些主题,致力于帮助你达到自己的目标:你可以选择,如果你决定要管控自己,你的当下就是属于你自己的享受时刻。

自我价值不能由别人来认定:你是有价值的,因为你认定自己有价值;靠别人来认定的价值,那是别人的价值。

你很可能罹患了一种社会通病,这种病叫作“自卑败血症”,光靠打一针无法改善,现有唯一的治疗方式是大量施与“爱自己”的药剂。但也许正如社会上许多人一样,你从小就认为爱自己是不对的。社会告诉我们要为别人着想,教会告诫我们要爱邻居,似乎没有人记得要爱自己。但如果你要获得当下的快乐,首先必须学习爱自己。

小时候爱自己是件很自然的事,但你也是从小就开始学习,爱自己是件自私或自负的事。你学会把其他人摆在自己前面,凡事先想到别人,因为这样才显示你是“好人”。你学会避免出风头,接受“好东西应该与人分享”等训示,不管那些是你的宝物、珍品,或者父母亲可能不会与别人分享的大人玩具。人们甚至教导你要“有耳无嘴”,以及“应该知道分寸”。

小孩会很自然地认为自己既漂亮又很重要,但是到了青少年期,社会的训示已经生根,他们开始极度自我怀疑,随着年纪增长,自我怀疑的程度有增无减。毕竟,你不应只爱你自己,这么做的话,其他人会怎么看你!

这种暗示很微妙而且没有恶意,但确实控制了人们,使人们规规矩矩。从父母、直系亲属,一直到学校、教会和朋友那里,小孩子学习一切高雅的社交礼仪,这些社交礼仪是成人世界的标记。但小孩彼此之间绝不会那样做,除非是为了讨好大人。小孩被要求一定要说“请”和“谢谢”、要鞠躬、大人进来时要起立、离开饭桌前要征求许可,另外还要忍受大人捏他们的脸颊、拍他们的脑袋。这其中的信息很明显:大人是重要的,小孩子不算什么;其他人重要,你无足轻重。“不要相信自己的判断”,是第一个必然产生的结果,许多以“礼貌”为名的规范则强化了这项结果。这些躲藏在“礼貌”背后的规范,让你把别人的判断当作自己的判断,代价却是牺牲自己的价值。毫不意外,这些怀疑与自我否定会一直持续到成年期。自我怀疑会如何妨碍我们?就是在“爱别人”的重要领域中,你可能会碰到困难。其实,爱别人与爱自己的程度有直接的关系。误区 爱要如何定义“爱”这个字有很多定义,很多人都曾诠释过。看看下面这个定义合不合适:爱是种能力和意愿,能让你关心的人去做他们选择做的事,且不要求他们必须令你满意。这或许是可行的定义,但实际上很少被采用。你要如何才能够达到这个地步——让别人做他们自己选择的事,而不要求他们符合你的期望呢?很简单,那就是:爱你自己,觉得自己是重要、有价值,而且美好的。一旦你认定自己很好,就不必借助于要求别人的行为符合你的意思,来加强自我价值。如果你有自信,就不会想要或需要别人跟你一样,因为你是独一无二的。其次,那样做会剥夺那些人具有的独特性,你对他们的喜爱,就在于那些令他们与众不同的特性。等这种想法开始融入你的心里,你就会懂得爱自己,先对自己付出及为自己效力,就能够爱别人,对别人付出,为别人效力。到那时,你的付出并没有自私的目的。你这么做,不是为了获得感谢或回报,而是因为你从身为助人者或爱人者得到真正的快乐。

如果你缺乏自我价值感,或者不爱自己,就不可能爱人。如果你认为自己毫无价值,又怎能付出爱?你的爱有什么价值?如果你不能付出爱,就无法接受爱。毕竟,如果把爱给一个毫无价值的人,这种爱有什么价值?一个人想沉浸在爱中,包括给予爱和获得爱,都要从充分的自爱开始。

以诺亚为例,诺亚是个中年男子,自认为很爱妻儿。为了表示爱意,他买贵重礼物给妻儿,带他们去度假,住豪华旅馆,出差时也总是写信回家,并在信上仔细写下“爱”字。但是,诺亚从未亲口跟妻子或孩子说他爱他们。他对自己深爱的双亲一样,也有同样的问题。诺亚很想说这几个字,这几个字一直在脑中盘旋,但每当他想说“我爱你”时,总是说不出话来。

诺亚认为,说“我爱你”这几个字,会让他自己面临风险。如果他说“我爱你”,对方必须回答:“诺亚,我也爱你。”他这项爱的宣言,必须符合他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对诺亚来说,说那几个字是相当冒险的,因为他可能得不到回应,这样一来,他的整体价值会出现问题。另外,如果诺亚能够从“自己受人喜爱”这个前提出发,他就不会说不出“我爱你”;是否得到期待的那句“诺亚,我也爱你”,和他的自我价值也没有关系,因为在他开口之前,他的自我价值是完整无缺的。至于他说了“我爱你”之后,是否会获得爱的回报,那就是他妻子或他所爱的其他人的问题。他可以想要别人爱他,但这不是拥有自我价值的必要条件。

你可以根据爱自己的能力,向你所有的自我感觉挑战。记住,无论在什么时候、任何情形下,爱自己都比恨自己的心态健康。即使你以自己不喜欢的方式行事,也不要憎恶自己,憎恶自己只会导致停滞不前与破坏。别憎恶自己,应该培养正向情绪,从错误中学习,下决心不重蹈覆辙,但不要把犯错与你的自我价值连接在一起。

关于爱自己与爱他人,最重要的部分是:千万不要把你的自我价值与你的行为或别人对你的行为混为一谈。同样,这并不容易做到。社会的评判极为强大,难以抵挡。人们说“你是坏孩子”,而不说“你的行为不对”;会说“你这样做,妈妈就不喜欢你”,而不说“妈妈不喜欢你这样做”。你从这些话得到的结论可能是“她不喜欢我,我一定是坏孩子”,而不是“她不喜欢我,那是她的决定,虽然我不喜欢这样,但我还是很重要”。R.D.莱因在《心结》《心结》:Knots,为英国存在主义精神病学家R.D.莱因(R.D.Laing,1927—1989)著作之一。本书暂无中译本。一书中总结了把别人的想法变成自己的想法,并将它们与自我价值相提并论的过程。

我妈妈爱我,我感觉很好。

我感觉很好,因为她爱我。

我妈妈不爱我,我感觉很差;

我感觉很差,因为她不爱我。

我是坏蛋,因为我感觉很差;

我感觉很差,因为我是坏蛋。

我是坏蛋,因为她不爱我;

她不爱我,因为我是坏蛋。

童年时期的思考习惯不会因为长大了就消失,你的自我印象可能仍然建立在别人对你的看法上。虽说你最初的自我形象确实是从大人那里听来的,但你不一定得永远保有这些看法。没错,要摆脱那些旧枷锁,清除尚未愈合的疤痕,是件相当困难的事,但如果你考虑后果,就会发现坚持旧看法只会更糟。借助于心志练习,你可以采取一些爱自己的选择,这些选择将令你感到惊喜。

哪种人懂得爱?是那些有自毁行为的人吗?绝对不是。他们会压抑自己、躲在角落吗?不会。要学会爱人和被爱,要先从家庭做起,欠缺自信的行为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你一定要停止这种行为。误区 接受自己

首先,你必须破除以下的迷思:你只有一个自我概念,在任何时候,这个概念若非正面,就是负面。其实,你有很多自我印象,而且它们常常改变。如果有人问你:“你喜欢自己吗?”你可能会把所有消极的自我想法总结成一句话:“不喜欢。”把不喜欢的领域分成细目,可以提供给你致力改进的明确目标。

你对自己在身体、知识、社会和情绪上的情况有感觉,对自己在音乐、体育、绘画、写作等各方面的能力,也有看法。你的“自画像”也跟你的活动一样多,所有这些行为,总是有“你”的存在——这个人,你可能接受,也可能排斥。你的自我价值观,是一直存在的友善影子,也是你个人快乐与自我超越的顾问,这与你的自我评估绝无关系。你存在、你是人,你所需要的就只是这样。你的价值由你自己决定,不需要向任何人解释。你有价值与你的行为和感觉无关。在特定的例子中,你或许不喜欢自己的行为,但那与你的自我价值无关。你可以根据自我价值来选择,然后致力于树立自我形象。误区 爱自己的身体

一切全都从你的身体开始。你喜欢你的身体吗?如果你回答“不喜欢”,就试着分成几个部分看。拟一份清单,把你觉得讨厌的部分列出来。从头开始:你的头发、前额、眼睛、眼皮、脸颊。喜欢你的嘴巴、鼻子、牙齿、颈部吗?你的手臂、手指、胸部、腹部呢?拟一份长长的清单,包括体内部分,像是肾脏、脾脏、动脉、大腿骨。现在轮到隐秘的结构了。你的大脑中央沟、耳蜗、耳郭、肾上腺、小舌如何?你必须列出很长的清单,彻底检查自己。你没有一个很好的身体,但那就是你的身体,不喜欢它,就意味着不接受你自己。

也许你身上确实有一些你不喜欢的特质。如果它们是可以改变的部分,那就把改变它们当作你的目标之一。比方说,如果你的肚子太大,或头发颜色不搭,你可以将之视为稍早的“当下”所做的选择,并就此在新的当下做出实时决定。至于你不喜欢又不能改的部分(腿太长、眼睛太小、胸部太小或太大),你可以用新的眼光来看。没有什么事物是太过如何如何的,腿长并没有比有头发或没头发更好或更差。你的想法,是根据现代社会对美所下的定义产生的。不要让别人来指定你喜欢什么。下决心喜欢自己的身体,宣称它具有价值和吸引力,从而拒绝别人的比较和意见。你可以决定什么东西令你喜欢,把“不接受自己”变成过去的事。

你是人,人都会有某些气味,会制造某些声音,拥有某些体毛。但是社会与厂商经常传达某些关于人体情况的信息,指出:应该以这些“人类特质”为耻,要学会掩饰——特别是用我们的产品掩饰真正的你。别接受你自己;要隐藏真正的你。

只要看电视,就必定会接收到这类信息,每天对你疲劳轰炸的广告告诉你,要鄙视自己的嘴巴、腋下、脚、皮肤,甚至生殖器的味道。“改用我们的产品,你会再度觉得真实和自然。”言下之意,好像原本的你是不自然的,一定要四处走动散发一些化妆品的味道,才能让你更喜欢自己。因此,你使用一些闻起来对的东西,除去每个毛孔散发的异味,因为你不能接受你自己的一部分,而这一部分,所有人类身上都具备。

我认识一个三十二岁的男子法兰克,他排斥自己身体的所有功能,认为它们很讨厌而且不值一提。他有严重洁癖,一出汗就很难受,他希望妻儿同样有洁癖。每次他除草或是打网球回来,总是马上冲到浴室,把身上的异味冲洗掉。此外,他和妻子在行房之前及之后一定要洗澡。他无法忍受自己正常的体味,也无法与能接受自己体味的任何人共同生活。他在浴室喷香水,同时也使用多种化妆品,让自己的身体闻起来很香。当他恢复本我,开始散发体味时,就担心别人会不喜欢他。他排斥自己身体上的一切自然功能与气味,这种态度反映出他的自我排斥,每当他让自己的身体顺应自然时,他便觉得很尴尬或抱歉。不过,只要是人,就会有许多自然的气味,爱自己和接受自己的人决不会因为自己的本色而不快。事实上,如果法兰克对自己完全坦诚,并去除以往学来的自我排斥信息,他甚至能够承认喜欢自己的身体及身体产生的一切气味。他也许不希望和别人分享那些气味,但至少他自己能接受它们,并告诉自己,他其实喜欢它们,和别人共处也不会感到羞耻。

自我接受,意味着喜欢自己整个身体,并排除上述种种文化上的强迫要求(cultural imposition),不一定要装扮得当,至少在外表不符合美妆时尚时,用容忍的态度对待自己。这并不表示你得标新立异,但这确实表示,你可以学习在做回自己时自得其乐。

很多妇女接受了文化信息,刮腿毛和腋毛,全身除臭和喷外国香水,清洗口腔,全脸上妆,穿胸垫,用适当的淡香水喷洒私处,戴假指甲。这些行为意味着,你天生的样子,也就是身为人类的本来面目,并不讨喜,只有靠人工的方式,才让你具有吸引力。这是最可悲的部分,到最后:矫饰的你取代了自然的你,你终生都无法摆脱这个矫饰的你。整个社会文化都在鼓励你排斥自然美丽的你。广告商为了盈利而鼓励你这么做,是无可厚非的,但你会购买这些产品,就比较让人难以理解,因为这样做是选择抛弃真我。你可以不要再隐藏自然美好的自己了。如果你选择使用任何种类的化妆品,那并非基于你不喜欢你所要掩盖的身体部位,而是基于新奇或自我满足。在这个领域,诚实面对自己并不容易,我们得花一点时间,才能学会分辨自己真正的需求和广告商所创造出的我们应该会有的需求有什么不同。误区 选择更正面的自我形象

你同样可以选择所有的自我形象。你可以用自己的标准来看自己,并选择将自己视为聪明人。事实上,你使自己愈快乐,你就愈聪明。如果你在代数、拼字或写作等任何领域较差,那只是你一直以来采取的选择所造成的自然结果。如果你决定在上述任何领域投入充分的练习时间,你一定会更精通该领域。如果你认为自己的形象不太聪明,请记住第一章内有关聪明才智的部分。如果你低估自己,那是因为你接受那种看法,并根据某些学科标准,拿你自己跟别人比较。

以下这番话听来可能让人吃惊,但你的确可以选择让自己像你期望的那样聪明。才能的确要靠时间累积,而非某种天生的特质,从标准化成就测验的年级常模中,可以找到支持这种看法的证据。这些模式证明,某个年级的优秀学生能够达到的分数,高一个年级的大多数学生都可达到。进一步的研究调查显示,虽然大多数学生最后都能学会每一科目,但有些学生会比其他人更快达到精熟。所谓“智力不足”或“智障”,通常是指那些更慢彻底精熟某项技能的人。《师范学院学报》期刊刊出的约翰·卡罗尔的《学校学习的模式》一文中谈到了这个重点:

才能是学生精通某一门学科所需要的时间,这个公式隐含的假设是:只要有足够时间,所有学生都能精通该学科。

如果你选择投入足够的时间和心力,就能精通几乎任何学科技巧。但是你有很充分的理由不这么选择。为何要把现有的精力用来解决暧昧不明的问题,或是学习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让生活快乐、有效益、充满爱,是更重大的目标。重点是,聪明才智不能靠继承而来,也不是靠别人赠予而得到的,你的表现取决于你的选择。如果你不像你选择的一样杰出,纯粹是因为你轻视自己,这会导致你的生活中出现不良后果。

你可以选择自我形象,这项逻辑可以应用到你脑中的一切自我相貌。你可以像你选择的那样擅长社交,如果不喜欢自己的社交作风,可以设法加以改变,不需要与你的自我价值混淆。同样,你的艺术、绘画、体育、音乐和其他能力,大多是你选择的结果,不应与你的价值混为一谈。(有关自我描述的完整说明,以及你因何为自己选择它们,详见本书第4章。)前一章提到你的情绪也是你自己选择的产物,这都是同样的概念。自我接受的基础在于,你认为适用于自己的事,就是你现在能决定的事。修补那些不符合标准的事物可以是件令人欣慰的事,但没有理由因为自己有待改进,就选择认定自己没有价值。

不喜欢自己可以有许多形式,也许你有某些自贬的行为。以下是一份简略的清单,里面列出某些一再出现的自我否定行为。

·拒绝别人对你的称赞。(“哦,这是陈年往事……我真的不聪明,我只是运气好而已。”)

·找各种借口来解释为什么你看起来漂亮。(“这都是美发师的功劳,她能够化腐朽为神奇。”“相信我,是这件衣服发挥作用。”“因为绿色很适合我。”)

·当功劳应该属于你时,你归功于他人。(“感谢神赐给我麦可,没有他,我就会一事无成。”“这都是玛丽一手包办的,我只是站在一旁指导。”)

·说话时,总是引用别人的话。(“我丈夫说……”“我母亲觉得……”“乔治常告诉我说……”)

·你的意见总要经过别人证实。(“亲爱的,不是那样吗?”“那是我说的,是吗,玛莎?”“要问问我丈夫,他会告诉你。”)

·拒绝订购你想要的东西,并非因为你买不起(虽然这可能是你的说辞),而是因为你认为自己不配拥有。

·没有性高潮。

·不为自己买东西,因为你认为你必须为别人而买,即使这种牺牲并没有必要;或是不替自己买想拥有的东西,因为你不配得到。

·避免买会让自己放纵的东西,例如花、酒等,因为那样很浪费。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