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按摩保健全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0 00:04:06

点击下载

作者:翟文龙

出版社: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自我按摩保健全书

自我按摩保健全书试读:

前言

按摩,古称按跤,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宝贵财富。它以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经过数千年历代人的实践探索,并结合西医的解剖和病理诊断,是一种用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状况,达到理疗目的的方法。从性质上来说,它是一种物理的治疗方法。从按摩的治疗,可以分为保健按摩、运动按摩和医疗按摩。按摩不但可以治病,而且在保健和预防疾病上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每当人们感到身体不适的时候,手自然就会去按一下不舒服的地方。如肚子痛的时候就会去揉揉肚子,颈肩疼痛时就会去按按颈部,头疼的时候就会去揉按头部。这就是人们进行自我按摩的本能,也是按摩起源的雏形。人们通过按摩疼痛的部位来缓解病痛,久而久之,就发现了一些有效治疗某些病痛的反射区。人的手具有缓解疲惫和疼痛的能力,特别是手指,它是人类感觉器官中最发达的部位,由自己的手指来给自己的身体按摩是最合适不过的,因为自己的手指最了解自己的身体。

作为中医的常见疗法,按摩参考中医的经络穴位等,讲究辩证施治,通过揉、按等不同手法,刺激人体的反射区,缓解症状,治疗疾病。一些按摩法,直接作用于病症部位,也可以起到积极的治疗作用。按摩保健,既能对已发疾病进行治疗,也可以对未发疾病进行预防,起到一定的保健作用。按摩穴位及反射区可促进身体气血的运行,有利于排毒;还可以改善皮肤吸收营养的能力和肌肉张力,使身体不紧绷,筋骨不易受伤,有助于身体放松。

由于按摩有利于循环系统和新陈代谢,对于一般慢性病或身体过度虚弱的患者,是比较安全可靠的。对于不便吃药的孩子,按摩可以增强小儿体质,起到预防保健作用。对于某些复杂疾病,还可以配合针灸、药物治疗。但是针对一些急性的或高烧的传染病,或脏器有病变,如伤寒、肺炎、肺结核等,按摩只能起到配合作用。

由按压来刺激穴位及反射区,轻则出现酸、麻、胀的感觉,重则会出现发软、疼痛的感觉。如用食指指腹垂直按压迎香穴,如果有轻度酸麻感觉,是正常现象,但是如果轻轻一碰就疼痛难忍的话,那就说明你鼻子有问题了,需要立即就医。

自我按摩保健就是通过自己的举手之劳,在一定情况下让自己获得健康的方法。在相关书籍或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我们通过简单的自我按摩,就可以对疾病进行积极有效的辅助治疗。一些小病小症状,通过自己和家人的按摩,就能治愈和缓解。还有许多疾病,可以通过自我按摩作为辅助疗法,配合药物治疗,来让机体获得健康。

本书既有按摩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又有常见疾病的自我按摩保健方法。另外还介绍了一些常见病的症状和其他疗法,让人们可以在对症诊断的过程中,还能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保健之道。同时,为了便于读者掌握自我按摩保健,还介绍了特定穴位的按摩保健功效,方便读者查找应用。

自我按摩通过刺激自身穴位、经络,以疏通气血、平衡阴阳,以起到调理机体、医治疾病、缓解疼痛与不适、增强体质的作用。通过自我按摩,不但可以保健身体,还能迅速治疗一些病症,非常适合广大家庭运用。自我按摩易学易行,无需他人帮忙,治疗范围广泛,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且安全平稳;不仅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配合其他疗法同时运用,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是非常实用的家庭自我保健疗法。

第一章 了解自我按摩的原理与概念

●了解一些自我按摩保健的基础知识,在运用的过程中才能得心应手,更好地收获健康。对于一些特殊疾病,中医的推拿按摩有奇效,特别是针对急性腰扭伤、颈椎病等骨伤。

疾病如何产生,我们就如何将它治愈

◎正不压邪,机体自稳功能紊乱,也就是疾病。

一般来说,疾病发生时,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去医治,而事后也很少去想自己为什么会得这个病,它是如何产生的。似乎,这些只是医生的问题。其实,如果我们对自己的身体有了更多的了解,就能从单纯的医治疾病转变为预防疾病,享受更多的健康快乐。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对于人体而言,无论是健康的人体还是生病的人体,都是时时刻刻地处于病因损害作用和机体抗损作用的共同作用下的。

常见的健康致损因素有很多,我们现在来总结如下:(1)天气变化,风寒或暑湿等;(2)饮食不洁或不当等;(3)情绪不佳以及身体内部的不良情况等;(4)细菌感染、病毒侵蚀等外界因素;(5)遗传因素。

对此你还可以再举出成千上万种容易被我们忽略的事情,例如饮酒过量、性生活无度等也属于致损因素。只要是对身体有不利影响或负面影响的因素,都可以归到这一类。

对于如此众多的致损因素,我们的抵御手段只有一种,那就是机体的抗损作用。抗损作用所要实现的目的也只有一个,那就是保持机体的内环境稳定。正常机体主要在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下,在不断变动的内外环境因素作用下能够维持各器官系统机能和代谢的正常进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的动态稳定性,这就是自稳调节控制下的自稳态或称内环境稳定。

对于人体来说,正常机体的血压、心率、体温、代谢强度、腺体分泌,神经系统和免疫功能状态以及内环境中各种有机物质和无机盐类的浓度、体液的pH值等等,往往有赖于两类互相拮抗而又互相协调的作用,而被控制在一个正常波动范围。这是整个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所必不可少的。

因此,面对无时无刻不存在的致损因素以及人体对内环境稳定的需要,致损作用和抗损作用总是在人体内相互对抗,共同作用。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三个,一个是邪不胜正,继续保持机体的自稳状态,也就是健康;另一种是正邪对峙,机体的稳态处于一种临界状态;第三种是正不压邪,机体自稳功能紊乱,也就是疾病。疾病的产生、发展和转归过程

什么是按摩

近年来,人们回归自然的热潮席卷全球,按摩疗法再次被推崇为非药物疗法的代表,深受国内外各届人士的喜爱,且已成为人们追求绿色保健、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方法。◎按摩是祖国医学宝库中最具特色的一种医疗保健方法。

按摩又称推拿,是祖国医学宝库中最具特色的一种医疗保健方法。它是施术者用双手或肢体的其他部位,在受术者的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施以各种手法操作,以达到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等目的的一种物理疗法,以其简单易学、便于操作、疗效显著、费用低廉、无毒副反应等特点而备受人们的喜爱。

早在秦汉时期,我国第一部医学专著《黄帝内经》中就有按摩疗法的论述,且在这一时期,我国第一部按摩专著《黄帝歧伯按摩十卷》也问世了。当时的名医扁鹊、华佗等就用这种方法治疗了许多疾病。魏、晋、隋、唐时期,按摩治疗和按摩保健已十分流行,并传入了朝鲜、日本、印度和欧洲。宋、金、元时期,按摩防治的范围更为广泛,涉及到内、外、妇、儿各科疾病。及至明、清时期,在此基础上,按摩理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用按摩方法治疗小儿疾病,形成了独特的体系。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中医政策指导下,按摩疗法得到了高度重视,通过整理大量的按摩文献资料,创办了各种按摩培训班,并在中医院校设立了按摩专业,编撰了按摩教材,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实践研究,使按摩疗法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贡献。

自我按摩就能让自己大病化小,小病化了

对于一些疾病,除了医生的医治外,病人自己也可以动手,将大病化小,小病化了,做好医治和预防。推拿按摩在治疗关节疼痛、消化不良等疾病方面,在强身健体、调理阴阳等方面,都有实在的功效。

在人们保持健康、治疗疾病的过程中,西医和中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对于一些特殊疾病,如很多人都知道,中医的推拿按摩有奇效,特别是针对急性腰扭伤、颈椎病等骨伤,中医的推拿按摩能起到不可或缺的辅助治疗作用。其实,不只是除了骨科问题,中医推拿按摩对内科疾病也有很好的效果,既能治病,又能防病。

推拿疗法是怎样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呢?一般人都知道服药是将药物的有效成分吸收进入人体而发挥作用的;手术则是以医疗器械去除病灶或整复机体患部而达到治疗目的的。推拿则不同于服药和手术。首先,它是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营、卫、气、血等中医理论为基础,对疾病进行辨证施治的。然后再以手法的技巧、力量的强弱,作用于人体的经络、穴位上而产生“热气”类的“物质”,通过经络系统最浅表的皮层(也就是体表),按络脉由经脉至内脏渐次传递的顺序,把这些“热气”类有效的刺激,转变成治病防病的因素,从而达到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治疗目的。而现代医学对推拿按摩防治疾病的道理是这样认识的:皮肤内含有皮脂腺、汗腺、毛囊、丰富的血管和末梢神经,推拿皮肤层防治疾病,正是通过对这些组织的刺激而产生的。由于推拿手法的外在压力作用于体表产生的物理刺激,在作用区引起的物理和生物化学的变化,直接由皮肤或间接向肌肉深层、筋腱、神经、血管、淋巴等组织渗透,通过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产生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从而使机体功能恢复并得到改善,以防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总之,推拿是一种古老而又不断发展完善的医疗方法,由于它无药害、无损伤,且简单有效,因而容易在很大范围内普及推广,溯古抚今,展望未来,它必将对人类的医疗保健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推拿按摩是如何治病的?我国医学专家认为,推拿按摩之所以能治病,与其平衡阴阳、调节脏腑功能、舒经活络、祛风除湿散寒等功能密切相关。调节脏腑功能包括清心泻火、舒肝理气、健脾和胃、宣肺平喘、补肝益肾等,所以推拿按摩能对付各系统疾病。患者可以通过自我按摩达到缓解病痛的辅助治疗目的,健康人则可以通过按摩保健防病,强健体魄。

在养生保健上,自我按摩养生法是流传在民间的一种养生保健防病的方法。它的特点是简便易行,容易掌握,仅靠自己自我按摩而不需他人帮助。时常练习自我按摩,不仅能养生保健、强身健体、延缓衰老,也能治疗一些小疾病,还能防治一些常见病。

通过自我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旺盛新陈代谢,疏经活络,宣通气血,解除肌肉痉挛,松弛血管和神经,解除疲劳,安神镇静,振奋精神,可缓解神经衰弱、过度疲劳、肥胖、关节疼痛、消化不良、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

由此可见,自我保健按摩是一种简单方便、实用有效的保健方法。

人体是靠经脉相连的

人体通过经络连接,通过经络来运行。一旦经络运行出现问题,人体就会出现相应的病症。了解经络才能更好地了解疾病是怎么回事,知道如何治病,如何养生。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皮肉筋骨等器官和组织,虽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又都是互相联系的。这种联系使人体内外、上下、前后、左右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相互联系与有机配合主要依靠的是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作用来实现的。

经络就像地上的河流,交错纵横,有主干,有支流。主干叫经,也叫脉。支流叫络,也就是网络、联络。“脉”的名称出现比较早,后来才有了经和络的说法。所谓脉,就是脉搏跳动。脉搏跳动,一是要靠血液,二是要靠脉管约束,三是要靠气的推动。这些活动都是由心脏主宰的,所以中医学称“心主血脉”。粗大的脉道被称为经,细小的脉则称为络。人体主要的脉有十二条,手上六条,足上六条,分别叫手足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它们很有规律地排列,并且形成首尾相连的闭合体系,既联系体表,也联系内在的脏腑,使全身形成了一个整体网络。

经络系统以十二经脉为主体,分散为三百六十五络遍布于全身,纵横交错、出表入里、通达上下,将人体各部位紧密地联系起来。经脉更小的分支叫孙络。它们的沿线分布着很多穴位,就好像河流里的深潭。

除了分布于四肢的十二经脉系统,还有主要分布于身体躯干的奇经八脉。其中对人身体具有重要影响的是身体前正中线上的任脉、后正中线上的督脉和腰部一圈的带脉。此外,还有前正中线两侧的冲脉。

经络系统在正常情况下起着运行气血、协调全身阴阳的作用。《内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人体通过经络连接,通过经络来运行。一旦经络运行出现问题,人体就会出现相应的病症。

经脉运行血气首先依靠心气和胸中宗气的推动,具体到沿着经脉运行的时候,脉气又分成了营气和卫气。营气运行于经脉之中,濡养全身,并变化为血液;卫气则散布于经脉之外,保卫全身,抵抗病邪的侵犯,并有调节体温、管理汗液分泌、充实皮肤和温煦肌肉等功能。

经脉运行气血,“内溉脏腑,外濡腠理”,不仅使体内的脏腑和体表的五官九窍、皮肉筋骨息息相通,而且人体的内外、上下、左右、前后、脏腑、表里之间,由于经脉的联系而得以保持相对的平衡与协调一致。

在人体患病的时候,经络系统有抗御病邪、反映证候的作用。当然,经络也是邪气深入人体的通道。体表的穴位(包括反应点)是细小的孙络分布的所在,也是卫气停留和邪气侵犯的部位。当病邪侵犯人体时,孙络和卫气可以发挥重要的抗御作用。

正邪交争,在体表部位可出现异常现象。如果疾病发展,则可由表及里,从孙络开始,到络脉,再进一步到经脉,逐步深入到体内的脏腑,并出现相应的证候。经络反映证候可分为局部的、一经的、数经的和整体的。

一般来说,经络气血阻滞而不通畅就会造成有关部位的疼痛或肿胀;气血郁积而化热,则出现红、肿、热、痛。这些都属经络的实证。

如果气血运行不足就会出现病变部位麻木、肌肤痿软及功能减退等。这些都属经络的虚证。

如果经络的阳气(包括卫气、元气)不足,就会出现局部发凉或全身怕冷等症状,此即“阳虚则寒”;经络的阴气(包括营气、血液)不足而阳气亢盛,则会出现五心烦热(阴虚内热)或全身发热等症状,这就是“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

经络系统在防治疾病时起着传导感应、调节虚实的作用。针灸、按摩、气功等治疗方法就是通过体表的腧穴接受刺激,传导感应,激发经络运行气血、调整阴阳虚实的功能。

运用针灸等治法要讲究“调气”,针刺中的“得气”现象和“行气”现象即是经络传导感应的表现。

经络调节虚实的功能,以它正常情况下协调阴阳的功能作为诊治疾病的基础,针灸、拔罐等治法就是通过适当的穴位、运用适量的刺激方法激发经络本身的功能,从而使“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

经络理论在临床上的运用可分为诊断和治疗两类。诊断方面是根据经络来切脉、诊察体表和辨别证候,称为经络诊法和分经辨证;治疗方面是根据经络来选取腧穴,运用不同治法及药物,称为循经取穴和分经用药。

分经切脉原属经络诊法的主要内容。《灵枢》以寸口脉诊候阴经病证的虚实、以人迎脉诊候阳经病证的虚实,又以阳明脉之最盛,其下部可诊候冲阳(趺阳)脉,肾之盛衰则可诊候太溪脉。

分部诊络则是指从皮部诊察血络的色泽,以辨痛、痹、寒、热等。近人从皮疹辨证也属于诊络法。压痛的检查对临床取穴尤为重要。“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懈)”(见《灵枢·背腧》)。这既是取穴法,也是经络诊法之一。

经络各有所属的腧穴。腧穴以经络为纲,经络以腧穴为目。经络的分布既有纵向的分线(分行)关系,也有横向的分部(分段)关系,这种纵横关系结合有关腧穴其意义更为明显。

循经取穴的意义应当从这种关系去全面理解,因为按经络远道取穴是循经,按经络邻近取穴也是循经。《内经》所说的“治主病者”就是指能主治该病证的经穴。经脉的“是主某所生病”,说的就是这一经所属穴的主治症。这主要以四肢部经穴为依据。

作为特定类别的四肢经穴有井、荥、输、原、经、合、络、郄等。在头面、躯干部则有处于分段关系的脏腑腧募穴及众多的交会穴。

对于脏腑、五官来说,取用头面、躯干部的经穴是近取法,取用四肢部的经穴是远取法。循经远取和远近配合,在临床治疗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药物按其主治性能归入某经和某几经,简称药物归经,此说是在分经辨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病证可以分经,主治某些病证的药物也就成为某经或某几经之药。宋、金以来,如医家张元素(字洁古)等发扬此说,为掌握药物主治性能提供了方便。清代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说:“柴胡治寒热往来,能愈少阳之病;桂枝治畏寒发热,能愈太阳之病;葛根治肢体大热,能愈阳明之病。盖其止寒热、已畏寒、除大热,此乃柴胡、桂枝、葛根专长之事。因其能治何经之病,后人即指为何经之药”。近代药物书中多有归经的记载。◎取用头面、躯干部的经穴是近取法,取用四肢部的经穴是远取法。

经络是人体各脏腑之间以及全身各部之间的联系通路。络为脉和络脉的总称。“经”的原意是指纵丝(直线);“络”指网络、分支。络纵斜交错,遍布全身,将人体各部紧密地联络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络的沟通,人体的气血可以运行散布到全身,为各脏腑器官组织的功能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通过络的联系,人体各脏腑器官的功能得以相互配合,相互影响。通过络的传导,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可以在体表一定部位上反映出来,体表不同地方的病变也可以影响某些脏腑功能;局部的病变可以引起全身的症状,全身的症状也可以影响局部的病变。因此,可以通过观察络的异常变化来诊断疾病;通过针灸、推拿、药物等法就是通过激发和调整络功能来防治疾病。

具体来说,人们是如何通过经络来防治疾病呢?这要从经络在人体的功能方面说起。经络在生理方面有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的功能;当人体在疾病情况下,有抗御病邪、反映症候的功能;在防治疾病方面,有传导感应、调整虚实的功能。《灵枢·经脉》:“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这段话概括说明了经络系统在生理、病理和防治疾病方面的重要性。

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经络将气血输送全身各部,营养所有的器官。并使体内的脏腑和体表的五官七窍、皮肉筋骨均能紧密联系配合,协调一致,人体的内外、上下、左右、前后、脏腑、表里之间,由于经脉的联系得以保持相对的平衡和协调,同时气血盛衰的机能活动也能保持有正常的节律。这也就是说经络具有调整阴阳的作用。

近年来的研究也证明,针刺等法通过经络的作用,可促使人体的功能失调、代谢紊乱、组织破坏等情况趋于正常,它可以使人体中的镇痛因素加强,致痛因素减弱。

抗御病邪,反映症候:经络腧穴与脏腑息息相关。在疾病情况下,经络腧穴有抗御病邪、反应病痛的功能。《素问·气穴论》说:“孙脉”(细小的络脉)能“以溢奇邪,以通营卫”。而穴位处孙脉密布,卫气云集。

近代研究证明,针灸推拿穴位可激发人体的防御功能,增强机体对不利因素的抵抗力。经络功能失常就可引起疾病,如经络瘀滞气血运行不畅,会造成相关部位的疼痛肿胀,经络中气血郁积而化热,可出现红、肿、热、痛等症;气血运行不足,可出现功能减退,麻木,肢体痿软等症;阳气不足,可出现局部发凉或全身怕冷等症;阴血不足,可出现“五心烦热”等症。◎针刺等法通过经络的作用,可促使人体的功能失调、代谢紊乱、组织破坏等情况趋于正常。

穴位功能失调,有时往往成为外邪侵袭人体的门户。如《素问·风论》:“风中五脏六腑之腧,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素问·痹论》:“六府亦各有腧,风寒湿气中其腧,而食饮应之,循腧而入,各舍其府也”。说明风寒湿邪可由穴位部乘虚而入,深入脏腑。脏腑、经络的病症有时常常通过穴位部的异常变化而反映出来,如出现压痛、酸楚、硬结、隆起、寒热、淤血、松陷及麻木等现象。如肺脏病常可在中府、肺腧、膏肓腧等穴出现压痛。

明代张介宾于《内经》“留瘦不移,节而刺之”(《类经》六卷脉色类决死生)的注解中说:“凡病邪久留不移者,必于四肢八溪之间(指肢关节)有所结聚,故当于节之会处索而刺之。”结聚,当是指皮下硬结等现象,此种现象的出现并不限定在四肢,更多见于躯干部穴位。它既可反映局部软组织的疾患,还可反映脏腑病症。胃下垂病人常在足三里处出现条索状物,中脘处出现结节,胃腧处出现凹陷。

根据穴位能反映脏腑病症这一特点,近代还发现了一些新的穴位,如在小腿外侧部的足三里和上巨虚之间找到反映阑尾病变的阑尾穴,并观察到肝病常反映于耳部的肝区,胃病常反映于耳部的胃区,除压痛之外,还可出现有皮疹等异常现象。探测的方法,一般采用按压、搓捏,即《灵枢·经水》的“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黄帝内经·太素》卷十六杨上善注:“地者,行于补泻病之处者也。以手扪、循,其地热者,所病即实,可行泻也;其地冷者,所病即虚,宜行补也。”近人在此基础上又发展为知热感度测定,导电量测定等法,这都是对穴位及反映特性的研究和运用。

防治疾病:针灸、推拿和气功等法之所以能够防治疾病,是基于经络所具有的传导感应和调整虚实的功能。

经络在协调阴阳的基础上起到调整虚实的作用,这种功能是以穴位为根据的。穴位治疗作用的关键在于接受适当的刺激来调整经络之气,使能“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灵枢·刺节真邪》)。近代大量的观察和研究证明,针刺穴位所引起的调整作用是多方面的,除对神经系统功能有明显影响外,还对内分泌、呼吸、血液循环(包括淋巴循环)、消化、排泄、防御等系统的功能以及体温与物质代谢等方面的调节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经络在协调阴阳的基础上起到调整虚实的作用,这种功能是以穴位为根据的。

针刺穴位时所出现的“得气”和“行气”现象就是经络传导感应功能的具体表现。《灵枢·官能》:“审于调气,明于经隧”。就是说,运用针灸等法治疗要讲究“调气”,要明了经络的通路。散布于体表的气属卫气,具有防卫功能,疾病时所出现各种反应,是卫气与邪气抗争的表现。《素问·五藏生成》解释穴位的特点时说:“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

针灸、推拿等法就是通过穴位来调气,以补虚泻实,扶正祛邪。谷气、营气、卫气都是人体的正气,其分布部位大体上由深到浅;针刺首先接触到卫气,其次到营气,再次到谷气,到达谷气是指出现应有的感应。这就是《灵枢·官能》所说的“始刺浅之,以逐邪气而来血气;后刺深之,以致阴气之邪;最后刺极深之,以下谷气”。谷气概念,在阐述穴位的作用时甚为重要,“刺之要,气至而有效”,主要是指谷气。因此,历来针灸家对穴位得气感应都很重视,从不同部位、不同得气感应的选取和运用,使穴位发挥特有的医疗效果。《千金翼方》说:“凡孔穴者,是经络所行往来处,引气远入抽病也。”说明穴位是通过经络而与人体各部发生联系,能“引气远入”而治疗有关脏器的病症。

经络、穴位、脏腑的含义是什么

经络、穴位和脏腑基本知识

人体有哪些经络

◎十二经脉是即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的总称。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十二经脉是即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的总称,它们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所以又被故又称之为“正经”。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根据阴阳消长所衍化的三阴三阳,结合经脉循行于上肢和下肢的特点,以及与脏腑相属络的关系而确定的。如循于上肢内侧的经脉属阴,根据阴气的盛衰的特征,分别为手太阴、手少阴、手厥阴。其中手太阴与肺相属,称为手太阴肺经;手少阴与心相属,称之为手少阴心经;手厥阴与心包相属,称之为手厥阴心包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服肝经,也以这个原则而命名。

奇经八脉即别道奇行的经脉。“奇”有“异”的意思,即奇特、奇异,从而表明它们与十二经不同,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阴阳表里配偶关系。但与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有密切联系,故称“奇经”,也称“别道奇行”的经脉。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称为“一源三歧”。而“八脉”指的是:督脉、任脉、冲脉、阴维脉、阳维脉、阴翘脉、阳翘脉共8条。所以将其称作奇经八脉。

人体有哪些穴位

穴位是指神经末稍密集或神经干线经过的地方。穴位的学名是腧穴,别名包括:“气穴”、“气府”、“节”、“会”、“骨空”、“脉气所发”、“砭灸处”、“穴位”说的都是穴位。我们只有找准穴位,才能更好地医治疾病,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施法按摩。

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0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其中。有108个要害穴,其中有72个穴一般点击不至于致命,其余36个穴是致命穴,俗称“死穴”。“死穴”又分软麻、昏眩、轻和重4穴,各种皆有9个穴,合起来为36个致命穴。头颈部位要害穴(共9个)◎穴位是指神经末稍密集或神经干线经过的地方。◎胸腹部要害穴主管着人体很多的疾病。胸腹部要害穴(共14个)上、下肢要害穴位(共5个)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共8个)

通过全息反射区治病的几大优点

病在哪里并不一定就医治哪里,这就是通过全息反射区来治病。它既有方便准备的优点,也能避免在医治过程中,对身体的伤害。

一个人如果胃不舒服,马上去揉一揉胃的反射区,胃就舒服了;两三天没解大便了,肚子难受,赶紧刮一刮小肠和大肠反射区,结果肚子就舒畅了,而不用等到胃下垂、胃溃疡、肠癌的时候再去找医生。这就是通过学会了反射疗法来治病,你的手到身体哪里,哪里就没病没灾。

通过反射区来治病,简单地说就是刺激人体的反射区就能激活了人体的自愈力,所以能将病消灭在萌芽阶段。

反射区往往能反映出人体病灶器官的很多病。以拿脚为例来打比方吧,脚在身体的最低处,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当人体新陈代谢的东西或者垃圾沉积在脚底后,脚底的这些反射区就会发出身体不健康的信号,所以,我们就能在脚上很容易发现身体出现的疾病。

像脚上的子宫反射区,如果一摸这里感觉酸痛或有疙瘩,就知道是子宫出了问题,因为这个反射区连着子宫。这时候我们就揉一揉,推一推,按一按,把这个疙瘩给捻开,垃圾给化解掉,就能让全身的循环重新通畅。路通了,垃圾没了,病也就好了。

用全息反射疗法治病,主要是能让人做到不存病。一般我们的病在医院确诊后,实际上都已经错过了治病的最佳时期。所谓“上医治未病”,反射疗法就是让你通过身体上的各个反射区来把疾病消灭于萌芽状态,尽早调治,根本不让病有发展的机会。

一般来说,我们摸一摸反射区就能知道身体的毛病,不但准确,还非常直接。比如,你一摸眼反射区,如果感到疼痛,那肯定是眼部有问题;你摸三叉神经反射区,如果觉得酸疼,或者里面有个软包,那他有可能是三叉神经出了有了问题。难怪有人说,用反射区诊病非常准确,甚至比把脉还要准。

用反射区来治病,说得简单一点就是通过在反射区摸摸、揉揉、搓搓,或者借助用按摩工具辅助一下。这种方法最大的好处就是从来不用打针,不用吃药,身体肝肾也绝不会受到伤害。通过按摩反射区就能准确地直达病灶,而且十分准确。

通过反射区,我们你直接就可以摸到脏腑器官的毛病,摸到以后,顺手就把病给治了,一分钟都不耽搁。其实,调病、治病就是跟身体找“别扭”。你没事儿的时候按按这些反射区,在这些地方找找“别扭”,发现酸痛,有疙瘩或其他异物的,那肯定是相应的脏腑出了问题。这时候不要避开它,而是要给它找“别扭”,把那些有毒之物揉开,揉化了就行了。

再比如说,你如果推推小腿上的胃区,感觉酸疼,那就是胃不太好。如果只是酸痛没有疙瘩的话,那说明胃没什么大的毛病,这个时候就赶紧每天多揉揉胃的反射区,根本不用等到胃开始疼了,或者胃溃疡了再去治疗。

再比如说,如果你突然开始打嗝,你就在脚上横膈膜反射区有痛感的地方推推,就管事儿了;消化不良,拉稀,那么在脚后跟“当当当”敲几下就好了。

用这个方法治病,就相当于清扫垃圾。从前门扫出去或者从后门扫出去,都行。但要是前后门来回扫,那垃圾还是在你的房子里原封不动。就是说,要给这些毒素一个出路,不要把它逼到一个死角,总要“网开一面”。

反射区与穴位——自我按摩的两大关键词

“穴位”是我们在中医里中时常听到的名词,它亦称腧穴,是针灸施术之处,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所谓“反射区”,也就是指人体的各器官各组织、从头到脚、五脏六腑,在其足、手、耳等部位均有相对应的反射位置,这一位置就称为“反射区”。

当一个人的某个组织器官或五脏六腑发生病理变化时,将在人体的足、手、耳等相对应的反射区上产生组织变异,刺激这些有组织变异的部位就会有疼痛感,也叫做压痛反应。

有病变的反射区除表现压痛反应外,触摸这些有病变的部位时,可感觉到像沙粒感、条索状、块状物等组织变异的情况,这些变化对疾病诊断、疾病治疗都十分重要。因此,反射区既是疾病诊断的部位,也是疾病治疗的部位。

反射区疗法就是通过在反射区按摩等刺激来治疗疾病的方法,它是以祖国医学为理论基础,以反射学原理为依据。具体来说就是,当人体某一部位或器官出现病态时,如果对反射区等特定部位进行按摩等刺激,就能获得治疗信息能量,继而通过经络传递,使之透入皮肤直达经脉,摄于体内,直达病所,从而调动和激发机体的免疫力,调节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提高疗效,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依照部位不同,人体的反射区可以分为:足部反射区、手部反射区和耳部反射区。下面我们来逐一介绍:

一、足部反射区

俗话说:“人老足先衰,木枯根先竭。”若把人体比喻为一棵树的话,那么足就是它的根部,树根枯竭则枝折叶落,大树夭折。足部对人体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作为人体的重要器官,确实如此,足部是人体重要的组成器官,由52块骨骼、66个关节、40条肌肉和多条韧带组成,这些这种特点使双足与身体健康有着密切关系。现代医学认为:双脚密布着丰富的毛细血管、淋巴管和神经末梢,与人体五脏六腑和大脑组织密切相关。足部作为人体的基石,一旦出现异常,人体的各组织器官必将出现异常。因此,双足健康是人体健康的保证,足可以说是人体的第二心脏。

人体各器官和部位在足部有着相对应的区域,可以反映相应脏腑器官的生理病理信息,这就是所谓的“足部反射区”。运用按摩手法刺激这些反射区,可以调节人体各部分的机能,取得防病治病、自我保健的效果,医学上称之为“足部反射区健康法”。

足部反射区分为足底,足内侧,足外侧,足背部四大部分,其顺序大致如下:

足底:肾上腺,肾,输尿管,膀胱,额窦,脑垂体(垂体),小脑及脑干,三叉神经,鼻,头部(大脑),颈椎,甲状旁腺,甲状腺,眼,耳,斜方肌,肺及支气管,心(左),脾(左),胃,胰腺,十二指肠,小肠,横结肠,降结肠(左),乙状结肠及直肠(左),肛门(左),肝(右),胆囊(右),盲肠及阑尾(右),回盲瓣(右),升结肠(右),腹腔神经丛,生殖腺(睾丸或卵巢),失眠点。

足内侧:膀胱,鼻,颈椎,甲状旁腺,胸椎,腰椎,骶骨(骶椎),尾骨内侧,前列腺或子宫,尿道及阴道,髋关节,直肠及肛门,腹股沟,肋骨,下身淋巴腺(腹部淋巴腺),消渴点,便秘点。

足外侧:生殖腺(睾丸或卵巢),髋关节,尾骨外侧,下腹部,膝,肘,肩,肩胛骨,内耳迷路,胸,膈(横膈膜),肋骨,上身淋巴腺,上臂,头痛点。

足背:鼻,颈项,眼,耳,腹股沟,上颌,下颌,扁桃体,喉与气管及食管,胸部淋巴腺,内耳迷路,胸,膈(横膈膜),肋骨,上身淋巴腺,下身淋巴腺(腹部淋巴腺),痰喘点,心痛点,落枕点,腰腿点。

足部反射区具有如下特点:(1)足部反射区不同于呈点状的穴位,面积大而呈片状,定位稍有偏离也能产生效果。(2)足部反射区位于膝部以下,遍布于足的足底、足背、内侧、外侧以及小腿,而不仅限于足底。因此把足部按摩一概称为“足底”按摩是不确切的。(3)足部反射区的排列与人体各器官的解剖位置基本相一致。当于坐位或卧位,双足并拢两下肢前伸时,相当于他们面对着你坐着。拇指部是头部;足跟部是臀部;接近正中线的器官的反射区在足内侧,如脊柱、子宫、前列腺等;远离正中线的器官和部位的反射区在足外侧,如肩部、卵巢、睾丸等。

足部反射区按摩是我国传统中医的独特疗法之一。它运用不同的手法,刺激人体双足的反射区,使之产生神经反射作用,来调节机体内环境的平衡,发挥机体各组织器官潜在的原动力,从而起到调节机体各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加速血液循环,促进内分泌功能,加强机体的新陈代谢,达到治病和保健的目的。

二、手部反射区

手是人体接触外部世界最直接、最敏感的部位,而人们从外部世界所反馈到脑部的信息一部分是从手的感知中获取的。从生物全息论的角度,手部区域相当于反映全身信息的一个全息胚。由于手部血管神经分布密集,手三阴、三阳经在手部相互贯通,通过经络系统与全身连通,所以说,手部是人体信息相对集中的地方。各种生理病理的信息均可在手上显现出来。

人的双手分布有丰富的神经与血管系统,中医学认为手部是手经脉的起止交会点,分布有二十多个人体重要的经穴,还有更多的经外奇穴与有效刺激点,可治疗多种疾病。

生物全息理论的确立,更为手部按摩治病找到了现代科学的依据。全息理论认为:全身具有相对独立的部分都是一个与整体相对应的反应点位系统,手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人体的每个脏腑器官均在手上有相应的反射区,内在脏腑器官的信息就可以通过这些反射区反映出来,对这些反射区进行按摩等刺激,就能有效地调整脏腑器官的功能,充分发挥人体的生物功能,起到治疗疾病、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作用。

三、耳部反射区

在传统中医的说法中,耳廓就是人体全身的缩影,人体各部位在耳廓的分布好似一个倒置的胎儿。“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十二经脉皆通于耳,耳部有反射身体各部位的丰富穴位,所以人体某一脏腑和部位发生病变时,可通过经络反映到耳廓相应点位上。

根据生物全息论,经常按摩双耳及其反射区,可以疏通经络,调节神经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增强代谢功能,促进血液循环,从而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同时,具有镇痛、镇静、消炎、止咳等功效。

养生保健按摩的渊源

养生保健在我国有着深厚的渊源。作为养生保健之道的按摩,也有较早的记载。前人通过广泛的实践,总结,将其转化为理论,更好地促进了养生保健按摩的发展。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等,“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因此,养生就是保养生命之意,是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

养生保健之道,在我国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里对此就有非常明确的论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以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故半百而衰也。”所以,人们能否身体健康、益寿延年,关键在于是否懂得和实行了养生保健之道。《黄帝内经》首篇“上古天真论”中,主要阐述了养生防病措施;次篇“四季调神大论”进一步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汉代的《淮南子·卷十六》曰:“良按摩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仲景也把“治未病”者称为“上工”,充分强调防病的重要性。未雨绸缪,防重于治的思想,不仅仅体现在人体未病之前就应采取各种措施积极预防(即未病先防),同时还体现在一旦患病应运用各种方法防止疾病发展、传变或复发(即既病防变)。

在古人看来,养生保健重在预防,防重于治。中医养生包括食养、药养、针灸、按摩、气功、武术等丰富的养生技术。养生与保健,就个体保健角度而言,两词的含义基本上是一致的。养生保健按摩,又称保健养生推拿,是中国传统以养生益寿、防病保健为主要目的的方法之一,包括各种分类的养生保健按摩方法,如自我养生保健按摩、被动养生保健按摩、全身保健按摩、足部保健按摩、减肥按摩、沐浴按摩等。

应用按摩(推拿)防病、治病、健身益寿,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几千年来一直受到中国医家及养生学家的高度重视。如《黄帝内经》中指出:“按摩勿释,着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及得复。”说明在秦汉时期推拿已成为医疗和养生的重要手段。

自我按摩在国外的发展情况

按摩,发源于人类原始的对疼痛的本能抚摸动作,归属于医学外治法的范畴,是人类共同拥有的医疗保健手段之一。

按摩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组成部分之一,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应用按摩的国家之一。国外按摩可溯源到古希腊时代,史籍载有在古希腊军队中盛行以按摩手段疗伤治病的记述。

在历史的进程中,中国按摩也影响着国外的按摩医术,秦汉时期在西亚地域的战事和张骞、班超的通使西域资料均载传按摩等医术,唐时国人所编的《按摩手册》据载传入日本而后流入法国等国家地区;国外按摩也曾丰富了中国按摩,如我国曾盛行的“天竺国按摩术”即为吸收印度按摩而形成,中外按摩在很大程度上是相融相通的。但是,由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其各自的历史文化、人情风俗等,所以国外的按摩也各具特色。西洋按摩术,即广泛流传于欧洲各国的一类按摩方法,以西医学理论为基础,重视局部对症治疗,以保健为目的,多以揉捏动作在四肢按摩以使肌肉放松,常应用于体育运动及娱乐活动。对于应用于体育运动中的西洋按摩术,又常称为运动按摩,在一些东欧国家较为盛行,也有较系统的体系,并对按摩的生理作用有较深入的研究,有关资料指出“按摩使皮肤中形成类组织胺似的物质……”等。自我按摩在国外的发展情况

自我按摩养生有何显著特点

自我按摩以其自身经济简便的优点,保健养病、强健体魄的良好效果,得到了人们广泛而持久的认可。

很多人都知道,中医的推拿按摩有奇效,特别是针对急性腰扭伤、颈椎病等骨伤,能让病人“躺着进来,走着回去”。除了骨科问题,中医推拿对内科疾病也有很好的效果,既能治病,又能防病,“除了去医院,自己在家也能做”保健治病,强健体魄。

祖国医学认为,推拿按摩之所以能治病,与其平衡阴阳、调节脏腑功能、舒经活络、祛风除湿散寒等功能密切相关。调节脏腑功能包括清心泻火、舒肝理气、健脾和胃、宣肺平喘、补肝宜肾等,所以推拿按摩能对付各系统疾病。患者可以通过自我按摩达到缓解病痛的辅助治疗目的,健康人则可以通过按摩保健防病,强健体魄。

推拿按摩经济简便,因为它不需要特殊医疗设备,也不受时间地点气候条件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实行;且平稳可靠,易学易用,无任何副作用。正由于这些优点,按摩成为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养生健身措施。对正常人来说,能增强人体的自然抗病能力,取得保健效果;对病人来说,既可使局部症状消退,又可加速恢复患部的功能,从而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自我按摩以其自身经济简便的优点,保健养病、强健体魄的良好效果,得到了人们广泛的认可。

按摩的作用原理是什么

按摩的作用,不仅获得了中医的支持,也得到了世界级的科学研究、实验的证实。通过调整人体的经络系统,调整阴阳等,让人们收获健康,保持最佳状态。

按摩是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肌表,以调整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达到身体保健的方法。其作用原理与各种手法有密切关系,但总的说来,都是依据祖国医学中的经络学说。

经络贯通于人体的表面、上下、脏腑,是气血运行的途径,也是津液输布的网络。经络壅阻,人体气血不畅,阴阳失调,就会产生疲劳与病变。

按摩手法在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经过历代按摩师的反复研究,去伪存真,使各种手法精益求精后,并已经形成独立的体系。祖国医学典籍认为:按摩术能调节阴阳平衡,疏通气血经络,而且还能够活血化瘀、强身壮骨、调整脏腑、增强人体抗病能力等。

大量科学研究也证明,各种按摩手法会由各种动作所产生的力在机体引起的一系列效应,人体接受按摩以后,局部组织内产生微循环系统畅通,血流丰富,改善血液循环,加速肌肉内部代谢物的排除,毛细血管血液充盈情况好转,血球积聚现象消失等变化。这有利于局部组织新陈代谢,消除肌肉疲劳,提高肌肉工作能力。

保健按摩术易学易懂,操作简单,方便实用,易于推广,不需要复杂设备,也不是高难的专业技术,易被人们接受。保健按摩的操作原理◎气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人体活动的基础。◎关节属筋骨范畴,筋骨损伤必然累及气血,致脉络受损。

自我养生保健按摩的种类

养生保健按摩因其实用的特点,被人们更多地了解。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可以根据自身的目的,选择不同的按摩保健类别。

按摩是人类在同疾病与死亡斗争中产生发展起来的一种保健方法,因其丰富的施术手法,动作轻柔,运用灵活,便于操作方便,适用范围甚广等优点,不论男女老幼、体质强弱、有无病症等,均可采用不同的施术手法,进行按摩养生。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它早已成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按摩养生也在其发展过程也变得更为丰富。按摩养生是一种在人的体表进行适当推动的一种保健方法。

按摩养生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于人们在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方面,都有很大作用。保健按摩养生8个种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