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普故事精华·科学之谜故事卷(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9 02:54:22

点击下载

作者:冯来运,周成龙

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世界科普故事精华·科学之谜故事卷

世界科普故事精华·科学之谜故事卷试读:

前言

科学是人类进步的第一推动力,而科学知识的普及则是实现这一推动的必由之路。在新的时代,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我们的科普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抓住这个契机,大力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是我们全社会的重要课题。

科学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因素,是现代教育的核心,这不仅能使我们获得生活和未来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能使人们获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及科学方法的熏陶和培养。

科学教育,让我们树立这样一个牢固的信念:科学总是在寻求、发现和了解世界的新现象,研究和掌握新规律,它是创造性的,它又是在不懈地追求真理,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奋斗。

在新的世纪,随着高科技领域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我们的科普教育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纵观人类文明史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随着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最活跃因素,并且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发达国家经济的增长点、现代化的战争、通讯传媒事业的日益发达,处处都体现出高科技的威力,同时也迅速地改变着人们的传统观念,使得人们对于科学知识充满了强烈渴求。

对迅猛发展的高新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不仅可以使人们了解当今科技发展的现状,而且可以使之树立崇高的理想,为人类文明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认识科学,探索科学,是我们时代进步人人应尽的责任!

为此,我们特别编辑了《世界科普故事精华》,主要包括科学发明、科学幻想、科学探索、科学之谜等内容,能够使我们站在当今科技的新起点寻找未来科学技术的契入点和突破口,不断追求新兴的未来科学技术。

本书涉及的科普知识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知识性、前沿性、可读性和系统性,是我们了解科技、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素质、激发探索和启迪智慧的良好科谱读物,也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最佳版本。

奥秘篇

诺亚方舟奇迹

《圣经》记载着诺亚方舟停靠在阿勒山顶,使后人一直都在寻找着神秘的诺亚方舟。

1883年,一次大地震使阿拉拉特山的一个地段裂开了一道大口,突然露出了一条船!当时有个赴地震灾区考察灾情的委员会的所有委员都看到了这条12~15米高的大船,因为一大部分还嵌在冰川里,无法估计它的长度。这个消息震惊了全世界,从此,寻找诺亚方舟的热潮再次席卷全球。

1916年,俄国飞行员罗斯克维斯基在执行完侦察任务,正沿着士耳其与伊朗边境飞回基地,飞临阿勒山顶上空时,他突然发现一团青蓝色的东西,立即调转机身去观看,他发现的竟是一艘很大的船体!船的一侧有门,其中一扇已毁坏,他拍了照片,回去立即报告了政府,政府立即组织了两个连的兵力去寻找。1个月后他们找到了方舟,弄清了方舟有几个房间,有的还用交叉的木块做成了大栅栏,房子的面还有一排排的铁栓。

40年代,一位土耳其飞行员也拍到一张阿拉拉特山上诺亚方舟的照片,由美国照相测量专家蒙登格经过放大处理,测出船长为150米,宽为50米。

寻找方舟的热情继续高涨,法国探险家费尔南·纳斯曾于1952、1955、1969年三次到阿拉拉特山探险。1955年7月5日,他和12岁的儿子拉斐尔在一条山缝的底部,找到一块方形的经过加工的木料,经碳14测定,这块木料已有5000~6000年的历史,即与公元前4000年建造诺亚方舟的年代是吻合的。

1989年,美国查克·阿伦驾驶直升飞机在飞临阿拉拉特山时也发现了冰川覆盖了一部分的方舟。

毕斯柯湾的巨型图案

在秘鲁利马南部的毕斯柯湾,有一个人工建造的高820英尺的红色岩壁,岩壁上雕刻着一个巨大的三叉戟或三足烛台形状的图案。三叉戟的每一股约有13英尺宽,而且是用含有像花岗岩一样硬的雪白磷光性石块雕成的,因此,如果不是现在被沙土所覆盖,它将发出耀眼的光芒。是什么热情驱使古代人建造这么巨大的石头标记呢?

一些考古学家认为,毕斯柯湾岩壁上的三叉戟是指示船只航行的陆标。但大多数考古学家不同意这种说法。他们指出,绘制在这个海湾中的这幅三叉戟图案,不能使所有角度上航行的船只都能看到它;况且,在遥远的古代,是否有远洋航行这回事都值得怀疑。因此,考古学家们认为,这座在古时候光芒耀眼的三叉戟图案,一定是作为某些会“飞”的人的航空标志而设置的。

考古学家的推测,如果三叉戟确是航空标志,那它不应是孤立存在的,在它的周围一定还有另外一些东西。果然,20世纪30年代,在距三叉戟图案100英里外的纳斯卡荒原上,考古学家又发现了许多神秘的图案。这些图案遍布从巴尔帕的北边至纳斯卡南边的37英里狭长地带。它们是一些几何图案、动物雕绘,以及排列整齐的石块,很像一座飞机场的平面图。

如果乘飞机在这个荒原的上空飞行,人们可以发现许多闪闪发光的巨大线条。它们伸展几英里,有时平行,有时交错,有时构成巨大的不等边四边形。此外,还能看到一些巨形动物的轮廓。它们都是用明亮的石块镶嵌出来的。其中有极长的鳄鱼,卷尾的猴子……还有一些地球上从未见过的异禽怪兽。

千奇百怪的鞋

在中外历史文化中,有很多未解之谜。有些用铜、银、陶、泥、纸、石头做成的鞋也成为人类不可多得的历史遗产。

铜鞋制于波斯时代,鞋帮和鞋底全部采用铜皮,以锡焊制而成。鞋呈卯形,供波斯妇女在伊斯兰教堂内穿着。在古代人类尚未发明胶雨鞋时,雨天穿着的鞋无奇不有,而以焊锡法将铜皮制成整鞋正是最好的防雨鞋之一。

牛鼻鞋是德国16世纪的一种胄甲靴。其鞋帮和鞋底是用十块皮料缝合,形似“百页”。牛鼻鞋是古代日耳曼民族对牛的崇拜的反映。在他们看来,牛以无穷的力量成为必胜的象征。

浙江衢州出土的一种南宋银鞋,系由银质鞋面二片、银质鞋底一片焊接而成。鞋头尖而翘,口沿錾忍冬纹一周,鞋面錾宝相花,鞋底錾刻线纹及双钩并刻有“罗双双”字样。鞋长仅14厘米,是我国几千年来唯一的银质“三寸金莲”。

1980年在湖北省安陆县唐代吴王妃杨氏墓出土了两件石质鞋形器,呈椭圆形。考古学家认为是鞋底。其正背两面中部突起,边周阴刻线条,一端有圆穿孔,形制相同,大小不一,石质坚细。一只长24厘米,可能为男鞋,另一只长22厘米,可能为女鞋。

隋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迁葬的王乾墓内有陶鞋一双,出土于安徽亳县机制砖瓦窑场。陶鞋长127厘米,为女鞋形制。从实用角度论,陶质完全可以用来防潮,但如此脆弱的材料是经不住体重压力的,故而,它应该属于随葬品。可为什么偏要选择陶材料制鞋呢?它似乎告诉我们,墓主生前的所在区域为隋代“陶都”。

通天塔真的有人修过吗

传说古时候,天下的人都是说同一种语言,后来古巴比伦人要修建一座能够通天的高塔,以建立自己的声誉。通天塔越建越高,后来惊动了天上的耶和华,他怕通天塔真的修成后,天上的秘密被人间所知晓,便施展法术,使人们的语言互不相通,结果由于修塔的人互相无法沟通,通天塔的工程就没有进展下去。

这似乎是一个荒诞不经的传说,但史学界许多人相信古书中的这段记载还是有一定依据的,关键是这座通天塔指的是哪座。有人认为,传说中的通天塔就是古代两河流域新巴比伦王国时代巴比伦城内的大寺塔。这座塔兴建于公元前五世纪,历经了半个多世纪才建成。修建时,国王曾下令,一定要将塔顶提高,以与天公比高。这座高达90米的大塔,确实能给人以高耸入云的感觉。更为有趣的是,考古发掘表明,大寺塔的建筑材料是砖和生漆,而《圣经》所描述通天塔用的材料也是这。而且,当时巴比伦城内的居民种族很多,确实有语言不通的情况。可惜的是,大寺塔在公元前三世纪就被破坏了。

也有人不同意上述说法,认为在大寺塔建成之前,巴比伦城内就曾有两座神庙,一座叫萨哥埃尔,意为通向云中,另一座叫米堤犹拉哥,意为上与天平,这两座神庙才是关于通天塔传说的来源。还有人认为,传说中的通天塔是指位于巴比伦城东南的乌尔大寺塔,因为这座塔在巴比伦的寺塔中,修建时间最早,工程量最大。

通天塔是否真的存在过,至今没有足够的证据加以证明,现在只能做一些猜测罢了。

谁教会了玛雅人历法

玛雅人创出了一套精巧的历法,玛雅人认为一个月(兀纳)等于20天(金),一年(佟)等于18个月(兀纳),再加上每年之中有5个未列在内的忌日:一年实际的天数为365天。这正好与现代人对地球自转时程的认识相吻合。玛雅人除对地球历法了解得十分精确之外,他们对金星的历年也十分了解。金星的历年就是金星绕太阳运行一周所需的时间,玛雅人计算出金星历年为584天,而今天天文学家测算金星的历年为584.92天,这是个非常了不起的数字。

玛雅人依照自己的历法建造的金字塔,实际上都是一种祭祀神灵并兼顾观测天象的天文台。位于彻琴的天文台是玛雅人建造的第一个、也是最古老的天文台。塔顶高耸于丛林的树冠之上,内有一个旋梯直通塔顶的观测台,塔顶有观测星体的窗孔。其外的石墙装饰着雨神的图案,并刻有一个展翅飞向太空的人的浮雕。这一切,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玛雅人竟然知道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存在,他们的彻琴天文台的观天窗口不是对准最明亮的星体,而是对准银河系之外那片沉沉的夜幕。他们的历法可以维持到四亿年之后,其用途究竟有何用意?另外,他们是从何处获悉并计算出太阳年与金星年其差数可以精确到小数点之后第四个数字的?

很明显,这一切知识已经超过了农耕社会的玛雅人的实际需求而令人不可思议。那么,又是谁把这些知识传授给玛雅人呢?在那个全世界各民族仍处在愚昧的年代,又有谁掌握如此先进的知识呢?

复活节岛的文明之谜

据罗格文等的回忆录介绍,当他们登上复活节岛时,曾在石人像附近发现大量刻满奇异象形文字的木板。

这种象形文字的确非常奇怪,它不同于中国古代的象形文字,也不同于印度、埃及的古象形文字。

由于后来西方传教士的到来,这种为复活节岛所特有的木板文字被大批烧毁。因为迄今为止收藏于世界各博物馆中的这种木板文字,总共不超过10块。其书写的内容,各国科学家运用了包括电子计算机在内的先进手段,都未能解读。

现代研究太平洋的学者认为,复活节岛的巨石人像应属于波利尼西亚文化,其根据就是库克船长说到的岛上原始居民使用的语言,保留着南太平洋群屿的音韵。说明复活节岛居民的种族,应源自波利尼西亚群岛。

从宗教比较方面入手的学者们发现,复活节岛上的鸟人崇拜,颇似所罗门群岛上的绘画和木雕。所表现的鸟“人”。同时,复活节岛举行庆典时,主持人必须把头发剃光,把头染红。所罗门群岛也有染发习俗,而且由来已久。这部分学者因此指出,复活节岛的文化,是受所罗门群岛的影响。

总之,关于复活节岛的文明众说纷云,复活节岛的文明是从哪里来的呢?至今科学家们还在进一步的探索之中。

玛雅文明是从天而降吗

1893年,一位英国画家在北美洲洪都拉斯的丛林中发现了一座城堡的废墟。坍塌的神庙上的一块块巨大的基石,无不刻满精美的雕饰。石板铺成的马路,标志着它曾经是个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的闹市。

玛雅人于3000年前,就在这块土地上过着安定的生活,并创造了光辉灿烂而神秘的玛雅文化。

玛雅人的金字塔可以与埃及的金字塔相媲比,塔中存放着精致的凹凸透镜、蓄电池、变压器、太阳系模型的碎片。塔内有一种空间形态能,能够使刀刃锋利起来,使有机物发生脱水反应。1927年,美国探险家马萨斯在一具棺材底层的陪葬品中发现了一具水晶骷髅,它发出耀眼的七色彩光,具有麻醉般的催眠作用。可进一步的研究并没有使人解开美洲人如何和为何建造金字塔的谜。玛雅人拥有不可思议的天文知识!创建了他们自己的历法,他们的数学水平比欧洲足足先进了10个世纪!一个以农耕为唯一生活来源的社会,居然能有先进的天文与数学知识,令人觉得不可思议。

史学界的材料表明,在这些灿烂文明诞生以前,玛雅人仍巢居树穴,以渔猎为生,基本上过着原始生活,有人甚至对玛雅人是否是美洲土著人表示怀疑。

种种迹象表明,当时的玛雅人,甚至全地球人都没有能力来创建这异常灿烂的玛雅文明,这灿烂的玛雅文明空间怎样来的,至今人们也无法猜透。

哥窑瓷器的产地在哪里

在我国数千年陶瓷发展历史上,哥窑瓷器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被列为制瓷业兴盛时期的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根据有关文献记载,哥窑瓷器在元末明初还在烧制,并且有新旧之分,新哥窑是元末烧的,而旧哥窑烧制的地点和时间还不清楚,但以后大量的史料证明哥窑的窑址在浙江龙泉县。

然而事实并不像史料记载的那么简单。1960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对龙泉县的大窑、金村遗址进行了挖掘。在大窑和溪口等五处窑址都发现了一种身带耳片的黑胎青瓷器,其特征与史料中的哥窑特征非常相似,而同各大博物馆收藏的那种传世哥窑瓷器完全不同,这说明传世哥窑瓷器不是在龙泉烧造的。根据这一发现,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龙泉胎青瓷、景德镇仿哥窑等瓷片进行了化验、分析和考究,结果表明,史料里所说的哥窑是龙泉窑的哥窑,而不是烧造传世瓷器的哥窑。

这样,烧造传世瓷器的哥窑究竟在哪里,又成了一个考古学家探讨的问题。有人认为它可能在江西景德镇,因为明清两代景德镇哥瓷烧得很成功,但没有证据能够证明宋元时的传世哥窑也在那里。也有人判断也许在吉州窑的产地江西吉安,因为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论》里提到该地有一个“碎器窑”,但直到现在还没发现这个碎器窑。在另一个明代人高濂《遵生八笺》里谈到哥窑取瓷土于杭州凤凰山下,好像是指瓷窑在这里,有人以此来推断窑址在杭州。目前关于哥窑窑址究竟在何处,人们众说纷纭,考古学家们还在探究,希望得到一个正确的答案。

玛雅人发明了“宇航器”吗

帕伦克位于墨西哥高原一个荒凉的山谷里。20世纪50年代,考古学家前来清理这个玛雅废墟时,他们从浮尘和苔藓中,发掘了一块沉重的、刻满花纹图案的石板。

石板上刻绘的图画,既神奇又夸张,一个人像驾驶摩托车似的,双手握着某种舵向似的把子,像是一幅宇航员操纵火箭翱游太空的图案。

尽管玛雅工匠在雕刻时使排气管道弯曲变形为一种装饰性的花边框架、各种仪表、环状物和螺状物,都顺形就势艺术化地被处理成各种图案,但一切仍可清晰地看见,这个运载工具呈前尖后宽的形状,进气口呈沟状凹槽,操纵杆与脚踏板,以及天线、软管,仍被生动地描绘出来。

太令人惊讶了,要知道古代是没有,也不可能有宇航器的。那么,远在古代的玛雅人怎么了解航天的奥秘的?又如何描绘出宇航员蛰居窄小的驾驶舱,紧张操纵飞船的情形?

可信的解释大概只有这一种:在遥远的古代,南美这片热带丛林里可能有过一批来自外星球的智能生命,他们在玛雅人顶礼膜拜的欢迎中走出了自己的飞船。他们教给了玛雅人历法和天文知识,并向他们展示了自己的运载工具,向他们传授了农耕的各种知识,然后飘然而去。临行前也许有过重访美洲的允诺。但其中的真相到底为何,也许在科学家的苦苦探索之中会有一天得出一个准确的答案。

五亿年前的“凉鞋”印是谁的

1968年6月1日,赫克尔公司监察人梅斯特在犹他州得尔塔西北约43英里的“羚羊喷泉”度假时,发现了一些三叶虫化石,当梅斯特将化石敲开时,不由大号一惊,他发现岩石断面中央有一个“人”的脚印,在脚印中间踩着一个三叶虫。令人不解和惊奇的是,这个“人”竟穿着凉鞋!经过测量,这个右脚凉鞋印比现代人的鞋印大得多,长有10.25英寸,前端宽3.5英寸,后跟宽3英寸,后跟深度比前端深入1/8英寸。

在现代进化论的观念中,猿人是在100万年前开始站立起来的,可是,三叶虫却是5亿年前的低等生物。在那时,别说猿人了,就是猴子、熊等一些动物都没有产生,哪里来的“人”呢?

人类学家将面临着一个难题:5亿年前,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人”,在我们这个地球上生活过呢?

古生物学家推论:在地球诞生以来的45亿年中,地球生物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经历了5次大灭绝,时间大约分别是5亿年前,3.5亿年前,2.3亿年前,1.8亿年前,6500万年前。这就是地球文明循环说。

有人认为:在20亿年前,地球上就出现过高度文明的生物。然而,全球性大毁灭以及亿万年的自然变迁,抹掉了一切痕迹。我们现在迷惑不解的许多遗址、遗物,只不过是有幸保存下来的远古文明的残存物而已。

到底有没有史前文明存在?如有,怎样论定这几次轮回的文明存在?如无,怎样解释这超越时代的史前遗址、遗物?在这一点上,正统的历史学家、人类学家同新兴的天文考古学家进行着一场旷日持久的论战。

陶球到底是干什么用的

我国的考古工作者在长江流域发掘出了许多分布广泛的原始文化遗址,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陶球,这些陶球是距今已有5000至8000年。

它是用细腻的粘土烧制而成的,由于陶土和火候的不同而使陶球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但主要还仅限于红褐色和白色。它们都是非常标准的圆球型,直径从2至6厘米不等。陶球表面几乎都有装饰的花纹,有的是简单的圆圈纹,有的是螺旋纹,也有精致的细线纹、草叶纹和镂制的小孔等等,还有一小部分是没有纹饰的光滑小球。在带有花纹装饰的陶球中,由戳印而成的小点组成“米”字形纹饰的陶球数量较多。

这些小陶球都是空心的,球腔里多含有小石子和泥核,摇起来还有响声。这些小陶球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呢?

它们也不像是装饰品。因为这些小陶球都无法佩戴在身上,它们上面没有任何可以拴绳挂锁的孔洞。

它更不会是原始人的弹丸。因为弹丸这东西根本没有必要费心费力地烧成空心的,实心的弹丸更坚固耐用。

现在,史学家们还只能停留在如实记述已发现的陶球数量、形状、纹饰等外在特征上面,无法提示它的本质属性。

对于原始陶球到底是干什么用的,考古学家们各执己见,众说纷纭,至今还是一个难解之谜。

石柱连线为何指向星座

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一支由各国学者组成的岩画考古队,在非洲肯尼亚中部发现了一个由石柱组成的丛林。

这片石柱丛林一共由19根石柱组成。石林的东边和北边是一望无际的图尔卡纲湖,西边和南边是广泛的大草原。石柱都是由坚硬岩石雕刻成的,粗细不均,长短各异。

科学家们陷入了迷惑之中,石柱为什么竖在这不产岩石的草原上呢?

美国密执安大学人类学家罗宾斯认为石柱的排列有一定的用意。他发现石柱顶部连线均指向公元前300年的一些恒星所处的位置,这可能是古非洲人计算历法的工具。

当地人称呼石柱为“纳莫拉通加”即“石人”之意。2000年前,当最初的移民到这里居住时,石柱就已存在,当地人相信它们曾经都是有生命的。

美国宇航员艾姆斯研究中心的都伊尔宣布:他依靠石林推算出了一种与古代中国、印度及玛雅的历法相似的农历。这种古老农历的计算法,至今还保存在埃塞俄比亚南部的博拉纳人之中。

科学家们用计算机对石柱的排列进行过统计分析,为石林用于观测的精确性而深感惊讶。同时人们又要问,石林的功能仅仅是用于历法吗?

当时并没有磁铁矿,经化验石柱也不含铁,但每根石柱都能使罗盘的指针偏向一边,这磁性又是怎么来的呢?这些石柱的边线分别指向参宿星、猎户座剑形的中部……

这一个又一个的疑问,困扰着人们,就是在科学日益发达的今天,科学家们也无法作出客观的解释。

石棚之谜是什么

远古时代的巨石建筑,总是显示着种种神秘的色彩,令今人不断地探求、惊叹。在我国的辽东半岛上,有许多巨石棚,这些石棚往往是几块大石板或大石块立在地上作为壁石,上面覆盖着一块巨大的盖石的古代建筑物,除辽东半岛外,在吉林、山东、湖南和四川也发现过石棚。

我国对巨石类的古迹往往因缺乏文献典籍材料而少有研究,因此在这一领域中,能够引起关注的成果不多,只是在民间流传着一些美丽的神话传说。在辽东半岛上,石棚所在地广泛流传着姑嫂修石升天的传说,因此这些石棚也被称作姑嫂石。规模巨大的石棚在远古时代是很难建筑的,比如辽宁省盖县石棚山遗址的石棚,盖石长8米多,宽近6米,重达几十吨,单凭人力把这巨大的石板支架到2米左右高的石柱上面,实在令人惊叹不已。而且,大石棚的壁石与盖石多经过仔细加工磨制,壁石套合也很整齐,有的还有沟槽,和铺底石结合在一起。这样宏大的古代建筑,即使现在农村也不容易再修,更何况在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如此费工的石棚是做什么用的呢?它建于什么时代?为什么石棚常常是三四个在一起,甚至成群?

有的专家认为,这是一种巨石坟墓,意义如同埃及的金字塔;有的学者认为是一种宗教祭祀建筑物;还有人认为是古代氏族举行各种活动的公共场所。最近,有几位年轻的考古工作者,在辽东半岛上对十座石棚进行了综合考察,确认石棚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的建筑。但对石棚的性质、作用等疑问,还没有做出令人满意的回答。

古船是干什么用的

在尼罗河西岸的吉萨高原上,有一座大金字塔,那是埃及第四王朝法老胡夫(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陵墓。

1954年,人们在清除大金字塔基脚的一堆乱石时,发现那里有两个大坑。

考古学家们挖掘了其中的一个,出人意料地发现,坑里埋藏着一条拆卸了的古船,共有1224块,考古学家们花了几年时间,才组装、复原好这条古船。古船长43米,船身细长,头尾高翘,有甲板;船壳采用纵向组合的方式,用铜箍加固,用防水剂抹缝;船上使用一种像梭镖状的桨。1985年,美国、英国、荷兰和埃及的考古学家,相互协作,开始发掘第二个坑。结果又发现了一条与第一个船冢出土的古船相类似的古船。

这两条古船是干什么用的呢?

有的科学家认为,这是供埃及法老胡夫亡灵乘坐的日月之舟。因为古埃及有一个传说:太阳神乘着一只小舟,在天海向西航行,在黄昏时为天神所吞食,可是到黎明时又获得新生。

有的科研成果学家认为,这两条姊妹船,都是灵船。胡夫死后,一条船载内棺和尸体,一条船载石棺,驶往金字塔脚下的一座庙宇。船靠岸后,尸体和棺材被抬上岸,然后又被抬进庙里。

有的科学家认为,在古埃及、尼罗河平原上河流纵横交错,船是人们谋生的重要工具,深受古埃及人的青睐。因此,船冢里的两条船,是供给胡夫死后使用的。

有的科学家认为,这两条船是胡夫生前朝圣用的。一条船用于去开罗下游的圣城,另一条船用于去开罗上游的圣地。胡夫死后,人们就将这两条船作为陪葬物随胡夫而去。

科学家们的这些观点,都没有足够的科学依据,不能让人们完全接受,因此古船之谜至今未解。

巨石阵与天文现象有关吗

在英国索尔兹伯里以北有一个被称为“巨石阵”的石块群。巨石阵的主体是直立在平原上的一根根排列成圆形的巨大石柱。每根石柱高4米,宽2米,厚1米,重达25吨,两根最大的拱门石柱重50吨。考察者在巨大石阵内发现了由56个石柱围成一个圆形的坑穴群,坑内装满了人的头骨、骨灰,以及骨针、燧石等日用品,这些坑穴被称为“奥布里洞”。

早在200多年前就有人注意到巨石阵的主轴线指向夏至时日出的方向,其中两块石头的连线指向冬至时日落的方位。英国天文学家洛基尔指出石阵的中心与一块石头的连线指向5月6日和8月8日日落的位置,而中心与另一块石头的连线指向2月5日和11月8日日出的位置。因为这4天大致就是立夏、立秋、立春和立冬4个节气的时间,所以他认为建造巨石阵的人们已经有1年分8个节气的历法了。60年代初天文学家纽汉又找到了指向春分和秋分日出方位的标志,并且他还指出标号为91、92、93和94的4块石头构成一个矩形,它的长边指向月亮最南升起点和最北落下点的方位。天文学家霍金斯又找出了许多新的指示日月出没方位的指示线,因此他认为巨石阵中的56个奥布里洞能预报月食。天文学家堆伊尔则认为巨石阵更能预报日食。

但有不少人对巨石阵是古代天文观测台的说法表示怀疑,因为这些巨石需要到遥远的威尔斯山区去搬运,要动用150万个劳动力极强的人来建造,这在当时是极为困难的工程。再说对那圆形坑穴中的人骨等现象也解释不清。

那么,这些巨石阵到底是做什么用的,是谁建造的,是如何建成的?至今无定论。看来,这远古巨石阵之谜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金字塔上惊人的学术之谜

在古代世界有“七大奇迹”,埃及的金字塔被誉为“七大奇迹”之冠,其中最为壮观的一座叫胡夫金字塔,它约建于公元前2700多年。塔高146.5米,塔基每边长230.6米,占地约52900平方米,总重量684.8万吨。塔身用230万块巨石砌成,平均每块重10吨,石块之间不用任何粘着物,而由石与石相互叠积而成,人们很难用一把锋利的刀片插入石块之间的缝隙,时近5000年,这是人类有史以来单个最大的人工建筑物。15

自重×10=地球的重量。

塔高×10亿:地球到太阳的距离2(塔高)=塔面三角形面积

底周长:塔高=圆围:半径

底周长×2=赤道的时分度

底周长÷(塔高×2)=圆周率

你相信,这些数字仅仅是巧合吗?

另外,穿过大金字塔的子午线把地球上的陆地、海洋分成相等的两半。

金字塔基正好坐落在地球各大陆引力的中心。

还有,地球两极的轴心指向天空的位置每天都在变化,经过2.5827万年的周期,绕天空一周回到原来位置,而金字塔对角线之和,就正好等于25826.6。

人们苦思冥想,如果不是巧合的话,4500年前的古代埃及人怎么有如此精确的测算呢?

埃及金字塔的诸多谜团

在埃及已发现的金字塔中,最大最有名的是位于开罗西南面的吉萨高地上的祖孙三代金字塔。它们是胡夫金字塔、海夫拉金字塔和门卡乌拉金字塔。而在这三座金字塔中又以胡夫金字塔最为高大壮观。金字塔本身所包含的秘密更令人们难以想像和猜测。

大金字塔的长度单位是根据地球的旋转大轴线的一半长度而确定的,即大金字塔的底是地球旋转大轴线一半长度的百分之二。但如此精确的数字,建造者是怎么算出来的呢?人们不得而知。

大金字的热量单位是整个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时间的单位与一周7日的分法也在其中得到表现;另外,大金字塔内那间陈放法老灵柩的墓室,其尺寸为3:4:5,这个数字正好是三角形的公式。

还有,大金字塔的地址的选择更颇有意味——子午线正好从金字塔中心穿过,也就是说它坐落在子午线的中间。

法国一位更前卫的学者在1951年提出了更加玄奥的问题:“大金字塔是否包含了原子弹的方程式?”

更惊人的是,科学家们从该塔内发现的一卷用象形文字记载的文献得知,约距今5000年前,有一辆被称为“飞天马车”的东西撞向开罗附近,并有一名生还者。该卷文献称“生还者”为设计师,考古学家相信这个太空人便是金字塔的设计及建造者,而金字塔是作为通知太空的同类前往救援的记号。但令科学家们迷惑不解的是,那太空人为何制造了一个如此稳固、不会溶解的冰格,并把自己藏身于内?金字塔所包含的这许许多多的秘密,困惑着各国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但他们依然执著地进行着探索和研究。

死海古书记载核灾难吗

1947年春,一名牧羊人在死海附近的山洞里发现了几个保存完好的陶罐,罐中藏有一些用奇怪文字书写的卷轴。根据这一线索,考古学家们又在这一带发掘出大批古书的手抄本,这批书被命名为死海古文书。

在这批文书中,有古老的旧约圣经前几章的文本,这是2000多年前,依照古老的原文抄写的,其中有从天而降的神和由人间被带到天上去的人的故事。最能激起一些科学家兴趣的是一场类似于核爆炸式的灾难的降临。天使在决定要毁灭两个罪恶之城时,提前通知了唯一的正人君子罗德,让他往山上逃跑。后来,在天使毁城的前夜,罗德还是带着妻子向山上逃去。他们刚离开城,身后就传来了巨大的爆炸声,《圣经》写道:“硫磺与火从天降至索道姆和哥莫拉,城内、洼地上的居民和所有生物盖无幸免。”罗德之妻在逃跑的过程中,忍不住好奇,回头向爆炸的地方张望了一眼,立刻变成了盐柱。罗德只得独自离开,逃到了山上。

一些人认为,这一段描述毁灭罪恶之城的古文书,实际上可能是远古时发生的一次核爆炸,一些人事先被劝说离开爆炸地点,到山洞中躲避核辐射,没有躲避的人和所有生物都未能幸免于难,而一些看到核爆炸的人,被巨大的核能量照射得双目失明而死。如果对照广岛原子弹爆炸的一些当事人的回忆,则这两者的情形是很接近的。

对于死海古文书留给人们的疑问,还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回答,但从曾居住在死海附近的一些民族的传说中,确实可以感到,这里曾经发生过不同寻常的事情。

南极地图是谁绘制的

法国数学家、地理学家阿朗斯·凡在1531年画了一张世界地图,这张地图非常奇妙,美国地理学家吉·维豪普特在研究中发现:在这张400多年前所画的地图上,南极大陆的轮廓线与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几乎毫无差别!

根据历史的记载,南极大陆最早是由俄国航行家在1820年发现的,而对它的详细测绘和研究则到了近代才开始的。而16世纪的人是如何知道南极大陆情况的呢?有人认为,地图本身的历史久远性是毫无疑问的。阿朗斯·凡在地图上画上了南极,这可能是他自己想像出来的。至于地图上南极的形状与实际的如此相似,也许只是一种巧合。吉·维毫普特却不同意这种解释,他反驳道,如果这地图的南极真是阿朗斯·凡幻想出来的,那么他怎么能幻想那么准确,并且把南极东半球的部分画大点,西半球部分画小点?他又怎么能凭想像把大陆上的山岭沟谷画得像我们今天所探明的一样呢?

尤其令人不解的是,在这张如此精确详细的南极图上,竟没有罗斯陆缘冰。我们知道,这块大冰覆盖住了半个罗斯海,有些地方厚达700米。这么一大块陆缘冰至少在1531年时就有了。如果阿朗斯·凡在绘制南极地图时还没有这块冰的话,那么今天也不会有,或者规模要小得多。但是这巨大的罗斯陆缘冰确确实实已经存在,因此只能得出两种结论:一种可能是这张地图上的南极的确是凭想像画出来的,另一种可能是依据某些从遥远的古代流传下来的、我们现在还不知道的资料或图样画出来的,不过这又留下了一系列的疑问,在那遥远的青铜器时代,是什么人,又是通过什么方法了解到南极的情况的?这些疑问还需进一步研究。

古地图是怎么回事

18世纪初,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托谱卡比宫,有人从土耳其海军上将彼利·瑞斯所珍藏的物品中,发现了一张奇怪的地图。后来,在柏林国家图书馆里,又发现了两张也是属于彼利·瑞斯的地图册。当时,谁也弄不清它们都是什么地方的地图。

人类进入太空时代后,所有这些地图都被送给美国制图员俄林敦·H·麦勒瑞进行研究。经初步研究后发现,这些地图上所有的地理资料都是存在的,只是位置有点不对。

这些地图非常精确,它们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南北美洲的海岸线和南极洲的轮廓,更令人吃惊的是,地图上澳大利亚和南极洲的连接处,竟与1969年美国环境科学管理中测定的这两个大陆曾经相连接的地方完全相符。

这些地图不仅再现了陆地的轮廓,而且还表示了这些地区内部的地形情况。山脉、岛屿、河流和高原,都极其准确地在地图上表示出来,甚至人类今天还很少考察过的地方,也在这些地图上被表现出来。

专家们把彼利·瑞斯的地图同今天从卫星上用现代化照相技术所拍摄影的地球照片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它们非常相似。

瑞斯的地图是古老地图的翻版,而并不是原版,要想找到地图的原始作者,显然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甚至是完全不可能的。不过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首先,这些地图不是地球上人类的祖先所绘制的;其次,地图是采用最先进的技术从空中拍摄的。这些地图不论是谁绘制的,还是谁拍摄的,都令人迷惑不解。

古代的现代化机械装置

1900年复活节前不久,一队乘船出海的希腊采海绵的潜水员,发现了一艘沉没的古船,船上有许多物品。

其中有一件状如现代时钟的铜制机械装置,后来称之为“安地基西拉机械装置”。在它的一块碎片上留有古代雕刻,后来证实是在公元前1世纪期间刻上去的,雕刻保存最完好的部分与公元前77年前后的一份天文历类似。

1902年,史泰斯宣布:这件装置是古希腊的一种天文仪器。他的看法随即引起了学术界的争论。历史学家开始认为,古希腊不可能有这么高超的机械工艺,虽然在数学方面成就显赫,但古希腊并没有机械制造技术。安地基西拉机械装置的发现,似乎要打破这一固有的观念。后来,又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那个如便携式打字机一半大小的机械装置是星盘,是航海的人用来测量地平线上天体角距的仪器;有的人认为可能是数学家阿基米德制造的小型天象仪;有的人认为机械装置如此复杂,不可能是上述两种中的任何一种;最保守的学术界人士甚至认为,机械装置是千年后从其它驶经该海域的船只上掉下去的。

1975年,安地基西拉机械装置的奥秘终于被揭开,耶鲁大学的普莱斯教授经过长期的研究,并在希腊原子能委员会的协助下,用丙射线检查机械装置的各个部位,了解了30多个铜齿轮的结构原理。他认为,这个装置是一台计算机,是公元前87年前后制造的,用来计算日月星辰的运行。这四件残缺的机械装置有结构复杂的齿轮、标度盘和刻着符号的壳板。普莱斯教授把它比作“在图坦哈门王陵墓中发现的一架喷气飞机”,这的确是一项前所未有的重大发现。

水晶人头的考证

1927年,英国考古工作者米希尔·海德吉兹和他的女儿安娜,在英国杭特利城附近的卢巴·安吐姆有城废墟进行考察,偶然发现一颗水晶人头,重约5公斤,用大块水晶仿照人头骨制成,鼻骨由三块水晶拼成,眼洞为一块圆型水晶,牙齿整齐镶在牙床上。

1954年出版的《危险——我的道路》一书认为,这颗水晶人头是3600多年前古人制成的,制作至少费工150年,雕刻后用沙粒磨光。

另一些考古学家不同意上述论断,他们认为,生活在3600多年前的古人,由于受当时科学技术水平尚很低下的条件所限制,不可能制造如此精美的水晶人头。

法国人类博物馆里也珍藏着一颗水晶人头,据法国一些考古学家考证:“这颗水晶人头经过科学鉴定,被认为是14或15世纪墨西哥印第安人——阿斯特克人制作的。从历史和宗教角度分析,估计它是阿斯特克人的一个祭司牧杖的装饰,从而证明中古时代阿斯特克人已懂得了水晶的美、水晶的制作技术。”

有些学者支持和赞成上述论断,他们认为,公元14至15世纪时,阿斯特克人已创造了相当高度的文化,能够制造质地优良、造型美观、以褐地黑纹为特征的陶器,纹样从多种复杂的几何图案发展到花鸟鱼虫等写实的题材,还能采用天然铜锻造铜器,在铸造和模压黄金的技术方面也有很高的技巧,特别是用羽毛镶嵌制成的饰物,具有颇高的工艺水平。

1978年,在考古发掘中,墨西哥又发现一块直径11英尺、重约10吨的大型石刻,名之为“月亮石”,这是阿斯特克人于1470年雕刻成的。从前面所列举的一些史实,可以证明当时阿斯特克人的科学技术水平已达到很高程度,有能力制作水晶人头。

英国博物馆里也珍藏着一颗水晶人头。这颗水晶人头是1898年从美国纽约“提法尼”珠宝商店购买来的。有些考古学家认为,可能是殖民时代拉丁美洲阿祖提人制作的。

沙漠玻璃是从哪里来的

1932年12月9日,在埃及与比利亚边境高低起伏的沙丘上,埃及沙漠考察队发现了一些散落在沙漠上的淡黄和青色玻璃状物体,它们呈透明或半透明状。这就是人们后来共知的“利比亚沙漠玻璃”。但是沙漠玻璃从何而来呢?这个问题引起了科学家们极大的兴趣。

许多研究人员认为,沙漠玻璃是一种熔融石(我国地质界称之为“玻璃陨石”)。熔融石很像黑曜石,是一种自然黑、深绿色或深黄色的玻璃石,它可能来自地球之外或流星。熔融石是以二氧化硅为主要成分组成。从外形上看,利比亚沙漠玻璃的表面凹凸不平,这是由于有些二氧化硅玻璃受撒哈拉强风的风蚀所引起的。

但是,另外一些科学家不同意这种观点,因为利比亚沙漠玻璃含硅量比熔融石高,并且没有发现任何空气动力作用的痕迹。它的碎片呈片状,不像熔融石那样呈哑铃、长条、球体、圆盘、泪珠等特殊形状,颜色也不像典型的熔融石那么深,有些基本上是无色的。

他们推测,这种玻璃可能是由彗星扫过地球的热浪,或者彗星爆炸强烈作用于地壳的岩石所形成的产物。被熔化的硅玻璃可能流入地势较低的地区,然后冷却和凝结形成利比亚沙漠玻璃,以后可能由于风化作用形成碎片。然而,那些反对利比亚沙漠玻璃来源于彗星或陨石的人认为,沙石熔化根本不可能形成如此均匀的玻璃。而支持者则强调利比亚沙漠玻璃的化学成分与附近利比亚沙的化学成分十分相似,它们之间可能有着密切的联系。

探索印第安人峭壁建筑

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峡谷之中,有一片神奇的建筑群落。这些神奇的建筑就是印第安人阿纳萨扎伊部落的峭壁建筑群落。他们的所有建筑都修在峭壁之上,是北美著名的文化遗址。

据考证,这个神秘的印第安部落从2000多年前就开始在这里修建他们的居住地,到了公元1050年,他们就已经在这里建成了12座城镇。从那时起,这里就已成了这个部落的宗教、政治、商业中心,是一个具有5000多居民的核心居民点。

尽管这个北美印第安人的古代聚居地已经废弃了700多年,但是,建筑物并没有遭受太大的损害。

今天人们看到的峭壁建筑共有500多幢。其中,被称为“峭壁王宫”的最大建筑物,约建成于11世纪。它有200个房间,是用了几十万块扁石头和2万多条松木十分考究地修建起来的。

在这些建筑中还有专门用于敬神的太阳庙以及阳台屋、雪松塔、落日屋、方塔屋、回音室等等。

在峡谷两侧的坡地上还保留着峭壁居民开辟的梯田,谷底有他们修建的水渠。在这里还发现了一些由他们制作的各种造型精巧的陶器。

许多考古发现表明:阿纳萨扎伊人有着极其丰富的创造力。他们虽然没有文字和计算方法,但同样可以成为出色的天文学家。在峭壁上留下的抽象壁画和人们在谷中发现的他们用绿松石、贝壳制成的精美饰物,都表明他们的文明程度很高,工艺水平堪称一绝。

第一台地震仪的发明

我国东汉时期(公元132年),在京师(今河南洛阳)盛传着一个惊人的消息,说太史令张衡发明了一种仪器,可以测到发生地震的时间和方位。但也有人不相信,认为地震发生在几百里以外,人怎么能测出来呢?这不成“决胜千里之外”了吗?

张衡生于公元78年,死于公元139年,是我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地震等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张衡发明的仪器叫地动仪,这是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据《后汉书》记载,地动仪以精铜铸造而成,圆径达8尺,外形像个酒樽,机关装在樽内,外面按东、西、南、北、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八个方位各设置一条龙,每条龙嘴里含有一个小铜球,地上对准龙嘴各蹲着一个铜蛤蟆,昂头张口,当任何一个方位的地方发生了较强的地震时,传来的地震波会使樽内相应的机关发生变动,从而触动龙头的杠杆,使处在那个方位的龙嘴张开,龙嘴里含着的小铜球自然落到地上的蛤蟆嘴里,发出“铛铛”的响声,这样观测人员就知道什么时间、什么方位发生了地震。

公元138年3月1日,这台地动仪西方的龙嘴张开了,铜球“铛”的一声落到蛤蟆嘴里,测知洛阳以西发生地震。但由于洛阳没有感到震动,所以很多人议论纷纷,说这台仪器不准。几天以后,信使飞马来报,距离洛阳以西1000多里的陇西(今甘肃东南部)发生了大地震,这才使朝廷内外“皆服其妙”。

近代的地震仪在公元1880年才制成,它的原理和张衡地动仪基本相似,但在时间上却晚了1700多年。

神秘的阿苔密斯神庙

公元前21世纪,古代有位著名的旅行家——昂蒂帕特,他在土耳其见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月亮女神阿苔密斯神庙。

这座结构复杂、规模宏伟的神庙建于公元前560年。当时的以弗斯是吕底亚王国的工商业中心,地处交通要冲,非常繁华热闹。后来波斯王大流士一世修筑著名的驿道时,即以以弗斯为起点。以弗斯人非常崇敬月亮女神阿苔密斯。开始,这里只有一座很小的神庙,在一棵空心树干中放着一尊神像。随着以弗斯的日渐繁盛,在公元前560年修建了这座巍峨壮丽的阿苔密斯月亮女神庙。庙基长127米,宽73米,有10级台阶。台基四周共有127根19米高的柱子,分两行排列。柱子上面是方形的大理石屋顶。其中32根柱子的基座上还装饰着神话故事浮雕。19世纪60年代,英国考古学家在这里进行发掘时,找到了一些雕柱残片,其中有一块浮雕残片高约100米,上面的人物栩栩如生,现珍藏在大英博物馆中。

以弗斯城里有个叫埃罗斯特拉特的人,一心要做出一件轰轰烈烈的事情使自己名扬天下,结果在公元前356年亚历山大大帝出生的那天晚上,潜入月亮女神庙,放火烧毁了这座驰名全球的建筑杰作。这个纵火犯被捕获后,法官对其判处了极刑。

被烧毁的月亮女神庙很快又被重建了起来。公元262年,哥特人入侵以弗斯,将月亮女神庙里的财宝劫掠一空,然后付之一炬,把它彻底摧毁了。作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以弗斯阿苔密斯月亮女神庙,就这样永远地从人们的视线里消失了。

亚历山大灯塔

亚历大灯塔位于埃及亚历山大港口旁的法罗斯岛上。建造于公元前3世纪,它是灯塔的鼻祖,曾被列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亚历山大灯塔建在亚历山大城附近法罗斯岛防波堤南端,颇具巴比伦风格。灯塔高达120米,分4层。塔内共有房间近300间。塔身用白色大理石砌筑,石缝之间用熔化的铝弥合。塔基则用能耐海水腐蚀的玻璃砖填实。

这座被认为是世界灯塔建筑鼻祖的亚历山大灯塔不幸在公元1302年遭到了地震的破坏。1357年亚历山大地区再次发生大地震,亚历山大灯塔也被彻底摧毁。由于没有留下图纸,塔的形状至今无人知晓。

1994年,在亚历山大灯塔旧址附近修筑防波堤时,人们意外地发现了古代石料之类的东西。令世人瞩目的海底考古开始了。考察队在亚历山大灯塔旧址周围发现了大量的古代文物,仅从海底发现的狮身人面像就达12座之多。其中托勒密二世时期制作的狮身人面像的头部重达5吨,其身体和雕像的底座也在附近被发现,底座长55米,侧面刻有托勒密二世的称号。另外在海底还发现一组巨型雕像,总数达2000具以上。它们体积巨大,高度多在13米以上,单体重达数十吨。经过长时间的水下搜索,考察队终于找到了亚历山大灯塔塔身。经测量,灯塔边长大约36米。在灯塔的每个侧面,都有大量的精美巨型雕像作为装饰。不难想像,当初亚历山大灯塔是何等壮观。

大雁塔和小雁塔

西安市的大、小雁塔是我国保存较好的唐代古塔,不但在我国,在世界上也颇有名气。

大雁塔位于西安南郊大慈恩寺内,是我国佛教名塔之一。唐王朝为了请当时名闻遐迩的玄奘法师担任大慈恩寺的主持,特令在寺内修了翻经院。652年,玄奘上表,请求在慈恩寺内建塔以保存从印度带回的佛经和佛像,朝廷欣然同意。

大雁塔是楼阁式砖塔,其特点是:砖结构体现出木结构的斗拱风格。砖墙上显出“棱柱”来,可以明显分出墙壁开间。这些都是中国特有的传统建筑艺术形式。大雁塔塔身高大,结构坚固,外观庄严、朴实、大方,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小雁塔在西安城南1公里处的荐福寺内,是一座典型的密檐式佛塔。

小雁塔建于707年,共15级,约45米高。相传,当年义净法师为了保存从印度带回的佛经,上表请求朝廷出资修建荐福寺塔。皇帝李显极其懦弱,凡事都要皇后拿主意。皇后得知此事后,即令后宫嫔妃及宫娥、彩女都捐钱修塔。宫人们争先恐后,慷慨解囊。捐的钱建了这座塔还未用完。

在漫长的岁月中,小雁塔还有一段“神合”的历史。1487年,陕西发生了6级大地震,把小雁塔中间从上到下震裂了一条一尺多宽的缝。然而时隔34年,在1521年又一次大地震中,裂缝在一夜之间又合拢了。人们百思不得其解,便把小雁塔的合拢叫“神合”。建国后修复小雁塔时,才发现它不是“神合”,而是“人合”。原来古代工匠根据西安地质情况特地将塔基用夯土筑成一个半圆球体,受震后压力均匀分散,这样小雁塔就像一个“不倒翁”一样,虽历经70余次地震,仍巍然屹立。这不能不令人叹服我国古代能工巧匠建筑技艺的高超!

克里姆林宫

克里姆林宫是典型的俄罗斯风格建筑,是俄罗斯国家权利的象征。

关于克里姆林宫最早的历史记载始自1156年。当时它只是一个刚刚建成的橡木城堡。13世纪,蒙古人占领了俄罗斯。200多年后,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摆脱了蒙古统治者,在莫斯科定都,克里姆林宫随即成为皇家宫殿。

克里姆林宫曾经三次重建,现存的城墙和建筑多半为15世纪伊凡三世时期进一步扩建而成的。由于当时希腊正教的重心由君士坦丁堡迁移到莫斯科,在宗教的影响下,这里的教堂及宫殿建筑出现了拜占庭风格的金色圆顶,此外,参与扩建的建筑师均为意大利名匠,他们在原来的中古俄罗斯传统建筑上又融合了意大利文艺复兴式样,使克里姆林宫成为独特的俄罗斯式建筑。

大克里姆林宫是克里姆林宫中的主要建筑。克里姆林宫墙内,朝向莫斯科河有三列高窗的漂亮建筑物就是大克里姆林宫,它于1859~1849年在旧宫原址上建造,由古老的安德烈夫斯基大厅和阿列克山德洛夫斯基大厅连通而成。红场位于克里姆林宫东北侧城墙外的红场,长约700米,宽50术,总面积约9万平方米。“红场”在俄语中的意思是“美丽的广场”。红场并不是红色的,但在沙皇统治时期曾是执行极刑的地点,因此烙下血迹斑斑的历史痕迹,故称“红”场。红场周边有许多俄罗斯重要的历史古迹,其中以圣瓦西里升天大教堂最引人注目。

今天的克里姆林宫由一道全长2235米、厚6米、高约20米的砖红色围墙包围,内部面积达28万平方米,除了4座城门、19座塔楼外,里面还有许多壮观的建筑,包括教堂、皇宫及办公大楼等,规模十分庞大。

威斯敏斯特宫

威斯敏斯特宫坐落在英国伦敦泰晤士河畔,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建筑,也是英国的议会大厦,上、下议院就设在这里。威斯敏斯特宫几经火灾,几次重建。1840年重建的宫殿保持了原有风格的完整性,并发扬了新哥特式风格,成为英国最显著的中世纪建筑和王室权力的象征。

威斯敏斯特宫主体建筑是前后三排长达287米的宫殿大楼,两端和中间由7座横楼连接。宫内共有14个大厅和数百个房间,一座圆形中央大厅将宫殿分成南北两部分,南面是上议院,北面是下议院。宫殿西南角和东北角各有一个高塔。西南角的维多利亚塔被用来存放议会的重要文件档案,东北角的方形尖塔是一座96米高的钟楼,楼顶便是闻名全球的大本钟。宫殿西面是威斯敏斯特教堂,于1050年由英王爱德华一世下令修建。现存的教堂为1245年亨利三世时重建的。大教堂几经修复被认为是英国哥特式建筑中的杰作。

1834年的一场大火烧毁了威斯敏斯特宫的绝大部分地方,只留下唯一的威斯敏斯特大厅。此后,又花费了几年时间才将宫殿恢复旧观。这座大厅已有900年的历史,可算为真正的古迹。它长72米,高20多米,以橡木为梁,修筑于11世纪末。大厅除用于国王举行盛大国宴外,还记录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自20世纪以来,这个大厅还被用来举行国葬典礼。1965年丘吉尔逝世后,他的遗体告别仪式也在这里举行。2002年4月5日,悼念英国女王的母亲王太后的盛大仪式也在威斯敏斯特大厅举行。

伦敦塔

伦敦塔是英国中世纪建筑的经典,是集诸多功能于一体的古城堡。

英国国王威廉一世为镇压当地人的反抗并保卫伦敦城,于1078年开始动工兴建伦敦塔,历时20年。后来,历代王朝又修建了其他建筑物,使伦敦塔既有坚固的兵营堡垒,又有富丽堂皇的宫殿,还有天文台、监狱教堂、刑场、等建筑。

伦敦塔名为”塔”,实际上是英国流行罗马建筑时期的一座城堡式建筑。按最初规划,它建置在罗马时期的伦敦旧城墙内后经扩建,其边界向东延伸并越出旧城墙之外。

伦敦塔曾是英国最具历史意义的要塞。整个要塞由两道防御围墙围合,最初是一圈低矮的墙体,墙外缘以一道沟堑形成一道屏障。矮墙既可作为掩体,又不遮挡内墙后面和塔楼内的卫兵瞄准和射杀敌人。伦敦塔沿外墙设有6座碉堡,东北和西北角为圆形的棱堡,可以居高射杀壕沟外的目标;南面临河设有塔门,跨于壕沟之上,塔门有矮墙和箭孔控制着河道。伦敦塔内墙较高,沿墙设有13座碉堡,构成第二道防御屏障。碉堡凸于墙外,卫兵可居高临下俯视墙外每寸土地,并可抵御来自任何方向的攻击。这些碉堡战时用于防卫,平时则作为住房,碉楼分为两层或三层,房间都很宽敞。

伦敦塔最重要而且最古老的建筑是位于要塞中心的诺曼底塔楼,它是整个建筑群的主体,因其用乳白色石块建成,故又称“白塔”。当初设计伦敦塔时,并没有考虑将它作为囚禁犯人的监狱。但白塔动工后不久,伦敦的几处监狱人满为患,政府不得不将一部分犯人囚于这座白塔的地下室内,最多时里面竟关押了1700名犯人。这以后常有犯人被押解至此,伦敦塔也就逐渐成为国家监狱。

卢浮宫

卢浮宫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北岸(右岸),是法国历史最悠久的王宫,这里曾经住过50位法国国王和王后。

卢浮宫博物馆包括庭院在内占地19方平万米,自东向西横卧在塞纳河右岸,整个建筑古朴端庄、精致典雅。值得一提的是,在卢浮宫的拿破仑庭院内,一座21米高的玻璃金字塔拔地而起,这就是由著名的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为博物馆设计的新入口。这座“金字塔”设计别致、简洁、明快,极富现代感,为巴黎市增加了耀眼的光彩。

卢浮宫内,用来展示珍品的数百个宽敞的大厅富丽堂皇,大厅的四壁及顶部都有精美的壁画及精致的浮雕,令人叹为观止。

卢浮宫绘画部集中了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的名作,如拉斐尔的《园丁圣母》、弗罗内塞的《迦拿的婚宴》、提香的《田园合奏》等等。

卢浮宫艺术馆中的古希腊与古罗马艺术馆建成的时间最早。大约在1800年开始对外开放,其藏品最多,大约有7000件,以法国王室的收藏品为基础。

每年有500多万人拜访卢浮宫,最不能错过的自然是“卢浮三宝”:《蒙娜丽莎》、《胜利女神》、《米罗的维纳斯》,它们都是备受世人赞美的不朽作品。如今博物馆收藏目录上记载的艺术品数量已达40多件,分为许多的门类品种,有古代埃及、希腊、埃特鲁里亚、罗马的艺术品以及东方各国的艺术品,有世纪到现代的雕塑作品,还有数量惊人的王室珍玩以及绘画精品等等。迄今为止,卢浮宫已成为世界著名的艺术殿堂。

凡尔赛宫

凡尔赛宫位于法国巴黎西南郊外伊夫林省省会凡尔赛镇,1682年至1789年是法国的王宫。

凡尔赛宫于1689年全部竣工,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宫殿是一座巴洛克式的四层大理石建筑,中间为主殿,南北两翼是王子及亲王居所和行政官员办公室、教堂和剧院等建筑,规模、气势均冠绝一时。

来到凡尔赛的人,站在远处遥望,立刻就会被凡尔赛宫气宇轩昂的外观所震慑。三条放射状的马路在宫前半圆形的大广场上汇拢,镶着金色国王徽记的宫门正对着广场中央路易十四的马上铜像;后方缓升的小坡上,是华美的王宫庭院。

凡尔赛宫整个建筑由层层叠叠的宫殿构成,每个宫殿都汇聚了无数艺术家和建筑师的心血,其中镜厅最为突出。镜厅室内用乳白和浅紫的大理石贴面,廊柱则用绿色大理石贴面,再加上镀金的壁饰,尤显华贵富丽。在长廊上,人们可以看到17扇拱形巨窗面朝花园而开,而17面落地镜又与巨窗相对而立,这样一来,窗外的阴晴雨雪、春花秋月、蓝天白云,全都融进了镜子的景致里。

凡尔赛宫的御花园在现有世界皇家园林中更是首屈一指,它位于宫殿西侧,总面积达80平方千米。御花园内以对称的几何线条排列着林木、笔直的河渠、高大的喷泉塑像等,这种设计在当时是首创之举,是法国式庭园的典型。凡尔赛宫这座豪华的巴洛克式宫殿建筑成为了西方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

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天主教大教堂,也是世界著名的教堂之一。集宗教、文学、建筑、艺术于一身的巴黎圣母院,原为纪念罗马主神朱庇特而建造,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成为早期基督教的教堂。今天的圣母院始建于1163年由教皇亚历山大三世奠基,1320年竣工。几个世纪中,圣母院屡遭战火破坏,后由建筑大师维奥来·勒杜克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加以设计修建,工程历时20年。

圣母院内整个教堂全长130米,宽47米,中部堂顶高35米。全部建筑用石头砌成,塔顶结构轻快,堂内空间宽敞给人一种秀丽、轻盈和流畅的感觉。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形容巴黎圣母院是“巨大石头的交响乐”。

巴黎圣母院正面为正方形,棱角分明,气势庄严。底层并排着的三个桃形门洞,雕刻有反映圣经故事以及天堂、地狱情景的浮雕作品。其中右侧“圣安娜门”的中框上雕有公元5世纪时巴黎主教圣马赛尔的像,拱肩是圣母和两位天使。左侧的“圣母门”中柱上雕有圣母圣婴像,拱肩画表现的是圣线生平。在门洞两侧,还有表现一年十二个月的图画以及圣徒和天使的雕像。三个门洞之上是一条长长的壁龛,人称“国王长廊”,其上排列着28尊雕像,据说是耶稣基督的28任先祖帝王。法国大革命时期,这28尊雕像曾被误认为法国国王的形象而遭难,后来又重新修复。

步入圣母院的正殿,空间异常空旷。中央巨大国格花窗的直径为96米,是这一教堂内又一令人惊叹不已的作品。

圣母院唱诗台是由国王路易十三为感谢圣母赐于而修建的,喝诗台那音域宏大宽厚的管凤琴将赞美诗美妙的乐章衬托得更加美妙。

雅典卫城

雅典是希腊的首都,位于希腊南部阿梯卡半岛的西南。

卫城是雅典的心脏,坐落在老城中心一座15.6米高的小山丘上,故也称“高城”。卫城东西长320米,南北宽156米,四周以城墙围台。公元前5世纪雅典从波斯入侵的破坏中复苏过来,并展开了大规模的重建工程,尤以市中心的雅典卫城建造得最为宏伟壮丽,并成为西方古典建筑最重要的纪念碑之一。卫城修建之初是一位国王的城堡,重建后其功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城堡变成宗教圣地,其上相继建造了万神庙,山门、胜利女神庙以及埃雷赫修神庙等宗教建筑。今天,卫城经历了2000多年的变迁,已不再是宗教圣地,而是作为博物馆向公众开放。

雅典卫城最著名的建筑是帕特农神庙,它是公认的古希腊建筑艺术的纪念碑。此神庙矗立在卫城的最高点,是祭奉雅典娜女神的主庙,被认为是多立克柱式建筑发展的顶峰。帕特农神庙的右侧是著名的埃雷赫修神庙,它由三部分组成:西侧是埃雷赫修工的墓室;北侧是由6根爱奥尼式柱支撑的大厅;南侧是由6位“少女”柱支撑的小厅。

卫城南面的围墙脚下有一个古希腊时期著名的剧场:酒神剧场。约公元前6世纪,一尊酒神的塑像被带到了雅典,于是,古希腊人开始供奉这位狂饮与欢乐之神,并于日后建造了酒神庙及酒神剧场。剧场于公元前330年左右建成,当时可以容纳1.7万人,是雅典城中最大的剧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