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评论(2017年第1期 第5卷)(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9 18:19:38

点击下载

作者:杨灿明(主编),邹进文,高利红(副主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高等教育评论(2017年第1期 第5卷)

高等教育评论(2017年第1期 第5卷)试读:

文前彩插

·特稿·

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意义与落实[1]别敦荣

摘要:战略规划是引领大学发展的行动纲领,落实战略规划,需要学校行政职能部门对相关规划目标和任务进行统筹安排和计划,需要充分发挥二级院系的主体作用,需要建立一套新的工作动力传导机制,还需要适时对规划进行修订和补充。“双一流”建设既是国家战略,也是大学的机遇,要积极地理解“双一流”政策,用足政策红利。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是武汉及其周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最重要的文化基地之一,学科专业特色鲜明,落实好战略规划,未来发展值得期待。

关键词:战略规划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十三五”

战略规划是引领大学发展的行动纲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于2010年发布后,大学发展战略规划越来越受到重视。“十三五”到来前,教育部要求各大学高度重视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并将其列入学校“三重一大”决策清单,编制完成后须将其上报教育部审核备案和向社会公布。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据了解,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十三五”发展战略规划已经按时上报教育部备案,因此对于该校而言,落实“十三五”发展战略规划必须被提上议事日程。落实发展战略规划,应该从三个方面来厘清思路:实施发展战略规划的意义,落实发展战略规划的条件,以及有效落实发展战略规划的路径。一 实施发展战略规划的意义

编制发展战略规划不是玩文字游戏,不是做无用功,不是为了做而做,也不是为了迎合上级部门的要求,而是为了转变大学的发展方式,使其加快发展步伐,实现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但现实地看,我国大学要做好实施发展战略规划的工作是有难度的,要重视困难,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克服。(一)国内大学实施发展战略规划的困境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大学虽然制定了发展战略规划,但常常没有很好地将之付诸实施,实施发展战略规划对学校的发展也没有产生什么效果,单纯地变成应对政府部门要求而必须完成的一项工作。发展战略规划一旦通过教育部的审核,就万事大吉了。所以,有人戏称“规划都是鬼话”,没有什么意义。大学发展战略规划被这样处置、执行,毫无疑问不是我们所希望的。

在当前的高等教育形势下,大学在办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发展战略规划的作用,无疑是有一定困难的。原因主要在于:我国大学的基本办学模式与落实规划的要求是相冲突的。

我国大学实行的是集权领导管理体制,它对学校办学模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大学必须根据政府部门的政策精神办学。我国大学必须听从政府部门的指令。政府部门一发布新政策,大学就要及时跟进。政府政策有两个特点:一是多,二是变化快。政府中与大学工作相关的业务部门较多,教育、规划、财政、发展和改革、人事和社会保障、编制等,都事关大学办学的方方面面。以教育部为例,除高教司外,还有人事司、研究生司、学生司、规划司、思政司、社科司、科技司、国际司等与大学工作相关。每个业务部门都会出台一些具体的政策,这些政策都会直接影响大学办学,政出多门,五花八门,各唱各的调,大学办学可以说是无所适从。另外,我们知道,一项政策不可能持续很长时间,它是要根据实际情况经常变化和调整的,如果大学按照政策精神办学,那办学模式就会漂浮不定、忽左忽右。按政策办学就只能跟着政策走,政策一旦调整、变化,学校工作还没有开展,或刚取得一点眉目,就必须做出新的调整,以跟进新政策。在政策多且变的情况下,落实发展战略规划就会有困难。

大学发展战略规划通常是五年规划、中长期发展规划,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例如,大学编制的“十三五”发展战略规划,会对“十三五”时期学校的办学目标和任务有一个整体设计,而大学只有循序渐进地逐年落实工作任务,才能达到2020年的预期目标。如果不能按照一定的节奏持续地办学,大学就很难实现发展目标。但是,政府主管部门的政策又必须执行,这样,从办学模式来讲,大学要落实发展战略规划就面临很大的困难。

第二,大学完全按照领导的意志办学。人治的文化传统加上集权的领导管理体制,我国大学就很难按照发展战略规划办学,而只能根据领导的意愿和想法去办学。不仅如此,“一个和尚一套经”,领导一换,全部工作都得从头来过。很多大学就是这样折腾来折腾去,好一点的就原地踏步,更多的是“滑坡”。还有一种情况,现任领导制定了发展战略规划,他重视规划,在他的任上这个规划能得到执行,但只要他一调离,或者退休,人走茶凉,规划也就被束之高阁。这些情况在我国大学里是比较普遍的,这也造成发展战略规划执行难。(二)国外大学实施发展战略规划的经验

与我国大学不同,欧美国家大学的领导管理体制尽管各不相同,但大学都拥有较大的办学自由权和自主权。比如,在美国,大学办学完全靠自主,如果不能自主,这所大学必定是会破产的。所以,虽然不能说美国大学领导层变更对其办学没有一点影响,但它真的不影响办学的大局。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大学管理发生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制定发展战略规划并执行发展战略规划,已经成为美国大学办学的一种新常态。这种新常态对美国大学影响很大,很多较晚建立的大学通过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规划,实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办学的成功。它们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

美国的卡耐基·梅隆大学,就是按照发展战略规划办学的典型。这所大学的前身是成立于1900年的“卡耐基技术学校”,1910年更名为“卡耐基技术学院”;1965年,“卡耐基技术学院”与“梅隆工业研究院”合并成立“卡耐基·梅隆大学”。该校刚成立时办学水平只能算一般,还没找到自己的办学方向。1973年,该校领导开始意识到必须转变办学模式,增强学校竞争力,于是提出要按规划办学,明确学校发展战略。1973年,该校组织了一个庞大的委员会来编制发展战略规划,制定出了20年的发展战略规划。从1974年起开始实施该规划,一直实施到1993年。历经20年,整个学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卡耐基·梅隆大学由一所一般的大学成为美国的著名大学,办学水平和竞争力均得到较大提升。1993年,该校又制定了5年发展战略规划并执行到1998年,继而再制定了10年发展战略规划并实施到2007年,接着又制定了10年发展战略规划,从2008年一直实施到现在。从1974年起,随着一个规划接着一个规划,这所学校由一所一般的大学成长为美国著名大学、世界一流大学。该校校长一再强调,学校位置、办学历史、办学资源等均不具有竞争优势,它能成长为世界一流大学的秘密武器就在于按照发展战略规划办学。

卡耐基·梅隆大学通过编制和实施发展战略规划,明晰自身不拥有办成超大规模学校所需要的资源,因此对学科专业进行调整,实行集约式发展,确定重点、优先发展的学科领域。在第一个20年发展战略规划中,该校通过研究发现计算机将引领未来科技发展的方向,于是提出整个学校要围绕计算机学科的建设,进行重点发展。卡耐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学科一直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形成集约式办学与发展的优势。当然,也还有其他一些战略选择,在每一个发展战略规划中,该学发展都有侧重点。这些规划保证了该校发展轨迹一脉相承,使其实现了累积性的发展。所以,卡耐基·梅隆大学获得了成功。事实上,不仅卡耐基·梅隆大学,还有其他很多大学运用发展战略规划促使自身在竞争激烈、资源稀缺、价值多元的背景下实现了快速发展,高效率地实现了发展目标。

在农业经济时代,社会变化慢,大学数量少,各大学通常只需要按部就班地办学,没有更多的要求与追求。然而,到了工业经济时代,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背景下,大学一方面面临人员规模庞大,目标、价值多种多样的现实,另一方面所能获得的办学资源又严重不足。大学既要做好教学,又要做好科研,还要处理好社会服务和各种各样的民生问题。总之,要解决的问题和追求的目标很多,要做的事情也很多。面对多重发展任务,学校必须有所选择,有先有后。例如,对于人才培养,既要有大规模的教育,又要有高水平的教学质量;学科专业门类繁多,少则几十个专业,多则上百个专业。我国划分了13个大的学科门类,每个学科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都努力追求自身发展。笔者个人认为,大学无论开办什么学科专业,要办就办好,不办就是另外一回事。一部分水平高,一部分水平低,整个学校的水平还是不高。大学应当通过科学的发展战略规划,确保学科选择的正确性和前瞻性,同时通过发展战略规划把学校的工作、目标和价值追求整合起来,使选择、措施与目标、资源相配匹,这样才能保证学校发展的高效率。(三)国内大学遵循发展战略规划办学的实践

我国大学有没有可能以发展战略规划引领发展,实现规划目标呢?10多年来,作为一名大学规划专业人员,笔者参与了很多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咨询、编制和落实指导工作。以青岛大学为例,2000年,笔者应邀去该校指导编制“十五”发展战略规划,当时该学校内部可以说是一盘散沙。究其原因,它是一所由四所院校合并而成的大学。从1993年合并到2000年,7年过去了,内部整合一直不理想,各想各的事,各唱各的调。学校当时只有1个博士点,在省属院校排名中居第7或第8位。

发展战略规划制定后,该校严格按照规划来办学。该校每年都按“十五”发展战略规划所确定的年度工作任务,下达各个单位的工作目标。历经五年发展,到2005年,该校整体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办学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实力被公认上升到省属院校前3名,凝聚力大为增强,基本形成一个整体,发展走上了正轨。现在,该校拥有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0多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综合实力毫无疑问位居省属院校第一名。该校发展得益于发展战略规划的落实,走上了高速公路,原先好比在乡村公路上绕圈、塞车,进入高速公路后就只能高速前进。通过发展战略规划的落实,该校形成新的办学文化,就是按规划办学,按事先设计的路线图快速发展。(四)发展战略规划的主要作用

国内外大学发展的实践经验表明,发展战略规划是现代大学转型、提速发展的重要手段。发展战略规划对大学的发展,尤其是对后发大学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讲,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明确学校发展方向。办一所什么样的大学,如何办好这样的大学,是很多大学领导都曾经思考过的问题,也是其在办学中苦苦探索的问题。发展战略规划就是要回答这两个问题,它要明确学校的发展愿景,规划学校的发展目标、路线图和实施方案。明确了这些问题,大学就有了发展方向,教职员工就知道自己的工作对学校发展的价值,这样才能凝心聚力,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学校发展也就能见成效。

第二,形成新的办学文化。没有发展战略规划的时候,学校一般按照政策要求办学。政策有要求的那没有话说,按照政策办;政策没有要求的往往不知道怎么办,或者别的学校做什么就跟着做什么,没有自己的选择和判断,发展的自主性必然不足。若各个院系、部门都这样,发展绩效必然不高。依据发展战略规划办学,就能在全校教师、干部中形成一种心理倾向:落实各项工作任务首先看规划,规划有什么要求、要达到什么目标,与其他学校规划比还有什么差距,方向明确、任务清晰,心中有数。这样,学校内部的办学文化就会改变过来,而这种文化是有效率的文化。发展战略规划要按照不同的年份,不断推进学校各方面的发展,所以,它要追求效率。国际上称这样办学的学校为“创业型大学”,即学校通过开创性的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有效节约办学时间成本。有些学校经过长期的积累,历经数百年才有今天的成效;但是,一些新建的现代大学没有那么多时间,怎么样才能节约时间成本?发展战略规划可以引导学校快速发展,即通常说的“爬坡发展”、“跨越式发展”和“弯道超车”。二 落实发展战略规划的条件

对于很多大学而言,实施发展战略规划,实际上就是要转变基本办学模式。我们也明白,要实现这种转变需要一些条件。具体而言,包括学校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如果外部条件与内部条件“合拍”,且与学校发展战略规划相适应,则它们有利于发展战略规划的实施。(一)外部条件

我国大学办学的外部条件亟待改善,这是困扰我国大学办学与发展的主要问题。就实施发展战略规划而言,政府让大学能够自主地办学是最重要的,政府管束太多,所有政府部门都可以对大学“指手画脚”,而且大学还只能“忍气吞声”,不能说半个“不”字,如此的政府行政生态对大学办学是非常不利的,尤其是对希望实现快速发展的大学来说更是如此。此外,大学已成为庞大的资源消耗性组织,没有国家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支持,大学只能负重前行,显然也难以实现快速发展。1.政府给予大学办学自主权

我国大学办学自主权比较小,是不争的事实。大学办学确实受到政府部门的较多限制,但是,问题的另一方面是,相比二三十年前,现在大学拥有的自主权也是那时根本不敢想象的。现在,大学可以自主编制发展战略规划,确定发展目标、建设任务、发展措施,特别是部属大学较省属院校拥有更多的自主权。除博士点、硕士点建立还需要经审批外,学校可自主调整学科结构,达到专业建设要求地开办新专业也基本是不受限制的。除人员工资、有关专项建设经费有明确的使用指向以外,学校在资源配置、投资、创收等方面拥有一定的预算自主权。

争取更大的自主权,用好现有的自主权,是大学实现自主发展,提高发展速度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过去几年,苏州大学通过巨额贷款搞建设,大量引进人才,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办学实力显著增强,在争取国家科研立项、学科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整体面貌焕然一新。充分发挥主动性和自主权,领导敢作敢为,大胆进行战略设计,开拓性地落实发展战略规划,是我国大学走出囚笼的关键。在当今的环境下,学校可以自行开展校园建设规划,建设什么样的大楼,大楼建设好后如何使用,都是由学校自己决定的,有的项目还可以争取财政拨款。重点发展哪些学科专业,如何支持它们的发展,政府部门是不干预的。可以说,我国大学还是有一些基本的办学自主权的。所以,我国大学实施发展战略规划是有基本保障的。我国大学领导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大胆实施发展战略规划,快速推进学校各方面的建设与发展。2.政府以国家高等教育政策激励大学办学

依靠政策治校是我国大学当前的基本办学模式。发展战略规划谋求学校发展,讲究与时俱进和变化,需要积极的政策作支撑。如果政策消极,则无法实施发展战略规划。非常幸运的是,当前国家高等教育政策是积极的,鼓励高校走内涵式、特色发展道路。“双一流”政策客观上与大学、院系的办学要求、长远发展目标是相吻合的。

笔者不太了解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对“双一流”政策的理解,但大胆地揣测,它可能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能不能成为“双一流”建设单位呢?如果非要按“985工程”大学做区分,可能进不去。但“985工程”等类似概念是通过行政方式指定的,如果“双一流”也是由行政方式指定,要争取自然很难。但是,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政府指定”和“自身决定”。像卡耐基·梅隆大学,政府没有要求其办成世界一流大学,但它通过编制自己的发展战略规划,明确自己的办学目标、发展举措,并不断地践行发展战略规划要求,最终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不是省属院校,客观上讲,省属院校要成为“双一流”难度更大。如果该校在“双一流”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在财经和政法等学科领域找不到自己的位置。那么,从发展战略规划的角度来讲,这可能就是重大失误。如果国内主要财经、政法类大学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还不能成为“国内一流”,那这些学校就很难说是成功的大学。

发展战略规划不光要看到现在,更要看到未来。对于“双一流”政策,要从积极的角度,从战略的角度来理解,这样也许更符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需要。应该看到“双一流”政策对学校发展的有利性。对于政策的红利,要充分地认识它、利用它。即便学校短期内不能进入“双一流”行列,学校自身也需要有那种抱负和敢于争取。而且,这种争取是完全可能的,因为中国的发展中心不会只在北京和上海,武汉一定是未来最重要的文化教育基地之一,武汉的名校不会只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校,还会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这种大格局一定要看清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未来的发展是非常值得期待的,怎么把现实和战略需求结合起来,要从政策的积极面去理解和认识。(二)内部条件

外部条件尽管可以争取,但能否获得并不取决于大学的意愿。至于内部条件,它主要是由大学自身决定的。我国大学要有雄心壮志,要利用好办学自主权,抓住现在难得的大好发展机遇,做好自身的发展战略规划,积极创造条件,全面推进发展战略,开创中国大学发展的新模式。具体来讲,学校应当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1.平衡好“人治”与“规治”的关系

在我国,大学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组织,要完全规避人治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事事都要依靠人治,那我国大学的面貌就很难改变了,因为我们不可能有那么多懂规律、会管理的领导,我们也不可能有那么好的运气,上级部门会把那些懂规律、会管理的领导安排到大学。笔者的意见是要因事制宜、“就事论事”。对于哪些事情可以“人治”,哪些事情需要按规划办、按规则制度办,学校、职能部门和二级院系要达成高度共识。完全抛弃“人治”不现实,完全不要“规治”,则发展战略规划难以得到落实。要平衡好二者的关系,为发展战略规划的落实留出空间。2.为落实发展战略规划提供资源

任何发展战略规划都会追求更大的目标,当下即能实现的目标只是常规工作计划的要求,不是发展战略规划的要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发展战略规划应明确的是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这种发展目标不是按部就班地发展就能达到的结果,而是需要通过更大的努力,才可能争取到的发展。到2025年,还要有更富有抱负的发展目标。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发展需要更多的、专门的资源作保障。显然,这需要对现有资源进行重新配置,需要开发新的资源。在通常情况下,学校在做资源配置计划的时候,谋求新的发展重点会做增量,不动存量。增量用于追求新发展,存量用于维持现有办学需求。有些大学领导魄力很大,对存量部分也进行合理的重新配置,以加强战略引导,追求更快、更大的效益。这也是实施发展战略规划可以考虑的。3.保证发展战略规划的高质量

发展战略规划一定要符合学校的发展要求,能够引导学校往正确的方向发展。如果发展战略规划使学校偏离了正确的轨道,使学校发展走了弯路,那就得不偿失了,是不应该的。一些大学编制的发展战略规划既没有群众基础,也不符合学校战略发展的需要,这种规划没有得到落实是应该的。以往我国很多大学制定的发展战略规划幸亏没有得到落实,如果真落实了,对学校发展的影响可能是消极的。因此,编制一份高质量的发展战略规划是必要的。

那么,一份好的发展战略规划有什么要求呢?一般来讲,在发展战略规划中,不需要突出常规工作的地位,但很多职能部门会强调要突显自己工作任务的重要性,这样一来,发展战略规划中常常会提及一些常规工作。尽管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发展战略规划一定要有战略,有没有战略是衡量其质量高低的最重要指标之一。战略是发展战略规划的灵魂。很多大学和院系都提出了一系列战略,比如,质量立校、科研强校、特色发展等所谓的战略。其实,严格说来,它们都不是战略,只是概念或者口号。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任何战略都与学校相应的工作要求直接相关,是有内涵的。一个好的大学发展战略至少有三个核心要素:一是学校未来的发展愿景;二是学校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三是学校在近期要采取的重大行动。

第一,学校的发展愿景就是其未来图景。例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要建设成一所研究型大学,研究型大学就是发展愿景。但是,光有这样一个概念还不能算愿景,因为研究型大学的概念还不能说明问题。还需要明确的是,这是一所什么样的研究型大学、这所研究型大学的内涵是什么、什么时候能实现研究型大学发展愿景。回答了这些问题,才能知道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要建设的研究型大学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或者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有什么差别。我们要建设研究型大学,至少应该对它进行粗线条的描绘,就像画一幅写意的中国画,把学校的理想状态呈现出来。

第二,有了愿景还不够,我们不可能一口吃出个胖子来,愿景不可能一下子就能实现,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我们要根据建设节奏和国家对整个社会事业的安排来规划学校发展各阶段的建设目标。把学校各发展阶段的目标任务串联起来,学校发展的路线图就明确了。这个路线图就是学校的愿景与现实之间的桥梁。

第三,路线明确后就是实施的问题了,就要进行具体的项目计划设计,即重大项目建设方案的设计。比如,远期2030年要建设什么,现在考虑为时尚早,但对于在“十三五”期间要重点建设什么,即重大战略行动,必须考虑清楚。实现学校的战略性发展,缩短与发展愿景的距离,需要有一些重大的行动。没有重大行动,不可能真正改变学校面貌。然而,重大行动也不会多,因为不可能有那么多资源,要集中资源干大事。

在这方面,华中科技大学提供了一些经验可资借鉴。1998年前后,当很多人对光纤通信还没有什么概念时,该校有几位教授意识到光纤通信可能是未来通信事业发展的方向,他们提出发展光电子学科,培育学校新的优势学科。该校的机械、电气、能源、交通等都是优势学科,后来并校后又有了医学这个优势学科,而光电子学科当时还只是“画饼”。组建光电子学院时,一些学院不愿意参与,因为要把一些相关院系的师资力量整合起来,很多人说不合适,大家都还没有那种认知。于是,只好先搞虚体。经过几年的运作,光电子学科发展起来了,国家光电实验室也建起来了,“光谷”也发展起来了,华中科技大学的光电子学科成为继机械、电气、医科等优势学科后,新的优势学科。

所以,发展战略规划要想有质量,必须要有重大行动。重大行动要在学科发展和建设上有所体现,这样才能对学校事业发展起到实质性的作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有很多优势学科,哪些学科领域要想走在全国的前列,就要对其进行重点建设。该校“十三五”发展战略规划有很好的设想,要进行经济学和法学融通的发展,两个优势学科进行优势互补,形成新的领域,发挥“1+1>2”的整体优势,这方面可以做些努力。又如,该校提出发展新文科,这个设想很好,但新文科怎么落地,在哪些学科上能够体现出新文科的设想,需要发展战略规划予以明确。发展战略明确后,整个发展战略规划就有了灵魂,发展战略规划的质量就得到了提高,这样的发展战略规划就能引领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三 有效落实发展战略规划的路径

应该看到,很多大学越来越重视发展战略规划,尤其是“十三五”以来,各学校不仅重视编制发展战略规划,还重视实施发展战略规划。2016年以来,很多大学出台了各种举措,以确保发展战略规划的实施。从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开始,很多学校就有意识地为落实发展战略规划做准备。

很多大学在编制“十三五”发展战略规划的时候,明确要求院系做发展战略规划。传统上只有学校层面做规划,但在“十三五”时期,很多大学的发展战略规划包括三个部分:第一,学校总体规划(顶层设计);第二,职能部门专项规划,包括重大项目规划;第三,院系规划。为什么要做院系发展战略规划呢?传统上,二级院系往往听学校领导和部处领导的安排办学,按部就班,自身不太积极主动。如果院长、书记责任心比较强,可能会做一些项目,但这些项目往往没有被纳入学校整体规划中去,于是他们就需要不断地去找学校相关领导“要资源”。这样,就形成一种“规律”——找领导多的院系,获的资源就多,这就应了那句老话:“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谁想得多,谁找领导多,资源就往那里去。这不仅大大增加了沟通的时间成本,而且增大了资源分配的盲目性。所以,从“十三五”时期开始,很多大学要求二级院系编制发展战略规划,明确战略方向、战略目标,这样,学校整体的资源配置就能做到更合理、更有效。

要落实好发展战略规划,可以从以下路径着手。(一)统筹安排规划目标和任务

除了学校总体战略规划外,大学往往还有专项的工作规划。一般来讲,这些规划都是原则性的,真正落地还要进行转换。大学所有的办学工作都是由二级院系来实施的,各行政部门主要是发挥领导、协调、组织、监督、检查的功能,办学是二级院系和相关科研院所的事情,学校的功能都是在这些组织或机构中产生的,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人才规格的改变是在二级院系中实现的,科研质量的提高也是在科研院所中实现的。所以,二级院系是办学单位,行政部门是起组织协调和领导作用的部门。明确了两类机构的差别,在发展战略规划落实上,就可以有的放矢地赋予不同类型的机构相应的任务。

为了推进发展战略规划的落实,行政部门要有统筹计划,统筹计划要落实到年度,落实到办学单位,要具体明确地提出办学要求。比如,就人事而言,对于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引进和培养、学术梯队的建设等,要根据二级院系的发展目标要求、学科建设要求、师资队伍情况、专业建设要求等,确定某一个学科专业领域需要什么层次的人才及其数量,要将这些任务分配到院系,落实到学科专业。这样,发展战略规划才能真正落地。不能笼而统之地提要引进多少学科带头人,要培养多少学术骨干,光这样讲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把发展战略规划的要求变成实际办学行为的中间环节,就需要行政部门根据整体规划情况,考虑自身主管的范围在各年度要安排的工作,以及这些工作要具体地落实到哪些院系和哪些办学单位才能产生效果,然后再考虑如何进行资源配置。(二)充分发挥二级院系的主体作用

二级院系在发展战略规划落实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如果二级院系没有积极性,没有具体行为,没有配合,不管学校领导多么重视总体发展战略规划,不管职能部门多么用力,发展战略规划的实施效果都将大打折扣。二级院系应该充分发挥办学主体作用,二级院系的活力代表学校的活力。一所大学有没有生机活力,就要看二级院系,要看二级院系的老师们、领导、学生在教学、科研活动中有没有表现出生机活力。

二级院系是学校的心脏地带。大学的心脏地带不在行政部门,这并不是说行政部门不重要。只有二级院系有活力,积极主动地思考自身的发展问题,谋划自己的发展,采取建设性的措施来改变自身学科专业的现状,改变自身师资队伍的情况,改变自身的课堂教学,学校的发展才是有效的。只有这样,整个学校才真正有活力。

二级院系应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凝练学科重点建设方向

每个院系都有多种学科专业,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用学科建设引领学校的发展,引导专业发展,道理说起来简单,但很多学校并没有真正明白应该怎样去操作。

任何一所大学的学科都不可能包打天下,任何一所大学不可能在一个学科的所有领域都具有优势,所谓的优势学科,主要还是就某些优势的学科领域而言的,可能是一个学科的一个或多个领域。所以,高水平大学建设、一流大学建设都是要发展优势的学科领域。将一些学科的某些领域或方向作为重点来建设,它们的优势培育起来了,它们就会成为学校的标志性学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经济学、法学和管理学是强势学科、优势学科,但一定不会是它在这些学科的所有领域和方向都强,而是它在部分学科领域和方向上有自己的优势。这也就是说,抓学科建设,实际上就是抓学科领域和方向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对已有优势领域的学科做进一步建设和培育,让优势更优;对于有希望发展为优势学科领域但现在还处于弱势的领域和方向,即新兴学科领域和方向,要对其做进一步凝练,进行战略投资,谋求其未来成为优势学科。二级院系明确了这些问题,学院如何建设、怎么发展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要根据重点建设和重点发展的学科领域和方向去配备相关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人力资源中现有的师资队伍如果足以支持重点建设、战略性发展,那就积极利用这批力量,所要做的就是提供更好的办学条件,创造更好的办学环境。如果缺学科带头人就要想方设法地引进学科带头人,缺骨干力量和梯队就要培养或引进骨干力量和梯队。要明确学院真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工作。一定要考虑人才与学科发展需要的契合度。2.打造一流的本科教学

科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科研对于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很关键。但如果只有科研,显然不行。我国大学与欧美国家高水平大学的差距是多方面的,既有科研、人才队伍方面的,也有管理、办学理念等方面的,但最大的差距还在于本科人才培养。笔者曾经到欧美一流大学进行访学、接受培训,也从事过教学工作,说欧美一流大学的教学比我们先进,可能有点武断,但这是客观事实。我国大学的教学总体上还是按欧美国家19世纪以前的方式在培养人。例如,学生进到大学,我国很多大学会给学生一张课程表,上课时老师讲、学生听,学生每上一门课就考一本教材,考完就毕业。通俗地讲,这就是“一本书的大学”,学生在大学就学了一本教材。对教材上的东西,学生还希望教师少讲,而且尽可能讲重点,考试时还希望老师画重点,一学期下来,学习量有多少,这门课的知识含量、学术含量究竟有多少,大家可能比笔者更清楚。

我们的学生一个学士学位学下来可能要学50~60门课程,而哈佛大学的学生四年时间只需学32门课程,平均一学期4门课,但每一门课都让学生叫“累”,学生学习每一门课程都辛辛苦苦,要进行大量的阅读、写作、调查、实验、实践以及与老师交流讨论等。这样下来,哈佛大学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基本上没有什么空闲时间,学习任务太重了,要求太多了。所以,很多欧美国家的大学为了保证学生有时间、有条件完成学习任务,图书馆和一些公共教学科研场所彻夜开放。我国大学生一学期学8门课可能都不觉得累,还有很多时间去做其他的事情,有的还修双学位。我们课程的学术含量有多大?我们的课堂教学究竟在干什么?还有非常可笑的事,学生可以不听课、不上课,只要期末来考试并通过就可以了。那么,笔者想问的是,课程是干什么的?课程学习是一种经历,学习是一种经历,不经历能学到什么。课堂上的师生互动、集体活动、学术交流讨论,学生不经历,只通过教材上的内容考试,能算学好了吗?所以,笔者觉得我国大学最大的问题在课堂,在教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要办一流大学,科研上的事情笔者不敢说,但如果在教学上追求一流,笔者敢说其资源是绰绰有余的,其教学水平是完全可以满足要求的。为什么这样说,因为科研一流可能要更好的研究条件、更多资源的支持,但是,该校的教师水平足以满足教学一流的需求。所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二级院系办学需要一些新的思维,除了要在科研上、各种平台建设上有所突破外,还应当用更多的眼光关注课堂,关注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经历,提供一流的本科教学,通过一流的本科教学来支持一流大学建设。如果有20年的一流本科教学的实践,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就不愁不能成为一流大学。这个工作要做好,主要还得靠二级院系。(三)建立新的工作动力传导机制

要落实好发展战略规划,须在学校和二级院系层面之间建立起新的动力传导机制——由规划目标出发,引导全校各部门、各院系的工作进程。学校的工作动力从哪来?过去是学校领导的讲话、报告,各部门的相关文件要求,这是传统的方式。新的方式是以规划为基本依据,明确整个学校要追求什么目标、有什么考核要求。特别是,当下各校实行目标考核,目标考核要与规划落实紧密结合起来,目标责任制应当成为规划落实的新的动力机制的基础。

如果目标考核单独搞一套,与规划落实脱钩,就不可能形成合力。学校考核,不管是对院系领导、对院系,还是对部门领导都要以目标责任制为抓手,把规划的目标变成考核的目标。这样就有可能在学校中形成新的办学模式,即按规划办学模式。如果没有动力来传导、牵引,规划的落实会很难,因为没有目标的设定、过程的监控,没有最终结果的考评和相关奖惩措施的跟进和保证,规划就是一纸空话。(四)适时对规划进行修订和完善

发展战略规划不可能一成不变,不管是学校规划还是院系规划,都是可变的。学校的愿景确立了,学校各发展阶段的目标确定了,只表示学校大的发展路线图、大的格局、顶层设计明确了。在具体的行动上,有些重大行动是需要坚持的,有的重大行动还可能需要几个规划周期来完成和实现。例如,前面说到的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子学科的异军突起,经历了10~15年的时间。

发展战略规划的质量可能很高,但情况是变化的,若有新的政策出台,新的需求包括地方需求产生,以及一些过去没有现在新冒出来的机遇出现等,就需要调整规划,需要安排一些新的项目,这些都要被纳入规划中来,而不应该临时起意做一些事。如果不经过规划,今天一个新项目,明天一个新项目,学校发展就可能偏离规划的轨道,规划的权威性也会降低。

要警惕发展战略规划“可有可无”“既然上面要编制就编制”“无所谓”等舆论,如果学校有这样的舆论和心理氛围,规划的落实就会成为一个大问题。在规划实施中,还需要根据需求和具体情况对规划本身进行调整和完善,要按照程序对规划进行修订,确保规划的进步性,增强规划的科学性,保障规划的权威性。

如果能够把以上工作做好,发展战略规划的实施就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一个规划周期内严格依照规划办学,就可能在学校中形成新的办学行为方式,这种新的办学行为方式积淀下来了,就能成为良好的办学习惯,学校建设和发展就可能上路了。一所成熟的大学,不需要综合、系统、全面的改革,只需要按部就班地、常规化地办学,就能够做出高水平的贡献,培养出优秀人才,做出先进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来。要成为成熟的大学,就需要通过发展战略规划的实施,形成新的办学方式,推进自身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如果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能够形成这样的办学模式,那么,它就离成熟不远了,它就一定能成为一所高水平大学,研究型大学的愿景就一定能够实现。The Significance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ic Plan of University Development—On the Strategic Plan of the “13th Five-year” Period of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Bie Dunrong

Abstract:Strategic plan is the action plan that guides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ies. To implement a strategic plan,the university administration needs to make comprehensive arrangement regarding the missions and goals of the plan;colleges,as the second tier sub-organization,needs to be motivated to play a major role;a new conducting mechanism of work dynamic needs to be established;and amendments and supplements to the original plan also need to be made whenever necessary. The “Double First-class” university construction is not only a national strategy,but also an opportunity for universities. We need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policy orientation of “Double First-class” and make best use of its policy dividend. Featuring highly distinctive specialty programs,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ultural foundations for the social-economic development of Wuhan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 With a properly implemented strategic plan,its bright future can be expected.

Keywords:Strategic Plan;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13th Five-year”(本文由郭华桥、胡晓晓根据笔者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推进‘十三五’发展战略规划落实报告会”上的录音整理,特致谢意)[1] 别敦荣,男,湖北洪湖人,教育学博士,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马克思主义理论·

论坚持和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

[1]张中华

摘要:高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和政党性质决定的,也是由高校的历史使命和所承担的主要任务决定的。相关学科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方面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在于没有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立场,以问题为导向,处理好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从中国实际出发与走向世界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创新发展 中国价值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1]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因此对其而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尤为重要。一 高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

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2]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马克思主义形成于19世纪40年代,距离今天已有一个半世纪多,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并没有过时,迄今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始终是人民大众,马克思主义是为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科学认识。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的本质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普遍规律,而且揭示了人类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本质和规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而且揭示了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普遍规律。科学社会主义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为基础,以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和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最高目标,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和历史分析的方法等。这些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二)国家性质和政党性质决定

1921年7月23~31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此次会议制定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宣布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规定党的纲领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如机器、土地、厂房、半成品等,归社会所有;联合第三国际。这表明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定地站在人民的立场,以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奋斗目标。这使我们党得以摆脱以往一切政治力量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并感召广大人民群众,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出适合不同历史时期特点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保证了中国革命和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第一次国内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对中国社会性质和各阶级特点的分析,发动土地革命,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对中日战争的分析,发表了《论持久战》,不仅科学预见了战争的发展进程,而且提出了实行人民战争和把游击战争提高到战略地位的正确抗日路线。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毛泽东提出了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制度的主张。内战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建立广泛的爱国民主统一战线,经济上则在解放区实行土地制度改革,从政治上和经济上加速了国民党政权的垮台。新中国成立后,尽管有过“大跃进”的失误和“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挫折,但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艰苦的探索,终于找到了适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1]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导,为增进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统一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我们的国家就会失去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

目前,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共产党领导,因此必须继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国各族人民将继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3]家。”《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4]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作为遵守宪法的公民和尊崇党章的党员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三)高校的历史使命和所承担的主要任务决定

中国大学的根本使命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此,就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和以立德树人为中心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伟大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奋斗。青年学生是国家的未来,能否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事关党的事业是否后继有人,事关国家是否能够长治久安,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能否实现。我们的大学不仅仅要向学生传授系统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当前,西方文化、理论和价值观念在世界范围内仍占据主导地位。随着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我国社会已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生活多元、多样、多变的特征日趋明显,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趋频繁。青年学生求知欲强,思想活跃,接受新兴事物快。如果我们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青年学生就可能被错误的思想所误导。

大学是学术机构,担负着通过科学研究进行知识创造的任务,而这同样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钱学森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他曾深有体会地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法宝,你不要这个东西是要吃亏的。懂马克思哲学的人才是真正思想解放的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智慧的源泉。我们不仅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中找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可以找到思想的源泉。

大学还担负着资政服务的重要任务。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2009年开始,我国经济总量位居全球第二。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结果。我国各时期资政服务虽然面对的具体问题不同,但总体上说是如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如何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这是我国资政服务的根本立足点。目前,经济全球化程度加深、地区冲突频繁、气候环境问题日趋突出,全球治理需要有“中国声音”和“中国方案”。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表明,西方主流的新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并不是治理全球经济的灵丹妙药;美国等西方国家到处推销其价值观念和西方民主制度,干预他国内政,导致地区冲突频繁和难民不断增多表明,它们的价值观和民主制度并不具有普适性。如果我们只跟在西方学者后面亦步亦趋,就不可能发出有价值的“中国声音”和提出有价值的“中国方案”。二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一)未学懂、弄透马克思主义导致高水平成果不足、教学乏力

在社会上,有的人认为马克思主义诞生在一个半世纪以前,现在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有的人认为马克思预言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但资本主义社会仍然“垂而不死”,表明马克思主义不灵了;还有的人认为,我国现在搞的市场经济,和西方的市场经济并无差别,我们实际早已放弃了马克思主义。这些人这样说如果不是出于立场、自身利益或偏见的缘故,就可能是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了解。

一些思想政治课的教师抱怨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感兴趣,其实问题常常并不出在学生身上,而是因为他们不能将马克思主义讲深、讲透、讲活。原因则在于他们并没有真正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更不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社会实际问题。有的学者读过一些有关马克思主义的教材,学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的词句,但他们了解的马克思主义是简单化、机械化和教条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甚至还停留在苏联马克思教科书的水平。这样的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讲授的内容枯燥无味,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学生自然没有兴趣。有的学者学了一些西方的理论,但对西方理论缺乏深入钻研,对西方理论在西方国家的应用情况更是缺乏深入了解,生吞活剥,生搬硬套,甚至“言必称希腊”,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知之甚少,也不愿意做深入了解。“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这样的学者不仅不能正确引导学生,反而会误导学生。

近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学科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方面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在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方面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原因固然很多,但与未在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上下足功夫有着密切的关系。(二)学懂、弄透马克思主义的方法1.必须认真学习和钻研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蕴含和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不仅可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而且可以深入了解经典作家研究问题的方法,了解马克思主义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背景及其过程,了解经典作家对前人优秀成果及各种错误观点的态度。如果不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就难以感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也就难以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2.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需要联系实践

从理论体系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需要把马克思经典作家的论断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认识,并紧密联系今天的实践来领会。恩格斯指出:“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不结合这些[5]事实和过程去加以阐明,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列宁曾经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个原理都要历史地,都要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都要同具体的历史[6]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对待马克思主义,我们既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我们不能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做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并把它们简单地、机械地套用到现实生活中;不能什么都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语录来说话,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说过的就不能说;不能根据需要找一大堆语录,什么事都说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当年说过了,生硬“裁剪”活生生的实践发展和创新;不能断章取义,为我所用,给马克思主义附加一些不正确的东西,从而肢解马克思主义。我们要努力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哪些是必须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三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

恩格斯早就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7]用的方法。”列宁强调,决不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应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我们如果不愿意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向前推进。如果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成不变的教条,就会窒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而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就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研究现实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仍具有生命力,就在于它是不断发展着的。中国革命和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之所以取得成功,就在于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形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不仅系统回答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如何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理论问题,而且对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其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