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耀美洲的的印第安文明(上)(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9 18:33:09

点击下载

作者:林之满,萧枫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光耀美洲的的印第安文明(上)

光耀美洲的的印第安文明(上)试读:

编写说明

历史对于整个人类,就像记忆对于我们每个人一样,它说明我们现在做的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这样做,以及我们过去是怎样做的。因此谁要想了解世界,就必须知道它的历史。

为了让读者全面深入地了解人类文明的光辉灿烂,感悟世界各民族文化内涵的博大精深,我们组织数十位专家学者经过多年的努力,推出了这一套融故事体的文本阅读、丰富精彩的图片鉴赏于一体的100卷本《话说世界》系列丛书。每一卷都系统而深入地展示人类文化的一个方面,100卷本又在总体上构成一个完整的文化知识体系,把世界历史从单纯的帝王将相、改朝换代的框架中释放出来,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涵盖历史、政治、军事、文化、艺术、民俗等各个领域,全方位、新视角、多层面地重新演绎世界五千年辉煌历史文化,给读者尽可能丰富的知识看点。《话说世界》丛书是一幅历史长卷,共分50卷100分册,具体内容如下:

第1卷 源远流长的世界古代史(上、下册);

第2卷 流光溢彩的世界古典史(上、下册);

第3卷 辉煌灿烂的世界中古史(上、下册);

第4卷 波澜壮阔的世界近代史(上、下册);

第5卷 日新月异的世界现代史(上、下册);

第6卷 震惊中外的历史大事件(上、下册);

第7卷 尼罗河畔的古埃及文明(上、下册);

第8卷 浪漫优雅的古巴比伦文明(上、下册);

第9卷 浑厚深沉的古印度文明(上、下册);

第10卷 高贵典雅的古希腊文明(上、下册);

第11卷 包罗万象的古罗马文明(上、下册);

第12卷 夕阳辉映的拜占庭文明(上、下册);

第13卷 传宗布教的的阿拉伯文明(上、下册);

第14卷 血泪交织的希伯莱文明(上、下册);

第15卷 光耀美洲的的印第安文明(上、下册);

第16卷 璀璨夺目的世界文学(上、下册);

第17卷 响彻天籁的世界音乐(上、下册);

第18卷 鬼斧神工的世界建筑(上、下册);

第19卷 妙笔生花的世界绘画(上、下册);

第20卷 凝固不朽的世界雕塑(上、下册);

第21卷 摇曳多姿的世界舞蹈(上、下册);

第22卷 低吟浅唱的世界戏剧(上、下册);

第23卷 精华荟萃的世界教育(上、下册);

第24卷 卓尔不群的世界思想(上、下册);

第25卷 改变生活的科学发现(上、下册);

第26卷 创造生活的科技文明(上、下册);

第27卷 享誉世界的音乐大师(上、下册);

第28卷 百花齐放的舞蹈思想(上、下册);

第29卷 美轮美奂的美术经典(上、下册);

第30卷 神圣辉煌的著名宫殿(上、下册);

第31卷 独领风骚的工艺美术(上、下册);

第32卷 美化生活的装饰艺术(上、下册);

第33卷 光怪陆离的世界民俗(上、下册);

第34卷 狂放粗犷的原始艺术(上、下册);

第35卷 多姿多彩的艺术文化(上、下册);

第36卷 口耳相传的艺术典故(上、下册);

第37卷 流传千古的文学名著(上、下册);

第38卷 彪炳史册的学术名著(上、下册);

第39卷 划破时代的世界变革(上、下册);

第40卷 改变时局的世界会议(上、下册);

第41卷 云诡波谲的世界外交(上、下册);

第42卷 惊心动魄的世界战争(上、下册);

第43卷 同遵共守的世界条约(上、下册);

第44卷 耸人听闻的世界灾害(上、下册);

第45卷 犀利雄辩的世界演说(上、下册);

第46卷 风格迥异的亚非奇迹(上、下册);

第47卷 独具特色的欧美奇迹(上、下册);

第48卷 轰动全球的影坛佳作(上、下册);

第49卷 视角独到的世界摄影(上、下册);

第50卷 扑朔迷离的世界之谜(上、下册)。《话说世界》希望通过一些通俗的语言和故事体裁,对世界历史做一个概述。它只讲其中最重要的事件、人物和对关键阶段的描述,而且选择了一种通俗的简明形式。其原因很简单,鼓励一个人充满兴趣地去阅读一本生动的书,比沉闷枯燥的文字吓跑一个读者,对文化的意义更大。这本书可以作为历史专著的补充读物。你可以用非常休闲的方式去阅读它,读读停停,我们相信在历史人文的浪漫风景中,你不会感到乏味。当然,本书也无意于去取代那些优秀的历史专著。如果你对某一个局部历史细节有特殊的兴趣,还可以参考详尽的其他资料进行深入的研究。《话说世界》不同于现存于世的多种版本的世界通史,其往往“为通而通”,结果常顾此失彼,挂一漏万;主干虽有,枝叶嫌乏。而《话说世界》则运用现代分类科学,在结构设计方面有总有分,有经有纬,条分缕析,纲举目张。《话说世界》重点选取世界历史文化长河中的若干话题,逐一论说。纵横全书,既能看到世界历史的大脉络、大走势,又能细察世界历史的每一个横断面,完整而丰满。《话说世界》用生动的文本和精美的插图,再现了人类文明进程的恢弘画卷堪称一部贯通整个人类社会的世界史简明百科全书,串联起全部人类文化的瑰宝,以其光辉不朽的价值与流传恒久的魅力,成就一部好读又好看的世界历史通俗读物。

由于丛书篇幅宏大,编写时间又较为仓促,书中难免存在各种疏虞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话说世界》丛书编委会2008年2月

印第安文明的发祥

神奇富饶的美洲大陆

在辽阔的太平洋和大西洋间,坐落着一片神奇的土地,这便是位于西半球、横跨南北两个半球的神奇、秀美的美洲大陆。美洲大陆,北起北极圈内,南至合恩角与南极洲隔海相望,面积4200多万平方公里(相当于非洲和欧洲面积的总和),它环绕的海岸线弯曲、绵长,是大自然神奇的造化,理藏着大量的海洋资源。

赤道穿过南美洲北部,使得美洲大陆南北季节相对,气候相反;地形的高低悬殊,又造成气候的复杂多样。极地的地方同热带地区相比,气温有近百度的差异,干旱的沙漠同大河流域的降雨量,相差竟有100多倍。大陆流淌着被称为“河流之父”的世界第三大河──密西西比河,和被称作“河流之海”的世界第一大河──亚马孙河,它们分别经久不息地分别奔流在北、南两块美洲的大地上;此外,马更些河、育空河、圣劳伦斯河、格兰德河、纳尔逊河、阿肯色河、科罗拉多河、拉普拉塔河、普鲁斯河、马代腊河、圣弗兰西斯科河、奥里诺科河、托坎廷斯河、加巴拉圭河,都是海拔2000米以上的大河,以汹涌澎湃之势,分别奔腾流泻进太平洋和大西洋。南北美洲活跃着140多座活火山,在这些火山区,还同时伴有1602处温泉;图彭加托火山是世界上最高的活火山;世界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和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同时层叠在广阔的南美洲上;有“北美地中海”之称的五大湖:苏必利尔湖、休伦湖、密执安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其中苏必利尔湖,是世界第一大淡水湖),是由冰川作用形成的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安赫尔瀑布为世界上落差最大的瀑布。地震和飓风也常常光顾这片南北相连的大陆。神奇富饶的美丽大陆绿色屏障下的世界——蒂卡尔古城俯瞰。

巨大的森林覆盖着北美洲西北部(美国西北部和加拿大西北部)和中美洲、南美洲大片的沃野。亚马孙河流域,至今还常青着茂密的热带原始森林,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原始森林。中、南美洲的森林资源,约占全世界的森林资源的三分之一。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影响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北美洲的最北方在北极地区,气候寒冷。而向南,穿越过大森林地带,则是广袤的大草原;西印度洋群岛(山峦起伏,提纳山高峰海拔3140米)是北美大西洋海岸向南美洲海岸延伸形成的一群弧形孤岛,它把大西洋和加勒比海隔成两片。西印度群岛属热带气候,潮湿炎热。中美洲的北部,是东、西马德雷山脉,山脉之间,是广阔荒漠的北墨西哥高原;它的南面,是活跃的火山地带,形成了宽阔的谷地和重叠的山峦;再向南,一直延伸到墨西哥湾沿岸,地势才渐低洼下来;山谷间气候温暖,适于农耕。墨西哥北部是沙漠,南部是热带森林,沿岸一带是大片的沼泽。安第斯山区缺少河流,雨水稀少,属沙漠地带。而西坡和高原,有丰富的溪水穿过,是原始农业的摇篮。亚马孙河流域形成了大面积的原始森林、平原和草原,泛滥的河水形成众多的湖泊或河汊。在南美洲的东部,出现了平坦的大草原,有繁多的植物种类,还夹杂着灌木林和茂密的阔叶林。

由于气候多样,河流众多,使得美洲大陆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盛产粮食的地方之一。主要有北美洲的小麦,赤道地带大量的热带作物,南美洲的草原、高原和高山地区丰富的谷物(玉米、豆类、花生、参茨、番茄、番瓜、南瓜、马铃薯,坚壳的可可和奎宁,还有菠萝、鳄梨、枫糖、草莓、吐根、加拉、沙示等,极为丰富)。

广阔的大陆,蕴藏着丰富的动力资源和金属矿产资源。储藏量巨大的煤(美国、巴西、哥伦比亚)和石油(加拿大、美国、智利、墨西哥、委内瑞拉一带),还有巨大的水利资源(尼亚加拉、伊瓜苏、拉瓜伊拉三大瀑布和数百条水流湍急、汹涌澎湃的大河)、铁(巴西、美国、古巴、委内瑞拉)和非铁金属矿藏的金、银、铜、锡、硝石(智利、秘鲁、巴西、美国、墨西哥、加拿大、玻利维亚),以及分布广阔的铅、钒、铂、锰、钴、翡翠、宝石、铁土、沥青、金钢石等,还蕴藏着较大的原子动力所需要的钍。奇琴伊察祭井。井边上的石头建筑很可能是当时把活人往水里扔的地方。

美洲大陆的印第安文明

广阔的美洲大陆,孕育了灿烂辉煌的古代印第安文明。狭长的中美洲,犹如一座细窄的地桥,连接着南北美洲两座大陆,在42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数万年来,生活着以易洛魁人、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为主的部族众多的印第安人,他们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创造了辉煌的成就和高度发达、举世闻名的伟大的古代美洲文明。成为和希腊文明、罗马文明、中国文明、印度文明、埃及尼罗河文明、西亚两河流域文明并列的世界古代文明之一,印第安文明对世界的文明,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1492年10月的一个早晨,得到西班牙王室资助的意大利探险家克里斯多夫·哥伦布,率领由三艘帆船组成的船队,踏上了美洲大陆,为的是去寻找黄金和教化土著人信奉基督教。哥伦布发现了当地的土著人,他以为已经到了马可·波罗在书中写的遍地是黄金的印度,便把在美洲发现的土著人,称为“印第安人”(印度人)。此后,居住在广大美洲大陆上的土著人,便被称为“印第安人”,这便是印第安人的由来。

谁是印第安人的祖先

通过考古和研究,直到晚期智人阶段,现代人类出现以后,人类才慢慢地扩展到地球的更广大地区,进入美洲,再进入大洋洲(这和北美印第安人、玛雅人和《圣经》的预言中的学说有些相同,即人类经历过洪水泛滥的毁灭,只剩下居住在海拔几千米以上的人活了下来,又逐渐地使人类繁衍开来)。这样就对印第安人的来源,进行了各种探究和推理。在各种推理学说中,可大致归纳为两种,即土生论(尚无有力证据)和迁徙说。迁徙说中,得到最普遍公认的,是亚洲人最早迁徙到了美洲,即亚洲的华北古人类,是印第安人的祖先(如玛雅人和蒙古人有关)。蒂卡尔君主陵墓中的赤陶香炉,其形象为传说中的人祭之神。印第安人的祖先,由亚洲的东南部和东部,沿着太平洋沿岸向北,经过冰河时代的白令海峡(最新考古在白令海峡一带发现据今4万年左右猎人应用的石镞等器物)大陆桥(当时还是未沉入海底的陆地),进入了尽是原始森林的美洲。然后,他们从洛基山西侧沿太平洋岸南下,并从洛基山北部进入哈得逊湾以西,及美国中部和太平洋沿岸地区,一路向南,并于1万年前,到达了美洲的最南部阿根廷(生活于11000年前阿根廷南部人类使用的工具、食用丢弃的骆驼骨头和一些洞穴中的文化遗物)。

执这种说法的,其主要证据是楔状石核。在中国华北虎头梁村遗址中,曾发掘出了200多件楔状石核,而在北美的阿拉斯加的阿克马克遗址也出土了石核,这两种遗址的石核类型和加工方法,竟完全相同,而在时间上,虎头梁遗址,显然早于阿克马克。这说明美洲的石核技术,源自于华北。这一推论,被俄罗斯考古学家所证实。他在临近北美的堪察加半岛楚克奇地区考察时,发掘出了大量的石器(石镞、石刀等),证明旧石器时代前,就有狩猎者在此活动,这说明是有中国人经过堪察加半岛的楚克奇地区,穿越白令海峡去美洲的。

加拿大的学者托马斯·约翰逊教授认为,美洲印第安人的祖先,是在1.2万年前由北京周口店逐渐迁徙过去的。他的根据是,近20多年来有海洋学家在乔治亚海峡(加拿大)的冰碛物里,找到了一些右手使用的原始工具(与旧石器时代周口店的石器相似),在加拿大沿海地区找到的一尊玄武岩小塑像(模样极像北京周口店人);另外还有在一个山洞(美国新墨西哥洲),和在智利南部发掘出的一座据今3万年前的印第安人遗址中,发现的2万年前的尖状石器。他认为,未来的海洋学家,将会在海底深处和海洋沉积层发现更多的实物,来对此进一步地论证。夕阳下金碧辉煌的乌斯玛尔古城。其远处为术士金字塔。

对美洲印第安人的祖先是亚洲人迁徙到美洲去的这一观点,还有很多不同的见解:中国学者认为,是距今4万至5万年前,东北亚人经过白令海峡进入了北美洲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授保罗·马丁认为,亚洲人是在末次冰河期(1.3年前),到达阿拉斯加的;秘鲁学者认为,是早在7万年前或5万年前的冰河末期迁徙而来的,而路易斯·利基坚持时间应是在7.5万年至1万年间,威廉·H·诺尔特认为,应该是从14万年前,这种迁徙就开始了。

关于如何渡过白令海峡的这一问题,根据对古地质学的研究,在第四纪(特别是在末次冰河期),气候变冷,海平面下降130米至160米,白令海峡(水深只有几十米)便浮出水面,成为一座联接亚洲和美洲的大陆桥(古地理学称“白令及亚”),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2.5万年至1.5万年前。那时候,美洲阿拉斯加一带气候温和,野物众多(如猛犸、象、驼鹿、驯鹿、麝牛、绵羊等),猎人们追逐着动物,穿越过白令海峡到了美洲(1932年在美国阿拉斯加育空河一带发现了许多猛犸象化石,表明这一带曾经是狩猎的地方)。

其实即便是海峡,人也是可以逾越的。海峡最窄处(威尔士角)还不足35公里,中间有两个小岛(克拉特曼诺夫岛和克鲁逊什特恩岛,相距4公里),海峡又很浅(今平均水深42米,最深处52.1米),如果海水下降40多米,便能与陆地相连,人渡过不是难事。

迁徙说还有几种说法:这是一幅根据遗址壁画完成的水彩画。该遗址地处帕伦克东南80英里以外的一座城市,发现于1946年。(一)来自于欧洲说。一种说法认为,欧洲人通过大不列颠岛和格陵兰岛,逐渐地进入美洲;另一种说法认为,欧洲人是通过一块传说中已经沉入大西洋底的大陆进入欧洲;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欧洲人是穿过乌拉尔山,经过西伯利亚,再渡过白令海峡进入美洲的;也有学者提出,是从高加索迁移到远东,再由西伯利亚或蒙古沙漠移入美洲。(二)有学者认为,印第安人和犹太人面貌很相像,他们可能是传说中失踪的犹太人的后裔。

以上两种说法,都还缺少有力的证据,况且在旧石器时代,格陵兰岛还是厚厚的冰川,后来又发生过大面积海浸,把欧亚大陆彻底分开。至于沉入大西洋的大陆,恐怕早已经是1000万年以前的事了。有人根据在北美出土的4处具有高加索人特点的遗骨,认为印第安人的祖先是高加索人,这种说法未得到公认。有人认为这些遗骨是日本的阿努人,或者其它和高加索人有相同特征的人的遗骸。

除了迁徙说,还有一种本土论,认为印第安人是美洲大陆本土源生的人类,世界各个地方都有人类诞生。这种说法目前尚无证据,只是一种猜测和想象。

北美洲印第安人的建筑

易洛魁人的建筑

印第安人,他们在辽阔的美洲大陆,从原始的母系氏族开始,经历了漫长而遥远的岁月,创造出了发达的古代美洲文明,许多神奇而伟大的建筑,给人类留下了辉煌的建筑文化。

处于原始部落的北美印第安人,他们居住的都是“群居大房屋”。他们的这种大房屋,形式各异,仅加利福尼亚一带,大约就有7种之多,这在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中有所记载。

易洛魁人居住的房子,通称为长屋。这种长屋,长短大小不等,短的长约有15米,而大的则长达24米。

搭建这种房屋时,要先在地下挖坑,栽上木柱,再在木柱子上架上横杆,扎牢,再在木框架上搭上一个三角形或半圆的屋顶。在屋顶和长屋的周围,都覆盖着大张的榆树皮。屋子里都间隔出许多的小房间,每一个大约在2米至2.5米之间。房屋的中间,有一条大约宽0.6米至1.2米的过道,所有小房间的门,都齐向着过道敞开。每两对房间的过道,便要有一个火塘,供这四个房间共用取暖。火塘上边的屋顶处,都有一个小天窗,用来作为排烟用的出烟孔。靠墙的地方,是床铺,都是用树皮板搭建的低台,上面铺着草席,还有兽皮;而在下面,则堆着过冬用的一些燃烧之物。床铺的上面,还有一个用树皮板搭建的阁楼,离床铺一米多高,睡着孩子,也有用来放些杂物。位于安第斯山脉荒凉的寒风中的蒂亚瓦那科古城,留给人们太多的不可解释和难以臆测的神秘。

三角形的屋顶下,还有一层,专门用来存放过冬的玉米。在长屋的两端,他们还各建有一个小的平顶穿堂,夏天里,大家便在这里一起交谈娱乐;到了冬天,他们便把一些柴禾堆放在那。过道的两端都有一个门,门开在两面的山墙上,外面用一大块树皮挡住。到了冬天,便要再加上一床毯子或是兽皮。门上是一种雕刻的图腾,大都是些动物的形象。推开门,便能走出屋外,走到街上。

每一座易洛魁人的村庄里,大约都有这样的10座至30座不等的长屋。到了16至17世纪,为了防止外部落的袭击,这样的村庄四周,便都围起了栅栏。而到了19世纪,这种长屋就逐渐地所剩无几了。加利福尼亚的印第安人的建筑

在加利福尼亚南部和北部居住的印第安人,他们住的棚屋也有所不同。位于库斯科萨克塞华曼的石头建筑因为建造者非凡的才华,时至今日仍巍然屹立。

在加利福尼亚北部居住的印第安人,都住在一种半圆形的小棚屋。从远处望,就像是半个球扣在那里,有些像现在蒙古人居住的蒙古包的模样,或许,这代表着他们对宇宙自然的认识。

建造这种小棚屋,要首先向地下挖进两尺深的地坑(挖出来的土,一部分堆到外边阻挡雨水,一部分覆盖到半圆形的屋顶上),有点地窖的味道。有时候,在屋顶中间开一个活板门,人们进出的时候,要沿着梯子上上下下。一个的屋子里,住着三个或两个家庭。屋子的中间放着一个火塘,人都睡在靠墙边的地方,左右都堆放着很多杂乱的东西。在山里,与这样的圆屋里不同的是,还有一条2米长、1米高的人行过道。每一个村庄,大约都有6到7所这样的棚屋。每所房屋的旁边,都有一个啤酒桶形的、用草和树枝编成的粮仓,稳稳地矗立在地上,或架在柱子上。村子的中间,还有一个大的半圆形棚屋,用来全村人交谈和跳舞娱乐。

住在南部的印第安人,他们的棚屋,都是锥形或楔形的。造这些棚屋,主要都是用楸木,里面搭一个斜炕,人睡觉的时候,头朝着高处。一个村的棚屋,全都“一”字形排成一行,屋前都有一个用树干搭建成的凉棚。村长和萨满各住在村庄两头的棚屋里。每一个棚屋,都住着两户以上的人家,最大的棚屋内,住30人到40人不等。育空河和皮尔河流域印第安人的建筑

兽皮屋,是育空河和皮尔河流域印第安人居住的房子。搭建这种兽皮屋,要把一些木头杆用火烤热后,弯曲成圆弧形,再用这些弯曲的木杆,搭建成一个近似椭圆形的房屋框架,把带毛的鹿皮整张整张地缝在一起,覆盖到搭好的框架上。在顶端,还要打开一个直径约1米方圆的洞(为了屋里火塘的烟冒出去)。门开在离地面1米高的地方,一块垂着的鹿皮做挡风的门帘。2米高的兽皮屋,方圆有4米左右,中间是一个火塘,堆着很多的松树枝儿。火塘的两边,各是一个家庭,每人都有一个固定睡觉的地方。也有的里面隔成很多小间,每个单间都向中间的火塘敞开着,住着很多的人家。明尼苏达的印第安人的建筑

明尼苏达的印第安人,是达科他人和奥吉布瓦人。他们先前居住的,是一种带有框架的小棚屋。先用木头搭建好小棚屋的框架,再铺上大张的桦树皮,用木条钉住,这样就使房屋的框架富有弹性。屋里的床铺,是用树枝搭成的,上面再铺上毯子或兽皮。屋子中间是火塘,火塘的顶上,要开一个放烟的小洞。一屋里住着两三户人家,他们都是一大家人。

后来,他们被入侵的欧洲人逼迫到了草原上,开始整日地放牧马群,四处迁徙游走,不能在一个地方安居,便发明了一种皮帐篷。皮帐篷的框架,是用13根5至6米长的木杆做成,细的一端绑系到一起,粗的一端张开,分支在大地上,并进行固定。然后,再把鞣制的野牛皮,一张张地缝合到一起,待有帐篷框架大小时,便把它蒙罩到木头架上,进行固定,用帐篷钉牢牢地钉到地面上。帐篷顶端再开一个口,加披一块衣服领状的皮革,开的口背着风向,使帐篷里的烟能打里面飘忽着冒出来。帐篷里能容10人左右,直径大约为3米。地上,都铺着干草,床铺和火塘靠着墙边。帐篷底部开一个洞,用来方便人的进出,再挂上一张兽皮,做为门帘。这样的篷帐简易轻便,易于拆卸搬挪,一但需要转移地方,只需把篷皮卷起,杆顶仍旧结扎在一起,一分为二地搭挂在马的两侧,其它东西驮在马或狗背上,说走就走,说拆就拆,说搭就搭,方便得很。曾经是太阳神庙的遗址上,如今耸立着拉孔帕尼亚大教堂。平原上的印第安人的建筑

居住在平原上的北美印第安人,他们的房屋,一般有三种样式:一种是带有封闭院落的多层平台式的房屋;第二种是由若干层阶梯状层层升高的金字塔形层楼(房屋的中心为最高点);再有一种,便是带有许多平台平行排列在一起的很多房间。

这种房间底层宽阔,没有门窗,成为整个楼的第一层平台。第二层是一些比较狭小的房间,它们所构成的是第二层平台。第三层是最高层,是一些比第二层还小的房间,形成第三层平台。人们需要踩着梯子,从一层平台去往另一层平台。

北美印第安人的村落,都有专门用来进行祭祀、宗教和部落会议等仪典的公用房屋。这样的大房屋的墙壁,有的是用土坯(干草切碎和湿泥,用模子铸出)建造,也有的是用沙石建造的。

北美洲印第安人的艺术

北美印第安的艺术,带有明显的原始宗教色彩和军事生活特征,也带有自然环境的重要因素。音乐

生活在大草原和平原上的印第安人的音乐,还处于音乐初期的简单时期,这从它的节奏上,便能够明显地感觉到。歌曲从大体上,可分为宗教歌曲、诗词歌曲和高音歌曲,伴奏主要用单鼓(用生皮做成的一种直径0.25毫米至0.5毫米的乐器,用于独唱和小型合唱)、低音鼓、两面鼓(用于伴奏大型舞蹈)等。印第安人在传统节日和好友重逢时,要唱《欢迎曲》;为熊演唱时,要唱宗教歌曲《熊曲》(熊被视为最强壮的神、最可爱的动物)。人们在唱宗教歌曲时,要聚在一间用树枝搭成的神圣小屋里欢宴,并彻夜地歌唱,还把干肉饼等各种食物献祭给熊。《草原舞曲》是流行歌曲(先由战士歌唱,后演变为表演者的旅行歌唱);《棍棒球》约有100首,是人们游戏时唱的歌曲,也是最流行的歌曲。这种游戏的主持人,往往是由巫医、年长者或专门小组担任,无论男女都能参加,但女人只能是唱歌或观看。参加游戏的人,可以在2人到20人之间,分做两组,面对面地盘坐或跪坐,有10个棒球立在双方中间,有一方中的一个人,手里握着两个圆筒状的骨物(其中一个有黑线,握在手里看不见),围着对方不停地转,让对方猜有黑线的谷物在哪只手中,剩下的人,合着《棍棒曲》的节拍,拿棒子拍打着对方前边的长板。如果猜中了,对方便要赢去一根棍棒和两个骨物;如果对方猜不中(一定时间之内),握骨物者就会赢得两个棍棒,游戏如前继续,一直到有一方的棍棒全部输光为止。不同的《棍棒曲》,快慢的节奏也有所不同。

生活在接近北极的印第安人,鼓是他们最主要的乐器(唱歌时也要击鼓);他们还有用鸟骨做的长笛,用树皮做的哨子,和拿草茎制做的笛子。歌曲(往往只是作为舞蹈的伴奏)从内容上,可以分为情歌、颂歌、祝歌、战歌等。图琼人几乎人人都喜欢唱情歌,表达着他们爱情的浪漫或情人之间的思念;颂歌主要是歌唱大自然,或是对自己家乡的赞美;祝歌主要是在婚宴和哀悼会上唱的;哈恩人在作战时要唱一种战歌,用以激励战士勇敢杀敌。舞蹈

著名的太阳舞,是生活在草原和平原上的印第安人最重要的舞蹈。跳舞的人,在跳舞时要目不转睛地看着太阳(太阳舞由此得名)。舞蹈是在夏天举行,但要准备一个冬天和一个春天(是世界上准备时间最长的舞蹈),实际上它完全是一种祭仪。在漫长的冬天里,他们都在作舞蹈的准备,要进行斋戒,要在特定的帐篷里沐浴(避免灾祸对人的侵害)。在夏天降临的时候,举行舞蹈的日子也来到了。舞蹈的场地,要先用木杆围起一个圆形的场地,中间竖起一根“太阳柱”,上面挂满了小布条、皮块和羽毛(以此表示向太阳献祭)。柱子的下面设一座祭坛(用野牛的头盖骨砌成),一位用皮带穿过皮肉的献祭者(发过誓)高吊在太阳柱上。跳舞者伴着舞曲和手鼓的节奏,在场子中不停地舞蹈。

举行这种舞蹈,一般要连跳三天。

北美印第安人,还有很多与农事、狩猎、作战和娱乐有关的舞蹈。一些部落在公布法规(狩猎法规或地区法规)时,要跳“狗舞”;不少部落跳“野牛舞”(为猎野牛顺利);阿勃萨罗卡人和西克西克人播种烟草时也要跳舞。易洛魁人在编玉米辫子兴奋了的时候,边吹打着乐器,边要跳起舞来。在度过播种节、草莓节、青玉米节、收获节和枫树节的时候,人们也都是载歌载舞。妇女在战士出征归来时,伴随着板鼓声、笛声、歌声及各种响器,要跳发带头舞(群舞或独舞);

平原地区的印第安人,在社交娱乐活动中,流行跳“猫头鹰舞”(一对对同性的舞伴,手挽手排成一个大圆圈;有时妇女单独组成一个大圆圈,男女一律都向左边跳,待移动到转弯处再向右转,这时,每对舞伴还可以自由发挥出些舞蹈的花样来。这种舞的舞步跨度小,为慢中速)。

太平洋沿岸的印第安人,喜欢跳吃人舞、哀悼舞、回声舞、酋长舞、面具移交舞、雷公鸟舞等(主要与宗教和维护特权有关)。夸扣特尔人(温哥华岛)的雷公鸟古装舞,是典型的体现维护传统特权内涵的舞蹈。参加舞蹈的人,都要戴着象征家族传统特权的各种图案的面具(一代代传下来的)。舞蹈有的是表现祖先冒险的故事,有的是表现祖先与神话,或与梦中的人交往的故事。戏曲

太平洋印第安人的酋长议事会上,都要表演戏曲。它除了娱乐功能以外,还能够提高个人的威信(如果哪个人表演了动物或神话中的人物,这人就立刻提高了威信)。如:卡列尔人有一出驯鹿的戏曲,如果有谁能在宴会上扮演了一只北美驯鹿,他就能穿上长袍,并从叔叔那里继承贵族的称号。

驯鹿是一出两幕戏,第一幕,客人在宴会上正欢聚时,突然听到枪声,一只美洲驯鹿,突然从森林中跳出来,向后门走去,接着又出现了两个猎人,紧随其后追击而去;第二幕,客人们正在聚会,驯鹿蓦地从窗外跳入,走到客人们的中间,却又忽然消失了。演出后,驯鹿的扮演者,便受到众人的景仰。

演出宗教戏曲时,大都是在夜晚。大厅中燃起篝火,随着火光的渐暗,一只狼(演员扮演),大声地吼叫着出现在众人面前,并围绕着大厅游走着(代表着一种图腾、超自然力量)。这时一些动物(用绳子制动的木雕),奇异地从屋顶上走下,又在秘密的地下门里消失。观众觉得恐惧并神奇,目不转睛地盯着它们,感觉到这是一种神的力量,便从心底相信一种超自然的世界真实地存在着。

贝拉库拉人的戏曲,表现的是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戏曲的开始,是在场地的中间先放置好一个木偶,它代表着自然母亲。她的前面是灶火,一个精灵(演员伴演的妖魔)围着火跳舞。它在窗后消失后,场上是一片被北风摧残的灌木(一些矮小的演员扮演)。在春风的吹拂中,各种植物开始复苏、生长,柳树吐出了嫩芽,粟、草、木棉、白杨……(演员扮演),都开始伸枝吐绿,展示了春天的到来。这种戏曲,虽然有些简单、粗糙,却充满了纯正,展现着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表现出了印第安人最初的道德标准。装饰

北美印第安人创造性的造型、绘画、雕刻艺术,充分体现了他们天才和独具匠心。

大草原上的印第安人,已经有了很高的装饰艺术。他们用豪猪鬃或小玻璃珠,在皮上绣花,或者绘满图画。绣花和绘画,都制成几何图形,每一几何的图案,都有着特定的名称和意义;在整体的结构上,也表现出一种象征或情节,大多表现的是军事内容。人们在鹿皮鞋上刺绣(描绘穿鞋者的军功),在烟斗盒和烟袋上刺绣,在帐篷和衣服上都画满写实图形。

北美洲印第安人的手工艺

易洛魁人的手工艺

易洛魁人有着较高的制陶艺术,他们煮食物用的土罐和烤面饼用的陶盘上,都雕有螺旋花纹。陶土制成的烟斗上,除了雕有几何图形,还雕有一些极小的人或兽的脑袋。

哈恩人(居住在育空河流域)把羽毛染上色彩后,用来装饰衣服,编制几何图形的篮子,把动物油脂混合赭石绘画,还在木器上用泥作画;图琼人用黑、赭、红三色在木器上作画,把羊骨头雕刻成汤匙,他们的绘画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那发和族人的手工艺

以手工业著称的那发和族(居住在美国亚利桑那、犹他州、新墨西哥)印第安人,有着很高的编织技艺,他们编织的圆筐子能盛水而不漏(涂一种油),织造出各种各样的花毯,打制出各种银制品(耳环,项圈,衣服、挽具上的装饰品)。帕布罗人的手工艺

帕布罗人的陶器和编织品,都堪称精美的艺术品。各式各样的陶器上,都涂有华丽的颜色。他们编制的盘子、小手囊等,都非常精美。西北美一带印第安人打制的石器、箭镞、刮具。由此可看出,美洲大陆原住民双手灵巧。这个骨制的鱼钩可能是用来捕猎鲸鱼的,石鸟则作砝码用。

中美洲的印第安文明

玛雅文明

玛雅人被称作“美洲的希腊人”,被美誉为印第文化的摇篮和典型代表。玛雅人生活在中美洲一条狭长的联结南北美洲的大陆桥上,以崇高的智慧,为人类留下了惊人的预言、奇妙的文字、准确的历法和宏伟的建筑,谜一般在历史的深处闪烁着光茫。璀璨的玛雅文明

玛雅人生活在中美洲——狭长的联结南北美洲的大陆桥上,以崇高的智慧,为人类留下了惊人的预言、奇妙的文字、精确的历法和宏伟的建筑,迷一般在历史的深处闪烁着光茫。他们被称作“美洲的希腊人”,被美誉为印第安文化的摇篮和典型代表。

玛雅文明的神秘化是因为人们对它知之甚少。自从16世纪西班牙征服者把它摧毁后,它的仅存硕果也只能掩埋在丛林之中、泥土之下。热带雨林疯长的草本不用多久便吞噬了一度繁荣昌盛的城市,这是绿色的沧海桑田巨变。当300年之后19世纪的旅行家们将信将疑地踏进这片莫测浅深的绿色海洋时,玛雅文明似乎已成了神乎其神的久远传说了。玛雅图伦古城遗址

我们今天已经十分了解的古代玛雅保存最完好的遗址蒂卡尔城,在1848年时还一无所知。当年有个叫莫德斯托·门德斯的探险者苦苦搜求这座传说中的神奇城市,结果无功而返;直到1956年,美国100多名考古专家经危地马拉政府同意前往考察发掘,这座130平方公里、布局十分合理的古代玛雅城市才重见天日。经过长达14年的艰苦发掘,清理了五百多座建筑,成吨的文物,才从逝去的往昔找回一座神奇的城市。考古学家“住棕榈茅屋、睡吊床、吃玛雅人的食物(玉米小饼、豆类),从玛雅先民设计建造的水库里汲水,用斧子、短刀砍去树枝,清理场地,然后观察、摄影,为那些依然完好的金字塔、祭坛和道路绘制图样,并把所发现的物品进行登记”。单在城市中心区就有大型金字塔10余座,小型神庙50余座。这座城市从公元前6世纪起就建有金字塔坛庙建筑群,延续的时间长达一千六七百年,直到公元10世纪才因某种缘故突然由盛而衰,变成废墟。这座典型的玛雅城市在8世纪时至少有4万多人口,按照文物学家的某种定义,人口达到5000就算文明城市的指标之一了。当时的蒂卡尔居民有着复杂的社会关系,这从家庭住宅的占地、形式等方面可以得到说明。遗址中发现的文物种类繁多,包括公元前6世纪使用过的煤块!包括玛雅人最先用于宗教目的而后成为近代橡胶工业技术灵感的树胶!还包括来自太平洋和大西洋的贝壳以及贝壳包藏起来的墨西哥产绿宝石这样的远来贡物、珍宝!还包括古代玛雅社会生活、生产劳动、艺术创造等集中体现的实物证据——石器制造匠、陶器生产者和雕刻艺术家的石刻人像……像这样的城市在玛雅地区还发现了不下百座。

古玛雅先民是实实在在地存在过的一群!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血汗,创造出既现实又神奇的生活样态。他们不是蒙昧的蛮夷土著,当然也不是外星来客;他们是以人的才智创造人的业绩的玛雅人。这就是考古学家打破科学与神秘的情结所能给予我们的基本事实。以这样的眼光,我们走近玛雅,看到了玛雅先民不朽的智慧!坐落于尤卡坦半岛的乌斯玛尔总督府东墙。玛雅人于公元4世纪前后迁徙到尤卡坦半岛,公元8世纪~10世纪,这里相当的繁荣。

玛雅地区地处中美洲,西临太平洋,东濒大西洋的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北部是突出的尤卡坦半岛,西北向与东南向分别通过墨西哥和中美诸国的两条狭窄的陆地与北美洲和南美洲连接。用现代政治国家疆域来划分玛雅文化地区,那么,玛雅地区包括了墨西哥东南部及尤卡坦半岛上的几个州、半岛东南部的伯利兹(英属洪都拉斯)、居于玛雅腹地背靠太平洋的危地马拉、通往中南美洲走廊上的洪都拉斯。这一地区总面积125000平方英里,也就是约为3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统一以后的德国、或者英国加上爱尔兰,或者中国的安徽省、江苏省和浙江省三省总和。但是,这个一般的玛雅疆域说法,也会稍有扩大。在尼加拉瓜中北部地区,发现了6座隐藏在郁郁葱葱丛林覆盖的小山里的玛雅金字塔。这个金字塔群排列呈字母“L”形,其中最大的金字塔长53米,宽32米,高4.5米。如果这个金字塔群确实属于古老的玛雅文化,那么尼加拉瓜的历史也要被改写,它也进入玛雅世界了。从发现金字塔群的圣拉斐尔地区(马那瓜东北250公里处)到以往认定的玛雅文化东界——洪都拉斯的科潘遗址,有大约400多公里。这就使玛雅地区扩大了许多。但是,严格地说,中美洲各文化呈犬牙交错的态势。玛雅文化在玛雅地区西南也有着一条狭长地带是与墨西哥文化共享的过渡地带。并不能因此而扩大玛雅地区的疆界。这里最困难的是,并不能把文献上的根据与考古证据完全统一起来。这一地区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文献资料上并不等量齐观,即使是在西班牙人统治时期,关于偏远地区的信息报道也特别贫乏。帕伦克古城建筑上曾涂有红色的灰墁,上面的装饰则被涂成鲜艳的黄、蓝、绿色。整座建筑色彩斑斓、令人目眩。

而要找到西班牙人到来之前的资料就更是困难重重了,许多反映在历史文献中的特有的玛雅文化特色,并不容易在考古发掘中得到揭示。

无论如何,古代中美洲从未有现代政治国家那种严格划分的疆界。边疆地带的变迁是渐进式的而不是整齐划一、一刀两断的,结果是一组存在差异的文化源头镶拼杂凑在一起。这就是文化地理上的“马赛克”。

从历史的角度看,没有任何一条理由可以假定中美洲的玛雅文明与其邻居之间有着一成不变的边界。相反,种种迹象都表明:它们在时间长河中经历了持续不断而又无比巨大的改变。无论政治还是经济和社会甚至气候和环境上的面貌,都发生了许多变化。

在我们今天通常意义上所说的玛雅地区,大致可以按地形、气候、植被的类型不同,划分为三大块,由南向北依次是高地、低地和平原。在墨西哥和中美洲,像这样被人遗忘的遗址还有上百处。它们静静的矗立,等待着世人的发掘、探究。

高地:由沿太平洋的高山组成,在今危地马拉,海拔高处较为寒冷,覆盖着松树。现在还居住着近200万玛雅遗民,据说在四五千年前就产生了最早的玛雅农业文明;低地:是以佩腾湖为中心的流域盆地,也包括一些周边谷地,南部是一大片草地。在雨季,许多湖泊可以连成一片。在盆地外谷地的山坡上森林茂密,有着古代玛雅人的石头城市;这一带物产丰富,几乎可以找到所有的中美洲作物品种和野生动植物。整个地区温暖湿润,雨季较长,旱季降水也不少。石灰岩是较好的建筑材料,另外还产花岗岩。可以说,古玛雅巨石僵筑的三个必备条件(石器和木质、纤维等建筑工具,石灰,做沙浆用的砾石)在这一地区都具备。最早的玛雅石建筑群乌夏克吞城在此发现,这里是玛雅文明古典时期的中心。平原:由南向北逐渐过渡到平原,高大的树木变成低矮的灌木丛。腐殖土较浅,到处可见裸露的天然石灰石,地表水极少,几乎没有湖泊、河流,气候非常干旱。玛雅后古典时期文明中心,如奇岑伊扎城,依靠天然蓄水穴井。这一大片地区大约公元5世纪才开始从东部移来玛雅文明,繁盛期约在10至14世纪。

玛雅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异常丰富多彩,从雾气蒙蒙的热带丛林到靠近沙漠的谷地到寒松覆盖的高地,无所不有。如果更贴近地观察,那么,即使是乍看无法打破的低地丛林地带,也还是能够分解为气候、地志、植物和动物不尽相同的碎片。

这样的自然生态给玛雅文明提出了许多生存和发展的课题。玛雅先民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结果,就是创造出了多姿多彩、不同凡响的玛雅文明。

既然玛雅地区并不能十分严格地确定,那么,它的主人呢?谁是玛雅人?传世的雕刻、绘画中,玛雅人都有着夸张的面部特征:扁平额头、鹰钩鼻子、厚厚的嘴唇。今天的玛雅遗民虽说也略有这些特征,但决不那么鲜明。他们是相貌不错的蒙古人种,但与他们的中美洲邻居并没有太多的生物学差异。所以,没有必要过多去研究他的身高、肩宽、臂长、颅指数、血型之类的项目,在这些方面得不到直截了当的“血统证书”。

玛雅人是按着他们的语言来定义的。在今天,仍有数百万人说着他们祖先的语言。尽管玛雅语族系众多,这是多样的地理环境使他们分处各地导致方言变异的结果,但是统一的玛雅语族无疑是他们最好的种族和文化的纽带。用来表示玛雅历法中各个月份专名的象形文字。

说玛雅语的人可能正是这一地区最早的定居者,作为真正的主人,他们在这块领地上留下了数千年文明遗迹。从文化的统一性来看,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曾有任何其他民族控制住这一地区。即使是16世纪西班牙人征服以后,除了少量殖民城市据点之外,近乎500年的殖民统治也未能改变这一事实:说玛雅语的人民占据着这块土地的大部分地区。这一群玛雅人从古到今都在这里繁衍生息。他们的语言和他们的文化都保持了相当程度的稳定性。他们是很特殊、很不简单的一群!

在玛雅地区的西界,原墨西哥阿兹特克文化地区,早就被大西洋对岸来的欧洲“文明人”给“文明化”了。在玛雅地区的东界,今洪都拉斯以东的地区,当地土著文化也没能像玛雅人那样较成功地抵挡住欧洲人的文化冲击。玛雅人尽管在政治版图上从属于殖民统治(他们的文化传统中,比较缺少国家疆域概念,较能容忍外来人建立互不相扰的殖民“飞地”,从前他们各部族间就是这样做的),但是,在文化上相当顽强地保留自己的传统,从语言到宗教。除了那不可搬走的城市被毁坏以及无法抗拒的军事压力下的经卷被焚、祭司被杀以外,留在他们头脑中的传统观念,留在他们唇齿间的语言、传说,都与他们民族的生命相始终。

就是到今天,假如我们走进西班牙人强制推行天主教而到处建立的教堂里,我们将会经常看到这样的场面:天主教牧师冷清清地坐在他的讲坛边,而玛雅“教民们”却热闹非凡地在另一边焚香祷告,默念他们世世代代信奉的天神、雨神、羽蛇神等等神灵的圣名,一派“异教徒邪教”色彩!这就是有着悠久文化传统、辉煌古代文明的玛雅人。与玛雅的许多大型建筑一样,乌斯玛尔的术士金字塔还有着深邃的天文学意义。

人们发现玛雅文明和其它墨西哥各地古代文明之间有许多共同之处,于是学者们猜测,可能有一个更古老的文明,是玛雅和这些墨西哥文明的共同渊源。其实玛雅先民在这里已经至少有三四千年的文明史了。今天我们所说的中美洲所有古文化的共同源头奥尔梅克文明,其实就是玛雅文明在那个较早阶段的代称。奥尔梅克在公元前1150年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准。墨西哥民间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远古时代的密林里生活着拉文塔族,他们居住在仙境般的美丽城市里,有着高度发达的文明。1938年,有人意外地在传说中的拉文塔族森林里,发现了11颗巨石头像,最重的达20吨,学者们发现了拉文塔和特雷斯·萨波特斯两处重要遗址,中美文明的“老祖母”出场了。然而直到20多年后,随着又一处重要遗址——圣洛伦佐被发现,奥尔梅克文明才最终被学术界确定。科泽科克斯(夸察夸尔科斯)河注入墨西哥湾的地方,就是传说中奥尔梅克人的家乡,那里水草丰美、河流众多。奥尔梅克的意思是“橡胶之乡”,因为此地盛产橡胶。奥尔梅克文明于公元前1300年前后产生于墨西哥湾沿海地区,是墨西哥最早出现的高等文明,被学术界公认中美洲“文化之母”。公元前900年—前400年,在墨西哥湾畔这片潮湿、低洼、多雨的沼泽地上,在拉文塔的核心,5平方公里的高大土台矗立着一座座神庙、祭台……而美洲最有特色的神庙形在流传下来的古抄本中,金星(晚星)正准备斩一个俘虏的头,表明这是适宜祭祀或发式这时也已出现——10层楼高动战争的日子。的塔状高台顶端,雄踞着一座壮丽的神殿,整个建筑看起来像座金字塔。比起神庙,拉文塔的巨石头像更令人称奇,这些高达1.8米的头像都用整块玄武岩雕凿而成,嘴唇肥厚,鼻子扁平,扁桃形的大眼睛深邃冷漠,头上戴顶古怪的头盔。很奇怪这些头像的面部特征与中美洲的印第安人一点也不像,倒是像非洲的黑人。这种巨石头像是奥尔梅克文明最典型的象征,也是美洲最早的纪念性雕刻,被称为奥尔梅克头像。喜欢用翡翠绿玉做各种珍贵的礼器、宗教用具和装饰品,是奥尔梅克文明的又一特色。玉雕中最常见的是一个带有美洲虎头部特征的神像,美洲虎是当地最凶猛的动物,被奥尔梅克人视为世界的主宰。奥尔梅克文明开创的各种传统都为中美洲各文明继承下来。从神权政治、金字塔神庙、纪念碑和祭台,到象形文字、历法系统、美洲虎崇拜和活人祭神,这一切构成了中美洲古代文化的基础。甚至他们创造的橡胶球死亡游戏,以及他们对玉石、可可豆和奎特查尔凤鸟的喜爱,也都被其它印第安民族接受和继承下来。公元前300年左右,奥尔梅克文明衰落中断,仅存遗风。然则文明的火炬并未就此熄灭,它被其它民族接过来,继续照耀着中美大陆的丛林与沟壑。当奥尔梅克的余晖渐渐消失在玛雅文明的光环之中,他们的文明成果直接由玛雅文明和

阿兹特克文明

接续下去。玛雅时代来临了。其实,创造这一地区伟大文明的先民们,自己并不知道自已在今天被叫作“玛雅人”。玛雅这个称谓乃是近500年的产物。10世纪以后,尤卡坦半岛上有三个强大的城邦,其中之一叫玛雅潘,它曾一度成为尤卡坦北部最具政治主导力的中心。在12世纪至14世纪它的黄金时代之后,正巧来了西班牙人。是西班牙人把这个城邦的威名加在整个玛雅地区头上,这才有了玛雅地区、玛雅民族、玛雅文明的提法。所以,在宽泛的意义上说,这一地区的一切文明成果都可以叫作“玛雅文明”。而有时候,人们囿于概念,又把奥尔梅克人和玛雅人作了过份的区分;甚至有时只把公元3至9世纪危地马拉低地的古典文明视作“真正的”玛雅文明,把这一地带文明的衰落和转移称作“玛雅文明消失”。

玛雅作为一个统一的强大的帝国,整个玛雅地区分成数以百计的城邦,然而玛雅各邦在语言文字、宗教信仰、习俗传统上却属于同一个文化圈。通常,玛雅文明被划分为3个时期,一般说,玛雅文明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在玛雅地区里有明显不同的地理分布,大致是由南向北迁移。公元前1000年或可上溯至3000年前,直到公元后3世纪,这是玛雅文明的形成期;公元3世纪至公元9世纪末,是玛雅文明的古典期(又称古王国时期),这是一个全盛期,主要集中在中部低地,在巅峰阶段突然衰落;公元10世纪至16世纪初,后古典期(又称新王国时期),集中在尤卡坦北部平原,因西班牙人入侵而告中断;16世纪后就是殖民统治时期,玛雅文化受到严重摧残,玛雅民族大部避迁偏远地带。对我们今天来说,玛雅人又是哪些人呢?根据语言族系和地理分布,大致分为以下几部分:①尤卡坦玛雅人,居住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并扩展到伯利兹北部和危地马拉东北部;②拉坎冬人,人数很少,居处在墨西哥南部乌苏马辛塔河与危地马拉之间的边境地区,一小部分居住在危地马拉和伯利兹;③基切诸民族(凯克奇人、皮科莫西人、波科曼人、乌斯潘特克人、基切人、卡克奇克尔人、除图希尔人、萨卡普尔特克人、西帕卡帕人)居住在危地马拉东部和中部高地;④马姆诸民族(马姆人、特科人、阿瓜卡特克人和伊西尔人),居住在危地马拉西部高地;⑤坎霍瓦尔诸民族(莫托辛特莱克人、图赞特克人、哈卡尔特克人、阿卡特克人、托霍拉瓦尔人和丘赫人),居住在危地马拉韦韦特南戈省及相邻的墨西哥地区;⑥佐齐尔和策尔塔尔诸民族,居住在墨西哥南部恰帕斯州;⑦乔尔诸民族,包括恰帕斯州北部和塔瓦斯科州的琼塔尔人和乔尔人以及危地马拉东端的乔尔蒂人;⑧瓦斯特克人,居住在墨西哥韦拉克鲁斯州北部及其相邻的圣路易斯波托西州。这是我们今天还能见到的玛雅遗民。在拉美文化一体化的巨大压力之下,但愿他们能够长久地生存延续下去,作为他们光荣祖先的见证人。坐落在奇琴伊察的卡拉科尔观象台。这座令人仰止的建筑,一度遭到考古学家质疑:他们认为这是一座献给风神的神庙。

公元1502年,哥伦布最后一次远航美洲,距离他第一次发现“新大陆”恰好10年。船在洪都拉斯湾靠岸,在当地的市场上,一种制造精美的陶盆吸引住哥伦布的目光,卖主告诉他,这漂亮的陶盆来自“玛雅”。这个神奇的名字,第一次传入了欧洲人的耳朵。差不多又过了10年,一艘海船从巴拿马前往圣多明各,途中遭遇海难沉没,12个幸存者登陆尤卡坦半岛。两周之后,他们与玛雅人不期而遇,其中5人成为玛雅人祭坛上的牺牲品。逃脱的幸存者回到了西班牙占领区,心有余悸地讲述着他们的历险。欧洲人与玛雅人的首次相遇,就这样定格成为历史的画面。1519年,西班牙探险家(强盗)考特斯率领西班牙军队横扫墨西哥,征服正处于文明鼎盛时期的阿兹特克帝国,“铲除了一个文化,如同路人随手折下路边的一朵向日葵”。此时,玛雅文明已近尾声,但在尤卡坦半岛上,还残存着一些玛雅小邦。1526年,一支西班牙探险队(土匪队)试图用暴力建立西班牙殖民地,并强制推行基督教信仰。不肯屈服的玛雅人展开了长达百余年的游击战,直到1697年,最后一个玛雅城邦在西班牙人的炮火中灰飞烟灭。16世纪的欧洲人,双眼被无知、偏见和贪婪所蒙蔽,除了闪闪发光的金子,他们什么也看不到。在狭隘的宗教感情的驱使下,入侵者四处搜罗历史文物,然后堆成一堆儿烧掉,用这种野蛮无比的方式,有系统地消灭“异教”文化,1562年7月,在曼尼城中心广场上,西班牙神父狄亚哥·迪兰达亲手烧毁了成千上万的玛雅古籍抄本、故事画册和书写在鹿皮上的象形文字书卷。此外,他还砸碎了无数神像和祭坛。奇琴伊察古城的武士神庙近景。羽蛇石雕表现了当时玛雅人的精神信仰。

灿烂神奇的玛雅文明沉落在幽黑的历史深处,从此后世人失去了一个伟大文明。只有三部玛雅手抄本,由于流落国外,侥幸逃脱厄运。这也许是古老的玛雅不甘沉寂,而留给世人的最后一眼得以窥其文明圣殿的“匙孔”吧。16世纪殖民征服的烽烟渐渐平息之后,古代玛雅和其它的印第安文明一道被世人完全遗忘了。此后的200年间,自居为美洲新主人的欧洲人一面大肆宣扬“印第安人无文明”的谎言,一面又把自己毁灭文明的殖民罪行美其名曰为“履行文明传播的使命”。直到18世纪末,由于启蒙运动的开展和历史眼光的提高,西方人才又对200年来他们视而不见的美洲文明产生兴趣。玛雅沉睡的密林深处回荡起陌生人的脚步,旅行者到这里寻找传说中的神奇和美丽,来这里追怀一个杳然的世界,而考古学家想要寻回一段失落的文明。玛雅的高度文明突然而来、倏然而去,除了那些发掘出的珍宝,对这个文明,我们知道的并不比它尚未发现时更多。

从南到北,一个个伟大文明的遗迹不断被发现:帕伦克、科潘、蒂卡尔……一座座举世皆惊的千年古城被唤醒;20层楼高的金字塔、遍饰精美浮雕的巨石祭坛,观测天体运行的天文台……一处处不可思议的宏伟建筑屏住整个世界的呼吸。近两个世纪的玛雅考古成就斐然,虽仍有无数迷团,但一个失落的玛雅世界,终于在被一点一滴地寻回。现在我们知道,玛雅是一个地区,一支民族和一种文明,分布在今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危地马拉、伯利兹、洪都拉斯和萨尔瓦多西部、最北为北纬22度,最南达北纬14度,全部属于热带。在中部和南部满是茂密的热带雨林,北部尤卡坦半岛则十分干旱,灌木丛生,几乎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