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文案写作(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9 15:56:53

点击下载

作者:钟剑茜

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广播电视文案写作

广播电视文案写作试读:

基础篇

第一章广播电视写作概说第一节 传统文章写作和广播电视写作一、传统文章写作

写作是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实践产物,具有悠久的历史。自从人类创造文字以来,人们就开始借助它来记载事实、传递信息、表达思想与倾诉感情。文字、文章与写作伴随着人类的进化历程和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步伐而不断丰富、不断变化、不断发展与不断完善。

千百年来,人们从不同观点、不同视角和不同应用目的出发去探索写作活动,总结、概括与论述了关于文章写作的方方面面,如对生活中的写作素材的观察思考与体会感悟,对写作材料的准备、概括与提炼,写作思维的运用与深化,写作语言的外化与培养,写作方式的优化与写作手段的现代化等。由于人们不断总结与挖掘不同文章的写作规律,研究与论述不同文章的写作艺术,于是形成了今天丰富的写作理论。(一)文章的粗略划分

人们根据文章在实践生活中所担负的任务和所发挥的作用,把文章划分为不同的类别,而人们对文章的认识又往往与其对文章的划分联系在一起。

现在高校一般采用的写作学教材通常把文章分为广义的文章和狭义的文章两大类。广义的文章不仅包括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也包括各类应用文、学科论文、长篇理论著作和所有的文学作品。狭义的文章一般是指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所有门类的应用文体,如各种公文、日常应用文、新闻文体、长篇理论与学术著作。严格来说文学作品不包括在狭义的文章范围内,但大多数写作教材都把纪实性的文学作品(如报告文学、史传文学、纪实性散文)归入狭义的文章中。换言之,是否允许虚构成为划分文学作品与狭义的文章的界限。(二)文学作品与狭义的文章的写作比较

1. 关于文学作品的写作

文学作品,一般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等作品形式。从内容上讲,它注重以形象化的手法反映不同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写作者通常采取对世界的艺术的掌握方式写作,故文学作品的内容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换言之,写作者采取各种艺术手段,从生活中取材但又经过虚构,不拘泥于真人真事。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不专以生活中的某一个人为模特儿来塑造,而是杂取多人、合而为一;文学作品追求塑造立体的、具体生动的、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文学作品中叙述的事件也不只依托于一个生活事实,可以糅合若干同类事件、事实,或只选取事件发展的一端加以生发;文学作品所表现的生活环境,也不会只描摹一地一处的自然环境,写作者既可以表现作品所处时代、社会的大环境,又可以根据作品表达需要对环境加以组合创造,文学作品中的环境具有主观创造性与情理性。从形式上讲,文学作品在语言运用上强调语言须富有文采,追求优美感人的语言,且凸显写作者的语言个性等。

文学作品的结构和形式多样,且种类繁多。文学作品的结构虽有类型之分,却没有死板的条条框框的限制,是写作者的写作思维外化、深化与创新构思的结晶。因此,文学作品的结构和形式随时代进步、社会发展以及人们对生活认知和写作探索的不断深入而创新发展。从社会功能来讲,文学作品作用有二,一是社会教化作用,二是审美作用。写作者通过其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与其构思的故事情节,影响读者的感情与想象,并试图以作品中渗透与传达的思想感情与价值观念,达到感化人、教育人的目的。

2. 关于狭义的文章的写作

狭义的文章的写作是一种信息的输出,也是一种意识的传达。文章都是写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融进了写作者的理解、意志、情感和趣味。写作者使用经过整理、加工的书面语言,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感知、认识或体验表达出来,文字才能成为文章。狭义的文章要求写作者用“对世界的科学的掌握方式”进行写作,以个别反映一般。

从内容上来讲,在写狭义的文章前写作者须掌握与搜集翔实、准确无误的材料,文章须真实反映所写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和结果等信息,对事物的外形、大小、性质、特征和用途等的说明必须准确,所列举的数字、图表、事例等必须可靠,一切都讲求客观真实,不允许想象与虚构。

从形式上讲,狭义的文章采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比生活语言更精练、更规范、更优美,能广泛表现不同种类的客观事物,写人、记史、叙事皆可。文章的表达方式多样,写作者可以视内容表达的需要与特定文体的要求,选择使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或说明等表达方式。各类应用性的文章多采用直接叙述的方式,在内容表达上要求呈现出如下特点:一是事实清楚,语言朴素明白;二是逻辑严密,结构合理,条理清晰;三是表述直接简明,有的放矢。

从功能上讲,文章不仅具有“美教化、善人伦”,“言志”,“尚用”等作用,表达先进的政治观念的好文章还有助于治国安邦。自隋唐实施科举制度以来,文章增加了为统治阶级选拔人才,帮助学子加官晋爵、显身扬名的作用。社会发展到今天,文章写作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从个人来讲,文章写作是个人能力的一种必要体现。现实生活中,人们从小到大都必须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与技能,吸收各种思想营养,以完成自身的社会化进程。写作使人把自己的感知、认识和对知识经验的思考和理解等方面的积蓄,用自认为最恰当的方式传达出来,能动地影响客观现实,争取他人或社会的认同。从社会角度看,文章的社会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认识作用。文章是作者认识客观世界的成果,反映着人类思维、自然界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记录着社会进程;反过来,人们可以通过文章认识社会,认识自然,拓宽视野与增加知识。二是教育作用。文章记载、传递信息,传播各种门类的具体知识,传承文明;好文章歌颂真善美,抨击假恶丑,能帮助读者明辨是非,提高认识与觉悟,文章的教育作用不容置疑。三是审美作用。文章里,有作者对生活中各种美的行为、美的事物景观、美的思想情操的思考的反映,这构成文章内容美的内核。同时,文章融入了作者对社会生活独特的情思与认识,反映着不同作者诉诸不同文章形式(如语言、结构、修辞表达等方面)的独特的审美追求。不同内容和形式的美文,给读者呈现不同的美感,带来不同的审美情趣。二、广播电视写作(一)写作与广播电视媒介

对传播媒介的理解通常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和技术手段;二是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工作的社会组织,即传播机构。

今天,众多新媒介随着网络传播的发展与传播技术的日渐成熟而迅速崛起,对传统的纸质媒介、电子媒介形成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当然,传统大众媒介并不会因为网络传播与新媒介的发展与冲击而消亡,依然以其信息权威、公信力强等特点保有传播优势;同时,传统媒体积极谋求实施全媒体战略转型,以应对网络等新媒介的冲击。在此之前,人类在社会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五个传播阶段。人类最早采用结绳记事、石壁刻符号线条、点燃篝火等原始方式传递信息。之后,随着人类语言日渐成熟,人类开始采用更利于沟通互动、更易于直接接收的口头语言作为信息传递的主要媒介。由于稍纵即逝的口头语言在信息传递、接收与记录等方面受距离、时间等限制颇多,文字在出现以后很快代替口头语言成为人类使用的主要信息媒介。人们用文字作为传播工具,可以更长久地保留与更具体地记载社会大事、历史变迁,记录生产、生活与学习的经验、教训、技能,传承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方面的文明。无论是从甲骨刻辞、金器铭文还是从《唐诗三百首》、《四库全书》来看,文字在社会文明发展中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在经历原始媒介阶段、语言媒介阶段和文字媒介阶段后,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发展以及科学研究与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尤其是造纸术和印刷术发明后,人类进入了印刷媒介阶段,这时出现了以报纸、刊物为代表的纸质平面媒介。与此同时,写作成为人类进行信息传播活动的最主要手段,写作与传播媒介从此变得密不可分。

广播诞生于20世纪。1906年12月25日,加拿大人费森登首次成功进行了广播实验,这次实验是公认的无线电广播诞生的标志。1920年8月31日,美国底特律一家实验电台播出了所在州的粗选新闻,这被认为是最早的广播新闻。1922年11月,美国匹兹堡西屋电器公司成为第一家申请商业广播牌照的、最早涉足广播传媒业的公司。自此世界范围内的广播业迅速发展,至1927年,广播电台已遍及欧美;也几乎在相同的时期,中国的广播业开始起步了。

1929年,BBC公司采用贝尔德的机械电视装置开始试播电视节目。1936年11月,BBC公司以一场规模盛大的歌舞开始了电视节目的正式播出。而电视在世界范围内普及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二战”以后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使得各国经济得到迅速恢复与发展,科学技术也得到迅猛发展。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随着卫星电视和有线电视的发展,电视日益成为影响力最大的大众传媒。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的日渐普及和迅速发展,对传统的以文字为媒介进行的写作和传统纸质媒介主要以“文字+图片”传递信息的传播方式造成了革命性的颠覆。人类步入了传媒发展的第五个阶段——电子媒介阶段。

由于广播电视媒介在传播媒介物、传播方式、传播渠道和传播特性等方面与纸质媒介存在诸多较大的差异(这部分内容将在本书的第二章中进行具体阐述与介绍),因而,与传统的文章写作相比,广播电视媒介中所应用的写作行为及其形成的文稿成品无论在内容或形式上都有较大差异,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在传统文章写作中形成的固有观念、写作方式、写作结构、写作规律乃至写作语言,并不能全部适应广播电视媒介的写作要求。这也说明传播媒介的变化与传播技术的发展进步,给人类的写作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影响。

广播电视媒介实践的发展,要求人们根据开展广播电视媒介业务的实际需要去探索与总结广播电视写作的特点和规律。

当然,深入分析广播电视写作与传统写作之间的关系,也能发现它们的共同点,如两种写作都既要求写作者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也要求写作者对作品的内涵具有探索创造的精神、对写作的艺术开展精益求精的探索。(二)广播电视写作涵盖的范畴

广播电视作为大众传媒,与属于传统平面媒介的报纸、刊物一样,也需要担负起传播信息、传播思想、传播科学知识等职能。广播电视媒体人需要完成采写、拍摄、录制、编辑、合成、传播等工作,通过不同的媒介物与媒体平台,向社会传播承载着新闻、评论、综艺、教育等各式内容的节目,从而服务于社会公众。广播电视媒体进行的采、写、摄、录、编、评、播等各项工作,离不开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那就是广播电视写作。

广播电视作为大众传媒,是为制作和传播各类节目而生存的。广播电视节目是广播电视写作的直接服务对象;广播电视写作为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制作和传播而写;广播电视写作的各种文本成品构成广播电视节目内容或形式的一部分。两者是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

广播电视写作涵盖的范围很广。首先,从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制作过程来看,广播电视写作贯穿于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制作的全过程。从节目策划、前期采制、后期编辑制作到正式播出的整个过程中,所有文字方面的写作都属于广播电视写作的范畴,如写作广播电视各类型节目的策划书、广播电视的新闻报道稿、电视综艺晚会的脚本与串联词、广播电视访谈节目的采访提纲与拍摄提纲、电视纪录片的串联词与解说词、广播电视广告的文案以及广播剧与电视剧的剧本等。以电视节目的制作为例,从节目开始制作前就须撰写“编导设想和阐述”,以提供给媒体领导,让其了解编导的想法。这部分的写作内容包括选题总述、片名、类型、时长、周期、创作人员构成、主题阐述、结构方法、风格、拍摄手段和拍摄计划。之后在节目的制作过程中,还需要写作“拍摄提纲”、“采访记录”、“脚本”、“分镜头本”、“解说词”、“标题和字幕”等文本,但不是所有电视节目的生产制作都需要上述完备的文本,可根据实际创作需要来确定写作文本的类型和数量。可以肯定的是,电视文本写作在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是少不了的,其作用与必要性是不可否认的。

其次,从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者、传播者和管理者等媒体内部人员来看,广播电视写作方法是广播电视媒体各个岗位的人员都必须掌握的。无论是前台的播音员、主持人或出镜的记者,还是后台的编辑、编导、编审;无论是负责把关节目质量的人员,还是负责节目宣传推广或营销的人员,在各自的工作流程中,都需要写作不同类型的广播电视文稿。广播电视媒体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还需要写作媒体管理文件。而所有广播电视媒体的从业者在个人申请晋升职务职称的过程中,都需要写作与提交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论文。

最后,从更大的范畴来看,广播电视写作还应用在广播电视节目和广播电视媒体的管理、营销等领域。诚然,广播电视写作主要与根本的目的是为广播电视节目服务,生产制作各类型的广播电视节目也是广播电视媒体的主要工作,但是,广播电视媒体的日常工作还包括许多方面,如节目的质量管理、节目的成本管理、节目的宣传营销、媒体整体形象的宣传和媒体组织内部的纪律管理等。广播电视写作贯穿广播电视节目从选题、采访、摄录、编辑到传播的全过程,有时渗透、融入广播电视节目中的文本是无形的,是听众和观众听不到或看不出的。除此以外,无论是广播电视节目在推广宣传中所需的营销文书、媒体与其他社会组织共同举办大型社会活动所须撰写的策划方案,还是媒体为提升自身整体形象所拟写的宣传文案等,都需要媒体从业者根据不同的目的与需求进行精心设计,写出具备不同应用效果的文稿或方案来。

本书主要讲述和介绍的是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制作环节中所应用到的广播电视文案的写作。第二节 广播电视文案写作的特点

在印刷媒介作为人类传播主导媒介的时代,文字写作是人类社会大规模、长时间传播信息和保存信息的最重要手段。当人类社会进入电子媒介时代后,新的媒介要素与新的传播方式进入大众传播领域,文字不再是信息传播的唯一工具;另外,进入电子媒介时代后,社会受众接收信息的途径变得多元化,受众不再只是接触单一的印刷文化、只得到单纯的文字阅读体验。

广播媒介让受众透过有声语言与各种声音去接收信息;电视媒介则让受众同时通过画面与声音两种渠道接收信息,而与画面同时播出的字幕则为受众更全面地接收信息提供了帮助。此外,广播电视媒介传播让受教育程度有限或文字解读能力有限的那部分受众也得到了平等的接收信息的机会,打破了传统纸质媒介要求受众具备一定的文字符号解读能力的传播门槛限制。

广播电视写作是为广播电视媒介平台服务的,其写作思维、写作内容、写作形式等都必须与广播电视媒介特定的传播属性相适应,故与纸质媒介单纯的文字写作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与传统纸质媒介的文字写作相比,广播电视写作具有如下特点:一、广播电视写作具有媒介依附性,写作的内容在传播中具有非独立性

事实上,广播电视写作只是广播电视节目整个生产制作过程中的一部分,广播电视写作的内容只是广播电视节目的构成元素,而受众收看和收听的是能显示出媒介传播价值的各类广播电视节目的整体。对于广播电视媒介的受众而言,广播电视写作的内容只有融合在节目中、成为节目内在的“分子”才有意义,广播电视写作的内容是不具备独立的阅读价值与欣赏价值的。

广播是运用声音语言进行传播的媒介,声音是听众接收到的最终信息符号。通常来说,广播媒介为让传播的内容更准确、更精彩生动,会先把要传递的信息、资讯等写成文字广播稿。广播稿写作要求采用口语化的文字,使“声音符号”传播时更形象生动、更方便受众接收理解。广播稿的字音要求响亮、语句声调要求和谐。若节目内容中有现场音响、同期声访谈等,广播稿还要求文字与这些声音要素配合,以便使整个节目浑然一体。这些都说明广播写作是“为听而写”,写作目的是组织好“声音”。在广播写作的过程中,从字词语句的选择运用到稿件写作的要求和目的都须从属于广播媒介的传播特性,服从于广播媒介的实际传播需要。

在四大传统大众媒介中,唯有电视媒介才拥有对受众具有强烈吸引力的画面图像,这使电视媒介传播更形象、更直接。相对于以声音语言作为传播符号的广播媒介,电视媒介有着“画面+声音”双通道的传播优势。因此,电视媒介在四大传统大众媒介中是居于强势地位的。而在电视节目的生产制作过程中,采制、编辑、播音和宣传等都离不开电视写作。从一般电视节目的内容成分看,解说词、字幕等文字的写作通常是不可缺少的,但是若把这些解说词、字幕等文字单独抽离出来看,它们并不能构成独立的、完整的文本,其表达的意思也无法与画面信息脱离而单独理解。事实上,应用于各类电视节目中的各种电视文稿,不能游离于其他电视元素而单独存在。电视媒介有三大传播元素:画面、语言和声音,它们在电视传播中是相互依存、紧密配合的,三大传播元素缺一不可,无论缺少哪一种元素都不可能完整传达与体现电视传播的魅力。正因如此,电视写作作为电视媒介传播中的内容,既要考虑声音的传播规律与作用,使所写文字与声音配合,创造更有效果的传播形象,又必须考虑所写文字与画面的配合,或声画合一,或声画对位,以及考虑不同配合方式的传播效果对整体节目的影响等。总之,电视写作已不仅是单纯的文字写作的问题,它不能脱离的其他电视传播元素而独立存在。事实上,从受众观看电视的需求与状态来看,无论写作的是哪一种文本,只有当它们完全融入与表现于电视作品中时,才能被电视观众欣赏,才是有价值的。二、广播电视媒介写作具有相对不完整性,写作内容的形式不具备传统写作意义上的完整性

传统意义上的写作,讲究文章开头和结尾的表达、内容的过渡与文章整体的谋篇布局照应,以及讲究文章内容、观点表达全面、系统有序。总之,传统的文章写作既要求意思表达完整,让读者对文章表述的人物、事件或观点有较完整的了解,又要求文章结构形式完整严谨,不能支离破碎。

在广播电视媒介的发展历程中,强化媒介自身的特色、突出媒介自身的专业优势一直是广播电视媒介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制作过程中,写作部分的确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它并不是节目的全部。毕竟,广播电视传播不是以文字作为主要的传播手段的。面对激烈的媒介竞争,广播电视媒介的发展越来越强调发挥媒介自身的专业优势、突出媒介自身的传播特色。例如,广播媒介是以声音语言来进行有效传播的,因此其尤其重视打造能突出“声音”特长的节目。在广播新闻传播工作中,录音新闻因短小精悍、时效性强,且报道通常由与声音相关的现场采录音响、人物讲话录音、口播叙述语言三部分组成,一直受广播媒介重视。这里的广播写作指的是口播叙述语言部分的写作,这部分文字写作的内容包括三部分:一是交代说明新闻六要素和对现场音响作出解释;二是负责组织衔接现场采录音响和人物讲话录音;三是对新闻事件进行评论分析,表达观点和感情。显然,广播写作的这三部分内容是直接为录音新闻的三部分服务的。撇开录音部分单独看广播写作的文字内容,是很难将其与一篇完整的文章相提并论的,单凭文字内容很难让听众明白其所以然。

又如,电视媒介最突出的传播优势是具有画面的形象直观性和现场感,电视文字写作也要尊重电视这种传播方式的优势。电视的文字传播元素与电视的其他传播元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协作的,故电视写作的文字内容须与其他电视传播元素(画面、声音)所表达的信息彼此配合、互相照应。

近年来,电视新闻更注重对重大事件进行现场直播报道,呼吁并努力实现重大事件新闻直播报道的常态化。在这类现场直播报道里,现场采访和现场同期声(含现场音响)所带出的现场感、所传递的信息量和所起的作用,是原来的录播新闻中后期制作的解说文字无法比拟的。在新闻现场直播报道中,本应事先后期写作的解说文字——对画面信息的补充、对新闻事实的陈述、对新闻背景的解说、对画面转场的说明等,变成只能依赖于记者的现场发挥——现场记者根据事先写好的解说提纲,在出镜前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归纳总结,边构思、边拟稿、边出镜播出现场报道导语,然后进行出镜采访,继续报道后续事实的信息。现场记者头脑中所“写”的内容,分散表现在镜头前对不同画面的解说与提问上,它们是零散的、不能完整成篇的,但它们与现场画面、同期声配合起来,就能使观众了解现场正发生什么、最新的状况怎么样。

再如,其他类型的电视节目的解说词写作有一个原则是要求解说词“跟、贴、让”。“跟”是须紧跟画面的流动转换;“贴”是须贴切充分地补充说明画面;“让”是如果写作者的文字表达与画面内容冲突,须让位于画面,以拍到的画面为准。最后一个原则显然太过于强调“画面”作用,有轻视文字语言功能之嫌,但这个原则也反映出一些客观事实:电视写作的文字语言是不可以独立成章的;电视写作的文字语言是分散镶嵌在电视节目内容中的;电视写作的文字语言以与电视画面信息、音响、音乐交织融合、互补说明的片段呈现;电视文字写作的文本只有与电视画面、音响、音效结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表现电视节目的特定内容。三、广播电视写作注重强化媒体节目栏目的类型风格特色,淡化作者个性表达的特色

写作是一种个体的脑力劳动。文章是每个写作者脑力劳动的智慧结晶,文章也必然会体现写作者对人生世事的独特观察与思考,张扬写作者的个体本性。传统文章的写作因写作者的受教育程度与文字功底存在差距,阅读习惯与生活历练各异,人生观、哲学观与追求的文学理想也有差异,故每个写作者的作品都会带上个人特色。成熟的作家更在其写作历程中不断磨砺与探索,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个人风格。如现代文坛著名作家钱钟书,其作品喜以智者的眼光去洞察人类的种种劣根性,对世俗笑骂揶揄,深刻揭示人与社会的阴暗面;他文笔简洁、犀利、机智、幽默,文风恣意且一针见血,善用象征等方式,常用精辟字句带出寓意深刻的内容,将社会、人心、道德的病态都鞭挞得无所遁形,这种特殊的写作风格在他的《人·兽·鬼》及《围城》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而著名女作家冰心的写作特点则迥然不同:她的作品从内容看多是歌颂母爱、童真、自然的;从语言运用看,她文笔柔和细腻,微带忧愁的色彩,善用委婉含蓄的手法和清新明丽的语言,这些构成了冰心作品独有的语言艺术风格。

不同的广播电视媒体有着不同的媒体定位、不同的媒体战略与不同的竞争追求。广播电视媒体内的不同栏目、节目既要服从于媒体的整体管理,同时也有着各自的栏目定位、竞争指标与目标受众群,从而形成不同层面的运营管理。而广播电视写作既要尊重广播电视媒介的传播特性,又要服务于广播电视节目运营的需求,故而广播电视写作往往从广播电视栏目或节目的类型、样式与风格出发,力图使文字写作部分能强化栏目或节目的风格特色以加深受众的印象,提高受众对栏目或节目的认同度。从写作服务对象的需求出发来完成对自身写作的规范,这是广播电视写作者淡化个人的写作个性特点的一个原因,而另一个原因是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制作需要集体合作。一篇广播稿、一个电视节目文本往往要集合许多人的心力与智力进行修改;有时写作文本要由从记者、编辑、编审到主管领导的多层人员出于经验、形势或大局意识等作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考虑来加以完善。尤其是一些大型的节目和广受关注的活动策划,其台本与策划文书等都须成立写作组,由多位主创人员分工负责、协同合作,凝聚集体的智慧与劳动才能完成。也就是说,广播电视写作的成品大部分是集体创作的,因此很难界定是哪一个写作者个体的劳动产品。此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广播电视写作的内容并不是广播电视节目的终极成品,文字部分只是写作者对广播电视节目终极成品的一种设计或只是一个部件;文字部分还要经过摄录制作、编辑的后期整理等环节,经过这些环节合成后它可能已面目全非。故而,广播电视写作者只有对撰写什么文字内容多加考虑,才能令广播电视媒介产品的媒介类型风格更加突出。四、广播电视写作要具备通俗性,直白易懂,满足广播电视媒介受众的需求

广播电视媒介优于纸质媒介的传播魅力就在于:广播的听众、电视的观众都可以不受文字解读能力的束缚;广播电视媒介把受众接收信息的“门槛”降到了最低。

广播媒介以“声音”作为信息传播的工具。声音是稍纵即逝的,故而广播传递的声音内容力求让听众一听就明白,一听就懂得,这样才能方便听众接收信息,从而不会错过信息。从听众接收广播媒介信息的实际状况来看,听众可以边工作边收听、边走路或边坐车边收听、边忙家务边收听……广播的声音内容并不会中断或妨碍听众正在从事的任何事情。也就是说,广播媒介具有伴随性的传播特色。另外,处于收听伴随性声音信息的状态的听众,对于广播媒介播出的声音信息的接收并不是全心全意的。故而,广播媒介写作的文字内容要满足听众的接收心理需求:简明易懂、通俗直白。

电视媒介以图像、声音和部分文字为传播工具。人们借助直观形象的画面与伴随画面的声音,能更加轻松地接收电视媒介传播的信息。此外,电视媒介因其拥有多种传播符号与多个传播渠道而具有独特的传播优势:逼真的声画协同性构筑的电视媒介信息系统,能创造出与现实环境几乎一致的信息世界。面对电视媒介透过节目(尤其是电视新闻类节目)创造的“拟态环境”,观众观看电视播出的内容时如同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人们观看电视时的状态是轻松自如的。电视媒介的这个传播特点决定了服务于电视节目的电视文字写作既要注重配合电视画面内容的播出,讲究配合的技巧与方式,又要注意选择采用普通人常用的生活化语言来写作,尊重观众“轻松”看电视的习惯。毕竟,观众在看着电视画面的同时,也同时听着对画面进行解说的语言。从这个意义上说,电视写作是为观众的“听”服务的,它必须通俗易懂、直白如话。第三节 广播电视文案写作的必要性一、广播媒介写作的必要性

广播诞生后,凭借其传播迅速的优势,以及声音的表情性和音响的写实性等特点,成为人们乐于接受的媒介,也被迅速利用为进行新闻信息报道的媒介工具。尤其是进入20世纪30年代以后,立体报道、现场报道、录音报道等广播新闻报道新形式的出现,更为广播新闻报道开拓了新的天地。新闻素材的整理加工和新闻信息的传递不再是只有依靠记者手中的一支笔与记者的文字写作劳动才能完成的工作。如录音报道所含的“现场采录音响”与“人物讲话录音”部分,直接以记者录下的声音来传递新闻事实的信息,文字写作的分量在录下的有效声音的包围下减轻了。又如现场报道,通常是记者奔赴新闻现场,利用现场事物发出的音响、周边环境发出的音响和记者访问录音,与记者的现场解说、述评组合起来完成报道,文字写作在整个广播报道中所占的比例确实减少了。

但不可否认的是,广播媒介传播依然需要文字写作,哪怕记者只是在现场临时进行构思或作提纲式的腹稿准备。广播媒介写作的内容变少了,却并非取消了。相反,缺少了广播媒介写作部分,广播媒介也无法完整地、准确地传递信息。如录音报道中的“口播叙述语言”,即解说词与文字稿,它们所担负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第一个作用是它可以对“现场采录音响”作出准确的解释说明,减少“音响”的模糊性。如现场录下的机器轰鸣声到底是来自工厂生产流水线上的机器,还是由拆迁工地的推土机发出,或是碾压机正在碾压假冒伪劣商品的声音?如果没有记者解说词的正式说明,听众是不可能分辨清楚的。第二个作用是“口播叙述语言”能连接起录音报道的其他两个声音部分,起到过渡照应的作用。录音报道的“现场采录音响”与“人物讲话录音”彼此之间可能是相对脱节的,这就需要记者通过对现场事实信息的了解,对事实迅速作出判断,对信息迅速进行梳理,用叙述语言把采录的两部分声音材料衔接起来。第三个作用是对“现场采录音响”和“人物讲话录音”材料进行评述,直接揭示新闻主题,或概括事实本质,表达对事实的分析和看法。二、电视媒介写作的必要性

人们对电视语言的一般理解是:电视语言是一个综合的语言体系,它包括“画面语言”、“声音语言”、“文字语言”和“音乐音响语言”。电视媒介集合多种电视语言,经由“画面”与“声音”两个信道进行信息的传播。事实上,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的除了流动的“画面语言”外,还有以各类字幕形式出现的“文字语言”,无声的字幕当然也担负着传递信息的任务。

上述几种电视语言作为媒介传播符号,可以说各有特点、各有优势,但也各有局限。它们在电视传播的过程中互相配合,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完成电视信息传播。电视媒介写作以其独特的文字优势,发挥着不可缺少、不容忽视的作用,弥补了画面与声音的局限。电视写作的文本使各类电视节目的内容与形式得以完整地呈现于屏幕上,保障了电视媒介传播的顺畅进行。

电视媒介写作的必要性表现如下:(一)电视媒介写作是对画面语言表现局限的弥补

电视媒介的传播力优于其他传统大众媒介之处,在于电视拥有并使用画面进行传播。然而,电视画面自身在电视传播中却存在着诸多局限(关于“电视画面局限”这部分内容的解释分析,见本书的第二章第四节)。电视媒介写作的各类文本,可以与电视传播中的画面进行优势互补。

1. 对画面“拍不到”的信息进行文字补充

在实际生活中,电视记者常遇到某些“拍不到”的事实,如作为新闻背景的过去发生的历史事实,又如电视记者赶到现场前已发生或已结束的突发事件。有时,电视记者也会因环境条件所限而“拍不出”符合播出要求的画面,如事件发生在“禁拍”的特定区域,或现场是不允许记者接近拍摄的危险地带、敏感地带等。有时,电视记者克服各种条件限制拍到了反映事实的画面,却因为画面内容充斥着太多暴力、血腥的元素,或涉及色情等有伤风化的内容,或暴露了拍摄对象的隐私等,使其不宜播出或只能遮挡播出。凡此种种,都需要电视记者写作相关文本(如解说词或报道词),凭采访中了解、挖掘到的事实信息(无论是过去发生的新闻背景事实,还是现场发生的新闻的各方面要素),对未能拍到的画面或只能采用部分画面的事实状况作整体的、客观的补充说明,满足观众全面了解事实真相的需求。

2. 对画面“拍不出”的信息进行文字补充

流动的画面语言直接、直观,有利于记录和表现人与事物外在的形象、外在的属性。而对内在、抽象和精神层面等的信息的表现,画面语言是很难胜任的。例如,对于人的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人类的重要发明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意义,各行各业中重大成就的作用和影响,复杂的事件背后深层次的本质,事物相互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必须抽象概括才能得出的事物发展规律等,电视画面都存在“拍不出”的局限。而上述这些方面,正是文字表达的强项,它可以对画面“拍不出”的信息进行补充。写作者既可以把人物的内心世界——所思、所想、所感、所惑、所忧、所喜等,以真实细腻的文笔描绘出来,也可以通过概括科学的、简练精准的文字,表明事物间复杂的内在联系及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另外,文字还擅长呈现媒体对事物的性质、作用与影响具有指导性的意见看法。

事实上,正是电视写作语言与电视画面语言相互间天衣无缝地配合,各自发挥所长,实现优势互补,才能全面立体、形象直观又科学准确地给观众展现完整的、真实的世界。从观众接收信息的角度看,电视写作的内容能帮助观众从外部到内部、从形象到抽象地认知世界,准确合理地完成信息接收过程。

3. 对“无法拍”的画面信息进行文字补充

世间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遵循着一定的自然法则与客观规律。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发展的轨迹与事物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去预测与估量将要产生的结果。

某些重大的事件、重要的时刻的发展过程与结果有巨大的新闻价值。即使众多电视媒体对其高度重视,并已采用电视直播形式作同步报道,但有时受限于目前的科技水平,如人类目前尚未掌握某些技术,因此不能拍摄具体的画面。面对“无法拍”的画面,人们利用一日千里的计算机技术,把三维动画制作技术引入电视节目的生产制作中,利用三维动画作品去展现事物发展的下一个过程或将要出现的结果。例如,中央电视台在进行《神九飞天 再探天宫》的直播报道时,对于“神舟九号”升空飞行725.150秒时的情景,使用了双视窗模式来表现(如图1-1):一个视窗展现舱内三个航天员的情况,另一个视窗则播放三维动画技术制作的视频,形象地展现此时太空中的“神舟九号”的太阳帆板是怎样展开的(如图1-2)。按现有的电视拍摄技术与条件,人类尚不可能在太空飞船舱外的太空中拍摄相应的画面。中央电视台提早制作“神舟九号”飞行中必须进行的操作的三维动画视频,在直播中播放,既帮助观众通过三维动画直观形象的演绎了解相关航天知识,正确理解直播报道内容,也能弥补由条件所限无法拍摄画面导致的画面缺失。电视写作也需要对此进行必要的解释说明,简明准确地告知观众此时看到的画面是什么、是怎么来的,以免误导观众,造成以讹传讹。图1-1 双视窗模式展现舱内外情况图1-2 太阳帆板展开

4. 对表意模糊的画面信息进行必要的文字说明

美国传播学者威尔伯·施拉姆认为:具象的非语言符号具有语言符号所不具有的作用。属于“模糊语言”的画面语言比抽象清晰的语言符号具有更丰富的信息含量,因此,活动的、流转的画面语言具有多释性。同一幅画面在不同的观众看来,可能有多种不同的理解,有的观众对画面含义的理解可能与电视编导的想法与阐释相距甚远。这类表意模糊的活动画面对观众的思考与想象的指向性不明显,对观众的联想的提示性也不明显,有时容易误导观众,因此,有必要采用电视写作与画面语言互补的手段,帮助观众正确理解画面语言表达的意思。(二)电视媒介写作有利于制作者控制节目的节奏

电视节目的节奏形态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外部节奏”,即观众看到的画面上所有主体的运动节奏、镜头转换速度的节奏、声音快慢的节奏等;另一种是“内部节奏”,主要指电视节目中反映的事件发展脉络、人物内心的变化、制作者关于节目内容的思考变化等。这两种节奏通常相互有机结合,相互依存。在电视写作文本中,该如何处理两种节奏都会体现出来:节目哪个部分该长、该快,哪个部分该短、该慢,哪个部分该客观叙述,哪个部分该鲜明表态等。在进行电视写作前,写作者应根据节目制作主题的表现需要与节目内容的实际情况,周密考虑,精心构思,合理安排好节目的两种节奏。

在电视传播实践中,无论哪种节目的制作都必须考虑人们的生理习性,尊重观众的收视心理习惯。一般来讲,观众收看电视节目时都处于一种自在的非强迫的状态中,他们收看电视节目除了对新闻信息有需求外,也对娱乐、教育、理财等信息有需求,故而不可能长时间收看同一节目。从电视媒体的角度看,电视节目播出的时长是电视媒体资源运营管理的重要内容。正因为电视节目有“限时性”的特点,写作者在电视文稿写作中要体现对节目节奏的严格控制。在节目制作过程中,整个节目内容的起、承、转、合等都要依据文稿定下的节奏进行,不疾不徐,不乱阵脚,步步推进。(三)电视媒介写作有利于提高电视节目制作质量

电视媒介写作是以文稿的形式存在的。电视媒介写作产生的各种电视文稿对于电视节目的内容主题、内容特色、结构形式,以及节目追求的目标效果,甚至细化到节目中哪些画面需要播什么导语、串词,播哪些画面时应配合播什么解说词、需要打出什么字幕、何时该响起哪段音乐或歌曲、什么内容要配合什么音响效果等,都有清楚的交代与记录。

越是规范的文稿和操作方案,越能保证电视节目达成目标和实现预计效果,也越能缩短各类电视节目从策划到制作播出的周期,促使其顺利完成。从这个意义来看,电视媒介写作对写作者提高规范写作意识的要求,客观上促进了节目制作者加强对整个节目制作流程的自查,强化了电视媒体人努力提高节目制作质量的自律意识。

另外,电视媒介写作的文稿形式有利于对电视节目制作进行约束。各类为紧密配合电视节目各环节而写作的电视文稿,为电视媒体管理者全方位地审校节目提供了便利。电视媒体管理者可在节目播出之前根据电视文稿所列的具体内容对电视节目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内容的导向性、评述的科学性与指导性等方面进行更高层次的把关,以便及时发现内容中的错漏或表达上的不妥之处,及时纠错与修改,帮助促进节目质量的提高。第四节 广播电视文案写作的意义一、基础性意义

许多广播电视节目从研讨、策划、采录拍摄、编辑到播出前的宣传,都有赖于广播电视文案提供的框架与具体设计。广播电视写作的成品所起的作用,如建筑设计图之于建筑施工者、乐谱之于乐器演奏家一样重要。通常广播电视节目从筹备策划阶段开始,就需要策划者提供相关的节目策划文案,包括媒体管理者对栏目是否值得筹建、节目是否能够制作的研讨结论,以及节目策划者的行动方案。栏目开办后,在制作具体节目时,就要依据拟好的框架性文稿,按其指明的结构方式、具体步骤、解释说明、过渡提示投入制作。而在节目后期制作中,须补充撰写相应的文字内容——或解释画面,或补充背景,或综合评述,或阐发主题,以更好地配合节目前期制作中采录的声音与画面,体现原来构思好的表达意图。广播电视写作在广播电视节目的前期筹划,节目内容的具体生产环节,以及在后期制作乃至节目制作完成后的播出宣传中,都发挥着不可缺失的作用。广播电视写作的文字语言与画面、声音一起构筑了丰富绚丽的电子媒介世界。

广播节目为听众营造“听得见”的媒介世界,电视节目为观众提供“看得见”也“听得见”的声画世界,广播电视写作的各类文本就是打造精彩的电子媒介世界的无形基石。有了这块“基石”,广播电视节目才拥有了扎实可靠的制作基础。更进一步分析,广播电视媒介写作为整个广播电视传媒行业的业务成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有序性意义

在广播媒介、电视媒介的日常运营中,许多节目都离不开广播电视媒介写作的支持。如一则电视新闻的播报需要有写好的电视新闻稿;一次访谈节目的制作需要有事先列好的谈话提纲;一期纪实性调查节目的拍摄或一场综艺晚会节目的举办都需要事先撰写好的相关文案。

广播电视媒介写作直接服务于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制作,许多广播电视媒介文案就是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设计蓝图。广播电视媒介文案把节目中画面的内容、景别的运用、镜头技巧、采录与使用什么对象的同期声,乃至音乐和音响的设置运用都全方位地表现于文字稿中。广播电视文案这种涵盖全面的整体性内容,往往把广播电视节目的内容、结构、表现手法、主题等都一一呈现出来。如果忽略了广播电视写作,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中就难免出现混乱与无序。尤其是当广播电视节目中包含对事件核心的深度探访、人物内心独白、背景资料介绍,或对事实进行深度分析、对节目内容进行综合评述时,若没有前期文案的充分准备,节目将无法顺畅进行。总体而言,广播电视媒介写作对于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制作的有序性起到了规范与保证的作用。

广播电视媒介写作既为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流程提供了相对的有序性保证,也方便了媒体管理层对节目文稿内容进行审查把关,有利于广播电视媒体加强对节目制作质量的管理。三、宣传性意义

作为传统大众传媒的一员,广播媒体与电视媒体都具有双重属性。“新闻事业具有上层建筑的属性,也有信息产业的属性。我们对新闻事业的双重属性的认识,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事业性质,企业经营。’即新闻事业必须服从党和政府的领导,恪守党性原则,但可以采取企业管理的办法,在经济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运行。”广播电视节目既要在内容制作上贯彻“事业性质”属性,也要努力使节目赢得听众、观众的青睐,满足听众、观众的心理期待与信息需求。同时,广播电视媒介的广告商、节目合作者以及广播电视媒介管理层总是期待节目有理想的收听率、收视率,也会对节目进行一定的筛选。

在广播电视栏目策划筹建时,媒体管理者、广告商等总是凭前期策划文案预测栏目开播后的收听或收视效果,写得好的节目前期策划文案因构思缜密、创意新颖、分析到位,总能争取到更多的准予制作、投入生产的机会。即使有再好的创意构思,如果没有转化成好的文案,也是难以实现视听化生产制作的。同样道理,对于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质量的好坏,广播电视文案的写作质量很多时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此外,广告商是否选择广播电视媒体为其制作广告,也就是广播电视媒体能否争取到更多的广告收入,除了取决于节目制作实力外,关键还看媒体能否提供更能打动消费者的广告文案,或能否创作出更有创意、更能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的广告语。广播电视媒体为了提高自身的知名度、美誉度,需要不时播出宣传整个媒体的形象,或推广介绍其皇牌栏目、节目的宣传声带、宣传片。制作与播出这些媒体宣传包装作品,也需要撰写能给听众、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广播电视宣传文案。

本章思考练习题:

1. 基于同一则新闻事实,比较报纸所报道的新闻与广播、电视所报道的同题新闻,分析同样的文字表达在不同媒介中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

2. 请选择一则完整的广播新闻或电视新闻,在小组讨论中,谈一谈你对广播电视写作四大特点的理解。

3. 请以一则完整的电视新闻为例,分析说明文字写作在这则新闻的完整表述中所起的具体作用。

4. 广播电视写作在一档广播或电视节目的日常播出中应用于很多方面,请结合一期广播电视节目,谈谈广播电视文案写作的意义。第二章广播电视媒介的基本认识第一节 广播媒介的传播符号

所谓“传播”主要指信息的流通。所谓“符号”指的是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的中介物,它承载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信息。符号通常表现为有意义的代码及代码系统,如声音、图形、姿态和表情等。

众所周知,广播媒介是用声音进行信息传播的。广播媒介的信息传播过程所运用的传播符号主要是声音。一、声音的性能

广播写作是为广播媒介上各类节目的内容与宣传推广工作服务的。广播媒介传播的各类节目信息以声音的形式被听众接收,因而广播写作主要是为“听”而写,要写出能供不同节目使用的声音文稿。因此,了解广播写作首先要认识清楚声音符号的性能。

从物理性能的角度看,声音是一种物理现象,它是发声体的振动所产生的一种波(即声波)。声音借助媒介的传送,被人的听觉器官所感知。声音的属性按其外在表现可分为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由声波振动的频率决定;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它由声波振动的幅度决定;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它由声波的结构决定。

从社会性能的角度看,当声音被人类所利用、所感受时,它就具备了社会性能。声音的社会性能有两点:一是表情性,二是心理性。表情性,是指声音语言直接诉诸人的感官,声音的响度、音色、音调的不同组合,可以产生丰富的内涵,可以直接传递发声体包含在声音中的感染力、说服力和鼓动性,从而使声音具有表情达意的功能;心理性,是指人们总是以各自特有的心理活动与心理状态(包括感知、联想、想象、认识、理解等)去感受和理解所接收到的声音。二、声音的传播态势

声音是广播媒介所应用的主要传播符号,它在传播中的优点和缺点,都影响甚至直接表现为广播媒介的传播优势与传播劣势。(一)声音的传播优点

1. 声音应用早,传播速度快

声音,是最早被人类采用的传播符号。在文字诞生之前,人类广泛利用声音传递信息、交流情感、互通经验教训等,声音是人类应用最广泛、最普遍的传播工具。比起文字符号来,声音符号在人类的进化历史上更早被人类所掌握、利用。

声音符号的传播速度比文字符号更迅速。而且,与文字符号需要写出来才能作交流相比,说出来的声音符号具有使用更方便、交流互动更快捷的特点。

2. 声音表达真实直接,容易感动人

声音符号比起文字符号有更强的感染力。因为文字符号所表达的情感,需要阅读者调动过往的学识经历,经过大脑的思考才能理解消化,有时甚至要调动联想、想象等心理活动,才能产生思想情感的共鸣。而声音符号具有传真性,直接传达准确的信息含义;声音符号还具有表情性,使说话者可以通过对音调、响度的组合与调整,赋予声音更强的感染性、鼓动性与说服力。印在报纸上的新闻报道、新闻故事、文学散文或讣告消息,读者可能读完就放下了,通常未能被打动;而在广播播音员的播报中,由于播音员已把对文字内容的理解作了表情化处理,融于声音中的表情效果能直达听众耳中。听着报道的内容,听众不需要再作理解与转化,就可以被感动。原来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情愫,直接就渗透到听众心里,使听众收到与阅读不一样的效果。

3. 声音传播的适应人群最广、最大

一般来说,人们只要听力正常、说话表达能力正常,都能“听”能“说”。在日常生活中,不论是什么年龄、性别,不论受教育程度高低、智力高下,不论是什么籍贯、种族,不论是什么阶层,人们日常的沟通与互动所应用的交流传播工具,主要还是口头语言(声音),而不是文字,不是网络,也不是电视媒介。

与文字符号、图像符号等传播符号相比,以声音符号(不论方言、普通话或外语)作为日常生活中交流沟通的传播工具的人数最多,声音的适应面最普遍、最广泛。(二)声音的传播缺点

声音符号用于传播时,与其他传播符号相比较而言,有它自身的劣势:(1)声音传播的距离很有限。因为声波是一种机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只有330~360米/秒。(2)声音传播的信息不容易保存。在空气中传送的声波是无影、无形、无色、无味的,人们看不见也摸不着。声音连同声音传递的信息转瞬即逝,很难留得住,如同玻璃般脆弱易碎。据研究,进入人耳的一般信息只能在人的大脑中保存6~10秒;对于自己觉得有价值的声音,人们会比较关注和留意,这类声音可以形成短暂记忆,保持时间约达20分钟。经过人的大脑的有意选择与刻意努力,只有少数信息可以形成较长时间的记忆,即所谓的刻骨铭心。在录音技术发明之前,人类以声音传播的信息,一般而言是无法保存的。(3)与文字传播相比,声音传播的范围与年份有较大的局限。录音技术发明以后,人们通过录音设备录下了部分“有价值的声音”。但囿于早期的录音技术有限,以及早期录音磁带的保管条件、保存技术有限,即使是20世纪初录下的有价值的、珍贵如文物的声音资料,如今能留存下来的也不多,而能保持清晰流畅的播放效果的录音磁带更不多,因为受当时的制造技术条件所限,录音磁带的寿命只有10~20年。而文字符号记录的信息,无论是刻在甲骨上、青铜器皿上或竹简上的文字,还是印在线装书上的文字,只要方法得当就可以长久保存,到现在依然能看得到,也可以进行大范围的展览和传播。(4)声音传播的清晰度既受声波传播的物理环境影响,也受到语义、口音或风俗文化等人文环境的限制与影响。首先,声波在空气中传送时是会有损耗的,声源的高度及区域空间的风力大小等,都会影响声音的清晰度。所谓“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而听者远”就是这个道理。其次,用来听的声音符号表意容易混淆,不如写的文字符号表意那样一目了然。

声音语言在流传过程中,受不同的地方生活习惯与地方区域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同的地方方言和一音多义等语言现象。也就是说,对于同一个字或词,虽然意义所指完全相同,但不同地方的人们会发出不同的声音。例如,大陆与台湾地区对于某些字词有不同的读音:字或词大陆台湾地区lājī垃圾lèsèyánái癌携xiéxī

另外,对于同一个字或词的读音,生活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生活习惯的人们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即同一种声音意义指向不同的事物。《战国策》里记载了一则故事:郑人把未雕琢的玉叫“朴”,周人把未腌制的鼠肉也叫“朴”。郑人到周,有周人问郑人:“要买朴吗?”郑人说要,等周人拿出来一看却是鼠肉,连忙推辞不买了。

民间谚语里所谓的“口说无凭,立字为据”,既透露了广为流传的生活经验,也说明了人们对于声音表意易混淆与具有不确定性这一特点是有深刻认识的。三、声音在广播媒介中应用的三个要素

声音在广播媒介中的应用有三个要素:有声语言、音乐、音响。

有声语言在广播媒介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有:①传播与提供信息;②整合与组织节目;③制造与渲染节目气氛、提供特殊的艺术情境。

音乐在广播中的作用有:①充当广播文艺节目的成分;②充当广播媒体和节目的标志(开始曲);③间隔或过渡节目内容(间曲);④深化节目的主题与营造节目的特色;⑤渲染与节目内容相应的情绪,烘托气氛;⑥协调节目要素,提高表现力。

音响,是除有声语言和音乐之外的所有声音的统称。在广播新闻中,它被用来指报道语言、解说语言(不包括采访对话语言)和节目背景音乐以外的一切声音,包括:①新闻性音响(实况音响、历史性资料音响);②音响效果(写实性音响、夸张性音响)。音响效果是信息传播者制造出来的或转借来的声音,它与新闻性音响的区别在于:新闻性音响具有客观真实性,是客观的存在;而音响效果仅具有真实感,它是人为制造的模拟声音,不具有客观真实性。

音响在广播媒介中所起的作用有:①加强广播内容的真实感,如在广播现场新闻报道中插入采访人物同期声等;②用来表现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空间,如某个报时提示声、某段报站声等;③烘托、渲染环境气氛,例如球赛现场的各种喧哗声、拍打球的声音、啦啦队的呼喊加油声或观众的尖叫声;④刻画人物的心理情绪,例如宣泄悲怆的哭声或表现喜悦的笑声等;⑤在文艺作品中构成情节的一部分,例如敲门声、爆炸声、枪声、吵架声等。第二节 广播媒介的传播特性

广播媒介的传播特性是由广播媒介的传播方式决定的。因此,要认识广播媒介的传播特性,首先要了解广播作为一种媒体介质的传播方式。一、关于广播媒介的传播方式“广播”作为媒体介质与传播平台,需要依靠无线电波传输声音。要播放广播节目,首先广播媒介需要拥有能进行广播的相应设备:调制设备、无线发射设备。第一步,广播媒介使用调制设备将声音信号转换为射频信号;第二步,广播媒介用无线发射设备将射频信号发送出去。而听众手里需要拥有能接收广播信号的收音机。听众手里的收音机能将射频信号还原为声音信号,通过收音机里的扬声器(喇叭)传播广播媒介播放的各种节目。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数字压缩技术被应用于广播传播,使用数字卫星进行广播也成为可能。数字技术发展成果的普及与应用,使现在的广播传播大大突破了地域的限制。而且,数字广播传输的声音,比过往的调频立体声广播音质更清晰、更保真。应用数字技术后,广播媒介所制作与播放的现场直播节目,在现场感、声音清晰度与保真度等方面都大为改善。

近年来,在社会科学技术发展力的推动下,网络技术一日千里,互联网运用日趋普及。许多广播媒体为了提高与其他传统媒体竞争的实力,纷纷在互联网上建立起自身的网络版电台。网络时代的到来,确确实实使广播媒体的发展获得了蓬勃生机:生机一,广播媒体将自身的节目搬到互联网上同步传播,使广播媒体解决了广播信号覆盖范围有限的困扰;生机二,听众在网络上不受时间与地点的限制,可任意点播自己喜欢的节目,或重复点播错过的广播节目,增强了广播收听的便捷性;生机三,广播媒体的网络版吸引了原来对广播较为陌生、只热衷网络传播的年轻受众,提高了他们对广播媒体的关注度,培养与扩大了广播媒体的年轻受众群。

此外,微博等新媒介也不甘示弱地设置了微电台、手机广播等。新媒介与广播媒介传播既互相融合,也相互促进。二、关于广播媒介的传播特性(一)广播媒介的传播广泛性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