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5.0——自金融+区块链票据(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9 04:55:26

点击下载

作者:段伟常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供应链金融5.0——自金融+区块链票据

供应链金融5.0——自金融+区块链票据试读:

作者简介

段伟常

籍贯湖南省常宁市,广州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广州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所所长。博士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系统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具有计算机、物流、金融、系统科学等专业背景,研究方向包括供应链金融、互联网金融、人工智能等,发表论文近40篇。

E-mail:41307851@qq.com

梁超杰

金融学硕士,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EMBA,平安智慧城智慧口岸事业部副总经理。曾任平安银行公司网络金融事业部副总裁,牵头参与了平安银行(原深圳发展银行)供应链金融的历次战略规划与实施,合著或参著《供应链金融:新经济下的新金融《中国供应链管理蓝皮书》《2012中国供应链管理调查报告》《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研究报告》等多部作品。供应链金融5.0:自金融+区块链票据段伟常 梁超杰 著电子工业出版社Publishing House of Electronics Industry北京·BEIJING内容简介

区块链架构代表的是法律规则与会计准则,将现实世界的规则固化到虚拟世界中,使得虚拟世界具有了秩序,进而形成交易环境。所以,分布式记账和众多的法律规则是区块链技术背后的逻辑和业务规则,是分析“自金融+区块链票据”内涵的视角。对此,本书从分布式记账的原理、票据的基本特性与功能分析出发,系统化阐述了供应链自金融的演化机理,介绍了数字票据的业务逻辑,进而提出风险管控的主要原理与方法。

本书总结了自金融的发展背景及核心企业的动力机制,深入阐述了区块链架构下,“自金融”与“数字票据”的基本原理与业务逻辑,结合案例分析多种产业场景下的解决方案,结合金融科技的发展探讨创新模式下的风险管理与控制问题。

本书适合于供应链金融、中小企业融资、金融科技、互联网金融等领域的从业人员。

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或抄袭本书之部分或全部内容。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供应链金融5.0:自金融+区块链票据/段伟常,梁超杰著.—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9.4

ISBN 978-7-121-36093-0

Ⅰ.①供… Ⅱ.①段…②梁… Ⅲ.①供应链管理—金融业务—研究 Ⅳ.①F252.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039592号

责任编辑:黄爱萍

印刷:

装订:

出版发行:电子工业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173信箱

邮编:100036

开本:720×1000 1/16

印张:14.5

字数:255千字

版次:2019年4月第1版

印次:2019年4月第1次印刷

定价:69.00元

凡所购买电子工业出版社图书有缺损问题,请向购买书店调换。若书店售缺,请与本社发行部联系,联系及邮购电话:(010)88254888,88258888。

质量投诉请发邮件至zlts@phei.com.cn,盗版侵权举报请发邮件至dbqq@phei.com.cn。

本书咨询联系方式:(010)51260888-819,faq@phei.com.cn。

推荐序

近年来,基于科技赋能的金融创新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市场力量,极大地促进了传统金融模式的变革,部分市场出现商业模式的颠覆、升级,世界范围内各大经济体纷纷加入了金融科技的竞争。中国市场的显著特征是以金融科技的需求和规模为主导,2017年,中国金融科技应用率以67%的比例,在全球独占鳌头。

科技金融的创新与应用,关系到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转型与产业发展等。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也使更多的目光聚焦于科技金融领域。被社会各界寄予厚望的供应链金融领域,也将迎来金融科技主导的创新期,有望解决现有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瓶颈问题,以商业模式与技术创新来推进供应链金融进入快速发展状态。

供应链金融是多重主体参与下的复杂商业模式,在传统以银行为主导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下,核心企业的参与对于质押资产质量、风险控制及融资模式等都具有重要价值,但核心企业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难以获得直接的经济利益,使得核心企业缺少积极参与供应链金融的动力,是供应链金融发展急需解决的痛点问题之一。对此,需要商业模式创新,以激励机制和利益机制来解决核心企业动力不足的痛点问题,而供应链金融服务效率的提升,则主要依赖金融科技来实现。“自金融”——供应链金融的商业模式创新,“区块链票据”——数字票据的雏形,是段伟常博士、梁超杰先生提出来的理论创新架构。两位学者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供应链金融的实践总结与理论创新,认为线上化结合金融科技的全面应用,是解决金融业务规模和效率问题的关键方法。但同时,金融科技对于信用和风险管理提出了全新的挑战,现有业务模式和商业银行主导的交易结构必须创新。对此,他们提出了本书的核心思想“自金融+区块链票据”,将核心企业的参与模式、区块链的信用创新机制、票据交易的高效性等进行组合创新,并对这一机制如何改进供应链金融的交易效率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入地论述。

来自供应链金融领域的创新实践,有力地支持了两位学者提出的新理论。发展供应链金融,其突破口在于核心企业的积极参与,甚至主导供应链金融。产业链中的资金大多以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的形式沉淀于各级节点中,使得中小微企业容易出现流动资金“饥渴症”。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可以激活产业链中的现有资金,充分发挥核心企业的信用和数据价值,促进资金的流动效率、降低融资成本,最终将提高产业链的运作效率、降低产业链的整体融资成本。“区块链票据”的理论与技术方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而缓解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对于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

磁云科技公司近年来致力于供应链金融的创新,以“供应链自金融+区块链票据”的思路,在多个产业领域积极进行实践创新,以助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以产业链金融为突破口,打通产业上下游的数据链,形成大数据闭环,整合商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实现“区块链票据”等金融科技的创新应用,明显缓解传统行业中长期存在的账期问题,使得产业链价值环节的参与者更为便利地获得资金,从而提高产业链整体的资金使用效率。

风险控制是金融科技应用必须面对的关键问题。供应链金融创新的要点在于“业务数据化、数据资产化、资产金融化、金融场景化”,为解决风险控制问题,我们提出结合区块链、供应链、产业链“三链融合”的模式,以区块链技术来构建产业链金融的业务平台和信用机制。“三链融合”有助于重构产业链的商业模式,改造原有的平台、产业生态、供应链管理模式,产业链上所有参与者(包括核心企业、多级供应商、多级经销商等)都以分布式记账模式来参与交易,使得平台的交易、单据、库存、物流信息、支付信息等高度透明,确保链上的所有行为、合同、票据都可以追溯。这一模式可以应用于目前大多数的传统产业,为产业转型升级实践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

本书提出了一套产业链场景下数字票据的应用原理与模式,对于我国实体经济的产融结合、推进数字票据的应用,将起到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李大学磁云科技公司CEO

轻松注册成为博文视点社区用户(www.broadview.com.cn),扫码直达本书页面。

● 提交勘误:您对书中内容的修改意见可在 提交勘误处提交,若被采纳,将获赠博文视点社区积分(在您购买电子书时,积分可用来抵扣相应金额)。

● 交流互动:在页面下方 读者评论处留下您的疑问或观点,与我们和其他读者一同学习交流。

页面入口:http://www.broadview.com.cn/36093

第1章 绪论

1.1 供应链金融创新的产业背景

1.1.1 颠覆式创新是商业时代的主旋律

Markides 批判性地指出,颠覆式创新不应只包括颠覆式技术,还应包括管理模式创新。科学技术领域的核心技术突破,是人类数次产业革命的直接推动力,可以称之为“颠覆式技术”;但商业领域的颠覆式创新,并不仅仅指颠覆式技术,颠覆式创新的内容不仅仅包括技术产品创新,还包括服务创新和模式创新,比如折扣店、联合采购和在线商业教育等,网络上流传的“新四大发明”——高铁、扫码支付、共享单车和网购等,后面三项就属于服务创新和模式创新。[1]

Christensen将颠覆式创新模式分为:低结点和新市场。所谓低结点,即该颠覆式创新获得低利润,在最低端价值网络服务大宗消费者的颠覆式创新。新市场颠覆式创新是指创造新的价值网络,必须面临开拓市场的困难。小米的商业模式是典型的低结点模式,可以认为“5%硬件综合净利率红线”是小米的商业模式,这是对传统渠道、层层加价的硬件销售模式的颠覆。小米坚决执行5%硬件综合净利率红线,是创新模式使然。

有远见、善于捕捉机会的企业不会静待其他企业怎么做,也不会等待转折点的出现,更不会犹豫不决、决策迟缓,而是将会利用新技术、新业务模式或新生产方式,以敢于试错的精神持续改进现有体系,最终有一个优秀表现。我国互联网领域的颠覆式创新,抓住了传统企业专注于边际利润最高的服务与产品,而创新的小公司则避开大公司的领地,以大数据获取顾客价值创造的背后逻辑,重新设定客户的价值情景,从而进一步实现客户需求。

在我国几乎所有领域的企业决策者最关注的问题都是颠覆式创新。当产业价值链、行业结构、业务模式、客户需求等,发生了影响深远而且出人意料的变化时,决策者最渴望得到解答的问题是“行业接下来要发生什么变化”。在商业生态圈、平台战略、互联网+、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概念陆续崛起的今天,白领与蓝领、创业者及大公司管理者,都在思索“如何把握未来趋势”这一关键问题。只有理解、掌握了行业趋势,才有可能分享这类由颠覆式创新趋势带来的红利。令人欣喜的是,我国企业管理者已经开始习惯颠覆式创新了,并且在积极思考如何利用新技术来改进日常运营和业务战略,这也是成功企业的必行之路。

令多数企业决策者最为担心的是,竞争对手借助颠覆式的先进技术与服务,创造出更具吸引力的企业与产品价值,而对自己目前的业务模式构成了威胁。企业决策者必须适应在当前颠覆式创新频繁出现之下的挑战。企业经营成功的法则已然在悄悄发生变化,以往依靠对产品的持续性改进就能够应对市场竞争,转变为企业家要能够不断重塑企业和选择适当的合作伙伴。在颠覆式创新时代,传统企业应当分析自身的价值创造逻辑,分析如何导入创新基因,如何植入创新能力,通过重新分配关键资源,主动地重塑企业业务流程、商业模式和客户价值,而避免被动适应超强度的竞争。

人类社会目前正站在现实世界和数字世界的交汇点上,颠覆式创新的商业系统创新正聚焦于此,缤纷迭出。数字技术的进步使得传统行业的边界更加模糊,跨界创新将彻底改变整个商业的运营逻辑。颠覆式创新是当下传统金融业决策者的必修课。传统银行掌握大量的客户资源,熟悉各种复杂的监管政策,对环境具有极大的适应性。但科技正在颠覆传统的金融业,金融机构不得不与金融科技公司分享自己的客户与市场,传统金融机构将构建边界更为扩展的生态系统和银行平台,创造新型客户体验。传统金融业融合金融科技企业,构建创新商业模式,实现深度协同效应,正引领数字世界的创新。1.1.2 B端赋能模式:T2B2C

赋能(Empowerment)作为管理理论,是组织中上层对下层的授权并赋予能力,使得下层的组织单元能够依赖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以获得更好的结果。赋能是授权的升级,所提及的“能”不仅是权力还包括能力。

普华永道在2018年世界移动大会发布《科技赋能B端新趋势》白皮书,认为科技企业发展的新方向是从C端到B端,并阐述了T2B2C模式的内涵,且认为科技企业创新将迎来B端服务的发展风口,T2B2C模式,T端为科技企业,如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等;B 端为企业端;C 端即消费端。过去20年,中国科技企业蓬勃发展,围绕着“衣、医、食、住、行、玩”等多个C端应用场景,涌现出众多产业独角兽。但目前C端随着获客成本攀升、客户黏性下降、场景重复迭代,以及互联网企业估值方法转变等原因,服务于C端的科技企业,其创新空间已十分有限。而在B端企业服务市场,中国落后于与美国,虽然中国B端企业数量也达到千万级,但在中国B端市场缺乏像甲骨文、微软等重量级科技服务提供商,可见,中国B端市场蕴藏巨大的商机。其中,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成为金融科技企业赋能B端的重要方法。

在 C端市场接近饱和状态下,B端市场还极具发展空间,成为下一个蓝海市场。B端的科技企业创新模式具有新特点,科技企业作为“T端”,不是简单的技术服务,而是能够赋能B端、服务C端。T2B2C模型如图1-1所示。

在图1-1中,T2B2C平台赋能模式是指T端具有整合C端资源的能力,能围绕C端客户特征识别有效场景及相匹配的产品与服务,T端向B端开放其平台的功能,实现B端利用T端能力来实现对消费者的洞察,调用T端的技术、服务及渠道资源,快速获得市场并提升运营效率、降低成本,进而提升C端用户体验及用户黏性。T端与B端共同重构服务体验、推动产业升级,T2B2C形成闭环,成为市场发展的助推器。图1-1 T2B2C概念模型示意图

传统企业在产业转型与电商化过程中面临困局,T 端赋能 B 端正是针对这一关键问题而产生的。但T端面临着B端企业灵活性、产品专业性、市场细分和场景复杂等要求更高的需求,T 端如何适应这种更为复杂的需求,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是T端赋能B端的关键,需要立足于特定产业,理解与打通产业链,提供场景式解决方案。

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和大数据将成为赋能B端的五大科技,加速助力行业转型升级。未来十年,将迎来一个技术渗透全行业的深度发展期,科技渗透率最高的行业为“TMT”(电信、媒体和科技)、金融、零售、医疗及交通运输等。在金融领域,T 端企业要具备领先的金融技术能力,结合风控、大数据分析等技术,以开拓B端广阔的市场,为企业金融服务提供解决方案。1.1.3 金融创新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作用

产业结构升级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和客观反映,是影响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自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显著放缓,中国的经济发展总体开始从效率驱动阶段转换到创新驱动阶段(特别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在效率驱动阶段,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发挥主导作用的是高等教育和培训、商品市场效率、劳动市场效率、金融市场复杂度、技术可得性、市场规模等效率推动因素,在创新驱动阶段,创新和商业成熟度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更加注重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金融技术和生产技术是同步演进的,但金融技术创新是生产技术创新的先决条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希克斯的《经济史理论》研究认为,英国的工业革命不是技术创新的成果,而是金融创新的成果;那些没有金融制度创新的国家的工业革命无法发生。因此,我国要想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金融资源就必须为产业成长、产业扩张、产业集聚、产业整合、产业并购等一系列行为提供金融服务,这是我国产业转型成功的关键因素。

我国目前属于“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符合我国劳动密集型的成熟制造业的特点,银行贷款倾向于流向这一领域,但当我国经济换挡到创新型驱动时,这一金融体系会明显阻碍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目前,实体经济融资存在结构缺陷问题,表现为信贷资源在大企业与创新型中小企业间的错配;信贷资源流向产能过剩行业甚至“僵尸企业”,不利于新兴产业融资,不能满足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所以,我国金融业自身急需创新改变,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其本质上要求金融创新适应产业升级的创新驱动下的融资需求。[2]

图1-2表示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与金融发展的匹配机制。

在图1-2中,虚线表示中国将来可能达到的阶段,实线代表中国已经或正在经历的阶段。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阶段向效率驱动阶段的转变,再到创新驱动阶段,效率和创新因素的影响起到关键作用。而实现效率和创新水平的提高必然要求匹配金融结构的多样化,以及更高的资本配置效率。同时,产业结构升级带来技术的更新、新兴产业的出现,都要求金融系统为其提供更加丰富、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和工具,产业升级反过来促进金融效率的提高和金融结构的变化。

可见,我国大量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已经从原来的经济效益问题,转变为影响产业转型升级的新问题。按现有的金融结构来看,金融发展仍然追求规模扩张(规模效应),不注重通过丰富金融产品和提高生产效率来适应大量中小企业创新所要求的资本和融资需求,就会阻碍资金流向增长潜力更高的创新型企业和服务业,形成对产业升级的“金融抑制”。图1-2 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的作用机制

如何解决“新常态”下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金融深化论(也称为“金融自由化理论”)提出了明确的指示。学者认为发展中国家要发挥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必须放弃传统的“金融压制”政策,推行“金融自由化”或金融深化,即应放弃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过分干预,提供更大规模、多样化、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和工具,满足对于创新幅度大、接近前沿的技术和产业更多的研发融资需求,促进技术和产业的孵化,实现产业内部生产力的提升和服务业的发

[3]展。

目前,我国制造业需要转型升级,需要追赶世界前沿技术水平,必须依赖自主创新来实现产业升级,全社会的投资格局必须由过去的财政主导型过渡到金融主导型。目前,我国政府大力推进“互联网+”战略下的金融创新,相对于传统金融,大大降低了信息的不对称和交易成本,弱化了金融中介的作用,容易实现“金融脱媒”。这类去中间化的金融创新,使得小微企业的融资可得性提高、融资成本降低,让企业有更多的资金用于研发和生产,是金融创新直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价值所在。1.1.4 产业区块链的应用

金融与民生领域的区块链应用价值被逐步得到广泛的认可,各行业区块链解决方案纷纷被提出。区块链技术具备分布式、防篡改、高透明和可追溯的特性,非常符合整个金融系统的业务需求,因此目前已在支付清算、信贷融资、金融交易、证券、保险、租赁等细分领域落地应用。

信用广泛地存在于各个领域,在理论上区块链技术几乎在所有的产业场景下,都能对交易痛点问题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而信用创新广泛影响到经营成本、交易效率、生态优化等多个方面,包括电子信息存证、版权管理、产品溯源、数字资产交易、物联网、智能制造、供应链管理等领域。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数据库整理的数据显示,在2017年提交的406项与区块链有关的专利申请中,225项专利申请来自中国,美国仅有91项。

区块链技术与实体产业的融合,因实体产业体量巨大而容易产生令人吃惊的巨大效应。例如,食品溯源服务已经应用电离交易与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流通链;众安保险的“步步鸡”项目,利用跟踪设备、面部识别技术和区块链账簿来追踪数百家农场的“走地鸡”从鸡苗到售卖的全过程。

首家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版权领域的A股上市公司——安妮股份,其基于区块链的版权存证服务已为几百万篇作品提供了确权服务,区块链技术在确权、授权与维权过程中具有海量、快速、即时性的优点,实现了“创作即确权、使用即授权、发现即维权”。

在产业链中,区块链是一种优秀的协同工具,具有“提高产业链协同效率”的功能。产业协同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也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及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成为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目前,许多产业链协同效率仍然不高。例如,国际贸易领域的协同问题较为突出:交易周期冗长、流程复杂、资金流巨大、信息透明度欠缺、风险较高等。但从本质上看,国际贸易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信任与效率问题。国际贸易涵盖跨境交易、物流、支付、结算等环节,几乎在每个环节区块链都可以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区块链分布式记账所产生的机器信用,具有“信任传递”或“信任外溢”的特点,其记账过程所产生的信用,具有两大效果:第一,对于系统内部,实现将资产转化为数字资产,全体成员都接受信用资产的交易模式;第二,对于外部机构,记账的数字资产是以“黑盒”状态转为“白盒”状态,系统记账的完整过程具有不可逆、透明化的特点,完全具有信用自证的特点,极大地降低了多主体之间的互信成本,特别是在“陌生关系”下的交易主体。

区块链技术架构在传统的信息系统之上,但如果产业中的交易信息并没有广泛转化为数字信息,将难以实施区块链技术。目前,我国很多实体经济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对于数字化模式缺少动力,导致产业链中的信息流与实际运作难以存在完整的映射。目前,金融创新对中小微企业的吸引力极大,结合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技术,在可为中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动力机制下,大量中小微企业开始具有动力去推动自身的数字化模式,完整的交易信息已经开始由线下转向链上并实现整合,供应链全链管理得以实现,运营效率得到提高。

相应地,新型的数字资产将成为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驱动实体产业的商业模式进行前所未有的变革。

1.2 供应链金融模式与机制的局限性

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从不同角度分析能得出不同的原因和结论。例如银行的借贷、区域经济的影响、小微企业的信用等级低及缺少合格的抵制品等。虽然小微企业融资问题是世界性问题,但在我国出现长周期、大面积、持续性的融资难问题,与我国的市场机制性问[4]题密切相关。小微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为非银体系(票据、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小额信贷等),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可归结于两个根本性的问题,一是宏观的融资结构问题,二是微观方面的融资机制问题。

目前,基于“互联网+”来构建产业链金融服务体系,成为市场的热门问题。其关键在于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打造基于产业的数字化普惠金融平台,获取和分析客户交易、结算、征信、资产、行为等各维度数据,深刻理解客户的融资需求和行为特点,体现“场景驱动、智能风控、贯穿链条”等特点,为企业生产交易各环节自动匹配合适的融资产品和融资额度。

平台通过与核心企业系统直连,获取真实的贸易背景、验证交易的真实性,再将融资服务向产业链两端延伸,打通供应商、经销商和终端个人客户的融资需求,最终实现产业金融和消费金融的有机结合,打造 T2B2C的闭环金融生态圈。从场景切入,以数字技术构建全业务流程的智能化,整合上下游链条,最终实现金融效率。“数据有价值、信用可变现、融资高效率”是在产业链中实现普惠金融服务的内在机制和要求。

从理论上看,上述T2B2C解决方案似乎是完美的,对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具有显著作用。但理论逻辑并没有解决好利益相关者问题,核心企业具有行业地位和信用度,是产业金融的关键资源,但核心企业的参与意愿(动力机制)成为新的瓶颈,加之优质的核心企业数量极少,而主动、积极参与产业链融资服务的核心企业就更少。如何让核心企业积极参与、形成产业链融资的动力机制,成为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关键问题。

近年来,供应链金融领域的理论与实践创新非常频繁,业界总结供应链金融发展模式为线下模式1.0、线上模式2.0、平台模式3.0、智慧化模式4.0等几种模式,具体如下。

1.供应链金融 1.0(线下模式)

以人工授信审批为主的“1+N”模式,在获得核心企业承诺支持与参与的情况下,核心企业“1”为债项提供信用背书,使得与核心企业交易的中小微型企业“N”容易获得授信。这种线下模式依赖于业务人员对行业和核心企业的经验判断,属于被动的授信审批,一项一审,规模效应与技术的应用效果不明显,客户缺少黏性。

2.供应链金融 2.0(线上模式)

实现流程的线上化操作,进而实现融资服务的规模效应和边际操作成本的最小化。一般地,银行与核心企业ERP系统相联通,客户对ERP系统的黏性转化为对融资服务的黏性,在核心企业的配合与参与下,银行可以低成本地获得批量客户,是线上化的“N+1+M”模式。

3.供应链金融 3.0(平台模式)

供应链金融 3.0是平台商业模式中构建的金融服务。平台经济以独特的“双边效应”,再结合“互联网+”的长尾效应,成为整合商流、物流、资金流,“三流合一”的信息平台,银行在平台模式下可获得与交易相关的丰富信息。例如,目前众多的 B2B 平台,打破传统的“二八定律”和重点客户思维,银行获得大量的潜在客户,优化降低了操作成本与风险管控成本。

4.供应链金融 4.0(智慧化模式)

在生态系统平台建设上跨产业、跨区域、跨部门,与政府、行业协会、产业资本等各方广泛联盟,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创建金融生态系,使得金融能真正服务于整个供应链的各类主体并推动商业生态的[5]发展。例如,招商银行推出供应链金融 4.0产品,融合“供应链的生态共建、互联网的开放共享、投行的资源整合”思维,以Fintech技术实现各类产业生态圈场景(包括核心企业产业生态圈、B2B 平台产业生态圈等),特点为“融资+融智+融器”。智慧化实现供应链生态的可视化、智能化、自动化、透明化,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产生金融生态,从而实现产融生态有机、有序、有效发展的体系。

国内供应链金融实践已经有十几年进程,一些中小商业银行开始实施“贸易银行”发展思路。商业银行主导的供应链金融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银行天然缺乏对贸易背景的真实性掌控,在实践中又不得不做的要件审核,风控不能穿透底层的真实票据关系,真实性背景的要求在技术上仍然是难题。在票据业务中,对产业与供应链运营的掌握仍然存在不足,存在票据业务背景不透明、票据行为不规范和高杠杆错配等不良现象,银行不能为链上企业提供无差别的金融服务。在选择优质行业、优质核心企业的标准下,供应链金融业务受到较大的制约,具体表现如下。

1.授信难以扩展到产业链的末端

目前,“一供”企业与“一销”企业因为与核心企业具有稳定的交易关系能够获得信贷或保理的金融支持;但是,“二供”企业与“二销”企业及更末端的大量小微企业,不适用于征信系统的评级,金融机构难以对其进行信用评价,因为其缺少与核心企业的直接交易行为(采购或销售),导致信用不足。

2.核心企业参与的动力不足

负债率较高、现金流压力较大的核心企业(信用评级相对较低)对于供应链金融的需求较为迫切,而负债率较低、现金流充足的核心企业(信用评级较高)则参与供应链金融的动力不足。银行对于应收账款债权“转让通知”的法律效力,通常要求核心企业签署“债权转让同意书”,缺少核心企业的积极参与,银行业务难以开展。

3.技术赋能的局限性

许多行业的数字化水平不足,极大地制约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推广。供应链数字化的整体水平决定了能否整合交易链信息,使得多级交易链上的采购、销售信息达到透明、可信、可追踪的授信标准。但金融级别的安全性和业务标准,同时要求交易真实性的证明、信息达到无法篡改,且形成“证据链”的要求,这是目前信息技术面临的难题。例如,银行要求业务数据必须整合商流、物流与资金流等信息,而低水平的线下物流无法达到信息透明且全程可视,存货质押等业务就难以开展。

金融科技已经全面覆盖客服、风控、营销、投顾和授信等各大金融业务核心流程,衍生出互联网银行、直销银行、互联网保险、互联网证券、消费金融、小额信贷、网上征信、第三方支付等一系列金融创新活动。在虚拟环境下,信用评估与信用获取的低成本化来自于计算,“大数据”是常见模式。由于虚拟世界中的交易具有异质性(不见面、快速交易、频繁交易),在现有法律与制度约束性有限的情况下,由技术所产生的信用成为主角。由于我国目前的信用征集系统、信用中介覆盖范围有限,行政机构大量的信用数据难以开放和共享(如工商、税务等机构),所以中小企业的信用信息难以实现有效归集和准确评估。

供应链金融本身属于针对小微企业的金融解决方案,目前虽初具规模,但仍不能全面缓解大量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传统风险管控思维与操作成本居高不下,供应链金融急需以颠覆式创新来解决现有技术与行业模式的问题,才有可能走出目前的困境。

1.3 区块链票据应用概况

依据区块链技术应用的发展路径,ICO、存证、数字资产、数字货币、价值网等成为各领域的热门应用。在金融领域,区块链架构下的分布式记账和智能合约形成信任机制创新。各类金融资产,包括债权、物权、股权、债券、票据、仓单、基金份额等都可以被表示为数字资产,成为可以通过区块链架构、实现链上价值传递的数字资产,实现弱中心化的数字资产存储、转移、交易等新模式。

目前,我国区块链技术与应用的开发走在世界的前列,特别是在供应链金融领域,已有一批开发公司针对各类应用场景,提出了相对优秀、接地气的应用方案,其创新的步伐和内涵,既有对现有商业模式、交易流程的简单改造,也有结合行业痛点,大胆地在区块链技术的基础上结合资产、交易和法律等要素,构建新流程、形成数字资产、构建新型生产关系、创新交易模式和信用模式等。梳理一些业内领先公司的解决方案和技术,对于行业的创新与应用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利用技术创新来解决业务背景和优化信用环境,是产业金融的新思想。产业链中的票据市场规模大、参与方众多,而且业务链长,是区块链技术极佳的应用场景。在区块链技术架构下,可实现自金融与数字票据的方案,也可实现核心企业信用在供应链体系的穿透,为所有参与供应链的企业获得核心企业的高信用支持,从而缓解末端供应商、分销商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区块链技术发挥了重要的价值与信用传递作用,改进了供应链金融生态,使得建立在分布式账本之上的协同与数字资产交易具有极高的交易效率和较低的交易成本。核心企业的高信用可以转化为在全链流通的数字权证,并结合智能合约防范履约风险。

目前已经有众多的科技巨头正在研发“区块链+票据”模式技术平台,例如:

1)磁云科技2018年发布磁云“唐票”,采用“区块链+应收账款”架构,实现资产数字化(唐票),以建立金融集市的交易模式,从而实现了数字资产的切分、流转和融通。该产品及方案目前与国内多家大型企业集团达成合作。

2)腾讯公司研发“区块链+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以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为底层资产,将债权凭证转让拆分。债权凭证可基于供应链条进行层层拆分与流转,每次流转均可完整追溯登记上链的原始资产,以实现核心企业对多级供应商的信用穿透。

3)浙商银行基于趣链科技底层区块链平台Hyperchain开发“应收款链平台”,利用区块链技术将企业应收账款转化为在线支付和融资工具,用于办理企业应收账款的签发、承兑、保兑、支付、转让、质押和兑付等业务。

4)易见供链管理基于 Hyperledger Fabric 研发基于真实交易的供应链金融ABS系统,解决投资人无法实时查看底层资产数据的问题,允许有权限的投资人通过 API 接口实时查看数据;采用分布式记账解决金融仓储的在线回购业务金额的安全性,使出售和回购流程都可以在线完成,并保证有审计回查空间,涉及医药、化工、制造、大宗、物流、航空等多个领域。

5)“区块链+信用证”,信用证的开立、通知、交单、承兑报文、付款报文各个环节均通过该系统实施,缩短了信用证及单据传输的时间,报文传输时间可达秒级,大幅提高了信用证业务处理效率,同时利用区块链的防篡改特性提高了信用证业务的安全性。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链接多个买方行和卖方行的联盟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电开”,实现实时送达,链上主体通过相互授信建立头寸管理和轧差机制,实现信用证链上实时写入、实时读取、实时验证验押,从而降低票据、信用证的在途时间,加快资金周转速度。例如,2017年7月,云象区块链助力中国民生银行推出了基于区块链的国内信用证信息传输系统(BCLC)。

6)“区块链+保函”,可实现保函生命周期内的信息安全、透明、不可篡改,减少信息不对称等造成的风险。2017年9月,趣链科技与兴业银行合作的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投标保函申请系统上线,对传统投标保函在业务渠道、交互方式和底层技术上进行了创新,实现投标保函业务的全流程在线操作和办理。

国内其他具有一定代表性且与“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相关的开[6]发机构如表1-1所示。表1-1 “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平台运营概况一览表续表

1.4 产业链“自金融”模式兴起的意义

现代银行诞生于16世纪的意大利,逐步形成货币保管、贷款/存款、汇兑职能等功能。间接金融是近代金融史的显著特点,以金融机构为中介的间接金融一直处于绝对垄断地位。间接金融的存在逻辑在于工业文明的发展,社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大幅提高;同时,“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解决必须通过专业化的中介机构来进行,银行业实现了提高效率、剥离风险、降低社会融资成本的作用。

但在理论上,银行业本质上是金融功能的一种实现形式,而技术也是金融功能的实现形式,所以技术的进步完全可能颠覆现有的银行模式,通过创造新的金融中介形式,实现技术对银行的替代。我国近代,从当铺到票号,再到银行的演化历史,证明了没有绝对不变的金融中介模式。金融中介的实现形式会因时代和技术而转变。交易复杂化、信息不对称和高昂的信息处理成本,是传统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存在的基础。在互联网时代,金融的中介职能是否会演化出全新的形式,正是金融业颠覆式创新的聚焦点。

自金融就是主体之间直接投融资的行为,其前提是信息对称和信息处理成本不高,例如熟人之间的借贷行为。自金融包含金融机构、主体(存款人)、客体(贷款人),其中主体与客体之间是陌生关系,正常情况下不存在联系,完全由金融机构承担沟通功能。如果主体与客体因为技术使能而产生了联系,或本身同属于一个系统(机构/集团、社群、供应链等),两者之间在数据和资源方面可以实现共享共通,那么新的金融模式就可能产生了。

我国目前正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金融,也符合自金融的理念。互联网技术使得永不见面的主体之间产生联系,由完全的陌生关系转变为有机的系统结构。互联网金融以技术解决信息交换问题(信息易得性和获取成本),信息中介以技术的方式实现,改变了传统金融的服务方式,拓宽了金融的内涵与外延。互联网的精神是开放、平等、协作、分享,它会促使我们人与人之间更好地合作、分享。依此理念,金融服务的去中介化或弱中介化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企业自金融,即企业与金融相结合,并利用金融手段为企业提供服务。我国在近10年内,开始有企业主动开展自金融服务,一些行业龙头企业尝试利用自身的实力和对产业链条的深入了解,以及对客户数据的掌控能力,实现产业链上的自金融。随着金融创新需求的日益高涨,不少企业已意识到主动开展自金融服务的价值,如何开展金融创新正成为决策者感兴趣的新问题。目前在我国经济下行周期中,越来越多的核心企业愿意参与供应链金融并分享收益。信息技术的改进短期内不会完全取代信用中介服务功能(如线下的信用调查),却极大地拓展了企业自金融的范围。[7]

企业自金融服务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针对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供以资金集中管理为中心的解决方案;

二是针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资金融通;

三是针对消费者提供各种形式的金融服务。

国内已有部分集团企业设立财务公司,已经出现具备行业特色的综合金融服务。我国产业升级要求金融系统发挥其助推实体经济的作用,而现行传统金融服务的创新仍然存在较多的“瓶颈”限制,企业对金融服务的强烈变革的需求,与企业经营升级的动力不谋而合,“企业+金融”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战略。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自金融的新业务、新形式将大量出现。

金融活动在宏观上是信用货币的创造与调控,但在微观上是主体(包括个人)资产的自主配置和使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处理技术,极大程度地降低了征信成本,自金融行为开始具备脱离持牌信用中介的基础,主体可以直接获得真实透明的信息,作为资产的主体,就可以自主地做出投资行为决定。自金融目前仍然难以取代复杂经营活动所带来的金融中介服务,但是随着生产越来越个性化、越来越简单透明,直接进行自金融活动的需求会越来越迫切,“产业+金融”的自金融是未来金融市场的蓝海,是产融结合实践的主要模式之一。[1]Christensen,The Innovator's Dilemma,1997年。[2]刘东阁,《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的实证研究》,天津商业大学,2018年。[3]E.S.Shaw(美),《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2014年。[4]王全景、郝增慧,《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经济结构基础:所有制结构与金融结构——基于双重二元结构的视角》,经济科学,2018年。[5]唐志宏,《供应链金融4.0的若干思考与实践》,供应链金融智库,2017年。[6]万联网,《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白皮书》,2018年。[7]宁小军,《自金融》,2017年。

第2章 理论与技术基础

2.1 区块链分布式记账的模式与价值

2.1.1 记账的价值

记账是会计的基础,而会计在人类经济与社会文明的发展进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记账以量化的方式,将经济行为运用一定的方法记录在账簿上: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将所有发生的收付、资产进出变化连续记录起来,包括出纳现金记账、仓库物资进出库记账、会计资本结构的复式记账等。在登记账簿时,要求按记账凭证日期、编号、经济业务内容摘要、金额等逐项记入账内,做到登记准确、及时、书写清楚。另外,为使账簿记录清晰,便于内容保管和长期查考使用,所记录内容禁止涂改。

在原始社会末期,社会生产力有了长足发展,生产工具不断改进和生产行业日趋分化,尤其是在私有制经济出现以后,为合理地处理好日益突出的生产、分配、交易、消费等方面的矛盾,人们开始尝试以实物、绘画、结绳、刻画等方式再现客观的经济活动及交往方面的数量关系,这是原始会计记账的萌芽,如图2-1所示。图2-1 刻画、结绳、绘画记事

例如实物记账,狩猎后以积存猎物的头骨的数额,来反映猎获的对象及数量;绘画记事是原始社会创造的以绘画形式来反映经济活动:利用矿石粉等在居住的山洞及岩壁等处,将重大活动以形象的图形绘画出来,从而记录客观活动,如狩猎、驯养、祭祀、文化娱乐等。结绳记事是原始社会创造的以结绳的方式来反映客观经济活动及其数量关系,方法是“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刻画记事是以刻画某种物体遗留痕迹的形式来反映经济活动及其数量关系,如刻画缺口于动物骨片,还有刻木记事、刻竹记事、陶器刻符等。

以记账为基础的会计是对社会各利益集团行为过程及结果的综合计量核算与报告,使有限的经济资源合理配置拥有了客观基础,从而为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会计通过预算、核算、分析、审计及定期公开报告,把社会公益的理念有效地嵌入各种经济活动,从而,使各利益主体诉求的满足不仅取决于各主体的负责努力,还达成对公益要求的有效增进。可见,记账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作用,[1]会计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性保障作用也显而易见。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