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文学术经验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9 10:03:20

点击下载

作者:邹勇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田文学术经验集

田文学术经验集试读:

前言

田文先生,男,1933年8月出生,山东省荣成市人,主任医师,教授,原烟台毓璜顶医院院长兼党委书记,烟台市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所长。山东省第一、二、五届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国际时间生物学时间医学会会员,1988—1994年中国时间生物学时间医学会副理事长,第1~4届山东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副理事长,第1~3届山东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山东省科协委员。1991—1994年山东省卫生厅技术委员会委员。从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长期从事市、省、中央军政领导的保健工作,先后两次受到原卫生部的通报表彰,两次被评为烟台市科技拔尖人才,2009年烟台市十大医界名人,1998年山东省名中医,2014年山东省名老中医。

先生于1995年2月被山东省卫生厅、人事厅确定为山东省继承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带徒1人。2002年被卫生部、人事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第3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师承导师,带徒2人。2012年被山东省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成立省级名老中医工作室“田文工作室”,带徒8人。2013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成立国家名老中医工作室,带徒12人。

田文先生是我国当代名老中医,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60余载,学验俱丰,科研成果卓著。今八十有余,仍每周临诊3天,为患者广泛赞誉。

先生崇尚学术,对五运六气理论及临床有深入的研究。先生认为:五运六气是中医“天人相应”医学模式的运转机制。以《黄帝内经》运气七篇大论有关天文气象变化与人体发病的方面为例,指出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太阳系的物质发生发展变化总规律。地球自然界所以能产生万物,其根本原因在于“九星悬朗,七曜周旋”,相互运动所产生的阴阳五行之气(风火湿燥寒)的运行,而万物的正常变化又赖于五运六气的正常和协调。运气理论十干化运是由二十八宿在天体上的方位来决定的。揭示了运气规律,气象、物候、民病的变化与五大行星之间的对应关系,证明了五运六气是古人长期对自然界环境与人体发病相关性进行系统观察而总结出来的反映真实客观规律的医学体系,集预防、诊断、治疗、选方用药于一体的整体医学体系,是中医学术理论的核心内容。

五运六气是中医理论的源泉,也是当今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所需要的框架结构。研究五运六气,可以认识中医理论的实质,提高中医理论水平,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先生是研究中医时间医学的开拓者,经过20多年的努力,对脑血管病、冠心病等的发病与自然环境关系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科研观察,发现了一些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规律。自然环境如天文气象、日月星辰的周旋、四季寒暑交替、昼夜日落星起的变化,这一切作用于人体使其生理病理表现出了各种节律,这就是时间医学要研究的内容。先生认为,研究时间医学不能形而上学地空谈时间,要研究某事物表现出的时间规律的物质基础。

先生一生从事中西医结合事业,他认为中医和西医植根于中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内,虽然理论体系和指导思想中存在着诸多不同,但并非水火不相容,两者都是对人体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一致的,在我国出现中西医结合具有必然性。中西医结合不仅促进了中医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西医由“分析时代”向“系统时代”的发展。它是我国未来新医学的基础。

先生重视中医经典著作,尤其是对《伤寒论》证治规律有深入的探讨。《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核心,总结出许多典型的“证治规律”。这些规律是中医学运用辩证唯物观、整体衡动观、对立统一法则、时空观等认识疾病的典范。六经之名称,是由《内经》沿用而来,但是《伤寒论》的六经证候学说却与《内经》的内容完全相悖。它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为理,以汗、吐、下、和、温、清、消、补为治疗大法,总共只有113方,药仅92味,加减进退,错综变化,应用起来极为灵活。不但可以治伤寒,也可用于各种杂病,只要辨证准确,可谓“通治百病”。六经有三阴有三阳。三阳为表,实证热证居多为其常,虚证寒证较少是为其变;三阴属里,虚证寒证居多是其常,实证热证较少是为其变。对疾病的认识要通常达变、机动灵活,以病证的现实情况为依据,不可胶柱鼓瑟,死于局下。先生对《伤寒论》证治鉴别、传经问题、组方配伍特点及对危候证治的认识都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先生行医半个多世纪,经历了社会变革、生活变迁和疾病谱的变化,对老年病重视“气衰”理论,指出老年病发病特点主要为整体功能衰退或低下,即“气衰”,以“治病必求于本”为原则,在方剂配伍上着重于提振脏器的功能,用药上广征博引,不拘一格,融汇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和中药药理,体现中西医结合学术思想。在老年心脑血管病、脾胃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的诊治中,强调补元气,健脾气的重要性,形成了诸多成熟有效的思路和方法。

学生跟师多年,高山仰止,感念先生的医德、医术和对学生的谆谆教诲,为使先生经验发扬光大,垂范后人,诸弟子不揣浅陋,总结先生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奉献于同道,也算为弘扬中医学术尽点微薄之力,以感师恩。邹 勇2016年6月于烟台毓璜顶医院第一讲 论五运六气五运六气是中医理论的核心

五运六气是我国古代研究天文、气象变化对自然界生物影响的一门学说。早在《黄帝内经》,就运用五运六气学说研究天文、气象、物候与人体生理、病理相关性,探讨五运六气节律变化来研究人体与自然气候的关系。五运六气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帝内经》运气七篇大论,是我国古代研究六时气候变化及其变化对生物影响的一种学说。运用五运六气学说可以研究天文、气象、物候与人体生理、病理相关性,探讨五运六气节律变化,研究人体与气候的关系,顺应天地阴阳变化,以防病治病。

以“内经”理论为纲,遵循“天人相应”这一思想脉络,五运六气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五运,就是木、火、土、金、水五气运行。张景岳说:“五行之应天干是为主运”,天地之间,万物阴阳的运动变化,均按五行之数有规律地进行,故称五运。六气,就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变化。五运六气与天体行星密切相关,五大行星是围绕太阳运转的行星,古人能够观察到的五大行星运转和围绕地球转的月亮对地球的影响最大,它们正常的运转与大自然产生有规律的影响,应之以五运,因为有五运,才产生六气。五运六气的基础内容就是以五行、六气、三阴三阳为理论基础,依据《内经》五运六气医学天文历法,以五运阴阳为纲的天地日月星辰学说,运用天干地支为推算工具符号来预测气象变化、人体生理病理和疾病流行之间的相关性,即五运六气节律变化。《内经》的精髓均来自于古人进行“五运六气”的实践活动,是“五运六气”把整个中医理论与人体生理病理、与大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运转了起来。五运六气是中医“天人相应”医学模式的运转机制。

以《黄帝内经》运气七篇大论有关天文气象变化与人体发病的方面为例,指出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太阳系的物质发生发展变化总规律。地球自然界所以能产生万物,其根本原因在于“九星悬朗,七曜周旋”,相互运动所产生的阴阳五行之气(风火湿燥寒)的运行,而万物的正常变化又赖于五运六气的正常和协调。并指出运气理论十干化运是由二十八宿在天体上的方位来决定的。揭示了运气规律,气象、物候、民病的变化与五大行星之间的对应关系,证明了五运六气是古人长期对自然界环境与人体发病相关性进行系统观察而总结出来的反映真实客观规律的医学体系,集预防、诊断、治疗、选方用药于一体的整体医学体系,是中医学术理论的核心内容。《天元纪大论》曰:“考《太始天元册》文曰: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表述了天文变化与地球气象及生物的关系。《五运行大论》曰:“览《太始天元册》文曰: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黄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氏昂毕;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所谓戊己分者,奎、壁、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指出运气理论十干化运是由二十八宿在天体上的方位来决定的。据天文学家考证《内经》的“五天五运图”(五气经天图)是公元前2000年左右夏朝冬至半夜正子时的天象。《气交变大论》曰:“其不及太过,而上应五星”,“承天而行之,故无妄动,无不应也”。“以道留久,逆守而小,是谓省下。以道而去,去而速来,曲而过之,是谓省遗过也。久留而环,或离或附,是谓议灾与其德也。应近则小,应远则大。芒而大倍常之一,其化甚;大常之二,其眚即发也。小常之一,其化减;小常之二是谓临视,省下之过与其德也。德者福之,过者伐之。是以象之见也,高而远则小,下而近则大。故大则喜怒迩,小则祸福远。岁运太过,则运星北越;运气相得,则各行以道。故岁运太过,畏星失色而兼其母;不及,则色兼其所不胜”,“亦各从其化也,故时至有盛衰,凌犯有逆顺,留守有多少,形见有善恶,宿属有胜负,征应有吉凶矣”。此段经文精辟地论述了五星运行轨迹变化与自然气化和物化现象的相应关系。“留”与“守”、“去”与“来”、“曲”与“环”、“离”与“附”、“大”与“小”、“近”与“远”均为五星运行轨迹的变化。“芒”是指行星的亮度,“大倍常之一”指亮度大于平常一倍。亮度大,行星离地球近。《气交变大论》又曰:“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食减、体重烦冤、肠鸣腹支满,上应岁星(木星)。甚则忽忽善怒,眩冒巅疾,化气不政,生气独治,云物飞动,草木不宁,甚至摇落,反胁痛而吐甚,冲阳绝者死不治,上应太白星(金星、复气)”,“岁火太过,炎暑流行、肺金受邪……上应荧惑星(火星)……上应辰星(水星、复气)……”“岁金不及,炎火乃行……上应荧惑星,民病肩背瞀重,鼽嚏血便注下,收气乃后,上应太白星(金星),其谷坚芒(指稻一类谷物)……头脑户痛……上应辰星,丹谷不成(指黍类、麦类谷物),民病口疮,甚则心痛”。《六元正纪大论》曰:“太阳司天之政……水土合德,上应辰星、镇星”,“少阴司天之政……金火同德,上应荧惑,太白”。此两篇大论详细论述了运气规律、气象、物候、民病的变化与五大行星之间的对应关系。

五运六气是中医理论的源泉,也是当今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所需要的框架结构。它充分揭示了运气规律、气象、物候、民病的变化与五大行星之间的对应关系,集预防、诊断、治疗、选方用药于一体的整体医学体系,是中医学术理论的核心内容。研究五运六气,可以认识中医理论的实质,提高中医理论水平,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五运六气对现代时间医学发展的指导作用

五运六气是集天地生于一体,以五运阴阳为纲,在形成整体统一的时间医学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现代时间医学的发展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从时间医学角度来看,阴阳五行是日月五星与生命和人体周期节律变化的高度概括。五行理论和运气学说的“上应五星”与木火土金水五大行星之间有对应关系,现代时间医学的发展可借鉴五运六气时间医学模式,以尽快地完善起来。一、五运六气是整体统一的时间医学体系(一)五运六气的天文学背景

1.以宣夜学说为宇宙理论

五运六气学说选择了宣夜说为宇宙理论,宣夜说在天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五运六气学说的天文历法体系

五运六气学说运用了三种坐标系观察天象,采用的是古今天文学常用的真地平坐标系、赤道坐标系和黄道坐标系,其特点是采用干支五行来标度真地平参考系,并通过与真地平参考系的映射关系来确定其他两种参考系的标度。(二)五运六气与医学气象学

五运六气是古人仰观天象,俯察地理,授时纪历的科学符合系统。五运六气学说所用的天气、地气指不同高度的大气。较高空间的为天气,受宇宙天体的影响大,为现代意义的“气团”或“天气系统”;近地面的为地气,为现代意义的各种类型的小气候、微气候。五运六气的主气、主运、客气、客运、司天在泉等具有气象观察和实测为依据。(三)五运六气与医学物候学

五运六气正确反映了物候学定律如年度循环律和随气候转移律。后者为异常的“候应”现象,五运六气中对物候的高低地势差异、东西差别、阴阳盛衰的论述完整地表达了现代物候学中的霍普金定律(Hopkins’bioclimatic law)。(四)五运六气与地理地质及自然灾害

在《内经》运气学说中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环境方域气候的不同,地质条件土壤水质等差别与生物人体相关的内容。并已注意到了环境与诊断、地域差别与人体用药剂量的不同及地理环境对中药性能的影响,因而又有“因地制宜”的思想产生。在自然灾害方面论述了大量的风暴、山洪暴发、水灾、虫灾及地震等丰富的内容,物候受到的影响及人体发病和流行病的情况。(五)五运六气与人体发病规律、诊断治疗原则及选方择时用药《内经》运气七篇大论中最丰富的内容还是对人体发病规律的论述。如五运的木火土金水、六气的风寒暑湿燥火的节律异常变化对应于人体的五脏和三阴三阳六经六腑随之变化而发生各种各样的疾病。五运致病、六气致病、胜气复气致病、郁气发作致病等,均有时间节律。二、五运六气时间医学模式《内经》七篇大论中的五运六气学说以系统的方法,把人体放到天文(日月五星)、气象(风寒暑湿燥火)、地理环境(东南西北中)及物候(五谷、五果、五畜、五虫)的自然环境背景中进行考察,把古天文、历法、气象、物候、生物、医学、数理逻辑学等多种学科知识综合在一起,把疾病流行周期与天文历法统一起来,以时间为轴线,以五运阴阳调控运转机制为纲,建立了以五运六气历法、干支序列形式的系统控制程序,形成了自然体系、独具特色的“五运六气时间医学模式”。三、阴阳五行是自然界时间和空间物理特性的高度概括

通过对五运六气的深入研究,不难看出“阴阳五行”这一概念不仅是哲学意义上的说理工具,也是来源于古人对日地月和五大行星相互运动对应关系周期序列的总结,是昼夜四时阴阳变化、地理生物的五运六气节律的高度概括。阴阳的消长、对立转化、五行的相生相克包含着控制论原理。阴阳五行对时空、天文、气象、物候及人体脏腑概括形成的阴阳五行模式包含着系统论原理。四、现代时间医学的发展应借鉴五运六气

现代时间生物医学对生长节律及其应用上做了大量的研究,但对产生这些节律的环境背景和生物节律与外部环境的周期性变化的相关性(如太阳系日月行星、银河系等天文因素对地球气象和生命的影响)缺乏探讨,离五运六气时间医学模式还相差很远。五运六气无论是丰富的时间内容,还是其具有系统论思想的独特的时间医学模式,对现代时间医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换句话说,现代时间医学也应该借鉴具有系统论思想、集天地生于一体的五运六气时间医学模式的优点,使自己完善起来。五运六气与医学模式的转变

今天,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但却面临着种种困难,此时中医学显示出巨大的优势。曾一度被冷落了的“五运六气”,随着学者们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了一个个令人瞩目的成果之后,终于从迷茫之中走了出来,重新崛起,将在医学模式转变这一世界医学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上发挥出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一、向新的医学模式转变尚无运转机制

众所周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新的医学模式已经被认可,但目前医学界的状况除了许多学者从哲学和方法论等角度来对医学模式的转变进行探讨外,很少在临床应用上或怎样把新医学模式运转起来进行研究。新医学模式的构想还没有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现在医务工作者中很少有人了解系统论、控制论、耗散结构等现代科学方法论,仍然只用分析还原的思维方式去进行临床或研究工作。甚至中医界的许多临床工作者也不能将人体与大自然统一起来去认识,只是针对一个病人运用中医学的诊断方法辨出一个“证”(如感冒的风寒、风热,脑血管病的肝阳上亢、痰湿瘀血阻络等)在整体上进行处方用药。这是优点,但也与西医临床工作一样忽略社会自然环境对病人的重要影响。这与《黄帝内经》的精华“天人相应”的精神仍相差甚远。

由于缺乏一种运转机制,新医学模式的各个层面(生物、心理、社会及自然环境)还没形成一个完整的综合理论体系。这样,还必须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使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各个层面纵向地进一步完善,横向地相互之间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能运转的统一体。然而中医学特别是《黄帝内经》精髓所在的“五运六气”,显示出了巨大优势。五运六气能缩短医学模式转变所需要的时间和距离。二、从中医学中寻觅出路

中医“天人合一”的医学框架包含着“生物心理社会自然医学模式”的雏形,这对医学模式的转变有借鉴作用和巨大优势。由于中医的理论和实践是紧密相连的,从大自然的天文气象(日月五星、春夏秋冬、风寒暑湿燥火)、地理(东南西北中)、物候(五谷五虫等)、社会心理(喜怒忧思恐)、人体的生理病理、阴阳八纲辨证到中药方剂遣方用药均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综合的医学体系,并科学地反映了客观现实。再加上方法论上的特点,更加真实地反映了自然环境与人体之间相互联系的整体的客观现实,因此能解答西医所不能解答的问题,能更真实地揭示生命的本质。现代生物医学向整体医学回归的出路应当从中医学中去寻觅。三、五运六气是新医学模式运转的枢纽

中医的“天人相应”思想、自然观、整体衡动观、气化学说、病因病机学说、治则治法、制方选药等均渊源于《黄帝内经》的五运六气七篇大论—《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至真要大论》。这七篇大论从寥廓的宇宙,悬朗周旋于天穹上的日月星辰,到地面上的草木虫兽、谷肉果菜,从寒暑的往来更替到生命的生长壮老已,在如此广阔的背景上,揭示出了人体生命现象、病因病机、诊断治疗、遣方用药、养生防病等一系列规律。这七篇大论充分反映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和渊源。换句话说,《黄帝内经》的精髓亦均来自于古人进行“五运六气”的实践活动。是“五运六气”把整个中医理论与人体生理病理,与大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运转了起来。五运六气是中医“天人相应”医学模式的运转机制,也是当今新医学模式所需要的能使之运转的枢纽。

五运六气是我国古代研究天文、气象、地理环境对生物影响的学说。新中国成立以来不断地对其进行研究,在五运六气与传染病暴发流行和防治、气候和自然灾害的预测及与其他疾病(如心脑血管病)的相关性等很多方面均做了大量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其中对脑卒中发病与五运六气相关性的研究发现,此病具有显著的运气节律(大运、五运及六气节律),并与《黄帝内经》运气七篇大论内容相符合,揭示出脑卒中发病除了自身的因素以外,与气象变化(风寒暑湿燥火,即风速、温度、湿度、气压等的异常变化)和日月五星(木火土金水)的运动与地球相互作用有着密切相关,为应用五运六气预测和防治脑血管病提供了理论依据。并提出“阴阳五行学说”来源于五运六气,即来源于古人对日月、木火土金水五星与地球气象物候及民病相关性的观察的经验总结。这对《内经》五运六气科学价值的深入认识和现代天文医学、现代气象医学的发展均有重要意义。

运气七篇大论详细论述了运气规律、气象、物候、民病的变化与五大行星之间的对应关系。

今天,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证实《黄帝内经》揭示的以上规律是客观存在的,用充分的事实证明了五运六气是古人长期对自然环境与人体发病相关性进行系统观察而总结出来的反映真实客观规律的医学体系。

五运六气具有操作性,古人把观察到的天文气象变化影响生命活动(动物、植物及人体)的周期(5年、6年、12年、30年、60年)规律与天干地支纪年统一起来,形成一套预测疾病、防治疾病的操作系统,用天干地支就可推算某年的气候特点、物候变化、人体发病的情况,这样就可将气候自然界变化与人体发病结合起来进行预防和诊治,从而达到《内经》“上工治病,治未病”的境界。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五运六气是“天人相应”综合医学模式,五运六气把宇宙天体运动、地球气象变化、地理环境、物候、社会心理、人体生理病理、辨证诊断、防病治病、选方用药等均纳入到能被运转操作的系统综合的“五运六气医学模式”之中。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五运六气的应用和深入研究必定加速医学模式的转变,五运六气就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所迫切需要的运转机制和枢纽。并可将现代生物医学作为一个分支纳入到五运六气医学模式之中一起运转。第二讲 论时间医学时间医学是中医学的特色精华

自然环境如天文气象、日月星辰的周旋、四季春夏交替、昼夜日落星起的变化,这一切作用于人体使其生理病理表现出了各种节律,这就是时间医学所要研究的内容。时间医学是中医的特色和精华,研究时间医学不能形而上学地空谈时间,要研究某事物表现出的时间规律的物质基础。《内经》是最早研究时间医学的专著,系统提出了中医时间医学基础理论,描述了人体多种节律,如人体阴阳昼夜节律、年节律,营卫之气运行的昼夜节律,五脏发病的昼夜节律,脉象变动节律等。《内经》的“天人相应”和“毋逆天时,是谓至精”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说明自然界天地阴阳之气与人体是息息相通的,因此人的各种生理活动及病理变化必然受到时令气候节律等因素的影响。《素问·岁露论》云:“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因而,年月季节、昼夜晨昏等时间因素,给人体的生理活动及病理变化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内经》制定了时间治疗学的基本原则,针灸中的“子午流注针法”即是根据不同时辰而有取经与取穴的特异性,就是时间医学的具体表现。养生原则讲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即顺从阴阳的动态去进行养生,春生夏长,动态是阳;秋收冬藏,动态是阴。《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谓:“用寒远寒,用热远热”也是根据季节气候的变化不同,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各异,而使用不同寒热温凉的药物治疗。《素问·八正神明论》曰:“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虚,形独居。”并以此而提出:“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的治疗原则。即提示治疗疾病时须参考每月的月相盈亏圆缺变化规律,这在妇科的月经病治疗规律中较为常用。《内经》曰:“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日夜阴阳之气变化不同,人亦应之,因而某些疾病,如阴虚的午后发热,湿温的身热不扬而午后加重,脾肾阳虚之五更泄泻等,也具有日夜的时相特征,亦当考虑择时治疗。

在治法上强调“从阴阳则生,逆阴阳则死,法天则地,随应而动”,“时必顺之”,“热无犯热,寒无犯寒”等,都是时间医学的具体体现。《伤寒论》有临床时间特点,《伤寒论》治病用药、诊病防病均注重时间性,全书397条与时间有关的就有100余条,其核心为六经辨证,并认为六经的实质是古人认识到的人体生理病理时间节律。六经的“六”是日、地、月及五大行星相互运动影响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常数。《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充分反映了三阴三阳与时间的密切关系。如328条“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凡症状主要在这个时段出现的病,均可从厥阴病论治。此外,54条“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时发热自汗出”是指有时间规律地发热自汗;“先其时发汗”是指在了解病人发热时间规律的前提下,在发热之先用药发汗治疗,充分说明了用药时间的重要性。157条十枣汤……平旦服;262条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分温三服,半日服尽;310条猪肤汤温分六服;173条黄连汤昼三夜二服等,均是择时服药的例子。

先生用了近20年的时间研究脑血管病的发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其课题“脑梗死发病运气节律与气象天文相关性分析”对1978—1989年12年间1927例脑梗死的发病时间规律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脑梗死发病具有五运六气节律(简称运气节律),与《黄帝内经》运气七篇大论中40余处的描述相吻合。采用目前国际时间生物医学通用的余弦法(cosinor)检验表明,1978—1987年10年间各年脑梗死发病总数即大运具有生物节律性,P<0.01。峰值位于1984年和1985年,各年五运六气的发病均具有生物节律性,P<0.01。各年五运节律的峰值位于客运和主运为宫土的运步上,各年六气节律峰值分别位于三、四、五气,其中太阴湿土客气加临时发病最多,其次为厥阴风木和阳明燥金时,与《黄帝内经》运气七篇大论所述的中风发病时间规律基本吻合。研究表明脑梗死运气节律与气象变化及天文背景三者之间有对应关系。经烟台气象台气象资料分析显示,烟台市脑梗死发病与本地的气温、湿度、气压及大风暴雨等大气现象的变化均有相关性,与《黄帝内经》运气七篇大论所述的气象变化亦相吻合。对北京和紫金山天文台提供的天文资料进行分析,发现木火土金水五大行星视半径的变化与气象变化和脑梗死发病均具有对应关系,提示为形成运气节律的主要天文背景。如木星近则出现风暴,火星近则炎热,土星近则雨湿流行等,从而表明《黄帝内经》运气学说“上应五星”的观点是有天文背景的。

先生对冠心病的时间医学规律亦进行了探索,其课题“正常人与心脏病人心功能的昼夜节律”、“冠心病患者对中药‘时心灵’时辰敏感性的临床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24小时的心功能均比健康人低下,而且最佳心功能和最差心功能出现的时间,均比健康人落后了2小时。就是说,健康人最佳心功能出现在6时,最差出现在18时,而冠心病人最佳心功能出现在8时,最差出现在20时。找出并确认冠心病患者服中药“时心灵”的最佳时间在7时30分,为最有效地改善心肌缺血、改善心功能的时间。同时发现在9时30分、13时30分和15时30分服药为疗效相反时间,使心功能呈减弱趋势,这又是一个有意义的发现。经15年的临床实践证明,冠心病患者每天早晨7时30分服1剂“时心灵”均能收到满意的疗效。住院病人一般经过一个月(即1个疗程)治疗,各种症状如胸闷憋气、心律失常就会基本消失,心电图改善或恢复正常。治疗2~3个疗程,能使异常的心功能节律恢复或接近正常。可见,中老年人冠心病多与心功能低下有关。

临床治疗各种疾病的具体处方用药也很注意时间问题,如脾肾阳虚的五更泻、肾阳虚的肾喘(哮喘)、表虚证的外感均应在早上或上午自然界阳气盛时服药治疗较佳。桂枝汤证,若夜间服用发汗常伤阳气,造成感冒迁延不愈。肾阴虚宜夜间一次服六味地黄丸。慢性胃炎或结肠炎属脾虚湿盛者,春季少佐以平肝药物,暑季雨水旺时则佐以芳香化湿之品,更能收到良效。生物钟现象

许多生物都存在着有趣的生物钟现象。

万物之灵的人类,同样受着生命节律的支配。什么是人体生物钟?有人把人体内的生物节律形象地比喻为“隐性时钟”。科学家研究证实,每个人从他诞生之日直至生命终结,体内都存在着多种自然节律,如体力、智力、情绪、血压、经期等,人们将这些自然节律称作生物节律或生命节奏等。人体内存在一种决定人们睡眠和觉醒的生物钟,生物钟根据大脑的指令,调节全身各种器官以24小时为周期发挥作用。

早在19世纪末,科学家就注意到了生物体具有“生命节律”的现象。上世纪初,德国内科医生威尔赫姆·弗里斯和一位奥地利心理学家赫尔曼·斯瓦波达,他们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揭开了其中的奥秘。原来,在病人的病症、情感以及行为的起伏中,存在着一个以23天为周期的体力盛衰和以28天为周期的情绪波动。大约过了20年,奥地利因斯布鲁大学的阿尔弗雷特·泰尔其尔教授,在研究了数百名高中和大学学生的考试成绩后,发现人的智力是以33天为波动周期的。于是,科学家们将体力、情绪与智力盛衰起伏的周期性节奏,绘制出了三条波浪形的人体生物节律曲线图,被形象地喻为一曲优美的生命重奏。到了20世纪中叶,生物学家又根据生物体存在周期性循环节律活动的事实,创造了“生物钟”一词。

生物钟的位置到底在何处?传统的观点认为,生物钟应该存在于大脑中,但对于具体位置的说法却又各不相同。有人认为,生物钟的确切位置在下丘脑前端,视交叉上核内,该核通过视网膜感受外界的光与暗,使之和体内的时钟保持同一节奏。也有人认为,生物钟现象与体内的褪黑素有密切的关系,由于褪黑素是由松果体所分泌,因此生物钟也应该位于松果体上。

后来产生了外界信息所导致的外源说、生物体内在因素决定的内源说和生物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综合说等。

外源说认为,某些复杂的宇宙信息是控制生命节律现象的动因。美国学者弗兰克布朗博士认为,人类对广泛的外界信息,如电场变化、地磁变化、重力场变化、宇宙射线,其他行星运动周期、光的变化、月球引力等极为敏感,这些变化的周期性,引起了人的生命节律的周期性。

内源说认为,生命节律是由人体自身内在的因素决定的。对夜间活动的仓鼠的试验表明,在外界条件变化的情况下,如在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的条件下,仍然有相似的节律。人在恒温和与外界隔绝的地下,也表现出近似于24小时的节律,因此,人的生命节律是由人自身的因素造成的。

综合说是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理论。

据专家介绍,人类已经发现了12个与生物钟相关的基因,生物钟不但影响人的身心健康,而且可以在治疗疾病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由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生物钟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1971年英国科学家在其研究的果蝇中发现了一只特殊果蝇,它的生物钟只有21小时。科学家花了14年时间,直到1985年才找到了引起这个果蝇生物钟异常的基因。这就是人类第一次发现与生物钟相关的基因,这个基因被命名为period—“周期”。科学家一直试图克隆该基因在其他物种,尤其是哺乳动物的类似基因,但一直未能成功。1997年《细胞》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科学家通过对上万只实验鼠的研究,发现了一只实验鼠的生物钟周期是27小时,并定位克隆了这个核酸发生变异的基因,命名为“时钟”基因—clock gene。

与此同时,孙中生博士等为了克隆乳腺癌基因,对17号染色体基因进行大规模地筛选。他们发现,其中有一个基因与果蝇的生物钟基因“周期”呈现一定的序列类似性,因此假设该基因是果蝇“周期”在哺乳动物中具有同等功能的类似基因。通过动物实验,他们发现“周期”基因有24小时表达节律,同时该基因的表达能随光周期的改变而变化。这一发现因揭示了生物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被《科学》杂志评为当年10大科技突破之一。

近年,国际上对时间生物学研究十分重视,提出了时间病理学、时间药理学和时间治疗学等概念,生物节律已成为临床研究、预防及基础医学的一个重要学科。

目前研究较多的是昼夜节律,可以说健康人体的每一生理功能均表现出高度精密和稳定的昼夜节律。例如,在健康生理状态下,体温、心率和血压下午最高,而听觉和痛觉傍晚最敏感。某些激素如可的松和睾酮在早晨起床时最高,而胃泌素、胰岛素和肾素水平下午和傍晚最高,褪黑素、催乳素在睡眠时达到高峰。生长素的高峰也在熟睡时,因此,充足的睡眠是儿童生长的重要保障。健康人血中的淋巴细胞计数上午最低,夜间达到高峰,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这种节律则消失;血清IgE是一种炎症标志,本应24小时处于恒定水平,但哮喘等过敏反应病人的IgE节律在下午达到高峰,夜间处于低谷,致使多数患者在黄昏后发病;心血管疾病发作亦表现为明显的昼夜节律,医学统计发现,午夜零点与清晨6点期间,心血管意外的风险性增加40%,脑卒中风险性增加49%。一些心源性猝死多发生于深夜,可能与后半夜动眼睡眠时程增加,血压和心率节律不稳有关;血压昼夜节律波动幅度加大会增加脑缺血性卒中的危险性。

生物节律还可用于指导肿瘤化疗。研究发现,真核细胞的分裂周期非常接近24小时周期,然而不同类型的细胞其有丝分裂活动的高峰期于一天的时间段不同。例如,直肠癌细胞的有丝分裂活动高峰期在夜间,此时正常的胃肠细胞大多处于静止期。化疗药物如果在夜间给药,可以加强疗效而同时降低副作用。抗高血压药的用药时机如与血压节律一致也会取得较好的降压效果。德国医学会推荐,原发性高血压宜早晨用药,而肾源性高血压宜傍晚用药。当然利用一些药物改变生物节律也可以达到治疗目的。临床调查显示,钙阻滞剂可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昼夜节律波动幅度,改善心血管病人的预后。内经时间医学理论简介

中国古代天文学是以地球为参照体的天体运动学,对日地月及五大行星的观测早已很清楚。地球自转出现昼夜,因为地轴或者说天轴与地球公转轨道形成夹角,故有四季寒温不同。天体运动有自身的规律,人生天地间,必然受感应,所谓气交。《内经》讲求天人合一,是最早研究时间医学的专著,系统提出了中医时间医学基础理论,描述了人体多种节律,如人体阴阳昼夜节律、年节律,营卫之气运行的昼夜节律,五脏发病的昼夜节律,脉象变动节律等。制定了时间治疗学的基本原则,如针刺补泻,因时随迎等。养生上讲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用寒远寒,用热远热等。《内经》中有大量的有关时间医学的经文,如“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从阴阳则生,逆阴阳则死,法天则地,随应而动”;“时必顺之”;“热无犯热,寒无犯寒”;“无失天信,无逆气宜……是谓至治”。《内经》根据天地同律的原则,创制了独特的“五运六气”,它体现了天体运行、气象、物候等对人体的影响,是时空合一的集中表达,从非常广泛的时空角度反映了天地人的统一。可以说“五运六气”是时间医学的精华。《内经》中还提到,人体功能与月盈亏而变动,“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廓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月廓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血虚,其卫气去”。《内经·岁露》曾说“逢年之盛,遇月之满,得时之和,虽有贼风邪气不能危之也”,“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时之和,因为贼风所伤,其死暴疾也”。在那个时代古人就认识到人体与日月的转移、潮汐涨落有相关性,对人体的防御功能有一定的影响,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现今已证明,许多生物中发现太阴节律。月球围绕地球公转不仅在地球上引起潮汐现象,而且证明对人体的代谢确有影响。如妇女月经最能说明问题,月球绕地球一周是29.53天,而大量统计资料表明女性月经周期平均是29.50天,基本上等于一个朔望月。

内经还制定了时间治疗学的基本原则,如针刺补泻,因时随迎等,讲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用寒远寒,用热远热等。《伤寒论》与时相性的初步探讨

时相性是时间概念,它是有规律的,不仅强调时间本身的周期常数,而且更为重视在每一时间相位上的相关因素,即更为重视天地人之间的相应关系。《伤寒论》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医学名著,对时相性的强调也是十分明显的,全书397条,与时相有关就有近百余条,可见提出讨论这个问题很有必要。

现将《伤寒论》与时相有关的几个问题提出讨论如下:一、《伤寒论》的“三阴三阳”《伤寒论》是以“六经”为辨证的,为什么以“六经”为数?古人分析事物的属性,以阴阳为道,但是认为阴阳虽然是代表了事物的两个方面,不同事物的每一个方面已感到以阴阳不能详尽之,因此阴分三阴,阳分三阳,如《伤寒论》中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名称,应用于临床,即后世称之为“六经”。

地球这个行星围绕假设的地轴自转一周是24小时,人们称一个“太阳日”或称“似日周期”。地球围绕着太阳旋转运行一周是三百六十五日又四分之一天,人们把它称为一年,或称“似年周期”,月亮绕地球一周需要大约二十九天半,人们称“一月”或“似月周期”。《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甲子相会,命曰岁立。”指出古人用甲子记年、月、日,这与现代天文学家观察太阳、地球、月亮的周期规律是一致的。又曰:“天以六为节,……六期为一备”,用以说明六十年又为气候变化的一大周期,一年又分六步,每步六十日八十七刻(包括四个节气),根据运气学说分析这六十年周期中又有六年为一小周期,这就是说六十年由六个十小周期组成。“六”的周期在这里都很突出了。

而《伤寒论》用“三阴三阳”设六经辨六病,可能与六即周期相一致。邵子亦曰:“天地之本,起于中,夫数之中,五与六也……六居二、四、八、十之中,故曰六居地中成数之主。”“六”这个成数是天体岁月的一个常数,如一年约三百六十天为六的六十倍。一年十二月为六的二倍,一年二十四节气,为六的四倍,每季三个月(90天)为六的十五倍,每月约三十天为六的五倍,每天二十四小时为六的四倍,每时六十分,每分六十秒等。

用“六”代表脏腑经络,统摄周身之阴阳气血。由于脏腑经络由胸走手,由手走头,由头走足,由足走腹的不同,这就由六经演化为十二经,内联脏腑,外联四肢百骸、九窍皮毛,形成了一个整体。

用“六经”应六气,风、寒、暑、湿、燥、火进行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是应用理法方药的根据。从上不难看出“三阴三阳”这个“六”在中医学中不但代表了气血脏腑经络,更重要的是设“六经”辨六病,与时相性密切相关,以此作为分析病理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依据和手段。二、《伤寒论》六经传变的“传”《伤寒论》中的“传”或“转属”、“转系”和“转入”是否和时间有关系呢?

外感病发生之后,总是每日每时每刻受时向的影响而不断变化,决不会老是停留在原来的证候上,这些变化的结果,除了自愈者外,其余在《伤寒论》中就叫“传”或“转属”、“转系”和“转入”,由此前人对此已作了种种解释,不多赘述。

在疾病过程中或因误治或因自然演变,由这一经病变成另一经病是常有的。如《伤寒论》中:“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阴。”又“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往来寒热。”这就证明邪气已离本经而尽转他经。《伤寒论》把六日作为六经传变的一般规律,虽源于《内经》:“伤寒一日,巨阳受之……六日厥阴受之。”日传一经,依次相传的六日周期(或节律),但主要也体验到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是非常复杂的,由于很多因素影响,常常不能反映疾病的实际过程。所以《伤寒论》中又说:“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也。”说明六经传变,张仲景也不拘日数,还要脉症合参。《伤寒论》把六日作为热性病的传变周期,当周期终了叫“经尽”,进入第二周期的叫“再经”,如:“太阳病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既然体内的阴阳不断地受时向性的影响,所以伤寒发病之后,其日期的长短就有指导临床辨证施治的价值。如《伤寒论》中提到的“一二日”、“二三日”、“三四日”、“四五日”、“五六日”、“六七日”、“七八日”、“八九日”、“十日”、“十三日”等,都是启示体内病情变化情况与时向的关系。如《伤寒论》第五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按伤寒传变规律是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而今二日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病仍在太阳也。第十条:“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注:风家概括伤寒,而不了了者是风邪未尽之意。按周期太阳病应七日病衰,头痛少愈,病状减轻,表解而不了了者谓元气已经恢复,但是余邪未尽,尚不好者至第二传变周期元气充盛,这种自发的节律由自身控制,是一种内因性节律与外界同步因子的作用(天时),在这两种因素的作用下精神清爽,了了而愈,故十二日愈。

以治疗方面,《伤寒论》很重视时向因素,并从动态过程来进行辨证施治。张仲景提出:“用桂枝汤时,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用理中汤则要求:“日三四,夜二服。”对于承气汤,泻心汤,栀子豉汤,柴胡类方,四逆辈等,均要求从时空角度来随证施治,如157条十枣汤,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181条阳明白虎汤证日三服。263条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分温三服,半日服尽。177条黄连汤证,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310条猪肤汤,温分六服。351条当归四逆加吴萸生姜汤温分五服。178条黄连汤昼三夜二服等,无不反映张仲景应用时间治疗的方法。还有,用时向方位(天文星座方位)命名的方剂,如大青龙汤、白虎汤、真武汤等。三、《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9~15点),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15~21点),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3~9点),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21~3点),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23~5点),厥阴病欲解时是从丑至卯上(1~7点)。总之,阳之所主是白天,阴之所主是夜间。属于阳的三经欲解时是从寅至戌,即《内经》所谓:“以阳道常绕也。”属阴的三经欲解时是从亥至卯,“以阴道常乏也。”阳经欲解时间较长,阴经欲解时间较短。各经皆解于所旺之时,而少阴独解于阳生之时,此乃天人感应之理,阳进则阴退,阳长则阴消。正所谓阴得阳则解之意。

关于治疗的预见性,《伤寒论》指出:“死”、“不治”或“难治”的征兆,如:“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多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厥冷者不治。”“发热而厥,七日下利,为难治”等。还提出:“欲解”、“自愈”或“当愈”的早期现象,如“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病不见者为不传也。”“伤寒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血衄者愈。”“少阴中风,脉阴微阳浮者,为欲愈。”这些预见性和愈的早期现象,都和时向有一定关系。

凡病之由于自然演变而成的大体可参考时向的影响,但如果因误治或因治疗不当而变症,其变化就不能受时向的限制或按此推演。

第三讲 《伤寒论》证治规律《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核心,总结出许多典型的“证治规律”。这些规律是中医学运用辩证唯物观、整体衡动观、对立统一法则、时空观等是认识疾病的典范。《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的辨证论治专书,是一部光辉的巨著。

它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为理,其中麻黄汤、桂枝汤的汗法,瓜蒂散的吐法,大、小承气汤的下法,小柴胡汤的和法,理中汤、附子汤的温法,白虎汤的清法,炙甘草汤的补法,半夏泻心汤、旋覆代赭汤的消法,已潜在地、有法度地寓意了后人所整理出来的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为后世治疗学和方剂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书共有113方,药仅92味,加减进退,错综变化,应用起来极为灵活、广泛。不但可以治伤寒,也可用于各种杂病,只要辨证准确,真可谓“通治百病”。

六经有三阴有三阳。三阳为表,实证热证居多为其常,虚证寒证较少是为其变;三阴属里,虚证寒证居多是其常,实证热证较少是为其变。对疾病的认识要通常达变、机动灵活,以病证的现实情况为依据,不可胶柱鼓瑟,死于局下。一、六经病证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以上六经病提纲,说明了各经不同患病部位、性质、证候特点及发展趋势。高度概括了各经疾病特点。如太阳病: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太阳。太阳一是指肤表。因为人体的面积以肤表为最大。太,是大的意思。肤表是荣卫循行之地,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卫气在荣气的支援下,“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润柔、腠理致密矣”(《灵枢·本藏》),起着卫外的作用。二是指足太阳膀胱。卫气由水谷精气所化生,在膀胱中气化,形成达于肤表的“太阳之气”。由此可见太阳经的职能,就是司理卫气行于体表。正如《灵枢·营卫生会》篇说:“太阳主外”。旧注称:“太阳主表、为六经之首,总统营卫,而为一身之外藩”。“统荣卫”就是把太阳的功能,概括为荣、卫的功能。太阳既然主肤表而统荣卫,所以外邪中于肤表之后引起荣和卫的病理反应就叫做太阳病。由于卫气行于肤表,当外邪侵袭人体时,太阳首当其冲,卫气抗邪趋向于体表就会脉浮。卫气具有温煦卫外的功能,太阳受邪此一功能失常,故见恶寒。足太阳经上额、交巅、络脑、下项,所以太阳病必见头项强痛。太阳为病,卫阳被郁,正气奋起与邪气斗争,还应见发热。而太阳病提纲中并未提发热,这是因为外邪入侵人体,卫阳被遏伤在先,故恶寒每先见于发热。《伤寒论》中说“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指出了太阳病发热可迟可早,但恶寒是必见之症。恶寒是判断病邪在表的一个重要标志。“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是从太阳病脉证中抽出来的具有共性的证候,它反映了太阳表证的最基本的证候特点,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所以把它们列为太阳病提纲,以作为辨太阳病的主要依据。再如阳明病:阳明是阳气极盛之意,也称盛阳。从人体脏腑的功能来看,唯有胃肠消化道能腐熟水谷、化生营卫,热能最大,故人体生理上的阳明是整个消化道即所谓“胃家”。胃家不仅具有腐熟水谷消化作用,还担负着排泄粪便的传导作用。《灵枢·平人绝谷》篇:“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这就是说阳明胃是传化之腑。在正常情况下,食入之后,胃中充实,而肠中空虚;食下之后,又肠中实,而胃中空虚。这样迭相虚实,才能完成受纳、消化、传导的作用。如果传导失职,宿食粪便留滞,只能实,不能虚,便是病态,就称为阳明病。以上是指肠胃燥热及有宿食粪便留滞造成的胃家实这一里证而言,是阳明病的总病机。凡病理变化,有诸内必形诸外,所以“胃家实”也必有反映在外的特殊症状:即“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伤寒三日,阳明脉大。”里热外蒸则全身发热,里热迫津外越则汗自出,里热炽盛则不恶寒反恶热。热盛于里,鼓动于外故脉应之而大。综上所述可知“胃家实”是阳明病的总病机,是辨证的纲领。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脉大等证候,是判定阳明病的主要依据。

从上述的两个例子中可以看出六经病提纲是从典型的各经疾病中提炼出的每一经病所各有的具有特征性的脉证,是精髓,内涵每一经病的发病规律和总病理病机,在六经病的辨证中起着主导作用。但由于人体素质上的差别,发病时间的不同,疾病传变的问题,两经或两经以上合病的可能,以及治疗上的正和误等均造成疾病的症状千差万别,往往表现得与书本教条大不相同。所以除了逐条地从纵的方面研究六经病提纲及其他有方证和主治的230条的条文以外,还要把各条有机地联系起来从横的角度去加以深入地研究。二、证治鉴别举例

在学习方法上,如果只知桂枝汤、麻黄汤为太阳病的主方,白虎汤、三承气汤为阳明病主方,小柴胡汤为少阳病主方,理中汤为太阴病主方,通脉四逆汤为少阴病主方,乌梅丸为厥阴病主方,是不能达到灵活运用的境界的。因为上述只是掌握了一点梗概,还必须抓住证治特点,才能方因病投、法随证转。

桂枝汤的典型证治是“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其特点是汗出。要注意与白虎加人参汤证的“大汗出、大烦渴不解”相鉴别。桂枝汤的汗自出是卫阳不固、荣阴失护而外泄。卫阳不固、荣阴失护即荣弱卫强,此为桂枝汤证的病机(表现在脉上则“阳浮而阴弱”)。白虎加人参汤证的大汗出是邪盛气虚里热迫津外越“大汗出”。阳明热盛汗出伤津必大烦渴(脉象洪大)。

五苓散(猪苓、茯苓、白术、泽泻、桂枝)的证治特点是“微热、烦渴、水逆、小便不利”,其特点为“小便不利”,应注意与猪苓汤(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证的小便不利相鉴别。五苓散证是烦渴、水逆(宿水内停、新水不能受纳、渴欲饮水,水入即吐)。五苓散属“阴证”,属虚;猪苓汤属“热证”,属实。猪苓汤证是渴欲饮水,并无水逆。还可进一步从舌苔来分辨,五苓散证三焦有停水,舌苔必润。病机为脾肾阳虚,而猪苓汤证是体液亏乏,阴虚热滞,舌苔必干枯而黄,病机为阳实热证而津亏,这是临床实践经验心得,可谓辨证关键。

小柴胡汤的典型证治是“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其特点是“但见一症便是”。有人说“但见一症便是”指的是“心烦喜呕”一症。而大量的实践经验证明,只要是具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属小柴胡汤证的任何一症,即可使用。

第63条“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此条主症为“喘”,无论有汗无汗,也无论有大热或无大热,只要辨证不属寒喘与虚喘,均可应用。

麻黄汤的典型证治是“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其特点是无汗。此证病机为风寒外束、卫阳闭遏,营阴郁滞,腠理不开故无汗。

旋覆代赭汤的典型证治,是心下痞硬,噫气不除。其特点是二者必须兼备,如果只有“心下痞硬”而无“噫气不除”,就不一定是本方所主证治,如果只有“噫气不除”,而无“心下痞硬”用此方也未必生效。因为“心下痞”为诸泻心汤的共症,若其脉关上浮者,乃热邪壅聚,应以治热痞的大黄黄连泻心汤治之。若反复恶寒、汗出者则为邪热有余、正阳不足,即寒火互结的附子泻心汤证。若只有呕恶则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