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音乐轨范探索(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0 01:03:06

点击下载

作者:李玫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传统音乐轨范探索

传统音乐轨范探索试读:

总序

王文章

以宏阔的视野和多元的思考方式,通过学术探求,超越当代社会功利,承续传统人文精神,努力寻求新时代的文化价值和精神理想,是文化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多年以来,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学者们,正是以“推陈出新”学术使命的担当为己任,关注文化艺术发展实践,求真求实,尽可能地从揭示不同艺术门类的本体规律出发做深入的研究。正因此,中国艺术研究院学者们的学术成果,才具有了独特的价值。

中国艺术研究院在曲折的发展历程中,经历聚散沉浮,但秉持学术自省、求真求实和理论创新的纯粹学术精神,是其一以贯之的主体性追求。一代又一代的学者扎根中国艺术研究院这片学术沃土,以学术为立身之本,奉献出了《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曲通论》、《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国美术史》、《中国舞蹈发展史》、《中国话剧通史》、《中国电影发展史》、《中国建筑艺术史》、《美学概论》等新中国奠基性的艺术史论著作。及至近年来的《中国民间美术全集》、《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中国近代戏曲史》、《中国少数民族戏曲剧种发展史》、《中国音乐文物大系》、《中华艺术通史》、《中国先进文化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西部人文资源研究丛书》等一大批学术专著,都在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近十多年来,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学者出版学术专著至少在千种以上,并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处于大变革时代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学者们以自己的创造智慧,在时代的发展中,为我国当代的文化建设和学术发展作出了当之无愧的贡献。

为检阅、展示中国艺术研究院学者们研究成果的概貌,我院特编选出版“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丛书。入选作者均为我院在职的副研究员、研究员。虽然他(她)们只是我院包括离退休学者和青年学者在内众多的研究人员中的一部分,也只是每人一本专著或自选集入编,但从整体上看,丛书基本可以从学术精神上体现中国艺术研究院作为一个学术群体的自觉人文追求和学术探索的锐气,也体现了不同学者的独立研究个性和理论品格。他们的研究内容包括戏曲、音乐、美术、舞蹈、话剧、影视、摄影、建筑艺术、红学、艺术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学等,几乎涵盖了文化艺术的所有门类,学者们或以新的观念与方法,对各门类艺术史论作了新的揭示与概括,或着眼现实,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对当前文化艺术发展趋向的敏锐观察与深刻洞见。丛书通过对我院近年来学术成果的检阅性、集中性展示,可以强烈感受到我院新时期以来的学术创新和学术探索,并看到我国艺术学理论前沿的许多重要成果,同时也可以代表性地勾勒出新世纪以来我国文化艺术发展及其理论研究的时代轨迹。

中国艺术研究院作为我国唯一的一所集艺术研究、艺术创作、艺术教育为一体的国家级综合性艺术学术机构,始终以学术精进为己任,以推动我国文化艺术和学术繁荣为职责。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艺术研究院改变了单一的艺术研究体制,逐步形成了艺术研究、艺术创作、艺术教育三足鼎立的发展格局,全院同志共同努力,力求把中国艺术研究院办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艺术研究中心、艺术教育中心和国际艺术交流中心。在这样的发展格局中,我院的学术研究始终保持着生机勃勃的活力,基础性的艺术史论研究和对策性、实用性研究并行不悖。我们看到,在一大批个人的优秀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的同时,我院正陆续出版的“中国艺术学大系”、“中国艺术学博导文库·中国艺术研究院卷”,正在编撰中的“中华文化观念通诠”、“昆曲艺术大典”、“中国京剧大典”等一系列集体研究成果,不仅展现出我院作为国家级艺术研究机构的学术自觉,也充分体现出我院领军国内艺术学地位的应有学术贡献。这套“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和拟编选的本套文库离退休著名学者著述部分,正是我院多年艺术学科建设和学术积累的一个集中性展示。

多年来,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几代学者积淀起一种自身的学术传统,那就是勇于理论创新,秉持学术自省和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以贯之的纯粹学术精神。对此,我们既可以从我院老一辈著名学者如张庚、王朝闻、郭汉城、杨荫浏、冯其庸等先生的学术生涯中深切感受,也可以从我院更多的中青年学者中看到这一点。令人十分欣喜的一个现象是我院的学者们从不固步自封,不断着眼于当代文化艺术发展的新问题,不断及时把握相关艺术领域发现的新史料、新文献,不断吸收借鉴学术演进的新观念、新方法,从而不断推出既带有学术群体共性,又体现学者在不同学术领域和不同研究方向上深度理论开掘的独特性。

在构建艺术研究、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三足鼎立的发展格局基础上,中国艺术研究院的艺术家们,在中国画、油画、书法、篆刻、雕塑、陶艺、版画及当代艺术的创作和文学创作各个方面,都以体现深厚传统和时代创新的创造性,在广阔的题材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及艺术探索的独创性等方面,都站在时代前沿的位置而起到对当代文学艺术创作的引领作用。无疑,我院在文学艺术创作领域的活跃,以及近十多年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方面的开创性,都为我院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更鲜活的对象和更开阔的视域。而在我院的艺术教育方面,作为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全国首家艺术学一级学科单位,十多年来艺术教育长足发展,各专业在校学生已达近千人。教学不仅注重传授知识,注重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更注重治学境界的养成及人文和思想道德的涵养。研究生院教学相长的良好气氛,也进一步促进了我院学术研究思想的活跃。艺术创作、艺术教育与学术研究并行,三者在交融中互为促进,不断向新的高度登攀。

在新的发展时期,中国艺术研究院将不断完善发展的思路和目标,继续培养和汇聚中国一流的学者、艺术家队伍,不断深化改革,实施无漏洞管理和效益管理,努力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知识创新、学术创新和理论创新,尊重学者、艺术家的学术创新、艺术创新精神,充分调动、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在艺术研究领域拿出更多科学的、具有独创性的、充满鲜活生命力和深刻概括力的研究成果;在艺术创作领域推出更多具有思想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具有时代标志性和代表性的精品力作;同时,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青年人才,真正把中国艺术研究院办成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艺术研究中心、艺术教育中心和国际艺术交流中心,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和促进我国艺术与学术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2014年8月26日

自序

由于社会原因,1976年高中毕业后我立刻面临着无学可上的现实,自幼要当演奏家、文学家或科学家的梦想都到此为止了。那时,我已经会弹几首传统筝曲。1978年考大学,我为考理科还是文科犹豫再三,最终又在收到文科录取通知书时放弃了进大学而重新准备考音乐学院。就这样,我为自己选择了一条音乐的人生道路。当我从古筝演奏专业毕业时,正面临着国家的经济改革,全社会的关键词是“责任制”,体现在艺术领域就是文艺团体经营的“双轨制”和流行于全国的“走穴”演出,这与我自幼心目中的演奏家形象大相径庭。1986年大学毕业时,我再次放弃以音乐表演为生的理想,成为一名编辑。

从上班的第一天起,我就开始接触音乐学,大学所受的理论训练在这里派上了用场。拿着一大摞稿件,多数是音乐学、音乐史学的研究文章。我就这样一下子从演奏跳进了研究。从演奏到理论的转换,对我是专业生涯的另一次激励,终于在当了7年编辑之后,我带着教科书中不能解释的问题重返校园。在前后6年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生活中,我致力于中立音的研究,前后完成了11万字的硕士论文《陕西、潮汕、维吾尔族木卡姆音乐中“中立音”现象及人文背景分析》和30万字的博士论文《“中立音”音律现象研究》,这篇博士论文填补了教科书中的理论空白,还获得了2002年度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在读书期间,曾受到前辈赵宋光先生乐律学的严谨训练,并系统地学习了人类学理论,为音乐学研究注入了厚重的哲学与人类学认识观及方法论,也为后来的研究生涯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

承蒙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各位前辈、学长的关爱,我于2000年,21世纪伊始,获得了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的机会,从此开始了我的专业生涯。

中国是个有律学研究传统的国度,留下了丰富的律学典籍,并构成中国古典文献分类支系“经部乐类”的主体。作为一个晚来者,我愿意继承这个学术传统,同时这也是音乐研究所的学术传统。除了以上提到的我从1990年代始,潜心中立音现象的研究,还聚焦在琴律学的研究方面。中国古代琴学是古代文献分类经部乐类及子、集艺术类两部中的重要内容,但多为审美及琴式、技法的论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琴学研究是热点之一,在大量研究过程中,本人形成这样一个观点:认为琴谱不仅是一种乐谱,还因为其谱式的独特性,而应当被视为重要的律学文献,并为此写成一篇专题论文。本选集中包含10篇有关“中立音”和琴律学的专题研究。

宫调二十八调理论是一个庞大议题,一个多世纪以来,已经有太多人为它殚精竭虑且始终乐此不疲,但关于它的诸多命题仍然争论不休,难得共识。本人对以往产生的问题进行学习反省。将传统文献学方法和音乐形态学方法有机结合,借鉴音乐人类学的学科理念,关注音乐现象产生的全方位背景,并对学界在研究过程中形成的四大难题以及在这些问题上产生出的枝节问题,逐一找出答案。目前已有最终成果《燕乐二十八调文献通考》获得后期资助。这项研究成果可以实现的理论意义有三:

1.对古代音乐史研究中长期存在而无解的争论找到确定的回答。

2.能够为古代传统旋律的准确翻译提供可信的依据,提高译谱的可信度。

3.在中国传统乐学体系的遗产与当代乐理教学之间找到合理的衔接点,使传统理论在现实的音乐理论与实践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本选集中选入已发表的7篇独立论文,可以反应本人与以往研究的不同视角与方法,并显示此方法的有效性及具有自行纠错的学术能量。在这一节中,还有一篇旋律学分析文章,它是本人一篇长达15万字论文的第一部分,因为无暇整理成分节独立篇章,故至今只发表了这一部分。收入此集,是基于这样的思考:目前学界在强调文化多元性的同时,却忽略了音乐这个人类创造的艺术品种自身具有物理共性和艺术个性这一对辩证关系,于是也就忽略了在工艺学层面上探讨音乐形态分析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可靠性。所以,在本集中收入此文,为了展示一种建立在对中国民间音乐发展技术体系认知基础上创立的分析方法体系,这也是目前通用教科书中比较薄弱的部分。

音乐图像学研究是本人20多年前曾潜心钻研的内容,近些年由于学术目标的转移,在此领域无甚涉略,但数年前在《文艺研究》上发表一篇音乐图像学的批评文章,并引起这个学术圈子的震荡,也使本人的学术活动再次回到这个领域。此集中选入的两篇虽为20多年前旧作,但在2013、2014年两次国际会议上用英文宣讲,均得到热烈反响。另有音乐图像学批评一篇,皆在倡导学术监督和呼吁加强项目审核的学术性。

感谢研究院提供这样一个出版机会,能够将个人的学术理念、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集中发表。借此机会,集中回顾总结我此前的专业成绩,也为今后的研究加油。李玫2015年春第一编乐律学研究淮南律数新解《淮南子·天文训》中有关乐音关系的内容有几处看上去不合学理,历代考证、校注意见多多。十二律数不合三分损益之规;五音相生不合乐学道理;虽言“仲吕极不生”,却又有“五子”暗含旋宫之道。前人已有研究,却仍没能化解该文带给读者的困惑。今再三研读“天文训”,又获《天水放马滩秦简》“律书”等资料辅证,有些许新得,故成此《淮南律数新解》一文,就教于同好。《淮南子》第二十一卷“要略”道明著书用意,是以天地自然之道比附道德纲纪,经纬人事。为了说明这个道理,故“多为之辞,博为之说”,因此著二十篇,从二十个方面譬解晓谕,将诸多不同事物加以条理与沟通。其中“天文训”是关于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论述,其要义是为了教人知日月星辰顺逆之道,阴阳和顺之理,以天道比拟社会,使做人行事能“顺时运之应,法五神之常,使人有以仰天承顺,而不乱其常者也”。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淮南子》一书,刘安(前179年——前122年)自名为《鸿烈》。许慎解释说:“鸿,大也。烈,功也。凡二十篇,总谓之《鸿烈》。”汉成帝时,刘向校书,撰写《别录》,把《内篇》、《外篇》总称为《淮南》。《别录》早已失传,《汉书·艺文志》基本上保存了它的原貌,《汉志》著录有“《淮南内》二十一篇,《淮南外》二十三篇”。唐代颜师古注《汉书》时认为:“《内篇》论道,《外篇》杂说。”可见,《淮南》之名最早是由刘向确定的。《淮南》而称“子”始见于《西京杂记》,云:“淮南王安,著《鸿烈》二十一篇。鸿,大也;烈,明也。言大明礼教。号为《淮南子》,一曰《刘安子》。”《隋书·经籍志》即以《淮南子》之名著录此书,称:“《淮南子》二十一卷,汉淮南王刘安撰,许慎注。”又“《淮南子》二十一卷,高诱注”。“天文训”中有一部分内容与乐律学相关,现摘录如下。为方便下文阐释,将这段文本分为几个片断:

文本一:黄钟大数

道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地三月而为一时,故祭祀三饭以为礼,丧纪三踊以为节,兵革三军以为制。以三参物,三三如九,故黄钟之律九寸而宫音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故黄钟之数立焉。黄者,土德之色;钟者,气之所种也。日冬至德气为土,土色黄,故曰黄钟。律之数六,分为雌雄,故曰十二钟,以副十二月。十二各以三成,故置一而十一,三之,为积分十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黄钟大数立焉。

文本二:十二律数

凡十二律,黄钟为宫,太蔟为商,姑洗为角,林钟为徵,南吕为羽。物以三成,音以五立,三与五如八,故卵生者八窍。律之初生也,写凤之音,故音以八生。黄钟为宫,宫者,音之君也,故黄钟位子,其数八十一,主十一月,下生林钟。林钟之数五十四,主六月,上生太蔟。太蔟之数七十二,主正月,下生南吕。南吕之数四十八,主八月,上生姑洗。姑洗之数六十四,主三月,下生应钟。应钟之数四十二,主十月,上生蕤宾,蕤宾之数五十七,主五月,上生大吕。大吕之数七十六,主十二月,下生夷则。夷则之数五十一,主七月,上生夹钟。夹钟之数六十八,主二月,下生无射。无射之数四十五,主九月,上生仲吕。仲吕之数六十,主四月,极不生。

文本三:五音相生

徵生宫,宫生商,商生羽,羽生角。角生姑洗,姑洗生应钟,比于正音,故为和。应钟生蕤宾,不比正音,故为缪。

文本四:五子旋相

日冬至,音比林钟,浸以浊。日夏至,音比黄钟,浸以清。以十二律应二十四时之变。甲子,仲吕之徵也;丙子,夹钟之羽也;戊子,黄钟之宫也;庚子,无射之商也;壬子,夷则之角也。

文本五:六十音

……其以为音也,一律而生五音,十二律而为六十音,因而六之,六六三十六,故三百六十音以当一岁之日。

这几段文字提供了十二律的数据。这组数据有几点显性的意义:1.自《管子·地员篇》以三分损益法计算五个音的律数以后,这个文献提供了十二个律数;2.设定黄钟大数“置一而十一,三之,为积11分十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即3=177147。这显示出继《管子》五个律数为自然整数后,古人又一次为保持整数局面而有意为之地设定一个黄钟大数,体现出智慧的算术技巧;3.明确提出宫、商、角、徵、羽五音与黄钟、太簇、姑洗、林钟、南吕的对应关系;4.首次明确说出“一律而生五音,十二律而为六十音”。不过随着1986年在天水放马滩发现一号秦墓,461枚秦简的出土,使我们得到了新的地下资料。在1989年的综述报告中已经发布的一些片断数据,早已引起乐律学界一些学者的讨论,而现在全部秦简内容终于成书出版,使我们得以了解这批秦简中有关乐律的全部资料。这些新资料的问世,令淮南十二律数的原创性被推翻,黄钟大数这个聪慧的发明也可以提前约一百年。下文将详细比对。

以上这几点对于中国传统乐律学史的探索而言,是很重要的。但同时也有几处令人费解。首先,文本二提供的十二个律数并不符合三分损益法则;其次,文本三所叙“徵生宫,宫生商,商生羽,羽生角,角生姑洗,姑洗生应钟,比于正音,故为和。应钟生蕤宾,不比正音,故为缪”这句所述的关系不符合乐音律吕相生的逻辑;再次,文本四中“五子”之间暗含的旋宫关系与“仲吕极不生”如何保持逻辑自洽?这一系列问题都应该是乐律学史研究中的重要议题。从已发表的相关研究来看,已有一些对淮南数据的讨论,但多仅就数据分析,却没有把这段与音律相关的内容放在“天文训”的上下文中考虑,难免会对其中的某些内容产生误解,或被那不合逻辑的表象所烦恼。

以下将“天文训”中与律吕相关的内容逐一分析,探赜索隐。在汲取其学术精华的同时,也要考虑到自古“律历合一”的叙事传统。古人谈律,总是将五音比缀于时令节气、阴阳五行,使古代乐律学理论夹杂着不少比附穿凿的歧义。在研习古代乐律学理论时,需要努力辨析乐律学的本质内容和衍生的喻义。一、淮南律数的五行思维背景“天文训”以为,“人主之情,上通于天”。它将四时、日月、九野、八风、五星统统建构在一个全面合于阴阳五行说的系统里,音律的内容也在这样的思维中被纳入到这个大系统中。这种将诸多不同事物加以条理和沟通早已前有传统。从《尚书·洪范》最初形成的“五行”观念反映了人们对自然万物相互联系和作用的一些简单规律所作概括表达:“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到进一步将五行与其他物质相比拟,使五行的性质普遍化,从本原意义逻辑化地引申出了结构意义,相互联结的不同事物之间的五五对应,已经与直观经验无关,更多的则是比附与想象,这时“水、火、木、金、土”的五行,作为符号,其能指远远大于其所指。《管子》中构筑起各种不同事物相互间配合的模式,就代表着当时人们的宇宙认识模式,下边将“幼官”、“四时”、“五行”等篇章中与本文议题相关的内容制表列出。表1.《管子》所叙述的各种不同事物配合模式

这是初期的框架,五数与方位的排列承袭洛书象数。

1986年在天水放马滩出土了战国晚期秦简(随葬时间约于前239年),内容分甲乙两种《日书》和其他,经整理后,现在已经成书出版。乙种《日书》中包含《五音日》、《律书》、《五音占》等等内容,这部分内容为淮南律数提供了更早的源头。从全部的内容来看,乙176下半“宫一徵三栩(羽)五商七角九”一句或许是五行框架下的五数,但这就有两个疑点:1.“一”、“九”同在一个维度解释不通;2.无论五行与五数的关系如何变化,宫在中央,其数“五”是不变的。此简却将“五”分配给“羽”。然而第179——189号简第4排五数与五音对应却是较为清楚的。

第179-189号简文第4排:

平旦九徵水〈木〉(179第4排)

日出八宫〈商〉水〈木〉(180第4排)

蚤食七栩(羽)火(181第4排)

莫食六角火(182第4排)

东中五[宫]土(183第4排)

日中五宫土(184第4排)

西中九徵土(185第4排)

昏市八商金(186第4排)

莫中七羽金(187第4排)

夕中六角水(188第4排)

日入五□[宫水](189第4排)

这一段叙述中,五行、五音随一日中各时辰循环,五行与五音的对应不固定,但两类相生关系统一并合乎各自的属性规律;五数与五音的对应则是固定的。排除缺漏、讹误者,仅以条件清晰者制表示意。表2.放马滩秦简《律书》中五行框架

五音、五数之间对应关系与《管子》除宫、羽一致,其他三者皆不同。

第196——205号简的上排讲五音、干支、五色、五方、十二时、五行、五灵相配。仍引与《管子》内容相类同的简文如下。

第196-205号简文上排:

[宫立戊己,主中央,主]人殹,色黄,所起者[□□,司土](196上)

角立甲乙卯未亥,主东方,时平旦,色青,主人,旬所干者龟殹,司木。(197上)

徵立丙丁午戌寅,客殹,时日中,色赤,主南方,所执者蛇殹,司火。(198上)

[商立]庚辛酉丑巳,主西方,时日入,主人,白色,所□者鸡殹,司金。(199上)

羽立壬癸子申辰,主北方,时夜半,客殹,色黑,所讼[者虎殹]也,司水。(200上)

排除缺漏、讹误者,仅以条件清晰者制表示意。表3.放马滩秦简《律书》中扩大的五行框架

与《管子》对比,可以见得徵、羽两音与五行相配的位置正好调换了。而如此五音与五行的对应关系与《礼记·月令》以后的传统尽相一致。也就是说,至放马滩秦简随葬时,五音与五行这种不同于《管子》的对应关系已经固定下来。“天文训”中组织天地四时、五音、五星、八风的对应模式与《礼记·月令》完全一样,现列表呈示。表4.《淮南子》叙述的各种不同事物配合模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