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临床方药应用十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0 04:10:51

点击下载

作者:盖海山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王琦临床方药应用十讲

王琦临床方药应用十讲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王琦临床方药应用十讲作者:盖海山排版:Cicy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时间:2006-04-01ISBN:7801569873本书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

经方时方各擅其长,无需各立门户;

辨证用方专病专方,无需形同水火;

复方单方择善而从,无需厚此薄彼;

临证活方活法活用,全在领悟贯通。——王琦

方之治病有定,而病之变迁无定。如其一定之治,随其病之千变而应用不爽,此从流溯源之法,病无遁形矣。——清·徐大楼《伤寒类方·序》王 序 方药活用论——《王琦临床方药应用十讲》代序

盖海山大夫作为学术继承人,随我一起共同度过了一段难忘的临床研修时期。三年来,寒署相易,风雨无阻,侍诊临证,多有揣摩,并于出师前整理出《王琦临床方药应用十讲》一书。是书基本上总结和反映了本人遣方用药的学术思想和经验。方者,有经方、名方、专方、小方、自拟方;药者,有专药、药对、药用钩玄、中药新用、调体用药。书中每讲先释其义、继述其理,并以其方药特色、应用案例层层展开,由源及流,发微道隐,颇助临床思路的启迪与拓展。今拟《方药活用论》置于篇首以作绪论,并代为序。

昔孙思邈有“读书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之语。天下方书,数以万计,何以“无方可用”?我认为,一则理论积淀不够,难以掌握贯通;二则领悟欠深,难以临证活用。因而提出“经方时方各擅其长,无需各立门户;辨证用方专病专方,无需形同水火;复方单方择善而从,无需厚此薄彼;活方活法活用,全在领悟贯通”,以申其义。一、经方说义与应用

古代方技有“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家,经方较早是指《汉书·艺文志》所载的经方家,《艺文志》对经方的解释是“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谷六辛,致水火之济,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说明当时所称的经方家是一种以方治病的医家。经方古人亦有称“经验方”。另外的医经一派,《艺文志》上说是“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宜,至齐之得,犹磁石取铁,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愈为剧,以生为死”。说明医经派与经方派治疗方法有所不同。

后世医家所称经方,实指仲景《伤寒论》113方,《金匮要略》226方。经方者,即经典之处方。具有配伍严谨,药简力宏,方以法立,法以方传等特点。元代朱丹溪谓“仲景诸方,实为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也。后之欲为方圆平直者,必于是而取则焉”。清代医家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中,直揭“经方”二字的含义,他说:“惟赖此书之存,乃方书之祖也。……实能洞见本源,审察毫末,故所投必效,如桴鼓之相应,真乃医方之经也!……后之学者以此为经,而参考推广之,已思过半矣。”喻嘉言亦称仲景方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又说:“仲景之学,……而其所用之方,皆古圣相传之经方,并非私心自遣,间有加减,必有所本。其分两轻重,皆有法度。其药悉本于《神农本草经》,无一味游移假借之处,非此方不能治此病,非此药不能成此方,精微深妙不可思议。药味不过五六品,而功用无不周,此乃天地之化机,圣人之妙用,与天地同,不朽者也。”(《尚论篇·序》)“汤证一体”是经方核心思想。仲景方在方证之间建立了“证因方名,方因证立”的内在联系,如桂枝汤证、麻黄汤证、青龙汤证等等,从而成为仲景辨证论治的一个显著特点,所以学习运用经方要特别领悟仲景方是因“证”而设,而非因“经”而设,诚如柯韵伯说“仲景之方,因证而设,……见此证便用此方,是仲景活法”(《伤寒来苏集》)。而现在有人讲经方之用,动辄桂枝汤治太阳病,小柴胡汤治少阳病,白虎汤治阳明病,皆刻舟求剑,去仲景甚远。我在《伤寒论讲解》中指出,桂枝汤不是太阳专治方,柴胡汤不是少阳专用方,都是三阳三阴通用方;四逆汤三阴可用,三阳亦可用;大承气汤阳明可用,少阴亦可用,皆有是证则用是方。

伤寒论研究大家吴考槃先生对我所论甚表赞同,他在《伤寒论讲解·吴序》中说:“桂枝柴胡,承气四逆,三阳也好,三阴也好,对症就好,说尽原文未言之奥,揭仲景不宣之奥,庶伤寒微旨,了如指掌,此道真传,洞若观火。”我对经方的应用主要是根据方证病机而不死于句下。如芍药甘草汤根据原方酸甘化阴、缓急止痛的原理,用于三叉神经痛、急性腹痛(胃肠痉挛)皆取效迅速。并运用于喘息不平而见舌光如镜者,药后数小时能喘息渐缓。近年又用于高泌乳素血症的治疗。甘麦大枣汤原治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如神灵所作。叶天士常用此方治神志病,屡效大症,如《古今医案》载叶氏治疗癫狂症,手足牵制抽掉,如线提傀儡,卧则跳起如鱼跃,神志昏懵,语言谬忘,服此方十贴病减半,二十贴病廖。我根据组方原理,亦常用于男子精神抑郁,失眠,焦虑诸症常获良效。麻杏石甘汤原治邪热壅肺、咳喘气粗,根据肺为水之上源,主通调水道之理,我常用于小便频数或遗尿,以取下病上治。甘草泻心汤原为和胃补虚,清热消痞,我常以此方治疗湿热内郁的复发性口疮。猪苓汤滋阴清热,淡渗利水,对于尿路结石、血尿亦用之恒效。乌梅丸寒温并用,安蛔止痛,用治久痢、慢性结肠炎,皆多历验不爽。我以为,仲景之学,若实实在在运用于临床,乃是根本;仲景之方,若活活泼泼应用于今病,乃见生命。仲景方如何灵活运用,关系到学者自身的思维技巧。仲景之方,一方可以治多病,而不是因经定方。经方应用,当以病机为核心,抓住了病机,就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二、名方说义与应用

自仲景经方之后,历代医家在医疗实践中创立的方剂不胜其多。《普济方》收载明初以前方剂达61739首,《中医方剂大辞典》收方近10万首,有学者对近2000种中医药文献的不完全统计显示,各种方剂已达13万首以上。

所谓名方,是在众多方剂中疗效卓著而被广泛应用,并且具用一定代表性的处方。如补中益气汤为补气名方,大补阴丸为滋阴名方,附子理中丸为温里名方,逍遥散为解郁名方,银翘散为辛凉解表名方,四物汤为养血名方,血府逐瘀汤为活血名方等。亦有以主治各种病症而被公认、通用的处方为名方,即指人们在临床上治疗某病时使用最多,为医家所熟知的处方。如:治疗哮喘的定喘汤、三子养亲汤,治疗外感头痛的川芎茶调散,治疗脱疽的四妙勇安汤、顾步汤,治疗梅核气的半夏厚朴汤等。这些方剂经历代医家长期实践,不断积累,千锤百炼得以创立和传扬。

后人对名方广为传播,推而衍之,且于当今临床灵活运用,每多效验。如中焦宣痹汤方出《温病条辨》,主治湿热痹阻经络,陈潮祖用此方治疗急性风湿性关节炎,对关节红肿疼痛可使症状很快消失,血沉及抗“O”下降。甘露消毒丹方出《温热经纬》,原治湿温疫疠之病,而为发热倦怠,胸闷腹胀,肢痿,咽肿,斑疹身黄,颐肿口渴,溺赤便闭等症,刘渡舟以此方变通治痰黄、咳嗽、胸闷、舌苔厚腻或水滑,辨证为湿热体质者,每多奇效。补阳还五汤是清代医家王清任所创制的治疗半身不遂的名方,体现补气以活血的治则,赵绍琴用本方治疗病在上的脑血管后遗症,病在中的冠心病心绞痛以及病在下的深部静脉炎或栓塞,皆以气虚血瘀立论而施,常得心应手。任继学对于“肾风”治疗,依据《内经》“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原则,应用“千金鲤鱼汤”治愈数十例,更是独树一帜。锡类散原治口舌生疮,谢海洲据其解毒祛腐、收敛生肌之功,用于慢性结肠炎及多种肠道炎症的治疗,屡试有验。枇杷叶煎为叶天土治疗喘胀之方(枇杷叶、杏仁、焦栀皮、淡豆豉、通草、茯苓皮、滑石、薏苡仁),何炎燊以此方化裁治肾炎水肿,常使气化湿除,溺畅肿消。阳和汤出自《外科证治全生集》,原为阳虚寒凝,血滞痰阻而设,体现了温阳通滞的法则,有学者师其法用于血虚寒盛之妇女痛经、慢性关节炎及支气管哮喘皆有突出疗效。

我以为对于名方的应用,主要学习其制方思想,临证时既能执守,又能圆通,明其理而活其法。三子养亲汤原治老人痰壅气滞,咳嗽气喘等症,因三子皆有理气、化痰之功,我常用于痰湿之人肥胖、血脂偏高等症;补中益气汤原主治中气不足、清阳下陷,根据《内经》“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理论及补气固摄思想,用治神经性尿频及乳糜尿常获效机;复元活血汤原治跌打损伤,恶血留于胁下,痛不可忍等症,根据活血祛瘀、舒肝通络的制方思想,用于前列腺痛,常数剂痛失;安神定志丸原治心烦多梦易惊,心悸不眠,根据镇静安神的方意,用于早泄、遗精甚效。所以对名方的应用,主要是师其法而活其用。三、专方说义与应用

专方是指针对某种病症有独特功效的方剂。徐大椿在《兰台轨范·序》中道其要义:“欲治病者,必先识病之名,能识病之名而后求病之所由生,原其所由生,又当辨其生之因各不同,而病症所由异,然后考虑其治之法,一病必有主方,一病必有主药。”

中医自古以来就重视辨病与方药的对应关系。《五十二病方》记载了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等52类疾病,基本上以病论治。《黄帝内经》记载石瘕、肠覃、疔、痱等病名,所载13方,亦基本对病治疗,如脾瘅以兰草汤,怒狂以生铁落饮等。张仲景《金匮要略》则以专病成篇,其所指“辨病脉证治”乃体现专病专方思想,如百合病主以百合剂,黄疸病以茵陈剂,蛔厥用乌梅丸,肠痈用大黄牡丹皮汤或薏苡附子败酱散等。《肘后方》用青蒿治疟。《备急千金要方》与《外台秘要》在专病专方方面更有发展,如治瘿用羊靥、海藻、昆布方,治痢用苦参剂,治夜盲用羊肝等。及至北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亦均有大量专病专方记载与应用。

明清医家创制的许多专方值得临床重视。如《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治风症专方稀莶草丸,该方“治烂风及风疹作痒如神,豨莶草取末,调吞,治瘫痪甚验”。《顾松园医镜》载缪仲醇治疔疽一切肿毒方(甘菊、金银花、紫地丁、生地、茜草、甘草、连翘、牛蒡子、贝母、花粉、白及、白芷、夏枯草、皂刺、穿山甲、鲜首乌、赤芍、牛膝、地榆、犀角),“此方凉血破瘀,除热解毒,散结消肿,余尝用此方加减治一切外科大小诸症,未溃者消,已溃者敛,大用大效,小用小效”。《竹林寺女科全书》治小产专方益母丸,“小产有孕,三五月而小产,若不调治,再孕复然,服益母丸有奇功。益母草、当归为末,蜜丸为弹子大,空服,白汤化服3丸”;治产后乳汁不通或乳少用通脉汤,以生黄芪、当归、白芷,猪蹄汤煎上药;加味涌泉散亦为治乳汁不通专方,药用王不留行、穿山甲、木通、当归、瓜蒌仁,猪蹄浓汤煎药。清代专病专方著作还有康熙初《倪涵初疟痢三方》,记载倪氏治疟、痢的效方各三首;道光十三年何书田《救速良方》记载治疗吸食鸦片中毒验方;程尔资撰《经验治蛊奇方》,收录内消金不换木香丸、实脾沉香快气丸、木香流气饮等,按症投剂,取效甚捷。

现代医家岳美中指出:“余谓中医治疗,必须辨证论治与专方专药相结合,对于确实有效的专方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姜春华亦指出:“古人有专病、专方、专药,不要有唯证论观点。”现代学者亦创用许多专方。如邹学熹用消瘰丸治淋巴结核长期不愈之证,药用蜈蚣、全蝎、甲珠、浙贝、紫菀、地丁、重楼、牡蛎、伸筋草、黄芪、海藻、夏枯草、地龙、当归、白术、玉竹,共为细末,作蜜丸,每次3~6g,一日3次,一般一至两料,对各型瘰疬皆可收效。周炳文治疗瘿瘤(甲状腺瘤)方,药用海藻、昆布、半夏、夏枯草、党参、茯苓、牡蛎、陈皮、穿山甲、肉桂、甘草、玄胡,以此方化痰破气,消硬软坚,治愈患者甚多。

我于临床中创用黄精赞育胶囊治疗少弱精子症,疏肝益阳胶囊治疗阳痿,二药已成为国家新药,海内外患者皆有服用,多效。四、小方说义与应用

小方指药味少而简便、经济、疗效好的处方。晋代葛洪《肘后方》则专以一二味药治病,每取卓效。小方亦包括单方在内。单方,指药味少而主治病证范围亦专者。徐大椿谓:“单方者,药不过一二味,治不过一二症、而其效甚捷,……其原于本草。盖古之圣人,辨药物之性,则必著其功用,如逐风、逐寒、解毒、定痛之类,凡人所患之症,止一二端,则以一药治之,药专则力厚,自有奇效。若病兼数症,则必含数药而成方。”(《医学源流论》)

我在20世纪60~70年代曾于临床中运用小方为群众治愈许多疾患,有的小方被推广到全国,有的小方为国家科研成果提供了前期基础。如于1969年在农村采用青蒿防治疟疾,取得了积极成效,所治125例患者,均具有高热寒战,定时发作,头痛,汗出热退等典型临床症状,血涂片经瑞氏染色找到间日疟原虫,所有病例均用单一青蒿治疗,分为三组,其中以青蒿绞汁服用组的效果最好,有效率为91.6%。青蒿绞汁生服与《肘后方》所载一致,《青蒿治疗疟疾125例疗效观察》一文发表于《新医药》1975年第5期。该项研究为青蒿素研制提供了实践依据。

大蒜、芒硝捣烂配合大黄末调醋原是我学习民间治疗深部脓肿的验方,后试用于治疗急性阑尾炎获得成功,经治疗340例,90.9%患者单用外敷法治愈。该法适用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阑尾脓肿、局限性腹膜炎,曾在《新医学》杂志1973年第8期发表专文。后被收载于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文献中,在全国推广。

这一时期我还先后运用鬼针草熏法,治疗小儿单纯性腹泻等,均有临床总结见诸报刊,并发表《加强小方小药的研究工作》、《谈组方法度及加强小方研究应用的意义》、《医生处方用药力求少而精》等专文,倡导对小方的应用。五、自拟方说义与应用

自拟方为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根据其临床心得总结出来的有效方剂,除古代医家外,近代医家也总结了不少有效的处方。如焦树德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补肾祛寒治尫汤,处方为熟地、淫羊藿、金狗脊、制附片、川断、骨碎补、羌独活、桂枝、赤白芍、知母、地鳖虫、防风、麻黄、干姜、怀牛膝、制山甲、制草乌,疗效显著。尚尔寿治疗肌肉萎缩的复肌宁1号,处方为全蝎、蜈蚣、地龙、天麻、杜仲、牛膝、黄芪,该方平肝熄风,补益肝肾,健脾益气,通用于痿证的各个发展阶段。黄吉赓以自拟方治疗咳喘享誉沪上,如哮喘因于外感的用平喘定哮方(射干、麻黄、紫菀、款冬、半夏、枳壳、桔梗、甘草)每多奏效,而肾虚者用脾功汤(仙灵脾、菟丝子、功劳叶)补肾纳气,使气息归根。

20世纪60年代,我用自拟龙胆清脑汤(龙胆草、大青叶、连翘、山栀、黄芩、石膏、丹皮、生地、元参、天麻、钩藤、石决明、杭菊花)治流行型脑脊髓膜炎37例,治愈36例,仅1例有后遗症。该方据余师愚清瘟败毒饮化裁,并重用龙胆草。恽铁樵曾于1928年用龙胆草治愈上海流脑患者多人。我用自拟五参汤(党参、太子参、丹参、玄参、参三七)治疗急性心肌炎及窦性心动过速颇效。用自拟方柴芩二丁半汤(柴胡、黄芩、金钱草、郁金、蒲公英、紫花地丁、半边莲、木香、川楝子)治疗急性胆囊炎,经100例临床观察,痊愈57例,显效31例,好转9例,3例转手术治疗。用自拟方升提固脱煎(党参、白术、生黄芪、制黄精、制龟甲、大枣、枳壳、巴戟天、当归、升麻、益母草)内服,再配合益母草、枳壳煎水熏洗,治疗子宫脱垂20例,有15例Ⅱ度以上者获愈。用自拟五草汤(车前草、鱼腥草、白花蛇舌草、益母草、茜草)治愈急性泌尿系感染,症见尿频、尿急、尿痛、小便淋沥不畅等,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尿常规检查见大量白细胞或红细胞,经治数百例,皆屡验不爽。六、专药说义与应用

专药,为治某病某症有特殊功效的药物。唐代许胤宗说:“夫药之于病,有正相当者,惟须单用一味,直攻彼病,药力既纯,病即立愈。”(《旧唐书·卷九十一》)  明代《景岳全书》亦指出:“治病用药,本贵精专。”清代徐大椿《医学源流论·药性专长论》说:“药之治病,有可解者,有不可解者,……同一解毒也,而雄黄则解蛇虫之毒,甘草则解饮食之毒,已有不可尽解者。至如鳖甲之消痞块,使君子之杀蛔虫,赤小豆之消肤肿,蕤仁生服不眠,熟服多眠,白鹤花之不腐肉而腐骨,则尤不可解者。此乃药性之专长。……而不知常用药之中,亦各有专长之功。”

历代医家在临床中总结了不少专药。如治血症的专药荆芥,无论何种出血,皆可用之。《本草纲目》言荆芥能“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消疮肿,治项强,目中黑花,及生疮,阴厥,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痔漏”,“故为风病、血病、疮病要药”。陈士铎《石室秘录·血治法》载:“血治者,乃血病不肯归经,或上或下,或四肢皮毛,合处出血者是也。……一不归经,自然各处妄行,有孔则钻,有洞则泻,上则呕吐,标出于毛孔,流出于齿缝,渗出于腹脐,而不于大小便之出也。然则血宜顺其性而不宜拂,方用当归三钱、白芍三钱、熟地五钱、麦冬三钱、茜草根一钱、甘草一钱,水煎服。此方即四物汤加减,妙在用茜草根、荆芥,引血归经,不拂乱其性,则血自归经,各不相犯矣。”另列华君治出血用生地、荆芥、麦冬、玄参,名止血归经汤,一剂止血;雷公治血用生地、三七、荆芥末、人参,一剂即止血。盖数方中皆用荆芥,可见其止血特殊功效。今于荆芥多以风药言之,而以血药言之惜已少闻。

郁金为止血之圣药,丹溪用郁金与姜汁、童便同用,治吐血、衄血。《济生总录》所载四个郁金散,有治呕血的,有治吐血的,有治舌上出血的,有治鼻衄及汗血的,说明该药止血应用范围极广。竹茹,金元以前医家多用其止血,治多种出血,如《备急千金要方》用本品醋煮,含之,治齿间出血不止。

我于临床中亦用荆芥、郁金、竹茹治疗尿血、便血、血精、月经过多等,皆有确效。

现代名老中医用专药治病每每获效,如江西张海峰用爵床治肾炎蛋白尿,红孩儿升血小板,六月雪治慢性肠炎痢下白脓,枸杞子降转氨酶,制鱼鳔胶治不育症,天将壳治疗阳痿,川椒治疗鞘膜积液;浙江徐荷辛用蒲黄治喉痈;云南李春华用桑白皮治疗倒经,用卷柏治疗输卵管阻塞,海桐皮、白鲜皮治疗子宫内膜炎;河北任瑞文用牵牛子治癃闭;安徽雍履平用苁蓉治疗多发性口疮,五味子降血糖,益智仁治肾囊肿;北京庄国康用天龙(守宫)治银屑病,苍术治鱼鳞病;河南郭长贵用独活治足癣,白头翁治瘰疬等。七、药对说义与应用“药对”含义有二:其一,指与病“的相主对”的药物而言。见于南北朝徐之才《药对》。《证类本草》、《备急千金要方》收其佚文。《备急千金要方》载:“《药对》曰:夫众病积聚,皆起于虚,虚生百病,……虚而劳者,其弊万端,宜应随病增减,……聊复审其冷热,记其增损之主耳。虚劳而若头痛,复热,加枸杞、葳蕤;虚而欲吐,加人参;虚而不安,亦加人参;虚而多梦纷纭,加龙骨;虚而多热,加地黄、牡蛎、地肤子、甘草;虚而冷,加当归、川芎、干姜;……虚而小肠利,加桑螵蛸、龙骨、鸡内金;虚而小肠不利,加茯苓、泽泻;虚而痢白,加厚朴。诸药无有一一历而用之,但据体性冷热的相主对,聊叙增损之一隅,入处方者宜准此。”可见,此处“药对”是指针对不同病情随证加减的药物。其二,是指由两味药搭配而形成有特定配伍功效的处方用药。二者或寒热互用,或补泻兼施,或散敛协同,或升降相须,或刚柔相济,或润燥制宜,或动静配合等,临证中可以一二个或多个药对寓于处方中配合应用,以增强疗效。如三才封髓丹用天冬、地黄、人参,加黄柏、砂仁。黄柏配砂仁清相火更甚。《医门法律》解释说:“于三才中,加黄柏入肾滋阴,砂仁入脾行滞。”又如近代名医朱南山用地丁散治疗肝郁化火伤津而久年未愈的胃脘痛,以丁香疏肝解郁,镇呕止痛为主,鲜生地生津滋阴为佐,两者配伍,无辛温香燥之偏,有止痛润津之效。近人所称“药对”乃本于此。

另方剂中的“对药方”则是专指由两味药组成的可以单独使用的方剂,如交泰丸,方中用黄连苦寒,清心降火,肉桂辛温,蒸腾肾水,引火归原,使水火既济,神安而眠。

现代名老中医多有应用药对独擅其长者。朱良春以黄芪配莪术治慢性胃炎,以黄芪益气补虚,莪术破瘀消积,补中有行;盛国荣配用利水法治疗高血压,以地龙、夏枯草,平肝利水,黄芩、龙胆草泻热利水,茯苓皮、车前子淡渗利水,赤小豆、玉米须健胃利水,琥珀、益母草活血利水,牛膝、桑寄生补肾利水,人参、黄芪益气化水,大黄、草决明通便泻水。杨百茀亦以用药对擅长,如细辛配五味子,温经散寒,敛肺生津治寒饮咳喘;枳壳配厚朴,消胀除满,行气化痰;杏仁配郁金,宣降肺气,行气消痹;薄荷配郁金,疏肝理气,活血解郁等。其所用药对有性味相近,功效协同者,亦有性味相反,互为牵制者。叶景华治疗肾病恒以药对显特色。如用河柳、浮萍发越水气,黄芪、鹿衔草治疗蛋白尿,根、小蓟治疗血尿,留行子、皂角活血散结。杨宗孟用乌梅配榆治疗妇科出血(经行吐衄、功血、先兆流产等),以乌梅味酸,津塞流,地榆苦寒,凉血止血,两药合用酸苦固涩,生津止血;赤石脂、补骨脂收敛止血,敛精止带等。

我于临床处方用药时常配合药对,如治精闭配用王不留行、路通,二药均入肝经,具有化瘀通络,通行精窍的作用;治子配以蒲公英、刘寄奴,清热解毒,活血止痛;治前列腺痛配用药、黄柏,以乌药辛温理气止痛,黄柏苦寒泄热,二药相佐,增强清热利湿、行气止痛之功。八、药用钩玄说义与应用

一药常有多用,但有些功效随着时代推衍而日趋淡远、湮没,通过文献梳理、钩沉,以全面认识其用,或发挥独特之长。如枝,《本草备要》云其“温通血脉,发汗解肌”,今多从之,而本草疏注》则云桂枝“能利关节,温通血脉,……其用之道有:曰和营、曰通阳、曰利水、曰下气、曰行瘀、曰补中”,于此可思路大开,使桂枝用途充分发挥。蝼蛄作为利水峻药,《本草目》有谓本品治石淋之说,惜今已忽略此功用。麻黄作为发汗寒,宣肺平喘要药皆多习用,自清代以来,又常用治痈疽肿毒,伤肿痛,如《外科证治全生集》之阳和汤,钱秀昌《外科补要》麻桂温经汤等;治皮肤痒疹,如《集验方》浮萍麻黄汤,《外科隐集方》之痒疡立效丹等,皆显特殊功效。我常以麻黄作温经寒的止痛药用,多见效机。川芎作为活血行气调经药及治颠顶痛药,多为习用,然其治水邪内渍实有殊功,我治尿毒症常用,使尿素氮明显下降。考王肯堂《证治准绳》有神芎导水丸,专治水邪内渍。当归活血调经,而《神农本草经》论其功效,首言“主咳逆上气”。曾治某患哮喘,咳逆难平,前医皆用镇咳平喘之苏子降气、麻杏石甘、三子养亲诸方,鲜有效机,我于辨证处方中重用当归30g,数剂而喘咳得平。九、中药新用说义与应用

中药新用,是指通过临床实践发现了某种药物新的功效,使应用范围有新的拓展。事实上,每味中药的功效与主治范围都是经历代医家不断赋予新的认识得以拓展的。如川芎,汉代张仲景主要用于妇女月经不调、胎产诸疾等;晋代葛洪《肘后方》以川芎为主祛风止痛;南北朝时期,川芎已作为外科疮疡主要药物之一;唐代将川芎用于真中风、半身不遂的治疗;到宋代,川芎已成为治疗头痛的良药;明清年间《本草汇言》论川芎说,“上行头目,下调经水,中开郁结,血中气药。尝为当归所使,非第治血有功,而治气亦神验也。凡散寒温,去风气,明目疾,解头痛,除胁痛,养胎前,益产后,又癥瘕积聚,血闭不行,痛痒疮疡,痈疽寒热,脚弱痿痹,脚痛却步,并能治之”。全面总结了川芎的效用,可见川芎功效在近两千年的实践中不断有新的发现。

山萸肉补益肝肾,又具通精、缩尿、止汗、固经之功,张锡纯据此用于救脱,谓“山萸肉救脱之功,较参、术、芪更胜,……凡人身阴阳气血将散者,皆能敛之,故救脱药当以萸肉为第一”。金毛狗脊常用于祛风湿、强腰脚、健筋骨,但历来本草诸书所述,大都谓去毛用。张赞臣用狗脊毛(即金丝毛)作为止血药,外用治创伤出血,敷之立止,为本草诸书所未载。白头翁苦寒,具清热、解毒、凉血功效。《本草汇言》谓本品“凉血、消瘀、解湿毒”,郭长贵用之治瘰疬(淋巴结核),其消肿块之功远胜于他药。萱草,性味甘凉,有利湿热,宽胸膈,安眠宣郁之效,梅开丰用以治顽固性便秘,屡食屡验,而见推陈致新之功。五味子敛肺滋肾,涩精止泻,生津敛汗,宁心安神,近用五味子单方或复方降转氨酶作用显著,并发现有降糖作用。

我于临床中对某些药物功效亦有新的发现,如仙鹤草用于抗疲劳及治慢性腹泻等。威灵仙临床多用于祛风湿,其性善走,可以宣通五脏、十二经络。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其有解痉作用,故我用之于胆绞痛、肾绞痛及前列腺增生之排尿困难,以缓解痉挛,疏通经络。麦芽,善消食健脾,回乳消胀。我用其健脾以化精瘀,治男子精液不化有效,盖以精液不化源于酶的缺乏,乃责之脾的运化失常,使精液出现凝滞,治疗当以助脾运化,消积导滞,则浊滞可除。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麦芽富有多种酶类,如消化酶、纤维溶酶,具有健脾化痰之功。我在治疗高泌乳素血症时,亦常用此品。十、调体用药说义与应用

调体用药,是指通过用药物干预达到调整体质偏颇的目的,其理论基础是体质与方药的应对关系。因人有阴阳气血盛衰之不同,而形成不同体质差异,而方药有补泻及寒热温凉之性,能够纠正体质之偏。《灵枢·卫气失常》说:“必先别其三形,血之多少,气之清浊,而后调之,治无失常经。”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中指出“人体素质有异”,故“运者必细审”而后“轻重、缓急、大小、先后之法,因之而定”。重视药物与体质的关系,即要研究患者机体特征(类型)与药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如阴虚体质宜甘寒、咸寒、清润之剂,忌辛香温散;阳虚体质宜益火温补之剂,忌苦寒泻火;痰湿体质宜健脾化痰,忌阴柔滋腻等。

再者,同样剂量的药物对不同个体往往具有不同疗效,机体对药物所做出的反应也有明显差异,这种人体与药物相互作用形成的生物现象,是因为个体对药物吸收、代谢、反应性存在差异,当是临床用药需要重视的问题。王 琦2006年3月自序

中医学人,凡治病能够透过表象,探寻病源,处方用药,直达根本者,被尊为良医,王琦教授就是这样的一位临床医家。在2003年的春天,我有幸被国家选为王琦教授的学术继承人。光阴荏苒,亦已三载。先生不辞辛劳,每于诊病处方之后,传授医道,发幽阐微,深入浅出,引经据典。其驾驭经方的机变,通权达变的用药,其理之深,其法之精,让人目不暇及。是病,是方,是效,清晰明了。聆听先生教诲,常使我茅塞顿开,有一种如饮甘泉,如沐春风,美不胜收的感受。

先生常告诫弟子,中药和方剂作为中医临床理、法、方、药的重要内容,其中历经无数次临床实践验证有效的方药何止万千。如何掌握前人遗留下来的有效方药,使之古为今用,同时又要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进而创新,以适应医疗发展的需要,这无疑是中医工作者所必须修炼的功底。师承工作的重点就是要传授处方用药的经验,传统的方法继承不好,谈何创新、发展。

先生处方用药,常常是由源及流,从古至今,了然于心。观其临证或用传统经方,或用名医名方,或用专病专方,或用小方单方,或自拟用方,每方必有大法,而法必明于理,丝丝入扣。而一方之中,用药有序,或用对药,或用专药,或阐明古意,或发明新用,或调体用药,犹如排兵布阵,方药对的,功专力宏。有感于此,特编著是书,作为推广,以惠泽众生。盖海山2006年3月第一讲 经方应用

王琦教授指出,经方是历经千年验证的有效方剂,把握经方的理论与应用,是临床医生的基本功,对提高临床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讲主要介绍王琦教授对经方理论的认识及其治疗疑难杂病的经验,并举案例以启临证施方之巧。一、经方讲解(一)经方定义

所谓“经方”,有经验方、经典方两种含义。

其一为经验方。据考证,“经方”一词首见于西汉·刘向、刘歆父子的《七略·方技略》,后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有“经方十一家”之说,主要是对当时收集到的验方,按其所治病证进行的分类,有痹病方、疝病方、瘅病方、风寒热病方、伤中方、妇人婴儿方等,均属于经验方。及至唐代,所言经方,仍沿有验方之意。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是唐代的验方集成。孙氏说:“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可见,这一时期所称的“经方”即指经验方。

其二为经典方,即后世对仲景方的尊称。《伤寒论》载方 113首,《金匮要略》载方226首。徐大椿谓:“古圣治病方法其可考者,惟此两书,真所谓经方之祖。”喻昌《尚论篇·序》称《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所载方剂是“众法之宗”、“群方之祖”,称仲景方为经方。后世所谓“经方”,即指《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方剂。本书所讲的经方,亦指仲景方。(二)经方理论

1.因证立法,以法统方

经方理论源于《内经》,结合临床经验总结,主要表现在因证而立法,以法统方,开创辨证论治之先河。如经云:“其在上者,引而越之。”仲景则明确提出:“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体现了仲景用方先辨病证,次立大法,再设方药的思维模式,而其辨证立法理论亦多源于《内经》等。

经方理论还表现在其每方必蕴大法。仲景书中常有“当发其汗,宜麻黄汤。”“当须吐之,宜瓜蒂散”等语,明确表达了某方之大法。若以治法论,经方亦可归为汗、吐、下、温、清、和、消、补八法之中。汗法如麻黄汤,吐法如瓜蒂散,下法如大承气汤,温法如理中汤,清法如泻心汤,和法如小柴胡汤类,消法如小陷胸汤,补法如小建中汤等,充分体现了仲景以法统方的组方思想。

2.精于配伍,体现整体

仲景组方多根据药物的寒温、升降、表里等进行配伍,如附子配大黄寒温并用、柴胡配枳实升降相因、麻黄配石膏表里同治等。而每一方必有固定组成,“非此药不能成此方”,以四逆散为例,《伤寒论》中说:“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方中柴胡、枳实能升能降能开泄,芍药、甘草能收能敛能舒和,四者并用,具有升降开阖、通阳宣郁之效,不可游移一味,既体现了仲景组方强调配伍,又表现为在方剂的组成构架上的整体性。(三)经方特色

1.药精效宏

经方用药多为3~7味。5味以下药物组成的方剂有180首,占经方总数的70%;5~7味药物组成的方剂124首,7味药物以下的方剂共计占89%;10味药以上的方剂只有10首,不到经方总数的4%。经方用药166种,药味虽少,但疗效确切。如芍药甘草汤仅芍药、甘草二味,有益阴荣筋、缓急止痛功效,治疗营阴不足、肝脾不和所致的手足拘挛、筋脉挛缩、脘腹疼痛有明显疗效。

2.一药多用

经方中,同一药物常出现在不同功效的方剂中,如用桂枝的方剂有73首,用甘草的方剂数更多。仲景借助药物的配伍,来发挥同一药物的多种效能。如桂枝有和营、通阳、利水、下气、化瘀、补中的作用,配麻黄以发汗解表(麻黄汤),伍芍药调和营卫(桂枝汤),合茯苓化气利水(五苓散),配甘草通补阳气(桂枝甘草汤),配大黄以活血化瘀(桃核承气汤),配饴糖温中补虚(小建中汤)。经方正是通过某种药物的不同配伍,使其多种功能得以体现。(四)用方要点

1.重基础,融会贯通

要把经方用好,首先要打好中医理论基础。经方是“方以法立,法以方传”,受着“理”的指导。“理”通了,用起来就比较自觉,就能升华、发展。《内经》中的藏象、诊法、治则等理论,无不给应用经方以指导。再从《伤寒论》、《金匮要略》来说,许多方剂是互用的,据统计,两书互用68方,相同的39方,略有加减的29方。就拿大黄黄连泻心汤来说,《伤寒论》用治“热痞”,而《金匮要略》用本方治心胃火旺之吐血、衄血。据此,有人用此方治疗实热血证,包括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要结合起来学习。运用经方,《温病条辨》也要读,该书用《伤寒论》方25个,连同加减的20方,共45方。读了《温病条辨》,可以看到经方应用的发展,如《伤寒论》中以三承气汤苦寒攻下为主,到了吴鞠通就有宣上泄下的宣白承气汤,滋阴润下的增液承气汤,扶正助运的黄龙汤,开窍攻下的牛黄承气汤等,使下法有了发展。

2.求背诵,了然胸中

要把经方用好,就要熟悉《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条文、方剂组成,剂量及功用主治。如大青龙汤证,在仲景原书中共出现三处:一是《伤寒论》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一是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一是《金匮要略》:“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若临证时记不住条文,就不能灵活运用。不仅要熟背条文,还要熟记组成分量。如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的口诀是:“芩连苦降借姜开,济以人参绝妙哉,四物并行各三两,诸凡格拒此方赅。”

3.相比较,分析异同

对许多经方要注意比较分析,如两个青龙汤,三个承气汤,五个泻心汤。有些是在临床实际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如猪苓汤和五苓散同属利水之剂,但同中有异,临床应注意区别。猪苓汤疏湿浊之气,而不留瘀滞,亦可滋真阴而不枯燥,虽与五苓散同为利水之剂,一则用术桂暖肾以行水,一则用滑石、阿胶滋阴以行水。临证之时,应当明化裁,资比较,析异同,掌握用方规律。

4.审病机,触类旁通

仲景方经过无数次的医疗实践,已不断扩大了它的运用范围,有时证候虽异,但病机相同,亦可举一反三。如乌梅丸是厥阴病的主要方剂之一,功能温脏安蛔,但对久痢、慢性结肠炎亦有较好的疗效,用本方调其寒热,扶其正气,酸以收之,其利自止。又如本方治寒热错杂、虚实并见的崩漏亦有很好疗效。

5.善综合,方证参用

要比较全面地运用仲景方,就要善于从有关方剂中进行综合。如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对黄疸病证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治疗体系。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属解表退黄法,运用于湿热于里,并见外邪的发黄;栀子橘皮汤、茵陈五苓散属于清利退黄法,用于阳明湿热熏蒸之发黄;茵陈蒿汤、栀子大黄汤、大黄硝石汤属通下退黄法,用于黄疸热盛兼实的发黄;茵陈附子干姜汤(据证选方)属温化退黄法,用于寒湿发黄;小柴胡汤属于和解退黄法,用于兼寒热呕吐的发黄;小建中汤属于补虚退黄,用于虚黄;抵当汤属于逐瘀退黄法,用于瘀血发黄;瓜蒂散属于涌吐退黄法,用于酒瘅欲吐发黄。以上归纳在汗、吐、下、和、清、温、消、补八法之内,就可以把握全貌。经过综合以后,就有利于针对不同证候进行治疗。二、经方临证《伤寒杂病论》论述了不少经方治疗疑难杂病及男科病的方法,如桂枝茯苓丸治疗癥瘕,黄土汤治疗下血,甘草泻心汤治疗狐惑;蜘蛛散治疗疝病,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失精,天雄丸治疗不育,苦参汤治疗前阴蚀烂。王琦教授精研《伤寒论》数十载,曾著《经方应用》,采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病和男科病,疗效显著。现择临床常用经方介绍如下。(一)方药讲解

1.四逆散

四逆散方出《伤寒论》,方用柴胡舒肝伸阳,枳实行气开郁,芍药柔肝缓急,甘草和中,全方有疏肝解郁、理气活血、调和脾胃、通达郁阳之功。临床常用于肝郁气滞所致的多种病证。不少男科疾病多与肝失疏泄有关,治肝之法多为常用,故男科临床中见有肝郁气滞、阳气郁遏者,用四逆散加味治之多效。

王琦教授临床常用四逆散加味治疗阳痿,肝郁阳遏者,加蜈蚣、白蒺藜;肝郁血瘀者,加川芎、牛膝;肝郁肾虚者,加淫羊藿、菟丝子;肝郁脾虚者,加白术、茯苓等。

2.桂枝茯苓丸

桂枝茯苓丸方出《金匮要略》,由桂枝、茯苓、丹皮、芍药、桃仁组成,方中桂枝温通行血,桃仁破血化癥,丹皮凉血消瘀,芍药和营养血,茯苓淡渗利湿,全方具有通调血脉、活血化瘀之效,原用于治疗妇人癥瘕。

王琦教授临床常用桂枝茯苓丸治疗下焦气滞血瘀、脉络痹阻而见瘀结、肿胀、疼痛的男科病证。如治疗前列腺增生症,以桂枝茯苓丸加鳖甲、炮山甲、土鳖虫加强活血化瘀、缓消癥块,加路路通、威灵仙通络解痉,以利小便排出。对阴茎硬结症痰瘀阻络疼痛者,以桂枝茯苓丸加白芥子、浙贝母、丹参、法半夏、橘络。

3.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由桂枝汤加龙骨、牡蛎而成,方中桂枝汤调和营卫、滋阴和阳,有安内攘外之功;龙骨、牡蛎固表敛汗,镇心安神,固肾摄精,全方具有调和营卫、镇纳固摄之功,可治虚劳心悸、易惊、汗多、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或遗溺之证。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是仲景为治疗“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而设。王琦教授认为,本方有调和营卫、潜阳入阴之功,可用之治疗虚劳遗精、夜间盗汗之证。临床常用此方加芡实、金樱子、酸枣仁治疗遗精滑泄,每多获效。

4.当归四逆汤

当归四逆汤方出《伤寒论》,由桂枝、细辛、通草、当归、芍药、大枣、甘草组成,方中桂枝、细辛、通草温经散寒通脉,当归、芍药养血活血,大枣、甘草补中气而调诸药,共奏养血补虚、温经散寒、通脉活血之功,为治血虚寒凝证之主方。

王琦教授临床中常用此方化裁治疗肝血不足、厥阴受寒、经脉痹阻之男科病证。如少腹疼痛、阴茎有紧缩感者,加小茴香、肉桂、荔枝核;睾丸冷痛者,重用芍药、细辛,加吴茱萸、肉桂、白芷;阴冷汗出者,加附子、龙骨、牡蛎等。

5.肾气丸

肾气丸方出《金匮要略》,由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丹皮、茯苓、肉桂、附子组成。方中用熟地黄补肾、山药补脾、山茱萸补肝,泽泻泻肾、丹皮泻肝、茯苓泻脾,共成滋阴壮水之用;配以肉桂、附片辛温之品,水中补火,而能益火之源。全方具有温补肾阳之功,可治疗肾阳不足而见小便不利、痰饮、水肿和妇人转胞等病证。

王琦教授认为,肾开窍于二阴,肾气不足,膀胱气化无权,则小便短频而不畅。此方治小便不利,利水而不伤阴,扶阳而不升火。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小便不利或反多,或失禁者,以本方加减,疗效较好。

6.黄连阿胶汤

黄连阿胶汤方出《伤寒论》,由黄连、黄芩、芍药、鸡子黄、阿胶组成,方中黄连、黄芩降火除烦;白芍、阿胶滋阴养血;鸡子黄既能泻心火之有余,又能补肾阴之不足,五味相合,共奏滋阴降火、除烦安神之功,主治阴虚火旺、心肾不交之证。仲景用此方治疗“心中烦,不得卧”的少阴热化证,苦寒与咸寒并用,苦寒上清心火,咸寒下滋肾水,使心肾相交,坎离既济,这是“泻南方,补北方”的治疗方法,并为后世滋阴清热法开了先河。《张氏医通》用之治疗“热伤阴血便红”,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阴虚火旺所致的心烦不眠等病证。

王琦教授常用此方加百合、生地黄治疗阴虚火旺、心肾不交之男性更年期综合征之心烦、失眠等症。对于阴虚火旺、心肾不交导致的遗精、滑泄,则常用此方合三才封髓丹治疗。

7.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出《伤寒论》,由柴胡、黄芩、铅丹(王琦教授多用磁石代)、人参、桂枝、茯苓、半夏、大黄、龙骨、牡蛎、生姜、大枣组成,方中柴胡、桂枝疏肝达郁,大黄清泄里热,茯苓、半夏利水化痰,龙骨、牡蛎、铅丹重镇安神,人参、生姜、大枣益气养营,扶正祛邪,全方具有疏解肝郁、化痰镇惊、扶正达邪之功,用于治疗胸胁满闷、烦惊谵语、小便不利、全身困重、不能转侧之证。《类聚方广义》云:“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狂症,胸腹动甚,惊惧避人,兀坐独语,昼夜不眠,或多猜疑,或欲自死,不安于床者;又治痫症,时时寒热交作,郁郁悲愁,多梦少寐,或恶接人,或屏居暗室,殆如劳瘵者。狂癫二症,亦当以胸胁苦满,上逆,胸腹有动,每月及二三发者,常服此方勿懈,则免屡发之患。”现代临床多用于治疗肝郁、气滞、痰结等所引起的神昏、谵语、惊悸、怔忡、不寐、癫痫等精神神经系统疾病。

王琦教授指出,“胸满烦惊”是应用本方的着眼点,临床上用以治疗忧郁、惊悸、失眠、遗精、早泄等病证。伴舌红少苔、唇干等阴虚证者,加二至丸;伴多疑、善叹息等肝郁胆虚证者,合温胆汤化裁;伴精神不振、郁闷不乐,肝郁血虚证者,合逍遥散加减。

8.猪苓汤

猪苓汤方出《伤寒论》,由猪苓(去皮)、茯苓、泽泻、滑石、阿胶组成,方中猪苓、茯苓、泽泻、滑石清利湿热,阿胶养阴补虚,合而用之,具有滋阴利水之功,主治阴虚水热互结,小便不利、渴欲饮水等病证。

王琦教授常用本方治疗膀胱炎、尿道炎及尿路结石引起的尿痛、尿急、尿血等属阴亏水热互结者,有较好疗效。

9.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方出《伤寒论》,由半夏、黄连、黄芩、干姜、人参、甘草、大枣组成,方中黄连、黄芩苦寒降泄,以清中焦之热;半夏、干姜辛开化痰,以除中焦之痞;人参、甘草、大枣益气和中,以补中焦之虚。全方寒热互用调其阴阳,辛苦并进调其升降,补泻并施调其虚实,共奏化痰消痞补虚之功。临床常用于治疗寒热错杂的脾胃不和、胸脘痞闷、呕逆不舒等病证。

王琦教授认为,半夏泻心汤为脾胃虚弱,寒热错杂于中,气机升降失常所致痞满而设。与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比较,不同点是,半夏泻心汤证以脾胃不和、气逆而呕为主,治以和中降逆消痞;生姜泻心汤证以胃虚夹有食滞水气为主,治以和胃消痞,宣散水气;甘草泻心汤证,胃气虚弱较甚,故重用甘草补中降逆消痞。王琦教授认为,凡是以“心下痞”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复发性口疮等病证,均可用三个泻心汤加减治疗。(二)病案举例

1.四逆散治疗阳痿

黄某,男,29岁,2004年2月10日初诊。阴茎勃起不坚3年,伴睾丸阴茎冷痛,失眠多梦,善太息,情志抑郁,舌淡苔薄白,脉弦细。诊为阳痿、子痛,属肝郁气滞、寒阻宗筋之证,治以疏肝解郁、行气通络,佐以暖肝散寒。处方:柴胡10g,枳实10g,白芍15g,炙甘草3g,白蒺藜20g,吴茱萸10g,蜈蚣1条。10剂,水煎服。

2004年2月20日二诊:阴茎睾丸冷痛消失,精神舒畅。守方再进7剂。后随访阴茎已能勃起,同房正常。

按:阳痿为男科常见病,多由肝郁气滞、肝经湿热、惊恐伤肾、命门火衰等原因所致。王琦教授认为,肾阳虚衰者有之,但肝气郁结、肝经湿热、脉络痹阻者临床更为多见。由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所致者,症见阳事不举、胸胁胀痛、善太息;湿热下注,阻遏气机者,症见阴茎萎软、阴囊潮湿、肢体困倦、心烦口苦;脉络痹阻、宗筋失养者,症见阳事不举,或举而不坚,舌质紫暗;惊恐伤肾,气机逆乱者,症见阳痿不举,伴有心悸、多梦、胆怯等。以上种种皆不离疏肝,治用四逆散,取其伸达、疏利、宣通之功。肝气郁结较重者,可加丁香、香附、九香虫;肝经湿热者,加龙胆草、泽泻、车前子、蛇床子;瘀血阻络者,加丹参、蜈蚣、水蛭、赤芍;痰瘀阻络者,加地龙、僵蚕。本案因有睾丸、阴茎冷痛感,故加吴茱萸温通肝脉,白蒺藜加强疏肝宣郁之功,蜈蚣通经疏络,兴阳起痿。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认为,蜈蚣“走窜之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

2.猪苓汤治疗血尿

何某,女,38岁,2003年11月15日初诊。血尿1个月,伴见神疲乏力,易出汗,头晕耳鸣,心烦,口干欲饮,腰膝酸软,双下肢轻度浮肿,小便短赤,舌质红,苔少,脉细数。曾在多家医院诊断为慢性肾炎,虽经治疗但尿检一直有红细胞。今查尿常规:RBC:20~30/HP;WBC:0~1/HP;PRO:微量,无管型。诊为血尿,肾阴亏虚,热伤血络证。治以滋阴清热,凉血止血,方取猪苓汤加味。药用猪苓15g,茯苓10g,泽泻12g,阿胶15g(另烊),滑石15g(包煎),炒蒲黄10g(包煎),茜草10g,三七粉3g(冲服),琥珀粉1.5g(冲服)。6剂,水煎服。

2003年11月21日二诊:患者诉症状有所好转,仍觉腰膝酸软、乏力。尿常规示:RBC2~5个/HP,WBC0~1个/HP。余无异常。仍守上方继服6剂。

2003年11月28日三诊:诉未见血尿,双下肢浮肿消失,惟仍觉腰膝酸软,双目干涩,舌红苔少,脉细数。查尿常规示:RBC0~5个/HP。治以前方去琥珀粉、三七粉,加旱莲草15g。14剂,水煎服。再诊诸症悉除,尿常规提示RBC阴性。另,嘱服六味地黄丸,每次3g,每日2次,以巩固疗效。

按:血尿是指肉眼血尿或小便镜检有红细胞的一种病证。多因肾虚膀胱有热,邪热伤络,血溢于外,随尿而出。本案王琦教授辨为肾阴虚,虚热久羁伤络。治宜滋阴补肾,清热凉血。《素问·气厥论》云:“胞热移于膀胱,则癃溺血。”指出血尿主要由热邪损伤膀胱脉络所致。王琦教授提出,血尿可分为实热、虚热和瘀血3个证型。治疗强调清热不伤阴,止血不留瘀,补虚不敛邪。本案其病机特点为,既有阴虚又有水气,既有湿热郁阻膀胱,又有肾阴不足之虚热,故王琦教授用猪苓汤为基本方,另加凉血止血之旱莲草、茜草,颇获效机。王琦教授说,用猪苓汤治血尿古今医家多有启示,《古方便览》载有“男子患血淋,二三年,一日血大出,痛不可忍,即予以(猪苓汤),渐收效,不再发。”故临床常用于肾盂肾炎、膀胱炎以及尿路结石之尿痛、尿急、尿血等湿热侵及下焦、阴亏水热互结者,每获良效。

3.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遗精

朱某,男,29岁,2003年9月26日初诊。遗精、心烦、易惊惕7年,既往有忧郁症,曾服“安定”等药,遗精时有发生,曾服二妙丸、知柏地黄丸等未效。现梦中遗精每周2~3次,心烦,易惊,偶有肌肉跳动,二便正常,舌淡红,苔薄黄,脉弦滑。诊为遗精,辨属肝郁化火,痰热内扰,治予疏肝解郁,清热化痰,涩精止遗,取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药用柴胡10g,黄芩10g,法半夏10g,党参15g,炙甘草6g,桂枝10g,龙骨30g(先煎),牡蛎30g(先煎),茯苓15g,磁石30g(先煎)。14剂,水煎服。

按:该患者因肝郁化火,痰热内蕴,扰动精室。治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化痰清热,潜阳入阴,宁谧精窍,使7年之疾得除。

4.半夏泻心汤治疗痞证

储某,男,42岁,2003年12月15日初诊。胃脘胀闷、隐痛6年余,纳差,呕逆,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沉滑。西医诊断为慢性胃炎,中医诊断为痞证,辨为脾胃虚弱、痰气内结、寒热错杂证,治以健运中州,化痰消痞,取半夏泻心汤加味。药用法半夏10g,干姜6g,黄连6g,黄芩10g,党参10g,炙甘草6g,蒲公英15g,大枣7枚。7剂,水煎服。

2003年12月22日二诊:患者药后胃脘痛、呕逆好转,仍觉胃脘胀闷、纳差,舌质淡,苔薄腻,脉滑。仍守上方加厚朴6g。7剂,水煎服。

2003年12月29日三诊:患者诉诸症悉减,尚有胃纳不佳,嘱继服上方6剂善后。

按:该患者因脾胃气虚,寒热错杂,痰气互结,故胃脘痞满、纳差;气机升降失常,则为呕逆。治疗当消痞散结,调补中州,以半夏辛开化痰,黄芩、黄连清泻痞热,党参、大枣补益中州,干姜、甘草温里散寒,加蒲公英清热行气、苦味健胃。二诊加厚朴以加强下气除痰、宽中消满之功。

5.桂枝茯苓丸治疗前列腺增生症

孙某,男,33岁,2003年1月1日初诊。主诉双侧睾丸胀痛9个月。患者自2002年3月份以来出现双侧睾丸胀痛,连及尿道、少腹,腰膝酸软,会阴部不适,舌淡,苔白腻,脉弦。2002年11月20日B超提示前列腺增生,支原体(+)。拟用桂枝茯苓丸加味。川桂枝10g,茯苓10g,丹皮10g,赤芍、白芍各15g,桃仁10g,炙甘草10g,茜草15g,败酱草15g,马鞭草15g,三七粉(分冲)1.5g。7剂,水煎服。

二诊:2003年1月8日。服上药后少腹部压痛减轻,大腿内外侧及会阴部胀痛,大便偏干,近日感冒,发热,咽痛,痰多,舌淡苔白,脉浮,上腹部疼痛,泛酸。仍予桂枝茯苓丸加减。川桂枝10g,茯苓15g,丹皮10g,赤芍、白芍各15g,桃仁10g,炙甘草6g,刘寄奴15g,姜黄10g,丹参10g,制乳香、制没药各3g,苏木10g。14剂。

2003年1月22日三诊:左侧睾丸仍感钝痛,苔薄黄,脉弦。二诊方加茜草15g,威灵仙12g。7剂,水煎服。后均予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疗,共服60余剂,患者双侧睾丸坠痛感及会阴部不适感均消失,B超提示前列腺增生较治疗前明显减轻。

按:王琦教授认为,前列腺增生症属中医学癃闭范畴,主要是由于瘀血败精或肿块结石阻塞尿路,导致小便难以排出。临床以排尿困难和尿潴留为主症,即张景岳所说:“或以败精,或以槁血,阻塞水道而不通也。”针对其瘀血阻塞尿路的病机,王琦教授把具有活血化瘀、消癥作用的桂枝茯苓丸改用汤剂治疗本病。王琦教授认为,桂枝茯苓丸有“攻坚而不破气”、“破结而不伤精”、“通利而不伤阴”、“消癥而不损正”的作用,方中桂枝温通血脉,茯苓渗利水湿而下行,有助于消散瘀血;牡丹皮、芍药、桃仁化瘀血,消癥积,清瘀热。全方共奏活血化瘀、缓消癥积之效,以达到散瘀血、通水道之目的。

6.黄连阿胶汤治疗失眠

张某,女,32岁,2004年10月12日初诊。患者失眠多年,证见头晕而眩,面部升火,心烦,卧则更烦,不能安于枕席,口干易汗,耳鸣,腰酸,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此由肾水不足、阴亏于下、心火上炎、阳亢于上、阳不入阴所致。用黄连阿胶汤加味。黄连6g,黄芩9g,白芍9g,肉桂3g,甘草6g,龙骨、牡蛎各30g(先煎),浮小麦30g,阿胶(烊化兑服)9g,鸡子黄1枚搅匀和入。

2004年10月21日二诊:患者心烦、口干改善,睡眠好转,效不更方,原方继进。共用此方加减调治月余,患者阴虚内热之证已除,睡眠转安。

按:此证为阴虚火旺、心肾不交所致心烦不寐,方用黄连阿胶汤加味,意在育阴清火,使既亏之真阴得以滋补,上亢之虚阳得安其位,如是则心肾交泰,自能入寐。第二讲 名方应用

王琦教授指出,名方由医学理论精华和临床经验密切结合融会而成,把握名方的理论与应用,对提高临床疗效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本讲主要介绍王琦教授对名方理论的认识及其临床应用经验。一、名方讲解

仲景之后,名医辈出。唐有孙思邈、王焘,宋有钱仲阳、陈自明,金元有刘完素、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四大家,明有薛立斋、张景岳、李中梓,清有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细推诸家多在方剂上卓有成就,留下众多名方,时至今日,仍广为应用。王琦教授认为,整理、运用名方,可以应对新的临床问题,扩大其应用。(一)名方定义

所谓名方,是指临床习用的著名方剂。如唐·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王焘的《外台秘要》,明·朱的《普济方》及宋·王怀隐的《太平圣惠方》、赵佶的《圣济总录》及金元·刘完素、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四大医家的著作与清·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等都记载了诸多流传于世的名方。这些方剂经过千锤百炼,屡有效验而世代沿用。(二)名方理论

名方是中医药学“理、法、方、药”有机统一的具体体现。“理”就是方剂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如“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等。“法”就是治疗法则,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方”就是在理、法的指导下进行的君、臣、佐、使的配伍组合。“药”就是根据组方理论选择相应的药物及其用量。

由于古今人的禀赋、饮食、居住、病因等不同,在当代临床运用前人的方剂时,主要掌握其方剂的法度规矩和宝贵的临床经验,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加减化裁而灵活运用。(三)名方特色

1.蕴含中医学派精华

有些名方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了解决新出现的临床问题而产生的,并体现了某一学派的学术精粹。如温病学派,是由于明清之际,温疫流行,促使当时的医家对其进行研究而逐渐形成的学派。而治疗温病的名方如银翘散、清营汤、清宫汤等体现了以卫、气、营、血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