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史札记(外一种)(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8 21:54:28

点击下载

作者:戴逸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经史札记(外一种)

经史札记(外一种)试读:

小序

“文革”之岁,怒潮倏至,逃遁无计,坐而待毙。手头偶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一书,卷帙厚重,因知此书为戴震、邵晋涵、周永年诸儒精心校著,而纪晓岚集其成,为精粹不朽之作。批阅数页,日前被严厉批斗之苦,顿时消退。此后日与此书相伴,在挨批斗、作检讨、罚劳动及囚禁牛棚之后,即读此书自慰,聊作解忧忘危之计。后又延读诸子、《资治通鉴》、《史记》等书,并作札记。存稿既多,积累成帙,唯三次抄家与下放“五七干校”时散佚尚多。当时戏作一联:“读书只为解忧计,著文却成阶下囚。”盖余之得罪,实因“文革”前夕借调往中宣部,参与写作《海瑞罢官代表一种什么社会思潮?》,被指为假批判,真包庇,为对抗“文革”之“大毒草”也。此文由周扬指导,参与者龚育之、邢贲思、林甘泉与余四人。

往事如行云逝水,五十年过去,于予为刻骨铭心,常在记忆中。当年读经史诸书,未及深思熟虑,殊少心得,今日付梓,亦难避人之敝帚自珍耳。戴逸2016年7月11日

经史札记

经学

中国历代经学,汉代笃实谨严,其病在拘;晋至北宋流派纷乱,各自论说,其病在杂;两宋理学说经,超越汉唐,精研义理,各立门户,其病在悍;元明学派支分,攀援争斗,自立主张,驱除异己,务定一尊,其弊在党;清代实事求是,考据精确,说理细密,其弊在琐。

《易经》

1.《子夏易传》 11卷 唐以前人伪作 旧题 卜子夏作

唐时刘知几、司马贞已明其伪,唐末又有张弧之伪作,而今之传本,又非张弧之本,伪中生伪,至一至再,难于辨析。《易》主象数而明义理,孔颖达宗王弼而黜郑玄,象数遂微。王应麟首辑郑注,仅一卷,后惠栋辑三卷,张惠言又作订补。

2.《周易郑康成注》 1卷 宋 王应麟编

3.《新本郑氏周易》 3卷 惠栋编

郑注亡于南北宋之间,王应麟辑其佚文,惠栋又加补正。

4.《陆氏易解》 1卷 明 姚士粦辑此姚辑陆绩《周易》注也。

5.《周易注》 10卷 魏 王弼

阐明义理,使《易》不杂于术数者,弼与韩康伯深为有功。祖尚虚无,使《易》竟入于老庄者,弼与康伯亦不能无过。瑕瑜不掩,是其定评。

6.《周易正义》 10卷 唐 孔颖达疏

孔作《正义》,专崇王弼,众说皆废。此书对王注明有偏袒,然疏家之体,主于诠解注文,不欲有所出入,此通例也。《四库》馆臣对王弼注亦甚袒护。

7.《周易集解》 17卷 唐 李鼎祚《新唐书·艺文志》作17卷,而晁公武、李焘称10卷已全,盖另有略例1卷、索隐6卷,略例、索隐后已亡失,而传本妄改10卷本为17卷。此书辑唐以前说《易》35家之佚文,是真可宝之古笈也,后人能见汉《易》者赖此书也。

8.《周易口诀义》 6卷 唐 史徵稍保存一些唐以前《易》注的佚文。

9.《周易举正》 3卷 旧题 唐 郭京北宋人伪作。

10.《易数钩隐图》 3卷 附《遗论九事》 1卷 宋 刘牧为《易》学图书派之首倡者,其学出于种放、陈抟。

11.《周易口义》 12卷 宋 倪天隐

胡瑗讲《易》之口说,其弟子倪天隐所录。说《易》以义理为宗,程颐颇受其影响。

12.《温公易说》 6卷 宋 司马光

为未完成稿本,已佚,从《永乐大典》辑出,反对王弼虚无玄渺之说,故于古今事物之情状,无不贯彻疏通,推阐深至。大都不袭先儒之旧说,平实简易,要如布帛菽粟之切于日用。

13.《横渠易说》 3卷 宋 张载

于义颇属未安。

14.《东坡易传》 9卷 宋 苏轼

是书实苏氏父子兄弟合作。其中不免杳冥恍惚,沦于异学。至其他推阐理势,言简意明,往往足以达难显之情,而深得曲譬之旨。盖大体近于王弼,而弼之说惟畅玄风,轼之说多切人事。其文辞博辨,足资启发,亦足珍视。

15.《易传》 4卷 宋 伊川程子

程子不信邵子之数,故邵子以数言《易》,而程子此传则言理,一阐天道,一切人事。

16.《易学辨惑》 1卷 宋 邵伯温

伯温为邵雍子,作此书以驳郑夬。从《永乐大典》辑出。

17.《了翁易说》 1卷 宋 陈瓘

陈瓘之学出于邵雍、刘安世。造语颇诘屈。

18.《吴园易解》 9卷 宋 张根

诠义理而不及象数,不袭河洛之谈。注文简略,亦无支蔓之弊。

19.《周易新讲义》 10卷 宋 耿南仲《四库》斥其“经术之偏,祸延国事”(指耿南仲主和事),然大致“因象诠理,随事示戒,亦往往切实有裨”。

20.《紫岩易传》 10卷 宋 张浚“立言醇粹”,但专主刘牧图书之学。

21.《读易详说》 10卷 宋 李光“书中于卦爻之辞,皆即君臣立言……切实近理”。从《大典》辑出。

22.《易小传》 6卷 宋 沈该

23.《汉上易集传》 11卷 《卦图》 3卷 《丛说》 1卷 宋 朱震“得失互陈”。

24.《周易窥余》 15卷 宋 郑刚中

兼取汉儒之学,其解义稍异先儒,而亦往往有当于理。

25.《易璇玑》 3卷 宋 吴沆

26.《易变体义》 12卷 宋 都絜

务为穿凿,以求合乎卦变之说,而义亦不醇。又多引老庄之辞以释文、周之经,则又王弼、韩康伯之流弊,一变而为王宗传、杨简者矣。

27.《周易经传集解》 36卷 宋 林栗

林栗说《易》攻朱熹,为士类不齿,而《四库》颇回护之,称“辞色相轧,两不肯下,遂互激而成讦奏,盖其衅始于论《易》”,又称“持论颇为平允”。

28.《易原》 8卷 宋 程大昌

虽排斥众论,务申己说,不能脱南宋之风气,然其参互折衷,皆能根据《大传》,于《易》义亦有所阐明。从《大典》辑出。

29.《周易古占法》 1卷 《古周易章句外编》 1卷 宋 程迥

30.《周易本义》 12卷 附《重刻周易本义》 4卷 宋 朱子

是书唯论其篇章之分合,不加评论。《四库》馆臣隐贬朱熹此书。

31.《郭氏家传易说》 11卷 宋 郭雍

剖析义理,与程《传》相似。

32.《周易义海撮要》 12卷 宋 李衡

房审权作《周易义海》一百卷,摘取历代说《易》之专明人事者百家,上起郑玄,下迄王安石。唯卷帙繁多,其书已佚。李衡删为此书,采撷精华。使古书不没于后世,衡之功也。

33.《南轩易说》 3卷 宋 张轼

唯著录其传流渊流,《四库》馆臣不加评论。

34.《复斋易说》 6卷 宋 赵彦肃

彦肃说《易》在即象数以求义理,以六画为主。故其言曰:先圣作《易》,有画而已;后圣系之,一言一字皆自画中来。譬如画师传神,非画烟云草木比也。然则彦肃冥思力索,固皆研搜爻义,务求其所以然耳。其沉潜于《易》中,犹胜支离于《易》外矣。

35.《杨氏易传》 20卷 宋 杨简

简之学出陆九渊,故其解《易》,惟以人心为主,而象数事物,皆在所略。……自汉以来,以老庄说《易》始魏王弼,以心性说《易》始王宗传及简。

36.《周易玩辞》 16卷 宋 项安世

伊川《易传》惟阐义理,安世则兼象数而求之。其意欲于程《传》之外补所不及。从《大典》辑出。

37.《易说》 4卷 宋 赵善誉

其论皆明白正大。从《大典》辑出。

38.《诚斋易传》 20卷 宋 杨万里

大旨本程氏,而多引史传以证之。……舍人事而谈天道,正后儒说《易》之病,未可以引史证经病万里也。

39.《大易粹言》 10卷 宋 方闻一

40.《易图说》 3卷 宋 吴仁杰

其说特为新异,迥与他人不合。

41.《古周易》 1卷 宋 吕祖谦

谈古《易》者,此书与吴仁杰书最晚出,而较仁杰为有据,或谓窃自吕大防,然祖谦非窃据人书者。

42.《易传灯》 4卷 宋 徐姓(佚其名)“传灯”本释氏之语,乃取之以名经解,殊为乖谬。

43.《易裨传》 2卷 宋 林至

未免有主持稍过之处,而所论多中说《易》之弊。

44.《厚斋易学》 52卷 宋 冯椅

缕析条分,至为详悉,其蒐采亦博洽。《大典》本。

45.《童溪易传》 30卷 宋 王宗传

其书惟凭心悟,力斥象数之弊,与杨简《慈湖易传》宗旨相同。宋人说《易》皆受王弼影响,但胡、程祖其义理而归诸人事,故似浅近而醇实。王宗传、杨简祖其玄虚,而索诸性天,故似高深而虚幻。明万历以后,动以心学说《易》,其源始自王宗传、杨简此二人。

46.《周易总义》 20卷 宋 易祓

易祓谄事苏师旦,人不足重,然其书于经义实多所发明。

47.《西谿易说》 12卷 宋 李过

李过晚年丧明,冥心默索,不能与师友相订正,意所独造,或不免毅然自为,而收视返听,用心刻挚,亦往往发先儒所未发。其乱经之罪与诂经之功,固约略可以相当也。

48.《丙子学易编》 1卷 宋 李心传

所取惟王弼、张子、程子、郭雍、朱子五家之说,而以其父舜臣《易本传》之说证之,亦间附以己意。

49.《易通》 6卷 宋 赵以夫

或谓出黄绩之手。其书大旨在以不易、变易二义明人事动静之准。

50.《周易经传训解》 2卷 宋 蔡渊

但言其残缺,未加评论。

51.《易象意言》 1卷 宋 蔡渊

是书阐发名理,多本师传(指朱熹)。然兼数而言,则又西山(渊父蔡元定)之家学也。惟不废互体,与朱子之说颇异。

52.《周易要义》 10卷 宋 魏了翁

大旨主于以象数求义理,折中于汉学、宋学之间。故是编录,虽主于注疏释文,而采掇谨严,别裁精审,可谓剪除支蔓,独撷英华。

53.《东谷易翼传》 2卷 宋 郑汝谐

所谓《翼传》者,翼程子之《传》也。然亦时有异同。

54.《朱文公易说》 23卷 宋 朱鉴

朱鉴为朱熹嫡长孙。是书全采《语录》之文,以补《本义》之缺。

55.《易学启蒙小传》 1卷 附《古经传》 1卷 宋 税与权

阐明邵雍之说。

56.《周易辑闻》 6卷 附《易雅》 1卷 《筮宗》 1卷 宋赵汝!

疑《说卦》《序卦》《杂卦》皆为汉儒窜入……颠倒篇章,使经传混淆……于宋人《易》说之中,犹为明白笃实。

57.《周易详解》 16卷 宋 李杞

为李光、杨万里之以史证经派。惟多引老庄之文。从《大典》辑出。

58.《淙山读周易记》 21卷 宋 方实孙

取朱子《卦变图》别为《易卦变合图》,以补《易学启蒙》所未备。其说多主于爻象,不涉空谈。

59.《周易传义附录》 14卷 宋 董楷

以洛闽为宗。惟程颐《传》用王弼本,而朱熹《本义》用吕祖谦所定古本。楷割裂朱书以就程《传》,其后流风所及,专用程《传》矣。

60.《易学启蒙通释》 2卷 宋 胡方平

发明朱熹《易学启蒙》之旨。

61.《三易备遗》 10卷 宋 朱元昇

学本邵子。其言河图洛书,则祖刘牧。

62.《周易集说》 40卷 宋 俞琬

初主程朱,后自出新义。其说颇新奇。

63.《读易举要》 4卷 宋 俞琬

以朱子为宗,《易》图多本邵子。从《大典》辑出。

64.《周易象义》 16卷 宋 丁易东

远绍旁搜,要归于变动不居之旨。因《易》象以明义,故曰《象义》。从《大典》辑出。

65.《易图通变》 5卷 《易筮通变》 3卷 宋 雷思齐

图书之学,实出道家,思齐又本道家衍说之,以附于《易》。

66.《读易私言》 1卷 元 许衡

大旨多发明《系辞传》同功异位、柔危刚胜之义。

67.《易本义附录纂疏》 15卷 元 胡一桂

以朱子《本义》为宗。

68.《易学启蒙翼传》 4卷 元 胡一桂

与其父胡方平之书(见第60条)相出入,宗朱熹。方平主于明本旨,一桂主于辨异学。

69.《易纂言》 10卷 元 吴澄

改《易经》字,多本古书。依傍胡瑗、程、朱之说。其解释经义,词简理明,融贯旧闻,亦颇赅洽,在元人说《易》诸家,吴澄为佼佼者矣。

70.《易纂言外翼》 8卷 元 吴澄

一决于象,能尽破传注之穿凿,故言《易》者多宗之。从《大典》辑出。

71.《易原奥义》 1卷 《周易原旨》 6卷 元 宝巴

本程子之说。

72.《周易程朱传义折衷》 33卷 元 赵采

其书虽宗宋学,而兼及象数。

73.《周易衍义》 16卷 元 胡震

序次颠倒,不谨严,然议论尚为平正。

74.《易学滥觞》 1卷 元 黄泽

谓王弼废象数,遁于玄虚;汉儒用象数,失于繁碎。故折中以酌其平。

75.《大易缉说》 10卷 元 王申子

力主数学,而持论与先儒迥异。于古来说《易》七百余家中,惟取六家:①河图洛书,②伏羲,③文王,④周公,⑤孔子,⑥周子《太极图》。

76.《周易本义通释》 12卷 元 胡炳文

据朱子《本义》,折衷是正,复采诸家《易》解,互相发明。

77.《周易本义集成》 12卷 元 熊良辅

78.《大易象数钩深图》 3卷 元 张理

皆为图,纯主陈抟先天之学。

79.《学易记》 9卷 元 李简

采录古代《易》说凡64家,仿李鼎祚《集解》、房审权《义海》之例。

80.《周易集传》 8卷 元 龙仁夫

据程朱者多,而能抒所心得,非如胡炳文等徒墨守遗文。

81.《读易考原》 1卷 元 萧汉中

其说出于邵氏。

82.《易精蕴大义》 12卷 元 解蒙

从《大典》辑出。

83.《易学变通》 6卷 元 曾贯

纯以义理说《易》。

84.《周易会通》 14卷 元 董真卿

采集各家说《易》者,兼搜博采,不主一说,务持义理象数之平。

85.《周易图说》 2卷 元 钱义方

图书派。

86.《周易爻变义蕴》 4卷 元 陈应润

自宋以后,毅然破陈抟之学者,自应润始。

87.《周易参义》 12卷 元 梁寅

融会程《传》、朱《本义》,平易近人。

88.《周易文诠》 4卷 元 赵汸

源出程朱,主于略数言理,亦兼用邵氏之学。

89.《周易大全》 24卷 明 胡广奉敕撰

此书钞录董楷《周易传义附录》、董真卿《周易会通》、胡炳文《周易本义通释》、胡一桂《易本义附录纂疏》四家。专主程朱,为明一代功令之书。

90.《易经蒙引》 12卷 明 蔡清

专以发明朱子《本义》为主,而多与《本义》异同。不全从《本义》而能发明《本义》者,莫若蔡清。

91.《读易余言》 5卷 明 崔铣

以程《传》为主,而兼采王弼、吴澄之说,与朱子《本义》颇有异同。大旨舍象数而阐义理,故谓陈抟所传图象皆衍术数,与《易》无干。

92.《易学启蒙意见》 5卷 明 韩邦奇

因朱子《易学启蒙》而阐明其说。

93.《易经存疑》 12卷 明 林希元

以朱子《本义》为主,多引用蔡清《蒙引》。

94.《周易辨录》 4卷 明 杨爵

狱中论《易》之作,多以人事为主,颇剀切著明。

95.《易象钞》 4卷 明 胡居仁

简明确切,不涉支离玄渺之谈。

96.《周易象旨决录》 7卷 明 熊过

以象为主。

97.《易象钩解》 4卷 明 陈士元

98.《周易集注》 16卷 明 来知德

知德独居二十九年成此书。其立说专取《系辞》中错综其数以论《易》象,自谓孔子没后而《易》亡,二千年有如长夜。信其说者颇多,攻之者亦不少。

99.《读易纪闻》 6卷 明 张献翼

献翼殆有狂易之疾,而其说《易》乃平正通达,笃实不支。

100.《八白易传》 16卷 明 叶山

专释六十四卦爻词,以诚斋《易传》为主,出入子史,佐以博辨。

101.《洗心斋读易述》 17卷 明 潘士藻

采掇李鼎祚《集解》、房审权《义海》,而以《义海》为主。

102.《易象管见》 9卷 明 钱一本

即卦爻以求象,即象以明人事,虽间有支蔓,而笃实近理者为多。自称用力几二十年。

103.《周易劄记》 3卷 明 逯中立

随笔记录,采之诸家者为多,其以己意论著者仅十之四五,然去取颇为精审。

104.《周易易简说》 3卷 明 高攀龙

以心言《易》。

105.《易义古象通》 8卷 明 魏濬

明末经学弥荒,此编独能博考旧文,兼存古义。

106.《周易像象述》 5卷 明 吴桂森

其学从钱一本来。

107.《易用》 5卷 明 陈祖念

108.《易象正》 16卷 明 黄道周

邵氏《皇极经世》之支流。

109.《兒易内仪》 6卷 《兒易外仪》 15卷 明 倪元璐

与黄道周书同为依经立训者也,大抵忧时感世,借《易》以抒其意。

110.《卦变考略》 1卷 明 董守谕

谈卦变之学。

111.《古周易订诂》 16卷 明 何楷

博而不精,然取材宏富,辞必有据。明人经解,空疏者多,此书犹足备采择者。

112.《周易玩辞困学记》 15卷 明 张次仲

以义理为宗,尽废诸家义例与图画。

113.《易经通注》 9卷 傅以渐、曹本荣奉敕撰

114.《日讲易经解义》 18卷 康熙御定

115.《御纂周易折中》 22卷 康熙

数者《易》之本,主数太过,使魏伯阳、陈抟之说窜而相杂,而《易》入于道家;理者《易》之蕴,主理太过,使王宗传、杨简之说溢而旁出,而《易》入于释氏。明永乐中官修《易经大全》,庞杂割裂,无所取裁。此书冠以《图说》,殿以《启蒙》,未尝不用数,而不以盛谈河洛,致晦玩占观象之原。冠以程《传》,次以《本义》,未尝不主理,而不以屏斥谶纬,并废互体、变爻之用。

116.《御纂周易述义》 10卷 乾隆

推阐《周易折中》之蕴,于宋《易》、汉《易》酌取其平。

117.《读易大旨》 5卷 孙奇逢

奇逢说《易》不显攻图书,亦无一字及图书,大意明义理,切近人事。

118.《周易稗疏》 4卷 附《考异》 1卷 王夫之

乃随笔札记,遇有疑义,乃为考辨,故不逐卦逐爻一一尽为之说。大旨不信陈抟、京房,于《先天》诸图、纬书、杂说皆排之甚力,而亦不空谈玄妙,附合老庄之旨。故言必征实,义必切理,于近时说《易》之家为最有根据。

119.《易酌》 14卷 刁包

以程《传》、《本义》为主。

120.《田间易学》 12卷 钱澄之(秉镫)

其学初从京房、邵康节入,故言数颇详,盖黄道周之余绪也。后乃兼求义理,参取王弼《注》、孔颖达《疏》、程子《传》、朱子《本义》,而大旨以朱子为宗。其说不废图,其说与元钱义方之论合。

121.《易学象数论》 6卷 黄宗羲

辨象学之伪,订数学之失。盖宗羲究心象数,故一一能洞晓其始末,因而尽得其瑕疵。与胡渭《易图明辨》均可谓有功《易》道者矣。

122.《周易象辞》 21卷 附《寻门余论》 2卷 《图书辨惑》1卷 黄宗炎

力辟陈抟之学。

123.《周易筮述》 8卷 王宏撰

虽为筮蓍,而辟焦、京,立论悉本经义,较方技之流有别。

124.《仲氏易》 30卷 毛奇龄

大旨谓《易》兼五义:变易、交易、反易、对易、移易。其言甚辨,虽不免牵合附会、以词求胜之失,而大致引据古人,终不同于冥心臆测者也。

125.《推易始末》 4卷 毛奇龄

专言卦变。

126.《春秋占筮书》 3卷 毛奇龄

因《春秋》诸占以推三代之筮法。

127.《易小帖》 5卷 毛奇龄

毛奇龄说《易》之语,其门人编次,攻王弼、陈抟,申明汉儒之学。使儒者不敢以空言说经,实奇龄开其先河。

128.《乔氏易俟》 18卷 乔莱

推求人事,参以古今之治乱得失。盖诚斋《易传》之支流。

129.《读易日钞》 6卷 张烈

以朱子《本义》为宗。

130.《周易通论》 4卷 李光地

综论《易》理,在宋学中融会贯通,卓然成一家之说。

131.《周易观彖》 12卷 李光地

尊信古经,不从程朱改字,与程朱有异同而无背触也。

132.《周易浅述》 8卷 陈梦雷

作于戍所,行箧乏书,未能广览诸家。以明象为主,持论多切于人事,无诸家言心言天、幻窅支离之说。

133.《易原就正》 12卷 包仪

笃信陈抟《先天图》,持论颇偏,然发挥明简,词意了然,乃非抛荒经义、排比黑白、徒类算经者可比。

134.《大易通解》 15卷 《附录》 1卷 魏荔彤

反对扶阳抑阴之说,谓阴阳中皆有君子小人。

135.《易经衷论》 2卷 张英

专释六十四卦,以朱子《本义》为宗,坦易明白,不务艰深。

136.《易图明辨》 10卷 胡渭

胡渭,浙江德清人。力辨河图洛书为宋陈抟、邵雍所作,并非由龙马神龟由河中负出。他说《诗》《书》《礼》《春秋》皆不可无图,惟《易》无所用图,六十四卦、二体、六爻之画即其图也。程朱理学皆信其说。此书最有功于《易》学之传承研究。

137.《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80卷 纳兰性德

138.《周易传注》 7卷 附《周易筮考》 1卷 李"

猛烈攻击图书派。

139.《周易劄记》 2卷 杨名时

其学得自李光地。

140.《周易传义合订》 12卷 朱轼

因程《传》与朱《本义》有异同,参校以归于一是。

141.《周易玩辞集解》 10卷 查慎行

传黄宗羲之学。

142.《易说》 6卷 惠士奇

专宗汉学,以象为主。然有意矫王弼以来空言说经之弊,故征引极博,而不免稍失之杂。

143.《周易函书约存》 18卷 《约注》 18卷 《别集》 16卷胡煦

卷帙较多。持论汉宋之间,与朱子颇有异同。

144.《易笺》 8卷 陈法

145.《楚蒙山房易经解》 16卷 晏斯盛

146.《周易孔义集说》 20卷 沈起元

147.《易翼述信》 12卷 王又朴

以《彖》《象》《文言》诸传解释经义。

148.《周易浅释》 4卷 潘思榘

149.《周易洗心》 9卷 任启运

150.《丰川易说》 10卷 王心敬

切近人事。

151.《周易述》 23卷 《易汉学》 8卷 《易例》 2卷 清 惠栋

惠栋说《易》,专宗汉儒虞翻、郑康城,反对王弼和宋人之说。惠栋搜罗汉人《易》说,抉隐钩沉,不遗余力,笃于尊信,缀次古义,鲜下己见,其长在于嗜博尊古,其失亦在于驳杂泥古。

152.《周易虞氏义》 清 张惠言

专宗虞翻之学,精研《易》之象数。其解说虞氏之卦变消息在于循序渐进,谓阴阳之道变化之理,“此是穷理尽性之功也”。又把《易经》分作上下两篇,上篇明天道,言乾坤;下篇明人事,言泰否。颇有新意。

153.《易通释》 《易章句》 《易图略》 清 焦循

焦循,江苏甘泉人。他从事物发展的角度研探《周易》,认为《易经》中有“相错”“旁通”“时行”三义。“相错”即事物的对立统一,“旁通”即事物发展秩序,“时行”即事物发展的变化循环。他以经学的外衣建立了接近近代哲学的体系,又很强调实测,称“宇宙天地,实难尽知,惟实测可以渐知”。

154.《易纬稽览图》 2卷

为郑玄所注书。《大典》本。

155.《易纬辨终备》 1卷

所存寥寥数十言,又与旧史所引不合。《大典》本。

156.《易纬通卦验》 2卷

讹脱颇多,正文与注相混,与旧史经疏所引亦有异同。《大典》本。

157.《易纬乾元序制记》 1卷

疑古纬本无此书,后人于各纬中分析以成此书。《大典》本。

158.《易纬是类谋》 1卷

以韵语缀辑成文,与诸家所引并合,诸纬中略称完备。其间多言"祥推验,并及于姓辅名号。《大典》本。

159.《易纬坤灵图》 1卷

缺佚甚多。《大典》本。

谶纬并称,其实二者不同。谶者诡为隐语,预决吉凶。纬者,经之支流,衍及旁义。所谓圣人作经,贤者纬之。

《书经》

1.《尚书正义》 20卷 旧题 孔安国传

孔安国《传》之伪,自朱子以下,梅鷟、朱彝尊均攻之,至阎若璩而论定。

2.《洪范口义》 2卷 宋 胡瑗

说《洪范》,不取阴阳灾异象数图书,驳正注疏。《大典》本。

3.《东坡书传》 13卷 宋 苏轼

轼究心经世之学,明于事势,又长于议论,于治乱兴亡,披抉明畅,较他经独为擅长。朱子称其书解最好。洛闽诸儒以程子之故,与苏氏如水火,惟于此书有取焉。

4.《尚书全解》 40卷 宋 林之奇

贯穿史事,覃思积悟,实卓然成一家言。虽真赝错杂,不可废也。惟自序所述《尚书》始末,舛误特甚。

5.《郑敷文书说》 1卷 宋 郑伯熊

郑为永嘉学派之宗。是书虽为科举而作,而不落于俗学。惟信《书序》真为孔子作,故多误。

6.《禹贡指南》 4卷 宋 毛晃

引《尔雅》《周礼》《汉志》《水经注》《九域志》等以证古今山水之原委,颇为简明。

7.《禹贡论》 5卷 《后论》 2卷 《山川地理图》 2卷 宋程大昌

程有地理癖,经筵进讲地理,孝宗厌之而罢官。然援据厘订,实为博洽。《大典》本。

8.《尚书讲义》 20卷 宋 史浩

以注疏为主,参考诸儒,而以己意融贯之。《大典》本。

9.《尚书详解》 26卷 宋 夏僎

渊源于林之奇。初与蔡氏《传》并行,后蔡盛而夏废。其书视蔡《传》稍冗,然反覆条畅,深究详绎,不失为说《书》之善本。以《大典》和浙本互校成帙。

10.《禹贡说断》 4卷 宋 傅寅

博引众说,断以己意,具有特解。以《大典》本、通志堂经解本互校成帙。

11.《书说》 35卷 宋 吕祖谦

吕居仁、林之奇、吕祖谦、时澜为一脉相承者。

12.《尚书说》 7卷 宋 黄度据孔安国《传》。

13.《五诰解》 4卷 宋 杨简

杨简推本心学。又当字说盛行之后,喜穿凿字义,为新奇之论,然能驳正旧文,自抒心得,兼综群言。《大典》本。

14.《絜斋家塾书钞》 12卷 宋 袁燮

发明本心,反覆引申,颇能畅陆九渊之说。而于帝王治迹,尤参酌古今,一一标举其要领。《大典》本。

15.《书集传》 6卷 宋 蔡沈

朱子嘱蔡沈作,十年而成,本朱熹之意。疏通证明,较为简易。且渊源有自,大体终醇。元明以来最为盛行,此书为读《尚书》者共同推崇。

16.《尚书精义》 50卷 宋 黄伦

荟萃众说,依经胪列,不加论断。间有同异,亦两存之。每条列张九成之说及北宋24人之说,借此可考见宋人《书》说遗闻。《大典》本。

17.《尚书详解》 50卷 宋 陈经

多取古注疏,参以新意,与蔡氏颇有异同。自序颇近陆九渊六经注我之说。

18.《融堂书解》 20卷 宋 钱时

表章《书序》,而不知《书序》为伪。《大典》本。

19.《洪范统一》 1卷 宋 赵善湘

所释皇极、九畴,折衷于朱陆之间。《大典》本。

20.《尚书要义》 17卷 《序说》 1卷 宋 魏了翁

大抵取材于孔安国《传》、孔颖达《正义》。

21.《尚书集传或问》 2卷 宋 陈大猷

其学出于慈湖。

22.《尚书详解》 13卷 宋 胡士行

解经多以孔《传》为主。

23.《尚书表注》 2卷 宋 金履祥

摭拾旧说,折中己意,与蔡《集传》颇有异同,然有窜改经文以就己意之处。

24.《书纂言》 4卷 元 吴澄

宋吴棫《书裨传》始攻古文《尚书》,朱子《语录》亦疑其伪,然宋人据古文《尚书》立教,故不肯轻议之。其考定今文、古文,自陈振孙《尚书说》始。其分编今文、古文,自赵孟《书古今文集注》始。其专释今文,则自澄此书始。

25.《尚书集传纂疏》 6卷 元 陈栎

疏通蔡《传》之意,纂辑诸家之说。宗朱。

26.《读书丛说》 6卷 元 许谦

许谦,金履祥之弟子。自蔡《书传》出,学者宗其简易,谦独博核事实,不株守一家。

27.《尚书辑录纂注》 6卷 元 董鼎

宗朱。不满蔡氏《集传》,故特引朱子之说,补其缺失。

28.《尚书通考》 10卷 元 黄镇成

虽颇芜杂,然犹为以实用求书,不以空言求书者。

29.《书蔡传旁通》 6卷 元 陈师凯

发挥补充蔡氏《书传》。

30.《读书管见》 2卷 元 王充耘

所说与蔡氏多异同。

31.《书义断法》 6卷 元 陈悦道

为科举作。

32.《尚书纂传》 46卷 元 王天与

以朱子为宗(根据蔡氏《传》),以真德秀说为羽翼,于名物训诂多缺略,阐发义理则特详。

33.《尚书句解》 13卷 元 朱祖义

宗蔡《传》,为科举作。

34.《书传会选》 6卷 明 刘三吾等奉敕撰

明太祖以蔡《传》有不当处,令刘三吾等定此书。“凡蔡《传》之合者存之,不预立意见以曲肆诋排。其不合者则改之,亦不坚持门户以巧为回护。计所纠正凡六十六条。”

35.《书传大全》 10卷 明 胡广等奉敕撰

主蔡《传》,实即根据陈栎《纂疏》、陈师凯《旁通》,是书在《五经大全》中尚为差胜。

36.《尚书考异》 5卷 明 梅

谓古文《尚书》25篇为皇甫谧所作,又谓孔安国序并增多之二十五篇悉杂取传记中语以成文,则指摘皆有依据。

37.《尚书疑义》 6卷 明 马明衡

38.《尚书日记》 16卷 明 王樵

主蔡《传》,又取金履祥《通鉴前编》事。

李维桢序称:“《书》有古文、今文,今之解《书》者又有古义、时义。《书传会选》以下数十家是为古义,而经生科举之文不尽用。《书经大全》以下主蔡氏而为之说者,坊肆所盛行亦数十家,是为时义。”其言足括明一代之经术。

39.《尚书砭蔡编》 1卷 明 袁仁

纠蔡沈之误,有得有失。

40.《尚书注考》 1卷 明 陈泰交

从训诂纠正蔡《书传》。

41.《尚书疏衍》 4卷 明 陈第

笃信梅赜古文,反对梅鷟。

42.《洪范明义》 4卷 明 黄道周

沿《皇极经世》之余波,多牵合穿凿。

43.《日讲书经解义》 13卷 康熙

大学士库勒讷等奉诏以讲筵旧稿编次而成。《尚书》一经,汉以来所聚讼者,莫过《洪范》之五行;宋以来所聚讼者,莫过《禹贡》之山川;明以来所聚讼者,莫过今文、古文之真伪。

44.《钦定书经传说汇纂》 24卷 康熙

宋以来《易》《诗》《春秋》皆有门户,惟《书》《礼》无大异同。蔡《传》独盛。此书仍以蔡《传》居首,众说列后。

45.《书经稗疏》 4卷 王夫之

醇疵互见。

46.《古文尚书疏证》 8卷 阎若璩

古文《尚书》较今文多十六篇,其说绝无师承,实已佚。东晋初乃有25篇之出,自吴棫始疑之,朱熹、吴澄、梅鷟相继抉摘,其伪益彰。至若璩乃引经据古,一一陈其矛盾,所列128条,考证精严,反复厘析,古文之伪乃大明。

47.《古文尚书冤词》 8卷 毛奇龄

毛之要旨:①据《隋志》:“晋世秘府存有古文《尚书》经文,今无有传者。及永嘉之乱,欧阳、大小夏侯《尚书》并亡。至东晋豫章内史梅赜,始得安国之《传》奏之。”奇龄以为梅赜所上者乃孔《传》而非古文《尚书》。其古文《尚书》,本传习人间而贾、马诸儒未之见。②二十五篇与马融、郑玄所传篇名不同,毛以为马、郑未见古文。③杜预、韦昭所引《逸书》见于伪古文,而毛以为所谓《逸书》非佚,乃不立学官之谓也。毛说实强词夺理。

48.《尚书广听录》 5卷 毛奇龄

为辨证三代事实而作。坚护孔《传》。

49.《尚书埤传》 17卷 朱鹤龄

以孔《传》为真。

50.《禹贡长笺》 12卷 朱鹤龄

不如胡渭书之精博。

51.《禹贡锥指》 20卷 《图》 1卷 胡渭

宋以来注《禹贡》者数十家,精核典赡,此为冠矣。

52.《洪范正论》 5卷 胡渭

谓汉儒推衍五行,穿凿附会,其病一。宋儒创黑白之点、方圆之体、九十之位,变书为图,纷纭更定,其病二。王柏、胡一中任意改经,其病三。

53.《尚书解义》 1卷 李光地

不以训诂见长,辞旨简约而多有精义,信伪古文。

54.《尚书后案》 清 王鸣盛

阎若璩既证古文《尚书》为伪本,铁案如山,王鸣盛踵其后,欲恢复此书之真面目,乃遍搜群书,钩沉索隐,寻觅郑康城之旧注,以改正经文。

55.《今文尚书考正》 清 皮锡瑞

皮锡瑞为今文学家,以伏生所授今文《尚书》传承确切,源源本本,足以取信后人,因以伏生《尚书大传》为主,取各家之说作参证,编成此书。

56.《书义矜式》 6卷 元 王充纭

经义程式。

57.《书古文训》 16卷 宋 薛季宣

所载经文均以古文奇字书之。唐时有人伪造古字,宋人崇尚之,薛书盖即此类也。

58.《书疑》 9卷 宋 王柏

柏之学,名出朱子,实则师心,与朱子之谨严绝异。《尚书》一经,疑古文者自吴棫、朱子始,并今文而疑之者自赵汝谈始,改定《洪范》自龚鼎臣始,改定《武成》自刘敞始,其并全经而移易补缀者自柏始。案刘向校经,始言书有脱简错简,而柏即据此言,随意臆改经文。

59.《古洪范》 1卷 宋 贺成大

据朱子《大学》分经传之例,分《洪范》全文为经为传,谓之《洪范》古本,纯出臆断。《大典》本。

《诗经》

1.《诗序》 2卷《诗序》作者问题聚讼最多:①郑玄(《大序》子夏作,《小序》子夏、毛公合作);②王肃(子夏所序《诗》即今《毛诗序》);③《后汉书·儒林传》(卫宏作);④《隋书·经籍志》(子夏创,毛公、卫宏润益);⑤韩愈(子夏不序《诗》);⑥成伯玙(子夏惟裁初句,以下出于毛公);⑦王安石(诗人自作);⑧程颢(《小序》为国史旧文,《大序》为孔子作);⑨王得臣(首句即为孔子所题);⑩曹粹中(毛公门人作);⑪郑樵、王质、朱熹(村野妄人作)。

2.《毛诗正义》 40卷 汉 毛亨传 郑玄笺 唐 孔颖达疏《隋志》作毛苌传。惟郑玄《诗谱》、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皆云毛亨传。郑《笺》宗毛,毛义若隐略,则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郑《笺》既行而齐、鲁、韩三家之说废。王肃又驳难郑《笺》。孔颖达作《正义》,宗郑《笺》。孔书以刘炫、刘焯之书为稿本,故能融贯群言,包罗古义,终唐之世无异说。宋郑樵始发难端,南宋诸儒继之掊击毛、郑。明胡广作《大全》,专用朱《传》,汉学遂亡。清初而毛、郑之说复盛。

3.《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 2卷 吴 陆玑

陆玑非陆机,《经典释文》明言其履历,此书从《诗正义》辑出。

4.《毛诗陆疏广要》 2卷 吴 陆玑

明毛晋注。

5.《毛诗指说》 1卷 唐 成伯玙

共4篇:①兴述,②解说,③传授,④文体。定《诗序》首句为子夏所传,其下为毛苌所续。

6.《毛诗本义》 16卷 宋 欧阳修

宋议毛、郑自欧阳修始。

7.《诗集传》 20卷 宋 苏辙

以《小序》反复繁重,类非一人之词,疑为毛公之学,卫宏之所集录。因惟存其发端一言,而以下余文悉从删汰。按古人说《诗》,率以一语括其旨。韩《诗》、鲁《诗》均然,辙取《小序》首句为毛公之学,不为无见。《后汉书·儒林传》及成伯玙之见与苏辙相似。

8.《毛诗名物解》 20卷 宋 蔡卞

宋王安石之《字说》,有所发明。

9.《毛诗集解》 42卷 佚名

集宋李樗、黄櫄而附以李泳所订吕祖谦《释音》。

10.《诗补传》 30卷 旧题 逸斋

盖为范处义所作,尊《诗序》。

11.《诗总闻》 20卷 宋 王质

南宋初废《诗序》者三家:郑樵、朱熹及王质。郑、朱之说最著,亦最与当代相辨难。质说毅然自用,别出新裁,坚锐之气,乃视二家为加倍。自称覃精研思几三十年,始成是书。

12.《诗集传》 8卷 宋 朱熹

朱熹注《诗》凡两易稿,初宗《小序》,后乃改从郑樵之说。此后说《诗》者分宗《序》、攻《序》两家。

13.《慈湖诗传》 20卷 宋 杨简

本孔子无邪之旨,反复发明。以《小序》出自卫宏,并诋《左传》、《尔雅》、陆德明、郑康成、子夏,然折衷同异能自成一家之言。

14.《吕氏家塾读诗记》 32卷 宋 吕祖谦

吕氏初与朱熹论《诗》最合,故此书有采朱熹之语,惟朱后从郑樵说,反与吕相左。陈振孙称此书博采诸家,存其名氏。先列训诂,后陈文义,翦裁贯穿,如出一手。有所发明,则别出之。《诗》学之详正,未有逾于此书者。魏了翁则称其能发明诗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之旨。

15.《续吕氏家塾读诗记》 3卷 宋 戴溪

实戴自述己意,非尽墨守吕氏之学,大旨不甚主《小序》。《大典》本。

16.《絜斋毛诗经筵讲义》 4卷 宋 袁燮

议论和平,颇得风人本旨。于振兴恢复之事,尤再三致意。《大典》本。

17.《毛诗讲义》 12卷 宋 林岊

笃信毛、郑。《大典》本。

18.《诗童子问》 10卷 宋 辅广

辅广为朱熹门人。是书羽翼《诗集传》,以述平日闻于朱子之说,多掊击《诗序》。

19.《毛诗集解》 25卷 宋 段昌武

仿吕氏《读诗记》,而词义较为浅显。

20.《诗缉》 36卷 宋 严粲

以吕氏《读诗记》为主,而杂采诸说发明之。音训、名物考证尤为精核。与吕书并称善本。

21.《诗传遗说》 6卷 宋 朱鉴

取朱子《文集》《语录》论《诗》之语汇编而成。

22.《诗考》 1卷 宋 王应麟

集齐、鲁、韩三家佚文。

23.《诗地理考》 6卷 宋 王应麟

考证《诗》中的地名。

24.《诗集传名物钞》 8卷 元 许谦

谦虽师王柏,而醇正远过其师,是书所考名物、音训颇有根据。

25.《诗传通释》 20卷 元 刘瑾

是书为发明朱熹《诗集传》,与辅广之书相同。后为胡广《诗经大全》之蓝本。陈启源作《毛诗稽古编》,多所驳诘。

26.《诗传旁通》 15卷 元 梁益

此书为朱《集传》所引故实,一一引据出处,辨析原委。

27.《诗经疏义》 20卷 元 朱公迁

墨守朱子,不逾尺寸。

28.《诗疑问》 7卷 附《诗辨说》 1卷 元 朱倬

29.《诗缵绪》 18卷 元 刘玉汝

发明朱《集传》。《大典》本。

30.《诗演义》 15卷 元 梁寅

推演朱《集传》之义,浅显易见,切近不支,为幼学而作。

31.《诗解颐》 4卷 明 朱善

推衍朱《集传》,借《诗》立训,不甚训诂字句。

32.《诗经大全》 20卷 明 胡广等奉敕撰

北宋以前,说《诗》者无异学。欧阳修、苏辙以后,别解渐生。郑樵、周孚以后,争端大起。绍兴、绍熙之间,左右佩剑,相笑不休。迄宋末年,乃古义黜而新学立。故有元一代之说《诗》者,无非朱《传》之笺疏。至延祐行科举法,遂定为功令。而明制因之。广等是书,亦主于羽翼朱《传》,乃剽窃刘瑾之书而稍损益之。

33.《诗说解颐》 40卷 明 季本

多出新意,不肯剽袭前人,而征引该洽,亦颇足以自申其说。

34.《读诗私记》 2卷 明 李先芳

大多从毛、郑,毛、郑难通,则从吕氏《读诗记》、严氏《诗缉》,折衷汉宋。

35.《诗故》 10卷 明 朱谋玮

以汉学为主,与朱氏《集传》多所异同。

36.《六家诗名物疏》 54卷 明 冯应京

因宋蔡卞《诗名物疏》而广之。所谓六家指齐、鲁、毛、韩、郑《笺》、朱《传》。

37.《诗经疑问》 12卷 明 姚舜牧

兼用毛《传》、朱《传》、严《缉》,时亦自出新论。舜牧于诸经皆有疑问,惟此编差善。

38.《诗经世本古义》 28卷 明 何楷

依时代编次,始于夏少康,终于周敬王,牵强附会,然名物训诂,考证详明。

39.《待轩诗记》 8卷 明 张次仲

40.《读诗略记》 6卷 明 朱朝瑛

以《小序》首句为主。

41.《钦定诗经传说汇纂》 20卷 《序》 2卷 康熙《诗序》自古无异说,合《序》言《诗》,始于欧阳修、郑樵、朱熹、辅广以下,递相羽翼。永乐修《大全》,取刘瑾之书,朱说独尊,然数百年来,诸儒尚窃相辨诘。是书以《集传》为纲,而亦不废古义。

42.《钦定诗义折中》 20卷 乾隆

分章多准康成,征事率从《小序》。

43.《田间诗学》 12卷 钱澄之

以《小序》首句为主,自《注疏》《集传》以外采录20家之说。

44.《诗经稗疏》 4卷 王夫之

辨正名物训诂,以补传笺诸说之遗。

45.《诗经通义》 12卷 朱鹤龄

专主《小序》,力驳朱熹废《序》之非,称《序》乃一《诗》之纲领,废《序》则不能通《诗》。

46.《毛诗稽古编》 30卷 陈启源

训诂准《尔雅》,篇义准《小序》,诠释准毛《传》而佐以郑《笺》,名物准陆玑。所辨正者朱子《集传》为多,欧阳修《诗本义》、吕祖谦《读诗记》次之,严粲又次之。所掊击者刘瑾为甚,辅广次之。坚持汉学,不容一语出入,引据赅博,疏证详明,但其中释西方美人谓是佛教,为不伦矣。

47.《诗所》 8卷 李光地

主推求诗意,涵泳文句,得其美刺之旨,然臆测多,考证少,在光地经说中较为次乘。

48.《诗毛氏疏传》 清 陈奂

从古籍中博采广求,证《诗经》毛序为出自孔子之门,极力尊毛而又收集清儒考《诗》之作,成传世之新疏。

49.《诗识名解》 15卷 姚炳

迂固,如凤凰世所未见,而连篇累牍辨其形状之同异。

50.《诗传名物辑览》 12卷 陈大章

征引繁富而考证不足,体近类书。

51.《诗说》 3卷 惠周惕

于毛《传》、郑《笺》、朱《传》,无所专主。

52.《诗经劄记》 1卷 杨名时

以光地为宗,斟酌于《小序》、朱《传》之中。

53.《读诗质疑》 31卷 《附录》 15卷 严虞惇

从《小序》者十之七八,从《集传》者十之二三,以推求《诗》意为主,略于名物训诂。

54.《毛诗类释》 21卷 《续编》 3卷 顾栋高

采录旧说,颇为谨严。

55.《诗疑辨证》 6卷 黄中松

主于考订名物,折中诸说之是非。

56.《三家诗拾遗》 10卷 范家相

因王应麟之书重编,较王书详赡。

57.《诗渖》 20卷 范家相

家相学出于毛奇龄。毛盛气诘驳,而家相持论和平。是书为释《诗》者,斟酌于《小序》、朱《传》之间,而断以己意。

58.《诗序补义》 24卷 姜炳璋以《诗序》首句为国史所传。

59.《虞东学诗》 12卷 顾镇调停《小序》与《集传》。

60.《韩诗外传》 10卷 汉 韩婴

杂引古事古语,证以诗词与经义不相比附,故曰《外传》。所采多与周秦诸子相出入。

《周礼》

1.《周礼注疏》 42卷 汉 郑玄注 唐 贾公彦疏

于五经中最晚出,汉武时河间献王上之,所言周制与《孟子》等不合,人疑其伪。《四库》以为是书出于周公,但官制典章代有兴革,故不尽同于古书,但此书后人增益者不少耳。郑玄精于三《礼》,所释特精,惟好引纬书,是其一短。贾疏亦博洽。故朱子称五经疏中《周礼疏》最好。

2.《周官新义》 16卷 附《考工记解》 2卷 宋 王安石

熙宁中置经义局撰《三经义》,皆本王安石《经说》,《书》《诗》皆亡,此书幸存于《大典》,为王安石手著。王行新法,附会经义以钳儒者之口。此书惟训诂多用《字说》,病其牵合。其余依经诠义。其说多为后儒所采,不可以人废言。《大典》本。

3.《周礼详解》 4卷 宋 王昭禹

其学宗王安石,亦有不尽同者,如反对青苗,宋人说《周礼》者多引其说。

4.《周礼复古编》 1卷 宋 俞庭椿

谓五官所属皆六十,不得有羡,其羡者皆取以补《冬官》。凿空臆断,其谬妄殆不足辨。……复古之说始于庭椿,邱葵、吴澄皆袭其谬,遂有《冬官》不亡之一派。

5.《礼经会元》 4卷 宋 叶时

叶时献策函侂胄之首以乞和。书共百篇,与郑伯谦《太平经国之书》体例略同。①时欲复封建、井田、肉刑,颇迂阔。②谓补以《考工记》为累《周礼》。③反对郑玄注。④谓《冬官》散见五官中(即俞庭椿之说)。

6.《太平经国之书》 11卷 宋 郑伯谦

共30目,推明建官之所以然。参证后代史事,以明古法之善。时武统于文,相权极重,郑尚欲重宰相之权。又南宋歌舞湖山,而郑深斥汉文之节俭,毋乃为谄贾似道以干进乎?但贯通经义,颇有发明。

7.《周官总义》 30卷 宋 易祓

研索经文,断以己意,与先儒颇有异同。祓虽人品卑污,而于经义,则颇有考据,不以韩侂胄、苏师旦故,掩其著书之功也。

8.《周礼订义》 80卷 宋 王与之

采旧说凡51家,唐以前仅杜子春、郑兴、郑众、郑玄、崔灵恩、贾公彦6家,余皆宋人,盖以当代诸儒为主。其学本于程颐、张载,以义理为本,典制为末。又主俞庭椿《冬官》未亡之说。45家之《周官》说,今佚十之八九,借此可以考见。

9.《鬳斋考工记解》 2卷 宋 林希逸

为注《考工》之最古本,明白浅显,初学易于寻求。

10.《周礼句解》 12卷 宋 朱申

逐句诠释,大略根据注疏,义取简约,虽循文诂义,无大发明,而较之窜乱古经横生新义者,犹不失谨严之意。

11.《周礼集说》 10卷 佚名

陈友仁因宋人旧本重辑,分条阐说,极为赅洽。所引旧说,俱能撷其精粹,而于王安石之说采摘尤多。

12.《周官集传》 16卷 元 毛应龙

于诸家训释,引据颇博,散佚之说,借存崖略。《大典》本。

13.《周礼传》 10卷 《图说》 2卷 《翼传》 2卷 明 王应电

谓《周礼》自宋以后,胡宏、季本各著书指摘其瑕衅,至数十万言,俞寿翁、吴澄则以为《冬官》不亡、杂见于五官中而更次之,近世何乔新、陈凤梧、舒芬亦各以己意更定。然此皆诸儒之《周礼》也。

论说颇醇正,虽略于考证,而义理多所发明。大抵三书,多参臆说不尽可从。以《周礼》

《仪礼》

,至明几为绝学,故取长弃短,略采数家,以姑备一朝之经术。

14.《周礼注疏删翼》 30卷 明 王志长

删郑《注》、贾《疏》繁文,又杂引诸家之说以发明其义。《周礼》一书,得郑《注》而训诂明,得贾《疏》而名物制度考究大备,后有作者弗能越也。周、张、程、朱自度征实之学必不能出汉唐之上,故虽盛称《周礼》,而皆无笺注之专书。其传于今者,王安石、王昭禹始推寻于文句之间;王与之始脱略旧文,多辑新说;叶时、郑伯谦始别立标题,借经以抒议。其于经义,盖在离合之间。于是考证之学始变为论异之学,而郑、贾几乎从祧矣。

15.《周礼全经释原》 14卷 明 柯尚迁

取俞庭椿说。

16.《钦定周官义疏》 48卷 乾隆

17.《周礼述注》 24卷 李光坡

李光地之弟,取注疏之文,删繁举要,以溯训诂之源。又旁采诸家,参以己意,以阐著作之意。措词简要。

18.《周礼训纂》 21卷 李锺伦

李光地之子,得其父叔及梅文鼎、何焯、徐用锡、王之锐、陈万策指授,学有本源。惟于名物度数,往往考之弗详。

19.《周官集注》 12卷 方苞

谓《周官》非记礼之文。持论醇正。

后苞著《周官辨》10篇,指《周官》为刘歆窜改以媚王莽。

20.《礼说》 14卷 惠士奇

宗郑,征引博而皆有本原,辨论繁而悉有条理。

21.《周官禄田考》 3卷 沈彤

欧阳修谓《周礼》官多田少,禄且不给,沈彤作此辩驳。其说精密淹通,可谓特出之作。

22.《周礼疑义举要》 7卷 江永

融会郑《注》,参以新说,于经义多所阐发。其解《考工记》二卷,尤为精核。

23.《周礼正义》 清 孙诒让《周礼》一书,聚讼纷纭,有说周公所作,有说为“六国阴谋之书”,孙氏信为周公作。博采先儒旧注,参互证译成此书。他生于晚清大变动之世,深信《周礼》一书中即有西人的各种学问。他说《周礼》一经政治之精详,即今西方各国所以致富强之道,故此书赞成变法改革。章太炎称誉此书为“古今言礼者莫之先也”。《仪礼》

1.《仪礼注疏》 17卷 汉 郑玄注 唐 贾公彦疏《仪礼》有三本,戴德、戴圣、刘向《别录》。郑注从刘向。经文有今古文,玄注参用二者。自玄后,王肃亦有注,已佚。贾公彦仅据齐黄庆、隋李孟悊二家之疏。《仪礼》文古义奥,传习者少,注释者亦代不数人。

2.《仪礼识误》 3卷 宋 张淳

根据宋代各种刊本,参以陆氏《释文》、贾氏《疏》,加以校定。因举所改字句,汇为此书。《大典》本。

3.《仪礼集释》 30卷 宋 李如圭

宋自熙宁中废罢《仪礼》,学者鲜治是经。如圭全录郑《注》而旁征博引以为之释,多发贾《疏》所未备。《大典》本。

4.《仪礼释宫》 1卷 宋 李如圭

考古人宫室之注。《大典》本。

5.《仪礼图》 17卷 《仪礼旁通图》 1卷 宋 杨复

共图250。依经绘图,用心勤挚。但此书对古人宫室未详考,故各图无所附丽,似满屋散钱,纷无条贯。

6.《仪礼要义》 50卷 宋 魏了翁《仪礼》最难读,诸儒训诂亦稀。郑《注》古奥,猝不易通;贾《疏》繁复。了翁此书取而删剟之。《仪礼》训诂备于郑、贾,郑、贾精华备于此书。

7.《仪礼逸经传》 2卷 元 吴澄

掇拾逸经,以补《仪礼》之遗。凡经八篇,皆辑自大小戴

《礼记》

及郑玄《三礼注》。

8.《仪礼集说》 17卷 元 敖继公

不满郑《注》,加以删补,对后世影响较大。

9.《经礼补逸》 9卷 元 汪克宽

取古笈中涉礼者,以吉、凶、军、宾、嘉五礼统之。克宽究心道学,于礼家度数非所深求,于著书体例亦不甚讲。

10.《钦定仪礼义疏》 48卷 乾隆

大旨以敖继公所说为主。

11.《仪礼郑注句读》 17卷 附《监本正误石经正误》 2卷张尔岐

取郑《注》为之句读,并参校石刻及诸书,考证甚详。顾炎武称“独精三《礼》,卓然经师,吾不如张稷若”。

12.《仪礼商》 2卷 《附录》 1卷 万斯大

取《仪礼》17篇,篇为之说,颇有新义,而亦勇于信心。

13.《仪礼述注》 17卷 李光坡

取郑《注》、贾《疏》,总撮大义,而节取其辞。亦间取诸家异同之说,附于后。

三《礼》之学,至宋而微,至明殆绝。《仪礼》尤世所罕习。盖《周礼》犹可谈王谈霸,《礼记》犹可言诚言敬,《仪礼》则全为度数节文,非空辞所可敷演,故讲学家避而不道。

14.《仪礼析疑》 17卷 方苞

苞于三《礼》之学,晚年自谓治《仪礼》十一次,用力良勤,然亦颇勇于自信。用功既深,发明处亦复不少。

15.《仪礼章句》 17卷 吴廷华

以张尔岐句读过于墨守郑《注》,章分句释,笺疏明简。

16.《补飨礼》 1卷 诸锦

取旧笈中关于飨礼者,以补17篇之缺。

17.《礼经本义》 17卷 蔡德晋

18.《宫室考》 13卷 任启运

于李如圭《释宫》之外别为类次,考据详核。

19.《肆献祼馈食礼》 3卷 任启运

20.《仪礼释宫增注》 1卷 江永

取《释宫》为之详注,多所发明。

21.《仪礼小疏》 1卷 沈彤

彤三《礼》之学,亚于惠士奇而醇于万斯大。此书则亚于《周官禄田考》,而密于《尚书小疏》。

22.《仪礼集编》 40卷 盛世佐

辑古今说《仪礼》者197家,而断以己意。持论谨严,辨证尤详。

23.《内外服制通释》 7卷 宋 车垓

仿朱熹《家礼》。

24.《读礼通考》 120卷 徐乾学

言丧礼极详,分八类,后秦蕙田即因其义例而修《五礼通考》。《礼记》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