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解读儿童敏感期(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9 13:30:09

点击下载

作者:李利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蒙台梭利解读儿童敏感期

蒙台梭利解读儿童敏感期试读:

前言

子从呱呱落地到会走路、说话、写字……孩子一切从零开始,是如何完成这些看似“不可能的任务”以适应这个复杂的世界孩的呢?

蒙台梭利曾说道:“经历敏感期的孩子,其无助的身体正受到一种神圣命令的指挥,其小小心灵也受到鼓舞。”

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孩子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孩子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敏感期不仅是孩子学习的关键期,也影响其心灵、人格的发展。因此,家长应尊重自然赋予孩子的行为与动作,并提供必要的帮助,以免让他错失一生仅有一次的特别生命力。边学习边成长!

第1章 蒙台梭利:重视孩子的敏感期

敏感期是自然赋予儿童顺利成长的生命助力,与其为人父母者逼着宝宝痛苦地学习,不如耐心期待宝宝敏感期的到来,让宝宝依照自己内在导师的指引,自动、自发、自主,快乐地成长、学习,因为,这样的学习不但轻松、愉快,而且事半功倍。

对于敏感期的宝宝,家长需要做到的是:了解、宽容、爱、自由、鼓励、期待……

让宝宝借助这股生命之力,建构自己独立、稳定、平和、健康的个体吧!

生机勃勃的敏感性

疑惑他在几个月大的时候,就爱伸出食指抠抠妈妈的耳朵眼、鼻孔,甚至经常拽掉妈妈漂亮的耳环;他在1岁左右总是坚持不懈、不知疲倦地练习走路,可真到他已经能跑会跳了,反而总是伸出小手让妈妈抱抱;她总是喜欢摆弄妈妈的化妆品,拧拧瓶盖、涂涂口红,不但把梳妆台搞得乱七八糟,也将自己的小脸涂成调色盘;她每次喝酸奶时总是要一连串地做拿酸奶、拔盖子、撕标签、插吸管的动作,打乱其中哪一个顺序,她都要坚持着再重新来过;他在2岁左右总是不停地说“不”、不许别人动他的东西,好像变得越来越自私了……

宝宝这是怎么了?他(她)有什么问题吗?

别担心,一切正常!

这一切的背后,有一个黄金般珍贵的缘由:宝宝的“敏感期”到来了!

对于宝宝,“敏感期”是成长必经的内在时间表,是自然赋予他的生命助力;

对于家长,“敏感期”是打开宝宝内心世界的钥匙,是和宝宝心灵最初的碰撞和交融。敏感期是指生物在其初期发育阶段所具有的一种特殊敏感性。它是一种灵光乍现的禀性,并且只在获得某种特性时闪现出来,一旦他获得了这种特性之后,其敏感性就消失了。——蒙台梭利

神奇的敏感期行为

毛毛虫的特殊时期

荷兰生物学家德弗里在观察蝴蝶成长时发现:雌蝴蝶为了安全而隐蔽自己,本能地把卵产在叶子的背面。而叶子背面孵化出来的毛毛虫,对光线反应就特别敏感。它们会借助阳光一直往树枝的顶端爬行,而顶端恰恰有适合毛毛虫饱食的嫩芽。

惊人的事实是:一旦毛毛虫长大到可以吃较粗硬的叶子时,它的敏感期就过去了,它对光不再敏感,不再被光线所吸引,这种本能消失殆尽,这种敏感期的有效性至此终止,于是,毛毛虫就沿着其他途径去寻找生活手段。毛毛虫出生后对光线的特殊敏感性,就称为蝴蝶幼虫时期“光”的敏感期。刚刚破壳而出的小鸭,会本能地跟随在它第一眼见到的自己的母亲后面。但是,如果它第一眼见到的不是自己的母亲,而是其他活动物体,如一只狗、一只猫或者一只鸡,它也会自动地跟随其后。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低等动物之中,而且同样存在于人类。花嘴鸭的特殊现象

欧洲比较行为学者康拉德·罗伦斯以花嘴鸭做实验,发现了这样的特殊现象:做实验用的花嘴鸭孵化后,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康拉德,一天,他有事出去,无论走到哪里,花嘴鸭都会排成一队如影相随。通过研究,康拉德发现了许多物种,主要是鸟类,如鸭子和鹅,在幼小的时候会表现出这种特殊现象,被命名为“铭记”或者“印刻效应”。一直到它们发育成一只成熟的鸟,这种能力才会消失。因此,“铭记”就是花嘴鸭幼年时表现出来的敏感期。人的大脑不同于身体的任何器官,因为出生后,它还没有发育完全。它会在出生后的最初几个月或几年中,随着他的经历和外界刺激,继续发育。3岁时,婴儿脑体积相当于成人脑体积的80%。脑科学的研究与发现

美国大学儿科神经生物学家哈利·丘加尼教授对婴儿大脑进行扫描观察,发现婴儿脑部的各个区域在出生后一个接一个地活跃起来,并互相联系。

科学家们发现,大脑在接收外部信息时具有时间段,被称为“机会之窗”,“机会之窗”就是我们所指的敏感期,机会之窗会打开,亦会关闭,在某种学习阶段的敏感期到来之时(如视觉、听觉、语言、情感、运动),“机会之窗”的开启将会使宝宝学习东西变得容易、轻松。反之,当“机会之窗”关闭时,学习将会变得非常艰难。【敏感期的定义】敏感期一词原是研究动物成长时首先使用的名词,教育学家蒙台梭利在长期与儿童的相处中发现,儿童的成长也会产生同样的现象,因而提出了敏感期的原理,并将它运用在幼儿教育上,对提升幼儿心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蒙台梭利对于敏感期是这样定义的:“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敏感期对生命的影响

“小狼女”的现象1920年,在印度的一个小城,人们常见到有一种“神秘、像人的怪物”出没于附近森林,尾随在三只大狼身后。后来人们解救了这两个“怪物”,才发现是两个裸体的女孩。其中大的七八岁,小的约两岁,这两个“小狼女”被送到孤儿院去抚养。通过身体检查,“小狼女”虽然有些营养不良,但身体的生物系统是正常的。这两个狼孩虽然长得与人一样,但行为举止却完全像一只狼。她们白天睡觉,夜晚活动,常常发出狼一样的嚎叫,她们用四肢爬着走路,用手直接抓食物送到嘴边吃。研究者在人类的正常社会环境里对其进行训练,教她们识字,教她们学习人类的基本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然而,其中的小狼女不幸死亡,大狼女在十一二岁时才开始讲一点点话,智力水平只相当于一个普通婴儿的智力水平。

由此可见,“狼女”所有重要的敏感期都是在狼的世界里度过的,即便是人类想尽了办法,也无法让“狼女”回归人类社会,其心智也受到无可逆转的影响。长大后的与世隔绝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一个士兵在东南亚大森林迷了路,无奈,在深山里度过了20年与世隔绝的生活,成了名副其实的森林野人。当人们把这位士兵解救回人类社会后,一段时间内,他的语言发生了障碍,表述时有些词不达意,但很快,士兵就恢复了流畅的语言,把自己在深山中的这段经历表述出来。有一位作家根据士兵的讲述专门撰写了一本丛林求生的书籍。而这位士兵后来还成了家,过着普通人的幸福生活。

这位士兵虽然与世隔绝地度过了20年的时光,但他0~6岁促进发育成长的所有敏感期都是在人类社会中度过的,其心智均已定型,所以,短暂的恢复期后,士兵自然而然地回归到人类的正常生活中。没有得到外界刺激的新生儿20世纪40年代,有位心理学家做了一项惨无人道的实验,他从孤儿院挑了一批新生儿,把他们放在不见阳光的暗室里生活,只要求照顾者给予饮食上的满足,不允许有任何身体上的接触,同时不允许给小宝宝任何刺激和抚触。最初这些婴儿在生理上和正常婴儿完全一样,慢慢地机能退化,越来越痴呆,这项不人道的实验被强烈叫停后,实验中的婴儿却无法再过正常人的生活,孩子们由于没有受到良性的刺激而视力低下,虽然经过长期的后天训练和教育,只有个别孩子学会了吃饭、穿衣等简单的生活技能,绝大多数孩子始终没有恢复人的基本特征,终身痴呆。

以上三则实例告诉我们:教育的“关键期”就在儿童时代。关键时期是特定能力和行为发展的最佳时期,在这一时期,个体对形成这些能力和行为的环境影响特别敏感。就像教育学家蒙台梭利言道的:“孩子爱恋着环境,和环境的关系有如恋人同伴一般。”换句话说,敏感期的宝宝对外界的刺激特别敏感,最容易吸收环境中的信息,先天潜能发挥得最好、最充分,从而最容易获得某种能力。

抓住敏感期为宝宝储备适宜、丰富、合理的环境,如同农民不误农时进行播种,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不但事倍功半,有可能终身难以弥补。

敏感期的特点

敏感期要具备三个要素:生物体在幼小时期具备的某种能力、针对环境中某种特定的要素、在某段时间内对特定要素所获得的感1受特别敏锐。敏感期是有弹性的:有些敏感期可以得到弥补的机会,弥补的前提是宝宝必须拥有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成长环境。2敏感期是具有阶段性和关联性的:当完成第一个敏感期时,下一个相关的敏感期便会接着到来。应该说它开启的不是另一个特性3的敏感期,而是一群相关特性的敏感期群。敏感期不是互相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敏感期的出现具有差异性:敏感期出现的时间对于个体来说4并非特别精准,每个宝宝由于能力发展的不同,所处的环5境、刺激不同,各个敏感期出现的具体时间都会存在差异,甚至可能差异比较大。敏感期的出现需要环境的刺激与积累:敏感期的出现不仅存在个体差异,在敏感期出现之前,还有一个相对比较漫长的积累期,6这个积累期往往看不到任何成效,但是它们是敏感期必然出现的不可或缺的养分。如果事先没有相关环境刺激的积累,敏感期出现的时间就会延后,甚至可能永远都不会出现。相反,敏感期出现的时间就会提前到来。手是宝宝最好的玩具,手的活动不是一个简短的动作,而是他有目标、有目的探索世界的行为,手也是感官敏感期到来时必不可少的感知工具。

第2章 语言敏感期(0~6岁)

语言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神奇本能。生活中也不难发现,即使是智商再有问题的宝宝,至少也能掌握母语。

如果每位家长都能掌握孩子语言的敏感期,给以爱心和耐心地引导,宝宝必定能拥有良好的语言能力。

不断重复和模仿,拉开语言敏感期的序幕

父母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刚刚开始学说话的宝宝特别喜欢重复说同一个词,随着宝宝语言的发展,他会喜欢重复说同一句话,甚至喜欢听大人讲得厌烦了的、重复的故事?宝宝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行为呢?宝宝为什么喜欢反复说一个词

一天,妈妈正在收拾屋子,天天在自己的小摇床里专注地摆弄着一个摇响玩具,边摆弄,边咿咿呀呀地发出各种声音。

突然,天天大喊一声:“妈妈!”

妈妈以为儿子在叫她,就马上边跑过来:“唉!妈妈在!怎么了?”

天天只是笑着看了妈妈一眼,自顾自玩着玩具。看到儿子没有什么需要,妈妈继续手边的工作。

谁知,没过两分钟,儿子又大叫:“妈妈!”

妈妈再次冲过来,天天依然自顾自玩着玩具,只是看着妈妈笑一笑……就这样,一会儿的工夫,天天竟然反反复复地让妈妈白白跑了好几趟。看着儿子雀跃的表情,妈妈困惑了:这个小东西,还不会走路,就会折腾人了?蒙台梭利解读语言是自然赋予人类的一种本能,只要是正常、健康的婴儿,都有语言天赋,其潜能是巨大的。婴儿从出生后,就“浸泡”在丰富的语言环境中,如海绵吸水一样,吸收着大量的语言信息。突然有一天,宝宝发现,有一个词能够和一个物品配上对后,这个结果让他们欣喜不已,于是,宝宝开始喜欢有意识、无意识地重复这种配对行为。上面案例中,小天天与妈妈的重复叫答中就充分享受了语言带来的乐趣,而这种简单的重复恰恰是宝宝语言敏感期到来的最明显的表现形式。

随着年龄的增长,两岁左右的宝宝进入了语言的爆发期,他们会放弃小天天那样简单的重复行为,进入到更为高级的重复阶段,这个阶段的宝宝会模仿成人说话,更像一只学话的小鹦鹉,但这只“小鹦鹉”只愿意重复,不愿意回答。

下面是一段两岁左右的宝宝和爸爸的一段对话。爸爸:闺女,快叫李爷爷!女儿:闺女,快叫李爷爷!爸爸:快说李爷爷好!女儿:快说李爷爷好!爸爸:让你自己说!女儿:让你自己说!爸爸:嗨!这孩子没礼貌!女儿:嗨!这孩子没礼貌!爸爸:爸爸不喜欢你了!女儿:爸爸不喜欢你了!

这个场景是不是也出现在你的身边呢?两岁左右的宝宝进入语言的爆发期,宝宝明白了一句话可以表达一个意思,而这时的宝宝是完全有能力模仿一句话的,于是,孩子们开始了乐此不疲的模仿游戏,语句再难都愿意从头到尾地模仿,从中体会更加多变的语言乐趣。

不了解语言敏感期的家长一定会把宝宝的这种模仿行为理解为一种没礼貌、淘气、让人头疼的表现,甚至会出言制止,打断孩子的模仿。殊不知,模仿恰恰是宝宝最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将会大大提高宝宝语言发展能力的速度,在某一段时间是对一句话的模仿,其后就是自己对语言的内化和创造了。宝宝为什么模仿大人特别像?球球已经两岁了,还不太爱开口说话,妈妈很是着急。到各大儿童医院检查了听力和发音器官,尽管医生一再保证孩子是健康的,妈妈仍然很担心。有一天,球球突然开口说话了,他指着自己最喜欢的玩具小汽车说:“球球不乖、不说话、急死人、可恨、唉……”妈妈看到儿子说这番话时,心中就像打翻了五味瓶,又惊又喜又惭愧,不知道是个什么滋味,这不是平时妈妈经常和球球说的话吗,就连最后一个叹词“唉……”都被球球模仿得那么像啊!蒙台梭利解读宝宝处于语言爆发期的阶段,由于0~3岁的宝宝处于潜性吸收性心智的阶段,会毫无选择地、如海绵吸水一样地源源不断地吸纳环境中各种丰富的语言信息,这其中有好的,自然也会有坏的,从这个案例中,可见成人生活中的“言传”威力非同一般。鉴于宝宝特殊的学习方式,成人一定要说文明的、规范的、准确的、富有美感的口语。

强烈效果的词汇,是宝宝在验证语言的力量

“我打你的头,使劲打!”奶奶到幼儿园接童童,一见面,童童突然冒出一句:“奶奶,我打你的头,使劲儿打!”看着童童认真地说着这句话,奶奶心里别提多堵得慌了。一起接孩子的丁丁妈妈严肃地说:“童童,你怎么可以这样和奶奶说话?”但童童没有任何反应就跑到院子里玩滑梯去了。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童童不止对奶奶,对爸爸、妈妈、爷爷,甚至连她最喜欢的姑姑也经常会蹦出一些“杀伤力”巨大的话:“我踢死你!”“我把你的头打出三个大包,像小新(蜡笔小新)头上的包一样大!”“你是猪!笨死了……”童童对这样带有强烈效果的词汇乐此不疲,全然不顾全家人伤心和不解的眼神:怎么那个“小可人”突然变成了“暴力王”了呢?语言是先吸收,然后再模仿而成的,2岁半以后,宝宝模仿和接触语言的机会增加,不良语言出现后,寻找模仿通道是重要的一步。蒙台梭利解读随着宝宝语言能力的提高,他不仅满足于重复和模仿了,探索和尝试又让宝宝发现了语言的秘密!原来语言是具备力量的,当一句话冲口而出的时候,会产生那么强有力的效果。有威力的语言可以像一把剑或一把刀刺伤别人,于是,语言敏感期中诅咒语言的敏感期也就悄悄地到来了。宝宝为什么爱骂人最近,丁丁突然学会了一个骂人的词汇,每次当他脆生生地说出这句“国骂”时,全家人都乱作了一团,奶奶摇头,爷爷跺脚,妈妈高声叫起来,爸爸举起手,要打丁丁的屁股……尽管大家用尽了办法,丁丁仍然乐此不疲地说着“国骂”,不分场合,不分地点,经常让丁丁的家人在大家面前抬不起头来,怎么让丁丁做个有教养的孩子就这么难呢?怎么打也打了、骂也骂了,还管不住丁丁,反而越来越厉害了呢?

很显然,丁丁完全让自己沉醉在了探索语言威力的快乐中。一般家庭,针对宝宝出现类似骂人或诅咒的语言时,要么强行制止,要么大发雷霆,要么软硬兼施……如此反复的强化,只能使宝宝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强烈效果词汇的语言威力,并因而乐此不疲。接下来,会促使宝宝更加频繁地使用这些词汇。

这时的宝宝,更像一个小导演,通过他的把控,导演出一幕幕的家庭闹剧。那么,针对宝宝这样特殊的语言敏感期,家长是不是就没有办法了呢?当宝宝讲了不好听的话后,家长不要急于做出惊恐、愤怒的表情,如果是大宝宝,先冷处理,给他独立思考的时间,让他考虑自己到底错在哪了。对诅咒语言敏感期的孩子要冷处理张老师的女儿欣欣也进入到了探索语言威力的敏感期。一天,张老师帮助欣欣穿新买的小皮鞋,系鞋带时欣欣突然说:“臭妈妈!欣欣脚疼!”张老师看了看欣欣,松了松鞋带,对欣欣说:“去和小朋友玩吧。”欣欣似乎不愿意看到妈妈这么平静的表情,更加大声地说着:“臭妈妈!我踢死你!”张老师站起身来,忙着做家务去了。欣欣有些不甘心,连出去玩的兴趣都没有了,她追着妈妈说:“妈妈,欣欣说‘要踢死你!’”张老师平静地对欣欣说:“妈妈知道了,不过,妈妈正在忙着收拾屋子啊,欣欣快去玩吧,小朋友还在等着你呢!”看到自己使用的语言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威力,欣欣觉得有点儿没意思。接下来的日子,欣欣开始对全家使用这种强烈效果的语言,叫奶奶“老太婆”,叫爷爷“臭老头”,偶尔还会“奖赏”给爸爸一句:“臭爸爸,胖得像猪八戒”……全家人拿出足够的耐心和宽容,保持一致,无论欣欣用多么“恶毒”的语言,大家都不作出任何反应。终于,这场爱心和耐力的“拔河赛”持续了不到两个月,欣欣在没有得到任何回应、感觉到无趣的状态下,彻底放弃了这个游戏。

多么智慧的一家人啊,应对宝宝诅咒与骂人这样特殊的语言敏感期,最好的方法就是淡化,不做出任何反应。在宝宝发现了强烈效果的语言威力后,会一边和家长玩着“随时激怒你”的游戏,一边测试着语言的威力指数,看到自己爆发出的语言会使家长反应强烈、暴跳如雷、神情激动……这对于宝宝来说,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

纠正宝宝的行为、制止宝宝的言辞、对宝宝发怒、对宝宝哀求……都不是科学的行为,面对宝宝这个特殊的语言敏感期,家长只需记住一个原则:淡化,不做出任何反应。

自我言语阶段——外部语言向内部语言转换的过渡阶段

蒙氏讲堂——自我言语所谓婴儿的自我言语是指宝宝一边进行各种活动,一边自言自语,这些话不是说给他人听的,也不是讲给他自己听的。这种自我言语只是把宝宝心里所想的事情和他正在做的活动,自言自语地说出来,是一种情不自禁的语言。宝宝为什么爱自言自语?妈妈带果果出去玩,果果的小嘴巴一直就没停过,没完没了地说了一路。公共汽车上一般都会有明星的图片或照片,果果一会儿指着黎明的相片说:“那是我黎明叔叔!”一会儿指着谢霆锋的相片说:“我谢霆锋哥哥好帅啊!”接下来,果果又东张西望地边寻找边说:“我刘德华叔叔怎么没看见呢?”果果自顾自说话的神情把车上的乘客逗得偷偷直笑,把妈妈弄得满脸通红,不知怎么办才好。妈妈成心不理果果,想让果果能够把小嘴巴闭起来。谁知,果果比划着手里的小熊玩具,自己和自己说起了话:“熊宝宝向前跑啊跑,果果在后面追,熊宝宝跑啊跑,果果追啊追,熊宝宝跑得快,果果追不上……”看着小嘴巴说个不停的果果,妈妈真不知道用什么办法让果果安静下来。蒙台梭利解读3~4岁是人类一生中讲话最多的年龄,这个时期的宝宝比那些人们常说的“多嘴婆”讲的话还要多!研究表明,正常教育下的宝宝在3岁左右已基本掌握了母语的语法规则系统,成为一个语言理解与语言表达能力已具备相当水平的“语言交流者”,这时宝宝身边的人和事,故事、寓言中的情景、人物都可以成为宝宝孜孜不倦的话题。在这个阶段,宝宝产生了一种心理学上称为“自我言语”的语言形式,它是人类出生后的几年里所特有的一种语言形式,在3岁后达到最高峰,8~9岁完全消失。多嘴的宝宝怎么突然变蔫了?婷婷是一个特别爱说话的宝宝,不分场合,不分地点,想起什么说什么,就连自己玩的时候也不停地唠唠叨叨,有时真让婷婷妈妈感到非常尴尬。婷婷的姥姥就是一个特别爱唠叨的老人,为此,婷婷妈妈非常苦恼,觉得婷婷是遗传了姥姥爱唠叨的毛病。于是,婷婷妈妈开始限制婷婷的行为,总是在婷婷叽叽喳喳说话时打断她,总是提示她自己玩的时候不要自言自语,一心想把婷婷打造成一个文静的“小淑女”。谁知,过了一段时间,婷婷不但语言发展出现了障碍,就连性格都变得孤僻了,婷婷妈妈越来越不了解婷婷都想些什么了,“多嘴婆”不但没有变成“小淑女”,反而变成了“闷葫芦”。

自我言语时期是人类一生中最需要进行语言交流的时期。

自我言语的产生是婴儿由外部语言向内部语言转化的一种过渡阶段,因此,特别需要家长引导宝宝,当宝宝自言自语时,要主动加入到宝宝的语言中,与宝宝进行对话,了解宝宝的思想,发展宝宝的语言能力。如果在自我语言时期宝宝的语言交流受到阻碍,不仅影响到宝宝的语言发展,还将造成宝宝性格的扭曲。

家长们千万不能错过宝宝这个发展语言能力的机会,不要因为宝宝经常唠唠叨叨地说话,而感到厌烦和训斥他们,要成为宝宝可以交流的对象和忠实的听众,并抓住宝宝敏感期的特点,对于宝宝出现的错误语言及时地进行纠正。

宝宝会在和家长的交流中,发现语言的更多魅力,宝宝会像一个文学家一样,刻意追求和努力寻找一些更加美妙的字词和语汇,常常会发生让大人们意想不到、忍俊不禁的效果呢。父母是宝宝的“语言老师”

靓靓妈妈通过学习了解了宝宝的语言敏感期,同时非常注意对靓靓的语言培养,靓靓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培养出了优秀的语言表达及逻辑思维能力。一天,妈妈下班回家,听说靓靓吃过冷饮了,就问靓靓:“听说你上午偷偷吃了一根绿豆沙?”靓靓回答:“我没吃一根,只吃了半根。”突然,好像反应过来什么,冒了令人喷饭的一句:“我那不叫偷吃,是光明正大地吃。”吃饭时,面对着满桌子的饭菜,靓靓胃口大开,并赞叹道:“美味佳肴啊,我要大块朵颐了!”接下来,靓靓大口吃着红烧肉,奶奶怕噎到靓靓,提醒她慢慢吃,靓靓边吞咽着红烧肉,边含糊不清地说:“没事儿的,奶奶,我在囫囵吞枣呢!”真是个能说会道的小宝贝啊!

宝宝对词语的使用和解释来自于成人、同伴,尤其来自于父母。宝宝对语句字词的使用和解释来自于生活、来自于语言环境、来自于自身体验和语言配对、来自于听阅读时的内化与感悟、来自于自由地使用语言……宝宝出生后,如果家中看护人员较多,尽量用普通话与宝宝进行交流与沟通,使宝宝接触到的语言是统一标准的。

当父母了解了宝宝语言敏感期的特点,改变随意的说话方式,为宝宝储备的不单是准确、丰富、风趣的语言本身,更为宝宝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在爱和自由中,宝宝能够感受自己、感受他人、感受环境,同时捕捉可以准确表达的声音,并反应迅速地表达出来,这种表达,就不仅仅是语言本身了,它更代表着一种力量、一个真实、一份深刻,而科学教育的效果往往体现在语言上。

口吃——获得语言时会有退化现象

宝宝为什么会突然口吃?一天,琪琪的妈妈忧心忡忡地来找老师,诉说着自己的烦恼。原来,琪琪已经上中班了,本来说话挺好、挺流畅的,不知道为什么,最近总是出现口吃的现象,妈妈怕琪琪这样发展下去真的变成结巴。鼓励不爱讲话、性格内向的宝宝多说话,打电话的游戏就是很好的方式,既可以增强亲子间的交流,又可以了解宝宝的日常生活状况,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宝宝讲话的欲望。蒙台梭利解读宝宝的语言能力在不断地发展着,逻辑思维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着,他们希望能用更新的词语和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看法,虽然脑海中充满了各种词汇,但宝宝急于表达自己的心意时,说话的速度无法配合,因此会出现语言及思维的脱节现象,于是“口吃”就在这时出现了。准确地说,4~6岁宝宝的“口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吃,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宝宝掌握的词汇量、说话的速度及思维能够准确地联系在一起时,口吃的现象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压力也会造成宝宝口吃轩轩有个和他年龄差不多、“能说会道”的表哥,表哥从小就伶牙俐齿,深得大家的喜爱。每次大家庭聚会时,大家总是拿轩轩和小表哥进行比较,特别是轩轩在语言发展的特殊时期出现口吃现象时,更是遭到了家中大人的批评和训斥。妈妈经常严厉地对轩轩说:“好好说话!说慢点儿,不许结巴!”结果不但没有让轩轩有所改善,反而弄得轩轩不敢开口说话了。

小轩轩家人的做法实在是有失科学性。轩轩也是一个独立的、值得尊重的个体,家长需要记住的一句话是:永远不要拿自己宝宝的弱项和其他宝宝的强项比。这样对宝宝是不公平的。轩轩被小表哥比得本来自信就少了很多,再加上轩轩又处于语言发展的特殊阶段,如果家长的处理方法不当,可能会影响轩轩一生的语言能力。

在这个特殊时期的宝宝,需要家长为孩子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语言环境和空间,同时放松自己的要求,帮助宝宝顺利度过“口吃”的特殊阶段。

当宝宝出现口吃现象时,妈妈应该怎样对待呢?要有耐心,等待你的宝宝找到他想要表达的词汇;不要模仿他,不要提示他,不要让宝宝注意到他的口吃;不要告诉宝宝减慢语速或者重新开始,因为这不会起到什么良好的作用;带宝宝到一个比较安静的地方,这样你能够注意他,仔细了解宝宝想要说些什么;不要让别人取笑他,更不要随意让别人纠正宝宝的讲话;当宝宝努力交谈的时候,尝试减轻他可能感到的压力;永远不要因为口吃而处罚宝宝;多和宝宝做游戏、唱歌,和他一起念有韵律的歌谣,使语言活动变成一种乐趣;如果这些你都能做到,再加上一份宽容、耐心和爱,就静静等待宝宝的成长吧!

宝宝在胎儿期就开始学习语言

皮皮的妈妈怀着皮皮的时候,常常和自己最要好的朋友莉莉小姐聚会,因为莉莉小姐是位教师,常常和皮皮妈妈探讨一些育儿经,并教给皮皮妈妈一些科学有效的育儿方法,皮皮妈妈非常受用。接下来,莉莉小姐去外地出差走了大半年的时间。就在皮皮出生后六个月的一天,回到家乡的莉莉小姐到皮皮家做客。当莉莉小姐伸出手对皮皮说:“走啊,皮皮,我们出去晒太阳!”皮皮自然而然地伸出双手让莉莉小姐抱。皮皮妈妈吃惊极了:“真神奇,皮皮除了我们两口子,从来不让外人抱她,今天好奇怪啊!”

宝宝语言能力的发展,其实在胎儿期就已经开始了。胎儿在出生前的十周里就可以对声音做出反应。皮皮一定在胎儿时期就因为常常听到莉莉小姐的声音,再加上妈妈愉悦的情绪就记住了她。

不过,在各种声音里,胎儿最喜欢的还是妈妈的声音,妈妈的声音是一种高音频的声音,通过骨骼及血液的传导使胎儿能够感受到,因此,宝宝出生后,可以通过聆听妈妈的声音而得到安慰,即使是刚出生的婴儿,也能从妈妈对其哭声的回应中,慢慢建立起自己的沟通模式。婴儿学习语言始于母体委内瑞拉的首都加拉加斯国立医院进行了以下的实验,证明了宝宝在母体内就开始了语言的吸收和学习。让刚出生一天的婴儿躺在中间,母亲和护士分别坐在床头的两侧,两个人同时对婴儿讲话,并呼唤婴儿的名字,在多次呼唤中,婴儿总是将头准确地转向母亲的一侧,表现出很好的反应一致性。试验中,测试者要求护士大声而母亲小声地对婴儿讲话,结果仍然相同。其他国家也做过类似的实验,其结果与上述相同。

宝宝出生后语言发展的7个关键阶段

人不是生而知之,也不是生而说之。语言能力的培养要根据婴儿的不同成长期特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发、训练,要根据不同月份的语言特征,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途径进行启蒙训练。——蒙台梭利

在还没有开口说第一句话之前,宝宝并不是远离语言,而是处于前语言理解阶段和语言理解阶段。前语言理解阶段:宝宝在为理解语言而积累信息。语言理解阶段:宝宝通过理解语言、语义,学习掌握语法、语义,开始学习用语言进行交流。经过前语言理解阶段和语言理解阶段,宝宝逐步学会了说单词、词组、句子、段落……0~8个月:前语言理解阶段

前语言理解阶段是指宝宝出生至8个月这段时期。人类的语言活动包括“听”和“说”两个方面,与宝宝的语言活动中接收性语言及表达性语言的学习历程相符。

语言的学习一定是先接收、再理解、最后表达,因此,人类学习语言有着自己的阶梯方式,一般称为金字塔式的语言学习模式:塔底最基础、最积淀的部分,正是为宝宝储备的优良的、准确的、丰富的、多元化的、完善的语言环境,宝宝会听才会说、能读才能写。现在很多家长往往只注意塔尖的读写部分,殊不知,只有将基础打牢,宝宝的语言能力才能够得到顺畅的发展。

0~8个月的宝宝还不会与成人对话,几乎不能理解成人的语言,严格地说,这个月龄段的宝宝还没有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他们的语言活动多是接收性语言。

但这个月龄段的宝宝也在为语言的发展做着自己的准备。一方面,宝宝通过自发的咿咿呀呀做着“自我训练发音”;另一方面,宝宝对“理解”语言也有着懵懂的、飞速的进步:他们通过成人的语音、语调,结合成人的肢体动作、表情,再加上成人在宝宝眼前来回摆弄的各种物品在尝试着“理解”某些字、词、句的意义。宝宝前语言理解阶段,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成人是否对其讲话以及讲话的水平如何。通过倾听、发声、模仿、呼唤、发出与行为有关的声音等一系列活动,开启宝宝的语言训练计划。3个月的宝宝开始有了积极要『说』的表示,妈妈可以听到他舒服、高兴时的发音,如啊、哦、噢等。宝宝越高兴,发音就越多。给宝宝创造舒适的环境,宝宝就会不断练习发音,这是语言学习的开始。引导宝宝看妈妈的脸游戏目的:培养宝宝在语言活动时能注视训练者的脸,便于语言活动的开展和亲子感情的建立。游戏玩法为宝宝换尿布或洗澡时,可以引导宝宝看着妈妈的眼睛,并轻柔地对宝宝说:“宝宝乖,看着妈妈啊,妈妈爱你,妈妈在给你换尿布,好了,小屁屁干净喽!”“宝宝洗澡真舒服。”等,也可以在宝宝喝奶时温柔地说话给她听。妈妈可以通过摇响玩具、捏响玩具等吸引宝宝的注意力,让宝宝能够望着妈妈的脸,接下来,妈妈可以对宝宝说些赞赏或鼓励的话。妈妈可以为宝宝说个歌谣,让宝宝舒服地躺在妈妈的怀里,看着妈妈的眼睛,妈妈边看着宝宝,边温柔地唱给他听。定时和宝宝说说话,妈妈可以尽量用夸张的语气、表情、动作来吸引宝宝看妈妈的脸。用手绢和宝宝玩个捉迷藏的游戏:将手绢盖在宝宝的小脸上,妈妈突然将手绢拉下来,并发出惊喜的声音吸引宝宝。更换不同的训练者,让宝宝感受到不同的语音、音色、声调等,利于宝宝多元化的吸收。妈妈也来咿呀作语游戏目的:通过发音强化发声器官,利于宝宝今后语言的发展。游戏玩法跟宝宝说话,引导宝宝咿咿呀呀发出声音,并模仿宝宝的发音,提高宝宝发音的兴趣。为宝宝唱有意思的歌谣,并通过模仿歌谣中动物的叫声、汽车的嘀嘀声等逗笑宝宝。通过扮鬼脸、挠痒等手段,使宝宝发声或发笑。给宝宝充分自由的时间,允许宝宝咿呀作语、咂舌、吐泡、咿咿呀呀,充分感受口腔运动的快乐。用宝宝喜爱的玩具逗引他,观察宝宝是否能用声音表达他的需要。妈妈也来咿呀作语,并对宝宝说出不同的音调,鼓励宝宝进行模仿。与宝宝交流时,不妨也模仿宝宝的发音,让宝宝感觉到这种发音是个好玩的游戏,他也会乐于与你互动。做事情时别忘了和宝宝说话游戏目的:发出与行为有关的声音,加强语言与实物的关联性,促进语言的发展。游戏玩法无论在喂食、洗澡、按摩、换尿布时,妈妈都要配以相应的语言,并轻柔、准确、正确地说给宝宝听。告诉宝宝每种玩具可以发出的相应的声音,如:小汽车——嘀嘀嘀、小火车——呜呜呜、自行车——叮铃铃、小小鼓——咚咚咚、小摇铃——叮叮叮等。家中可准备一些动物挂图,妈妈边抱着宝宝欣赏,边缓慢、清晰地模仿各个动物的叫声。客人来了,带着宝宝边招手边问好,客人走了,带宝宝边挥手边再见;奶奶给宝宝准备了新衣服,带宝宝双手合十,妈妈配合语言说“谢谢”等。叫出宝宝的名字游戏目的:通过唤名游戏加强对宝宝的语言刺激。游戏玩法准备一首《摇篮曲》,妈妈把它慢慢地朗诵给宝宝听,把歌词中宝贝的字眼都换成宝宝的名字,注意观察宝宝,他会在妈妈叫他名字的时候凝神去听,宝宝在奇怪,自己怎么会出现在儿歌里?妈妈还可以换其他的儿歌,总是不定时地出现宝宝的名字,随时观察宝宝可爱的表情,虽然宝宝不是完全明白,但是,他很愿意妈妈这样做。宝宝会坐之后,让宝宝自己坐着玩玩具,妈妈在一旁呼唤宝宝的名字,直到宝宝每次在听到呼唤后都能转向妈妈,妈妈以摇动玩具或拥抱宝宝来鼓励他。8个月之前的宝宝是可以用手势或简单的语音打招呼、道别的。所以,妈妈可以在宝宝醒来后,主动呼唤他,并和他打招呼。9~12个月:语言理解阶段

研究表明,无论哪个国家的婴儿,只要发音器官正常,同时具备良好的语言环境,从9个月开始就能真正地理解成人的语言。因此,进入语言理解阶段的宝宝的重要标志是已经能理解成人常用的一些字、词、句的意义。但由于遗传、教育、环境等原因,宝宝语言发展的个体差异比较大,有些宝宝7~8个月就进入到语言理解阶段,有些宝宝1岁多了才开始,这需要妈妈耐心地观察和引导。有些婴儿10个月左右就进入了口语萌芽阶段。9~12个月正是培养宝宝语言能力的最佳时机,大量的语言刺激及引导对宝宝语言的真正获得至关重要。做一本属于宝宝的小书游戏目的:通过读书、听书、看书,给予宝宝良好的语言刺激。游戏玩法妈妈可以把宝宝最喜欢的颜色、动物、食物、人物等图片收集起来,通过塑封,制作成一本属于宝宝的小书。妈妈每天抽出固定的时间带宝宝看书、听书、读书:“这是红色,宝宝最喜欢的颜色;这是小狗,小狗汪汪叫;这是宝宝最喜欢的妈妈,看,妈妈在冲着宝宝笑。”每天变换不同的词汇,为宝宝丰富字、词、句。随时增加小书的内容,把更多的内容塑封好填充进去,让宝宝拥有一本专门属于自己的、提高语言及认知发展的第一本书。用起床歌叫醒宝宝游戏目的:增强宝宝语言与动作及身体部位的关联性,提高语言理解能力,鼓励宝宝发音。游戏玩法每天叫宝宝起床时,妈妈可以边说儿歌边抚摸宝宝起床。儿歌内容为:太阳公公咪咪笑,我的宝宝快起床!醒来吧,眼睛,醒来吧,鼻子,醒来吧,嘴巴,醒来吧,胳膊,醒来吧,腿。宝宝睁开小眼睛,叫妈——妈,叫爸——爸。说儿歌时,可以随意更换顺序,叫到哪里,就摸到哪里,便于宝宝产生相关的关联性。儿歌结束时,鼓励宝宝模仿叫妈妈和爸爸。值得注意的是,说儿歌的时候声调要柔和,叫宝宝起床时,不要引起宝宝的反感。13~16个月:以词带句阶段

这个阶段的宝宝已经开始掌握词汇了,语言的概括能力已开始萌芽,表现在把不同的词和具体的事物进行区分和联系;理解语言的能力也有所增强,一岁半左右的宝宝已经能够听懂短小的故事了,由于宝宝几乎还没有语言表达能力,不会说完整的句子,基本用一两个词代表一句话的意思或几个意思,所以称为“以词代句”。当宝宝开始能不用模仿成人而自己说出一些真正意义的字、词时,就标志着宝宝的口语能力真正产生啦。多玩触摸游戏游戏目的:加强语言刺激,丰富词汇,理解简单句,同时发展宝宝的触觉能力。游戏玩法妈妈准备一个触摸口袋,里面装好各类水果,比如苹果、香蕉、葡萄、梨;再放一些清洗干净的小玩具,如小汽车、手套、小书、橡皮球等。妈妈边念儿歌边带宝宝做游戏:“小口袋,东西多,宝宝快来摸一摸。”引导宝宝说出:“宝宝摸”;然后,让宝宝把手伸到触摸袋里摸一件东西,拿出来,试着告诉妈妈物品的名称。鼓励宝宝说出摸出的水果、玩具名称,检验宝宝掌握词汇的程度,同时妈妈为宝宝丰富更多的词汇、双词语等。认识动物世界游戏目的:培养宝宝看、听、说的能力,提高语言与实物的相联性,加强谓宾双语句的练习。游戏玩法准备毛绒动物玩具或动物的图片,如小猫、小鸡、小牛、小羊等。再准备小动物爱吃的小鱼及小虫、小草等。妈妈随意拿出一个小动物,说出小动物的名字,请宝宝模仿小动物的叫声,也可以交换练习,妈妈模仿小动物的叫声,请宝宝拿出相应的小动物并尝试说出名称。妈妈问问宝宝知不知道小动物爱吃什么,先请宝宝把小动物爱吃的食品图片拿出来,再引导宝宝说出:小猫吃鱼、小牛吃草等。让宝宝了解地球是个大家园,我们和许多动物、植物生活在一起,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就可以将这些告诉他。17~24个月:简单句阶段

这个阶段的宝宝已能掌握较多的日常基本词汇,如常用的代词、常见物品的名称以及常发生的简单动作。这个阶段的宝宝不再处于“以词代句”的情况,但所说的句子比较简单,也会用简单句组合成简单的复合句,如:“妈妈吃饭,宝宝也吃饭”等,这个阶段的后期,随着宝宝语言理解能力的进一步加强,可以和成人进行简单的对话了。宝宝语言能力发展到能够掌握完整句的阶段,就进入到了语言的爆发期,无论从语言理解及表达能力等方面,都有了爆发式的发展。听儿歌,做动作游戏目的:引导宝宝说出简单的复合句,理解选择句,为宝宝创造语言和动作相联系的机会。游戏玩法妈妈随意编些小儿歌,引导宝宝边听儿歌,边根据儿歌做动作。妈妈弯弯腰,宝宝弯弯腰,(弯腰)妈妈拍拍手,宝宝拍拍手,(拍手)妈妈跺跺脚,宝宝跺跺脚,(跺脚)妈妈转个圈,宝宝转个圈,(转圈)妈妈握握手,宝宝握握手,(握手)妈妈敬个礼,宝宝敬个礼。(敬礼)引导宝宝说出:“妈妈弯腰,宝宝弯腰,妈妈拍手,宝宝拍手”等简单复合句。还可以让宝宝理解选择句,如:“宝宝是想弯腰,还是要拍手?宝宝是想握手,还是敬礼?”让宝宝逐一选择、回答,并做出相应的动作。让宝宝挑错游戏目的:提高宝宝对语言的理解判断及表现能力。游戏玩法妈妈可以随时和宝宝玩这个语言游戏。妈妈假装成一个小司机:“我是一个小司机,开着汽车真神气,得儿——驾!”,然后让宝宝指出其中的错误,并发出正确的声音:“小汽车,嘀——嘀!”还可以把车辆随意更换:“我是一个小宝宝,骑着自行车真神气,“嘀——嘀!”,让宝宝指出其中的错误,并发出正确的声音:“自行车,叮铃铃!”另外,可以让宝宝模仿救护车、警车、消防车、马车等的声音。通过实物进行语言学习,会使宝宝的记忆更深刻;通过实践进行语言学习,会使宝宝的兴趣更浓厚。25~32个月:复合句阶段

宝宝在28个月左右,复合句会大量出现,约占宝宝语言的50%,因此称为复合句阶段。这时宝宝的句子更加完整,明显加长,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宝宝开始学会用语言评价人和事,也能用语言来支配他人,还可以用语言进行最简单的组织活动。为宝宝创设丰富、优美、准确的语言环境,引导宝宝在生活中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并不断协助宝宝扩展句式,提高语言能力。和宝宝玩猜谜游戏目的:为宝宝创设语言活动的机会,提高宝宝语言表达能力。游戏玩法妈妈准备一张白纸,在白纸上抠一个洞,把脸藏在纸后面,只在洞里露出眼睛、鼻子或嘴,让宝宝猜猜这是什么,用语言表达出来。待宝宝游戏熟练后,可以在洞内呈现其他宝宝熟悉的物品。让宝宝从物品的一部分来推断整体,并说出物品名称。妈妈可以根据宝宝的回答拓展句式,使宝宝的回答更完整,内容更丰富,如:眼睛可以做什么?飞机在哪儿飞?这辆小汽车是什么颜色等。还可以让宝宝判断句子正确与否,如:眼睛用来吃东西,耳朵用来闻花香,鼻子用来看前方等,让宝宝找出错误,丰富语言活动,激发宝宝语言活动的兴趣。注意:蒙脸的纸要用白纸,不要用报纸,报纸含铅,不利于宝宝的健康。同时,报纸上花花绿绿的内容易分散宝宝的注意力。讲错故事,让宝宝来纠正游戏目的:语言的交流与表达,辨别、思考与判断,良好的语言刺激。游戏玩法妈妈每天都要抽出一定的时间来为宝宝讲故事,而且要有一段时间重复地讲一个故事,当宝宝已经基本记住故事的内容时,再再来和宝宝玩一个错讲故事的游戏吧。像往常一样,为宝宝拿起他最爱的故事书,声音平稳、抑扬顿挫地吸引宝宝的注意力。讲过一段之后,妈妈开始不依照书上,而是自己改编故事,比如《狼来了》的故事,妈妈故意在小孩第一次撒谎时就让大灰狼吃掉她。故事很快结束了,妈妈停顿下来,观察宝宝的表情,看宝宝是否能够找到错误,如果宝宝找到错误,妈妈再回到故事中,还可以在讲解的过程中,再次出现错误,让宝宝发现,引导他用清晰、连贯的语言表达,妈妈也可以引导宝宝复述其中简单的故事情节。宝宝如能清楚地表达故事的内容,妈妈要及时表扬宝宝,增强宝宝学习语言的自信心。33~48个月:自我言语阶段

3~4岁的宝宝特别愿意和他人交谈,甚至能唠唠叨叨地讲上一两个小时,他们能够掌握丰富的词汇,复合句大量增加,语言的发展步入到自我言语阶段,这正是宝宝语言开始进入社会性的阶段,他可以像个小大人一样以“语言者”的身份加入到各种活动中。自我言语的语言形式,3岁时达到高峰,8~9岁完全消失。自我言语的产生是婴儿由外部语言向内部语言转化的一种过渡阶段,家长不可限制,不能厌烦,要善于引导,多和宝宝交流、对话,核心任务是提高宝宝的语感及语言理解、感悟能力。传递悄悄话游戏目的:培养宝宝良好的倾听习惯和注意力,模仿并创造语句。游戏玩法妈妈、爸爸和宝宝同时玩这个游戏。妈妈趴在宝宝的肩膀上,食指放在嘴唇上:“嘘——,妈妈要悄悄告诉你一句话。”然后,用耳语悄悄告诉宝宝一句话,如:“今天晚上,我们吃米饭和红烧肉。”然后,让宝宝悄悄把话传给爸爸,爸爸大声把宝宝传来的话说出来。如果对了,妈妈要亲吻宝宝,以示鼓励;如果错了,妈妈刮一下宝宝的鼻子,再说一遍。让宝宝自己创编语句,传话给爸爸妈妈,交换角色反复进行游戏。自言自语的手指游戏游戏目的:字、词、句的连贯掌握,满足宝宝自我言语阶段的语言爆发,同时锻炼手指的灵活性。游戏玩法让宝宝找一个舒服的姿势坐好,就可以边活动手指、边自言自语开始这个手指游戏了。太阳公公升起来了,(双手握拳,从胸前逐渐升到头顶)大胖子起床了,(大拇指伸开)二哥哥起床了,(食指伸开)高个子起床了。(中指伸开)你起床了,(无名指伸开)我起床了,(小拇指伸开)大家都起床了。(双手打开,左右摇摆)太阳公公落下去了,(双手打开,从头顶逐渐降到胸前)大胖子睡了,(大拇指弯下)二哥哥睡了,(食指弯下)高个子睡了,(中指弯下)你睡了,(无名指弯下)我睡了,(小拇指弯下)大家都睡了。(双手并拢,放在耳边,闭眼,做睡觉状)宝宝开始双手同时进行有难度,可以先练习单手再过渡到双手,无名指的练习对于宝宝有一定的难度,妈妈可以协助宝宝练习。4~6岁:幼儿语言综合能力的发展

幼儿语言综合能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儿童掌握语音、词汇、语法及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4岁左右的宝宝,开始逐步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待语音、词汇及组词造句的规则,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表达能力也有所提高,语言推动着思维不断向前发展。父母要根据宝宝语言发展的特点,制定针对性的语言发展训练计划,同时发挥成人的榜样作用,努力开发宝宝的潜在语言能力,促进其智力也阶段性地发展和提高。鼓励宝宝边说儿歌边表演游戏目的:有韵律的儿歌,发展宝宝的语音、倾听、注意、记忆、思考及判断能力游戏玩法妈妈为宝宝唱一首儿歌,鼓励宝宝模仿,带宝宝边说边表演。学老虎,学狮子,瞪着一对眼珠子,砸砸这儿,踢踢那儿,啊呜啊呜怪样子,大家见了都摇头,唉!这是谁家的小孩子?学小兔,学猫咪,轻手轻脚笑嘻嘻,对你笑,对我笑,文明礼貌有教养,大家见了都夸奖,乖!这是谁家的好孩子!妈妈还可以准备一些手偶或毛绒玩具,边说边表演,提高宝宝的游戏兴趣。表演之后,妈妈可以和宝宝进行讨论,哪个宝宝让人喜欢,为什么?哪个宝宝不招人喜欢,为什么?问问宝宝平时有这些行为吗?怎样才能做一个让人夸奖和喜爱的好孩子。引导宝宝思考并连贯回答问题。看图讲述游戏目的:语言的交流与表达,培养宝宝的想象力、观察与判断力,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游戏玩法准备或画一些图片,帮助宝宝学会观察图片,并试着引导宝宝说出一个简单的故事。比如:第一张图片上有两个小宝宝在玩踢球,第二张图片上球滚到了树洞里,第三张图片上两个小宝宝着急的样子,第四张图片上一个宝宝拿着水桶往树洞里浇水,第五张图片上两个小宝宝拿着球又蹦又跳高兴的样子。妈妈逐渐引导宝宝说出故事,并鼓励宝宝思考其他能够把球从树洞里拿出来的办法,启发宝宝的思维,开发宝宝的智力,为宝宝提供语言和动脑的机会。宝宝刚开始观察图片时,可能什么也说不出来,妈妈不要着急,慢慢引导宝宝说出图中的意思,并适时地为宝宝丰富词汇、扩展句式,积累语言经验。阅读时间,让宝宝当主角,父母当听众,把她喜欢的图片、故事讲给你们听,有助于提高阅读兴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打造“能说会道”宝宝的制胜秘籍

幼儿时期是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时期的语言发展对幼儿一生的语言都有影响,并且幼儿语言的发展与智力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应注意对幼儿语言的培养和训练,应努力开发幼儿潜在的语言能力。——蒙台梭利啼哭——语言的开始

你知道吗?宝宝练习发声和气息是从啼哭开始的。如果你的宝宝语言能力发展得不是很理想,这其中的原因要从宝宝降生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天开始。

宝宝最开始的啼哭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从出生第2个月以后,啼哭才开始与一定的意义相联系。宝宝以啼哭表示“饿了”、“困了”、“湿了”、“拉臭臭了”等意思。特别是在两三个月以后,宝宝会在吃饱、睡好、情绪良好的状态下,常常咿呀作语,发出一些单音,如a(啊)、e(呃)等,五六个月以后,会逐渐发出复合音,如ma-ma、da-da等。这种自发的发音练习六个月以后依然存在。专家指导

在宝宝最喜欢咿呀作语的阶段,家长千万别怕宝宝哭,如果宝宝一哭便抱、一哭便逗、一哭便喂,其实等于剥夺了宝宝练习发声和呼吸配合的机会。

因为,宝宝啼哭时,吸气短,呼气长,正好和成人说话时的呼吸状况和频率相同。成人说话和表达时,是不是连续说上一段话(呼气长),中间偷偷地换上一口气(吸气短)再继续说。有的宝宝会说话之后不会在语句中间换气,正是因为宝宝没有掌握好语言的频率与呼吸状况的结合而造成的。

当然,这不是告诉家长对宝宝的所有哭声都置之不理,是提示家长,宝宝在吃好、喝好、睡好、无病、舒舒服服的状态下哭两声也无妨,因为,啼哭是宝宝语言训练的开始。母亲——宝宝语言发展的直接影响人

华盛顿大学的科尔是研究婴儿听觉的专家。他根据脑内皮质的神经元的活动区域,构画出了脑内的“听觉地图”。婴儿的脑内“听觉地图”大概到一岁左右完成。神经元到这个时期为止,从来没有对进入听觉地图的声音难以分辨。因此,输送越多意义的声音到0岁婴儿的耳朵里,就越能促进婴儿脑内主管听觉的神经元的敏感性。

有研究证明,宝宝获得的词汇量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母亲对宝宝说话的数量。研究者在对20个月的宝宝的语汇掌握的调查中得到这样的结果,比起不太能听到母亲说话的婴儿,经常听到母亲说话的婴儿所掌握的词汇要多(平均)131个,在对2岁的宝宝所做的同样的调查中,两组之间所掌握的词汇量的差距竟然达到(平均)295个。

由此可见,宝宝语言发展最直接的影响人其实是自己的母亲。为了打造一个能说会道的宝宝,请母亲多和自己的小宝宝说说话吧。母亲对宝宝的影响可以细化到任何细节,尤其是语言。研究发现,母亲与宝宝的说话多少、说话时间、说话次序这样的细节对宝宝带来的效应,比父亲对他的影响深远得多。没有宝宝天生就是语言天才,都是需要成人积极、主动地引导才能促成的。要想使宝宝顺利度过语言敏感期,妈妈就要抓住各种机会,正确示范给宝宝。辅食添加——口腔的良好运动

你可能从来没有想到过,辅食的添加也可以影响到宝宝语言的发展吧?现在的宝宝,被家人照顾得太精细了,再加上当今社会科技发达,无论多么坚硬的食品都可以用榨汁机打得粉碎。殊不知,总是让宝宝吃太过精细的食品对宝宝的发展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宝宝辅食的添加是有一定原则的,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当宝宝咀嚼固体食物时,你知道他要调动口腔内多少块肌肉进行运作,同时配合舌、咽、喉等呼吸系统的协调,这恰恰和宝宝开口说话时运用到的口腔及呼吸系统的配合是紧密联系的。

让宝宝适时地多吃些粗加工的食品吧,家人太过精细的照顾让宝宝缺失的是良好的口腔运动,一个口腔肌肉都发展不好的宝宝,怎么能说出流利、清晰、连贯的语言呢?许多看似是语言发展的问题,其实是缺乏咀嚼能力锻炼。吸吮是天生的,而咀嚼需要学习、需要培养。优秀、丰富、多元的语言环境——决定语言发展的优劣

宝宝对词语的使用和解释来自于成人、同伴,尤其来自于和他最亲近的父母。宝宝语言发展的优劣来自于家人为宝宝储备的语言环境。宝宝对语句字词的使用和解释来自于真实的生活、来自于自身体验、来自于语言配对、来自于听父母阅读时自己的内化与感悟、来自于自由地使用语言……

当父母了解宝宝语言敏感期的特点,改变随意的说话方式,为宝宝储备的不单是优秀、丰富、正确、多元化的语言环境,更为宝宝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在爱和自由中,宝宝能够感受自己、感受他人、感受环境,从接收到理解,从理解到表达,逐步提高和建构语言能力。

其实,为宝宝储备的优秀、丰富、正确、多元化的语言环境中,同样包含着家人对宝宝深沉的爱!过于精细的照顾阻碍了语言的发展

每个宝宝都是家庭中集万般宠爱于一身的重中之重,全家人都在为宝宝的快乐成长贡献着自己能贡献的力量,正可谓: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可是,你知道吗?处于语言敏感期的宝宝如果得到了太多的照顾,反而会丧失宝宝语言表达的机会。

生活中不乏这样的现象,妈妈似乎能看穿宝宝的所有心思,不等宝宝开口,妈妈就能将行动执行于宝宝的思维及语言之前,殊不知,长此以往,宝宝自然会降低通过语言表达需求的能力,宝宝心中会有个依赖:我想什么妈妈知道,我还没有来得及想的妈妈也知道,好了,不需要我操心了。所以,生活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其实是被家长这样惯出来的。洗过澡后,故意不把衣服、袜子拿到宝宝身边,只告诉宝宝应该穿衣服了,让他提醒你来帮助他拿衣服、穿衣服。与宝宝形成的默契要放在心里,给他独立思考、多交流的机会。专家指导

在宝宝语言敏感期的时间内,家人要协调一致,有意引导宝宝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还可以通过语言指令宝宝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不但可以促进宝宝语言接收、理解及表达能力的提高,同时可以培养宝宝爱劳动、关心、体贴家人的好品质。炫耀、指责、攀比——宝宝语言发展中的大忌

宝宝的语言发展因个体差异而有快有慢,而且每个宝宝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在宝宝语言发展的过程中,父母千万不要以宝宝的语言发展程度作为炫耀的资本,也不要通过攀比来指责自己的宝宝,这恰恰是宝宝语言发展过程中的大忌。常常听到有些家长说这样的话:“你怎么这么笨?明明都会说很多话了,你怎么像个闷葫芦什么都不说?”“看看人家妞妞,见到谁叫谁,你怎么什么都不会,真让我丢人!”

你知道吗?再小的宝宝也是一个值得尊重的个体,你的反复攀比、指责会触碰到宝宝小小的自尊心,这份障碍和阴影可能会影响他很多能力的成长。专家指导

如果宝宝的语言发展不是特别理想,你首先要从自己的身上找找原因:婴儿时期有没有让宝宝适时适度地啼哭过?宝宝辅食的添加是否科学?家人有没有为宝宝储备一个优良的语言环境?妈妈有没有经常和宝宝进行交流?家人的照顾是否太过精细,宝宝有没有语言表达的机会……找到症结所在,再制定相应的指导方案,这样对于宝宝的语言发展才是公平的、科学的。

父母应该记住这段话:宝宝只和自己纵向比较,衡量他是否进步或退步,永远不用自己宝宝的短处和其他宝宝的长处比,因为这样对宝宝不公平。越焦虑的宝宝,对语言越排斥,越放松的宝宝,对语言越自信。当母亲与宝宝以儿语交流时,会有意放慢说话的速度,复杂的长句也会被拆分成简单的短句和单词,同时还使出夸张的身体语言,这样,宝宝更容易理解词句的意义,从而学习速度明显加快。儿语——宝宝最爱的语言形式

儿语,是儿童最喜欢和最接受的一种语言形式,它是指和小宝宝说话时的音调、频率、速度、表情、动作、肢体语言的丰富程度最易于宝宝接受和理解,一般儿童节目的主持人多用儿语和宝宝进行交流。她们说话时句子短小而简单,音调较高,表情丰富活泼,语气形象夸张,配合语言,辅助丰富的肢体动作,这才叫真正的儿语,才是宝宝语言发展中最能推动宝宝语言发展的形式。

生活中有些家长和宝宝说话时,总是喜欢说:“宝宝,来穿衣衣、穿裤裤、吃饭饭。”这样的语言方式不能称之为儿语。这样不规范的语言反而会对宝宝语言的发展产生障碍。

宝宝语言敏感期中,家长出现的语言应该正确、准确,对于宝宝来说,语言的学习没有难易之分,只有错误与正确之分,这是值得家长注意的一个原则。双语家庭——宝宝的幸运

如果你的宝宝出生在一个“联合国”家庭,同时接受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恭喜你,你的宝宝非常幸运,因为,他有条件和能力成为同时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人。

宝宝越小,学习语言越容易

婴儿刚刚出生时,他们的大脑接受所有语言的语音,是真正的“世界公民”,脑细胞会根据不同语音的刺激进行相关的链接。随着宝宝的成长,如果处于某个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时,他们的脑部就会发展形成特定的感知映射,这可以帮助宝宝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们能够听到和体验到的语言上面,所以,智商再有问题的宝宝也会掌握母语。

如果一种语音在宝宝的语言中很少出现,宝宝辨别这种语音的能力就会衰退。年龄越大,宝宝就越难区分他们不经常听到的声音,因为,在宝宝的大脑内部,没有一组神经簇是指定用来“听”它们的。

生活中,学习外语,年龄越大的人学习起来困难越多,要么怎么学也学不会,要么会看不会说,要么会说不会看,要么说出的外语总是怪腔怪调的,这是因为听觉系统中越来越多的部分已经分配用来“听”母语的声音了。

多种语言刺激可强化宝宝对语音的处理能力

双语家庭的宝宝是幸运的,宝宝从出生后就开始同时进行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刺激。语言环境是学习语言的必备因素,无论是哪种语言,对于宝宝来说都要经历接收—理解—表达的过程,因此,学习第二门语言,远远不是学习几个简单的单词就可以代替的。

双语家庭的宝宝由于同时进行几种语音的刺激,接收、理解后要有充分内化的时间,所以他们的语言表达会比只用一种语言交流的宝宝慢一些,待宝宝将吸收到的语言内化、理解并分门别类整理好后,就会同时开始几种语言的交流。0~6岁宝宝学习的语言,都将储存在大脑的同一部位,而成人学习第二语言与母语是储存在大脑的不同部位的。如果能够让宝宝从0岁之前开始就接触第二种语言,宝宝就会形成双语的『耳朵』。专家指导

想让自己的宝宝同时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越早接触越多的语音越好。如果你不会几国外语,完全可以找几个固定的外国朋友,在固定的时间和场合分别与宝宝说话和交流,同样可以刺激宝宝脑细胞中几种不同语音链的链接,为宝宝今后学习更多的语言打下良好的基础。

需要提醒家长的是,语言的学习重在环境,只有浸泡在环境中才能利于语言的接收、理解和表达,绝不是会说几个单词、几句话那么简单。人之所以被称为高等动物、万物之灵,是由于人类有复杂的语言及思维模式。抓住宝宝语言的敏感期,了解宝宝语言发展的历程,根据宝宝自身的发展状况制定宝宝专属的、个性化的语言发展方案,相信在爱和自由的环境中,宝宝的语言能力一定能够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第3章 秩序敏感期(2~4岁)

秩序是大自然的定律,是生命和成长的一种需求。

对于宝宝来说,世界正是以不变的程序和秩序而存在的,这种程序和秩序随着生命的开始已植入宝宝的内心,成为孩子最初的内在逻辑,当秩序获得满足时,会让宝宝产生无与伦比的快乐。

因此,了解宝宝的秩序敏感期,加以适当的引导和帮助,会让宝宝秩序成习惯、习惯成自然、自然成人格……

外在的秩序感——了解自己与环境的关系

宝宝对外在秩序的要求体现在对场所、顺序、拥有物、习惯、约定这几个方面,是宝宝在发自内心地要求自己及要求别人的反复实践中,不断加强和不断内化的。宝宝对秩序的内在敏感性是自然界赋予的天赋,宝宝一般都是在看到外面世界的秩序后,才了解到外面的环境,随后才能了解到自身与外面环境的关系。刚满月的宝宝就知道“认生”?诚诚和真真是一对龙凤胎,满月了,家人邀亲朋好友同聚,满月酒宴当天,在房间里憋了一个月的妈妈早就把小姐弟俩打扮得人见人爱,可就在家人把诚诚和真真抱出门的那一刻,他(她)们睁着一双略带惶恐的大眼睛打量着周围,突然大哭起来。手忙脚乱的小两口怎么也没办法安抚住小姐弟俩,亲戚朋友们使尽了浑身的招数仍然去不掉宝宝们眼中的那些惊恐,小姐弟俩此起彼伏的啼哭声却很响亮……唉,难道刚满月的孩子就懂得认生了吗?对于突然不熟悉的人或者环境,宝宝会表现出一种害怕的反应,有的宝宝会哭叫,而有的宝宝则会变得情绪低落。蒙台梭利解读其实小姐弟俩的哭泣和认生没有任何关系,哭泣的原因完全来源于外在环境秩序的改变。小龙凤胎在出生后的一个月内和妈妈安宁、平静和有规律的生活让宝宝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秩序感,当有一天秩序突然发生改变时,亲人的逗引、拥抱、祝福……是不可能将小姐弟俩眼中的恐惧去掉的,更不可能止住此起彼伏的啼哭声。最好的办法就是赶快和妈妈回到熟悉的屋子里,当环境不合适,敏感的小婴儿又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时,这种痛苦谁能体会得到呢?热爱秩序,哪怕是从这么小的婴儿身上也能体现出来。从宝宝出生到2岁时秩序感是特别明显的,他们会『固执地』把东西放在固定的位置,当他们看到某个东西离开原位的景象时,似乎是一种呼吸,刺激着宝宝要采取行动。“妈妈的枕头,爸爸不能睡!”晴晴和爸爸妈妈一起睡在大床上,妈妈睡在中间,晴晴睡在左边,爸爸睡在右边。有一天,爸爸躺在了妈妈的位置上,晴晴不愿意了,一边使劲儿推开爸爸,一边叫道:“妈妈的枕头,妈妈的枕头,爸爸不睡!”妈妈心里可真得意,哈哈,自己的辛苦没有白费,女儿还是和自己亲啊,连妈妈的枕头都不愿意让爸爸碰啊!谁知,过了两天,一家三口出去玩,妈妈随意把爸爸的帽子戴在了自己的头上,晴晴又不干了,她边使劲儿把帽子摘下来,边烦躁地喊道:“爸爸的帽子,爸爸的,妈妈不戴!”望着女儿把揪下来的帽子送还给爸爸后满意的表情,妈妈困惑了?嗯?怎么回事?前几天连我的枕头都不让爸爸碰,怎么今天我刚随意戴上爸爸的帽子,她就急了呢?这小丫头到底和谁亲啊?蒙台梭利解读在生活中,你有没有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呢?其实,这与宝宝和谁更亲近一些没有任何关系,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宝宝对物品拥有者的秩序感是如此的敏感和执着。秩序感是儿童重要的敏感期之一,生活中,成人如果随意打破宝宝的秩序会让宝宝经受痛苦和烦躁。我们也许不知道宝宝的心里到底有多少秘密,就连蒙台梭利都说过,儿童的心灵是一个秘密的深渊,照料他的成人并不了解它。如果你还不能完全解开这些秘密,先尝试尊重他、理解她,给孩子充分的爱和自由。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