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智力开发(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9 01:53:38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孩子的智力开发

孩子的智力开发试读:

内容提要

孩子拥有了稳定而集中的注意力,就好比打开了心灵的天窗。要塑造聪明的孩子,必须培养良好的注意力。

■用注意力开启孩子的心灵之窗

孩子拥有了稳定而集中的注意力,就好比打开了心灵的天窗。要塑造聪明的孩子,必须培养良好的注意力。

□稳定的注意力是神智的智力特征之一

注意力在人的智力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日常生活中人们所表现的“全神贯注”、“聚精会神”,就是注意力的表现形态。心理学家是这样给“注意力”下定义的:注意力是指人的感知、记忆、思维、想像等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一事物的能力。

注意力是智力的重要部分。同时,还是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思维力等其他智力因素的必要条件和先导,如果没有注意力,人就听不到、看不见,无法回忆,难以思考。有了良好的注意力,就好比是打开了心灵的天窗。要塑造聪明的孩子,必须开启孩子的心灵之窗。

考察各种类型的神童,稳定而集中的注意力,可以说是他们共同一个普遍的特征。据说居里夫人幼年时注意力就令人吃惊,在她阅读书籍之际,就是别的孩子跟她开玩笑,故意发出各种使人不堪忍受的声音,也丝毫不能把她的心思从书本上引开。

稳定而集中的注意能力毫无疑问是神童的智力特征之一。当然,反应敏捷,口齿伶俐,想像丰富,观察细致,记忆过人等也是十分重要的。但可以肯定,没有良好的注意力的孩子是不可能成为神童的。

要培养良好的注意能力,必须了解儿童注意的特点。

儿童的注意力产生于新生儿期。有资料表明,明亮的物体、发响的玩具、巨大的响声均能引起尚未满月的婴儿的无条件定向反射,这种原始的定向反射活动,可以说是孩子最初的注意。此后,孩子的注意越来越明显,注意的对象开始是亲近的人的脸庞和声音,然后扩大到奶瓶、牛奶、小勺、小碗等这些和满足机体需要直接有关的事物。但1岁以内的孩子,注意都是极不稳定且都是无意注意,即事先并没有预定目标,也不需要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地产生的注意。有资料表明,周岁以内的孩子对所看到的事物能注意的时间不超过2分钟。

也许你曾有过这样的经验:当你对着1岁多的孩子问“猫呢?”孩子就会朝着小猫经常活动的地方去寻找;当问“妈妈呢?”他就会转向妈妈所在的地方。

这是因为1岁的孩子,开始学会按成人的语言要求注意周围的人或物,这标志着孩子的有意注意已经开始萌芽,也就是开始学习按照一定的目的去注意事物了。

3岁以后,孩子的注意范围扩大,注意能力逐渐提高,但如果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类似的现象:也许孩子正聚精会神地听你讲故事,突然一只小猫从旁边跑过,这时小孩的注意力往往会立即转移到小猫身上,眼睛跟着小猫转。此时,你大可不必为此生气,因为3~5岁的孩子虽然已开始能比较自觉地注意某些事物,但是还很不稳定,不能较长时间地把注意力保持在某一事物上,稍受干扰,注意力就会分散,无意注意仍占据主导地位。婴幼儿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处于逐步形成阶段,注意的稳定性差,范围较小。

那些被称为“神童”的孩子,除了注意稳定时间长,集中程度高以外,还有的注意转移能力十分强。能够根据需要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有位3岁的小男孩,一听到爸爸说:“开始学习了!”无论玩得多开心,也能马上坐下来专心看书绘画。这对于天性贪玩的儿童来说,其注意的转移能力是惊人的!

□创造吸引孩子注意的环境

心理实验告诉人们,强烈的、新奇的与变化的物体最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如能自动跳绳的小娃娃、会打鼓的大熊猫、自动下蛋的花母鸡、转动的音乐鸟笼、色彩鲜艳形态逼真的机器人……类似的玩具可以多为孩子准备一些。这对训练孩子,尤其是0~3岁孩子的注意集中能力是大有益处的。

□努力培养孩子的兴趣

幼儿的注意在一定程度上受直接的兴趣和情绪状态所制约。或许你的孩子在计算2+1=?时,那副心不在焉的神态让你伤透了脑筋。然而,他在玩“小猫钓鱼”的游戏时,却是那样专心致志。入痴入迷。

通过日常生活活动,不断丰富孩子的知识和经验,丰富生活内容,使孩子的兴趣更加广泛,这对孩子注意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家里多了什么东西”

一个平时在绘画活动中总是心不在焉的孩子,如果换一种情形,他的表现就不同了:家长说,今天是某某的生日,你给他画幅画,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他好吗?结果,孩子不仅画得特别专心、认真,而且也画得很好。这是因为他有了明确的活动目的,非常希望把画画好,故能自觉地、专心地完成这一作业。

孩子对活动目的和意义理解得越深刻,完成任务的愿望也就越强烈,有意注意的保持时间也越长。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经常向孩子提出明确具体的活动目的,比如“家里多了什么东西”、“妈妈的衣服哪里变了”等等,有目的地引导幼儿注意周围的变化。长期训练,孩子将学会有意注意并逐步养成有意注意的习惯。

□我是一个小哨兵

有人通过实验证明,孩子在游戏中扮演哨兵时,就比在单调的实验室条件下维持注意的时间长。因为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形式,同时,幼儿的每一个游戏都有着一个必须完成的具体明确的任务,这就需要孩子保持一定的有意注意。

传统游戏中,“什么东西不见了”是一种简单易行、效果良好的培养孩子注意力的游戏。你可以当着孩子的面,在桌上摆出几样物品(要求孩子注意看、认真记,并说出物品的名称),然后,让孩子转过身去,在孩子不察觉的情况下拿走其中的某样或几祥物品。当孩子转过身来时问他:“什么东西不见了?”如果孩子回答对了,应及时给予表扬;如果孩子答错了,应提醒他注意用心观察和记牢。这种训练方法较为灵活,使用的物品不论是吃的、穿的、用的、玩的均可。另外,类似的一些方法,如“找错”、“配对”等等均不失为简单、灵活、实用的训练方法,家长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运用。

□鼓励孩子不要半途而废

有意注意往往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良好的注意能力确切地说应该是稳定而集中的注意力和意志力的结合,二者缺一不可。

可以这样说,没有坚定的意志也就难以养成超常的注意力,不会自制也就不会有意注意。

家长应该有计划地在孩子日常生活中,不断向孩子提出各种要求,鼓励他们把每一件事做完,不半途而废,以培养他们善于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有意注意的培养

孩子到了学龄期,有意注意开始形成,培训孩子注意力的方法与幼儿期就有很大区别。除了继续和在更高层次上培养孩子广博而持久的兴趣外,还有:端正学习和工作的态度,加强意志锻炼,养成闹中取静的本领,善于把握和及时转移自己的注意力等。

有意注意和意志密切相关。一个人只有经过一定的意志努力,才可能在必要的情况下,把自己的有关心理活动指向,集中于某种当时并不能使自己发生直接兴趣的事物。据说,大哲学家康德长期坚持每天早晨要直瞪瞪地盯住窗外的树木看30分钟,以培养自己的注意力。

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对于集中注意力是很有利的。但是,学习、工作的环境不可能在任何时候和地方都很安静。因此,要锻炼闹中取静的本领,在极其不良的条件下也能很好地工作,同时训练了自己的注意力。

当分散注意力的刺激到来的时候,绝不要发生情绪上的波动,更不要烦恼、焦急、发火,而要保持情绪上的稳定,这对保持注意力的集中很有意义。

下面介绍一种钟声训练法,有助于你闹中取静。保持正确的坐式睡眠的姿势,静心地倾听闹钟的嘀嗒声。开始听时,感到声音轻而远,经过一段时间锻炼后,听上去会感到声音变响了而且近了。当你感到声音是从周围墙壁和门窗上反射回来时,就表明你的注意力已集中到惊人的地方。

注意力的集中与注意力的转移并不矛盾,而是彼此依赖、互相促进的。只有当注意能主动、灵活地转移,注意的集中才有意义;当注意转移之后,它又能立刻集中起来,这样的转移才有价值。因此,必须主动支配自己的注意能力,善于及时地把注意转移到当时所需要注意的对象上去。另外,当孩子对一个对象的注意已经保持到一定的时间而感到疲劳的时候,就应当有意识地调换到一个新的注意对象。

■孩子在观察中变得聪明

引导孩子细心地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你的孩子一定会在观察中越来越聪明。

□观察使人成功

一次,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某个菌落周围的葡萄球菌都死了。在实验中这种情况是经常发生的,不值得特别注意,然而弗莱明却看到了这种现象背后的重大意义,继而深入研究,结果发现了青霉素。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便不难理解观察与思维的关系。

如果把思维过程比作烹调技巧,那么,通过观察得到的缤纷世界便是做饭所需的原料。最终思维产品的质量好坏不仅取决于思维过程是否缜密科学,而且直接受到观察信息的影响。

进一步说,大脑思维机能的产生与发展也离不开外部的信息。就如同好相机必须配好胶卷一样,如果我们观察的信息总不能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那么也难以想像我们的思维水平会有多高。

观察能力是智力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观察是聪明的眼睛。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就谈不上什么聪明。

但在以往的思维开发中,人们并没有把观察力的培养摆在应有的位置上,这样做的最大弊病就是孩子的抽象逻辑思维水平难以提高。

因此,要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就必须首先从提高观察力开始。同样,思维能力的发展也会大大促进观察的准确性、敏锐性。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观察力的差别

在幼儿园阶段,尽管老师指定了观察的任务,但在具体观察时,孩子往往会由于某些无关细节的吸引而把要具体观察的东西给忘了。这样的观察很难持久,因而也就难以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

到了小学阶段,孩子开始了正规的学习,但低年级的孩子仍和幼儿大班的孩子一样,对事物的观察缺乏计划性,而且带有很大的情绪性。有经验的家长都有这样的体会:刚上小学的孩子还和学前儿童一样,容易为一些新异刺激而兴奋,但如果孩子对所观察的事物不感兴趣,他就会显得不耐烦,甚至有些孩子想表面上装出用心的样子,也常常做得不像。

孩子上三四年级的时候,在教学活动的影响下,他们才学会系统地,有顺序地观察某一事物。到了五六年级,小学生观察的目的性、准确性就有了显著的进步。

但不同的孩子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别,家长应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作出具体指导。

□让孩子投入大自然的怀抱

经验在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日月星辰、山川河流。比如春天可带孩子去观察小树以及其他植物的生长情况;夏天带孩子去游泳、爬山;秋天带他们去观察树叶的变化;冬天又可引导他们去观察人们衣着的变化,看雪花纷飞的景象。通过让孩子参加各种活动来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此外,适合儿童的图片、动画对增进孩子的观察兴趣也有很大帮助。

□鼓励孩子大胆使用词语

父母应重视孩子的语言,比如教会孩子使用上、下、左、右、前、后、远、近等空间词语,学会“今天”、“明天”、“昨晚”、“等一会儿”、“一刹那”等时间词语。要鼓励孩子使用新词语,如果发现他使用不当的地方要及时纠正。

父母也应注意语言提示的作用。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的语言提示,往往会唤起孩子对已有的经验的重视,而且语言的提示也会使孩子的观察更富有目的性。

□尊重孩子的兴趣

作为父母我们要了解孩子喜欢什么,爱好什么,并尊重他的兴趣。这是我们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始终要把握的原则。小学阶段是孩子大脑发育的一个高峰期,但其大脑皮层机能还不能和成人相比,为了一个明确目的而去观察某个事物的能力仍有待提高。但孩子对他感兴趣的东西却能长时间地注意而不厌倦,所以父母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去发展孩子的观察力。“观察、观察、再观察”七个大字,醒目地写在前苏联的世界著名生物学家巴甫洛夫实验室外面的墙上。这是科学家巴甫洛夫的著名格言,也是他重视实践、勤奋终生的真实写照。由此可见,观察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是何等的重要!

什么是观察呢?这要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开始谈起。人脑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反映,靠的是知觉,而人的知觉有的很模糊,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只有那些有目的、有计划、主动的知觉,才清晰明白。人们靠自己的感觉器官(主要靠眼睛)得到这种有目的、有计划、主动的知觉的过程,叫做观察。一个人观察事物,主要是观察这个事物本身的特征。我们把观察事物特征的能力,叫做观察力。

人的主要知识都来自于观察。一个婴儿降生之初,睁眼所见,不过是一大片模糊的、明暗相间的世界。随着生命的增长,他的观察能力也随之增加。观察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孩子智力水平的高低。

认为考察孩子观察能力很简单,只要及时合理地引导和刻意精心地训练就能做到,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聪明的父母应该首先对孩子观察力的潜能有所发现,正所谓“没有发现怎样才能开采矿山”,如果我们把孩子的潜能当作地下的“矿山”就不难理解了。此后才能谈到特别的刻意开发、培养,才能及时合理地引导及刻意精心地训练。如果孩子不具有较强观察力的潜能,刻意地进行训练培养,即使有所成就也会收效甚微,同时还会影响其他才能品质的开发与训练培养。这一点父母不可不知。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发现孩子是否具有较高观察能力的潜能呢?为此我们有必要把观察能力较强孩子的行为活动特别是观察事物或现象的行为特征介绍一下,以便父母或老师在现实生活中有效地把握和及时准确地发现。具体内容如下:

●观察仔细

在识字过程中,有时两个字的形状只有一些细微的差别。有些孩子容易把它们认错或写错。这时大人常常责怪孩子思想不集中,以为只要思想集中就不会出现上述错误。其实,这正是孩子观察能力差的一个具体表现。这些孩子观察不仔细,不能察觉其间细微的差别。

观察能力较强的孩子能够仔细地观察每一个事物。因此,哪怕有一点细微的变化,也逃不过他的眼睛。

●观察准确

巴甫洛夫说过,在研究、实验、观察的时候,不要做一个事实的保管人。你应当力图深入事物根源的奥秘,应当百折不挠地探求支配事实的规律。这就是说,观察不但要准确,而且还应达到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力图深入事物奥秘的程度。

观察能力达到准确无误并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功夫,并非一日养成。比如,艺术家有一种艺术家特有的眼睛,人们认为是白色的墙壁,画家的眼里却认为是红色的、黄色的、蓝色的……。博物学家能一眼认出动物、植物的种类,检测员则能从建筑物的外形上识别其不同的结构。当你沾沾自喜地买到一件“十分满意”的商品时,商品质检员一眼就看出它是一件拙劣的仿制品……牛顿在孩提时代,对各种事物都喜欢仔细的观察,而且都力图透过现象看本质,把不懂的地方彻底弄明白,夜晚,牛顿仰望天空那眨着眼睛的大大小小的星星。心里想,这星星月亮为什么能挂在天空上呢?刻卜勒说,星星、月亮都在天空转动着,那它们为什么不相撞呢?刮大风了,狂风旋卷着沙石,人们都躲进了屋子里。牛顿却冲出屋子,独自在街上行走。一会儿,随风前进;一会儿,逆风行走。他要实地观察顺风与逆风的速度差,到底有着何种本质的差别。像牛顿那样,观察能力较强的孩子,观察问题也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比如,有的孩子写作文“我的妈妈”,他不仅注意到了妈妈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这些现象,还能通过这些现象,发掘出妈妈的内心世界来。有的孩子观察大自然的景色,不仅注意到花草树木、气温云彩以及鸟类的活动、土壤的变化,还能从这些变化中找出哪些景色是春天到来的象征,哪些景色是寒冬来临的预兆……。

准确,是观察能力的根本,也是观察能力表现效果的根源。

●观察全面

观察全面是指观察时不偏重某一方面而忽略了另一方面。

观察能力较强的孩子,观察问题比较全面。比如,有的孩子观察一个人时,不但看到了他高高的个子、潇洒的神情举止、黑亮的皮鞋、笔挺的衣服,尤其注意到了他有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

观察能力较差的孩子竟然对他们天天碰到的那些最一般的东西没有明确的概念。比如,这些孩子观察室内的花草时,虽然能叫出花和叶,但不能指出茎和根。细看鸟的图画时,他们能指出鸟有头、喙、翅膀、尾巴、腿和爪,但决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说,颈和躯干是鸟的身体的两个部分。甚至在描述平时极为熟悉的锅子时,一般孩子只能发现它有锅盖和把手,只有观察全面的孩子才能说出锅底……。

全面,是观察的基本原则。

●观察时善于抓住主要特点

有些孩子,当他被介绍给别人时,他想,反正记不住这些人的名字,因而在介绍过程中,不去一个一个地观察新朋友的相貌特征。那一张张从他眼前掠过的面孔,都被他千篇一律地看作是“一般人的脸”。因而他什么也记不住。

观察能力较强的孩子,能抓住每张脸的主要特征,从而区分出那是一张一张不同的脸:瓜子脸、圆形脸、方形脸。

一般孩子只注意那些显而易见的特征,比如颜色、形状、大小等,但他们对物体的性质特征却不是经常能区分开的。比如,让孩子观察玻璃杯和瓷杯,很少有孩子说出它们都是圆的,玻璃杯是透明的等特性。

要点,是观察的目的。

观察能力较强的孩子,对事物具有较强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同时也具有较强的记忆力和描绘力。而这些正是科学家、演员、画家、文学家、心理学家等所必备的素质。

■让孩子有一双灵巧的手

孩子的动手能力既是智力内容之一,又是开发、培养一个人总体智力,促进其他单项智力的最适合的教育方式。

□“心灵”还要“手巧”

蒙台梭利认为婴幼儿不宜接受正规的学校式教育方式,因为他们是在自由游戏中得到教育,因此让孩子自己动手游戏的教育方式是最好的。

手的灵巧程度影响着智力的发展水平。从人类进化的历史看,正是双手的劳动,使手的灵巧度提高,促进了人的大脑发展。手指连心,手的灵巧也锻炼着身体其他机能。一个人如果从小懒于动手,依赖父母,自己能做的事也推给父母或他人去做,双手得不到锻炼,操作能力差,那他的智力发展肯定会受影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不但影响智力发展,而且会影响其他非智力的发展。比如性格、习惯、独立性等等方面,做父母的不可不慎。

具体说来,动手能力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作用:

●动手能力促进大脑发育

这是用生理科学可以证明的。大脑控制着整个人体,人体躯干各部分的活动能促进大脑机能的成熟和发展。大脑约有5亿个神经细胞用以控制、协调人体躯干的活动,其中控制手的大约有20万个神经细胞。当孩子双手在活动时,指头上的神经细胞能随时将信息传入大脑,大脑将结合来自视觉、听觉等诸方面的信息,进行综合、加工、处理,并不断发出神经指令协调手的动作。在这个过程中,手和大脑都得到了锻炼和发展。灵活的双手造就灵活的大脑,为灵活的思维准备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发育良好的大脑是开发智力的前提。

●动手能力可以开发思维

思维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实践活动是思维发展的源泉。人的主观世界、精神世界和客观世界只有在现实生活中才能发生联系,构成矛盾,使主体产生解决矛盾的需要,从而产生一系列思维活动。蒙台梭利把对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认为是少儿教育的最主要方法,让孩子在自然的、自由的动手游戏中开发他自己的智慧,而不是靠外在的强加教育。孩子在自己的游戏中,注意力集中,思维高速运转,往往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会显示他的创造力,只要这个时候父母加以及时的引导鼓励,孩子会玩得更好。

□不怕困难的良好性格在双手的劳动中产生

一个人有怎样的性格,就会有怎样的命运,一个良好性格的养成,是一生幸福、快乐的根基。双手的劳动对于促进孩子良好性格的养成是必不可少的。在双手活动中能培养孩子吃苦耐劳、不畏艰苦、不怕挫折的性格。因为往往双手的活动需要不断的重复,这对于培养孩子的耐心、习惯都有好处。在活动中,孩子最容易养成认真的态度。人一旦认起真来,力量无穷。这些诸如认真、耐心、吃苦、耐苦、不畏困难的良好性格都在双手的劳动中产生。不经过劳动,则很难获得这些品质。

孩子良好的动手习惯,自理能力的提高能让父母腾出很多精力和耐心来专注于孩子的教育,同时又不会影响自己的工作,试想一个不善于动手、生活自理能力很差的孩子,时时要父母守在身边,是一件很麻烦的事。父母护理孩子都忙不过来,还有什么精力去精心开发孩子智商、情商。因此父母要鼓励孩子自立自强,尽早学会自理。这会促进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使孩子受益终生,而且也不会拖累父母。能放手,双手都好,不肯放手,双方受累。明智的父母不会自找苦吃的,那就培养孩子动手的能力吧。

□让孩子尽情玩耍

在所有开发孩子智力的游戏活动中,只要是孩子能做的,父母就不要代办。所买的儿童玩具,自制的教育用具,都尽量让孩子自由摆弄。父母的教育是有目的、有意义的,而孩子的目的、意义意识都很差,他无法接受成人的办事方式,只想凭自己的意源冲动去摆弄。当然父母可以用言语、动作示范告诉孩子要达到的目的,但是请不要在孩子没完全听您话时强制孩子。蒙台梭利主张孩子的“内在发展”理论,认为孩子在自由自主的游戏中,会不自觉地开发、发展自己的能力,而不需外在的强制。外在的强制会扭曲孩子内在的发展。所以给孩子一片安全的游戏天地,让孩子尽情玩耍。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孩子的生活自理是双手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让孩子尽早学会做自己的事。较小的孩子先学会自己吃饭、漱口、擦嘴、洗手、擦鼻涕;然后可以逐渐让孩子学会自己洗脸、刷牙、自己穿脱衣服并叠放整齐,学着洗手帕、洗袜子、收拾玩具、修补损坏了的图书,稍大一点的孩子可以学着帮父母洗餐具;洗自己的衣服等等。总之父母要千方百计给孩子创造锻炼的机会和环境,让孩子在动手的过程中,学会和掌握生活能力,剥夺孩子动手的机会,是对孩子天性的摧残。

□注意双手协调

一般人的右手比左手灵活得多,右手与左脑神经联系紧密,左手与右脑神经联系紧密。锻炼右手,间接开发了左脑。左脑的主要功能是主宰抽象、逻辑思维能力;锻炼左手,开发了右脑。右脑主宰形象动作、形象思维。一般地大多数人的右手灵活,左脑发达,抽象思维能力强,而忽视左手的活动,闲置了右脑,使右脑蕴藏着的巨大的潜能,长久得不到开发利用。有些特殊的“左撇子”的人,左手很灵活,又往往忽视了右手的锻炼,大脑的开发不平衡。这样一只手比另一只手更灵活的习惯很难完全改观,但是不要听之任之,尽量使两手协调起来,平衡锻炼大脑。习惯于右手的孩子,多提醒多动左手,“左撇子”的孩子,多提醒用右手,不要破坏平衡。

□教孩子自己制做玩具

介绍这样活动的书籍很多,前面讲述了许多智力教育活动,都要求孩子自己动手,还有许多专门目的在于锻炼孩子双手灵活性的技巧,如剪纸、折纸、做纸塑、泥塑、自制拼板、自作小玩具、做一些房间的小装饰物拆装玩具等等。这些资料很常见,在此不必细说。

□通过劳作锻炼动手能力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上。”这说明手和大脑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大脑控制和管理着人体的各个部位,人体各个器官的活动又能促进大脑机能的成熟与发展。研究发现:大脑有5万个神经细胞控制着人体躯干,但控制双手的却多达20万个神经细胞。也就是说,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中,双手所占的“地盘”比人体整个躯干所占地盘大。

●让孩子多动手就能促进大脑很大一块区域的发展,同时在大脑的控制下手的动作才更准确完善,在孩子们劳动和制作的过程中手和脑都得到了锻炼。有人说:手的活动能促进大脑的发育,这话有道理。

●孩子们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不仅有助于表达他已有的创造能力,更能促进其创造能力的发展。

●训练孩子动手劳作还能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敢想收干的大无畏精神及坚持到底的意志。世界上的大发明家几乎个个从小就爱动手劳作。爱迪生幼年时就喜欢化学实验;爱因斯坦小时候悄悄地把指南针给拆了;牛顿小时候爱做机器玩具;米丘林3岁时就在果园里拔草、浇水、捉虫,他8岁就学会了果树的嫁接,他一生为人类创造了两千多种果树的新品种。

●早期的劳动和制作还能培养起儿童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的品质,养成劳动的习惯,培养起乐于创造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因此,从孩子刚会走路起就应鼓励他给妈妈递物品,给爸爸搬小凳子;稍大后训练他自己穿衣服、解扣子、洗小手帕;再大,训练其提高自理能力或帮大人做家务,如扫地、擦家具、倒垃圾、整理房间,即使是马路上看见有别人丢弃的果皮、塑料袋、饮料桶等,也要引导孩子捡起来扔到垃圾箱内。引导孩子自我服务和为他人着想。

与此同时,可训练孩子通过劳作锻炼动手能力。劳作项目如下:

●给孩子买七巧板及硬纸板,让孩子拼一些有趣的图形如人、物、鸟、善等,用硬纸板拼画、拼几何图形等。

●买些橡皮泥,让孩子捏生活日用品、小房子、小凳子、水果、小动物、小汽车等。

●给孩子一些彩纸做折纸,开始时训练对折、中心对称折、折菱形,稍熟练后,训练孩子折鱼、折镜框、折鸭子、折上衣、折裤子、折飞机、折船、折葫芦、折马、折金鱼等。

●买小剪刀、硬纸教孩子剪贴。剪松鼠、剪小兔、剪衣服、剪裤子、剪贴小人等。

●教孩子们做针线活,如用毛巾缝小动物、看图绘制图样、绣花瓣等。

●引导孩子做小制作,如印画、做啄木鸟、做蛋壳玩具、做甲壳虫、做树叶画、做小人、做绒布兔等。

●训练孩子绘画,给孩子准备必要的绘画工具,主要是纸、腊笔,满足幼儿的绘画兴趣。

选择幼儿熟悉的实物、图片、幼儿画册等美术品,让幼儿欣赏,带他们参观美术展览,激发他们的绘画兴趣。

引导儿童观察物体,熟悉的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位置以及相互关系,使孩子们得到深刻印象,或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扩大视野,增加美的感受,唤起他们的绘画兴趣。

对于孩子的绘画习作以及其他劳作应多加表扬,支持他们的大胆构想,鼓励他们做得不好就重来,直至满意。孩子们由好奇到有兴趣,如能带着游戏的心情劳作收效会更大。

■教孩子在快乐中学习

哈佛人把学习技能的教育放在首位。他们认为,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学校教育的核心应当是教学生怎么学,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如何理解、处理无穷尽的知识和信息,使学生终身受益。

□聪明的孩子从哪里来

聪明的孩子从哪里来?一般说来影响儿童智力发育的因素主要可概括为三方面的因素:一是遗传素质因素,二是社会环境因素,三是教育因素。这三个因素在儿童智力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它们互相联系,相互制约,共同影响着儿童的智力发展,一个小孩聪明与否就看三者的综合表现。

●遗传素质因素

英国遗传学家高尔顿指出,智力超常和天才往往是家族聚集现象,父母与子女的智力水平相似,单卵双生儿两个智商近似率为84%,双卵双生儿近似率为60%。这个现象说明智力与遗传的相关性。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它传递着祖先的许多生理特征,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尤其是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大脑的特征。这些通过遗传而传递给下一代的解剖生理特征称为遗传素质。个体遗传素质的差异构成了人与人之间智力差异的一个方面,这个素质非后天可改造,但是诸位不必悲观,这个差异对于小孩的聪明程度的影响很小,遗传素质只是孩子智力发展的物质前提,真正的智力发展是在后天的教育与环境中塑造的,除了患有智障的儿童,绝大多数儿童都具有智力充分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总的来说,个体遗传差异存在,但不大,绝大多数的儿童,其心理、智力发展差异会很大,但他们的遗传差异不大。我们见过的双胞胎,他们大脑的结构和机能并无大的区别,然而他们的智力水平,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却往往差异很大。因此我们要对遗传有个清醒的认识,并不是严格的“龙生龙,凤生凤”,“将门出虎子”。每一位父母都没有理由对孩子的遗传悲观。

●社会环境因素

如前所述,遗传素质为孩子的智力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但不能预示儿童身心发展的方向和成就。后天的社会环境特别是社会生活条件,提供了儿童智力发展的现实土壤,极大地影响儿童智力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水平。

哈佛研究表明,双生子的遗传因素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是调查表明,如果双生子生活在差别很大的环境中,他们的智力发展的差异会大得让人惊奇,难以致信。一般说来,具有正常遗传素质的儿童,其智力是随着大脑的活动而发展起来的。大脑的感知模式能说明一个儿童大脑的发展状况,如果感知的内容丰富且精彩,对儿童大脑不断形成新的刺激,激活儿童大脑的机能,使大脑处于积极活跃的反应状态中,智力的发展会很快,而如果处在一个单调刻板的社会环境中的孩子,其智力发展明显因刺激的减少而受到压抑。

就儿童而言,社会环境包括家庭、学校、邻里、伙伴等,但对儿童影响最大的是孩子的温床——家庭。家庭是儿童最早接触的环境,孩子探索世界的第一站就是家庭。家庭给了孩子这个世界的第一印象,家庭对孩子的智力发展的重要性无论怎样强调都不会过分。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家庭的结构、经济状况,家长的工作性质、社会地位、文化程度,成员的个性特征等,都对儿童智力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合理地组织家庭生活,提高家庭成员的素质,为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是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条件。

●教育因素

这是孩子智力发展的重中之重,家庭的启蒙教育,对孩子的智力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心理学家布鲁姆有一份研究成果指出,5岁以前是儿童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人的智力发展的一般方式是:5岁以前约有50%的能力,5岁到8岁能发展30%,余下的20%在8岁到17岁时获得。因此现代幼儿教育理论提醒每一位初为父母者抓住幼儿智力发展的关键期0-5岁。

德国诗人、大作家歌德从小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父亲重视审美教育,经常带他参观著名的建筑物、图画,一面欣赏美的浮雕,一面介绍它们的历史,以培养歌德对历史的艺术的爱好;还经常向他讲述游历过的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培养他对地理的兴趣;歌德的母亲几乎每天都给他讲故事,头一天讲完后,让他自己想下面的情节,激发歌德的想象力。就是在这样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中,培养了一位世界级的伟大诗人。

这样的例子,不限于书香门第。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安徒生出生于一个生活窘困的鞋匠家庭,幼时听父亲读《无方夜谭》和拉封丹的寓言,那神奇的故事从父亲的口中流出,深深地吸引着他,他随着那些故事在想象中邀游。这位童话作家丰富的创作想象,从小便开始了。俄国著名的文学家高尔基从小是一个穷小子,在他如痴如醉自学之前是外祖母的口头文学为他上了作家入门课。“教育比门第更为重要”,家庭是幼儿早期教育的关键场所,父母是教育的关键角色。任何一个孩子,当他诞生到世界上来的时候,额头上并没有标着“天才”的胎记,但是,只要他们不是白痴,只要享受着良好的教育条件,他们可以变得聪明可爱,可以成材。

●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杰出的哈佛教育家马卡连柯主张:“教育的基础主要是在5岁以前奠定的,它占整个教育过程的90%,在这之后,教育还要继续进行,人进一步成长,开花,结果,而精心培植的花朵在5岁以前就已绽蕾。”这一番话无异于醒世恒言,揭示出早期教育的特殊重要性。

早期教育,强调一个“早”字。只要对身心发育有益无害,许多基础教育都可以尽早起步。特别是著名儿童教育学家蒙台梭利主张的感觉教育,即通过感觉器官的训练游戏活动来开发智力的方法,在婴儿出生后不久即可进行。

婴儿早期,大脑就像一张白纸,很容易接受教育。抓住这一时期,进行良好的教育就很容易在儿童的大脑上印上良好的模式。这比抹去原来已有的痕迹再印上新的模式要容易得多。比如说,一个儿童学会了方言再学标准发音,会有很多干扰,如果一开始就让他学标准发音,则学得快,讲得好。

日本企业界和儿童教育界知名人士井深大主张,早期教育从婴儿生下后就应该开始。如在语言方面,日本儿童在开始学日语的同时就应开始学外语,这样可以“一箭双雕”“事半功倍”,如果开始在大脑里只固定一种语言,以后再学习另一种语言,就无法以完整的形式吸收,学起来很费力。

早期教育要抓紧,要珍惜幼儿的宝贵时间。有一种说法,认为幼儿期是学习的最敏感时期。敏感的概念是奥地利生态学家在50年代提出来的。研究人员发现,小鹅出壳后1到2天内不停地跟随第一次见到的动物,于是称头两天为跟随能力的“敏感时期”或“关键时期”,这是因为小鹅出壳时获得了“印刻现象”。后来,人们在培养动物掌握某种技能时发现在某一年龄阶段对某一种刺激的接受和发生反应都比其他年龄快和容易,于是人们称这个年龄为敏感时期。过了敏感期的年龄阶段学习起来会发生障碍,故敏感期的终点又称为危险期。这个内在的机理现在已被揭示出来了。

决定人聪明才智的是脑细胞交织成网络的状况。网络越丰富复杂,传达信息的功能越好,思维越敏捷,人越聪明。人脑大约有140亿个神经细胞,这些细胞要靠叫做“突触”的东西交织起来才能形成网络,发挥作用。而突触是在学习、用脑中激发、滋生、成长的。婴幼儿时期,是大脑发育的旺盛期,是突触滋生迅速构成神经网络的最佳时期,是靠接受智商教育来建设神经网络的最佳期。这个时期对孩子来说,真是一刻千金。大脑发育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抓紧这个时期进行早期教育,能帮助儿童建立起复杂交错的神经网络,促进大脑的发育和智力发展,否则脑细胞就会有所枯萎。妨碍复杂神经网络的形成。前一种儿童入学后,能学得轻松愉快,否则就只能以勤补拙了。

婴儿出生后的头几个月,有一种天生的内在的紧张的好奇心,如果不及时给以刺激,求知欲会被压抑,使学习的兴趣和内驱动力逐渐退化。错过这一时期,接受事物就要花费很大的气力。本世纪后半期以来,各国的科学家、教育家对人脑的巨大潜力和早期教育进行的种种研究证明,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力有待开发,多数儿童都有成为天才神童的可能。一个人能否早慧,成为神童,主要取决于早期教育。然而,实际上只有3‰的儿童能成为神童,这是因为别的儿童没有受到合理的早期教育,智力没有得到及时的开发,脑细胞得不到充分信息刺激而枯萎,他们的发展潜力荒废了。“神童”卡尔·威特的父亲认为:“早期教育与其说是给孩子许多东西,倒不如说是不让孩子失去许多东西更为恰当。”

●早期教育常见的误区

现在许多父母都很重视幼儿智力的早期开发,但是,怎样科学地进行智力的早期开发,不少父母却不甚了解,以致许多天才被扼杀在襁褓之中。

早期教育存在的误区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误区一:把家庭早期教育当成是学校正规教育。向孩子“灌输知识”,让他们早读书,早识字,从小就懂得许多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一些父母对刚刚学讲话或二三岁的孩子就成天叫他们识字、数数、强迫他们长时间学习那些他们并不理解也不感兴趣的书本知识。孩子记不住,或一时学不会,就骂他们笨,甚至进行恐吓。弄得孩子,无所适从,畏畏缩缩;有一些父母只要孩子读“正经书”,连“小人书”也禁止看,弄得孩子哭哭啼啼,好不伤心;有一些父母担心“贪玩”的孩子难以成才,就成天把孩子关在家里读书,不许他们嘻笑玩耍和外出活动,弄得孩子坐立不安。

上述做法,虽然出自父母的一片良苦用心,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非但激发不起孩子学习的热情,反而使他们产生为难情绪、抵触情绪和自卑情绪,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埋下厌恶读书和求知的不良种子,成功的智力开发成为泡影。孩子的生性就是好动。好奇、好玩、好胜,他们的思维只是具体形象,动作思维。他们需要的是游戏、玩耍、交往活动、表扬和有趣的故事,甚至争吵和打闹。父母不懂得这些,只一味强制灌输知识,必然行不通。

误区二:强迫孩子掌握一技之长,或盲信音乐和操练乐器、书法等能开发智力,执意要求孩子参加这样的系统训练。在这种想法的指导下,一些父母鼓励孩子学画画,学乐器,学唱歌,学舞蹈,不惜重金购买乐器,交纳学费,聘请名师,只为拥有一技之长。

一个家庭,父亲一心希望孩子长大成为钢琴演奏家,他贷款买来钢琴,请来教师,强迫他四岁的孩子每天要连续弹奏好几首曲子,不然就是责骂和体罚。……结果孩子望琴生畏,竟然拿起菜刀把自己的手指和钢琴一起砍掉。这是多么触目惊心的例子呀!

儿童大脑发育在5~6岁前是以情绪和感情为主,以后才以知识为主。儿童初期阶段实际上是打心理基础的阶段,此时如果心理安定孩子会有丰富的心理世界,从而打好一生的基础。当然,在5~6岁之前,如果给孩子适当的刺激,其知识领域也会得到正常发展。这个阶段,孩子知识的扩展适宜在一种自由的游戏状态中进行。蒙台梭利教学法主张让孩子决定他学习的时机,他想学习,父母跟进,他不愿意,不能强迫,在自由的氛围中,孩子成长得最快最好。

●早期教育的基本原则

要使我们的智力教育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具备一些辅助性条件,如对家庭生活环境,对父母自身的要求。要使技巧生辉,必须在做到了这几点前提下,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爱是智力教育的催化剂。在实施本篇的教育方案时,父母必须带着一颗完整的爱心来与孩子亲近。父母的爱让孩子感到安全舒适,精神完全放松,准备接受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温暖亲密的爱意应洋溢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爱有多种表现。有些父母也许是“爱之深,责之严”,不惜用暴力和无情的言语来传达自己的深深的爱。但孩子毕竟是孩子,他的理解力没能达到这样一种地步:把一种严厉的管教看做是温暖的爱。因此这种形式的爱与智力教育是背道而驰的。要让孩子健康成长,绵绵、温情的爱是最佳的环境。

●自然的家庭环境是有效的教育磁力场。家庭环境当然是人为的,自然的家庭环境着重点在于一种氛围,即不存在强制力。让孩子在自然的充满爱意的家庭环境里生活和玩耍。

父母要学会移情,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来看待教育,这一点非常非常之重要,只有掌握了这种思维方式,自然的氛围才能得到保障。只有把自己当成一个受教育的孩子,才能真正了解自然的受教育氛围之可贵,之重要。父母要参与到孩子的各种教育方式中,如说话、游戏、数数、猜谜语等,但要小心不要走得更远,只是参与而不要干涉、指挥。

●早期智力教育的基本原则

下面将介绍早期智力教育的四项基本原则。能把这一些原则贯彻到底,想让你孩子不成龙也难,这四项基本原则是全世界学龄前少儿教育科学理念的精髓。

●无压力原则。

大多数研究早期教育的专家认为:急于求成的父母或幼儿教师,如果对孩子施加超出他们承受限度的压力,那么孩子会厌烦学习,甚至会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不听话的现象便会产生。这种压力教育产生的后果已经受到了强烈的批评,各位父母只要留心一些关于幼儿教育的书报,不难找到这类文章。要给孩子松绑,就要倡导一种无压力的自然受教育方法,这一方法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发展时期,从卢梭的《爱弥尔》倡导自然教育开始,经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自然教育观念潮流,这是一种教育观念的革命性变革,这种思想已开始从少儿向青年成年的教育领域扩展。

●随机原则。

这需要年轻的父母对宝宝的生理机能有一定了解,宝宝在学习中有兴奋期和抑制期两个连续的不断转化的阶段。随机原则要求父母顺势利导,让孩子来决定正确的教育时机,在学习兴奋期,孩子会主动、自发地进行游戏,学习效果非常明显,孩子在此学习过程中会很专注、听话,而且快乐,这是他学习天性的表现,勿须外人强加。而当孩子由兴奋期转入抑制期,他会显得不耐烦、脾气大,这个时候,父母要注意变换学习的内容,以新的刺激来吸引孩子,或干脆停止学习,由孩子去自主活动。孩子的兴奋期和抑制期变化很快,而且兴奋期和抑制期都不长,不能刻意要求小孩一定坐多久,于是随机教育原则应运而生,细心观察并捕捉有利的时机,就汤下面,趁热打铁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和父母都很轻松,孩子能从他喜欢的类似游戏的方式得到教育。只是这个时机的捕捉需要父母的耐心和细心。

●快乐原则。

这即是说父母和孩子在生活、教育中都应保持快乐的心境,以快乐的心情应对教育中出现的情况。无论发生什么事,父母都应快乐地面对孩子,这不但是一种智育,同时也是一种情商教育,身体力行教给孩子乐观、大方、热情和幸福。孩子的生理、心理都在发育成熟的过程中,经不起挫折和否定,每一次批评、指责和否定都会使小孩的自信蒙上一层阴影。孩子最需要快乐,晴朗的天空。这个原则要求父母不要在自己的心情糟乱的时间教育孩子,在这个时候,宁可避开孩子,也不要拉长脸,或稍不如意就往孩子身上出气。这种无故发火,对孩子伤害最大,孩子是无辜的,他无法理解为什么他无故受批评。这个原则要求父母也提高自己的修养,要做好为人父母的角色,很不容易,而孩子受教育的权利又是神圣且意义重大的。教得好是天使,教不好是魔鬼,天下父母,不可大意。

●强化原则。

在教育过程中,对父母和孩子而言,没有比强化巩固原则更重要的原则了;如果忽视了这一原则,有可能导致孩子讨厌学习的不良后果。这个原则要求父母对于孩子的长处、优点,要不断表扬鼓励,学习的内容要不断重复巩固,对于孩子的不良习惯也应用强化的否定来应对。最后一点许多父母都“心太软”而无法实施,结果是助长了孩子的不良习惯。

总之,为人父母者首先要明了这些教育的基本原则,才不会在教育实践中离题太远。有了这些基本的理论准备,以后的实际操作便不太难。“磨刀不误砍柴功”“将门出虎子”这些俗言都说明了父母对孩子教育的主导作用。诸位年轻的父母,你们准备好了吗?

□孩子的智商可以靠教育来提高

请深入考虑一下如下的情况:作为9岁或5岁孩子的父母,你们肯定认为自己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去帮助孩子发展他们的才智。当他们还是婴儿时,你们就开始给他们读一些书籍,也给他们买寓教于乐的玩具,还带他们到公共图书馆去。如今,他们在学校里表现得很不错。但是,你们还能帮他们取得高学分吗?其实,根据一些科学家所说,没有家长们所做的积极努力,孩子们也能够做得很好。

在《家庭影响的局限性》一书中,亚利桑那大学的戴维·罗教授指出,家庭教育的方式对一个孩子的智力没有什么影响。在另一本书中,查尔斯·莫里和已故的理查德·赫恩斯蒂恩声称,智力只和一个家庭的遗传基因和人种有关。而《华尔街日报》发表了一篇由52位学者签名的文章,该文指出:在造成孩子智商差异方面,基因所起的作用远比生长环境所起的作用要大得多。

在被告知促进孩子的才智多么重要之后,许多父母又开始变得茫然不知所措起来,难道家长们为增长孩子的才干而作出的努力都付之东流了吗?

美国心理学组织最近通过一项艰苦的工作,检验了基因和生长环境在智力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该组织在报告中承认,基因和生长环境(包括一个孩子的健康状况、营养状况,以及家庭教育状况)两者都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即使基因起到了一个主要作用,也要给家长们留出充分的空间进行家庭教育,以使其也能发挥效果。事实上,研究表明,特别是在孩子的早期生活中,此时大脑正处于形成时期,父母们的关心——甚至像躲躲猫这样简单的活动——都有助于大脑的生长发育,使其变得更加复杂,这对于孩子智商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伯明翰亚拉巴马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克雷格·拉美认为:“父母需要认识到他们对孩子的投入和付出是多么重要。”拉美花了30年的时间,去研究父母的早期教育是如何促进孩子们的智力发展的。“我们甚至在一个非常小的孩子身上都能看到他对某些问题的确定答案。”

有关成年人对于一个孩子影响的重要性,最令人信服的证据来自于一项对“处境危险”孩子所做的研究报告。北卡罗莱纳大学的拉米和弗兰西斯·坎贝尔研究了一些出生于贫困家庭的孩子。这些孩子进入他们的研究课题时才不过4个月大。在研究过程中,中心的研究人员采用一些游戏和歌曲来刺激其中的一组婴儿。而另一组没有安排任何节目,但他们在婴儿期可以补充一些营养。

当这些孩子长到入学的年龄时,接受早期教育的那一组孩子显示出了10~20分的智力优势。处境最艰难的孩子获益最大,到15岁的时候,他们在阅读方面和数学上都已达到了更高的水平。

那么这些收益的原因何在呢?拉米和其他一些学者认为,正是幼儿时期的经验促进了大脑的发育。

一个婴儿的几十亿个脑细胞是与生俱来的。其中的一些细胞在出生前就与其他的细胞发生联系,去调节最初的生命活动,比如心跳和呼吸。另外一些细胞还有待联系,去帮助孩子对外界事物做出反应和解释。其实,神经细胞的这些互相连接正是由经验支配的。当孩子成熟起来时,有些细胞就会开始为其他细胞创设路径,以使其决定一个行为举止的形成。例如说,眼睛的神经原会传送其分支到达大脑的视觉神经中枢,那里会对眼睛所看到的事物做出解释,并且通过其他分支,去暗示人们对眼前的景象做出反应。一种经验每时每刻都在被不断重复,于是神经细胞的连接途径便会被不断加强。

生命活动的最初两年是大脑飞速发育和联系活动频繁的时期。到2岁的时候,人的大脑已经有了超过300万亿次的联系活动。而这个时候,那些不能参与联系或者用旧了的细胞,都将被遗弃。

大脑的每一步成长发育似乎都有一个过程——我们暂且称其为“机会之窗”,正如一个神经生物学家所说——某些时候会产生一些具体的联系。比如说,在婴儿半岁的时候,神经原会支配着视觉神经受一个发育的短暂爆发期。

那么,对于理解语言和学习对话也同样有一个类似的“机会之窗”。正如一个新生儿就有能力去分辨人群中的任何一种语言。根据一位研究语言发展的认知神经学家帕特立夏·库尔博士所说,美国的婴儿在半岁的时候,都能够很容易地区别开“r”和“l”这两个音。然而,日语当中没有了“l”的发音,日本的婴儿普遍地记不住这两个语音之间的联系。因此,通常一个2岁前不能区别“r”和“l”的日本孩子,当他成长为一个成年人时,会在辨别这两个发音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假如错失了一次机会,那么孩子的发展会永远受到阻碍吗?不,不是这样的,因为增强智力发展的机会贯穿着孩子的整个童年时期。

底特律韦恩州立大学儿童医院的儿科神经病学家哈里·丘格尼指出,用正电子发射的X线体层照相术扫描一下,可以检查出大脑中葡萄糖的消耗量,2到10岁的孩子的大脑所耗用的能量相当于成年人大脑的两倍。对于这种情况,丘格尼解释说,是因为人类成长发育的早期,大脑需要有更多的联系活动,这就可以使学习新的技能变得更为容易些。

比如说,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学说一门外语的过程。一个上幼儿园的儿童要比一个9岁的孩子更容易学会一种不熟悉的语言,而9岁的孩子又比一个高年级学生或成年人更容易掌握外语。

父母在家里能做些什么以帮助孩子提高智商呢?和丈夫合作进行早期介入研究的莎朗·兰斯曼·拉美说过:“你们不必要按照很正规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真正重要的是要为孩子创造一种可以激发他主动学习的气氛。这些专家建议说,应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

你六周大的孩子的视力焦距大约是七英寸,就相当于你通常把孩子抱到面前,看着他的脸时的那种距离。这可以使他的大脑接受外界消息,而且他经常看到的事物能加深他的记忆,同时可帮助他把世界分成哪些是熟悉的,哪些不熟悉,哪些是不同的,而哪些有相同——这对于他的学习来说是一种至关重要的能力。康涅狄格州居民艾米·伦纳德,自从女儿出生后她就坚持和女儿用谈话的方式进行交流。到3岁时,莉奇(女儿伊丽莎白的昵称)就可以完整地表达“一整段一整段”的意思了,她的母亲非常高兴。现在莉奇快5岁了,她已经能够阅读一些简易的书籍了。

芝加哥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珍妮兰·赫特恩洛克认为,早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语言对良好的智力发育很重要”。要求对语言的掌握能力远远超出了对词汇的领会能力,仅会说几个单词是不够的。在一项试验中,赫特恩洛克和他的同事们发现,有相当数量的父母在孩子2岁的时候和他们交谈,这对孩子掌握一定的词汇有很大影响。

在另一项试验中,赫特恩洛克和其他同事对两组幼儿园的小孩子进行了数学能力的检测。一组孩子来自于丧失了接受良好教育权利的家庭,在这项试验的统计分析中,当计算在一大笔钱中加入几枚银币或者从中取走几枚这一类型的题时,来自不同社会等级的所有孩子都能正确的计算出新的数字。但当问题用词语来表述时——“玛丽有三个苹果,她送给别人一个,她还剩几个苹果?”——受过教育的一组孩子做得更好一些。

在查珀尔希尔住着莫尔兹拜一家,“公共汽车的车轮唱呀唱”是这家的三个孩子和两个大人就寝时间最喜欢唱的歌曲。自从7年前大女儿萨拉出生后,琳达就经常轻轻哼唱着催眠曲使孩子入睡。就像她这样,即使你不是帕瓦罗蒂,轻柔的催眠曲和具有简单韵律的音乐也可以促进孩子的智力发育。音乐的作用要比教孩子读格律诗和唱诗大多了。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学者认为,给3岁的儿童上钢琴课和合唱课对他们的推理能力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一些集中的智力检测题中,这些孩子要比那些没有接受过上述课程训练的3岁儿童做得更快更准。此外,正在进行一系列研究的物理学教授乔丹·肖指出,推理能力对于理解数学和自然科学很重要。利用一个计算机模式,肖预测出数学与音乐在大脑神经原细胞的爆发方式方面具有许多相同的地方,而且这种预测已经被接下来的研究所支持。

一个孩子通过尝试新的经历或者探索新事物来发展自己的智力,认识整个世界。对孩子们来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新奇的,他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需要的,就是那种像当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的勇于探索的精神。

小探索家们甚至是躺在儿童小床上去发现世界,他们的视线紧盯在那些各式各样、色彩缤纷的物体上。他们有无穷无尽的好奇心,通过触摸、品尝、运用、摩擦等等方式达到满足。我们应该鼓励这种好奇心——事实上这正是一种探索的精神伴随着他们。挑选一件玩具。仔细打量一下,然后交给孩子去检查。别担心孩子把电动玩具扔在地上,并且跟在后面满地乱爬,这对他们其实是很有好处的。琳达·莫尔斯拜曾经用玩具来帮助3岁的儿子迈克尔去辨别色彩。琳达回忆说:“给我一个红色的超级别动队队员”,我说,‘现在再给我一个绿色的’。”克雷格·拉美认为,甚至婴儿都知道红色和绿色是两种不同的颜色。在出生的第一年里,他们虽然不会用语言来表达,但还是能够明白很多颜色是不一样的。根据婴儿的这种情况,父母们就可以把众多物品不同的颜色、大小和形状分别归归类,以用来增强孩子的识别能力。

当孩子第一次学会从一个茶杯里倒水喝时,父母应该这样表示:“亲爱的,你太棒了!”对孩子的成就表示赞赏,不仅仅因为这样做能让孩子感到快乐,而且从医学上讲这可以增强前脑皮层与中脑的扁桃体之间的联系,而这正是调控情绪的地方。

在孩子10~18个月期间,大脑的发育正在进行着种种联系。当你表扬孩子的第一步时,这会使他高兴起来,大脑中大量影响神经系统的化学物质便被释放出来,加强了脑细胞的联通。相反的,如果孩子的进步总是被父母忽视,这种脑细胞的联系将不能得到巩固,而且孩子也会变得不愿再去尝试新事物。

尽管早期介入非常重要,但智力的发育也不能仅仅停止在这里。神经细胞的网状系统还要继续发育到十几岁,特别是那些调节情绪的系统更是如此。做父母的要坚持给孩子朗读一些读物,坚持和他们谈话,并且弹奏音乐给他们听。在孩子们发展成熟的过程中,父母所做的一直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一个孩子年龄的增长,他的实际智商不可能发生显著的变化,但是他的学习成绩可能会发生重大变化。儿童时代是孩子大脑健康发育的关键时期,它对孩子的一生都将产生重要影响。父母在孩子身上所花费的心血,不一定能培养出一个像爱因斯坦那样优秀的人物,但那的确可以让孩子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如果你的孩子对学习不感兴趣,那么你可以通过下列方法予以解决。

●维护孩子的好奇心

通常孩子们对新奇事物会表现出很大兴趣,而这些事物很可能是家长们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的东西。

爱迪生的成功与他母亲从小的诱导密不可分。南希小心地呵护着爱迪生自然流露出的好奇心。

孩子的奇思怪想,这中间往往蕴藏着极大的潜能。父母对孩子的提问、质疑、探索给以支持和鼓励,将为孩子表现好奇心和满足好奇心提供更好的机会。

大卫是一位很擅长从生活小事中激发孩子求知欲的父亲。当别人问及他是如何诱导孩子时,他是这样叙述的:我记得儿子三四岁时,总跟在妈妈身边,观察烧菜、拌菜过程中添加油盐酱醋的情景,并提出许多为什么。一次我们下班后,发现早就从幼儿园回来的儿子,竟给我们拌了一盘凉菜。那粗细不均、长短无续的刀功且不说,我和妻子都尝了一口,简直酸得倒牙、咸得发苦。眼瞅妻子就要雷霆大发,因为那时候一棵白菜,都要几天的工资才能换来,怎不叫人心疼,可我马上制止了妻的爆发,并赞美这盘凉菜有独到之处,敢于让醋和酱油联合发挥其作用,有“咸中出味,酸以助餐”的特点,美中不足的是咸了一点。我启发孩子动动脑筋,能不能让它再变得淡些?儿子晃着小脑袋想了想说:“用水洗一下行吗?”我说当然可以,还有没有更简单的办法?他又想想说,再加些不咸的菜。我立即鼓励他试试看。他又切了些拌在里面,结果菜不咸了,可是量变多了。我故意说好吃,大口吃起来,妻也笑了。孩子为自己的杰作十分得意。后来,有一次我从公司带来一瓶“盐汽水”,说是厂里用小苏打、糖、香精等原料配制的。没想到孩子记在了心里。不久妻子发现厨房的调料瓶罐总是被挪动方向,量也在很快地减少。有一天果真让我们碰上,儿子正在那里用白糖、香精、面起子(小苏打)等加水配制“盐汽水”,妻子一看气得要命,最心疼的是白糖、香精,那时很难买到。我清除了妻的火气,并尝了尝孩子配的饮料,详细听取了他的配法,然后认真指出味道欠佳的原因。后来我还带他去参加了制盐汽水的那个制剂室,孩子看得非常认真,阿姨们还送给他一点点香精和其它原料。结果他配的饮料,真的能喝了。当时他只有6岁,还没有上小学。我真没想到,就是当年对孩子好奇心的点滴鼓励,竟萌生了他后来学化学、搞实验的追求,并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他对那些小事至今还念念不忘。

从拌凉菜到化学家,看起来两者没什么联系,但正因为父母的正确引导,从拌凉白菜等生活小事中,激发了孩子对化学的兴趣,最后孩子参加了“世界青年化学家第二届大会”。

大卫说:“你鼓励一次好奇,哪怕是怪想、幻想,就等于放纵一群野马,他那无知脆弱的思绪,会在你的强化下,形成万马奔腾的趋势。”

为了使今天的孩子明天成为独立而有创造性的人才,父母们必须维护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让他们在满足好奇心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把世界变得越来越好。

●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去

父母仅仅告诉孩子学业很重要是不够的,他们应当让孩子明白:学习不应随着某些学分或文凭的获得而结束——学习是一种生活方式。

知识经济时代,人人需要终身学习。当父母们以自身来激励孩子,共同学习,那将会有良好的效果。

莎莉是在教育女儿的同时也在提高自己。拉宾被刺的那天莎莉正出门在外,在震惊之余莎莉便打电话给女儿,告诉女儿拉宾被刺的消息。女儿接到电话很吃惊,她吃惊不是因为拉宾被刺,而是因为莎莉为这事专门打长途电话。由于女儿在外面的朋友很多,因此莎莉平时对长途电话控制是很严的,一般情况下不打长途。女儿说:“妈妈,拉宾被刺是件大事吗?”莎莉说:“肯定是件大事,它说明一个地区和平进程的艰难程度。”这时莎莉想到女儿平时对历史老是不求甚解,看新闻也不分析这件事之所以成为新闻的原因。平时找不到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这倒是个契机。于是莎莉对女儿说:“再有10天时间我就回家了,我回家时你能告诉我拉宾这么好的总理为什么会被刺的真正原因吗?”女儿想一下说:“行!”她们常常委托对方搞清楚一两人都不清楚的问题,某一个字,某一个词,某一件事。回家的那天女儿向莎莉推荐了一本书,上面有一篇拉宾的演讲词,读完她认为女儿是认真地读了些关于巴以关系的书的。于是莎莉同女儿就这个问题认真地交谈了一次,在交谈中女儿很为阿拉法特担心,她说搞不好阿拉法特就会是第二个拉宾。从女儿的谈话中莎莉明白女儿是基本上搞明白了拉宾为什么会被自己国家的人刺杀的真正原因。因此后来强硬派内塔尼亚胡战胜佩雷斯当选以色列总理时,女儿也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惊奇,她只是说中东和平将将是一件遥遥无期的事情。从那以后女儿的学习态度踏实了许多,每一件事她都喜欢把来龙去脉搞清楚。女儿说她在把一件事情彻底搞清楚之后,感到一种求知的真正快乐。

莎莉利用拉宾被刺这件突发事件,进行朋友式的相互沟通、相互学习,从而使它改变了女儿的学习习惯,使女儿养成了“穷究”的学风,同时也使自己对知识更为精益求精。“你不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来提高孩子们对学习的热爱。你应让孩子们看到你也在学习。”富勒说。

父母的学习热情将是孩子的学习欲望的最佳催化剂。

●如果你是孩子

有些家庭采取压制的方法,逼迫孩子多念书,却适得其反;家长应该让学生当学习的主人,设法使他们由被动变主动。“我要学”,将会成为学习的真正原动力。马丁,面对儿子颇为头疼的英语,采取了“拯教”措施,成效显著:一天,马丁找到儿子说:“你教教我法语好吗?”儿子感到莫名其妙,长期灶语水平低造成的自卑感使他不相信爸爸的要求。见儿子有些惊疑,马丁又说:“爸爸上大学时学的那些儿法语都忘得差不多了,现在公司正在做一个项目,好多法文我都看不懂,因此才请你教教我。”儿子欣然同意了。从此以后,儿子上外语课,心里就多了一份使命感和责任感,为了对得起“爸爸的老师”这一光荣的称号,为了多掌握一些教爸爸的本领,儿子上课开始认真听讲了。晚上马丁回家后,不管多忙,也要坚持听一会儿儿子的法语课。儿子呢,为了教好马丁这个特殊的学生,每天也必须认真“备课”,上课时又是讲解,又是朗读,还要提问、听写、对话,课上得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儿子教得既认真又仔细,马丁呢,则是学得既努力又虚心。马丁父子俩的外语水平越来越高,得益于这种“角色换位法”。马丁让从来都是学生的儿子出任“教师”这一角色,那么,儿子就按“教师”这一角色要求自己,履行“教师”的职责,责任感和自豪感也油然而生。这增强了他学习的动力,使他由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他深切地感受到,只有上好法语课和做好法语作业,自己先学会,才有可能胜任“父亲的法语老师”这一角色的要求。也就是说,“角色转换”使孩子产生了学习法语的自我需要,进而在学习中体验到乐趣和成功。“角色转换法”,还可以用在数学、计算机等不同的科目里,同时,除了上课的方式以外,还可以采取让孩子出考题、改试卷、作业等方式。

让孩子由学生变为老师,让孩子教大人,这种学习方法使孩子一定感到新奇、有趣。同时这种做法有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形成,它给孩子创造了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对形成孩子良好的个性也是有好处的。

●寓教于乐

孩子的天性就是好玩。当家长将孩子的学习融入娱乐之中,必须会事半功倍。因为孩子在快乐的同时,最易于放开思维,吸取新东西。

寓教于乐,已成了一种学习的时尚,但有些家长还没有足够的耐心和合适的方式。杰克逊在这方面是很有感触的:

儿子怕写作文。每次老师布置完作文题,他就愁眉苦脸、抓耳挠腮。

周末,儿子又坐在桌前发愁。杰克逊凑上前一看,才写了一个作文题目:有趣的一件事。“这作文以前不是写过吗?”“是呀,可老师叫再写一篇,不准再写做实验、做游戏什么的,选材要新。”杰克逊想了一会儿,说:“走,我们去玩。”

儿子听了,一蹦三尺高:“咋玩法?”我翻出一根钢丝条,底部有一个细小的钩。将它在水泥地上磨亮,带上蚯蚓,将鱼篓往儿子身上一套,说:“走,钩黄鳝去!包你过瘾。”

来到邻近的渠边,父子俩开始找黄鳝洞。钓黄鳝是杰克逊小时候的拿手好戏,这么多年了,怕已丢了功夫。出于安全考虑,杰克逊从未让儿子一人去河边渠边玩过,所以这次钓黄鳝大大地吊起了他的胃口。他跑在前面,左瞧右瞅,不停地惊叫。好容易找到了一个黄鳝洞,穿蚯蚓上钩,将钩伸进洞里。杰克逊对蹲在一旁的儿子说:“钓黄鳝要有耐心。……看,它在咬钩了,注意手顺势抖一下!……等它失去了警戒心,将钩咬进了,就用力一抽。”说着,杰克逊使劲一抽钩,一条黄鳝被甩出洞外。儿子又叫又跳。第二次,杰克逊将钩交到儿子手上,他像模像样地一抖、一抽,可是,怎么也抽不出。我忙伸过手去,帮他拉。黄鳝终于被他们抽出来了。好大的一条!儿子的脸红红的,眼里放着光——他太兴奋了,是一种成功的喜悦!

杰克逊在儿子喜获成功时,告诉他:“好,咱们今天的作文就‘玩’到这里。”

当他看到儿子文采飞扬时,他认为孩子太需要大自然,太需要体验生活了。其实,学习本身不是单一的可割离的东西。作为家长,该怎样辅导孩子呢?

热爱学习的孩子,首先是热爱生活的。家长不妨多采取一些寓教于乐,寓乐于教的方式,让孩子多元化地吸取新知识。

●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第一名,家庭、学校、社会过分强调竞争,用学习成绩或考试分数对学生严加筛选,结果在最不应该出现等级排斥的教育系统内部导致了阶层差异和排斥。

学业失败,是一些学生必然面临的问题,他们可能会厌学,甚至因此而恶性循环。

其实,低分学生和高分学生一样需要爱到尊重,得到父母的爱和信任以及热情鼓励。当家长从低分学生身上发现闪光点时,将会重新找回孩子的信心和求知欲。

每个家长都应当相信,学习成绩不好并不是不可避免的。

面对孩子的学业失败现象,家长首先要本着尊重孩子相信孩子的态度,不能因孩子一时的失败而妄加指责,使其妄自菲薄;而是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帮他找到“闪光点”,使他更有信心地努力。

□他们为什么全优

学习成绩最优秀的学生,往往并不是头脑最聪明的学生,只是,他们知道如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如果去一些学校走走,常常会在学校的光荣榜上看到他们的名字;如果有空和老师聊一聊,他们会如数家珍般地告诉你哪些学生是班上的全优生。多米尼加·罗曼是费尔蒙特高中乒乓球队的队员。她同时还是校乐队的队员,并在校学生会任职;另外,她还参加了数学兴趣小组。但这两年在费尔蒙特高中学习期间,她的功课门门优秀,是全年级有名的全优生。保罗·米伦德里现就读于新墨西哥州立大学,连续两年荣获一等奖学金。在中学阶段,他一直担任着校学生会主席;同时,他还是学校橄榄球队及篮球队的队员,校科技小组的成员。除此之外,保罗·米伦德里还被全国学生联合会选为会员,并应邀在当地电视台作为学生栏目的嘉宾,向电视观众畅谈自己的学习之法。倘若有空翻看一下保罗·米伦德里在初中及高中阶段的学习成绩表,就会发现,他的各门功课的考试成绩都很优异,由此可见,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全优生。

像多米尼加·罗曼或保罗·米伦德里这样,既多才多艺又成绩优异的优秀学生,并非是凤毛麟角。那么,他们这样的学生是如何脱颖而的呢?头脑聪明并不是唯一的答案。“成绩最优秀的学生,往往并不是头脑最聪明的学生,”在伊利诺斯大学任教的赫伯特·威尔伯格教授断言,“最重要的是,他们知道如何去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赫伯特·威尔伯格教授对诸多既多才多艺、又成绩优异的优秀学生的成长过程,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他告诉大家说,实际上,高智商的学生有时却没有智商稍低的学生成绩突出。对高智商的学生来说学习可能是件挺容易的事情,他们几乎任何时候都不知道如何去全力以赴、奋发图强。

学习努力也并不能说明一切。“重要的并不是你把书本打开,坐在那儿多长时间,”接受记者采访的一位全优生回答说,“而是你坐在那儿的时候,都做些什么。”实际上,在全优学生中,的确有相当一部分花在做家庭作业上的时间,还没有那些分数考得较低的同学花的时间多。在班上学习成绩比较突出的学生,是借助于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才取得令其他同学羡慕的成绩的。根据教育专家的独到见解,以及全优学生自己的介绍,现在把全优学生的成功秘诀总结如下:

●学习的时候专心致志

全优学生在学习时间之内,能够做到专心致志,聚精会神,不为任何其他事情所打扰。他们一旦打开书本,或者起动计算机,便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即便电话铃响个不停,他们也不会去接;哪怕电视台正在播放十分精彩的节目,他们也不会看上一眼;他们精力充沛,根本不会打瞌睡,也不会让自己的思想开小差。学习是一种业务,业务忙完方可娱乐,这就是他们的信条。

●走到哪儿学到哪儿

处处都是学习之地。克罗德·奥尼尔是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一位著名教授,他所教的一位学生在生物考试中没有及格。于是,他就找到这位整日喜欢长时间外出散步的学生,建议他何不趁自己外出这际,背育一些生物课所讲的要点。这位学生采纳了克罗德·奥尼尔教授的建议,他每日的散步并没有被耽误,但他在下一次的生物考试中,成绩名列前茅,令全班同学刮目相看。另一位英语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把每天所学的英语单词及日常用语都写在一张纸上,并把这张纸贴在自己的床头,每晚睡觉之前,都要看上一遍。自然,他的英语成绩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根据大多数全优生所讲,课后的学习时间,都是按照各自的爱好来定。一些全优学生喜欢在家人都入睡之后,趁着夜深人静,抓紧时间学习;另一些全优学生则喜欢一大早起来,充分地利用早上记忆力好的优势。当然了,还有个别全优学生,则在放学之后一回到家中,就趁着自己还能清晰地记得教师所讲内容的时机,集中精力学习。然而,不管这些全优学生把课后学习的时间作何安排,他们都赞同一点,那就是学习需要持之以恒。新泽西州立大学的全优学生说:“不管我每天做些什么,我都要抽出一段时间学习,这让我受益匪浅。”

●准备充分,安排有序

在中学阶段,迈克可是个十分活跃的全优学生,他既参加了学校的田径队,又参加了学校的乐队,他说:“我每天都非常忙,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所以我甚至不能浪费时间去找一支铅笔或一张丢失的试卷。我把每件学习用具都准备得很好,把所要用的东西放置得井然有序。”

全优生保罗·米伦德里备有两个活页夹——一个用来夹每天老师布署的作业;另一个用来夹以前做过,并且已被老师批改的试卷。托西·米歇尔是加利福尼亚州克洛威斯中学的一位全优生,她有自己的一套做法。平时测验的试卷发下来后,她便分科目把它们装订起来,并标明哪份试卷是何时所做,自己在做该试卷时有何欠缺。到了期末复习的时候,她便把装订好的试卷都拿出来,过上一遍,以前犯过的错误,在期末考试中,她就不会再犯了。

甚至连那些并没有一个单独的学习场所的全优生,也能够做到准备充分,安排有序。他们总能事先把当天所用得上的各种学习用具,都有条理地装在自己的书包中,或者放置在自己书桌的抽屉内,以节省寻找时间。

●知道如何阅读

克里斯托夫·坎贝尔刚刚以全优的成绩,从俄克拉何马州莫里中学毕业。当被问及自己在学习方面有何经验时,克里斯托夫·坎贝尔不无感慨地说:“我所上过的最好的课,就是快速阅读。通过这种训练,我不仅提高了自己每分钟阅读词汇的数量,而且也学会了首先量看一本书的目录及插图,对一本书的内容及主要线索有个大致的了解。接下来,我开始阅读全书时,就能从整体上把握这本书,并从中学到更多的东西。”

伍德·格林先生是位长期从事教育研究的著名学者,他在自己所著的《成为全优学生》一书中,道出了好的阅读方法的关键所在:“阅读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善于思考,并且能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出问题,这非常有助于自己全面、透彻地理解作者在书中所要传递给读者的信息。”

●善于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当各科老师纷纷布置一大堆作业时,多米尼加·罗曼变制定出一个相应的时间表,把用于做每科作业的时间做了比较详细、合理的划分。这样一来,多米尼加·罗曼就不像其他学生那样,面对这成堆的作业,感叹无从下手了;也不像他们顾了这一科,不知不觉中就误了那一科。“我的时间表制定出来之后”她说,“每次学习起来,我都能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当然了,即使最优秀的学生,有些时候,也会因为其它主观或客观原因而耽误了按时做作业的时间。但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他们能够坦然面对,并挤出时间来加以弥补。克里斯蒂·安德森是费城利曼高中的一位全优生,同时她还是班上的文体委员,以及校学生会的成员。谈到这方面的情况时,她坦诚相告:“有时我的确把计划做的作业给耽搁了,但我会尽力去弥补。我所采用的弥补方式,就是挤时间,有时甚至挑灯夜战。每到这种时候,我就会鼓励自己说,要想成为全优生,没有一点儿吃苦精神是不行的。”

●随时记笔记“阅读课文当然重要”米伦德里说,“但老师要测试你的,是他或她所强调过的重点。而这一切,只有在你所做的笔记中才可找到。”

实际上,有不少全优生在自己阅读课文时,也做笔记。戴维·赛利是新泽西州圣克劳斯中学的全优生,他的学习方法就是在自己的笔记本中的每一页中间划一条竖线,每当预习老师所要讲的内容时,他就把所做的笔记写在笔记本每页竖线的左侧。等到老师讲课时,他则把课堂上所做的笔记写在笔记本每页竖线的右侧。等到课后复习时,他就把写在左右两侧的笔记进行对比,自己原先对哪些地方的理解是正确的,对哪些地方的理解是错误的,一目了然。这种学习方法的优点在于,它能够让人加深记忆,弥补不足。

每当下课铃声快要拉响之时,大多数学生都开始合上他们的书,放好他们的笔记本,和同桌窃窃私语,并做好冲出教室的准备。然而,安德森却能静下心来,利用每节课最后的几分钟时间,把老师在该节课上所讲的要点都总括下来,供自己在下次这位老师开始讲课前浏览。

●考试保持卷面整洁

如今,有不少考试都专门设有卷面分。即使不设,一份书写工整、没有涂抹的试卷,总能给阅卷老师一个好的印象,老师给它打的分,很可能要比给那些字体潦草,涂抹得脏兮兮的试卷打的分要高。“那些交上整洁试卷的学生,”奥尼尔教授说,实际上已向高分迈进了一步。它就像给客人端上一盘干酪汉堡包。无论所端上来的干酪汉堡包实际上多么的好吃,但倘若服务员是用一个脏兮兮的盘子把它端上来的,你可能就不相信它会好吃。

●不懂就问

学生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时,不能一味地被动接受,要养成爱动脑筋的好习惯。碰到自己听不懂的地方,要敢于举手提问。“如果我在课堂上对教师所讲的某个要点不太理解,我就会请老师再解释一下,”克里斯托夫·坎贝尔说。课堂参与不仅仅是问几个问题,它还能反映出学生的求知欲及好奇心。

例如,米伦德里在听一场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讲座时,向老师提问说,为什么中国既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又发展市场经济,而没有发生前苏联所发生过的许多问题。“我不想只死记硬背一些专为考试准备的内容,”米伦德里说,“更好的成绩来自于更好的理解。”

●组成学习小组

加州大学的尤里·特雷斯曼教授所做的一项调查,表明了学生一块儿学习的优势所在。该大学大一的一个班是尤里·特雷斯曼教授的调查对象之一。这个班中大多数都是美籍亚裔学生,另外还有少数的美国学生,他们考入加州大学时的学习成绩都相差无几。然而,在大一的期末考试中,美籍亚裔学生的成绩却远远好于美国学生。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尤里·特雷斯曼教授经过认真调查,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原来,美籍亚裔学生经常在一块儿学习,他们共同讨论做家庭作业时碰到的难题,各自尝试着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难题,随后相解释一下他们彼此的解决方法。

美国学生则独自学习,把他们的大多时间都花在阅读及重新阅读课文上了;而且当他们碰到家庭作业中的难题时,一遍又一遍地用同一种方法去解决它们,哪怕这种方法根本行不通。尤里·特雷斯曼教授基于他的这个发现,建议学校老师在教各个班的时候,把学生们郡划分成一个个的学习小组。一旦他的这种建议得到采纳,学生们的成绩将会得到普遍提高。

●经常自我测验

全优生多米尼加·罗曼把她认为在考试时可能会涉及的内容作为重点划出来。随后,她依据所划出的这些重点,自己编了许多模拟试题,并在学校规定的正式考试开始之前,先做一下自己平时所编的模拟试题。“如果有的模拟试题我没有做好,那么我就会回过头来,把相关的内容再复习一遍。”多米尼加·罗曼说。

专家们肯定了多米尼加·罗曼的自我测验法。那些在学校规定的正式考试开始之前,进行自我测验的学生,时常能在正式考试的试卷上发现许多同样的试题,他们的考试成绩比较优异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超额完成学习任务

如果克里斯蒂·安德森的数学老师给她布置了5道作业题,那么她会做上10道;如果世界史老师要求全班学生阅读8页,她则要阅读12页。“学习的一部分就是做练习,”克里斯蒂·安德森说,“而且你做的练习越多,你学到的知识就越多。”

全优学生最为重要的成功“秘诀”,其实并不那么神秘。对于几乎所有的全优学生来说,在所取得的优异成绩的背后,他们的父母功不可没。从孩提时代开始,他们的父母就诱导他们热爱学习。父母为他们制定了较高的目标,并且引导着他们顺利实现这些目标。父母能够在学习方面给自己的孩子以鼓励,但却不能代劳。总而言之,父母让他们牢记自己肩负的责任,而他们又深深感到责无旁贷,靠自己卓有成效的努力,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全优生

莱尔的班上有位名叫理查德·西塞尔的学生,经常不做他布置的作业,他虽然三番五次地找这位学生谈心,但却不见任何成效。无奈之下,莱尔只好使出自己的最后一招。他把理查德叫到自己的办公室,对理查德说道:“如果你再不动手做作业,我可就要去你家里去吃晚餐了!”在过去的几年里,莱尔曾经教过理查德的哥哥和姐姐,并且与理查德的妈妈露丝·西塞尔有很多来往。理查德听这位英语老师这么一说,便立即向他承认错误。回到教室后,理查德赶快动手做起了老师布置的作业。他的妈妈露丝得知此事后,解释说:“我的儿子知道如果自己再不按老师的要求去做,他的老师就会把情况反映到我这儿。”

莱尔鼓励家长们在自己的孩子开始上学之后,就及早同孩子的任课老师取得联系。“这样一来,家长便了解老师对孩子的期望,老师也可了解孩子成长的家庭环境,而孩子看到的是老师与家长所形成的统一战线。”莱尔解释说。许多专家们的研究结果都表明,孩子的在校学习成绩,与家长始终如一的关心与帮助之间密不可分——不管家长受教育的情况如何。

为帮助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取得优异成绩,你还能够做些什么呢?以下所讲述的,是教师提出的建议与指导。

●家长要努力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家长只把学校的重要性告诉自己的孩子,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还必须向孩子说明学无止境的道理,不能让孩子以为只要在学校拿到一张毕业证就万事大吉了。家长应当通过不断地教育孩子,使其真正认识到学习是生活的一种方式,每个人都应当具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玛丽·富勒在纽约市的菲利浦高级中学任教,她教的科目是英语,她的学生都是优等生。在去年的升学考试中,她教的那个班有93%的学生都顺利考上大学。为了向人们说明家长在鼓励孩子奋发图强中的作用,富勒拿她的学生让娜·米歇尔的切身经历来作例证。7年前,让娜·米歇尔的母亲琳达·米歇尔为了拿到教育资格证书,重新回到大学校园学习。由于琳达·米歇尔还承担着养家的重任,她的工作是不能丢的,因而她也只能采取在职学习的方式。就这样,白天琳达按时到单位上班,到了晚上,赶忙去大学听课。“琳达的女儿让娜在自己交上来的作文中,曾多次写道她是多么佩服母亲这种学习精神。”富勒回忆说。尽管让娜的好多女伴都中途辍学,但让娜丝毫没受她们的影响,依然坚持不懈地学习。有一份劳动,就有一份收获,让娜靠自己的对学习的莫大兴趣,以及脚踏实地的干劲,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曼哈顿大学。琳达一家可谓双喜临门,在女儿顺利考入大学的同时,琳达自己也获得了教育资格证书。谈起自己的女儿,琳达自豪地说:“我告诉过她,进入学校只是学习的开始。只有对学习培养起真正的兴趣,并且持之以恒,方可获得成功。说句不谦虚的话,我觉得我所做的,正是她需要学习的。”

你完全不必花上很多的金钱,去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看到你能够坚持学习、不断进取,带孩子去参观博物馆或科技馆,”富勒说道,“以及其他一些可以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的地方。”

●用事实教育孩子埃德蒙多·布雷利的儿子布利特在俄克拉何马州伊尼德市的一所中学上学。有一天,儿子布利特放学回到家中,告诉布雷利说,学校第二天要开家长会,请他前去参加,布雷利当即答应下来。第二天,尽管布雷利还有其他事物要做,但考虑到既然已经答应儿子,就应该言出必行,于是,他按时到儿子的学校参加家长会。在家长会上,布利特的生物老师得知布雷利是位医学博士,便当面邀请他给班上的学生讲一节课。“我正好讲到微生物这一部分,因此我请布雷利博士到班上,就细菌如何孳生及病毒如何扩展,来给学生们讲一课。”生物老师贝特·马布里说道。布雷利被马布里的满腔热情深深打动,除了给学生们讲述事先定好的内容之外,还引导学生成功地做了一次试验:他提前让学生从自己使用过的牙刷、指甲刀上取些杂物,然后把它们放入一个皮氏培养皿(实验室用于培养细菌的有盖小玻璃盆)。为了能够让学生比较直观地认识到细菌是如何孳生的,布雷利让学生把它带到实验室培养一段时间之后,又让学生把它拿回教室。在这项试验中,学生们通过显微镜,惊奇地发现细菌已经大量孳生。对布雷利来说,这次试验给他带来的最大收获,就是他与儿子的关系更加亲密了,而且大大增加了儿子对科学实验的兴趣。“我的儿子事后对我说,‘爸爸,你在我们班的表现真是太酷了!我要努力学习,争取以后能够像你那样受人欢迎。’”布雷利笑着说。“家长需要积极参与到孩子的学校生活中,”马布里说道,“这可以向孩子表明,你确实对他或她所做的事情感兴趣。这话说起来容易,但要把言语化作行动,并非每个家长都能够做到。”

你不必是位有专长的家长,也不必有很多空间时间为学校做些什么。大多数老师只是在组织孩子外出活动的时候给其他家长打电话,以及做好学生的思想方面,欢迎家长提供帮助。

●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

无论工作多忙,也要抽出时间和孩子的老师进行交流,并且从孩子那儿了解到他们正在学习什么,这对家长来说,无疑是个挑战。康涅狄克州斯坦福的纽菲尔德中学通过开通家庭作业热线,顺利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家长可以通过拨打热线电话,从孩子的任课老师那儿得知孩子所在班当天都进行了什么活动,老师们都给他们布置了哪些家庭作业。迪比与莱恩·夏皮罗有两个孩子,大孩子名叫丹尼尔,现年8岁;小孩子名收阿达姆,现年6岁。他们的两个孩子分别在纽菲尔德上小学及幼儿园。迪比说:“我下班回家之前,首先要给两个孩子的老师拨打热线电话,这样一来,我到家之后,便可以立即给孩子提供正确的指导。”而这两个孩子的爸爸莱恩也时常在出差的途中,给老师拨打热线电话以便及时了解自己的孩子正在做些什么。

家长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及时了解有关孩子的情况。沙恩·贝尔是阿达姆的幼儿园老师,曾因工作出色而受到当地教育部门的多次表彰。他说:“如今,许多家长都给我发电子邮件,它使我能够在带完孩子们之后,给家长做认真的答复。随后,当我与这些孩子的家长们见面时,由于以前彼此不断沟通,因此我们很快就能把孩子存在的问题予以解决。”

●帮助孩子把生知与学习安排得井然有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